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做好備課工作,節省備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下面是一些經過多次實踐和改進的教案模板,希望對教師們有所幫助。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本課是在二年級學習觀察物體:辨認前、后、左、右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形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1、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感知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物體的兩個面或三個面。
教學重難點: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具:課件,圖書柜,正方體和長方體木塊。
1、通過實際觀察、比較,能正確指出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2、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判斷、辨別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并發展空間觀念。
3、在活動中培養數學學習熱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習慣。
根據教學目標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把本課的教學設計成以下三個環節。
首先創設情景:猜猜他(她)是誰。媒體演示班上三個同學的相片,正面的,側面的,背面的,讓同學們猜一猜他(她)是班上的哪個同學,并說說猜想的理由。其次,請同學們觀察教室左上角的圖書柜,并指名說出圖書柜正面、側面和上面分別哪個面。最后,請同學們觀察長方體的紙盒,再指名說出紙盒正面、側面和上面分別哪個面。接著,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這時,教師指出:像洗衣機和冰箱等的正面是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有的物體的正面要根據觀察者的位置而確定,通常把觀察者正對的這個面稱為正面。這樣做既復習舊知,又可以讓學生認識正面、側面、上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礎。
這個環節,又可以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一個或兩個面。教師提出觀察要求,觀察時人要坐端正,頭不能移動,眼睛要平視。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然后交流。師出示的問題是:“小朋友,你坐在位置上看到了圖書柜的哪幾個面?”通過交流,使同學們認識到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觀察到的物體面的個數就有不同:有觀察到一個面的,有兩個面的。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還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
第二層次,實際觀察物體的三個面。第一步,媒體演示教師觀察圖書柜的情景,讓學生猜猜看,老師能看到圖書柜的哪幾個面?并說出理由。(在條件允許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上來進行觀察)同時完成教材第86頁卡通茄子的問題,交流時讓同學們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第二步,觀察放在桌子左上角的小正方體木塊,同桌討論你能看到小正方體木塊哪幾個面?第三步,觀察放在桌子右上角的小正方體木塊,同桌討論你能看到小正方體木塊哪幾個面?第四步,觀察桌上的鉛筆盒,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然后交流。第五步,全班交流。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觀察到的物體面的個數就有不同,但是,一次觀察,最多只能觀察到三個面。
組織兩個層次的觀察,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構建視圖表象,建立實物體與視圖之間的正確聯系,發展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首先,基本訓練,運用知識,鞏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題,第4題。接著,拓展延伸。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題后,補充用三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分別看到了怎樣放著的,有幾個正方形拼起來的圖形。
總之,本節課,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發展數學思考及其空間觀念。
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及對稱圖形。這些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認識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軸。
本課難點是:認識對稱現象及找對稱軸。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觀察玩具小狗,用游戲猜一猜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既復習舊知識,又為新知學習做準備。接著設計一個畫小狗的情景,讓學生動手畫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畫出的小狗的形狀不同。然后通過設計分禮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學生探索對稱圖形的學習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電腦動態演示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畫面,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利用電腦演示生活中的對稱事物,使學生感受對稱美,學會欣賞數學美,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發現法教學對稱圖形時,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組圖片,引導同學仔細觀察、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當學生分出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類圖形后,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例1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小狗的形狀畫下來,通過動手畫,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對稱圖形時,學生在折、畫、比等活動中細心地觀察、比較、分析中體驗對稱圖形的特征。
2的對稱圖形。
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例1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玩具狗,畫小狗,再觀察其他同學畫的小狗,觀察結束后組織討論,同一只小狗為什么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1、激疑引入,讓學生猜一猜今天要觀察什么物體,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確位置,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
這樣教學設計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又復習了舊知為探索新知做準備。
3、畫小狗。
請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樣子畫下來。教師從正面、背面、側面各選一張小狗圖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4、質疑明理。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只小狗,為什么他們畫出來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后反饋匯報結果。最后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狀就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只小狗,并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6、知識應用。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并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后組織質疑明理,接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觀察物體。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認識對稱圖形。
1、引導分類,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首先教師通過分禮物的.情景,讓學生又進入探索高潮。這份禮物里有四個對稱圖形和一個不對稱的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再動手折一折,比一比,說說有什么發現后把它們分類,并在小組內交流。
匯報分類方法,當有學生說出把梳子分一類,老虎、蝴蝶、樹葉、七星瓢蟲四種圖形分一類時,引導全體學生再次觀察、操作,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確實都是一樣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接著電腦驗證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什么是對稱圖形。
2、認識對稱軸。
然后教師通過讓學生找藏在對稱圖形里的一位線朋友,請同學給這位線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動認識對稱軸。
電腦演示對稱軸。
最后教師示范畫對稱軸。
3、(接著)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環節教學,不經教師提示而直接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第二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同時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聯系生活實際。
1、課件出示一組日常生活的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并激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美的欲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對稱的。
(四)創作,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創作對稱圖形比賽。
(以上兩小節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理解對稱圖形的性質,并利用對稱性質創作出美麗的圖形,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及對稱圖形。這些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認識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軸。本課難點是:認識對稱現象及找對稱軸。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電腦動態演示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畫面,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利用電腦演示生活中的對稱事物,使學生感受對稱美,學會欣賞數學美,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發現法。
教學對稱圖形時,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組圖片,引導同學仔細觀察、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當學生分出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類圖形后,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2.自主探究法。
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對稱圖形時,學生在折、畫、比等活動中細心地觀察、比較、分析中體驗對稱圖形的特征。
3.觀察法。
例1觀察物體及例2的對稱圖形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1、激疑引入。
讓學生猜一猜今天要觀察什么物體,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確位置。
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這樣教學設計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又復習了舊知為探索新知做準備。
3、畫小狗。
請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樣子畫下來。教師從正面、背面、側面各選一張小狗圖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4、質疑明理。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只小狗,為什么他們畫出來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然后反饋匯報結果。最后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狀就不一樣。
5、全面觀察,體驗新知。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只小狗,并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6、知識應用。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并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后組織質疑明理,接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觀察物體。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1、引導分類,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首先教師通過分禮物的情景,讓學生又進入探索高潮。這份禮物里有四個對稱圖形和一個不對稱的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再動手折一折,比一比,說說有什么發現后把它們分類,并在小組內交流。
2、認識對稱軸。
3、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一組日常生活的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并激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美的欲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對稱的。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觀察物體”是新課程標準數學教材中“空間與圖形”中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三年級上冊已經學會從正面、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由3—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已用4個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使從正面看到的視圖不變,讓學生思考該怎樣擺,并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擺法。試一試,仍用例題中的4個小正方體,改變觀察的角度,讓學生分別按照從上面不變和從側面看形狀不變該怎樣擺。通過讓學生擺、觀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通過認真組織拼擺,觀察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辨認物體視圖的經驗,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視圖,以提升學生對實物及視圖進行轉化的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發展空間觀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利用已有的觀察物體的經驗,借助直觀思考探索不同的擺法,在觀察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三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我先組織學生拿出3個小正方體,讓學生用面對面的方式擺成一個物體。學生任意擺一擺,然后進行觀察,并同桌交流: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視圖。
本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等學習活動,不僅復習和鞏固了以前的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下一環節的觀察學習活動作好鋪墊。
(二)正確觀察,探究新知。
以上教師組織的觀察活動,都是在學生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擺一擺,比一比、議一議,使學生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擺出的物體,得到的相同視圖形狀該怎么擺。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
(三)、操作練習,鞏固深化。
1、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組織學生先擺一擺、看一看、比一比并連一連它正面、上面、側面所對應的視圖。
2、出示“想想做做2”。先讓學生照著書上的樣子擺一擺,然后組織學生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看一看,比一比,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得到視圖的基礎上,來判斷這三個物體從上面和側面觀察得到的視圖形狀是否相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3、出示“想想做做”3。讓學生根據要求先自己擺一擺,然后有由同桌進行檢查,最后全班一起交流不同的擺法。
4、“想想做做”4。讓學生自己擺、數。注意:一定要有序地數。
(四)總結回顧,拓展提升。
我還設計安排一道開放題。
媒體先出示一個正方形,要求學生用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按要求擺一擺。然后媒體出示第1個要求:從上面看到的是一個正方形。學生先猜一猜,再擺一擺,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擺法。認定只有一種擺法。再媒體出示兩個正方形和第2個要求:從上面看到的是兩個正方形,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擺?由學生獨立擺,小組交流,教師組織反饋,并展示符合要求的不同擺法。這個練習的設計使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張揚個性,激活他們的創新靈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下一課時的學習設下伏筆。
總之,本節課我按照“激趣——探索——遷移”的順序進行設計,讓學生主動地在觀察、推理、判斷、驗證與交流的教學活動中擴展空間觀念,學會觀察,使不同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操作,進一步體會提高觀察物體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進一步深化對實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培養初步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觀察物體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猜測、試驗、分析、概括等過程,培養學生的全面觀察物體的觀念,體會從單一角度觀察物體所得的結果是不全面的。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使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滲透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全面多角度觀察事物的做事原則,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物體所有的面;使學生體會到觀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3、學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五年級的學生性格開朗活潑,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較易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較生動活潑、直觀形象,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由于學生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不斷發展,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抽象邏輯關系。所以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充分觀察、試驗、收集、分析,幫助他們直觀形象地感知,形成經驗。
(2)學生已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類似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本節課中,應多為學生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從而樂于探究。
5、德育滲透:
通過觀察物體,體會到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全面、辨證的看待問題、事物和人物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學生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進而形成不健全的思維方式。
1、教法的選擇: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點突破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結果可能不同,并能概括這一規律。選擇“引導探究法”,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共同在游戲、觀察、猜測、驗證與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2、教具準備:要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具的準備必須充分,在這節課上,我準備了小藥箱和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供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而自主地獲取新知,從而感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
3、教學組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強化方法就是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教師要發揮自己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以問題引導,組織學生互動,教師及時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以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學習法”,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觀察實踐,以合作學習促進自主探究。
首先是小組合作觀察藥箱和其他立體圖形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后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后小組成員一齊操作。然后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于觀察物體,你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教學,并通過游戲、競賽、實踐操作、小組合作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的輕松,學的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個環節:
(一)情景創設,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三)聯系實際,理解運用;
(四)深入鞏固,活動拓展;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了學生各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二年級下學期已初步學習的觀察物體的各個面形狀的知識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能正確指出被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能力目標: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判斷、辨認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物體的形狀。
難點是: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它是物體的哪一面,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根據新課程理念,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動力,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豐富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2、積極參與,自主探索新知
本節課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主體參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讓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自主探究,體驗空間觀念和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現場觀察,活動貫穿全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讓學生找到教室里的一個物體,先選定一個位置,說說看到了哪幾個面,再換一個位置,再說說看到了哪幾個面,通過觀察活動,親身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是不同的。
4、多元評價,調控學生情緒
在評價時,注重從學生的個性、氣質、特點等多方面作出評價,有教師評、小組評、大家評等形式,以“大拇指”獲得的多少來進行小組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分享成功的快樂,保持積極的情緒,參與活動。
下面我來談一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這節課主要由以下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在新課開始之前,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有一首古詩你們還記得嗎?《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會立刻接著往下背。這時我就出示古詩: “橫看成嶺,你知道‘看’字還能怎么說嗎?”有學生會說出“觀察”。于是我便隨機引入課題“觀察物體”。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第二課時。下面我談談本節課的教學設想,不妥之處,懇請各位教師指正。
《觀察物體(二)》是物體的空間位置關系與形狀的認識,是小數教學中的重要基礎內容之一,也是小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數學知識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課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從不同角度(視角)觀察物體位置與形狀的基礎上學習的。
教材選取學生熟悉的空間環境和物體,通過從相同的角度(視角)位置觀察、認識不同幾何組合體形狀的活動,認識、感悟從相同角度(視角)觀察不同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豐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觀察、思考、判斷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鋪路奠基。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擬將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主動經歷幾何體的“擺”、“看”、“畫”、“連”等操作與觀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斷、自主探索活動過程,獲得觀察物體形狀平面表象,豐富發展空間觀念與觀察、思考、判斷等推理能力與表達、團結協作能力。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使學生在觀察、探索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從相同方位角度觀察不同物體抽象出平面圖形,思考判斷和體會看到的圖形形狀的相同與不同。
師生教學用正方體模塊與演示多媒體課件。(根據要求可不說)。
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奔啊敖虒W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數學課程的兩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力求實效,達成目標,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主要采用教學策略方法是:
1.創設情景,溫故引新;
3.教師恰當處理師生角色地位的“兩主一中心”關系,運用教具學具與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演示情景案例和問題,引導學生拼擺、觀察、出圖、連線等實踐操作,啟發問題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判斷、合作交流、鞏固深化,促進知識與能力升華,豐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作用,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學情,擬從以下四大環節組織開展本課教學活動:
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問題,復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物體形狀,引出新知教學。激發興趣動力。
1.課件展示從前面、上面、左右側面等不同方向觀察簡單物體或幾何形體看到物體形狀圖。請學生觀察、辨認并說說觀察方位與看到的物體形狀,強調觀察時的注意事項(觀察時眼睛視線要平視所觀察的物體)。
2.談話引入,揭示并板書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物體。同時板書:《觀察物體(二)》2,并通過課件展示:“例2:擺一擺,看一看”教學情景圖,吸引注意,激發興趣。
通過學生自主操作拼組、觀察模塊,思考,合作討論、匯報交流,讓學生動手、腦、眼、口多種感官體驗感悟,豐富空間觀念,拓展新知,發展觀察思考推理能力。
1.動手操作,拼組模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件展示的正方體組合圖,學生自主動手搭建幾何體組合模型,訓練增強學生拼組擺圖能力。
2.引導觀察,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從上面觀察,討論交流匯報:你們分別看到怎樣的形狀?它們相同嗎?為什么?
這三個模塊雖然是由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幾何體,可是由于上、下遮擋的緣故,從上面觀察,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由三個正方形組成的相同長方形。
(2)從左面觀察,討論交流匯報:你們看到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
從左面觀察三個不同的幾體模塊,看到的都是由兩正方形組成的相同豎形長方形。結論:從左面觀察,看到的形狀相同。板書:從左面看形狀相同。
結論:從前面看到的形狀不同。板書:從前面看形狀不同。
(4)對比歸納,概括小結并強調板書:從相同方向觀察不同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結合例2后的“做一做”與習題,引導學生“擺一擺”、“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連一連”等分層變式,獨立操作,深化練習,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掌握新知,進一步豐富發展空間觀念,提升觀察思考和推理能力。
通過設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回顧、反饋和梳理所學知識,讓學生空間觀念與觀察思考、推理能力趨于豐富和完善,并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結合教學環節,適時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從上面看不同物體,形狀相同;從左面看不同物體,形狀相同.
從相同方向看不同物體,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觀察物體時,可從前面、上面、左右側面觀察,觀察得到的形狀可能是不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
本節教學設想主要依據“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p>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奔础敖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及“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等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為中心及其能動作用”、“情境”與“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關鍵作用。
以上說課,定有諸多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評委教師批評指正。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觀察物體及對稱圖形。這些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認識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軸。
本課難點是:認識對稱現象及找對稱軸。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觀察玩具小狗,用游戲猜一猜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既復習舊知識,又為新知學習做準備。接著設計一個畫小狗的情景,讓學生動手畫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畫出的小狗的形狀不同。然后通過設計分禮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學生探索對稱圖形的學習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對稱圖形時,通過電腦動態演示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畫面,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利用電腦演示生活中的對稱事物,使學生感受對稱美,學會欣賞數學美,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發現法教學對稱圖形時,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組圖片,引導同學仔細觀察、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分類。當學生分出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類圖形后,再次引導觀察發現。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例1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小狗的形狀畫下來,通過動手畫,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如,教學對稱圖形時,學生在折、畫、比等活動中細心地觀察、比較、分析中體驗對稱圖形的特征。
3.觀察法例1觀察物體及例2的對稱圖形教學中的觀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例1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玩具狗,畫小狗,再觀察其他同學畫的小狗,觀察結束后組織討論,同一只小狗為什么同學們畫出來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1、激疑引入,讓學生猜一猜今天要觀察什么物體,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確位置,讓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
這樣教學設計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又復習了舊知為探索新知做準備。
3、畫小狗。
請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樣子畫下來。教師從正面、背面、側面各選一張小狗圖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4、質疑明理。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樣一只小狗,為什么他們畫出來的形狀卻不一樣呢?組織各小組同學討論。
然后反饋匯報結果。最后引導小結:因為這三個同學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狀就不一樣。
5、全面觀察,體驗新知。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面觀察,這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全面去觀察這只小狗,并引導總結出:要認識一個物體,就必須全面地去觀察。
6、知識應用。
此環節的教學通過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并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后組織質疑明理,接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觀察物體。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認識對稱圖形。
1、引導分類,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首先教師通過分禮物的情景,讓學生又進入探索高潮。這份禮物里有四個對稱圖形和一個不對稱的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再動手折一折,比一比,說說有什么發現后把它們分類,并在小組內交流。
匯報分類方法,當有學生說出把梳子分一類,老虎、蝴蝶、樹葉、七星瓢蟲四種圖形分一類時,引導全體學生再次觀察、操作,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確實都是一樣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接著電腦驗證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什么是對稱圖形。
2、認識對稱軸。
然后教師通過讓學生找藏在對稱圖形里的一位線朋友,請同學給這位線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動認識對稱軸。
電腦演示對稱軸。
最后教師示范畫對稱軸。
3、(接著)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環節教學,不經教師提示而直接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第二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同時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聯系生活實際。
1、課件出示一組日常生活的對稱圖形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并激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美的欲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對稱的。
(四)創作,在學生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創作對稱圖形比賽。
(以上兩小節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理解對稱圖形的性質,并利用對稱性質創作出美麗的圖形,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五、總結。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觀察物體第1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課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觀察較為抽象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和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認從正面、上面和側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能正確辨認兩個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例如,課本39頁下面做一做,根據看到的一個面進行猜測,可能是兩個什么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后再通過觀察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注重知識發展和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滲透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全面多角度觀察事物的做事原則,以及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的位置。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是:辨認兩個物體圖形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創設法”“觀察討論法”“引導探究法”,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共同在游戲、觀察、猜測、驗證與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1、情景創設法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這節課上,我準備了小藥箱和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供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而自主地獲取新知,從而感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
2、觀察討論法為了實現讓學生經歷觀察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的目標,必須讓學生多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進一步升華,得出結論。
3、引導探究法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善學、樂學,我主要采用了“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教師要發揮自己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以問題引導,組織學生互動,教師及時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由于五年級的學生性格開朗活潑,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較易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較生動活潑、直觀形象,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由于學生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不斷發展,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抽象邏輯關系。所以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充分觀察、試驗、收集、分析,幫助他們直觀形象地感知,形成經驗。再者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類似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本節課中,應多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從而樂于探究。
綜上所述,在本節課中,主要采用以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學習法”,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觀察實踐,以合作學習促進自主探究。
首先是小組合作觀察藥箱和其他立體圖形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觀察物體獨立思考,然后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其次是小組合作觀察兩個立體圖形的活動,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四個環節:
(一)情景創設,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小藥箱,說一說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通過觀察討論,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其次,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再次,指導學生觀察其他的簡單立體圖形,如正方體、球、圓柱等,讓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看一看觀察到的是什么形狀。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擴展,同事也為后面的學習做了準備。
最后,做游戲,猜物體:分別出示正方體和圓柱的一個面,判斷是什么物體,并說明理由。使學生明白只觀察物體的一個面是無法判斷出它是什么物體的,培養學生全面多角度觀察事物的做事原則。
首先,觀察圓柱和球,通過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然后,做39頁下面的做一做。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聯系實際,理解運用;
首先通過判斷,檢查學生對本課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
其次,做練習八第1題,檢查學生能否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一個立體圖形的形狀。
最后,做練習八第3題,檢查學生能否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生匯報,補充,來完成本課的總結。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了學生各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
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
1、通過學生自制教具,為教學提供了物質保證,
2、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讓學生多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實踐操作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已二年級下學期已初步學習的觀察物體的各個面形狀的知識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能正確指出被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能力目標: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判斷、辨認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物體的形狀。
難點是: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它是物體的哪一面,并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根據新課程理念,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動力,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豐富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2、積極參與,自主探索新知。
本節課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主體參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讓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創設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自主探究,體驗空間觀念和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3、現場觀察,活動貫穿全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讓學生找到教室里的一個物體,先選定一個位置,說說看到了哪幾個面,再換一個位置,再說說看到了哪幾個面,通過觀察活動,親身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是不同的。
4、多元評價,調控學生情緒。
在評價時,注重從學生的個性、氣質、特點等多方面作出評價,有教師評、小組評、大家評等形式,以“大拇指”獲得的多少來進行小組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分享成功的快樂,保持積極的情緒,參與活動。
下面我來談一談整節課的教學過程。這節課主要由以下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在新課開始之前,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有一首古詩你們還記得嗎?《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會立刻接著往下背。這時我就出示古詩:“橫看成嶺,你知道‘看’字還能怎么說嗎?”有學生會說出“觀察”。于是我便隨機引入課題“觀察物體”。
李亮:周三是我們教研活動日,這次所評的數學課,是袁老師和公開課,三年級下冊的《觀察物體》,《觀察物體》這節課,袁老師能夠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點,層次鮮明的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實物、圖片、課件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梢哉f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
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學生對學具的準備不充分,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準備好學具,擺放在桌子上,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可能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形狀也不同?!?/p>
宗和杰:今天聽了袁文老師的《觀察物體》一課,整體感覺三維目標突出,學生自主參與面廣,師生配合融洽,比較好的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教學流程清晰。從擺一擺、看一看到畫一畫,指一指,說一說,比一比,接著歸納小結,鞏固提高。
2、教師準備充分,從課件制作到正方體實物(12個),再到正方形圖片(20張)。
3、能夠在具體實物中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歸納,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
4、教師注重方法指導。體現在觀察的動作、方位、順序等方面。
5、注重數學思維訓練。體現在動手擺不同的圖形,觀察圖形中顏色的變化,以及練習中學生再次搭建圖形等。
6、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到圖形的變化之美,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親數學行為。
1、學生的`學具應有所準備,豐富的學具才能讓學生整體參與。
2、學生擺圖形、圖形設計時教師應作適當點評,歸納,教師的引導也應注重語言的精準性。
3、教師應更多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敢說、會說,有條理的表述,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給與合理性、積極性的評價。
4、觀察的結論雖比較難,但教師應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觀察、比較、討論,從而得出結論。
5、畫圖是重要環節,教師應指導并作出評價。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于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里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么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只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后,倪老師以一句“你愿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罢f說你在小象的什么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匯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后、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陽光下的物體》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在陽光下”單元的第5課。通過本單元前面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用鏡面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在此基礎上,本課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明白物體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了這些知識基礎后,下一課《光強與光弱》接著研究不同強度的光與物體溫度的關系。整個單元來看,本課是前面幾課的延伸,也是后一節課的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課分為“觀察反射”“測量溫度變化”2個部分。前一部分的學習是為了后面開展研究做鋪墊,這兩個部分是層層遞進,緊密相連的。
2、教材處理。
(1)把第一部分“觀察反射”的活動安排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觀察這8種物體的反光能力,完成記錄表。課堂上,直接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一、說教材的.分析與處理情況。
說明:用數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數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數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強。
表1:“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記錄表。
(2)把各種顏色的紙都做成紙筒,插上溫度計,然后隨機分發給各小組進行測量和記錄。
實驗裝置。
(3)縮短觀察總時間。預實驗表明,溫度計的讀數在15分鐘內已經有很明顯的區別和變化,足以幫助學生發現物體顏色與吸熱能力的關系,節省下來的5分鐘留給匯報交流環節將更有意義。
3、實施效果。
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和整合后,學生在課前和課堂上都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實驗活動,所有小組都能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正確記錄實驗數據。這樣就保證了后面的數據分析環節得以順利進行,同時有效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1、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所給的材料自行觀察不同物體的反光情況。
(2)能說出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確使用溫度計,對紙筒溫度的變化進行細致的連續的觀察,認真采集、記錄相關的數據。
(4)能運用表格、折線圖等多種方式分析整理數據。
(5)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6)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不同顏色紙筒溫度變化進行預測、觀測、記錄、比較和分析,發現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7)通過小組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2、達標情況分析。
從觀察記錄表和匯報交流的情況來看,學生能從實驗中發現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測和解釋;(目標1、2、7)。
從學生實驗操作的表現,實驗數據的記錄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使用溫度計,對紙筒溫度的變化進行細致的連續的觀察,認真采集、記錄相關的數據;(目標3、6、7)。
從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匯報交流環節來看,學生能夠在表格、折線圖的幫助下比較分析數據,說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系。(目標4、5、6)。
從拓展延伸的環節來看,學生能把所學到的新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懂得根據季節來選擇衣服的顏色,能夠列舉一些生活中巧妙應用物體顏色的例子。
總體來說,學生基本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但也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個別小組沒有在課前按要求完成“觀察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的記錄,二是部分小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現個別學生無所事事的情況。對于合作性較差的小組,教師應在實驗時給予更多的監督和指導,保證學生全員參與。
1、教學與學法。
為了讓“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提高學生與他人的協同、合作能力,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觀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和小結。
2、運用情況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兩個實驗的操作和數據記錄。也能夠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和討論,從實驗數據中發現物體的反光能力與顏色有關。
1、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課探究活動的關鍵之處在于通過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分析來獲得科學知識,但是本校的五年級學生大部分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強,因此我把教學重難點定為:通過分析整理數據,探究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系。
2、落實情況分析。
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順利完成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我讓學生用數字1-8來表示物體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統一的指揮下同步記錄各種顏色紙筒的溫度變化。
情境引入。
測量不同顏色紙筒的溫度變化。
《觀察物體》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它是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發展。這個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及在學習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的。
根據教材特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本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不同,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難點: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1、情景教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故事“盲人摸象”以用聽故事的活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為新課學習做準備,接著設計一個游戲“猜一猜”的情景,讓學生感知只從一個角度去觀察物體是不全面的。
2、演示法
充分借助直觀形象,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觀察物體時,通過電腦演示學生熟悉的講臺與粉筆盒的畫面,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利用電腦演示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事物,使學生感受到并會欣賞數學美,滲透教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發現法
教學時,發給每一個小組一個正方體,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相互議一議,畫一畫,在你所處位置看到的正方體是怎樣的,在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教師的作用是組織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實踐操作法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觀察時,設計讓每位同學把觀察到正方體形狀畫下來,通過動手畫,親身感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做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充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2、觀察法
在教學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手提紙袋,觀察結束后出示圖畫讓學生說說這是從哪個位觀察到的然后組織討論,同一動物為什么同學們觀察的形狀不同,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1、講盲人摸象故事引入,讓學生在聽故事的當中了解只看到物體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
1、引導觀察
首先教師通過一個有代表性特征的學生站在教室的中間,從四個同學的描述中從前、后、左、右四個不同的位置觀察這個同學,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2、分組觀察
通過學生交換位置進行觀察,讓學生了解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概念。
3、全方位觀察
教師讓學生選擇在本組中喜歡的角度去觀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深刻認識。
4、認識例1中各圖的觀察點
本環節教學,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連一連,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在充分實踐活動基礎上學習新知。親身探索過程,同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的方式,培養學生眼、手、腦相互結合,同時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讓學生充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整堂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閔應賢:聽了袁文老師的觀察物體一課,簡單談談我聽后的感想。袁文老師課前準備的很充分,語言有親和力,和學生溝通的很順暢。學生學習的氛圍很濃厚,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探索方面做的很主動,效果也很好。袁文老師大膽放手,適當指導,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我的建議是,袁文老師在一些細節上可以更好的處理。例如:觀察物體的姿勢是平視,應該親自演示一下較為妥當;總結性的板書不夠完整和清晰。
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的知識后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作為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么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導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干凈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游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里抱著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了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后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后讓孩子們在小組里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于“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為什么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為什么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里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為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里,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著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物體下落這是現象很平常,對于孩子們也并不陌生,他們隨手拿起身邊的物品松手,最后這樣東西都會往下落?!毒V要》指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怎樣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設一個開放、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是我們設計科學活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充分的探索空間和嘗試機會?;顒又械娜齻€嘗試點,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讓幼兒理解,而是給幼兒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通過幼兒的嘗試和探索活動,層層深入的讓幼兒理解,使幼兒知道物體下落是因為地球引力,有的物體相對下落得慢,有的物體相對快,并能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我們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為有意探索,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探索無處不在。本著這一點我們設計了活動《下落的物體》,并將目標定為:
1.初步感知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操作、比較,發現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是不同的,并能發揮創造性,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3.能清楚地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啟發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基于大組科學教研活動圍繞的方向是材料提供的適宜性。而下落的物體研究空間大、可選擇的材料面廣量大,我們年級組通過多次討論將材料范圍定位羽毛、報紙、手帕、一次性杯子、這四樣相對較輕,磁鐵、積木、沙包,這三樣相對較重,以及輔助材料(橡皮泥、夾子、皮筋)。通過試上,發現報紙、手帕由于長度大,孩子人矮,在第三次操作,這兩樣東西用上小幫手后與沒用上小幫手時比較效果不明顯,基本上是同時著地。通過討論、研究、最后將手帕、報紙撤去改為紙條,輕的材料調整為為羽毛、紙條、一次性杯子三樣。
整個活動過程緊緊圍繞三次操作展開,第一次操作是探索提供的物體朝上下左右哪個方向落,并進行記錄,最后得出所有的物體都是向下落的,因為地球有吸引力。在這個環節我們引入了一段大科學家牛頓蘋果落地的故事視頻,使活動的導入更生動有趣,孩子的探索欲望更強烈。第二次操作是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紅綠籃子里的材料下落速度不一樣,得出結論有些物體下落相對慢,有些物體下落相對快。最后一次操作借助小幫手讓下落的慢的物體下落的快更是讓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三次操作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幼兒經驗逐步提升。
最后說說我們組在本活動設計和實施上的困惑:在第二次操作中(探索紅綠籃子里的材料下落速度不一樣,得出結論有的物體下落相對快,有的物體下落相對慢。),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們有些舉棋不定,就像呈現給大家看的那樣事先將材料輕的放在紅籃子,重的放在綠籃子,然后就請孩子從紅綠籃子分別拿一樣實驗,在材料選擇的自由度上是有限制的,我們也想讓孩子在選擇材料上自由度更大,請大家幫助出點子。
覃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順暢,讓人耳目一新。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活動“變魔術”引入觀察角度,讓學生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在教學中,覃老師通過觀察單個長方體盒子,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形狀。再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小藥箱,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索,進一步促進學生觀察發現一次看到的長方體的兩個面之間、三個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及與長方體的點、線、面之間的內在聯系。
比如,學生觀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見長方體的兩個面后,引導學生通過看、數、摸進一步發現它們的位置關系是相鄰的,本節課,教者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導下發現、在交流中發展?!坝^察物體”看似簡單,如果設計不好就會出現散、亂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者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順學而導,為學生的觀察學習活動定任務、明要求、指范圍、導方法。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的知識點,設計了分層觀察,讓學生收獲很多。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9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