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是為了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制定計劃和提高學習效果而編寫的參考資料。以下是一些實用的高三教案模板,希望對您的備課過程有所啟發。
教學理念:
依據“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兩大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節教學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學習,老師盡量為學生創造情景,點燃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力。(2)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復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后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后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雖然教學的重點在于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于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剛學習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樣是一種常見的力,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學生除對摩擦力的概念比較生疏外,已基本具備自主探究的條件。
教法建議:
1.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物理現象之一。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學生實驗,作為物理老師是非常清楚物理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這樣就能既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即控制變量法。本實驗中的變量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2.知道決定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3.認識摩擦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有關摩擦現象。
2.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3.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
2.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1.設計探究實驗。
2.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問題。
教學器材:
教師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車、木塊、彈簧測力計、自行車、多媒體電腦等。
學生用: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毛巾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略)。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一訂購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ハ嘟涣?,共同促進。
在物理學中,動量是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相關的物理量。在經典力學中,動量(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為kg·m/s)表示為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
一般而言,一個物體的動量指的是這個物體在它運動方向上保持運動的趨勢。動量實際上是牛頓首先定律的一個推論。動量是一個守恒量,這表示為在一個封閉系統內動量的總和不可改變。
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角動量守恒定律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中的三大基本守恒定律。最初它們是牛頓定律的推論,但后來發現它們的適用范疇遠遠廣于牛頓定律,是比牛頓定律更基礎的物理規律,是時空性質的反映。其中,動量守恒定律由空間平移不變性推出,能量守恒定律由時間平移不變性推出,而角動量守恒定律則由空間的旋轉對稱性推出。
相互間有作用力的物體體系稱為系統,系統內的物體可以是兩個、三個或者更多,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需要和求解問題的方便程度,合理地篩選系統。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鐘表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著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松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著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了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了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系。了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了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本設計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節,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征,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借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第一環節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么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結論]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言]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節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節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結論]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單位:m/。
[問題]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2、通過投影儀觀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布;。
[結論]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知道杠桿的平衡。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來自于生活的,認識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杠桿支架、鉤碼、刻度尺、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學生閱讀教材引言部分,使學生了解簡單機械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認識到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實際的意義,自然引入杠桿一節的學習內容。
二、什么是杠桿?
出示一些實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請學生歸納其相同點。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請學生介紹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看作杠桿?
要點:
(1)硬棒。
(2)繞著固定點轉動。
三、幾個名詞。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2、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3、支點:繞著轉動的那個點o。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ps:力的作用線指的是經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線。
力臂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學生練習:作圖p68動手動腦學物理第3小題。
四、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稱為杠桿的平衡。
2、小實驗:請一個大同學和一個小同學做推門比賽。(大同學推靠近門軸方向,小同學推遠離門軸方向)。
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平衡時應與力的大小和作用點等因素有關。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鋪墊。
3、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猜想與假設:從剛才的實驗出發,引導學生猜想。
(3)設計實驗,制訂計劃。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如課本第65頁。
(5)分析與歸納:
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寫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與力臂成反比。
(6)評估:
a、為什么在實驗前,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鉤碼而用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應注意什么問題?
4、學生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小結。
1、知道平拋運動的定義及物體做平拋運動的條件。
2、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
3、掌握平拋運動的規律。
4、樹立嚴謹,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5、滲透物理學“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為簡”“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運動的規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引入。
通過柯受良飛越黃河精彩視頻和生活中常見拋體運動的圖片引入到拋體運動,在對拋體運動進行了解的基礎上回憶以前學過的拋體運動;對拋體運動進行分類。由拋體運動引入平拋運動。
(一)知道什么樣的運動是平拋運動?
1.定義: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拋出,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2.物體做平拋運動的條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過活動讓學生理解平拋運動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讓學生體會研究問題時,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實驗探究平拋運動。
問題1:平拋運動是怎樣的運動?
問題2:怎樣分解平拋運動?
探究一: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什么樣的運動?(學生演示,提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同時釋放兩個相同小球,其中一個小球從高處做平拋運動,另一個小球從較低的地方同時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
現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況下,兩個小球都會撞在一起(學生回答)。
結論:平拋運動水平方向的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師生共同總結)。
探究二: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什么樣的運動?(分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帶有小孔的小球;b裝置靠近水槽;c觀察兩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況)。
【分組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后方小球被釋放,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象:兩小球球同時落地。(學生回答)。
結論: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師生共同總結)。
2.物體做曲線運動方向的判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探究學習。
1、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方向。
3、曲線運動的條件:
(1)物體做曲線運動。
(2)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共線時,運動軌跡是__。
(3)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為定值,運動為運動。
(4)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不為定值,運動為運動。
4、曲線運動的性質:
(1)曲線運動中運動的方向時刻(變、不變),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是沿,并指向運動軌跡凹下的一側。
(2)曲線運動一定是運動,一定具有。
引入新課。
生活中有很多運動情況,我們學習過各種直線運動,包括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等,我們知道這幾種運動的共同特點是物體運動方向不變。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幾組圖片中的物體有什么特點(展示圖片)。
再看兩個演示。
第一,自由釋放一只較小的粉筆頭。
第二,平行拋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筆頭。
兩只粉筆頭的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討論。
結論:前者是直線運動,后者是曲線運動。
一、曲線運動。
1.定義:運動的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
2.舉出曲線運動在生活中的實例。
引出下一問題。
二、曲線運動速度的方向。
看圖片:撐開帶有水滴的雨傘繞柄旋轉。
問題:水滴沿什么方向飛出?學生思考。
結論:雨滴沿飛出時在那點的切線方向飛出。
如果球直線上的某處a點的瞬時速度,可在離a點不遠處取一b點,求ab點的平均速度來近似表示a點的瞬時速度,時間取得越短,這種近似越精確,如時間趨近于零,那么ab見的平均速度即為a點的瞬時速度。
結論: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三、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結論:做勻速直線運動。
實驗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運動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條形。
磁鐵,小球將如何運動?學生實驗。
結論:小球講做加速直線運動或者減速直線運動。
結論:小球將改變軌跡而做曲線運動。
總結論:曲線運動的條件是,
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四、曲線運動的性質。
問題:曲線運動是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引導:
速度是(矢量、標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線運動是。結論: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課堂小結。
1.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速度的有可能變化,速度的方向一定變化。
2.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所。
以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里恢復原狀。
乒乓球里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溫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著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溫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氣體來說,壓強、體積、溫度與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溫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于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說氣體處于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說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第八章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系,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呢?請舉例說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溫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系。
我們把溫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系叫做等溫變化。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一訂購了由__中學編寫的《高效學習方略》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__年__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輪復習。
(二)學情分析:
1、課堂情況: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
2、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高三(6)為理科重點班,雖然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但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題技能:利用物理知識解決有關綜合問題的能力很差,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還有待提高。
二、教學目標與任務。
加強和利用知識點的復習,盡快幫助學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識點建立成為網狀的狀態,掌握物理思想的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具體地說:
2、技能方面,主要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到常規思維、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相結合,同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學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與措施。
1、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從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的基本點出發,根據各層次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滿腔熱情地使每一位學生在高三階段都能得到發展和進步。
2、抓好基礎,培養能力。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與高考大綱,研究高考理綜能力測試中物理部分的試題難度和特點,使自復習教學更具有計對性,在教學中應強調理解。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獨立分析物理過程、獨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進教學、教學相長。認真研究學生學習過程,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主要障礙,在此基礎上制訂教學方案,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把學生應該自己完成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精心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四、教學時間安排。
1~2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塊)第一章《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3~4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塊)第二章《相互作用》。
5~6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
7~8周:物理必修(二)(必考模塊)第四章《曲線運動萬有引力與航天》。
9~__周:物理必修(二)(必考模塊)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1~12周:選修3-1(必考模塊)第六章《靜電場》。
13~14周:選修3-1(必考模塊)第七章《恒定電流》。
15~16周:選修3-1(必考模塊)第八章《磁場》。
17~18周:選修3-2(必考模塊)第九章《電磁感應》。
19~20周:選修3-2(必考模塊)第十章《交變電流傳感器》。
21~22周:選修3-4(選考模塊)第十一章《機械振動與機械波》。
五、階段教學要求:
1、處理好課時較少與內容較多的矛盾。
(1)優化教學過程。
(2)優化教學方法。
(3)合理安排時間,計劃安排時間。
(4)不減進度,把握難度。
2、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應使以選修課為中心的內容,達到過去高考第一輪復習的水平。
(1)應重視對高考大綱所要求的有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深化。
(2)認識基本概念,對聯系緊密、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正確區分。
(3)對基本規律,明確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力爭解決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見問題。
3、在選修課教學中,一定將必修課的內容結合和聯系起來。必修教材、選修教材內容的劃分與確定,決定了這樣做是應該的,要學好物理,必須要形成知識結構,常采用的方法有:
(1)復習必修知識,而引入選修課題。
(2)學習過程中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3)章節學習之后,全面歸納建立物理知識系統。
4、為適應近幾年高考改革的趨勢和命題特點及理科教學的發展趨勢,應采取的措施。
(1)加強基礎,提高能力。
基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綜合考試目標)——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設計完成實驗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命題指導思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聯系實際,擴大學生視野,切實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拓展物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習題教學要更多地連續實際。
(3)加強實驗教學。物理實驗的六大功能:豐富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突破重點難點,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圖象,認識物理過程;啟發學生思維,增強探索精神;培養觀察能力,掌握實驗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學會科學方法。
(4)適當做一些信息題(提高審題能力和建模能力)。
(5)適當做一些綜合題(以小綜合題為主,以學科內綜合為主)。
相對以前的版本,powerpoint2002的動畫制作功能有了很大的增強,很容易實現教學課件要求的許多動畫效果,本文通過介紹三個物理課件的動畫制作方法,幫助大家了解和學習powerpoint2002的動畫制作功能。
在高中物理的“平拋運動”教學中,需要演示從水平飛行的飛機中投出炸彈的軌跡,以及多顆炸彈和飛機的位置關系。這個課件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將對象放入幻燈片。
為了保證課件更加形象直觀,我們需要把已經制作好的圖形放入幻燈片。將現成圖形放入word頁面,再將它選中后“復制”到剪貼板。然后切換到powerpoint2002,單擊工具欄中的“粘貼”按鈕就可以把圖形插入幻燈片了。如果放入幻燈片的圖片大小不合適,可以將它選中,然后拖動圖片四周的尺寸控點,就可以改變圖形的大小了。同理,如果要調整插入幻燈片的圖片的位置,只要將它選中,就可以用鼠標拖動的辦法移動圖片。
2.定義對象的動作路徑。
接下來就要定義炸彈的運動路徑了,操作方法仍然是選中插入幻燈片的炸彈,打開powerpoint2002“自定義動畫”任務窗格中的“添加效果/動作路徑/繪制自定義路徑”子菜單,單擊其中的“曲線”命令。當十字光標出現以后,就可以從炸彈所處的位置開始繪制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繪制過程中單擊鼠標一次即可留下一個“頂點”,線段可以以該點為中心任意地彎曲,即可繪制出比較平滑的曲線。最后將曲線繪制到飛機動畫終止位置的下方,雙擊鼠標就可以結束曲線的繪制了。如果你感覺繪制出來的曲線不夠平滑,可以用鼠標右鍵單擊曲線。選擇快捷菜單中的“編輯頂點”命令,此后曲線上就會出現許多小黑點(它是繪制曲線時單擊鼠標的位置),你就可以使用鼠標拖動某個頂點,從而讓曲線變得更加平滑。最后,按上面介紹的方法在飛機終點位置下方的位置分別放置兩顆炸彈,以表現飛機投彈后炸彈在其下方排成一條直線的規律。
3.定義對象的動作時間。
由于圖中的飛機作水平勻速直線運動。而炸彈在水平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作自由落體運動,其合成運動的軌跡是拋物線,每一時刻炸彈的位置均在飛機的下方。因此第一顆炸彈和飛機的起始運動時間應該相同,設置的方法是:選中幻燈片中的第一顆炸彈,然后打開“自定義動畫”任務窗格中的下拉菜單,選中其中的“從上一項開始”。從而實現飛機在水平方向飛行,而炸彈在空中作拋物線運動的效果。
接著你就可以設置第二、三顆炸彈的出現方式和時間了。為簡單起見,可以設置為飛機飛到終點位置時出現。應當按住ctrl鍵將兩顆炸彈同時選中,打開“自定義動畫”任務窗格中的“添加效果/進入”子菜單,單擊“出現”命令即可。這樣設置可以做到飛機和第一顆炸彈到達終點,第二、三顆炸彈立刻在飛機下方出現的效果。
此后,你就可以單擊中的“播放”按鈕,觀看這個動畫的實際效果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理解振幅、周期和頻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動的含義。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義。
3、了解簡諧運動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義,能依據振動方程描繪振動圖象。
4、理解簡諧運動圖象的物理意義,會根據振動圖象判斷振幅、周期和頻率等。
重點難點:對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頻率、全振動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義。
教學建議:本節課以彈簧振子為例,在觀察其振動過程中位移變化的周期性、振動快慢的特點時,引入描繪簡諧運動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頻率),再通過單擺實驗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對比前一節得出的圖象和數學表達式,進一步體會這些物理量的含義。本節要特別注意相位的概念。
導入新課:你有喜歡的歌手嗎?我們常常在聽歌時會評價,歌手韓紅的音域寬廣,音色嘹亮圓潤;歌手王心凌的聲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啞,獨具個性……但同樣的歌曲由大多數普通人唱出來,卻常常顯得干巴且單調,為什么呢?這些是由音色決定的,而音色又與頻率等有關。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并能用語言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總結,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形成實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與難點。
重點:“理想實驗”法,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讓學生確信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內涵。
教學準備慣性小車、斜面、木塊、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教學過程。
一、體驗、觀察、頓悟、闡述。
師:同學們,根據平常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請觀察)。
學生實驗一:抽學生到講臺上做用力使講桌運動的實驗。并指出當我們用力推或拉桌子時,桌子才會運動,當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運動。(a、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學生實驗二:學生演示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情況。用力推小車時小車開始運動,當推力撤消后小車仍能運動。
(b、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師: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
生:是桌面對小車的阻力。
(好,下面我們就用實驗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二、探究、歸納、推理。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介紹實驗器材。
2、請同學帶著下面的問題和老師一起來完成實驗探究。
(2)為什么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車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書上圖12.5-3所示的實驗,
教案。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1)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接觸面。
阻力的大小。
(選填“大”“較小”或“最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
(選填“短”“較長”或“很長”)。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討論思考題。
(3)展示討論結果。
(二)歸納。
生: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華實驗結論。
生:在玻璃上運動的距離更遠。
生:小車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師:運動的物體不受力將一直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會怎樣呢?
生:永遠保持靜止狀態。
三、揭示規律、板書課題。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今天同學們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得出的規律跟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得出規律完全一樣。同學們真棒,你們是當今的牛頓。
板書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想想議議(學生交流討論)。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成立的條件:;結論:。
2、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狀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
師:牛頓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體運動和力的關系,力不是用來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四、課堂練習(見學生手中小練習)。
五、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范圍:一切物體;條件:不受力;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六、課外作業(略)。
附板書設計。
12.5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范圍:一切物體;。
條件:不受力;。
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力作用的效果來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區分矢量和標量,能通過實驗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
3.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計算在同一直線上的幾個共點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等效的物理思想來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__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例理解力的合成與合力的概念;教學的難點是: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共點力,并通過歸納總結區別合力與分力,并通過實驗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再進一步聯系生活,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二力平衡,來引導學生學習合力的概念,強調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代數相加、減;進而讓學生探究力的合成滿足怎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平行四邊形定則;觀察及歸納總結。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讓學生體會到力與平衡的現象隨處可見,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提出問題(什么是共點力)讓學生閱讀課本在回答問題,教師利用實例講解共點力的概念,強調幾個力的延長線會交于一點就是共點力。
教師復習初中“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回顧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師舉例(墻上掛畫,一個人提一桶水與兩個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圖,指出各個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線上。怎樣進行力的合成?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學生:橡皮筋,測力計,直尺,白紙等讓學生閱讀82頁的實驗探究,并進行分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探究實驗中的分力與合力的區別,合力與力的合成的區別。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體驗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力大小及夾角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標量的計算法則。
教師給出例題(水平向右力f1=45n;豎直向上的力f2;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讓學生分析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在進一步的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1.庫侖定律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還要求定量了解和應用。
2.本節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復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應著重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講解物體帶電的本質。
3.通過對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接觸起電、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使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子發生轉移,從而打破了物體的電中性,失去電子的物體帶上了正電荷,得到電子的物體帶上了負電荷。過渡到電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對高中學生而言很容易接受,進一步鞏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電荷守恒定律以及元電荷的概念。同時教學中滲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5.展示庫侖定律的內容和庫侖發現這一定律的過程,并強調該定律的條件和遠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電學的基本知識,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師指導下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一些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學過的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知識復習一下。
三、教學方法分析及建議。
1.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或者媒體播放復習并鞏固電荷的有關知識;先運用教材上給出的簡單易行的實驗,讓學生觀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然后通過實驗定性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并在這個基礎上介紹庫侖定律的發現過程。
2.講解點電荷時,可以對照質點的概念進行講解,要講清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發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規律的建立都是經科學家艱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對原有思維方式突破的結果,體現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如何充分利用這寶貴的素材,需要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誘思”、“導思”,在本節課中,對庫侖定律得出過程進行了嘗試。
4.利用“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異同。
5.要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電荷守恒定律。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對電現象的認識過程,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了解元電荷的大小,了解電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不是創造電荷,而是電荷的轉移。
3.理解庫侖定律的含義和表達式,知道靜電常量。了解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學習用庫侖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4.滲透理想化思想,培養由實際問題進行簡化抽象思維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通過實驗法、問題教學法啟發學生理解抽象的電荷知識。
2.通過認識科學家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善用類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實驗方法等物理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
2.通過對比天電和地電、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學和科學對電現象的認識,使學生了解人類對電荷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3.通過對庫侖定律探究過程的討論,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情。
五、本節要點。
1.什么是靜電現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電荷量?
2.什么是感應起電現象?什么叫中和現象?
3.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是什么?什么叫元電荷?
4.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么?適用條件是什么?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重點。
1.對庫侖定律的理解。
(二)難點。
1.對電荷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對庫侖定律發現過程的探討。
(三)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講清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說明庫侖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頓第三定律。
2.為定性演示庫侖定律,應使帶電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電,支架應選絕緣性能好的,空氣要干燥。
3.說清k的單位由公式中各量單位確定,其數值則由實驗確定。
七、教學流程設計。
帶電物體在電場中的運動,是一個綜合力和能量的力學問題,研究的方法與質點動力學相同(僅僅增加了電場力),它同樣遵循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力的獨立作用原理、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學規律.研究時,主要可以按以下兩條途徑分析:。
(1)力和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
根據帶電物體受到的電場力和其它力,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結合運動學公式確定帶電物體的速度、位移等.這條線索通常適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勻變速運動的情況.
(2)功和能的關系--動能定理。
根據電場力對帶電物體所做的功,引起帶電物體的能量發生變化,利用動能定理或從全過程中能量的轉化,研究帶電物體的速度變化,經歷的位移等.這條線索同樣也適用于不均勻的電場.
(1)類比與等效。
電場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電場力作用下的運動可與重力作用下的運動類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電場中的帶電物體的運動可類比于平拋,帶電單擺在豎直方向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可等效于重力場強度g值的變化等.
(2)整體法(全過程法)。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成對出現的,把電荷系統的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就可以不必考慮其間的'相互作用.
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體的組成、分子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以及物體的內能。
2.本章主要內容為分子動理論,以分子動理論為基礎,將宏觀物理量溫度和物體的內能聯系起來。屬模塊中高考必考內容。
3.高考中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計算題形式進行宏觀量與微觀量間的計算。
第一課時分子動理論。
【教學要求】。
1.知道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
2.知道分子熱運動,分子熱運動與布朗運動關系。
3.知道分子間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觀解釋。
【知識再現】。
一、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體積很小,它的直徑數量級是m.
2.油膜法測分子直徑:d=v/s,v是,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單分子油膜的面積.
3.分子質量很小,一般分子質量的數量級是。
kg。
4.分子間有空隙.
5.阿伏加德羅常數:1mol的任何物質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數,這個數的測量值na=mol—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個十分巨大的數字,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分小,從而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1.擴散現象:相互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
2.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中的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運動越;溫度越高,運動越.布朗運動不是液體分子的運動.
三、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1.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合力叫分子力.
2.特點: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的。
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變化更。
知識點一微觀量與宏觀量關系的計算。
微觀量與宏觀量間的關系,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聯系的橋梁。解題時應抓住宏觀量中的質量、體積、摩爾質量、摩爾體積、分子數目等,微觀量中的分子質量、分子大小(體積與直徑),氣體問題一般用正方體模型,固體、液體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應用1】(07南京調研)銅的摩爾質量為,密度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kg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b.1m3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c.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d.1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是。
導示:1kg銅的量為,原子數是,a錯。1m3銅質量為,摩爾數為,原子數是,b錯。1摩爾銅原子的質量是m,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c對。1摩爾銅的體積為,一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為,d對。故本題選cd。
物質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之比,也等于摩爾質量與摩爾體積之比。摩爾質量為分子質量的6.02×23倍。摩爾體積為分子占據體積的6.02×23倍。
知識點二布朗運動的理解。
布朗運動是花粉小顆粒的運動,它體現了分子運動的特點,不是分子運動。由于分子運動,對花粉小顆粒產生隨機的碰撞,這種不平衡,使得花粉小顆粒運動起來。
【應用2】(08鎮江調查)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追蹤某一個花粉顆粒,每隔10s記下它的位置,得到了a、b、c、d、e、f、g等點,再用直線依次連接這些點,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這些點連接的折線就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
b.它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
c.在這六段時間內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從a點計時,經36s,花粉顆??赡懿辉赿e連線上。
導示:花粉顆粒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10s內的徑跡是復雜的,這些點連接的折線不一定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a錯。它只能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b正確。六段時間的位移大小不等,所以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等,c錯。從d點再運動6s時間,花粉顆??赡懿辉赿e連線上,體現花粉顆粒運動的無規則性,d正確。故選bd。
知識點三分子間的作用力與分子勢能。
b.分子間的引力比分子間的斥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c.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d.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導示:當分子距離r=r0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相等,距離再增大時,表現為引力,斥力減小得快,但分子力減小,abc錯,d對,故選d。
討論分子間斥力與引力時,應區別斥力、引力和作用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距離段上的特點。
類型一分子力與宏觀力的關系。
與分子力特點有關的習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判斷對分子力特點的描述是否正確.二是利用分子力特點研究分子力做功,分子的加速度.三是與實際相關聯的問題.要正確分析這些問題,必須準確把握分子力的特點,熟知分子間斥力、引力及合力隨分子間距離的變化規律.應弄清楚是分子力原因還是其它力作用的結果,切不可見了相斥、相吸就與分子力聯系.
【例1】如圖所示,使玻璃板的下表面與水接觸,再向上用力把玻璃板緩慢拉離水面,當玻璃板離開水面時()。
a.玻璃板只受重力和拉力作用,所以對玻璃板的拉力與玻璃板的重力大小相等。
c.玻璃板受重力、拉力和浮力作用,所以對玻璃板的拉力小于玻璃板的重力。
導示:本實驗中,彈簧秤的拉力明顯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璃板離開水面時,水層發生了分裂,為了克服大量水分子間的引力和大氣壓力而產生的。答案d。
宏觀力現象往往與微觀分子間的作用力有關,例如固體抗壓、抗拉等,是由分子力而產生的,而氣體的壓強則是由分子無規則運動而產生的。
一、知識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及單位.
教學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的判斷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及速度單位的換算.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像機及資料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課前準備的錄像資料:
?動畫片“龜、兔賽跑”的片斷。
?戰爭題材電視片中立體戰的片斷。
[生](以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
[生]它們運動的路線都是直的.
[生]它們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它們做機械運動的情況有沒有什么區別呢?
[生]有.它們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
[師]運動有快有慢,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1.速度。
(1)概念。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看學校田徑運動會上100m決賽的盛況.
[放錄像]。
?學校田徑運動會100m決賽。
[生]都是百米運動員,他們跑的路程一樣長.先到達終點的運動員用的時間短,他運動得就快.
[生]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人運動得快.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大家接著觀看另一場精彩的比賽片斷。
[放錄像]。
?24屆奧運會萬米賽片斷。
[師]比賽還在進行中,怎樣比較運動員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們誰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長,而時間一樣.
[生]在相等的時間內,跑的路程長的運動員運動得快.
[師]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運動的快慢;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路程的長短來比較運動的快慢.請同學們繼續關注下面的問題.
[生]根據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較他們一段相同路程內的時間或比較他們一段相同時間內的路程.
[生]可以比較他們在1s內運動的路程.
[師]請同學們分別計算他們在1s內的路程.
一名同學板演。
學生演算、教師巡視.
100m=8.33m/s12s。
10000m萬米冠軍:=5.95m/s1680s百米冠軍: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
[生]剛才計算的是1s內運動員跑的路程,所以說速度等于1s內的路程.
[生]可以.
[師]“1s、1min、1h”都叫做單位時間,所以可以把速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內的路程”.
[板書]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
路程是“s”,那么這個運動物體的速度該如何表示呢?請大家寫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t。
[師]這就是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單位。
[師]同學們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討論一下速度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生]根據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的單位除以時間的單位組成.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m),時間的單位用秒(s),速度的單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速度的單位就寫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讀作“每”,所以.米/秒(m/s)就讀作“米每秒”.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的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一)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演示)師: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覺?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師: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覺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呢?生:舉重比賽時,人用手推杠鈴。生:拔河比賽時,人用力拉繩。
生:人用力壓蹺蹺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見過推土機推土。
生:我見過大吊車提貨物。
生:我見過壓路機壓路。
生:我見過拖拉機拉犁。
(教師選好學生所舉的例子,并做好板書)。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的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一)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演示)。
師: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師: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覺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呢?
生:舉重比賽時,人用手推杠鈴。
生:拔河比賽時,人用力拉繩。
生:人用力壓蹺蹺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見過推土機推土。
生:我見過大吊車提貨物。
生:我見過壓路機壓路。
生:我見過拖拉機拉犁。
(教師選好學生所舉的例子,并做好板書)。
師:同學們想一想黑板上的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論是人還是物體,當他們對別的物體用力時,都與別的物體是相互接觸的。
生:都發生了推、拉、壓、提等動作。
生:我不同意。
師:為什么呢?你能舉出一個發生力的`時候,物體沒有相互接觸的例子嗎?
生:我用鋼筆與頭發摩擦,然后將鋼筆接近小紙屑,發現還沒有接觸,小紙屑就被鋼筆吸引上了。
師:很好,這位同學所舉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時候,可以不直接接觸。
師:再來看第二位同學講的,有力發生時,物體之間總會發生推、拉、提、壓等動作。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師:現在我們就可以歸納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體物體的名稱去掉,用“物體”代替,則力的概念就成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師:我們通常將施加力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做受力物體。
從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學生練習)。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用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這說明桌子也對手施了力。
生:兩手互拍時,左手對右手施力,右手也對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時,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書包,書包對手也在向下拉。
師:大量的事實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請一位同學上臺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師:同學們注意觀察,拉力器中彈簧的形狀有什么變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
師:對,剛才拉橡皮筋時,橡皮筋的長度也伸長了。這些情況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
(板書: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師:在踢足球時,足球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怎樣改變?
生:足球有時是靜止的,但受力后就成為運動的。
生:足球有時是運動的,但被守門員接住后就成為靜止的。
生:足球有時朝某一方向運動,但受力后卻改變了方向,飛向另一個方向。
生:足球的運動快慢也有變化。
師: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第二節滑輪(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
2、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學準備。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總述。
學好本節應注重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體會各種簡單機械的特點。在探究活動之前,先畫出簡單機械的草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會有什么結果,然后再用實驗驗證。如果有出入要去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老師參與。例如,探究定滑輪的特點時,先畫草圖、再分析:一根繩子,通過定滑輪轉了一彎,估計不能省力,但明顯能改變力的方向,然后實際做做看。做后我們發現實際情況與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有問題)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讓同學們觀看書上的漫畫。問:為什么瘦子卻拉不住這個物體?
三、定滑輪和動滑輪。
1、介紹滑輪。
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輪子。
2、請學生用滑輪把鉤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自由組裝)。
這個時候學生應該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在學生實驗完成后,選取不同的類型放在講臺上進行講解。
(1)定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不隨物體一起移動。
(2)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隨物體一起移動。
3、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明確探究目的,
設計數據表格,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如右圖,在學生自己探究時,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強調學生在提升物體時一定要勻速。
移動。
分析: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動滑輪在省力的同時,卻費了一倍的距離。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用杠桿的知識分析一下,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四、滑輪組。
動滑輪可以省力,卻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卻不能省力。有什么辦法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嗎?引入滑輪組。
1、將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輪組。
讓學生自己組裝,教師巡視指導。(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再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一下,歸納其特點:
2、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課后總結。
。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象的轉化。
(2)培養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三)教學準備。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星掛圖。
(四)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圖14.5-1,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想想做做”用鐵鎖做單擺。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
綜述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2: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4.科學世界:
1.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動能;此時離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__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ハ嘟涣?,共同促進。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一訂購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ハ嘟涣?,共同促進。
一、教學目的: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的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學重點: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學難點: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演示)。
師: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師: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覺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呢?
生:舉重比賽時,人用手推杠鈴。
生:拔河比賽時,人用力拉繩。
生:人用力壓蹺蹺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見過推土機推土。
生:我見過大吊車提貨物。
生:我見過壓路機壓路。
生:我見過拖拉機拉犁。
(教師選好學生所舉的例子,并做好板書)。
師:同學們想一想黑板上的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論是人還是物體,當他們對別的物體用力時,都與別的物體是相互接觸的。
生:都發生了推、拉、壓、提等動作。
生:我不同意。
師:為什么呢?你能舉出一個發生力的時候,物體沒有相互接觸的例子嗎?
生:我用鋼筆與頭發摩擦,然后將鋼筆接近小紙屑,發現還沒有接觸,小紙屑就被鋼筆吸引上了。
師:很好,這位同學所舉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時候,可以不直接接觸。
師:再來看第二位同學講的,有力發生時,物體之間總會發生推、拉、提、壓等動作。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師:現在我們就可以歸納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體物體的名稱去掉,用“物體”代替,則力的概念就成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師:我們通常將施加力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做受力物體。
從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學生練習)。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用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這說明桌子也對手施了力。
生:兩手互拍時,左手對右手施力,右手也對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時,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書包,書包對手也在向下拉。
師:大量的事實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請一位同學上臺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師:同學們注意觀察,拉力器中彈簧的形狀有什么變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
師:對,剛才拉橡皮筋時,橡皮筋的長度也伸長了。這些情況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
(板書: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師:在踢足球時,足球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怎樣改變?
生:足球有時是靜止的,但受力后就成為運動的。
生:足球有時是運動的,但被守門員接住后就成為靜止的。
生:足球有時朝某一方向運動,但受力后卻改變了方向,飛向另一個方向。
生:足球的運動快慢也有變化。
師: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1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