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具體內容應包括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閱讀這些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大家可以學到一些制定教學工作計劃的方法和技巧。
有人說過:上好一節課,不僅是知識信息的傳播過程,更是一個心靈交匯的心理場。如果教師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是平平淡淡,沒有激情,那么幼兒的情緒也不會特別高漲。因此我覺得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情感,教師自我的情感體現是非常重要的,這直接影響到了活動的成功與否。
1、幼兒能積極的參與在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2、感應曲式,并聽辯音樂中的特定音效。
重點:特定音效的聽辯與摸索。
難點:角色扮演活動。
重點:通過各個環節的摸索及律動,在游戲中讓幼兒聽辯特定音效。
難點:首先讓幼兒理解各個鐘的聲音,在讓幼兒扮演。
隊形:幼兒成半圓形坐在老師周圍。
樂器:將所用樂器放在托盤內擺放在小椅子下方。
道具:cd機、各種鐘的圖片、伸縮布偶。
樂器:第一課時不需要任何樂器。
一、故事引導。
“咕咕、咕咕”,另一種時鐘有裝置鬧鈴……還有一種老爺鐘……。
二、感應曲式。
a段:老爺鐘及咕咕鐘、鬧鐘。
b段:感應兩個樂句。
coda:感應4拍。
三、聽辯“咕咕”聲。
1、老師操作伸縮布偶,配合音樂于“咕咕”聲時伸出布偶和學生打招呼。
a段:伸|縮——雙手、頭或肢體各部位。
b段:雙手左右伸懶腰|展翅左右飛。
coda:拍手四次。
3、兩人一組面對面活動同2,coda兩人互拍。
四、聽辯“鬧鐘”聲。
a段:抖動手腳感應“鬧鐘”聲。
b段:上發條一左/右轉一轉。
coda:拍手四次。
2、兩人一組面對面。
a段:抖動手腳感應“鬧鐘”聲。
b段:互轉發條一左/右轉一轉。
coda:互拍手四次。
一、活動目標:
學唱歌曲,感受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用多種形式,唱出小鬧鐘鈴聲的節奏和音色的變化。
2.想像各種小鬧鐘的形象,用動作表現我是一個小鬧鐘的有趣情景。
二、活動準備:知識準備。
活動目標:
學唱歌曲,感受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用多種形式,唱出小鬧鐘鈴聲的節奏和音色的變化。2.想像各種小鬧鐘的形象,用動作表現“我是一個小鬧鐘”的.有趣情景二、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幼兒已有小鬧鐘的基本知識。
活動過程:
(一)律動。
教師帶領孩子隨著音樂的旋律以做律動的方式入場。(注意將由弱到強的音色,用動作表現出來)。
(二)練聲(引導孩子掌握這首歌的基本唱法)。
1.感知鬧鐘的鈴聲。
(1)教師悄悄地按響事先準備好的鬧鐘鈴聲。
提問“咦,這是什么聲音啊?”
“我們一起來學一下吧!”(注意要提示孩子是由弱到強的響。)(2)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在響鈴的時候,要由弱到強嗎?”幼兒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只有讓鈴聲由輕輕的慢慢慢慢的變響,這樣才能讓我舒舒服服的醒來,而不會被突然的響聲給嚇到?!?/p>
2.模唱鬧鐘的鈴聲。
(1)教師邊彈琴邊帶著孩子學唱,重點訓練孩子能用自然聲由輕到響的進行練聲,并引導孩子注意在唱歌時的坐姿。
(2)師:“你們家的鬧鐘會發出怎樣好聽的聲音呢?”“我們一起來模仿一下吧。注意咯,在唱歌前,我們先要坐正身體,屁股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處,挺胸、抬頭,這樣我們的聲音才會更好聽?!?/p>
(三)學唱歌曲。
1.熟悉歌曲,感受歌曲的完整性。
師:“付老師家也有一個鬧鐘,我們一起來聽聽它是怎樣唱歌的吧!”“仔細聽,歌曲里都唱了什么?”(叮鈴叮鈴咚)。
2.教師完整播放音樂一遍。
3.師:“你們都聽清歌曲里唱什么嗎?”引導孩子熟悉歌詞并帶孩子拍打身體的各部位,拍出完整念出歌詞。
4.學唱。
教師可運用多種形式讓孩子來學唱歌曲,如:集體學唱、男女分唱等形式。
(四)創編歌曲。
1.展示頭飾,創編歌詞。
師:“今天付老師啊,知道要跟你們做游戲,特別為你們準備了許多的動物鬧鐘頭飾,快看看是什么動物吧!”
引導孩子集體熟悉動物們的叫聲和走路的樣子。
2.游戲:問答歌。
注意孩子的回答,并引出問答歌環節;孩子用各種動物的聲音、動作來表示鈴聲,老師帶領孩子將整首歌曲唱完。
3.集體表演。
教師播放伴奏帶讓孩子們集體歌表演,將活動推至高潮。
(五)結束部分。
“叮鈴叮鈴咚”小鬧鐘又響了,它提醒我們戶外活動時間到了,我們去運動吧!
1、感受歌曲情緒的變化,了解領唱與合唱在塑造音樂藝術形象方面發揮的作用。2.了解《春天的故事》的來歷及歌曲的詞作者蔣開儒老人。
3、引導學生簡要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緒和演唱形式。
重點: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難點:欣賞歌曲《春天的故事》,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通過音樂作品引申了解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對祖國母親的認識,并體會歷史背景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密切關系。教學過程:
《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是76歲的蔣開儒老人。創作《春天的故事》之前,蔣開儒曾任黑龍江省穆棱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1935年9月出生,籍貫廣西,當兵后落戶北大荒。當被記者問道為何要用“春天”借喻,藉此來謳歌鄧爺爺?蔣開儒表示,他早就注意到,“鄧爺爺總是喜歡在春天做一件大事”?!?979年春天,鄧爺爺提出辦經濟特區;1984年,鄧爺爺第一次南巡;1992年,鄧爺爺第二次南巡”,蔣開儒對鄧爺爺的活動一直特別關注。蔣開儒形容自己寫出《春天的故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因為家里有海外關系,在“那樣的一種特殊年代特別盼望春天的到來,而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蔣開儒就感覺“春天已經到來”――當然,這個春天不僅僅對于他個人而言。
1、完整聆聽《春天的故事》思考情緒?“老人”?“圈”?“春天”?
2、再次聆聽,歌曲的結構及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3、分段聆聽《春天的故事》
4、完整聆聽《春天的故事》,了解作者。
1、嘗試運用打擊樂器為樂曲進行伴奏,激發幼兒興趣。
2、能看老師指揮,與同伴合作演奏,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打擊樂器(碰鈴、沙錘、鈴鼓、手鈴)、樂曲。
1、播放音樂,讓幼兒感受樂曲(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樂曲,我們來聽一聽)。
2、提問:聽了樂曲,有什么感覺?樂曲中間有變化嗎?
3、討論:根據樂曲的變化,樂曲分成幾段?(三段)。
1、帶領幼兒熟悉樂曲結構(用身體動作來打節奏)。
2、出示四段節奏譜。
3、傾聽第一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可以用哪段節奏譜表示?
4、依次傾聽第二、三段音樂,提問:這幾段音樂可以用哪段節奏譜表示?
5、出示打擊樂器,介紹打擊樂器名稱及使用方法。
6、幼兒看節奏譜,嘗試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7、播放音樂,嘗試用打擊樂器聽音樂進行演奏。
9、傾聽音樂,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伴奏。(依次傾聽四段音樂,逐步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伴奏。)。
1、教師指揮,小朋友聽音樂進行樂器演奏。
2、教師點評:看老師指揮,停頓要及時;打擊時節奏要準確;要注意控制音量。
2、再次進行演奏,提醒幼兒在音量、停頓上的處理。
1、幼兒能積極的參與在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2、感應曲式,并聽辯音樂中的'特定音效。
重點:特定音效的聽辯與摸索。
難點:角色扮演活動。
重點:通過各個環節的摸索及律動,在游戲中讓幼兒聽辯特定音效。
難點:首先讓幼兒理解各個鐘的聲音,在讓幼兒扮演。
隊形:幼兒成半圓形坐在老師周圍。
樂器:將所用樂器放在托盤內擺放在小椅子下方。
道具:cd機、各種鐘的圖片、伸縮布偶。
樂器:第一課時不需要任何樂器。
“咕咕、咕咕”,另一種時鐘有裝置鬧鈴……還有一種老爺鐘……。
a段:老爺鐘及咕咕鐘、鬧鐘。
b段:感應兩個樂句。
coda:感應4拍。
1、老師操作伸縮布偶,配合音樂于“咕咕”聲時伸出布偶和學生打招呼。
a段:伸|縮雙手、頭或肢體各部位。
b段:雙手左右伸懶腰|展翅左右飛。
coda:拍手四次。
3、兩人一組面對面活動同2,coda兩人互拍。
a段:抖動手腳感應“鬧鐘”聲。
b段:上發條一左/右轉一轉。
coda:拍手四次。
2、兩人一組面對面。
a段:抖動手腳感應“鬧鐘”聲。
b段:互轉發條一左/右轉一轉。
coda:互拍手四次。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一)班級概況本學期我班共有34名幼兒,其中男生19人,女生15人,男女比例基本呈平衡狀態,多數幼兒為城鎮戶口。其中有3名幼兒曾經入過托兒所,一名幼兒已讀過小班。其余30人皆為小班新生未成入托,對幼兒園生活比較陌生,一時不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各項常規,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調整,使孩子們逐步熟悉、了解幼兒園生活,從而培養幼兒喜愛上幼兒園、喜愛老師、喜愛同伴的情感。
(二)班級幼兒發展特點。
開學至今已有將近二個星期的時間了,我們通過對幼兒的前測情況及家長調查表的分析,得出本班幼兒的各方面基本發展情況如下:本班幼兒各方面發展較平衡,幼兒能力水平上各有特點、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幼兒初步能知道自己的名字、清楚自己的性別,并且能聽從成人有關的安全提示等。在健康衛生方面,大多數的幼兒能注意衛生和儀表的整潔,但我班有2名體弱兒,陸子晨嚴重貧血和朱岑灝營養不良。
根據幼兒情況調查表,前測結果如下:第一條好、一般、有待加強百分比為17%、53%、30%;第二條為29%、39%、32%;第三條為9%、59%、32%;第四條為14%、56%、30%;第五條為23%、42%、35%;第六條為44%、33%、23%;第七條為20%、48%、32%;第八條為26%、39%、35%。
1、幼兒優勢本班幼兒基本上都愿意開口說話,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并且能聽懂普通話,在老師的提示下也愿意用普通話回答問題,特別是對兒歌、故事、游戲較感興趣。
在個別活動和集體活動中,部分幼兒能安靜傾聽老師說話和講故事,注意力比較集中,對于音樂形式的藝術活動,大部分女孩子和少數男孩子的模仿表現欲很強,會自然而然地跟著音樂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表現出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和極大的欲望。在感知數概念方面,我班的幼兒比較突出,能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數數,簡單分類。本班幼兒具有一定的禮貌意識,平時見到老師和同伴基本愿意主動打招呼,能用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如“謝謝、再見、對不起”,和老師打招呼。
2、薄弱環節。
通過兩個星期的觀察,我們發現,我班幼兒在平時游戲時對于玩具的保護缺乏意識,有將近一半的幼兒不能做到輕拿輕放,在收拾玩具時聲音過于嘈雜,時有吵鬧的現象,還有部分幼兒有撕書的現象,今后我們將著重在這方面對幼兒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教育。
(三)家長情況分析。
本班幼兒家長總體學歷水平一般,在教養態度上比較民主,但對園內、班內的工作大都比較支持,對幼兒的認識較符合幼兒實際水平。但班中幼兒大部分都由祖輩帶大教養,對幼兒比較嬌寵,祖父母輩與父母輩的教養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形成了教養態度的矛盾,且個別家長間的學歷差距、受文化程度差別也很大,造成家長在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致使班中幼兒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二、學期發展目標:
(一)預設目標:
1、在成人的幫助下,初步懂得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如天天帶手帕,衣著整潔飯后漱口等),學習正確的洗手、洗臉的方法,并能學著用小勺獨立進餐,獨立如廁。初步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
2、對體育活動感興趣,愿意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初步學習一些基本運動技能(如:走、跑、跳、爬、平衡等)。
3、基本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別和身體的主要部分,在成人的提醒下,初步懂得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常規,親近老師,能招呼熟悉的人(如早、好、再見、謝謝),愿意與同伴一起活動。
4、初步懂得愛護玩具及用具,并在成人的幫助下,學著收拾玩具和日常用品。
5、喜歡動手、擺弄,有感知身邊的科學現象的愿望,并初步學習用各種感官感知周圍環境中熟悉的物品和現象,以及感知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數量等。
6、學聽普通話,并能學著在集體中安靜地聽老師和同伴說話。喜歡模仿老師說普通話,初步嘗試用普通話與老師和同伴進行簡單的交流。
7、初步學習安靜地聽故事、看表演、翻閱圖書的習慣并對文學作品感興趣。
8、喜歡參加音樂、美術活動,喜歡模仿成人,能用聲音、動作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及自由表達熟悉物體的粗略特征,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二)調整目標如下:第四條調整補充:
引導幼兒安靜地收拾玩具,不過分喧嘩和吵鬧。第七條調整補充:嘗試拍打簡單節奏,激發幼兒參與律動的興趣。
三、家長工作:
1、這學期我們在“家園之窗”中將向家長介紹各類育兒信息、推薦各類育兒心得,對于每月的保教工作重點我們也會通過“家園之窗”及時讓家長了解。同時我們也開設了“請您參與”的版塊,讓家長在了解班級工作的同時也能給予我們的工作一些幫助和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真正實現家園互動。
2、設立了“班級電子郵箱”并向每位家長公布,讓家長于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可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的方法傳遞給我們,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便捷的途徑與家長取得及時的聯系,反映幼兒在園情況,做到“及時反饋、迅速有效?!?/p>
3、我們將定期召開家長會,以便家長及時了解班級各類活動情況和幼兒發展近況,做好家園溝通工作,同時我們也將不定期的和家長進行電話訪問,向家長匯報幼兒的實際情況。如:電話聯系、家訪、面對面交談、網上聯系等。
4、利用好“幼兒成長檔案”,使其充分發揮家園互動的作用,成為家園聯系的橋梁。
5、在探索型主題活動的開展中,我們將通過版面展示、書面交流和當面交流等方法讓家長及時了解我們活動開展的內容和進程,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與家長共同商討、組織活動,使家長更多地參與到主題的開展中來。積極增強家長教育意識,使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教育得以整合。
四、每月保教工作重點:
1、做好本班的開學工作,做好班級內、外環境布置。
2、對本班幼兒進行前測工作,觀察、了解幼兒情況,并針對本班實際情況制定好各類計劃。
3、召開本班開學家長工作會議,共同參與培養幼兒生活習慣工作,出謀劃策。
4、開展“寶寶上幼兒園”主題活動。
1、根據主題活動,創設環境,提供材料。
2、針對主題活動,召開個別家長會。
3、配合保健老師做好體弱兒的日常護理工作。十一月份:
1、繼續開展主題活動,為幼兒創設環境。
2、結合秋游開展親子活動。
3、配合保健老師做好體弱兒的日常護理工作。
十二月份及一月份:
1、開展“寶寶不怕冷”主題活動。
2、結合本班主題活動資料展示,迎新年活動、家長觀摩活動,并向家長開放半日活動。
3、結合教研組、及班級發展完成各類研究總結。
4、配合保健老師做好體弱兒的日常護理工作。
一、能從以鐘表店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和體驗外國不同風格的“鐘聲”音樂,喚起心底的遐想,增強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能用準確得節奏、正確的的換氣和自然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五只小鈴鐺》,表現美妙的“鐘聲音樂”;并能運用圖形譜認唱唱名識譜,唱準fa、si、do(4、7、1)的音高。
三、在聆聽樂曲的過程中能對音樂的主題曲調留有印象,并能根據個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作出相應的反應。
1、鐘表店的鐘聲。
(在聆聽的腫喚起學生的音樂記憶,一“鐘聲”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2、王宮里的鐘聲。
師:美妙的鐘聲可以喚起我們無限的遐想,聽聽下面一段音樂,想一相它把我們帶到了什么地方。
(1)初聽《維也納的音樂鐘》,聽到模仿鐘擺滴答聲時用手臂擺動的動作對其加以表示。
(2)說一說,你仿佛來到了哪里,看到、想到了怎樣的情景互相交流。
(3)教師講一講組曲《哈里。亞諾什》的故事,多媒體出示關于歐洲教堂、王宮的一些圖片,感受歐洲教堂文化。簡單介紹《維也納》的鐘聲。
(4)熟悉主題曲調,畫著旋律唱一唱。(15、35、05、15、35、1)。
(5)閉眼睛在聽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王宮里的音樂故事情景,并在主題音調出現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可以畫旋律縣哼唱,可以拍手律動,也可以模仿鐘擺律動等)。
感受歐洲風格的“鐘聲”音樂,在濃郁的情境中引發丟音樂的聯想,在輕松、愉悅的的氛圍中自主參與音樂學習。
1、模擬鐘聲。
師:音樂大師寫出了美妙的的音樂來表現鐘聲,那我們可否用我們的歌聲來表現鐘聲呢?
學生討論如何模唱鐘聲。(用“叮、當”擬聲詞來模仿)。
師生一起模擬鐘聲,隨琴唱一唱。
(在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中練唱do—do的自然音列和fa、si、do的音準,同時滲透拍子節奏的練習,為歌曲血絲打下基礎)。
2、感受歌曲。
播放伴奏音樂,教師范唱,學生隨音樂搖晃身體,感受歌曲節奏。
3、學唱歌曲。
(1)、聽范唱錄音,初步感謝后歌曲情緒。
(2)、出示歌紙,利用色塊引導學生觀察曲譜,掌握反復跳躍記號在歌曲演唱中的具體運用。
(3)、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換氣方法隨琴唱高音部歌詞。
(在歌曲學唱中充分調動學生聽覺的參與,引導學生每一遍聽都隨其側重要求,通過整體聽、唱學會歌曲)。
(4)、多媒體出示圖形譜,引導學生結合圖形譜認唱唱名。
4、拓展表現歌曲。
(1)用優美的聲音邊唱歌曲邊搖晃身體,教師在強拍處加入碰鐘為歌曲伴奏。
(2)、學生隨伴奏音樂唱歌詞,教師嘗試用口風琴加入低音聲部,感受二部效果。
(3)、合唱全曲,一部分學生唱高音聲部歌詞,一部分學生邊彈口風琴邊唱出低音聲部。想象、表現悠揚的鐘聲在空中回蕩的情景。
(利用口風琴這一學具和直觀的圖形幫助解決二部的合唱的難點,層層深入表現歌曲。)。
小結。
(1)、課后收集有關表現鐘聲的歌曲、樂曲。
(2)、師生齊唱歌曲《鐘聲叮叮當》,帶著對鐘聲的回味走出教室。
(延續學生音樂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繼續求知的欲望,鼓動學生探尋知識。把音樂帶出課堂,帶進生活。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和機會。
編為手段,然后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备鶕W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
在音樂欣賞中創造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是創造力最強的藝術之一,它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由于音樂本身的非語意等特點,它必然能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同時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勞動最光榮》是一個音樂欣賞活動,通過欣賞活來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由于幼兒還小,不能純粹地欣賞,所以活動中我把歌唱教學也作為了一個重點,因為歌曲的歌詞內容唱的都是孩子們所熟悉并喜歡的動物,而且這首歌也是比較傳承的歌,部分孩子能唱上那么幾句,所以孩子們聽幾遍就能夠很好的演唱。于是活動就變成了一種歌表演的形式,我把音樂和舞蹈融于一體,而舞蹈的動作就來自于孩子們的“創造”,是孩子最易接受的一種表現方式,它把無形的聲音同無聲的形態動作結合在一起,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歌表演是以歌為主,動為次,所以在教學中我采取動、靜交替的辦法,并提出要求,請幼兒創編的動作不要過大,并根據歌詞內容,適當的反饋幼兒的動作并采用設計優美而又確切表達歌曲情感的表演動作,使演唱更富有情感的表達。
音樂的豐富多彩決定了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課堂,必須學習課外的內容來拓展學生的視野,為使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有更深層次的拓展,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勞動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從而感悟到這樣的勞動是十分的光榮。并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領悟到勞動還具有很多作用,如勞動可以鍛煉身體,勞動可以創造財富。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白沙中心小學五年級(3)班的李夢苓,今天我講故事的題目是——《飛揚的音樂夢》。
在我心中夢想是一輪太陽,照耀我,溫暖我,指引我不斷向前邁進。
動人的歌曲。我還回建造一所養老院,讓孤寡老人免費入住,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我不僅要為可愛的中國人民唱歌,我還想把屬于中國的音樂傳到世界的每個角落?!?/p>
媽媽只是笑,我撅起了嘴,以為她只當我在夸夸其談說大話,可是媽媽馬上就說:“孩子,我相信你!”
這就是我的夢,我的故事,這個故事還在繼續著。老師曾對我們說過,中國要走科技復興的道路,而且也要走文化強國的道路。我希望我小小的歌手夢能給中國夢添上生動的音符,讓中國夢這首氣勢恢宏的歌曲悠遠、激昂,永遠朝氣蓬勃。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我希望以后還有機會繼續向你們述說我的夢和我的故事!
謝謝大家!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并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后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白楊和小河》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p>
從這兩個課例中說明,同一個主題,同樣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師實施方式不同,同學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學習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這使得筆者對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組織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學生能否積極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參加交流、討論甚至爭論,直接影響到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果。首先,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要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其次,教師要為合作交流創設平等、融洽、開放的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無拘無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編設大鐘小鐘要去參加音樂會的故事情境來貫穿整個課堂。在導入環節,我運用讓學生聆聽音樂找主角的方式,引出課題《大鐘和小鐘》。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我將大鐘和小鐘的聲部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孩子們一目了然,更有助于他們找準唱準自己的聲部。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就在想,是先將前兩個樂句讓學生唱會再教合唱,還是先解決合唱的難點,再完整學唱呢?由于參加了奎文區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實驗小組,將無伴奏合唱作為訓練重點,所以最終我選擇了后者,先解決合唱難點,再整體學唱。學生在之前音樂課上已經接受過柯達伊教學法的基本訓練,基本的手勢和簡單的節奏性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通過打節奏、識譜、唱旋律、練合唱的順序,來一步步地鞏固之前所學,并且在此基礎上,練習更高難度的雙聲部合唱。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本節課的雙聲部合唱,同學們完全能做得到。因為這首歌曲的旋律很簡單,將雙聲部合唱這一難點解決之后,到后面完整學唱歌曲時,同學們聽幾遍,前兩個樂句就能準確演唱了。但是,這樣教學,給大家的感覺就是有點凌亂,連貫性不太好,這一點,我會進一步的反思,對教學環節進行整改,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8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