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管理和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教學工作計劃范文的分享是教育教學界的一種共享和交流的方式。
了解地圖的種類,并能正確地選擇地圖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教學重點及難點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多媒體教學教學資源教材、互聯網、地圖冊教學過程個人視角【導入】迷語:“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同學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么嗎?(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板書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1、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預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2、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3、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
預期:把課桌縮小。
4、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預期:縮小了10倍。
5、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
【新課】。
(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
6、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7、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1)寫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兩種形式。
2)讀“臺灣島”圖,此圖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從臺北到高雄大致有多遠?從高雄到臺北往哪邊走?(小組同學可以一起做)。
8、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回讀比例尺,還要回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9、(演示)“日本圖”指導學生讀圖、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x、y、z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x點在y點的什么方向,z點在y點的什么方向?
預期: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略。
3)x點在y點的西南方向,z點在y點的東北方向。
10、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11、同學們打開書,看圖“某地區平面圖”,誰發現了這張圖與“日本圖”有什么不同?
預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
(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黑板畫板圖: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地理課程標準為設計基點;以科研課題為行動引領,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出發點。力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們親自動手操作動手實踐,小組團結協作,去繪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線,深刻理解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發現并能夠總結出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用總結的規律去解決具體的問題。從而將這節課推向高潮??梢哉f本節的教學思路是:問題引出——動手實踐——總結規律——解決問題。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它不是教學的產物,作為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處理。我在處理這節教材時本著兩個指導思想,第一是注意線索清晰,使教材知識系統化;第二符合普遍認識規律,方便學生理解記憶。這節課教材分為四個部分。本節課是第二課時,進行的內容是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是初中地理培養學生空間思維的重要載體之一,而空間思維又是地里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部分內容具有開發學生智力的作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又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層設色地形圖,有很強的實用性。
知識掌握上,學生們已經在地形圖的第一節課時了解了有關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陸地上的五種地形。心理上,學生對地理課感興趣,喜歡動手操作。生理上,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結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課題“實施新課程中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我們地理組的子課題“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中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關于課外信息充實地理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性研究”,本節課切實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注重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達到使學生多種器官協調合作、多項信息綜合反饋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僅僅是個引領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學會讀分層設色地形圖。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動手操作、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和表示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4、教學重點、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引出問題: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伴隨著優美的風景圖片,我滿懷激情的導入,千姿百態的地形轉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圖,為了深刻的理解等高線地形圖,課前,學生們親自動手制作了山體模型,進入模型展示環節:(模型是學生們課前制作的,充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然后教師拿出教具模型,明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嘗試探究:
1、等高線:
將立體的山體轉化到平面上,轉化的關鍵點是等高線。何為等高線?”先請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給出標準答案。為下一步學生在山體模型上繪制等高線作好了鋪墊。拉開了動手實踐的序幕,師生交流后利用多媒體形象動畫演示。
2、探究活動:將一座山體上特殊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平面上,就繪制出了這座山體的等高線地形圖。怎樣能夠準確科學地將立體山體上的等高線轉化到平面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等高線繪制活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探究學習,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多種感官結合,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小組活動時,教師深入學生中間,在學生完成的作品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兩張到三張等高線地形圖的示意圖畫到黑板上,為總結規律作準備。
(三)發現問題,總結規律,上升高度:
1、明確等高線繪制原理:動畫演示。結合實際,比方說我們在繪制泰山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時,不能把泰山切割,做幾個切面。這只是繪制的原理。好像是把山切割一樣。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知態度。
2、師生互動,學生到黑板前講解,教師因勢利導用彩色粉筆標注出山頂、陡坡、緩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并利用多媒體課件降低知識難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巧妙地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
3、分層設色地形圖: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帶有色彩的等高線地形圖。為什么要畫顏色呢?在學生講解中自然過渡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教師強調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并出示兩張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圖片,增加感性認識。
(四)應用規律,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在問題的設置上注意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梯度訓練題。
1、基礎題:判斷山脊、山谷等基本特點。
2、開放題:學校欲在七年級舉行一次越野比賽,請選定我班的登山路線?
(五)收獲體會,深情祝福,結束本課:
(在優美音樂的伴奏下,出示一張珠穆朗瑪峰的圖片)。
“本節課同學們用靈巧的雙手,縝密的思考揭開了等高線地形圖的神秘面紗,重走科學家的探索之路??茖W的求知永無止境,讓我們滿懷探索的豪情去攀登一個又一個知識高峰?!奔顚W生,從課上延伸到課下。
(六)板書設計:
第四節地形圖。
學生作品展示。
本節課,力爭用全新的理念設計教學,將課外信息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多方面,多角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活動充分,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三者有機結合,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和榮譽感,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創新品質,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盡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然后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出的聲音。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處處著眼于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二、教學目標。
1.能自己觀察、傾聽不同的聲音,動手做聲音的游戲。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有關聲音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通過聽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4.通過游戲、實驗,說出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能夠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難點: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四、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光盤一只,《記錄卡》每人一張,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地理解“蕩滌”“灌溉”“磅礴”“烙印”等帶有生字的新詞。
2.能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這兩首歌詞所表達的共同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4.欣賞和學習運用第二人稱增強親近感的寫法。
教學準備。
課文配樂朗讀磁帶、兩首歌曲的演唱磁帶或碟片。
教材簡析。
本文是兩首歌詞,也是兩首分別描寫長江和赤子情懷的詩歌,所表達的共同情懷是愛國情懷、民族精神。
《長江之歌》采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寫出了長江的多彩神韻、磅礴氣勢和源遠流長,寫出了祖國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贊美和無比依戀之情。作者把長江比作一位溫情而充滿力量的母親,每一句話,都是雄渾的樂章,如同巨浪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讀著它,就如同和著濤聲,對著長江動情地訴說。
《我的中國心》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表達了海外赤子熱愛祖國的真誠情懷。語言深入淺出,非常凝練。作者用“縈”字表達了對祖國的魂牽夢繞;用“烙”字表達了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重千斤”是說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更是說祖國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澎湃”一詞表達了對祖國濃烈的血濃于水的思念。歌詞中還有很多地方,用詞非常精當,表現出如傾如訴的平實風格,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思念母親的游子正發自肺腑地唱著自己心中的歌。
學習這兩首歌詞,除引導學生隨文識寫生字外,重點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感悟,透過字里行間,體驗長江的源遠流長、氣勢磅礴以及無比偉大的情懷,感悟海外赤子對祖國深深的依戀之情,體會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
解讀與提示。
*一、《長江之歌》。
《長江之歌》這首詩歌贊頌了長江的宏偉、壯麗,表達了對母親河長江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全詩共兩節:
第1節:共三句。寫長江源遠流長、宏偉博大、多姿多彩。著重引導學生抓住“春潮”“豐采”“驚濤”“氣概”,體會長江的宏偉博大,抓住“甘甜”“哺育”“健美”“挽起”,體會長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懷。
第一句開篇直接用第二人稱,把長江當作一個遠道而來的美好形象,拉近了讀者和長江的距離。第二句把長江比作溫情而慈祥的母親,讀來讓人感到溫暖,心底生發出對母親河深深的依戀。第三句是作者面對母親河長江的真情告白,蕩氣回腸。
第2節:寫長江古老悠久、氣勢磅礴、力量無窮。重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詩句,隨文體會“蕩滌”“回蕩”“磅礴”“灌溉”等詞語的意思。
第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古老悠久,“蕩滌”“回蕩”“天外”等詞語的運用,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長江滾滾而來、滔滔而去的磅礴氣勢,可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浮現出巨幅的長江奔流圖(有條件的可配合使用課件);第二句讓我們感受到長江水清澈純潔,長江的力量更是民族的力量,能推動新的時代向前發展。第三句把祖國兒女對長江的依戀和贊美之情推向新高潮。
最后一句“啊,長江!啊,長江!”表達了我們對于母親河的深深熱愛之情,再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語言來表達了,只是用這幾個簡單的字來表達對母親河由衷的深切的熱愛。余音繞梁,蕩氣回腸。
這兩部分運用前后兩次出現的“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貫通起來,以對長江“贊美”“依戀”的真摯感情作主線,把長江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力量無窮、貢獻巨大融為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二、《我的中國心》。
《我的中國心》這首詩歌表達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深深思念之情,表達了他們永遠也不改變的中國心和民族情懷。
第1節:以“河山只在我夢縈”開頭,意在表達祖國的河山一直在夢中縈繞,“我”雖遠離祖國多年,而中國心卻永遠改變不了的情懷。
第2節:第一句講身穿洋裝而心總是中國心。第二句用一個“烙”字,用“中國印”這個詞,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國。
第3節:“長江”“長城”“黃山”“黃河”都是祖國的象征,它們都是那么親切、有分量。
第4節:講中國心已經融入血液之中,連血液里的聲音也是中華的聲音,即使身處他鄉,也改變不了中國心。
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結尾,給人回旋往復的感受,讓我們感到海外赤子的中國心是不可以改變的。
*課后第1題,重點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鮮活的語言。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可在課堂上隨機進行,也可與音樂教師聯系,讓學生學唱這兩首歌,在學唱歌的時候,再一次熟悉歌詞,背誦就迎刃而解了。
*課后第2題,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這兩首歌詞所表達的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民族情結和愛國情懷。這種感情應讓學生在聽歌曲和朗讀背誦的過程中去體會。
*課后第3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并體會歌詞寫法上的特點——用第二人稱增強親切感,就好像在直接與長江對話。重點是引導學生反復地品讀,反復地體會。
*選做題可根據音樂教師的教學情況而定,最好能夠讓音樂教師借用上課時間講一講,還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去收聽或者下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引入新】。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1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板書】2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緯。
線
圓弧狀況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為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哪一個???(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
【教師講解】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下表提供的內容,分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經
度緯。
度
度數起點線本初子午線(0度經線)赤道(0度緯線)。
度數劃分向東、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
號東經(e)、西經()南緯(s)、北緯(n)。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鐘。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意圖【謎語導入】【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辈乱坏乩斫虒W用具。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臺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么?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臺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范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并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么方位時,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
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教學反思:《使用工具》是本學期的第一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這一課,將對孩子今后科學課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既然教學的內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讓學生親自體驗使用多種工具的過程,在使用中培養興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總體而言,本學期的.第一課還是能夠較好地實現激發學生學趣,培養技能,達成了為后續的教學活動作好鋪墊的教學目標。
第二課杠桿的研究。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第三課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
第四課輪軸的秘密。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掛在輪上。
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
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通過欣賞國內外古今建筑;了解現代建筑與古代建筑在材質、造型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2、能力目標:運用立體構成的某些技術技法創造具體的造型,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學生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使學生審美能力不斷提高,更新審美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建筑的興趣,引起他們對建筑與人的關系的思考。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認識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點及現代建筑與古代建筑相比較有什么變化。教學難點:了解不同建筑的藝術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宏村月沼》《故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你覺得美術有哪些門類?”
學生根據平時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小組討論回答。
2、介紹美術各中門類,引起學生興趣,形成美術除繪畫外還有許多門類的初步認識。
師:其中我們的中國古代建筑,大家肯定不陌生。德國詩人歌德把建筑比喻為“凝固的音樂”,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具有音樂美感的建筑藝術。
出示課題建筑藝術的美。
二、講授新課。
教師:大家肯定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建筑怎么會跟音樂有聯系呢?
(一)、課件出示:欣賞課本扉頁《宏村月沼》。
1、了解宏村歷史,村落形態;
2、宏村民居特征:多為兩層,白墻灰瓦;
3、介紹宏村“承志堂”:宏大精美、題材豐富、技藝高超,被譽為“民間故宮”。
(二)欣賞課本《故宮》乾清宮、故宮的云龍大石雕等圖。提問:
1、你知道浮雕上的圖案的意思么?
(九條游龍;五座浮山——九五之尊)。
2、大門上的門釘、鋪手除了裝飾作用以外,還有其它的意思么?
目前學界沒有同意說法,大概得有兩種:固定門板的(因為古代的門是兩個門板拼在一起的);另一種說法認為主要是裝飾和顯示地位的(因為古代以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單數里最大的是九,所以像在故宮——皇帝的居所,門釘都是9×9——81個。)。
3、你留意過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獸么?你知道他們叫什么呢?
(“仙人走獸”——檐角小獸: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犼、行什。)。
三、小組討論、交流:
課本扉頁《宏村月沼》與《故宮》的建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本課小結。
第二課時。
一、出示課件:
(一)、欣賞《泰姬陵》《凡爾賽宮》《科隆大教堂》《古羅馬大斗獸場》等古建筑。
(二)、欣賞《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里昂國際機場》《悉尼歌劇院》《鳥巢》《水立方》等現代建筑。
二、小組討論、交流。
生:“美、顏色好、高級、漂亮?!?/p>
(學生著重表達的是對色彩的感受,這說明色彩對于凡是具有分辨色彩能力的眼。
睛來說,都能引起反應,它是一種最普遍、最大眾化的美感。學生對抽象的線條和體積沒有明確的表達。)。
師:“中國古代建筑與外國古代建筑在材質、造型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
1、建筑與音樂的關系。運用立體構成的某些技術技法創造具體的造型,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具體的建筑分析。
三、學生作業:
你家鄉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歡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畫下來或用文字記錄下來。
四、教師點評展示、分析部分學生作業的形式美因素。
五、布置課外作業:
分組調查身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名勝建筑物,將其與當地最時尚的建筑相比,尋找其異同之處,并試著將自己的觀點、看法寫進小論文中。
教學反思:
2、圖形的魔術組合。
教學目的:
1、欣賞夏加爾的作品感受他帶給我們童話般的奇妙世界。
3、改變思維方式,利用提供的圖形組成新的形象。
4、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任選一組課本提供的圖形組成新的形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難點:改變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思想。如何用不同類型的圖形組成一幅新穎有趣的畫。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七巧板的圖形組合。
1、教師小結,圖形組合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
2、揭題:圖形的魔術組合。
二、名作欣賞。
1、《我和我的村莊》(油畫)夏加爾(俄國)你們看,今天的繪畫有什么特點呢?
2、你能總結它的表現方法嗎?
顛倒的人物、房屋,動物眼中映射出的藍天,像花草一樣握在人手中的果樹??畫家對故鄉的種種美好回憶疊映在一起,仿佛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學們,你有沒有想過,把生活中看似沒有關系的物象組合在一起,也能變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三、課件演示圖形的魔術組合:
1、小結:根據畫面的需要,重復圖形、放大圖形、縮小圖形、重組圖形、重疊圖形。
2、小組合作討論:將p6這些圖形進行組合排列可以組成哪些新的圖案?
四、學生作業:
小體驗:將p6的圖形重新組合,看誰組合的快,組合的好。
五、作業展評。
六、本課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p6《即興表演》、《小女孩》。
1、運用了哪些基本形或是不規則的形體。
2、教師小結:基本形的巧妙組合。
二、賞析p7《生活聯想》《魔術師》《汽車一族》《放風箏》。
1、運用了生活中哪些圖形或是生活用具。
2、根據圖形或用具,還可以怎樣巧妙的組合?還可以聯想成什么?
3、學生討論、交流。
4、總結:看,在同學們的筆下,不同類別的圖形變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他們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改變思維方式,來了個“腦筋急轉彎”。
三、學生作業:
任選一組課本提供的圖形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創作一組圖形進行創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動物、植物、花卉、照片、風景、人物都可以是繪畫的主題??凑l畫的形象最有創造性!
1、注意。
根據需要重復圖形、放大圖形、縮小圖形、重組圖形。最后上顏色時注意色彩的對比。
2、說一說,你將用哪一組圖形來表現什么?
3、作業、輔導。
四、作品展覽和評述。
1、學生活動:你覺得教室里同學們的線描作品哪張最吸引你呢?
2、自己找找優缺點,為同學提點建議或者幫他修改一下作品。
3、教師點評。
4、修改、評優。
教學反思:
3、添畫人像。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準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九大行星的名稱和順序。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隕星的報道及圖片。
教學器材:各種星體圖片相關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陽和月亮外,還有哪些天體?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教師講述)太陽和圍繞太陽轉動的各種星體,共同組成了太陽系。今天,我們來了解太陽系的居民們。地球有八個個頭不同的兄弟,圍繞太陽旋轉,這就是九大行星。
(圖片展示)教師依次顯示九大行星的圖片,并請學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視頻資料)播放相關的太陽系錄像,引導學生對太陽系有一個整體認識。
(學生活動)1.觀察教材提供的“太陽系示意圖”
2.回答圖下面的問題。
(教師講解)。
(承轉)九大行星中,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幾顆呢?
(學生根據日常經驗討論回答)。
(講授)教師講解人類觀察太陽系的歷史,介紹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遠鏡,以及現在的航天探測器。除了九大行星外,還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隕星。
(圖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視頻資料)彗星。
(講授)教師講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現象,隕星是太陽系中的一些固體塊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體,由巖石組成的.叫做隕石。
(講授)教師介紹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并聯系恐龍的絕滅,啟發學生思考兩者的關系。
(學生討論)。
教案點評:
太陽系這一段落的內容編排,是依次介紹其中的各種天體——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隕星。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重點要學生注意各種天體形狀、大小、組成、軌道上的區別。本節可在設計時注意了配以豐富的圖片,使學生認識這些星體,并產生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宋佩佩。
時間:9月26日。
eq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并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avs4al(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講授法2.合作探究法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后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象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象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后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籃球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并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辨認方向,體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方向感發展空間觀念。
2、在指出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的條件下,會辯認其余的三個方向。
3、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的方向。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辯認方向的方法,能在實際生活環境中辯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難點:理解地圖上規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圖上物體所處的相對位置。
教學準備:課件、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1、在操場上我們都弄清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樣的?
2、指導學生在教室里辨認“東南西北”并在書上填一填。
二、問題探究。
找一個發令員,其他學生用手指出相應的方向(我說你做游戲)。
如:我說東。
你指東。
三、體驗感悟。
出示動畫課件(大型板圖,隨意粘貼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圖)引導:仔細觀察十字路口,請你當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揮交通。
師:1、說說你家的門從哪個方向開?
2、對門或左右門。
四、實踐應用。
1、觀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極星的位置,明確具體方向。
2、觀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邊長。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32頁。
板書設計。
1、當你面向北時,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東。
2、地圖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東。
教學反思:
看望老人。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p62-p63。
教學目標:1、組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能辯認其余的三個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2、借助辯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運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從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觀察看懂簡單的路張圖,提高辯認方向的能力。
教學難點:在辯認簡單的路線圖的活動中,尋找最短的路線。
教學準備:課件、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創設情境:看望老人。
同學們,你們知道“敬老院”是什么地方嗎?
小明、小剛,還有小紅他們是尊敬老人的好孩子。
今天是星期日,三個小朋友約好,要去敬老院看望和幫助老人。
二、問題探究。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試著獨立看圖填一填,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再交流。
2、組織匯報。引導學生匯報時應先確定東南西北,以及三個小朋友要行走的路線。
3、通過計算,說一說誰家離敬老院最近?誰家離敬老院最遠?
他們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體驗感悟。
學生完成后,繼續設疑,以訓練學生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踐應用。
p63-2、小動物尋寶。
1、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了解圖意。敘述清楚簡單的路線圖。
2、引導學生說出尋寶的具體經過,并提出數學問題。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頁。
板書設計。
1、小紅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2、小明向____走____米,再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3、小剛向____走____米,再向____走____米到敬老院。
教學反思:
第六單元《時、分、秒》。
第1節我們贏了。
教學目的:
1、在實際情境中,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以及時間單位時、分、秒。
2、感受一分鐘的長短。認識秒針和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學重點:認識秒針和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學難點:體會1分鐘的長短,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7月13日晚上,萬眾矚目的奧運會舉辦城市終于揭曉了。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在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奧運會舉辦權。這個萬眾期待的消息傳至北京,使整個北京城沸騰了,數以百萬計的北京人不約而同地從城市的各個角落發出震天的歡呼?!拔覀冓A了!”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讓全國人民激動的時刻是10時零8分,同學門看這有一個鐘面,它指向的時刻就是10時零8分。上學期我們認識了時鐘,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出了幾道思考題,請拿出你們的學具,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研究研究鐘面。思考題:
1、鐘面上有個大格,()個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時。
3、分針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圈。
(指名匯報)板書:1時=60分。
師用教具撥出一個時間問學生:這是幾時?(9時18分)。
電子表顯示是這樣的:9:18。
二、認識秒。
師拿出兩種不同的表(有秒針的、沒秒針的)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區別。
再讓學生分組觀察、研究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
指名匯報觀察結果。
師板書:1分=60秒。
三、體會1分、1秒。
師:1秒鐘有多長時間呢?請同學們隨著秒針的走動拍手。
師:我喊開始,就是劉翔開始跑,我喊停,就是劉翔奪得了冠軍。
四、練習。
1、獨立完成數學書65頁第2題。(集體訂正)。
2、2、獨立完成數學書67頁第2題。(集體訂正)。
3、獨立完成數學書67頁第3題。(集體訂正)。
五、小結。
1、同學們你這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
2、我們可不能小看這短暫的一分一秒在第十四界世界碑足球賽上,德國隊就是在最后一分鐘進了一球,從而贏得了冠軍。在今年的雅典奧運會上皮滑艇隊員孟關梁、楊文軍就是以比亞軍提前不到1秒的速度贏得金牌的。老師還找來了一些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搬斪邮乔眠M去的,時間是擠出來的”?!笆パ矍暗臅r間,就等于失去了所有的時間?!?/p>
1-4-1認識地圖三要素,知道地圖的基本種類,運用地圖獲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教材分析。
《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的部分內容。教材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判讀,使用地圖,而且增加了繪制地形剖面圖的要求。內容形式多樣,激發興趣,也鍛煉了能力。重點是對等高線地形圖展開分析。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三、學情分析。
通過《我的家在哪里》這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地圖,對地圖有了粗略的、淺層次的了解。對于具體的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而且七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比較弱,將立體的山脈轉化為封閉曲線的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比較難理解。但是他們好奇心強,只要創設適當的情景就能激發他們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創設可以激發求知欲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地圖上和材料中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由于本部分內容比較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兼顧學生的接受力,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覺得無趣,也不能拔得太高,讓學生喪失信心。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
2.學會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坡度陡緩,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海拔關系。
3.能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以及地形剖面圖分析區域地形、地勢的特點。
4.學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的疏密程度,識別坡度的陡緩。
2.通過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分析顏色深淺與海拔的對應關系。
3.通過繪制和閱讀地形剖面圖,概括剖面線地帶地面起伏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
分析等高線地形圖。
六、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分析和使用。
七、教學方法。
繪圖、講練結合法。
八、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爬山(出示:山脈模型)。
如何將這么笨重的模型變得簡單易攜帶呢?但是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區域。
思考。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帶著這問題走進新課學習。
。
我畫我析合作探討。
1.對絕大多數同學提出的導學案疑問部分給予解答。
2.出示視頻: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方法。
3.師生共同在黑板上繪制山脈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4.問:在模型中找到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緩坡、陡坡,分析它們表現在等高線地圖中,各有什么特點?河流出現在哪?(出示各種地形及特點)。
5.問:說說在現實的爬山中爬緩坡和陡坡的'感受。從地形圖角度分析爬山問題(指導學生一定要從等高線疏密角度進行判斷)。
6.在地形圖上填上顏色及圖例。
7.教師在已有的地形圖上畫一直線,示范繪制地形剖面圖的方法。
1.學生對課前預習部分進行相互交流,提出疑問點。
2.看視頻。
3.繪圖、提問。對師生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現的錯誤之處以及自己的疑惑)。
4.“玩”模型,談感受、讀圖、析圖完成課本p17第2.3兩個箭頭的題目。
5.對老師繪圖進行提問。完成課本練習。
6.獨立完成課本18頁第一題。小組合作分析地形剖面圖所反映的地勢以及確定越野路線。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依靠集體解決問題。
通過視頻,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自己動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停留的聽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自己動手,他們對本部分內容理解會加深。
通過模型教學,讓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讓學生更好理解。
通過講練結合,不僅能起到檢驗學生掌握的情況,同時也是對知識的鞏固。
。
當堂檢測。
查漏補缺。
教師個別批改。
自主完成、合作交流。
通過知識運用,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師個別批改則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
。
九、板書設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2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