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希望對您應對挑戰有所啟發。
教學重點與難點:
安全用機、防病毒、知識產權常識(重點);
按機房制度用機(實踐中的難點)。
教學形式:進入機房,現場教育。
教學過程:
1.引言。
2.閱讀與講解(學生看書,演示相關資料)。
計算機病毒與防范知識;
知識產權簡介;
用機道德規范及機房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總則。
3.提問。
什么是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有哪些危害?
使用計算機應注意哪些問題?
不經別人同意就把他制作的軟件拷貝給旁人使用,對不對?為什么?
4.小結(投影或板書要點)。
計算機病毒;
防病毒措施;
知識產權;
用機道德規范。
5.上機準備。
布置預習;
安排上機座位;
注意問題。
1.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知道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
3.使學生初步感知學習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
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難點: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生甲:我們桌上放的這瓶液體是酒精.我是根據它的氣味鑒別的.。
生丙:我們桌上放的這兩個物體,外面涂有同樣的顏色,無法判斷它們各是什么物質.。
生丙:肯定不是.因為它們大小形狀完全一樣,可我用手掂了掂它們不一樣重.。
師:大小形狀完全一樣,表示什么相同?
生:體積相同.。
師:用手掂,你關心的是什么?應該用什么儀器測量?
生:關心的是質量.應用天平進行測量.。
[實驗1]。
a.將涂有同種顏色、同體積的兩物體放在托盤天平的兩個盤上,結果天平失去平衡.。
師:這兩個實驗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這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簝晌矬w的體積相同,質量不同;水和酒精的體積也相同,但質量不同.。
生戊:這說明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是不同的.。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質,在體積相同時質量并不相同這一特性的物理量.。
2.建立概念。
(l)學生分組實驗。
(每組一個鐵塊或一個木塊,各組的鐵塊、木塊的體積均不相等).。
(2)分析實驗數據(投影片見表1)。
表1。
師:由以上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體積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不同.。
(3)建立概念。
[板書2]2.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
3.密度的公式。
[板書3]4.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師:在一般物理實驗中,由于所用物質不多,因此質量的單位常用克,體積的單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單位就是克/厘米3.”
[板書4]常用單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第84頁,我們一起來看一些物質的密度表.。
師:銅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義?用克/厘米3作單位,其數值多大?
師:鐵的密度是多少?銅比鐵的.密度大,這說明什么?
師: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氣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氣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師:現在,我們再看密度表,比較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哪種較大?哪種較???
生?。汗腆w的密度都較大;氣體的密度都比較?。?。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這種金屬是鋁.。
師:所以,利用密度還可以鑒別物質.。
3.實驗與討論。
師:下面我們分成4個大組,每個組完成下面一個實驗內容.。
(1)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內容用投影映出)。
[實驗3]用天平、量筒來測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鋁塊、小鋁塊的密度;
c.同體積的鐵和銅的密度;
d.涂色的兩種物質的密度,鑒定它們是什么物質.。
(以上實驗兩人一個小組,六個小組完成一個實驗內容,四個實驗內容并進).。
(2)實驗記錄。
(見表2用投影片,請同學回答,教師填寫).。
表2。
(3)思考與討論。
師:由以上實驗結果,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板書5]實驗與討論:
a.對同種物質,物質的密度與質量、體積v的關系.。
b.不同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生乙:不同的物質,密度也不同.這說明: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
師: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這說明: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
[板書6]5.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種物質,密度相同.。
生丙:用它可以計算未知物質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計算式.。
[板書7](寫在板書1,密度公式的右邊):計算式.。
4.鞏固練習。
(投影片)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大鋁塊的質量是4千克,小鋁塊的質量是1千克,則大鋁塊的密度是小鋁塊密度的4倍。
b.物質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來的一半。
生:(略)。
5.本課小結。
6.布置作業。
【教學重點】對“農業發展”的幾個專題,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分析處理、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形成觀點,最后表達的過程。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方法】分小組學習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工具】計算機或投影儀(根據學校的具體狀況決定采用某種工具,主要是用來展示學生找到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在學習了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之后,從更高的視角來綜合的了解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農業發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們采用分小組學習的方式,把“農業發展的成就”、“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科技興農”、“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四個問題作為四個專題,根據討論提綱,在小組里已進行了討論、交流。
每組派兩個代表就自己的專題進行講解,其他組的同學有什么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自由提問。講解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以就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
現在開始:
[學生活動]展開討論,各組學生按順序進行講解。
[教師]適時給予鼓勵、引導及點評、
[小結]總結學生對前四個方面的講解,引出“農業發展的前景”這個問題。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講述,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總結]對這次探究活動表示肯定;對同學的出色表現進行鼓勵,對講解好的同學給予點名表揚。
討論提綱:
【提問】教室的東西南北方向。
學生回答略。
【演示】教師轉動地球儀。
【提問】描述自轉的方向。
學生回答略。
【演示】轉換地球儀的觀察角度,分別從北極和南極上方觀察轉動的地球儀。
【提問】描述從北極看和南極看到的地球自轉狀態。
學生回答略。
【板書】。
【提問】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儀自轉。
【提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
學生回答略。
【引出太陽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講解】用吹塑片演示(課本第27頁)“恒星日與太陽日圖”中恒星日與太陽日的關系。
(2)讓該吹塑片以p為參考點自轉并繞日公轉到e2位置,作圖。在黑板上用虛線連接太陽和e2,p點未在此線上,說明以太陽為參考點時,地球還未自轉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長線,此線的上方為遙遠的宇宙中的一顆恒星h,該線與spe1線平行,以該恒星為參考點,則說明地球自轉了一周。
(3)要保證以太陽為參考點的自轉一周,地球必須繼續向前公轉到e3點,使s、p、e3三點一線。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太陽日比一個恒星日多轉出一個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轉東進59分,即圖中的角e1se3的度數。課本中的`示意圖實際是夸大了該角度。若按照嚴格的度數畫圖,就會發現,e1ps線和e2p線距離很近,該恒星距地球十分遙遠,這種誤差可以忽略,所以圖中的三顆恒星是一顆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內錯角,因此一個太陽日,地球實際自轉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時間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板書】。
請學生看書中第28頁圖。
【展示模型】展示與之對應的立體紙制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含義。
【討論】不同緯度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大小的特點。
學生回答略。
【小結板書】3.速度。
【轉入自轉的地理意義】。
【提問】舉例說出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
學生回答略。
【小結板書】4.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板圖】晨昏線的畫法(圖2)a。
【學生練習】在上圖中的b圖和c圖上繪出晨昏線。
【提問】(1)地球自轉一周是360度,計算每小時轉過多少度?
(2)甲在乙的東部,甲乙兩地經度相差45度,時間差幾小時?
學生轉動地球儀,思考回答。
【板書】(2)地方時。
【演示】橢球儀。
學生觀察、回答,由于自轉會使圓形變成橢圓形。
【板書】(3)使地球形成旋轉橢球體。
【講解】該現象對河流兩岸沖刷的影響。
【板書】(4)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生偏向。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的計算公式.
重點與難點。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討論法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師: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3、我們桌上放的兩個物塊,一個是塑料塊,一個是鐵塊,外面涂有同樣的顏色,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a、討論與交流:(提出猜想)。
師:物體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提出猜想“同種物質的不同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它們各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設計實驗:
分別選取3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的鐵塊和塑料塊(鐵塊和塑料塊的體積分別對應相等),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后,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算出每個鐵塊和塑料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較。c、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
測出3個體積不同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測出3個體積不同的塑料的質量與體積;分別算出每個鐵塊和塑料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9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把收集到的證據整理后,填寫在下表中:d、實驗結論:
同種物質的不同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建立概念:質量有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所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
[板書1]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同種物質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
[板書2]密度的公式:=m/v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板書3]密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密度的單位是千克/米3,符號為kg/m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單位有時用克/厘米3,符號為g/cm3密度的測量:
師:請大家把測的數據與課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數據比較,看看結果怎樣?如果不同,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師:密度公式有什么用處呢?
生甲:可以測量密度,從而用來鑒別物質。
生乙:可以用來計算不便于直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的。鞏固練習。
小結:你學到了什么?【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保護我的計算機》是寧夏教育廳教研室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級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由“任務引導”、“知識窗”等模塊構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由“網絡中的安全隱患”、“個人計算機的網絡安全”兩部分內容組成。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常見的網絡安全隱患,學習一些常見的網絡安全措施,要讓學生知道:網絡雖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開放的網絡系統也帶來了眾多的安全隱患?!爸R窗”模塊,主要介紹了“系統漏洞與補丁”,使給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了拓展知識的空間。教材由“做一做”、“試試看”模塊構成課內操作實踐體系;(“做一做”模塊讓學生參照操作步驟完成任務后,可以模仿或自主確定方法步驟,進行“試試看”的模塊)。使學生學會使用常見的網絡防護軟件來保護個人計算機的安全。使學生樹立正確網絡安全與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網絡中的'安全隱患;
(2)了解網絡防護軟件的種類,掌握360安全衛士的基本使用方法,學會維護個人計算機的網絡安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學習,知道網絡安全隱患和防范措施。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學生網絡安全防范的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網絡防護軟件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能夠樹立網絡安全與防范意識。
教學媒體(資源):
微機室360安全衛士計算機多媒體課件(ppt演示文稿)片斷。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
的作用和運用。
設計意圖、依據。
一、談話導入。
1、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上網最喜歡做些什么呢?上網時遇到過哪些問題?
2、出示課題《網絡安全與防范》。
學生回答。
齊讀課題。
出示課件:幻燈片1,出示課題。
聯系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二、建構新知。
1、網絡中的安全隱患。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網絡中的安全隱患。)。
師提出問題:網絡中的安全隱患都有哪幾種?
引導學生看書63-64頁快速瀏覽網絡中的安全隱患這部分內容。
引導學生回答提出的問題,師進行小結。
師引導再次閱讀網絡中的安全隱患這三部分內容,還能獲得哪些知識。
師巡視指導。
師引導學生說出防護軟件的種類。
師小結常用的防護軟件的種類。
引導以360為例進行學習。
引導完成做一做。
師指明學生演示操作。
師出示知識窗。
學生看書快速瀏覽相關內容,找出問題的答。
匯報學習結果。
看書自學。
學生匯報學習收獲。
學生回答防護軟件種類。
學生探究學習完成做一做。
學生演示。
學習知識窗。
出示課件:幻燈片2。
明確問題,探究找出問題的答案。
出示片斷(病毒):進一步體驗病毒的危害。
出示課件:幻燈片3,進一步了解網絡隱阱。
出示課件:幻燈片4,了解常用的防護軟件。
出示課件:幻燈片5,明確任務及要求,幫助學生完成任務。
出示課件:幻燈片6,了解漏洞與補丁的相關知識。
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知道網絡中的安全隱患及其表現形式。
引導學生學習360安全衛士的使用方法,舉一反三,知道其它防護軟件。
教案示例1。
――“農業的發展”
【教學重點】對“農業發展”的幾個專題,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分析處理、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形成觀點,最后表達的過程。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方法】分小組學習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工具】計算機或投影儀(根據學校的具體狀況決定采用某種工具,主要是用來展示學生找到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在學習了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之后,從更高的視角來綜合的了解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農業發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們采用分小組學習的方式,把“農業發展的成就”、“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科技興農”、“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四個問題作為四個專題,根據討論提綱,在小組里已進行了討論、交流。
每組派兩個代表就自己的專題進行講解,其他組的同學有什么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自由提問。講解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以就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
現在開始:
[學生活動]展開討論,各組學生按順序進行講解。
[教師]適時給予鼓勵、引導及點評、
[小結]總結學生對前四個方面的講解,引出“農業發展的前景”這個問題。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講述,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總結]對這次探究活動表示肯定;對同學的出色表現進行鼓勵,對講解好的同學給予點名表揚。
討論提綱:
1.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的概念、運動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學生能夠看懂“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說出兩者的差異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會運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偏向”規律。
教學重點。
1.自轉的運動規律。
2.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1.經度時差。
2.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偏向。
教學方法。
談話法。
教學媒體。
投影片、投影儀、吹塑圓片一個(圓片上系一紅繩)、地球儀、彩色墨水、滴管、橢球儀、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紙模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毛澤東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學生回答略。
【講述】地球運動的種類。
2.養成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使用比較的方法。
3.培養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科學的設想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課前準備:
相關投影、化石標本。
教學程序。
老師活動教學內容學生活動復習鞏固1.生命的起源可以通過有關的研究進行()。2.科學推測需要有確鑿的(),還需要有嚴密的(),和豐富的和()。3.米氏的實驗說明了生命起源從()到()是完全能夠實現的。學生回答過渡如今生物圈中我們熟悉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樣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變而來的呢?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一.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資料分析:(見書本53—54頁)出示討論題討論題:1、3個資料中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問題時各采用了什么方法?2、3個資料中,科學家所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3、根據3個資料,你能對生物進化的歷程作出怎樣的推測?小組學習并討論指導交流共同得出結論。(略)全班交流老師對比較的方法和化石進行總結1.通過對各個事物特征的比較,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2.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3.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的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在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學生劃出來二.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指導學生觀察1.觀察生物進化樹,并完成。觀察并完成2.總結: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劃出來三.技能訓練提出問題恐龍是怎么絕滅的?學生主要有兩種觀點:1、由于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了火出爆發,導致迅速絕滅。2、恐龍是因為不能適應當時的環境變化而漸漸地消亡的。陳述自己的觀點尋找證據在書本57頁上的7個證據中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小組合作完成小結本課內容略學生小結練習鞏固課后練習及課課練。
1.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制取方法。
2.難點: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
3.疑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決方法。
(1)采取討論的形式,從學生學過的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制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2)通過演示和補充實驗,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使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聯系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學會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方法。
2.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使用的藥品、儀器名稱和收集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節主要采用討論的'形式,使學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三)教學過程[復習提問]:(1)co2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實驗室制取h2、o2的反應原理是什么?
[小結]: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是利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在加熱條件下得到氧氣。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原理是用金屬鋅和稀硫酸(或稀鹽酸)反應得到氫氣。
[教師活動]:投影出制取h2、o2的幾套裝置圖,通過討論得出這些裝置圖的適用范圍:(1)當用固體反應,需要加熱產生氣體時,可采用制取氧氣的裝置;(2)當用固體與液體反應,不需加熱就能生成氣體時,可采用制取h2的裝置(注意該氣體難溶于水或酸)。
[提問]:(1)在實驗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據它們什么性質?
(2)如何檢驗h2和o2?
[學生活動]:通過討論得出以下結論:(1)根據氣體的物理性質(密度和溶解性)決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質的特性來檢驗物質。
[總結板書]: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實驗室的條件下,用什么藥品,通過什么化學反應制取這種氣體。
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和生成氣體的物理性質,來設計實驗裝置,決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過什么實驗來驗證制得的氣體就是所要制的氣體。
[板書]:一.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93頁。
[板書]:1.藥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鹽酸。
2.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演示實驗]:向裝有大理石的試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裝有大理石的試管中加入稀h2so4,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講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應一段時間就停止放出氣體,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應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觸,反應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試驗]:取兩支試管,一支裝有大理石,另一支裝有碳酸鈉,都加入鹽酸。
[學生活動]:觀察兩支試管中產生氣體的程度,思考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圖]:通過上面的演示試驗,使學生理解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和依據的反應原理。
[提問]: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確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裝置?
[板書]: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1.裝置:同制取氫氣的裝置相似。
[講解]:采用與制取氫氣相同的裝置,指出反應的容器可以是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大試管、啟普發生器等,并強調裝置的正確性和原因。
[提問]:根據co2的物理性質,采用什么方法來收集co2呢?
[板書]: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氣法,不能用排水法。
[提問]:(1)如何檢驗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2)如何證明集氣瓶中充滿了二氧化碳?
[總結板書]:三.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
1.檢驗方法:將生成的氣體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該氣體為co2。
2.驗滿方法:將燃著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木條熄滅,證明瓶內充滿co2。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95頁的選學材料,回答每種滅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項。
[目的意圖]: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板書]:四.三種常見的滅火器。
(四)總結、擴展。
四.布置作業。
2.教材第96頁習題2、3、4、5。
1、自然界中氧氣的含量會隨著呼吸和燃料等而減少,但又隨著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氧循環。
2、臭氧(o3)是一種藍色帶腥臭味的氣體,臭氧層位于平流層,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氧氣可生成它:3o2=2o3(條件紫外線)(反應原理)。臭氧對生物起保護作用,主要是它能阻擋和消弱紫外線。目前對臭氧層造成危害最大的一類化學物質是氯氟烴,它們促使臭氧分解成氧氣,它們在該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3、臭氧層被破壞后的危害:破壞葉綠素,阻礙植物光合作用,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傷害人體皮膚、眼睛、免疫系統等。
4、由于現代工業的發展燃燒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多從而加劇了溫室效應,它的加劇的危害: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要從根源上解決此問題要從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增加燃燒效率和開發和使用新型潔凈能源著手。
七.空氣污染與保護。
1、造成空氣污染的污染來源是。
工業廢氣和煙塵排放、土地沙漠化、車輛尾氣、,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
2、汽車尾氣有害成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煙、二氧化硫。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造成酸雨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酸雨的形成的化學方程式酸雨侵蝕建筑物的化學方程式。
4、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
5、森林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大量氧氣,吸收一些有害氣體,吸收大量的煙塵和粉塵等。
相關實驗。
實驗現象。
反應原理。
co。
2通入紫色石蕊。
加熱上述溶液。
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
了解聲音的三個特性及其相互關系。
u課型:新授課。
u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u知識與技能。
1.知道音調、響度和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
2.常識性了解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知道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u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u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教學重、難點解析。
u重點。
u難點。
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音調、響度和單色三者的區別。
教學準備。
生:自帶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鋼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創造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約4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用收錄機播放一曲交響曲。(如《命運》交響曲)。
2.講述:同學們剛才欣賞到的震撼人心的樂曲,表達了人們與命運抗爭,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調低沉,有的地方單調高昂;有時聲音大,有時聲音??;有鋼琴和其它樂器組合演奏出了偉大的樂章。為何能奏出如此變化多端的曲子來呢?學了這節課后,同學們將知道其中的奧妙。
教師板書出課題:“聲音的特性”
1.欣賞樂曲,受到強烈的音樂感染。
2.聽講,產生探究聲音奧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調:(讓學生體驗探究的基本過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約16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演示:拿出一個樂器(用簡易的兒童樂器也行,沒有樂器可用實驗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調高低不同的音符。
講述:剛才同學們聽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們也知道,按動鋼琴的琴鍵,從左到右,音調逐漸增高。我們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音調的定義。
2.探究:
大家能拿出既發出音調不同的聲音,又便于觀察的方案嗎?
引導有些小組進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圖1.3-1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的聲音,同時注意鋼尺振動的快慢。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注意使鋼尺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論證: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引導學生分析:鋼尺振動的越快,發出的音調越高;鋼尺振動的越慢,發出的音調越低。
3.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一位學生上臺觀察在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觸齒數多的齒輪時,振動快,發出的音調高;接觸齒數少的齒輪時,硬片振動慢,發出的音調低。
4.講述:可見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決定著音調的高低?!拔锢韺W中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的單位為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板書結論。
由演示得出: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講述:人能感受的聲音頻率是有一定的范圍的。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在20hz到0hz之間。人們把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提問:為什么有些聲音在人們毫無察覺時,貓、狗就已經警覺地聽到了?
教師簡要介紹一些動物的聽覺頻率范圍、發聲頻率范圍與人的差異。并擴展介紹超聲、次聲現象及其廣泛的應用,有些情況下也存在危害。
6.演示:觀察聲波的波形。
將音叉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到示波器上,觀察不同頻率音叉聲音聲波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的聲音信號輸入,比較波形。
1.學生聽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學生音樂課具備這樣的常識)。
獲得對音調高低的感性認識后,了解音調的定義。
2.探究。
(1)思考,進行猜想。(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根據平時自己對聲現象的觀察,發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管學生的看法如何,教師都應該表揚、鼓勵,倡導大家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學生積極地嘗試各種辦法,有的可能用鋼尺、塑料尺撥動,有的可能有長短、大小不同的筆筒吹,有的可能敲動不同的物體、不同的部位。
學生篩選出方案。
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注意聽聲、觀察。
(3)比較、分析,認識到音調高低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3.學生觀察器材、弄清原理,認真聽聲、作出比較。
分析、比較,再次認識到音調高低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為后面的歸納打下基礎。
4.聽講,這里是學習物理學第一個引入了物理量,認識到引入物理量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意義,認識到頻率這個物理量的意義和定義、單位及單位的符號。
歸納。作好記錄。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習小組間有不同看法也可以爭論。
聽講。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概念。
學生可自由舉手發言,然后教師小結學生發言,并作明確解答,擴展知識,活躍思維。
學生也可以舉一些自己了解的超聲、次聲現象及其應用。
6.觀察。獲得“單調與振動頻率有關”的感性認識。
三、響度:(繼續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實驗的精神)(約12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輕敲和重敲讓其發出聲音。問:同學們聽出聲音有何不同?
講述:物理學中,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板書響度的定義。
2.探究:
(1).提出問題: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2).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如p21圖1.3-4所示,將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乒乓球彈開的幅度。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重做上面的實驗。
(3)分析和論證:比較不同響度的情況下乒乓球彈開的幅度。引導學生分析:音叉的響度越大,乒乓球彈開的幅度越大;音叉的響度越小,乒乓球彈開的幅度越小。
3.演示:關于響度跟振動的.振幅的關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實驗外,在紙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變音量大??;用敲擊音叉將盛在盤內的水濺出等實驗都可以觀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實驗時要注意可見度,如果可見度不佳,可請后面的同學上講臺來自己做,做后大聲地告訴全班同學。
4.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并板書結論。
5.演示、補充:拿出鬧鐘讓同學們聽。前排同學可以清晰地聽見鬧鐘滴答的聲音,后面幾排的同學幾乎聽不見。表明:響度還跟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1.觀察、聽音,然后回答:聲音的強弱不同(或聲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響度的定義。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2)設計實驗:除了教材中的實驗方案,有其它實驗方案更好。提倡學生采用不同的實驗方案。
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3)比較、歸納。認識到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3.觀察演示實驗或上講臺進行實驗。對實驗方案有創新的同學給予很好的評價。
4.了解振幅的意義和定義。
在實驗基礎上,在老師引導下歸納出結論: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響度跟物體振動的振幅有關。物體的振動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5.觀察、了解。
四、音色:(通過體驗和事例,認識音色這個特征)(約5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找四個同學在后面分別念一首詩,能指出是哪一個同學嗎?
講述:除以上音調、響度外,音色也是樂音的一個特征。板書出“音色”這個概念。
不同的樂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們可以聽出差別。不同人說話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聞其聲而知其人”。
2.演示:觀察波形。
將話筒接在示波器的輸入端,用不同的樂器對話筒發出相同音調的聲音,例如都發c調的1(dou),比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聽聲音、參與活動。
聽講。甚至有些同學的思維得到擴散,“我們能聽出敲桌子聲和打碎玻璃聲,是因為音色不同嗎?”“在家里,我還能辨出爸爸、媽媽的腳步聲,是因為音色不同嗎?”等等,教師給以肯定。
2.觀察波形。對“不同樂器音色不同”獲得感性認識。
五、簡單小結(鞏固本節的知識點)(大約2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導學生小結:本課學習了樂音的三個特征,即音調、響度和音色。恰當的樂音給人以精神上的調節,藝術上的享受,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知道:
1.什么是音調?音調是由什么因素決定?
2.什么是響度?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人們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根據樂音的哪一個特征?
回顧本節內容,回答。
六、課堂練習: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深對聲音特性的理解,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約6分鐘)。
練習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節,有些小孩害怕雷聲,是因為雷聲的()。
a、頻率很高b、振幅很大。
c、響度很大d、音調很高。
1.根據對雷聲的體驗回答問題。
答案:c。
2.根據對生活的觀察和教學中對音調、響度和音色區別的認識,得出答案。
答案:響度,音調,音色。
3.經過小組討論,利用人與動物聽聲的頻率范圍的差異回答。
答案:人對高音和低音的聽覺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大約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聽到的聲音范圍遠比人耳聽到的范圍大,使從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聽到人聽不到的高頻率的聲音,馴狗員用的是超出人的聽覺范圍但在狗聽覺范圍內的信號。
七、課后延伸練習。
p21“想想議議”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動頻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動頻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動頻率低于人的聽覺頻率范圍,而蚊子的翅膀振動頻率在人的聽覺頻率范圍內,所以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聽到了討厭的蚊子聲。)。
板書設計。
一.音調。
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跟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2.頻率: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3.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音。
次聲波:低于20hz的聲音。
二.響度。
1.響度:指聲音的強弱。
2.響度與振幅有關。也與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三.音色。
我們能聽聲辯物是根據音色不同。
多媒體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與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教學中,可以利用多種媒體(如錄音機、vcd、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等)展示音樂的魅力,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多媒體播放豐富的超聲和次聲應用的資料片,拓展學生的知識。
能力提高設計。
一位女高音正在輕聲為一名放聲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們誰的音調高?誰的響度大?
(此題的目的是使同學們能正確區分樂音的三要素?!芭咭簟?、“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調,因此女高音音調高,男低音音調低?!拜p聲”與“放聲歌唱”則表明了聲音響度的大小,女高音響度小,男低音響度大。)。
物理小知識。
共振在開玩笑。
大約在170年以前,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入侵西班牙,有一支部隊從一條鐵鏈懸橋上通過的時候,指揮官起勁地喊著口令:“一、二、三、四!”隨著口令,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上了橋。懸橋越來越激烈的上下振動著,當隊首的人快走近對岸的時候,只聽見嘩啦一聲巨響,懸橋突然斷了,橋上的官兵都掉進了水里,淹死了不少。
原來是共振在開玩笑。你知道共振在開什么玩笑嗎?斷橋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隊伍齊步走過橋的時候,相當于對橋加了一個策動力。當它的頻率等于或者接近橋的固有頻率的時候橋就發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把橋震斷。因此,大隊人馬過橋,切忌齊步走,有些國家還做出規定,軍隊一律不許齊步過橋。
同樣,火車過鐵橋,車輪和鐵軌銜接處的撞擊,也會產生周期性變化的作用力。如果這種作用力的頻率和鐵橋的固有頻率相等或者接近,橋就會發生共振,這種震動也可能使橋震壞。所以火車通過大鐵橋一定要減速行駛,使撞擊力的頻率遠低于橋的固有頻率,避免鐵橋發生共振。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裝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通過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培養學生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設計思路;
通過篩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發展觀察能力并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探究中,使學生體驗合作、發現的樂趣;
在設計實驗裝置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引導學生復習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氣的方法,逐一篩選出適合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從中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驗學生的主動學習。
方法二:從實驗室制氣的要求入手,講清楚原則,讓學生自己總結,思考到底實驗室中用什么方法來制備二氧化碳。
方法三:單刀直入先講實驗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讓學生思考,實驗室選擇這種方法的依據是什么?通過對比突出該方法的優越性,總結出實驗室制氣的原則。
知識講解指導。
注意講解時的條理性,使學生明白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檢驗方法;讓部分學生清楚選擇該方法的原因和實驗室制氣方法選擇的依據。
注意理論與實驗的`結合,避免過于枯燥或過于淺顯,缺乏理論高度。
聯系實際,講二氧化碳滅火器的原理,適用范圍,必要時也可講解常用滅火器的使用方法。
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本節知識的學習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學習元素化合物的基礎上經過討論便可解決。本節學習的重點是能力訓練。學生在前面學習的氧氣、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具備了一些氣體制備的實踐經驗,各項實驗技術也已經具備,此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正是時機。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設計方案、表達交流、實施方案、總結表達等環節完成整個探究。
為了完成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設計2課時完成此節教學;
本節是典型的探究學習模式。其中有兩個探究:制備藥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裝置的探究(重點、慢)。
講授過程指導。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可結合實驗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進行邊講邊實驗。
注意運用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蛇m當與氧氣、氮氣的實驗室制法進行對比;結合裝置講解制二氧化碳裝置與制氫裝置的區別與聯系(均是固液反應不需加熱制氣);結合二氧化碳氣的性質,講解二氧化碳氣的檢驗和驗滿方法。
課程結束指導。
復習實驗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裝置及驗滿方法。
布置學生進行家庭實驗,用醋酸和雞蛋殼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業,注意計算和裝置圖兩方面的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種有廣泛用途的氣體,實驗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為止,你知道多少種能夠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學生討論,并列舉學過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師在黑板上逐一記錄)。
1.堿式碳酸銅熱分解。
2.蠟燭燃燒。
3.木炭燃燒。
4.石墨等碳單質在氧氣中燃燒。
5.木炭還原氧化銅。
6.碳在高溫下還原氧化鐵。
7.碳酸受熱分解。
8.人或動物的呼吸。
9.高溫煅燒石灰石……。
1.制取應簡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氣體純度高,符合演示實驗的需要;
3.操作簡單、安全,易于實現。
學生評價每一種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為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八下第二單元教案《組歌(節選)》(2課時)。
10組歌(節選)紀伯倫目標定向1.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像,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教學重點、難點1.朗讀課文,體會感情。2.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教學課時: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提供資料,入境生趣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作者簡介: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督M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二、自學生疑檢查預習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熾熱(chi4)禱詞(dao3)執拗(niu4)俊俏(qiao4)衷情(zhong1)饋贈(kui4)憔悴(cui4)真諦(di4)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鑲嵌(xiang1qian4)翱翔(ao2)喪吁短嘆(xu1)千山萬壑(he4)2.解釋下列詞語。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饋贈:贈送(禮品)。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嵝ぃ嚎崴?。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恒不變。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紋絲不動:一點兒也不動。三、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四、學習釋疑學習《浪之歌》。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學生討論、交流。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評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3.理解海浪的形象。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學生發言)五、作業布置1.研討與練習二。2.做學檢。第二課時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二、自學生疑,學習釋疑學習《雨之歌》。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評析。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明確: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饑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著人們的心扉。作者借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贊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并借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系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云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云暗,雨絲綿綿,似乎把云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云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干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薄坝辍笔菚邕_的,對于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皦m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睂Α八馈钡牡粦B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于犧牲自己,造福萬物。三、讀寫訓練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币筮\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個中心,前后句連貫,銜接自然。四、拓展閱讀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并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我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五、小結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采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為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為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課后記:學習本文,從自讀課文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寫法。并通過寫作訓練,達到以讀帶寫的目的,教學效果好。。
音調有“高低”之分。
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響度。
響度有“大小”之分。
響度與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色。
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課后習題。
1.“聞其聲而知其人”,這句話表明不同人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c)。
a.音調b.響度。
c音色d.頻率。
2.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下列對兩人聲音的描述正確的是(a)。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調低,響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調低,響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
3.撥動同樣張緊的粗橡皮筋和細橡皮筋,觀察到粗橡皮筋比細橡皮筋振動得_____,它們發出的聲音的_____不同,這說明_______;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別去撥動已張緊的同一根橡皮筋,觀察到力大時橡皮筋振動的振幅比力小時的振幅_________,兩次發出的聲音的_________不同,這說明_________。
答案:慢;音調;振動頻率決定了音調的高低;大;響度;響度與振幅有關。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8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