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寫作的好幫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實用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為大家展示一些好的寫作風格和技巧。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拓寬,越來越多的外資以并購的方式流入中國。在參差不齊的外資進入我國的過程中,如若不對其進行審查,我國的國家安全必將受到嚴重的損害。但是過度的審查勢必會影響外資的進入。如何權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既要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目標,同時不影響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關鍵在于制訂明確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
1問題緣起。
隨著各國經濟不斷滲透,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以外資并購的形式進入其他國家。外資并購在國際投資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其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其對國家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1]各國認識到外資并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來加強國家安全審查。[7]但是因為“國家安全”這一概念的模糊性,有學者認為,國家安全審查越來越淪為東道國貿易保護的工具。
自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對外資的引進,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因而我國進一步打開國門,改進投資環境以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但是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國家安全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一國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置國家安全不顧,國家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底線。那么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于將引進外資與保護國家安全相結合。于是我國制定了國家安全審查制度,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由于我國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不完善,其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何為“國家安全”?只有對“國家安全”作出明確的定性,才能夠制定有效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國家安全,是一個范圍極其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國家賦予其不同的涵義,但都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因為“國家安全”概念的模糊性,各國監管機構對外資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皆具不確定性。某一外資是否具有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是不明確的客觀考量因素與東道國監管機構主觀意思的判斷。
國內外學界為了解決“國家安全”概念的模糊性,各抒己見,從政治、法律等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定性。那么“國家安全”是政治術語,還是法律詞語呢?對“國家安全”概念的明確定性是設立國家安全審查標準的基石。
將“國家安全”納入政治領域,這是基于對國家安全內在價值的判斷。國家安全的本質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具有抽象性,一直是政治范疇內的詞匯。部分學者將國家利益等同于國家安全,從而得出國家安全是政治術語的結論。
在此基礎上,政治理論界對“國家安全”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從國內角度來說,一國的國家安全是指一國自身政權穩定以及社會不斷發展;從國際上來說,一國的國家安全是指一國能夠以獨立的姿態立足于國際社會以及抵抗來自國際環境中的威脅。雖然國家安全審查是在法律背景下進行的,但其核心是一個政治問題。外部的合法化表現不會改變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內部政治特征。這種認識是準確認識、合理建立和有效運用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根本依據。
隨著各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安全”已超越政治領域,進入法律領域。作為法律概念的“國家安全”,是指一國正常平穩的法治秩序,與國家主權獨立、國家利益不受到非法活動的干擾相統一的一種狀態。
相較于政治詞匯的抽象性,在設立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時,如果將國家安全的概念放至法律范疇中,那么該概念能夠得到明確的定性,這對于國家安全審查標準的設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換言之,“國家安全”作為法律術語,可以使得該概念得以確定,從而可以擺脫該概念一直以來的模糊性。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安全”是國家安全審查標準明確化的前提。
筆者認為,“國家安全”是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概念。國家安全,歸根結底,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不可避免地與國家政治相聯系。因而,“國家安全”的本質是一個政治詞匯。同時,筆者認為,“國家安全”也是一個法律詞匯。隨著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東道國對于外國投資普遍持謹慎的態度,對于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外資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如果不從法律角度確定“國家安全”的含義,則可能導致東道國肆意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實則進行貿易保護,這將不利于對外國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護,嚴重損害現行國際貿易制度。所以在“國家安全”政治本質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法律上的確定,有利于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公正公平與公開,從而平衡外資引進與國家安全保護之間的關系。
在2011年2月3日,我國出臺了外資并購中國家安全審查標準,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從并購安全審查范圍、審查內容、工作機制、審查程序這四個方面作出了規定。安全審查范圍和審查內容的規定相當于確立了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這對于控制在外資并購中的國家安全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審查范圍。
根據該通知第1條的規定,我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對象是指并購我國重要的軍事、能源、農產品、基礎設施、運輸、技術等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企業并取得并購企業控制權的外國投資者。當外國投資者持有并購企業50%以上的股權,或者持股比例雖不足50%,但是能夠實質控制公司時,即構成擁有并購企業的控制權。在并購過程中,只要外國投資者通過股權并購、資產并購或者直接收購我國國內企業中任一方式來進行,其都會進入我國國家安全的審查范圍。
該通知雖然規定了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但是該項規定頗原則化,沒有作出具體解釋,這不利于外國投資者明確判斷某項并購交易是否會納入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范圍中。
3.2審查內容。
根據該通知第2條的規定,我國在對外資并購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時,將從四方面的因素進行考量:(1)此次并購是否會影響我國的國防安全;(2)此次并購是否會破壞我國經濟的穩定運行;(3)此次并購是否損害我國社會基本秩序;(4)此次并購是否破壞與我國國家安全有關的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但是該通知第2條存在以下三個弊端:(1)審查標準缺乏可操作性,制度透明度不高,且容易產生過高的行政成本和權力濫用的問題;(2)四個方面的審查內容沒有包括應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間諜活動、互聯網信息安全、保護民族工業的國際競爭以及外國政府參與投資等考量因素。并且僅僅使用“影響”這一抽象用語,對“國家安全”威脅的識別效果不佳,應予以適當補充與完善;(3)缺乏兜底條款,完全封閉的列舉式立法模式將無法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國家安全威脅。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發展,新型經濟模式正在不斷涌現,其對于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我國現有的國家安全查標準難以發揮保護國家安全的作用,因而其必須與時俱進,不斷作出完善,以達到保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國家經濟的雙重目的。
4如何完善。
4.1審查范圍明確化。
國家安全審查只針對“外國投資者”、“外資”,因而只有對這兩個概念作出準確界定,才能明確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
如何定義“外國投資者”?通過橫向對比各國的定義,筆者發現大多數國家包括我國在內,以投資者的國籍或者投資企業的設立地作為判斷標準。然而隨著企業股權結構的復雜化,某一“外國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可能是本國人。根據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該“外國企業”在并購我國企業時,仍應進入我國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這無疑會增加我國政府部門的負擔。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不將上述投資者納入審查范圍中,這樣可以達到既不影響國家安全,又促進吸引外資的目的。
如何定義“外資”?在國家經濟交往中,以“投資者的國籍”作為“外資”的界定標準,是習慣做法,其中設立地標準、資本來源地標準、實際控制主義標準普遍為各國所采用。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做法,在“設立地標準”兼“實際控制地標準”的基礎上,引入“資本來源地標準”,這會使得“外資”的界定更清晰,有利于國家安全審查范圍的明確化。
4.2拓寬安全審查內容。
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內容從對國防安全、國家經濟穩定運行、社會基本生活秩序與涉及國家安全關鍵技術研發能力的影響力這四個方面進行了規定。換言之,外國投資是否具有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因素,我國監管機構將從這四項內容進行審查。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安全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變化,因而國家安全審查的內容也要增加,否則漏掉很多對國家安全有很大威脅的因素將會使得國家安全審查制度難以將損害國家利益的外資隔離在國門外。
在外資并購過程中,有三種情況將威脅國家安全:(1)如果東道國的關鍵商品或者服務依賴于被并購方,則外資并購的結果會使得東道國不得不依賴于對供應商企業具有控制權的外國投資者。那么一旦外國投資者拒絕提供、延期提供或附條件地提供此關鍵商品或服務,東道國的社會穩定將受到嚴重的威脅;(2)外資并購會被國外不法勢力作為監視、調查、破壞我國政治、文化等的渠道;(3)外資并購會導致我國的重要技術、專業技能被轉移給外國機構或者外國機構所屬的政府。
我國列舉式的審查內容難以涵蓋所有的威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信息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日益增大。然而根據現有規定,互聯網信息安全并不屬于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內容。置之不顧的結果必然會危害國家安全,不利于我國國家利益的保護??植乐髁x、宗教主義等新型國家安全威脅因素的出現,并不比傳統的國家安全威脅的影響小。故建議增加兜底條款,將日新月異的國家安全威脅納入審查內容中。
4.3細化對“控制權”的解釋。
通知采取絕對控股及相對控股兩種方式來解釋“控制權”,即投資者擁有被并購企業的50%以上股份,或者股份雖不足50%,但是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上述解釋太狹隘,其單純從持股比例、表決權的角度來判斷,沒有涵蓋其他實際控制被并購企業的方式,例如通過合同約定而達到實際控制被并購企業的方式。筆者建議通過從投資者對被并購企業的“重大事項”是否具有決定權來判斷其是否實際控制該企業?!爸卮笫马棥卑ǎ?)企業主要資產的買賣、租賃、抵押等;(2)企業解散;(3)企業重要設施的關閉、遷移;(4)對企業重大合同不履行或解除;(5)對上述事項的所涉協議進行修改。
4.4增強安全審查標準的可操作性。
我國國家安全審查標準較模糊,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在對外資并購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時,可以從該外資并購對我國國防安全所依賴的國內產業帶來的影響、該國內產業滿足國防安全需求的能力及其重要性、該外資并購與國家政策、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是否相符合、該外國投資者對國內產業和商業活動的控制對我國國家安全是否造成影響、對我國國家安全領域中的國際技術領導地位的潛在影響、對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等因素進行考量。通過對上述因素的判斷,改善現有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增加其可操作性。
5結語。
由于“國家安全”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安全審查標準做出具體且操作性較強的規定。因為外資并購的形式日益紛繁復雜,太過具體的國家安全審查規定反而不利于保護本國的國家安全。[5]但是不確定的安全審查標準在保護東道國國家安全的同時,會損害外國投資者的利益。投資者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來預先判斷自己的投資是否會威脅東道國的國家安全,從而導致投資者不愿意向該國投資,最終將損害東道國的經濟利益。因而,確定我國的國家安全審查標準對于我國繼續實施“引進來”政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慕亞平,肖小月.我國外資并購中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j].法學研究,2009(5).
[3]丁丁,潘方方.對我國的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分析及建議[j].當代法學,2012(3):131-138.[4]王小瓊,何焰.美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立法的新發展及其啟示——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31條的實施[j].法商研究,2008(6):11-21.
近年來,高校校園安全和大學生安全問題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已納入社會主義法制軌道。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動準則(試行)》、《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普通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中,也都明確了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這從法律層面將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確定為高校的法定義務,推動了高校各級組織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學生的安全狀況、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等現狀不容樂觀。
安全狀況方面,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校對外交流機會增多,辦校規模和招生人數擴大,高校及其周邊治安狀況日趨復雜,各類刑事、治安案件時有發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據統計,全國58所高校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發案率占管轄人數的3.45‰,占師生員工總人數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10月在浙江召開的全國特大規模高校保衛工作會議)。以我校為例,至,校園區共發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學生生命財產安全,占全部發案總數的約30%。
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調查顯示:52%的大學生曾在寢室違章使用電器、71%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滅火器、43%的大學生對安全防范懷有僥幸心理;80%的受調查人員的消防觀念僅僅局限于火警電話119或發生火災后等待消防隊員的撲救,對于消防監督、火災隱患整改、火場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強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調查人員對消防防范工作認識不清或持無所謂的態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較多,客觀方面:第一,高校與國際接軌,校園實行開放式管理,校外人員進出校園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校內外聘人員、臨時工增多,進校經商的校外人員增多;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娛樂和消遣方式呈多樣化,校園及其周邊的娛樂場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規范管理還不到位,各類娛樂場所成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發場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學生的年齡差距增大,其生理與心理差異很大,在應試教育和獨生子女兩大背景下,大多數當代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識,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遇到挫折或失敗時,易走極端,導致事故發生。
主觀方面表現為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管理層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認識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體現;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門中權責劃分不明晰,二級學院認為安全教育是保衛部門的工作,而保衛部門或是認為安全教育是學院和教育部門的責任,或是因“無權管轄”而興嘆;現有安全教育無體系可言,沒有規范的教材,沒有固定的課時和相應的學分,沒有專職教師從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數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務來了一陣風,任務走了都輕松”;安全教育經費不足,安全教育與其他課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現實中,鮮有高校能夠將安全教育作為一個常規項目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導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動無法開展,或不能滿足年輕受眾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學生安全教育,這項工作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又該如何開展?
作者認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應對社會發展形勢,確保校園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各高校進一步加強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應當具備如下特點:
第一,安全教育主體權責明確。高校保衛部門,有特有的人力資源和對本校及周邊安全環境熟悉的優勢,應當成為高校中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責任單位。同時,高校內部各相關部門,如學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能和特點,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終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統化、常規化。大學生的安全素質,包括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與政治素質、法律意識等一樣,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被列入大學生基礎課程中,并配給適當的學分。同時,教育管理部門,應當盡量為安全教育課程安排固定的課時和教師。通過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避免形式主義。
第三,安全教育應手段豐富,能夠吸引年輕學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內涵與外延極廣,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也應相對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盡可能多的安全知識,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同時,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應當豐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學手段和技術,以保證受教育者參與的積極性。在我校的保衛工作實踐中,我們嘗試開展了貼近學生的主題征文、知識競賽和座談活動,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學生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國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網絡安全、心理安全等諸多方面,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應包含以下方面內容:
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保護大學生遠離危險的思想保障。當代青年學生成長于新舊體制轉換的偉大變革中,在社會秩序多樣、價值觀念多元化因素影響下,其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確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艱難。尤其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成型,尚未適應社會生活,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旦遇到誘惑,就可能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所以,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應著力解決其思想上對“理論”、“理想”、“政治”的輕蔑和錯位,幫助大學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學會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學會與他人正確相處。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識,為大學生形成安全意識、正確地選擇自我保護手段和防范法律風險提供有力支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法制進程也在加快進行。浩繁的法律條文,正在無聲卻有力的調整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通過選擇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開展教育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從而為大學生正確地保護和約束自我創造條件。從實踐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礎課程的《法學概論》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關法律知識外,大學生安全教育還應包括《國家安全法》、《治安處罰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關法律知識。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過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學生抵御各種危險的最終屏障。對于大學生防范各種危險來說,僅具有安全意識仍顯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鄙鲜瞿芰Φ呐囵B,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過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同“危險狀況”下,如何進行正確操作,采取及時措施,防范危險。此外應著力通過訓練,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衛技能,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暴力危險,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課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與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條與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相適應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廣大學生成為保衛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將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中去。
【參考文獻】。
[1]劉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資訊,,(6).。
[2]黃進.關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幾個問題[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說有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留美期間組織派對活動,組織者別出心裁請這位留學生唱一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這名中國學生身上,可這名中國留學生低下了頭,滿臉通紅,說了聲:“sorryidon'tknow”。每每想起時,我的心情格外沉重,雖然這只是一個瞬間,但我認為這不是一首國歌會唱不會唱的問題,重要的是這名大學生心中有沒有祖國,有沒有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上,自己的脊梁上烙沒烙上民族精神的印跡。一首國歌的歌詞可能忘記,但國歌的莊嚴旋律是不能忘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怒吼,這種怒吼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銘記在心的。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振興。如果心中沒有祖國,沒有民族,何談未來,何談振興。此種情形并非個例,在如今我們大學校園里對祖國無概念,對民族意識淡薄的大學生比比皆是,“管好自己就行,其他的跟我沒關系”的思想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我國的高等學校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責任,是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基地,是補充精神缺失的源泉。但是,有的大學生思想意識里甚至出現了民族精神空白,這是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如果當代大學生不能為國家利益獻身,為民族大義憤起,這是民族的悲哀,國家的恥辱。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和培育好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他們“為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民族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民族意識的淡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呢?我認為,第一高校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增強民族意識的輻射源,但相當一部分高校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認識不夠,意識不濃,導致這種培育只停留在表面,所涉及的內容很膚淺,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研究。有的高校沒有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內容列入重要課程的教學當中,而是作為一門選修課,可上可不上,其結果可想而知。很多高校把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分給的課時少,講課的形式單一,只是文字對文字,照本宣科、長篇大論而已,沒有思考,沒有討論,更沒有深層次的探索,形不成共識起不到共鳴,這種枯燥無味,沒有新鮮感的內容,只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如同“對牛彈琴”,這是我們各高校存在的普遍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蔽覀冊诖髮W生的教育上走過彎路,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這個問題不能忽視,不能重蹈覆轍,一定要銘記鄧小平同志的諄諄教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靠什么,靠人才,靠著一批批愛國,愛民族的有識之士艱苦奮斗,當代大學生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所在,他們的意識形態將影響著國家的未來,沒有良好的民族精神,國家的未來不容樂觀。
第二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外來的思想、文化、觀念,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在賺取利潤的驅使下,日益猛烈地影響和沖擊著我國的文化市場,使得我國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民族文化與信仰受到波及,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的淡漠。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著經濟、科技、軍事優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一只手推進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另一只手推進意識形態擴張和宗教文化滲透。[1](p前言)西方發達國家到處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文化理念、政治模式、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并推行其政治、文化,實行新的文化殖民政策,企圖以文化控制他國的思想文化陣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當代大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階段非常易于接受西方所宣傳的文化觀念,他們瘋狂地追逐、信奉西方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和民主”,對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視而不見,對民族傳統精神持懷疑態度,漸漸地丟掉了傳統的民族思想。借“老思想、老觀念要淘汰”的意識理直氣壯地接受所謂的新事物,到最后民族精神就在不經意間淡化,則最終會破壞和削弱我們的民族生命力,這正是那些西方敵對勢力想看到的結果。
第三當代大學生多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蓬勃發展的階段,生活無憂無慮,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真正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好好學習,要什么給什么,提出任何要求都能答應。慢慢的在這些孩子內心深處形成一種定式,我是中心,我是重點,任何人都應為我服務,“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成了這代人的特點。經過小學、中學12年的學習,學到的只是課本上的知識,對于什么是民族精神的概念不清楚,更何談去為民族而學,為國家而努力。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依然延續“我是中心”的思想,滿腦子都是“只能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的霸王思想。他們一方面文化基礎較好,學什么都快,特別是多樣文化,興趣極濃。由于這一代大學生在長年的小學、中學的學習過程中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壓力,滿腦子數理化,其他內容都不能涉及。到了大學,學習的自由,知識的多樣,再加上網絡的應用,慢慢形成了思想張揚,不拘一格,琢磨不透;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觀很脆弱,極易改變,如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走向異端。我們看到的只是大學生思想活躍,掌握新知識很快,思維豐富可海納百川,但我們沒有看到許多消極的、腐朽的內容也被他們海納了進去,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他們的思想意識會偏離民族、國家意識的軌道。這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
當代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先進群體,他們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個青年一代,他們的思想意識同樣影響著青年一代,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看法、言論、行動等都會引起反響,所以,引導他們科學的塑造民族精神,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在當代大學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很多,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國防教育。因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就是要引導當代大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歷史,面對現實,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的安全和尊嚴。同時,通過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當代大學生強烈的國防意識、以及國家防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通過加強國防教育來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鞏固和加強國防。[2](p231)國防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源泉,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通過國防教育來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1育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和覺悟的集中反映,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國防精神。列寧曾指出:“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盵3](p579-580)愛國主義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良傳統,屈原投江、蘇武牧羊、岳母刺字,古老的愛國意識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八年抗日戰爭涌現出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的愛國之舉,張自忠浴血前線,為國家、民族死亡決心海不枯、石不爛,馬本齋怒拒日寇誘降,忍者慈母遭敵人折磨抗日到底,屢建戰功……,這些感天動地的民族英雄無不以其崇高的言行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自尊,他們永遠是光照千秋、熠熠生輝的愛國典范。同時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民族英雄是在我中華民族遭受外敵入侵,鐵蹄蹂躪,背負著屈辱,奮勇抗爭中涌現出來的,歷史再次警示我們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民族的未來。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特別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一種共同的品格,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產生持久的動力和凝聚力,為自己的祖國奮斗不息。國防教育是增進當代大學生對于祖國的認同,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手段。胡錦濤也強調,要加強國防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黨全國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4](p2)通過國防教育,可以使當代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祖國的可愛與偉大,認識到保衛祖國的主權安全,維護祖國尊嚴的重要性,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樹立高度的愛國責任感和使命感。
2國防教育培育民族憂患意識。
民族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十七大報告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憂患意識得新闡發。
古人曾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雖安、忘戰必?!钡?,無不是古人為了國家的強大,民族的獨立所體現出深深的憂患意識。如今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我們抓住這個難得的和平機遇,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在為國防建設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對于戰爭,我們始終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通過各種手段想搞垮中國,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冷戰雖已結束,天下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國際上有那么一些人,總是錯誤估計形勢,總想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破壞中國的統一,……一些外國勢力,還利用人權和宗教問題,向我國施加壓力和進行滲透、顛覆活動。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盵5](p178-179)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隨時做好與敵斗爭的準備,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戰爭時有發生,切不可忘記戰爭,誰忘記了戰爭,誰就等于消失于地球之上。加強國防教育就是讓當代大學生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意識,這種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由于和平的時期太長,人們的戰爭意識在不斷消失,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掌握著國家最先進的文化科技知識,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卻淡漠了民族憂患意識,忘記了中國是怎樣從血雨腥風艱難地走過來的,忘記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顛覆活動,企圖將中國扼殺在資本主義屠刀之下,正因如此,我們要加強國防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認清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認清戰爭離我們不遠,認清我國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強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戰爭的清醒頭腦和高度的警惕性。
國防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而國防意識是民族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本土已近二百年沒有受到軍事威脅,但國民的國防意識十分強烈;瑞士在宣布成為永久性中立國至今已有180多年,它奇跡般地躲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因為瑞士人始終在準備戰爭,一位瑞士官員曾說:“瑞士人踏出左腳是公民,邁出右腳就是軍人?!?;以色列兒童從三歲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最高尚的事業不是當總統,而是成為一名飛行員。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只有心懷憂患,時刻警示自己戰爭就在明天,我們的周圍并不安全,頭腦中始終要敲響這樣的警鐘――“天下雖安,忘戰必?!?。
3國防教育培育民族責任意識。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維護國家政權穩定的基石,沒有一個強大穩固的國防,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就沒有保障,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也會喪失。[6](p82-86)國防教育能夠以史為鏡,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悠悠歷史中,所經歷的無數次安危存亡、榮辱興衰,都直接與國防的強弱密切相連。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中國處在有國無防的境況之下,侵略者的鐵蹄無數次踐踏我們的國土,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一條困苦掙扎的道路。但是中華兒女沒有頹廢下去,他們勇敢地昂起頭顱與屈辱抗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苦難的中國終于迎來了解放的那一天。我們當代大學生不應忘掉中華民族的昨天,更不應該丟掉為民族明天去拼搏的勇氣,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永不倒塌的脊梁,從國防教育中不斷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從而化作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把自己的一切與民族的將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
毛澤東同志曾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钡拇_,青年人特別是新一代的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忠報國、前赴后繼才使得我們的國家由弱變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此中國人民可以昂首闊步于世界人民之中,再也不會低頭于世人面前。我國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明天和民族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強則國家威、民族旺。他們,這些當代大學生掌握著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存在著巨大的科學潛力,他們是推動國家走向富強的強大動力,在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們國家恢弘屋宇上無數堅挺的棟梁。
參考文獻。
[1]北文。美國救贖[i]。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2]鄭水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讀本[j]。北京:中國文獻出版,2007.
[3]列寧選集,中文第3版[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國防基本知識[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6]徐思光。高校國防教育亟待加強與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3,(1)。
。
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新生力量,是一個時代的先鋒軍。因此,青年人的職業選擇與價值取向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如何做好青年人的職業選擇,也就成為了當今時代的熱門話題。
想做好職業選擇,首先要對選擇的職業有深入的了解和客觀的認識。隨著電商和短視頻的快速興起,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當網紅直播賺錢快,很風光,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去當網紅,認為對著屏幕唱唱歌,化化妝就可以風光無限。但他們忽略了網紅背后的辛苦。李子染拍一個視頻要幾年,薇婭每年330多天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可見流量名氣的背后離不開付出,因此選擇職業時不能只看風光的一面,一定要全面客觀的認識職業,再根據自身特點衡量自已是否適合這個職業。
做好職業選擇,還需要堅守底線,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所有知識文化的前提,都應以德為根基,否則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清華女學霸高杏欣,專業功底過硬,但在國家需要之時,卻投身美國,幫助美國尋找北斗漏洞;中傳才女許秀中,甘愿做澳大利亞詆毀中國的工具,更是抵制新疆棉事件的幕后推手,漢奸本性暴露無遺。這樣的高材生,在職業選擇時,也只是為極其精致的利己主義而服務,在面對金錢誘惑時,心中的道德、廉恥便蕩然無存??梢?,做好職業選擇,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做好“小我”與“大我”的取舍是前題。
在選擇職業時,不能只考慮個人發展,應把個人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于敏曾說過:“青年人選擇職業和專業方向,首先要選擇國家急需的?!濒斞笧榫葒?、國家于危難,毅然棄醫從文;錢偉長高中時歷史非常好,數理化一竅不通,在大學時卻響應國家號召改學物理,研究核彈;王澤山院士在大學時選擇了最冷門的火炸藥,因為他說職業無所謂冷熱,國家需要就要有人去做。在當下中國在高端電容,工業軟件等領域急需人才,當今青年應當向三位前輩一樣有魄力和勇氣,響應國家號召選擇國家所需的職業為國效力。
難道我們就一點不考慮個人得失嗎?當然不是。自古就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說法。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個人和社會的利益是相統一的,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會有所作為,才會無愧于祖國和民族。上面三位前輩正是有這樣的先知先覺,才做出了正確的職業選擇,成就了國家,也成就了自己。
最后,于當下之青年,在職業生涯上,當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也愿每個人“歸來仍是少年”。
隨著高等院校的開放和其社會功能的愈加復雜,保證大學生的安全已經成為一個日漸重要的課題。而大學生的各類違法活動也是層出不窮,需要社會、高校、家長和學生的共同配合才能把安全工作做好。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的教育責任關系重大,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大學生活的開始,往往是學生第一次相對獨立地進入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其交往人群、社交規律、交往空間與中學階段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新鮮感的同時,所面臨的情況也更加復雜??v觀現行的高校教育體系,安全常識相關課程相當匱乏,師生重視程度都難以達到應有的水平。在現在社會化環境復雜、大學生群體基數大、相對弱勢的`情況下,各類安全事故層出不窮,給社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強化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廣泛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的安全是學校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當代大學生的出生環境大多伴隨著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的政策,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被悉心呵護。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涉世未深,缺乏獨立應對危險的能力,這就需要高校培養,加強安全教育。
現在的高校以開放為主,校園與社會重疊度較高,校園的治安形勢較為嚴峻。在此大環境下,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和社會的治安系統,大學生也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提高自身安全能力,維護校園安全環境,構建和諧校園。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祖國的希望。確保大學生人身安全是保證我國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代大學生群體,身處和平年代,安全意識較為淡薄,而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反而是一些反動分子重點攻擊的對象。因此,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需要。
(一)通過案例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
涉世未深,把書本和電視中的世界當作現實世界是大學生的通病之一。為了解決大學生的這種心理,案例的收集應分兩個方面:一是全國范圍內的大學生安全事件,把常見的問題進行通識教育,如傳銷、詐騙、防火、校園貸等問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二是多收集學生身邊的例子,重點放在同城、同校乃至同院系的安全事件上,讓學生意識到安全事故就在自己身邊發生過,離自己僅有一步之遙。通過這樣遠近結合的舉例,讓學生加強戒備心理。
大學生是一個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群體,也是一個求知欲較強的群體,僅僅有案例是不足以把他們的安全心理提高到最高水平的,他們往往自信自己不會被騙或陷入其他困境。因此,針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要加強知識性、專業性。
(三)進一步強化體育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
體育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但中考后的體育教育以輔助課程為主,已經沒有了應試的壓力,也就沒有了教學的壓力。而相對的,來自高考的升學壓力又加重了文化課負擔,教學上自然會弱化體育課。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教學應補足中學體育課程的偏差,加強體育教育,把考核作為強制性標準之一來進行,增強學生體質,以應對各類突發情況。
(四)強化家長的安全意識。
高等院校作為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一定要與高中這類管理相對嚴格的教育做好銜接工作,讓學生的自由度有序放開,避免因突然失去管理帶來各種意外情況。這個過程就需要高校和家長進行溝通,建立起高效的溝通網絡,讓家長通過一定的時間把學生“交”到輔導員手里,而非直接“放出去”,對于這個過程,家長要有所了解和掌控。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在提升知識的重要階段,也是建立起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如果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且未得到妥善解決,則會對大學生造成嚴重影響,對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其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應有的正能量。一定要讓高校人才的產出率得到保障,為我國進一步建設現代化提供充分的人才資源。
摘要:新時期的國際形勢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的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本文認為可以從制度保障、高校教育隊伍建設、網絡教育、愛國教育等方式來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教育。
隨著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互聯網的發達,不同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著。我們國家的外部情況復雜多變,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滲透與和平演變戰略的推進從未停止。此外,各種敵對勢力,**、**等****虎視眈眈。新的形勢對對國家安全提出新的挑戰,我國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的希望與明天。他們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對西方的各種意識形態的滲透并不敏感,容易成為和平演變的重要目標。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就顯得尤其重要。
在大學生的認知里,國家安全指的是傳統的軍事上、政治上的,而對非傳統的經濟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了解的卻不夠。在他們的認知里,國家安全等同于間諜、特務、監聽這些表面上,而對國家安全的內涵以及對威脅國家安全因素的來源及傳播途徑缺乏認識。他們了解的途徑僅僅是通過一些講二戰的電影、書籍,而這些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是遠遠不夠的。
基本上,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能認識到國家安全很重要,具有較強的憂患意識。但是,他們錯誤的認為,國家安全只是政府的責任,與自己的日常生活離的很遙遠。責任意識的缺乏使他們不能把把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與自身聯系起來,或多或少地、有意無意地認為“國家安全與己無關”,此種觀念和想法是極其錯誤的。維護國家安全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國家在《國家安全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我們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三)高校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有待加強。
近幾年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已經初有成效。高校利用課堂這個主戰場,讓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國內的熱門問題。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國家安全教育,使大學生了解我國的安全局勢,增強對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讓大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不管以后從事任何工作都能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夠自覺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作斗爭。
(四)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形式比較單調,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信息的更新需要跟緊時代的腳步。我們現在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基本上都融入到國防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等內容中,很少專門提及國家安全教育、國家安全意識等字眼。這些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感和系統性,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多集中在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傳統安全領域,缺乏“非傳統安全”的教育,這種狀況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一)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未形成有效的機制。
面對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我國目前的相關信息、知識宣傳還不夠充分。由于我國和西方不一樣的社會意識形態,為了防止西方的糖衣炮彈。有必要對我國的國家安全相關的信息進行管制,因此,有時會造成大學生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一種神秘感和距離感。此外,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尚不健全,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缺乏明確的制度保障,在以后有待完善。在2013年11月,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說明國家在不斷加大對國家安全的重視。
(二)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工作隊伍自身建設不足。
(三)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網絡陣地尚不健全。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追求新事物的大學生而言。網絡信息的來自四面八方,有很多野心分子利用網絡歪曲事實,蠱惑人心,向大學生傳輸一些不良思想,非常不利于我國的國家安全教育。
(四)愛國主義觀念淡化。
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會加深大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增強國家利益意識,會自覺抵制各種不利于國家安全的信息,與各種威脅國家安全的行為作斗爭。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淡化,學校所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十分僵化,很多都是“形式主義”,內容空洞,空喊口號,教育的效果欠佳。
(一)健全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強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宣傳。
(二)高校作為國家安全教育的陣地,應該從課內課外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
課堂是我們教育學生的最直接渠道,高校應該開設相關的課程,采用最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的相關教材,向學生傳輸最新的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培養他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歷史責任感,能夠清楚的了解我國所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從而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除了日常的教學,我們還可以采用一些切合90后大學生特點的有效途徑如辯論賽、沙龍、案例影視賞析、知識搶答賽、志愿服務、素質拓展訓練等,都可以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有針對性地融入里面。
(三)充分利用網絡陣地,與課內教育相結合。
網絡的力量不容小視,我國可以建立網絡教育陣地,開設網絡教室;充分利用大學生熱衷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平臺,開發適合大學生的網絡教育載體,實現新興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國家安全意識在網絡陣地中實現寓教于樂。
在平時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要結合國情教育,讓大學生能夠深深的熱愛我們的國家,認同我們社會主義理念。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國,是尚未完成完全統一的大國,這是我們國家最基本的國情。[3]要使愛國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須針對大學生的教育層次和價值觀特點,讓他們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愛國不是簡單地口號,而是發自內心?,F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重視。因此,我們要加大對中國文明史的宣傳,讓廣大學生能夠有民族自豪感,從而能夠自覺保護國家利益,有國家安全責任感。(作者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鐘新春.大學生安全意識研究[d].哈爾濱:齊齊哈爾大學,2013。
[3]何莎莎,王天恒.關于“90”后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思考[j].科教論壇,2013(01)。
院系:電信學院。
學號:090410101。
姓名:陳奕霖。
21世紀的今天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類社會正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過渡?;貞涍^去的戰爭,原始人類用刀槍棍打仗,再往后工業時代戰爭形態是機器化戰爭,我們現代是信息時代,它典型的戰爭形態是信息化戰爭,而從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過渡的代表正是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是一只能夠既有機械化戰爭性質又有信息化戰爭特點的、大量使用高技術兵器的混合型戰爭。比如最近的伊拉克戰役,美國就使用了高新技術對伊拉克發動戰役,可以想象信息化戰爭以存在我們21世紀的戰爭中,以此發展信息化的重要性,我們大學生應具備這種信息化戰爭的素質。
在我國,為適應戰爭形態新的發展變化,中央軍委確立了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實現軍隊建設由半機械化、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的戰略決策。因此,正確認識信息化戰爭產生的動因,把握信息化戰爭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明確信息化戰爭對國防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這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是一種考驗,也是我們應具有的高素質!
信息化戰爭是指發生在信息時代,以信息為基礎并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通過精確打擊、實時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和震懾作戰。信息化戰爭的現狀,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之后,人們創造了一個新詞“高技術局部戰爭”。自從有了信息化戰爭,戰場開始透明化,戰場已被信息網所籠罩,包括陸地,大海,天空,天氣等等方面,對掌握這些的一方,戰場就是透明的,就擁有了戰場的主動權。通過通信系統,可以是使作戰的反應速度趨于實時化,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實現了偵查監視、通信聯絡、指揮控制的無縫連接,形成體系內順暢聯通的信息高速公路網,使戰略、戰役、戰術三個縱向層次之間,陸、海、空、天、電5種力量橫向之間的信息共享。在海灣戰爭中也是同樣的效果?,F在還有衛星導航系統,使導彈投射的精準度大大大提升,還有精準的機動、精確防護和精確后勤。足以掌控了全局!
隨著證信息化進程的發展,聯成一體化c4isr系統,將戰場感知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火力打擊系統、后勤保障系統等作戰體系內的諸多子系統集成為一個郵寄的大系統。在戰爭中運用高信息與機械化戰爭追求壓倒兵力優勢的傳統截然不同,這就對士兵的要求大大挺高,對作戰思想要求大大提高,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應具備應對信息化戰爭高素質要求!
人民戰爭思想是我軍歷次革命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未來戰爭中,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打一場人民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戰爭中的作用會不會越來越???“人民戰爭思想”是否過時?現在進入信息時代,我軍在黨的領導下依然按照人民戰爭的理論,與時俱進,建設信息化軍隊,準備和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的變化可以賦予人民戰爭更多新的內涵。未來新的作戰空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間。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依然將繼續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比如信息戰、網絡戰的基礎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設備,這些東西的優勢在民間,民用信息技術領先于軍用信息技術,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因特網的路由器和寬帶技術、手機通信和短信技術、衛星通信和導航技術等等,都是民用技術領先于軍用。還有就是網絡黑客技術、網絡病毒技術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信息作戰。信息化戰爭,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的機會更多了。今后軍隊發展的方向是繼續大量減少正規軍,增大戰爭動員的潛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通過快速動員體系把戰爭潛力迅速轉變為戰爭實力,支持和打贏戰爭。所以人民戰爭理論不是過時了,而是應該增加新的內涵,使之更加豐富和完整。這正體現了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應具備應對信息化戰爭高素質要求!
在軍事斗爭準備上,從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條件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信息化戰爭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作戰及數字化部隊建設需要的人才.既包括一般軍事人才的共性要求,也包括體現與信息作戰相適應的特殊要求。這些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在人才類型結構上,應著力建設好指揮控制、信息系統管理、信息技術運用、信息裝備維護保障等各類人才隊伍;在人才培養格式上,應注重人才的科技性、通用性、綜合件、超前性特征;在人才素質要求上,應熟悉信息作戰理論,掌握高科技知識,熟練運用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化武器系統;在人才文化層次上,我們應注重高學歷和復合型人才培養。面對信息化所帶來的這場變革,我們應當看到這既是挑戰,更是歷史的機遇。我們必然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創新思維,竭盡全力,加速以武器裝備和人才隊伍為核心的軍隊信息化建設,以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實現偉大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是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這一變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抓住人才隊伍建設這個關鍵,大力培養各級各類新型軍事人才。即便在信息時代,主導戰爭行動的仍然是人。技術裝備、部隊結構的變化。不會導致勇氣、無私精神、戰友之情和領導能力的作用的消失。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戰爭,要求戰士懂得的知識遠遠超過扣扳機的原理。
會打仗的不是機器人,是人在用腦子進行戰爭。我們要站在國防后備力量信息化建設的歷史高度,以敏銳的戰略眼光,來謀劃、制定和實施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政策。使人才政策更適應人才成長的需要。要營造有利于后備力量信息化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我們應緊緊抓住新軍事變革的契機,對懂指揮、懂科技、懂信息的各類人才大膽使用,積極營造并努力形成崇尚科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圍。要營造有利于后備力量信息化人才成長的學習環境。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創建學習型環境。這是適應信息化社會和軍事變革的迫切需要。
一名現信息化軍人應具有優秀的政治思想素質。戰爭永遠與政治是結伴同行的。提高軍人特別是中高級指揮員的政治素質,是奪取信息作戰的重要保證。提高官兵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軍隊建設特別是人才建設的重要內容。軍事專業素質,是軍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具備較強的組織指揮能力和管理能力,熟悉信息作戰的特點和規律,善于運用信息化武器系統和信息網絡系統組織攻防作戰,有較強的決策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在信息作戰中,誰擁有更多具有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穩操勝券,因此創新素質是現代軍人必備的素質。軍事領域不僅充滿危險,更充滿艱辛?,F代軍人在戰場上必須具備高強度的負荷力、耐久力、適應力和抗病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無論遇到何種危機和意外情況,要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理智思維,緊張而有秩序地處理各種情況;無所畏懼的精神,要有敢于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勇敢精神。因此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對信息化戰爭應具有高素質要求!
學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程度又是提高官兵政治思想素質和軍事專業素質及其他能力的基礎。信息化戰爭需要具有高層次學歷的軍人去駕馭。這就說明了日后官兵發展對象就是我們大學生,我們到要嚴格要求要求自己,這對日后服兵役非常重要。適應改革開發的新環境,拓展信息作戰人才,我們應打破傳統的、封閉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上進行開放創新的思維。信息技術所具有的軍用與民用的雙重性質,為軍民結合培養信息作戰人才提供了客觀可能性。我們大學生要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應對世界軍事變革的挑戰,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關鍵在人才。祝我國的國防實力將更上一層樓,打贏這場信息化戰爭!
090410101陳奕霖。
摘要:學校營造安全的學習環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對此,學校需要深刻認識到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從各個方面切實做好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對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開展的措施進行詳細闡述,為做好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從而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學校安全。
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是當前學校的首要目標,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是做好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論是身處學校,還是在學校外,學生不可避免都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因此,為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學校需要深刻認識到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做好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嚴格落實安全目標責任制。
各個學校需要改變以往懈怠的狀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切實做好安全工作。各學校領導需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帶領學校教育工作者抓好安全教育工作,肩負起自身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職責。落實責任到人,加強對安全責任人是否肩負自身的責任以及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監督力度,一旦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現問題,必須追究責任到人,并嚴格執行懲處制度。此外,學校領導還可以與教師以及家長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加強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力度,充分調動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安全管理積極性,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二)加強管理、強化安全防范意識。
學校領導與教師及家長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其目的不是為了將責任分擔,而是為了加強教師及家長的安全意識,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一步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時刻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針對可能會出現的安全問題要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這樣在面對安全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解決,避免問題進一步嚴重化。學校方面需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建立其相應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對安全管理人員的行為加以規范,切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排除校園內的安全隱患,營造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
(三)突出重點,防止和消除安全隱患。
學校方面需要組織人力,定期針對學校當前的情況開展安全檢查工作,及時發現校園內存在的安全隱患。學校軟件設施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對安全管理工作進行規范的同時,提高學校各人員的安全意識。學校硬件設施方面需要做好安全防護設施,例如:加強學校門衛室建設、危險位置的護欄等等。此外,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要突出重點,不能所有工作一把抓,這樣只會分攤人力和物力,使得各個方面的工作都無法取得有效進展。重點工作重點對待,將更多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到重點工作中,切實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
(一)交通事故安全教育。
交通事故一直以來都是造成學生傷亡的主要事故之一,在學生上下學的路上時常會發生安全事故。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客車嚴重超載、駕駛員疲勞駕駛、客車質量不符合載人要求、學校安全意識不強等等,此外就是學校沒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學生安全意識不強,學生沒有遵守交通規則而發生交通事故。對此,學校方面需要將交通安全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必修課程中,通過多種方式開展交通安全知識教育,嚴格要求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交通行為習慣。
(二)游泳溺水事故安全教育。
游泳溺水事故一般發生于校園外,因為學生脫離了教師和家長的看管,而發生安全事故。近幾年,由于游泳溺水所造成的學生傷亡數量占總傷亡數量的40%,其中70%為中小學生。對此,學校方面需要加強游泳溺水事故安全教育,同時尊重學生愛好游泳的天性,不能以禁止學生游泳為主要措施。學校需要加強與家長和社區之間的聯系,不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以真實的案例來警示學生,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嚴禁學生在沒有家長和教師的看護下私自游泳。
(三)校內事故安全教育。
學校內設施如果建設不完善,比如樓梯狹窄、光線不足、管理不善等,都會發生安全事故。對于寄宿制學校來說,學生晚上下晚自習回到寢室,會時常發生踩踏的事故。由于部分學生喜歡惡作劇,而發生一些無意識的安全事故也非常普遍。因此,學校需要加強門衛管理,加強對校園的巡邏,避免外來人員對校內師生造成傷害。同時,學校需要開展安全事故專題教育,讓學生明確校內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嚴重后果和主要防范措施。對于校園內的一些矛盾需要妥善處理,避免因處理不善而發生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切實保護學生的安全。
總之,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是重點工作內容之一,加強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可以有效保障學校內師生的人身安全。對此,各級政府和學校需要加強對學校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深刻認識到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將安全工作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能夠健康安全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定華.切實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j].基礎教育參考,2009(7):4-7.
作者簡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美育國防教育專項任務項目《甘肅省高職院校軍事慕課建設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軍事理論》是開展大學生國防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基本國防,激發積極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力量的熱情。目前,高?!盾娛吕碚摗氛n主要是依托授課教師進行課堂講授,多年的教學實踐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學形式單一、課程體系不健全、師資隊伍緊缺、專業性不強等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慕課化教學在軍事理論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因此,如何將傳統軍事理論授課和信息時代慕課教學有效銜接起來,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1,2]。
《軍事理論》課是我國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活動重要的一種形式,對于學生、國家、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研究發現,在傳統的《軍事理論》授課過程也存在諸多問題。
1.教學形式單一,課程體系不健全。
傳統的《軍事理論》教學是教師運用教材進行大課堂講授?,F在的學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強,對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這種傳統的大課堂授課方式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其次,《軍事理論》教材種類繁多、水平良莠不齊,教材編排形式單一、內容創新性不夠[3]。
2.教學師資隊伍數量不夠、專業性不強。
教學師資隊伍作為《軍事理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實施者,在課程實踐活動效果上具有重要意義,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軍事理論》授課教師隊伍不穩定,授課教師由學工部、保衛處、思政處老師及輔導員等兼任,流動性大,學歷層次不高且專業性不強。
慕課作為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一種新穎且開放的教學方式,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類教育教學當中,軍事理論慕課教學研究也不少,其中楊凱在《慕課視域下軍事理論課教學研究》中從搭建全國教學資源平臺、創新線下教學組織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課軍事理論教學的可行性對策。
慕課平臺的教學內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資源,學生們在教室就可以聆聽我國一流大學的教育者的授課,授課教師的學歷層次較高,授課內容全面且貼合當下國際、國內軍事情況,讓西部地區的學生依托慕課平臺共享中東部地區優質資源,拓寬視野;慕課教學方式靈活且多功能性,將知識形象化、動態化、典型化、圖像與文字相結合、視覺與聽覺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興趣,有效的提升學習效果。
慕課的教育教學優勢填補了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課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其屬于網上的開放型教學,存在著授課過程中師生缺乏交流、教學設備要求較高、教學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究
2016年,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共享校外優質資源,實現信息時代慕課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校依托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智慧樹”平臺開展教育教學,引進最先進、最優質、最全面的教學資源,以小班授課、自主學習、集中學習為重點,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課程學習及考核方式為:集中學習(30%),見面課(5%)和習題(5%),期末考試(60%),兩年來,有5000余名學生完成了《軍事理論》課程的學習。
《軍事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僅解決了授課教師資源緊缺、專業性不強、教學方法單一、課程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軍事理論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國防意識,主動學習了解我國及世界國防。
結語。
綜上所述,在《軍事理論》慕課混合式教學改革中要不斷加強傳統教學與慕課教學兩者之間的研究,結合當下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探索出傳統軍事理論教育教學與信息時代慕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方式,切實提升國防教育的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2]時慧.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慕課教學研究[d].東南大學,2017.
高校軍事理論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是增強大學生國民素質的有效措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高校軍事理論課堂中貫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兩者進行結合,對大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自覺接受國防軍事教育均會有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1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聯系。
高校軍事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種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目的均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保衛者,兩者有著本質聯系。
指導思想一致。
_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分別對其指導思想進行了界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性質在本質內涵上有著一致性,兩者均是以馬列主義、_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究其實質,兩者均是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
教育內容關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是為了團結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斗。大學軍事理論課是通過教學與訓練,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與基本的軍事技能,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意識,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體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正確的社會情操和堅定的愛國熱情。軍事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兩者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教育效果共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實現大學生個人層面努力學習、全面發展,社會層面引領社會正能量,與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國家層面自發地用行動報效祖國,以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大學軍事理論課培養學生個人層面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社會層面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國家層面的愛國主義意識。由此可見,開設軍事理論課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均能使大學生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實現精神提升,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進行,能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教育效果具有很高的共享性。
2軍事理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
在軍事理論課堂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使學生在對現代最新軍事科學技術、國防知識與國防建設,以及未來戰爭的知識學習之中不知不覺進行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洗禮。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應通過各種方式,高奏愛國主義主旋律,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軍事理論課通過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_軍事思想、國防建設成就等內容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了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軍事著作,了解我國國防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和現代化的國防體系等,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軍事理論教育,加深大學生對中國_,以及對祖國和人民軍隊的感情,使每個學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增強愛國精神,增強為國奉獻的意識。
和諧理念教育。
“天下雖安,忘戰必?!?,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表明,沒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必然遭受列強的入侵。但同時,“國雖大,好戰必亡”,慎戰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一種重要的聲音。在軍事理論課中我們要通過歷史闡述清楚,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即和諧,中國人熱愛和平,沒有侵略的基因,主張與他國和睦相處。中國近幾十年崛起發展的事實表明,只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走向繁榮富強。_同志于2005年9月在_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理念。在全球建設“和諧世界”與在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其最終追求是一致的,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適用于任何地方。中國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必定為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增添新的動力;而中國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必定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平等、公正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平等、公正的理念,這也體現在我國的外交政策中,我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在政治上,中國主張不干涉別國內政,國無大小一律平等;在經濟上,中國主張互惠互利,通過平等的經貿往來,達成雙贏的結果;在文化上,中國主張中西文化各有優劣,不搞文化霸權,應相互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現文明共享。軍事理論課教學中,以鮮活的歷史事例來闡述中國的這一外交政策,表明國際層面如此,在我們國家的社會層面也如此,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公正觀念是一致的。
法治、敬業教育。
創設和諧氛圍。
當前中國的信息環境十分開放,90后的大學生們個人獨立意識很強,講究思維獨立、個性解放,對枯燥的思想灌輸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任何人將政治觀念強加于他們是很難行得通的。我們要創設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倡導一種人人平等、和而不同的師生關系,老師平等地同大學生對話,關心學生、培養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從教學氛圍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尊重大學生的利益要求和個性發展需要,又潛移默化地灌輸教育內容。課堂上要通過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文化氛圍,巧妙地借助語言、文學、藝術等工具,使大學生了解軍隊的傳統及官兵的權利和職責,了解中國歷史和政治制度,了解國家的兵役制度,懂得在政治問題上發生分歧時,如何忠于國家政府等等,通過這種和諧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正確行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
運用現代手段。
__,女,__省教育廳學校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處處長,兼任學校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多年來,__工作勤奮踏實,成績顯著。
注重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履行職責的素質和能力。__自兼任學校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后,深感國防教育方面的知識欠缺,為適應依法開展國防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履行職責的素質能力,認真學習《_國防法》、《_兵役法》、《_國防教育法》和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意見》等法規和政策精神,學習相關的國防知識,為在工作中努力貫徹執行國防法規,為扎實做好本職工作打下了基礎。
注重科學實踐,著力為構建學校國防教育長效工作機制下功夫。為提高全省普通高校和高級中學學生軍訓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她深入實際開展調研,廣泛征求市(州、地)教育局、部分高校、高級中學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從推進全省普通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著手,按照科學性、導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從領導重視、機構設置、教學管理、隊伍建設、課時安排、經費保障、器材管理、安全制度等多個方面對全省學生軍訓工作進行規范管理,組織專家擬定制發了《__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評估方案(試行)》、《__省高級中學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評估方案(試行)》。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國防教育和軍訓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
重視加強組織協調,促進全省學校國防教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近幾年來,她為確保學校國防教育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加強組織協調,采取狠抓教師培訓、開展論文評比、實施檢查評估、召開定期會議等形式抓落實。為加強全省高校、高中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先后組織了34名教師參加國防大學舉辦的“__省軍事理論課教師培訓班”培訓;組織選派11名高校軍事理論課骨干(青年)教師參加教育部年度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青年)教師培訓班;先后舉辦三期省級培訓班(來源:文秘站http://),共培訓近100名高校、高中軍事理論課教師。精心籌劃全省第四屆普通學校國防教育科研論文報告會,組織專家進行論文評審,認真推薦14篇優秀論文參加全國第四屆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科研論文評選,有五篇論文分獲二、三等獎。協調省軍區聯合組織開展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技能比賽,提高高校、高中軍事課教師的教學業務素質及教學能力。協調省軍區聯合組織專家組,按照“以評促改,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在學校自查的基礎上,對省直本科高校軍訓工作進行檢查評估,對檢查評估情況進行全省通報,加強了學生軍訓工作的建設。每年組織召開年度學校國防教育工作會議,認真總結工作經驗、研究解決突出問題,安排部署年度重點工作。
高度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爭取經費保障,促進了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實。為著力解決全省學生軍訓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學校軍事理論課教研室建設滯后,軍事理論課教師多為非專業教師這一制約學校國防教育上水平的瓶頸問題,她積極協調省財政廳,爭取省財政增加對學校軍事理論課教研室建設和教師培訓經費投入支持的力度,從以來共爭取到近100萬元專項經費,全額撥付用于13所省屬學校的軍事理論課教研室建設和軍事理論課教師進修培訓,強化并帶動了省屬學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從而提高了軍事理論課教師的教學地位和業務素質,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此項經費自起正式列入省財政年度開支項目。此外,全省學生軍訓年度工作經費自以來一直為8萬元,而省屬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在校學生人數到以來增長了倍,每年度學生軍訓經費遠遠不能保證工作開展的需要。為推進依法行政,保障學生軍訓工作的順利開展,__積極協調爭取省財政廳的支持,該項工作經費由8萬元增加到48萬元,并納入今后每年度省級財政學生軍訓工作經費預算。
信息安全在各領域的深層次需求牽引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務向深度拓展。
2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特點分析。
從廣度上看,具有多領域、多區域的聯動性特點。
多領域聯動性。
多區域聯動性。
多領域多區域聯動性拓展。
這是從國家整體信息安全層面考量,全國性、全領域、全區域的信息安全聯防聯動,是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的高級任務,既包含地方各級單位、部門、企業的全領域、全區域,也包括與有關軍事單位、機構的對接、互聯、互通。
從深度上看,兼具信息技術領域和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融合性和延伸性特點。
當前,信息安全已由單純側重信息技術安全向確保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進行深度融合和延伸,因此,確保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深度信息安全和思想意識信息攻防任務,成為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主要任務。
信息人員的安全防護。
信息人員的安全防護主要是指信息人員本身的安全防護。因為國防信息安全力量人員編成都是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銀行、通信、媒體等各級各類部門、單位、團體的信息維護和具體操作、掌控人員,負責涵蓋全社會從政治、經濟到軍事、教育、文化、宣傳等主流信息的防護、保密、維護等工作,因而,也將成為敵對勢力對我進行策反、聯連、竊取、破壞、攻擊的重點。2015年1月2日報道我軍工單位人員被國外策反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損失的事件也表明,確保國家主流信息體系人員的安全也成為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任務。
信息的搜集獲取。
這是一個“知彼”的過程。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人員是各行業、各領域的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信息的搜集和獲取將成為新型國防信息安全力量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對國外信息的搜集分析、正確研判,便于我們掌握國外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動向,既有助于為我們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需求和利益拓展提供必要的參考和情報印證,又為國家預見危機、克制威脅、消除矛盾提供助力。
信息的篩選過濾。
在信息化戰爭中,對提高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經濟動員的效率具有很大的意義。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大家前來參考查閱!
摘要: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秾O子兵法》,這部偉大的著作,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與精神,影響這一代代的軍事世界。本文,就《孫子兵法》的基本精神與其在現代軍事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關鍵詞:孫子兵法基本精神現代軍事應用。
《孫子兵法》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國門,許許多多的國外軍事戰略家都沉迷于這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它不僅跨越了國界,更穿越了時空。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在《中國的軍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孫子的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驚人的?時新?——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边@部名著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戰爭著作,而成為政治、經濟、外交各個領域領導者的必讀書。孫子的思想不僅在現代軍事領域而且在政治、經濟、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這種廣泛的應用中,人們不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獲取啟迪,同時又為孫子兵法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一、《孫子兵法》的概述。
(一)《孫子兵法》的概述。
《孫子兵法》作為舉世聞名的兵家“圣經”,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論內容與完整的思想體系,為世世代代的軍事斗爭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學理論。
《孫子兵法》共計13篇,僅5000余字,卻以言簡意賅的文字構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軍事理論殿堂。而該書的運用范圍十分廣泛,不論在市場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教學藝術等等。
(二)《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
第二,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系。
第三,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爭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
二、《孫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孫子兵法》獨具的超越時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價值,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其所蘊含的深邃而樸素的科學精神?!秾O子兵法》蘊含的科學精神漸漸注入社會,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世界軍事文化的發展。
1、安國全軍的慎戰思想。
歷史和文化樸素而科學的總結。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軍爭》戰爭事關國家存亡,人們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補可以慍而致戰?!?------《火攻》戰爭的發起必須慎而又慎。
2、先勝全勝的不戰智慧。
在《孫子兵法》的理論體系中,“全勝”戰略是“慎戰”思想的直接導論。因為戰場上兵兇戰危,思想縝密地定下萬全之策,就意味著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最全局的勝利。所以,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的制定與智慧無可匹敵地屹立與兵學的珠穆朗瑪峰頂。
孫子強調伐謀、伐交并非單純的謀略控制與外交機巧,而是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的控制與籌劃。所以孫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結實質----“全勝”?!叭珓佟辈粌H僅是“戰勝”的保證,更加是“全勝”的前提。為了實現不戰而全勝,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就是要取得綜合優勢。否則伐謀、伐交說到底也就是無源之水。從歷史背景來看,孫子所處的時代并不具備對戰爭效益進行定量精細評估的條件,但這并不損于孫子先勝與全勝思想的真理價值。憑借最充足的準備與最小的代價實施行動來獲取盡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備了兵學要旨的力量。
3、審時度勢的戰略預見。
由于各種不同因素的不斷改變,戰爭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在戰爭前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觀上與“先勝”準備以及靈活主動的作戰知道密切聯動。
4、因情應變的作戰指導。
所謂因,就是依情而變,靈活應付,把握主動權。因情應變,要求作戰指導者善于把握戰爭中敵我、得失、攻守、勞逸、眾寡、勇怯、勝敗、專分、治亂、虛實、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構成的態勢。
“用兵之術,唯因字最妙?!?----《陣紀·因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虛實》。
5、令文齊武的治軍理念。
戰爭的實質是克敵制勝,不僅僅要善于對敵施事,還要善于統領全軍。在治軍方面,不僅以文德與刑威為重,更要以寬容與嚴戒并舉。在孫子倡導的諸多治軍方法中,最能直接體現“令文齊武”的理念當屬獎勵軍功,賞罰并舉。當然,“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倡導的并非全是規則意識之下的`激勵與懲戒,更多情況下需要“民本主義”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行軍》。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九地》。
三、《孫子兵法》在現代軍事中的應用。
《孫子兵法》在現代軍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世界許多著名的軍事家認為,中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孫子去世將近25xx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戰場。美國自20世紀xx年代末以來,在國防部官員和美軍軍官中舉辦了上千次《孫子兵法》講座。美國陸戰隊指揮官凱利將軍認為《孫子兵法》是所有機動戰的基礎。他將該書列為部隊的年度讀物,要求每個陸戰隊員必須閱讀。
有一位翻譯過《孫子兵法》的美國人詹姆斯·克拉維爾說:“如果我是最高統帥,或被選為總統或當上總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所有軍官,特別是將軍,每年都要參加兩次《孫子十三篇》的考試,一次口試,一次筆試,及格分數為95分??荚嚥患案竦膶⒐倭⒓醋詣恿T免,并不準上訴,其他軍銜的軍官則自動降級?!?/p>
許多戰略決策者直接依據孫子兵法來思考現實的戰爭問題。有資料說,在19xx年海灣戰爭爆發時,美國總統布什的桌子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凱撒傳》,一本是《孫子兵法》。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戰爭中,有90頁之厚的《孫子兵法》英譯本運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參戰人員閱讀。美國記者從戰云密布的海灣戰場發回的消息稱:“盡管中國在這里沒有派駐一兵一卒,有一個神秘的中國人卻親臨前線,操縱著作戰行動,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孫子?!?/p>
在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司令就稱自己的作戰理論是根據《孫子兵法》提出的。美國伊拉克在開戰時間上的選擇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兩天開始比賽,可是突然通過臥底知道薩達姆在開會,所以臨時決定立即開展“斬首”的行動。雖然這一次的活動并沒有傷到薩達姆,但是也給伊拉克方面的指揮戰略系統造成了麻煩。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軍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威之前,干掉伊拉克軍隊。于是,美國在伊拉克的戰場上,速度極其之快,不到半個月就拿下了巴格達。而在拿下巴格達之后,美軍就對巴格達進行了大規模地探測,弄清了敵人沿路布防的情況。而在外交方面,美國很早就開始了周邊國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們的國家駐軍。通過伊拉克戰爭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美軍正是運用了《孫子兵法》來思考現實的戰爭問題。
四、總結。
《孫子兵法》憑借它博大精深的個人魅力,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各代軍事理論思想,更加深入影響到了現代的各大領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為我們這些后輩奠下基礎。這一切,更是《孫子兵法》美麗所在。
0引言。
隨著潛艇向高速、深潛和低噪聲方向發展,反潛作戰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廣泛運用于反潛武器裝備以及反潛作戰理論,反潛作戰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與反潛潛艇、反潛水面艦艇和反潛直升機等相比,無人反潛作戰平臺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強、前沿部署能力強、作戰半徑大、部署成本低等優勢,已成為世界海軍強國競相發展的裝備。針對信息化條件下反潛作戰的特征,把握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的特點及其對潛艇作戰的影響,對于更好地適應未來反潛作戰至關重要。
1信息化條件下反潛作戰的主要特征。
1.1信息融合,體系作戰。
信息化條件下的反潛作戰不僅是飛機、艦艇等與潛艇的對抗,而是雙方基于信息的體系對抗,奪取制信息權是反潛作戰的首要環節。一方面,現代潛艇集諸多高新技術于一身,隨著水下通信、潛射導彈等裝備技術的發展,其自身作戰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海上作戰越來越注重與其他平臺在信息、火力等方面的協同配合,反潛作戰對象不僅是潛艇本身,還要應對為其提供掩護、保障及與之協同的其他兵力。反潛作戰效能的提高.越求越依賴于多兵種和多系統綜合集成的大系統,通過反潛信息的融臺和共享,各反潛兵力和武器系統將以信息為黏合劑形成一個完整的反潛體系,體系中各反潛兵力能夠優勢互補、互創條件、協調一致,形成體系反潛作戰能力。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體系反潛作戰將會取代傳統意義上的反潛作戰樣式,反潛作戰中體系整體作戰將達到新的高度。
1.2空間廣闊,全維作戰。
信息化條件下的反潛作戰,戰場空間將包括空中、水面、水下、太空的地理空間和信息空間完全覆蓋的廣闊領域,而且彼此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形成全維一體的反潛作戰空間。信息化條件下的反潛預警偵查衛星監視系統的運用將反潛作戰的空間向太空擴展;海底聲吶系統、無人潛航器等搜潛設備的運用,各種新型反潛水雷、反潛導彈的運用,使得水下這一反潛作戰的主戰場的反潛空間進一步擴大延伸;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成為反潛空間不斷擴展的助推器。
1.3行動快速,高效作戰。
反潛作戰的難點在于發現潛艇,一旦獲得潛艇活動信息,如反潛兵力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到達發現海區開展搜攻潛行動,可大大提高反潛效能。由于反潛直升機、反潛巡邏機的大量使用,反潛水面艦艇機動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種射程遠、精度高的反潛導彈、自導魚雷的廣泛運用,使得從偵察、監視兵力發現潛艇到實施搜攻潛所需的反應時間越來越短,反潛作戰行動的“即時”性大大提高。
2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的需求。
2.1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是構建網絡中心反潛戰的需要。
反潛戰網絡是根據反潛作戰過程,將反潛作戰編隊各平臺所載的具有同樣反潛作戰功能的子網相互耦合形成的網絡。同一個子網中的各節點、不同子網中的各節點都能夠在一定程序上互聯、互通和互操作。網絡中心反潛戰就是在各反潛作戰平臺之間的信息實時共享的基礎上,以信息網絡為核心,以作戰行動的實時性為特征,以發揮整體作戰性能并使對方作戰系統癱瘓為目標的作戰。構建網路中心反潛戰必然要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
2.2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是反潛武器裝備發展的需要。
無論常規潛艇還是核潛艇,既可以對海上目標進行突擊,又可以對基地、港口、岸上目標進行攻擊或封鎖。因此,未來海上反潛作戰任務是非常繁重的。常規的反潛艦艇、反潛直升機數量有限,很難滿足未來海上反潛作戰的需要。因此,必須大力發展作戰半徑大、續航時間長、作戰效能高、機動性強的無人反潛作戰平臺。
2.3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是提高海上綜合反潛作戰能力的需要。
無人反潛作戰平臺不僅反潛能力強,而且還可以作為預警、指揮、引導的綜合反潛平臺,起到空中指揮所作用,有機地將反潛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水下監聽站等各種反潛兵力兵器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海上反潛作戰整體力量,提高反潛警戒縱深和形成嚴密的反潛防御網。同時,還可以在我空中掩護范圍內實施攻勢反潛作戰,積極主動地搜尋打擊敵潛艇,給敵以威懾。從提高海上綜合反潛作戰能力來講,也急需發展綜合作戰能力強的無人反潛作戰平臺。
2.4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是應對惡劣瀕海反潛環境的有效手段。
瀕海海域擁有繁忙的海上運輸線,存在著大量的沉船、島嶼、航門水道、暗礁等,并經常有敵潛艇活動。在這一海域內使用有人反潛作戰平臺進行反潛作戰風險大,而且由于水深較淺,一般有人反潛作戰平臺不適合在瀕海海域進行反潛作戰。因此,需要發展無人反潛作戰平臺。
3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的類型。
無人反潛作戰平臺主要有反潛無人機、反潛無人水面艇、反潛無人水下航行器。
3.1反潛無人機。
反潛無人機是由地面指令或預設程序控制的不載人飛行器,由無人機、地面站(無線電控制、任務控制、發射回收裝置等)及有效載荷三部分組成,可以對敵潛艇進行偵察、跟蹤、搜索及攻擊。美海軍正在研制的無人反潛機其代表有“磁鷹”無人機。美海軍希望將“磁鷹”無人機用于低空探測和跟蹤潛艇,替代渦扇動力的p-8“海神”反潛機。
3.2反潛無人水面艇。
反潛無人水面艇是一種無人操作的水面艦艇,主要用于執行危險以及不適于有人船只執行的任務。美軍2艘反潛無人水面艇作為濱海戰斗艦反潛戰任務模塊的組成部分之一,攜帶模塊化負載和傳感器系統,包括一部無人拖曳聲納系統和一部主動式多基陣靜態舷外低頻聲納系統。該艇設計作為高速航行的高負載能力平臺,具有良好的適航性,載有先進的無人導航和自主控制系統。
3.3反潛無人水下航行器。
反潛無人水下航行器是指用于水下偵察、遙控獵雷和作戰等可以回收的小型水下自航載體,是一種以潛艇或水面艦船為支援平臺,可長時間在水下自主遠航的無人智能小型武器平臺。利用反潛無人水下航行器可以進行探測網探潛、水下戰場情報準備、水下戰場預設、戰場監視分析、戰場感知傳播、水下水聲對抗等。網路中心戰所需的大量水下信息,如海底地貌、海洋氣象、地質、水文、磁場、聲學特性,以及交戰雙方艦船的目標特性、水雷布設等情況,都可以通過反潛無人水下航行器來獲得。
4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特點。
無人反潛作戰平臺采用智能化作戰模塊等先進技術,用以執行偵察、監視、情報、打擊等多種作戰任務,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4.1智能化程度高。
可自主導引航向、航速、航程、航深,并自主規避礙航物。
4.2隱蔽能力強。
相對于有人反潛作戰平臺而言,無人反潛作戰平臺聲、磁、電信號微弱,不利于敵方探測,具有較好的隱蔽性。
4.3機動能力強。
具備大航程、長航時作戰特點,可在預定海域實施長時間機動探測。
4.4作戰使用靈活。
由于無人反潛作戰平臺質量輕,尺寸小,具有收放簡便的特點,作戰使用靈活。
5無人反潛作戰平臺對潛艇作戰的影響。
無人反潛作戰平臺對潛艇作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5.1隱蔽更加困難。
潛艇在海上作戰時,為了發現敵人,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面航行,發現敵人后下潛。但是隨著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的使用,反潛作戰范圍的擴大,潛艇被發現的機會提高,隱蔽接敵難度增加。因此,潛艇隱蔽行動更加困難。
5.2面臨危險加大。
無人反潛作戰平臺基本實現獵殲一體化,潛艇一旦被發現就會立即遭到攻擊。攻擊的武器除了傳統的深水炸彈、魚雷等,還包括反潛導彈或聲自導魚雷,攻擊的準確性大大提高。另外攻擊武器的威力也越來越大,如一些國家還裝備了核裝藥魚雷,不需要直接命中潛艇就可以擊沉潛艇。
5.3對人員心理影響較大。
在戰爭中,裝備的優劣必定會對作戰人員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裝備優勢可以轉化成高昂的戰斗士氣和必勝的戰斗信念;裝備的劣勢會降低士氣,使作戰人員對取得勝利產生動搖。而潛艇作戰環境又是一個特殊的環境,不但與陸地和空中不同,而且與海面作戰也有較大的差別,裝備水平高低對于人員的心理影響更大因此,無人反潛作戰平臺的使用將會明顯影響作戰人員的心理狀態。
6結束語。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無人反潛作戰平臺投入使用后對我未來海戰場所帶來的威脅,及早動手,從研究、規劃和實施上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我海軍防御和海上作戰能力。
【參考文獻】。
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戰爭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伴隨著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也聲名鵲起,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外學術界對之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長期以來,經久不衰。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
1、人民戰爭思想。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歷史能動作用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戰爭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戰爭思想。其主要內容有:
1.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
2.在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社會條件下,要首先在反動統治力量最薄弱的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逐步加以擴大,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依托。
3.革命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要實行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和基本政策。
4.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使革命獲得最廣泛的國內社會基礎和國際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
5.要把武裝斗爭這種主要斗爭形式同其他各種非武裝斗爭形式,包括工人的、農民的、青年和婦女的斗爭,經濟戰線、外交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斗爭,合法的和非法的斗爭,公開的和秘密的斗爭等,在總體上配合起來,從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斷增加革命的戰爭力量,減殺反革命的戰爭力量,使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己不利于敵的方面逐步變化,最后達到獲得力量優勢,戰勝敵人的目的。
6.以人民軍隊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野戰軍)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
7.實行與人民戰爭相適應的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和作戰形式。
2、人民軍隊思想。
毛澤東高度重視人民軍了在奪取政權和保衛政權中的作用,強調“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他從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出發,系統地創立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成功地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群眾保持緊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其建軍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這支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著廣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戰斗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軍隊,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2.這支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永遠是一支戰斗隊,同時也執行工作隊、生產隊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務。
3.這支軍隊作為忠實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的工具,必須完全地無條件地置于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持黨指揮槍,決不允許槍指揮黨,兵權只屬于黨,決不屬于任何個人。
4.這支軍隊實行堅強有力的政治工作。
5.這支軍隊實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建立自覺的嚴格的紀律,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6.這支軍隊要加強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加強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
7.這支軍隊要加強教育訓練,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大力開展群眾性練兵活動,提高官兵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掌握新的技術和隨之而來的最新戰術,全面提高指戰員的軍政素質。
8.這支軍隊要加強軍事科學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戰爭經驗上升為理論,同時批判地借鑒中國古代和外國軍事思想的有益成分,發展中國現代的軍事科學。
3、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槍打什么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時間地點打什么時間地點的仗;靈活機動,不拘一格,揚長避短,力爭主動,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進攻時反對冒險主義、防御時反對保守主義,退卻時反對逃跑主義,有效地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承認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
2.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作戰的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城市和地方的奪取或保守是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
3.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必須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
4.實現殲滅戰,必須審慎地選擇打擊方向和攻殲目標,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強大之敵。
5.采取恰當的作戰形式,實行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
6.力求主動,力避被動,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應慎重初戰。
7.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勇于近戰夜戰的優良戰斗作風;善于利用作戰間隙休整部隊,以利再戰。
8.立足現有裝備戰勝敵人,同時注重從作戰繳獲中不斷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裝備。
9.把對敵軍的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結合起來,重視利用敵人營壘內部的各種矛盾,在軍事打擊的強大壓力下開展有力的政治攻勢,利用多種方式解決敵人。
10.大力組織支援前線,搞好后勤保障,切實做好人員和各種物資的動員補充工作及醫療救護工作。
除了以上三點,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還有很多內容,比如:國防現代化建設理論;戰爭。
統兵學《孫子兵法》,列寧的軍事著作《國家與革命》,《戰爭論》等等。毛澤東軍事思想可謂博大精深、海納百川啊。
三、現實意義。
1、關于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人民戰爭思想及其戰略戰術思想。面對信息化戰爭,有些人認為人民戰爭思想已經沒有指導意義,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圍繞著人民戰爭思想展開的,其戰爭觀和方法論是人民戰爭的理論基礎。堅持戰爭的正義性和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戰爭已經來臨的今天,戰爭的正義性仍然是奪取戰爭勝利的帶有決定意義的條件。美軍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彈外,所有的先進武器都用了,但失敗了;蘇軍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進的武器,同樣失敗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性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勝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薩達姆政權。當然,我們也絕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現代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若沒有人們群眾的支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片面地從戰爭的表面來看是不是人民戰爭,而應該看戰爭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廣大人民參加戰爭的內容、形式也可能隨著戰爭形態的改變而改變,但這并沒有減弱人民戰爭的作用。
既然,在當今信息化戰爭中,人民戰爭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關于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人民軍隊建設的理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三灣改編開始就從政治上組織上確定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并逐步形成了人民軍隊的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還闡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線的建軍原則,這是確保我軍無產階級性質的三大根本法則。雖然學術界依據客觀條件的變化,對毛澤東人民軍隊建設理論的某些具體內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軍隊已奪取了政權的條件下,不宜再用戰斗隊、工作隊和生產隊來概括新的歷史時期軍隊的職能,主張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表述來替代;人民軍隊的宗旨也應重新定位,應是“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但毛澤東關于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理論,如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不能動搖的,這一原則在新的歷史時期是不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的。
3、關于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國防現代化建設理論。毛澤東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兩條:一是發展核武器,打破核訛詐;二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國防軍。毛澤東對發展我國的核事業一直很重視,毛澤東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泵珴蓶|關于發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國一定要發展原子能事業;(2)自力更生,大力協同;(3)尊重外國專家,但也不能當賈桂(即奴才);(4)堅持防御方針,保衛世界和平。除了關注原子能事業外,毛澤東還十分重視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早在1950年9月,毛澤東就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泵珴蓶|認為軍隊的建設要以“世界型”為客觀標準,要求軍隊的現代化必須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毛澤東還提出了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內容,這就是:武器裝備現代化,編制體制現代化,軍政素質現代化,指揮機構現代化,軍事理論現代化。毛澤東國防現代化建設理論,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今天;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當然,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世界軍事科學領域的先進地位,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思進取。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兩點:(1)對待毛澤東軍事思想搞“過時論”是不實事求是的但采取“兩個凡是”或“頂峰論”的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本身是個動態的發展體系,其中某些具體的軍事方針過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發展的今天就不見得有現實意義。(2)對于毛澤東晚年偏離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們要有自己的分析??傊?,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和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注重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和解決現實中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論毛澤東軍事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今日南國》.2008年9月(總第103期)。
又一批莘莘學子踏入了西安工業大學的校門,真正的向高中生活揮手告別,去融入這樣一個新的環境。在這里,重新認識到了應該怎么去面對一個現實的社會,怎樣去與人交流溝通,經過一學期的在校學習,一點點的熟悉了這里,也熟悉了這種生活方式。2009年春季,這一學期,我們開了軍事理論課,讓我們在認知自己認知社會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我們的祖國在社會上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我國的軍事究竟在世界上是怎樣一個排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要去學習并且學好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總,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肩負著振興中國,保衛祖國的重任,并且在國家處于危難之際能夠在第一時間成為國家需要的后備力量。
為期不長的軍事理論課,從多個項目中,讓我們對當代國內以及國際軍事情況,都有了初步了解。
主要內容包括。
(1)中國的國防建設。主要講授中國的國防歷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及現代中國的國防概況;中國的武裝力量體制,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中軍的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國防法規;國防精神。
(2)軍事思想概述。主要講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以及外國軍事思想。
(3)中國國家安全環境。主要講授國際安全與軍事戰略格局,世界軍事形勢勢的演變,當前世界軍事形勢的特點,世界軍事形勢的發展趨勢,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軍事情況,世界主要國家的防務政策,反恐怖斗爭,堅決打擊“****”勢力與國家安全等。
(4)軍事高技術。主要講授軍事高技術的主要特征及其對現代作戰的影響,講授現代偵察監視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電子戰技術、指揮自動化技術、軍用航天技術、核生化武器技術、研制峙中的新概念武器技術等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5)高技術局部戰爭。主要講授高技術局部戰爭概念,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特點,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新樣式,新“三打三防”,人民防空以及如何迎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挑戰。
對中國而言,擁有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悠悠古國,自古就涉及到了戰爭,就涉及到了軍事,再逐漸為現代軍事理論奠定了基礎,而當代則是以現代化戰爭為主流,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時代和科學技術是改變戰爭形態的兩大推手。
近幾年來,美國戰爭大片開始沖擊我們的視野,不僅宏大的戰斗場面吸引我們的眼球,其嶄新的戰爭理念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開始后,美軍圍繞“斬首行動”實行聯合作戰,其綜合集成、一體化作戰模式讓我們耳目一新。無論是虛幻的戰爭大片還是真實的伊拉克戰爭,顯然這種作戰模式跟我們意識中那些戰爭模式不一樣。而是一種全新的,高科技的戰爭,也就是我們軍事理論中所提到的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萌發于1980~1983年美國提出的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信息化武器裝備,比如衛星、gps等,開始在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信息化戰爭初露端倪。這場戰爭可以被看作是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對于信息化戰爭,我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才提出要打高技術戰爭,并提出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就是說,我軍已經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
1999年科索沃戰爭,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它的特點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進行作戰,地面部隊自始至終沒有進入,信息化裝備大量應用,最后實現戰爭零傷亡。其后是阿富汗戰爭,實現了網絡化、互聯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隊,而是一個個小戰斗分隊,指揮官在后方通過網絡監視大屏幕進行指揮。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戰爭,實現了戰爭直播,死傷人數很少,進展速度很快。這三場戰爭都是信息化戰爭的初期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變革處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當前我們指的這場新的軍事變革,主要是以信息化為核心,以信息化戰爭為主要目標的一場新的軍事變化,這場新軍事變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過實戰驗證。美國發動了四場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都是新軍事變革創新成果的驗證,所以戰爭驗證也是推動軍事變革的一大動因。
我個人認為,推動戰爭形態的變化,主要有這么幾個大的因素。先是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對戰爭形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催化作用,我們今天講的信息化戰爭,是受信息時代推動。二是科學技術的推進??茖W技術向來是推動戰爭樣式、戰爭形態發展和變化的助推器,是原動力。我們都知道,沒有核技術就沒有核武器,沒有核武器也就沒有火箭部隊和導彈部隊,當然也就沒有核作戰理論。另外一個動因就是軍事變革的孕育??茖W技術進步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武器裝備的變化要求編制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編制體制的改變,也要求軍事理論進行創新,進而要求整個軍隊進行變化,這樣的一切變化就構成了今天所面臨的軍事局面。作為當代大學生而言,學習軍事理論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畢竟祖國的一個時期,我們將成為主宰,學習軍事理論,提高自身軍事思想,時刻做到有能力在危急時刻為祖國做出一些貢獻,同時,也需要通過軍事訓練去提高自身外在的攻擊防御能力,由內而外,綜合提高。這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使命。
一國的國際戰略制定,受制于該國的性質和一定時期的國內形勢,同時也必須適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蘇東巨變、冷戰結束宣告著兩極格局的終結。在這之后的十幾年,國際戰略格局已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一超多強、多邊共生”,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多極化是其必然趨勢?;谶@種戰略格局,黨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判斷,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發展戰略。
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蘇東劇變、冷戰結束,持續近五十年的“兩極對峙”格局宣告結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際戰略格局已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一超多強、多邊共生”?!耙怀鄰姟毙稳莸氖橇α繉Ρ?,即當今世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同時還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區性強國?!岸噙吂采狈从车氖菄H行為主體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當今大國之間平等獨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
“多邊共生”的大國關系,其形成是基于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這一世界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美國的經濟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的經濟反過來也可以影響到美國。冷戰結束后,老布什總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號,但他沒有意識到在各國經濟往來日益加深、經濟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時代,要“遏制”一個國家談何容易!另外,國際政治民主化主張世界各國通過協調對話來解決國際爭端,任何國家不能獨斷專行,不能動輒訴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形成“多邊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大國關系是不難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為一個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大國之間合作這一趨勢?!?·11”之前,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的國家安全觀和安全戰略沿襲了冷戰時期的慣性思維,努力在大國中尋找敵人,盡力防范對其領導地位形成挑戰的其他大國或大國集團的出現。但“9·11”充分說明,非國家主體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構成要素,恐怖主義它不會因某國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組織的內部瓦解而結束,只要它的產生根源(種族)仇恨存在它就不會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對稱手段襲擊下,即使掌握絕對優勢軍力的國家也無法確保本國的“絕對安全”?!?·11”事件使世界各國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維護本國安全,除了維持必要的軍力外,還需要尊重別國的安全,少樹敵、不樹敵,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對待別國、尊重別國的安全和主權,才是對本國安全的最好保障??梢哉f,“9·11”事件后,世界大國之間合作多于對抗,國際環境趨于好轉。
盡管現在是“一超多強”,但多極化是大勢所趨。多極化趨勢的判斷一方面是基于當前世界主要大國其力量對比的變化,世界五大經濟中心:美、歐、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國迷失了國家未來發展方向,而中、俄、印、巴、東盟等在經過理性反思和審時度勢之后大體找到了符合國情的復興之路。另外,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的大趨勢下,美國“一超”的單極格局也是難以長久的。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自不用說,美國已經意識到南北差距問題給美國經濟帶來的負面作用。在國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國都力求在國際事務中具備發言權。毋庸諱言,當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只有美國的參與才能解決,但美國要解決任何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也離不開其他國家尤其是大國的支持和合作。單極格局形成不僅需要存在一個唯一超級大國,而且其他多數國家尤其是主要大國還必須承認它具有中心地位,服從其領導。然而在國際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數國家尤其是大國既不承認美國的中心地位也不服從其領導。由此可見,“一超多強”的戰略格局最終將會被多極化所代替。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預見性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格局將來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1]。也正是基于此種戰略格局,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21世紀頭20年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論斷。為了抓住這百年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七大給出了和平發展戰略。
國際戰略是一個國家為了爭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國際環境,于對外關系中制定的帶全局性的策略謀略。國際戰略的制定,受制于該國的性質和一定時期的國內形勢,同時也必須適應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
和平發展戰略,發展是終極目標。之所以把發展定為終極目標,一方面是基于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順應世界時代主題和國際戰略格局的要求。在當前“一超多強,多邊共生”的戰略格局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的時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過戰爭的力量,世界各國均致力于國內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合作多于對抗,機遇大于挑戰,可以說是國家發展的一段絕佳時期。
相對于發展,和平具有雙重含義:一是中國發展的方式訴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國發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發展的這一目的從胡錦濤同志的“和諧世界”理念中可以窺豹一斑?!昂椭C世界”強調國與國的和平、人與人的和睦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合作共贏,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決心和信念。另外,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是中國關于大國崛起方式的創新之路。從世界歷史來看,幾乎所有民族和國家的崛起和強盛,都無一例外地與征伐、殺戮和資源掠奪緊密相連。正是因為如此,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西方一些國家出于冷戰思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想方設法遏止中國發展,嚴重惡化了中國的發展環境,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使中國的對外經貿受到的損害。據商務部統計,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這使得中國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有400億至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2]為此,黨中央提出了和平發展新戰略方針?!昂推桨l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誤解和疑慮,“始終不渝”彰顯著中國執行這一戰略的立場和決心。
戰略為主導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也為中國建立和維持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周邊環境。
可以說,和平發展戰略是黨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學的判斷國際形勢,從中國和世界的實際出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作出的戰略抉擇。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呼吁發達國家應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的競爭力[eb/ol].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摘要: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為實現東亞和諧的長期目標,東亞各國應該采取積極的對策,進一步推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逐步克服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循序漸進地推進東亞和諧。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基礎,中日和諧是東亞和諧的關鍵。為實現中日和諧,中日兩國都要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共同發展中日友好,加強中日合作。
關鍵詞:東亞和諧;中日和諧。
一、構建和諧世界與東亞和諧的障礙。
(一)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格局結束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流,東亞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半個世紀多的和平與發展徹底改變了東亞落后的面貌,使東亞成為繼西歐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最為發達的地區。其中,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實現了經濟起飛,中國自8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平與發展給東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進步,各國都得到了最大的好處和實惠,進一步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繁榮,已成為東亞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為背景,中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
2005年4月22日,中國胡錦濤在亞非峰會演講,正式提出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說要“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演說,系統闡述了中國關于和諧世界的政策主張。胡錦濤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薄拔覀儜撟鹬馗鲊灾鬟x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諧,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諧世界?!逼浜?,胡錦濤在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期間,又多次說明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論,并呼吁亞洲各國攜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談及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時,又詳細闡述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胡錦濤同志說:“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策主張順應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的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繁榮的真誠期望,表達了中國誠心誠意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亞各國共謀穩定、共求發展的堅定決心,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層次上建立全新的國際秩序,其目標是超越國境疆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真正的合理、正義與公平,使世界各國真正地團結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毫無疑問,這樣一個理想的和諧世界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建設,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尤其是在國際政治形勢因意識形態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別是霸權主義作祟而日趨動蕩不安的情況下,構建和諧世界還要克服很多的障礙,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
(二)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東亞雖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但從和諧世界方面看,尚存在著一些影響和諧的障礙,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
日本經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先后發動了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東亞各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戰后以來,日本政府雖然多次就戰爭問題向東亞各國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態度,但由于軍國主義殘余和右翼勢力的影響,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總是敷衍了事,一直沒有深刻認罪的態度,多次在歷史問題上傷害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引起東亞各國人民的憤怒和不滿。特別是小泉在執政期間一再參拜靖國神社,更使中日、韓日關系籠罩了冰冷的氣氛。這種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無疑是東亞和諧的最主要障礙。
2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
東亞各國不僅在社會制度、經濟體制以及歷史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發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東亞各國不僅在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等方面明顯不同,而且在對外關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東亞各國的相互關系中,就不時出現各種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東亞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朝鮮半島存在著南北分裂的問題,中國存在著臺灣問題,日俄之間存在著北方領土問題,中日之間存在著釣魚島歸屬和東海劃界的問題,日韓之間存在著日本方面稱之為“竹島”、韓國方面稱之為“獨島”的領土歸屬問題,圍繞中國的南海,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存在著領海爭議的問題。上述問題都是一觸即發的敏感問題,經常因為各種因素的引發而激化,也是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之一。
3來自區域外的不和諧因素的影響。
決的后遺癥。冷戰結束以后,美國雖然提防日本對其經濟霸權的挑戰,但面臨中國的崛起,美國卻把中國視為其在東亞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以此為背景,美國對東亞各國的態度親疏有別,戰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國在東亞最主要的盟國,韓國和東盟都是美國積極爭取和利用的對象。對于中國,美國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雙重戰略,并千方百計地誘導中國經濟、社會改革向西方化、美國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東亞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視美國的作用,在相互關系中都打“美國牌”。尤其是日本,多年來一直明確地把日美關系作為其外交的基軸,并宣稱依賴美國的“核保護”,防御所謂的來自東亞其他國家的“威脅”。這種來自區域外的不和諧因素,不僅是造成以往東亞不和諧的主要-因素,對今后的東亞和諧也將繼續產生不利的影響。
4東亞和諧尚無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諧世界必須以相應的國際法為依據?,F在,東亞雖然有10+3對話機制和東亞峰會機制,但10+3對話和東亞峰會都是論壇性質的,其發表的宣言和聲明對各成員都不具有約束性。另外,中、日、韓三國雖然都參加了《東南亞友好條約》,各成員的行為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東南亞友好條約》并不是東亞和諧條約,其所規定的行為準則主要是和平與友好的準則,而不是東亞和諧的準則。從經濟區域化、一體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雖然以明確提出了東亞共同體的發展目標,但各方對東亞共同體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發點、范圍和發展道路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而且,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尚需時日的情況下,東亞共同體的建立需要更長的時間,從現在的情況看,其發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這意味著以構建東亞和諧為宗旨的東亞和諧條約的制定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三)東亞和諧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實現東亞和諧的長期目標,東亞各國應該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共同采取積極的對策,進一步推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逐步克服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循序漸進地推進東亞和諧,這是實現東亞和諧的基本道路。
根據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東亞各國要共同努力,盡快消除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化解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排除區域外不和諧因素的影響,并從長計議,共同探討和制定東亞和諧條約。為此,根據中國胡錦濤在前述講話中所提出的積極而具體的建議,東亞各國應該在現有的和平與發展的基礎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堅持互信協作,維護和平穩定,建立東亞新型安全架構;。
第二,堅持相互借鑒,促進各種文明共同繁榮,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第三,堅持多邊主義,奉行開放包容,加強區域內外合作;。
第四,堅持互利共贏,繼續深化經濟合作,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一體化的發展。
二、東亞和諧的基礎和關鍵。
(一)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基礎和前提。
如果說雙邊關系是國際關系的基礎和出發點,那么國與國之間的和諧就是東亞和諧的基礎和出發點?,F在,除個別國家間尚未建立外交關系以外,東亞各國間大都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同時發展了相互友好關系。以此為基礎,各國應該進一步努力,實現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進而實現東亞和諧。
各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大都包括維護和平、發展友好關系的內容。然而,各國在國際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這一基本原則,其具體的外交活動是否充分地體現了和平與友好,卻并不盡然。特別是一些追求霸權的國家,他們在口頭上雖然也標榜“友誼”或“友好”,但實際上往往是以強凌弱,以富欺貧,試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例如,日本當年侵略東亞各國時,就打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幌子??梢?,所謂的“友誼”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實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間深厚友誼的基石一樣,國與國之間要像朋友一樣地關系和諧,各國就必須以實際行動開展誠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外交誠信放心,感到滿意和認可。這意味著國與國的關系和諧和人與人的關系和諧一樣,也存在著一個對實際行動滿意和認可即“服”的問題,滿意和認可就相互服氣,不滿意、不認可就互不服氣。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謂“服”,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誠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滿意和認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國與國的關系中,所謂“服”,就是一國對另一國的外交誠信及其國體、民風等方面的滿意和認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來。無論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進而關系和諧;不服,就互不信任,離心離德,進而關系別扭。由此可見,服乃是國與國關系和諧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諧的基礎和前提。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秾O子兵法》,這部偉大的著作,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與精神,影響這一代代的軍事世界。本文,就《孫子兵法》的基本精神與其在現代軍事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孫子兵法基本精神現代軍事應用。
《孫子兵法》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國門,許許多多的國外軍事戰略家都沉迷于這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它不僅跨越了國界,更穿越了時空。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在《中國的軍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孫子的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驚人的?時新?——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边@部名著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戰爭著作,而成為政治、經濟、外交各個領域領導者的必讀書。孫子的思想不僅在現代軍事領域而且在政治、經濟、外交、體育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這種廣泛的應用中,人們不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獲取啟迪,同時又為孫子兵法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一)《孫子兵法》的概述。
《孫子兵法》作為舉世聞名的兵家“圣經”,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論內容與完整的思想體系,為世世代代的軍事斗爭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學理論。
《孫子兵法》共計13篇,僅5000余字,卻以言簡意賅的文字構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軍事理論殿堂。而該書的運用范圍十分廣泛,不論在市場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教學藝術等等。
(二)《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
第二,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系。
第三,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爭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
《孫子兵法》獨具的超越時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價值,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其所蘊含的深邃而樸素的科學精神?!秾O子兵法》蘊含的科學精神漸漸注入社會,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世界軍事文化的發展。
1、安國全軍的慎戰思想。
歷史和文化樸素而科學的總結。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軍爭》戰爭事關國家存亡,人們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補可以慍而致戰?!?------《火攻》戰爭的發起必須慎而又慎。
2、先勝全勝的不戰智慧。
在《孫子兵法》的理論體系中,“全勝”戰略是“慎戰”思想的直接導論。因為戰場上兵兇戰危,思想縝密地定下萬全之策,就意味著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最全局的勝利。所以,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的制定與智慧無可匹敵地屹立與兵學的珠穆朗瑪峰頂。
孫子強調伐謀、伐交并非單純的謀略控制與外交機巧,而是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的控制與籌劃。所以孫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結實質----“全勝”?!叭珓佟辈粌H僅是“戰勝”的保證,更加是“全勝”的前提。為了實現不戰而全勝,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就是要取得綜合優勢。否則伐謀、伐交說到底也就是無源之水。從歷史背景來看,孫子所處的時代并不具備對戰爭效益進行定量精細評估的條件,但這并不損于孫子先勝與全勝思想的真理價值。憑借最充足的準備與最小的代價實施行動來獲取盡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備了兵學要旨的力量。
3、審時度勢的戰略預見。
由于各種不同因素的不斷改變,戰爭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在戰爭前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觀上與“先勝”準備以及靈活主動的作戰知道密切聯動。
4、因情應變的作戰指導。
所謂因,就是依情而變,靈活應付,把握主動權。因情應變,要求作戰指導者善于把握戰爭中敵我、得失、攻守、勞逸、眾寡、勇怯、勝敗、專分、治亂、虛實、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構成的態勢。
“用兵之術,唯因字最妙?!?----《陣紀·因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虛實》。
5、令文齊武的治軍理念。
戰爭的實質是克敵制勝,不僅僅要善于對敵施事,還要善于統領全軍。在治軍方面,不僅以文德與刑威為重,更要以寬容與嚴戒并舉。在孫子倡導的諸多治軍方法中,最能直接體現“令文齊武”的理念當屬獎勵軍功,賞罰并舉。當然,“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倡導的并非全是規則意識之下的激勵與懲戒,更多情況下需要“民本主義”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行軍》。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九地》。
《孫子兵法》在現代軍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世界許多著名的軍事家認為,中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孫子去世將近25**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戰場。美國自20世紀**年代末以來,在國防部官員和美軍軍官中舉辦了上千次《孫子兵法》講座。美國陸戰隊指揮官凱利將軍認為《孫子兵法》是所有機動戰的基礎。他將該書列為部隊的年度讀物,要求每個陸戰隊員必須閱讀。
有一位翻譯過《孫子兵法》的美國人詹姆斯·克拉維爾說:“如果我是最高統帥,或被選為總統或當上總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所有軍官,特別是將軍,每年都要參加兩次《孫子十三篇》的考試,一次口試,一次筆試,及格分數為95分??荚嚥患案竦膶⒐倭⒓醋詣恿T免,并不準上訴,其他軍銜的軍官則自動降級?!?/p>
許多戰略決策者直接依據孫子兵法來思考現實的戰爭問題。有資料說,在19**年海灣戰爭爆發時,美國總統布什的桌子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凱撒傳》,一本是《孫子兵法》。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戰爭中,有90頁之厚的《孫子兵法》英譯本運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參戰人員閱讀。美國記者從戰云密布的海灣戰場發回的消息稱:“盡管中國在這里沒有派駐一兵一卒,有一個神秘的中國人卻親臨前線,操縱著作戰行動,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孫子?!?/p>
在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司令就稱自己的作戰理論是根據《孫子兵法》提出的。美國伊拉克在開戰時間上的選擇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兩天開始比賽,可是突然通過臥底知道薩達姆在開會,所以臨時決定立即開展“斬首”的行動。雖然這一次的活動并沒有傷到薩達姆,但是也給伊拉克方面的指揮戰略系統造成了麻煩。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核心軍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威之前,干掉伊拉克軍隊。于是,美國在伊拉克的戰場上,速度極其之快,不到半個月就拿下了巴格達。而在拿下巴格達之后,美軍就對巴格達進行了大規模地探測,弄清了敵人沿路布防的情況。而在外交方面,美國很早就開始了周邊國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們的國家駐軍。通過伊拉克戰爭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美軍正是運用了《孫子兵法》來思考現實的戰爭問題。
《孫子兵法》憑借它博大精深的個人魅力,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各代軍事理論思想,更加深入影響到了現代的各大領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為我們這些后輩奠下基礎。這一切,更是《孫子兵法》美麗所在。
摘要: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為實現東亞和諧的長期目標,東亞各國應該采取積極的對策,進一步推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逐步克服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循序漸進地推進東亞和諧。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基礎,中日和諧是東亞和諧的關鍵。為實現中日和諧,中日兩國都要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共同發展中日友好,加強中日合作。
關鍵詞:東亞和諧;中日和諧。
(一)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格局結束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流,東亞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半個世紀多的和平與發展徹底改變了東亞落后的面貌,使東亞成為繼西歐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最為發達的地區。其中,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實現了經濟起飛,中國自8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平與發展給東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進步,各國都得到了最大的好處和實惠,進一步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繁榮,已成為東亞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為背景,中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
2005年4月22日,中國_在亞非峰會演講,正式提出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說要“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005年9月15日,_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演說,系統闡述了中國關于和諧世界的政策主張。_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薄拔覀儜撟鹬馗鲊灾鬟x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_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諧,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諧世界?!逼浜?,_在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期間,又多次說明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論,并呼吁亞洲各國攜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
2007年10月15日,_同志在中國_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談及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時,又詳細闡述了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_同志說:“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策主張順應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的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繁榮的真誠期望,表達了中國誠心誠意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亞各國共謀穩定、共求發展的堅定決心,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構建和諧世界是推動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層次上建立全新的國際秩序,其目標是超越國境疆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真正的合理、正義與公平,使世界各國真正地團結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毫無疑問,這樣一個理想的和諧世界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建設,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尤其是在國際政治形勢因意識形態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別是霸權主義作祟而日趨動蕩不安的情況下,構建和諧世界還要克服很多的障礙,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
(二)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東亞雖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但從和諧世界方面看,尚存在著一些影響和諧的障礙,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
日本經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對外擴張的_道路,先后發動了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東亞各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戰后以來,日本政府雖然多次就戰爭問題向東亞各國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態度,但由于_殘余和右翼勢力的影響,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總是敷衍了事,一直沒有深刻認罪的態度,多次在歷史問題上傷害東亞各國人民的感情,引起東亞各國人民的憤怒和不滿。特別是小泉在執政期間一再參拜_,更使中日、韓日關系籠罩了冰冷的氣氛。這種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無疑是東亞和諧的最主要障礙。
2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
東亞各國不僅在社會制度、經濟體制以及歷史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發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東亞各國不僅在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等方面明顯不同,而且在對外關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東亞各國的相互關系中,就不時出現各種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東亞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朝鮮半島存在著南北分裂的問題,中國存在著臺灣問題,日俄之間存在著北方領土問題,中日之間存在著_歸屬和東海劃界的問題,日韓之間存在著日本方面稱之為“竹島”、韓國方面稱之為“獨島”的領土歸屬問題,圍繞中國的南海,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存在著領海爭議的問題。上述問題都是一觸即發的敏感問題,經常因為各種因素的引發而激化,也是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之一。
3來自區域外的不和諧因素的影響。
決的后遺癥。冷戰結束以后,美國雖然提防日本對其經濟霸權的挑戰,但面臨中國的崛起,美國卻把中國視為其在東亞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以此為背景,美國對東亞各國的態度親疏有別,戰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國在東亞最主要的盟國,韓國和東盟都是美國積極爭取和利用的對象。對于中國,美國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雙重戰略,并千方百計地誘導中國經濟、社會改革向西方化、美國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東亞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視美國的作用,在相互關系中都打“美國牌”。尤其是日本,多年來一直明確地把日美關系作為其外交的基軸,并宣稱依賴美國的“核保護”,防御所謂的來自東亞其他國家的“威脅”。這種來自區域外的不和諧因素,不僅是造成以往東亞不和諧的主要-因素,對今后的東亞和諧也將繼續產生不利的影響。
4東亞和諧尚無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諧世界必須以相應的國際法為依據?,F在,東亞雖然有10+3對話機制和東亞峰會機制,但10+3對話和東亞峰會都是論壇性質的,其發表的宣言和聲明對各成員都不具有約束性。另外,中、日、韓三國雖然都參加了《東南亞友好條約》,各成員的行為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東南亞友好條約》并不是東亞和諧條約,其所規定的行為準則主要是和平與友好的準則,而不是東亞和諧的準則。從經濟區域化、一體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雖然以明確提出了東亞共同體的發展目標,但各方對東亞共同體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發點、范圍和發展道路等都需要進一步探討。而且,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尚需時日的情況下,東亞共同體的建立需要更長的時間,從現在的情況看,其發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這意味著以構建東亞和諧為宗旨的東亞和諧條約的制定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三)東亞和諧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實現東亞和諧的長期目標,東亞各國應該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共同采取積極的對策,進一步推進東亞的和平與發展,逐步克服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循序漸進地推進東亞和諧,這是實現東亞和諧的基本道路。
根據東亞和諧的主要障礙,東亞各國要共同努力,盡快消除歷史上的積怨和矛盾,化解現實利益的沖突與矛盾,排除區域外不和諧因素的影響,并從長計議,共同探討和制定東亞和諧條約。為此,根據中國_在前述講話中所提出的積極而具體的建議,東亞各國應該在現有的和平與發展的基礎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堅持互信協作,維護和平穩定,建立東亞新型安全架構;。
第二,堅持相互借鑒,促進各種文明共同繁榮,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第三,堅持多邊主義,奉行開放包容,加強區域內外合作;。
第四,堅持互利共贏,繼續深化經濟合作,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一體化的發展。
(一)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是和諧世界的基礎和前提。
如果說雙邊關系是國際關系的基礎和出發點,那么國與國之間的和諧就是東亞和諧的基礎和出發點?,F在,除個別國家間尚未建立外交關系以外,東亞各國間大都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同時發展了相互友好關系。以此為基礎,各國應該進一步努力,實現國與國之間關系和諧,進而實現東亞和諧。
各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大都包括維護和平、發展友好關系的內容。然而,各國在國際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這一基本原則,其具體的外交活動是否充分地體現了和平與友好,卻并不盡然。特別是一些追求霸權的國家,他們在口頭上雖然也標榜“友誼”或“友好”,但實際上往往是以強凌弱,以富欺貧,試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例如,日本當年侵略東亞各國時,就打出了“__”的幌子??梢?,所謂的“友誼”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實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間深厚友誼的基石一樣,國與國之間要像朋友一樣地關系和諧,各國就必須以實際行動開展誠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外交誠信放心,感到滿意和認可。這意味著國與國的關系和諧和人與人的關系和諧一樣,也存在著一個對實際行動滿意和認可即“服”的問題,滿意和認可就相互服氣,不滿意、不認可就互不服氣。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謂“服”,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誠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滿意和認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國與國的關系中,所謂“服”,就是一國對另一國的外交誠信及其國體、民風等方面的滿意和認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來。無論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進而關系和諧;不服,就互不信任,離心離德,進而關系別扭。由此可見,服乃是國與國關系和諧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諧的基礎和前提。
要建設和諧世界,各國之間都要相互服氣才行,這是沒有疑問的。然而,從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國與國關系中的“服”的主要內容是小國對大國服,弱國對強國服,窮國對富國服。無論是全球性的大國、強國、富國,還是區域性、次區域性的大國、強國、富國,都要努力做到使小國、弱國、窮國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和諧,進而實現國際社會的和諧,建立和諧世界。
國與國關系中的“服”有理想狀態的服、半理想狀態的服和不理想狀態的服。其中,理想狀態的服是信服、佩服、敬服、心服、心服口服、心悅誠服;半理想狀態的服是嘆服、折服、從服、順服、跟服、口服;不理想狀態的服是臣服、屈服、畏服、口服心不服。理想狀態的服是高層次的服,最容易實現和諧世界;不理想狀態的服是低層次的服,不能實現和諧世界。
使小國、弱國、窮國對大國、強國、富國的服達到理想狀態的服,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世界,這應該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為此,大國、強國、富國必須在下述方面以身作則,使小國、弱國、窮國真正對自己的外交誠信及其國風、民風等感到滿意和認可:
第一,不稱霸。近代世界史的經驗反復說明,一個國家成為大國、強國、富國之后開始稱霸,甚至挑起戰爭,以武力征服小國、弱國、窮國,乃是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以武力征服世界是帝國主義的邏輯,這樣所建立的國際秩序,只能使小國、弱國、窮國對大國、強國、富國產生低層次的服,其最終結果必然是不服,從而使以武力維持的國際秩序難以維系,走向崩潰。以武力征服世界只能實現低層次的服、不理想狀態的服,靠經濟力、財富力征服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實現中等層次的服,半理想狀態的服,這是現代世界的基本事實。要真正實現高層次酌服,理想狀態的服,所有的大國、強國、富國在國際關系中都必須徹底實行不稱霸的基本原則,做到不炫耀實力,不耀武揚威,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仗勢欺人,不以富侮貧。
第二,主動與小國、弱國、窮國友好相處。在現代國際社會中,威脅世界和平、破壞安定秩序的主要勢力不是來自小國、弱國、窮國,而是來自大國、強國、富國。小國、弱國、窮國沒有威脅大國、強國、富國的軍事力、經濟力、財富力和文化力,經常擔心大國、強國、富國的侵略、滲透和威脅,所以在對外關系方面,一般都主動采取與大國、強國、富國修好的戰略,以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然而,小國、弱國、窮國與大國、強國、富國的關系是否和諧,這不取決于小國、弱國、窮國的態度,而是取決于大國、強國、富國的態度。小國、弱國、窮國主動與大國、強國、富國修好,這很難使其體會到大國、強國、富國的外交誠信,充其量只能使其對大國、強國、富國產生中等層次的、半理想狀態的服,不易實現國與國關系的和諧。只有大國、強國、富國主動與小國、弱國、窮國友好相處,小國、弱國、窮國才能真正體會到大國、強國、富國的外交誠信,對其產生高層次的、理想狀態的服,易于實現國與國關系的和諧。
第三,主動與小國、弱國、窮國開展合作。國際合作是各國為實現同一目標的共同行動或共同努力,是實現國與國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重要途徑。國際合作不僅有助于小國、弱國、窮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有助于小國、弱國、窮國改善與大國、強國、富國的關系,從而確保其和平的外部環境,實現其國家安全。因此,小國、弱國、窮國大都對國際合作寄予較高的期望。然而,國際合作能否真正而有效地開展起來,其主動權不掌握在小國、弱國、窮國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國、強國、富國的手里。因此,大國、強國、富國應該主動地與小國、弱國、窮國開展合作。只有這樣,小國、弱國、窮國才能夠對大國、強國、富國的外交誠信感到滿意和認可,對其產生高層次的、理想狀態的服,從而實現國與國關系的和諧。
第四,主動援助小國、弱國、窮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小國、弱國、窮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大都處于落后的狀態,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乃是其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小國、弱國、窮國一般都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面貌。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大國、強國、富國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小國、弱國、窮國改變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狀態,就不僅能實現各國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和協調發展,而且能夠使小國、弱國、窮國對大國、強國、富國的外交誠信感到滿意和認可,對其產生高層次的、理想狀態的服,從而實現國與國關系的和諧。
(二)中日和諧是東亞和諧的關鍵。
2004年4月24日,中國胡錦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說時說,地區大國應該對本地區和平與發展負有更大的責任,歡迎本地區大國在區域合作中發揮更為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中日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在世界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2007年12月28日,_在會見訪華的福田首相時說,發展長期穩定、睦鄰友好的中日關系,實現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目標,既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兩國領導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責任和使命。因此,要實現東亞和諧,必須實現中日和諧,這是實現東亞和諧的關鍵。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了各自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學習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思想文化,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自秦漢以來,中國的種稻、植桑、養蠶、紡織、冶煉等生產技術相繼傳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學習和引進了中國的漢字、儒學、佛教、典章和藝術。在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發展以后,中國也開始學習日本近代的科學技術和民主進步思想,馬克思的《資本論》和《_宣言》等,當初就是參考日文版本翻譯和介紹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_先生開展的革命活動,曾得到許多日本友人的支持與幫助。后來,_、魯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學習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
然而,1894―1945年,中日兩國經歷了50年左右的戰爭。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50年雖然是暫短的一瞬,但卻給中日兩國人民的心靈留下來巨大的創傷。當時,不僅中日兩國處于戰爭敵對的狀態,東亞各國也都掀起了反抗_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東亞雖然迎來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初之前一直追隨美國反蘇_的政策,長期采取敵視和包圍中國的政策,中日兩國處于外交中斷的不正常局面。與此同時,圍繞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60年代后期爆發的越南戰爭,中日兩國繼續處于不戰不和的對立局面,整個東亞也籠罩在冷戰的鐵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院?,以《中日聯合聲明》(1972年2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8月)和《中日聯合宣言》(1998年11月)三個政治文件為基礎,中日關系迎來了正常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日兩國交往頻繁,經貿關系、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擴大和增加。2007年,中目貿易額由1972年的11億美元增加到2360億美元,中國首次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兩國友好城市多達233對,人員往來超過500萬人次。由此,中日兩國經濟上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斷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關系也不斷加強。以中日友好為基礎,再加上冷戰時代結束,東亞各國的友好關系迅速發展,東亞真正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
1997年10+3機制形成以來,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定期會晤對推動東亞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東亞各國從2000年起開始共同研究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就是一個最有力地證明。然而,2003―2006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系一時出現了所謂“政冷經熱”的不正常局面。結果,中日兩國領導人的相互訪問中斷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領導人會議期間的例行會晤也被迫中斷了?!罢洹辈粌H影響了中日關系的正常發展,引發了兩國間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無益的爭端,而且給東亞合作也帶來了明顯不利的影響。以2005年12月同時召開的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為例,由于中日、中日韓領導人會談被迫中斷,韓國總統盧武鉉也拒絕與小泉首相會談,會議自始至終籠罩了不和諧的氣氛,致使中日兩國圍繞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分歧難以彌合,東盟各國無所適從,兩個會議都未能取得預期的進展。在小泉首相之后,經過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_的“融冰之旅”,中日兩國確立了“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即戰略互惠關系;經過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_的“暖春之旅”,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內容更為豐富,中日關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現了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歷史經驗證明,中日兩國是和諧則互利雙贏,不和諧則兩敗俱傷。不僅如此,中日和諧還直接影響到東亞和諧,即中日和諧則東亞和諧,中日不和諧則東亞也不和諧??梢?,中日和諧完全符合歷史潮流和兩國人民愿望,也是亞洲和國際社會的殷切期盼。以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建立和發展為契機,中日兩國應該共同努力,實現中日和諧,并通過中日和諧,共同推動和實現東亞和諧。
根據和諧世界對大國、強國、富國的要求,中日兩國都必須反對霸權主義,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并積極開展中日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日和諧。
(一)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崛起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謂的“_”,這是日本繼“中國崩潰論”之后對中國的又一誤解。從世界歷史特別是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國、美國、俄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內,一些大國崛起后大都稱王稱霸,要求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戰,妄圖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對國際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日本散布的“_”有一定的市場,東盟各國就擔心中國崛起會損害他們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然而,中華民族有愛好和平的歷史傳統,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中國在崛起后決不會走一些國家稱霸世界的老路。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厲行“中庸之道”,強調用“仁”和“道”來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國與國的關系,一直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集中精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爭保持和平的國際環境,從未威脅過任何國家的安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又多次宣布不稱霸,即使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稱霸。不僅如此,面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_一直本著“尊重歷史、維持現狀”的原則,以最大的誠意,通過談判與有關國家合理地解決了大部分邊界劃定問題。對于_、東海、南海等有爭議的領土、領海問題,中國也反對訴諸武力的做法,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中國在新世紀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時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宣布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和平崛起作為中國的一項帶有根本意義的國家戰略,這既是中華民族的需求,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意味著中國發展是和平的發展、合作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其目的是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貢獻。為此,在推動國內發展方面,中國將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而真誠地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各國友好相處,實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奉行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
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不會走歷史上一些霸權國家的老路,中國強大既不會妨礙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國家的發展,也不會威脅包括日本在內的任何國家的安全,這是中日和諧的有利條件和根本保障。
(二)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_主義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權主義行徑雖然得逞于一時,建立了所謂的“__”,但難逃歷史的懲罰,最后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_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日本人民對_的侵略戰爭也是深惡痛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棄戰爭的和平憲法,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經過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和穩定增長,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和平發展中得到了最大的好處。日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戰爭和霸權主義的道路走不通,和平與發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日本通過擴大對華貿易和對華投資,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實踐證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雖然對日本提出了挑戰,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機遇。尤其是2002年以來的日本景氣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國特需”的推動。因此,在和平與發展方面,日本應該實現與中國的和諧與共同發展。為此,根據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日本首先要徹底擯棄霸權思想的殘余和拎戰思維,正確地總結和對待歷史教訓,徹底反省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侵華戰爭。誠然,中日邦交正?;詠?,日本政府和日本領導人多次在歷史問題上表明態度,公開承認侵略并對中國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對此,_和人民給予了積極的評價?,F在和今后的問題是,日本政府要以實際行動體現有關表態和承諾,不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其次,日本要徹底擯棄“中國崩潰論”和“_”。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以后,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遇到了一些困難,日本國內開始流傳“中國崩潰論”;新世紀初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國際經濟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國內又開始流傳“_”。從表面上看,“中國崩潰論”似乎是日本對中國的“過小”評價,“_”又似乎是日本對中國的“過大”評價,但從本質上看,這兩種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權主義思想殘余和冷戰思維的影響在作祟。其中,“中國崩潰論”是部分右翼勢力希望看到中國經濟崩潰、_和社會主義_的結局,“_”則是部分右翼勢力擔心中國強大,試圖阻礙中國崛起。從歷史的發展規律看,中國強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為了自己的強大而詛咒和害怕中國的強大不僅是徒勞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權思想的殘余和冷戰思維,不利于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爭奪東亞合作的領導權。日本作為東亞第一經濟大國,在貿易、投資和政府開發援助方面都對東亞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和鼓勵的。日本也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努力,為東亞合作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自2001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走在了日本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擔心會失去東亞經濟聯合的主導權,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圍中國的政策。與此同時,盡管中國一再表示不爭奪東亞經濟合作的領導權,但日本政府卻不時擺出了與中國爭奪領導權的架勢,一再聲稱日本應該在東亞經濟聯合中發揮主導作用,要爭取主導權?,F在,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已經開辟了東亞合作的道路,確立了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為此,東亞各國應該平等協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經濟大國的架子,與東亞各國友好合作。
(三)發展中日友好。加強中日合作。
根據_訪日與福田康夫首相簽署的《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中日關系對兩國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兩國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肩負著莊嚴責任,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中日兩國必須共同努力,實現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崇高目標。為此,今后中日兩國應該在以下五大領域構筑對話與合作框架,開展合作:(1)增進政治互信;(2)促進人文交流,增進國民友好感情;(3)加強互利合作;(4)共同致力于亞太地區的發展;(5)共同應對全球性課題。在全面開展上述合作的過程中,中日兩國不僅要努力消除雙邊關系的主要障礙,加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擴大中日交流與中日合作,把兩國關系發展到中日和諧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而實現東亞和諧。
應該強調的是,在全球特別是東亞fta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雙邊自由貿易已經成為東亞經濟聯合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過渡和橋梁。為此,_在積極發展fta的同時,已經主動建議了中日fta,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對中日關系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中國對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共同體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積極姿態?,F在,在中日兩國努力構筑戰略互惠關系的新形勢下,日本政府應該盡快放棄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圍中國的錯誤政策,改變回避中日fta的消極態度,盡早啟動中日fta的進程,使中日fta成為中日合與中日和諧的象征,成為中日兩國共同推動東亞合作與東亞和諧的重要行動。
從中日邊境_爭端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存在威脅。
從世界歷史我們可以得知一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國的崛起具有非常好的周邊環境:北邊與加拿大有著不設防的邊界,南邊是國力遠弱于己的墨西哥,東西是兩大洋。
而我們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趨勢不容樂觀的:邊界線較長,相鄰國家最多。中國陸上有10余個鄰國,海上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周邊國家人口眾多,大國集中。我國及周邊國家地區是世界上擁有上億人口國家最集中的地區。在周邊國家中,俄羅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都是世界或地區大國,經濟實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周邊國家發展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織,安全環境復雜。另外,我國與鄰國地緣關系特殊,形成相互制約和影響的大國關系。
目前,雖然周邊國家與中國保持著“太平”狀態,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與這些國家還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領土與領海的爭端,利益的爭端,綜合觀察我國周邊環境安全格局,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威脅主要有:
一、祖國統一面臨的復雜形勢。近年來,隨著大陸對臺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_分裂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島內局勢穩定,_呈現新局面。但反_軍事準備斗爭不能放松,要時刻警惕_勢力。
二、日本對我國安全的潛在和現實威脅。中國和日本的摩擦主要集中在:歷史問題;_問題;臺灣問題和日本擴軍問題。日本與我國戰略禮儀日趨突出,將我國列為主要潛在對手。另外,日本_抬頭,積極發展軍事力量,企圖邁向軍事強國,對我國的潛在軍事威脅逐步增加。中日最大利益爭端無疑就是東海大陸架和_問題,還有東海石油問題。近年來,日本右翼分子態度囂張,加強對中日有爭議島嶼和海域的控制,無視我國主權。其次日本插手臺灣事務也使得中日關系極不穩定。
三、中印邊境懸而未決。我國與印度存在著十二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爭議,印度占領著我國大約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印之間曾因邊界爭端爆發過武裝沖突,此后長期對峙多年。近幾十年來,兩國多次邊界談判,但至今仍無實質性進展。
四、與南亞諸國的海島歸屬爭端。東南亞南海周邊國家一直占領著我國大量島嶼和領海,并在南海開采石油。
五、與韓國存在黃海大陸架爭端,韓國一直在黃海中國海域開采石油,另外韓國還侵占了我國的蘇巖礁等島嶼。
六、美國對我國安全的綜合性的威脅。政治上,美國對中國加緊實施“西化”、“分化”戰略。軍事上,對我國全面遏制和防范。另外,美國企圖利用臺灣問題對我國進行戰略牽制。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在中亞建立了軍事基地。對我國存在潛在軍事威脅。
七、其他因素。其他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因素還有西部的恐怖勢力、俄羅斯對中國的不信任感等。
面對如此復雜險峻的周邊安全形勢,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一如既往地與周邊國家地區,世界各國友好往來,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兩大主題。中國要想在21世紀完成大國崛起的歷史使命,毫無疑問,一個和平安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周邊環境盡管復雜,但總體趨于緩和,周邊安全環境處在建國以來比較好的時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的軍事威脅已消除或減弱,曾經與我國發生過武裝沖突的國家,都與我國實現了關系正?;?。雖然如此,但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以智慧、勇氣、策略為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應在和諧氣氛,為我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路漫漫其修遠,我將上下而求索!在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我國周邊安全形勢中,戰略平衡將是我國處理與周邊各國爭端的積極策略。在我國與周邊國家利益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分歧和沖突的格局下,我們應該以“求同存異”外交策略為指導,妥善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與周邊國家保持和平相處的關系,不斷地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增強與周邊國家的互信。同時,也要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為國家崛起而奮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為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觀念,普通高校紛紛投入到開展國防教育的熱潮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效果卻并不十分明顯,大多數高校學生并國防知識缺乏、國家安全意識薄弱、國家責任感淡薄等等,這些對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大學生國防觀念的培養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本文重點探討了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的現實情況,并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國防觀念提出了一定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國防觀念;現狀;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日益規范,軍事訓練和軍事教育同時并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大學生的國防觀念仍然十分淡薄,不夠重視國防知識的學習,沒有形成一定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國家責任感,還無法充分理解國防安全對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性等等。本文結合實際調查結果,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的現實情況,并就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提出相關建議。
(一)國防知識缺乏。
國防政策、國防法規和國防歷史是國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我國國防政策、國防法規及必要的國防歷史,對大學生從更深層次和更高角度分析國防問題,理解國家政策,培養大學生的國防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代大學生對國防知識知之甚少,如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積極防御”戰略、我國的國防戰略是什么;沒有接觸過國防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如《_國防法》、《_兵役法》等;不熟悉我國建國后發生的戰爭歷史,不了解我國現代國防危機和重大沖突事件。
(二)對軍事課程認知態度較差。
高校開展軍事課程,一方面是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使他們掌握一些必要的軍事理論和技能,一方面是培養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義,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加強大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經過調查,不少學生認為開展這門課程沒有必要,對軍訓和國防教育沒有特別的興趣,認為軍訓累,國防知識乏味,無聊。
(三)國防安全和責任意識薄弱。
不少大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國防安全的重要性,沒有形成良好的國防安全意識,雖然對最近國家國際上發生的一些大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多人都認為那是_要考慮的問題,與個人沒多大關系。雖然也有不少的大學生愿意參軍以報效祖國,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然而還是有部分大學生認為把當兵當做一件有“錢”途的工作,參軍動機不純粹。
如何培養并加強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是普通高校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以上大學生國防觀念的現實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統一思想,加強國防觀念。
國防觀念屬于精神力量,是公民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責任心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國防觀念會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傳播、普及,最后滲透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中,化為巨大的戰斗力和生產力。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因此必須統一思想,加強大學生對國防觀念的認識,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民族憂患意識,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學習軍事知識,增強國防觀念,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的組織紀律性,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認真落實,開設軍事課程。
在原有的軍事課程基礎上,進一步將軍事課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中,以軍訓和軍事理論課為主,認真落實教學時間、學分設置、教師安排、考試、考評檢查等教學活動過程,不斷完善軍事課程的教學管理模式。由于軍事課程與普通公共課程在教學方式、教學時間、教學地點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律按照公共課程的管理制度,則會引起高校教學計劃的混亂。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對軍事課程的制度建設,圍繞《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有關規定,從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保障教學時間、培養軍事教師、健全軍事考核制度,以提高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實現高校國防教育的規范化。
(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
要想加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不能僅限于通過軍訓和軍事理論課的學習,還應當因地制宜,結合高校自身的發展狀況,采取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國防觀念的教育工作。如可設置國防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國防教育課程,在具有一定軍事氛圍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軍事知識,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提高自身的組織紀律性。又如充分挖掘其他專業課程中的軍事國防知識,尋找其他專業課與國防軍事課程之間的結合點,潛移默化地將國防觀念滲透在大學生的思想中。又如可開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報告會、軍事社團等活動,充分引起大學生對國防軍事知識的興趣,滿足不同大學生的需要;或者可組織大學生參觀國防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紅色旅游景點等,鼓勵大學生參與到普及國防觀念教育的活動中去。
總而言之,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目前國際關系和諧,國內安定團結,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背景下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危機。我國高校積極開展國防觀念教育活動,不僅能夠增加大學生的國防知識,增強他們的民族危機感,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國家責任感,為國家甚至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糜振玉等.《新編大學軍事教程》[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2]賈小沛,楊玉倫,馬志剛.《新形勢下強化學生國防觀念的幾點思考》[j].吉林工學院學報.1999,20:(4).
[3]卞卡.《當代大學生國防觀念調查及對策》[j].大學時代(下半月).2006,(10).
軍事發展對當代的國家來說至關重要,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軍事發展成為鞏固國防的重要手段。從建國到現在中_事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_事更是飛速發展,軍事力量躍居世界前列。國防涉及國家的安危,是國家的大事。中國式社會主義國家,其國防的性質集中體現為自主性、防御性和人民性.建立鞏固的國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國防本質是國家一系列國家防務活動。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告訴我們國防對國家領土,居民,政府和主權的重要性,軍事發展是加強國防的主要手段經濟發展也是必要手段,為軍事發展提供物質和人才的條件。軍事的發展在于國防科技的發展,國防科技與軍事和國防是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幾個方面,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
用性強的軍用設施做到軍民合用,以提高國防和經濟雙重效益。加強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發展。在現在世界的形勢下國防成為了各國國策重要方面,中_費每年呈兩位數增長,用于軍事科技的研究與軍事人才的培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余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并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采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軍事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選拔有知識和能力的人為軍隊服務,加快軍事發展鞏固國防。
軍事發展是國防至關重要的方面,在現在復雜的國際環境要求下,發展軍事成為了保護國家主權的最有效手段,軍事人才的培養表現了一個國家的軍隊素質,是國家軍隊作戰能力的體現,是保護國家的一個方面,國防在歷史上更是極其重要,甚至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國防和軍事發展對國家和個人都是責任。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3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