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總結范文應該有清晰的目標和明確的結論,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下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些精選總結范文,以供大家閱讀和學習。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后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么感受?觀察到什么現象?!?;
(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系起來進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并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方向明確。
隨后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薄斑@說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
最后再問(3)“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將最后一問改成“通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后,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并不是無向的,并且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后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后,學生踴躍回答,并上臺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優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鉤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鉤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鉤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后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緊張,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后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后在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
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
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升華和凝華是初中學生最難理解的一對物態變化,原因是升華和凝華的發生過程在課堂比較難觀察。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不理解,對自然界中常見的升華和凝華自然現象就更模糊。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入手,從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華和凝華的事例出發,利用小組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通過判作業發現比教師做演示實驗效果要好。
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設置了一個小游戲:“聞氣味找東西”,通過這個游戲,在激趣的同時讓學生對升華有一個感官。
(2)將演示實驗設置成分組實驗,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從實驗中親身體驗升華和凝華。
需要改進的地方:
(1)給碘錘加熱時,應微微加熱,否則將會有液體的碘出現。
(2)應提前設置導學稿,讓學生自己自主的完成本節課。
基礎題仍占較大的比例。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規律的簡單應用。選擇題、填空題考查的都是學生基礎掌握情況。重視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重視對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聯系實際,以實際社會生活作為題目的背景,創設情境。
1、學生對一些基礎問題概念和理論,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掌握和應用。如選擇題第9題和實驗題第1題,很多同學密度理解不透導致答題錯誤。
本學期按學校的工作安排,由我擔任初二物理的教學工作任務。為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開學初,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相應的教學工作計劃。一學期以來,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時間上的安排。按開學初的教學工作計劃,本學期的教學時數應為37課時,但由于我校學生實際返校比較慢,加上國慶節、元旦以及臺風等各種原因放假,造成實際上課時間無法達到預定的計劃,為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教學工作任務,我充分利用其它時間進行補課,而不是為了趕進度,把兩節課的內容只用1課時進行教學。
學校人員配備不足,沒有專門的實驗教師、儀器管-理-員,也沒有專門的實驗教室。在授課過程中,我總是提前到物理實驗儀器室去準備好教學儀器,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儀器進行實驗教學。若遇到學生實驗課,如:用刻度尺測長度、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觀察水的沸騰、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用天平稱固體和液體的質量、用天平和量筒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等實驗,我也到物理儀器室去準備好實驗儀器,讓上課班級的班干部提前到儀器室去領取儀器到教室去進行分組實驗教學。每完成一次學生實驗,我都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實驗報告。若遇到學校實驗儀器室內沒有的教學儀器,我總是盡可能的自己動手制作儀器。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授課過程中,我總是讓學生先說出個人在預習過程中,學會了哪些物理知識,如何應用于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困難。以學生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從而進行新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思考、討論,從而進行歸納、應用。開始在實施個人教學設想的時候,由于學生長期受到了“填鴨式”的教學影響,學生總是感到難以適應,但我知道,若學生的學習方式長期得不到改變,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在社會難以立足。因此,我始終堅持個人的教學設想,慢慢地,學生已逐步地進入了角色。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但離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一段差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改進、總結,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作業。為了能及時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講授完每節課之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總是布置適量的`作業讓學生完成。在批改作業的同時,從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從中了解個人在教學工作中的得與失。及時總結,積累經驗。
教案。在每講授一節課之前,我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并寫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上完一節課之后,與學生交談,從中總結出個人教學方案的不足,并及時進行修改。
本學期繼續以學校工作計劃為依據,以新課程改革為重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定課程計劃,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學?!皵底中@”建設為契機,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和現代化、教學理念的進一步轉變,繼續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向縱深發展。
一. 常規落實
本學期全面落實教學工作的“十字”方針。即:備課要“深”,認真研究新課程的要求,充分備課,抓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上課要“實”,上課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找到最合適學生情況的教學方法,力求沒節課都成為精品課。作業要“精”,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知何時的作業,時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要把“十字方針”作為本人強化教學中心意識、走素質內涵發展的道路、開發校本課程、形成辦學特色的重大舉措,并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與層面加以體現。
二.?教研工作
認真參加集體備課活動,加強對教材的研究與分析,聯系本校學生的學情,確定大致統一的教案和學案,注重從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練習完成情況的集中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充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提高我校初中物理教學的總體質量。
三.教學常規
1. 探究活動的組織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應選擇不同的探究內容,明確某個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哪些探究技能,適當突出不同環節的探究活動。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應該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然后逐步深入,最終使學生對于科學探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經歷。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明確何時介入,何時需要提供背景資料或有關信息,提供怎樣的信息等,但不能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的機會。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得出結論,應該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2.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應選擇不同的探究內容,明確某個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哪些探究技能,適當突出不同環節的探究活動。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應該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然后逐步深入,最終使學生對于科學探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經歷。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明確何時介入,何時需要提供背景資料或有關信息,提供怎樣的信息等,但不能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的機會。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得出結論,應該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3.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應選擇不同的探究內容,明確某個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哪些探究技能,適當突出不同環節的探究活動。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應該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然后逐步深入,最終使學生對于科學探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經歷。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明確何時介入,何時需要提供背景資料或有關信息,提供怎樣的信息等,但不能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的機會。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有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得出結論,應該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四.采取的措施
通過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當今師生關系的主題,教師應該把學生當作自已的摯友,對學生全方位關心,使之對教師產生親情感;對學生一視同仁,把每一個學生都視為好學生,使之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把學生視為教師工作的合作者,共同實現心中的理想,使之對教師產生敬重感。教育中要杜絕破壞師生平等關系的用語,多用鼓勵、激勵的語言,并能善解人意,創造和-諧氛圍。
五.加強集體備課活動,強調-教學反思
認真參加集體備課活動,加強對教材的研究與分析,聯系本校學生的學情,確定大致統一的教案和學案,注重從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練習完成情況的集中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充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提高我校初中物理教學的總體質量。
注:查看本文相關詳情請搜索進入安徽人事資料網然后站內搜索初二物理教學總結反思。
對于學生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觀念應該改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太適用,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的去猜想,不能對于學生的猜想不加考慮的一票否決,當有學生問到:房屋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人站在車里向上扔東西東西會怎么樣物體為什么下落而不向上掉?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卻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如果當初牛頓沒有在蘋果樹下看書或者牛頓坐在榴蓮樹下看書等等。
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學生的創新思想,學生的思想很活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教師所不及的,當我們所講到這些知識的時候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的呈現出來,對于學生提出的答案當他們知道答案后印象非常深刻,這樣不斷的質疑不斷的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端。物理可以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去找到問題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答案。這樣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學習物理打下一定的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一項技術都是以興趣為先,物理也不例外。對于學生而言應提高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讓物理從生活中發現,也要讓物理走進他們的生活特別是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實驗比如說降落傘實驗比誰的成果下降的速度慢,自制電動小車實驗比比誰跑的遠、誰跑得快,這些實驗都是學生所喜愛的,因為這些都貼近于生活中的玩具,但在物理中讓玩具變成工具。還有很多的有趣的實驗都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
物理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所以實驗必不可少,當然由于學校的實驗條件限制,不能夠達到所有事實驗都能夠做的.目的甚至一些實驗不能進行。那么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目的、基本步驟自制生活中的小實驗,比如說:聲音是怎樣的?音是有振動產生的,但是我們要以實驗的方法去告訴學生,這節的實驗器材需要音叉,我們不能說沒有了音叉這個實驗就不能做,教師可以改進方法,在沒有音叉的條件下,我們可以用學生常用的刻度尺(直尺)放在桌邊,讓學生撥動刻度尺,當刻度尺振動的時候聲音也及產生了,當用手按住刻度尺的時候發聲停止,這樣簡單的小實驗既讓能每一位同學動手做,也讓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振動,學生知道這些事生活中的實驗,也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學習也就不會產生很大的困難。有很多的同學都是學習物理很困難,其實初中物理是從生活的實踐出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產生及過程,所以物理的學習不是盲目的記一些概念,關鍵是掌握實驗方法,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
對于復雜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告訴學生實驗的過程,不能簡單按照教材所說來告訴學生,這樣做法讓很多的學生很疑惑,甚至根本不知道方法的原因、過程、影響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物理的教學方法是重點但興趣是前提,是我們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問題。
1、對學生了解不夠,對學生關注不到位。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滿足于教給學生知識和結論,更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新課標滲透了st,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學中,我對新課標的這兩點要求認識不夠,弱化了學生關注生活、運用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培養。如學生在試卷第2小題“對溫度的估計”與第6小題“對半導體材料的認識”兩題答對率只有58%。
2、有時課上講得太多,學生練習得太少,沒有把握好校正時機,基礎知識夯實得不牢固。
3、透鏡的應用、熱學知識理解難度較大,部分學生還是似是而非。如第35小題是對“凝華、液化、熔化”現象的分析。該題在練習時曾重點講過,特別是第一、第三小問還是原題講析,但該兩問答對率仍只有60%。而第二小問“液化現象”分析,由于變換了事件,答對率卻只有23%。由此可見,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缺失。
4、實驗探究訓練不夠。由于學校實驗配備的欠缺,教學中主要采用演示實驗和多媒體展示實驗。沒有盡力開創有限條件提供學生實驗,對學生課外小實驗利用不好,以致學生對實驗觀察、動手、分析、歸納、概括、探究能力比較缺失。如第33小題“沸騰實驗”。對于該實驗,本應進行學生實驗,教學中由于條件缺乏,只進行了演示實驗。教學中我對實驗中相關現象、規律、問題都進行了引導分析、詳細講解,而且也進行了與考題類似的練習??墒强荚嚱Y果看來答對率仍不高,只有50%。由此反映,教師“填鴨式”教學遠不如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現象中歸納、概括規律的探究式學習效果,而且單純的演示、填鴨式講解、機械化訓練也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5、對學生認知過程認識不夠。對一些知識的講授時,總自以為很容易,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能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而一筆帶過。沒有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對于一些重點特別是難點的知識點,不但要講透而且要針對性地加強練習、加強運用。沒能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在今后,我將從以下方面來改進教學:
1、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繼續做好分層教學,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積極做到分層布置作業。強化后進生輔導。
2、全面落實知識、能力、情感三類教學目標的。認真備課,控制好講、練時間,針對性精選習題。
3、對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4、向扎實有效課堂努力。力求多種教學模式并用,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等有效的學習形式。
5、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6、注重實驗探究教學與訓練。訓練貫穿教學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物理實驗自始至終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重要過程和載體。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是初中物理重點的測定性實驗之一,該實驗是有一定難度的實驗,對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為突破此課的教學,提高學生實驗的規范性,進而提升學生對此實驗的理解,同時也將自主學習的模式引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選擇了“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這節內容作了嘗試。
這是一堂集實驗講解和實踐測量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我認為這節課作為實驗課,是成功的一節課。成功的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充分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伊始,設計了小組匯報的環節。小組在課前對預習內容的討論,由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其中無論是實驗原理、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有關實驗的思考等等都由學生講解并演示,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指導;而且,在其后的課堂教學中,也重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實驗的過程,培養組內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二)任務導向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設計課前預習卡(即學案)這一有效的引領方式,使學生在實驗前對實驗內容已經有了充分的思考,提高了學習效率,任務明確,吸引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引起學生注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突出了物理實驗教學,堅持實驗貫穿始終。
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節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實驗儀器的觀察與調節,器材的組裝與測量,機械效率計算和分析,都給每位學生提供實踐與思考的平臺。為確保學生實驗成功,給學生充分操作的時間,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實驗過程,不但可以體驗科學的操作過程,提高操作技能,而且能夠進一步喚起學生“學物理”的興趣,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加入了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實驗觀。
教學尾聲處,利用反思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即:實驗原理———所需測的物理量———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數據計算——數據分析。方法明確,并結合實驗,讓學生對科學的研究過程有所體會,提升了學生的實驗觀。堅持下去,必能提升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科學思考、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
(五)作為教師,指導有效。
實驗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導,才能使實驗更為有效。
此課整體與個別指導到位,如學生實驗前,我將實驗簡單歸納為“先組裝器材,再測四個物理量,最后計算機械效率”三個主要環節,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實驗測量思路;又如學生實驗時打出幻燈片,以圖形加文字的形式,將實驗的注意事項標注其中,使整體指導有效;另外,講課很清晰,針對學生的問題精講,語言簡練到位。
(六)充分的基礎支持。
本實驗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實驗能順利地進行,體現出有充分的實驗技能基礎的支持,充足的器材支持,充分的實驗思路的支持、實驗方法的支持。
但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一)測量與拓展如何處理。
測量與拓展如何處理?如果完全按教材實施,課容量較大,而且學生的水平有限,達不到短時間內的精確測量。面對時間的客觀因素限制,可處理為:將測量作為重點,而拓展只是作為下一個探究課的課題引入,拓展部分為以后提供假設;或者,分組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后進行整體數據分析。我個人認為前者較好的處理了兩者的'關系。
(二)交流與評估。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應給學生再多一點時間,讓充分學生進行展示。對于典型測不準或測很準的小組進行互相交流,通過對比分析,深刻挖掘學生測量、思考中所存在的問題,規范實驗操作,反思實驗過程,達到提升認識的目的。
(三)對突發事件處理欠靈活,經驗還需多積累。
對課堂出現的突發情況估計不足,導致課堂上,對于學生實驗數據不足的突發事件處理不靈活,這也是我教學經驗不成熟的表現。課后對突發事件的思考,帶給我種種靈感,讓我深刻體會到怎樣的程度才是充分備課、備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并緊握住實驗背后的線索——即實驗目的,才能很好的面對各種突發事件。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學習的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
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指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松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
此外,物理學科的特點確定了物理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重視物理作業的多元化及時段性也是我們要注意的資料之一。
物理作業是多元化的,有計算型、簡答型的練習,有探究實驗及實驗報告,有資料查詢、有調查報告等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比較重視傳統型的習題練習,較忽略探究實驗、調查報告等等。這幾年的物理中考中有超多的文字表述題,很多老師頭痛學生的表述潛力太差。因此,教學中教師惟恐學生說不好,所有問題的答案都由老師代替。其實,你越是不放心,不給他們鍛煉的機會,這類作業他們越作不好。能夠說是對癥下藥是良方,這類作業的布置需注意時段性,相應的物理規律學習后,及時的布置這類作業,然后立即讓學生口述,對于表達好的表揚,對于差的多鼓勵。讓他們在激勵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
經過了以上反思,加之完善、優美的教學設計,使師生的教學活動產生一種“諧振”,課堂教學就會到達最佳效果,教師的業務成長“百尺竿斗,更進一步”。
初二物理對學生是一門新的課程,剛接觸到這一門課時,學生往往有新鮮感,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興趣上,或者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在物理教學上,我得出了以下幾點反思:
初二物理對學生是一門新的課程,剛接觸到這一門課時,學生往往有新鮮感,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興趣上,或者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在物理教學上,我得出了以下幾點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主動性,而這方面教學方法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會使課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學校以有的條件,盡量多做實驗。在研究光的色散現象時,我利用三棱鏡讓同學們觀察白色光的色散現象。我還從生物實驗室借用了試管,讓同學們研究敲擊裝有水的試管時,到底是不是空氣的振動發出了聲音。還有,在講究凸透鏡的習題時,我利用實驗室里的凸透鏡讓學生們自己觀察,并總結實驗的結果。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加深了同學們的印象、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課外,我還要求同學們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實驗。在學習色光的三原色時,我就要求同學們,利用自制的放大鏡(裝有水的'圓形塑料瓶)觀察自己家的電視機的顏色,是否是由紅、綠、藍這三種顏色的色光組合而成的。
首先,我上課時盡量多做演示實驗,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并積極的思考總結實驗結論。對錯誤的結論,并不是馬上指出,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課堂上的演示實驗,畢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卻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多聯系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表揚那些善于觀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問題。如果沒有學到過的知識,就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同學間的相互討論,還有問老師來解決。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體會物理的樂趣。
升華和凝華是八年級第四章物態變化第四節的內容,屬于物質這個一級主題下的第一個二級主題,為九年級的關于物質的結構和屬性的學習作好準備。本節課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續,由此讓學生完整的知道物質形態的六種變化。盡管升華和凝華并不少見,但卻不易被學生注意,且氣體不易看見,而難于直接觀察到。因此設計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讓學生探究,讓學生從實驗中理解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得出升華吸熱、凝華放熱的結論。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讓學生自己根據圖片說出各是什么現象,不但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引起了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趁學生思維活躍的時候介紹干冰的作用,引發學生探究舞臺上的煙霧之謎,利用探究的結論引導學生列舉出升華吸熱在生活中的更多應用,對自然界中一些現象做出科學的有力的解釋,讓學生從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識是有用的,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一節課的內容在實驗探究和對熟悉的現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態變化將整章的知識串在一起,使學生對物態變化這一章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安排的比較適當,知識連接的較為妥當,學生比較容易地得出了結論,對現象也能利用本節的知識作出合理的解釋,但設計時如加上人工造“雪”實驗、為加深對升華和凝華的理解,再進行兩個有趣的活動:一是觀看“兩件衣服的對話”的動畫(冬天,兩件冰凍的衣服分別在太陽下、陰涼處),再次明確升華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并沒有經過液態;二是競說升華和凝華現象,誰說對一個,課件上就顯示出來,并有鼓勵性的評語。這樣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我又不能夠立馬批評他,還好我們班的孩子很團結,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學生的嘴,告訴他他的這種做法我們是不贊同的??傮w來說,已經實現教學目標,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學語言應該更加精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在這方面努力,已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緊扣課標 靈活高效 ——簡評林雨萱老師主講課題《7.1力》
一、情景創設
二、新課學習
力的認識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滑輪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物理實驗自始至終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重要過程和載體。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是初中物理重點的測定性實驗之一,該實驗是有一定難度的實驗,對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為突破此課的教學,提高學生實驗的規范性,進而提升學生對此實驗的理解,同時也將自主學習的模式引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選擇了“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這節內容作了嘗試。
這是一堂集實驗講解和實踐測量的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我認為這節課作為實驗課,是成功的一節課。成功的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課堂伊始,設計了小組匯報的環節。小組在課前對預習內容的討論,由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其中無論是實驗原理、器材的選擇、實驗步驟、有關實驗的思考等等都由學生講解并演示,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指導;而且,在其后的課堂教學中,也重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實驗的過程,培養組內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通過設計課前預習卡(即學案)這一有效的引領方式,使學生在實驗前對實驗內容已經有了充分的思考,提高了學習效率,任務明確,吸引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引起學生注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物理是實驗學科,很多物理現象都要通過實驗去呈現、去驗證。本節課,物理實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從實驗儀器的觀察與調節,器材的組裝與測量,機械效率計算和分析,都給每位學生提供實踐與思考的平臺。為確保學生實驗成功,給學生充分操作的時間,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實驗過程,不但可以體驗科學的操作過程,提高操作技能,而且能夠進一步喚起學生“學物理”的興趣,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尾聲處,利用反思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即:實驗原理———所需測的物理量———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數據計算——數據分析。方法明確,并結合實驗,讓學生對科學的研究過程有所體會,提升了學生的實驗觀。堅持下去,必能提升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科學思考、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能力。
實驗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導,才能使實驗更為有效。
此課整體與個別指導到位,如學生實驗前,我將實驗簡單歸納為“先組裝器材,再測四個物理量,最后計算機械效率”三個主要環節,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實驗測量思路;又如學生實驗時打出幻燈片,以圖形加文字的形式,將實驗的注意事項標注其中,使整體指導有效;另外,講課很清晰,針對學生的問題精講,語言簡練到位。
本實驗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實驗能順利地進行,體現出有充分的實驗技能基礎的支持,充足的器材支持,充分的實驗思路的支持、實驗方法的支持。
(一)測量與拓展如何處理。
測量與拓展如何處理?如果完全按教材實施,課容量較大,而且學生的水平有限,達不到短時間內的精確測量。面對時間的客觀因素限制,可處理為:將測量作為重點,而拓展只是作為下一個探究課的課題引入,拓展部分為以后提供假設;或者,分組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后進行整體數據分析。我個人認為前者較好的處理了兩者的關系。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應給學生再多一點時間,讓充分學生進行展示。對于典型測不準或測很準的小組進行互相交流,通過對比分析,深刻挖掘學生測量、思考中所存在的問題,規范實驗操作,反思實驗過程,達到提升認識的目的。
對課堂出現的突發情況估計不足,導致課堂上,對于學生實驗數據不足的突發事件處理不靈活,這也是我教學經驗不成熟的表現。課后對突發事件的思考,帶給我種種靈感,讓我深刻體會到怎樣的程度才是充分備課、備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并緊握住實驗背后的線索——即實驗目的,才能很好的面對各種突發事件。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學習的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
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指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松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
培養差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那里,僅介紹我對三種類型差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狀況。
強化自制,控制自我。
統計資料證明,由于自我控制潛力薄弱而成為差生的比例較大。調查中,我發現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有必須的評價別人和自我評價的潛力。例如,在他們的心目中,物理學得好的學生往往是學習成績優秀,觀察潛力、實驗能九思維潛力、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潛力都很強的學生。當問他們想不想向這個標準靠攏時,幾乎都說心里想到達,但做起來太不容易。他們之所以想的做的不能同步,是由于不能控制自己,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調查中還發現,這類學生的自我控制潛力往往同興趣、情感、意志等有關。針對這類差生的特點,我做了以下一些轉化工作。
1.激發差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首先,根據物理的特點,引導差生正確認識學習物理的目的和社會好處,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強化內驅力,增強自制力。其次,在教學中嚴格把好教材深度關,注意突破難點。在習題教學中,重視物理過程的分析,并充分運用實驗的優點,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創設簡單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
2.鍛煉差生的意志,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差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情緒波動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難和挫折,這無疑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因為學習是一件充滿困難和挫折的事情,物理又是一門較難學的學科。因此,我注意引導他們把戰勝困難,攻下難題當作一大樂事,讓他們在適宜的練習中磨練克服困難的意志,能搞到在情景中循序漸進,合理上升,產生向上攀登的情感。透過不斷地磨煉,不斷地戰勝一個又一個學習中的困難,這樣,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就會逐漸提高。
3.教會差生聽課,培養注意品質。
差生的另一特點就是注意力不穩定,常常被某些與上課無關的事情所干擾。為此,我要求他們勤記筆記,并盡量向他們多提些力所能及的*題,以引起他們的注意。此外,我還組織這類差生召開座談會,邀請物理成績好、自我控制潛力強的學生言傳身教。還組織一些競賽活動。有時故意把時間搞得長些,以促使他們自我控制潛力的提高。
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初中物理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我在過去的教學中,只是單純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愿望和學習方式的注重。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使我認識到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來滿足新課程的要求。把教師和學生從繁重的教學和學習中解放出來,給他們更大的'個人發展空間,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學的獨立思維能力,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和創新。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說得多,做得多,學生說得少,做得少。我通過08年最后一節探究串聯電路電流關系的實驗教學后“驚喜”的發現。過去老師講,學生被動的聽,效果不理想。在現在的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形式進行實驗,開展學習。讓學生自由探索,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數據,總結規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也經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學生交流,學生說:“老師鼓勵的話多了,比以前和藹可親了,上課經常能夠聯系,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并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還做過家庭小實驗,學習起來比以前更輕松,對學習也比以前更有興趣,更積極了,也感覺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動有趣的?!彼麄兊恼勗拰ξ矣|動很深,使我認識到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之所以不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新的實際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識都是經過簡化處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結構性知識,而忽視了知識的結構和形成過程,具體表現在:
1.孤立地講解復雜事物的各個部分,以為重新整合這些部分時,各個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認為,把基本概念、基本規律都講清楚了,學生自然會解決綜合問題了,從而忽視對綜合問題的處理及講解。例如:有個實際問題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綜合起來就能解決的,可大多數學生為什么不會?開始我認為是他們做的題還不夠多,這就產生了“題海戰術”。
2.將連續性的事物,分割為兩個極端,將連續的過程分解成斷續的步驟。例如:電路的連接方式既有串聯、并聯,也有非串非并的連接方式但我們給出的知識結構只有兩類。通常我們把復雜的運動過程進行分段處理,這對許多問題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處理實際上極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們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學在處理問題時缺少對整體的“大局觀”,或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種結果。
與實際相分離的。在這一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中,雖然也講一些實例,但由于多從單一角度分析或過分簡化,學生仍未能將他們頭腦中的知識體系與實際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實例處于一種“游離”狀態。
針對以上幾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切實貫徹物理教學“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應用好學?,F有實驗用具和教學資源,真正把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看待,比較多地采用學生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弄清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依據,明確由這些現象、過程,提出哪些問題需進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結論,這些結論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是什么,明確解題的關鍵和格式。學生在我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四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
壓強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因此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探究來學習。對于“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壓力、受力面積、壓強這三個量中的兩個,能夠通過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變形計算出第三個,不要求與其他公式綜合進行計算?!爸涝龃蠛蜏p小壓強的方法”這項要求,既是為了使學生深入學習壓強的概念,更是使學生能把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學中要注意:
(1)加強實驗。在教學中盡量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活動要具有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的特點,適宜初中學生探究。如: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通過進行自主研究,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中獲得最直接的、生動的實驗事實,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從收集的證據中,總結和歸納規律性的知識,初步學習歸納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實驗的成功中獲得愉悅,為提高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礎。
(2)注意教給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要注意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學好知識。允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獲取或深或淺、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識,不僅不會使學生對物理產生為難情緒,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液體內部壓強規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必須知道的,但關于液體內部壓強公式,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能力選擇學習,給學生一個自由空間。
(3)在教學中,都要從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入手,使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認識到:物理學是有用的,知識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支柱,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谶@種考慮,教學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習題中盡量設計一些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的題目,為學生提供運用和鞏固所學的知識的機會,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成長。
1、與學科特點有關: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科學,它緣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學生學習時要有相當豐富的想象力,要能想象到發生的物理過程,相對而言是比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學生務必具備必須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積累。然而,在這一方面相當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與平時的知識點的落實上也有關:
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數學符號與物理專用符號的區別;圖象結合物理情境的想象與思考潛力的培養;單位、有效數字、方向以及解題格式的規范化始終要引起重視。
3、與學生本身的素質有關:
學生應具有較強的理解潛力、思維潛力、記憶潛力和自學潛力,要有良好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計劃性,自覺做好預習和復習。
初中物理,是在小學“科學”的基礎上,并以數學知識為輔助,開展的一門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中,人們生活周圍出現的一些現象學科。所以要學好物理,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還要有熟練的數學運算潛力,并要養成良好的物理思維方式和推理潛力。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依照啟發式教學的原則,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步驟。(1)讓學生產生好奇。(2)讓學生主動提問。(3)讓學生用心探索。(4)讓學生自主追求,來培養學生的潛力。
好奇作為思維的先導,它是成功的起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想法去解決問題。
初中物理(人教版)開篇就講到搞笑的物理現象,列舉了幾個好奇的實驗。我一一在講臺上演示出來,邊做邊問:“為什么沒給水加熱,它就會沸騰?”“乒乓球為啥不掉下來?”“空心牙膏片為什么在水中可沉可???”隨著一個個的提問,造成一個個懸念。學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緊緊吸引住,多么好奇,多么搞笑,吊起了學生的“胃口”,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興趣和急待解決問題的求知欲。
所以,每一堂客,我透過自己的語言、行動和要求去影響學生,提出或制造一個個與教學資料有關的懸念,讓學生產生好奇,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誘發他們的追求。
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動下,就會主動的去了解問題,認識問題的本質。這就需要他們具有必須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思維推理潛力。他們之間就會出現必須的討論和爭議,并會不時的請教老師來評判。教師此時要善于鼓勵和保護他們的這種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深入分析,著重培養他們的良好思維方法。
在學習“光的色散”后,學生對“彩虹”充滿好奇,透過自己的學習,相互討論,認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時看不到,而有些學生主動提問,怎樣才能看到“彩虹”?我就用三棱鏡,當上午或下午有太陽光時,帶領學生到室外背向太陽光站立,用口斜向上噴射水霧時,他們就看到了一道人造小彩虹。再透過師生共同討論,構成共識,解決了學生的提問,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在學習完“測量物理的密度”,學生了解到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用量筒測物體的體積,再運用公式計算物質的密度。有些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1)怎樣用天平、量筒、水等測金屬塊得密度?
(2)如何用,怎樣用天平、燒杯、水等測金屬塊得密度?
(3)怎樣用量筒、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
(4)怎樣用彈簧秤、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
(5)怎樣用天平、量筒、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
(6)怎樣用準確的砝碼、直尺、水等測金屬塊的密度?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說明他們在掌握現有的知識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去探索一些更新、更難的知識。此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興趣小組,指導他們去設計,并進行實驗,解決他們的問題。
產生了好奇,主動提出了問題,就具有了動力。在此時,就用心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索,物理這一門學科的特點就是觀察和實驗,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透過實驗學習前人的“創新”。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
(1)引導學生利用課本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實驗。
(2)創新機會多做實驗,養成勤動手的好習慣。
再例如,學習“實際功率和額定功率”時,學生心中都認為100w燈泡必須比40w的燈泡亮。此時就要鼓勵學生動手實驗,親自去探索一下,幫忙學生設計好實驗,讓兩個燈泡(220v、40w、220v、100w)分別接在教室的插座上,哪個燈泡更亮?學生討論,再將兩燈泡串聯接入電路,讓學生觀察哪個燈泡更亮?學生討論,使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加上我的指導,解決了心中的困惑??傊?,透過實驗,觀察認識,理論和實際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辨別存在于他們周圍模糊不清的事物,培養了認識事物的潛力,對他們的智力發展極其有益,更為以后的學習帶給了寶貴的經驗和方法。
讓學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認為不解的知識,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學成果,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我結合課本的“想一想、議一議”、“課外閱讀”、“小實驗”、“科學世界”喚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動追求。例如《蒸發》一節中,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三個小實驗。
(1)在手背上滴兩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開,看哪滴干得快?
(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積相同的水漬,看哪個干得快?
(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積相同的水漬,對其一片吹風,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應用,基礎好的學生寫出小論文。再例如,學習了《壓強》理解和掌握了壓強的概念,物理好處,計算公式,討論了壓強與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生產中的應用。學生從網上、資料中搜查出哪些狀況要增大壓強,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狀況要減小壓強,采取什么方法?等等。學生不僅僅掌握了課本中的知識,還加強了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這正是素質教育要求到達的目的。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就會很高,越學越有勁。在他們以后的生涯中,也會延續這種自主追求的精神,充實自己的精神食糧。
我認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解惑,更要培養他們自己去想法解惑,到達“活到老,學到老”,只有這樣,才能出現創新的人才。
《我的滑輪》是大象版科學四下《生活中的機械》單元的第四課。由于教材安排的內容多,特別是組裝滑輪組的難度大,所以,我們把本節內容分成兩課時來完成,并對實驗材料進行了調整,對實驗記錄表重新進行了設計,降低難度,有利于學生完成探究目標。本課力圖體現“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問題——猜想——驗證——總結”的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現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從而明白生活中人們用定滑輪、動滑輪提升重物和道理。
1、按照教材上選擇的材料,讓學生做提升鉤碼的游戲活動時,發現很多學生去擺弄回形針,也不知道怎樣利用回形針來固定線軸來提升鉤碼,很多同學就是把鉤碼系在線上,直接繞過鐵架臺的支架拉鉤碼,根本無法達到通過游戲讓學生體驗用定滑輪、動滑輪提升鉤碼的目的。教學中我對游戲活動的材料進行了調整,不要回形針、線軸,只給學生提供輪子、線、鉤碼、玩具。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很輕松地設計出了多種提升鉤碼的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預設的目標。
2、本課是一節既有趣味性,又充滿挑戰性的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中我對每個環節都進行了精心設計。游戲環節: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想的辦法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驗證環節:設計實驗驗證滑輪是否省力,這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很順利地完成探究任務,教學時讓學生先討論思考實驗方案,并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然后分組進行實驗。使學生先“動腦”后“動手”,所學生的思維活動與操作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課的結束環節:讓學生分析定滑輪、動滑輪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提出新的探究問題,能不能組裝一個滑輪,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不把下課的鈴聲當做教學的終點,促使學生在課外繼續進行探究活動。
3、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對于每一課的教學內容,執教者要反復研讀,認真理解教材,明確教學內容在本冊、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好教學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在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可以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改變教材的結構和順序。另外,對實驗材料要精心選取,使其具結構性和科學性,真正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9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