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演講稿范文時,我們需要注意語言表達清晰、邏輯嚴密和思想深刻,以便更好地傳遞主題和觸動聽眾的情感。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演講稿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借鑒的思路。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后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同學們、老師們:
早上好!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痹诱f:“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比欢?,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后,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圣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后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大家早上好!
我是五年級xx班xxx,今天早上有幸可以站在此處做演講,這讓我很激動很興奮。這一次機會很難得,我很珍惜,也感謝大家,讓我有機會站在上面演講。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弘揚傳統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我們是中華人,我們是傳統文化的弘揚人?,F在的我們還是一個小學生,但是一點都不妨礙我們去弘揚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哪些呢?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師重道,對人友好相待,都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孝,我們是父母的兒女,理應孝敬父母,這是古今的傳統文化,永遠都不會被取代的文化,是我們的優良文化傳統。正是因為我們還是小學生,還是一個小孩,從現在起就要重視這個事情,從現在起就開始把這個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未來才會一代代傳承和弘揚下去。
我們的傳統文化還包括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節日,這些都是我們歷來的傳統節日?,F在隨著西方節日的傳進來,很多人都要開始不重視自己國家的節日了,轉而重視和慶祝西方節日了,像什么萬圣節、圣誕節等等,這些漸漸成為了我們國家很多人的節日,可是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卻逐年的不重視了,人們越來越喜歡他國的節日。這樣是不對的,自家國家的節日應該是要不斷的弘揚下去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的根本,我們可以吸收西方文化,但是不能被取代。我們是新的一代學生,我們就要把弘揚傳統文化當成己任,我們要采取措施要國人繼續重視自家的`節日。這些節日都是傳承千年的,經歷了多少的才到了現在還在繼續每年都慶祝。
同學們,我們是國家新的力量,就要有責任保護傳統文化,有責任去弘揚它們,我們不能忘本,不能讓他國文化把我們的文化擠出去,必須讓自己成為中堅力量,把我們國家的文化一直不斷的弘揚。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是不能推卸的責任。新時代的中國,我們需要共同維護,要承擔自己的那一份責任。
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從我們知道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是新的血液,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而努力,不怕其他文化的碰撞,我們也要堅持弘揚。
謝謝大家!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身上流動著同樣的血,學習著同樣的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推動著人類進步,為人類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我們中華兒女應該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我們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愛護環境,尊老愛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們的美德。
一提到中國人雷鋒,這可能都是婦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國的軍人們,都是具有像雷鋒一樣的品質,都是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我們頭頂一顆閃亮的紅五星的軍人們,有著時刻關心我們的軍人們,難道你沒有看過關于我國的軍人們的連續劇嗎?個個都是那么的嚴肅、莊嚴、樸實、勤奮、英勇的人,都是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關愛人民的精神,這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吧!
保護環境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追求的,現在我們中國愛護環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國也變得更美麗了,像我們得學校,也變得更干凈,更美麗,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愛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多少愛國英雄為保衛祖國,為國家的榮譽,犧牲自己的利益,貢獻祖國。1851年,吉鴻昌將軍赴美"考察"。那時候,中國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鴻昌將軍去郵局寄包裹,郵局的職員知道他是中國人,竟輕蔑地說:"'中國'在哪里?我不知道"。隨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該暴露自己是中國人,還說:"只要說'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辦了。" 吉鴻昌將軍頓時怒不可,當面斥責道:"什么!你要自稱日本人?我吉鴻昌決不這樣做!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他回到住處,當即制作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中國人!",并把它佩掛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個"我是中國人",體現出了吉鴻昌的愛國心。
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將來貢獻祖國。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不要辜負祖國對我們的培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定了演講的成功與失敗。
演講稿像議論文一樣論點鮮明、邏輯性強,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議論文。它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鼓動性的應用文體,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演講未必都使用演講稿,不少著名的演講都是即興之作,由別人經過記錄流傳開來的。但重要的演講最好還是事先準備好演講稿,因為演講稿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通過對思路的精心梳理,對材料的精心組織,使演講內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條理。其二,可幫助演講者消除臨場緊張、恐懼的心理,增強演講者的自信心。
演講稿特點
主要區別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區別。
見的一種社會活動。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信息,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眾雙向交流信息。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為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眾、聽眾與聽眾情緒的應和與交流。所以,為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主要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于公眾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眾,打動聽眾,“征服”群眾,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眾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為聽眾所接受并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眾有不同的對象 和不同的.層次,而“公眾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 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為聽眾設計不同的演講內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于“講”,而不在于“演”,它以“講”為主、以“演”為輔。由于演講要訴諸口頭,擬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為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么,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因此,演講稿寫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過試講或默念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眾情緒、贏得好感的鼓動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辟,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第四、整體性演講稿并不能獨立地完成演講任務,它只是演講的一個文字依據,是整個演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演講主體、聽眾對象、特定的時空條件,共同構成了演講活動的整體。撰寫演講稿時,不能將它從整體中剝離出來。為此,演講稿的撰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聽眾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生存環境、品位修養、愛好愿望來確立選題,選擇表達方式,以便更好地溝通。
其次,演講稿不僅要充分體現演講者獨到、深刻的觀點和見解,而且還要對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體態語的運用進行設計并加以注釋,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另外,還要考慮演講的時間、空間、現場氛圍等因素,以強化演講的現場效果。
第五、口語性
口語性是演講稿區別于其他書面表達文章和會議文書的重要方面。書面性文章無需多說,其他會議文書如大會工作報告、領導講話稿等,并不太講究口語性,雖然由某一領導在臺上宣讀,但聽眾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講稿,一邊聽講一邊閱讀,不會有什么聽不明白的地方。演講稿就不同了,它有較多的即興發揮,不可能事先印好講稿發給聽眾。為此,演講稿必須講究“上口”和“入耳”。所謂上口,就是講起來通達流利。所謂入耳,就是聽起來非常順暢,沒有什么語言障礙,不會發生曲解。具體要做到:
把長句改成適聽的短句;
把倒裝句改為常規句;
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加以改換或刪去;
把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
把生僻的詞換成常用的詞;
把容易誤聽的詞換成不易誤聽的詞。
這樣,才能保證講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楚明白。
第六、臨場性
演講活動是演講者與聽眾面對面的一種交流和溝通。聽眾會對演講內容及時作出反應:或表示贊同,或表示反對,或饒有興趣,或無動于衷。演講者對聽眾的各種反映不能置之不顧,因此,寫演講稿時,要充分考慮它的臨場性,在保證內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縮的余地。要充分考慮到演講時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應付各種情況的對策??傊?,演講稿要具有彈性,要體現出必要的控場技巧。
主要功能
第一、“使人知”演講。這是一種以傳達信息、闡明事理為主要功能的演講。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學家朱光潛的演講《談作文》,講了作文前的準備、文章體裁、構思、選材等,使聽眾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識。它的特點是知識性強,語言準確。
第二、“使人信”演講。這種演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賴、相信。它從“使人知”演講發展而來。如惲代英的演講《怎樣才是好人》,不僅告知人們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條衡量好人的標準,通過一系列的道理論述,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舊觀念。它的特點是觀點獨到、正確,論據翔實、確鑿,論證合理、嚴密。
第三、“使人激”演講。這種演講意在使聽眾激動起來,在思想感情上與你產生共鳴,從而歡呼、雀躍。如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說》,用他的幾個“夢想”激發廣大的黑人聽眾的自尊感、自強感,激勵他們為“生而平等”而奮斗。
第四、“使人動”演講。這比“使人激”演講進了一步,它可使聽眾產生一種欲與演講者一起行動的想法。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倫敦作的演講《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法國人民行動起來,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它的特點是鼓動性強,多以號召、呼吁式的語言結尾。
第五、“使人樂”演講。這是一種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使人快樂為主要功能的演講,多以幽默、笑話或調侃為材料,一般常出現在喜慶的場合。這種演講的事例很多,人們大都能聽到。它的特點是材料幽默,語言詼諧。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好,我叫孫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了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為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范,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鬃雨P于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為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國學里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為鑒,以古為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周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篇稿子,說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謝謝大家!
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傳統文化,煉就xx品格”。
我的話題從校訓講起。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周易》,意在激勵清華學子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也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擔負起歷史的重任。
再如,長郡中學的校訓是“樸實·沉毅”,取自《老子》、《宋書》以及朱熹的名言,意在教育學生要保住本真,不為外界物欲所動搖,且做到深沉、果敢。
我們xx的校訓是“以社會進步為己任”,取自成語“以天下事為己任”和顧炎武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校訓充分彰顯了我們xx人的家國情懷。
大家沒有想到吧,我們學校的校訓還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還要跟大家科普一下我們學校的校名。鳳凰,其實是一種神鳥,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征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據《韓詩外傳》記載,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說明鳳凰品性高潔,對吃、喝、住都是很有講究的,絕對不吃垃圾食品,不喝有色素的飲料,不住低矮、骯臟的地方?!墩f文》中講鳳凰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足可見其品德高尚、志向高遠。鳳凰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賦予了鳳凰很多美好的特征:美麗、吉祥、善良、寧靜、有德。漢語中有鳳毛麟角、人中龍鳳等成語,寓意鳳凰為“杰出人才”,我們學校投資人將學校取名為xx中學,可見其拳拳辦學初心與育人才德俱備的愿望。
總書記在中央黨校xx周年校慶時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蓖瑢W們,你們生活在一個無比幸福的時代,但同時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雖然國泰民安,但國家統一尚未完成;雖國力強盛,但強敵依然虎視眈眈。通過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校訓、校名的解讀,我想,我們xx學子當以社會進步為己任,為民族振興而擔當。求學于xx,希望同學們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孜孜以求,砥礪人格。
首先做一個有才學的人。天才生而知之,人才學而知之。一個人的才華和學問不是與生俱來的,惟有勤奮,腳踏實地,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智慧裝扮行為,如鳳凰般神采飛揚,展翅翱翔。
也應做一個有遠見的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目光長遠。著眼于未來,不斷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決斷能力,努力把自己鍛造成出類拔萃的卓越人才,如鳳凰般奮力騰飛,志在四海。
也做一個有格局的人,鳳凰來儀,大方有度,卓爾不凡。大家切不可斤斤計較,也不可爭強斗狠。有格局的人能包容,有愛心,懂團結,樂奉獻。
還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志趣高雅,志向遠大,能涅槃重生,追求卓越品質。鳳凰之所以能清音高鳴,光彩照人,是因為它歷萬重考驗,經烈火洗禮。
最后,愿同學們煉就鳳凰品格,擁抱美好人生!
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為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占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圣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為什么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于韓國的無恥,因為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弊屛覀兛炭鄬W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尊師”。四度春風化綢繆,五番秋雨洗鴻溝。老師,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不是每個人,都能固守三尺講臺十年如一日;不是每個人,都能誨人不倦到死絲方盡;不是每個人,都能默默無聞地培育一代又一代祖國的花朵。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就有著尊師的傳統美德。尊師重道的列子數不勝數:楊時程門立雪一尺深,張良多次拜師終得果。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對老師也非常尊重。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鏡吾老先生,1902至1909年,魯迅店鋪。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先生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偉大的人民領袖先生,也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很敬佩徐特立先生。1937年,徐老60壽辰時,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依然是我的先生,將來也必定是我的先生?!?947年,徐老70壽辰時,又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以示祝賀和尊敬。
戊戌四君子譚嗣同曾告誡世人:“為學莫過于尊師?!蔽覀円_到這種程度,還應做到更多。
上課時,老師口干舌燥地授課,我們應做的,是認真去聽,而不是望著不知名的某處想入非非;下課時,老師走出教室前,我們應站起身說:“老師再見?!倍皇菦]骨頭一般軟在座位上;自己做得不夠好,老師語重心長地教導時,我們應恭敬接受而不是面紅耳赤地反駁。
我們應將心間銳利的刺收起,去珍惜這美好的青春年華,而不是總是想著叛逆,每個老師都不愿意看見學生的不服管教。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即使如何堅強,老師看到了那種叛逆,心里也會有些疼痛。很多人可能都想著:沒有叛逆的青春是不完美的。但這一時的叛逆也可能造成一生的悔恨??赡墁F在有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但時間會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別在正確的時間里做錯誤的事。
我此刻最想說的一句話——別讓老師們心寒。他們一直在付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擁有的卻不太多,他們一直在將心血寄托在我們身上,但有時會被拋棄。
在人生中,除了時間與機遇,你更需要一個好老師,也許,那是你一生中的一個轉折點。當歲月老去,你記憶里的憂愁,歡樂,煩惱差不多快要散去——你還剩下什么?希望是一段無悔的拼搏過的回憶。
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
蠶絲吐盡春未老,燭淚成灰秋更稠。
春來播那桃李三千圃,秋至看那碩果累累滿神州。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祖國母親是多么風景怡人、多么偉大。祖國的自然風光是多么壯觀,長城如一只巨龍蜿蜒盤璇在崇山峻嶺上;西湖碧水如玉,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游客。
偉大的祖國能走到今天歷經多少屈辱與戰爭。明朝時,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但后來,清末時,清政府無能,噬毒如命,不把國家大事放在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孫中山、林則徐等挺身而出,發起革命戰爭,把侵略中國的外國人一天天趕走。
但是,兇殘的日本人再次發動戰爭,南京大屠殺,殺害了多少中國百姓,香港、澳門、中國臺灣相繼離開祖國懷抱......但勇敢無畏,愛國的中國百姓,和日本鬼子英勇作戰,一個戰士倒,另一個又沖上去,在戰場上斗智斗勇,讓日本人無條件投降。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莊嚴地宣告,讓全中國沸騰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重新騰空而起,中國人民又站起來了!
中國站起來了,港澳臺回到祖國懷抱,20__年申奧成功,20__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巨龍崛起,“東亞病夫”已是歷史,中國站起來了。天宮神舟對接成功、嫦娥登月成功、楊利偉太空漫步、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祖國成就了多少輝煌。
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磨難,多少戰爭才有今日成就,所以在場的同學們,我們要好好學習,繼續為祖國爭光。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本站小編為你分享了中小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演講稿。
希望能夠幫到你。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一班的。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是《弘揚民族文化,爭當美德少年》。
在這個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季節里。全國上下正在開展爭當“美的少年”的活動。這是爺爺在給少先隊的一封信中提到的爭當四個好少年的要求。胡爺爺的號召是對全國少年兒童的關心關愛。他要求少先隊員們人人努力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這次,我校開展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全校同學都要積極參加。爭當“美德少年”從我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
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了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品德優良,尊老愛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學習雷鋒精神,要牢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者亙古不變的真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挽起友誼的雙手,向著未來,勇敢攀登。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奮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好好復習,按時完成作業,要知道豐富的知識才是我們翱翔的翅膀。我們張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幫媽媽做家務,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小學生守則,時時刻刻記住,我是一名少先隊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用充沛的經歷把建設祖國的重任扛在雙肩。
同學們,要真正能做到美德少年是很難的,可有時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從小做起認真做好每件事、就一定能成為優秀的“美德少年”,同學們,行為成就美德,從現在起為自己訂下一個目標,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說文明話,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在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
今天,我們是一棵幼苗,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的成長。明天,我們將是根根棟梁,撐起祖國的大廈,讓它更加繁榮富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傳承中華美德,做文明少年》。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等。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無數的中華兒女,一代接一代,傳承著中華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奮進的圣火。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不難看到道德規范的實踐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于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的陶母拒魚。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朱沖還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已經深深的植根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發芽、生長。
君不見生死關頭舍生忘死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麗,用無私大愛譜寫著人生的贊歌。
君不見在死亡旅途的汽車上,肝膽破裂的吳斌,危急關頭,強忍劇痛。你用生命中的最后1分16秒完美的詮釋了作為一名普通司機的責任與擔當,用生命為我們樹立了堅守崗位、舍己為人的光輝榜樣。
君不見航空報國英?!绷_陽,鐵肩擔起報國志,用生命詮釋航空情懷!
……。
然而,在傳承美德的路上,我們也不難發現諸多難堪與困惑。
某些人總是感嘆“世風日下”,在這個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貶值呢。
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弊鳛橐粋€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銳意進取、浩然正氣、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梁們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為基礎,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敝腥A世紀壇的壇序為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爸腥A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倍腥A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钡蛔兊氖侵腥A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圣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仿佛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么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么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著發展的根本動力,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里面記載著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里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著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著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系。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為。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于我們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為“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為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系的象征。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著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是血緣的聯系。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才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著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后來者的責任!
對于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為“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里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里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恒。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占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于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小編為你分享了中小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演講稿。
希望能夠幫到你。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敝腥A世紀壇的壇序為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爸腥A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倍腥A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钡蛔兊氖侵腥A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圣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仿佛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么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么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著發展的根本動力,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里面記載著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里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著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著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系。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為。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于我們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為“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為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系的象征。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著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是血緣的聯系。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才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著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后來者的責任!
對于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為“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里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里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恒。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占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于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后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論語日歷: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扎了配唐裝的發型。為什么呢?因為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于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為己任”“?!钡?。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
國學。
氛圍的教室里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里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
唐詩。
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里面是。
繁體字。
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20xx年9月新1版20xx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粽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著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粽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粽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著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著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粽,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粽葉,右手將粽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粽葉蓋住米后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后把粽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后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粽葉破了,阿太看了后笑著說:“粽葉沒有破,是因為你沒有折好粽葉的緣故?!蔽铱戳丝磁赃叺膮侮泡?,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只,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于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粽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后,我包了三個粽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粽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著包了幾個粽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
心得體會。
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后我們八個還親手學著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為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奮斗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杰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巨制,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游歷四方。他游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采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跡,搜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于完成了一部輝煌巨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边@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權貴,而是在于一顆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老師,同學們,上午好!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于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發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胞湲攧谖幕闭谇治g著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丑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么,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干,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
。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局部。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開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開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開展一樣,是人類社會開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開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開展,這對節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開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開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學弟學妹們:
大家好!
近日,教育部增大了古詩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名篇在語文新教材中的占比,對此,部分學生提出異議:當今時代,加大古詩文學習比重是否必要?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髄,先人智慧的積淀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文化,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認為加大古詩文學習比重很有必要。
不朽的名篇浩如煙海,文化的花園百花齊放。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只蜜蜂,在這個傳統文化的花園中采集蜜糖,汲取營養,在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蔽覀冏x到的是坦然面對挫折,對未來充滿期望的豁達心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蔽覀冏x到的是一種堅守本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們讀到的是人到暮年仍希望為國盡力的`拳拳報國心。
學習古詩文,不僅有利于提升個人品德修養,還可以提升審美能力。朱廣權說:“學了那么多的詩詞之后,你就會感到,你曾經和莊子一起坐過大鵬之背,扶搖九天;和司馬遷看過江山無常,繁華落盡人世間;和曹操橫過槊,和李白醉過酒,和陶淵明采過菊,和白居易折過柳,這樣的文字,才真正是不朽?!惫攀ハ荣t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智慧,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學好中華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現代企業當中,讓企業從中汲取的營養,將有助于豐富企業文化,讓企業不斷壯大。一名日本企業家把《孫子兵法》的一些思想引入了企業管理之中,將企業管理得生機勃勃久盛不衰??梢娭腥A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也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強大的國家,離不開優秀的文化。中國千年的歷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不是侵略,不是稱霸,是和諧共生與人為善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國日漸強大的同時,也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觀念,能夠扶持弱小,展現出大國擔當。反觀美國,缺少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強大卻不深沉。
傳承傳統文化,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很有必要。愿你我學好古詩文,共同傳承傳統文化,讓祖國日益強大!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為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占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圣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為什么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于韓國的無恥,因為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弊屛覀兛炭鄬W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好,我叫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了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為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范,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鬃雨P于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為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國學里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為鑒,以古為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周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稿子,說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謝謝大家!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日我想和大家討論的主題是揚傳統樹美德獲新知。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有許許多多,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勤勞勇敢,酷愛自由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
作為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優良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的傳統美德以德作為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觀。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和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父親問為什么孔融說:我年紀小,應當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不能失去的。我們既要牢記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也不能忘了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這讓才能更加有助于把美德發揚光大!
大家好,我是。
20xx年11月,xx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每當我在車身、電視、宣傳欄等看到這12個詞,都覺得對我們小學生好遠、好大、好空。但自從這學期我校推出誦讀古詩文我漸漸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我身邊,我們的祖輩一直給我們做著表率。
今人,十大元帥之一的朱德,他對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時,對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鄉親們對朱德贊不絕口。他后來從軍當上軍官,向父母寄物匯款盡孝道。當了總司令,指揮千軍萬馬對敵作戰,但他仍然掛念家鄉的親人。當他得到母親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寫了感人肺腑的《母親的回憶》,以寄托他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我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社會主義的新生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我們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進而呼吁廣大的人民群眾踐行價值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傳統美德,文明修養的民族。中華傳統文化如一縷溫情陽光,照耀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如一把睿智的鑰匙,為你打開成功的大門;如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嶄新的中國正在崛起!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當今飛速開展,物質生活豐富多樣,但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對立面是人們精神層面的營養不良。所以我們如今應當重視精神文明,以進步自身修養。如何提升修養,讓我們的人格閃耀光輝呢?是去美國學習還是到歐洲借鑒,不,不需要,只要我們回一回頭,將我們先輩們留下來的文化精華拾起一二,便可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經歷五千年的光陰洗禮,我們的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經典,像詩經,論語,孟子,莊子,弟子規,孫子兵法,唐詩宋詞。這些著作包括教育,軍事,倫理道德各個方面。
詩經為勞動者而歌,,為愛情而頌,他向我們展示了最原始的美。
論語中“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告訴了我們只有思學結合才能學有所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示我們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看孔子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提醒我們時不我待,應當抓住青春年華。
莊子的“白馬非馬”向我們展示了雄辯的力量;《逍遙游》中那徙南冥之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直上者九萬里”向我們展現了超脫的力量,奇異的想象。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人應當有博愛的胸懷。
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教給了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孝道。孫子兵法點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制勝韜略。
再看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萬丈豪情;以及杜甫那“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情懷。
就連生活中伴我們一日三餐的筷子也在時刻提醒我們只有團結協作才能有所作為。
當我們的良知沉睡不醒,當我們的道德底線一降再降時,請回過頭去,看一看,聽一聽先輩們對我們的教誨。
借優秀傳統文化之力,修正我們的道德素養,讓我們的民族擁有更強健的體魄,假以時日,東方巨龍必將翱翔九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指的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托、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開展的精神財富。正因為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開展狀大有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為了把握文化根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筑美妙的精神家園,國家天下的興盛與衰敗,是每一個老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少年要以祖國的繁榮為最大的榮耀,以國家的衰敗為最大的恥辱,增強囯家的認同,培養愛國的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做一個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
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睘閷W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鉆研,貴在有恒。小學階段有教師指點,有同學切搓,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騖求知問學。
同學們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奉獻,也是世界文明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感到自豪!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奉獻。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里,孕育了長青的山川,長碧的江水,也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窮,民族精神熠熠生輝,中華美德世代傳承。在華夏這片波濤洶涌的大地上,在寒風凜冽的世界第一峰,插著一面用汗水凝成的,萬古流芳的旗幟,它就是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目標的民族精神。
歲月書寫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一輩輩英雄的血,一代代人民的心,使中華美德世代傳承。風雨洗禮過,苦難磨礪過,中華兒女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不屈的民族魂。
長江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是我們的脊梁,傳承了五千年的中華美德,正等待著我們去發揚光大,“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需要我們來弘揚。讓我們刻苦學習,為能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民族精神而努力吧!
xx:
今天下午,在新校區的階b202,聽了歷史學院院長丁教授的講座《中國傳統文化漫談》,在上個星期四,也是在這個教室里,聽了工商管理學院趙博士的講座《如何推銷你自己--營銷學角度》,作為一名理科生,去聽聽文科院系的老師的講座,感覺真的不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同時也對文科的一些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僅在科技和人文上給后人以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使國人獲益良多。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曾國藩建立的曾家軍里,以中國傳統的家族宗法管理軍隊,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從而大大提高了曾家軍的整體戰斗力,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主要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也大有體現,如當代人喜愛歷史劇;喜歡聽歷史學家點評歷史;喜歡由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而來的歌曲等等,都體現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國人的深刻影響?!盁o處不在風和雨,和風細雨也化人?!敝袊膫鹘y文化也如同和風細雨一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既然是“漫談”,首先就要對中國文化有個正確的定位和評價,丁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和評價是“積淀深厚,影響巨大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僅影響著我們中國人,同時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面對榮譽,我們更應該客觀的去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由于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平價和結果?!?,“沒有覺對的好與壞,只有判斷標準的a與b?!?,“從積淀的深和淺,影響的多和少來評價?!闭_的看待歷史,正確的看待我們自己,是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些國人看到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便翻箱倒柜的查找歷史,最后的出個結論,“某某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早在xx年前就發明(發現)了的!”,盲目自大,可笑可笑,這是一種自卑,在極度自卑的情況下,人才會盲目自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理性、客觀的看待事實,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樣中國才會有發展,萬萬不可活在前人的榮譽光環之中。
世界需要中國,世界需要多樣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不死,融合永遠!
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知識有不同的體系,至少可以分為科學知識體系和人文知識體系,這也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別所在科學強調精確,是一種線形思維,具有普遍適用性。而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注重整體的關聯、動態的平衡、經驗的實效,很多是隨機性的而不是那么確定,思維是曲線性,邏輯是相對模糊的。這兩種思維方式對人都非常需要。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強調天人合一,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我們應該樹立文化主體意識,對傳統文化認同、尊重、自信,再來繼承發展。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尋根。
現在關于傳統文化的話題大家都很關注,探討這樣的題目也是時代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國家經過一百多年跟西方列強抗爭的過程,在政治經濟上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落實到文化上的問題,開始反思怎么樣繼續走下去。這一百多年我們都處于救亡圖存的環境下,拋棄了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F在是繼續沿著西化的道路走,還是返回自己的文化傳統上來?這不只是我們國家面臨的問題,而是普遍的現象,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過程都要思考這個問題。當時對文化傳統的批判,是有歷史時代的合理性的,但同時也造成了傳統的斷裂。對于我們的傳統越來越多人會感到陌生了,甚至讀不懂它了。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把西方的文化看成進步的,把自己傳統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文化,把中西文化放在時代差異的基點上來進行比較。一個是近代的、工業的文明,一個是農業的文明。兩個不同文明時代的文化,大家都比較注重文化時代性的差異。走向現代,拋棄自己的傳統,向工業文明學習,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其實文化一旦形成以后,無論是在農業文明還是工業文明,都具有一種超越時代的性質,并不是說農業時代時期產生的文明只適用于農業時代。
除了時代性的差異之外,文化還有類型上的差異,不是誰代替誰,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經濟全球化,那文化是不是也要全球化?特別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文化越來越趨同化,尤其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不是以年月日算,而是分分秒秒地算。信息的快速傳播,也使得文化之間的影響越來越快。對文化問題的討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間創造的,文化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應該是單一的。所以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來了,經濟的全球化并不要求文化的全球化,相反,文化應該保持它的多元性,盡量保護各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創造的文化。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出現了文化的尋根意識。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意義?,F在聯合國組織探討怎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而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二戰后就開始了。由于強勢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在迅速地消失,也就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關于締結這個公約,醞釀了十多年,一直到,才第一次確定公布第一批保護名錄,中國有一項被列入,就是昆曲。公布第二批名單,中國的古琴被列入其中。中國有一項半,一項是新疆的木卡姆,還有半項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共同申請的蒙古長調。
文化有多樣性,不能用單一的來代替。我們并不是盲目地去搞復古,而是要反思自己歷史文化的特性,這種特性對于世界文化有什么意義?,F在有一種趨同的思維模式,好像什么都要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可取。知識體系可以有多種,不是單一的?,F代化最突出的就是科技化,什么都要放到科學的標準里加以檢驗衡量。中國近代對傳統的批判也是在科學的概念下進行的,新文化運動舉起兩面大旗:科學與民主。所以一切都拿這兩個標準來衡量。凡是不符合科學的、民主的就要淘汰。問題是,人類知識體系中除了科學知識體系外,就沒有其它的了嗎?我們的傳統究竟以什么為特色?我認為不同的文化因為類型的不同,有各自的特色,沒有優劣可講,不能做價值判斷,這個好那個壞。
中國文化重視人事。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樣以科學知識體系為主,而是以人文知識體系為主的文化。近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也可以說是一位政治家,他參加過辛亥革命,也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他曾經對中西方哲學作過一個比較,他說:西方哲學是從物質發生的,比如古代希臘、印度的哲學,認為地火水風為萬物的根源,注重物質,很精細,講究精確。中國哲學是從人事發生的,老子孔子都很注重人事,而人事是變幻不定的,所以中國哲學有應變的長處,短處就是不怎么確切。章太炎的敘述是比較簡略的,也很平常,但他確實指出了中西哲學差別的根源所在。西方哲學從靜態物質發生,他們的思維方式就以注重靜態分析為主,注重的是部分和細節,習慣分別計較,物是物,心是心,分析物可以與心無關。注重理論的框架,邏輯的推論,體系的結構,追求語言的精確清晰,求其言中之意。中國哲學則從動態的人事發生,所以觀察方法也是注重動態方式為主,注意整體和全局,習慣關聯的思考,心物不能分開,分析物的時候不能離開心。注重實踐的經驗,具體的運作,應變適用,追求語言的文采簡明,求其言外之意。這些都是因為文化根源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而這些特點應該是并存,相互補充的,并不是一個替代一個。這就形成了兩個大的知識體系。從西方發展出來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不僅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中國文化則形成龐大的人文知識體系,它就是缺乏具體的技能工具,只是講一個整體籠統的。這兩種知識體系今天我們都需要。我們生活中間不僅面對物質,還面對著人事,而人事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變幻不定的,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維方式。上世紀曾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東西方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在反思,這兩次世界大戰為什么會發生,跟西方的文化是否有一定的關系?很多思想家都感覺到了,在西方近代發展以來,片面注重對物的追求。所以許多思想家開始提倡一種人文的精神,不約而同地講,要發揚一種新的人文主義,資源要到東方,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
我們要發揚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在天地萬物當中,注重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能動性,人不要淪為外在世界的奴隸。我們面對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中國人講“天生地養”,人在天和地中間,人應該保持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西方文化其實也在討論天地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有多重含義。天是萬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的狀態是一種氣,陰陽之氣,“陰陽合氣,萬物自生”。天生長萬物,物有各種分類,禽類、獸類、人類,人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往上推,祖先也是天,天是萬物的父母,祖先是每個類的父母。天也有神的含義,就是生養之神。所以要祭天祭祖,拜祭生命的來源。祖先對于個人來講,不是要絕對聽命于天。到西周的時候就形成了基本價值觀念,“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皇天不是看你是不是我的子女,就保佑、照顧你,而是要看你是不是有品德。由此可以看到,主動性掌握在自己手上,人跟天的關系是決定于人自己。春秋左傳里有一個說法,神聰明正直,但依人而行。所以西周時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不是盲目地聽從于天,相反自身品德的提升是取得神保佑的決定因素。這樣人就有了主動性。西方古希臘羅馬也有人的主動性力量,到了中世紀以后,就有了至高無上、絕對唯一的上帝,每人都要聽命于上帝,這跟中國文化特點迥然不同。先秦時期也產生過這樣的斗爭。中國的思想家墨子,現在說他是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強調天決定一切。如果墨子的思想占了一個主導地位的話,中國也會走上西方的進程。然而中國是以儒家為代表,強調人主體性的思潮占據了主導地位。人把自我修養、品德提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天的意志。和西方相比的話,中國缺少基督教那種對神的絕對敬畏,所以常常講中國人宗教觀念比較淡漠,因為中國沒有至高無上的神,神是無所不在的,家里就有不少的神,門有門神,灶有灶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
西方文化曾受中國文化影響。
西方由中世紀走向近代,就是要沖破這種基督宗教的獨斷論,顯示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他們首先到古希臘羅馬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價值的思想資源,所以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以后又發生了啟蒙運動,啟發人的理性自覺。在這些過程中,曾受到東方文化尤其中國文化的影響。16世紀的時候,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有一批傳教士到東方發展,到中國的有一大批,最有名的是利瑪竇、南懷仁,這兩位是最后死在北京的,他們的墓現在北京市委黨校的院子里。他們到中國以后,發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當時是宋明理學占統治地位,講天理,以世俗的道德來治理國家,和西方以上帝的意志來治理國家是不一樣的。在當時歐洲的社會環境下,這是要被排斥的。從《圣經》里可以看到,有很多批評理性的東西。中世紀對于理性極端排斥,很多科學家被判刑,被火燒死。而中國理學的統治穩定地發展了幾千年,這種情況被傳到了歐洲。當時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像伏爾泰,他們看到中國的文化,發現用人理性的自我約束同樣可以使國家穩定發展,他們就批評歐洲,說在東方有這樣一個理性的樂園,反對宗教獨斷論。西方中世紀可以說是神本主義,所以要用人本主義來破除。二戰后的反思,人和地的關系。天生地養,地上有很多物產來養育人,地是物質財富。從天(在西方就是上帝)的獨斷論被擺脫之后,人們的理性得到充分發展,推動科學的發展,人有強大的力量改造自然,可以向地索取一切,與此同時,人又開始異化為地的奴隸。一戰的時候已經有人呼喊,人已經淪為機器的奴隸,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起來以后,工廠都是機器生產,人坐在機器旁邊,一天到晚就一個動作。隨之蓬勃發展起來一種拜金主義。中國強調人的主動性,見利思義,對利要有一定的約束。在先秦戰國末期,荀子曾提到古訓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說法。君子要支配物,而小人是被物支配的。在物面前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遏制人對物的無限追求,強調人不能縱欲,當然也不主張禁欲,而是講節欲、導欲、養欲。在西方,當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控制自然以后,就拼命向自然攫取,結果人異化為物的奴隸。以人為本,就是要做人自己,不要做神、物的奴隸。把中國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發揚起來,對于世界來講都是有意義的。
科學和人文的動態平衡。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3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