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范本,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精彩的總結開頭的寫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精選的范文范本,了解一下它們的特點和優勢。
[摘要]將文本細讀引入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教師可運用互文性文本細讀的方法、評點法、導游式教學以及由學生主持討論課的形式來進行文學教學。
[關鍵詞]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
[作者簡介]王卉(1976-),女,安徽巢湖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江蘇南京210068)。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僅是大學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開設的課程。由于文秘專業的教師很多畢業于中文系,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教學時依然是以講授現當代文學史為主,于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與學成了一個“傳授文學史知識―――記憶文學史知識―――還原文學史記憶”的機械、枯燥的過程。很多學生并不是通過閱讀來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象,如果學生喜歡某個作家,就會主動找尋與這位作家的有關作品閱讀,而且興趣盎然。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也往往是從感性出發,而不是從文學史對作家的評價出發,也就是說對作品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于“史”的興趣。筆者從中總結,并對文本細讀與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相結合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把作品文本視為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對象,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讀解,以及對文本結構、意象、語義等細致的剖析,實現對文本意義的解讀。這種方法有時也被稱作充分閱讀,即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通過細致的閱讀和反復的閱讀,注重細節的解讀和結構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做出豐沛的闡釋。
文學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體驗,文學作品的教學也應當如此,只有把個體的感悟轉變為課堂上的集體意識,文學作品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美學價值。文本細讀法正是直覺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因此文學作品教學要推行文本細讀教學法。
二、文本細讀的作用。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強調文本細讀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高職院校的文學教育不是培養文學研究的專門人才,而是給學生打下較為寬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閉的思路,學生的獲益會更大。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文學精神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這也是激發學生濃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現當代文學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密切,文本上閱讀分析與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對社會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細讀實踐,將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現實,促進他們的社會關懷熱情。我們可以精選的文本為重點,通過文本細讀、思考、討論和辨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人的權利和責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圓滿。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的學習,不完全是職業性,更是一種素質教育,他們學習文學這門課程,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提高文學素養和文學審美能力。
這種素養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談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分析,在閱讀實踐中才能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認識文學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閱讀實踐,以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建立起對文學的信心。文本細讀要體悟作品的文學性,美學意蘊正是文學性的體現之一?,F代文學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結晶,它集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場景美、情節美于一體,文本細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美學意蘊的體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實踐能力。文學實踐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對現實的認識能力,二是對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由于文本閱讀的重點在于對現代文本的分析綜合,然后進行適當的表達,這事實上也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寫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學生需要強化培養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文本閱讀的訓練也就成了學生寫作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大量的文本閱讀與分析實踐不僅能大力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擴大學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學語言的直接感悟性與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實踐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發他們進行文學創作實踐的靈感與積極性。穿行在文學作品中,種種情景、情節、人物、生活片斷可能激活學生沉淀在記憶中的生活素材,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引發他們躍躍欲試的創作激情,從而使他們的創作實踐落在實處。
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類網頁及特效圖。
internetexplorer、netscapecommunicator等)。
工作經歷。
*.8---至今《鄉鎮企業報》編輯。
*.9---1999.7《中國電影報》外國電影版記者。
*1997.9---1998.9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對外漢語教師。
個人簡介。
我相信,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對文字編輯工作一直很感興趣,從中學時期已有多篇文章發表,并擔任??木庉嫻ぷ?。多年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使我掌握了較好的文字功底,敏銳的觀察力,優秀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關注追蹤社會熱點的能力。我做事條理性強,樂于與人合作,平時喜愛讀書、音樂等。
請給我一個機會,我將還您以奪目的光彩!
2、人有鬼氣,鬼有人情——論魯迅筆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寫。
13、《故鄉》中的風俗畫。
17、魯迅的民俗文化情結。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魯迅小說對民間文學的借鑒與創新。
34、從“黃金”到“黑鐵”——論王小波的創作道路。
36、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民間立場。
37、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苗族風情。
38、從《丈夫》看沈從文對湘西民間敘事的改寫。
39、論現代小品文的創作特點——以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小品創作為例。
42、蕭紅創作中的生命意識。
44、試論老舍創作中的平民視覺。
45.女性視角下的男英雄----解讀《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鵑小說的女性視角。
47.孫犁小說的女性形象。
49.《創業史》與《平凡的世界》的比較。
50.《紅旗譜》與《紅高粱》的比較。
52.張潔《方舟》與王安憶《弟兄們》的比較。
53.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
54.從《長恨歌》解讀王安憶的故事觀。
57、冰心、豐子愷兒童觀比較論。
59、蘇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說研究。
61、林徽因詩歌研究。
65、論第三代詩人的詩觀。
69、論尋根文學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禪合一”
71、論“份痕文學”的得失。
72、論“先鋒小說”的困境。
75、郁達夫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詩歌中聲律研究。
2.試論諶容小說創作中的女性形象。
3.試論蔣子龍筆下的改革者形象。
4.試論張賢亮小說創作中的美學特征。
5.《茶館》簡論。
6.試比較許秀云與胡玉音的藝術形象。
7.金庸小說主題論。
8.試論梁曉聲知青題材小說創作的特色。
9.試論高曉聲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新貢獻。
10.論莫言《紅高梁》系列小說的特征。
。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始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1]”。
在中國鄉村這塊既保存精華又藏污納垢的深厚土壤上,作為“一直負載著這個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輝煌和最痛苦的記憶[2]”,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與觀念。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風起云涌,關中這塊土地上發生了諸多大事,陳忠實以40萬字的宏大敘事為我們呈現了近現代轉型期的中國“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繹了傳統文明遭遇現代文明時所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然而,正如陳忠實所說:“所有悲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2]”。
一
《白鹿原》在整體上具有極強的社會文化悲劇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歷史處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時期。
在《白鹿原》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佇立在關中大地上,幾千年如一日,傳宗接代,生死輪回。
然而,時代的颶風掃過白鹿原的上空,震動了這個古原的內部結構,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安穩的日子沒有了,小農經濟所固守的封閉性和被壓抑的強大破壞性,在名利面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殘酷性,戰禍不已,瘟疫橫行,生靈涂炭,各種政治力量此消彼長,恩怨難了,整個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
傳統儒家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相互激蕩中岌岌可危,矛盾橫生。
人們難以再獲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發生嚴重裂變,固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被轉變,被顛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結構尚未被建立,人們普遍陷入價值觀喪失指揮效益的迷茫中。
我們基本可以認定,《白鹿原》具有極強的尋根意味與悲劇色彩,尋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規范中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實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體文化上的悲劇性體現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歸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軒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軒一生做事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讀傳家古訓,仁義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質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尤其是對中國婦女的身心殘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軒拒絕黑娃媳婦進祠堂,維護階級等級制度(懲罰小娥狗蛋卻忽視罪魁禍首鹿子霖)等。
這種封建傳統文化所造成的歷史無意識殺人群體對人的欲望尤其是作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殺的本質與魯迅所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共同為消解女性異化,反對男權中心文化做出了貢獻。
二
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現實與歷史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復雜多變,揭示了人物命運悲劇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軒作為中華文化正統人格的代表,突現在作品中,意義重大。
這個人物,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民族精神進化史[2]”。
“他的身上,凝聚著傳統文化的負荷,他在村社的民間性活動,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宗法農民文化的全部要義[2]”。
他的“挺得太直太硬[1]”的腰桿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義。
他具有極強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精明,堅韌,豪狠,寬容,恪守戒律,一絲不茍,對待長工宅心仁厚,對待黑娃寬容有度,對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頑強的`存在本身,即無可置疑的證明,封建社會得以維系兩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這樣的棟梁和支柱們支持著不絕如縷[2]”,白嘉軒的悲劇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悲劇。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滿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價值,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卻要被這時代所革除,從而顯示出濃厚的悲劇性。
“黑娃”在該著作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沖動力,天然的階級性和反抗意識。
可以說前期的黑娃可親可愛可敬可憐,為了婚姻自由違反家族父命,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歸傳統,娶了知書達理的秀才女兒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懺悔自己前半身的誤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終卻為鉆入革命陣營的投機分子所害。
究其回歸傳統之原因,當然有黑娃革命失敗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緣故,更多的估計還在于其階級立場的模糊性和妥協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性集中表現在:儒教傳統對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隊伍中的丑惡勢力對其生命的毀滅。
這不只是人格命運的悲劇,更是文化的悲劇。
白孝文這個徘徊于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逆子,較之黑娃,二人思想發展均有大轉變,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從現代文明回歸傳統文明,而白孝文卻是盡數遺棄傳統文明,加入現代文化的負面潮流中。
白嘉軒素來把家族家庭教育視為頭等大事,為了培養族長接班人,言傳身教,深夜講解“耕讀傳家”匾額,責令兒子入山背糧,孝文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下,終于從精神到行動都堪稱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復雜的東西,內心深處的惡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便無法無天。
田小娥的誘惑使得這個才德兼備的理想接班人滑入了墮落的深淵。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教育的脆弱及對人性過度壓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劇是觸目驚心的,傳統文化在其身上徹底失落了。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由于堅持從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故而真實、深刻,尤其是關于傳統與現代的文明沖突的揭示,對于刻畫民族靈魂的裂變是至關重要的。
三
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
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現為因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
在這個古原上,民族主體們在遭遇到苦難與毀滅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對命運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天災人禍,饑餓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與宗法文化的頑固冷酷扼殺不了民族主體們的羞恥心和是非感;即使命運陷他們與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們也敢于拼死抗爭,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著它的“存在者”,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脅,小娥、仙草、孝文媳婦、鹿三、白靈、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這片原上曇花一現,歸于滅亡。
這些滅亡,觸目驚心,它通過“無”讓人看到“有”的價值,那就是不滅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及自我保護能量的最大發揮。
《白鹿原》展示了歷史主人公們在災難與命運的打擊面前永恒的抗爭意識,傳達出一個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脅,反抗命運的挑戰,反抗傳統文化對人性的極端冷漠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劇意識與民族精神。
結語。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堅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矛盾的,但在終極意義上,它還是對人類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說,“《白鹿原》是一個整體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飽滿豐富的世界,更是一個關照我們民族靈魂的世界[2]”。
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悲劇美學意義可謂深邃而難以言盡,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a].陳忠實資料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3]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人有鬼氣,鬼有人情——論魯迅筆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寫。
13、《故鄉》中的風俗畫。
17、魯迅的民俗文化情結。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魯迅小說對民間文學的借鑒與創新。
34、從“黃金”到“黑鐵”——論王小波的創作道路。
36、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民間立場。
37、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苗族風情。
38、從《丈夫》看沈從文對湘西民間敘事的改寫。
39、論現代小品文的創作特點——以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小品創作為例。
42、蕭紅創作中的生命意識。
44、試論老舍創作中的平民視覺。
45.女性視角下的男英雄----解讀《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鵑小說的女性視角。
47.孫犁小說的女性形象。
49.《創業史》與《平凡的世界》的比較。
50.《紅旗譜》與《紅高粱》的比較。
52.張潔《方舟》與王安憶《弟兄們》的比較。
53.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
54.從《長恨歌》解讀王安憶的故事觀。
57、冰心、豐子愷兒童觀比較論。
59、蘇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說研究。
61、林徽因詩歌研究。
65、論第三代詩人的詩觀。
69、論尋根文學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禪合一”
71、論“份痕文學”的得失。
72、論“先鋒小說”的困境。
75、郁達夫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詩歌中聲律研究。
77、戴望舒詩歌與晚唐詩歌關系研究。
78、《圍城》中女性敘述話語研究。
79、張愛玲小說中敘述話語研究。
80、施蟄存小說中女性意識分析。
81、劉吶歐小說中敘事藝術分析。
82、穆旦詩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學“大眾化”問題討論研究。
84、金庸小說中的佛學思想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它不在要求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出大批既掌握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同時又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與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高職高專必須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模式等方面做出調整和轉變。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職高專中文系的重要專業課程,也必須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不斷構建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培養途徑和教學模式,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著力培養具備堅實的文藝理論素養、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會后能承擔公務行政、基礎教育、文化產業、出版編輯、文秘策劃、中文信息處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關社會領域工作的能力。這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言:“隨著大學教育理念的變化,現當代文學這樣的基礎課的地位也在改變,課時的壓縮看來勢在必行。不管如何評價這種變化,都必須正視這個現實,這門課的格局和內容、講法也就必須有所變革?!北疚脑噲D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進行構想和探討,希望能夠為高職高專有“應用”特點的課程教學模式提供理論準備與實踐參照。
一、精選教學內容。
高校(xiao)擴招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課時較多,一般安排為144課時。而在高校擴招后的21世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影響下,所有課程的專業培養計劃都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基本素質理論課程,總授課學時幾乎縮減一半。有限的授課學時要求教師必須要精選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教學內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關系?!皯獙Υ髮W教育的多樣化,有選擇地進行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和嘗試,比如現當代文學史教學可以針對不同學校類型、接受對象,在教學中采取基礎型的以史帶論,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導讀為主;綜合型的以史實帶史識,突出文學史學科的科學性特征,重文學作品與史料的關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學術性追求帶史的簡單描述,強化文學史的問題意識?!备鶕呗毟邔E囵B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這決定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現當代文學的實際教學中,應以文學史實為線索,以作家作品為基礎,側重于文本細讀。如當代文學中的新時期小說,以20個課時計算,3個課時作為文學史的講授,余下的15個課時分專題來講,主要講現實主義小說、現代主義小說、尋根小說、新寫實小說。每個專題3—4課時不等。每個專題對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文本解讀。這樣讓學生了解了文學發展脈絡,同時通過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文本細讀提高了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基本技能。為以后從事語言文字以及相關領域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功能將更多地從傳授現存知識和培養現有技能轉向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以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將是現時代教育的主旋律”當前高職高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模式中,依然存在著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講授法”。學生對老師依賴性很強,很少主動去閱讀文本以及相關理論。學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質疑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并不能因為這樣的缺點兒完全摒棄掉“講授法”。因為講授法重在學生接受前人的知識成果,吸收人類的文化營養,形成自己的知識儲備。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只有在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才可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了解除講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這樣處理的,文學史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再適度的選一些文本以“講授法”為主進行細讀。除此之外的授課內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師生有機互動的教學模式。也就是閱讀——查閱資料——討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先讀文本,然后查閱資料,在學生查閱資料之前,教師要設計有思索價值的問題提供給學生,問題不要過大過深,超出學生能力,就提不起學生研討的興趣;主題過淺過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解決,難以引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從文的《邊城》,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你是如何評價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的?”“沈從文的人性情懷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意義?”,例如曹禺的《雷雨》這個作品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爸軜銏@對魯侍萍的懺悔只有虛偽的成分嗎?可否從人性的角度進行評述?!薄澳闶侨绾慰创冷暨@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愛情悲劇的?”讓學生帶著問題查閱資料后,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最后教師再通過引導、提示和講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重視課程實踐課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而是一種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學規律和原則,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整體素質的一系列教學環節的組合。
具體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可以采用如下幾種實踐教學方式和環節:
第一:邀請知名作家和學者到學校進行講座。讓他們講創作體會和研究經驗。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文學創作和研究,深受他們歡迎。
第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舉辦“詩歌朗誦會”以及各種征文活動,學生的參賽作品多為中國現當代作品。在這些活動中,由指導老師及時點評及排出名次,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欣賞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師擔任顧問,或其他課外指導的方式,支持和幫助學生組織文學社團,自辦文學刊物,使他們在具體的文學活動中探索和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和提高諸如組織管理、調查采訪,編輯策劃、出版發行、等文學或社會工作能力。第四:觀摩根據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改編的電影并讓學生撰寫影評、指導學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五:排演劇目:首先讓中文系學生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要求學生必須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弄清劇情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把握劇本任務動作、表情、言語等,在此基礎上,挑選適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這就使學生在排演劇目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把文學理論、小說理論、戲劇理論等抽象知識,在實踐運用中得以準確理解。另外也可以通過閱讀經典小說,讓學生親自動手改編成適合演出本,這是一次良好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在改編實踐中,對過去難以理解的戲劇理論,如“戲劇沖突”“三一律”等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體會。
四、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
課程評價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的一環,如果一門課程沒有科學的評價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將是一句空話。長期以來,高校對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這就造成中文系的學生考前拼命記筆記,考完全忘記。這種“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并不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在該課程的考核中,要改變傳統的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課程評價方式,側重知識理解性與能力發展性相結合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進行閉卷考試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但是只占整個評價分值的一部分。而學生的課堂發言、小論文的寫作則納入到課程考核的評價體系,同時為了督促學生增加文本閱讀量,也要將學生的讀書筆記納入課程考核的環節,教師要對學生的讀書筆記及時進行點評,并且寫詳細的評語和打分。這些考核方式的結合,既提高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更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結束時,教師應將以上每一項評價內容與考試成績一起進行綜合評定,這樣的評價結果將會比單一的考試評定更全面、更客觀。
目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還處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正視高等教育的新形勢和專業教學的現狀,積極進行種種嘗試和探索,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處,需要更多的實踐和努力,才能促進現當代文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點是高等教育在強調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更加“切實”的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種價值觀體系、倫理體系,也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基礎。正如王冀生所說:“人文教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敝袊F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既應該堅持本學科由“啟蒙”與“革命”兩種現代性價值所彰揚的實踐性傳統,更應該汲取“五四”新文學“立人”的精神資源,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a].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417.
[2]楊洪承。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如何適應大學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學刊,,(3).
[3]張燕鏡。師范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頁。
[4]王冀生:《現代大學文化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88頁-189頁。
初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初中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的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材是初中教學的主要內容,在中學的《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倍踔姓Z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是實現這一要求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適應新課改形勢下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的發展趨勢。然而,與中國文學相比較,外國文學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維方式,這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我國對素質教育重視度的不斷提高,為了適應人文性、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時代需求,培養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長和人格特點的新型人才,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加入和選擇,是初中學生能夠接受西方歷史文化的十分重要的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和教學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極大地重視。文章主要從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和教學策略及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和研究。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和教學策略。
目前,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語文教育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語文教材也在進行不斷地更新、完善和發展,而且,語文教材的選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下面從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和教學策略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1.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
初中的語文教學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能夠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边@一重要的語文教學目標,加強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適應這一目標而造成的教材變化,給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有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學生對于外國文學作品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可是由于閱讀資料的限制原因,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量比較低,此外,由于教師對外國文學作品教學認識上的偏離及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而且教師的外國文學素養不能與時俱進,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講解比較初略,采用與我國文學作品相同的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策略。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指導者和執行者,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必須受到重視。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進行轉變,這是改變目前教學狀況的關鍵,而且,語文教師要使自身的外國文學修養和素質進行不斷的提升,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及時更新自己的外國文學知識,使自己的知識充實和豐富起來,并且在教學實踐中能夠融會貫通,不斷的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
考慮到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現狀,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既要注重選文的教育價值,也要重視外國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比例設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義理念的培養。對于選擇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能夠突出中外文化的差異性,可以體現文化的多元性,要對外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有所涉獵,充分攝取外國文化的精髓,使對文化、政治等的了解與國際社會接軌,此外,選材的難易程度和選文的題材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特別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符合學生的需求為目標,在滿足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對于教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和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材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即充分滿足初中學生的知識需求,又要滿足廣大教師的教學需求,為學生了解異域歷史文化提供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多元文化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使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發展形勢。因此,加強語文教學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勢在必行,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和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為現代化教育的發展開辟了重要道路。
【參考文獻】。
海錦霞。試析中學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問題。教材研究,(12):9-12。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
詹虎,趙學斌。中學外國文學教學的現狀與出路。樂山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4)。
之所以要在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之后,為學生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目的就是想引導學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大現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激發學生對文學史研究與文學評論的熱情,培養他們的科研潛質。
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是一門比較難上的課程、難,就在于這門課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師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學生有研究地學,對師生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的誤區亦隨之而來:或是忽略了課程的研究性質,單純地上成了文學常識課;或是有意無意地漠視了對學生科研潛質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上述教學誤區無疑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上好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這門課程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下幾個方面:
從目前國內可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教材看,各個專題的設置并沒有超出傳統文學研究的范圍,如魯迅研究茅盾研究樣板戲研究朦朧詩研究等等。教師可以在現有教材的章節體系上,做出更為切合教師自身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安排,如將魯迅與周作人的章節合而為一,將樣板戲與紅色經典進行對比研究,也可以自設教材上沒有的專題,等等。
既為專題,就意味著專題的內容不應面面俱到,而宜專而精、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如何將本專題的內容深入化。這種深入,還得顧及該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學生的知識積累范圍,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從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看,辛辛苦苦地準備、在某一屆學生中教學效果較好的內容,換一屆學生再上,就有可能對牛彈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專題教學,還有個研究學情的問題,得因材施教,實時做出調整。那種一勞永逸、從一而終的想法和做法,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傳授研究的方法,培養研究的氛圍。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課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師不是有研究地教,學生不是有研究地學,就會失去這門課程應有的特色、從教師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對容易,但要讓學生研究地學,卻不那么容易辦到。因為學生畢竟不是老師,不是專職的研究人員,他們大部分人選擇這門課程的初衷,也許僅僅是因為興趣,或是看看熱鬧,甚至不乏混學分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不能強迫學生應該怎樣,但是,慢慢地引導他們可以怎樣,卻是可能做到的。
培養研究的`氛圍,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怎樣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對此是陌生的,教師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從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看,一般是采取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的方法,督促他們在查閱過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樣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處,以及尚存的問題。為避免學生敷衍了事,教師可以采用課堂發言的方式,由學生逐個介紹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聽取的過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樣改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給學生一些怎樣做研究的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大都會漸漸養成習慣,配合教師的教學。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既然帶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過程中,希望學生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自然是這門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目標與我們的教改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現代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它要求我們將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積極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己不適合時代的需要,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轉換觀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大膽的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是以獲取知識為基礎,以開發智能為手段,以發展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高校人才培養范型。
那么,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覺得,翻轉課堂的做法值得借鑒。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由兩個階段組成: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息傳遞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吸收內化則由學生課后自己完成、吸收內化階段,由于缺少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學生常常會遭受挫敗,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翻轉課堂則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在課前進行的,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視頻、資料,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則放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實現、在課前的信息傳遞階段,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又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甚至解決。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不妨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
最后,在課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無外乎閉卷筆試或是寫作課程小論文等常規形式,對學生的要求不可謂低,卻也缺乏新意,很難看出學生經過一學期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學習后所取得的實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實效。為此,我們就要在傳統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大膽革新,設計出與本門課程研究性質相適應的考核方式。
在實踐中,我嘗試了讓學生撰寫研究綜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學生自定研究對象,如某個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寫一篇有關這個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綜述。內容要求寫出學界一段時期(如最近三年)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概況,以及自己認為的空白點及有待深化的地方。從實踐效果看,這種考核方式靈活,它帶有研究性,有利于訓練學生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對他們將來寫出有新意和獨特見解的畢業論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首先,設想一下,如果是從文學回到文學,也就是通過閱讀,進入到文學中去,然后一直停留在文學作品當中,不做任何的跳躍或者提升,那就意味著閱讀的過程,深思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升華,只是在文學的狹小范圍內做自我矚目。只能封存在狹小的分析文學作品中分析內容,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結構,最終落到文學的故事性,而不是社會性和哲學性。然而,一個偉大的作家,他所寫的作品并不僅僅是為了講一個故事。文學作品則是作家發泄自己,表達自己的工具,也是讀者關照自己內心的窗口,是一種可以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甚至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和超越的媒介。既然是這樣一種媒介,它就注定不會為了故事而故事,這也是千百年來西方各種文學流派在敘事方式上諸多爭執的理由之一。而這些流派的發展又都和歷史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文學的發展腳步與人類個體甚至群體的發展腳步相一致。
早期人類從蒙昧中來,建立社會,建立秩序,因為秩序與結構的初建,顯得格外的嚴謹與規范,人們也沒有太多的未來可以預測,也沒有太多的橫向思路可以發展。所以早期的文學形式也是以講究理性,秩序的古典主義為主。古典主義通過對宏偉壯麗的,有秩序有組織有結構的社會進行敘述,從而達到文學的最初模樣,也即初始模樣,中規中矩。而古典主義之后,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經濟的發展,城鎮的興起,激進的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保守的人們則感到失望,從而引發了濃濃的懷舊情緒,懷念就有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希望也好,失望也罷,人們在經濟水平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對生活有了更高的熱望,對社會有了更高的理想,人們渴望擺脫舊有社會的束縛,舊有體制和理念的約束,渴望進入一種新的狀態。
而此時的人類社會也發展了一段時間,正如人類個體進入青春期一樣,人類整體也進入青春期,進入夢想勃發的狀態,于是浪漫主義興起,浪漫主義的浪漫情懷,對自由的渴望,對未來完美社會的假想都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們思想狀態,也符合人類群體走到青春期時的精神狀態。然而,理想總會破滅,人總會長大,理想破滅之后,就會看清現實,就會明白現實的含義和存活的最本質的狀態,正如人到中年,不復青年時的熱忱,不再有青年時的意氣風發,不再有青年時的熱血沸騰,不再有青年時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遐想,異想天開,轉而變得現實,變得看得清現實生活的直白狀態,懂得并且明白許多事情,永遠得不到,永遠求不來。
人類社會從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正如人從十幾歲二十歲的浪漫轉到了三十歲的現實一樣。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浪漫主義如同在天上飛,現實主義在地上跑,而自然主義則是在地窖中蜷縮。自然主義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分支,卻比現實走得更遠,更慘,更悲痛。人雖現實,卻仍然在生活中苦苦尋覓,到四十幾歲,方才發現一切的一切,夢想也好,生活也罷,都已支離破碎,人到四十歲,仍然一事無成,便會焦慮,便會考慮生死,便有了在存活與死亡之間的跌宕搖擺,猶豫不決,人類到了中后期,也會如此,經歷了古典主義的華美、浪漫主義的自由、現實主義的悲戚,終于走到如同個體四十歲左右的年紀,已經對生活徹底絕望,有種生死難以揣測的感覺,終于開始考慮死亡的理由,考慮死亡的作用,死亡的價值以及死亡的不可避開。
此時的`西方社會已經進入工業化社會,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發展,不僅轉變了西方人的命運,也轉變了東方人的命運,并且永久地轉變了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的大命運,人在工業化、機械化的社會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機械的冰冷,而不是手工作坊里人與人相接觸,相交流的溫情。機械化的社會節省了人力成本,節約了勞動力,同時也將人與人之間建立了一道圍墻,一道看不見,卻也沖不破的圍墻,在這圍墻的兩側,不同的人們在各自生活,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精神就越來越容易孤獨異化,在加之人類社會走到這個程度,剛好也是如同個體般四十多歲的焦慮的年齡,所以西方社會整體的這種焦慮感變得灼灼燃燒,這種焦慮感催生了現代主義文學,這種文學是以描述人的精神的孤獨異化為主體,從過去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那種描述外界世界的敘述中擺脫出來,進而描述人類內心世界,描述內心世界的寂寞苦楚,無依無靠,無可依賴的存活狀態。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這種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視正是在物質大發展的前提下展開的。所謂"盛世興文",正是經濟基礎穩固,人才能更多的關注上層建筑,關注文學藝術,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境界。
[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實踐更加質化、經典化。
對深奧的理論概念,由教師講解或分析,這樣一來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學壓力,解決了教學時長不夠用的難題。
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需要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習,這樣一來“術業有專攻”,將現當代文學的精華進行廣泛的傳播,使更多的學生從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獲得理論知識和人生經驗。
創新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設置的創新等等,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來看,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根據傳統的教學觀念來看,通常將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看作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將1949年之后的文學發展看作是當代文學,這樣的劃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明確的分界將會被打破,逐漸提高文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將文學的歷史特征發揮到極致。
(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經典教學。
并從這些名家名作中總結人生哲理,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并不是單純的對經典文化進行合法辯護,而應該是對經典文化進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闡釋。
進而要做到對教學內容的大膽淘汰,對一些不適合時代發展的作品和作家進行刪除,更好的突出經典作品和文學精華,另外還要對教材之外的文學信息進行補充和增加,對特定的文學經典進行全新定位。
(三)實施分級上課,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級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校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課程,將此項制度落實到實處。
教學體系的創新離不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傳統教學理念的改變是進行創新的第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更加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出具有高素養的專業人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膽的嘗試講座法、問題討論法甚至課題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創新過程中,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一)重視對學生分析能力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培養。
中文系的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讀書目,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對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教師努力實現教學多樣化的本質目的是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課堂質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式教學法,通過提前布置作業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尋根文學”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或作品,對其創作的背景進行分析,進一步總結出尋根文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的過程。
(三)重視創新思維,重視知識的系統性。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傳遞內容已經不單純的是理論知識,而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產物,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采用話題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話題的選擇就是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者教學重難點,教師進行提問,學生進行總結回答。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各大高校中文系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各大高校對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是未來當代文學課程建設的關鍵,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當代文學教學質量、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加快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必須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建設課程體系,創新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對現當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現代文學具體指在中國社會內部出現一定的歷史變革影響下,廣泛接受外來文學思想而逐漸形成的新文學形式,不僅使用現代化的語言反映了我國現代社會的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以及表現手法方面都與傳統文學具有較大差異,并且在新時期出現了現代小說、話劇、散文詩、新詩和報告文學等文學體裁,具有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特征,與世界文學潮流一起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文學形式?,F代文學的教育意義,在我國研究較早,現階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關于現代文學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和對當今社會的教育意義,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響力較大的為武永明對張志公文學教育思想的分析,認為其站在促進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高度思考當前我國語文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較為實用的看法,特別是其在文學教育功能方面的論述,對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郭虎妹也在其碩士階段的研究中指出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領域語文教學存在的缺陷,且在綜合分析后對語文教學進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學閱讀的角度,探究了現代文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最終提出了較為科學的多維度文學觀念,將西方文學的教育批評方式引入到職業學院的語文教學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文學教育的影響力[1]。此外還有諸多學者也對現代文學及其教育意義進行了分析,不僅豐富和現代文學教育意義的研究內容,也對我國高?,F代文學教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是一個無爭的事實,并且文學的教育意義對我國各個時期的人才培養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荷塘月色》、《鳳凰涅槃》、《再別康橋》等經典作品時,學生總能夠被作品中的優美意境、生動的形象、氣勢磅礴的語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動,進而得到心理和生理兩方面調節,促進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現代文學作品具有審美和認知雙重功能。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被稱之為文學界的百科全書,對人的認知能力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的認知功能在審美過程中得以實現。這種實現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對作品進行閱讀和欣賞,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面貌以及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歷史發展本質規律的深化認知。就以中國現代文學來說,其根植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義、反帝國主義思想傾向,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著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夠加深對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認知和認同感。例如在具體分析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藥》,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時,學生就能夠在體會作品內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時,對當時社會的歷史發展以及新民主主義精神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學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國古代文學特別重視教育性,希望通過文學作品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產生影響,人們將文學作品稱之為精神食糧就是對其教育性質的最生動表述。高爾基曾經對文學的教育意義進行分析,認為文學的本質目的就是幫助和引導讀者正確的認識自己,進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產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氣。這表現出對現代文學作品教育意義的深刻闡述,簡單的說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在精神層面對人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可以轉移人的心理傾向,促使人煥發出一定的精神面貌。綜上所述,現代文學及其教育意義對我國當今教育領域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研究現代文學的教育意義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所以現階段應該加強對現代文學的重視,在教育領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化開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選題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新寫實小說作家的真實觀。
·2017年中秋吟月原創詩話。
·黎族長篇小說創作探析。
·淺論黎族題材小說創作_局限中的輪回。
·當今。
散文。
創作的一些現象與反思。
·淺談網絡文學與時代文學的發展。
·論溫建生詩歌中的“火車情結”
·在想象中創作:黃禮孩詩歌藝術淺論。
。
摘要: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變遷的每一個時代中,都出現過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國的文學思潮。然而現當代的文學思潮過于依賴歷史,僵化的思維模式嚴重制約了我國現當代的文學發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一個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本文從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存在的問題出發討論,提出了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為該方面提供幫助。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學潮流,文學是時代的產物,其發展受到政治以及社會的影響。雖然現階段我國的文學創作風格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就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模式來看,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重構文學思潮史對我國的文學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想要促使文學思潮史持續發展,相關者在構建的時候,必須尊重文學作品本身,在充分考慮時代特點的基礎上,科學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
1。敘述方式墨守成規。對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先宏觀整體(不涉及社會背景、歷史事件)的敘述方式是我國文學思潮史最常采取的敘述模式;再對比今夕寫作的環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學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學思潮史被圈定在這樣一個固定的框架中,很難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的文學思潮史敘述模式是人們經過長時間總結、歸納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敘述思路的模板,具備一定的先進性。然而正是這種“先進因素”的存在導致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敘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敘述基礎上,難以有所創新和突破,繼而嚴重的限制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拓展與發展。
2。思考方式、思維模式缺乏創新。因為編寫文學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學史家,這些“大家”們熟知某些時段的文學作品、文學創造理論,正是這些思維主導了他們的編著思想,使他們認為文學主體與文學形式是構成文學創造思想的兩個因素,文學形式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于文學創造。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文學史家在編著文學思潮史的時候就會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盡管20世紀文學界就已經發現了這種問題,也就解決此問題掀起了“重寫文學史”的運動,然而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新的文學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學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個性卻被一筆帶過,嚴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從作品的風格地位出發討論。20世紀早期,學者們在研究文學思潮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將“作品作者”當成重點,研究圍繞著作者的背景、環境展開,詳細地羅列了這些內容之后才會延展至作品本身,開始分析作品的寫作風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這樣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寫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點、個性難以展現,文學思潮變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谝陨?,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關注點應被放在文學作品本身上,從作品本身出發,研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影響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內部蘊藏的意義、精神,盡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內涵,而不是主觀的、過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闡釋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論述《阿q正傳》時,應以小說的藝術成就為始論點,將討論的重點放在諷刺、議論以及古典與文言句式雜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聯系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再在最后的階段內指出小說的內涵及作者想要喚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從宏觀角度出發分類文學思潮。傳統的文學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時間為論述的軸線,這種論述方式的優點在于條理清晰,脈絡清楚,方便人們快速的查找相對應的時間、歷史、事件。然而這種以時間為軸的論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弊端。因為太過于看重時間的先后順序,因而極易導致社會史與文學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終使后者變為社會史的“復述”。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著作人應立足于宏觀角度,分類文學思潮,使得文學思潮能夠形成“塊狀結構”,繼而能夠專題化。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應從追求作品的美學價值以及感性價值出發,利用作品內容展示歷史、時代的變遷、發展,并揭示人性的發展歷程,這樣才能構建出完整的、科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3。兼顧各種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需要兼顧文學發展歷程中的各種思潮,繼而形成互補的發展生態以及呼應的敘述張力。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論述具體的某個思潮的時候,要嚴格的遵循歷史的流動發展規律,按時間順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而不是以論述社會史為方法創作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4。打破文學研究中慣用的文學史概念。雖然慣用的文學史概念與文學史的論述模式一樣具備某些優勢,但這種優勢在現階段已經展示出了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以全面了解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為出發點,充分考慮時代背景和作者環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打破原有的概念體系約束,進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國文化思潮史獨具特色的意義和價值。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構建離不開敢于打破現有文學史的勇氣、意識,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時代背景、尊重客觀環境的基礎上,以“異文體同”思潮的概念為借鑒依據,構建專題化的文化思潮總體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流行線索,也才能實現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目標。
參考文獻:
《阿q正傳》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為背景,通過雇農阿q的受壓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動勢力殺害的悲劇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
小說對阿q飽受摧殘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對趙太爺等反動勢力則給以有力鞭撻;并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表達了力圖喚醒農民的覺悟、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熱烈愿望。
《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最充分、最完整地體現了魯迅從事文學創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始終是把暴露國民性的痼疾作為《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從整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出發,對其精神、思想痼疾進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們,引導人們反思和自省,同時也是吁請改革者們共同來改造國民性。
近代中國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貪腐無能,中國正在走向衰亡,中國社會變得畸形,畸形的社會必然滋生和傳染病態國民性。
《阿q正傳》所選擇環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典型環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滋生和傳染了中國病態的國民性,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從而形成。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瑣陋劣的,無不一一在展現著一個國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瑣陋劣常態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穩了奴隸,在自己的小滿足里不自覺地活著。
未莊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這種情況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還是假意,只覺得高興。
創新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設置的創新等等,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來看,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根據傳統的教學觀念來看,通常將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看作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將1949年之后的文學發展看作是當代文學,這樣的劃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明確的分界將會被打破,逐漸提高文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將文學的歷史特征發揮到極致。
1.2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經典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求全貪大,并無法做到精細,而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經典的作家和經典的作品作為教學賞析的重點,加大對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學生學會中華文學的精髓,并從這些名家名作中總結人生哲理,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并不是單純的對經典文化進行合法辯護,而應該是對經典文化進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闡釋。進而要做到對教學內容的大膽淘汰,對一些不適合時代發展的作品和作家進行刪除,更好的突出經典作品和文學精華,另外還要對教材之外的文學信息進行補充和增加,對特定的文學經典進行全新定位。
1.3實施分級上課,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級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校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課程,將此項制度落實到實處。
2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體系的創新離不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傳統教學理念的改變是進行創新的第一步,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更加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出具有高素養的專業人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膽的嘗試講座法、問題討論法甚至課題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創新過程中,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2.1重視對學生分析能力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培養。
中文系的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讀書目,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對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教師努力實現教學多樣化的本質目的是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課堂質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式教學法,通過提前布置作業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尋根文學”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或作品,對其創作的背景進行分析,進一步總結出尋根文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的過程。
2.3重視創新思維,重視知識的系統性。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傳遞內容已經不單純的是理論知識,而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產物,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采用話題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話題的選擇就是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者教學重難點,教師進行提問,學生進行總結回答。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各大高校中文系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各大高校對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是未來當代文學課程建設的關鍵,也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當代文學教學質量、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其實可以根據時間的劃分,簡單的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現代文學,二是當代文學;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各大高校的現當代教學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就必須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建設課程體系,創新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對現當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6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