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通過對優秀作品的分析和總結而產生的一種示范性文本。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學習和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既要強調厚重傳統,又要借鑒日新的理論,同時面臨課時壓縮的現實。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近五年,我嘗試在授課中增加學生專題講解環節:首先,在總體上對學生提出格式要求,進行文獻檢索和寫作方法指導;其次,每次安排任務時再給出若干選題參考。從學生學習成績和反饋意見來看,效果顯著。
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難度較大,又受到課時壓縮、評估考核等限制,難以充分發揮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的作用。為需求突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引入“學生專題講解”,貫徹自主學習理念。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訂并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本文將結合“學生專題講解”具體操作過程,針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挑戰,分析“學生專題講解”的效果。
以來,我嘗試在我校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進行局部變革,具體措施有:每學期為學生開列課程閱讀書目;增加論文寫作次數,不少于三次;進行課堂專題討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專題講解”,所有同學每學期必須參與一次,分數納入平時成績體系。每次兩學時的教學單元中,抽出20分鐘安排學生做專題講解,專題從該教學單元內選取,鍛煉了學生,又不影響教學進度,可謂帶著腳鐐跳舞。
二、學生專題講解的課堂實踐。
在整個活動開展之前,我在總體上有所指導,主要是如何查閱資料,文章格式要求,以及文章結構例解,提供給學生學習經驗,授人以漁。正符合自主學習要求的客觀條件,供給學習者自由選擇的學習材料、活動場所、學習方式。每次課上布置下次課相關專題若干,指定兩名學生分別挑選一個選題,也可在相關章節范圍內自行選題,寫出格式完整的學術論文。下次課上每人用十分鐘時間講述論文,我再進行點評或展開探討。
(一)寫作方法指導。
1、資料查閱。
拉爾夫?泰勒提到有效學習的10個條件,“學習者在嘗試他所學習的新行為時,應該得到某種指導”,“學習者應該有足夠的.和適當的從事這項工作的材料”[1]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是滿足個別化學習的前提條件。
(1)資料主要來源。
首先是閱讀教材等通論性著作,大體明確該專題的背景及脈絡,并按圖索驥查找提到的相關文獻。每學期,我為學生提供中國古代文學相關斷代閱讀書目,還有幾套叢書。張燕瑾、呂薇芬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出版,共10卷12分冊,文獻索引較為詳備。傅璇琮、蔣寅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5月出版。共七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為文學的基本內容;中編為文學與社會文化;下編為文學的基本文獻。著眼于“一代有一代之勝”,力求打通文學與文獻、文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界限,涉及文學與社會政治、宗教、經學、史學、語言文字、學術、門閥、都市、民族、地域文化、科舉制度、女性創作的諸多方面,能有效開啟學生思路。黃霖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201月,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分《總論卷》、《詩學卷》、《詞學卷》、《散文卷》、《小說卷》、《戲曲卷》、《文論卷》七卷,梳理了20世紀中國古代各體文學學術研究的歷史軌跡、范式轉變和研究實績,總結了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理路”、“基本方法”,以文體為脈絡,揭示一定規律性。此外還有研究性教材,如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列“樂府與無言”、“唐音宋調”、“小說與戲曲”等專題,多遴選名家文章,并設“延伸閱讀”,“研究思考”等模塊。斷代文學史如中國社科院編寫斷代系列,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等。還有某一文體研究著作:嚴迪昌《清詩史》,朱則杰《清詩史》?;蛘呔唧w作家作品研究專著。
其次是研究論文?!段膶W評論》、《文學遺產》等學術刊物是專業內翹楚,且多中國古代文學重點學科和前輩名家介紹,引學生企慕,熱愛此學科,甚至終身以之為業?!段氖分R》、《古典文學知識》,有“名家治學”,如朱則杰治清詩,“美國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方法”,都給我們直接啟發。他如各高校學報之人文社會科學版,各省市社科院之“社會科學”、“學刊”。
重點應該是原著,也許學生暫時不能充分閱讀。具體文獻及版本可參照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附錄之研修書目。
(2)資料查詢途徑。
首先是利用圖書館藏書及學術期刊。其次是網絡電子資源。從校園網圖書館主頁,可以查詢學校統一付費的鏡像資源:中文期刊、學位論文及報紙全文數據庫中有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文圖書全文數據庫中有超星數字圖書館、方正apabi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讀秀學術搜索等;甚至還有多媒體數據庫和四庫全書數據庫。網絡數據庫較之紙質圖書,好處在于資源豐富,檢索方便,省卻爬梳之苦。此外還有互聯網網頁信息資料,也可甄別采用,如《全唐詩》、《全宋詞》都有網絡檢索版,《全元曲》有簫堯藝文網可全文檢索。
2、文稿格式要求。
通常來講古代文學作為中文專業中的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中文專業學生的后續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該門專業課程從本質上講涉及知識領域較為寬泛,不僅涵括史學知識,同時還涵括文學知識,甚至是哲學知識也包含在內。課程從內容上講可以說是我國上下三千年的文學知識綜合體,不僅含有較為豐富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含有眾多的文學形式。因而可以說該門專業課程對于提高中文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藝術修養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實際教學意義主要是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發展規律以及實際演變過程和相應的文體發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過豐富的文學作品以及較多的文學形式進行幫助學生了解古人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狀態,更重要的是了解這些文學知識對于后世的實際影響價值。其三是通過對于古代文學的實際學習能夠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以及幫助學生具備崇高的文學情懷,并促進學生將這種文學素養以及文學情懷實際的應用在現實的工作學習中,進而為我國的文學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教學方法之啟發式。
對于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實際教學方法的研究首先要從啟發教學展開。具體來講所謂的啟發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實際教學環節中依據學生學習客觀規律以及教學任務最大化的激發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處于主體學習地位,通過正確引導學生進而幫助學生主動解決學習中實際遇到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該種教學方式主要是強調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良好啟發與引導,通過應用該種教學方式進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文學知識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將文學思維給與有效拓展。如果將該種教學方式進行比喻的話,啟發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循序引導啟發下讓學生自主開啟文學的學習大門。例如教師在講解“《詩經王風》”中可以就“悠悠蒼天而此何人哉”這句話向學生進行提問,而之所以專門針對該句話提問的原因在于:對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題的關鍵所在[1]。而教師在提出該問題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由解讀并對在解讀之后闡述對“何人”的個人見解。通過這種啟發提問進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讀方向并最終獲得文學知識。
2、教學方法之情境式。
對于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實際教學方法的研究還可以從情境教學展開。具體來講所謂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實際教學環節中通過創設一些生動的場景氛圍來幫助學生有效的理解文學知識并促進學生實際心理機能獲得良好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而應用該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學生的實際文學審美進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師在講解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歌時就可以進行文學情境的有效創設,通過播放“春江花月夜”進而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感知詩歌內在情感,同時通過動人旋律在大腦中勾勒出詩歌聯想畫面,而這種身臨其境的情感感知則能夠促進學生加深對于詩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師在講解莊子的名作“《逍遙游》”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制作漫畫課件來創設文學情境,學生通過這種漫畫課件的形式猶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進而將文學知識更加的形象具體化??偨Y來講無論是利用音樂還是多媒體來進行文學情境的實際創設都可以較好的促進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有效深層次獲取。
3、教學方法之表演式。
對于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實際教學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兩種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從表演教學展開。具體來講所謂的表演教學主要是指通過將學生放置于實際的文學情節演繹中進行促進學生獲取文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而應用該種教學方式則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最大化的發揮文學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學生不斷提高文學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王實甫的名作“《西廂記》”的時候就可以針對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人物進行角色劃分,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通過自身對于該文學作品的實際理解來進行文學表演,而具體的情節設置以及演繹道具都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準備,而學生在該種文學演繹過程中也會直接加深對于文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將自己的一些文學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師在講解“《紅樓夢》”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學方式來開展實際教學活動??偨Y來講通過表演教學能夠最大化的提高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知識的有效理解還能最大化提高其創新意識。
綜上分析可知我國在進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非??粗匚幕牧己脗鞒?,而作為實現文化良好傳承的中文專業則逐漸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性關注。而作為中文專業中較為重要的古代文學課程而言,良好的教學方式則可以有效的促進該門課程教學實際目標的有效實現,通過利用啟發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講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這五種教學方法進而真正的促進中文專業學生獲得人文素養的有效提高以及專業知識的有效掌握,為其今后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張海楠。對開放教育??啤豆糯膶W》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實踐探討[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5:80-82.
[2]王自紅。民族地區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學院漢語文系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4:111-113.
醫學人文精神論文在當今社會,人們對醫學教育越來越重視,而在醫學教育中融入醫學人文精神是整個醫學發展的總體趨勢。老百姓對醫學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擁有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積累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只有將這兩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建立科學合理的醫學人文指導大綱以及考核的制度,將人文精神引入臨床醫學,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把醫學人文精神融入進臨床醫學中去,最終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意義上的生物醫學模式也已經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轉變。老百姓對醫療衛生體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醫學專業技能,還要具備過硬的醫學人文素質,達到“德才兼備”,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保證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并對現代醫學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醫學人文精神廣泛地存在于各個醫學實踐中。而臨床醫學又是醫學人文精神滲透最集中的醫學實踐領域。醫學人文精神要與醫學實踐相結合,指的就是在醫學實踐中要注重人性化。醫學人文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它的踐履性和非實體性。踐履性就是說只要在醫學踏足過的地方,就要表現出對人的關懷,并保證它在醫學實踐中體現出人性,醫學人文的非實體性是說它并不存在具體的功利通途。
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都要求醫務人員既要精通專業的醫學知識,又要具備良好的醫學人文精神,并將兩者充分融合,共同發展,才能讓醫學人文的力量在臨床醫學中使醫務人員實現自身的生命和職業價值。同時,我們的醫務人員不單單只是維護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還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負責。因此沒有好的醫學人文精神,未來的醫務人員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現代社會的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就是現代醫學人性的冷漠導致的。針對這種現象,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醫療思想。醫務人員不僅要重視患者身體上出現的病變,幫他們消除痛苦,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在一定時機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來減輕患者的痛苦。運用先進的醫學技術和手段來對患者進行身體治療,其中也要正確的處理好醫療過程中的倫理社會問題,用以維護患者的基本權益。
1、基本的人文關懷要從望聞問切入手。
望聞問切是醫療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也是表現醫務人員溝通能力的最佳途徑?;颊邅砭驮\不僅僅只是想緩解身體上的疼痛,還想從醫生這里得到寬慰,減輕心理負擔。如果醫生在詢問病情的時候,不重視患者的陳述,查體簡單,或者不為患者答疑解難等,都會使患者產生不受尊重的感覺。而且如果沒有仔細詢問患病的細節,也有可能對以后的治療產生影響。所以,醫生的語言、行為要使患者感到親切,使患者心情放松,能夠更好地與醫生進行溝通,改善醫患關系。
2、要尊重和維護患者的權益,做到換位思考。
尊重患者的隱私,維護患者的基本權益,這是當代社會每一個醫生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想”和“做”之間不一定對等,這就要求醫生常常要換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真正意義上的維護好患者的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的隱私,避免因為隱私泄露而產生心理負擔,進而影響到以后的治療。
3、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完善病歷書寫。
“見病不見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中。為改善這種情況,應該建議醫生不要單單撰寫常規的病歷,還要時刻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以及生活狀態,以此來書寫人文病歷,學生從這個過程中用心感受、感悟生命,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醫生在書寫病歷時,應該重視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書寫,并保證病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患者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據,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
4、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現如今,醫療的技術和手段越來越豐富,可供醫生選擇的治療方案也層出不窮,所以,怎樣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時,醫生一方面要考慮到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要顧及到患者本身的經濟實力。做到既不會使疾病得到進一步發展,也不會過度的進行治療,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在治療階段,應該盡可能地減少醫療技術對患者機體的副作用和損傷,并且不濫用高新技術。這大大體現了一個醫生的責任心和醫德。
三、結語。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探索這個世界的主要觀念。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醫學的科學精神,使得醫學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往往忽視了醫學人文精神對整個醫學領域的影響。由于醫學人文精神的衰落,醫患沖突、醫學倫理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因此,在臨床醫學中重視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不斷提高臨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才能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2]任華玉,樸金花,孫福川等。臨床醫學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機制倡——兼論知情同意實現中醫學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圍[j].醫學與哲學,2013,34(21):30-33.
忠義一方面指的是忠貞義烈,在《后漢書恒典傳》之中寫到獻帝即位,三公奏前與何進某誅閹官,功雖不遂,忠義炳著。在我國古代唐朝時期崔融的《西征軍行遇風》之中,他言道,夙齡慕忠義,雅尚存孤直。忠義另一方面指的忠臣義士,在《后漢書臧傳》之中曾寫道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明·無名氏《鳴鳳記·拜謁忠靈》中曾經寫道“忠義關心,奸邪觸目,莫非感慨?!泵鞒腻X謙益在《袁可立父淮加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曾說過“以忠義勉其子,過庭多長者之言?!钡脑?,雖然錢謙益違背了忠心,投向了清朝,受到人們的唾棄,但是其話語確實真正描寫了忠心的含義,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曾寫道:“明朝國政,誤在重制科,循資格。是以國破君亡,鮮見忠義。這里面指的是明朝末期,政治腐朽,在當時社會的大臣已經缺少了對皇朝的忠心,以至危局,政權喪失在李自成的大順起義軍與滿清的鐵騎之中,導致覆滅,從另一角度上來說,也說明了忠義思想在維護皇權統治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明史》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大肆屠殺功臣,就是懷疑手底下諸將,如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傅友德等人對皇權的忠心,最終導致殺戮,歷朝歷代的封建皇朝也不免這樣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局面。
而在這其中,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古代文學作品之中,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之中,忠心也有著另一面反面的作用,比如在水滸傳之中,雖然宋江等梁山好漢把行動宗旨立為替天行道,并立下了聚義廳的牌匾,但是卻僅僅的局限在了愚忠的范圍之內,雖然宋江最后的招安得到了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認可,但是他卻給梁山眾好漢帶了了死亡,雖然忠心在一定程度上能維持封建統治者的統治,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宋江卻對當時宋朝末期奸臣當道,烏煙瘴氣的朝堂環境缺少一個清醒的認識,最后把梁山帶的走向了失敗,在小說后期,宋江已經完全的淪為了朝廷的鷹犬,他不惜犧牲廣大梁山兄弟,比如林沖,扈三娘,孫立等人,也要征服同時農民起義軍的方臘,田虎,王慶等人。最終變成了愚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最后宋江也沒有意識到他所謂忠心的局限性,他過于相信朝廷,相信皇帝,但是宋徽宗及蔡京、高俅、童貫等人卻仍把他認為是盜匪,最終以毒酒的這種稍微仁慈的方式將他殺害,而可憐又可恨的宋江就是到臨死前也沒有醒悟過來,竟然將一生忠于他的李逵殺死,可見愚忠之害人,但是在梁山之中也不乏有“聰明者”的存在,李逵和魯智深雖然都被大家認為是粗漢的存在,并且都不存在像宋江那樣所謂的對宋皇朝的忠心耿耿,但是魯智深卻與李逵的命運不相同,他在認清之后,毅然的做出了選擇,選擇了就算出家再次當和尚,也要遠離那種他認為惡心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忠于本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它不同于常人的,可以在一方面說,他在征方臘之前認識到了本是農民起義軍卻在互相殘殺,最終收漁翁之利的卻還是腐朽的朝廷與貪官??梢哉f,從這一方面來講,魯智深擁有著現代人的思維,做到了思想上的“穿越”。所以說,忠心既有優點,也有弊端,值得我們從古代史籍以及文學小說之中體會出其經典思想“忠心”的真正含義,并加之以自己的觀點,分析品味。
在三國演義之中,關羽可謂是“義”之人,他作為忠心的代表,也無時不刻在感染著其他人,關羽為什么要有如此的忠心,我們可以細究這個問題,從西漢初年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當時社會上這種忠義的思想就被人們所稱頌,漢武帝時期,著名儒學思想家董仲舒即提出了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娜柿x禮智信為主體的新儒學,經過漢朝時期封建統治者的歷代推崇宣揚,忠君思想已成為當時社會思想的核心主流,而私學的創辦也為其提供了基礎,在這里,我們無法去探究關羽受到了多少私學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在小說之中看出,關羽自幼熟讀《春秋》,素知忠義,他在桃園與劉備,張飛等三人義結為三兄弟,并在以后他們三個人互相扶持,雖然事業受到挫折,但是其情感其忠義卻為歷代所敬仰,被人們崇拜。
但是,在這本書中,再后來的敘事描寫之中,也創造了忠義的最高境界,劉備與關羽因為與曹操作戰失敗而分散,關羽淪落曹營,但曹操卻給之以厚待,關羽為了感謝曹操的厚待,既是出于義氣,他為曹操誅顏良,斬文丑,立下奇功,算是報答了曹操,但是在得知故主劉備的消息之后,關羽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與曹營其他將領對他的有色眼鏡去投奔故主,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加以照顧,并拋開曹操給的錦衣玉食,投奔實力弱小的故主劉備,真正的做到了忠義,雖然這本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是明代人,但是在當時封建的環境下,我認為這種忠義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傳承,雖然“忠”中有很大的愚忠成分,這點在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但是他卻從古至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即對現在社會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思想的鋪墊作用,雖然古代之精神與現在與很多地方不相符,但在這里,我要借鑒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故忠義在古代不可或缺。
而在小說之中,整部小說都以曹操為反面,劉備為正面,但是其實,文章以另一種角度以關羽與曹操的另一細節描述出關羽的忠義,在華容道,曹軍大敗,關于為了往日曹操對自己的情義而釋放了曹操,釋放了曹操,卻又是仍然忠心耿耿于劉備,使讀者感覺到忠義的最高境界,而在其他人物的渲染之中,其他人物也似乎被關于所感染,比如張飛的義釋嚴顏,劉備的為了興復漢室而討伐曹操,諸葛亮為了忠于蜀漢而六出祁山最終客死五丈原,甚至在孫權團隊,周泰,太史慈,呂蒙等人也是對主公肝腦涂地,舍生忘死,這在另一種角度上烘托出文章的忠義,三國演“義”,在演什么,演的就是義,即忠義,而這個忠義,則是咱們在之前說的那個古代的忠君,忠友,而不是現在的忠于人民,這就是時代的局限。
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文章中諸葛亮幾乎以一個國師的角度來針對時弊,上述請奏,其實在這其中,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臣子對國家,對皇帝劉禪的忠心,而這其中的軍事,經濟,政治,人事等措施也是為了國家考慮,人民考慮,因為它不僅是劉禪的臣子,同時他也是國家的宰相,而且他也是為了報答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義,我認為在文章這里,忠義已經超出了君臣的界限,諸葛亮,劉備父子的君臣關系與情義雖然有情感的原因,但我認為,這已經成了古代君臣和諧關系的典范,可以說,在這里文章又將忠義推向了一個新高潮,味人民所傳頌。所以,依我之見,這里的忠義是與以往古代帝王將相的正史小說中非常不同的一個地方,在其他小說如水滸傳,以及漢書,史記,明史等史書中雖然強調了忠義,但多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味道,但我為什么要強調三國演義的不同呢,就是在這里,忠義達到了一個境界,就是幾近達到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的地步。即達到了一個比較和諧的地步,這在高度集權的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也是非常難得與少見的。
為什么許多作品之中凸顯出忠義的作用呢,在這其中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封建君主的推崇,但是另一方面,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內核,即與“仁”“德”等并列的“忠”思想,在現在看來,談起這些雖然有些老土,但是在當時這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浪潮的。出師表中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在這其中,我們主要是看到了諸葛亮忠君為民的一面,但是受了時代的限制,這也跑不了有一絲愚忠的色彩,諸葛亮的政治軍事建議固然是好的,固然是符合蜀國的發展的,但如果劉禪是個庸君,不是那么一個聽話的人,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諸葛亮的主張,或者出于其他的原因與諸葛亮產生激烈的矛盾,相比這個情景又是另一種局面吧。
“忠”這個詞在古今之所以有著解釋含義上的非常大的不同,這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時代的局限性,時代的局限性影響到了社會上的主流思想意識。而主流的社會意識同時也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它影響到了人們以及作家的思想方面上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作品上忠義觀本質含義的不同,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樹立自己獨特的思想角度來分析這個事情,既要從中借鑒,也要學會加以分析,取之糟粕,這才是我們應該做到的,現在有一些人全盤去否定古代所謂的忠義情節,這其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表現,從古代的文獻中淘出我們現代人需要借鑒的思想,這也是我們需要做到的,去完成的,我們要借鑒的思想是去用忠的思想去維護自己的朋友的正當利益,這也是處理朋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忠誠乃人之根本,其思想內涵我認為永遠不會腐爛,落后,過時。這是從小的角度上來說的,從大的角度上來理解,如果我們在未來工作的時候,我們要時時刻刻忠于國家,現在我們可能會意識不到其中的重要性,這可能使我們的社會經驗所限,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將它懸于心中,無國即無家,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這也是最需要我們做到的。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之中,我們不免會看到體現著“忠義”的思想,這種思想在閱讀之時,我們要加以領會,加以辨別,加以分析,分析出古今思想上忠義觀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來體會其思想,體會之時,也要在我們未來的為人處事,學習工作之用到,這才是我們閱讀這類思想作品之后最大的,得到的價值所在。注釋:錢益謙:錢謙益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明亡后,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為禮部侍郎。
后漢書:《后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講述了自己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一些體會和探索:一是注重學生對作品的誦讀;二是以解讀培養學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進教學方法;四是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學遺產,是珍貴的民族文化精品。學科內容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教學難度極大。然而,在教授這門課時,不少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乃至教學模式基本還是因襲傳統。課堂上,教師憑借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唱著“獨角戲”,從文學史到作品選,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色,滔滔不絕,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久而生厭。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學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下,涵蓋了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的國學復興熱再次興起,對文學遺產中思想底蘊的發掘和繼承使學生有了學習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如何利用好學生的“古代文學情結”,調動其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并使之產生持久的動力,是我們應該積極探索的。我在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幾年間,將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注重學生對作品的誦讀,培養其對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學期開始,我都規定一些閱讀和背誦的篇目,認真地抽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將其作為考核學生平時成績的內容之一。誦讀,可以加深對文學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進而較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它可以將學生“帶回”千百年前,讓他們的現代生活、情感與理念與古人的生活、情感與理念相融合,與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體驗產生共鳴,進而獲得美的享受。如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通過誦讀,體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涼氣氛,體味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讓學生對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有深刻的感悟。誦讀,可以充分體悟詩歌的語言美。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蘊含美的情感,通過朗讀活動,可以使之滲透于學生的心靈。吟詠朗讀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諦,還可以使人在不經意之間對朗讀時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對學生來說,言語內容美與形式美對他們的思維活動的影響是不容易被察覺的,但卻是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強大力量。因而,在讓學生感知言語內容美與體悟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要盡力誘發其審美情感,提高其朗讀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誦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陶冶他們高尚的情操,豐富他們多彩的生活。
二、以創造性的解讀,培養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文本解讀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一個審美的過程。好的解讀,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使其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并與作者進行對話,從而逐漸養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這是古代文學教學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如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欣賞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讓學生討論:蘇軾的這首詞千百年后為什么還會令我們感動不已?是表達了蘇軾思想的苦悶,還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現了蘇軾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些說法自有其道理,但僅僅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夠的。它的動人之處在于,一是揭示了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絕對的,我們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無缺,只能在絕對的缺陷中尋求相對的完滿;二是蘇軾以博大的胸懷對人們發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關懷和撫慰。因此,蘇軾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終撥動著人們的心弦。這樣的解讀,詮釋了作品的內在價值,拉近了古代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共鳴,取得了育化心靈的效果,提高了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梢哉f這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所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解讀過程中,啟發學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學的.文化背景中去,觸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脈搏,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鑒賞詩文,同時引發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思索。這是非常重要的。講陶淵明,我告訴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進步,這種文化現象幾乎已經消失,但作為一種人格,后人對陶淵明又非常推崇;作為一種觀念,它還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現代人,你將怎樣看待陶淵明的隱逸呢?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拋棄做官而歸隱田園,表明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價值取向,這種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則認為,陶淵明的這種隱逸人格不值得歌頌,這種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們面對黑暗和邪惡都不聞不問、裝聾作啞的話,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呢?還有的說,陶淵明在歸隱中心靈得到了安頓,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這對與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有所啟示。假日之際,人們總想離開城市的喧囂,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讓浮躁的心靈得到凈化,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卻越來越糟糕。盡管觀點不一,但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闡釋、作家的評析與現代生活聯系在一起,拉近了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提高了他們的鑒賞水平。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鑒于此,我開始嘗試進行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改變以課本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強硬灌輸為手段的傳統教學模式,借鑒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辯論法。經常拿出一些在歷史上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們自己討論。在正式討論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預備工作:事先布置好討論的題目,讓他們圍繞自己的觀點去查資料,并選出各自的代表發言人,非常類似于現在的辯論賽;我也要盡可能多收集資料,猜測學生會運用哪些論據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并模擬他們爭論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調解和補充。每學期我搞兩三次這樣的討論。如在講“先秦文學”中諸子思想時,涉及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性”問題,孟子主張“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則認為“人性惡”。討論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多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有理有據。事后學生自己說,這次討論逼著他們看了很多理論書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辯能力。
比較法。古代文學中很多問題可以說至今尚無定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諸家之說介紹給學生,并組織他們對多種答案及多種思路進行比較選擇,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例如,學習王維的山水詩,要求學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時期有關知識分子對山水的關注的資料,從比較分析中鑒賞王維對中國山水詩的貢獻。又如在講到“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時,我要求大家對導致這場戰爭的兩個主要人物——劉邦和項羽進行詳細比較,劉邦作為一個無賴何以奪得天下,項羽既然是一個英雄為何卻走向末路?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來總結兩人的得與失,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了這段歷史。還可以通過古典文學的現代改編問題,思考古代文學的經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據古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像《別亦難》、《新鴛鴦蝴蝶夢》、《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課堂上欣賞,讓學生去尋找原文,從而思考古典文學歷久彌新的原因,激發他們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
四、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代文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傳統的教學模式,但長此以往,教學難免單調,因此,有必要通過一些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進行調節。在種種探索性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無疑是實施起來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辦法。
音響媒體方面,可以運用便于攜帶的mp3加小音箱。課堂上通過欣賞相關的音樂,加強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如在講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詞時,先讓學生欣賞鄧麗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們帶進一個哀傷、凄涼的意境,然后對作品進行解讀,從而使他們對這首詞表現的李煜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講解《史記·項羽本紀》時,可以讓學生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學生對楚漢戰爭的形勢、人物個性有更直觀、豐富的了解。
聲像媒體方面,包括對電視、dvd、電腦、投影儀等的運用。如在講授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古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更加引人入勝。
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課件運用于古典文學教學中,不但節省了課堂板書的時間,而且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深度,給教和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在課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料,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學術研究動態等,并突出教學重點。尤其是在詩詞教學中,將講讀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樂、畫面、朗讀、前人的評論等,教師再加上一些疏通與點撥,便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古代文學永遠不會像今日的某些時尚潮流一樣紅極一時,但也不會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樣成為“明日黃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真正引導學生進入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殿堂,使他們體味到古典文學的永恒馨香,將是對學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幫助,而不僅僅是滿足于學生對局部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閻續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
2、張嘉林.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1).
3、毛義玲.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j].文學教育,2007,(10).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在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肯定有自身價值以及它所在時代的意義。經典歷經千年甚至更久一定是經得起批評家和作家的反復解讀與詮釋,也是與所存在時代的政治等相磨合的。各種各樣因素的變幻及排列組合,衍生出了反經典。在古代文學史上經典與反經典是相互依存的。反經典有時可能會影響經典的地位,也有可能是對經典的補充。從這一方面說它們也是辯證統一的?,F如今,反經典并不是一味的“反”,不會出現舊時代的極端反經典。所以,現在我們提到經典與反經典,應該顧全古代與現代完全不同的環境,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更好地認識經典與反經典。提到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我們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大量中國文學作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不斷變化下,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在各種各樣的因素下,自然而然也就衍生出了反經典文學。從某方面說,經典與反經典是相互依存,是共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有了文學經典的觀念,這種觀念一直持續至今。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文學經典是怎么形成的',歷來文學家是如何評判這些經典的,一直是文學批評的核心問題。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不同,人們對經典文學的認識及詮釋是不同的,出現了“反經典”現象。毫無疑問,反經典會對經典文學的地位產生一定影響,但也會使經典延伸并得到完善,使經典更具價值。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人們反經典的方法是極端的。但是在中國古代中,人們反經典通常并不是很激烈。從這些來看,我們應該意識到經典與反經典并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問題也是當代的文化問題,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經典必定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條件不斷地組合、變化漸漸就形成了經典。古代文學的經典早已深入人心。時代不同,人們心中的經典可能也會有所不同。一提到經典,我的腦海里不自覺就出現了《紅樓夢》這部作品。我們常常說唐詩宋詞元曲,當然還有很多,這些都是相應時代的標志,我們只能感嘆時代不同,文學代表不同。經典必然有它成為經典的價值,它一定能經得起文學家的批判,歷史的考驗,最終會形成它的語言特色,肯定會有其他文學作品無法企及的價值。除了這些之外,經典文學的形成與當時的環境條件密不可分。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有些作品價值到現在都無法說明,他們的文學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安删諙|南下,悠然見南山?!边@句詩影響深遠。大家都知道,這是陶淵明的作品,他之所以能留下千古名句,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他所處的朝代不清明,他的作品大多表達了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流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態度,兼有平淡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的這些情趣理想是文學弟子向往的,這些都奠定了他的經典地位?,F代教育中,《論語》一直是小學課本所學的文章之一。四大名著更是經典中的經典,《紅樓夢》的價值我們至今沒有研究出來,我國現在成立的“紅學”一直沒停止過對它的研究,它的內容涉及之廣且語言功底深厚,里面的藥方也有一定的價值?!短一ㄔ从洝氛Z言優美,描寫的生活是人們所向往的?!对娊洝返奈膶W價值也是相當高。這些文學經典往往有相近的地方,他們有著共同的特性。
二、反經典。
前面提到了經典與反經典相互依存,反經典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形式多樣。談起反經典,會想到李零的《喪家狗》。他在很大程度上個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孔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歷史是不可能被復制的。李零的作品從某方面來說消解了孔子身上的神圣感,可是太過主觀,既有可取之處,也有過激之處,他沒有全面考慮當時的社會形勢。還有,我們知道《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他的經典地位是在西漢時得以確定的。很多文學家對這部作品評價很高,魯迅曾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也曾在《史記》中引用劉安的話高度評價屈原,贊美屈原的高尚人格。經典必然會引起爭議,與此同時,揚雄第一次在文學史上提出了自己反經典的立場,作了《反離騷》,但他也非常敬佩屈原的文學才華和高尚品格,同時他覺得屈原很可憐,很同情他的遭遇,可是對他投河自盡不贊同。揚雄對屈原的評判有贊揚也有貶低。從某種程度上說,反經典的出現是政治的需要,有時候是政治的有意推動,從而推行有利于自己的理念。
三、結語。
現如今,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要適度運用文學,這樣有利于我們全面理解古代文學經典與反經典。我們看待經典與反經典,首先要了解傳統與現代環境條件的不同。我們在現代的背景下認識傳統經典,要兩者都考慮到,有辯證的眼光,既不能忽視古代傳統下的背景又要重視現代意識。
文檔為doc格式。
。
摘要:
總之,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體系。各文體的實踐性學習各成體系:既有分散進行、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性學習,又有相對獨立、承擔多項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關鍵詞:
一、詩歌部分。
作為廣義的概念,詩歌在中國古代涵蓋了古詩、詞、曲、民歌等內容。從認知、能力、素質三方面的教學目標來說,古詩、詞、曲的實現途徑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對這一部分內容,我們設計了三個實踐教學目標:識記、背誦名篇;理解、鑒賞古詩;對古詩進行文本解讀、設計教學方案并付諸實踐。下面依次談談具體操作。
1.識記與背誦。在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職業及專業技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有本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初就按學號順序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導老師,按照系部制定的職業及專業技能訓練方案在兩年理論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也依賴于這一前提,二者緊密配合,互為體系的組成部分。一定階段的內容結束后,老師給出必背篇目,每個小組的成員到本組小組長那里背誦過關,小組長做出詳細記錄并評分;小組長集中到學習委員那里過關并評分;學習委員的背誦情況則由任課教師直接負責。同時,老師在課堂上會進行不定時不定人數的隨機抽查背誦,抽查到的同學的背誦情況若與小組長記錄情況不符,本組同學需抽時間接受學習委員的檢查過關。這種方法比之期末試卷中的填空默寫更能落到實處。此外,職業技能訓練中每學期都有古詩背誦的任務。
2.理解與鑒賞。這一目標和實踐任務安排在第二學期專業技能訓練中的“文學作品欣賞”中,學生對給出的古詩篇目進行鑒賞,寫出書面的小文章,同組成員間互相交流,老師評改。
3.古詩解讀、講好一首古詩。古詩解讀安排在第三學期專業技能訓練的“文本解讀”中,學生從分析文本的角度寫出書面的文章,小組交流教師評改。詩歌部分結束后,安排時間由各組準備教案,選派一人在課堂上講一首古代詩詞。
4.在識記、理解、鑒賞、深入認識之后,分班組織古詩詞朗誦會,使學生對古代詩詞有一個感情上的升華。給出一定的準備時間,期間參賽選手可以請老師指導。班委做好會務工作。朗誦完畢,由學習委員、普通同學、老師組成的評委評分并確定名次,給出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扎實的過關,到綜合性活動朗誦古詩詞、講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學生基本上可以表現的游刃有余,也為他們今后在中小學課堂上講授古詩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個是語言的隔閡,一個是與政治、道德的緊密聯系,都使得學生學起來比較費勁。而要集中在課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現實的。因此需要學生在課前利用課余時間去自主學習,搞清楚文中的字詞、特殊用法、句式等,大體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課堂上,大家先互相匯報自主學習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組討論文章的主題、寫法、結構等。
1.課前預習。在每次課前一周布置預習內容,包括文學常識、文言字詞讀法意義、文章大意結構以及相關的問題。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網絡等自主學習,并分組整理學習成果。
2.匯報學習成果。用一堂課時間讓學生分組解決上述基本問題,采用面對全班講解的方式,過后老師不再重復,只對缺漏的部分做出補充。
3.提高與升華。解決基本問題之后,針對選文中涉及的觀點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討論、論辯,如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認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稱霸天下,讓學生結合戰國歷史對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樹立自己觀點并證明自己觀點的思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另外,學生口頭討論之后,形成文字,在此過程中學習古人立論的構思和寫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實踐性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點燃他們對古代文化的興趣,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課堂氣氛也從之前老師一言堂時的沉悶而變得比較活躍。
三、小說與戲劇部分。
小說和戲劇都屬于敘事性文體,很多古代的小說和戲劇也都搬上了現代熒屏。但總體來說,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基礎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體操作方面,有細微的差別。
1.小說。
唐傳奇、明清小說的故事是學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內容基本上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大家互相講一講小說所寫的故事、對人物的看法以及對主題的討論,自由發表觀點。老師只對一些重要的文學常識和主題趨向進行總結和點撥。這樣就有效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也避免了在課堂上占用過多的時間去敘述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自己參與其中了,會增強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動力。
2.戲劇。
戲劇部分是整個古代文學中比較難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地方。雖然它與現代影視在性質、作用上有一致之處,但因為年代久遠資料缺失,學生很難直觀地去把握古代戲劇的真正面貌。所以在進入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電影《霸王別姬》,里面有許多古代戲劇唱段、扮相等,雖然主要是京劇,但已經足以讓學生對古代戲劇有所認識了??赐曛?,就結合影片內容講解古代戲劇的一些常識,并讓學生寫觀后感。
3.綜合性實踐活動。
小說、戲劇部分結束以后,布置學生按照分組,每組同學選取古代小說或戲劇中的某個片段或場景,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小的舞臺劇。給出一定的準備時間,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劇本。學生通過選題、改編、分派角色到具體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乃至心理活動,不止對戲劇和小說的文體性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古老的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親近感。
四、小結。
總之,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體系。各文體的實踐性學習各成體系:既有分散進行、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性學習,又有相對獨立、承擔多項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同時,課堂內的實踐教學與職業、專業技能訓練中的實踐學習雙線并行、互相配合。經過這一系列的主動參與和探索,學生不僅在活動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古代文學“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從內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歡上古代文學。這正是我們古代文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那就是――發掘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現代意義,使她進入現代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理集材料的過程中,會逐步涌現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待積累的材料比較豐富、充分時,使可以考慮選題的問題了。選題,從其種意義來說,比做題更為重要。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選題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論文的價值和質量,出此一定要慎之義慎。
散文。
辭賦小說戲曲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和代表作家,以人之力,木可能全部掌提,n此,可以從各個歷史階段中選擇一個歷史階段作為研究對象,也可以從各種文體中選擇一種文體來研究,還可以縮小到諸如研究某一時期的某種文體,甚至還可以再縮小到研究某個流派.以至于單個作家作品c題目愈小,在材料發掘和論述分析方面就能愈加深入細致,對初學論文寫作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
摘要: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呢?一、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二、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布局謀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的語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得到熏陶。
本來,美能生樂,美能使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可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對文質兼美、美感洋溢的語文不感興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師不注意發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單純地向學生講解枯燥乏味的字詞句段篇,忽略了美對學生的吸引。蘇聯教育家列節夫曾說:“語文應該讓孩子們在美的空間遨游?!睆倪@個意義上說,語文課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它的審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運用正確有效的做法,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強對學生的美感教育,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來,即為當今語文教學急需探究的課題。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呢?本文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無不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文章中宣泄奔騰著感情的激流,描繪塑造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動感和藝術魅力的美感意蘊。教師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過自身的感知、聯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才能把情感移進人物的內心去,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焙m的《我的母親》寫得清新質樸,十分動人,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進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例如,分析母親對我的嚴格管教這些細節,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分析母親對“我”、對其他親人、對自己名譽的.不同態度和做法,感受母親的思想性格和為人特點,使學生真正窺視到母親那顆金子般的心靈。這樣讓學生在飽含感情的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布局謀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許多材料組成,由字詞句段連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構成整體,達到和諧統一、搭配相宜、生動流暢之美感呢?領會掌握這一點,不僅對閱讀有幫助,而且對寫作構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鑒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廈,如何總體構架,如何安排層次,如何布置裝飾,形成建筑形式新穎、獨特的美感?如果我們把握了文章組織材料的脈絡、方法,那么會有“涉足斯文也,則有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覺。要讓學生在閱讀、欣賞作品時,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種方法把本來繁雜的材料化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領會。如,把握魯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識――相處――離別――思念”,抒發對藤野先生的熱愛、感激之情,通篇還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全文布局嚴謹,結構完整,給人以統一和諧的美感。
三、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的語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得到熏陶。
我們知道,作為教材的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著;也不是碧天的銀星,抬頭可以看得見。它往往隱藏在藝術形象所給人留下的深廣、多層的審美空間里和生動逼真的意境中,因此應開辟學生審美想象的通道,即通過作者用來描寫藝術形象的語言啟發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使學生在審美欣賞、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學冰心的《談生命》,我們可以通過文章的優美語言來啟發學生展開審美想象?!吧裣驏|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可引導學生先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像,用語言去描述“春水、小樹”的視覺形象,體會“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總之,利用美感進行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不僅會使文章形象鮮明,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法指導》.河池地區教研室主編。
[2]《語文課堂藝術》.河池地區教研室主編。
[3]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
[4]張云崗《淺談中學語文教學史的美感教育》。
[5]劉伯毅《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
[6]諸榮會《從優美到崇高》。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使語文教學活動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實現課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掌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脈絡。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思路是關鍵。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片段,讓學生在欣賞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體現了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特點,后半部分則選擇了另幾處獨具特色的景點,如假山池沼、亭臺軒榭、花草樹木等,并在此基礎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大地激發他們學習這一課的熱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時還配上了古典音樂并朗誦課文,讓學生在欣賞中聆聽,在聆聽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問題: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設計者們是如何實現這個特征的?課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在欣賞完片段后,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再檢查提問,然后由老師引導、分析、理解課文,重點分析本文總分的結構方式及語言的多樣性。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親眼目睹了蘇州園林的陣勢,再現了蘇州園林的風采,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了畫面,進而對本節文章的脈胳有了更好的.了解,為本節課的深入學習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體教育技術的應用能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構建者。多媒體具有聲、光、像等多種功能,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去積極地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比如教學《蘇州園林》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鍛煉,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模仿講課時片段的順序,把學校教學樓前面小花園的幾處景點放映出來,并加以配樂和講解說明,使學生猶如進入了美妙畫卷暢游現實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園的那份美。這里的景物學生們大都比較熟悉,于是,我就讓學生先談談自己對小花園的總體印象,然后從幾個方面分別說明,最后要求學生模仿《蘇州園林》的結構順序把學校的小花園向大家介紹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說的話整理到日記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較成功的說明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應用寫作能力,激活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造勢,讓古詩詞教學更精致唯美。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對唐宋詩詞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從而提高欣賞能力。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和愛戴。但由于受年齡和藝術欣賞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古詩詞深奧難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讓學生所接受,學生對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階段的篇目選取中也是不多,課文中大都是一些經典名篇,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傳統的詩詞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其涵義。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唐宋詩詞的欣賞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之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詞名篇活起來、動起來,給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學生自由欣賞和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如能較好地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取新知,這樣學生對平日里感到比較乏味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詩的畫卷中,自己手握著畫筆,自己去設計、去創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詩的畫卷。這樣,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欣賞水平,更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創新能力,促進了身心健康地發展,提高了學習效率。
當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遠遠不止這些,由于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不斷實踐創新、不斷更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具特色、更具風格!
教師、學案、學生、學具是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主要結構,但是在這些主要的結構中,我們要明確的是,學生是整個教學模式主要受眾,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核心目標,所以要注意學生的主體性,其他的結構都是圍繞學生學習產生的。在整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穿插啟發性的教育。學案中教師要融合啟發性問題開動學生的自主思維,課堂中教師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延展性的發展,不僅僅是知識、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注重學生性格與情操的發展性培養。注重學生學習思維的開放性,師生之間關系的開放性。課堂中教師培養學生根據歷史材料的數據分析,開放性探究問題不同角度的立場關系。
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1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點。
歷史教學的建立出發點是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學生已具備的知識積累情況,基于這種情況對學生展開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教學的核心動力是學生,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開發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激勵學生對歷史教材自我解讀理解的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創新學習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獨特個人思想。以主動學習為切入點,是學生能夠達到自主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學生之間探究學生等學習模式,教師在歷史課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間,給學生自主表現的機會。保證歷史課堂民主教學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在自由的課程當中參與教學的過程,并且為其參與的部分提供自我發揮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時效性。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尊重學生本身的差異不同,提倡建設新型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歷史課堂充滿磁性教學的韻味。
2.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步驟。
歷史教師在準備教學學案,在課前的時間段發給學生。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對自己的學習確定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有目的性的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預習,教師分發給學生的歷史學案中會要求學生在預習之后,針對學案中提到的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部分、難點部分做好標識。這樣引導性的教學就會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盲目地,那么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通過課前學生利用學案進行的預習,有針對性的將課程中的內容、難點、重要部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了學習的目的性。那么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時候首先要對學生講明的是,教學的目標以及教學的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白本篇課程在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這段歷史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作用。之后課堂的教學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做問題討論,以解決教學中提出的課本基礎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學習的模塊中,需要教師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精講內容,在討論、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這一難題的疑點進行準確的剖析,抓住問題的要害理清思路,快速的明晰問題。
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就是課堂小結,在通過引導教學、小組討論、自主學習之后,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做一下思路的清理,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歷史知識結構,不僅僅能學習到其內在的知識聯系,也能夠掌握外在的知識形式,這樣能給學生一個穩定的歷史知識框架,形成有效的歷史知識體系,對于以后的歷史教學有一定基礎作用。檢查學生對本堂課程歷史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以及掌握程度,這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最后一個步驟。為了能夠鞏固學生的課后練習,使學生能夠培養成求異延伸的主動學習性,需要教師在擬定學生的練習題時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延伸:
(2)教師擬定歷史練習題的過程中要掌握題量以及題目內容難易程度,要做到由淺入深的擬題設計形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由表入里的,練習題以課堂完成為最佳狀態,不要給學生增加過多的課業負擔。
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1)引導基礎知識的學習進度;
(2)教師指導能力的體現;
(3)教學中創新研究力度的加大。
3、結論。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融合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教學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較于傳統形式的教育,學生的潛能會得到更好的激發,對于學生全面的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以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出現在教學模式當中,為了符合當下的教育制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在課堂之中,雖然在初始階段會出現一些銜接上的問題,但是經過教師的細心改正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代的教師應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脫穎而出,融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將當代的教育模式推進到實踐中,使之不再趨于形式化、表面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第八中學)。
語文既是一門學科,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我國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語文教學是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思想水平,而作文教學正是這些水平提高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有效地進行作文教學呢?這是值得探索的。
一、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進行詞、句、段、文的訓練。對于詞語我們可以開展:(1)連詞成句;(2)遇景用詞;(3)詞語辨析;(4)品味詞語;(5)成語接龍等等活動,讓學生積累大量詞語,豐富學生的表達內容,為寫作打好基礎。對于句子和段,我們可以開展看圖說話的訓練。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圖景讓學生用一定的修辭、句式、表達方式來進行表達,由此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水平。至于課堂上的小短文練筆更是可以提高學生在語言、結構安排、立意等方面的水平。
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真實生動的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其實是以記敘文為主的,四大類型: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內容。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精彩之處,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以我手寫我心。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最近的校內外活動,如,運動會、社區活動等,作為寫作的素材。在這一過程中,雖然這些都是學生經歷過的,但是這些經歷在學生的頭腦中較為模糊,缺乏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日常觀察、積累的習慣。
可以通過日記方式讓學生記錄每天的一件小事、一處景物、一點讀書觀后感等。真正的寫作其實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光要讓學生觀察積累,還要讓學生學會把積累的素材一點一滴疊加到一起,有效地組合,再進行加工,如此這般,這些素材在學生的頭腦里才能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寫作時便會出現“文思泉涌”。
指導學生“泛讀”和“精讀”“邊讀邊寫”,由此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利用范文和身邊作者所創作的文學作品給學生誦讀,讓學生明白文學創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和神秘感,使學生找到榜樣和信心,從而對寫作產生親近感和濃厚的興趣。
作為間接材料,我們必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材料。以課本為例,鼓勵學生多記、多背及時摘抄,分類整理,除了課本還要大量閱讀經典名著,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并且邊讀邊做閱讀批注輔助記憶。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放飛思想。
長期以來,由于作文教學死板,不敢創新,寫作課堂中往往規定了寫作的體裁、對象等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造成了學生的思維狹窄、僵化、虛假,千人一面。為此,我在上作文課時經常以課本作為寫作范本,用課本中的一些文章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散步》中,我讓學生大膽想象:如果文中的母親、妻子、有任何一方不滿意我當時的決定,會出現什么樣的場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改寫文章結尾。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和學生談起他們看過的一些著名影片,一起分析里面的人物性格,引導他們從不同側面去觀察人物、看待事物,寫作中學會獨辟蹊徑,反彈琵琶。讓學生明白無論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還是書上的間接材料都是需要再加工的,寫人記事不能總是陳年舊事千篇一面,要學會變通、比較、發現和聯想,陳舊僵化的作文得不到讀者的青睞。
四、寫作前的情境引入和初稿完成后的自我修稿。
“語文”本身承載著文化,承載著優雅,承載著美,當學生在構思時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寫作的內容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寫作佳境,如,播放一些舒緩的古典音樂、一些雅致的圖片,讓學生身處一定的情境中觸發寫作情感,感受寫作的美妙。當一篇初稿完成時要指導學生先進行自我修稿。學生是寫作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表達,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基礎常規修改和自我品賞。此外,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小組互讀交流、評賞精彩,以此來強化、維持學生的寫作熱情。
編輯鄭淼。
【內容摘要】語文的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靈魂、生命是詩意,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詩意。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讓詩意在語文課堂中流淌。
“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莖須……”有人,曾經這樣形容語文。稍微用心研讀一下教材,就會發現,選進語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佳作。這些精約優美、含蘊深厚的文字,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淘漉,閃爍著人類的精神之光,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由此可知,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更多地以詩意的內容為載體。語文的本色是詩意,語文的活力、靈魂、生命是詩意,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詩意。
語文是知識的載體,傳統的語文教學,卻只強調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對學生課堂上眼神呆滯、表情冷漠的無動于衷的種種,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該怎么做?該怎樣才能更巧妙地撥動學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們活躍的智慧和鮮明的想象得到發展呢?我以為,唯有進行詩意的教學才好。因為,在語文面前,每個學生就其天性來說,都應該是“詩人”,而我們教師,則應該是“種詩”的人。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播下詩意的種子呢?
《現代漢語詞典》對“詩意”的解釋是這樣的:“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見,“美”是詩意的最顯著特征,給人以美感享受應是語文課追求的目標。教學實踐中,我試圖構建一種能激發學生們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們的心靈火花,使語文學習更具生機和活力的詩意課堂。
首先,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課堂是飽含“人文與情感”的課堂。學生作為一種生長著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師從人文的高度對其生命發展加以觀照。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創設放飛靈性翅膀的機會。也只有洋溢著人性之美的課堂,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取向。學生心中有著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課堂上,教師要發揮獨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蘊涵去滋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感受到教學的人性美,受到“潤物細無聲”的人文熏染。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感直接影響師生關系,直接關系到教學情境的創設。教育,是喚醒,是等待,是激勵,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護。蘇霍姆林斯基曾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學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們要學會用真情去呵護每個學生的心靈。
在課堂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閑,讓整個課堂“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詩意的氛圍。
學生會感到有一滴圣潔的露珠滴落在靈魂深處,詩意,就在心間悄悄發芽……。
二、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教學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語文教學,應該是學生在閱讀和感悟中表達、充實和提升自己靈性的過程。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獨特的觀察視角、綺麗的想像,為語文課堂氤氳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同時,也為語文課堂留下了許多無法預約的精彩。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闭n堂教學中,教師應因學而教,為學而教,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權利,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親近”文本,在平和的、無權威的交流中,生成一個個新的視角。教師的任務不是告知學生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停留在理解課文的層面,而是指引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去交往,使語文教學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彰顯個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這樣,在預設的目標下有了學生“放肆”的暢想,有了學生的詩意棲息;這才是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在這里,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經常會聽到學生靈性被擦燃的聲音,那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毙ごㄏ壬谖恼隆兑怨诺涞男那閷Υ龑W習》中有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能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的日臻完滿的生活?!?/p>
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學生要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生活體驗越豐富,他能感悟到的語文內涵也就越豐富。我們應當推開窗戶,讓語文課堂蕩漾著生活的氣息。
讓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讀好生活這本“大書”,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風景區……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我們的課堂,就無處不在。
當然,詩意語文的教學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體會和感受,詩意語文的探索還需要千千萬萬的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鉆研,去體會,去完善。期待著詩意在語文課堂中更加歡快地流淌!
參考文獻:
《標準漢語詞典》。
《新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
《詩意語文》?王崧舟著。
《孫雙金與情智教育《楊春茂主編。
映日碧荷。
[2]曹文慧:論中國當代新生代小說的影視改編[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趙宏麗: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數字影視媒介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相彬:淺析當代影視中的戲曲名著改編[d].中國海洋大學,2011.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8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