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們學習寫作的好幫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規則和技巧。推薦給大家一些精選范文范本,希望能夠啟發和指導大家的寫作。
【導語】本站的會員“hr123”為你整理了“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
現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正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但是現在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于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甚至是發展著,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會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墒乾F在的問題恰恰在于,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
儒家乃至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是否還活在人們心中呢?情況似乎是:盡管還有殘存,但已岌岌可危。經過白話文運動和以拼音文字為目標的簡化字異變,再加上民國后禁止在學校中讀經,以及語文。
教學。
中的西式“科學化”的影響,當今的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并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形式殘存于人們的話語??纯此麌淖龇ò?,印度人在建國后,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為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系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體會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讀到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為沙漠還充滿罪過。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并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后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采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無論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現象,還是僅僅加以保存和記錄,都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順利的發展。有些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會想到那些封建習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長袍、留長辮、讀文言文和繁縟的禮節,傳統文化更不是裹小腳、童養媳、一夫多妻、三從四德等封建習俗;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民風民俗、民間工藝、傳統節日、戲劇文學、園林建筑、琴棋書畫等外在的表現形式,其實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一種信仰、精神和一種價值觀。
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吧,“清明節”表面上看祭掃和修整祖墓,其實更是一種對祖先的懷念;還有“重陽節”,古代是要祭饗天帝和謝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內涵,這兩個節日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文化”。還比如“端午節”難道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嗎?“端午節”體現的是一種愛國的精神和對愛國人士的一種敬仰和尊重。春節民間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掃除等風俗習慣;祭灶神是對賜予我們食物的灶王爺表達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掃除則是寓意驅趕災難和破舊立新的愿望以及辭舊迎新的祈求。另外中國古典戲劇文學大多是宣傳懲惡揚善、體現仁義道德和真善美的傳統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調客觀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與西方傳統文化所擁有的科學和寬容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符合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思想進步。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失望乃至鄙視甚至徹底擯棄的悲觀態度。西方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原來就具有的寶貴之處。
文化與文明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前者是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積累起來的一種自然意識,有著顯著的時空局限性;后者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任何傳統文化,都有著其自身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理由,但也有著進一步按照科學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它,并引入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來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趨勢,并更好地為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貢獻。
。
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推動著我國社會的各種要素不斷前進,然而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現代文化具有價值,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同樣具有較高的地位,社會的優質文化應當是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為了保證我國的群眾文化獲得較好的發展,我國的文化部門逐漸加強對民間的民俗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力度,通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來提升我國的文化建設水平,本文根據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況,對其發展群眾文化的所發揮的價值進行分析。
只有屬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屬于世界的文化,將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證優秀的民族文化被傳承下去,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建設環節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民俗文化逐漸被新興文化淘汰,在文化競爭市場,傳統的民俗文化并不占優勢,無論是年輕人還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都對具有現代技術外衣的現代文化更感興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響,甚至難以傳承下去,而我國的群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應被拋棄的,因此本文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價值以及傳承方式進行分析。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
創新。
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淀,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并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并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F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搜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并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
創新。
和發展。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并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
如果想要將民俗文化當做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傳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實現,首先可以借助新舊媒體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播,提升群眾對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間的民俗文化傳輸途徑比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現需要觀眾到現場去觀看,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難有時間到現場去看風俗表演,因此可以通過改變民俗文化的傳播方式來實現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可以通過電視播放的方式進行傳播,還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體來推廣民俗文化,我國為了應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機已經做出了很多行動,如通過綜藝節目以及春節晚會來宣傳民俗文化。事實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現代人厭煩的小眾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吃餃子,而我國的餃子已經被成功地推廣到國際中,其他國家以我國的餃子為基本形式,進行了改進,使餃子這種具有文化價值的食物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與之相類似的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在現代社會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商家不斷對其呈現方式進行翻新,我國的不同地區的呈現方式也存在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也使傳統民俗食物成為網友在新媒體上的熱議話題。這種傳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創新來實現的,創新同時也是民俗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變,是很難在新時期以及新的社會中獲得發展的權利,只有保證民俗文化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發揮更大的價值,相關人員還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民俗文化,因為民俗文化既有積極的方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在傳承時,需要對其進行消極的部分進行剔除,使其成為真正的新型群眾文化。
我國的民俗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但是傳承的難度比較大,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質價值比較低,現代社會中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處于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具有更強的功利心,對于物質價值相對比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較差,不僅導致民俗文化的追隨者逐漸變少,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繼無人而難以傳承下去,我國的文化部門應當對民俗文化加大重視,通過政府的力量來使民俗文化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使其逐漸成為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1]楊瑋.淺談我國西部貧困地區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以甘肅岷縣的傳統音樂“洮岷花兒”為例[j].價值工程,2010(35).
[2]孫耀祖.我國民間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之我見———以甘肅省通渭縣民間民俗文化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1(17).
[3]楊開顏、江麗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民俗民間藝術[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5).
[4]馮光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2).
我國有各種各樣端午的元宵,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傳統節日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習俗。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征著祝福和的壓歲錢;過元宵節可以祭拜去世清明節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水餃、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救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不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過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尸體打撈回來,可怎么也搶救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不然尸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兩三天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吃,這位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作家!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東方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啊!
短果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不僅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頗感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梢哉f,外來文化盡管對我們的傳統觸發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則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體育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笔前?。失去倘若我們失去了寶庫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恐懼欣慰的欣喜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人們傳統飲食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正當理由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閃耀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舊式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紹代艾并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當前我國旅游行業在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旅游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根據旅游企業特色構建一套附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論,在推動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旅游景點進行規劃,在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文檔為doc格式。
。
幼兒園的教學運動相對來講比擬機動,教師能夠在課程教學中滲入滲出民間文化藝術。教師能夠在上課以前,用一段民間文化藝術作為導入,引發幼兒的`進修興致。比方,咱們漳州市剪紙藝術異常的著名,在教學中咱們可借用幼兒比擬認識的剪紙藝術,在認識數字教學運動的時刻,經由進程民間文化藝術中剪紙的情勢,將數字做成漂亮的剪紙展示給幼兒,幼兒在認識數字的同時,更好的感觸感染剪紙這類民間藝術文化?;蛟S教師在講授一些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的時刻,教師能夠依據故事內容,讓幼兒經由進程竹馬戲的情勢演出進去,幼兒感覺到異常的別致,更好地記著課程教學內容。是以,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聯合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拔取一些本地的民間文化藝術情勢,讓幼兒更好地投入到進修運動中來。
幼兒教導教學的工具一樣平常是針對年紀比擬小,認知水平還不成熟的幼兒,教導教學方法不能夠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對付幼兒的進修來講,課程內容必要具備增強的趣味性,只要具備趣味性,講堂教學的效力才會賡續地晉升。是以,在幼兒教導中滲入滲出民間藝術文化,就有了一個緊張的代價與意義,即有利于晉升教導教學運動的趣味性。比方幼兒在進修折紙、泥塑等常識的時刻,好奇心比擬強,這些常識對付幼兒來講也加倍具備吸引力,幼兒在進修的時刻投入更多的精神,有利于賡續進步教導教學后果。
民間藝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系統的緊張組成部分,此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民間文化藝術的進修中,孩子們能夠感遭到藝術的魅力,能夠感遭到現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能夠感遭到一些深入的人生哲理,更有利于造就幼兒的審美才能,這些上風與幼兒教導造就幼兒準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代價觀的目的相一致。但是在幼兒園教導中,受教導者的年紀比擬小,教師純真死板的講授民間藝術文化,幼兒很難懂得此中的內容。是以,教師要依據幼兒園教學的內容,將民間藝術文化有用的滲入滲出在此中,到達預期的教學后果。
幼兒教導教學的工具一樣平常是針對年紀比擬小,認知水平還不成熟的幼兒,教導教學方法不能夠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對付幼兒的進修來講,課程內容必要具備增強的趣味性,只要具備趣味性,講堂教學的效力才會賡續地晉升。是以,在幼兒教導中滲入滲出民間藝術文化,就有了一個緊張的代價與意義,即有利于晉升教導教學運動的趣味性。比方幼兒在進修折紙、泥塑等常識的時刻,好奇心比擬強,這些常識對付幼兒來講也加倍具備吸引力,幼兒在進修的時刻投入更多的精神,有利于賡續進步教導教學后果。
在幼兒教導教學中滲入滲出民間藝術文化,是對教導運動的一種升華,將教導教學運動上升到民族的高度,讓幼兒從小就接收到民間文化藝術的陶冶,讓幼兒感觸感染民間文化藝術的緊張性和此中包含的魅力,有利于造就幼兒對民族的酷愛之情,晉升幼兒的汗青義務感,會更好的承當起民間文化藝術的義務。教導與文化之間的互相滲入滲出,在教授常識的同時,能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幼兒的思惟與行動,這是民間文化藝術教導的基本目的,要側重進步幼兒的文化水平。
在汗青滿漫長的發展中,很多的民間文化藝術都由于得不到傳承而衰敗乃至是消散。是以,在幼兒教導中滲入滲出民間藝術文化,不單單有利于教導教學運動,還有利于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如果一個人從幼兒階段就懂得民間藝術文化,對民間藝術文化就會發生更多的情感,對其掩護事情會加倍看重,乃至此中一個幼兒便是民間藝術文化的繼承人。有的幼兒園將戲曲文化滲入滲出到幼兒教導中,很多幼兒發生濃厚的興致,就會停止業余的進修,而且在一些業余的比賽中獲得優良的成就,在以后的事情與進修中就會更好地傳承戲曲文化。
幼兒園的教導教學運動,與教師的教學領導有著很大的干系,教師可否停止準確的教學事情,很大水平上決定了教學后果的好與壞。是以,為了增進民間文化藝術更好地滲入滲出,就要對幼兒教師停止培訓與練習。很多幼兒教師是方才卒業的大學生,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懂得也不敷深入與透辟,要支配他們到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地與觀摩與進修,對教學的內容有深入的懂得,轉變傳統的教學觀點,進步幼兒教師的民間文化本質,晉升其教學才能,以便在以后的教導教學運動中將之協調常識與思惟更好地創收給幼兒,為幼兒建立良好的模范,晉升民間文化藝術滲入滲出的有用性,到達良好的教學后果。
幼兒園的教學運動相對來講比擬機動,教師能夠在課程教學中滲入滲出民間文化藝術。教師能夠在上課以前,用一段民間文化藝術作為導入,引發幼兒的`進修興致。比方,咱們漳州市剪紙藝術異常的著名,在教學中咱們可借用幼兒比擬認識的剪紙藝術,在認識數字教學運動的時刻,經由進程民間文化藝術中剪紙的情勢,將數字做成漂亮的剪紙展示給幼兒,幼兒在認識數字的同時,更好的感觸感染剪紙這類民間藝術文化?;蛟S教師在講授一些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的時刻,教師能夠依據故事內容,讓幼兒經由進程竹馬戲的情勢演出進去,幼兒感覺到異常的別致,更好地記著課程教學內容。是以,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聯合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拔取一些本地的民間文化藝術情勢,讓幼兒更好地投入到進修運動中來。
情況對幼兒的影響照樣比擬大的,一個豐富多彩、活潑風趣的進修情況,有利于幼兒在進修的時刻堅持踴躍的、豁達的、愉悅的心境,對付晉升教學的有用性具備緊張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咱們的先生常聯合兒童膾炙人口的民間文化藝術文化展開響應的主題運動,比方我縣是九龍璧之鄉,咱們展開了“九龍璧一條街”的運動,孩子們自小生活在華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遭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對付這個運動的熱忱異常的高。在運動中,家長踴躍共同,贊助幼兒查閱相干的材料,探求林林總總的玉雕產物,教師則建立并展開了“九龍璧展覽館”、“九龍璧加工廠”等游戲運動,率領幼兒踴躍的介入到民間藝術文化的運動中。同時,咱們還在運動中經由進程多媒體,展示玉雕的構成進程,玉雕師的精深身手,玉雕品的精彩絕倫,領導幼兒對玉雕文化和玉雕師的聰明有深入的懂得,從而建立民間文化藝術滲入滲出的情況。
在幼兒教導中,師生之間的交換是最緊張的也是作為頻仍的,教師不單單要指點幼兒停止進修,還要存眷幼兒的日常生活。在師生交換的進程中,教師就能夠應用一些民間文化藝術,加深幼兒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懂得水平,晉升教學運動的有用性。比方,當兩個小朋友由于爭搶一個器械而打起來的時刻,教師必要停止調理,這個時刻嚴格的批駁與說教都邑起到負面的感化,乃至會在幼兒的心坎深入留下不好的印象,這個時刻教師必要為幼兒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進修孔融的精神,啟迪幼兒的思想,幼兒意想到本身的差錯,增進幼兒思惟的賡續發展,更有用的滲入滲出民間文化藝術,咱們將滿族“抓嘎啦哈”游戲改編成益智游戲;將“小貓釣魚”“下五道”“石頭和小井”等棋類游戲,投放在益智區。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換。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導教學中滲入滲出民間文化藝術具備極端緊張的地位。是以幼兒教師必需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教學內容,賡續進步本身的本質,建立民間文化藝術的情況,增進民間文化藝術的有用滲入滲出,晉升幼兒教導的后果。
幼師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兒童、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方面。幼兒教育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發展,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的應用顯得格外重要。下面將對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進行詳細分析。
文化是課程的母體,文化不斷構建課程,課程作為一種文化,也在不斷對文化進行創新。文化本身是一個十分復雜化的概念,是一種復合體的存在。當中包含知識、信仰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從廣義上講,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合,同時是人在社會中發展所形成的一種非物質的成果。民俗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域內所形成的獨特文化,當中包含這個民族的歷史和傳承,是當地與其他地區不同之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質。將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融入到幼師課堂當中,一方面能夠促使幼師在民俗文化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促使他們的民族情感得到提升,這對日后的幼兒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1]。
(一)有助于樹立多元文化。
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通過相互滲透和交融才得以更好地發展。雖然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之間都有著不同,在民間游戲上也各具特點,但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和吸收,能夠促使本土文化更進一步得到發展。將民俗文化內容和民間游戲內容融入幼師的課堂中進行傳承和創新,一方面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碰撞和交流,另一方面能促使幼師在民俗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識,開闊視野,從而為他們日后的工作奠定穩定的基礎。
(二)促進教育順利發展。
我國有很多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嚴重缺少正規的幼兒教育機構,民俗文化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在缺失好的條件情況下將難以得到普及。每個民族的人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游戲方式,例如過家家、放風箏和抽陀螺等游戲,都是各族兒童所喜愛的游戲方式。在這些游戲當中,幼兒能夠主動進行參與和學習,并體驗失敗和成功,這對他們的身體發展和心靈健康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將這些內容融入幼師課堂中,幼師將更加了解幼兒的心理和民俗等所起到的重要性,從而促進教育工作更加順利地進行[2]。
(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現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任何一種文化,只有不斷汲取不同的營養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進步,而封閉的文化將逐漸遭到滅亡。民族文化多樣性是促使民族文化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當中蘊含了大量的和諧因素。因此,繼承和創新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技能保持文化多樣性,同時能有效促使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
(一)遵循開放原則。
幼師課堂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傳承和發展,首先,應當認識到教育的目標,應當明確幼師未來的工作崗位和責任,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設計,并遵循民族文化的教學開放性。盡量開發一些有利于教學活動發展的民俗資源,將民俗資源融入課程活動中。同時,應當保證對課程資源不斷地創新和拓展,從而真正展現出教育的.價值所在。
(二)科學管理資源。
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應用和創新發展,應當建立起相應的教育數據庫作為主要的資源庫進行管理[3]。將課程資源的類型和所有者等采取動態登記的方式女性分類,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能及時進行補充和更新。這種科學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民俗資源,實現對幼師的知識拓展。
(三)養成好的習慣。
在幼師的課堂教育中,應當幫助幼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國是古老的禮儀之邦,舉止得體和談吐上的文明是一個人素質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培養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為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將自身的素養傳遞到幼兒身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社會發展中幼兒的教育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對于幼師來說,一定要重視他們的專業能力培養和根本的素質提升,將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融入課堂中,從而實現未來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其產生和發展中,勢必對我國民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道教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小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在各類民間風俗中我們常能看到道教的影子,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道教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在民俗節日、神靈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祈求等方面都有所表現。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最好呈現形式。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提到:“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钡澜套鳛橹袊辽灵L的宗教,在其產生和發展中,勢必對我國民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在各類民間風俗中我們常能看到道教的影子,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古人對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做出規定,成為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道教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在長期發展融合過程中,對中國古代民俗節日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民俗節日春節中,處處都能見到道教的影響?!熬熤^元旦為‘大年初一’,每屆初一,于子初焚香接神,燃爆以致敬?!边@其中的“焚香接神”就是受道教的影響。
以祭灶的習俗為例,農歷臘月廿三過小年,小年為進入春節的開始。民間多于此日夜禮拜灶神,祭灶反映出民眾通過對道教俗神灶神的祭祀,以求達到保佑全家的目的。相傳他是掌管一家生死禍福的,道教里崇尚此神,是因為灶君司飲食及火。道家一般敬灶時都要上表酬神,有送灶科儀,包括凈灶、祀灶、凈櫥、送灶、迎灶幾個部分的內容,蠟月二十四后灶君回宮,所以又要迎接他下凡回宮,希望能主一家之事,奏善定福。
民間還有掃除的習俗,“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屋”的習俗由來已久。民間臘月二十四為掃除日,又稱“掃塵日”或“掃房日”。民間認為鬼魂到了臘月將離開人間,人們如果不把身體和房屋徹底打掃一下,鬼魂就會躲藏在灰塵當中,這實際上也源于道教。道教傳說人身上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的壞話。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誤信謠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為記號,令王靈官凡遇有記號的滿門斬殺。灶君發覺此事,便讓每戶人家扎個長掃把將蜘蛛網掃掉,將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人間避免了一次殺戮,人們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道教在形成過程中曾廣泛地吸收民間的信仰內容,加以改造后納入自己的神靈譜系,成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俗神是指流傳于民間而被道教信奉的神祗。主要有與自然現象相關的自然神,如雷公、風伯等;執掌讀書人命運的`魁星神;專門保護個人、家庭和城鄉公眾安全的守護神,如門神、灶神、土地神、媽祖等;護法神將關帝圣君等。但也有道教尊神直接影響民俗文化的,如三官大帝等??梢姷澜膛c民俗相互影響與促進,但是道教更系統化、規范化,從民俗中提煉出來,但又深深影響民俗,而民俗又為道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道教與民間習俗互相滲透的過程中,道教禁忌對民間禁忌習俗的影響,成為民間禮俗的重要內容。根據卿希泰、詹石窗的研究,道教與民間禁忌禮俗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
以灶神禁忌為例,人們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于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么東西不能放,什么話不能說,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中對灶君避忌做了非常詳細的記載。如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發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臟物送入灶內燃燒”等。人們認為做這些事情,會冒犯灶神或火神。
事實上,因為道教是從民間發顯,早期的巫術、方術,甚至陰陽五行、老莊哲學、醫學都浸潤其間,成為道教禁忌的一部分。反過來看,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得到相當的重視與信仰,其本身的禁忌無可厚非地也就影響了民間禮俗的內容,從而達到兩者水乳交融的境界。
在幼兒教導教學中滲入滲出民間藝術文化,是對教導運動的一種升華,將教導教學運動上升到民族的高度,讓幼兒從小就接收到民間文化藝術的陶冶,讓幼兒感觸感染民間文化藝術的緊張性和此中包含的魅力,有利于造就幼兒對民族的酷愛之情,晉升幼兒的汗青義務感,會更好的承當起民間文化藝術的義務。教導與文化之間的互相滲入滲出,在教授常識的同時,能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幼兒的思惟與行動,這是民間文化藝術教導的基本目的,要側重進步幼兒的文化水平。
民俗文化和民俗游戲是我國在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文化融入社會中,幼兒所受到的民俗文化教育和民間游戲教育越來越少,對此應當做出一定的改革,從幼師課堂入手進行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的傳承創新研究,將對未來的幼兒教育產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的幼兒教育提供幫助。
幼師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兒童、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方面。幼兒教育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發展,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的應用顯得格外重要。下面將對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進行詳細分析。
文化是課程的母體,文化不斷構建課程,課程作為一種文化,也在不斷對文化進行創新。文化本身是一個十分復雜化的概念,是一種復合體的存在。當中包含知識、信仰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從廣義上講,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合,同時是人在社會中發展所形成的一種非物質的成果。民俗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域內所形成的獨特文化,當中包含這個民族的歷史和傳承,是當地與其他地區不同之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質。將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融入到幼師課堂當中,一方面能夠促使幼師在民俗文化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促使他們的民族情感得到提升,這對日后的幼兒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1]。
(一)有助于樹立多元文化。
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通過相互滲透和交融才得以更好地發展。雖然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之間都有著不同,在民間游戲上也各具特點,但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和吸收,能夠促使本土文化更進一步得到發展。將民俗文化內容和民間游戲內容融入幼師的課堂中進行傳承和創新,一方面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碰撞和交流,另一方面能促使幼師在民俗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識,開闊視野,從而為他們日后的工作奠定穩定的基礎。
(二)促進教育順利發展。
我國有很多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嚴重缺少正規的幼兒教育機構,民俗文化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在缺失好的條件情況下將難以得到普及。每個民族的人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游戲方式,例如過家家、放風箏和抽陀螺等游戲,都是各族兒童所喜愛的游戲方式。在這些游戲當中,幼兒能夠主動進行參與和學習,并體驗失敗和成功,這對他們的身體發展和心靈健康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將這些內容融入幼師課堂中,幼師將更加了解幼兒的心理和民俗等所起到的重要性,從而促進教育工作更加順利地進行[2]。
(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文化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現的形式會有所不同,任何一種文化,只有不斷汲取不同的營養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進步,而封閉的文化將逐漸遭到滅亡。民族文化多樣性是促使民族文化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當中蘊含了大量的和諧因素。因此,繼承和創新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技能保持文化多樣性,同時能有效促使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
(一)遵循開放原則。
幼師課堂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傳承和發展,首先,應當認識到教育的目標,應當明確幼師未來的工作崗位和責任,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設計,并遵循民族文化的教學開放性。盡量開發一些有利于教學活動發展的民俗資源,將民俗資源融入課程活動中。同時,應當保證對課程資源不斷地創新和拓展,從而真正展現出教育的價值所在。
(二)科學管理資源。
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應用和創新發展,應當建立起相應的教育數據庫作為主要的資源庫進行管理[3]。將課程資源的類型和所有者等采取動態登記的方式女性分類,一方面便于查找,另一方面能及時進行補充和更新。這種科學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民俗資源,實現對幼師的知識拓展。
(三)養成好的習慣。
在幼師的課堂教育中,應當幫助幼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國是古老的禮儀之邦,舉止得體和談吐上的文明是一個人素質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培養民俗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為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將自身的素養傳遞到幼兒身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社會發展中幼兒的教育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對于幼師來說,一定要重視他們的專業能力培養和根本的素質提升,將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融入課堂中,從而實現未來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經過多年的歷史沿革,體現了中國民眾代代流傳的審美思想和生活習慣。
隨著經濟發展及文明的進步,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對民間工藝美術進行保護傳承的重要性,許多學校也都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參加到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隊列中。
但是在資源整合、師資培養、課程體系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仍存在很多難題。
一、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學校傳承的現實意義。
1.滿足人才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據相關部門統計,溫嶺市草編帽工藝企業等一些民間工藝企業已發展到585家,規模企業46家,全市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達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企業普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技術人員的短缺更為嚴重。
近年來,相關企業都在不斷創新,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急需對口的專業畢業生來緩解其人才緊缺的現狀。
這都需要盡快培養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質的民間工藝美術設計人員和制作人員。
而中職學生就是地方企業發展建設的未來主力軍,所以有必要促進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學校的傳承,滿足人才需求和溫嶺的經濟發展,以此來保障地方民間工藝美術行業的持續發展。
2.拓寬傳承渠道,發揚民間工藝美術。
溫嶺有許多民間工藝美術(如:藍印花布、海洋剪紙、紙扎、龍燈、木雕、貝殼畫、草編等)都是民眾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
溫嶺民間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然而,隨著溫嶺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生活文化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許多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存空間遭到破壞,于是各種工藝美術正面臨著消失、遺忘的困境。
同時,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不愿傳承民間工藝美術,而老一輩的傳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離開人世。
在這些眾多的民間藝術中,只有海洋剪紙等少數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護,其他很多項目都因無人傳承而瀕臨消失。
溫嶺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存狀況堪憂,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言:“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
所以,將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引入中職學校,向學生展現溫嶺本土藝術,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溫嶺地方民間工藝美術,還能讓學生在學習創作中不斷創新,讓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二、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學校傳承的現狀。
1.沒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間工藝美術進校園熱潮的推動下,各個中職學校都展示出了極大的熱情。
但是由于缺乏經驗等因素,沒有對課程目標定位、教學模式定位等進行充分的研究,更沒有結合專業特色及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去實施傳承。
在傳承過程中沒有進行合理的定位,導致傳承目標不明確,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計劃地實施傳承,達不到有效傳承發揚民間工藝美術和為相關企業輸送人才的最終目標。
2.缺乏資源整合,課程體系不完善。
據了解,許多中職學校傳承民間工藝美術項目的并沒有統一的教材或開發自己的校本課程,課程體系極不完善,或者只是開發了極個別項目的校本課程,而且質量不高。
這就極大地限制了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全面性。
3.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備。
地方民間工藝美術要在中職學校進行有效傳承,就必須要有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然而,受到民間藝人逐漸消失、師資緊缺等現實的制約,師資不能得到及時培訓,導致師資隊伍薄弱。
沒有好的師資,自然也就無法使民間工藝美術得到有效的傳承。
4.課堂模式陳舊,傳承方式單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學校多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傳承方式,形式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這與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傳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傳承的建議。
1.明確課堂教學定位,有目標有計劃地傳承。
課堂教學是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主陣地。
為了有效開展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讓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就要做到明確傳承定位。
有了明確的定位,有利于為傳承教學指明方向;明確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師合理地制定傳承目標和傳承計劃,并能以此為核心,逐步展開傳承工作;有了明確的定位,有利于為學生學習提供指路燈,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明確課堂教學的定位,要做到根據社會需求和結合中職學生實際,尋找合適的課程目標定位、強調教學的重點,合理搭配教學模式。
以此為基礎,教師才能帶領學生向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前進。
使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習得知識能力和技能以及社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傳承效率。
2.整合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溫嶺的地方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間各個角落,沒有一個系統的歸納整合。
而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的傳承必須要依托一定的教學資源才能有效開展,所以教師要積極搜集資料,根據中職學生的學情全面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完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民間工藝美術傳承所需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
地方民間工藝美術資源豐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用于課堂教學,需要根據本校的特點靈活運用,對其進行篩選、編寫。
篩選課程資源要遵循適應傳承目標定位、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差異、適合本校工藝美術專業建設的實際的原則,通過刪減或添加,合理編排。
從而更好地適應學校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滿足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在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
3.“請進來走出去”,增強師資力量。
為了改變師資薄弱的現象,“請進來,走出去”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通過引進、外聘、培養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內涵、有干勁、有鉆研精神的民間工藝美術教師團隊。
“請進來”,是指通過將民間藝人請到學校來,對教師進行民間工藝美術的培訓和現場指導。
“走出去”,是指根據民間工藝美術的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通過開拓校外學習的途徑,努力探索各種渠道,有計劃地開展專業教師學習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師民間工藝美術的理論水平和工藝制作技能。
我們可以采用各種方法去尋找隱藏在身邊的老藝人,如筆者學校的.藍印花布項目,就是通過網絡搜索,找到各地的專家、藝人和企業,而后拜師學藝,為藍印花布的師資培養拓寬了道路。
4.豐富傳承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基于中職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不僅要在課堂教學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上、生活中獲取知識。
這樣既可以體現藝術源于生活的規律,又避免了學生知識面局限的現象,幫助學生擺脫課堂的束縛,從而提高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1)教學做合一,理實結合。
地方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必須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因為地方民間工藝美術教學培養的是有實踐動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這樣才能同時完成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建構和技能知識的建構。
而且,傳承地方民間工藝美術,不僅要采用一貫運用的‘教學做’合一的培養模式,更要想方設法靈活運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中來。
(2)巧用師徒制,傳統現代相融合。
在古代,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一般采取師徒制形式,我們可以巧妙地將師徒制運用到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到企業聘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成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或技師工作室,將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融入到傳統的課堂教學中。
學校陳根土帽飾工作室就在草編工藝傳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3)追蹤尋源,將課堂搬到教室以外。
學??梢詭ьI學生參觀相關的民俗節日慶典、博物館、展覽,以拓寬學生視野。
也可以不定期帶領學生到當地民間工藝美術的發源地去參觀考察,追蹤尋源,深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賞優秀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激發創造靈感。
(4)舉辦民俗活動,營造學習氛圍。
在民間工藝美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今天,通過民俗節等活動,在學校里營造學習民間工藝美術的氛圍,能夠強烈激發中職學生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的熱愛之情。
例如:端午節的荷包制作比賽,小人節(溫嶺石塘鎮的本土兒童節,家長常以面泥紙扎等為材料,制作彩亭彩轎,為兒童祈禱。
)面塑紙扎展示,或藍印花布服飾展等等。
所以在校內舉辦一些民俗活動,不失為營造濃厚學習氛圍的好方法。
總而言之,地方民間工藝美術在中職學校傳承需要從各個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歐新黔.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間工藝美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劉暢.芻議職業教育與傳承民間手工藝[j].職教通訊.2013(17).
[4]李朝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河南民間工藝美術為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4).
摘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山水風光的景觀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作為高層次旅游的民俗文化休閑游吸引著旅游者的好奇心、滿足其消費欲望。在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本來就跟不上現代化腳步的民俗文化更加衰落,失去原有的光輝。民俗文化成為一種旅游資源,它的意義被深度挖掘,它的形式被創新,該民俗文化也就可以傳承下來。本文以普寧英歌舞為例,利用swot分析其休閑旅游開發所具有的優勢、劣勢、威脅以及機會,提出民俗文化休閑旅游開發策略。
關鍵詞:
1研究意義。
從經濟角度看,把民俗文化作為休閑旅游產品開發無疑是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一個地區休閑旅游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柱,除非擁有令人神往的景觀,如呼倫貝爾大草原、九寨溝,或者擁有天然的休閑度假環境,如日本大分縣的別府溫泉等。普寧市坐落于廣東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地理位置獨具優勢;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如春,能夠成為華南最大的中藥材基地也是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著名的僑鄉,擁有極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惹人垂涎的美食特產。但是這些并沒有為普寧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如果能將國家級文化遺產——英歌舞,與其優越的條件結合起來,進行休閑旅游開發,讓普寧市的特色顯露出來,必定會帶動普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文化角度看,民俗文化休閑旅游開發能夠讓處于衰退期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每個地區的文化都是獨具特色、不可代替的,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歌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與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同,它需要匯聚熱愛英歌舞的人士,專業人員指導,經過勤奮練習,才能繼承下來。如果英歌舞能作為休閑旅游資源開發,并充分宣傳,必定能吸引本地居民和文化遺產保護者的重視,則其傳承與創新指日可待。
2普寧英歌舞概況。
2.1英歌舞基本內容。
至今已經有三千年歷史的潮汕英歌舞作為漢族民俗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流傳于潮汕人民的社會生活中,關于英歌舞的產生,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以梁山泊英雄的特征為基礎,用于歌頌敢于反抗壓迫、勇于拼搏、團結戰斗的民族精神。206月英歌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涉及到舞蹈、戲劇與武術等領域,是一項綜合性較高、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表演節目。2.1.1英歌舞表演形態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和“后棚”三個部分組成,前棚是群體舞蹈,中棚是拉弦唱戲,后棚為武術表演。一支完整的英歌舞隊伍至少需要36人,最多可達108人,根據舞蹈節奏可分為慢板、中板和快板英歌。英歌舞的表演道具主要為短木槌和手鼓,另外還有手蛇和蒲扇。短木槌有紅色和黑色,截面直徑約25毫米,長約35到58厘米。手鼓是圓柱形,直徑和高均約15厘米,側邊有握把,配30厘米長的鼓槌,鼓槌末端系彩色帶子。水蛇長約150厘米,關節可扭動,蒲扇用葵葉制成。英歌舞隊伍中有鑼鼓隊,鑼鼓隊配備的樂器有大鼓、中鼓、云鑼、大鑼、欽仔、鈸、鐃鈸、牛角號和螺號。鏗鏘有力的步法動作,加上整齊劃一的隊形變化,是英歌舞的魅力所在。普寧英歌舞的基本步法不多,主要是碎步、提顛步、橫搓步、前踢腿和后抬腿搓跳步等;舞槌動作比較豐富,有握槌、旋槌、夾槌、碰槌、對槌、背槌、撩擊槌、斜擊槌、上下山槌等40多種。在隊形上,普寧英歌舞的變化比較豐富,有雙龍出海、金龍穿水、猛虎下山、觀音坐蓮、日月爭輝、落地梅花、雙圈陣、雙穗花、田螺圈等。
2.1.2英歌舞社會功能。
早期的英歌舞主要是人們拜祭神靈、消災祈福的表達方式,如今,英歌舞已經漸漸走進校園,走上更大的舞臺。廣州體育學院舉辦英歌舞比賽,普寧南山英歌隊進京參加奧運文化活動。英歌舞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潮汕民俗文化的載體之一,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并滿足了人們娛樂和體育運動的需求。作為潮汕文化遺產,英歌舞不僅記錄著民族服飾、道具,傳承了戲曲、武術等有形文化,還體現著民間傳說故事、民族風俗信仰等無形的文化,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通過英歌舞的延續而傳遞到人們眼前。20普寧市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英歌舞)之鄉”的榮譽,再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同時,英歌舞是一項集娛樂與運動為一身的活動,演員可以以此鍛煉身體,釋放內心激昂的情緒,觀眾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
2.2普寧英歌舞發展現狀。
2.2.1普寧英歌舞變遷。
經過300多年的演變,普寧英歌舞在隊伍組成、演員挑選、道具服飾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英歌舞的中棚表演已經被省去,后棚表演也逐步退化,只有極少數英歌隊伍保留了精彩的武術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潮汕人民的思想也得到轉變,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被打破,出現了女子英歌隊。為了方便演員表演,服飾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使其更具現代氣息;戴面具代替臉譜化妝大大提高了準備工作的效率。
2.2.2普寧英歌舞傳承現狀。
普寧英歌舞呈現出傳承人老化、隊員自豪感下降的現狀。目前,普寧英歌隊主要分布在經濟較好的區域,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村民忙于生計、在外務工,造成演員減少,以致無法成立英歌隊伍。在保留下來的英歌隊中,隊員數量基本上只能維持在30人左右,隴華英歌隊還有42人,所謂108人的萬人空巷場面只能停留在老藝術家的腦海里了,58大部分年輕人缺乏學習英歌舞的熱情,不愿意學習這樣一門沒有收入的藝術。英歌隊的組織管理工作都是由有威望的年長者負責,而年輕的繼承人大多為生活奔波,英歌舞只是工作之余的任務,練習時間很少,對于管理工作更是少有接觸,經驗不足。此外,大多英歌傳承人文化程度不高,無法對英歌舞進行系統的學習理解,更不能對其進行創新。
3普寧英歌舞休閑旅游開發swot分析。
3.1優勢。
3.1.1文化內涵獨特,審美價值較高潮汕文化底蘊深厚,是由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以及本土土著文化融合而成。在這個文化基礎上,英歌舞吸收了民間舞蹈、戲曲和武術之精華,以男子群舞的形式流行于潮汕地區。英歌舞在民眾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它是英雄的形象,是驅邪的魔力,更是吉祥的化身。民俗文化具有樹立民族自信心,強化民眾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強大功能,潮汕民俗文化更是以其無形且強大的力量把潮汕人民和華僑同胞維系在一起。作為潮汕民俗典型代表的英歌舞,更是令廣大華僑、華裔心馳神往,目睹英歌表演總能點燃個體的種族潛意識。普寧作為著名僑鄉,這對英歌舞旅游打開海外客源市場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優勢。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多姿多彩,在內容結構、動作表現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觀賞性;不同的表演凸顯人們不同的愿景,體現著英歌舞的意態美。英歌舞獨特的審美價值,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潮汕品牌的標志。在民俗休閑旅游熱潮中,只有樹立鮮明的品牌,才能站穩腳跟,持續發展,而不至于隨波逐流最后被淘汰。
3.1.2體育性質突出,社會功能強化楊強(2011)在中國體育旅游研究中指出,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體育旅游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并且預言體育旅游的研究在未來將成為學界的熱點;其中體育旅游資源包括有民間習俗,如草原賽馬、龍舟比賽。英歌舞融合了舞蹈、戲曲和武術,有學者就從體育方面對英歌舞進行了研究。陳福刁(2010)對其體育文化進行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在慶祝佳節時,英歌舞隊員身體得到鍛煉,身心都得以釋放,并且將潮汕人民團結戰斗、劫富濟貧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英歌舞能讓舞者全身心得到舒展,也就可作為潛在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在休閑旅游開發中,提供合適的環境讓游客參與其中,體驗英歌舞的體育之美,以英歌舞的號召力點燃群眾的活力,讓更多人加入體育運動,增加英歌舞的社會功能,提升它的魅力。
3.2劣勢。
3.2.1缺乏規劃組織,傳承嚴重受阻目前普寧市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英歌舞管理,基本靠各個鄉鎮自主組織;加之年輕一代常年忙于工作,奔于生活,加上接受更多外來文化,本土民俗文化逐漸被淡忘,英歌舞的傳承呈現繼承人老齡化現象?!胺沁z”的傳承問題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對其進行休閑旅游開發,為本地區帶來經濟文化效益。
3.2.2宣傳力度不足,體驗性不強盡管普寧第二屆梅花旅游文化節取得一定成果,但實際上相當部分的普寧人并不知道有這個活動,說明其宣傳還需加強。洪陽古鎮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其開發的旅游活動較為單調,大部分資源是靜態展示,游客基本是走馬觀花的游覽觀賞,這不利于提高游客的積極性,也難以吸引游客二次消費。
3.3機會。
3.3.1民俗旅游成為熱點近年來風尚習俗、生產習俗、生活民俗等各種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特有的神秘性、地域性,不僅吸引著眾多的國內游客,同樣吸引著入境游客的眼球。有數據表明,中國民眾的生活文化對入境游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成為旅游業的重要部分,獨特的民俗無疑是世界瑰寶,英歌舞是國家級“非遺”,具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對其進行保護創新,合理利用,成為普寧旅游業的支柱。
3.3.2英歌舞已走進人們的視野2008年8月3日南山英歌隊受邀進京演出,普寧英歌在世博會上展示其獨特風采。同年廣州亞運會推出廣州體育學院表演的英歌舞,進一步把英歌舞推向人們的眼前。如今英歌舞已有一定知名度,其傳承問題也引起重視。在旅游開發初級階段可能吸引的對象更多的是民俗旅游愛好者,經過深度挖掘,樹立鮮明品牌,將贏得更多游客的青睞。
3.3.3旅游開發意識增強,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為發揚英歌舞,普寧在20舉辦了英歌文化節。2012月下旬還舉行首屆梅花旅游文化節,設立了多個旅游景點,辦成多個活動,包括有“吉潤杯”普寧旅游風光攝影大賽、青少年繪畫比賽、潮汕汽車越野挑戰賽、自行車騎行賞梅、戶外露營活動等,并在各個活動中加入英歌表演。梅花旅游文化節成功的舉辦,吸引了許多有不同愛好的旅行者,提高了普寧的關注度及曝光度。
3.4威脅。
正因為民俗文化成為休閑旅游熱點,英歌舞有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世界上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民俗文化也對英歌舞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僅嶺南文化就有廣府、客家、潮州三大主要分支,廣東省的第一批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麒麟舞、醒獅、人龍舞、布馬舞、舞春牛、舞火狗等19項,英歌舞作為休閑旅游活動存在眾多競爭力量,只有擦亮自己的品牌,各方面合理協調,才能在旅游業競爭的湍流中處于不敗之地。
4普寧英歌舞休閑旅游開發策略。
4.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形成專業化英歌舞。
雖然目前普寧政府對英歌舞的重視進一步提高,各鄉鎮也積極鼓勵成立英歌隊伍,但從整體上看,英歌舞缺乏專業化的組織領導。統籌兼顧才是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設立英歌舞研究中心,招募專業人才,對英歌舞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并進行創新研究,不斷為英歌舞補充新養分,使其源源不斷地發展。
4.2配合其他資源,合理規劃開發。
節慶活動是英歌舞表演的最佳載體。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普寧很多地方都有營老爺的習俗,其中英歌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兩年來舉辦的梅花旅游文化節也將英歌舞展現得淋漓盡致。普寧旅游資源豐富,可增加各種主題的活動,如美食節、服裝節、青梅節等;另一方面,對歷史文物、革命遺址、傳統民居進行營銷;展示普寧的魅力除了攝影大賽,還可以舉行其他競賽,如方言(潮汕話、客家話)知識比賽、茶文化比賽等。英歌舞以其剛勁有力、磅礴氣勢,足以燃起現場氣氛,可以穿插在這些活動中,既可以豐富活動的看點,也展示英歌舞的魅力。根植地方文化的同時可嫁接、移植外來的文化,為避免活動的形式、內容重復,可以適當增加外來文化,但保持英歌舞應有主體地位,不被外來文化所沖擊,同時可以吸取現代表演元素,唯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
4.3展示相關文物,動靜結合打造民族特色。
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是可以人為調控的??梢载S富英歌舞的形式,讓舞動的英歌也有靜態的一面。設立博物館來陳列英歌舞的物件,記錄英歌舞的來源、發展,向游客介紹英歌舞的意義;通過設計與英歌舞相關的紀念品,讓游客把記憶留住。英歌舞有了鮮明的旗幟,才有延長生命周期的保障。
4.4增設演出活動,加強游客參與度。
適當增加英歌舞的演出,讓英歌舞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僅僅是觀看,也可能造成人們審美疲勞。鄧永進、薛群慧(2001)等人認為讓游客參與到活動中去比傳統博物館展示更親切,更讓人激動。準備額外的臉譜化妝用品、表演道具,在表演過程中可以由游客自主選擇體驗,還可以安排演員現場教游客英歌舞的基礎動作。對游客而言,不只是獲得了表層體驗,而且真正感受到英歌舞的威武、豪邁,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風情,同時還能得到體能鍛煉,一舉兩得。
4.5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
根據調查,潮汕地區的游客主要來自珠三角、粵東、閩南和港澳地區,除了通往的交通不便捷、風景資源級別不夠出色等固有問題之外,還有就是宣傳推介不足。雖然傳統的橫幅、海報,現代化的互聯網等宣傳方式都已經加以應用,但宣傳效果依然一般,建議政府做一些促銷,刺激并爭取更多游客,把目的地更進一步推銷出去。建立游客咨詢中心,除了線上,線下也可以在車站或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設立咨詢中心。要把自身營銷出去,首先就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通過各個途徑把獨一無二的英歌舞擠進人們的眼球相當重要。
4.6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區域合作。從小區域來說,城鎮與城鎮之間要合作,把不同風格的英歌舞整合一起,不斷創新,一起進步,才能吸引來源源不斷的游客。從大區域來說,潮汕揭三市大力發展旅游業,歷史文化又比較相近,可以在旅游資源開發、促銷、經營上取長補短,互相協調,共同把潮汕地區打造成旅游勝地,提高潮汕旅游競爭力。甚至考慮與周邊環境形成聯動發展,承接珠三角輻射,加快融入海峽兩岸經濟區,加強并深化客家文化圈、港澳和東盟地區的旅游合作。
參考文獻:
[1]楊瑩,廣東“潮陽英歌”的田野調查與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拔迥昕傂辛税??”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鲍I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p>
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成功的!”
獻之聽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今天,我們對于生計民俗價值觀的探尋也應回到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原點上展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類逐漸忽視自然的存在和價值,大量的對自然資源的浪費性使用和自然資源的低效轉換的生產模式開始流行開來。近幾十年來,這些帶有極端功利性的生態觀念與生產習俗,使得北方區域的經濟發展布局呈現出種種失衡。諸如,在一些自然資源富集區域,某些原生性自然資源仍在閑置,仍未得到認知和開發;而與此同時,區域內的某些“顯性資源”卻被開發得過度和過熱,以致區域內的生態嚴重失衡。
同樣,在一些自然資源貧瘠區域,人們對生態的惡化仍缺少從自身尋找原因,更談不上自覺地反思。須知,在20世紀30―40年代的時候,這些區域都還曾是林草豐美之地,是此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糧為主、廣種薄收的粗放耕作模式,以及毫無節制的超載墾殖、超載牧蠶與超載放牧,才使得這些地區變成植被稀疏、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災區。近年來,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后,一些民眾總算意識到:沒有生態效益就沒有經濟效益。當下,為了保持水土、恢復生態環境,一些地方采取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生態恢復性措施。當地民眾也隨之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生計方式,例如開展精耕農業,發展林、副業生產等。這種區域性的生計方式和生產習俗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眾在民俗價值觀方面的某種轉換與重構。值得提及的是,北方區域精耕農業的生計方式及其慣制也有值得反思之處。與前面提到的浪費與破壞自然資源的粗放型生計不同,北方的精耕農業多發生在土質肥沃、耕作便利的三江平原及遼河平原等自然條件較優越地帶。盡管精耕農業中引入了畜力牽引、人工灌溉與施肥等手段,但它與其他生計一樣,仍離不開自然資源的基礎。精耕農業的資源核心是土地,千百年來,世代民眾想盡一切辦法不斷在土地上增加投入,如改良作物品種、合理施肥、控制水源等,使土地在人類的控制意志下源源不斷地產出。這種精耕農民使農民在付出更多勞動的同時,也得到了非??捎^的產出與回報。然而,精耕農業對北方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改變也相當明顯。
例如,在土質貧瘠的山區強行修造水田,在柞林密集的山林過度發展柞蠶養殖,結果導致水田產量低下,山區水土流失嚴重。這種違背特定的土質狀況與自然環境的行為,勢必對當地的山林植物、水土資源帶來破壞性影響。尤其是在當下的農業生產中,為了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量,人們更是不計后果地向土地中投入各種化肥、宣地藥、除草劑、殺蟲劑等,造成土壤地力下降,耕地污染嚴重。大量化學農藥的投入使用,使它們在向農作物病蟲害宣戰的同時,也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食物鏈”留下了深深的隱患,以致食物中農藥含量及有毒物質超標,食品安全問題屢遭曝光。精耕農業,就其本質而言,即是用人類掌握的工具與技術,從根本上改變土地的自然面貌。從短時間的生態系統小循環來看,這些技術與手段似乎已經使土地完全處于人類的掌控之中,但從長遠的整體的生態系統大循環來看,精耕農業依然要受環境制約的影響。技術猶如一柄雙刃劍,人們越是想改變周圍的生態系統,就越是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和努力去維護他們的生產資源與生態平衡。于是,更超量的投入,更精細的觀察,更高端的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精耕農業的運作當中,一旦這種駕馭自然的手段與技術跟不上生態資源的產出與恢復,那么人類努力建構的表面的生態平衡體系隨時有可能坍塌,隨之而來的不僅是作物產量的下降,更是不可逆轉的生態危機。在生計方式的這種現代變革過程中,如果不考慮這些具有現代化特征的生計方式與習俗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問題,那么,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地區,各種生態災難還將繼續加重加深。如今,北方民眾已經意識到這種唯利是圖、竭澤而漁的生計行為對自然進程與物種多樣性的嚴重破壞,開始對其進行反思與調整。近年來,打造“綠色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呼聲越來越高。
“綠色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培育技術來提高作物產量,是一種可持續性農業。以生態人類學的視野來看,“綠色農業”與“生態農業”的提出,表明北方區域民眾已經開始逐漸調整生計模式,即從原有的功利化攝取向既注重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攝取模式轉變,如此的觀念與行為調整已然體現著北方區域民眾對生計民俗價值觀的某種轉換與重構。
消費民俗價值觀的轉換與重構。
生活方式作為人類的日常生活軌跡和模式,它的本質即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要求而進行的全部生產生活活動的穩定行為和常態模式。從生態學視角來看,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的建構都要受到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所限制,同時,它又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生態觀念所引導。在多數情況下,人類的行為與習慣是受其生活觀念與生態觀念所支配的。仍以北方的滿族為例。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北方的滿族聚居鄉村,盡管尚未形成規?;墓I生產,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工作污染。
但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傳統生活習慣依然存在,如隨便將生活垃圾丟在街道上,私自上山打獵伐木,不僅在河里洗衣、洗澡、洗菜,還在河水中清洗有殘余農藥化肥的生產和生活用具,甚至直接向河里傾倒有毒有害的生活和化工污水等。長此以往,原本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逐漸變成了水質惡劣、又臟又臭的一片混水;原本鳥獸成群、植被茂密的樹林也變成了貧瘠缺水、毫無生機的荒山土丘。此情此景,在我國北方眾多地區的鄉村都是隨處可見。與消費民俗價值觀關聯的還有更具普遍性的城鄉民眾生活方式問題。近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中國經濟步入了消費時代。在物質消費主義的示范導引作用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開始在我國萌芽。以物質消費主義為特征的西方現代生活方式,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整個人類普遍艷羨和追慕的樣板。在對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追趕中,發達國家的這種以物質消費主義為突出特征的生活方式,也已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這種現象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消費民俗價值觀的重構,也集中體現在徹底摒棄追求奢華、享樂至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構建一種與自然界萬物共生相諧的“綠色生活”,使自己的觀念與行為與自然融為一體,建構起一種生態健康、環保自然的民俗生活新模式。我們并不否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從來就是一對矛盾,但是,人類在這一對矛盾面前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例如,把人類“生死攸關的需要”(vitalneeds)、“基本的需要”與“邊緣的、過分的、無關緊要的”需要區別開來。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說,壓倒一切的、生死攸關的需要,是對一個健康的和高質量的自然環境的需要。對此,現代生態學提出了“手段簡單,目的豐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的格言。這一格言可以說是對長期以來在人類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消費觀提出了質疑,它在挑戰當代人類去過一種簡單而又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美國生態學家艾倫?杜寧認為,“接受和過著充裕的生活而不是過度地消費,文雅地說,將使我們重返人類家園,回歸于古老的家庭、社會、良好的工作和悠閑的生活秩序;回歸于對技藝、創造力和創造的尊崇;回歸于一種悠閑的足以讓我們觀看日出日落和在水邊漫步的日常節奏;回歸于值得在其中度過一生的社會;還有,回歸于孕育著幾代人記憶的場所?!盵4][p。17]艾倫?杜寧在這段話中接連使用了五個“回歸”,認真品味這些“回歸”的精神指向,無一不體現著對“追逐消費”這一傳統民俗價值觀的“顛覆”?,F代高科技無疑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方便,但也同時將人類置于更多的物質欲望及人工信息的層層包圍之中,使現代人失去了與自然的直接聯系和對自然的真實感受。由于喪失了這種生命體驗的直感,也就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同大自然相溝通的靈氣逐漸枯萎。被現代生活的片面性、破碎性和間接性弄得身心交瘁、靈魂無著的現代民眾,只有在自然生態之美的懷抱中才能實現生命的全面康復。這既是人類的古老經驗,也是恒久的自然法則。在一些發達國家,近年來開始流行這樣的口號“少賺一點,少花一點,少病一點”。
在物質侈靡已登峰造極的美國和日本,近年來已經響起了“過清貧、簡樸生活”的呼聲,一些人懷著信徒般的虔誠和毅力正在投身到簡樸運動中去。自然、簡樸的生活主張與大自然和解,親近、呼喚和發揮大自然對人性“返樸歸真”的生態修復功能。在我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環境與生活質量,提出開展“綠色生活”的構想與建議,如倡導節能減排、使用低碳環保的生活用具、節約用水用電、少污染多綠化等。其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生活理念,創造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倡議和構想的提出也在敦促廣大民眾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摒棄一些不符合生態理念的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而這也恰恰是我們所強調的消費民俗價值觀的重構內容與理念。如今,調整消費觀念,抑制消費至上的勢頭,不但不會帶來經濟的衰落,反而會促進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使經濟發展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以“詩意的棲居”構建“美麗中國”
實現詩意地棲居,并不意味著對我們沿襲至今的生計與生活習俗的全面否定。各族群的生長和發展歷史一再向我們顯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一直是族群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在以漁獵、農耕為主要生計的各民族傳統民俗價值觀中,人極其重視與自然的相生相諧,許多傳統民俗對于族群生境的維系和保護都有積極的維護功能。這種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對歷代民眾的生態觀及文化觀的建構具有重要影響,從多側面規約和控制著民眾的經濟活動行為及日常生活習俗。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是不同的人類群體立足于特定的生態環境而創造出來的一筆文明財富,對特定的生態環境而言,不論其表面有何缺陷和不足,它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值得肯定之處。特定區域的任何資源都是一個定數,若不切實地維護不同區域的民眾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所形成的`多樣化生計習俗模式,資源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必須看到,實現現代化的客觀目標,雖然是以人均控馭能量水平為標志,但是分布在不同生態區位內的群體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卻各不相同。不同的人類群體所處的生境各不相同,采取什么樣的途徑,繼承什么樣的傳統,只能發揮各自族群的主觀能動性。從民俗文化的構成來看,生計民俗的多樣化恰是各族民眾生存智能的經驗與總結,拋棄生計文化的多樣性,無異于毀掉各民族的智能寶庫,使其在當代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揚與利用。對于每一個希望實現現代化的群體而言,都應該立足于本族群的傳統,構建既符合本族群需求,又適應本族群發展的新的文化體系,這也是我國現代化應該包含的地域性內涵。實現詩意地棲居,不能只囿限于對傳統的固守,還應積極尋求更大的發展和機遇。我們應該意識到,在構建新型的民俗文化模式時,傳統的民俗文化因子肯定能夠提供有益的借鑒、有用的知識積累和有價值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目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中,傳統文化理應有所作為,在對民俗文化及其生態意義進行研究中,我們應該盡快調整自己的觀念與行為,建構起健康、環保以及與自然界相生相諧的民俗生活新模式。對傳統的民俗文化及民族生態進行多維審視與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我們重新發現和評估傳統民族文化的當下價值,喚起更多的人關注我國各民族的發展進程,尊重各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呈現出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或道路的多樣性和多向性現象,同時,將這一尊重拓及到對民族根性文化的理解和民眾的生存關懷這一根本性主題上。實現詩意地棲居,還應充分挖掘我們文化傳統中積極有益的價值觀念、知識積累和日用技術,尋求傳統文化在現代化背景下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突破口,使其植入到新的民眾價值體系建構中。摒棄奢華,倡行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民俗”,不僅有助于喚起社會民眾的生態危機意識,重建生態文明,而且,生態觀念的轉變還將作為一種精神因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新的推動力和活力。在時代轉折、文化轉型的關頭,傳統文化中的經驗和智慧應該成為我國各族民眾在新時代進行文化創造的源泉,推動民俗文化的變革,使其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實現各民族的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
當下,唯有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進行理性的審視與反思,調整各民族的生存策略,重構當下的民俗價值觀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才能實現詩意地棲居。而唯有實現詩意地棲居,才能構建出一個美麗的中國,使中國民眾的生活真正呈現出“盎然詩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情況對幼兒的影響照樣比擬大的,一個豐富多彩、活潑風趣的進修情況,有利于幼兒在進修的時刻堅持踴躍的、豁達的、愉悅的心境,對付晉升教學的有用性具備緊張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咱們的先生常聯合兒童膾炙人口的民間文化藝術文化展開響應的主題運動,比方我縣是九龍璧之鄉,咱們展開了“九龍璧一條街”的運動,孩子們自小生活在華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遭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對付這個運動的熱忱異常的高。在運動中,家長踴躍共同,贊助幼兒查閱相干的材料,探求林林總總的玉雕產物,教師則建立并展開了“九龍璧展覽館”、“九龍璧加工廠”等游戲運動,率領幼兒踴躍的介入到民間藝術文化的運動中。同時,咱們還在運動中經由進程多媒體,展示玉雕的構成進程,玉雕師的精深身手,玉雕品的精彩絕倫,領導幼兒對玉雕文化和玉雕師的聰明有深入的懂得,從而建立民間文化藝術滲入滲出的情況。
摘要:左權民間吹打樂是左權基層勞動人民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并在左權地域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左權民間吹打樂伴隨著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而得以呈現,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決定著民間吹打樂的藝術形態,民俗文化的變遷影響著民間吹打樂的演變。
關鍵詞:民間吹打樂;民俗文化;藝術形態。
民間吹打樂是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遍布全國各地農村,活躍于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民俗文化活動。民間吹打樂的發展與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左權縣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左權民間吹打樂作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植根于左權,流傳于和順、昔陽等周邊地區,廣泛表現在民間生活習俗之中,鮮明地反映出左權地域上民眾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民俗文化之一,是左權乃至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是產生并傳承于民間、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1]。民俗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俗語“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很準確地描述了區域生活空間的差異。歷史上的左權縣地處高寒,四面環山,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經濟發展緩慢。正是這樣的生存土壤,造就了左權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態。由于環境的相對封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跟外界的文化交流。無論是語言表達、風俗習慣,還是生活方式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左權人民能歌好舞,并善于演奏民族樂器,通過豐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情感。左權民間吹打樂或為民歌、花戲伴奏,或進行純器樂演奏,其旋律曲調獨特,風格自由多變。以純音樂的形式來表達左權的民俗風情,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音樂形態。正所謂:地方民俗的風韻,盡在地方民間音樂形態之中。每一種民歌、每一種民樂、每一種民間音樂的形式,都因其存在地域風土人情的不同而深深印刻著不同的民俗烙??;反觀之,音樂形態上的這民俗烙印也以其鮮明的象征性印記表達著給予它烙印的民俗的意蘊。[2]左權民間吹打樂主要植根于當地農村,它的生存發展與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吹打樂常?;钴S在當地的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活動中,對于民俗活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民間吹打樂既服務于民俗活動的需要,又在這些活動中為大眾表演,滿足民眾的娛樂需求。民間吹打樂與民俗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間吹打樂已經成為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地方樂種都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文化心態。民間吹打樂與民俗文化都是在這種內在的文化心態的引導下逐步形成。我們通過音樂看到了文化;而透過文化,我們又聽懂了音樂。[2]民間吹打樂主要存在于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中,離開了民俗文化,民間吹打樂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同樣,沒有了民間吹打樂,民俗文化活動也會黯然失色。換言之,左權民俗文化孕育了左權民間吹打樂,左權民間吹打樂傳播了左權民俗文化。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支撐。
民俗文化通過具體的民俗活動來呈現并傳達,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宗教祭祀等都是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左權的民俗活動形式基本一致,但活動的內容卻獨具特色。左權民間吹打樂廣泛應用于當地的婚禮、喪葬、鬧社火等節日慶典活動中。
傳統的婚禮儀式比較復雜,有基本固定的程序,吹打樂貫穿于整個婚禮當中。吹打樂主要用于起鼓、迎親、開宴、送親、鬧洞房等環節。樂手們一般在早上八九點鐘就會到達新郎家中,演奏一些歡快、喜慶的樂曲,代表婚禮儀式正式開始。吃過早飯后跟隨花轎(現在更多用轎車)迎親,快到女方家時音樂響起,多吹奏一些喜慶的民歌或流行歌曲。開宴期間多為吹戲,例如《打金枝》,開宴后送親,演奏要持續到鬧洞房。鬧洞房環節圍觀群眾最多,演奏也會達到高峰。音樂內容歡快喜慶,曲目可自由選擇。中間穿插競技表演,例如兩到三支嗩吶交替吹奏、“三倒手”(1)等?;槎Y儀式的演奏曲目部分是相對固定的,大致由傳統曲目或晉劇曲牌、左權民歌、時下的流行歌曲三部分構成。傳統曲目大致有《節節高》《萬年花》《小十板》《小對舞》《喜慶套曲》,晉劇曲牌有《喜慶小開門》《喜慶急毛猴》《打金枝》等。根據西關梁家班的演奏曲譜分析,喜事多用f調嗩吶,筒音作“re”,多用快速和中速,小嗩吶“領”,大嗩吶“順溝爬”,笙以及打擊樂器用來烘托氣氛。
相對于喜事來看,吹打樂在喪葬儀式當中發揮的作用要更為重要。目前左權的喪禮中基本都會雇傭吹打樂班。演奏內容根據喪禮的儀式來調整,同樣有基本固定的程序。樂隊編制如下:嗩吶2支、笙1—2把,小鼓、小镲,晉胡等拉弦樂器,常常會加入1—2個演唱人員。喪禮演奏以f調、g調大嗩吶為主,演奏曲目以晉劇曲牌為主,筒音作“do”,哀樂速度整體偏慢。吹打樂手會在出殯前一天傍晚到達,進行階段性的演奏,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出殯方為結束。吹打樂幾乎貫穿于每個儀式當中,主要體現在起鼓、燒紙、出殯等重要環節,起鼓儀式預示著喪葬儀式正式開始,演奏的曲牌是固定的。分別是《白事小開門》《白事急毛猴》《單雁孤飛》,因三個曲牌演奏時起三次落三次,民間也俗稱為三起三落(2),代表人的一生起伏不定,充滿坎坷。燒紙環節是親友們對逝者的祭拜,并伴隨著子女等其他家屬的哀哭。因此,吹奏的哀樂要刻意放慢速度,并進行旋律簡化,嗩吶等吹管樂器要以持續的氣顫音為主,以此突出如泣如訴、悲哀的氣氛。出殯時要按順序依次演奏《阿彌陀》《救苦天尊》《昄依佛》等樂曲。左權喪葬儀式中除了一些固定的傳統曲牌,主要演奏《哭殿》等晉劇選段,還有就是當地比較悲苦的民歌,也會吹奏一些時下流行歌曲。在遇到村民攔靈等人多的場合,樂手們之間會進行競技表演,例如用鼻孔吹嗩吶,或者把自行車等放在肚子上仰面飆長音,以此來體現自身的功力。
除了紅白喜事,左權民間的吹打樂還廣泛應用于春節期間的“鬧紅火”等民俗活動。春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左權人民也不例外,每逢此時,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節慶場合中,吹打樂主要用于左權民歌、小花戲的伴奏,也有少部分屬于純器樂演奏。老百姓非常積極,常常會自覺加入到小花戲的隊伍中,跟隨音樂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節日慶典中大部分的演出都是藝人們自發組織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純粹出于興趣愛好。綜上所述,左權民間吹打樂的呈現離不開具體的民俗活動,對民俗文化活動具有依附性;左權民間吹打樂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因而具有傳承性;左權民間吹打樂的存在需要特定的環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左權的傳統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從文化角度看,左權民間吹打樂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是左權勞動人民集體創造出來,反映了左權人民的集體表象的一種文化形式。左權民間吹打樂在演奏時,往往讓人從中感受到一種樸素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它適合于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而形成的美感。盡管多少年來在演奏內容和形式上不斷發生變化和更新,但民間大眾所賦予它的思維、表達方式和特定的深層寓意內涵,卻源遠流長,至今不變。所以,可以說左權民間吹打樂是一種特定地域上的民間大眾藝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民間吹打樂是左權民眾必不可缺的精神食糧。無論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還是祭祀壽禮、逢年過節,都需要民間吹打樂的演奏來渲染氣氛。每一種民俗事項都有著完整的活動程序,什么時間演奏什么樂曲都有老祖宗定的規矩。對于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大家都會自覺遵守。漢代以來,民間吹打樂不斷發展衍變,并隨著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而變化,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據雍正《遼州志》(3)中記載“遼僻壤地,而比戶弦歌,文風頗盛”。但是,無論民間吹打樂的音樂風格及演奏形式如何變化,始終都伴隨著傳統的民俗事項而得以呈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政府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左權民間吹打樂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當時的吹打樂基本是以村為單位,幾乎村村都有。由村干部組織,屬于自發的、小范圍形式的表演。樂器配置比較簡單,基本為2支嗩吶、一把笙,一個小鼓、一面镲,其他樂器可自由調配。左權民間吹打樂曾一度成為鄉村文化的中心,在茶余飯后、農閑季節,男的大多演奏樂器,有吹有打;女的則唱民歌跳小花戲。左權小花戲傳承人李明珍介紹到,在左權農村老一輩人中,幾乎人人都能上手演奏樂器,盡管不懂樂譜,更沒有系統學習,但大多演奏當地的“老調”。左權民間吹打樂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據藝人們介紹,幾乎村村都有類似的演出團體,可以說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20世紀末期,由于全球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地方民俗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隨著鄉村生活空間的壓縮,民間吹打樂依附的民俗事項日漸衰落。目前左權農村的部分婚禮仍沿用著過去的風俗,但縣城里的婚禮儀式中雇傭吹打樂班的越來越少,更多的被威風鑼鼓等形式取代,或者直接用音響來為民歌小花戲伴奏。只有家庭條件較好的大戶人家會使用全套的配置。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因為吹打樂不洋氣,聽起來不夠喜慶,不適合婚禮、生日等喜慶場合,細吹細打的更適合辦喪事。近年來,伴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呼聲的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民間樂種的生存空間。每年春節期間政府都會舉行大型的節慶表演,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保護。由各個鄉鎮代表隊選派節目,組成一個個方隊在固定的地點進行表演,每個代表隊都各具特色。節日慶典沒有更多的儀式限制,演奏內容較為自由。除了當地的民歌小調,更多的是流行歌曲,很少會吹奏傳統曲牌。隨著演出形式的變化,原先的樂隊配置已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很多鼓樂班都進行樂器調整,加入了西洋樂器,電子設備,有的干脆直接用大型音響設備。
為了提升演出效果,現在有很多的樂隊中都加入了電子琴等新的設備。很多年輕藝人還運用音響以及其他新技術來學習和演奏,雖然改變了傳統的樂隊編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吹打樂的創新和發展。隨著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很多農村的習俗已悄然退化,許多的傳統觀念逐漸被顛覆,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遍及城鄉的民間吹打樂已不再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人們的注意力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從根本上來看,民間吹打樂的衰落是由于傳統民俗文化的退化。民俗文化與民間音樂具有內在的“一體性”特征,民俗文化為民間吹打樂提供了生存土壤。因此,保護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是傳承地方民間吹打樂的重要前提。從客觀上說,左權民間吹打樂是一種非物質文化現象。它不但有其曲調、曲風、配器形式的傳承,而且有著它自身獨有的特殊內涵。從左權民間吹打樂的曲調、曲風的寓意中,可以體會到從中反映出來的左權當地民眾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審美情趣,是我們追尋中華民族的民族淵源和原始文化的鮮活例證。從這一文化現象看,開展對左權民間吹打樂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探索原始文化的演變,有利于這一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摘要:
民俗文化和民俗游戲是我國在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文化融入社會中,幼兒所受到的民俗文化教育和民間游戲教育越來越少,對此應當做出一定的改革,從幼師課堂入手進行民俗文化和民間游戲的傳承創新研究,將對未來的幼兒教育產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的幼兒教育提供幫助。
關鍵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1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