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概念是民樂的樂理中沒有系統研究或記錄的。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錯覺,就是絕對音高辨別能力比相對音高鑒別能力要更重要。事實上,比較音絕對高鑒別能力與相對音高鑒別能力就和比較蘋果和橙子一樣,是沒什么意義的。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的辨別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但是卻互補的技術,都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達到的。davidlucasburge說過,絕對音高鑒別就和用眼睛分辨顏色一樣,當聽到一個音的時候,具有音高鑒別能力的人不需要調音器就可以告訴你這個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說出這個音是以什么頻率的a作為標準音的(442,443,444……)。
那么,兩樣技術怎么合作呢?簡單來說,相對音高鑒別可以告訴你和弦的性質,而決對音高鑒別可以告訴你和弦具體的位置是什么。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絕對音高鑒別,不是可以很輕松地找出聽到的音程關系嗎?”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有的人可以聽出不同的音高,卻分辨不出和弦的種類,和弦的類型與其說是一種樂理概念,更多是一種感覺。就好比我們學語言,筆畫構成了一個個我們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構成了我們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會有準確的含義,就好像和弦,只有在樂句里才有含義。有的人認為絕對音高辨別比相對音高辨別更為重要和直接,事實上不然,音樂不是由單個的音符組成的,相對音高辨別能力可以讓你在聽到音樂的第一瞬間,分辨出音樂的旋律性。
以《無窮動》為例,能夠辨別決對音高的人聽《無窮動》會聽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夠辨別相對音高的人,可能會發現中間有些部分其實是一個轉調。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一中經歷,聽一首歌,很好聽,很喜歡,然后自己拉著玩,這是因為我們的相對音高辨別關系幫我們確定了旋律,但是當我們找到樂譜一看,似乎我們并沒有找對調,這就是沒有決對音高辨別能力的缺點了。
這兩種能力,聽起來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對自己課堂教學很有幫助的書。這本書是張娟著的《如何打造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堂》,整本書分為五章,第一章:融入游戲的音樂課堂;第二章:創設情境的音樂課堂;第三章:多元組合的音樂課堂;第四章:操作實踐的音樂課堂;第五章:有章可循的音樂課堂。
讀完了整本書,給我內心帶來震撼的'同時也把我引入深思,為什么張娟老師能夠讓學生如此喜歡上音樂課,我想那是因為張老師一直秉循著“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書育人。要讓學生喜歡音樂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音樂老師。怎樣能讓學生喜歡音樂老師,那就要取決于我們對教學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認真的去鉆研教材,要懂得“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用教材創造性地教”,讓學生樂于參與,自主學習,這都是我們必須擁有的教學態度。我這個學期主要教的是二年級低學段的學生,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在音樂課堂上融入游戲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一節課有四十分鐘的時間,小孩子真正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不到十分鐘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在一節課中總是唱歌,而是要根據歌曲的內容去創編一些游戲或舞蹈等,利用多媒體的手段,結合說唱、表演、游戲、欣賞等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音樂課當中找到趣味,讓他們活躍起來,去感受音樂的形象美。
羅杰·諾斯說過:“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睂τ趯W生,我們需要擁有三心——愛心、耐心、信心,在教學中時時刻刻滲透德育和美育,讓學生在學會做人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活的美。
只有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成長心理去設計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讓音樂潛移默化地走進孩子內心,從而促進其素質教育的全面展。
只因為《弦理論》這本書放在家里,頗顯飽學之士之風范,故從學校的圖書館里借來一本??烧l知放在家中忘記看,一直到今天才想起。為把這本書看完,我決定每天看一個章節,每次寫一篇讀書筆記。
《弦理論》研究的是一個復雜而又神秘的世界,玄之又玄的維度、量子漲落以及黑洞復雜的問題。弦論聲稱所有物質的基本對象不是粒子而是弦。弦小到用最先進的粒子加速器都無法探測到。
第一章主要講了靜能量這個概念。要了解靜能量,我們需要先了解物理學中最著名的公式,用文字表達就是能量等于質量乘光速的平方。如果將一磅的重物可以為一百萬美國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連一根頭發都可以轉化成無窮的能量,甚至可以毀滅地球。當然,前提條件是將物體完全轉化成能量。這恰恰說明了再小的物體都擁有無窮的力量。只要我們能好好利用各種事物,就沒有所謂的無用之物。有些東西會在我們一向不到的時候發揮它的用處,那將是我們難以相信的力量。即使我們人生的行囊再重,也不要任意拋棄那些暫時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
時間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四個維度中的額外維度。我們總是認為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這其實是一個謬論。時間雖然對每個人基本上公平,但并不是完全公平。這一切都是因為時間膨脹。假設得慢你站在原地不動,而另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他的時間就會過地比你的時間慢。但是慢得微乎其微,慢到無法察覺。除非他的速度達到了光速。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任何物體都不能達到光速。所以,時間對每個人是基本上公平的。我們大可不必為了自己錯失的一點點時間而嘆息。我們可以用秒做自己的時間單位,來獲得那些那些用分做自己時間單位的人的五十九倍時間。
《弦理論》像是一片寂寞的沙漠,只有用心向下不斷地去挖掘,才有可能在這片沙漠上得到一小汪清泉,正是江山有待,待我慢慢行來。
教師,不能不讀書,因為唯有書香能致遠;教師,不能不讀書,因為學生時刻在進步。
——題記。
《走在行知路上》是鄉村教育家楊瑞清先生所著。書中平白的話語,平實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崗位,就像楊先生質樸的話語一樣平易近人,然而書中許多教育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遺忘,像《八顆柿子樹的故事》、《夏令營中是較量》、《校園、花園、果園》、《守住寧靜》等深深地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從楊瑞清先生那些樸實的話語中我著實感到這位鄉村教育家的不平凡:畢業時,原本有機會留在城里的他,卻主動和同學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鄉村小學當教師;“升遷”為的團縣委副書記,卻硬是“辭官”回到五里小學:“適合做青年團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個,扎根鄉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個?!睆倪@句話中,我深深體會到楊瑞清先生對農村教育的執著與熱愛。
探尋楊瑞清先生的成長歷程,我深刻地感覺到,行知小學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堅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正是他對陶行知思想的執著,才會讓他選擇到偏僻農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們每個老師在剛邁出校門時,都曾懷抱著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流轉,這份理想已是慢慢變淡,漸去漸遠,甚至不復存在,于是我們每天所從事的教學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業,而以這樣的心態對教育,只能出現職業的倦怠。楊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對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面對行知小學辦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棄,在困難前面,他選擇了迎難而上,一種對教育的忠誠不渝地堅持。
在書中,楊瑞清始終把賞識教育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作為教育一個重要原則。在他的言談中時時會出現兩個詞:舒展和自信。他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一生的生命狀態,要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對幸福的感受能力。讓他們感覺到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讓自己這一輩子幸福起來。他還在書中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僅愛孩子,還要愛孩子的家長,愛社區的老百姓,愛國家,愛人類。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愛同學、愛父母、愛老師、愛社會,讓每個生命都成為“愛的源泉”。
楊瑞清先生在演講中發出了這樣的名言:農村教師可以不進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發財,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樂,不可以不成長。他還把教師的成長歸結為20字成長準則:躬于實踐,勤于讀書,善于交友,精于思考,樂于動筆。
當楊先生把一所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五里小學辦成蜚聲國內、譽滿國外的知名學校后,明確地提出京浦口區行知小學的學校目標:“上千農家子弟健康成長的現代校園;上萬社區農民終身學習的精神家園;眾多城市學生盡情體驗的鄉村田園;無數有識之士熱情共建的文化樂園”。
楊瑞清,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領路人,除了留給我們太多的感動和敬佩外,還留給了我們對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對行知思想的具體實踐,也同時留給了我們對教育、對工作、對事業、對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期的教師,他已經用自己的真實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盡管我們還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自信、執著和堅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會尋找到教育的“烏托邦”,收獲理想的教育,辦出學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人民教育,讓我們所有的島城孩子都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有用之才!
天時間里讀了兩本關于音樂人的書《貝多芬:音樂世界里的英雄》,《三只耳朵聽音樂》。一個古典音樂世界里的外國人,一群經歷新中國成立和文革時期的中國音樂人。對比著思考,是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情。
無論時代,地域,文化背景怎樣不同,作為一個真正從事音樂的人,他們有著共同的特質:音樂是他們的生命,他們也在演繹著有著音樂韻律的人生。
貝多芬,從小就熟知的名字,有名的屈指可數的大鋼琴家的一員?!睹\交響曲》《月光奏鳴曲》,天才,耳聾,堅韌不拔,大概的印象就是這樣。一個渴望不可及,神一般存在無法觸摸到的歷史人物。
翻開書,如同翻開歷史,窺看他的一生。貫穿一生的故事和音樂成就,從哪個角度去看,都可以寫為一個專題。
他是天才。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給了他音樂的天賦。但是他的少年早成也包括:
家庭背景:他的祖父是宮廷里有地位的音樂師,他的父親也在宮廷從事音樂工作,基因dna的遺傳。
家庭教育:很早就開始接受正規音樂訓練,祖父,父親的悉心栽培之情。
早年教育:每天刻苦練習鋼琴,少了孩童的天真無邪的玩耍時間。
成長圈子:音樂圈子。有機會接觸到名師,接觸各種從事音樂工作的人,樂器,和機會。
由此看來,天才也需磨練而成,那個所需專業環境和引導指引,在成長過程中也相當重要。
他是學習家。不得不承認,他很謙虛好學,有著濃厚的好奇心,主動了解各種樂器,各種音樂體裁,徜徉于音樂海洋中。沒有豐厚的音樂知識,無法觸類旁通,也無法在知而行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作力。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學,試,修,改,發表,這是一個學問家的態度,共通于自然科學世界。
他是情感豐沛的人。他有過單純的愛慕,也有過世俗人一般想要穩定收入進入婚姻的追求,但父母家庭在他成長過程的情感傷害讓他在感情處理控制上少了技巧。以至于愛慕他的女子很多,但是卻沒有走入到他的生活里。
他內心經歷過各種沖突,矛盾,痛苦,絕望,身體上經歷著無法向人述說的痛苦折磨,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了解身同感受這個詞匯的深刻含義。
偉大的音樂家,或許都要經歷巨大的人生痛苦,才能創造出具有強烈生命力影響力的巨作!上帝加在他們身上的痛苦,或許是為了成就他對人類的巨大悲憫和拯救!
或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成就是用他的波瀾壯闊的一生,譜寫一曲拯救人類靈魂的樂章吧。
柯達伊·左爾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從19開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動學校音樂教育改革??逻_伊創作的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練習教材和有關音樂教育的文章、評論、講話,以及同眾多優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創造的教學方法,被國際教育界統稱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這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深遠、最有名的四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下,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一、重視音樂教育:從幼兒開始。
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這是因為對兒童而言,音樂最符合他們的天性,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最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柯達伊說:“音樂必定是學校課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p>
要為幼兒提供正確的早期訓練,喚起其對音樂的興趣,使其獲得音樂的體驗,形成好的音樂品質和趣味。當孩子們對音樂形成了好的趣味,將一生都不會被輕易地改變。同樣的道理,那些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早期訓練的人,就不會獲得實際體驗音樂的機會,漸漸地,對音樂的感覺就會變得麻木。正如柯達伊所說:“對成人采取任何行動幾乎是不可能,成人壞的品味是無法被改進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個從早期就被發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輕易地被破壞的?!?/p>
二、關注音樂教材選擇:通過民歌培養民族情感。
柯達伊認為兒童的接受能力很強,對一切事物都容易產生興趣,但兒童的判斷能力畢竟有限。所以,對教材的選擇就要謹慎,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兒童音樂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夠經得住考驗的好的作品,才能用來教育兒童。而民歌正是這種最適合于學校教學的音樂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笨逻_伊這樣說道。因為民間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人們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們接受的就逐漸消失,而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同時,民歌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歌曲樸實、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過民間歌曲的教學,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找到民族的根基,喚醒兒童“我是誰”的民族情感。
當然,僅僅學習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夠的,對其他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也十分重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熟悉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學生進行比較,知道什么樣的音樂是好音樂,“如果我們不教會孩子什么是好的音樂,那么說再多的反對壞音樂的話都是徒勞無功的”。
三、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實踐,加強聽覺和節奏訓練。
1.實踐??逻_伊教學法強調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實踐是獲得真切體驗的重要途徑。正如柯達伊所說:“只有實踐能夠讓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賞音樂。僅僅靠聽音樂是不夠的?!眱和挥蟹e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音樂的體驗。
2.歌唱??逻_伊音樂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為音樂教育手段。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所以說普及音樂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同時,歌唱能給人最直接、真實的音樂體驗;歌唱訓練具有豐富的學習內容,音準、節奏、速度、音樂表現形式、曲式分析、和聲功能等等,都能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兒童在學習器樂前先學習了歌唱,這對他的器樂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柯達伊歌唱教學尤為重視合唱。在合唱中,學生學會彼此傾聽,形成與人合作的觀念,增強了團隊意識,進而培養了他們的個人責任感。合唱課還使他們習慣于注意指揮,這對培養兒童的注意力和紀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柯達伊歌唱教學中,強調盡量少用器樂伴奏。歌唱時如果有器樂持續地做伴奏,學生會因為有器樂的引導,而依賴器樂,不再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音準,長此以往,學生在無伴奏歌唱時,音準就會出現問題,對音樂的感受力會逐漸減弱,而歌唱就變成了簡單的機械運動。
3.聽覺訓練。要讓兒童進入到音樂中去,就要培養他們的音樂讀寫能力,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如果不對音樂的各要素進行學習,就不能夠理解音樂。而讀寫的教學,需要通過聽覺和歌唱訓練來進行。具有良好的聽覺是音樂記憶的基礎,它會促進對音樂的理解,因為所有的音樂的理解和表現都需要聽覺的引導。
4.相對關系唱名法,也稱首調唱名法。在首調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動改變的,但調式音級卻有著固定不變的唱名,簡單地說就是移動的do。
教學中使用首調唱名法有以下三點益處:首先,鍛煉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調中,1級和3級的do、mi兩音的音程關系是大3度,在g大調中,1級和3級的sol、ti因為固定了調式音級的關系,就要唱do、mi,那么它們的音程關系也就是大3度。其次,鍛煉了固定功能。同樣是因為調式音級的固定關系,所以不論在那個調,看到1級就是主,看到4級就是下屬,看到5級就是屬,如此等等。第三,易于看譜(識譜),提高視唱的準確性。對于專業音樂學習者而言,首調唱名法可以讓調號多的樂譜變簡易,加快視唱速度,提高準確性。對于非專業者和兒童來說,它可以幫助他們快速地學會讀譜。
5.節奏訓練。節奏在音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單獨形成句式和結構。通過節奏訓練可以發展聽覺、音樂能力。節奏名的使用,使節奏時值“符號化”,具有可讀性,訓練時通過口讀、手拍強化學生對節奏的印象。教學中配合單聲部、多聲部的訓練形式,使學生不會覺得節奏訓練枯燥乏味。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生于河南新鄭縣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里。他的童年是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過的。這對于他后來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與理論有一定的影響。
貞元十六年,他開始跨入仕途。元和三年被任為左拾遺。當時,唐王朝日趨衰落,一班權貴掌握了朝政。他們互相爭權奪利,又不斷橫征暴斂,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面對當時的現實,白居易曾幾次上策,力圖改革弊政,結果反而得罪了當權者,幾乎引來殺身之禍。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兩家影響的消極思想漸漸抬頭,不過他后來在杭州、蘇州刺史任上還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會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很愛音樂,也很懂得音樂,而且還會彈琴。他對音樂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與元九書》和《論禮樂》等幾篇策問里。
首先,他認為,音樂是現實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說:“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情者系于政”。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說:“大凡人之感干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而形于歌詩矣?!本褪钦f,歌曲(音、樂)的產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種結果?!笆隆本褪桥c國家人民有關的社會事件,也是現實政治的具體表現。這種“事”如果與他在《寄唐生詩》中所說的“唯歌生民病”聯系起來,就可知道他是主張歌曲應當寫人民的痛苦和指責現實政治的弊病的。這種見解,在當時不能不說是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是很可貴的。
由此出發,他大聲疾呼關鍵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這樣說道:“蓋政和則情和,情和則聲和,而安樂之音由是作焉”。他對那些主張取消民間音樂專復“古器古曲”的極端復古派痛加批駁,他說,“臣故以為銷鄭衛之聲,復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他認為樂器只是發音的工具,樂曲是音樂思維所表現的形象,所以它們之為“今古”,與音樂的好壞無關。他警告那些極端復古派說:“言將此樂(雅樂)感神抵,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就是說,走這條路要改變現實猶如北去的車子要到南方的楚國去,是永遠也達不到的。同時,他也不贊成以唐玄宗為代表的最高統治者,不管人民的疾苦拼命地搞民間音樂。他說:“故臣以為諧神人和風俗者,在乎善其政,懽其心,不在乎變其音,極其聲也”。在《策林》六十二中又說:“國家承齊、梁、陳、隋之弊,遺風未弭,故禮稍失于殺,樂稍失于奢”。所以他認為必須“少抑鄭聲”,這樣才能使音樂“和而不流矣”。在這個問題上,就其強調改善政治,反對極端復古派的謬論,反對統治階級過分的音樂享受在當時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間音樂的發展。
白居易還承認“聲”對人有根強的感染力,他在《與元九書》里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他認為能起“和人心、厚風俗”的教育作用才是“作樂”的根本目的。所以他很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思想感情,他認為“樂者,以易直子諒為心,以中和孝友為德,以律度鏗鏘為飾,以綴兆舒疾為文。飾與文可損益之,心與德不可斯須失也”。在這個問題上,他繼承了儒家重視音樂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階級標準的觀點。所以他在評歌唱藝術的《問楊瓊》一詩里說“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就明確提出了歌唱藝術的“聲”(聲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備的原則。他的這種看法就其反對當時流行的脫離作品的具體內容孤立地去追求聲音美的形式主義觀點來說,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是,必須看到白居易的一切見解都是從鞏固封建統治出發的。他認為,統治的鞏固程度與能否了解民情有很大關系。他說:“圣人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行為政,順為教者也”所以他提出“歌詩合為事而作”與“惟歌生民病”的口號,其目的無非是幫助統治者更好地進行統治,所謂“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然后臻于“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的升平世界。所以他一面反對極端復古派的謬論;一面又極力推崇古樂,要求“少抑鄭聲”限制民間音樂的發展,反對少數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等等。
教師,不能不讀書,因為學生時刻在進步。-----題記。
《走在行知路上》是鄉村教育家楊瑞清先生所著。書中平白的話語,平實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崗位,就像楊先生質樸的`話語一樣平易近人,然而書中許多教育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遺忘,像《八顆柿子樹的故事》、《夏令營中是較量》、《校園、花園、果園》、《守住寧靜》等深深地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從楊瑞清先生那些樸實的話語中我著實感到這位鄉村教育家的不平凡:畢業時,原本有機會留在城里的他,卻主動和同學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鄉村小學當教師;“升遷”為的團縣委副書記,卻硬是“辭官”回到五里小學:“適合做青年團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個,扎根鄉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個?!睆倪@句話中,我深深體會到楊瑞清先生對農村教育的執著與熱愛。
探尋楊瑞清先生的成長歷程,我深刻地感覺到,行知小學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堅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正是他對陶行知思想的執著,才會讓他選擇到偏僻農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們每個老師在剛邁出校門時,都曾懷抱著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流轉,這份理想已是慢慢變淡,漸去漸遠,甚至不復存在,于是我們每天所從事的教學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業,而以這樣的心態對教育,只能出現職業的倦怠。楊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對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面對行知小學辦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棄,在困難前面,他選擇了迎難而上,一種對教育的忠誠不渝地堅持。
在書中,楊瑞清始終把賞識教育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作為教育一個重要原則。在他的言談中時時會出現兩個詞:舒展和自信。他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一生的生命狀態,要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對幸福的感受能力。讓他們感覺到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讓自己這一輩子幸福起來。他還在書中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僅愛孩子,還要愛孩子的家長,愛社區的老百姓,愛國家,愛人類。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愛同學、愛父母、愛老師、愛社會,讓每個生命都成為“愛的源泉”。
楊瑞清先生在演講中發出了這樣的名言:農村教師可以不進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發財,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樂,不可以不成長。他還把教師的成長歸結為20字成長準則:躬于實踐,勤于讀書,善于交友,精于思考,樂于動筆。
當楊先生把一所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五里小學辦成蜚聲國內、譽滿國外的知名學校后,明確地提出京浦口區行知小學的學校目標:“上千農家子弟健康成長的現代校園;上萬社區農民終身學習的精神家園;眾多城市學生盡情體驗的鄉村田園;無數有識之士熱情共建的文化樂園”
楊瑞清,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領路人,除了留給我們太多的感動和敬佩外,還留給了我們對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對行知思想的具體實踐,也同時留給了我們對教育、對工作、對事業、對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期的教師,他已經用自己的真實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盡管我們還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自信、執著和堅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會尋找到教育的“烏托邦”,收獲理想的教育,辦出學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人民教育,讓我們所有的島城孩子都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有用之才!
這個很榮幸的參加了領雁工程中小學教師培訓,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很多深刻的體會。而我今天要寫的讀后感,就是在培訓上推薦的一本書——《中小學音樂教育》,它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談談讀后的感想。
目前,大部分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時候還難免存在著機械式填鴨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學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感受不到參與和思考的樂趣,自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在音樂課堂上,視唱練習是一個薄弱的`環節,也是我一直頭疼的問題,畢竟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樂理知識,所以對于這塊的教學,我想應該要重點抓。之前看過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他們習慣的做法是先進行輔助的節奏練習,告知學生們歌曲中的重難點,這樣做的優點是能讓學生盡快地掌握歌曲,但缺點是學生預先知道教學重點,很難活躍起來,甚至沒有興趣。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想辦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能力的問題,效果會更好。
音樂課堂上對學生恰當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于素質較弱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了他們的參與意識。
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臺階,而且要有創新,并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于反思。
學習使人進步。在閑暇時看書、廣泛閱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閑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志、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指間下的音樂》這本書籍。
《指間下的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后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指間下的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倍度罩屏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悅。
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鑒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指間下的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指間下的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
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于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著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脫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于一年級孩子指間下的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想著聽”,“動著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感謝《指間下的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柯達伊·左爾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從1905年開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動學校音樂教育改革??逻_伊創作的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練習教材和有關音樂教育的文章、評論、講話,以及同眾多優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創造的教學方法,被國際教育界統稱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這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深遠、最有名的四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下,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這是因為對兒童而言,音樂最符合他們的天性,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最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所以柯達伊說:“音樂必定是學校課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p>
要為幼兒提供正確的早期訓練,喚起其對音樂的興趣,使其獲得音樂的體驗,形成好的音樂品質和趣味。當孩子們對音樂形成了好的趣味,將一生都不會被輕易地改變。同樣的道理,那些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早期訓練的人,就不會獲得實際體驗音樂的機會,漸漸地,對音樂的感覺就會變得麻木。正如柯達伊所說:“對成人采取任何行動幾乎是不可能,成人壞的品味是無法被改進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個從早期就被發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輕易地被破壞的?!?/p>
柯達伊認為兒童的接受能力很強,對一切事物都容易產生興趣,但兒童的判斷能力畢竟有限。所以,對教材的選擇就要謹慎,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兒童音樂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夠經得住考驗的好的作品,才能用來教育兒童。而民歌正是這種最適合于學校教學的音樂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笨逻_伊這樣說道。因為民間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人們通過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們接受的就逐漸消失,而流傳下來的,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同時,民歌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歌曲樸實、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過民間歌曲的教學,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民間音樂文化的熱愛,找到民族的根基,喚醒兒童“我是誰”的民族情感。
當然,僅僅學習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夠的,對其他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也十分重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熟悉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學生進行比較,知道什么樣的音樂是好音樂,“如果我們不教會孩子什么是好的音樂,那么說再多的反對壞音樂的話都是徒勞無功的”。
1.實踐??逻_伊教學法強調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實踐是獲得真切體驗的重要途徑。正如柯達伊所說:“只有實踐能夠讓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賞音樂。僅僅靠聽音樂是不夠的?!眱和挥蟹e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音樂的體驗。
2.歌唱??逻_伊音樂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為音樂教育手段。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所以說普及音樂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同時,歌唱能給人最直接、真實的音樂體驗;歌唱訓練具有豐富的學習內容,音準、節奏、速度、音樂表現形式、曲式分析、和聲功能等等,都能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兒童在學習器樂前先學習了歌唱,這對他的器樂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柯達伊歌唱教學尤為重視合唱。在合唱中,學生學會彼此傾聽,形成與人合作的觀念,增強了團隊意識,進而培養了他們的個人責任感。合唱課還使他們習慣于注意指揮,這對培養兒童的注意力和紀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柯達伊歌唱教學中,強調盡量少用器樂伴奏。歌唱時如果有器樂持續地做伴奏,學生會因為有器樂的引導,而依賴器樂,不再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音準,長此以往,學生在無伴奏歌唱時,音準就會出現問題,對音樂的感受力會逐漸減弱,而歌唱就變成了簡單的機械運動。
3.聽覺訓練。要讓兒童進入到音樂中去,就要培養他們的音樂讀寫能力,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如果不對音樂的各要素進行學習,就不能夠理解音樂。而讀寫的教學,需要通過聽覺和歌唱訓練來進行。具有良好的聽覺是音樂記憶的基礎,它會促進對音樂的理解,因為所有的音樂的理解和表現都需要聽覺的引導。
4.相對關系唱名法,也稱首調唱名法。在首調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動改變的,但調式音級卻有著固定不變的唱名,簡單地說就是移動的do。
教學中使用首調唱名法有以下三點益處:首先,鍛煉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調中,1級和3級的do、mi兩音的音程關系是大3度,在g大調中,1級和3級的sol、ti因為固定了調式音級的關系,就要唱do、mi,那么它們的音程關系也就是大3度。其次,鍛煉了固定功能。同樣是因為調式音級的固定關系,所以不論在那個調,看到1級就是主,看到4級就是下屬,看到5級就是屬,如此等等。第三,易于看譜(識譜),提高視唱的準確性。對于專業音樂學習者而言,首調唱名法可以讓調號多的樂譜變簡易,加快視唱速度,提高準確性。對于非專業者和兒童來說,它可以幫助他們快速地學會讀譜。
5.節奏訓練。節奏在音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單獨形成句式和結構。通過節奏訓練可以發展聽覺、音樂能力。節奏名的使用,使節奏時值“符號化”,具有可讀性,訓練時通過口讀、手拍強化學生對節奏的印象。教學中配合單聲部、多聲部的訓練形式,使學生不會覺得節奏訓練枯燥乏味。
隨著世界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A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己走過幾年的歷程。在這幾年的時間里,廣大音樂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驗,在教學中扎實實踐新課程理念,使音樂課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動感和活力。但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課改中出現的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少老師便片面認為,課堂教學上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便會越高,因而在音樂課堂上頻繁出現了老師“號召”同學們“掌聲鼓勵”,同學們就一起伸出小手拍著,“棒棒,你最棒!”,同學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評價同學也只是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這些表揚方式,使得音樂課堂上掌聲不斷,“你真棒”的贊揚聲不絕于耳。
這些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這種外在激勵,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時,都會視為一種動力,一種鞭策,但是長此以往,鼓勵者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被鼓勵者也會習以為常,而起不到鼓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的外在鼓勵,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應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庇纱宋覀兛梢钥闯?,新課改提倡鼓勵學生,并不意味著就是要在課堂上說幾句簡單的贊揚語,做幾個贊揚的動作,而是要使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币虼嗽S多學校甚至上級業務部門評價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至于出現許多音樂教師都喜歡在電腦上做文章的現象,本來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決的問題,卻不惜一切代價,請人、聘人,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個人授課,后面千軍萬馬為其服務。而效果呢?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條件,設備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師生的自身潛能,利用自身優勢,創作性的開展教學,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教師在執教唱歌課《誰唱歌》時,為了最大限度實際效果地體現以聽為主的教學手段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便采用了先讓學生聽范唱兩遍,接下來讓學生跟琴模唱兩遍,接下來便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創編歌詞、小組討論創編動作、小組討論如何用打擊樂器伴奏、小組合作創作繪畫作品……一節課表現看來學生是能動起來了,氣氛也很活躍。
但最后的檢測結果卻令人失望: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最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結果是只聽見老師的琴聲、老師的歌聲,卻不聞學生優美的歌聲,更談不上準確的唱準時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師對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導少,只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形式表現。
《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边@段話指出了我們過去的課程存在的問題:過分注意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課改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在教學中可輕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是要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即“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p>
自己聆聽歌曲,學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學生自己在錄音帶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學生唱了整整一節課,至于難點、重點的樂句根本談不上用琴來聽辨、賞析、體驗?!痘A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庇纱宋覀兛梢哉f,新課程實際過程中,師生應互為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共同發展。
在新課改中,教師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新課程在各個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應獲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為學生發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找準切入點。
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才能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弊屛覀優檫_到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吧!
《音樂教育》一個綜合性音樂刊物,所涉及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史料、音樂技術、音樂評論、學術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內容?!兑魳方逃分锌谴蟛糠謬庖魳方逃碚摱际窃谠l表后不久就被中國音樂學家譯介的,這些文章開闊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視野,對我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刊載的學術研究文章和對某一主題所展開的討論性文章,則對我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閱讀《中小學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后所想到的點滴感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向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致,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發聲練習是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讀后感《音樂教育讀后感》。開場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的后繼學習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著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復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于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了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于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于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后還要多練。激發了后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后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育》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讀了此雜志,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我會繼續將讀書進行到底,活到老學到老。
為了充實自己,圍繞音樂名師工作室的合唱課題,寒假期間,我專成買了楊鴻年老師的《童聲合唱訓練學》。從中,學到了關于合唱的不少知識。
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少年兒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聲合唱藝術作為一種高雅的音樂藝術形式在我國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天籟般優美動聽的合唱,可以引導少年兒童步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童聲合唱團的成立對普及音樂教育、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從6周歲開始至12歲屬童聲期。此階段孩子的吸氣量已增大,語言能力增強,聲帶發育已開始具有彈性,音域逐漸增寬,音量逐漸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強以及對音準的掌握也比較靈敏?!锻暫铣柧殞W》這本書針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詳細的從多方面介紹了童聲的類別及訓練問題,合唱中的呼吸訓練,合唱中的發聲訓練,合唱中的共鳴訓練,合唱訓練的基本內容,合唱的音準訓練,合唱中的吐字與咬字,如何處理合唱音響平衡問題等內容。
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節的關于訓練問題:
正確的演唱姿勢、正確的呼吸(氣息)支持、正確的起聲、準確的母音狀態(母音色彩)、圓潤的音色、豐滿而集中的共鳴位置、清晰的語言、準確的感情表達。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狀態,歌唱的過程是以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理狀態引導和控制生理狀態的運動過程。
呼吸與發聲的對立統一(即氣與聲的對抗)、發聲與吐字的對立統一(即聲與字的結合)、氣、聲、字與行腔的對立統一(其中包括聲與情的對立統一),只有解決好這幾個對立統一關系,才能說得上是正確的歌唱,對獨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聲本身就是氣與聲的對抗,起聲動作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歌唱的表現力,所以向合唱團提出:“發音有點,線隨點延”的要求就是這個道理。
2、從藝術角度來看,歌唱本身是線條的運動,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聲與字的結合問題。
3、在歌唱中無論是氣、聲、字都不能離開對作品內容與感情的表達。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橫向線條旋律的運動中進行的。
以上是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的一些小收獲,對于合唱排練我所需要的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自己探究,名師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與我們成長的一本本書中。
按照慣例,每年假期,學校都要布置一項作業就是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所以就想選一本跟音樂有關的書籍。很早就聽說過,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不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和藝術家。
他興趣廣泛,有著深厚的學養,對文化藝術也有著誠摯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先后被國外數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從領導崗位退休以后,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讀書創作,致力于文化藝術尤其是高雅音樂的普及推廣。
于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嵐清的在多所大學的講話視頻,一看就是兩個小時,引人入勝。他說,人一定要有愛好,這樣的生活才能夠豐富,人活著也就比較快樂,從他的講座里感到李嵐清的音樂修養極高。
想不到,他老人家在過去的一年半中,跑遍中國20多個省市,300多所中小學,與超過10萬名年輕人,齊聚一堂,讓歌聲、掌聲和笑聲連成一片海洋。他的講座已成了視覺、聽覺和心靈的盛宴??催^視頻,異常激動,特意跑到圖書大廈買了一本《音樂·藝術·人生》仔細研讀,并做了摘錄筆記,同時我也建議大家有時間都去看看他寫的書。
最后,李嵐清將自己對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對工作的幫助、對人生的啟悟,以深厚的音樂素養和睿智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了嶄新的視野:我想送給大家的幾句話是: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學習更有實效,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豐厚!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音樂愛好者!
音樂的修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讀了這本書,再加上平時自己的音樂積累,我現在感覺聽一些經典的曲子,如果真正能夠深入進去,就好比在讀書,只不過是靠耳朵來“讀”,那些有明的作曲家無不有著坎坷的經歷,通過聽他們的曲子,通常能給我們以鼓舞。
有時間就來聽聽音樂吧?音樂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音樂學習,就像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可用一般的學習理論為依據進行考察,從中來看它如何適應兒童學習的總體學習計劃。從學習領域來說一個便利的音樂學習的方法可從三個領域考察發展,即認知領域、技能領域與情感領域。所謂認知領域就是涉及知識與事實的世界以及知識的應用與理解。
認知學習可用語言的闡述,它是明顯的與可測量的。而技能領域涉及行動技能的世界,是身體與精神的結合。對情感領域的了解與困難頗多。涉及到感情、敏銳、態度與價值判斷??傮w來說,這些對于兒童了解生活是很重要的。在發展全面的音樂能力的時候,也要強調認知領域與技能領域的能力。音樂是高度綜合的藝術,它發展人們的全部三個領域,但把它強調情感的發展作為首要作用。
如今藝術得到了普遍的注意與研究,它不僅對人們有益,而且它們引進學校課程后還改善了閱讀、科學等“基礎教學”學科。在學校中,藝術教學計劃的新發展也使得藝術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第三章學習理論與音樂學習了解到布魯納關于認知理論為我們提供的一個可以用于音樂教育實踐的理論框架。布魯納十分重視認知發展的研究。他強調說:“一個教學理論實際上就是關于怎樣利用各種手段幫助人成長與發展的理論?!痹谒磥?,認知發展是討論教學問題的基礎。
在教學時,如果忽視認知發展以及它的各種制約因素與可能利用的機會,那確實是會出餿主意的。由此布魯納提出來三個系統或模式,人們也通過這個三個系統,從內心展示了他們對世界的體驗。這三個系統是表演系統、圖像或意象系統,以及符號系統。以上三種再現表象期是相互聯系的。人的智力發展始終會沿著這三種表象系統的順序前進。
教育過程的核心在于創造條件與提供幫助,使兒童的認知發展從表演式再現表象到映像式再現表象,到象征式再現表象。布魯納也指出,這三個再現表象期之間是怎樣過渡的,“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尚難解答的問題?!痹谒磥?,沒有教學理論的認知心理學是元的放矢,忽視兒童認識發展的教學理論也將是一無所得。
布魯納關于動機思想對音樂學習的另一個方面也具有意義,他提出了學習的內在動機理論。布魯納強調,在認知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兒童學習的心理傾向與動機。這是教學活動成敗的異常重要因素。他認為動機分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昂闷嫘摹?、“競爭力”、“認同”、“互惠性”都是促使兒童學習的時間會更長、效果會更好。因此,教師要充分注意促進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它們比“獎賞”、“競爭”等外在動機更重要。因為內在動機促使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
兒童的智力、身體與情感發育的一般特點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兒童的認知發展并不是受年齡的絕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條件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
教師要善于對兒童的能力做出判斷,按個別情況與參考社會的預測標準來估計兒童的需要與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也隨之增加,我們要把這種好奇心引導到積極的學習中去,一邊是學習達到滿意的程度。
兒童加入集體后,開始對其他文化感興趣,也容易選擇成年人做樣板,這就意味著我們也是需要始終保持著對音樂的鉆研精神,起帶頭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適當的表演與批評,給予支持與關愛。同時要注意兒童在音樂方面生理成長特征。
這個暑假利用假期時間好好拜讀了由秦德祥、杜磊先生編著的《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小學最為常用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教學法、卡拉博·科恩教學法、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六種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
在綜合音樂感課程教學法中提及十條規律,讓我受益匪淺。例如:當學生盲目地回答問題時,你不要馬上接受,而要表示驚訝地反問:“是嗎?……你能肯定嗎?……為什么你這么回答?……是這樣?”這些提問的背后是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以及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索問題和答案,有效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陷入一個怪圈,喜歡站在傳授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掌控課堂。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不能貼近答案的時候,作為年輕老師總是顯得著急,容易打斷學生,或者刻意去引導學生。雖然這樣能把一節課的內容上完,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很多應對這個難題的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還可以尊重學生的“狂想”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多給學生鼓勵的話,一些信任的拍肩以及一些帶有安慰的微笑;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教學法和教材,否則就會僵化等等。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個性鮮明、創造性品質較高的藝術活動。無論是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音樂欣賞中,都需要音樂創造力的參與,沒有音樂創造力就沒有音樂才能的發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的音樂札記》是作家肖復興的“巨著”。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震撼感。
“這是為孩子寫的古典音樂簡史,對于孩子的心靈成長,它比音樂考級重要”。這是印于封面以及書背面的一段話,我想這便是本書的中心思想??梢圆豢鋸埖恼f,這也許是一本音樂家的軼事,因為這本書記載著許多對音樂,特別是對古典音樂有突出貢獻的音樂家的成長歷程以及一些特殊的經歷。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不可思議的震撼感”的精華所在這處。
這一本書可以讓孩子們知道不是所有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個成功的家庭,也不是一切成功都是“天賜”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都是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自己執著的.信念才能獲得成功的。
比如說18世紀的音樂家莫札特,他的葬禮是凄涼萬分,他沒有錢去買屬于自己的墓地,只是隨便埋在了一個貧民的公墓里。他下葬那天,他的妻子正重病不起,最后他妻子再來找他時,連墓地也找不到了,可憐的莫札特死也不瞑目呀!他一生貧窮且早年英逝,但他雖然貧窮,可譜寫出了大量不朽的流傳于世的世界名著。這說明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有付出才有回報,是要經歷風浪的。
再說貝多芬,他從小雙耳失聰,他聽不見自己所創作的優美樂章,也聽不到觀眾給予他的肯定的掌聲和贊美,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聽”同樣能創作出一批華麗經典瑰美的音樂。他是一個傳奇,他曾經因為自己的耳聾而感到痛苦和屈辱,甚至想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是音樂讓他最終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這一苦難。最終取的了成功。是他讓我又一次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只有付出才能取的回報。
這一本書通過講述多位杰出音樂家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音樂并愛上音樂。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音樂。不是為了考級,加分而去學習音樂。
最近看了一本關于音樂理論的書,看看蠻有意思的。
很多概念是民樂的樂理中沒有系統研究或記錄的。很多人有這樣一種錯覺,就是絕對音高辨別能力比相對音高鑒別能力要更重要。事實上,比較音絕對高鑒別能力與相對音高鑒別能力就與比較蘋果與橙子一樣,是沒什么意義的。絕對音高與相對音高的辨別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但是卻互補的技術,都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達到的。
絕對音高鑒別就與用眼睛分辨顏色一樣,當聽到一個音的時候,具有音高鑒別能力的人不需要調音器就可以告訴你這個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說出這個音是以什么頻率的a作為標準音的。
經過觀察,我發現,具有音高鑒別能力的人以學西洋樂器的為主,尤其是學鋼琴的。而相對音高的鑒別,就是可以通過耳朵,聽出音程關系,也就是說,具有相對音高鑒別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聽出一個和弦里的每個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類型,比如說“大三和弦”一類。
通常我們在調音的時候,調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標準音對,第二根弦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與第一根弦的音程關系來做調整,這就是相對音高鑒別的一個很常見的應用。那么,兩樣技術怎么合作呢?簡單來說,相對音高鑒別可以告訴你和弦的性質,而決對音高鑒別可以告訴你和弦具體的位置是什么。
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絕對音高鑒別,不是可以很輕松地找出聽到的音程關系嗎?”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有的人可以聽出不同的音高,卻分辨不出和弦的`種類,和弦的類型與其說是一種樂理概念,更多是一種感覺。就好比我們學語言,筆畫構成了一個個我們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構成了我們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會有準確的含義,就好像和弦,只有在樂句里才有含義。
有的人認為絕對音高辨別比相對音高辨別更為重要與直接,事實上不然,音樂不是由單個的音符組成的,相對音高辨別能力可以讓你在聽到音樂的第一瞬間,分辨出音樂的旋律性。
以《無窮動》為例,能夠辨別決對音高的人聽《無窮動》會聽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夠辨別相對音高的人,可能會發現中間有些部分其實是一個轉調。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一中經歷,聽一首歌,很好聽,很喜歡,然后自己拉著玩,這是因為我們的相對音高辨別關系幫我們確定了旋律,但是當我們找到樂譜一看,似乎我們并沒有找對調,這就是沒有決對音高辨別能力的缺點了。
這兩種能力,聽起來很高深,但是都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
音樂是人類文化之一,它遠在人類語言文字之前就產生了。音樂藝術的發展歷史幾乎同人類發展的歷史同行,無論是東方音樂,還是西方音樂,都蘊涵著悠久與美妙的歷史之音。特別是在西方的文化長河中,音樂更是其中一朵燦爛異美的浪花,它歷史悠久,光彩奪目。西方音樂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西方音樂也在不斷的法杖變化著,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復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其結果造就了許多的音樂史巨著,而本書正是其中之一。
《西方音樂史》立足于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背景下闡述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概述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世紀的種種音樂藝術風格,介紹各種音樂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使讀者在認識到一眾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之余,更能了解到產生不同音樂風格與流派的社會背景和該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審美特征,從而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本書是一堂深入淺出的音樂歷史課,對所有學習音樂的學生和音樂愛好者也甚具參考價值。
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宗教與世俗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于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巴赫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后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討論,不僅涉及了眾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為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西方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為重要話題。誦讀這本書,對于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為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西方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次鞣揭魳肥繁仨殢囊魳返钠鹪纯雌?,回顧西方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筑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直至今天,在人們陸續發掘出的約40件古希臘樂譜中,大多還都是些殘缺的片段。因此有人認為,把中世紀作為西方音樂的開端更為合適,因為這時才有較多的音樂作品以樂譜的方式記錄下來,直接傳演影響后人。然而,從古至今大多數的音樂家們都要把西方音樂的源頭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這是因為音樂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技藝。古希臘音樂作品雖然沒有直接流傳下來,但是古希臘音樂的文化精神卻深深地影響著西方音樂的發展。西方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為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于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西方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西方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30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