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閱讀可以激發我們對寫作的興趣,提高我們的寫作積極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經典總結范文,希望能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其形成和發展受社會政治環境、歷史傳統、民族性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法治文明等內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現代社會,政黨制度作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與政治文明關系十分密切。本文試圖就中國政治文明與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相互關系作相應的理論探討。
一、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轉型孕育了中國近代政黨的誕生。
中國傳統政治文明是華夏先民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是適應于傳統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是一個原生的農業民族,早熟的農業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緣宗法制度和家庭小農經濟,兩者結合起來作為深層背景,與由治水所強化的中央集權共同作用,展示出東方社會所特有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圖景,構筑了傳統政治文明的基礎。這種文明形態分別借重天命理念與民本理念來解決政治合法性與被統治者的價值問題,并用皇權(王權)秩序與華夷秩序分別調整社會內部關系與外交關系,社會結構呈現嚴格的等級秩序特征。
在傳統政治文明的基礎、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具有濃厚的反政黨特征。首先,它賴以建立的早熟的農業文明基礎,決定了農業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決定性地位。而小農彼此間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聯系,重農抑商又阻礙了資本大規模的積累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客觀上削弱了中國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利于政黨意識與組織的產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為王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兩者連通起來共同作用,促進了王權專制思想的發展并強化了政治倫理化的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睞“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基本杜絕了通過組建政黨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嚴格的等級秩序通過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把本質上是一種以皇帝本人為終點的垂直性效忠體制的皇權秩序具體化,使任何非血緣性的社團尤其是政治性組織都被視為潛在威脅,歷代統治者因此都不遺余力地禁止結黨。而華夷秩序又把社會封閉起來,阻斷了發展和變革的外部動力。這種局面使社會個體普遍按照“修齊治平”的公式進行自我修養,結果同等地成為王權統治的工具,因而難以形成獨立的思想人格和階級意識,更不用說建立近代政黨了。
但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中國傳統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沖擊使之發生了轉型。一是強調儒家政治取向的經世思潮得到發展,啟動了思想解放的風氣,不僅為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準備,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影響;二是現代化歷程的被動開啟嚴重挑戰了傳統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戰爭的失敗直接動搖了華夷秩序,引發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變化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沖擊了傳統等級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國中之國”以及地方在興辦團練過程中形成的勢力抬升,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央集權和皇權秩序;三是以契約論和民主理念作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價值理念并與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對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傳播,促發了大批知識精英對政治的思考和對民主價值的追求,為傳統政治文明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權威的衰落,中國社會和傳統政治文明轉型加快了步伐,從而為政黨的產生與合法化準備了階級條件和活動空間。例如^v^先生1894年創立的興中會就有著開拓性的意義。興中會雖有較濃的會黨色彩,但它不以改朝換代為目的,可視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組織??涤袨閯摿⒌膹妼W會,把政治與學術相結合,雖然有明顯的改良主義特征,但它畢竟反映了改良派參與政治的愿望,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具備近代意義的政治團體。而作為維新人士的政治聯盟和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治團體的保國會,有比較明確的政治主張和嚴格的章程規約,有領導骨干和組織形式,更是具備了政黨的雛形。強學會與保國會對政黨和政黨政治的宣傳與介紹,起到了為政黨正名的作用,為突破中國傳統的“君子不黨”的觀念奠定了基礎。
20世紀初知識分子的迅速發展,為政黨的建立擴展了群眾基礎和領導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提出了較為完整的革命綱領,標志著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已經建立起統一的政黨。改良派和立憲派也加快建黨步伐,積極謀求政黨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也積極籌劃建立正式的政黨組織。1906年9月清廷宣布預備立憲,促進了國內外立憲分子的建黨活動,先后建立了帝國憲政會、政聞社、預備立憲公會等,并組織發動了數次請愿運動,要求開放黨禁、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然而1911年4月首屆責任內閣成立,立憲派大為失望,遂成立憲友會與欽選議員在資政院中展開斗爭。隨后,清政府頒發了所謂《實行憲政諭》和《準革命黨人按照法律改組政黨諭》,從而取消了對政黨的限制。雖然政黨的合法化過于遲緩,但畢竟突破了傳統政治文明對政黨的敵視,樹立起一種全新的觀念,推動了政黨的發展,對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黨制度的選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中國政治文明轉型過程中的歷史選擇。
^v^時期上承傳統封建君主專制,下啟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政黨組建、分化劇烈,活動異常頻繁的時期,實踐過多種政黨制度形態。大致來說,其間出現過五次高潮:一是民國初創時期,受黨禁放開、同盟會分化、共和政體確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政黨群起,曾出現過三百多個政黨或政團;二是新文化運動和十月革命的勝利,促成了一些黨派的建立,中國^v^就是此時建立的,^v^也是在此階段由中華革命黨改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敗后,由于對^v^和^v^的前途都感到悲觀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勢力政治組織;四是受日本^v^的侵略刺激,進步人士組建了一些黨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v^勝利前后,新建了一些黨派,現有的八大^v^中的多數就是在此階段建立的??梢哉f,中國自突破傳統政治文明對政黨的限制以來,就基本上處于多黨狀態。
^v^確立共和政體,初年出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當時黨人一致認為政治競爭的理想模式是兩黨競爭,并開展了組建兩大政黨的活動,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黨參加了國會競選。在袁世凱處心積慮的破壞下,政黨競爭發生畸化,給袁可乘之機,遂使競爭性政黨制度告以失敗。在^v^期間及勝利后的一段時間,一些中間黨派積極推行中間路線,試圖實現競爭性政黨政治,最后亦以破產而告終,中間黨派自身也發生分化。這說明競爭性的多黨政黨制度在中國缺乏合適的土壤,不適合中國國情。
二次革命失敗后,^v^決心重新建立一個革命的黨來重建民國。他傾向于用^v^制的新思路代替多黨競爭,但并不排斥進步黨派。后來他接受了蘇俄和^v^的幫助,改組了^v^,實現了第一次^v^,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進展。^v^逝世后,^v^右派叛變革命,第一次^v^破裂,^v^等以實行“訓政”為名,強化^v^專制,確立起^v^^v^獨裁統治?!捌摺て摺笔伦兒?,^v^^v^雖然被迫在黨禁方面有所松動,設立了國民參政會,推行所謂戰時體制,但這些變化實際上包含著^v^“以黨滲政”、為實行憲政后繼續維持事實上的^v^制作準備??谷諔馉幗Y束后,^v^^v^^v^獨裁的反動面目迅速暴露,其^v^統治,遭到中國^v^和絕大多數中間黨派堅決反對,最終喪失了在大陸的^v^。這表明排斥其它黨派的^v^制,在中國也缺乏合適的土壤,同樣不適合中國國情。
與上述情況完全不同,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v^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與^v^開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v^在抗日根據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v^,與其他黨派開展合作,創造出以^v^為核心的多黨合作制的雛形。在隨之而來的反對^v^反動派的斗爭中,中國^v^與各^v^緊密合作,為推翻^v^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發揮了直接的作用。這說明^v^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歷史合理性,適合中國的國情。
在近代中國政治發展過程中,政黨承擔了艱巨的任務,建立民族國家^v^的過程與革命的過程同社會淘汰性選擇政黨和政黨制度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為一。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經過革命的洗禮而形成,它顯示出不同于別國政黨制度的自身特色,這表現為:第一,從結構上看,中國^v^和各^v^都是體制內政黨,中國^v^執政,各^v^參政,沒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從功能上看,中國^v^是領導黨,她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第三,從理念上看,中國政黨的意識形態不是多元的,各黨派都以馬克思主義、^v^思想、^v^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反對意識形態多元化;第四,從黨際關系看,執政黨和參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是相同的,彼此是友黨,是相互學習、互相支持、互相監督、共同發展的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這種嶄新的政黨制度,完全擺脫了傳統政治文明對政黨的桎梏,同時體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的色彩,滿足超大社會對一個強有力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擴大參政議政的范圍,促進政治民主化,是一個創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一是有助于避免多黨競爭^v^造成的無序狀態和資源浪費,減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個黨派群策群力,共同進步;三是驗證并強化了統一戰線的思想和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
中國人民^v^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政黨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構起來,則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確立為基礎的,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探索。
新中國的建立完成了實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國家^v^的任務,實現了傳統政治文明的轉型。在此過程中,中國^v^成為當之無愧的領導黨,^v^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政治價值。雖然他們受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具體國情及其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發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響,在政治進程中難以充當主要角色,無力左右政局,但他們畢竟代表了某些階級的政治要求,能夠對政局施加影響。不少黨派選擇與中國^v^結盟,團結在她周圍,堅持^v^,爭取民主,反對內戰。它們在民主憲政運動、^v^、國共兩黨會談、反對^v^當局召開的國民大會等重大斗爭中,與^v^密切合作,共同戰斗,對爭取中間力量,擴大人民革命陣營,孤立革命的敵人,起了重要作用。許多^v^的成員甚至還在解放戰爭中獻出了生命。中國^v^充分尊重^v^的政治價值,與他們一起召開新政協,一起制定《共同綱領》,一起選舉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v^也服膺于^v^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貢獻,接受^v^的政治領導。這種黨派相互間對政治價值的肯定,直接推動了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形成和建國初期良好政治氛圍的出現。
^v^同志1949年6月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明確指出新中國將是工人階級(經過^v^)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一思想隨后寫入《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v^成立后,時代背景和統一戰線內部的階級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于是,有人提出了^v^是否還有政治價值的問題。1950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v^工作會議對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確了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工作的新任務,統一了中國^v^和^v^關于統一戰線工作重要性的再認識。在此前后,各^v^通過一系列會議清理和整頓了各自的思想與隊伍,并根據成員構成的特點確定了分工活動的主要范圍和工作重點,還紛紛組組起來,成立了雙周座談會、學習座談會等組織,更好地發揮自己參政議政的作用。隨后,各^v^在中國^v^的領導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參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v^、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運動,使多黨合作的政治形式更加鞏固和發展。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確認了人民民主專政和^v^制,并肯定了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及其發展成果。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實現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并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通過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v^制的政體這兩個方面的統一,把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時,^v^原來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不復存在,各界對^v^存在的必要性分歧很大,^v^中也有人認為自身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無存在必要而準備宣告結束。但^v^同志明確提出中國要有幾個黨。他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彼€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中國^v^萬歲,^v^萬歲”的口號。^v^之所以如此重視^v^,一方面是出于對各^v^在民主革命中的光榮歷史和社會主義改造中的重要貢獻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為他非常強調^v^的監督作用,他認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主要監督^v^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有了^v^會更有益。這很顯然是從^v^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價值?!伴L期共存,互相監督”也經由第一屆^v^三次會議和黨的“八大”正式確定為處理中國^v^與^v^關系的準則,再次確認了^v^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實際上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隨后經歷了一段曲折發展的時期。在撥亂反正后,中國加強了民主法制和經濟建設,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探索。1982年黨的十二大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綱領,其中政治建設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等內容,在肯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黨際關系準則的同時,增加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內容。應該說,這后八個字,對前八個字是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前者只是講了^v^與^v^在時間上要長期共存,在關系上要互相監督,而后者則進一步表明^v^與^v^之間是兄弟黨和同呼吸共命運的關系,非常明確地規定和揭示了兩者間肝膽相照的合作共事態度和榮辱與共的發展前途。這十六個字成為處理黨際關系準則的基本方針。
1982年通過的憲法再一次對社會主義制度、對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和^v^制作出了明確規定,為國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設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也進一步肯定了多黨合作和^v^的政治功能與價值,為鞏固和發展^v^與^v^合作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政治功能與價值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v^參政議政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國家大事的能力;其二,^v^有利于發揮中國政黨制度實現政策選擇的互動優勢,充分發揮智力集團的咨詢作用,更好地實現利益綜合,從而促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其三,^v^有利于形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內部監督機制,黨派之間的有組織的監督無疑比無組織的社會監督更為現實,更有可能使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政治過程得到充分實現;其四,^v^有利于優化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整合功能,擴大整合的邊界和張力區,吸收更多的政治資源融入政治體系,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促進政治團結、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些功能與價值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進一步凸顯,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強調。如中國^v^的十三大把完善^v^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十四大更是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v^制度、^v^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v^年12月30日,^v^中央提出了《^v^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第一次以^v^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確規定了中國^v^與八個^v^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v^參政的基本內容和發揮^v^監督作用的總原則,規定了^v^與各^v^進行政治協商和合作共事的各種形式和具體安排??梢哉J為,這個《意見》包含了對十六字黨際關系準則的確定、^v^政治價值的肯定和多黨合作運作機制的制度性規定,標志著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v^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條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內容,將政黨制度納入了憲法的框架體系。
^v^同志在黨的^v^上的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強調要“堅持和完善^v^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同^v^的合作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強我國的政治實力,而且影響到經濟實力、外交實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務,現在又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這顯然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必將對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態上屬于現代政治文明,隨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發展,是一種建筑在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個基本原則基礎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會主義和現代政治文明的雙重的規定性,其核心、本質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價值層面,即國家的一切權利來自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擁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又包括制度層面,即堅持^v^制度這一國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關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堅持和完善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的內容,或者說,堅持和完善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多黨間形成核心與合作模式而非競爭模式是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長期堅持中國^v^的領導則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無論是根據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來完善政黨制度,還是通過完善政黨制度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都必須從加強和改善執政黨、參政黨及其黨際關系三個方面來進行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叭齻€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明確堅持中國^v^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而且賦予黨的先進性以鮮明的時代意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重大成果。當前,中國^v^的建設和發展應當特別注意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等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對^v^執政基本規律的探索,解決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兩個歷史性課題,使黨的執政不僅能有效地推進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能保證人民民主實踐的正確方向和有效性;二是強化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并通過執政黨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政治民主,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三是要變革領導方式,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的,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三大支點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發揮^v^的參政功能。這主要應從兩個方面來作出努力:一是^v^自身要加強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要在馬列主義、^v^思想、^v^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對成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增強黨派成員的政黨意識和參政意識,加強與所代表階層的實際聯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能力,并從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機關建設、做好組織發展工作、積極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等方面著手,健全組織體系,提升參政議政的實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v^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規定,通過發揮^v^成員在^v^中的作用、加強^v^成員在政協中的協商與監督功能、保證^v^成員在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中有職有權、完善中國^v^所邀集的各種協商活動等,拓展^v^參政的空間,增強^v^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力。
第三,要進一步優化黨際關系模式。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既強調^v^的領導,同時又充分肯定各^v^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這種黨際關系既是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如何在中國政黨制度的框架內保持執政黨和參政黨之間的適度的張力,實現^v^的領導與^v^的獨立性之間的相互平衡,是一個非?,F實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當前,我國已經具備或正在形成進一步優化黨際關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條件,如中國^v^領導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對國家與社會關系認識的逐步深入和社會自主空間的逐步擴大提供了社會性前提。眾所周知,任何國家,任何政黨之間的關系如何,最終要從這些黨的奮斗目標來分析。中國^v^“^v^”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中國各^v^所高度認同并作為共同的目標,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黨際關系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進一步優化。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采取切實措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v^領導的多黨合作制,這必將有效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邦佐等編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論》,河南人民出版社^v^年版。
[3]《論戊戌維新運動及康梁》,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編:《中國的政黨》,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楊幼炯著:《中國政黨史》,上海書店1984年版。
[6]張允侯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一至四冊,三聯書店1979年版。
[7]邱錢牧主編:《中國政黨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竇愛芝編著:《^v^派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9]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國革命與^v^》,國防大學出版社^v^年版。
[10]殷嘯虎著:《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國現代憲政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v^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漢國著:《中國政黨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劉志超主編:《^v^與^v^合作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5]蕭超然主編:《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v^年版。
[16]王邦佐主編:《中國^v^統一戰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黨合作紀實》,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并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1]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指導方針,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從大學生方面來看,有效的大學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史,并從中吸取精華知識,結合實際生活,從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為黨和國家服務的理想。從高校方面來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糾正以往教育教學中的偏差,及時掌握思政工作未來的方向,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揮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較多的實踐活動,鍛煉大學生的堅強意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看,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不斷地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使其掌握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知識,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2]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結合。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背誦并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沒有與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而日常的思政活動一般都要求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例如,一些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文化調研,等等,這些活動需要與理論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則應積極地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思想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于活動中。
(二)創新學生的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更具有實踐意義。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關口前移”,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學生黨校的作用,建立起從普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的三級學生黨校全程培養體系。在開展黨建工作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在黨員的帶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奮斗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創^v^建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黨支部對學生活動的指引作用。
(三)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性。當前,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大多喜歡面對面的心靈溝通,因此,校方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心靈教育。[3]此外,學校還可以投資建立心理咨詢室,指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四)擴大實踐活動的平臺,創新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是一個關鍵的項目。因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所以,社會實踐受到很多大學生的青睞。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將學生的發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使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提高對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對實踐基地做好考察,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迪教育,從而使社會活動具有實踐意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落實日常的思政教學工作。
(五)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輔導員的時候,高校要嚴格選拔,重視輔導員的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在輔導員任職期間,校方也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設立考評考核機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對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其更好地輔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結語。
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來自高校和學生兩個方面。為此,我們要認識到高校和學生各自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從高校思政教育方式、黨建工作、心理溝通、社會實踐和師資素養各個方面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讓高校和大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而為黨和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微信對大學生價值觀造成影響。
以往大學生接受教師傳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都是通過面對面或文件的傳播模式。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更愿意接受互播模式,通過微信的溝通使他們的人際往來更為頻繁,所接受的知識面更廣,但無疑會產生大學生接收的信息渠道多、種類雜、層次不齊等情況,使他們的價值觀念難以整合。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對自身約束力不強,很容易接受外來信息。如果學生接受的信息低級、直觀且生動,會逐漸影響和改變他們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模式,增加大學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的難度。
二、應對微信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策略。
(二)走進學生、拉近距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學生是科學技術的實踐者,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v^中央、^v^、^v^主席^v^在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他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這對于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通過對會議內容的學習,結合多年來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我深刻的認識到正確的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應有堅定而正確的方向。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大學生為對象,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的工作。換而言之就是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得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中除了獲得相應的科技知識外,又要在思想覺悟上達到為國家和人民奮斗、奉獻的境界,這就首先要求引導者有一個堅定而正確的思想方向,只有這樣,才有一個良好的指引,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引導者堅持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
(一)引導者應有與時俱進的學習觀。
時代是發展的、是進步的,同時黨和國家的方針與政策也在與時俱進的發展和推進著。作為引導者,應該認真的學習黨的相關精神,讓自己的思想境界跟上黨和國家的需求。黨和國家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要在大學生中展開什么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實,大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財富,也是國家和人民的財富,更是黨堅實的后備力量。要讓他們深刻的認識到,大學生是科技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骨干。同時,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告知他們國家對于支持國策的大學生們有什么樣的優待政策,并要告訴他們支持國策會給國家和個人帶來什么樣的利益,讓他們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需求相統一,自己的理想和國家的意愿相一致。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和價值觀,使得他們將自己的理想升華為一種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的神圣使命。
(二)引導者要有堅定的引導觀念。
自2001年以來,隨著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應屆大學生的畢業人數也逐年上升,這就標志著我國在高等教育上加大了力度,為科技興國戰略塑造更多的可用之才??墒沁@數百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如何做?又如何做好?這儼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就當今就業的大學生而言,大部分分布在東南沿海、東北三省、以及華北大部分地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只是這些發達的地區需要科技人才?其實歸根結底,答案就在于大部分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做得深刻,沒有讓大學生們深刻的認識到國家的西部更需要他們,國家的振興更需要他們,民族的復興更需要他們。
可是要做到能讓大學生們自愿的參加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隊伍中又豈是易事?這就要求作為引導者的我們堅定自身的信念,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有絕對的信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厭其煩的、認真仔細的、與時俱進的去做,這是一項長時間的、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定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導,向他們介紹祖國近日來飛速發展的現況,向他們傳達黨和國家的最新決議,讓他們堅信自己能為祖國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和國家歷來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奉行的第一原則。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應如何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總結起來一共兩個方面:因材施教和客觀評價。
(一)在引導大多數大學生的同時兼顧個別同學。
1.需找出個別同學思想政治工作難以開展的關鍵。
目前中職生數學學業不良學生的比例很大,如何轉化數學學業不良學生便成為教師普遍關注的緊迫課題。
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要轉化數學學業不良現象必須做好的幾個方面。
初中后期被遺忘的一群孩子基本上都進入了中職學習,他們基礎差,特別是數學這門學科基礎更差。
如何轉化數學學業不良學生便成為我們教師普遍關注的緊迫課題。
這些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認真地、持續地聽課,有意注意的時間相當短;缺乏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跟不上教師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維,不再學習的傾向;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從而導致在解題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較大,不敢請教,怕被人認為“笨”。
要想打破這個局面,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現代教學觀告訴我們,每個人均有獨特的天賦和培養價值,關鍵在于要按照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天賦,適應其特點進行教育。
有材料表明,大多數學業不良學生的某些指標不僅在學生總體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還具有較高水平,這為教師端正教學觀,改革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實證性依據。
數學學業不良學生的困難是暫時的,必須承認通過教育的改革,他們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適當發展。
(一)耐心疏導增強主動性:
學習困難生在數學學習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教學的首要工作是轉變觀念,正確地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意識地“偏愛差生”,允許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反復,從中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中職生在過去的數學學習中受到鼓勵的相當少,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充分地鼓勵肯定他們,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使他們感到自己能學好數學。
(二)成功教育樹立自信心:
數學學業不良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學生由于在以前的學習中屢遭失敗,使他們心靈上受到嚴重的“創傷”,存在著一種失敗者的心態,學習自信心差。
教師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幫助學生不斷成功,提高學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轉變失敗心態,才能形成積極的自己學習、自己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
如實施成功教育,創設成功教育情境,為學業不良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事實上,每個學業不良學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只不過因各種原因沖淡而已。
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業不良學生在教師的“成功圈套”中獲得能夠實現愿望的心理自己暗示效應,從而產生自信心,進而感到經過努力,自己完全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達到轉化數學學業不良學生的目的。
(三)情感喚起學習熱情:
數學學業不良學生的轉化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教育管理、教學論等多個方面。
教師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肩負著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任。
學業不良學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愛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們能從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語態中了解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
因此,教師要偏愛他們,平時要利用一切機會主動地接近他們,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和他們交朋友。
哪怕是對他們的微微一笑,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都可能為其提供熱愛數學,進而刻苦鉆研數學的契機,都會給學生一種無形的力量。
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為他們學好數學準備了條件,但單靠有信心,還是不夠的。
因此在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創造條件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真正地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讓他們感到是自己學好了數學。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一)低起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數中職學生對學過的數學知識需要復習與提高,才能順利進入中職階段的數學學習,因此教學的起點必須低。
教學中將教材原有的內容降低到學生的起點上,然后再進行正常的'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低起點”引入法:
1、直接使用教材中易于接軌的知識作為起點。
如“不等式的性質與證明”、“三角函數”等內容,按教材中引入法為起點。
2、以所授內容中最本質的東西作為教學的起點。
如在“不等式的解法”教學中,將“區間分析法”作為掌握的重點,并以“區間分析法”為主線進行教學。
首先從驗證一元一次不等式開始,進而到一元二次不等式、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這就是抓住本質降低起點。
3、以已學內容的運算法則,基本方法為教學起點。
由于數學知識的逐步復雜及深化,原先的數學概念其含意會變化發展,但運算法則不變。
例如因式分解的概念隨著數域的變化而變化;關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隨著數的概念的擴充而發生變化;冪的運算法則,其定義開始在正整數范圍內,隨著負整數、分數指數和根式的引入,冪指數便擴大到任意實數,其運算法則照常適用。
4、以基本原型作為教學的起點。
數學概念一般不同于其他概念,對于通過抽象思維活動總結出來的概念,應盡可能通過直觀教學。
例如棱柱概念的掌握,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在具體直觀認識的基礎上,觀察其主要特征,抽象概括出:“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邊形,并且每相鄰兩個四邊形的公共邊都互相平行。
這些面所圍成的幾何體叫做棱柱。
”這就是在具體性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學生感到直觀形象,記憶深刻,應用起來也比較方便。
5、以已學過的知識、例子作為起點,通過新舊知識的雷同點進行類比教學。
如“解不等式”可以與“解方程”進行類比;“解二元二次方程組”可以與“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可以通過“分數”;“相似形”可通過“全等形”進行類比引入教學。
(二)多歸納——總結規律: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教師要多歸納、多總結,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達到易記好用。
如求斜率的四種方法:
(1)已知兩點求斜率;
(2)已知方向向量求斜率;
(3)已知傾斜角求斜率;
(4)已知直線的一般式求斜率。
又如直線的點向式、點法式、點斜式,有一個共同特點,方程中都含有。
再通過練習:已知直線經過點a(—3,1),b(1,4),分別用點向式、點法式,點斜式求直線方程。
(三)勤練習——及時鞏固:學習困難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需要將每節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這樣可以調節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大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事實表明: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等現象大大減少了。
(四)快反饋——及早糾錯:學困生由于長期以來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數學知識往往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掌握。
這里的“多次反復”就是“多次反饋”。
教師對于練習、作業、測驗中的問題,應采用集體、個別面批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段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
同時還要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
由于及時反饋,避免了課后大面積補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快反饋”既可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又可以通過信息的反饋傳遞進一步校正或強化。
不是努力就能學好數學,但不努力肯定學不好數學。
因此如何教以及如何學都得講究方法。
(一)棄重就輕、引發興趣:中職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中職,在數學的學習中,經歷過太多的磨難,曾經的挫折為他們的數學學習留下了恐懼的陰影,很多同學有畏懼心理,提到數學就害怕,見到數學就頭痛,甚至厭學數學。
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思想,以取得他們的信任。
而后了解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消除其緊張心理。
最后鼓勵他們“敢問”、“會問”,激發其學習興趣。
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還可以結合歷屆學生成功的事例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開門造車、暴露思維:中職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作業問題很多,書寫格式五花八門、條理混亂、交作業拖拖拖拉拉、有難題不合作、否則就是抄作業。
他們互不交流、互不討論、互不合作怎么能學好數學?因此教師要指導他們“開門造車”,暴露學習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聽課與作業,強化雙基訓練,對綜合題要將問題轉化為若干個基礎問題,先做若干個基礎題,然后做綜合題。
課堂練習經常開展說題活動,以暴露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逐步提高解題能力。
(三)笨鳥先飛、強化預習:提高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數學能力,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
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課前的預習,比如編制預習提綱,對抽象的概念、邏輯性較強的推理、空間想象能力及數形結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要求通過預習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聽課時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難點。
認真預習,還可以改變心理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
因此,要求學生強化課前預習,“笨鳥先飛”。
(四)固本培元、落實雙基:
中職生數學知識“先天不足”,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必須重視初高中數學教學的整體性,固本培元,優化數學知識結構。
數學能力差,主要表現在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上。
因此,教師要加強總結,使新舊知識系統化,形成知識樹。
基本技能訓練要多周期反復進行,練習題難度易中低水平,訓練的形式要多樣化,使學生覺得新鮮有趣。
通過訓練使他們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從而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起到促進作用。
(五)改進方法、促使理解:
“上課能聽懂,作業有困難”是中職學生共同的“心聲”。
他們不會自主學習,學習基本上是被動的;在解題方法上只停留于模仿,沒有真正理解知識;在數學思考方法上,限于記憶模仿型、思維定式型。
實際上模仿例題做習題是數學學習失敗的第一大原因,其致命弱點是缺乏對解題方法的“理解”。
從學困生的實際出發,我們設計出學生預習例題的步驟:
(1)閱讀例題;
(2)邊看邊做例題;
(3)默做例題,直至能夠把例題規范做出來。
當教師講解例題時就能正確理解解題方法。
因此,教學必須使學生向探究理解型的認識水平發展,否則不利于高中數學的教與學。
[1]張思明、勤學、樂學才能善學[j]、中學數學教與學,2001,(2).
〔摘要〕理論是對時代問題的解答。本文認為,政治研究應采取出場學研究方法,在把握時代特征和時代根本問題的基礎上推進理論研究。本文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本質含義的理解,認為交往實踐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質生產^v^往實踐具有基礎意義。物質生產^v^往實踐所產生的物質利益關系是社會形態分類的基本標準,它決定了特定社會所適合的政治模式。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就是要在正確指認當代中國社會類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適合的政治模式。
〔關鍵詞〕出場學;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
(一)。
(二)。
社會是交往關系的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質利益關系。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是由為了生存而從事物質生產的現實中的個人造就的,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是,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薄?〕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要想維持人的生命就必須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必須有可滿足需要之物,要想獲得滿足需要之物就必須進行生產。即便是舊石器時代的采獵經濟也仍然是一種生產活動。即便是采獵經濟也不是孤獨的魯濱遜的單個人的活動,而是一種共同活動,是一種交往活動。馬克思認為,交往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會存在。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薄?〕生產力或技術交往結構描述的是物質生產實踐的實體結構,它表現的是人們事實上是如何改造自然,獲得滿足需要的物品。生產關系或經濟交往結構是物質生產實踐的意義結構,描述的是進行共同生產的人是如何被組織在一起進行生產的以及人們能從生產結果中獲得什么份額。相對于孤獨的魯濱遜,共同生產的人們立即面臨分工、所有制、產品如何分配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人們需要的滿足。主體參與交往總有其期望實現的主觀設定的意義,但交往實踐最終給其帶來的意義首先是客觀的,與其主觀設定的意義可能不相一致,并且交往實踐對各極主體都產生意義,而且這些意義相互之間是相關聯的。根源于同一交往實踐的各極意義彼此相關,彼此以其他各極意義作為本意義存在的條件。因此,就生產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物質生產實踐來說,最終給各極主體帶來的結果可能很不相同,人們需要的滿足程度也就很不一樣,人們在滿足生存需要方面就可能存在矛盾和沖突。正是基于此,滿足需要之物變成了物質利益,利益根源于人的需要而指向滿足需要之物,利益這個詞實際上是關系范疇和矛盾范疇。物質利益就是物質生產實踐對各極主體的意義,利益基于主體的需要而指向滿足需要的對象客體。既然經濟交往結構就是物質交往實踐的意義結構,反映了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而物質利益關系本質是矛盾關系,因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種矛盾的性質來對社會發展形態進行判斷。
政治是以物質生產^v^往實踐為基礎而形成的交往活動和交往關系,政治的本質是對物質利益關系的調整。每個人都憑借自身的主體資質和能力參與交往,人們的資質和能力當然有差異,這樣就決定了他能參與的交往的水平和層次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他從交往中獲得的客觀意義或結果的差異,這是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差異和矛盾產生的根源。除了自身能力和資質外,社會制度體系更影響著經濟主體參與交往所能獲得的客觀意義和結果,因此,經濟主體總是希望制度體系能夠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并為此積極去影響制度的變遷。馬克思曾在《政治冷淡主義》一文中批評政治冷淡主義的圣徒們只要求工人階級在思想上反對資本主義而不能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實際的斗爭。我們認為,政治是建立在物質生產交往基礎上的政治交往實踐活動。政治是基于多元利益主體而產生的多極政治主體以物質利益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實踐活動和結成的交往關系。這個定義主要有這樣四個方面的涵義:(1)政治起源于對物質利益矛盾和沖突的協調和解決。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人們之間出現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進而產生了階級。最初是依靠氏族社會的公共權力和權力機關去解決物質利益矛盾,這就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隨著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氏族社會的公共權力和權力機關就逐漸轉變為一種新的、與社會脫離的特殊的公共權力和權力機關,這就是國家,國家成為物質利益矛盾和政治發展的新階段。(2)在階級社會里,物質利益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而政治關系也主要體現為階級之間的斗爭;國家產生以后,階級斗爭主要表現為爭奪國家^v^。私有制產生、社會分裂為階級以后,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矛盾不簡單是個人之間的矛盾,它是由私有制所導致的不同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矛盾的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從而“把政治沖突歸結于由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現有各社會階級以及各階級集團的利益的斗爭”?!?〕階級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經濟關系的社會承擔者,是處于特定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交往整合而成的共同體?!霸跉v史上的大多數國家中,公民的權利是按照財產狀況分級規定的,這直接地宣告國家是有產階級用來防御無產者階級的組織”?!?〕因而“國家總的說來還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著生產的階級的經濟需要”?!?〕而“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所以“在階級反對階級的任何斗爭中,斗爭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權力;統治階級要保衛自己的最高政治權力……被統治階級首先爭取一部分政治權力、然后爭取全部政治權力,以便能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變現行法律”?!?〕(3)政治的微觀基礎和宏觀構架之間的關聯正是物質利益。傳統的政治學和政治哲學主要研究國家政府層面的宏觀政治現象,研究國家制度安排、政治權力的設置和控制、政治權力的運行機制等問題,研究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的關系模式,研究與此相關的人權、平等、民主、自由、正義、法治等基本政治概念,而相對忽視了對宏觀政治現象的微觀基礎的研究。傳統的政治學和政治哲學頂多只是抽象地對人性作出某種假設,以此作為微觀基礎去邏輯地推導整個政治構架,但人性假設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抽象的類的認識,一種“大寫的人”的認識。正如同經濟學研究試圖去探求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一樣,政治哲學和政治學也應該將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溝通起來,去尋找宏觀政治現象的微觀基礎和探求微觀基礎的宏觀表現。(4)政治如何調整物質利益關系,調整的方式、手段和目標,都取決于物質利益關系的性質。政治本意上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體基礎上的多極政治主體調整物質利益關系的交往活動。但各極利益主體不能夠自動獲得政治主體的資格,就算獲得了政治主體的資格,也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主體,而被排除在政治的最終決定權之外。一極政治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自身的利益,總是傾向于將其他政治主體當作客體來對待和支配,而不是當作平等的另一極主體來交往。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是根本對抗的,這就決定了統治階級要想維護自身利益,就必須把被統治階級在實質上排除在調整物質利益關系的政治活動范圍之外。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是非對抗性質的?!皩购兔芡耆皇且换厥?。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0〕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極政治主體交往的政治結構,各極政治主體才可能獲得參與政治、調整物質利益關系的平等權利。
(三)。
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需要借助于世界性的交往來充分利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資金、科學技術和文化,馬克思晚年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閉關鎖國和計劃經濟體制是不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才是正確的路徑。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突破單一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經濟實踐關系、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發展動力方面存在的傳統實踐觀的缺陷,這需要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有利于大量的微觀經濟主體的生成和發展,每一個微觀經濟主體憑借自身的主體資質和能力參與交往。微觀經濟主體的資質和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他能參與交往的水平和層次的差異,從而決定了他從交往中獲得的物質利益的差異,這就是社會分層和利益分化產生的根源。除此之外,與現實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社會制度體系更影響著經濟主體參與交往所能獲得的物質利益。這樣,如果我們承認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我們就必須承認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差異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物質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所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同時,我們要看到,物質利益的差異和矛盾是會發展變化的,非對抗性矛盾有發展為對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需要對物質利益矛盾進行協調和控制,既保持物質利益差異的存在,又使物質利益差異保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既使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動力,又使社會穩定有序,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性質。
這樣,我國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就有了基本的方向。由于社會分層和物質利益分化,產生了不同的利益階層和利益共同體,他們都有參與政治以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政治的多極主體交往的本性在我國也就越來越顯現。如何處理黨和政府的“一元”與利益群體的“多元”,如何協調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共同利益和個體利益成為政治體制改革解決的核心問題。當代中國社會作為物質利益差異性的社會,這是當代中國社會最大的現實,也是當代中國各項改革所要處理的主要問題。我們必須尊重當代中國差異性社會的現實,承認物質利益差異化的現實,承認多元利益主體的存在,基于政治是對物質利益關系的調整,是多元政治主體以物質利益為中介而結成政治交往關系的活動的理解,去尋找和建構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的政治模式。
〔參考文獻〕。
〔1〕〔2〕任平.創新時代的哲學探索——出場學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89.
〔3〕〔4〕〔8〕馬克思^v^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馬克思^v^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馬克思^v^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馬克思^v^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列寧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信訪工作無小事,雖然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在處理信訪問題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探索與加強,但是就目前來說,信訪工作的處理以及對信訪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得到有效改善,不僅影響群眾熱情甚至讓信訪群眾產生負面而消極的思想,同時也將大大制約我國政府機關和職能部門的工作正常開展。首先,基層群眾進行信訪,其目的就是想要就自己的實際問題與困難進行表達,想要伸張自己的權益,想要謀得合理化利益。而在一些部門與機關的實際處理中卻未能將群眾的利益擺在工作首位。對待信訪群眾也多是敷衍了事,甚至在極個別地方還出現一些不合規的處理行為。這樣不僅對于解決問題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激起群眾的反感,從而讓合理化的信訪活動上升為更為激烈的行動,這樣不僅阻礙了機關正常工作秩序、傷害了群眾的感情,同時也會給社會治安及安定團結造成很大危害。其次,在一些機關單位,將信訪當做麻煩和包袱,不愿意接受群眾提出的批評和意見,甚至將信訪行為當中不配合工作和管理的行為,輕則漠不關心,重則言語扯皮,甚至做出一些實際傷害到群眾的行為。某些單位在對待信訪群眾時大談特談自身困難,不斷把問題踢給其他部門和機關,自己高枕無憂卻讓信訪群眾來來回回奔波勞累,最后仍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不主動不積極的處理群眾信訪工作,不加強對信訪群眾正確有效的思想教育與引導,只會讓信訪活動激烈程度提升,只會傷害群眾感情,也只會讓政府機關與職能部門工作無法順利開展,最終失去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端正態度來正確對待。
(一)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在做好信訪群眾思想政治工作之前首先要端正我們自身的思想態度,提升覺悟,糾正錯誤觀念。所以必須加強學習的組織力度,學習先進的思想理念,學習如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學習怎樣才能成為信訪群眾的得力助手。同時還要定期召開信訪工作會議,將現階段收集到的信訪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積極的分析討論,不懂的問題要多向群眾請教。同時還應該加強績效考評機制建設,將是否有效處理信訪問題,是否讓群眾滿意作為重要的考評內容,從而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與主動性,增強窗口部門人員的自律性與自覺性。
(二)加強群眾利益為本的.工作意識樹立做信訪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將群眾利益擺在第一位,要將群眾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要真真切切的抓住群眾的問題與難處,要認真投注感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可敷衍了事,要在信訪群眾停留期間盡量拿出有實際價值的回應,同時對于信訪群眾的不滿和努力要及時疏導,給出合理解釋,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會顯得過于浮躁與空洞,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三)具體工作方面。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多樣化思想政治工作雖然主要內容是一個概念性、理論化的內容,但是面對信訪群眾的具體操作來說,如果僅僅局限于思想宣導和課堂式授課,則可能無法取得突出成效。因為信訪群眾的學歷、閱歷、生活經歷都不盡相同,思想覺悟也參差不齊。加之她們進行信訪的目的性較為明確,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味的講大道理而不切實聯系實際、不采用她們能夠接受能夠激起她們興趣和注意力的形式,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會讓群眾產生政府部門及相關機關在推諉、敷衍的消極印象。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樣性必須加強,首先要通過更為現代化的媒體合作方式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將黨的路線方針有效宣達。將大方向大政策與群眾的具體生活聯系在一起。同時還要將信訪群眾首先接觸到的信訪接待室建設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加大具體案例收集整理與分析工作力度,讓信訪群眾在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感同身受并提升配合度,從而達到雙方積極合作共同尋找解決辦法的目的。
2.加強信訪體系的網絡化建設信訪工作不僅是一個個表現出來的獨立事件,更是一些基層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候的集中體現和爆發。信訪群眾的訴求內容多是與她們切身利益相關且發生在當地的具體問題。而我們想要切實加強信訪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需要做好群眾到訪以后的事情,更需要通過建立起一個具有網絡化特點的完整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不僅要有最高的領導與統帥層,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扎根信訪群眾生活所在地的基層單位和具體信訪工作人員。這個網絡還具有聯絡各層各級單位的靈活信息渠道,同時還有嗅覺敏感、機動靈活的具體工作人員,這樣不僅能夠定期從各地基層了解群眾信訪主要意向及具體內容,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積極的準備,同時也能夠就具體信訪問題進行及時報告、分析與匯總,不僅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同時也增強信訪群眾到訪以后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三、結束語。
信訪是我國政府機關及管理部門了解真實民意、改進工作態度、改革工作內容以及推動各項工作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手段。信訪工作的接待處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不僅對于信訪群眾來說是一劑強心針,對于我黨的政權穩固、對于國內社會的長治久安以及未來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然后信訪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取得顯著成效,這不僅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意識樹立,同時還需要切實改革具體工作內容,然后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必然能夠在未來工作當中不斷進步,不斷為信訪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提升貢獻力量。
選題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1、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深度審視。
2、日本政治文化的個性與特點。
3、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分析。
4、英國政黨制度的最新發展。
5、中外文官錄用制度比較研究。
6、東南亞政治文化的特點與趨勢。
7、伊斯蘭世界的女權主義發展。
。
從目前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體水平看,思想理論水平不高是普遍現象,主要來源就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為干思想政治工作是無關緊要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上不重視,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者整體素質不高。這主要是在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國有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形成了一種惰性思想,沒有熟練和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也放棄了學習的機會,對國家形勢認識不足,導致了理論水平不高,綜合素質亟需進一步提高,不斷適應新形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國企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更新程度不高?!洞髮W》里有這樣一句話“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边@就說明了,知識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作為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國家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今天,一定要認清形勢,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將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的要求持續深入思想理論體系之中,為解決新問題和新難點提供理論武器。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識結構不合理,在處理新問題時能力略顯不足。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工作起來就事論事,缺乏系統的知識理論結構,思想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掌握都不夠牢固,而且與企業職工群眾拉家常,談心交流,黨職工群眾知心人的能力也略顯不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利用新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較弱,一些工作者滿足于傳統的方法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對自身定位把控不到位,有些脫離群眾的表現。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負著穩定職工情緒、和諧內部各種關系的艱巨任務,因此一味地用命令式的口吻來解決工作上職工反映的問題,勢必會影響職工情緒,因此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準確定位自己,不當領導的傳聲筒,職工的話筒,要當成領導干部與職工都信服的.解說員。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齡大都偏高,隊伍老化,“青黃不接”的狀況明顯。
在國有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因其服務中心工作的要求,導致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年齡偏低的現象較為嚴重。企業中的一些年輕人都轉崗到專業技術崗位,這樣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對自己今后發展也更為廣闊,因此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政工干事和干部大都年齡偏大,這雖是企業中心工作的需要,但對于一個優秀企業塑造優質管理團隊還尚需商榷。國有企業在招錄員工過程中,對招聘的人員結構搭配有些側重,導致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青黃不接”。在改革開放迅速發展的今天,國有企業肩負著重要領導歷史使命,因此搶抓施工生產任務成為了發展的第一要務,企業在優化內部人才隊伍時注重招收優秀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招聘上側重較少,導致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年齡普遍偏高,這也成為了政工隊伍老化的一個誘因。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養中是一個系統工程,國有企業在培養政工人才方面期待更新觀念?!吨杏埂防镉幸痪湓挕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睆倪@里可以看出,培育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領導要知人善任,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培養,不斷強化政工隊伍建設,確保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后繼有人。
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作風不扎實,存在“四風”方面問題。
一是國有企業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方法簡單粗放,作風虛浮,出現了官僚主義的傾向。在國有企業中思想政治工作因其特殊性,所有有些人在開展工作中沒有研究做好工作的一般規律,不能系統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的邏輯關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也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做工作就更加艱難了。二是做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態度簡單生硬,甚至不安心工作,形式主義作風明顯。這一點和上面說的是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的,因為作風虛浮,職工群眾就對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偏見,認為這就是一個人浮于事的差事,這樣就形成了惡心循環,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工作起來就更加不得心應手了,因此也就不能安心工作,在企業職工群眾中也就淡化出了視野,徹底給思想政治工作顛覆了形象。
五、思想政治工作者發展平臺有待企業進一步打造好,塑造好工作者的信心。
在做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發展道路上也認為前途渺茫,這是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略顯疲軟的一個外因。挖掘深層次原因主要是在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讓企業將追求效益作為了中心任務,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企業的發展也忽略了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企業發展一味強調物質決定精神有些片面,也一定要注重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在這里我們不妨也重新學習一下韓愈《勸學篇》中的“行成于思而毀于隨”的內容,這里的“思”我們就要認為是思想,這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樣企業就會給我們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企業的中心工作貢獻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能量。通過厘清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經過分析事物發展的內外因的辯證關系,我們認為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準確定位,認清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和目標,與時俱進,明確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道路,以十八大提出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睘榭傄?,按照“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工作思路,繼續做好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這樣就能確定好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發展方向。
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學生,幸運地得到享受社會發展與可以進步的偉大成果的機會。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動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又牽引著消費水平的升高。對與受到過十幾年教育的中學生而言,隨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消費才趨向合理;但著只是一部分中學生,有不少中學生,正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產生逆反心理,另自己的思想止步了,才會導致傾向不良消費。
出現這樣的消費行為,最大的原因和影響在于消費心理上的不同,而消費心理卻又客觀地由思想道德水平控制,這樣的消費心理卻又被主觀地分為了四種: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攀比心理印發的消費還有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前三者都是不良消費的心理,由此才引出了中學生的不良消費。
每逢新年,同學之間免不了互送小禮物。前幾年送賀卡,現在送的禮物價格越來越高。家長無奈地表示:“這樣過節,對家庭有壓力。不過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我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頭來?!睆募议L抱怨的言語中可以了解到對于中學生的從眾消費持著不贊同的態度,但卻又無可奈何。而這盲目從眾是一種不可取的方式。
求異心理是利用了中學生幼稚的好奇心所追求的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個性。中學生利用新穎的個人形象,突出自己,但這需要考慮個人付出的代價和經濟承受能力。就像小林,他的服裝總是怪怪的:褲子上左一個大兜右一個小兜,兜上還有許多環子,走起來叮當作響。別小看他這身服飾,價格卻相當高的。所以中學生過分的求異心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中學生的手機、電腦、mp3、電子辭典等“現代化裝備”不斷升級,由此帶來的“學費外支出”迅速增長。這種攀比之風還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這樣的攀比心理導致中學生無法正確看待自我,甚至迷失真正的自我表現,這樣的心理對中學生來說是不健康。
中學生是新世紀的新一代的新新人類,因此我們應當做理智的消費者,持著求實的心理,踐行正確的原則。
首先必須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一項調查表明,近40%的青少年以為自己有很多只用一時便不再用的東西。這些商品多是憑一時沖動而購買,東西買回來后,卻發現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閑置一旁,造成浪費。
除此之外,還在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跟風隨大流。而我們應當提倡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以新世紀的接班人的身份重新審視以往的消費觀念,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一)探尋教學供求結合點。
精選教學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特點決定了該類課程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緊密結合的課程,是教育大學生如何做人的課程。該課程不僅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應當如何”的問題,即如何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做出合理有效的價值選擇。所以,要提升教學實效性,只有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握好教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切入點,豐富和充實教育教學內容,才能有的放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二)重視教學設計一是課堂導入的設計。
精巧的導入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且還能為進一步講授做好鋪墊。二是課堂講授的設計。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走進課堂,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圍繞問題設計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以學生所傳遞的信息,來選擇教法。三是多媒體課件設計。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應具備科學性、交互性和藝術性,在集文字、圖像、動畫、聲音于一體的人性化展示界面的基礎上,還特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的實用性及操作的簡捷性。
二、疑難問題解析是提高大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突破口。
(一)疑難問題解析。
益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旨在實現從“講清”到“講好”的過渡。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忽略學生思想實際和成才需求,過分強調社會需要和共性要求,這導致教育難以“入腦”“入心”,實效性不強。為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只注重如何講清理論知識的做法,而要深入了解當前思想理論界的前沿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高校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困惑,進行專題研究,解決如何講好的問題。
(二)疑難問題解析。
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亦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生關注現實問題且有很多困惑,如何引導大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基本理論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作出合理的、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路徑。
三、創新教學模式是提高大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路徑。
(一)拓展行之有效的互動教學方式。
一是研究型互動教學。開學伊始,依照教學課時,把大合堂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圍繞主題,每周上課利用10~15分鐘時間匯報研究成果,大家共同探討交流,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二是問題型互動教學。適時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列舉時政事例,師生共同分享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并進行情感教育。三是情景設計互動教學。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道德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進行心理體驗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探索多層次、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從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三個層次探索實踐教學的途徑,針對每種實踐教學層次確立較為典型的主題實踐教學活動,并進行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實踐教學的目的、要求、知識、形式、步驟、評價等)。一是緊扣教材重點,精心設計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實踐教學活動。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例如:組織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熱點討論、經典著作選讀心得交流、精心選擇影像短片資料、指導學生制作課件講短課、觀看教學名師的講課視頻、組織學生聆聽名師講壇等。二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教學目的,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有目的地組織開展學經典、用經典、誦經典系列活動、有益情感教育的公益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過程的體驗,將理論內化為自己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三是建立和發展社會實踐基地、促進實踐教學制度化。具有代表性的實踐基地是搞好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有力保障,應當因地制宜,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基地。
(三)完善考核機制考核。
包括教師與學生這兩大主體,對于教師而言,教學效果是最為主要的方面,具體的則包括教學任務是否恰當、主題是否鮮明、是否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依據考核結果,不斷完善激勵及約束機制。對學生而言,以實效性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考核應采取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式,增加日常課堂表現的考核比重,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小組辯論、撰寫讀后感、撰寫發言提綱、熱點問題研究評析等形式考核學生。
2、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3、結合十七屆六中全會談談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4、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5、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意義。
6、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7、大學生與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
8、在分析當前就業形勢的基礎上,談談自身的職業定位和職業準備情況。
9、關于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戰略的意義和影響。
10、結合實際談一談十二五規劃與高職生就業。
。
1.就業觀念有待更新。
有些學生熱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單位,缺乏到基層,到農村,到西部就業、擇業及創業的積極性。有些學生不從自身條件和現實情況出發,就業期望值過高。有些學生過分看重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忽視了就業崗位對自身發展空間的影響。
2.誠信道德缺失。
有些學生在求職簡歷中弄虛作假,偽造榮譽證書、等級證書、學歷證書,虛報成績,盲目簽約,隨意毀約。有些學生畢業后不及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
3.不遵守校規校紀。
有些學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臨就業,開始放松對自身的要求。有些學生以求職應聘為名隨意曠課、遲到,有的宿舍衛生臟亂差,有些學生吸煙喝酒等現象嚴重。
4.心情浮燥、焦慮。
有些學生不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前的學習生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降。忙于求職應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職應聘與上課學習的時間,導致其畢業前掛科,影響了畢業和就業。以上情形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領大學生就業工作加強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導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它為當代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錘煉優良品德、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發展動力,明確了基本途徑。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教育大學生在求職就業中,要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統一起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
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課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規定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核心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其教學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為就業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基礎。為指導好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觀念滲透到教學中去。
培育學生職業理想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要全面客觀介紹本專業特點、專業發展前景、社會需求及時代需要,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教育學生將自身的職業理想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和時代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專業課教學還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多渠道為學生搭建課內外實踐平臺,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和就業基地。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校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學生充分了解基層、了解西部、了解企事業單位、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從而樹立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決心。
4.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中,確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應教育學生在確立職業目標時,做到兩個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況,二是要符合社會需要。學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評估,充分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從而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目標做出合理的抉擇。其次,還要充分了解社會,評估周邊各種社會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以便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5.校團委要指導與就業有關的社團活動。
廣泛深入開展就業主題教育各社團可通過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模擬招聘會、講座、報告會等形式,開展世情、國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傳就業政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預期及就業心態。
6.高校輔導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可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一對一咨詢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就業中的心理困惑及實際困難。通過解讀就業政策及法規,引導學生樹立投身基層、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詢室。
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高校要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以積極心態面對就業壓力,特別要注重做好“三困生”(經濟困難、心理困難、成績困難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室可通過心理危機排查、調查問卷、現場咨詢、心理測評、心理講座等形式,積極為畢業生提供舒緩壓力、排解緊張情緒的方法,調整大學生就業心態。保證大學生順利度過畢業、就業的心理困惑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8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