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中的教學過程安排要合理有序,使學習過程更加有條不紊。通過研究和借鑒教案模板范文,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各位專家領導:
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本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1、基礎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文檔為doc格式。
。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后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于心臟,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于理解;討論法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1.老師的準備:制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復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于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一)復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么?通過復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游,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么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注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發布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發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于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了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么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并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并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三者關系后,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后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系。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系,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復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于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從種到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并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二、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采取大量的圖片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
1、在上一節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么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是什么嗎?(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101中學,初二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么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利用兩個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于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說,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目都是奇數,所以這兩種動物屬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所以它們屬于偶蹄目??梢?,犀牛和馬、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于奇蹄目。
3、區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和鳥、青蛙有什么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恒溫,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征。
4、區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了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F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于動物界,根據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恒溫的陸生動物,所以屬于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別于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馬科,馬屬,最后到種,馬種。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個最多?
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種的最多:
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系。
學生討論后給出答案:小明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布置課外作業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走進新課程,運用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師教材全一冊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前兩章細菌、真菌等有關微生物的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的幼教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重點。
(1)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本節的教學對象為學前二年級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了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她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
1、基礎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訓練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1、直觀教學法。
通過動畫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使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掌握知識,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2、探究式教學。
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本節課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課前以組為單位,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查找有關資料,進一步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得出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交流。
1、教師設疑: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原由。
2、教學內容分為四部分內容:病毒的發現;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害);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有利)。
(1)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學生代表闡述本組的研究報告;做好聽課紀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得出結論;展示本組設計的《健康周報》。
(2)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教學主線,創設問題情景,聆聽學生講解,歸納教學內容。完成學生的測評。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網絡、課件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立體化、動態化;把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病毒結構及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難點迎刃而解,重點得以突出,充分體現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生物與環境”這一單元就是要引領隨著學生年齡的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2.在單元中的位置。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物與環境單元的第五課,《種子發芽實驗》、《蚯蚓的選擇》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并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的?!妒澄镦満褪澄锞W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生態系統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3.教材內容結構。
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誰吃誰;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網。
通過前面的一至四課的學習后,學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的認識。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認識變得順理成章。雖然學生的科學意識在不斷的提升,科學素養也在不斷的提升,但讓我擔心的是學生對平時的生活觀察較少,科普知識不足,導致在尋找食物鏈的時候有諸多困擾。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的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認識大自然的神奇,認同生態系統的統一性,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重點:描述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難點:尋找食物鏈,形成食物網,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重難點突破措施:
通過猜謎、動畫及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首先給學生感性認識,通過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由淺入深的理解食物鏈;再由學生動手尋找食物鏈,構成食物網,認識食物網概念。拓展延伸通過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一)猜謎游戲,引出課題。
今天上課前,我們先猜個謎語,請大家注意聽:
草原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學生猜出草莓和楊梅,并解釋。教師及時板書:
草羊狼。
播放動畫《螳螂捕蟬》,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蟬螳螂黃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關系,也就是食物鏈。
(二)小組合作,探究整理。
師提示學生觀察,箭頭朝向誰(箭頭代表著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鏈條嗎?教師出示一個環境(花叢中)。
生發現了許多生物。
組內完成,共同尋找食物鏈。
(三)展示點撥,解難釋疑。
師出示圖片。
學生代表板演食物鏈,讓全體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一個生態群落中間有許多的食物鏈條,并且學會正確的尋找和標識食物鏈的方法。
通過分析這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四)自主檢測,學以致用。
師出示測試圖,請學生將其中的食物鏈畫出。
通過自主檢測,不僅鞏固了學生對食物鏈的認識,同時在畫的過程中體會到許多的食物鏈構成了復雜的食物網。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食物網,分析得出食物鏈由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視頻,總結新知,同時引發思考: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學生先談自己的認識,教師再出示一些歷史上因為人為原因導致生態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例子。(我國的除“四害”活動、美國的護鹿殺狼啟示……)。
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大家談一談,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六)課后回顧。
回顧本節內容,完成練習。
搜集一些生態平衡遭到人為破壞的例子,談談自己的想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我所面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閱歷淺,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直觀的教學方式。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碰,對血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于具體的構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節課我會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演示,多用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識別血細胞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2.通過對紅細胞顏色和形狀的分析,總結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體會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重點: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難點:形成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視頻:因為意外事故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過及時輸血轉危為安。之后提問:為什么通過輸血就能夠恢復?學生可能回答血液對人非常重要。我會繼續追問:為什么血液對于人體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課題——《血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新課教學。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會展示抗凝劑的血液分層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層示意圖中,大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在血細胞的`顯微結構示意圖中,能找到幾種細胞?通過這樣一系列引導性提問幫助學生熟悉血液的組成成分。
之后由我總結血液的組成,并詳細介紹血細胞的構成和血漿的主要成分。
接著我會提問:血細胞各部分又會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血細胞的功能。
2.血細胞的功能。
對于這部分知識,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人血涂片,提問: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和數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出紅細胞的特點:數量最多,顏色紅、個頭小、兩面凹的圓餅狀。之后我會進一步的追問:紅細胞特殊的形態特點會與紅細胞的功能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系嗎?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交流討論之間也能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之后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之后出示白細胞消滅病原體的圖片和血小板發揮作用的視頻,由學生自主思考白細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態特點與功能。有了之前紅細胞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該部分能夠獨立完成知識點的總結,并且在該部分也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3.血漿的作用。
考慮到課程的時間安排,血漿該部分的內容我將采取教師直接講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全面的將血漿的作用闡述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當然在最后也會解釋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從而完成新課的講授。
(三)鞏固提升。
提問:血漿的成分可能有哪些?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強調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布置作業。
課下查閱資料,思考:血清和血漿的區別?下節課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學習,這就是我的板書。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通過了解鳥與人類的關系,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于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征。
2、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通過掌握鳥的特征,可以為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置為教學重點,了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于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為難點。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并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1、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通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為什么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為什么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么特征是適于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著是第二部分內容,對于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家鴿活體,并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么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布滿羽毛又有什么樣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著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征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溫,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通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征呢?引入運動系統,對于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并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著地面積。
而對于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后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著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于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采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里不多加贅述?;诖?,還需讓學生掌握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
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恒溫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溫的恒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后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伙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4、布置作業。
課后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化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群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講述的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并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宏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系統、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舉例說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育過程。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昆蟲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發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采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么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育來的。教師接著提出問題:丑陋的毛毛蟲是怎么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過家蠶,并在多媒體上展示養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系。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并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育各階段的形態圖,并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么重要,那么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后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后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后請學生閱讀課本上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于完全變態。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并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什么特點?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對比表格,并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后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結作業。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并給予補充。并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p>
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征,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后,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后,就會感到憋悶。
最后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于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關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后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升華與遷移。
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征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征。
(五)感悟與收獲。
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從種到界》是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一定的標準,各種生物可分成不同的類群。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并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采取大量的圖片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在上一節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么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是什么嗎?(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101中學,初二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么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利用兩個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于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說,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目都是奇數,所以這兩種動物屬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所以它們屬于偶蹄目??梢?,犀牛和馬、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于奇蹄目。
3、區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和鳥、青蛙有什么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恒溫,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征。
4、區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雖然蚯蚓無脊椎,魚有脊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屬于動物界,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植物界。問題: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植物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了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F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于動物界,根據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恒溫的陸生動物,所以屬于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別于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馬科,馬屬,最后到種,馬種。
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個最多?
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種的最多:
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系。
學生討論后給出答案:小明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布置課外作業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在工作上,認真務實是她的工作作風,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熱愛思考,善于創新,為工作注入智慧的力量。用美麗的詞匯描述,不如用事實說話,那我們來看看,郭老師做了哪些:
在希望杯比賽中,她利用棋子模擬演示基因分離及組合規律,并循序善誘,幫助學生化解了遺傳學中的知識難點,一舉獲得初中組第一名的好成績,此課例多次被李新花老師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引用。
郭郭一年來,作為市級課題的參與者,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探索前概念在教學中的作用,并撰寫論文兩篇,其中《初中生物概念教學實施的策略與方法》獲得天津市基礎教育教育創新論文評比三等獎,《淺談擬人化教學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發表在紅橋教育2014.4上。
教學設計《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發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培訓手冊》中。
從2013年至今,作為天津市中小學科學實踐骨干教師參與了生物學科的實驗教材編寫工作,期間他做了大量的實驗驗證,多次利用休息實間前往其他區縣與編寫人員進行交流研討,今年9月,此書將發行使用。我校也因為郭老師的努力付出獲得了科學實踐骨干校的榮譽。
今年四月,郭老師參加了市教研室在楊柳青四中舉行的全市骨干教師教學研討活動,郭老師現場進行了教學設計展示,受到了與會專家和老師的一致好評。
郭老師不只是自己銳意進取,她更是給全組帶來工作的熱情和活力。她在平時的學科組活動和集備中,要求嚴格,力求實效,督促每位老師,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學科組發展蒸蒸日上。
在郭老師的組織下,我組完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區級學科教研活動,王曉丹老師完成了《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節的展示課,受到了李新花老師的高度贊揚。
以上是學科工作中的郭老師,班主任工作中的她更是用她的平凡鑄就了不一樣的精彩,她不但有班主任工作所必須的細心耐心和愛心,更有引領學生的思想和智慧,她為學生購買書籍,充實午自習的時間,培養閱讀的習慣,為即將升入初三的學生制作紀念臺歷,用另一種形式陪伴他們奮斗,班里出現丟失手機的情況,郭老師使用智慧策略,巧妙的引導偷竊者將手機默默歸還……這樣的事例還不勝枚舉。
忙忙碌碌中,一年的工作結束了,郭老師的工作態度和業績也備受認可,過去一年她獲得了區級美麗教師和區級優秀班主任的稱號,在剛剛結束的優秀教師評比中她又同時榮獲了優秀教師和師德先進個人的稱號,榮譽不是她的追求,認真務實的工作,銳意進取的精神才是她所謂的平凡,她熱愛徒步,樂于攀登,永遠在尋找最好的自己,她說經歷才會鑄就人格的魅力,才能豐滿自己的人生,愿她用自己的平凡給我們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不平凡,謝謝大家!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了解出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愿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于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復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制作臨時裝片。
(3)、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并采用復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一)、復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制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于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制片容易產生氣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后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制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制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注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布置:
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注功能。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于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蒸騰作用的關系。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充滿好奇,樂于動手,對制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于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并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于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并做上標記,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后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庇纱艘錾锖蜕锶?,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征,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后,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后,就會感到憋悶。最后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于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關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后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升華與遷移。
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征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征。
(五)感悟與收獲。
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二)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協作意識。
說教學重點:
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的過程。
說教學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出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
說課時安排:
4課時。
說教學方法:
討論法、實驗法。
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環流動的,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
生:由于心臟的作用。
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dd心臟。
(二)進行新課。
【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后,會輕松地回答出來)。
【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
【結構展示】把心臟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師: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引入正文。
【觀察討論】看看心臟有幾個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點,是動脈,還是靜脈……學生們積極地討論,預習過的能積極帶動其他學生參與。
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有的女生膽子小,不敢用手摸,應鼓勵。對學生的疑問注意引導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解釋。有異議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
【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dd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ń忉專鹤?、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
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討論】:為什么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在平靜狀態下高?
【活動】: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教師提示:血液實際流動方向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情況一致嗎?
學生開始活動,按課本提示進行,5分鐘后大屏幕展示:動畫“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
問題: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哪種血管,是怎樣區分的?
學生小組討論:血流速度快,逐漸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慢,逐漸匯合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最慢,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教師質疑:血液流動方向呢?
學生小組討論: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尾部流向頭部,實際是由頭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動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頭部流向尾部,實際是由尾部流向頭部的血管是靜脈。
提醒學生:將魚放回水中,不要損傷魚。
【演示實驗】:觀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顏色變化。
1、實驗材料。
制氧氣裝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裝置一套,量筒兩個,杯子一個,竹筷一根。
2、實驗方法。
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雞血,把血液裝入杯子內,立即用竹筷攪拌杯內血液,攪拌6~10分鐘后,竹筷上便纏有一團團的絲狀物,把竹筷上這些絲狀物質去掉,繼續攪拌,直到再沒有絲狀物在血液中出現為止,這樣制得的血液就不會凝固了,可以供做實驗用。再將血液分成兩份,分別倒入兩只量筒內。
(1)把制得的氧氣通入血液中,可觀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氣泡生成,緊接著血液呈現出鮮紅色。(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進去的少量氧氣結合生成為氧合血紅蛋白。含氧合血紅蛋白的血液是鮮紅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氣體,結果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碳氣體進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間變成了暗紅色了。(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入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的血液呈暗紅色。)。
通過上面兩個演示實驗,同學們可以加深對動脈血、靜脈血的理解。
教師質疑:為什么會有如此變化?
生:血紅蛋白在氧氣濃度高時與氧氣結合,而使血液變得鮮紅,這樣的血叫做動脈血;在氧氣濃度低時與氧氣分離,而使血液變得暗紅,這樣的血叫做靜脈血。
【質疑】:
1、什么叫血壓?什么叫舒張壓?什么叫收縮壓?
正常血壓范圍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應注意些什么?
【交流討論】:學生閱讀課本后對以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知識應用和自我評價:
課本51頁。
板書設計:
血液循環。
1、血液流動的管道―血管。
靜脈。
動脈。
毛細血管。
2、血液流動的動力器官―心臟。
(一)教材地位。
本節內容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五單元第14章第二節植物的有性生殖,本節是第五單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第二節。本章主要是學習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使學生懂得生殖和發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種生物體都要通過生殖和發育來維持種族的延續。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內容比較多,安排了兩個課時,我說課的內容是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是第二課時。本節課是從果實和種子的結構出發,探究它們適應傳播的結構,是對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進一步闡述。
本節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讓學生自己課前收集當地常見的成熟的果實和種子,讓學生提前對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過解剖、觀察等試驗方法,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最后教師播放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認識不同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具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生物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用新的課程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認識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
適應的科學規律,感受生命延續的唯美與神奇。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果實和種子適于傳播的結構特點,領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
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植物為了生存,為了物種的延續,形成了各種各樣巧妙的結構,果實和種子具有什么樣的結構決定了它們的傳播方式是什么,才能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規律,理解起來較為抽象難懂。因此,確立為重點。
二、說教法。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較少注意果實和種子的傳播。因此我在教學中會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植物種子傳播的視頻資料,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輔以教師的講解,來突破難點。
本節課主要是以探究實驗為主,教師要轉變角色,由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設計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和總結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由于果實和種子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好奇、好勝心教強,喜歡動手、動腦和參與小組活動,但分析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不高。因此,在學法上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他們看一看,議一議,說一說,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程序的:
(一)導課:幻燈片顯示小學學過的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
引入。
植物媽媽有辦法。
孩子如果已經長大。
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
牛馬有腳,鳥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辦法。
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
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風輕輕吹過。
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
蒼耳的媽媽有個好辦法。
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
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
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媽媽更有辦法。
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
啪的一聲,豆莢炸開。
孩子們蹦著跳著離開媽媽。
這樣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著板書: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二)新課講授。
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
1、讓學生自己課前收集當地常見的成熟果實,如豌豆、油菜、蒼耳、蒲公英等,每組至少兩種。
2.布置學生每組選取一種果實或種子討論,設計并填寫探究方案,期間教師巡視并適當給于建議。
3.通過解剖、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實驗方法,探究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
4.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并在全班內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文檔為doc格式。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6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