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材料內容、思想和情感的主觀反應和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讀后感范文,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書籍和不同風格的寫作。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么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么,終點又是什么,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嘗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注釋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后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后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想,我也該從現在起探索人生的價值,因為我們現在無需向后看,只需向前看,楊絳先生已經幫我們探索她經歷過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價值,還在續寫。我們需細細探索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懷念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讀他的作品。因為每一部認真鑄就的作品,都飽含著作者最真實、最深刻的思想精粹?!迸既婚g獲得一本新書,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朋友笑話我,現在讀這本書有點早了,而立之年應該是奮斗、創業,關乎生老病死的問題,那是以后的問題。我笑了笑,沒說話,其實內心只是想知道遲暮之年的哲人們他們對人生持怎樣的態度。
讀完這本書,才對楊絳先生有了一點點了解。楊先生沒有老年人那種老成持重的垂暮之感,反而文字間充滿了俏皮活潑,若是不知道底細,還真以為是個年輕人。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我最佩服的是楊先生臨到人生最后,也不放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百歲老人該是經歷了人世許多滄桑,尤其還自嘲為“晚清遺老”的她更是經歷了最動蕩的歲月,受到世人的`尊敬被稱為“先生”,也受過苦難而到處躲避。按照慣例,德高望重、韜光養晦也沒誰敢有微詞,可楊先生是“先生”名士,自不如此,而是好奇地向后看看,自問自答地探索人生的價值。
“天地生人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睏罱{先生回頭去看,思索、洞悉“天地生人”的目的——當為萬物之靈。人生實苦,靈性良心往往迷蒙在煙雨云霧里,為世事操心。老天何苦為難我們?楊絳先生給了我們一個最重要的理由:“人之善惡雜糅,就若頑鐵一般。所以修身謂之人的根本要求?!睂殑︿h從磨礪出,唯有不停錘煉,才能達到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收獲。人世的苦難正是起著如此這般的作用,人生大苦,大概便是這緣由吧。
“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美。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人生像是一場修行或者說修煉,在紅塵中煉本事,修心,磨礪出自己的信仰。人經過順人情又合理的鍛煉,最終超脫“小我”?;蛟S不如“堯舜”之德,卻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績。尤其在歲月的婆娑下,卻是老而彌堅。到老了,鍛煉了一輩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虛此生。這也是楊絳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語。
讀罷《走到人生邊上》,完全看不到一點“夕陽西下”的哀嘆,也看不到一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躁動。有的只是平平靜靜的思索,喃喃自語,回頭看看過往,說說一生的價值。我們年輕人站在人生的這頭,楊絳先生站在人生的那頭,看著她,看到是她一路上的淡定和從容,到了邊上,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系”。讀其書,知其人,用閱讀這種最平等的方式緬懷楊絳先生,是我最大的尊敬和懷念。感謝一次偶遇,讓我對人生多了一點思考。
今天下午看完了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我是邊讀邊做筆記的一次閱讀。讀完整本書,我在書上劃下了認為對楊先生見解非常認同的地方。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么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里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后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么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鐘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后,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贊嘆。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里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獲,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第一次讀它還是冬天,真沒想到時間過的真快,去年一年就這么嘩啦過去了,完全沒有什么濃墨重彩??磥磉€是得多多記錄,多多做些有挑戰的事情,才能讓記憶更加刻骨銘心一些。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對人生一些抽象問題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問題、人是否有靈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惡、人活著的價值是什么……作為90多歲(當時寫書時候)高齡的知識女性來說,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錢鐘書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靜,好讀書,思考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是最自然不過的,可以看出,錢鐘書和女兒離去后,楊絳也隨時準備著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見爹媽、錢先生和女兒。她做了種種假設,如果是以現在的樣子去見他們,肯定是爹媽不認識她,因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幾歲的樣子去呢,錢先生和女兒又不認識她。哈哈。真有趣兒。
她喜歡《論語》,書中在闡述觀點時,引述了大量《論語》里面的語句。她讀《論語》讀出了個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愛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個弟子的特點都能分析出來;她還對孔子的夫人特別感興趣,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等言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極高,那這背后服務他的是誰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斷,孔子夫婦肯定感情甚好。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從小背《論語》,恐怕并沒有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錯。還會去考慮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會。
楊先生又教會我們讀經典的一招了,就是把書讀活了,要放開大腦去大膽地想象。記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學課時,一位年輕的男老師講古詩詞時會大膽想象,描繪一些場景,又會延展出相關典故及文化背景,這就顯得既有趣又有學問,所以,比其他課程,逃課的人少多了。
楊絳先生從小有個溫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溫馨,也為日后她和錢鐘書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眾多,關系親密,相處和諧。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顧錢鐘書和阿圓,他倆跟她叫娘,這在《我們仨》里也有體現,羨慕!
她的腦子真好使,好多事兒記得門兒清,文章中詳細記載了哪一年哪一天,發生了什么事兒。想必平時有做日記的緣故吧。這讓我想起《瓦爾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記載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時長等信息。這也是作家。
作家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于觀察,他們用大量的時間來發呆,觀察一些在我們看來特別無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兒,比如楊先生寫的《記比鄰雙鵲》一文,寫自家窗前的喜鵲如何建巢、何時同居、baby何時出生、暴風雨侵襲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從頭至尾,她都了如紙張。
要換作是我這種凡人,斷然不會把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因為一來覺得不值,有這時間,蠻可以看點有用的有望轉換成錢的東西。二來根本沒有這種閑情逸致。
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也需要時不時從頻繁刷朋友圈的狀態中抬起頭來,或是走出看新聞、打游戲、寫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藍天白云、觀察觀察小生靈們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記得著名女導演王潮歌曾這樣批評過這個焦慮的時代,這些焦慮的年輕人:
我們犧牲了所有生活的樂趣,犧牲了年輕,去追求那一個個理想。我們有太多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對長相不滿意,時間流失就不再來,我們全耽誤在奮斗途中了。我們被理想所誘惑,嫌自己不夠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對草的香味、云彩流動速度無感。
或許我們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來了,讓我們收拾好行裝,從容出發吧。
看透生老病死,無疾而終,是較為體面地離開人世的方式,在這“上帝下崗,財神爺坐莊”的時代“雁死留聲,人死留名”,留下名聲之外,楊絳先生認為,人軀體湮滅之后,靈魂依舊存世。
我們如今的時代為唯物論占據統治地位,迷信“怪、力、亂、神”是會為人恥笑的,楊絳先生自稱“擺脫一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輔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來自問自答關于鬼神之疑惑。
楊絳先生是信鬼神的,她認為大自然是由神明主宰的,即便是現在各個科學領域被證實的科學規律也是神明規定好的?!翱茖W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發現得愈多,愈精密。一切定律,不論是有關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每一學科的定律,都融會貫通,互相補充,放之四海而皆準。我相信這個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蓖瑫r,她也是懼怕鬼的,住在清華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去尋晚歸的錢鐘書,走在橋邊,三次鼓起勇氣硬是沒闖過去,后來搬離清華大學后被告知清華大學有幾處多出沒鬼怪,其中一處便是上文提及之處。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身體,每一個身體里都有生命,生命便是為靈魂。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禽之處便在于靈魂。她說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梢钥隙ㄕf: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
人與禽之別在于靈魂,而人與人之別在于個性。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只能約束,不能改之。而為全人類所共有的是人性,人性是相比較于“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而言的,食色性也,人之本性。然禽之色為滿足繁衍,人之色不分季節,沒個饜足;禽之食只求饜足,保全生命,而人的食欲生存之外尚有享受之求,飽腹之外求味美。
人與禽之別還在于靈性,禽有良知良能,人亦有良知良能,且超越禽獸蟲蟻,即是說人除了知道忠誠,分工合作,覓歸宿等良知良能外,還知道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這邊是楊絳先生所稱的良心。楊絳先生是主張人性本善的,“山里人最渾樸善良。鄉里人和山里人,并未受到特殊的教育,只是本性未受污損”。
鐘老爺子的《圍城》晦澀難懂,以為其夫人楊絳先生的書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勁兒打開這本《走到人生邊上》,發覺遠非如此。
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往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系鄞嬖趩?靈魂不死嗎?”這本書全是它對于生命人生巨大問題的自問自答罷了。但,后半部分放了幾篇先生的雜記,有故事,有回憶錄,還有些自言自語。
這本書的封面很特別,純白的底,上面印著書名、作者、出版商,還有部分的目錄,像極了先生的性格,簡單,為他人考慮。除了該有的信息,其他一概不加,而添加目錄,大概是讓讀者不用翻閱便能了解里面的內容,好作判斷,不花冤枉錢。
讀著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一位祥和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來她對生命的思考,言語謙和,雖有些上升哲學層面,但她總是在其中添加生活中的例證,這就更像了和家中某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聊天。很喜歡她的語氣,更多時候,她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渺小,“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對不同的觀點總是謹慎并樂于研究,“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很值得深思”。老實講,從她后半部分的雜記讀起,毫無感覺,毫無難度,她就是在用一個平和的語氣在給你講個故事,里面很少參雜著她個人的評價或激昂的情緒。這點讓我很不適應,或許現代“快餐類的暢銷書”看多了,這么平靜、這么不教導不好為人師的書實在鮮見?,F代書,總是直接地告訴你如何能成功,總是用各種煽動性、激動人心的提升你的腎上腺激素,“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女人”、“快速致富法寶”、“30天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等等。而現代的讀者,我就是,總是想著“書中的黃金屋”、“書里的顏如玉”,最好有本書能為我指明一條光明的道,越是粗暴簡單越好,就像《我的哈佛日記》、《卡耐基成功法則》等。楊先生的這本書一點點都不,甚至處處體現出“這僅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想法罷了,你覺得對的,聽聽;你覺得不對的歡迎批評指正”這樣的謙遜。她讓我覺得,其實什么都沒有界限,你的所知所想所歷就是三千流水中的一瓢,不足為喜不足為悲,這是多么豁達的胸懷。
說完了印象,就具體來說說,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書中的中心內容僅百余頁,第一遍讀得蒼白無力,一點沒讓我振奮。第二遍我拋棄心中急功近利的想法,試著從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視角看待她所認識的世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只剩下面對死亡,她此時此刻就是在弄明白,人活著是為什么?生命的本來意義?這個問題,曾經在大學期間困擾了我四年,也未曾想清,后來逼著自己不去想,算是饒恕了自己。楊絳先生說,人生的意義大概是靈魂的鍛煉。人,是有肉體和靈魂組成的。而,人天生有識別并督促自己遵守是非、善惡的道德價值標準,這就是“靈性、良心”。我們一生追求的也無非是讓肉體和靈魂達到統一。她認為,道德品質和貧富尊卑并沒有關系,有時山里人、農村人的品德比經商的、知識分子高,所以,并不應根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評判他道德、靈魂??墒侨艘钦嬲南胍獙㈧`魂達到至高處,那就得進行一心一意的修行了,因為普通百姓要教育兒女、養家糊口,便也不能如此了(這也為什么修士、道士、和尚等需要信眾供養或化齋),但倘若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也確實如此。
我們雖然天生有“靈性”、“良心”,但,也有“罪惡”、“欲望”的那一面,需要“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先生認為論語中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要“修身”則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便是靈魂受鍛煉的方法,“真”是最重要的。人活一輩子,受鍛煉了一輩子,或多或少有了些成績,而這也就不枉此生了。作者很聰明的沒有說,有哪些成績就不算枉此生了,但,我想肯定是不違背良心道德的。
這部分內容有些許的哲學化,但,說的內容卻不空洞,反而是很真實。讀完,讓人內心很沉淀與平靜。我正在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往前看看,有時往后看看,實在不知道怎么走了,就讀讀這些先生的書籍,也是修行的一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么,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著于靈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楊絳女士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說,八字怎么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么關系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p>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這是楊絳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所寫的一段話。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高齡時所寫的一本關于人生感悟的書。滾滾紅塵,顯然楊先生已經走得夠久,時間正在從她的身上碾過去。對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豐富經歷。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對于生命的哲思,對于探討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我希望通過楊先生對生命的解讀,來找尋自我的價值。
本書分兩部分,一半論文,一半散文;一半講理,一半講故事,用故事當理論的“注釋”。前半部分,充滿了楊絳先生對于鬼神、人生、命運、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寫到: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后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這樣充滿智慧與幽默的文字,讀上去引人發笑的同時,也有著對生命的深刻反思。
感謝楊絳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邊緣上,為世人完成了這本書,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讀完本書,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認同。
這本哲理性散文集,實質上是對人性和生活的探討。關于人的“靈”與“肉“,“命”以及靈肉的鍛煉,還真讓我有點小吃驚。開篇就有說道楊絳先生怕“鬼”,“鬼”其實就是人死后的靈魂。書中也確實記載了好幾個關于別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墻”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說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東西,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東西的存在。你還別說,我還真記得,在我們大學教室里,我們可愛的日語老師還真的跟我們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經歷,以及后續詭異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還記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學短信給她,說她給同學們留下了陰影,該老師還當縱在課堂上給我們道歉了。所以,我也覺得,世界上某些東西我們雖然不相信,但是確實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還有所謂的“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當“靈”即理性一面占據上風,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為智者的一面。當然,“靈”也是說,我們作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層次的一面,“肉”即使作為動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斗爭之中的啊。這個時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欲望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本源泉”。當然,這個有點跑題之說,不過,也是我突然聯想到到一個趣事。
文中還主要講述了為人一生的修養與鍛煉,即是“靈”的鍛煉,也是”肉“的鍛煉?!比缫憻捯粋€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捌鋵?,也就是我們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后,老先生還收錄了一些注釋。其實就是一些生活中發生的真人真事的記錄。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在北京給夫人做幫傭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慘一生。小時候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長大后辛苦勞作,外出務工養家,結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無情被勾引,身體背叛,隨后默認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實,還一直堅持在外賺錢養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話:”一輩子只知道勞作,賺錢,存錢,省錢。年輕的時候為了賺25塊養家的錢,后來失去了家?!迸税?,這是為什么啊。不過,也有個體會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樣還是要在一起的,長期分離總會有問題,最終得不償失。當我說出這番感慨時,連在一邊玩網游的蔣公子都馬上附和道:“對,沒錯!”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使?!边@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艔?,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現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各種職業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的軍人。
當無從下筆的時候,才終于明白,自己現在已經進入了寫作的瓶頸期。如今對于寫作,不僅僅只是依靠靈感的火花一現,就可以滿足自己的了。如果不能夠突破以往,進而成就自己的詩風與文風,培養出自己獨特思維方式,寫出與天地萬物及與讀者共通的只屬于自己的詩歌與文章來。那么以前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將淪為泡影,不過是一場虛無。真的不想讓自己曾經的夢想淪為幻想,可是如今的我卻無能為力,只是不斷地思考著自己寫作的初衷及自己如今的艱難處境?,F在愈發的覺得自己的作品無法達到心中對自己的'要求,甚至難以下筆了。對此我的內心是掙扎的也是無助的,可是我相信這也是必然的,因為人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是在原地徘徊不前,沉浸于以往的所得之中。況且自己又還沒有獲得一絲絲的小成,又要什么不舍的呢?可是對自己寫作的要求高了,也就愈發的追逐起文字與語言的精練程度??墒亲约旱奈淖止αs又無法支撐起自己的要求,無限的苦惱便如山洪般爆發而不可收拾了??偸窃趹岩?,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自己選擇的道路,又到底能夠走的了多遠?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只能夠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越是想便是越發的掙扎,思維也是就愈發的混亂,可是直覺告訴我不能放棄,我也決定不會放棄。我始終堅信沒有完全的一敗涂地就還有希望存在。哪怕是在痛苦中艱難求生,也不想讓自己在墮落中徹底淪喪。我不想就這樣,在平凡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我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人活著就應該要追逐自己的天性?;蛟S是癡人說夢,可是真的不想讓夢想的帆船還未起航,就永遠擱淺在夢的灘沙。
我始終覺得人生最揮霍不起的便是青春的美好,不想就這樣麻木不仁的活著,活著就是要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當有自己的追求,不是嗎?而今我終于想明白了,人生不在乎走向何方,只是在乎自己的心境有多空靈,世界有多美好!
我知道我應當要變得更加堅強,這樣才能熬過漫漫黑夜,才有可能看見那希望的曙光。寫詩不是單純為了寫詩,而是為了追求靈魂的高度?;蛟S我們為了那一份遙不可及的精神給養,無奈地選擇了孤獨的存在??墒亲约旱墓陋?,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遠離孤獨,哪怕僅僅只是一個夢想。這也許是為什么,即使沒有什么人看好,卻一直堅持不懈的原因所在吧。哪怕現實不夠美好,可我們應當學會幻想,有憧憬的人生才有希望在萌芽。
精神的滿足是永遠無法用物質來衡量的,活著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整個民族,這應當是詩人的理想。我不懼怕別人的嘲笑與諷刺,也不在乎有沒有人懂我。我的信仰是微薄,可是卻一定是堅強。只是想用童話般的詩歌,點亮黑夜的眼睛,去拯救人類那受傷的靈魂。
《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的創作,前半部分的自問自答的形式,先探討了神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全書的'大前提,如果不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那么之后的靈魂、命運、信仰等問題根本無從談起。接著楊絳先生對本書所談的“人”進行了界定,即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并且每次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都會先進性定義,如“靈魂”、“個性”、“本性”、“靈性良心”等。并且有問有答,內容層層遞進,絕沒有隨意的篇章,邏輯嚴密清晰。這本書不是學術論文,但是楊絳先生卻依然以作學術論文的態度和嚴謹對待。
如果問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楊絳先生無疑。在她身上總能看到閃光點。胡河清曾贊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睏罱{先生一生在探尋的過程中審視自我,關注內心,不讓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還要保持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保持對人生的努力與堅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帶光環,閃閃發光。
初識錢鐘書,自然是《圍城》,行文真是“彈眼落睛”,八寶樓臺,句句驚艷。又一年秋初,偶得錢老先生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全書文風睿智幽默,語言詼諧有趣,在字里行間回歸到一種樸素、自然、寧靜,舉重若輕間不乏深度。依稀間,仿佛望見一位智者,登臨如風凜冽的山頂,從容俯瞰著這個庸庸碌碌的世界。捧讀此書,心中無限感慨。
看過錢先生的生平,其父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銳氣,避其鋒芒。一如此書,幽默之中暗含諷刺,不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與技巧,更內化為一種錢氏精神,如食芥末,清新過后伴隨的辛辣更讓人暢快與回味,體現出創作主體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懷,具有一種所向披靡的力量。
春華秋實敲開思想的大門。
《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鐘書的第一本散文集,作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共收入《論文人》等十篇文章,全書不過三萬余字,卻字字珠璣,行文一氣呵成,閃爍智慧光芒。我曾是一個看書很快的人,或是年輕,總是追隨故事的精彩、文字的華美與否,在快讀中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潛在深意和作者的獨特人格。錢鐘書的文章,須靜下心來認真閱讀、細細品嘗,才能讀的通透、看的深遠,這又何嘗不是閱讀的終極享受——在反復咀嚼中領悟作品的思想,體會作品的價值,欣賞作者那獨一無二的精妙之處,滌蕩心靈,彌散芬芳。我讀到了謙虛、嚴謹、幽默,亦看到了豁達、靈動、博學,《寫在人生邊上》的魅力,來自于錢老先生天才般的語言駕馭功底和宇宙般浩瀚無垠的學識基礎,引領我進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繽紛多彩的深刻啟迪。他侃侃而談,淡泊從容,奇思妙想與真知灼見俯拾皆是。如果說一本好書能閱見寫者的生命軌跡與生活底色,讓人驚嘆,那《寫在人生邊上》正像一把開啟思想大門的鑰匙,傾瀉意識的洪流,一字一言仿佛水中投石,擊中心靈深處,泛出層層漣漪,久久回蕩不絕。
歲月沉淀心安即是歸處。
你想當“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快樂的豬”?這實在是個矛盾的命題。非常喜歡這篇《論快樂》,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復闡說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文無華彩之處,卻偏得人心,他在文中寫到,“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在我看來這個“快樂”更側重于物質的享受,“樂觀”則代表了精神意義上的大徹大悟,也是作者認為真正的快樂。向前的道路布滿荊棘,但也不能阻擋我的腳步,哪怕行走的雙腿流血,也比不上抵達終點的問心無愧,我欣賞這曼妙的風景,而下一站,又將啟程……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進入央行,我走過夏日、秋月,看過春花、冬雪,心懷感激、收獲快樂。進入中支這個溫馨而又催人奮進的家,在深切感召下逐步掌握工作技能,在蓄勢拼搏中敢于發現自身不足,在攜手共進里學會面對成長煩惱,當年歲漸長、經歷漸多,才懂得這才是世間幸福的深意,也是《論快樂》所教給我的。心安即是歸處,奮斗的艱辛無人能超脫,重要是堅守自我的一抹淡然、一席大度、一份心安。
文字是亙古不變的東西,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氣,《寫在人生邊上》歷經匆匆數十載,內涵絲毫未減,依舊耐人尋味。身為作者,錢鐘書曾謙虛地表示,此書不過是如同中國舊書上的眉批,補的是人生這部大書的空白。而實際上,當悠然漫步在人生邊上的錢鐘書,瀟灑地步出了書頁邊緣之際,他的名字則永遠留在了人生這部大書的書底留白處。錢老先生對待生活的這份樂觀與豁達常人難以企及,使我備受感染,也讓我懂得,洞悉生活的細微之處,才能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致意未來,坦然接受與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用心雕琢人生這本大書。送給未來的自己,漸漸學會欣賞,去欣賞前行的亢奮,也欣賞駐足的淡然,欣賞身邊的城市,欣賞真正的自我。人生邊上看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
。
錢鐘書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說這個書名吧,初看上去還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這題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錢鐘書先生寫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錯了。
我們學生們是還不夠資格在人生的邊上作批注的至少我還沒有這資格,因此只能在錢鐘書先生這本《寫在人生邊上》的大作中選上這么一小段,叫做《論快樂》的議論的邊上,寫上一小段隨感,也算是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吧。
畢竟是個孩子,我從不覺得人生太長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錢鐘書先生的觀點來看,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過,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而且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其實也是不快樂的,因為平平淡淡就是沉悶,就是長時間,就是痛苦。不過,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確實是這樣的,雖然錢鐘書先生的一串論證,已證明人生不可能是永遠快樂,甚至說永遠快樂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并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是屬于物質范疇的,而意識是物質能動的反應,當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識所反映出的物質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樂觀看人生,有人是悲觀過一世,而我們理應樂觀地對待人生。
錢鐘書先生將人生是不快樂的與我們應當樂觀的看待人生這對矛盾稱之為這是人生對于人生觀開的玩笑,我還沒有這么高的覺悟去理解這句話,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樂的,那么我們何不苦中作樂呢?至少精神上的快樂可以抵消一些物質上的痛苦,況且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這樣一來,我們至少會感覺到什么是快樂。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長的,但也正是因為它是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快樂,去感受快樂即使快樂是轉瞬即逝的,矛盾的雙方是辯證統一的。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冗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雖然人生注定是不快樂的,我們仍能樂觀地過一生。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圣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霸鵀殪`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拔覀冊绱丝释\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個人的晚年能夠有幸??鞓返幕貞?。
初識錢鐘書,自然是《圍城》,行文真是“彈眼落睛”,八寶樓臺,句句驚艷。又一年秋初,偶得錢老先生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全書文風睿智幽默,語言詼諧趣味,在字里行間回歸到一種樸素、自然、寧靜,舉重若輕間不乏深度。依稀間,仿佛望見一位智者,登臨如風凜冽的山頂,從容俯瞰著這個庸庸碌碌的世界。捧讀此書,心中無限感慨。
看過錢先生的生平,其父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銳氣,避其鋒芒。一如此書,幽默之中暗含諷刺,不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與技巧,更內化為一種錢氏精神,如食芥末,清新過后伴隨的辛辣更讓人暢快與回味,體現出創作主體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懷,具有一種所向披靡的力量。
春華秋實敲開思想的大門。
《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鐘書的第一本散文集,作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共收入《論文人》等十篇文章,全書可是三萬余字,卻字字珠璣,行文一氣呵成,閃爍智慧光芒。我曾是一個看書很快的人,或是年輕,總是追隨故事的精彩、文字的華美與否,在快讀中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潛在深意和作者的獨特人格。錢鐘書的文章,須靜下心來認真閱讀、細細品嘗,才能讀的通透、看的深遠,這又何嘗不是閱讀的終極享受——在反復咀嚼中領悟作品的思想,體會作品的價值,欣賞作者那獨一無二的精妙之處,滌蕩心靈,彌散芬芳。我讀到了謙虛、嚴謹、幽默,亦看到了豁達、靈動、博學,《寫在人生邊上》的魅力,來自于錢老先生天才般的語言駕馭功底和宇宙般浩瀚無垠的學識基礎,引領我進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繽紛多彩的深刻啟迪。他侃侃而談,淡泊從容,奇思妙想與真知灼見俯拾皆是。如果說一本好書能閱見寫者的生命軌跡與生活底色,讓人驚嘆,那《寫在人生邊上》正像一把開啟思想大門的鑰匙,傾瀉意識的洪流,一字一言仿佛水中投石,擊中心靈深處,泛出層層漣漪,久久回蕩不絕。
歲月沉淀心安即是歸處。
你想當“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歡樂的豬”?這實在是個矛盾的命題。十分喜歡這篇《論歡樂》,作者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層面反復闡說了對歡樂的種種理解,文無華彩之處,卻偏得人心,他在文中寫到,“人生雖不歡樂,但仍能樂觀”,在我看來這個“歡樂”更側重于物質的享受,“樂觀”則代表了精神意義上的大徹大悟,也是作者認為真正的歡樂。向前的道路布滿荊棘,但也不能阻擋我的腳步,哪怕行走的雙腿流血,也比不上抵達終點的問心無愧,我欣賞這曼妙的風景,而下一站,又將啟程……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進入央行,我走過夏日、秋月,看過春花、冬雪,心懷感激、收獲歡樂。進入中支這個溫馨而又催人奮進的家,在深切感召下逐步掌握工作技能,在蓄勢拼搏中敢于發現自身不足,在攜手共進里學會應對成長煩惱,當年歲漸長、經歷漸多,才懂得這才是世間幸福的深意,也是《論歡樂》所教給我的。心安即是歸處,奮斗的艱辛無人能超脫,重要是堅守自我的一抹淡然、一席大度、一份心安。
文字是亙古不變的東西,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氣,《寫在人生邊上》歷經匆匆數十載,內涵絲毫未減,依舊耐人尋味。身為作者,錢鐘書曾謙虛地表示,此書可是是如同中國舊書上的眉批,補的是人生這部大書的空白。而實際上,當悠然漫步在人生邊上的錢鐘書,瀟灑地步出了書頁邊緣之際,他的名字則永遠留在了人生這部大書的書底留白處。錢老先生對待生活的這份樂觀與豁達常人難以企及,使我備受感染,也讓我懂得,洞悉生活的細微之處,才能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致意未來,坦然理解與應對人生的起起伏伏,用心雕琢人生這本大書。送給未來的自我,漸漸學會欣賞,去欣賞前行的亢奮,也欣賞駐足的淡然,欣賞身邊的城市,欣賞真正的自我。人生邊上看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
如果讓我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錢鐘書,當是:帥;思辨;幽默;謙遜。
認識錢鐘書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當時去一個同學家,她大概也是愛書之人,藏書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著白色封皮的《圍城》,恍若少女一見鐘情,對著它居然還有點臉紅心跳。也許“初戀”太過暴風驟雨,也許當時閱歷尚淺并未能體會書中旨趣,借來的《圍城》并沒有仔細地閱讀,興奮勁兒過后書就被擱置了,以致于現在讓我回溯書中內容,除了主角“方鴻漸”和那句“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記得了。
喜愛上錢鐘書時已經是高中了。當時不知道在哪兒看見一張鐘書先生年輕時候的照片,英倫風,書卷氣息撲面而來,帥得簡直人神共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視覺性動物,看到美好的人或事,荷爾蒙、多巴胺都會胡亂分泌,至少彼時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確如此。
如果沒記錯,《讀伊索寓言》一篇被當時的高中教材收錄,文章就兒童是否該讀寓言展開論述,而喜愛鐘書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于該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還在時常咀嚼。鐘書先生寫到“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育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以為人事里的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事有湊巧,大學時候,老師給我解讀《道德經》,他說,“因為沒有標點,所以讀者有了更大的解讀空間,我們現在普遍認為老子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我認為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們“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樸素哲學觀來看,我倒覺得老師給我的解讀似乎更符合當下現實社會的邏輯。人是社會性、情景性動物,沒有純粹的好壞之分。如今,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再不敢簡單地以“是非”“善惡”來妄斷了,沒有情境沒有證據,求知真相的過程會被太多內外在的主觀情緒干涉和影響(可能來自媒體刻意宣傳,可能基于自己日常生活經驗),正如胡適先生所說,我只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或許就是錢鐘書先生給我種下的一枚思辨種子吧,當它再從外界環境和周邊人物中汲取陽光雨露時,便會生根發芽逐漸長成。
鐘書先生有三本大書——《圍城》、《談藝錄》、《管錐編》,可惜我由于心存敬意與怯意,一直沒敢翻閱,只斷斷續續地讀了一點錢鐘書的散文和關于他的生平趣事,期許自己能夠“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其中,《寫在人生邊上》應當算是比較認真閱讀的了。所以,別的書籍我都不敢妄加評判,唯獨看過思考過的《寫在人生邊上》感覺自己還稍稍有些發言權。
《寫在人生邊上》是錢鐘書先生唯一的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散文集(也是錢鐘書先生的“第一個集子”),由楊絳先生編定,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一年初版。所藏《寫在人生邊上》已是開明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九月四版”,即是1948年時出版的,可能是解放前的最后一次出版,等到解放后再次出版就要等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了。一九八二年福建人民出版公司把這本書納入《上??箲饡r期文學叢書》第一次重新出版;一九八八年臺北書林出版公司又把它收載到《錢鐘書作品集》中在臺灣出版。但是,其總印數也不過幾千冊,“在國內第一流圖書館,收存者也寥寥無幾,更不必說讀者、研究者對它可望而不可得”(中國社科1990年版再版后記)。但近年來筆者也見到國內又有好幾家出版社再版了這本書,已不像前幾年那般難得。所藏1948年版《寫在人生邊上》盡管不是初版,但解放前出版的錢氏原作已很難見到,故仍頗值簡介。
這本書的正面扉頁是錢氏的“志謝”:
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有幾篇是發表過的,曾和孫大雨戴望舒沈從文孫毓棠各位先生所主編或籌備的刊物有過關系。
陳麟瑞、李健吾兩先生曾將全書審閱一遍,并且在出版和印刷方面,不吝惜地給予了幫助。
作者遠客內地,由楊絳女士在上海收拾,揀選,編定這幾篇散文,成為一集。
愿他們幾位不嫌微末底接受作者的感謝。
扉頁反面是:
贈與季康。
三十年六月二十日。
目前我們在市場見到的新出版《寫在人生邊上》還是保留了這種形式的。書的第一頁為《序》。最后三面為開明書店印行的“開明文學新刊”書目,介紹了各種由開明出版的小說、散文、詩、戲劇和“批評”,其中小說14種,包括錢鐘書的《人·獸·鬼》(其他還有如葉紹鈞的《倪煥之》、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等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作),散文集21種,其中有錢氏的《寫在人生邊上》(另外還有如茅盾的《速寫與隨筆》、朱自清《歐游雜記》《倫敦雜記》《背影》、巴金《懷念》、豐子愷《緣緣堂隨筆》、施蟄存《燈下集》、冰心《關于女人》等),詩兩種:馬君玠《北望集》、藏克家《烙印》,戲劇6種,有如茅盾的《清明前后》、柯靈的《恨?!?,批評一種:李廣田的《詩的藝術》。
此書最后一面重點介紹了四本書:錢鐘書的《人·獸·鬼》和《寫在人生邊上》,以及艾蕪的《我的青年時代》和沈從文《從文自傳》?!秾懺谌松吷稀返膹V告詞很簡單:“作者在序文里說:‘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鼻∪缙浞?。倒是《人·獸·鬼》的廣告詞要詳細的多:“作者是以博學和智慧聞名的,他用深邃的目光和犀利的觀察解剖人生。這本集子保持著他一貫的風格。這里包含四個短篇小說:《上帝的夢》,《貓》,《靈感》,《懷念》。每篇像一朵有刺的花,美麗,芬芳,發散出無限的色香,可是,同時用毫不容情的諷刺,引起我們一種難以派遣的惆悵?!?/p>
錢氏少年才俊,早已聲名在外;到1948年時的他,不僅開始出版學術著作《談藝錄》,還發表出版了極受歡迎的長篇小說《圍城》,開明書店極力為錢氏做廣告也只是說了該說的話,并沒有夸張,當然開明書店要拿他做賣點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本書除了《序》之外共收有十篇文章,分別是:《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窗》、《論快樂》、《說笑》、《吃飯》、《讀伊索寓言》、《談教訓》、《一個偏見》、《釋文盲》和《論文人》。全書正文共65頁,第64頁有借書卡一張,只有兩人曾借過,從全書內頁看,也似乎沒有被閱過的痕跡。
據現代文學研究專家袁良駿先生說,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書:《寫在人生邊上》很可以看作《圍城》的前奏曲,沒有它,也許就沒有《圍城》??梢姶藭至恐话?。那么為什么這本書叫《寫在人生邊上》?仍原引作者《序》(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八日)里的話:“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凹偈谷松且徊看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在《一個偏見》一文中,他也曾說:“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梢娺@本書主要寫的還是作者對“人生”這部大書的理解與體悟,也可以說是“對這部大書的豐富和補充”。有興趣者不妨拿來一睹為快。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假期有幸讀到了《一個偏見》這篇雜文,深深為錢鐘書先生豐富淵博的學識與幽默含蓄的談吐所折服,于是又拜讀了《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書。剛一讀,立刻“眼不釋卷”,花了三四個個小時,總算是粗讀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錢鐘書寫的文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這句話用在錢先生身上實在合適不過了,錢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寶劍的鋒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讓人膽寒。
我以為,錢先生更多是為了抒發才氣而進行創作,至于讀者是否能夠全盤接受,就要看自己的腦子是不是能夠跟上他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畫工的學識了。
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并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讀者透過思考來理解他的思想?!秾懺谌松吷稀?,這個名字,確實也取得巧妙。作者將人生比喻為一本書,將一部分人比喻作書評家或批評家,而另一些人則為消遣者。這樣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貼切。
將快樂與黑暗面對立起來的《論快樂》與《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實際上描述了他的一種思想,即快樂是相對而短暫的,而那些失望苦悶虛偽才是貫穿人生的真正主題,而這種頹廢美,正是錢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為著名的兒童讀物,但作者卻認為,寓言將孩子教得更簡單,灌輸美好社會的假象,可事實上成人的世界中,卻并非如此黑白分明,進而批評社會中的虛偽行為。
《談教訓》中寫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表文章,教訓人類?!狈从沉讼壬鷮τ诩俚缹W的一貫鄙視,也證明了他性格中確實看不起為人師者,就如同當年在清華之狂語“清華園中,無人配做我錢某人的老師?!?/p>
20xx年3月21日,愛讀讀書會第十五期,讀錢鐘書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讀書會上討論先生生平,發現今年是先生逝世的20周年。在此緬懷先生,今時今日能讀到先生的著作,于我于讀書會的各位書友,都是一個不小的收獲。
少年的時候,《圍城》風靡一時,看了電視劇,自我也尋來《圍城》一知半解的看上了幾遍,至于看完悟出了什么,至今回想起來,除了對幾位主角情感糾葛記得一些,對作者趣味的語言感興趣一些,年少不更事的我實在是沒有什么其他的感覺,也是當作一本趣味的`故事書看完了罷了。
而二十多年后再讀錢鐘書先生的散文雜記《寫在人生邊上》,是抱著小學生謙卑、求知的心態,滿懷著驚嘆和敬仰的心境讀著。讀完要寫后感,實不敢妄論,只敢說像小學生寫讀書后感一樣,記錄下自我的心得和感受。因在先生深廣的學問面前,說我是個蓬頭小兒,呀呀學語,也是毫不夸張的。
錢鐘書先生是20世紀中國學界的一代宗師,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征,他的學問稱之為:錢學。錢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享譽海內外,為中華民族禮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所以有人說,錢老的書難懂,不容易讀。確實如此,沒有深厚功力的讀者和學者是讀不懂錢學的??墒请y懂不代表著不能讀。從一只貝殼里能夠聽見大海的歌唱,一朵雪蓮也能夠折射雪山的豐姿,管中窺豹也可見一斑。
就像錢老在他的《寫在人生邊上》的序里所說:世上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寫批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余光中也說:感性的純讀者,主觀的喜歡,享受作品技巧的效果,知其然并不必須知其所以然,讀書是一種精神上得到的新鮮的愉快。
于是乎,我們就安然的享受著讀錢鐘書先生的大作而帶來的愉快感受,而不去強求自我必須要知其然,且又知其所以然了。
其實我每次看到楊絳的新消息都會慘叫一聲說,她怎么還沒死?!不是不喜歡她,實在是憐她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孤單。她曾經翻譯蘭德詩“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彼呀洔蕚浜昧?。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許真像一個“暑假”,必然是要來的,來了很好;暫時沒有來,那么就安心地等著吧。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她也不甘心讓時光荒廢,讓思維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關于生死鬼神的探問對我而言并無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講的一系列老故事(勞神父對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讓人感動)。還有那個關于死后以怎樣的相貌去見親人。她愿意以十五六歲時清秀小姑娘的相貌與先去者見面,但父親,母親,丈夫,女兒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靈魂相會,而無關相貌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9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