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優秀作品的典型代表,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學習參考。
天下為文,立意為要。實事求就是的精神就是教師論文的靈魂,唯物的觀點,辨證的方法,辛勤的勞動,細心的觀察,精心的整理,耐心的寫作,反復的推敲,就是寫教師論文的必備條件。寫中學,學了寫,寫了查,查了改,如此反復多次,才拿出來,討論修改,這就是寫教師論文應有的過程。目的就是要“千錘百煉”,盡量提高論文水平。
隨著新教改的開始,很多學校在教學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方式上,傳統觀的教學方式只是死板的將知識傳送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達不到預設的要求,為此教師讓那個影視作品欣賞進入到了教學模式中。其模式及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還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到歷史的發展和對未來的影響。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其學習的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1.引導學生。
影視作品加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歷史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經過。因為歷史課堂在傳統的教學法學習中,學生經常會覺得課堂的氣氛比較沉悶,而且知識點非常的難懂,所以在傳統的教學中,歷史教師耗費了很多的精力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成效。自信息時代來臨之后,網絡和電腦已經進入了學校的主要輔助設備中,而歷史教學則有效的利用的電腦網絡的資源,將相關的影視資料分類給學生繼續播放,以此達到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目的。所以,不難看出影視作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能夠起到非常大的引導作用。
2.突破難點。
初中歷史教師在針對課程中的難點進行講解的時候,都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反復的強調,并讓學生繼續反復的背誦,以此達到對知識點的記憶,但是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壓力非常的大,因為初中生學習中集中精神反復的對知識點繼續背誦,會讓學生產生逆反的心里,是成績不斷的下降。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了影視作品借鑒的方式,這種模式的展開吸引了學生學習的目光,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歷史課程。而影視作品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影響和語音的方式突破知識的難點,讓學生更加快速的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
1.準確性原則。
所謂的準確性就是影視作品中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F在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與真正的史書記載和資源有很多的出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對歷史的一種翻寫,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為了能夠讓影視作品更加的吸引人,導演都會摻雜一些現代人的思想到影視作品中。相對真實性比較高的是歷史紀錄片,其還原的程度非常的高,但是觀賞性卻不能夠吸引初中生。在以準確性為基礎進行選擇影視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對作品的鑒定,再者在學習的過成中也應該將不可靠的影視資料進行剔除,避免讓學生誤解,最后,對于歷史展現比較模糊的影視作品,可以尋找專家幫助鑒定,確定影視資料的準確性。
2.適量性原則。
所謂的適量性就是在資料方面應該注意影片的精髓,畫面不應該太多,避免占用過多的觀看時間,所以在精選的影像中需要精確。
3.針對性原則。
所謂的針對性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目的和對象,想要做到有針對性需要做好以下兩點,首先應該讓影視作品與課本的內容相對,內容不能夠偏離教材;再者,影視作品還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理解的范圍,能夠起到讓學生對現實生活有正確的認識。
歷史教學的質量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主要就是依靠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在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開發教材的知識點,并利用相應的教學輔助讓學生能夠輕松的了解所學的知識。在初中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歷史教師通常會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課程,其中影視作品的輔助教學就是歷史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將影視作品融合到教學中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這樣的方式能夠擴展教師的教學模式,在利用影視作品輔助教學能夠開拓教學的思路,讓學生擴大知識量;再者,利用影視作品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改變古板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綜上所述,合適的利用影視作品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影視作品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影視作品進行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知識點,這樣也呼應了新教改的相關要求和政策。在新教改的方案中提出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探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并加強學生的自我探究力,以此提高教學的質量。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影視作品教學方式,將課程的設計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方式,并通過讓學生欣賞影視資料讓學生從中主動的去探究歷史事件的發展,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意義。而且,在利用影視作品的時候,教師還應該正確的指引學生的思維,是其能夠與課程的知識聯系到一起,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并提高學生的成績,學生還能夠通過對影視作品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求知欲望。
3.利用影視作品讓學生直觀了解歷史。
歷史教學在初中課程中的地位比較重要,對歷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并通過對課程知識的學習了解自身的價值。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直接影響到對歷史形象的認知,這些認知不僅限于書面文字,而且在精神上的了解。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教師應該選擇更加適合教材的影視資料,這樣就會摒除傳統單純的文字性教學方式,使用影像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
結語。
影視作品的使用是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表現,其在初中歷史課程中的使用,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態度,讓學生能夠通過影響資料更加了解歷史的真諦。但是,要注意的是歷史教師應該在使用的過程中,注意引用的題材需要更加接近課程和知識點,讓學生自行的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價,以此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和學習的效率,真實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也要注意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以及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有很多人認為歷史是一門極為嚴肅的學科,不應當將史實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表達,認為這種方式會扭曲歷史事實,但是許多歷史故事之所以到現代社會依然廣為流傳,所依靠的正是該歷史事件引人入勝的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歷史真實事件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的認識。
(一)通過歷史故事來呈現歷史有助于學生加強記憶。
故事通過文字以及話語的形式在人們之間傳播,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會使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優秀的歷史故事能夠傳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歷史故事來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時代背景,對于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可以增強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更加全神貫注。在生動的歷史故事的聆聽之中就能夠實現對于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提高[1]。
(二)歷史故事能激發初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維活躍的年齡,比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鮮事物,如果歷史教學過于單板,就會使得初中生在歷史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對歷史學習感到厭煩,而將歷史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則成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2]。通過歷史故事來講述真實歷史事件,可以增加歷史事件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將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得歷史故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針對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要做好備課的相關工作,要對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據教材內容來選取與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所選取的歷史故事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內涵,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講述新文化運動時,引入陳獨秀在東京留學,強行剪去留學監督姚煜的辮子的故事。教師順勢引導,這一瞬間對陳獨秀而言,極富象征意義———他為之終生奮斗的,便是剪去國民靈魂中的“辮子”。故事的引入,緊扣陳獨秀除舊布新,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拯救國民靈魂的主題,針對性強,又能加強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實性和準確性。
教師應避免在歷史故事的敘述過程當中扭曲真實歷史或進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聆聽過后擁有自己的感悟,同時對于歷史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將歷史與現實進行結合和思考[3]。比如在學習《走向全盛的唐朝》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無字碑和治國策略等向學生進行講述,在故事的講述過程當中要遵循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原則。而對于與之相關的電視劇的內容可以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電視劇當中與歷史事實相?;蛘咛摌嫷膬热?,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真實的歷史故事與電視劇虛構內容的不同之處。
(一)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的應用。
將歷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內容進行劃分,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以人物為中心和以事件為中心。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言行和舉止以及性格特征來開展事件。在課堂上對這類紀傳體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時,重視的是人物的性格與特色,而不只是這個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對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對事情的意義有所認識。如《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這一課,可選用史書中的一段故事: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后,經常帶領一批隨從,四處游玩,踐踏田里的莊稼,捕食民間的雞狗,官府的人看到他們的身份證明(乘輿物),當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們到一家人要水喝,這位主人懷疑來的都是壞人,喚來不少人,要把這批家伙抓起來。主人的妻子看到領頭的青年(劉徹),氣宇軒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將喚來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這伙年輕的客人。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漢武帝的性格和稟賦清楚呈現,了解他剛強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為理解他的治國政策打下基礎。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應注重故事細節描述,在將這類歷史故事應用到教學中時,要對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細節和相關過程進行生動的講解,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場景,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說故事的應用。
按照歷史事實與故事的關系這個標準對歷史故事進行劃分,可以將歷史故事劃分為三類: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說故事。對于真實發生過的史實性故事,來源一般都有史書記載,因此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和相關的事件都可以根據史實資料進行查證,比如荊軻刺秦王,因此在向學生講述時要注意歷史背景的準確性,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文學作品中和歷史有關的故事有很多:成語故事,如“夜郎自大“”問鼎中原”等;歷史小說,如《三國演義》;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上進行加工再創作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真實背景,但在具體情節上和歷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時,如對曹操的評價,不要被文學作品誤導,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提煉歷史的真實。傳說故事大都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如遠古的傳說有禪讓的故事、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狀態,可以通過這些故事了解歷史。而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故事大多以虛構為主,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這類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它在當時歷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很多歷史故事還可以幫助學生來記憶歷史知識,讓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知識體系。
[1]張來鳳.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xx.
[2]徐波.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xx.
[3]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0):220.
初中歷史的課堂講解要突出一個“精”字,不能有如走馬觀花般一帶而過。因為有了第一步的“讀”,學生就對課上要講的內容通過課前的預習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進行課上的精講了。課堂精講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二是教學方法要精,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一直沿用一種教學模式,以免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感覺,覺得每節課都一樣,從而對歷史課就失去了期待。例如,在講述《秦漢時期的文化》時,學生對張衡的地動儀結構很感興趣,但是又對其原理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僅僅用干巴巴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必然提不起興致。于是我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將它測定地震方位的過程演示了一遍,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當地動儀上小龍嘴里的一只銅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時,學生不禁拍手稱奇。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的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對歷史知識一目了然,無須再言。又如教師講故事的方法來說明地動儀的準確度,公元132年一天,地動儀朝西的龍嘴吐出銅球,三天后隴西快馬來報,那里發生地震,隴西在洛陽西500多公里,方向準確無誤。這種方法同樣能獲得學生的青睞,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地動儀的認識,而且還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歷史教學中,討論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對于很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慮的,沒必要將學生的思維緊緊地限制在一種標準答案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可以是同桌間的討論,可以是前后桌多人的討論,也可以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討論。討論能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愿意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思維力量。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真正主人,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也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讓學生能夠放開一切思想負擔全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中。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放開了討論,以克服他們的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達到培養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個引導者和點撥者的身份把握整個課堂,不能冒然打斷學生的思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
學生在經過讀、講的過程后,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外練習題)。這些練習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學生及時完成的,一般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為宜。這種題型主要以檢驗基礎知識為主,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查漏補缺,對于遺漏的基本知識要及時熟記。另一類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開放性的例題,這類練習題主要是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是更高一層的題目。通過這類題目,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克服求同思維定勢,突破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界限,創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觀點。除了上述這些策略,還有很多可行有效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去挖掘,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大膽嘗試,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幽默藝術作品也是強化幽默表達、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常見的幽默藝術作品主要包括小品相聲、漫畫、歇后語、謎語趣聯、幽默影視以及歌曲等,可以讓歷史教學變得妙趣橫生。如運用漫畫,幽默教學。漫畫融合了幽默性與諷刺性,給人想象與思考。由初中歷史教材看,本身就編排了不少漫畫,給幽默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靈活運用課本漫畫,適當引入課后漫畫,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例如:歷史漫畫《巴黎和會》,通過夸張幽默手法,借助圖文并茂形式,出神入化地展現了巴黎和會的分贓性質以及由此暗埋的復仇戰爭隱患,極具歷史抽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這一漫畫靈活創設教學情境,設懸置疑,誘導學生自主探究,激活學生歷史思維。再如引入小品相聲等,開展別樣教學。
如教學《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可以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改編成小品穿插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以歷史劇探究課形式組織本次教學活動,把知識巧妙融入到生動的情景表演中,整堂課生動活潑,打破了“填鴨式”灌輸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升華情感,潤物細無聲。首先,由學生表演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發出感慨:“我終于到印度了?!弊寣W生思考哥倫布是否真到了印度,從而得出哥倫布航海路線。另外,還利用相關圖片資料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的舉措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思考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得出對哥倫布的客觀評價。而后還引導學生回憶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將古今史有機的融合。這樣,通過把小品等靈活的引入歷史課堂,對歷史情景進行了再現,教學形式新穎獨特,將講臺與舞臺融為一體,更具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得歷史教學更幽默風趣、生動活潑,學生也更有學習的激情,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也更深刻、牢固,并且水到渠成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正所謂:“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善于引進史料知識,這樣,既突顯了歷史課程特色,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升華情感,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同樣,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靈活運用一些幽默的歷史典故史料,強化教學表達,給歷史教學增添風趣、幽默,從而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體驗歷史學習的趣味,更持久地保持學習注意力,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需要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維應用直觀性音視頻與圖文資料,配上豐富幽默的史料,加之生動趣味的語言,可讓歷史內容增添幾許親近感,減少幾分艱澀感,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使其有重回歷史、如臨其境之感,被歷史真相深深吸引,激發強烈的學習熱情,不由自主地想聽,樂學。
當然,歷史幽默教學方法是多樣的,還有如聯系現實法、有意曲解法、借題發揮法等。同時,在運用這些幽默教學法時,教師需要結合自身能力水平,考慮學生實際以及教學條件,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合理而靈活地運用,適時適度運用,避免東拉西扯,以免畫虎不成反類犬。
故事是人們最常用的一種傳承記憶的手段。通過故事的口頭傳播,人們也在同時傳遞著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這一作用與歷史記錄是一致的。但與歷史相比,故事更側重于對事件過程的描述,并且在生動性上和趣味性上更勝于歷史,因此在教學效果上也更好,特別是對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學方式符合了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初中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階段,對于故事的記憶能力較強,因此通過故事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進行記憶。根據調查顯示,初中生也更喜歡教師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授課,因此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2講故事能使抽象變為具體、把復雜變為清晰。
故事主要是敘述事件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于細節有著更為生動的描述。在歷史課堂上通過講歷史故事的方式能夠將許多難以記憶的時間、地點等內容轉換為故事中的細節,并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便于學生的記憶。在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重現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景,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1.3講故事是歷史教學中運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
人類對難以追溯的歷史采用的就是神話故事的解讀方式,從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記錄方式。許多歷史故事中不僅包括了事件發生的過程,還包括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及總結的經驗教訓等。事實上,講故事也是人們傳承經驗、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因此故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歷史教學中,包含的內容涵蓋了從人類文明起源到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內容的廣泛性和綜合性上都較強,而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可以看作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許多教師在進行歷史內容的授課時,在不知不覺中就使用了講故事的方式。
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選取與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的歷史故事進行教學的輔助。在選取歷史故事時,應當注重故事的真實性和趣味性。真實性的要求可以保證故事的合理性和實際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對所學的歷史知識能夠進行更好的應用。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夠引發學生對歷史內容學習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從而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此外,教師對歷史故事的選擇還應注重其針對性,對于歷史故事必須經過慎重的篩選,最終保留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內容,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1按歷史學研究的階段分期分。
我國當前采用的初中教學內容整體上是根據歷史研究學中的階段分期來劃分的。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將我國的歷史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等幾個階段。相應的,我國的初中歷史故事也可以分為古代、近現代和近代等幾個階段。這種分類方式與世界其他國家采用的分類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種較為權威的分類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內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內容來劃分,歷史故事主要可以分為人物為中心及事件為中心這兩類。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稱為“紀傳體”,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則稱為“紀事本末體”。這也是我國歷史著作創作的兩種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是圍繞事件人物的言談舉止來進行事件的展開。這類故事主要是使人們能夠對特定的歷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展現了人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及思想狀態。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則是著重于揭示歷史事件的過程和細節,并且強調了歷史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些事件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場景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與史實的關系分。
將歷史故事按照故事與史實關系分可以分為史實性故事、傳說性故事和虛擬性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的通常都是實施性故事,但由于故事本身通常存在夸張和虛構的部分,因此對于一些細節的真實性無法得到確切的證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故事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但必須在保證整體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詩性故事通常來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對于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都有相應的史實資料可查。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以對其敘述方式進行一定的調整,使學生能夠對故事內容有更好的掌握。傳說性故事大多是神話故事,對其真實性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因此只以口頭傳說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傳說性故事通常來源于民間,并且其真實程度難以考證,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許多傳說正是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事件作為基礎,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在歷史教學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虛擬性故事的內容則以虛構為主,但會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鑒一定的歷史事實。這一類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在進行虛擬故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內容的刪改,但必須保證內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刪改過程中可以依據歷史事實進行適當的調整??梢哉f,虛擬性故事是在真實歷史的框架下進行合理的再創造。
內容生動,激趣動情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必須保證其生動性。因此,在選擇歷史故事時應當選擇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故事。由此可見,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學中選取的歷史故事必須主題明確,情節清晰,條理清楚。教師要講清故事的來龍去脈,描繪景象更要眉目清楚。歷史教師在選取歷史故事時應當關注故事有沒有鮮明的主題,故事內容是否圍繞主題展開。
對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是目前大多數初中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現狀,也是初中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老師可以把歷史故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插入簡短的歷史故事,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積極調動課堂氣氛,較強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
教育教學的規律表明,學生要想學到知識,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古人云“親其師,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轉變過去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深入到學生中間,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歷史基礎情況,特別是對于那些在歷史學習方面比較困難的學生,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深厚愛意。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前幾分鐘,與學生主動進行交流,當然,交流的內容不僅僅是歷史內容,可以涉及當前的時事新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各種活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和親,為歷史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此外,教師要提高師德修養,做到為人師表,處處模范,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還要不斷提高業務教學水平和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水平的高超,從而從內心敬佩教師,尊重教師,也為學生歷史水平的提高增強內在的動力。
初中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歷史知識和思想滲透到了各個學科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理論為指導,為學生提供自由、寬松、開放的發展空間,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預習。這不但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的對象,精心設計自主探究的過程,搜集和處理信息,最終解決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和指導者。由此可見,自主探究活動中,在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需要教師及時調控和指導。通過自主探究,學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取的知識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一)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第一,小組搭配要合理。教師要讓學生在小組內互幫互助,相互協調,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師要適時點撥和調控。教師要深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學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在以往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觀眾,導致有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夠重視自己,逐漸產生消極思想,成績呈現下滑趨勢,甚至有的學生和教師產生矛盾,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這些現象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轉變教學觀念勢在必行,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給學生創造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
(二)指導學生聽課方法和技巧。
課堂是學生舉疑解難的主要場所。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方法和習慣很重要,學生可能接觸到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方面各有特色,因此歷史教師在接受新的班級的時候,需要有一個適應到默契的過程。了解學生,關鍵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溝通,通過多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學生了解到了教師的教學特點,教師也了解到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適應成績優秀的學生,適應學習困難的學生,適應學生的基礎,適應學生的個性,最為關鍵的要適應學生已有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也要放下身段,讓學生適應自己。教師和學生相互適應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產生默契,教師能從學生的表情、神態中讀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從教師的動作、神態中體會到教師所要表達的信息。營造默契的教學氛圍是歷史教學的難點,它要求教師具備廣泛的知識,民主、開放的教學觀念,調控課堂嫻熟自如,思維靈活、敏捷。
(三)創設辯論的學習環境。
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辯論,不但能有效復習舊知識,還能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還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討論歷史問題,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歷史現象,分析歷史問題。比如,為了讓學生全面地認識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就是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先讓學生自主借助資料或者上網查找資料,激發他們探究歷史的興趣,使他們對歷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這比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效果好得多。
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的作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它以直觀、形象的特點,為學生呈現了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歷史教學內容,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大大提高了學生興趣,解決了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董卓、呂布、周瑜、諸葛亮,一一呈現給學生,這些人物神態各異各具魅力,學生通過重溫這些鮮明的歷史人物,聯想到了三顧茅屋”“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片段,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觀賞中體會到了歷史的樂趣。當然,有效的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認識事物的表現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感性的現象進行理性思考,認真觀察,從而發現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影響。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講解知識的引路人,充分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給自己準確定位,變一味地知識講解為指導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歷史文獻講解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其參與度,讓其在愉悅的氛圍中收獲歷史知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歷史課的時間學好歷史,首先就要讓學生愛上歷史課;要想讓學生愛上歷史課,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用趣味教學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多媒體集視、聽、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樣的表現手段、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歷史課堂中,恰當好處的利用多媒體,讓多姿多彩的文字、視頻、音頻資源沖擊學生的感官,將歷史講活。
比如,在講《辛亥革命》時,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壯舉和當時革命斗爭的艱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無畏精神。學生看得聚精會神,對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還時常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放一些與講課內容有關的音頻,展示一些圖片,搜集一些網絡資源等等。同時在歷史課上運用競賽形式進行練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強的好勝心,比著勁兒的學習才有動力,老師不妨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將競賽融入課堂,增加課堂的多樣性和學生的新鮮感,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我在講課前就告訴學生,本次課上的所有問題以搶答的形式出現,搶到問題并答對的學生能夠獲得小獎狀。這樣一來,有了獎勵的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地調動了,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總之,對初中歷史的學習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和技巧,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提高授課質量,巧設課堂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歷史教學,不斷探索歷史知識,積累學習經驗,為其今后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曾焰.淺談初中歷史開卷考試形式下的教學技巧[j].華章,(16).
摘要:分層導學是倡導有效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讓分層導學落到實處,導學問題的設置顯得極其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能夠讓全體學生迅速主動地學習好本節課的知識點,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也關系到"分層導學"六個完整環節的落實效果,進而關系到有效課堂的真正落實。因此,可以說導學問題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的成敗。
關鍵詞:"分層導學";導學提綱;導學問題的設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經達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師做到凡學生已理解掌握的內容不講,只對學生迷惑的問題針對性地講解,且做到言簡意賅,時間用得越少也好(建議初中少于10分鐘)。"該精神非常明確地指明了教師需要高效地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生所困惑的知識點,精益求精,大膽取舍,促成學生主動性的生成。同時,該模式的執行也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當然,如果能把握好"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這一原則,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程內容的需要,教師不一定要死守10分鐘的限制??偟膩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十分鐘"看起來很少很短,教師上課貌似輕松,但真正的"分層導學"課則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備課準備。特別是對導學提綱和導學問題的設置更是要精益求精。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效課堂,并避免重復性講解,我們往往將導學提綱中的問題與重難點精講中導學過程中的問題結合起來,甚至問題基本一致。導學提綱為導學過程中的問題做好基礎鋪墊,導學問題是導學提綱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們往往將一些導學提綱中較難的題目放置在重難點精講中來導引、精講和提升。
以下就對導學問題的設置過程和要點做一簡要分析。
將學生進行分層,大致分為a、b、c三大類學生:a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極少讓教師擔心,他們常常一點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識點的內容。對a類學生需要有拔高、發散性的問題指導他們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們的興趣點,增強發散思維的培養,這樣就可以讓他們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b類學生學習能力中等,能較好地掌握好基礎,但是由于學習習慣等各種原因,他們常常會遺漏或沒辦法跟進較高層次問題的思考,對b類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勵,并嚴格要求,督促這類學生向a類學生看齊,為他們找好學習的競爭對手和幫手,要求他們從多角度去認識和吃透教材,夯實基礎,扎實提升。c類學生基礎較弱,學習習慣極差,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極高,需要教師的輔助較多,是教師需要多花心思的群體,掌握好學生的具體情況后,再研究導學問題的設置。高效的課堂往往是在分層的基礎上進行導學的。
我們習慣將問題的層次分為:基礎題、中等難度題、較高難度題三類。(1)問題應從c類學生入手,從基礎的問題講起,分層導學的問題就必須首先確保將課堂的基礎內容讓全體學生高效地掌握,基礎的知識問題不能設置得太難,必須讓全體學生,特別是讓c類的學生能容易掌握。(2)設置中等難度題目,激發b類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勵,引導b類學生參與進來。(3)設置較難題目,主要針對a類學生,在引導a層學生思考時,不是意味著將b類和c類學生拋在一邊不管,而是在a類學生的啟發和帶領下一起融入進來,讓b類的學生也能透徹理解,讓c類的學生也能大體明白。對待學,我們不能"一刀切",一個標準做到底是錯誤的,學生的差異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我們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樂學習,并達到真正的提高。
1.導學過程應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內心是充滿求知的世界,他們對很多事物都很感興趣,但是往往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因為知識的枯燥無味,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沒有任何高效的學習動力。當然,設置的問題需要注意幾個方面:(1)不能離題萬里。(2)容易理解,適合切入知識點。(3)能起到激起學生興趣的作用。()(4)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5)鼓勵學生創造性的答案。
2.導學要適時拋磚引玉,舉一反三。
對待知識點不能僅限于定性思維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內容。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加入發散思維的問題,大膽鼓勵學生將知識點及時運用、擴展、升華。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過分地限定死答案,而應當適時拋磚引玉,舉一反三。如此,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到較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會過分依賴教師的講解和答案。適當時機促成學生思維的發散與飛躍,是有效教學所必備的,也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在綜合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不生搬硬套答案,讓學生自主、主動去摸索答案,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贊賞,并逐漸地教會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太難的知識點,一大部分學生會難以接受,特別是c類學生更是如此。而難以接受的知識點是不可能讓課堂達到高效的,因此,對難的知識點,教師需要給知識點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接受。如,巧妙地設置記憶方法,可以減輕學生記憶負擔,提升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導學問題的落實程度。
4.導學過程應設置能讓學生及時領悟的銜接問題,并及時獲得成功。
如何讓學生感興趣之后,繼續探究知識,同一個知識點,有些學生有能力繼續探究,而有些學生則到中途便淺嘗輒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識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如何能讓這些學生更進一步地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想就是要讓這些學生及時獲得成功,及時享受成功的喜悅,而且這種喜悅是他經過自身的努力后而獲得的快感。因此,教師在講述知識點的過程中,應該要讓成績落后的學生不斷地感受這種喜悅。如此,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會減弱。
5.巧用多媒體教學輔助導學過程。
在導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往往可以使學生興趣不減。在講世界史的過程中,經常運用多媒體放映一些小紀錄片(時間5分鐘左右為宜),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內容,還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如何對待戰爭,如何珍惜和平,學生是較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學生想法天真,會問教師"為什么我們不戰爭"等較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問題。但是運用多媒體往往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戰爭的殘酷性在畫面中展示得淋漓盡致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貴了。
1.始終記住興趣是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常常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因為厭學、懶惰、壞習慣而無法全面發揮好自身的學習潛質。甚至,有些學生因一時的成績落差而影響了長期的學習信心,從此一蹶不振,讓家長和教師為之惋惜,最后連學生也自卑不已。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逐漸地認識到了興趣的重要性,我們發現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是教師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法寶,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是學生探究學習源源不絕的動力源泉!因此,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顯得極其重要。
2.問題的導引過程設置需科學。
遵循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基本要領,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教師在導引過程中,需考慮好各種可能出現的答案或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不管好壞,都要做充分的鼓勵和引導。
3.導學問題的設置數量要合理。
題數的設置:總的數目一般為10題以內較為合適(超出10題學生可能沒辦法完成,數量太少可能很難達到知識點的覆蓋)。如,以10題作為參照標準,則基礎題目需占70%,即7題,中等難度題占20%,即2題,高難度題10%,即1題,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確分層導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分層教學要促兩頭、保中間,確保每個學生真正地自主學習,使弱生不弱,使優生更優。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不能說"種豆得瓜"."分層導學"并非要每個學生都達到齊頭并進的效果,而是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所預期的學習效果,每個個體均存在差異性,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只要最終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學有所獲,不斷地進步,就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標了,所以教師應大力鼓勵學生回答和思考問題,并適時對學生進行大力地鼓勵。
5.教師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鉆研的決心。
高效課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只有教師課前充分地準備,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層導學"課堂。教師應敢于充當鮮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為學生學習的推動力。
導學問題不一定要全部設置在導學提綱或重難點精講中,有時候,有些問題通過習題的形式講解,反而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層導學"沒有將導學過程設定得過分死板,它應當是靈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學模式。這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和不斷地反思,這樣才能讓"分層導學"模式越發生機與活力。
總之,導學問題的設置是"分層導學"的核心,上好一節課,關鍵看導學過程,導學過程關鍵看導學問題和導學方式設置得成功與否。當然,教無止境,"分層導學"的有效發揮,需要仰仗多個環節步驟的齊頭并進,真正落到實處,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
張熊飛。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xx-06.
初中歷史學案式教學嘗試初中歷史學案式教學嘗試初中歷史自主學習教學初探。
對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說,“知史”方能“知興替”。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不僅是課標對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祖國的興旺和發達對未來祖國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對初中生進行歷史教學,教師需要在課改的輔助和學生的特點相結合的探索之中,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
初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的個體普遍存在叛逆、個性等特征。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接話茬展示自我、對教師的教學產生質疑等現象,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無法取得顯著的成果。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工作,利用學生主觀所認可的方式對青春期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F行的新課程改革是初中歷史的教學背景,新課改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成效提供了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學目標性、廣泛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式、完善的教學設備等等。初中歷史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效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新課改的助力來展開教學工作,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學中不斷成長。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行為主義教育學派的學者多對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予以關注,他們認為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其學習行為產生影響,基于此觀念行為主義者多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行為進行環境因素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實踐探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有效性,可以在自身教學工作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環境的潛在影響下提高自身的學習成效。例如,在對“秦統一六國”這一部分進行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的領土動態變化,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領土動態變化視頻中感受秦國大一統這項事業的宏偉性,在深刻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在認知和情感均有所提升的同時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獲得長足的發展,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二)利用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為推動教師教學有效性的發展,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在自身的課堂教學中利用有限的時間使學生獲得無限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這種無限的發展就在于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此使學生獲得長足的進步。歷史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之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學來推動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發展,并使學生在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利用問題串教學來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使學生在自主的思考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水平。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對有效教學方式的實踐,歷史教師需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探索能夠推動高效課堂構建進程的有效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之中不斷提高、不斷成長。(三)利用課余時間的豐富活動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青春期的學生大多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中展示自身的優點與特長,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可與贊美,據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之中,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學生在學完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后,我們可以為學生組織一個百家爭鳴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所感興趣的學派自由結組,利用課后時間搜集大量的相關材料,在百家爭鳴時根據“本派”觀點與其他學派進行討論;再例如我們在講完活字印刷術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印刷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小刀對橡皮泥進行雕刻,再利用刻好的橡皮泥進行“印刷”,使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對古人的智慧結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總之,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高程度的掌握,還能夠使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綜上所述,歷史的學習對于塑造學生的完善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初中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常因自身的發展特點而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建立在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促使學生在生理心理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效率,進而推動歷史教學的長足發展。
[1]馮東生.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教師,20xx(s2).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我國大部分的農村中學也在使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因為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對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出了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圖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講述“原始的農耕生活”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課堂上可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原始的農耕工具,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原始農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在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學會如何制作現代化的教學方案。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制作一些動畫,例如,初中歷史老師可以借助flash來制作動畫。如,在學習“絲綢之路”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要求來制作教學方案,歷史老師可以借助flash來制作絲綢之路的動畫,從而更好地展現絲綢之路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自己的多媒體技能,從而提高自己制作課件的能力。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老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播放一些視頻,因為在農村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電腦,都可以自由地上網收集一些教學視頻來觀看,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就要播放一些視頻來豐富學生的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時候,老師可以播放《南京!南京!》來讓學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認識抗日戰爭。所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時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老師應該掌握相應的現代化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目前缺乏互動,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深沉。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搞好課堂互動,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獲得階段性的進步。其實,在互動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會被凸顯出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只要學生的學習動力十足,學習興趣高漲,就不怕學生在課堂生表現不夠積極,在學習上取得不了進步。以在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為例,筆者在傳授這節知識點時,就在課堂上舉行了一次關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話劇表演。在這次話劇籌備過程中,筆者會注意引導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此次話劇活動當中來。有的學生喜歡話劇表演,筆者就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去臺上表演;而有的學生對表演不敢興趣,筆者就讓他做些幕后工作,參與籌備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這部話劇圓滿地完成了演出,學生在話劇中一方面對歷史知識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則意識到了參與的重要性、集體的力量,在互動演出中也培養了團結協作的學習精神。
學史能夠明智,初中歷史課程其實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以古鑒今,,并且讓學生做到古為今用、為我所用。要學習好初中歷史知識,則少不了跟實際聯系起來,也少不了將各種社會問題和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情感有機地融合起來。教師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發能夠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然后在課堂教學上把書本上的歷史知識點跟當前現實中的時事等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之內涵與本質,讓學生養成把歷史跟日常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思考的優秀習慣。教師只要做到了上述幾點,就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住歷史的真諦、科學合理地分析每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揮之不去的西方凌辱歷史,而這些歷史都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生銘記在心的,并且要時刻牢記這條“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古訓,同時也要明白“發展是硬道理“之具有歷史意義的啟發。又如,在傳授文化史的過程中,教師則可加強情感教學,采用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史料,將其作出精彩的ppt課件,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與講解,使得學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愛國主義的自豪感。同時也可以結合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積極舉辦多種課內外活動,比如國情知識搶答賽、影視評論,歷史小報編輯、開展歷史報告會、舉辦演講賽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
啟發式教學法筆者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富有啟迪性、啟發性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常常在初中歷史教材之關鍵處與轉折處,甚至引申處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時,我們要主要問題的提問應該問到“點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問,而是要問的問題要問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如果問題太難了則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難以達到師生互動、師生共鳴的效果。比如,在傳授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最可愛的人》這個知識點時,筆者就這樣向學生提問到:文章中講述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原因和經過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國出兵的原因什么?從上甘嶺戰役,五次大規模戰役等能否歸納出抗美援朝的意義?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的故事經過能否描述下嗎?這一連串、有遞進關系的提問讓學生明白到:黃繼光、邱少云等中國人民志愿軍,人人敬愛他們,被稱為“最可愛的人”。這種環環相扣的啟發式提問,讓學生對誰是最可愛的人有了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要了解歷史的真諦,就要努力學習歷史知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是歷史學科的基礎教學階段。夯實基礎,是今后學好歷史學科的重要保障。教師應該打破常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
。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幾點策略及技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學習、思考、質疑、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不斷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提高歷史修養。
學起于思,問題對于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歸納、總結等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思考出現困難時,教師應該加以引導,引導學生拓寬思路,有效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第二單元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中國人向西方人學習,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話題出發,引導學生將本單元的知識全部串聯起來,理清了知識脈絡,進而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聲像一體優勢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歷史事件變得豐富多彩而生動有情。例如,在學習唐朝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貞觀之治時期的視頻,讓學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圍中提高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理論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應該注重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要選擇那些與課堂知識點相關的材料,通過進一步的練習題目讓學生掌握歷史理論知識。
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促進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交流。例如,在學習歷史戰役戰爭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探討歷史中的戰役對于中國發展的意義,當學生能夠意識到既有消極意義又有積極意義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拓展了,學習也變得更加主動了。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改編歷史話劇、小品等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摘要:
詮釋學是一個理解和解釋文本的哲學理論,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作用、理解和解釋等理由的哲學體系、策略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
而中國的民族文獻學研究,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新興學科,其理論體系還處于進一步完善的過程中。
因而,從詮釋學的視野去討論圖書館民族文獻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對中華民族文獻研究理論體系建設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
詮釋學;圖書館;民族文獻。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樣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在這塊富饒、瑰麗的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締造出璀璨奪目、浩如煙海的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這其中就包括了在時間長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各民族文獻。
但是,隨著各族人民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不斷進步與增長,雖然中國的學科體系建設與學術研究成果有了較大的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與嚴謹。
但由于學術界學科界定和相關策略論研究不夠清晰所造成的認識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為反映中國各民族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各種民族文獻,目前仍就處于一個尚未完全被開發和解讀的尷尬狀態,這就使得民族文獻學的研究還處于一個相對比較弱勢的境地,而一些曾經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文獻由于沒有得到應有的研究推廣和保護傳承,已淪入瀕臨散佚消亡的命運。
究其理由,就是沒有一套能夠較好地正確指導解釋和解讀民族文獻,特別是中華民族古籍文獻的策略論。
1、詮釋學是一門指導文本理解和解釋的規則的學科。
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中一位往返于神界與人界之間,為人與神傳遞消息的信使赫爾默斯(hermes),因為奧林匹斯山上諸神的語言與人間的語言不同,作為信使的赫爾默斯就需要將傳遞的信息進行翻譯和解釋,從而使得人類能正確理解神的旨意。
正是基于這種最初的含義,古代語文學家都用“翻譯”和“解釋”來定義詮釋學。
由于從赫爾默斯發展而來的詮釋學有傳達諸神的旨意的含義,而這種旨意帶有一種無條件服從的“神授意味”,使得詮釋學在某種作用上被看作是一門我們必須把它的要求當做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從的藝術,因為它能理解和解釋那種對我們封閉的東西——陌生的話語或他人未曾說出的信念。
因此,詮釋學也被看作是一種需要特殊精神所造就的能力或實踐。
詮釋學經歷了類似于修辭學、語法學、邏輯學、從屬于語文學的歷程,到了20世紀已把自身從一種理解和解釋的策略論發展成為一種哲學理論。
一些人文科學甚至也把它看成一種最新的視角或策略論,如近年出現的文學詮釋學、歷史詮釋學、藝術詮釋學等,我國有些學者甚至還提出要建立我們中國的詮釋學。
而關于中國詮釋學的概念,最早是由臺灣歷史學家黃俊杰教授在其《孟子思想史論》中提出來的,所指的是“中國學術史上源遠流長的經典注疏傳統中所呈現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詮釋學”。
由此,我們可以先把經典的歸屬理解為文獻的范疇,這應該是沒有任何疑義的,然后我們再進一步理解,“注”,是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是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與疏的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作用、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
因此,運用詮釋學在圖書館進行民族文獻研究,特別是民族古籍文獻的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具有深遠作用的。
不僅可以逐漸豐富和完善“中國詮釋學”的理論概念體系,還能把目前理論界相對比較雜亂的“古典解釋學”、“古代闡釋學”以及以古代經典命名的一切解釋學、詮釋學,統一歸并稱為“文獻詮釋學”。
因為,文獻學的范疇很廣泛,包括了一切與人類文明傳承有關的知識、技術與文化及各種載體的總和。
而圖書館是各類文獻最大的集藏地,也是各類民族經典的最大收藏者,用詮釋學對圖書館中的經典民族文獻進行注疏,是對圖書館館藏古籍文獻進行開發利用及科學管理工作的有益嘗試和積極探索。
2、理解是聯結詮釋學與民族文獻研究的紐帶。
民族文獻的研究首先是對民族文字符號的理解與認識,但民族文字符號的理解與認識,又不是簡單地求其字義的解釋,而是以“理解”的態度去揭示古代的普遍精神。
文字符號的研究不是考據,而是需要研究者進入到整個文本符號的內在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
中國古代民族文獻的發現極為久遠,早期的甲骨文、金石文獻被發現時,對于研究者而言只是一種暫時無法解讀的文字符號。
這種文字符號與所組成的文本在當時所體現的就是遠古時期的普遍精神和生命,而對這些文字符號和文本的解釋,就要研究者通過“理解”的途徑進入到整個文本的內在精神世界和內在生命中去解讀其中的含義。
最終,才能解釋出這些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含義。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體會理解與解釋的不同,理解是解釋的.基礎和前提,解釋則是理解的發展和說明。
理解包含兩個要素,即領悟個別和綜合個別成一整體。
同樣,解釋也建立在特殊或個別的說明和綜合特殊成一統一體的基礎上。
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解釋是作者精神的重構,對作品的理解和解釋乃是對已經被形成的東西的真實的再生產或再創造。
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是我國文獻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領域。
但是,由于認識和正確解讀等方面的理由,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的研究還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例如,我國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源于公元2世紀傳入中國于闐地區的佉盧文,又名犍陀羅文,是一種古代文字,由252個不同的符號表示各種輔音和元音的組合,從右向左橫向書寫,大約和印度的婆羅米系文字的出現時間相近,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在歷史上總共存在了7以上,被用于鑄幣、書寫契約及翻譯佛教文獻。
在東漢末年,伴隨著貴霜王朝的日趨瓦解,貴霜難民遷入塔里木盆地,佉盧文開始在于闐、鄯善等地傳播。
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
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秘。
但是理由在于公元3世紀時,佉盧文在產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異國他鄉流行了起來?這著實讓人無法理解。
如果現在有一本這樣的文獻放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是否可以運用詮釋學去“理解”并最終解釋呢?目前,我國雖然收集保存了一批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東巴文、水書等少數民族文字的古籍文獻,但真正能理解和讀懂這些文字的人大多早已故去,使得這些珍貴的民族文獻變成了難解之謎。
如果能把詮釋學的“理解”策略,引入到圖書館民族文獻的開發利用與研究上去,那隱藏于這些民族古籍中的神秘大門,一定會被詮釋學這把理解和解釋文本的鑰匙逐一打開。
1.分析學生心理變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問題,其實,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奇心激發的求知欲,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具有引導作用。歷史教學涉及面廣,“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正是對歷史學的一種最好概括。雖然初中歷史教學不必進行太深入的延伸,但在施教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突發奇想,進行由此及彼的關聯性思考。如果教師能及時給予科學的解答,學生的心理訴求便能得到滿足,創新熱情便能被激發出來。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新過程中的“得”與“失”
創新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學生應正確看待創新過程中的“得”與“失”。實踐證明,創新總是伴隨著風險的。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日益發達,創新的難度也與日俱增,要承受的代價也越來越大。面對創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教學者應引導學生懂得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何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在此過程中,教學者可結合歷史長河里各種勵志故事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還能感受到催人奮進的力量。
二、關注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關于“發散性思維”概念的研究,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念,即激勵人們尋找多種方法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思維發散的過程中,學生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無疑將獲得質的提升。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單一性”現象較為普遍,學生根據所謂的“唯一標準”進行學習,限制了個人思考的空間,不能從多角度獲得對事物的感知與體悟,這也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例如在分析歷史上的“楚漢之爭”事件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多種聯想:聯想一,“楚漢之爭”是以劉邦為代表的農民集團與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集團之間的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劉邦集團的勝利實質是先進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制度戰勝落后的分封制和奴隸制度的`表現;聯想二,縱向來看,劉邦漢家王朝的建立為今后中華民族的薪火相傳和社會發展軌跡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諸如此類的發散性聯想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師也應積極指出學生思考中的不足。
三、關注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1.鼓勵學生表達不同意見,提出個性化見解。
“質疑精神”歷來都是每個取得輝煌業績的人所必備的優秀品質,教師應加強學生這方面品質的培養。歷史學科的學習重在交流討論,其中很多問題尚無定論,一定的交流討論有利于我們理清思路,確立正確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講述三國歷史時,有些學生指出蜀國快速滅亡的原因時,強調了地域位置的防御作用。首先,他們肯定了蜀國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然而在研究蜀、吳存在時間長短時提出如果蜀國也擁有和吳國一樣的長江天塹,或許還能再存活幾十年。此類學生從地域的角度闡述蜀國滅亡原因,雖然有失偏頗,但不失為一個充滿個性化的見解。
2.鼓勵學生創新求變鼓勵學生創新求變,教師應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
在思想方面,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使其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創新的真正內涵。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不要盲從一切,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形成自我認識。另外,教師還應積極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行為方面,教師可通過改革教學模式,開設更多的歷史實踐課,成立“歷史小講堂”、“歷史討論組”,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歷史小講師”,讓他們走上講臺向學生講述自己的歷史觀點。初中歷史教學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中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創新思維,才能更加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綜上所述,探究初中歷史的創新型教學法就是要突出創新的作用,既包括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創新。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摘要:歷史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人類不斷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歷史教學對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從把握高中歷史教材、創新高中歷史教法這兩個方法談了談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看法。
1.理解教材培育重點。教材是教師講課內容的指導,因此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編寫目的,了解通過教材的講述需要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和效果,知道哪些內容是重點掌握、哪些內容是簡單了解。只有分清教材的側重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以教材為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靈活地將知識傳授于學生。
2.整合教材學以致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采用了模塊化的體系架構,存在一定的跳躍性,如果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很容易無法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整合與當前講述內容有關的知識,將不同模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意識地將知識貫穿起來。同時,教師也可以引用一些其他的內容或者建議學生看一些補充材料、思想評論,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1.興趣教學法。
(1)增加適當的課外知識。教師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跟教材內容相關的、不在課本之內的知識,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例如,在講述武則天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述武則天的無字碑。
(2)轉換師生角色。嘗試讓學生來當老師,這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且教師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在學生講解結束后再加以補充。這種教學方法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既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又能加強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度。
(3)利用多媒體。視聽效果往往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理解。
很多事情,通過語言表達,往往很難描述當時的景象和心理,但是通過電影、電視、模型、動畫等教學手段,就可以情景交融,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促進感情的升華。
即合理借用教材中的環境,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以各種不同角色的身份來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讓各個國家的代表各抒己見,或者以談判會的形式理清不同國家的立場等等。場景教學法,首先,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體驗生活,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場景中來開闊自己的思維;其次,可以讓學生展現自己的風度,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次,可以讓課堂的氣氛活躍;最后,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對待問題的看法,從而及時糾正錯誤的、表揚正確的,提高教學質量。
3.交叉串聯法。
歷史知識主要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個基本要素組成的,那么歷史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基本要素著手,通過這幾個基本要素將相關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例如,以時間為線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以地點為線索,可以按照地區、國家、同盟等來講述歷史之間的聯系;以人物為線索,可以講述某個人物所經歷的'年代和發生的重要事件,從人物和時間中去理解歷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結果;以事件為線索,可以講述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歷史就是由無數的事件一一組成,從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規律。矛盾是貫穿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理清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發生及解決的過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每一段歷史。歷史知識就像一張網,交叉串結,我們要能從任何一個節點縱向或者橫向或者交叉地理解歷史。這對歷史教師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用一些索引、剪報、抄錄的方法來交叉串聯知識;學生在此中也會積累相應的經驗,并能在學習中融會貫通、加深理解。
4.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讓教師針對某一個歷史知識點提出在學生學識范圍內的有一定討論性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進行表述,最后教師講評。運用課堂討論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夠將歷史知識很好地串聯并且加以思考,了解歷史,評說歷史,做學習歷史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歷史教學中的一些看法和嘗試,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積極將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不斷提升教師本身的知識能力、業務水平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金明高一歷史新教材教法探索.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1年02期。
3.盧明義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淺議.成才之路,2007年12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歷史老師而言,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框框條條來教學的,對于中考有要求的則大筆墨的進行描述,對于不在考綱之內的則完全不予考慮,這就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造成零散的錯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于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不清楚,只能對歷史進行片面的斷章取義,這是十分不利于學生日后的歷史學習。而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至于語數英處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視,歷史老師也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并沒有像語數英那樣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總覺得反正歷史不是中考的目標,只是進行等級考試,就在心態上比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1.2學生方面的問題。
在初中,語數英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過了等級考試,就可高枕無憂,所以對于這些科目并沒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對于歷史而言還是開卷考試,只要在考試前將書看一遍就可過關,因此學生并不把歷史的學習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語數英老師布置了比較多的作業,有些學生為了節省時間,就會在其他課上進行主課的學習,比如說歷史,這樣就給歷史的學習設置了障礙。此外,歷史老師無聊的言論和腔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在歷史課堂上開小差,睡覺等,這都是不利于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的。
二、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2.1歷史老師方面。
要想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首先就要從歷史老師身上抓起。在歷史課之前,歷史老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并不只是將歷史課本進行簡單的梳理,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同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兩個有趣的和本堂課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在進行歷史課的教授過程中,歷史老師要掌握良好的授課技能,做到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要讓班級每個學生聽到你的聲音,不能讓自己的講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與自己的,只一味的談天說地,還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可以進行問題的提問或者請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歷史老師再進行分析和講解,這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第一時間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歷史課堂之上,歷史老師要有魄力,要鎮得住學生,這樣才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穩定。有時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殺雞儆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有所畏懼。在歷史課后,歷史老師也要布置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在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常到班級和學生進行交流,增加學生對歷史老師的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2學生方面。
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作為事件的主人翁當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歷史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預習一下將要上課的內容,做到一個大概的了解,并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針對整篇的內容進行思考,自己進行問題的提問,實在不懂的話,可以在歷史課上舉手問老師,歷史老師必定會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由于這個問題你已經思考過了,所以經過歷史老師的點撥,馬上就能夠心領神會,并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歷史課上,學生要做到專心致志的學習歷史知識,切不可因為歷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態意識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既是對歷史老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歷史學習的褻瀆。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并對歷史老師的教授進行問題的提問以此來加深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此外,在歷史課堂之上,學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切不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打亂了歷史老師講課的思路,因此不要做與歷史課無關的事情。在歷史課后,學生要完成歷史老師布置的作業,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果還有余力的話,還可以找幾本課外的歷史讀物進行閱讀,這樣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歷史修養得到了提高,一舉多得。
三、小結。
綜上所訴,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就要從當前歷史課堂的現狀出發,抓住歷史老師和學生兩條主線,分別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監”條云:“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蒞試,登第者上于禮部。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七學生不率教者,舉而免之?!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代廣文館的學生與其他六學的學生一樣,是被國子監統一管理的,而且唐代廣文館的地位排在國子學和太學之后,在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之上。唐代廣文館創立之初,雖然經歷過“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但是并未“自是遂廢”,而是一直存在至唐末或許直至唐亡。
一、唐代廣文館創立的時間。
《大唐六典》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會制度史”,成書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書中在講到國子監的機構組成時,提到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等六學,并未提及“廣文”二字。經學者考證,并非《大唐六典》遺漏不記“廣文館”,而是在開元二十六年以前廣文館還沒有創立。
在《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唐會要》卷六十六《廣文館》、《唐摭言》卷一《廣文》、《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三》、《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等史籍記載中,廣文館是于唐玄宗天寶九年(750)秋,在國子監創立的。據《唐語林》卷二《補遺》中所知,初建之時,“國學增置廣文館,在國學西北隅,與安上門相對”。
二、唐代廣文館存在的時間。
唐代廣文館的創立時間已是確定無疑了。接下來,要澄清的是唐代廣文館的存廢時間問題。據《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苑傳中·鄭虔傳》記載:鄭虔在廣文館中就職,“久之,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又據《唐語林》卷二《補遺》中記載:“廊宇粗建,會(天寶)十三年,秋霖一百余日,多有倒塌。主司稍稍毀撤,將充他用,而廣文寄在國子館中”。廣文館創立之初使用的房屋,在第四年(754)就因天災倒塌或損害嚴重而無法維持正常的教學了。面對沒有教學地點的事實,廣文館的命運是“自是遂廢”呢,還是繼續存在下去呢?正確答案是后者。且看:
《唐會要》卷九十一《內外官料錢》記載著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的一條史實:“四月二十八日,度支奏:加給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縣官每月料錢等,具體如后……國子太學、四門、廣文等博士……各十二貫文,國子主簿十貫文;大學廣文助教各四貫一百一十六文……”這說明,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23年,時任廣文博士和廣文助教的官員都在繼續工作,并由上級部門發放每月的“料錢”。廣文館并未被廢除。
《唐會要》卷九十一《內外官料錢》記載著唐德宗貞元四年(788)的一條史料:“中書門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縣官,總三千七十七員,據元給及新加,每月當錢五萬一千四百四貫六百十七文,……國子祭酒八十貫文……司業六十五貫文……國子博士四十貫文……大學、廣文、四門博士各二十五貫文……國子助教、廣文助教各二十貫文……”這說明,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34年,時任廣文博士和廣文助教的官員仍在工作,并由上級部門發放每月的“料錢”。廣文館并未被廢除。
《全唐文》卷548韓愈《請上尊號表》中曰:“臣某言,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算、律等七館學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狀稱,身雖微賤,然皆以選擇得備學生,讀六藝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識,皆由上恩……”文章中有“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算、律等七館學生”言,可知,當時廣文館存在于國子監中。此文為韓愈任職國子監領導即國子祭酒時所作。韓愈任國子祭酒之職的時間段為唐憲宗元和十五年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即公元820~8。換言之,至唐憲宗末年或唐穆宗初年,廣文館依然存在于國子監中,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66~67年。
《唐故朝請大夫尚書刑部郎中上柱國范陽盧(就)府君墓志銘》(大中六年二月廿三日),“開成末,李公任宰相,以盧氏甥有嫌,不得為御史拾遺,旬月除廣文館博士”。此墓志銘中記載,盧氏甥在開成末年被任命為“廣文館博士”?!皬V文館博士”一職既然在開成末年存在,那廣文館亦存在于開成末年無疑?!伴_成”為唐文宗的年號,時值公元836年正月至840年十二月。所以,到公元840年左右,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廡舍損毀之后的第86年左右。
另外,據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之《乾符013》記載:李推賢在唐宣宗時任過廣文博士一職;據《新唐書》(卷70上)記載:李彬在唐宣宗時任過廣文博士一職。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46~859年在位??芍?,至少到公元846年,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92年。
還有,據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之《咸通105》記載:賈洮在唐懿宗時任過廣文助教之職;據《新唐書》(卷75上)記載:鄭頊在唐懿宗時任過廣文助教之職。唐懿宗李漼于公元859~873年在位??芍?,至少到公元859年,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1。
另據“張策,字少逸,敦煌人?!钔ㄒ蚬?,酷奉空教,未弱冠,落發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致。唐廣明末,大盜犯闕,策遂初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既丁家難,以孝聞。服滿,自屏郊藪,一無干進意,若是者十余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文中“大盜犯闕”是指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城,時間為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此后,張策奉養父母,避亂田里十多年。大概在公元890年以后即唐昭宗在位時“召拜廣文博士”。那是在唐代廣文館廡舍被損毀的136年之后。僅僅再過即公元9,唐朝滅亡。
由此可見,唐代廣文館自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創立以來,一直存在至唐末。
我們進一步討論。按照現有的研究結論,廣文館之所以在盛唐之時才創立,根本原因還在于當時中央政府采取的“重詩文輕經學”的政策。這種取士傾向,導致唐代國子監的學生入朝為官的幾率下降。為提高國子監生徒在科舉考試中的競爭力,換言之,也是為了挽救在國子監讀書的公卿子弟們的仕途危機,“亦救生徒之離散”,廣文館應運而生。于是,天寶九年“秋七月乙亥置廣文館于國子監以教諸生習進士者”。唐代廣文館的主要存在價值就在于,它為國子監生徒努力登進士第提供一臂之力。從唐玄宗欽點的第一任廣文博士即為詩、書、畫皆精妙的鄭虔,也可以看出廣文館要教學生的是如何作好詩文而不是如何解析經學中的義理。
《唐才子傳》:“裴說,天佑三年禮部侍郎薛廷珪下狀元及第?!薄短圃娂o事》:“(裴)說與(裴)諧,俱有詩名,諧唐天佑三年登第,終于桂嶺,假官宰字而已?!薄断上尽份d陳光義唐天佑三年登第(參《莆陽志》)。唐天佑三年即公元9,也是唐代在歷史上將終結的倒數第二年。公元906年二月,裴說、裴諧、陳光義等二十五人擢進士第。這說明,唐代科舉制度一直被執行至本朝滅亡。那么,在唐代最后的這17年里,與科舉制度命運息息相關的唐代廣文館沒有理由被廢除。
所以,我們也有理由說,唐代廣文館自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創立以來,一直存在至唐亡。
參考文獻:
[1]孫培青.論唐代廣文館的興廢[j].教育評論,1987,(5).
[2]徐暉.唐代國子監學官與文學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3]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劉加夫,熊禮匯,閔澤平,霍有明.中國文學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改變傳統的作文改評方式,大膽嘗試讓學生自主合作互動改評作文,有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的修改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修改能力。
[關鍵詞]:作文修改自主合作互動改評提高修改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往往是老師指導了學生半天,講了很多,可是交上來的作文卻不盡如人意。自己辛辛苦苦地把成堆的作文改出來,發到學生手里,可本子發下去,學生根本沒有多少人看。這些都是我們做語文老師心中的“難言之隱”。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作文指導與批改的困境中摸索前行,終于得到深刻的體會,尤其是江門教研室組織研討并通過的“江門市初中作文訓練序列實驗稿”讓我在作文教學中豁然開朗,產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這個訓練序列在每一次作文訓練中都安排了修改專題,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過程具體,可操作性強。只要我們認真實施,不斷加以細化、完善、創新,就會逐步走出一條“教師批改與學生修改互補”的新路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及其寫作水平。
一、激起學生修改的熱情,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
在新學期伊始,我就發動學生大膽向報紙、刊物發表文章。在同學交上來的稿件中,1。
我挑選一篇中下等水平的作品,經過精心修改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把它投影給學生看,并讓學生作認真的點評。學生讀完后發出陣陣的喝彩聲:太完美了,中心突出,語言亮麗、形象生動,事例典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接著我引導學生:大家想不想看看這篇優秀作品的本來面目?當時同學們的興致非常高。我就把修改前的作品投影出來。同學們看完后一陣哄動:嘩!全篇都被修改了,實在有天壤之別呀!我繼續引導:通過這兩篇今非昔比的作品,大家應該明白到,作文除了認真地寫之外,還必須仔細地修改,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同學們如果想讓自己的作品由丑小鴨變為白天鵝,想讓自己的作品獲獎或在報刊上發表,想讓自己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就必須對作文進行反復的修改。只要堅持下去,你們的作品一定會非常精彩,你們一定會夢想成真的'。課堂頓時沸騰起來,大家都在躍躍欲試。我把任務布置下去,他們就非常樂意并積極去完成。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把握修改的基本方法。
極配合都給予適當的表揚,從而充分調動起他們參與修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修改得準確的再加以充分肯定,對修改不準確的委婉地加以引導,讓其他同學幫其改正過來。這樣,同學們就會毫無顧慮地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非常濃厚。
在此基礎上,我一邊對修改作必要的補充、小結,一邊引導學生對于拿不準的地方不要輕易下筆,下筆的的話就一定是拿得準的。正所謂“寧可放過,也不可錯過”,不要出現以錯改錯,甚至以錯改對的情況。對于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先通過小組的討論交流解決,再由老師進行點評,學生作小結,老師再作補充總結。在整個修改過程中,都能讓學生自己看出得失來,推敲出結果來,并能從中品出一些“味道”來,學生對作文修改的方法與能力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放手讓學生反復修改、點評,還學生主演的角色。
這一點的實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在這個訓練中,我重視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充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我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選好小組長。
首先,要明確每次作文修改的方向:先由老師對全班學生的作文作全面的批閱、打分(只批不改)。再在課堂上以一篇學生習作為例作具體的點評、修改。最后,課外向全班學生各自的作文鋪開進行自改、互改或合作修改。
其次,在修改過程中重視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當主演。具體分兩步走:第一步,選擇學生習作中的一篇中下水平的作品印發給全班學生,附上修改的要求(上文的修改步驟)。讓組長在課余時間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初步的修改??梢元毩⑿薷?,也可以合作修改。
(1)合理構建合作小組。合理構建合作小組,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分組時候需要注意小組規模,規模過小難以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規模太大則人數太多,不利于全面發揮學生作用。老師需要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不同層次不同特質的學生進行組合。6人左右的人數是最為合適的,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礎,形成上中下互補,性格上講究動靜相宜。這樣才能夠為小組展開競爭創造了一個公平的條件。合理地構建合作小組,需要教師緊密地結合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集合學習情況進行分配,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2)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明確分工各施其職是小組有序進行的基礎,小組成員需要有明確的分工,才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小組成員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分工的不同,要做到能夠相互支持配合,同時能夠承擔個人責任,這就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積極地參加到合作學習中去以后,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的成效。小組成員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位同學需要擔當不同的角色,同時輪流擔任,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得每位同學都有提高的機會。
(3)指導培養合作技能。小組學生的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開展小組學習,需要充分認識到小組學習的功效,落實團結合作的意識。還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學生合作技能進行指導。例如,怎樣去向合作伙伴提問,怎樣輔導同伴,怎樣分配學習任務等。這樣才能夠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
(4)精心設置學習內容。精心的設置學習內容是進行小組學習、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輔助,沒有必要的討論內容,則很難達到小組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選擇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合作情境之中去,才能夠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合作學習。例如,對知識進行整理構建和復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小組成員通過互評、互檢以查漏補缺,達到綜合提高的目的。(5)教師引導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效果與教師的引導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小組學習進行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進行學習的引導,引導學生成為交換思想的參與者。老師的主導作用要貫穿小組的設置、任務選擇、教學全過程。教師不僅僅是學習活動設計上的掌管者,還是教學活動控制方向的主要承擔者。教師需要做好對教學的引導,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小組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小組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具有積極意義。歷史與社會教學能夠促進學生人格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提升歷史與社會教學的質量,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鑒于小組學習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老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制訂合適的小組學習計劃,才能夠促進歷史與社會教學功效的發揮,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從多方面入手,小組合作學習才會高質高效,歷史與社會教學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5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