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和指導的一種方式,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節奏和教學重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高中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1.知識與目標: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闡述的哲理。
2.過程與方法:摘抄、品味文章樸實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對生命和生活進行深度的思考。
難點:品味簡單的語句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方法。
圈點勾畫批注、配圖賞析、文本聯系實際。
教學過程。
微課一:《熱愛生命》。
一、導入: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行主任費立鵬博士介紹:在中國,自殺已成為中國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國每兩分鐘有1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目前,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這說明現代的人越來越脆弱,對生命輕視。那我們如何對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呢?那就讓我們從《熱愛生命》中尋找答案。
二、閱讀課文,閱讀的同時勾畫出自己比較喜歡且認為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學生劃句子、說感悟,老師點評)。
司馬遷隱忍茍活,完成了史家之絕唱。
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杭州最美司機吳斌被突降鐵塊擊中忍痛救下全車乘客后離世。
英國渣打銀行在對員工的培訓中有關應對搶劫的理論是“貪生怕死”。
國家新頒布了中小學生見義勇為要變為善為、巧為、慎重的規定。
(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微課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導入:柏拉圖曾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人是沒有羽毛,兩腳直立的動物”,有人找來一只拔了毛的雞,令人啼笑皆非。我國思想家荀況說“人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笛卡爾也說“我思故我在”。由此可以看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今天我們學習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二、齊讀課文。
導入:
背誦:“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王維《相思》)。
采花折柳贈親朋: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征友情綿長,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贈親朋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漸入課文。
1、《古詩十九首》簡介(集體朗讀)。
2、題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別稱。魏晉時期的詩人文士曹植、潘岳、鮑照均作過《芙蓉賦》直至唐代,荷花還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詩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中的“芙蓉,即為荷花。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紅艷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對兩者還是有嚴格區別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則不這么講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張來的《芙蓉》便是吟詠木芙蓉的。大約自宋代起,鮮有人將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稱蓮花,古人也名之為藕花、芙蓉、菡萏、凈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贝艘院苫ㄓ骶邮嵵L范,且已成定說。以荷入詩者,有丁鶴年的《采蓮曲》,“蓮開花復水,蓮謝藕在泥。不學青萍葉,隨波東復西。朝采并蒂蓮,暮綰同心結。不學楊柳枝,含顰送離別?!贝艘院苫ㄓ鲪矍橹畧载懻鎿?。以荷入詞者,有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靜謐悠閑。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更多被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圣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
三、賞析全詩:帶著上面的問題集體朗讀全詩——“遺”遠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一)逐句分析。
渡過江水去采那朵蓮花,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長滿芳草。
(1)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樣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3)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4)詩歌描寫“多芳草”和“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2、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了蓮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1)這兩句的語氣如何?(2)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么?
自問自答,語氣緩和。
“遠道”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3、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頭望望遠處的故鄉,卻又長路漫漫無邊無際。
(1)這兩句里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說》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板塊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反對輕視師道,提倡尊師重教,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
學情分析。
該篇是高一年級的課文,經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學生一般都已掌握了常見的文言文知識,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在已疏通了文章大意和掌握了詞句的基礎上,著重講文章具體內容。課文內容較為淺顯易懂,因此學生容易理解,但仍有一些難點需要突破,比如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用法以及學生根深蒂固的師生觀和教師職能觀從傳統向新型的轉變。
教學設計的重點。
1、本文主要是針砭唐代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風氣,進而借機倡導從師問學的重要性。
2、借由文中所提“師道”的內涵與觀念,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精神。
3、抓住四個字進行教學:“師”、“愚”、“圣”、“學”。
基本思路。
作為一篇傳統教材,《師說》的教學已有不少人作過成功的探索。我講《師說》,主要抓住四個字,即“師”、“愚”、“圣”、“學”。這篇文章的題旨是反對輕視師道,提倡尊師重道。全篇由“師”字統領:輕“師”必“愚”,重“師”則“圣”,興“師”在“學”。
第一段的立論是闡釋從師道理,尤須緊扣“師”字進行教學。這段文章解決兩個問題:人為何要從師?以什么人為師?作者的觀點很清楚:其一,學必從師;其二,唯道是師。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章論證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圍繞“古之學者必有師”展開論證的。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并體會其作用。
3.積累文言知識,能根據例句說出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學者”“無”“眾人”“不必”;掌握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動句“不拘于時”,“乎(于)+名詞(名詞短語)”構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的規律。
4.思考本文對我們寫作任務驅動作文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解題:
關于“說”?!罢f”,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罢f”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三、文意讀解。
1.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屈原《九歌》里說,“悲莫悲兮生別離?!睂坦倾懶牡碾x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回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游學仕宦,戰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師: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采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現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么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于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幻)這是一首的詩?
生:憂傷相思思念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
師:一般都怎么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吧妗钡囊馑际芹徦^河。
師:蹚水過江采芙蓉和坐船過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吧妗弊肿屛覀兏惺艿浇诩∧w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么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么單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里有一種君子的品質。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征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
師:芙蓉,在《詩經》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征。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余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致,我們來復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里,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采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采之遺遠道”怎么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么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后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松、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郁。
(重點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梢园选八荚谶h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于是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F在就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在哪里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斑€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斑€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望)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里;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里。
讓學生試著重音讀讀“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里?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昂坪啤弊x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昂坪啤闭Z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郁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p>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薄豆旁娛攀住肥欠裾孀龅搅恕耙蛔智Ы稹蹦??我們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么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表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后還憂傷到老。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耙浴边B接“憂傷”和“終老”,就把“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呢?
生:離居。
師:這里的“離居”含義是什么呢?
生:分開居住。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里,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凄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于現在的死別了?!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
生4:死別?!八廊ピf事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個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岸嗲樽怨艂x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里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有哪位同學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后兩句讀兩遍,最后一句加讀一遍)。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翱翔天際//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渡娼绍饺亍芬云洫毺氐恼路?,讓游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于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后兩句讀兩遍)。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為大家分享的14篇高中語文《涉江采芙蓉》教學教案2024就到這里了,希望在涉江采芙蓉教案的寫作方面給予您相應的幫助。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復朗讀,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認識,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思維發展和提升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學習詩中對寫法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審美鑒賞和創造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和理解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
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情感。
學習本詩中對寫的表現手法。
1、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歌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詩歌的發展也是一樣,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在這發展過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為唐代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就將學習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為“五言之冠”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蕭統編纂的《文選》中的一組“雜詩”的標題,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它的內容大多表現游子矢志無成和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但藝術成就卻很高,長于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組詩歌,得到古人baihuawen.cn極高的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為“五言之冠”;鐘嶸《詩品》說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指名朗讀。
詩歌表達怎樣的情感?
1、一二句畫面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意境高潔、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p>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潔之風范;以荷花喻美好純潔的女子;以荷花喻愛情之堅貞真摯;芙蓉諧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變化?
明確: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采之欲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采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吧娼绍饺亍币策€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3、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4、在最后的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主人公有怎樣的“情”?
明確:主人公痛苦、憂傷的心情;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獞n。
1、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或者說可以是誰?
學生討論,可對比已經學過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確:“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婦,“還顧”者則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為思婦,“還顧”可能是思婦從對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鄉時而感嘆長途;窮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婦”也有離愁別緒,這思婦在想象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游子思歸、思婦懷遠,二者皆有。
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使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構建了詩歌富有立體感的意境。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斑€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里會碰著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于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理解。
2、你認為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閱讀《月夜》回答下面問題: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結合全詩,體會詩歌在情感抒發上的特點。
明確: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由自己的獨看想到妻子的獨看。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伴|中只獨看”,表現了妻子對我擔憂,其實我也擔憂妻子。但是詩人不直接說出,卻借妻子的心表現出來,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度?當時人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古:用來……的憑借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闡述的哲理。
3、品味文章樸實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
4、領會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闡述的哲理。
2、領悟文章哲理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1、把握短文的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材料。
2、領會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設想:
1、圈點批注,把握閱讀的方法。
2、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對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3、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行主任費立鵬博士介紹:在中國,自殺已成為中國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國每兩分鐘有1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目前,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這說明現代的人越來越脆弱,對生命輕視。
一個死囚在臨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著一碗水繞皇宮走上一圈而滴水不灑,你就會被國王赦免。死囚答應了?;蕦m周圍高低不平,還有許多臺階,觀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著碗里的水,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終于走回到了出發點,竟然一滴水也沒有灑出來。人群沸騰了,國王也非常高興,問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灑呢?”死囚回答說:“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個競技場,當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場上自由呼吸著生命的空氣時,也許你并沒有覺察到,生命、自由的寶貴,而一旦將失去這些,除了懊悔與自責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
那我們如何對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呢?那就讓我們從《短文三篇》中尋找答案。
這三篇短文,是三個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對人生問題的思考。這三篇短文蘊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對我們認識“人”有所啟發。
二、基礎知識過關:
1、作者簡介。
(1)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后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
蒙田出身貴族,祖上是波爾多人,他早年學習拉丁文,在波爾多市念完中學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思考。后來,他在政府部門任職,成為波爾多市議員,并兩度被選為波爾多市市長。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親死后才開始撰寫《隨筆集》。
(2)帕斯特爾(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
(3)羅伯特?富爾格姆,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在他的經歷中,他當過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銷員、專業畫家、教區牧師、酒吧調酒師、繪畫教師和父親。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圖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文體常識。
散文與隨筆的區別:隨筆主“理”,是說理的,重“講談”色彩,較為冷靜;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較為熱烈。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凈化靈魂。
隨筆與雜文都重說理、講個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區別:首先表現在取材上,雜文取材多為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往往“小中見大”;隨筆在取材上比雜文要“軟”“淡”一些(多為二、三流題材),往往是“小中見趣”。其次表現在筆調上的區別,雜文“犀利”,往往寸鐵殺人,“當頭一擊”即制強敵于死地,誠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隨筆較為“閑適”,常常從容道來,溫文爾雅,總不失“紳士”風度。另外還表現在語言色彩上,雜文多用“諷刺”,比較辛辣;隨筆推崇“幽默”,較為愜意。
三、學生自讀課文,并圈點批注文章。
方法指津:把你認為能夠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進行圈點、標注。
四、文脈梳理。
1、《熱愛生命》這篇短文分別表述了什么樣的主旨?是怎樣表述的?
明確:這篇短文的思路是這樣的:作者從“度日”的含義談起,引出對生命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態度。對比中得出結論:生命是否可愛,取決于對生命的認識。如果認識有偏差,只好虛度此生。接著換了一個角度,從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談起,指出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沒有死的苦惱。作者由于講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豐盈飽滿。
2、簡單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陰,充實生命。
五、疑難探究。
1、自主探究:請大家將預習中理解有困難的詞語和問題提出來,互相探究解決。
2、合作探究。
(1)文章中“生之本質在于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明確: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而有限的,活過一天,就意味著向死亡走近了一步,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作者正是從終極意義上關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2)文章中說:“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边@句話是什么意思?能否舉出實例證明這個觀點。
明確: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死而無憾。
如果一輩子渾渾噩噩,消極悲觀地對待生活,留下太多遺憾,臨終必然苦惱。
從哲學意義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身亡的蘇格拉底、引頸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殺的杰克?倫敦、自沉汩羅的屈原、進退皆憂的范仲淹、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
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得豐盈充實,對于死亡也就不覺得煩惱了。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預習后兩篇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二、學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這是作者在瞬間進發出的思想火花。
2、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運用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專指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豆旁娛攀住返某霈F標志著五言詩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評價它“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三、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讀好節奏。
師:屈原《九歌》里說,“悲莫悲兮生別離?!睂坦倾懶牡碾x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回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游學仕宦,戰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師: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采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現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么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于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幻)這是一首______的詩?
生:憂傷相思思念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坐著船過江)。
師:一般都怎么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吧妗钡囊馑际芹徦^河。
師:蹚水過江采芙蓉和坐船過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吧妗弊肿屛覀兏惺艿浇诩∧w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么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么單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里有一種君子的品質。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征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
師:芙蓉,在《詩經》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征。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余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致,我們來復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里,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采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采之遺遠道”怎么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么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后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松、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郁。
(重點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_)。
生讀。
師點評??梢园选八荚谶h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于是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F在就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在哪里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斑€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斑€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望)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里;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里。
讓學生試著重音讀讀“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里?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昂坪啤弊x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昂坪啤闭Z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郁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p>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薄豆旁娛攀住肥欠裾孀龅搅恕耙蛔智Ы稹蹦?我們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么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表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后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里是一個表轉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的狀態,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耙浴边B接“憂傷”和“終老”,就把“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呢?
生:離居。
師:這里的“離居”含義是什么呢?
生:分開居住。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里,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凄楚。
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于現在的死別了?!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
生4:死別?!八廊ピf事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個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岸嗲樽怨艂x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里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有哪位同學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后兩句讀兩遍,最后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語: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翱翔天際//一個卻深潛海底”。
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渡娼绍饺亍芬云洫毺氐恼路?,讓游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于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后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
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梢詮囊庀蟮膬群?,手法的運用,以及如何體現對人生的反思等角度來寫你的理解,字數300左右。
2、過程與方法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p>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霸隆背闪讼闃?、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作業:背誦全文。
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說學情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3.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4.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三,說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我設計以下的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賞析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以平淺質樸的文字展深情。
三、誦讀感知。
1、多媒體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試背誦。
四、?詩歌分析鑒賞?
1、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表達了游子的思鄉思婦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3、怎樣理解“贈花”的行為?
這是環境描寫,也是象征?!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意象,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陳情表》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兩“表”之一,是一篇經典篇目,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是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表格的形式設計教案,對學生、教師各自任務、作用的明確規定。
《談中國詩》優秀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二、能力培養目標: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三、德育滲透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的詩歌藝術的熱愛之情。四、美育滲透目標: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難點: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解決辦法: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例如,關于作者的資料,關于課文內容的資料。如有條件,指導學生自己進圖書館查找或者上網搜索。學生也可以分成小組,合作尋找有關資料,然后供班上集體使用。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2.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3.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二、整體感知1.導入新課。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長篇小說《圍城》,其作者就是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鐘書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板書課題)。2.作者簡介錢鐘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錢鐘書深入研讀中國的史學、哲學、文學經典,同時不曾間斷過對西方新舊文學、哲學、心理學等的閱覽和研究。主要著作有《談藝錄》(1948)、《管錐編》(1979)、《宋詩選注》(1958)。錢鐘書的學術著作除上述幾種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1943年《北京圖書館刊》英文版)《舊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許多著作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錢鐘書同時還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1941),短篇小說《人?獸?鬼》(1946),長篇小說《圍城》(1947)等。無論他的散文或小說,都具有機智雋永的特點。特別是他的諷刺性長篇小說《圍城》,更能夠顯示他的獨特的風格,才情橫溢,妙喻連篇,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秶恰芬驯蛔g成多種外文。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作者認為,談中國詩要采取比較文學的立場,就是說,談起中國詩,意中要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因為只讀中國詩的人,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沒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就“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只有采用比較文學的立場,居高臨下地對中外詩進行比較,才能對中國詩作出正確的評價,得出合理的結論。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按照一般的說法,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中國詩則不然,抒情詩出現得異常之早,戲劇詩隨后,史詩沒有。因此,中國詩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變化。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兩三分鐘。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原因是,“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2)富于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國詩人論詩的觀點與中國詩人論詩的觀點很接近,中國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與外國人所謂“空泛聯接著確切”,意思一樣?!耙话阄餮笞x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確的說法。作者還認為,這富于暗示,“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爸袊娪靡蓡栒Z氣做結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詩來得多”,例如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在中國詩里應用得最多。(3)“筆力輕淡,詞氣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拔餮笤姷囊粽{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原因是,一跟語言的本質有關,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二是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4)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國詩除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外,在內容上與西洋詩“無甚差異”。例如,外國也有“跟中國田園詩同一型式的作品”。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作者認為,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都是詩,共同點多于不同點。中國詩里有“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有“中國的”成分。在中國詩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詩里發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一樣。因此,“讀外國詩每有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讀者“回到本國詩”。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1)課文第1段中,“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這一句是什么意思?[明確]聯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是對只讀中國詩的人而言的。只讀中國詩的人,不能站在比較文學的立場上,對中外詩歌進行比較,從而在比較中認識中國詩不同于外國詩的地方,即中國詩的特點。他只能就中國討論中國詩,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用居高臨遠的觀點看待中國詩,因此難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是“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2.課文的結構布局有什么特點?[明確]主要特點是: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1段,說明談論中國詩要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然后層層推進,闡述中國詩的特點。每一個特點的論述,都包含著對比與綜合。對比,是把中外詩歌作對比;綜合,是在諸多材料中綜合中國詩的'特點。文章結尾,作者又宕開一筆,“中國詩并沒有特特別別‘中國’的地方”,使文章說理辯證周密。課文的整個結構圓通靈活,充滿機巧。3.從本文可以看出學者文化隨筆的哪些特點?[明確]第一,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本文是談中國詩這樣一個深奧、復雜的問題,然而作者舉重若輕,把這個問題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傳達給讀者。雅而不奧,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幾條干巴巴的理論,擺開架勢大加推衍,而是舉出詩歌以及圖畫、音樂、故事、傳說、寓言等等具體的例子,作大量的豐富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一些道理。沒有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讀者在接受那些具體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觀點。第二,居高臨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較強的知識性。在課文中,作者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駕馭著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資料。他引用的國外資料中,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俄羅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國的資料;涉及的范圍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等。引用中國的文史資料,從古到今,那就更多。這樣的文章,以豐富的知識取勝。第三,講道理、發議論,幽默風趣。課文以說理為主,但它的說理,不同于論文,往往是藝術的談笑風生。課文中充滿了幽默風趣,讀者會一邊閱讀一邊忍俊不禁。當然,學者的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難怪有人把這種學者隨筆又稱為小品文。3.談談本文的藝術特色。[明確]這篇課文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較中外詩歌的異同中,闡釋中國詩的特征。觀點鮮明,材料豐富,語言生動,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布置作業。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水潺潺,清風綿綿,我隨手采下一朵芙蓉,放在鼻尖,一陣清香涌遍全身,在這風平浪盡的江面上,聞著芙蓉的芳香,本是何等悠然?!可是,這舟上,卻少了一個享受花香的人。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面,身邊是疏疏密密的花間,而如此的悠閑之中,只有我一人在這里思念。
我抬頭問天,問他現在在哪里?我低頭采花,想把最美的花瓣送到他心間??墒?,蒼天不聞孤女心,神仙不管世間情,我望向很遠很遠的遠方,在海天相接的某一處,有一個星點,我相信那就是他對我最好的諾言。
也許他現在無法回來,我愿把我的思念隨將飄遠,直到飄向他的身邊。他,應該能感覺得到吧!然而這江水又是多么的緩,似乎它也有著說不出的思念,無法表達,無人傳送,只好在花海之中默默的留戀。風輕,或繁;花盈,或斕;水靜,或湍……一切都如同命運所安排,在兜兜轉轉之間始終逃不掉那永遠的結果,那永遠的孤單。而我,卻依然無法平靜,想把手中的一朵朵芙蓉,變作飛鳥,愿它劃過最高的天際,看一看在遙遠的他的容顏。
高一:王一鵬。
上一篇:記憶。
下一篇:念鄉。
1、加強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2、體會詩歌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3、體會詩歌嚴謹的結構。
師: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無題詩,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齊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課前布置同學們登陸學校電子圖書館,查找有關馮至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成果。
生1:馮至是文學翻譯家,譯作有《海涅詩選》和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譯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劇院頒發的歌德獎章;1987年又獲該國國際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
生2:馮至是現代作家,他的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不拘泥于歷史的故事傳說,運用想象和虛構進行創作,用以借古諷今。出版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杜甫傳》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寫中追求一種啟示性的哲理,顯示了他散文創作的藝術個性。
生3:馮至是學者,有論文集《詩與遺產》等。
生4:馮至是詩人,他的《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生5:馮至還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師:魯迅先生為人率真直爽,為文切峻犀利,但他對馮至的詩評價極高,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馮至的《別離》。
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詩不讀不足以怡性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
(學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覺?
生6:老師,不好意思,我有好幾句沒有讀懂,總之感覺很拗口,可能我本來就不是學詩的料子!
(同學大笑)。
生7:老師,人生如同一張磁盤,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維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態度。馮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讀他的詩要慢慢“品”,而不是?!帮嫛?。
生8:我在查資料時看到以下內容,感覺馮至的確是一個深邃的思想的詩人:
(學生投影)。
(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思”是心上一塊田,馮至在這塊田地上辛勤地耕耘、播種、收獲,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道獨特的風景吧。下面請同學們劃出在閱讀中遇到困難的句子,與學習小組同學討論理解。
(學生討論)。
同學們還有哪些疑難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
生9:老師,“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這句話我不理解。
生10: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特想象,完全有現實依據。因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遙遠,相聚的機會就更少了。想到這里,一股悲涼的情緒不禁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
生11:這個是一個立體的鏡頭,讓我想起了李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模樣,人生別離常有事,轉瞬天涯孤旅人!
師:你是我們的班級詩人,你寫過離別詩嗎?
生12:老師,最近我的生活里似乎沒有了詩歌般跳蕩的音符,我也一直在尋找著。不過我很喜歡網絡上的一首別離詩,我給大家吟誦一下吧。
我揮揮手,往事又涌上心頭,/我回過頭,凝視你癡癡的雙眸,/我輕聲唱,用那已沙啞的歌喉。//我知道,此一走天涯路遠,/我相信,你會在風雨中等候,/我要走,不是一去不回頭,/我希望,歸來時人景依舊。//一抹斜陽,帶上我無言的離愁,/再次揮手,/只是分離,/不是分手。
(學生鼓掌)。
師:多么真實的感受,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柳永詞中洋溢著離愁別緒的幾句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生13:老師,可我不覺得馮至的這首詩也是愁情纏繞,揮之不去的。當我讀到“身邊感到冷,眼前突然遼闊,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句話時,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之讀了不會讓我落淚!
生14:我也覺得這首詩與眾不同,但我又不知如何解讀。
師:讀馮至的詩如品茗,自然要細品慢咽,字斟句酌。剛剛降生的嬰兒有什么特點?
生15:初降生的嬰兒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或她睜開懵懂的雙眼,眼前一定豁然開朗,封閉的空間陡然開闊了,單調的色彩倏忽間五彩繽紛了。
生16:我明白了,詩人是用“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樣奇特的比喻來表達分別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闊起來,一種新奇感油然而生,獲得全新的生命感受。別離是痛苦的,但詩人并沒有沉浸在愁絲之中不能自拔,更沒有悲觀厭世。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
生17:我們小組在討論詩歌第二節時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熟”這句話究竟說的是什么意思。
師:同學們將第二小節齊讀一遍,然后聯系上下文討論這句話的含義。
呵,一次別離,一次降生,
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變成暖,生的變成熟,
各自把個人的世界耘耕。
(學生齊讀、熱烈討論)。
生18:第二節是詩人承上一節把別離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一切從零開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擔負著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生19:說得太好了,別離是痛苦的,但痛苦不是表達友情的唯一方式。在別離的苦痛中沉淪的人是懦夫,將別離的苦痛化作耕耘世界的力量和勇氣,這才是回饋友情的最佳方式。
生20:世界總是那么辨證,痛苦、悲傷的另一面卻是快樂、歡欣。我想起了巴金的散文《朋友》,巴金前半生幾乎居無定所,全靠朋友的幫助才能安然活下來,一次次別離,一次次黯然落淚。巴金說他想還這一輩子也還不完的“感情債”,可他所能做的只是辛勤寫作,用自己的筆犁開朋友間時空阻隔的群山,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回報朋友們沒有奢望回報的真摯情誼。馮至說出了一個思想者才能看到的真理。
師:你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閱讀的好學生。
生21:哦,我懂了!剛才我還看不懂第三小節的意思,現在明白了。第三小節詩人是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詩人一定是認為:人間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勵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變成溫暖的,陌生的可以變成熟悉的,離別的痛苦也可以化為前進的動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見面的新鮮感,使從前的體驗也因為距離而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使友情永不衰老。
為了再見,好像初次相逢,
懷著感謝的情懷想過去,
像初晤面時突然感到前生。
(情不自禁地朗誦)。
生22:我特別喜歡“一生里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
(學生笑)。
師:天地間最深的是宇宙,人世間最深的是情感,一切的語言在真摯的情感面前都是蒼白的。但我們總不能一直不說,老舍愛北平,愛到說不出的境地,但他還是寫了令人回味悠長的《想北平》。我們喜歡一個詩句,可能暫時說不出內心潛涌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的增多,也許在某個時刻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好作品應當是一輩子的經典。
生23:我們小組剛才討論了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我們認為,這三句詩是詩人對別離的思考的升華:我們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別離和歡聚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獨立,只要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會使人覺得不知老之將至,“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師:大家同意嗎他們的見解嗎?
(學生點頭贊同)。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馮至的《別離》,讀出一點思考的味道。
(學生齊讀)。
請同學們概括地說說這首詩表現了友情的哪些內涵?
生24:這首詩歌頌了真摯美好的友情,內涵上側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勵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動力,揭示了友情的價值。
師:概括得很準確。這首詩寫于1941年,那是一個特殊的年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瘋狂地蹂躪著華夏大地,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馮至告別朋友,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沒有抒發亂世流離的苦痛,也沒有慨嘆知音難聚的凄涼,而是理性地思考了友情的價值。那么,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呢?每人至少選擇一個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沉默、思考……)。
生25:一般說來,中國的離別詩側重借景抒情,敘事傳情。而這首詩以抽象的思索為主,沒有具體的場景。沒有具體的分別對象,也沒有特定的離別時間和地點。柳永的《雨霖鈴》上闋中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痹~人突現的是某一個具體的送別場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得十分明確。
生26:中國傳統詩歌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通過環境的渲染與反復詠嘆來表達情感。我很喜歡現當代詩人吳奔星的一首別離詩。詩名叫《別》。
師:(有些激動)他是我仰慕的一位前輩詩人,他一生坎坷卻人格高尚,臧克家說他“人品作品立高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直說要見我,可我卻因為拿不出像樣的作品謁見他,所以一直沒有謀面。一年多前驚聞他仙逝的消息,我真的不知所措,覺得虧欠他的太多!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詩好嗎?(師哽咽)。
生26:好!
師生朗誦吳奔星先生的《別》。
你走了/沒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陽里;你走了/沒有和誰說起/只留下一串笑容/在露珠里;你走了/沒有說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陽/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學生鼓掌)。
生26:這首詩雖然也沒有具體的情節,但有電影“蒙太奇”式的畫面,“你”的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因此,“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
生27:我現在明白馮至的《別離》為什么一開始看不怎么明白了,我們總喜歡尋找具體事件、具體畫面,因為這樣才刺激。中國文學好像就是情節多余思索的。馮至是個翻譯家,吸收了西方的哲學思維,所以思索的味道濃烈一些。雖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作為學習和積累階段的我們來說,還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我們只要意識到這首詩的重點不在交代事實,而在刻畫內在情緒和表達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嘗這首“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的韻味。
師:這首詩從“招手”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中間缺少了傳統詩歌的摹情狀物,而多了西方詩歌的哲理思索。
生28:我覺得這樣寫避免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不良傾向,在我看來,中國詩歌有堆砌辭藻、羅列現象、強加情感的弊病,應當適當向西方詩歌學習,多向思想的縱深處開掘。
師:(師鼓掌)你能讀詩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而“成一家之言”,給我國詩歌創作指明方向了嘛!
(學生微笑)。
(學生沉默、思考……)。
生28:這首詩的結構十分緊湊,第一節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生30:我覺得可以用“起”“承”“轉”“合”四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結構,這首詩的段與段,句與句,或斷或連,表現詩意的關聯或轉折,曲折而豐富地傳達出對友情和生命的理性體驗??梢苑Q得上是一首精致的詩。
師:同學們剛才談得很深入,面對舊日時光以及朋友的別離,我們不能總流連在傷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時相互扶持,更是離別后的相互勉勵。我們不需要“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式的孤獨與惆悵,不需要“斜陽落盡天山外,望斷天涯路”式的癡迷與等待,豁達一點,開朗一點,“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誼常存,即使身在天涯,兩心仍是“若比鄰”。
大家再齊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
下課。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關于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三、關于教學方法。
1、聯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關于教具。
1、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投影片。
2、課文配樂朗讀。
3、課文意境視頻資料。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以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品論導入。
2、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精彩的語言,感受巴金嚴于解剖自己的偉大人格。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精彩的語言,感受巴金嚴于解剖自己的偉大人格。
教學難點:
感受巴金嚴于解剖自己的偉大人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比較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從2003年“感動中國”對巴金的頒獎詞中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默讀課文,理清思路。
1、本文題目是“小狗包弟”,請你說一說圍繞包弟本文寫了哪些內容。
2、找一找文眼: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四、再讀課文,把握情感。
1、誦讀第3段和第5段,畫出描寫包弟動作行為的句子,請你用這樣的句式總結包弟的特性:“這是一條(特性)的小狗,因為它(舉例)?!?/p>
示例:這是一條有情義的小狗,因為它在我們不在家時,天天守在睡房門口,等我們回來,從不厭倦。
2、用詩行的形式總結。
3、“我”為什么沒有小狗了?是什么外界的力量使善良的一家人最終沒有保護住愛犬?
(明確)_。教師介紹_。
五、品讀課文,深挖主旨——分析作者“歉意”。
1、為什么要表達歉意:
2、怎樣表達歉意。
誦讀第10段,畫出作者自責、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讀之。
六、誦讀課文,品味語言。
學生自由賞析打動自己的字、詞、句。
七、延伸遷移,課堂練筆。
示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
2.古詩中“思鄉懷人”情感的審美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情感,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具:多媒體;?
2.教法:誦讀法、討論法、賞析法;?
3.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投示: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誦讀感知?
1.多媒體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試背誦。?
3.提問:詩歌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是誰。
三、鑒賞品味?
結合多媒體圖片明確: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邊出現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作用。
3.朗讀“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兩句,回答:?
提問: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銳的感受力。
1、學習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
2、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指導作文,不能光指導寫法,更要指導內容。本單元是全套書的第一單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作文時要盡量發掘感動點,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提取曾經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選修教材《文章寫作與修改》第三章第一節“捕捉動情點”可作為重要參考。
1、課前布置預習“心靈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2、主動收集相關素材。
1、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過去的作文有哪幾篇是成功的,在寫這些作文時是不是動了感情。由此引入這一次的話題。
2、可讓學生就課文后的練習,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進行思考和交流,談談選擇的理由,以便互相啟發。
3、范文引路。
手帕。
湖北枝江市第一中學甘玲瓏。
母親有個習慣,在春夏更替的時候總會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門別類地疊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著衣物。我躺在沙發上翻著一本舊雜志,茶幾上一束純白的梔子花發出濃郁的香。
“玲瓏,你看,這兒有好多條手帕呢!”母親突然轉過身來對我說,似乎很興奮。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絲陌生和溫馨。我放下雜志,走到母親身旁,她正在仔細地折著每一方手帕。
“你還記得這些手帕么?十幾年的全在這兒啦。你看,這塊藍色的,還記得么?你才四歲的時候,我常用一個鎳別針將它別在你的外套上,給你擦汗,看著你在我前面顛顛地跑,手帕一蕩一蕩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憶中。我靜靜地聽著,不敢吱聲,我無法應和母親——因為我什么也不記得了。
我承認,我是徹底地將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隨意地扔在了記憶的角落。況且,現在也不時興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紙巾,薄如紗,白若雪,香似蘭,裝在一個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當我流汗了,取出一張,輕輕一擦,質感很好,且還有一陣隱約的香氣,然后隨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記得了。我的書包中全是檸檬香型的紙巾,手帕的概念變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卻。若不是母親無意中提起,我實在無法憶起這些手帕曾屬于我。
我們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東西,也很輕易地會忘記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實的愛。而母親則不同,她是歲月的收藏者,永遠地走在我的身后,悄無聲息地拾起我遺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純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濕,低著頭,輕聲說:“媽,您怎么還記得這么多呢?”
因為愛著,所以記得。
教材中黃方國的《父親》一文的片斷,有可能的話,全文印發給學生。
4、教師可讓學生討論以上兩篇文章,然后自由發言,說說兩文是如何寫出觸動人的心靈的人和事的。
5、教師總結;
1、以上兩篇文章,一篇寫事,一篇寫人,都能觸動人的心靈。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發掘感動點。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尋找資料,要特別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靈受到了觸動,要把它挖掘出來。
第二,提煉素材。提煉素材的過程,往往是發掘主題、深化意蘊的過程。要善于從觸動心靈的人和事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它為什么觸動你?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要把這些感悟寫出來。
第三,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2、寫作素材可以來自閱讀,也可以來自生活;可以表現為情感的共鳴,也可以表現為理性的思考。
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導學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6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