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思路,使文章內容更加連貫和有條理。小編特意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優秀的范本作品,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寫作靈感。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向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詩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同時,作者善于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如何看待作者借題發揮,闡明生死觀的
誦讀法.討論法
公元353年農歷3月3日,當時陽光明媚,王羲之和當時的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圍在溪流的兩邊,把裝了灑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正當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濃之時,王羲之把眾人的詩歌匯集在一起,揮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書法記敘了這些盛會。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看注解,了解文意(讀出聲)。
問:“:旁邊”在文言文中怎么說?
明確:次
問:“觴”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話?
明確:灑杯,喝酒(名詞作動詞) “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師:理解了課文,還要會誦讀課文,首先要把握好節奏,讀出朗朗上中的感覺。所以節奏要搞清楚。
師生共同完成句子的節奏。
四個字的二個節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六個字的三個節拍: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明確:樂
師:作者的樂來自兩方面,“足以極視聽之娛”,即視之樂,聽之樂。過讀課文,邊想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想好,把你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來。
明確:詠詩聲,樹葉聲,小鳥叫聲等等。
師:“樂”除了這兩個方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你看,美麗的山水風光,令他感到愉悅,流觴曲水也讓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樂無比的應該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游目騁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間,沒有了世俗的煩惱,也沒有了官場的應酬。非常非常的自由,這應該他最大的快樂。
師:我們體會了這些,再來讀一讀,跟我們開始讀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作者的情懷。
(請兩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點評。)同學們一起朗誦,讀出感情。
師:開始背誦了,其實背誦很容易,根據內容的層次來背誦?,F在老師提示內容,同學們把語句背出來。
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受。
師:看著屏幕,對照課文看省略了什么,一過看提示,一過背。
屏幕內容:
暮春之初,會于
群賢比至,少長咸集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亦足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
游目騁懷
師:上一段寫了王羲之的樂,大家想一想,風光總會逝去,朋友也會離開。當風光逝去,朋友離開后,王羲之會有怎樣的感慨呢?自由讀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讀完)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來創造兩幅畫面。畫面之一: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畫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接下來作者談到這兩種人生觀的共同點,還是區別?
生:相同點。
師:是什么。
生: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概括。
生:痛
師:作者為什么會痛呢,為什么轉變這么大呢?為什么?
生:人生苦短
生討論、生回答
師明確: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但蘭亭集序這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蘭亭序》在真偽方面的爭執,并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秀的學習范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
朝代:魏晉。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舍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關于王羲之書法的基本風格,歷來都有定評。雖說象《蘭亭序》這樣的劇跡其可靠程度尚有疑問,但對大王書風的繼往開來之功,卻是無人能予以否定的?!短m亭序,在真偽方面的爭執,并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秀的學習范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與漢、西晉的其他書法作品相比,《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征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里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消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以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于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征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墓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主動迫求,強調風格的個性,強調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喪亂帖》等體現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于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志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漓盡致地、深入細致地把宇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出來。粗率的臨攀決然得不到真諦,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展—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關的審關發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摔爽義的詞:“巧媚”?!短m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是正在子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志著書法從草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盡可能多的技法語匯,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飲酒一杯,詠詩一首,也足以令人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
這一天,清明爽朗,和風習習。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不能明白于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抄錄他們做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由緣,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聚會的詩文。
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初為秘書郎,庾亮請為征西參軍,累遷長史,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征為吏部尚書,不就,授護國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晚年稱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釣為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有詩文集十卷。清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誠東晉君臣之良藥”;贊其“蘭亭詠詩,韻勝金谷”。于此可見王羲之文學成就。又以擅長書法名世,草隸尤精,筆勢飄若浮云,矯若游龍,論者評為古今之冠。他所創作和書寫的《蘭亭集序》,既是書苑珍品,也是文壇杰作,千百年來向為人所盛贊和傳頌。
浙江紹興西南渚山上的蘭亭,周圍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蘭亭,飲酒賦詩,各抒懷抱。羲之除賦詩二首外,事后并為詩集寫了這篇序。序文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抒發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玄學盛行、崇尚清談的東晉,王羲之能反對“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可謂獨標一幟。本文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南朝初期,雕辭琢句的駢文已逐漸風行,這篇序文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辟蹊徑,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一致。
1、掌握本文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發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涵。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一、復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后。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難免產生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么?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著,對永恒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系?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生議論,從“欣于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歸結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笨鞓返臅r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髡哌@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于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語文教案-《蘭亭集序》。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蘭亭集序》》??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學目標。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二、說教法。
三、說學法。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蔽覀儚倪@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短m亭集》的內容又是什么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五、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專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短m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蘭亭集序》體現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1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