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還可以被用作教學評估的依據,幫助教師發現自身的不足并進行改進。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教學工作計劃,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我的設計始終貫穿有趣、有效,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課至少要做到這兩點。下面我點評本節課的三大特色:一是充分利用教學媒體,為學生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和應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給學生視覺體驗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愿望。二是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課前熱身、課堂檢測、探究實驗、學生小組討論、計算等形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使學生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知識的主人。三是大膽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取舍,并有所測重,同時有的放矢,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教學,目的性很強,確保教學有效、流暢。
而其亮點也有四:一是課題引入較新,二是拔河比賽將學生情緒推向高潮,三是探究大氣壓強的測量方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先由各小組形成方案,交流后針對實際問題予以解決,突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受力分析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有助于突破重難點。
1、固體壓強的計算公式是,壓力可以用來測量,面積可以用來測量。
2、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計算公式是。
3、什么是力的平衡?平衡狀態有哪些?
4、茶壺蓋上為什么有個小孔?
(二)置疑體驗,引入課題。
師:夏天,同學們經常用吸管喝飲料,請問飲料是用力吸上來的嗎?
生:是。
生:(使勁吸牛奶)不能。
師:怎樣才能將牛奶用吸管吸上來?
生:(思考并討論)讓瓶中進入空氣。
師:再思考:飲料是用力吸上來的嗎?是什么使飲料吸入口中?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大氣壓強。板書課題。
(三)模擬實驗,存在證明。
3、教師演示“覆杯”實驗、“噴泉”實驗,通過課件展示“鐵桶變癟”實驗、“瓶吞蛋”實驗、“水中取錢而不濕手”實驗,師生一起分析原因。
大氣壓強存在,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意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進行了研究,并算出了大氣壓強的值。
1、讓學生觀看托里拆利實驗錄相,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大氣壓能支持多高的水銀柱?
2、學生計算760mm高的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教師檢查并給予指導,后交流并指出大氣壓強p0=1.013×105pa。(也可對水銀柱進行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大氣壓對水銀柱的支持力,即p0s=g也可推導出大氣壓強的值)。
3、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學生計算,教師檢查并給予指導,后交流約為10米。
4、學生完成教材p88“想想議議”通過實例計算,使學生感悟大氣壓強產生的壓力的大小。
5、探究粗略測大氣壓強的方案。用課件出示器材塑料掛鉤吸盤、彈簧測力計、直尺、注射器、橡膠帽、鉤碼、線等,學生分組討論出兩種方案。要求寫明器材、原理、步驟、表達式以及注意事項。先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后通過投影儀全班交流,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方案改進。
1、大氣壓強應用視頻資源,如吸盤搬運玻璃、抽水機工作原理等。
2、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應用:氣壓計。
自制氣壓計從一樓到三樓,管中水柱是上升還是下降?先引導學生對水柱進行受力分析,氣壓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瓶內氣壓對水柱向上的支持力,大氣壓對水柱向下的壓力,水柱受向下的重力而平衡,即p內s==p0s﹢g而瓶內氣壓對水柱向上的支持力不變,當高度增加,氣壓降低,大氣壓對水柱向下的壓力減小,水柱的重力增加,表現為水柱升高。
3、介紹森林中鳥的自動給水器、家庭中電熱水器等都用到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五)小結鞏固(在評價中介紹)。
(六)布置作業。
完成教材p90第3題、第5題。
(七)板書設計。
存在證明——馬德堡半球實驗。
產生原因——空氣受重力且具流動性。
氣壓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p0=1.013×105pa。
氣壓應用。
《液體的壓強》選自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教科書第十章《壓強和浮力》的第二節。其主要內容包括體會液體對容器底部、壁部以及液體內部都存在壓強,了解液體壓強存在的原因并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強,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但是學生都喜歡看實驗和做實驗,并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他們對液體壓強會有一定的認識,但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如果直接讓他們想辦法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來,未免難度過高。然而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求知欲強,而固體、液體的壓強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節設計是安排在學生學習了固體壓強概念之后,再根據固體壓強的特點,通過類比,進一步探究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案。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一節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本節課在設計時著重于對學生的啟發,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探究得出液體壓強的特點。本節課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出證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實驗來,通過小組討論自主設計實踐出來的知識往往會印象深刻。
在教學過程中,先通過一個小實驗留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入課題。通過兩個小的物理情境和一段視頻,讓學生親身體驗液體壓強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來探討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學生的實驗結論加之教師的引導共同總結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到此時,學生就對液體壓強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回到課前遺留問題,學生思考塑料片在什么情況下會下落?什么情況下不會下落?通過思考討論加深其對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的理解。最后在通過帕斯卡實驗以及潛水問題對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做升華,完成本節課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觀察實驗,認識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能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液體壓強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
(2)根據固體壓強的概念,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法。
(3)能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到液體壓強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整堂課的學習中,能經過發散式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樂于參加探究的態度,敢于把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的勇氣。
(2)在觀察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能對學習的過程、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梳理所學知識,學會反思。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
2.難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對設計出來的實驗方案進行歸類并得出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結論。
【教學資源】。
1.教師:
(2)其他資料:《海神號》視頻、課件以及多媒體設備。
2.學生:u形管壓強計、水、大量筒。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可樂瓶”實驗。
【師引】一個底端開口的飲料瓶,用一個沒有孔的塑料片托住底部一起放裝有水的容器中,當我松開手之后,塑料片會下落嗎?塑料片不會下落,如果給這個飲料瓶里面注入水,大家猜一猜塑料片會下落嗎?(邊演示實驗邊引導)。
【學生】不會。
【師】好,我們一起看一看(教師給飲料瓶里面注水)邊加邊問:“塑料片會下落嗎?”
【學生】“不會”
【師】接著看,“塑料片下落了”,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塑料片下落?又是什么原因使塑料片下落了呢?這跟我們今天要探究的液體的壓強有關,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液體壓強的世界,來學習液體壓強的特點。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3、通過探究活動會使用微小壓強計。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難點:1、用"假想液柱"模型推導液體壓強的公式。
2、通過實驗的探究,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法。
教學過程。
:。
1、一未裝滿橙汁的密閉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圖a),然后反過來倒立在桌面上(如圖b),兩次放置橙汁對杯底的壓強分別是pa和pb,則()。
pb;。
2、如圖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靜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點的壓強pa、pb、pc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
4、在2012年的6月24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圓滿完成了七千米級海試實驗,最大下潛深度為7062m,當蛟龍號下潛到7000m的深度時。
1、體驗“飲料是用力吸上來的嗎?”,前后形成強烈反差,作出猜想引出課題。
2、經歷“拔河比賽”,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列舉實例佐證自已猜想。
3、通過類比液體壓強形成,分析大氣壓強成因。
4、通過課件、視頻、探究大氣壓強的測量,并計算出大氣壓的值。
5、通過大氣壓強的應用實例剖析和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2、難點:探究大氣壓強的測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氣壓強的應用實例分析。
3、關健點:一是存在證明要做好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二是在托里拆利實驗中,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可進行受力分析,根據二力平衡知識進行推導,得出大氣壓強的值;討論粗略測大氣壓方案應圍繞p=f/s展開;分析氣壓計原理時,應深刻理解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的關系。
升華和凝華是物態變化的兩種現象,與前面已講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種現象構成完整的物態變化知識體系。盡管升華和凝華在我們南方并不少見,但卻不易被學生注意,小學自然課本中也沒有講過;且氣體不易看見,而難于直接觀察到。
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四種現象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過程、水的汽化過程的方法來探究碘的升華過程,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華過程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嘗試用升華吸熱、凝華放熱來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是本節的重點。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3).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
(2).通過做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學生欣賞色彩美的能力。
重點:認識升華、凝華現象,系統整理本章知識
難點:分析升華、凝華現象
實驗探究法、分析討論法。
實驗探究法
教師:試管、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碘、樟腦丸、掛圖、燒杯、熱水、新、舊白熾電燈各一只、多媒體。
復習總結,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有哪些?
2、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變化過程分別叫什么?是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現象屬于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變化過程分別叫什么?是吸熱還是放熱?
5、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以下自然現象:
1、北方冰凍的衣服在寒冬也會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說明:固態與氣態之間能轉變。
新課教學
升華和凝華
演示碘的升華和凝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觀察。
現象:
1、緩緩加熱,固態的碘沒有熔化,而是直接變成了紫色的碘蒸氣;
2、移去酒精燈,停止加熱,冷卻,碘蒸氣沒有液化,直接變成固態的碘。
由此總結出升華和凝華概念。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現象。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現象。強調“直接變成”。
練:下列現象中屬于凝華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霧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分析碘的升凝華實驗
1、緩緩加熱,碘才發生顯著的升華現象。這說明物質升華要吸熱。
2、移去酒精燈,停止加熱,碘蒸氣稍稍冷卻,碘才凝華。這說明凝華要放熱。
結論:物質升華時吸熱,凝華時放熱。
強調:吸熱、放熱既是現象,又是條件。
練:解釋下列現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櫥中的衛生球越來越??;
3、天氣寒冷時,教室玻璃內表面出現的“窗花”;
4、用久了的燈泡壁會變黑;
5、利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參見課本);
6、冬天,始終冰凍的濕衣服也會干。
課堂小結
1、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現象叫升華。升華時要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現象叫凝華。凝華時要放熱。
2、用物態變化三角形總結各種物態變化
鞏固練習(利用多媒體展示)
(1)、燈泡中的鎢絲用久了會變細,這是由于鎢絲在高溫下會產生_____現象,玻璃泡發黑則是由于鎢蒸氣遇冷時______的結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戶上往往會出現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出現在窗內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b.出現在窗內側,由水凝華而成
c.出現在窗外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d.出現在窗外側,由水凝華而成
(3)、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可以滅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熱____時要_______大量的熱,使可燃物周圍的溫度降低,不能達到著火點,同時密度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絕了空氣,使可燃物不易燃燒。
5、布置作業
(1)閱讀p43生活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定的照度衛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生教育。
2、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3、通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演示)。
小木片彈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處。
大家都知道這是由于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為什么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于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演示,并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1、章后習題1。
(教師講評從略)。
2、章后習題4。
(教師講評從略)。
3、習題3。
(教師講評從略)。
4、習題2。
(學生答)。
飛機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應該越大,飛機投彈也遵循這個規律。
5、節后練習4。
(學生答)。
我們同學騎自行車也應如此,不騎快車、精神集中、車閘要靈。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壓強》,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首先,我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币虼宋也捎玫慕虒W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如:城市內種樹,修隔音墻等.
(3)在人耳處減弱.如戴上防噪聲耳塞,用雙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
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為20hz---0hz。
6.超聲波。
(1)定義: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做超聲波.
(2)性質: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傳播距離遠.
(3)用途:超聲波的聲吶測距、超聲成像、超聲測速(多普勒效應)、超聲清洗、超聲焊接及超聲碎石.
7.次聲波。
(1)定義: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叫做次聲波。
(2)用途:可用來預報地震、臺風和監測核爆炸.
8.課堂練習:。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噪聲是指聲源做________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影響人們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聲音,以及人們在某些場合_________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2)人們把_____________稱作“隱形殺手”,這是因為它影響人睡眠、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外,還會損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產生頭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經哀弱癥狀,噪聲還是誘發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現代城市把控制噪聲列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項目之一。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制定了針對不同環境的__________。
(4)對噪聲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減弱噪聲,減弱噪聲的途徑有三條,分別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斷_________,在___________減弱噪聲。
(5)下列關于噪聲的說法正確的是。
a噪聲一定會致人傷害b在家里,幾位同學旁若無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聲。
c與環境需要不相符合的聲音都是噪聲d控制噪聲只能從聲源和人耳處減弱。
(6)下列各聲音屬于噪聲的是()。
a音樂會里的鋼琴聲b節目的焰火鞭炮聲。
c指甲在鋼板上劃過的聲音d郊游時,樹林里的鳥鳴聲。
(7)下列措施不能減弱噪聲的是()。
a在摩托車上安裝消聲器b裝在城市高架道路兩側的透明板墻。
c在人耳處戴上助聽器d在聲音傳播途中植樹造林。
(8)聲音頻率__________________的聲波叫超聲波,低于____________的聲音叫次聲波。
(9)利用聲吶測距時,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測出______________,從而測算出該物體所處的位置。
四.布置作業。
一份練習。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定的照度衛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生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2)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有關摩擦現象。(2)經歷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3)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4)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工具。
木板、物理小車、棉布、手巾、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道路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討論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二)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接觸、不光滑、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提問: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觸面所受的壓力。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觸面面積的大小……可用下面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方法:控制變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條件:f=f(轉換法)。
表格設計:
(三)圖甲和圖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有關,并且,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圖甲和圖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與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機器部件間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六)、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加潤滑油。
3.安裝滾動軸承(滾代替動)。
4.壓縮空氣或電磁場使接觸面分離(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壓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奠定基礎知識。
學情分析。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奠定一些認知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組織一定的探究實驗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等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蛟诮處熖崾鞠聦㈥P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聽課是老師之間交流經驗的重要方式,通過聽課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聽課報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液體壓強》聽課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線索清晰,教法學法選擇合理有效,課堂結構首尾呼應,在學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構建了大容量的新知。
1、教學模式選擇合理恰當。
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徐老師選擇了過去的“設疑、探究、發展”和我教研組現在的科研課題“自主、探究、展示”教學模式,將兩種教學模式中的優點集結,使用到本堂教學中。
2、處處體現出預習的有效性。
學生利用提綱進行自主預習后,學習目的明確,活而不亂;展示環節學生利用預習提綱解說到位,尤其是一個男生在展示液體壓強公示的推導過程時,思維嚴謹,提問恰當,如果沒有課前的有效預習,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3、難點突破時,教師點撥及時,拓展到位。
在學生講解液體壓強公示的推導過程前,教師進行了適當的鋪墊,降低了講解的難度,進行思維的引領,是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時進行“高度、深度”的易混點拓展,抓住了教學的最佳時機。
1、學生分組展示實驗時,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學生看不見。
2、建議把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的實驗放手由學生完成。
這是一堂新課講解和實驗探究教學相結合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循序漸進,多點開花,以此來體現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上我具體體現在逐步引導學生對科學猜想做到必須有理論依據上:
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事實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規律作出的一種大膽的'假設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為依據。
知識與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和單位,能說明有關問題并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會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做功的快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調查了解常用機械的銘牌,了解機械功率。教學重、難點:
1、功率的概念及單位。
2、功率的計算。
比較法、觀察法、討論法。
ppt課件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樣計算功?功的國際單位是什么?
無論是人做功,還是利用機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物體做功的快慢。
1、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甲乙兩位同學分別將12塊磚搬到二樓,每塊磚重為10n,樓高為3m,在6min的時間里,甲搬12塊磚,乙搬6塊磚。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則做功快。
如果同樣搬12塊磚,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則做功快。
通過總結歸納得出:
(1)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
若做功和時間都不相同,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與測算功率的方法
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這個物理量,功率如何定義?
這樣就引導學生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這為后面推翻這種理論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著教師展示“關閉了發動機的火車,雖然繼續運行,但是最后也將停下來?;疖嚍槭裁磿O聛砟?”的火車動態圖片得出“假如沒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車的運動狀態又會有什么變化呢?”的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表示懷疑。培養其質疑能力。同時指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提出,另一位科學家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他就是伽利略.為了驗證他觀點的正確性,并用接著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實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兩個似乎都正確的矛盾觀點。
2、穿越時空,感受物理發展的歷程
因為質疑是一切探索的開始。所以我用畫面假想了一場伽俐略挑戰亞里斯多德的辯論賽,并展示出正、反兩大觀點,讓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來擔當評判主席,并播放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實驗錄像,通過所設計的幾個問題:“我們能使玻璃罩內達到絕對真空嗎?我們又是怎樣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的?該實驗的實驗理念是什么?”讓學生得出驗證伽利略理論正確性實驗的設計理念,“從有摩擦力的實際實驗”到“無摩擦力的理想實驗”
引導學生完成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再設計斜面小車實驗,為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剛才的引導,猜想,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觀察并記錄現象。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恰恰是因為有摩擦力,小車的不能繼續運動,也就是運動無法維持,從而理解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知識重點,為了突破了科學想象和科學推理的難點。我設計了幾組動畫和這樣的問題:小車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運動得遠;讓學生觀看flash演示,總結:水平面越來越光滑,摩擦力越來越小,圓柱體運動的越來越遠。讓學生推理得出:在一塊絕對光滑沒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車將以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并用氣墊導軌錄像讓學生感受物體在摩擦力極小的情況下的運動狀態,從而驗證學生推理的正確性,這樣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想象和推理能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4、理性感知牛頓第一定律
通過分析伽利略和笛卡爾等人觀點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力和運動關系的第一條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苯處煆娬{內容中的重要知識要點,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科學是嚴密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更突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客觀地認識了世界。
5、感受身邊的慣性現象,聯系實際,畫龍點睛。
在講授慣性知識點時,我先以開車撞墻的趣圖,冰上運動的力與美的展示,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勾起了他們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著我又設計了簡易又有趣的兩組慣性實驗:慣性雞蛋實驗及慣性小車實驗,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理,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得出了慣性的定義,并通過固體、液體、氣體也具有慣性的錄像的播放,使學生認識到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靜止的物體也有慣性這一教學難點。
6、強化慣性利弊的對比,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最后組織學生觀看慣性的利用與防止動畫、錄像,討論:生產生活中哪些是慣性帶來的方便,哪些是慣性帶來的危害。教師提示: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完成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過程。讓學生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并會應用知識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起到畫龍點睛效果。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學問題
慣性實驗的成敗與實驗者操作的速度有關,以及講到汽車要限速,以免慣性帶來危害時,容易讓學生誤認為慣性與速度有關。當教學中如果有學生提及慣性大小,或問到慣性與什么有關時,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舉例說明慣性大小只與質量有關。因為及時解惑是教師的職責。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2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