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自身在某個經歷或事件中的思考和總結,有利于我們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方法。心得體會范文6:我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實踐能夠幫助我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和理解。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
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某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某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某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作為一名中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中醫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規培跟師實踐,以便更好地掌握醫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經驗和體會。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背景、對比、獨立操作、實操以及反思與總結,詳細描述我的中醫規培跟師心得體會。
背景。
在一所醫學院中學習中醫,我們的教學內容大多還是理論知識。但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時,規培跟師便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一環。
對比。
相較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規培跟師實踐更具有操作性,此時我們需要面對各種疑難雜癥,需要全神貫注的認真分析,仔細觀察病人的反應,再根據中醫經驗去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這一點,與純粹的理論學習形成了鮮明對比。規培跟師實踐中還需要考慮現實市場對醫療技術的需求,需要更好地將自己的醫學技能家化,否則就無法在未來的工作中立足。
獨立操作。
規培跟師的最大特點就是獨立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從頭到尾地負責一個病人的治療,包括診斷、治療和隨訪。這一過程的全過程都需要我們獨立完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熟悉完整的操作流程,融合自己的理解與實踐技巧。
實操。
在規培跟師實踐中,僅有理論依然不夠,真正的醫學實踐還是在于實操。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在不斷變化,這也需要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治療手段和方法。在實操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注意手法的正確性,還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畢竟患者們寄托著自己的信任和希望。同時,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而不僅僅是按照書本上的標準執行操作。
反思與總結。
在規培跟師實踐后,我們還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此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情況,都應當記錄下來,經過梳理和回顧,找到自己治療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同時,也可以向其他的有經驗的中醫專家請教,尋求更加優秀的治療方案??偨Y自身經驗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在下一步的治療中更加從容自信,更加理智地面對復雜的醫療情況。
總之,中醫規培跟師實踐對于每一個中醫專業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醫術,更好地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療。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和開放的最佳狀態,不斷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這都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中醫學是我國古代的傳統醫學,歷史悠久,貫穿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和尊重。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進程中,中醫學逐漸成為了一種備受關注的醫學體系。而在中醫學的傳承過程中,師徒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醫院的實踐中,師徒制度被廣泛應用,促進了中醫學的傳承發展。本文將著重探討在中醫院跟師心得體會方面的經驗和體會。
第二段:師徒制度的優勢。
師徒制度在中醫學的傳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師徒制度可以使中醫傳承更為優良,實現傳承的自然延續,同時使中醫學得以更好地發展。師徒傳承方式不僅可以通過一代代的口傳心授使知識得以傳承,而且也能通過生動的實踐,觀察師傅的操作,學會點滴的技能。
在中醫院跟師體驗中,個人體驗和感受頗為豐富。通過對中醫文獻的細讀和理解,結合臨床實踐,我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醫的精髓。同時,在跟師實習中也不斷地積累經驗和技能,通過實際操作和開方,逐漸培養出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技能。
第四段:中醫學傳承與創新。
在中醫院的實踐中,師徒制度既重視傳承,又注重創新。在中醫院,師傅們經常會結合傳統經驗和現代醫學,通過研究,探討中藥的配方和用藥量,達到治療疾病的更優效果。通過這種方式,中醫學得以傳承和發展。
第五段:結尾。
總之,中醫院跟師心得體會是中醫學傳承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的師徒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跟師實習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臨床技能,更可以體會中醫的精髓和醫德醫風。師徒傳承方式是中醫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中醫院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它是中醫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也是提高中醫治療效果,保證患者健康的重要途徑。
中醫的理論體系是十分復雜的。要想學好中醫,要了解好了理論體系。下面是本站帶來的中醫跟師的。
歡迎欣賞。
我的老師李硯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的主任,現已從事中醫事業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病人,從未離開臨床第一線,可謂名副其實的中醫臨床家。而我僅僅跟隨學習不足2年,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李硯民老師不僅在技術方面給我以指導、更是教導我何為醫德。她認為“醫乃仁術”,“為醫者,應待患者如親人,至精至誠,讓飽受病痛的患者飲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困境,步入坦途?!?/p>
專攻疑難重癥是李硯民臨證的一大特點,經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誰都很難數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臟病的阿姨,在西醫院已經宣判無藥可醫,患者阿姨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李硯民主任,李硯民主任經過詳細的檢查后,覺得這種疑難重癥治療很棘手,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這個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開出了第一個處方。以后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藥方,并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服藥50多劑后,病人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腫大的患者,在多家醫院都沒有查找出病因,也是聽到病友介紹,找到了??匆呻y雜癥的李硯民主任,在李硯民主任的詳細問診及檢查下,幫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從新西蘭乘飛機慕名而來的杰克?貝蘭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步履蹣跚。國內外多種療法幾乎用盡,這次他要找李硯民主任碰碰運氣,醫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醫中藥使他站穩了腳,直起了腰,邁開了堅實的步子?;貒?,興奮地用電報向他的恩人報喜:李硯民女士,萬分感謝您用神奇的醫術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覺良好。雖然我已經61歲了,可是身體卻象16歲少年一樣充滿活力。
李硯民主任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尤擅內科,對中醫腎病、心病、脾胃病、風濕病、溫熱病、消渴病等均有較深的造詣,臨床上獨具特色,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李硯民主任不但繼承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德醫風,她以“大醫精誠”之訓,鑄成“救死扶傷”之心。她崇拜仲景論證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貧賤之厄”之至誠。她雖已久負盛名,但毫無名醫架子。多年來,她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個就診者。一般來說,來請李硯民主任診病的人,大都為重患或疑難病。人們常??吹?,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在為“號外號”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別是對那些慕名遠道而來或一時掛不上號的農村病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休息,也要為他們診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顏悅色地接待,安排時間為他們耐心診治,從不厭煩。對于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她總是認真回復,或調劑藥方,或鼓勵病人增強信心。因此,許多患者不僅把她看作救病的醫生,還把她當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復的希望。
李硯民主任作為開封市中醫院人,以其高超的醫術,堅韌不拔的科研作風,帶動了開封市中醫院的發展,慕名前來診治的患者眾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李硯民主任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精確的辨證論治,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她練就了勝人一籌的醫療技術,有多少患了所謂“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她謙虛謹慎,從不滿足自已的成就,雖已患者眾多,仍手不離卷,孜孜以求。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一一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
三字經。
》,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
學習計劃。
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
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梢?,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
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針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
平衡針灸創始人——平衡針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針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針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
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饑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針灸后的患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
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梢?,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臨癥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癥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針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梢?,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復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床療效。并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升華成的四種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后體會到要認識癥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說,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升華境界,不斷進步。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
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
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婦科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致力于治療女性的婦科疾病。我是一名中醫專業的學生,為了深入了解中醫婦科,我選擇了跟師學習的方式。在跟師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寶貴的理論知識,還親身經歷了醫者臨床實踐的過程,收獲頗多。
在跟師學習中,我親眼見證了中醫婦科的療效,這讓我對中醫學的神奇之處深信不疑。傳統的中醫治療方式強調整體調理,通過平衡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等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西醫則注重精確的診斷和使用藥物治療。中醫婦科的治療理念更符合人體的自然規律,不會給患者帶來副作用或藥物依賴。在實踐中,我見證了許多患有婦科疾病的女性通過中醫治療而痊愈的奇跡,這使我更加堅定了對中醫婦科的信心。
第三段:從跟師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能。首先,我掌握了中醫婦科的辨證施治方法,學會了根據不同的病情進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通過研究經典中醫文獻和臨床經驗,我學到了許多人體的生理特點和常見婦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其次,我學會了運用中醫療法,如針灸、中藥湯劑、艾灸等,來治療婦科疾病。最重要的是,我還學到了如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關懷,這對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至關重要。
第四段:跟師實踐中的收獲。
通過實踐,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醫婦科的療效。每當我看到患者因為中醫治療而康復,我都感到莫大的成就感。在跟師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通過觀察師父的治療方法和參與其中,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中醫婦科治療的核心思想,即“治未病”的觀念,即通過調理身體,加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第五段:對中醫婦科的展望和總結。
通過跟師學習,我對中醫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堅定了將來致力于中醫婦科事業的決心。中醫婦科作為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中醫的認可度提升,中醫婦科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進一步加強。我希望自己能夠在中醫婦科領域中發揮作用,為女性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中醫婦科,我看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希望,也學到了無盡的醫道精神。
以上是我在跟師學習中對中醫婦科的體會和心得。通過跟師的實踐經驗,我深信中醫婦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并將致力于推廣和發展中醫婦科,為廣大女性帶來更多健康和幸福。
20xx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在醫院領導的熱情關懷下,我榮幸的參加了本院“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活動,成為了我們醫院中醫骨傷科名宿沈國海老師的弟子,在將近2月的跟師過程中,我本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臨床實踐中,沈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骨科各種急慢性疾病、尤其是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沈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沈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成湯是1000多年前《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病人急性創傷或重大手術后需要臥床休息而大便不下療效就很好。師從沈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也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沈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沈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
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并且,作為一位名中醫,沈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對于現代醫學,他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沈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成為醫學界經久不衰的長青樹,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沈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5個多月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沈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沈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沈老師非常重視基礎功底,因此推薦我熟讀《人體解剖》《中醫基礎理論》,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他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但是我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開始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沈老師不厭其煩的為我解決了這些問題,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蓖ㄟ^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里,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跟隨沈老師上了大半年的門診,發現理論跟實踐真的很不一樣。以前在學校上專業課程時老師總會舉一些真實的病例來幫助我們對理、法、方、藥的認識,那時覺得其實辨證挺容易的,有“學醫三年,謂天下無不可醫之病”,因此很自信能做好一個醫生。比及跟沈老師上臨床,才發現臨床證型幾乎和書上完全不同,還未“治病三年”,便已有了“謂天下無可用之方”的念頭,還好沈老師勤勤懇懇,誨人不倦,才使得我漸漸平復了那緊張的心情,但覺醫生辨證真如將領帶兵打仗,必須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一方面必須要了解病邪之虛實寒熱而另一方面又必須要知曉病家的正氣強弱和感邪輕重,以便能從容的遣方用藥,只有這樣才能藥到病除,使祛邪不傷證,扶正不礙邪。這時才體會到做醫生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絲毫不敢大意,畢竟我們系病家生命之所在。
古代醫家曾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因此老師在看病時往往很注重病人出現在面前時的第一印象,包括衣服的厚薄、面色的榮枯、唇甲是否紫紺、咳聲的高低以及連續或間斷,最重要的是關心病人最難受的癥狀。但畢竟要四診合一以便獲得更多有價值辨證依據。
雖然骨科方面毛病急診的診斷較為容易,一般通過詢問病史,觀察患處即可做出初步診斷,當然對于多發傷、車禍傷等重大傷患時,要注意完善各項檢查,以免漏診??墒菍τ诼约膊〉脑\斷卻頗為困難,比如一個膝關節活動不利三年甚至三十年的病人,是韌帶損傷?是半月板損傷?是骨性關節炎?剛入臨床時我曾為這些鑒別診斷頭痛不已,沈老師耐心的教導我,除了常規拍x片需要動手做各種膝關節檢查,來一一排除。除此之外,沈老師又教導我以十問歌為基礎再結合骨科疾病臨床發病相關特點通過問診來收集相關病史特征,從而得到疾病的證型和病機。尤其應注意問患者飲食二便是否健康,因為骨科病人多需服用傷藥,而中醫傷藥多有敗胃之嫌,所以若遇宿有腸胃疾患者,開中藥時定當謹之慎之,隨證而用,切勿拆東墻補西墻,傷病未治好又壞了胃,如此種種知識,沈老師淳淳善誘,教導于我,時雨之恩,莫敢言忘。
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不懂的知識點,但我相信跟隨沈老師繼續學習,耳濡目染老師整個看病過程加上請教老師,我的經驗也能慢慢累積起來。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個中醫學生從剛邁進校園時的一張白紙變成對中醫有一定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臨床技能的過程,不但靠的是在中醫藥校園和中醫院里的幾年寒窗。更需要上臨床后帶教老師的經驗指導,從長遠來看,中國未來、30年甚至更久遠的中醫發展、中醫的繼承與創新的方向、中醫院的診療水平、中醫科研以至中醫的管理模式和重大決策,都是由正受現代中醫教育的一代學子們擔當??梢娭嗅t教育不僅決定中醫人才的素質,也決定著未來中醫的命運。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嚴謹細致,實踐性強,辯證論治,靈活多變,尤其是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各個地方水土人情不同,同一個病表現的癥狀及證型也是迥異,各家各派一技之長的'絕招,醫療經驗、手法的繼承等都不是從書上可以學到的。因此我能跟隨沈國海老師參與臨床,得他傳授,實在是我的運氣,臨床上沈老師常常結合具體的病案,加上他自己的用藥經驗和中醫理論向我講授具體病案的生理、病理變化、臨床癥狀、治療原則等。通過這種口傳身帶的教授,使我對于望、聞、問、切這幾門最基礎又最難的中醫診斷手法也有初窺門徑之感,例如我知道了一些傷科脈象的特點及代表含義:如浮脈代表新傷、瘀腫、疼痛劇烈,沉脈代表腰脊部的損傷,遲脈代表主瘀血阻滯和傷筋攣縮??不一而足,這些都和沈老師的辛勤指導分不開。
沈老師這種臨床言傳身教不僅培養了我的主動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而如今中醫師帶徒與傳統意義上的師帶徒又有所區別。傳統意義上的中醫師帶徒,師傅對徒弟的教育往往從入門開始,徒弟行醫風格有著明顯的師傅遺傳的痕跡。而沈老師對我的指導更講究跟師臨床實踐中的心領神悟。比如說中醫的舌胎、脈相的診斷都非常微妙,只能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摸索才能掌握其中奧妙。
“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活動總結為全面繼承傳統醫藥精華,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理論素養,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給人民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巷道衛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實施“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活動以來,堅持把這項工作作為提高全院中醫藥人員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和增強運用中醫藥防治疾病業務技能及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常抓不懈?,F將一年來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詳細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學習、培訓、考核等計劃,要求中醫專業人員廣泛開展自學經典、背誦經典活動,適時邀請上級醫院的業務尖子對我院進行集中培訓和專題輔導。中醫醫師人員每月對西醫專業人員組織一次《中醫學》集中授課,系統講解中醫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醫院對全院各類醫務人員授予相應的院內考核學分。除了每月對學習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外,還對規定的學習內容統一考試。
并得了良好成效,極大地調動了我院職工的積極性,為下一步的學習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自活動實施以來,我院一直把學習運用中醫經典,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作為首要工作目標來抓,通過自學經典、撰寫筆記、集中授課、專題輔導、考試考核等多種培訓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提高了業務技能操作水平,營造了講學習、鉆業務、練技術和比水平的濃厚學術氛圍,推進了全院業務建設,提升了中醫建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推動了全院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各科室認真組織了全體醫護開展讀書活動,按照規定內容積極開展了自學。每人了選擇1-2門課程學習,并參加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和“甘肅中醫藥在線”遠程教育項目,并通過互聯網方式學習了省廳推薦的遠程教育課件。
各科室主要把臨床檢驗豐富的中醫人員做為指導老師,指導學歷偏底的醫務人員,特別是新分配畢業大學生,形成結對輔導,不斷提高了中醫藥理論素養和業務技能。學習期間,學員做了學習筆記,院領導還隨時抽查。學習結束后,學員積極撰寫了學習總結,并由衛生院組織統一進行了考試。結對輔導老師并寫出評語,全院達到合格。
衛生院并認真做好了參加縣上集中舉辦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集中培訓活動和專業知識培訓班并進行了基礎理論講座。衛生院還結合實際,積極采取各種形式舉辦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培訓班,培訓結束后,按照我院醫務人員掌握的程度給與相應的評分,全員達到合格。
生院還廣泛組織開展“識藥材、辨藥性”、背誦“湯頭訣”和“四大經典”知識競賽等技術比武活動,并鼓勵和督促全體學員,每人撰寫1篇以上學習小結或心得體會。充分調動全院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掀起學中醫、用中醫的工作熱情。
衛生院開展學習活動與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緊密結合,在學習培訓中積極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使全院人員掌握了十五項中醫適宜技術,村級醫務人員掌握了八項中醫適宜技術,并積極應用與臨床實踐。
“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是個新生事物,我們也沒有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經驗,我們將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作好,同時也希望我院通過學習有更大的、新的收獲。
中醫規培跟師,是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中醫的一種方式。跟師學習是傳統中醫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它突出了師徒文化,以師傳徒、徒弟繼承的方式進行教學。中醫是我國獨特的醫學體系,不能簡單地通過課本學習掌握,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師傅的臨床經驗正是通過跟師的形式進行傳承,中醫規培跟師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醫規培跟師學習的最大優勢在于實踐基礎,通過與師傅一起進入臨床實踐,學生不僅可以緊密接觸到醫患之間的真實情況,學會如何用中醫思維來面對疾病問題,而且還能在日常實踐中借鑒到師傅的臨床經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與中西醫結合的現代醫學相比,中醫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其知識點繁多、龐雜,要想全面掌握非常困難。而許多中醫老師教學方法古板、單調,可能難以滿足學生教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加之醫患關系復雜,所以在中醫規培跟師教學過程中,學生要面對的困難也不少,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不懈地刻苦學習。
在規培跟師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需要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自我總結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積極探尋自己的失誤和不足,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師傅需要給予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完善,從而掌握更多的中醫知識和技巧。
第五段:結論。
中醫規培跟師教育不僅積累了我國悠久的中醫文化,更能夠讓中醫愛好者深入探究中醫知識與技術,了解中醫的精髓所在。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風雨兼程,披荊斬棘,在充分學習貫通并實踐奉獻中醫的道路上,愿每位中醫愛好者不斷堅定信念,砥礪前行,為中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1月來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孫德霖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孫德霖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孫德霖老師是家傳名老中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
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骨傷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
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 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 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蓖ㄟ^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
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跟隨李熙貴老師一個月以來,本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F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中醫診治疾病講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類比之下,單純的針刺操作技術就好比是“形”,是具體可見的;而針刺手法則好比是“神”,是無行可征的,就像是中醫講求治神一樣,需要醫者較高的個人修養和造詣。
對于每個醫生來說,掌握單純的針刺手法技術是不困難的,但是,會扎針并不能等同于會治病,很多時候,即便是我們辯證準確,選穴合理,針刺治療之后卻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療效。原因到底在哪兒呢?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手上沒有真功夫,我們的針刺是有形卻無神的。當然,臨床中這種針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數是簡單的疾病或程度較輕的疾病。由此看見,針灸的學問博大精深,遠不止會用針、會辨證、會治療那么簡單。真正的針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于針灸研究的深入,許多新型的針刺療法不斷衍生,其目的無非是豐富針灸的知識體系,提高臨床療效??墒?,諸多新方法很多沒有被我們所真正掌握就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之中??墒菚貌坏扔谌〉眉研?,良好的臨床療效不是諸多療法作用堆加的結果,相反,這些新療法的不正當運用卻影響了療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負擔。新型療法有它們的作用和意義,但我們不要忘記,針灸本身就是一種雙向的良性調節技術,過多過頻地使用新療法就是喧賓奪主,沒有將針灸的巨大作用發揮出來。仔細想想,我們連自己手頭上的針都用不好,卻著眼于穴位注射、電針等新療法,那樣豈不是辜負了老祖宗千百年來給我們傳承下來的這份寶貝?所以,我個人提倡,應該讓針灸回歸傳統。追本溯源,研習古代傳統針刺手法才是發展針灸,振興中醫的正確取向。
針灸講究手法,恰當的運用手法的針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療效。針入肌膚,調節人體氣機,協調陰陽是針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氣和氣至病所是治病的關鍵。我們用針使針下得氣后,卻不能讓氣隨意行,氣至病所。我們能使針下沉緊,卻做不出“燒山火、透天涼”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熱或涼的顯著效果,原因就是我們對于課本上的傳統針刺手法根本就沒有掌握,更別提很好的運用了。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正的針灸不是“插秧療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針灸在國內外醫學界備受關注,有人提倡針灸傳統針刺手法已經過時了,我認為針灸絕不能摒棄傳統針刺手法,因為它是針灸的精神內涵的精華部分。針灸屬于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而中醫的根基便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所以,忽略傳統的針灸根本就是軀殼而已。摒棄傳統針刺手法就是忘本,是與中醫發展背道而馳的愚蠢之舉。說到傳統針刺手法,被譽為“西北針王”的鄭魁山老先生(已故)便是一大代表和傳承人。他生于中醫針灸世家,從小博覽群書,積淀了豐厚的中國古文化,繼承了多種傳統針刺手法,盡心研習針灸技術,行醫數十年,推陳出新,在應用和傳播傳統針刺手法和家傳手法的基礎上,創立了針灸“八法”,穿胛熱、溫通法、溫補法、過眼熱等多種手法,豐富和發展了傳統針刺手法這一寶庫。幾十年以來,他提倡傳統針刺手法的運用,治愈了無數病人,享譽海內外。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們肩負著治病救人,振興中醫的責任。為此,我們要認真學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打好基礎,積累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學好本專業的操作技術,不斷去實踐,多臨床,多總結,重視我們的傳統針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讓我們的針灸回歸傳統,讓中醫回歸傳統,讓中醫針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忘根本,勇于創新,這樣才是真正的振興中醫。這樣的我們才是真正的中醫醫學生,而不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掘墓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41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