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對于培養我們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也非常重要,通過學習優秀的范文,我們可以激發自己的寫作潛能。推薦給大家一些經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發和幫助。
1.了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3.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4.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設想。
1.一課時。
2.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3.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3.比較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展閱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的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今天,讓我們走進外國詩兩首中,去傾聽生命的歌吟。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作者簡介。
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18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斬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郁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詩想象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恒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著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象進行創作,表現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后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很大影響。詩人25歲宏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志銘是:這里安息著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2.教師感情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3.學生自由誦讀,充分聯想想象人境,感受詩歌中精細的情景描寫。并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述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教師點撥:
這首詩歌很富有田園詩的情趣,意境優美,洋溢著明朗歡快的情調。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描寫展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蛔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后,在詩人的聯想中,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
教師在學生回答中作適當點撥、提示:
詩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你認為它的構思哪些方面別具匠心?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明確:
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滅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蛔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色;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4.學生配樂美讀小詩,放飛心靈,體悟濟慈如月光般清麗恬靜的詩風。
三、指導自讀《夜》。
1.資料助讀。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年),俄羅斯詩人。出身于農民家庭,教會師范學校畢業后,在莫斯科當店員和印刷廠校對員。19在白俄隊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離開隊伍,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斗隊。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命后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鐘情于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農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憂郁中自殺。
2.學生聽讀錄音后自由誦讀,感受并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
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推舉代表發言,教師歸結:
詩中的夜景靜謐、美麗。
詩的第一節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于沉寂:平靜的河水仿佛悄悄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
第二節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后由聽覺轉入視覺,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的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
學生精彩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葉賽寧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純然繪景中,滲透著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寫夜的詩歌,這首詩和郭沫若的《靜夜》給人的閱讀感受有什么異同?
靜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處?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遠遠的海霧模糊。
白云團團,怕會有鮫人在岸。
漏出了幾點疏星。對月流珠?
這兩首詩都描繪了靜謐、美麗的月色。葉賽寧的《夜》全篇描寫眼前的實景,從中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郭沫若的《靜夜》在寫景的基礎上轉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詩人對神話傳說的遐想。
5.學生熟讀詩歌,深層感受夜色,體會夜的意蘊。
四、作業。
p16練習三。
板書設計。
蟈蟈與蛐蛐。
濟慈。
(夏)蟈蟈的樂音主題:
(冬)蛐蛐的歌兒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構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氣。
夜
葉賽寧。
河水松林夜鶯秧雞。
靜謐、美麗溪水月色(反復吟詠)。
(安適、寧靜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基本理念。
二、背景。
在理解并接受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認識到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切入口后,我校較早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大膽探索和實踐。我班是嘗試這種學習方式的主陣地。而我作為活動指導教師,為了將研究性學習長期開展和深入研究下去,結合我校教學實踐,決定在教學《愚公移山》時作一些突破,嘗試應用“辯論”激活語文教學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也熟悉了它的流程和關鍵環節:一是學生發現問題,確定辯題;二是自主探源,搜集證據;三是表達見解,交流合作;四是獲得認識,寫出成果。
所謂“辯論式教學”就是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辯題采用“正反”兩方比賽,相互交流信息,從而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并以此來體驗個人成就感的一種教學方法?!稗q論式教學”既體現全面性、全體性,又體現差異性。它的精髓是: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他們對問題充滿濃厚興趣和滿腔激情。教師積極創造出一種支持開放性探源學習的環境,既是學生探源時的學習伙伴,也是最終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指導者。
三、教學流程。
我在執教《愚公移山》最后一課時,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學完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學生爭著回答問題。
a生說:“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愚公移山’的意思,面對困難,必須堅持不懈、鍥而不舍。還要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的勇氣?!?/p>
b生說:“我們應該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去?!?/p>
c生說:“愚公雇用童工,違法?!?/p>
d生說:“讀了這篇文章后,我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在‘愚公移山’中,愚公‘聚家而謀’后,得到‘雜然相許’,愚公從家中選出‘荷擔者三夫’,以及鄰人孀妻之遺男,為移山不遺余力而‘畢力平險’,結果操蛇之神‘懼其不已’而‘帝感其誠’,就命夸娥氏二子背走這兩座大山的??梢?,移山一事情,靠的并非愚公一人的力量,而是團結的力量?!?/p>
……,(以上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說得都挺好的。)。
突然,e學生站起來說:“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同意向愚公學習,認為愚公這樣代代挖山不止的做法不值得學習。山擋住了愚公的家門,他可以搬家,或開山辟路,或靠山吃山發展經濟。干嘛非要花這么長的時間、費這么大的力氣挖山呢?”
g生說:“愚公就是愚,他的行動表明他的思想古板,做事不愿多動腦筋……”
聽了這些學生的發言后,學生們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愚公愚不愚。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同學們,下周語文小活動,就根據你們提出的問題舉行一場“愚公愚不愚”的辯論賽,請同學利用這段時間搜集證據作好準備,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查找資料?!?/p>
(辯題提出來,給學生一段時間準備。他們查找資料、收集證據,架起課內外知識的橋梁。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了興趣的、全身心投入地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所產生的效果即: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廣度、深度、渠道及對學生思想行為品質的影響遠遠大與平時的一節課。這是把空洞的定量作業變活、把乏味的思想教育變成生動的好辦法。在辯論前,學生事先必須得把這篇古文讀懂。所以說為辯論會所做的準備工作,是一個非常好的自主學習,探究求知的方式。學生搜集的資料涉及面廣,有的學生搜集的資料達到整整一本子。在這過程中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輪到下周語文小活動時,我簡單引言:“今天我們要上一節特殊的語文課,‘愚公移山’辯論賽現在開始?!币徽Z落地,群情激越,紛紛發言。
正方先說:“愚公不愚,在幾千年前,愚公就要移山,不顧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干下去,堅信人定勝天,最終成功,這是如今許多人都不具有的韌勁與毅力,值得我們今天學習?!?/p>
反方馬上就有人提出意見:“愚公的精神可嘉,我們一定要學習,可是,他的做法卻不可取,行為不妥,我們不可學之,移山是最原始,也是最笨的方法。他可以像如今愚公村的人民,將太行-王屋開辟成旅游點也不錯嘛?!?/p>
反方:“愚公年年月月率子子孫孫挖山不止,但僅靠一族之力,何年何月才能挖掉萬仞高山?再一想,愚公真會有無窮盡的子孫?大概作者也認識到這是巨大工程,搬來神仙相助。想想,若無神助,愚公能成功嗎?”
緊接著,正方反駁:“愚公移山貴在精神。愚公覺得兩座山擋住道了,為方便大眾,他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移開山道。連神靈都被感動,搬走了大山。如果愚公當時空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恒心和毅力,那么移山都是空談。愚公以實例告訴我們:信念+信心+恒心=成功?!?/p>
正方有生補充說:“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事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去實踐,堅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去做。迎難而上,困難便會迎刃而解?!?/p>
反方:“請問對方辯友,是搬一座山容易,還是搬一個家容易呢?假設能把山移走,請問又怎么處理那些沙石呢?難道像愚公自己說的那樣,把沙石運到渤海嗎?且不算運輸工具的落后,路途遙遠帶來的麻煩,單是把這么大一座山放入海里,試問水位的上升對海岸上的生態環境回造成什么影響?又會傷害多少無辜的小魚?還有那些原本在山上生活的小生靈,它們的家沒有了,你打算讓它們住在哪里?”
還有一些反方辯手的說法更“強硬”:“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這一種害人害己的表現方式嗎?難道對方辯友希望為了成就愚公一個人的名譽、為了讓愚公一個人千古流傳而害了那么多的可愛的小生靈嗎?”
反方:“對方辯友也明白,愚公這一輩想成功地移山是不可能了??墒巧鐣诎l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發展,誰能保證愚公的子孫就一定會按他的愿望來做呢?也許他們不同意呢,那時愚公還能控制他們的思想嗎?”
反方:“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先進的技術,吸收外資,就是要利用別國的先進的東西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如果一味地如愚公那樣,自力更生,何時能趕上乃至超過世界!又哪來我們今天的生活!”
反方:“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樣,每當遇到難題而百思不得其解時,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地苦思苦想呢,還是請教一下他人,以快捷的方式搬走‘大山’的技巧,求得正確的方法?答案不言自明?!?/p>
反方:“我方認為愚公的做法與當今社會講究‘效率’的精神相違背。把家搬到山外去,不就沒有了‘出入之迂’的困難么?如果他們搬家,不但出入的問題解決了,本來用于移山的勞動力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如開墾良田,種植果木等,收效不是更大嗎?”
正方:“《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這些同學的立論偏離了‘寓言’的本來特性。寓言是一種‘托其事’而‘寓其理’的特殊文體,它的目的是說‘理’,為了把‘理’說得有趣、傳神,故事托附于一些荒誕的在現實中根本沒有的‘事’來表現:‘事’的虛假性是顯而易見的,用不著反說。值得我們研究探討的恰恰是所寓之理。有的同學說‘愚公與其移山不如搬家’,實際上是就‘事’論‘事’,只是說愚公做這件‘事’不對,而把其中深刻的道理棄于一旁了,這是典型的思維邏輯上的錯誤?!?/p>
學生們事先有了充分準備,辯論時幾乎都能夠侃侃而談,有的言笑晏晏,有的爭得面紅耳赤。我看見思想與見識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飛舞、碰撞。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起,很多同學卻渾然未覺,我請同學在課后再好好研究和辯論,在進行辯論后,要求學生把辯論的結果、心得寫成小論文或讀后感交上來。
四、教學效果自評。
由于教學設計反常規,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各個同學各抒己見,這堂課的氣氛始終非?;钴S。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對課文挖掘深度遠遠超過平時。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當然,總有個別學生,不管老師采用何種教法,他都無動于衷,懶于思考,拒絕參與辯論。對這樣的學生應該采取什么對策,還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嘗試。辯論出現冷場時如何合理調控,在這方面今后還需多加努力。
五、收獲與反思。
(一)、辯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爭辯……。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從現在和將來去思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并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_,不違法,不違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交互網式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三)、辯論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張揚個性,不唯師、不唯高。辯論會中,學生支持哪方面觀點都行。我們先不管學生的觀點對不對、論據是否充分。單就他們那種多角度、立體地、獨立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的敢于挑戰的精神,就足以讓我們欣慰了。
(四)、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要想有力地反駁對方,必須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和證明其觀點的論據。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對方的疏漏之處即“抓小辮子”才結合自己的資料加以反駁。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要比我們平時一問一答更加立竿見影。辯論會上學生那鏗鏘有力、咄咄逼人的辯詞頻頻出現。有的學生甚至能一連說出十來個反問句,大有不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不罷休之感。而每每此時這些同學總能得到來自雙方辯手的掌聲,這對他們又是極大的鼓勵。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認同,互相接納,培養了合作精神。
(五)、下節課我上另一個平行班,在疏通文句,理解文章大意后,我仍舊問學生:“學完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竟然沒一個學生持反方意見。于是我引導:“愚公移山,的確顯示了他的堅韌不拔,但事情要多角度想,不移山行嗎?請同學設想更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睂W生眼中的驚訝、困惑、新奇、興味等種種反應告訴我,他們的探究興趣已經萌發!不少學生開始竊竊私語、躍躍欲試。由此我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預設的教學流程只能參考,不能死守,應該根據課堂情況機智處理。這一點是值得自我肯定的。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
2、達于漢陰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
3、指通豫南指: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古義:連-----都-------,今義:曾經。
5、投諸渤海之尾諸:古義:之于,今義:各個,許多。
6、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古義:負荷,今義:荷花。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古義:草木,今義:毛發。
8、北山愚公長息曰息:古義:嘆氣,今義:休息。
9、雖我之死雖;古義:即使,今義: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雖然。
10、懼其不已也已:古義:止,今義:已經。
11、無隴斷焉隴斷:古義:山川阻隔,今義:把持獨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義:愁什么,哪怕今義:不值得做,犯不著。
三、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四、一詞多義:
且:1、年且九十(將近)2、且焉置土石(況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強反問語氣那么多)2、懼其不已(代詞,他)。
之:1、跳往助之(代詞,他)2、雖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詞,的)。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語氣助詞)。
固:1.汝心之固(頑固)2.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飾)2.聚室而謀(表承接)。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學生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闭n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學生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進行思考。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1.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積累文言詞語,誦讀課文。
3.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注解試譯全文。
二、導入。
從杞人憂天說起?!读凶印芬粫?,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
2.翻譯課文。
3.方法指導。
(1)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工為主,有些文言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語來代替,如。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的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后的影響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結。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東。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
思考課后練習二。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大致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入分析,研究課文所蘊含的思想內容。
二、研讀分析。
1.同學自己細讀課文,可分角色朗讀。思考下面問題。
(1)愚公之妻和智者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有何作用。
(4)文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對舉,有什么深意。
(5)討論本文的寓意。
2.討論歸納。
提示:
(1)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心的語氣,并提出了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客觀難題,但并不反對移。而智叟則是譏笑和責難,阻止其移山。
(2)體現了愚公移山的決定得到眾人的擁護。
(3)兩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簡陋,運土路途遠。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
三、寫法點評。
1.對比:愚公--智者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運土路程遠--移山不易;山神之懼,天帝之感--愚公決心之堅。
四、學生質疑。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讀了這則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文檔為doc格式。
。
學習目標:
1、流暢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有關實詞、虛詞的含義。
3、分析人物形象,明確故事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故事寓意。
2、生動的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和思維訓練來開展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泛讀感知、品讀感悟、研讀遷移中,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課前我們已對課文進行了疏通,下面檢查字詞學習情況。教師出示小黑板: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一厝朔東。(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2、學生分小組朗讀。
三、教讀新課。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師導語:現在由老師提出一些問題來問大家,看看大家對課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樣。
1、提問: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教師引導明確下列詞語的含義,學生討論回答:
年且九十——且,將。智叟——叟,老頭。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齒旁,小孩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斑z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提問: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語“愚公”;“荷擔者三夫”即“三個能挑擔的男子(子孫)”。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
1.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文言文的誦讀。
3.辨析文言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順暢誦讀文言課文。
難點:
辨析文言詞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太行(hang)萬仞(ren)懲(cheng)塞(se)汝(ru)曾(zeng)諸(zhu)箕畚(ji?ben)。
荷(he)孀(shuang)齔?chen?叟(sou)匱(kui亡以應(wu)厝(cuo雍(yong)。
2.熟讀課文,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全文。
二、導人。
三、作家作品簡介。
1、《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導語。
《愚公移山》一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齊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四、正課。
1、朗讀課文(可教師范讀,學生試讀、齊讀,也可聽課文錄音,朗讀時注意正音。)。
2、朗讀停頓的指導。
(1)關于標點符號的停頓。一般來講頓號停半拍,逗號停一拍,句號、問號、感嘆號停兩拍。
(2)關手段與段之間的停頓。段與段之間停頓可長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關于句中的停頓。句中的停頓,按朗讀時感情表達的需要或換氣的需要可適當作短暫的停頓,但要以詞或短語為單位,以不念破句為標準。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白訉O荷擔者”是一個短語,中間不能停頓,如果停頓了就破壞了短語義的完整,這就叫念破句。
3、請學生翻譯課文。
翻譯方法指導;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必須忠實原文,字字落實。根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特點,翻譯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文則以雙音節為主。有些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來代替。如“切”可改為“丈”。當然,“側”的長度不等于“丈”,但這里的“萬例”是虛數,所以,可以用“萬丈”來代替。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翻譯時可作“你太不聰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后不影響原意的可省去。如“雖我之死”“之”字是助詞,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省略不譯。在學生翻譯時,老師可穿插提問重點詞語的解釋。
者:相當于“……的人”。面:面向著,名詞用為動詞。畢:全。險:指。
險峻的大山,形容詞用為名詞。其妻:其,代詞,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詞,憑,靠。之,助詞,的。遂:于是?;?;用箕畚裝土石,名詞。
用作狀語。笑而止之:而,表修飾,相當于“著”。之,代詞,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從此。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曾
古義:乃,并。
今義:曾經。
諸
古義:之于。
今義;各個、許多。
荷
古義:負荷。
今義:荷花。
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息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已
古義:止。
今義:已經。
2.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3.一詞多義。
且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靨朔東后同措放置。
5虛詞。
之
代詞,他例:跳往助之。
助詞:的例:隱土之北。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擇。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澤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飾:地、著例:面山而居。
表轉折:但是,卻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詞,他的例:其妻獻疑日。
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詞:憑,靠例:以殘年余力。
連詞,用來例:河曲智實亡以應。
焉
語氣助詞呢例:始一反焉。
暖氣代詞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業。
1.課后作業。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面各旬朗讀語意停頓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b.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d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河陽之北()2.吾與汝畢力平險(?)。
3.投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毀山之一毛()6固不可徹()。
7.而山不加增()8.無隴斷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陽之北b.跳往助之。
c.雖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全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3.課后練習四。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全文,疏通詞語,大致理解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入分析,研究課文的.內容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1.分角色朗讀,理解對話雙方的語氣。
討論并歸納:
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臾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得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很重,則簡直是嘲笑愚公無能了。因此,這兩句語氣不同。
3.提問: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臾的錯誤觀點。
第四段:寫愚公愿望的實現。
4.提問: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討論并歸納;
(l)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切。
(2)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
焉。
5.提問: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對舉,有什么深意?
改變,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說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6提問: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什么?訪歸納中心意思。
討論并歸納: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教學,用兩課時完成,下面說說第二課時分析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對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這篇課文在整個文言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對前四冊書中文言文教學的發展,二是為以后自讀文言文作準備。從單元內部來說,這是一篇教讀課,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們要通過精讀這篇課文,為略讀后幾篇文言文作準備,把精讀中獲得的經驗應用到略讀中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及學情,教學目標確定為:
1鞏固上節課所講的重點文言詞語;
2、正確地朗讀課文;
3、認識塑造愚公這一形象的意義;
4、理解這篇寓言的寓意;
5、指導學生在粗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6、教育學生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都要有克服困難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毅力,對學生進行意志行為教育。1、2是知識目標,3、4、5是智能目標,6是德育目標,其中5是重點,3和4是難點。
能夠領會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節課教學內容中最主要、最本質的內容。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有效地突出這一點,最大限度地把學生引導到掌握核心目標的教學上,使其他目標迎刃而解。也就是整體著眼,重點突出。
認識愚公形象的意義,是本節教材內容的智力因素所在,應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這一形象,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對愚公博大胸懷的贊美。
為了使靜態教材變為易教易學的動態活動,應特別注意抓住本文構思的焦點移山,來分析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這樣,也會使學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和發展新的認知結構掌握這篇寓言的寫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實質與命名的反差。
二、對教法的設想本著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原則,采用錢夢龍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具體選擇以下教學方法:激發動機、啟發式精讀、講練結合法和比較法。
(一)激發動機:上節課學生已經知道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么,它為什么成為名篇?同學們想不想寫出名作?從而激發學生分析這篇課文的興趣,達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二)啟發式精讀:第一次總覽全文,掌握本文構思的焦點移山。第二次細讀課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四人一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在情節的發展上各起什么作用?
2、安排京城氏之子有什么意圖?
3、故事的神話結尾告訴我們什么?通過幾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對愚公形象的認識提高了一步:
(一)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子孫后代。
(四)比較法。運用比較法主要是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如比較愚公和智叟在命名和塑造上的技巧:愚公從他的命名看,從他提出移山及移山的措施看,都是愚不可及的。當智叟前來勸阻移山,愚公說出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時,他的形象剎時高大起來原來他的見解遠遠超出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相比之下,智叟就不智了。這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技巧。此外,還可以把愚公之妻、京城氏之子與智叟進行對比。
三、對課堂教學程序的設想。
1、進行前提目標診測。這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落實目標,因為《語文教學大綱》中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要熟讀課文和背誦規定的篇或段;二是對文言詞語的復習,旨在溫故知新,掃除分析課文的障礙,同時由激發動機導入新課。
2、用投影儀打出本節課教學目標,請一個學生起來讀一遍。展示教學目標,是為了使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有的放矢。
3、指導精讀。第一遍:總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全文的結構,為突破難點作準備。第二遍:細讀,重點分析愚公的形象和文章的寓意,突破了兩個難點,同時完成了德育教學目標,即落實了目標2、3和5、6。
4、強化訓練,落實目標。強化訓練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形成都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在教師指導下,主體參與練出來的。學生聽懂僅僅完成了教學任務的二分之一,學生只有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形成技能,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完成.。
1.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積累文言詞語,誦讀課文。
3.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注解試譯全文。
二、導入。
從“杞人憂天”說起?!读凶印芬粫?,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
2.翻譯課文。
3.方法指導。
(1)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工為主,有些文言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語來代替,如。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的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后的影響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結。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東。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
思考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大致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入分析,研究課文所蘊含的思想內容。
二、研讀分析。
1.同學自己細讀課文,可分角色朗讀。思考下面問題。
(1)愚公之妻和智者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有何作用。
(4)文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對舉,有什么深意。
(5)討論本文的寓意。
2.討論歸納。
提示:
(1)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心的語氣,并提出了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客觀難題,但并不反對移。而智叟則是譏笑和責難,阻止其移山。
(2)體現了愚公移山的決定得到眾人的擁護。
(3)兩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簡陋,運土路途遠。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
三、寫法點評。
1.對比:愚公--智者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運土路程遠--移山不易;山神之懼,天帝之感--愚公決心之堅。
四、學生質疑。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讀了這則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愚公移山》選自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是我國古代一篇優秀的寓言,主要講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進一步熟悉閱讀古詩文的方法,反復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還要積累常見的詞語和名言警句,這也是古詩文基本要求。
這一課歷來有許多的經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看法。而對第一課時,該怎么上好這樣一節課呢?我反復閱讀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發現書上強調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大意;還要多讀熟練,積累常見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仔細分析,這不就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目標嗎。但是因為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孩子們可能也聽過了,這一課的字詞難度也并不大,面對這些問題,該怎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呢。經過分析預設,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朗讀、積累、感知大意、初步體會愚公的形象。教學的過程我按三步走:讀準、讀懂、讀深,把朗讀貫穿始終。環節上我預設以學生的朗讀、積累和理解為主。方法上采用比賽讀、比賽找、比賽說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實施環節,我以讓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導入,目的是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果不其然,很多學生知道這個故事,但是說一兩句話就完了,于是由口頭表達引入到了書面文字的表達。朗讀環節,因為這篇課文聽著簡單,但是里面還是有許多重點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對此,我采用了比賽接龍的方式讓學生說說自己積累了哪些重要的讀音,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比賽評比誰讀的準,學生們互評互比,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通過兩次朗讀,學生很快就把這一課的重要讀音掌握了。在第x個讀懂環節,我采用比賽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詞,以小組接龍比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在這種方式的激勵下,認真閱讀、勾畫、圈點、比賽接龍,完成了積累字詞的目標。對于第三個環節,我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說說你讀出了哪些信息?這一個環節我并沒有給學生設置固定的思考題,就是想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朗讀、積累對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當時我的內心還是很竊喜的,認為預設的目標完成了。這時突然有一位男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課堂炸開了鍋。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為”,這也是我第二課時想要完成的目標。距離下課也只有幾分鐘了,怎么辦?如果問他原因,其他學生再討論,顯然時間是不夠的,看著還有點小驕傲的那位提問的學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說,“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這節課學到了很多知識,先考你一個吧,愚公多大年齡”?他隨口就答上來了,“九十”,于是我又追問了,九十歲的老人我們應該怎么稱呼?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叫“爺爺”,我繼續追問“文中稱他為什么”,學生回答“愚公”,我趁機問“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機給學生講了公的稱謂含義,就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這時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追問“那我們該怎么把這個問題換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說出來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時我終于舒了一口氣,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課程,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美、真摯的語言表達意思或情感,感知我們祖國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語文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簡單的要上的生動有趣,難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種課型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的備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課堂就要讓學生展現自己,教師就要組織好課堂,做好引導者;同時要有把握整個課堂的能力,能靈活自如的應對課堂生成的各種問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智慧的課堂,學生的樂園。
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充實自己,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志,多了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并適當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我將為之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而不愧這一稱號。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三)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鑒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系實際,.總結升華。
一、導語。
以動漫flash——愚公移山導入。
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
【原文】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之奏記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騿杺愒唬骸肮兴胶??”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譯文】第五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的。兒子們有人常勸止他,他就呵斥他們并趕走他們,官吏陳述的書面意見有利于國家的,他都封好上報,他就像這樣毫無私心。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貢禹(那樣明經潔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他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里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時,我心里總不能忘了他,可始終也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來卻安安穩穩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探望,但卻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于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p>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的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就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怎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點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的有關古代資料編寫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三)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疑。
2、學生質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圍環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處?(盡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薄皯蜕奖敝?,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里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生了質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態度和智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勝。
8、問:為什么用這個神話結尾?
討論并明確:意在說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作業。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0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