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體悟的過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秀的讀后感作品,感受其中的真情實感和思想深度。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細數過來,我讀完《在細雨中呼喊》已半個月,現在腦海中只剩下粗略的情節和模糊的脈絡,但此書給我的觸動,是永不可磨滅的!余華在書中以“我”(孫光林)作為第一人稱,回憶著對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和父親孫廣才在老家南門生活。其中,“父兄間的矛盾沖突”、“孫光林中學時代的生活”、“孫家的歷史”、“孫廣林與養父母的生活”共同構成全書的主要情節。余華總能以最平淡的語言,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到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況,在一個個情節展開后,給予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全書的第一章講述了“我”與哥哥孫廣平、弟弟孫光明、父親孫廣才微妙的關系,在三兄弟互相殘殺的過程中,“我”變得沉默寡言,成為飽受欺凌的對象;之后,“我們”兄弟三人同時喜歡上少女馮玉青,在一系列的爭風吃醋后,馮玉青愛上了村里的無賴少年。余華這樣安排的情節,在我看來,無非是為小說增添些許的灰暗,在為少女唏噓不已的同時,也反襯出“我們”三兄弟的貪婪,丑惡。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在余華筆下的動蕩年代,我們只能通過書中的人物,感受他們的喜怒悲歡!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父親是個反面形象,沒有一般的慈愛與關懷,在欲望的驅使下,他與哥哥同時爬上了村里寡婦的床,在背叛與不忠下,又與母親“長凳之交”生下了“我”(孫光林),他愛慕虛榮,虛假的背后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貪財、好色,這樣的形象讓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誰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群。在我看來,作者是為了突出那個時代人性的丑惡,在篇幅很小的情節中,萬不得已才把“父親”(孫廣才)寫成這樣的!
雖然情節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卻能在詼諧與昏暗中,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讀完書中的一二章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義,父親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為禽獸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淪為獄中人。在某一學說看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約束中構成了人們的倫理關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擦除道德上的污點!
若論全書最精彩也最哀傷的情節,莫過于“我”與養父王立強和養母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在遭受父親與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給了陌生的人家,雖然“我”的父母顯得平淡無奇,帶養父母的形象卻光彩照人,養父王立強是真正承擔起養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也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有所寫道:“最后凄厲的自殺著實使我始料未及——這不過只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對于那時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擊,但”我“的命運確實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養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對于“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后來回憶都值得感激。在小說的尾聲,“我”的養父母在離去與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鄉,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卻只能夠“在細雨中呼喊”!
悲劇的結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自立自強。太過奢求,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樂!方可活的安心。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人格發出圣潔的光芒!
余華筆下的村莊,安逸平淡卻裹挾著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我”雖然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卻避免不了被送人;哥哥因為父親的暴行而割下他的耳朵;弟弟因救人而犧牲卻成為父兄二人攫取榮耀的工具,在無盡的丑惡與不堪中我們才能感受到“我”面對漂亮女生時的緊張與不安,養父母對“我”的疼愛,人世在變,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規律。余華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經歷,卻很普通的筆調,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供人哀嘆、供人唏噓、供人蕩氣回腸!
《在細雨中呼喊》是作者余華發表于1991年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余華因這部小說于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這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我認為作者表達的是對過去的追憶和反省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當我們無法探測深不可知的的未來時,過去就成了我們深切的慰藉。
故事大概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孫光林展開敘述。在那個將愛包裹的年代里,“我”飽嘗了時代的艱辛和不幸。
在那個年代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非?;闹嚨?,像是嘴上銬著枷鎖。孫光林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在那個年代農民百姓大部分是揭不開鍋的,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父親孫廣才是個粗俗霸道的農民,有一天父親上了村里粗枝大葉的寡婦的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弟弟孫光明死于溺水。一連串的事情讓這個家支離破碎,于是“我”被賣給了軍人王立強。
新環境給了“我”暫時的安慰之后,在“我”心中慢慢產生了溫暖。但父親因犯錯被人抓住小辮子,再難做人自殺而死。常年體弱多病的母親卻獨自回了娘家,將“我”拋棄在碼頭?!拔摇睙o法想象今后該如何生活。
于是“我”想到了南門,曾今的家讓“我”產生了一絲欣慰。我收拾簡單的行李和沉甸甸的希望踏上了回家之路。在一個分岔路口,“我”遇到了爺爺孫有元,可悲的是祖孫兩竟不認識了,故事結束在細雨中的分岔路口。
小說的基調應該是沉重的,但其中不乏幽默詼諧的片段。小說在講到青少年時期的“我”和小伙伴關于“性”時,作者極其幽默有趣的向讀者娓娓道來,讓人忍俊不禁。
書里寫了許多死: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死亡卻有著相同的感受:死亡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回歸。當我看到那么多人死去時,心里有一絲悲痛之余,也多了份釋然??捱^之后,生活還得繼續,可還得繼續受。不管生活給了人們多大壓力,多大麻煩,人與人之間應該深情,和諧,永遠保持那種善良去關懷這個美好有不美好的世界。隨著年華的逝去,青春不再,但我們的心應該永葆青春,用最真摯的情感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冷冷暖暖,酸甜苦辣,世事變遷等等。
小說在在悲慘結局中結束,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我”與祖父孫有元之后到底會發生什么?“我”回到家之后,迎接“我”的命運到底是什么?一次次被人拋棄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勇于接納自己,但我們被這個時代折磨的體無完膚時,學會逆來順受,知足常樂!當歲月的痕跡在我們的臉上留下無情的傷疤時,我們的內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寬容。當我們回頭看看自己走的路是,發現它是那么的美妙!
人,首先是活著,可不能僅僅是活著!
沒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否讓人覺得真實。
因為《活著》認識的余華,所以便想看看他的其他長篇,于是看完了《在細雨中呼喊》。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本書沒有絲毫邏輯,也許是因為我記憶力不好,所以全部看完后又大概的看了看才了解了它的大概框架。這本書以孫光林的角度來寫他周圍的人發生的事情,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也不是先寫某個人再寫某個人,總覺得作者好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給我的感覺就是天馬行空,好像真實發生一樣。
我不喜歡他的父親孫廣才。其實這本書的每個人物幾乎都是比較負面的,但是我最為不喜歡的還是他。按照小說順序來說,當他的兒子孫光明因為救人而犧牲了時,他并沒有一絲的悲傷反而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發達起來,后來得知沒有希望后,竟然又去被救的人家要錢。他還把自己的二兒子送給別人,除了父親無能,我實在想不出其他的緣由。這些情節反映出的父親形象著實讓人感到悲哀。他的當家人形象也是十分糟糕,他與同村的寡婦牽扯不清,從家里拿很多東西送予那個寡婦。他的好色不僅僅體現在這里,他騷擾自己兒子的未婚妻,導致兒子被退婚,孫光平直到二十四歲才找到一個岳父癱瘓在床。孫廣才不僅僅做了這些事,他對他父親的態度也是十分惡劣,“我父親后來就讓祖父坐在一把小椅子上,我的祖父在吃飯時只能看到桌上的碗,看不到碗中的菜?!碑斘铱吹竭@句話時,心里感到極其心酸,孫廣才就是這樣苛刻的對待他那親生的父親的啊。
孫光林的經歷很多,但父親始終占了很多的篇幅。他的祖父所占的篇幅也不少,我依舊費解為什么他的祖母會嫁給他的祖父,也許是因為在當時算是合適吧,作者沒有細寫。孫光林離開南門后的事情也沒有寫,只是寫了一些南門和孫蕩的人和事。后來寫他父親給他寫信跟他說孫光平砍他,可是作者并沒有寫孫光林的反應,我猜也許是一笑置之吧。
讀長篇小說也就是讀很多人的故事吧,莫言曾說過寫長篇小說的人內心會有巨大的框架,復雜的人物關系都可以處理的很好。我想,這本書的每個人物都很豐滿,情節也很生動,應該符合他所說的那個標準吧。
我喜歡這本書,若干后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無數的光緊緊包圍著我,把我拉扯成無數的片段,我在每一塊時間中徘徊,在絕對的惡意中尋找一些什么。
蘇宇是孫光林最好的朋友。他的父親在寡婦的床上墮落成他眼中的污泥,他夾在對父親的埋怨與愛之中,飽受煎熬,他,站在善,正義的一方看著深處黑暗,惡的父親,用目光鞭撻。心,卻也在流血。一個孩子對家庭的渴望讓他無論如何都不能真正地恨他的父親。當他在路上,由于青春本能的躁動,抱上那個女人的一剎那,那個瞬間,他被模糊不清的一團,拉了下去。光線在視野里坑洼不平,他父親扭曲的臉,曾經寬厚溫暖的大手,出現在面前,清楚起來,如同水泡破裂開的豁然。他明白了父親當時為什么沒有抗拒住寡婦的誘惑,正如他現在。他被打上了惡的標記。他原諒了蘇醫生,那個破壞家庭和睦的罪魁禍首。我看到的不只是犯了錯的人對另一個犯了錯的人的理解,還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親情的花在愛欲的泥淖中娉婷地開放。
當蘇宇告訴孫光林,他抱住那個女人肩膀的感受時,我感覺到了一顆純真的心在剝去它表面的污濁時釋放的光彩。兩個人在月光幽深的照耀下,若與月華相應,融化在一起。青春的惡,只是妖媚花朵的四根芒刺,不會對他們的本心有任何的污濁。
“實不是抱住鄭亮的肩膀,是抱住你的肩膀,我當時就這樣想?!睆倪@句話中我看到了孫光林在蘇宇心中的分量。也許對蘇宇自身來說都是一種醒悟。他應該也沒有想到自己對女性的強烈渴望竟然和對友情的渴望相去無幾。在蘇宇大街上抱住她的一瞬間,我看到的不只是青春對現實的屈服,還有友情的花在青春迷茫的沖動中,盡情開放。
國慶愛上了一個小姑娘。他努力工作任勞任怨一絲不茍,勤勞的笑臉上總有汗水流淌鄭重其事地拿著禮物去見他的外來的“岳父”,“岳父”。國慶在經歷重重打擊后已成為了一個有擔當的,善良的,小男子漢,一個說出來不會有任何人有異議的好人。是的,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好得第一天就被心愛姑娘父母拒之門外的好人。
這是時代的悲劇——愛只能用惡行來表達。
他拿著寒光閃閃的鐵菜刀沖進了大院,嘴里喊著:“你不讓我娶她我就殺了你們?!敝挥须u能稍微阻緩他的腳步,慧蘭的母親只能四處逃竄。他的小未婚妻看著他兇神惡煞的樣子,倚在門框上驚恐地望著他。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孩子的沖動,青春的不安定,但反映的,諷刺的,揭示的卻是這個時代的悲傷。我們很弱小,不能用善意爭取到自己的幸福,表達出自己的愛,我們只能墮落成惡鬼,用只有肉絲附著的森森白骨的手,抓緊我們自己的幸福,并捏碎,用自己的手。
孫廣才也是如此。在孫光明死后,天天盼著,盼著,老眼望穿了秋水,只為看到穿中山服的人來,把光明封為英雄。然后,全家就幸福了,安泰了!我卻只看見一無所有的虛無。
他用對這種虛無的'幸?;孟?,麻痹他的失子之痛,不,也許從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痛苦,他的心早就被榮耀啃食殆盡。他的眼眶里溜溜地轉著的早就不是眼珠子,而是腐爛了的虛榮。村里的小孩子過來捉弄他“穿中山服的人來了!”他就跑過去,用全力全速。但只能看見希望破碎后的空寂。我知道他可能根本追求的不是什么幸福安泰,只是作為一個無賴,無賴地利用他兒子最后的生命之火撈點錢,求些名,可如果拋開一切不談,毀了一切的就是他對幸福的渴望與無視。無視現有的幸福,渴望虛無的快樂。
結發之妻死了,他曾無數次榨取的對象離開了他,孫廣才以前定是巴不得她死,早就想一腳把她踹下河,自己就可以和寡婦共嘗云雨之歡??伤@一切的所為,惡,善都可能只是因為把自己對妻子的愛看做了一種習慣,掛在眼簾上的絢爛。她生前,他的愛穿著惡的衣裳,死后,他的慟哭卻顯得如此赤裸,真心。
我突然覺得很傷感,也許是因為捏碎自己幸福的不止國慶和孫廣才,還有我。
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花開在每一個人心中的惡上。
上次聽論文報告會的時候,聽到關于《在細雨中呼喊》的論文,說是關于個體精神的構建。很慚愧,我竟然沒看過。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借到書,今天下午抓緊看完了。
余華的小說,就是這樣。庸常人生趨向極端??吹綄O光林的回憶和敘述,依然有點冷漠。不過,我覺得小說到第一章就已經寫完了。從孫光林被送走,又回到家中,被當成一個多余的人。他在夾縫中成長著,目睹了自己父親的墮落,哥哥孫光平出于生理的需求,同樣走近那個為母親最恥辱的寡婦;也看著弟弟孫光明早早地介紹了自己的一生,當然是“湊巧的偉大”。就這樣,孫光林像是被忽視,偶爾還被踩上一腳的小草,但成長起來了,考上了北京的大學。脫離了殘忍的現實。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的表妹,她上面有兩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正是這尷尬地地位,使她成為母親的眼中釘。恨不得拔掉才痛快??上У氖?,這個表妹已經早早地走進工廠,很難看到她還有什么光明的希望。而故事中的孫光林,至少還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何等幸運地永遠出走了。這也是我心底一直反對取消高考的原因。因為我始終認為,高考時許許多多窮孩子走出農門最有效地途徑。
雖然我覺得后面的章節就稍微累贅。因為整個故事在前面已經講完了。作為記憶的碎片,將整個故事這樣敘述,想必余華自有深意。特別是我最想了解的孫光林被王立強帶走后的生活,放在了最后。有點像是,我們會將記憶深處,最幸福的東西深深掖著,等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才慢慢拿出來,自己一個人咀嚼,一個人甜蜜。
寫到王立強與那個偷情的女子,一起準備做那種事情的時候,余華用的字眼是“羞澀的幸?!?,我覺得這幾個字太棒了。而王立強那種剛性,要把那個多事饒舌的女人炸死的情節,我不僅拍案叫絕:為何世界上會有如此討厭的饒舌婦啊??墒亲罱K竟沒有把她炸死,唉,那可恨得嘴臉,那種女人,真是春風吹又生!
或許說到這里,我越來越明了我竟有一種危險的道德傾向,因為我認為男女問題是最值得寬恕的錯誤!
近幾天剛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慢慢的意識到那種被拋棄的凄涼感。確實,出生于那種年代---在舊社會的余灰還在,“所謂革命”的口號盛行的年代,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是那么的現實,現實到可以拋棄除生命外的一切不需要。故事中的“我”就在這種社會現實中經歷了被放逐和被回歸,從而使作者筆下的整個故事都附著“我”的情感,字里行間同時也摻雜著作者的無奈和憐憫,但更多的確是一種心酸的憂傷。
在南門,“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其后的五年間我過的是貧窮但是無慮的童年生活,以至作者在后文被回歸后生活的對比下,大喊道那時母親還是母,親;父親還是父,親,即使回歸的自己又能給這不幸的家庭帶來些什么呢?不過是多一份口糧,多一份負擔,代價確是少了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罷了,對此步履難行我也只能選擇逃避,自顧自的孤獨,但卻少不了有異樣的眼光來迫害,擊碎“我”那不算厚實的外衣,穿透想自我掩飾的內心,那精神上的摧殘可比肉體折磨來得痛苦得多,迂回的多,長久的多,而這一切卻是來自自己親生的父親,同種的手足和左鄰右舍的鄉里鄉親。
“我”這每一步踏下去都比別人沉重的多,使讀者懷疑:“還是那個在古詩人筆下日夜思念,有著神秘召回感的鄉土嗎?”,神秘的召回感不再神秘,文中日夜思念的鄉土也仿佛有了實體---在你想回來時他是包容的接納,可是變化不只是滄海桑田,在你不愿忍受時他只能將你輕輕的撣去,滑落的同時你會回望,才發現被鄉土放棄的不止你一人,只是他們的名字已經在黑體字墓碑的一方矮墳中,慶興的同時憐憫的心語化為娟娟長流劃過被拋棄的墳頭,最終在鄉土的上方化為一層陰厚的云,繼而又在那下著綿綿細雨,雨下那奔跑的人發出郁郁沉沉的呼喊,他不是我,卻比“我”真實的多,而“我”也只是能感受到他給“我”帶來的震撼從而揮述,這便使我能找到“我”與他的契合,耐人尋味。
村莊中的生活是封瑣的,人心是冷淡的,人們都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此刻任何事物都會被放大化,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行為,一個下意識的舉動在下一刻都可能成為你有不當想法的把柄,這便免不了村民的輪番轟擊,你說求饒,那還不夠,家庭瓦解,被“批判”的你在回顧以往中慢慢消逝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在如此的生活環境下,王立強的出現不得不說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巨大轉折:在“我”五歲那年被家庭的窘迫逼走,取而代之的是六年的孫蕩行,而起初在前往孫蕩的航船上我單是認為這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但萬萬沒想到這次經摧殘才沒好的旅行竟在“我”的回憶中有著這么濃厚的一筆。
在孫蕩丟而復拾的小伙伴的幫助下,“我”頭次自己返回了南門,去時“我”不曾帶走些什么,來時除了貼身的衣物,“我”又能帶來些什么呢?依舊是光溜溜的我罷,不,還有一顆成熟的果實,只在細雨澆灌下成熟??煨械搅四祥T,我遇到了卑謙而死得很難看的外祖父,他即使一路跟著我,使我深感厭惡,連連想要勸退,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我聽到了南門孩子嬉戲的喊話感到的只是不知名的語言,只能聯想到這大概就是“我”離別六年故土的方言罷,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南門落日的景色是那樣的美麗,我卻素不知六年前我是常常見到,能夠觸手可及,現在的他又是那么陌生的美好,只能重新交好,我也不認得他,他也不認得我。
最后在茫茫夜雨中,我回到了原本的家,只是多了一場大火,大火外父親抱腦哭泣大罵,他曾是那么的虛榮,心中的自私在對于任何人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母親跪在地上掩面,隱忍一輩子的她在生命的唯一一次爆發確是在彌留之際,孫光平和孫光明兩兄弟在原地驚恐不安,前者在對于父親的憤懣中離開,后者卻是“英雄”般的身亡,而“我”被那個是我父親的男人吸引,“我”就走到他身旁,亮地說:“我要找孫廣才?!?/p>
文章在一句話中收束了,這看似非結局的結局所要表達的很有力——人窮可以,苦實在是受不了??!
再次“見”到魯魯,我已為人母。時間是在前些天的一個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隨手翻開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就這樣,一個活潑、可愛、倔強、孤獨、可憐的小男孩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在那一刻,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魯魯抱在懷里,想為他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以說,第一次見到魯魯,他就深深地打動了我。依稀記得那是在大學時代,偶爾一次逛書店,看到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之前已經讀過余華的《活著》,我再一次被余華那壓抑、憂傷的語調所吸引,沖動之下買下了這本書。
由于自己年齡的增長和心境的變化,兩次見到魯魯的心情已大相徑庭:第一次的最大的感覺是可憐,為魯魯可憐的命運而流淚、不平;而這一次是心疼,想為他做點什么來減輕這不公平的命運帶給魯魯的傷害。
魯魯的悲慘命運來源于他的母親——馮玉青,她的魯莽、輕率使他的愛情之路頗多崎嶇,她先是愛上了村里的無賴——-王躍進,這個男人在占有了馮玉青后娶了別的女人;馮玉青在第一次感情受挫之后,跟著一個賣貨郎私奔他鄉。幾年后,賣貨郎不見行蹤,馮玉青帶著一個小男孩——魯魯回到了縣城,當起了單身母親。孤兒寡母的不易最終迫使馮玉青走上了賣淫的道路,正是這條道路最終把她送進了監獄,也使魯魯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如果仔細品味馮玉青和魯魯母子倆的生活,你就會發現這里面流淌著一種幸?!釢男腋?。母子倆相依為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著對方。魯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就知道體諒母親了!對于母親的打罵,他心甘情愿地承受著,沒有抱怨,沒有記恨。而當馮玉青坐牢后,魯魯又一個人幾經輾轉找到了母親。
魯魯是一個倔強而孤獨的孩子,由于“來歷不明”,魯魯受到同伴們的歧視和排擠,然而他內心又是非常倔強和堅強,當別的孩子欺負他時,他堅決反抗,不退縮,不求饒,他的脆弱只有在他那虛幻的哥哥面前表現出來。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魯魯,盡管你不能選擇人生的起點,你的人生一定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前進!
很早看過余華的《活著》和《兄弟》,心被故事牢牢吸引,隨著書里的人或哭或笑,而沒有注意寫書的余華。近來讀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里面的很多句子都讓我反復默讀,不由得佩服這個余華,同樣的漢字,經過他的排列,就有了不同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很早看余光中散文和詩歌時的感慨,他對文字的駕馭讓我有很美得感受。
文字在余華這里,不再是符號,而是一只畫筆,他用這只畫筆細膩的描畫出一幅幅場景,在這些場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能看到人性扭曲的丑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溫暖,在絕望中也蘊含著希望。
我看到孤獨敏感的孩子對愛和友誼的渴望。醫生用手掌撫摸額頭來了解小患者的體溫,對于一個孤獨的孩子來說卻是親切感人的撫摸,因為對愛的撫摸的期待,使這個孩子躁動而且更加孤獨。
這個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養父羞愧而又疼愛的目光。這些,都溫暖著他幼小善感的心。
六歲的魯魯,用想象中的哥哥來保護自己,與生活做著抗爭,媽媽粗魯的態度也不能打消他對媽媽的依戀。一想到書上寫著魯魯在監獄外面的大樹下風餐露宿,因為能和媽媽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時,我就不由得哽咽。媽媽,是家,是溫暖,幼小的魯魯知道這些,所以,不管怎么樣,他不離開媽媽。
書里寫了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卻有同樣的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回歸。所以,看到這些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眼里有淚,心里卻不再恐懼??薜臅r候要大哭,哭完,生活還要繼續。
不管生活怎么樣,人應該深情,溫柔,真摯的去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用心里的善來體恤他們,憐愛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抱怨憎恨和傷害。
為什么有的人會被生活淹沒,有的人卻能掙扎出來,我想,這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活著的熱切渴望,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愛的呼喊和渴望。
我期望隨著年華的逝去,我能有一雙清澈,透明,溫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種混濁,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著,可不能僅僅只是活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通過記憶的拼湊給我們呈現一個少年的內心世界還有那個年代的人情世故。
如果往事就像一杯美酒,那么回憶就該是一場華麗的宿醉。余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就像是一本敘寫一篇篇與回憶約會的場景的漫漫長詩。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它的結構來自于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
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利?;貞浀膭尤酥幘驮谟诳梢灾匦逻x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歷。余華的這本小說是用記憶貫穿起來的書,里面云集了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感受和理解,那里不僅有幸福,也有辛酸。誰的年少不曾輕狂,誰的青春不曾彷徨。當作者遠隔七年的距離和曾經的人和事相遇,便不可避免的將自己的情感加之與上,去揣摩他們的內心,傾聽他們的嘆息,試著去重新理解他們的命運。
在語言里的現實和虛構中,運用七年的沉淀去理解,去理解小說里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去理解那個名叫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和另外的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他的時候,他不斷的被黑夜指引到了亡妻的墳前,不斷地哭泣著。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過于漫長,漫長到自己都已經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還有孫光平、孫光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地有過重疊,隨即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他讓父親孫廣才膽戰心驚。
而孫光林,作為故事敘述的出發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人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死,當他最后一次針扎著露出是水面時,他睜大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還有那些兒時的伙伴,一個個都在人生的軌跡上繼續著自己的成長,有了各自的歸宿。
余華的這部小說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有一個少年所認識,所體會到的世界,也有對那個年代的最真實的感情流露。
或許在主人公的童年記憶里,成長是心酸的,在他的童年里,永遠羨慕著哥哥,不受父母重視,沒有太多的朋友,每天都要忍受父親,哥哥和陌生人的嘲笑奚落。但是在繼父母家里,他還是擁有親情和友情,擁有那種愛的感覺。青春是無知無畏的,而正是這種無知無畏才更顯得可貴,當我們已經長大后回首翻開記憶的相冊,便會無比懷念當年什么都不知道卻無所畏懼的傻傻的自己!
記憶是最美好的東西,當人生的歲月所剩不多時,那些往日的虛名,榮耀都會隨著光陰逝去,自己所能把握的,擁有的也只剩下獨屬于自己的回憶。待夕陽的余暉灑在陽臺上,我們坐在躺椅上,品著清茗,細細回味往事,未嘗不是人生一樁樂事,是已經平靜下來了的人生又一朵鮮艷的牡丹,溫暖著最后的光陰。
很早看過余華的《活著》和《兄弟》,心被故事牢牢吸引,隨著書里的人或哭或笑,而沒有注意寫書的余華。近來讀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里面的很多句子都讓我反復默讀,不由得佩服這個余華,同樣的漢字,經過他的排列,就有了不同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很早看余光中散文和詩歌時的感慨,他對文字的駕馭讓我有很美得感受。
文字在余華這里,不再是符號,而是一只畫筆,他用這只畫筆細膩的描畫出一幅幅場景,在這些場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能看到人性扭曲的丑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溫暖,在絕望中也蘊含著希望。
我看到孤獨敏感的孩子對愛和友誼的渴望。醫生用手掌撫摸額頭來了解小患者的體溫,對于一個孤獨的孩子來說卻是親切感人的撫摸,因為對愛的撫摸的期待,使這個孩子躁動而且更加孤獨。
這個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養父羞愧而又疼愛的目光。這些,都溫暖著他幼小善感的心。
六歲的魯魯,用想象中的哥哥來保護自己,與生活做著抗爭,媽媽粗魯的態度也不能打消他對媽媽的依戀。一想到書上寫著魯魯在監獄外面的大樹下風餐露宿,因為能和媽媽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時,我就不由得哽咽。媽媽,是家,是溫暖,幼小的魯魯知道這些,所以,不管怎么樣,他不離開媽媽。
書里寫了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卻有同樣的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回歸。所以,看到這些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眼里有淚,心里卻不再恐懼??薜臅r候要大哭,哭完,生活還要繼續。
不管生活怎么樣,人應該深情,溫柔,真摯的去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用心里的善來體恤他們,憐愛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抱怨憎恨和傷害。
為什么有的人會被生活淹沒,有的人卻能掙扎出來,我想,這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活著的熱切渴望,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愛的呼喊和渴望。
我期望隨著年華的逝去,我能有一雙清澈,透明,溫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種混濁,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著,可不能僅僅只是活著。
文檔為doc格式。
。
余華這部作品,充滿荷爾蒙氣息的敘述,充滿了人性卑劣的一面,或者說是動物性、本能的一面,同時又微露原始質樸的人性美。不幸的是,正如《在細雨中呼喊》所展示的故事那樣,人性的卑劣充斥著人間,更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常態。但不幸中之大幸是,這微露的美,才是人性的燈塔,有這一座燈塔,人類才不致于迷失在自我之中。
如何看待書中眾多人物的眾多"卑劣"心理和行徑呢?例如書中最典型的人物——孫廣才,對子少慈,于父鮮孝,待妻寡忠,對這種社會角色全方位"失職"的人物要如何看待?若是十年前的我,一定是十分痛恨的,現在,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當然,理解和同情并不意味著認同他的心理動機和行為。理解是基于對每個個體不同人生經歷的認知,這包括每個人生活的不同社會習俗、時代背景、家庭氛圍,還有不同的個人秉性和人生際遇等等,這些不同的因素都在塑造著每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而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理認知和行為模式都在逐漸固化,于是,不同的時空背景造就了一個個不同的孫廣才,今日社會,想必孫廣才們是大量存在著的。
同情是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梁漱溟先生說:"人不是渺小,而是悲慘,悲慘在受制于他自己",孫廣才受制于他固化的性格和價值觀而不自知,失去了自我覺知的能力,為過度的欲望所牽制,心為形役,意味著隨波逐流,只能被動等待命運的安排,對孫廣才來說,他的命運歸宿就是酗酒后掉落糞坑,芻狗般的屈辱。人不應如此的,但,大多數人確是如此的,無奈且悲哀。站在道的高位,天地并無意識,無所謂仁與不仁,但我作為人,總不免要幼稚地仰天抱怨:你,實在不仁!
理解和同情的進一步是共情,想象這么一個場景,在博物館,我們看到一件古兵器,兵器已經殘損,旁邊就是它的簡介,簡介上說明了這件古兵器的原有重量、顏色、長度和用法等等,于是我們對這件古兵器有了"理解",但當這件古兵器完全恢復本來面貌,我們把它握在手中直觀感受,這時我們對這件兵器有了"同情",假若這件兵器有所謂"靈識",使接觸者一觸碰就能感受到它前世叱咤疆場,奮勇殺敵的豪邁氣勢,這一感受便是"共情"。
畢竟人生經歷就算相似也總有不同的。昨日之我,今日之我,相似相續,又非斷非常,兩個"我"尚且有隔閡,人與人之間又何來親密無間呢?所以我們看到現實中和故事中,人與人的沖突時有發生,那便是理解和同情的貧乏,更遑論共情。。
細雨朦朧,籠罩著人性陰郁的一面,那一聲聲呼喊,或許無法喚醒沉睡的民眾,或許喚醒了,他們卻無法自救,但在灰色調的陰雨天,那一聲聲呼喊仿佛在指引方向,讓人感到希望,不至于窒息,不至于絕望。
時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著這本作業簿,可陳舊的作業簿所散發出來的霉味,讓我難以清晰地去感受當初立誓償還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驚訝。這驚訝的出現,使我會想起了南門的柳樹。我記得在一個初春的早晨,突然驚訝地發現枯干的樹枝上布滿了嫩綠的新芽。這無疑是屬于美好的情景,多年后在記憶里重現時,竟然和暗示昔日屈辱的語文作業簿緊密相連。也許是記憶吧,記憶超越了塵世的恩怨之后,獨自來到了。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不斷溫習地過去,溫暖抑或殘忍的。很多感覺,來不及表達出來,也不知道如何地將其化為文字,很多別人的評論已經將我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再怎么寫也寫不出那樣深刻犀利的文字,而那些由此的引起的有關回憶的一起著實令我惶恐。
在讀《細雨中呼喊》時,我第一次有性別意識,覺得男生看這本書,或許會理解更加深刻,更能產生共鳴。余華是男的,孫廣林是男的,《在細雨中呼喊》著實是一個男權語言的體系,特別是關于男性情欲的泛濫。在看別人的評論時,忍不住問自己是否適合讀余華的書?《在細雨中呼喊》揭露了太多我忽略的細節,那些視若無睹的人性弱點被搬到大庭廣眾之下。。。。。情欲的泛濫,道德的淪喪………………我無法想象,也無法理解。也許這種東西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后才能有所感受吧,非現時的我所能掌握。其實最近我有些厭倦了思考。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故事中某些人某些事,想起那些飄忽人煙的往事,心痛不已。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站在一個無道德評判標準的角度,我開始理解你。這么多年過來,我以為自己可以輕松地看待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可是不行,任何捕風捉影的聲息都會輕易將我打敗。。?!对诩氂曛泻艉啊吩僖淮蝸斫衣段业膫?,難道要向逐漸走向成熟的我宣誓一個普遍的道理嗎?你只是你,一個普通人,你的弱點推而廣之,比比皆是,我又何必揪著不放呢?其實我何嘗不想擁有的只是美好的回憶,將你的過錯隨著你的離去而釋懷呢?可是我真的做不到,我知道我在作繭自縛,愛的力量壓過一切,卻抵不過偶然的絲絲碎語。。。。
這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用記憶打亂敘述,在敘述中紛繁復雜的回憶往事??此齐s亂無章,其實到處暗藏伏筆和前后呼應。其實人的記憶不也是如此,下意識的留白,不自覺的跳躍,到最后都變成零零散散的碎片。
本書以一個少年的回憶視角開始,有著極其強烈的時代印記,七十年代生人表示非常有代入感。
誰不曾是那一無所知的少年,瞠目結舌地看著生活中最荒謬的真實,只有在長大成人后的驀然回首中,留下一片唏噓和無可奈何的釋然。
相比于赤裸裸地對命運進行鞭笞的《活著》,本書的行文風格更加溫和平實,死亡和背叛所表現出的哀慟和憤怒更偏向于黑色幽默。少年的視角也抹平了本來的沉重和壓抑,但若有若無的疏離使得主角的回憶中有一絲冷靜的客觀。于是我們也隨之體會到那可笑之后的可悲,可恨之后的可憐。
同時在讀的白先勇先生的《孽子》,雖然社會背景不同,但和本文同是描寫青春迷惘時期的少年,主角的弟弟都早夭而亡,和父親都有著無法消除的隔閡,對照著看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拉扯感,很奇妙。同為第一人稱描寫,前者是殘酷和陰冷的文字中看到溫暖,而本文卻是荒誕和幽默的描寫下充斥著悲傷。
在細雨中呼喊,卻沒有人聽到的孤獨,何其悲涼。多年以后當細雨再次從天空中落下,你終于聽到了少年時的內心獨白,而這時的你,也許會覺得,其實,都不重要了。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最后引用余華老師的一段話:當一個人獨自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在日落時讓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他孤獨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誰又能體會到他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憶的馬車里,他的生活重新開始了,而且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選的。
這個人,可以是孫廣林,可以是李青,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
之前讀過余華的《活著》,驚嘆于作者冷靜的筆觸,像編年史般記錄了那些貧困與蒼涼,以至于后來沒法看據說是張導最好的片子,同名的《活著》。余華的文字給予了我太多畫面空間,張導只表現了他的理解,不是我的?!对诩氂曛泻艉啊肥怯嗳A三部曲中的青少年時代,出版于1991年,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此書在國際上聲名斐然,我捧起來讀,卻沒有一氣讀完的意愿,感覺不如《活著》。
全書以少年孫光林的視角展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依舊延續了作者不動聲色的文字特點,看似平緩卻又殘忍的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悲愴的故事,是小碎片,通過孫光林的記憶不按時間順序的被講述。全書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是說他的家庭,第二章是少年時代的友情,第三章是家族的過往歷史,第四章是曾被送給養父母的那五年。
因為有著被送走的五年,孫光林再次回到血緣之處時,已經成為融入不了的外人。他本身也不曾有過積極的融入愿望,似乎在把這個家當成未成年人的飯碗,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悲哀。他的父親是那種農村里常見的潑皮,在苦難中迅速將自己活成一個無賴;他的母親是傳統而沉默的婦人,在家庭里沒有太多的存在感;他的哥哥繼承了父親的大部分性格,暴躁,粗俗;他的弟弟尚且擁有一點兒天真爛漫,卻在父親的壓制下日漸呆板;那個每隔一個月就出現在他家的祖父,是狡黠的,也是無情的,畢竟在祖父的人生里吃飯才是最大宗的事情。
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孫光林,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子呢?作者并沒有給予正面的描述,只是一味的讓孫光林的看見變成文字呈現給我們,其實,我更關心的是這個少年日后的性格。通常作者的第一本書里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影子,我很擔心這個少年就是余華的一部分。
不曾被溫柔相待過的孫光林,對于弟弟的意外身亡,依然有著些許悲傷,他意識到“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沒了我的弟弟,是因為它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人們同樣“需要別的生命來補充自己的生命”,比如蔬菜比如豬羊,而“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會像此刻的河水一樣若無其事”。
家族的歷史是我最不忍心讀下去的一章,需要掩卷回歸到現實來片刻才有勇氣繼續讀,那是比《活著》里更可怕的過往,是我們民族曾經的滄夷。孫光林說過“你憑什么要我接受已經逃離了的現實”,那是不忍翻開的一頁,人們總在說牢記歷史,歷史有時候真的不能去回味,太疼。我只能慶幸我們的現在一天比一天更好,早已逃離了那樣的苦難,而我們每天的努力,也是為了不再回到那樣的苦難之中。
孫光林的少年與青年階段也注定不會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所以,對于外部能夠遇見的友情分外珍惜,也包括他在養父母那里的五年。他得到過的養父的疼愛,養母的信任,有過抱團取暖的小伙伴,還有彼此交心的蘇宇。
這些孫光林被善待的時光,在作者筆下終于有了溫度。孫光林后來常常想起蘇宇,是有月光的夜晚,在河邊,“蘇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聲音,在那個月光時隱時現的夜晚,給予了我長久的溫暖”。他還多次想要回呆過五年的孫蕩去看看,在那里他得到過的溫暖已經成為他心底的一抹柔軟。
我早先聽到的時候很是震驚,完全不能相信,特意去搜了與之相關的一些文字,包括若干位網友筆下的真實記錄。這樣的事發生在一個自稱“百善孝為先”的民族身上,不可思議,難以想像!。
愿每一個生命,都能夠被溫柔以待!
《在細雨中呼喊》作者余華,第一次讀余華的作品,也是通過李建的一個訪談,他說余華的作品,我們最應該最值得拜讀的就是這篇。
可是整本書我讀后,感到莫名的不快樂,壓抑的喘不過氣起來。我很是拒絕這種感受,很是排斥這樣的情緒。這種感覺我可以通過讀一篇輕松的,歡快的其他書,或者看個歡快的視頻,等等方式,能很快的把這樣的感受給摸擦干凈,但是書中小小的主人公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那么多在逆境、貧困、不堪的生活環境、壓力重負下的人們,有的在做苦苦的掙扎,有的在麻木中死去。
總是有種感覺,如果這個故事是一個泥土做的陶瓷娃娃可能我早已用手死勁的把他捏碎,如果通過一次次大喊就可以打破這樣的詛咒,也許我的嗓子早已嘶啞。
可是生活就是這樣,在哪里都有這樣、那樣的現實。所以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生活。無論哪片天空下都會下雨一樣,只是我們該采用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我能做到的也許是幫著小男孩無聲的呼喊愛,幫著孫廣財呼喊多賜予他些樸實勤勞的`汗水,幫著孫廣財媳婦呼喊多賜予女性些勇氣~~從一個天真不懂世事的小男孩,變成別人眼中麻煩、冷血的怪物的過程,又是怎樣的辛酸呢?小小的他在現實生活中屈服了嗎?他想“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小小的用無聲的眼神抵抗這世界的不公!
無論如何最終的結局他帶著屬于自己的堅韌走出了“南門”!他說:“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摸樣?!?/p>
無論我們是屈從于現實或者現實中無聲的掙扎,但結局是我們能從中活下來,這是我領悟到的詞“堅韌”!
不避諱人性,不求做圣人。
書中主人公孫光林,回憶了自己孩童時期的生活,在農村的家中度過了最初的童年,后被一位軍人領養,在養父去世后又回到了曾經農村的家中。他的回憶主要分為了在農村家中生活和在城里養父家中生活兩個時期的故事,其中自私、暴躁、下流的生父,家中卑微、無奈的爺爺,嚴厲、執著的養父,還有少數幾位他曾經的朋友。
每一個人物都是飽滿的,在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好像自己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些人,帶給你憤懣或者溫暖。
很喜歡余華的小說,在《兄弟》里面,也在這本書里面,都寫到了鉆廁所偷窺的人,也寫到了出軌的丈夫,為了婚外情自殺式報復的軍官,為了喜歡的人反目的兄弟。我們常常掩飾自己的欲望和訴求,以為自己可以突破人性的束縛稱為圣人,但是余華毫不遲疑地幫我們揭示了出來,人性或許本就如此,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變得“高尚”。
記得去年看完這本書時,因為孫廣才種種的惡毒行為,導致我心里壓抑了很久。前天我把小說又重溫了一遍,本站我發現主人公孫光林,靠自己的努力,通過高考,考到北京,逃離了他充滿痛苦、屈辱、孤獨的南門,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重溫了之后,心情比上次看愉悅了許多。
來自原生家庭的悲哀。有一件事令我記憶猶新,哥哥用他的鐮刀往我頭上砍了重重的一刀,使我流了一臉的血,我走向田間的父親向他告狀,然而我并不知道哥哥已經將弟弟給買通了,然后反倒嫁禍于“我”,哥哥的貪婪使貪婪的父親相信了,所以是“我”被父親打,這次毆打使我終身難忘,不再相信孫廣才和兄弟。之后,河邊的池塘是“我”的避難所,后來的王家自留地事件,我也只是坐在一旁觀看。有一天,弟弟為了救人而溺水身亡,按照書里的話來說就是脫離了時間,而貪婪的父親孫廣才,只是想利用孫光明,宣傳一番,好讓政府邀請他們去北京居住,他們等啊等,政府始終沒有來找他們,他們覺得沒有希望去北京時,就去找被救的人家,想要撈一筆,結果發生了爭吵,打爛了人家的家具,后來終于等到了政府的人只不過是警察。反倒是“我”最后通過高考,考到了北京。
真朋友與假朋友。因王立強死了,“我”又回到了南門,隨著時間的推移下,我升入中學,又看到了,在南門的時候非常羨慕的兄弟蘇杭和蘇宇,但我發現這對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學校時竟是那樣冷漠。我走上前去,他欣然接受了我。后來蘇杭在音樂課上侮辱老師,因為我的榜樣被侮辱了,而且為了他自己的愛情,還用吆喝牲口一樣的用柳條打我,屈辱我,沒過多久我就和他決裂,“我”回過頭來想,其實我在他眼里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蘇杭根本都沒有察覺到我。事實上,我在他旁邊和我獨自一人,我一直是孤單的。并且現在回過頭來看蘇杭就是一個無賴。隨著時間將我們向前推移,蘇宇滿面通紅的把我叫住了,渴望關心的我,當時眼淚差點奪眶而出。后來,我們開始一起放學,有時站在木橋上,回憶起了往事。在我十四歲的時候,我獲得了無比美妙的感受,我在自我放縱與折磨中越陷越深,蘇宇顯然注意到了“我”的憔悴,后來我和蘇宇在池塘邊,“我”把自己的丑惡都告訴了他,他沒有驚恐,而是認真的告訴我:“這是手淫?!敝筇K宇和鄭亮讓我理解生理現象擺脫心理重壓,幫助我走出困境。在家鄉的最后一年,我遇到了魯魯,看到他被人欺負,我就像蘇宇一樣,每天接他放學,保護他,幫助他。蘇宇和蘇杭,一位是真朋友,一位是假朋友,真朋友關心我,幫助我,而假朋友只會,為了顯風頭而抽打我。
留戀的“寄人籬下?!币话愕募娜嘶h下是指,依附在他人的生活,地位低別人一等,受不到關愛。但在軍人王立強的收養下,王立強比孫廣才關心我的多,例如我的書包比別人大,王立強并不指望我做事,而孫廣才巴不得我做事,雖然“我”睡錯了床被王立強暴打了,但王立強自慚形穢的眼神也讓“我”感到了溫暖,這也是孫廣才比不上的。但好景不長,王立強犯了生活錯誤,拉起手榴彈就自殺了。第二天,李秀英回到了娘家,我也只能離開孫蕩,又回到了那個令我恐懼的地方。后來,因為父親對我的疑神疑鬼,導致對我不關心,我也只能去懷念在王立強家中的生活了。
多年之后,“我”又回到了南門,站在南門的橋上“我”看到,三兄弟的互相廝殺,王立強用手榴彈自殺,好朋友蘇宇因血管破裂致死,告別了劉小青與慷慨大方的國慶,與鄭亮的關系慢慢變淡,眼前的一切物是人非,曾經的草地變成了工廠,通往南門的木橋已變成了水泥橋,隨著時間向前的推移,我漸漸的成長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書中寫的:“我不再裝模作樣的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獨自生活?!?/p>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72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