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制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點、教材的要求、教學環境的情況以及教師自身的經驗等因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疏通語句,分析表達的思想感情。
3、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難點:
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詞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痹谡紊纤瞥纭懊勒?,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痹趹饑衅?,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峨x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讀,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朕(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他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o,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春秋輪轉,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二課時。
一、從“昔三后”到“而改路”為第三段。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
7、贊頌三后之純粹。
詩人贊頌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種賢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學習。
8、堯舜和桀紂的對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為,委婉的告訴楚王要向先圣王學習,遵循治國之道,任用賢才。
9、黨人和自己的對比。
黨人只圖享樂,結果禍國殃民,既表示對黨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國家擔憂,告訴楚往要遠小人,任用真正的賢才,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
10、自己忠而被謗的遭遇。
踵:腳后跟,武:足跡,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
11、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總結: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了詩人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心憂天下和嫉惡如仇的品性。這些情感具有深遠宏大、劇烈動蕩的特點。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像和詩化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第三課時。
一、藝術欣賞。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二、語法總結。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導”,向導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1、不攙雜別的成分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關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5、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一、速讀課文,給每一片段擬一標題,再由明線進入暗線,梳理全文結構。
二、高潮在哪一節?(茶館談藥)。
1、明確人物,稍作分類(革命者、麻木平民、幫兇)。
2、分角色朗讀,發動學生點評,結合人物性格而行。
3、從本節找一兩個詞來評價這些人物(可憐或發瘋,本.教案依前者)。
三、華老栓一家可憐在哪里?(由學生說去,師.總結)。
四、康大叔一類可憐嗎?可針分相對地討論。
1、不可憐。
結合第一、第三節華老栓及茶客的態度分析。
2、可憐。
根據夏瑜的話及其對它的評價進行,從思想層面見康大叔類的萎縮、落后、可憐。
五、利用第三節末幾段,用對聯的上聯加以.總結:
茶館談藥眾人齊歡笑。
六、這些人是可憐的,那夏瑜呢?
(也由學生說去,但要引導到末節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讀末節,結合具體的語段,看到一個怎樣的夏母?
重點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兒子的母親。
1)揣摩“天明未久”、“慘白”、“羞愧”、“終于”等詞。
2)可讓學生想象,夏四奶奶這時會對夏瑜說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見到花環有何念頭?(夏瑜顯靈,烏鴉上墳頭)。
2)你認為花環是誰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結合環境描寫體會那份緊張而激烈的靜以及背后的愚昧。
4)結合末段烏鴉飛去的濃墨重彩體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層含義。
2、在對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或.總結夏瑜的可憐之處:
1)被同宗出賣。
2)被同族恥笑。
3)被至親誤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脫離群眾及群眾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遠見不到陽光、雨露,一個花環不能帶來春天,反而給人感覺春天的遙遙無期。
……。
七、根據上下文續寫下聯,不求平仄相諧,但求內容互補。
師生可共同完成,選擇一副構成板書。
補充橫批。
八、談論“藥”為題和明暗線的作用。
板書。
茶館談藥眾人齊歡笑。
可
憐藥?
華
夏
墳場祭子老嫗共悲傷。
(下聯隨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離騷》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1、理解課文中詩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課文首章開篇就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本渲械摹疤ⅰ币鉃椤皣@息”;“掩涕”意為“掩面擦淚”;“哀”屬形容詞的為動用法,意為“為……哀傷”,全句意為“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啊,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詩人開篇就抒發自己的哀傷,著一“哀”字,與前句中的“長太息”、“掩涕”相呼應,把概括敘述與具體描寫結合起來,有形有聲,有因有果,引人深思。這里抒發的哀傷之情,盡管包含著詩人被疏廢棄的傷痛,但又絲毫不夾雜個人的榮辱得失,這是詩人熱愛祖國、關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圖存的遠大理想難實現時自然而然的情緒反映,其核心是詩人的愛國愛民的精神。在簡述了自己被疏廢棄的經歷后,詩人接著抒發自己的怨恨之情。從詩中看,詩人怨的是“靈修之浩蕩”、“終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謠諑以及“工巧”的時俗。
這里詩人用簡潔的筆墨,為我們描繪當時楚國君王昏庸,奸佞當道,群邪蔽賢,忠臣被逐,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社會現實。正是這種現狀導致詩人被疏廢棄,壯志難酬。在揭露了楚國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抒發自己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詩人在第八章寫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边@句意謂“后悔自己當初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我久久佇立而想返回”。這里的“相道”顯然指詩人選擇實現自己遠大政治理想的道路。
在經歷了被疏廢棄的痛苦遭遇后,詩人終于認清了形勢,明白了自己理想難實現的原因,于是他決定固守節操,特立獨行。節選部分所抒發的這三種感情,連貫而一致,對民生多艱的哀,對君王荒唐的怨,對楚國善于投機逢迎的時俗的恨,對自己相道的悔,其實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難以實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用“靈修”喻指君心,表現了他對君王的依托之恨。這反映了詩人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實現遠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就使詩人的“哀”、“怨”、“悔”不免顯得孤獨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劇性的必然命運。
2、體味《離騷》的比興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比興手法在《離騷》中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興比喻”,而且還把比興與要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了象征意義。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詩人的高潔品質就是這種情況。
《離騷》中的比興,不像《詩經》那樣只是一個片斷,而是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充分表現了所要表達的內容。詩中詩人以女子比賢者,由此出發,又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妒賢,如課文中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約比君臣遇合。這樣一來,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全詩也就因此而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
拓展閱讀:《離騷》后世影響。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漢代以后,后世文人無不對屈原推崇備至。究其原因,似可歸功于屈原那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經歷過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
司馬遷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勵,“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報任安書》),卻慘遭宮刑,司馬遷從“屈原放逐,著《離騷》”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梁代鐘嶸《詩品》說李陵的詩作“其源出于楚辭。文多凄愴,怨者之流”。
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半m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敝笔前亚闹既ぎ斪髯约旱男袨闇蕜t。
唐代詩人李白豪邁地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云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雄奇圖畫。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憂國憂民的精神,也與屈原有淵源關系,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甭暦Q不僅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思想內容。
特別是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愛國志士們多以屈原的氣節來鼓勵自己。南宋詞人劉克莊在金人入侵的形勢下,寫詩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自己決不投降敵國的堅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詩中說:“羋姓且為虜,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執教:劉建松。
時間:9月15日上午第三節。
記錄:方玉君。
受高二年段各位語文美美的鄭重委托,要求小劉為她們現場獻藝,表演節目為屈原的《離騷》,小劉明了這是一件具有光榮挑戰性的任務,雖是愉快的答應,但又有點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還好有一個下午準備,心中沒底。此課有明顯作秀成分,望諒小子之無知。由于是借班上課,課前預習小劉是親自督促,幸好學生手頭有翻譯資料,可以解決字面意思。記錄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師表示感謝。
師(大聲):我們高二(9)班是理科還是文科?
生(集體):理科--。
師:哦,理科,理科班。老師發現帥哥特別多,(生笑)(指著一位男生),這就是典型的帥哥。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一般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劉一般借班上課,一開始總溫柔一槍,籠絡感情,達到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帥呆了。
生(部分):風流倜儻,風度翩翩。
師:我們來看古人怎樣形容帥哥的(出示投影擲果潘安。岳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晉書》)。朗讀一遍。
生(集體):屈原。
生(1):他是一個愛國詩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師:楚國原先也是個超級強國,但當屈原登場時,綜合國力就明顯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緣關系,試圖變法強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來連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拋棄了他,屈原終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羅江,憂郁憤怒出詩人啊,下面請大家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么特點?(生很有感情的朗讀《離騷》)。
生(3):兮字特別多,幾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頓,還表示感傷。
師:給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創作的詩歌(出示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聲朗讀)。
生(5):豪邁。忠臣。
生(6):憂國憂民。
師:老師給同學們看三張圖片,你認為哪張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師依次出示三張圖片,一是課文插圖,第二張是打扮得很妖艷的屈子,第三張是明人畫的屈子行吟圖,學生相當興奮,氣氛活躍)。
生(7):我喜歡的是第一張,書本上有,白衣飄飄,有神采。
生(8):我喜歡第三張,形體憔悴,先天下之憂而憂。
師: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張?
生(集體):第二張。
師:說一說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氣的,不象個男人。
生(9):有點變態。(生笑)。
師:我把變態換個詞語叫--。
生(部分):自戀。
師: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戀傾向,太喜歡自己了,說一說屈原自戀自己什么?用《離騷》中的事實來說話。
師:是講屈原和楚王的關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體):相煎何太急,
師:現在楚國已日薄西山,天下興亡,連匹夫有責,更何況我屈原呢?還有嗎?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說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對自己的名字也自戀,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價值。
生(12):對自己的品德也相當喜歡。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說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鳥籠逛逛。
師:還有打打太極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將,(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就是說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邊挖樹根。
師:這大概是他的愛好吧,為什么這樣做?
生(13):鍛煉自己吧。
生(14):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拋棄污濁的政治,變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趕上先王的足跡。
師:先王是誰?
生(15):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堯舜禹湯。屈原表示了對先王的追慕。
師:我們一般認為屈原是憂郁的、愛國的、憂國的。什么時候會產生憂患意識呢?
生(16):是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時,叫懷才不遇時--。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黨人,結黨營私,
師: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生(19):這些都是客觀原因--。
師:哦,你說還有主觀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師: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懷王。
生(22):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
生(23):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
師:詩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讀)。
生(25):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師:屈原在那樣的環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發了難言之情,吶喊出難言之言,我們聽一聽課文的前六節的朗讀錄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錄音,學生自覺的跟讀)。
(19)。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當時二十二歲的'先生悵望祖國黑如墨的長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心聲。我們聽到了赤子火熱的愛國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黃昏,這是一個滴血的黃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手捧著厚厚的圣經,躺在山海關冰冷的鐵軌上,火車呼嘯而來,物理意義上的海子消失了,濺起的鮮血是海子寫在大地上最后兩行崇高的詩行,(小劉有些激動了,居然說不下去了,)海子在離開前有首詩,一首有著濃重死亡意識的詩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亞洲銅》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畫像)。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亞洲銅亞洲銅。
擊鼓之后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小劉動感情的朗誦,雖然普通話太普通,但學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師:人應有尊嚴的活在世界上,兩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兩千多年后的海子的臥軌,是多么的相似,有時候,用這種方式告別世界不是弱者的行為,他們是唯美理想主義者,他們不能學朝秦暮楚,他們不能學孔雀東南飛,他們堅信:有時站著的死亡比躺著的生存更為可貴。余秋雨說,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朗誦全詩)。
附板書。
自戀高貴血統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堅持修養提升自己。
孤獨的唯美主義者憂國理想棄穢改度。
追摹先王。
沖突。
現實黨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作者郵箱:liuliu2080@。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背誦《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風騷”指國風與離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理解離騷含義:離別的憂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愛國詩人。讀懂詩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間端午節和屈原的聯系,引出人們對屈原的認識。(ppt2)。
二、文學常識1.總說: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偉大的詩人屈原(ppt6-7)(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堅決主張聯齊抗秦,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力。
3.解題: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薄峨x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是屈原面臨個人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ppt7-8)。
三、預習檢測1.誦讀指導(ppt9)。
3.分析詩歌(ppt24)。
5.精華鑒賞(ppt25):
象征手法的運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帶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潔美人芳草:比喻賢臣。
對比手法的運用:堯、舜:“耿介”——桀、紂:“猖披”
吾:“恐年歲之不與”——黨人:“偷樂”
靈活的詩歌體式--“騷體詩”:將“兮”放在單句的末尾,兩句一韻。
豈只把蕙草白芷來連綴。那堯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對了路。桀與紂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曉偷安享樂,國家的前途黑暗險隘。豈是我害怕自身遭禍殃,只恐國家敗亡猶車毀壞。我為君王鞍前馬后奔走,想讓你追及前王的腳步;楚王你不體察我的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嗔怒。我本知忠言會招來禍患,想隱忍不語卻難舍難割;遙指九天叫它給我作證,全都是為你君王的緣故。君王與我有約在先,后來反悔變心有了別的打算。我已不把離別當作難事,只是為國君的多次變卦而悲傷。
1.作者在《離騷》的開篇突出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賜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養。主要表達作者出身高貴,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潔,同時也是與現實的抗爭,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意思。
2.詩歌的后半部分詩人一再擔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擔心什么?
3.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4.你從詩中讀出詩人什么形象?
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五、問題探討:(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暗鄹哧栔缫豳狻本蛶в忻黠@的血統夸耀?!皝砦岬婪蛳嚷贰?、“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這的是楚王的統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六、詩歌藝術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麗,富有浪漫色彩: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如用“江離”、“秋蘭”來比喻自己博采眾長?!俺黑橹咎m兮,紉秋蘭以為佩”比喻堅忍不拔的政治理想。運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君主,不僅使作品含蓄,富于韻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語言精練華美,帶有濃郁的楚國地方色彩:詩中豐富的聯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絢麗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語氣詞的運用巧妙靈活,使詩歌帶上了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
七、課文小結:(ppt36)。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作品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于仙界。柳宗元為驚嘆地說:“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北扰d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美名:肇錫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美政: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八、作業:(ppt37)。
1.背誦這首詩。
2.以《離騷中的屈原》為題,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優化設計》。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語調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二、預習檢查。
1.誦讀法,首先音讀,讀準字音;然后意讀,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2.記憶法,熟記關于屈原的基本文學常識。二、學生自學、完成下列任務:
1、了解屈原生平。
2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創作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亞、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2、了解“楚辭”
3楚辭。
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背酥畟€,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
4.正音。
苗裔孟陬庚寅攬揆肇錫扈芷汩搴騏驥申椒昌被憚踵荃謇羌。
三、誦讀感知,解字譯句:
(一)學生“音讀”。
1、對照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要利用工具書查對,注意古今讀音不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2、課文誦讀。(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3、指名學生朗讀,點評。4、全班齊讀課文。
(二)學生“意讀”。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詩歌1-6節內容,注意實詞的解釋。
四、字詞探究、鞏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來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為正兮。
2、請解釋下列文句中畫線的詞語。
(1)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4)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7)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五、作業布置。練習冊的`相關作業。
一、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2、了解結構思路。
二、復習鞏固。
抽生翻譯課文。
三、字詞解釋,翻譯句子。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任務:學生繼續看注釋理解全詩內容。
1、學習1、2節。(1)翻譯下列句子。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肇錫余以嘉名(特殊句式)(2)概括詩歌內容:2.學習3-6節(1)翻譯下列句子。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恐年歲之不吾與(特殊句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2)概括詩歌內容:3.學習7-12節(1)翻譯下列句子。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2)概括詩歌內容:
四、探究練習。
2、紅色字意義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a.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b.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c.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d.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五、知識拓展。寫屈原的對聯欣賞:
高一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教案。
主備老師:鐘永彥。
集體備課參與者:苗桂琳、李云、王紅慧、趙絨菊、賀文劍、孫瑤瑤、谷青、宗磊。
課題。
雨巷戴望舒。
設計。
思想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梁,這節課要做一些嘗試:1、設計并營造情境,讓學生體會,啟發學生去想象,并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
2、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閱讀、感受和討論。鑒賞詩歌是感情與認識統一的精神活動。文學的學習不是截然分開的,古詩與現代詩有許多相通的東西,其中的繼承和超越需要仔細了解和分析。3、作者和作品一帶而過。練習冊資料很全,不必再強調。
4、淡化時代背景:我認為詩歌的學習不必強調背景。背景知識很強的詩歌,不會流傳很久。好的詩歌一般都是表達人類普遍的情感。
學情。
分析1、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
2、有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
3、可能采取的學習策略。
教學。
目標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3能有感情地誦讀此詩,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重點難點分析1.體會“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2.“象與情合”、“情由境生”。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分析1、通過聽老師配樂誦讀及觀看配畫配樂名家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2、再運用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詩歌的節奏,體味其音樂美及詩歌濃郁的感情。
3、通過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的意象,通過獨特的感悟,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課前。
準備1、對學生的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并閱讀同步練習冊的“課前導航”部分。
2、教具教學準備:幻燈片,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
教
學
過
程一、設計情境(1分鐘)。
音畫背景導入(播放網絡歌曲《丁香花》)。
二、對詩歌經典的解釋及鑒賞詩歌的三個環節。(1分鐘)。
三、營造情境。
1、老師配樂示范朗誦全詩。(多媒體展示《雨巷》配樂朗誦)(3分鐘)。
2、播放影音文件(電視散文》雨巷》)(4分鐘)。
四、進入情境(6分鐘)。
1、學生自由誦讀,把握《雨巷》的感情基調,老師指導。
2、學生個性誦讀。(配樂)。
1、幻燈片展示:“意象”的含義并舉出實例,以助理解)。
2、引導學生分析意象。
(幻燈片展示雨巷、油紙傘、丁香花及丁香姑娘的圖片。)。
3、對題目的探究。
六、原因探究:作者為什么如此憂傷?(3分鐘)。
(學生自由發表看法,答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七、總結對》雨巷》美的探究(3分鐘)。
1、意象2、象征主義3、富于音音韻美。
學生再次朗誦這首美麗而又憂傷的《雨巷》。
八、拓展閱讀》煩擾》(2分鐘)。
九、(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濤的歌聲《雨巷》中下課。
板書。
設計。
作業。
布置1、注意積累古詩中常見意象的名句。
2、用詩人的氣質寫一首詩。
教
學
反
思
1、體會詩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2、了解《離騷》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理解節選部分的主旨。
3、感受《離騷》的浪漫主義色彩。
1、感受詩人在述懷反省中表現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詩人行為高尚、品格圣潔、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
1、體會詩中運用形象的比喻、瑰麗的想象、絢爛的文采表達詩人熾熱的感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詞句的理解。
1、關于《詩經》。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詩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遠的影響。
2、關于《離騷》。
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創作了《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鼎革圖治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斗爭的堅強意志,抒發了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是我國浪漫主義長詩的鼻祖。
3、關于楚辭與《楚辭》。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戰國時期的一批楚國作家在學習楚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發展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地,故謂之楚辭的一種詩歌形式?!冻o》則是由西漢劉向編輯的屈原、宋玉等楚國作家作品的總集名。
4、關于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庫》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1、節選部分的主旨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節選部分通過詩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達了詩人的憂傷心事和對故國民生無限熱愛的深情,反映了詩人堅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和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戰斗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這就注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他在詩中盡管抒發了他追求美好理想,決不同流合污的熾熱情感,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壯志未酬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詩的結構思路如何?
節選部分共十二節,可分為三段。前二節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言皇考為詩的主人公命名。顯示自己的高貴血統、優越感、責任感以及內在美質。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中間四節為第二段。詩人通過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節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這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鋪墊。
1.了解“楚辭”這種詩歌樣式及屈原與楚辭的關系。
2.體會騷體詩的節奏。
3.了解《離騷》所體現的積極浪漫主義創作精神。
4.理解并背誦課文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借助注釋,較為準確的理解課文。
2.能夠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培養初步鑒賞《離騷》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鑒賞《離騷》優美的詩句,感受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離騷》是我國詩歌史上首次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構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鑒當時南方楚國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運用比喻,難字較多,意思也較艱深,極大地增加了理解詩歌的難度。因此,疏通詩句,準確誦讀,把握詩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疏通詩句,反復誦讀,體悟情感。
2.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3.學習屈原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1.第一課時,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句,反復誦讀,熟悉騷體的體例。
2.第二課時,鑒賞詩歌是藝術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課時
一、課前預習
借助注釋,讀準字音,盡量疏通詩句。
二、導入
我國文學“風騷”并舉。
騷:《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離騷》,簡稱“騷”。
簡介屈原、《楚辭》與《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相傳是現在湖北秭歸縣人。年輕時輔助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間大夫。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東方聯合齊國,西方抗擊強秦。后來因有人挑撥而被懷王疏遠。楚頃襄王時進一步受到排擠,被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秦國攻占楚國首都郢之后,他悲憤絕望,相傳于公元前278年舊歷五月初五抱石跳進汩羅江中。這一天就成為后世紀念他的端午節。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冻o》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一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它既植根于現實,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不愧為我國最早的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課文
1.范讀——讓學生耳順
放課文朗讀磁帶或老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
2.誦讀——讓學生口順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淀語感。
3.解難、疏通
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4.整體理解課文
據王泗原校釋本,《離騷》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這里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后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后人添加的。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到“曰靈均”)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言皇考為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他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第二部分(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國家的命運,恐君王年老遲暮,表達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進而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第三部分(從“昔三后”到“而改路”)。詩人先回顧歷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前八句),而后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訴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慘遭遇(后十四句)。詩人贊頌先古三王和堯舜時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種賢才,表達了他舉賢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時痛斥桀紂,批判黨人群小,委婉地勸告懷王莫蹈昏君亡國的覆轍。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懷王卻被小人包圍,聽信讒言,致使詩人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他指天為證,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約失敗為喻,表達了變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發出對楚王昏庸無能、反復無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課外閱讀《離騷》的其他部分。
一、導入
齊讀課文。
二、鑒賞課文
引導學生欣賞:一是藝術手法,二是詩人的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三是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在寫法上,以抒情為主,描寫和敘事為輔,但抒情又不空洞蒼白或吶喊狂叫,而是用美麗的想象和詩化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婚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這里面有描寫,有敘事,但描寫和敘事的目的還是抒發感情,因而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
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他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鮮花,具有美麗的華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他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他嫉惡如仇,鄙視群小。(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三、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梢詣撛O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史的發展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個愛國者、愛國的詩人為后世所景仰的。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贊揚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笨隙饲牟恍?。杜甫的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他的詩歌也努力向屈原學習,所以他說:“窮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睆墓胖两?,在我國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時期寫下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現在仍感召著一代又一代。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從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式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次解放。在文學創作上,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云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些對我國古代文學影響極大。如張衡《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還有屈原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詩經》和《楚辭》所開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3.研究性學習選題設計——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綜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應從古今文獻資料的記敘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尋蹤訪幽、探情究事。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蜀道難》。
師:課文大家已經課前預習了,預習之后,不懂的字音字義交流一下(生沒有出聲交流)。
師:看來大家沒什么問題那老師檢測一下。
二、預習檢測(10分鐘)。
預習檢測一讀準字音。
一生說,另一生糾錯,生齊讀。
ppt出示:
1、不與秦塞通人煙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轉石萬壑雷4、飛湍瀑流爭喧豗。
5、胡為乎來哉?6、但見悲鳥號古木7、磨牙吮血,殺人如麻8、側身西望長咨嗟。
預習檢測二解釋詞語。
一生說,另一生糾錯。
師提示積累方法:借助注釋,圈點法師生齊讀。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巖不可攀3、捫參歷井仰脅息4、劍閣崢嶸而崔嵬。
三、出示教學目標:
1、借助誦讀,明確主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借助誦讀,涵詠語言,體悟文本豐富的意蘊。
生齊讀目標。
四、誦讀(20分鐘)。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師評:字音準,語速稍快《蜀道難》本為樂府舊題,應用“詠嘆調”,讀時要“詠嘆”
ppt出示:大聲誦讀全文,試著圈畫出本詩的主旨句和能夠表現蜀道之難的關鍵詞。
生1讀,師指導讀:危乎高哉上青天。
生齊讀,師打手勢再次指導“上青天”的誦讀。
師:哪句是表現“高”的詩句?
生2讀。
師提示:我喜歡:喜歡的理由是:
共5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師指導誦讀(10分鐘)。
生1:對朋友的囑托。
生齊讀“問君西游何時還”句。
師:詠嘆調該如何讀?
生再讀(師讀上句,生齊讀下句)。
五、探究(5分鐘)。
師:是人反復強調蜀道之難,目的何在?
生:不如早還家。
師:整首詩348字,經過大家的梳理,變成簡簡單單2個字——還家。
ppt出示:
觀點之一:
一般認為,這首詩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當時李白身在長安,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觀點之二:
師:為什么為自身而作?交流討論一下。
生短暫交流討論。
生1:政治仕途兇險,想早日回家。
師:蜀道之難,比不上政治兇險,《夢游天姥吟留別》最后他怎么說?
生:安能……。
師生齊讀全詩,再讀“劍閣”幾句。
【評述】。
一、整體設計不錯。
二、誦讀環節。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三課時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又要講《離騷》了,我內心又開始煩惱起來。
說實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歡屈原,對他的作品我也缺少興趣,如果不是做了語文教師的話,在大學里讀過的《離騷》可能在腦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語了。二是《離騷》雖然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教授《離騷》,課堂氣氛通常是沉悶的,教學效果常常是難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級組里有兩個年輕教師,對教《離騷》也很犯難,她們很認真地向我這個老教師請教,并提出要聽聽我的課,我自然不能拒絕,為了給兩個年輕人一個所謂的示范,我認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復去閱讀離騷,讀來讀去,竟然對屈原產生了幾分好感,對《離騷》也多了幾分認識。
其實,《離騷》之所以難教關鍵在于它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字詞解釋課,而且如果對詩句句句翻譯的話,翻譯的不當反而會使詩歌的魅力受到影響。
因此我決定還是從誦讀入手,體會詩歌作品的美。課前我先要求學生自讀兩遍課文,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課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讀,讓學生再一次確定讀音。接著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騷體詩一般是由二字節奏和三字節奏組合,有的詩句是兩個節拍,有的是三個節拍,上下句之間往往用“兮”字,讀起來參差錯落而又不乏韻律感,雖然文句難懂,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語句,以這些句子為突破口,進而理解離騷的情感。
一節課下來,沒想到很多同學已經背會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語句,第二天的早讀,我讓學生背誦《離騷》,沒想到早讀結束時,三分之二的學生能背誦下來。
看起來我們做老師的對一些難點不要有畏難情緒,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難點分散,集中抓重點,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學策略,那么難點也就不能稱其為難點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受王安石的堅毅。
政治家似乎都有著堅忍不拔、永不服輸的品格與精神,他們始終堅信自己的政治信念,至死都不會向自己的對手或政敵低頭認輸,他們仿佛就是一塊鋼鐵,堅韌無比,在百煉中成就起來。其實,作為真正從事政治事業的人來說,從他們一開始涉及政治,到他們官居要職,無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在走的,有的甚至是連滾帶爬一路艱險地走過來的。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深深地扎根于他們的故土和人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他們苦心經營的事業,政治事業對于他們來說,有的時候甚至比他們的生命更重要。
《游褒禪山記》作于1054年,當時,王安石從舒州通判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記形式寫下了此文。由此我們知道,此時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可是,在本文中,我們非但沒有絲毫看到王安石有任何的消沉喪志之感,相反,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極為進取、昂揚、堅定的一面,“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哦,原來他的主動辭職,實際上他已經在醞釀著他理想中的政治道路,并伺機把它帶向現實,他在以退為進。暫時的失利與引退絲毫沒有對他造成打擊,反而使他越挫越勇,這就是王安石政治人格中的重要。而且此時的大宋王朝,在北方少數民族一次次強烈的撞擊之下,加上自身內部的腐化墮落,早已是風雨飄搖了。宋室當中的許多士大夫在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前,良知的防線早已崩潰,他們背離了光明,與黑暗,與惡勢力同流合污,成為反動勢力。在這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王安石毅然擎起大柱,誓言要復興大宋江山昔日的強盛。他很清楚,他將要面臨著一群強有力的政敵,稍有不慎,他,還有他的改革事業,都將永無翻身之日,因此,對于他的政敵,他必須以強硬手段應對,絕不能手軟,他必須更狠!更辣!
而對于他的出臺的政策,必須要縝密,要讓廣大人民接受并得到他們的歡迎,也要讓他的對手抓不到把柄,這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讓他的政策在各地方都能得到全面的落實,而不打一點折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還不是最難的,事實上,最難最難的,是要讓他的改革措施不倒,這才是王安石最擔心的。因為從他的改革一出臺,就遭到了相當一部分人反對,在實施改革的整個過程中,反對的浪潮更是一波接一波,最后就連神宗皇帝的祖母和母親也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且跑到神宗面前哭哭啼啼的。我們可以想象,王安石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遇到的是何等的阻力與困難,可是,他未曾退縮過,也未曾動搖過,甚至連神宗皇帝出面對王安石的變法表示有所顧慮時,王安石的態度和立場依然堅定。王安石很清楚,只要他稍有動搖,情況就十分危險了。由此可見,王安石的堅忍令人為之欽佩,這深深地影響到他日后繼續從政以推行的政策,影響到他日后在大宋王朝推行改革。
最后,王安石的事業失敗了?;蛟S我們會有很多如果:如果神宗皇帝更堅定一些,讓王安石變法堅持下去,或許王安石會有一番大作為,歷史也必將被改寫。
可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王安石的毅力異常堅忍,他是一個英雄,雖敗猶榮的英雄。
(摘自網絡論壇)。
有關《游褒禪山記》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色。
主題思想之一。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發的感想: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才能無譏無悔,同時還應該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對于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今天我們也強調立志,我們所說的“志”,和王安石所說的“志”,具體內容雖然不同,但“盡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態度,仍有借鑒意義。
主題思想之二。
作者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和所感,闡明了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以及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寫作特點之一。
本文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記敘和議論有機結合,照應嚴謹。在游記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而文章的內容中心就在議論,這是《游褒禪山記》在寫作上的特點。
作者所寫的是一次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游覽,在游覽中雖然也看到了一些奇景,并未見到那更為“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對此,作者深感遺憾。照理說這樣的游覽并沒有多大可寫的價值??墒?,這樣一次半途而廢的游覽,作者都從中總結出深刻的教訓,悟出發人深省的道理,并使記游與議論有機結合,照應嚴謹,因而使本文別具一格。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兩個部分之間用了過渡句,使文章承上啟下,過渡自然,銜接緊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幾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二、兩個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應。如“平曠”與“夷”,“記游者甚眾”與“游者眾”……。
三、記敘與議論這兩部分之間,游山與治學這兩部分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作者把治學處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圍繞著這一共同特點進行記敘和議論。
寫作特點之二。
《游褒禪山記》的記敘和議論是怎樣緊密聯系的?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古代的游記,大體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偏重記事描述,另一類則是在描述、敘事的基礎上鑄入議論。這篇游記,屬于后者這一類型,作者將游褒禪山的見聞作為比喻,引發議論,論述在生活中要實現遠大的志向,創造偉大的事業或研究學問,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矢志不渝,堅持不懈,既要不避“險遠”,還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見,是很可貴的。
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完美統一的。好的內容一定要憑借好的形式來表現?!队伟U山記》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把記敘和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記敘為議論服務,議論是記敘的升華。在這過程中,重點突出,詳略得宜。
作者是怎樣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地把記敘和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呢?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在記敘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筆帶過,重點放在“后洞”。在記“后洞”時,也沒有著色繪景,只用三個概括性字眼“深”“難”“奇”從感覺上狀其主要經歷。這既是游洞經過的高度概括,又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作者是怎樣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的呢?他筆鋒一轉,巧妙地寫出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炫c之俱出?!边@樣一來,議論的客觀條件大體具備了。本來,文章便可以從記游過渡到議論,但作者卻不就此作罷,而是峰回路轉,波瀾再起,筆鋒又轉到回憶游洞時所見,從一個普通的現象中悟出一個道理:“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闭Э此坪跏且环N聊以自慰的心理,實際上正是為以后的議論層層準備條件,并且仍然含有記游寫實之意。記游到此,看來已到山窮水盡,但余波突起,又轉回退出時的情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甭裨棺约好つ扛S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個慨嘆,便是下文議論的導火線。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議論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記游的基礎上,寫因游悟出的哲理。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重點所在?!坝谑怯嘤袊@焉”,承上啟下,過渡自然。承上,使文章由第一部分的記游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的議論;啟下,統領下文的感嘆。這個領起的“嘆”字,意味深長,一是贊嘆古人,二是慨嘆世俗之人。接著作者就游華山洞不能“極夫游之樂”的遺憾,具體抒發感慨,縱橫古今,層層披露出因游山所悟出的哲理。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他們不只是觀,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能“求思之深而無不在”。進而聯系對照自己游山的所見所聞:“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睋?,作者得到啟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所罕至焉?!边M而,作者又以自己游后洞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教訓,體會到要想達到人跡罕至的險遠,欣賞“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應該具有三方面的準備:既要懂得“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要懂得雖已立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還要懂得主觀條件之外,在客觀條件上“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最后作者運用對照形式寫出結論:主觀上本足以“至”而居然達不到目的,那便“于人為可譏,在己為有悔”;反之,主觀上盡了全力而仍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則自己可以“無悔”,自己不悔,別人也就無法譏笑了。這是作者寫這篇游記所要闡明的道理,是本文的中心所在。這里作者論述“志”“力”“物”三者對治學處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觀點是正確的,既強調“志”,又重視“力”與“物”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作者向上的、積極進取的思想。末了,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作這段議論的小結,照應段首“于是余有嘆焉”,使文章前后呼應,首尾連貫。
這一段是作者此番游山真正的所得。這段文字雖純屬議論,可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進行議論,這樣記敘與議論就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顯得自然連貫,加上語言質樸而精練,道理平易而深刻,因而形成獨特的風格,成為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楊宏。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引導學生鑒賞的《屈子行吟圖》。
使屈原顯出莊重、傲岸的神態和氣宇軒昂的樣子。)。
陳洪綬帶著自己對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畫筆繪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內神,究竟是否屬實呢?最有發言權的當然還是屈原自己,下面我們就借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走進屈原內心。
二、解題。
明確:“風”指的是《詩經》中的《國風》,“騷”則是楚辭中的《離騷》。這兩部作品風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而且,并稱的兩個“第一”,始終在我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也是“楚辭體”(騷體詩)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騷體詩”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們就細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誦讀——初感詩韻。
請學生表演朗誦,體會這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1.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2.每句二至四個節拍。
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奏諧和,音調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
3.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結:
騷體特征:一.從詩風言,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征。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象,抒發真情層進反覆。
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四、聽讀——品味詩境。
字里行間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離騷”解釋:
離憂也。離,猶罹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遭遇憂愁,陷入困境。
離,猶畔也,別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離別之愁也。
離騷,為疊韻連綿詞,猶言牢騷。離騷者,牢騷之詞也。
2.由此可以看出《離騷》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屈原遭遇了怎樣的憂愁呢?
請學生簡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
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小結: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然而他政治上的失敗卻造就了文學上的成功,他將個人的憂憤注于作品之中,綻放獨具的魅力。
五、研讀——品味詩文。
1.作者如何抒發情感?
v個人身世。
出生高貴,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擔國家大任,義不容辭。
v香草美人。
請找出文中出現的。
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美人。
v現實與理想的矛盾。
我們一般認為屈原是憂郁的、愛國的、憂國的。什么時候會產生憂患意識呢?
2.在述懷和反省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v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v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v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v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v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币踩缗岫囔乘f:“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錯過?!?/p>
六、探讀——回味詩風。
《離騷》的思想內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國君明臣賢、君臣和諧的境界,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具體治國方略。
繪。批判精神在于他堅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時,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19)。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不下去了,)海子在離開前有首詩,一首有著濃重死亡意識的詩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亞洲銅》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畫像)。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離騷》是一篇帶有作者生平的自敘內容的政治抒情詩。但詩人并不是客觀地敘述生平事跡,而是把自己的主張、理想、斗爭等事實形象化。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三、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為主,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2.媒體設計: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3.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新時代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節選,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半x”--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3.研習課文。
1)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弄清文章內容,并進一步強化生難字。
3)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4)課堂訓練。
a.區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帝高陽之苗裔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險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4.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知識目標:
1.準確理解《離騷》的內容。
2.了解什么是騷體詩。
3.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二、教學目標:
1.用賦比興的方法分析《離騷》。
2.根據《離騷》中的內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學重難點:。
1.字詞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寫作方法;。
3.騷體詩的特殊句式。
四、教學過程:
2、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一、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什么叫楚辭?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抒寫詩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の膶W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
五、本詩在體裁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a、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
b、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百狻弊志哂刑貏e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百狻痹诰渲衅鹆似渌撛~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假如將“兮”字省去,將是一大損失,因為“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課文。
1、學生自學課文,小組互助解決難點,教師重點講解。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從開頭到“曰靈均”結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來歷。
第二層,到“來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
第三層,到結尾?;仡櫄v史上興衰成敗的教訓,聯系楚國的黑暗現實,反復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慘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見課后練習二)
而且,屈原雖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點和后來的名士是很不一樣的。后來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說杜甫,三個月都不梳頭,他要是我這種平頭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頭,而且不剪頭啊。屈原不一樣,他是非常注重儀表和修飾的。他對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個失戀女子的口吻來描述,那是因為他對楚懷王的感情,已經超出了君臣之間的感情,他對鄭袖特別憎恨,那也是對一個情敵的憎恨。
三、談談你對屈原的評價。
參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 勉強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許可以這么說吧,兩個方面,一個是憂國,一個是自戀。
四、布置作業
1、復習本課的內容。
2、背誦。
教學目的: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2.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4.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5.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李白生平概述。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
二、李白思想、性格。
李白儒、道、俠融合為一。
(一)儒家思想對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理想崇高,信念豪邁。
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皩W而優則仕”“安社稷”“濟蒼生”“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負,并為這理想而奮斗一生。
如下列詩句都體現了他這一理想。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大鵬賦》),
“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送外甥鄭灌從軍》)。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ā缎新冯y》)。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1、笑傲王侯,傲視權貴。
(1)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p>
(2)力士脫靴,國舅研磨,貴妃拂紙。
白猶與飲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u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2、飄逸灑脫,追求個性的獨立,人格的自由。
(1)據《本事詩》記載:“李白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完,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p>
(2)魏顥的曾這樣形容李白的容貌:“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p>
(3)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4)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板上,題云‘海上釣鰲客李白’。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白曰‘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嘣弧挝餅轲D?’白曰‘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瘯r相悚然。
(5)李白愛酒,也愛月、愛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掛起鉤來,這便產生了富有浪漫氣息的“溺死說”。
五代時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p>
當代富有詩人氣質的學者安旗在《李白縱橫探》一書中,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寫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么光明!多么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p>
3、自信自負,自命不凡。
(1)素有“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2)天寶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三)李白的任俠思想。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俠講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諾,輕生死”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類的任俠精神。
(1)“十五好劍術”,當年殺出五陵惡少時“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人”
(2)存交重義,輕財好施。
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禪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放湖側,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之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上安州裴長史書》)。
(四)評價。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三、疏通詩意。
(一)重點詞語。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于:比。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西當太白有鳥道當:面對。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飛越。巔:頂峰。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相鉤連:溝通相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使動用法,使……回轉;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最高峰。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猿猱欲度愁攀援度:越過愁:為…發愁,為動用法。
青泥何盤盤何:多么。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但見悲鳥號古木但:只。
雄飛雌從繞林間從:跟隨。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枯松倒掛倚絕壁倚:靠。
飛湍瀑流爭喧y湍:急流。
f崖轉石萬壑雷p:水沖擊石壁發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轉:使…滾動,使動用法。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夫:人當:擋。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錦城雖云樂雖:雖然。
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向西,名作狀長:深深咨嗟:嘆息。
(二)學生翻譯。
唉呀呀,多么危險多么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于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飛的黃鵠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
青泥嶺多么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可以摸到參、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
朋友呵請問你西游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
蜀道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么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象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
為了什么要來到這個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占。
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范長蛇的災難。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深深嘆息。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鑒賞詩歌“反復詠嘆”章法。
詩的開頭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正是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等張本。
詩的中間則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前一層說蜀道凄涼萬狀,后一層說蜀道極其險惡--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難以承受的。
結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又跟開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容概括無余。
“噫吁嘻!危乎高哉--嘆蜀道之高。
使人聽此凋朱顏--嘆蜀道之險。
側身西望長咨嗟--嘆劍閣形勢之險,蜀中戰禍之烈。
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這種反復詠嘆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二、鑒賞第一段。
1、詩歌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梢婇_路之難。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附:蠶叢。
“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惫攀駠醯拿?。
魚鳧---也是傳說中的古代蜀王,魚鳧氏的時代要大大晚于蠶叢氏?!棒~鳧”就是民間所飼養的魚鷹,俗名“魚老鴰”。初民在馴化各種野生動物的漫長過程中發現,魚鷹能輕而易舉地抓到魚,因而有人把捉到的小魚鷹養起來,而不是把它吃掉。小魚鷹在人類的撫養下長大,漸漸成為人類的朋友,成為初民成功馴養的動物之一。魚鷹的馴養大幅度地提高了捕魚的效率,更有可能在饑荒的時期,挽救不少人的生命,因此在水網澤國的川西平原的人們的心目中魚鷹逐漸幻化為氏族的圖騰和族徽。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鳥形器,那些喙部像魚鷹的可能就是魚鳧的象征或者是族徽。
五丁開山。
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后來托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并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于是又生出一計,托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愿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
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周顯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萃踔裢鹾蒙?,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w(拽)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在這個故事里,蜀王的反面形象比較突出:貪財好色、荒淫自私,而作為民間石工代表的五丁則是見義勇為、奮不顧身的化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2、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山高水險。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點面結合:青泥嶺曲折高峻。
青泥嶺是徽縣東南青泥山的最高峰,海拔1946米,上下20多公里,又稱鐵山,是古代蜀道上最險峻的一道關隘,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太平寰宇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遭泥濘”。
大膽想象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隔絕之久--辟路之難--奇絕難行--撫膺嘆難)。
三、鑒賞第二段。
1、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運用何種手法?
借景抒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p>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2.“連峰去天不盈尺……冰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
探究學習: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問君西游何時還?”中的“君”指的是誰?
明確:“君”可能是虛擬的,借用“君”--一個虛擬的人--說話的方式可以層層深入地展開內容,突出地表明詩人的主要意圖。
四、賞析第三段。
(1)這一段說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第一層:(劍閣崢嶸……化為狼與豺)寫劍閣的險惡。
劍門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筑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鐘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于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第二層:(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寫戰禍的慘烈。
(2)“不如早還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問君西游何時還?”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說的劍閣的險要和蜀中的戰禍之烈,又與開頭、句中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內容概括無余。
(4)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探究學習: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五、本文的主題是什么?請概括。
明確:本詩襲用樂府舊題,借助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后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六、簡單探索詩歌的寓意。
結合之前講過的背景:
1.詩人描寫了這個險象環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會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
2.第二節中作者來到蜀道時的感觸:悲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己當時失落,悲觀的心情。
3.“問君西游何時還”“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暗示自己對長安官場的恐懼,既想入仕,以實現“濟世救民”的理想,又擔心官場險惡,不能功成身退,充滿了矛盾。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彭福壽。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4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