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學習寫作的重要資源,通過模仿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范文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為了保證循環經濟的健康、順利發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所以要對與其相關的法律規章進行不斷的完善,構建健全的循環經濟體系,使其在工作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對企業行為進行規范的目的??梢酝ㄟ^加大廢棄稱排放收費制度的執行力度,提高監管水平等手段,使企業在發展過程能夠自覺堅持以低投入、加強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為前提,使企業發展目標與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相一致,同時還有昨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2.2構建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循環經濟是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資源的再生利用率,這些都是需要通過較高的技術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術的創新力度,同時要注意開發共性與實用性技術,最終構建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支撐體系。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要大開發與循環利用和能源節約方面相關的關鍵技術。在資源節約方面要加強廢物回收利用、替代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等方面技術的開發工作,使循環經濟理念滲透于企業的計劃、生產、運用和管理一系列過程之中,交將其納入到國家中長期科技計劃之中,加大力度去開發污染少、經濟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術。同時為了提高產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資源的使用價值,還在不斷探索不同企業間產品間的鏈接技術、加大生態工業園區設計技術的研發力度,以實現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利用有效的經濟發展激勵機制。
為了調動企業開展循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家要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保障。相關管理部門要保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要能夠盡力挖掘市場潛能,在滿足人們對資源需求的同時盡力降低資源的損耗量,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使用價值。另外,通過建立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適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實現了節約資源的目的。還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經濟發展,以實現我國經濟區域的合理布局和統籌規劃,以形成區域循環經濟體系,以保證經濟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摘要]在當前環境中,很多現代化企業都發展迅速,其主要依賴于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構建中,經濟管理是核心內容,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紹了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并對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內容,包括現貨市場、初級團隊市場、義務市場以及關聯團隊市場等進行了分析,旨在不斷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人力資源;經濟管理;內部治理。
人才作為企業中的核心儲備力量,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企業若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是首要工作。那么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分析,并結合企業的發展現狀,構建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模式,確保企業中的人才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1人力資源管理概述。
1.1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
企業的管理工作有很多內容,人力資源管理屬于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在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離不開大量的人才支撐,人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各種價值,不斷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當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很多企業中得到了貫徹,而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以員工為中心的管理手段也成為企業實施管理的工作準則??傮w來說,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涵蓋了招聘、培訓、薪酬以及勞動關系等方面的內容。企業執行的招聘工作是重點的管理內容。同時,員工的個人能力,以及其在企業中發揮的價值與作用也將作為1種考量,屬于薪酬管理工作的內容。除此之外,員工與企業建立的勞動關系,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
1.2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企業內部的人才資源,而人才管理的成效與企業的發展潛力有著直接的關系。企業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將能夠科學、合理地分配資源,有利于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作用。企業通過加強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招聘到和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集不同類型的人才為企業經營提供有力支撐,從而能夠促進企業正常運轉,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茖W、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夠讓員工充分投身于工作中,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對于企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實現企業的人力資本擴張,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不僅可以吸引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還能保證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質量??茖W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夠不斷為企業引進更多的全面型人才,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此外,人力資源管理能夠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2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
內部治理是實施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通常情況下,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包括以下幾種。
2.1現貨市場。
在現貨市場結構中,超市的促銷人員是這一結構的代表性主體。在這一結構中,并不需要員工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以及相關技能,企業也不會為這一結構中的員工安排較為重要的工作。若此結構中的員工從企業離開,不會給企業造成太大的損失,且隨時都可以找到替代資源。與此同時,員工在離開企業以后,也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同類型的工作。因此,這一結構是企業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結構,具有合作時間較短等特征。
2.2初級團隊市場。
相較于內部治理結構中的現貨市場,在初級團隊市場中,對員工素質有了較高的要求,但員工在工作崗位上的角色也并不緊要,更加注重員工之間的合作互助能力。因此,合作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員工,形成了初級團隊市場的代表。在這一結構體制中,每個員工自身發揮的作用都不能得到精確衡量,企業只能按照整個團隊創造的價值對員工的個人價值進行評估。而在初級團隊市場中,團隊的利益與思想將高于個人,員工的能力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其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2.3義務市場。
義務市場具有特殊性,員工的個人能力與價值在這一結構中會得到充分發揮,而企業也可以對員工的價值做出精準評估。其中,律師就屬于義務市場中的代表性人物。通常情況下,律師事務所對律師具有較高的需求,而律師也只能在事務所環境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可以發現在義務市場結構中,勞動者與企業屬于互相需要的一種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結構中的勞動者只可以在本企業中發揮作用,若其所處的工作環境發生了改變,會使勞動者的價值受到影響。
2.4關聯團隊市場。
關聯團隊市場是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代表,在該結構中,企業對員工的專業素質要求并不高,而是依靠員工在團隊中進行合作完成工作任務,而員工的職能將在合作中得到發揮。從這一點來看,關聯團隊市場與義務市場具有較高的相似度。但是,關聯團隊市場要求員工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對該類型的員工也有著較高的需求,而員工也需要利用企業所提供的優質環境,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在此環境中,企業在應用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時,員工的積極性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激發,其個人能力與潛能也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而此時,員工的專業素質已經能夠滿足企業的需要,必然會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3.1完善內部激勵機制。
當優秀人才選擇在企業中工作時,首先會考慮企業提供的待遇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因此企業若想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必須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實際的應用中,企業可以通過績效考核完善內部激勵機制,在科學化、合理化的績效考核基準下,可以實施個性化激勵,了解每一個員工的需要,并不斷完善公平、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通過考核機制來約束員工行為。企業還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考核體系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設定崗位考核指標,通過跟蹤考核與確定崗位業績,評出員工業績的分數,判斷員工工作情況,考評分數可以作為員工晉升的標準,激發員工的內在潛能,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此外,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要同時進行,精神激勵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挖掘員工的內在潛力,但員工也需要物質上的激勵,要多為員工提供福利,提升員工的薪酬,讓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3.2采用針對性的選拔與培訓策略。
在構建人力資源經濟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企業應當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工作,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采用針對性的選拔與培訓策略。例如,對于關聯團隊市場結構中的人才,企業需要制定嚴格的選拔標準與培訓準則。同時,企業要結合實際的經營需求,制定培訓的具體內容,以此推動企業利益實現最大化。針對現貨市場結構中的員工,企業可以簡化選拔與培訓的過程,使員工充分了解崗位工作。培訓策略要有針對性,每個員工都存在個體差異,個人工作能力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企業需要制訂完善的培訓計劃,讓員工積極參與到培訓工作中,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對企業發展也有一定益處。通過培訓能夠讓員工學習到更多全新的知識,對企業內部情況與企業發展戰略目標有相應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3.3加強知識管理。
當前時代是知識時代,知識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不僅要重視成本管理,更要重視知識管理。因此,企業應注重提升員工的知識水平,重視知識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推動作用,在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經驗與技術的共享機制,并凝結眾多優秀人才的智慧,以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創新力。
3.4優化企業內部控制。
優化內部控制,可以精準評估人才的價值,因此企業應該對人才在工作崗位上發揮的價值進行評價,并將工作量作為評價指標。人才價值評估是人力資源經濟管理效率中的重要部分,也能作為人才調配的重要依據。同時,在人才價值評估的基礎上,企業要將內部控制理念融入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不斷提高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讓員工了解企業內部管理方式,這對于企業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4結語。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經濟管理結構。在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采取完善的激勵制度、采用針對性的選拔策略、加強知識管理以及優化內部控制等有效措施,為企業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價值,以全面提升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羅丹.基于內部治理視角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構建[j].企業改革與管理,(23).
[2]趙莉.內部治理結構下的人力資源經濟管理策略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5).
[3]俸尚東.內部治理結構下的人力資源經濟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外資,2017(5).
[4]葉林.內部治理下人力資源經濟管理模式構建探討[j].經貿實踐,(24).
[5]王洋.內部治理視角下的人力資源經濟管理模式構建策略研究[j].商,2016(33).
所謂的循環經濟,就是在以物質、能量梯次和循環流動為基礎的生態經濟模式,在遵循生態學規律的前提下,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增大環境的包容量。
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提倡應用循環經濟模式,即循環農業經濟,遵從我國資源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并在此模式下充分利用當前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資和廢物排放降到最小量,發展良性的循環經濟模式。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2.1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
在我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季節性的變化會使農作物有不同的需水量,必須根據農作物生長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農業灌溉,我國的很多地區對農作物的澆灌方法有很多,漫灌也是一種常用的方式。
但是,這一方式由于不能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從而造成了我國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再加上工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導致我國的地下水資源出現了嚴重短缺的現象,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所以,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推行循環發展經濟,勢在必行。
2.2環境污染問題明顯。
最近幾年來,我們國家農業經濟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也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由于很多農業生產廠家只追求產品數量,不重視產品的質量,并在生產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一些農藥、化肥,并減少了對農畜家禽糞便這些有機肥的應用,造成了農村產業之間的分離,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這一狀況還在日益增長。
2.3農副產品資源利用率低。
我們大力發展農業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獲得可供社會服務的農產品,農業發展的標志也是農業產業化。
當前我國的農副產品資源利用率比較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可以增加農產品的利用率,而且還可以促使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和經營機制的轉變,提高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
所以,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2.4農業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在最近幾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逐年增加,導致我國的國情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多地少是最基本的體現。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經營模式,仍然以人畜力為主要動力,經營模式沒有形成規?;?,無法預防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所以,我國若提高農業生產經濟,必須要解決現實存在的國情與矛盾,并發展集約型循環型生態經濟。
國內有關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已有不少。
楊華峰[2]認為循環經濟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多方面協調、綜合發展的整體,故把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系統三個子目標。
章波[3]以“3r”原則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資源減量投入、污染減量排放、資源再循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5個方面來協調控制循環經濟建設狀況和發展水平。
于麗英[4]以產業體系、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人居環境體系和社會消費體系四大體系為設計基礎,用經濟發展指數(包括經濟實力和經濟效率)、綠色發展指數(包括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人文發展指數(包括人居環境和社會)來表征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李王峰[5]主張循環經濟水平由資源要素、經濟要素、生態環境要素和社會要素四個要素來表征。
劉洪等[6]認為應從經濟子系統、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四個方面來評價。
劉云忠[7]從物質流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物質投入、物質排放、物質循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五個方面的評價結構。
樊元[8]等將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分成五個等級,即資源效率、污染減排、循環利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從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來看,盡管各指標體系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不同,但所含指標大類差異并不是很明顯,且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區別不大。
區域可持續發展注重區域中人口、資源、經濟、生態等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狀況與發展趨勢。
為了更準確的反映區域循環經濟的特征,需要建立可以區分的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設可分為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
硬件建設主要體現在具體項目的實施上,主要集中在企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軟件建設主要是法律法規政策支撐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
(一)硬件建設。
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要求實現清潔生產,提高生態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水資源的重復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減少,都是企業層面建設的重點。
而能源的梯級利用,副產品和廢棄物的開發使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方向。
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要運用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學理論,以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為重點,以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鏈建設為主要途徑,實現資源在不同企業之間和不同產業之間協同生產,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它包括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后的物質循環,以及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二)軟件建設。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由過去的“公共物品”角色向“生產要素”和“資本”角色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在使用、交易、定價和監管方面面臨著大量的新問題。
“市場失靈”和“外部性”現象的客觀存在要求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有效發揮政府的管制作用和引導作用。
無論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還是引導綠色消費、發展環保產業,都離不開科技進步的支撐。
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包括環境工程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在這方面,政府應與企業合作,給企業以支持,對于重要關鍵技術領域,政府應提供資金及技術援助,或與企業聯合攻關,實現技術突破。
三、指標體系的設計。
(一)指標體系設計思路。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目標由若干個子目標構成。
理論上講,它們應該構成“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完備性指標體系,應該不僅準確、全面地反映“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而且沒有重復和交叉。
而達到這些要求在選擇具體指標時有很大難度。
第一,很多指標目前還無法量化或者數據的可獲得性差,如綠色gdp比gdp更能真實的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循環型社會的經濟發展內涵更接近,但是由于綠色gdp的核算指標,很多是無法量化的,世界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也沒有一個國家以政府名義發布綠色gdp結果[2]。
第二,做到全面也很困難。
指標體系是對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定量化表示,而循環經濟發展這個概念的邊界界定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分指標的選擇是在考慮循環經濟發展內容全面性的情況下兼顧數據來源的難易程度和可靠程度,盡可能使評價指標具有可操作性。
同時,重視經濟和資源環境指標相結合、突出循環經濟特征指標、兼顧軟件建設指標的方針,選擇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的分層指標。
由于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的內容,從生產到流通、消費、垃圾處理等環節均應該得到體現,因此,政策法規制度的制定實施情況以及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相關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也要有相關的分指標來反映。
從評價指標的類型看,既要有反映系統特征的量化指標,又要有反映其過程的動態指標;既要有增長指標,又要有效率指標。
(二)指標體系的設計。
鑒于上述困難和設計,本文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重點性和一般性、系統性和層次性,在上述對區域循環經濟建設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把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分為經濟發展指標、循環經濟特征指標、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和組織與保障指標四大部分,用39個指標來表征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
具體設計見表1:1.經濟發展指標。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量的人口及就業壓力,決定了我國目前的第一要務依然是發展經濟。
本文把經濟方面的指標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經濟發展現狀的指標,另一類是反映經濟發展潛力的指標。
循環經濟是全面分析投入與產出的經濟,同時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增長模式[9]。
循環經濟的整個經濟過程可分為入口端、中間端和出口端三個部分。
從入口看,應盡量高效率地使用天然資源;從中間端看,應促進循環資源的循環使用;從出口看,將成為環境負荷的廢棄物的最終填埋量降到最小。
因此,循環經濟特征指標可以分為三大類。
入口以“資源生產率”為主要指標;循環以“循環利用率”為主要指標;出口以“最終填埋量”為主要指標。
3.生態環境保護指標。
循環經濟是在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循環經濟發展的好壞與生態環境的改善效果直接相關,故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也不可少。
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指標有環境保護、環境績效、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四個方面。
4.組織與保障指標。
循環型區域的建設難度要比循環型城市要大,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更為重要。
法律和法規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也是所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優惠的經濟政策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采購的政策則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循環經濟意識的建立則是所有循環經濟工作開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將這方面的指標也納入了評價指標體系。
四、結束語。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本文根據循環經濟在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自然三者可持續發展這個終極目標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與主要任務初步構建了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更好的反映循環經濟的特征,下一步擬建立適合的評價模型,以改進和完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作者:何莉工作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我國政府針對目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極為重要的高度,通過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著力打造“美麗中國”。
在此背景下,煤炭企業實施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然而,價格作為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直接影響著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循環經濟在我國煤炭行業的普及與推廣始終離不開價格理論的指導,筆者就如何通過資源價格機制促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深入探討。
(一)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實現過程。
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實現過程主要分為縱向產業鏈構建以及橫向耦合共生產業鏈構建兩種方式,筆者以當前最具代表性的橫向產業鏈構建為例,探討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實現過程。
這些產業鏈條按照順序形成縱橫交錯、高效率的循環經濟體系。
其二,經濟系統內部通過對廢氣、廢水、廢渣等各種廢棄資源的綜合利用,從而實現煤炭行業廢棄物的資源化,例如在煤炭企業內部建立瓦斯發電站、礦井水處理廠、粉煤灰制磚廠等工業廢物再利用部門將工業三廢轉化為電力、純凈水和建筑用磚等次生資源,該層面主要以“再利用與再循環”為原則。
為了進一步闡明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實現過程,筆者假設r為一定時期內礦區煤炭資源總儲量,y表示從環境系統進入經濟系統的原生資源(最終投入市場的原煤)總量,f表示煤炭開采和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物(如洗煤廢水、瓦斯以及煤矸石等)總量,l表示煤炭加工或運輸過程中因漏損而形成的污染物(如粉煤灰和煤泥等)總量,h表示煤炭行業對工業廢物回收利用所形成的回收資源(如矸石發電廠回收的煤矸石)總量,則有f=l+h,r=y+h。經濟系統的循環程度與開采率y/r成反比,與資源循環率h/r成正比。當煤炭開采率y/r=0,而資源循環率h/r=100%時,則表明該經濟系統循環經濟的零開采、零排放原則得以實現。
(二)資源環境價格對循環經濟實現的推動作用。
煤炭價格的形成可以依靠物質與能量在經濟系統內部交換得以實現,從而反映在煤炭和其他副產品的價值中。
就目前我國資源環境產權市場現狀來看,經濟與環境系統的交換不能夠形成充分的價格,這就造成環境外部成本難以內部化,礦區生態補償機制難以最終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就難以推廣。
究其原因,還是當前資源環境價格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為資源環境價值并未在傳統價格體系中得以體現,相對于“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而言,非循環型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明顯偏低,高額的利潤會進一步刺激其對資源環境無序開發和利用,加劇環境惡化,綠色開采工藝和清潔生產技術難以在煤炭行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合理的定價策略將資源環境的真實價值在要素價值中得以反映,實現資源在循環型煤炭企業和傳統型煤炭企業之間合理配置。
然而,在煤炭行業內部實施循環經濟,使資源得以循環利用是否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能夠產生多少經濟利益,除了會受到資源消耗總量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資源與其替代要素價格差異程度的制約。
[3]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激勵煤炭企業采取綠色開采、清潔生產、環保項目研發等環保行為,就要盡可能提高資源與環境的耗損價值,從而增大節約資源的邊際效益。
通過對資源環境的階梯定價,對非循環型煤炭企業征收一定的環保稅,補貼給那些開展循環經濟的煤炭企業,既懲罰破壞生態環境的煤炭企業,又保證循環型煤炭企業獲得正常利潤的支持,最終在利益誘導下使煤炭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
(一)煤炭開采環節的價格安排。
企業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既可以采用傳統開采方式,也可以采用綠色開采方式,開采方式不同就意味著生產要素也存在差異,兩種開采方式的投入要素即為替代關系,直接影響著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
如圖2所示,假設傳統開采模式企業為a,煤炭售價為px,綠色開采模式企業為b,煤炭售價為py,煤炭需求企業為c。
顯然,當pxpy時,企業c會購買綠色開采企業供給的煤炭,從而不再考慮傳統開采模式煤炭企業的產品。
因此,資源價格在實施循環經濟最初階段的安排原則是環保型煤炭企業煤炭售價不高于傳統企業煤炭售價,即pxpy。
此時,將之稱為原則i。
而實際情況恰好和理論假設相悖,具體表現在:
(2)當py定價較低時,企業b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其采用綠色工藝及清潔生產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可見,上述兩種情況均不利于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為避免這兩種情形的出現,首先在保障原則i的基礎之上,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進行有效干預:(1)提高企業a開采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
此時,假設企業a開采煤炭資源的價格構成為:px=cp(生產成本)+ct(運輸成本)+r(利潤)+t(資源稅費),需要將t提高至t*,從而使r(平均利潤),以達到延緩煤炭資源耗竭的目的。
(2)對于實施綠色開采工藝的企業b來說,應該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價外補貼,使其能保證獲取平均利潤。
同時針對企業c購進b企業的`煤炭資源也要給予一定的價外補貼,鼓勵企業c自愿購買企業b的“綠色煤炭”。
(二)工業廢棄物回收與利用環節的價格安排。
煤炭企業在煤炭開采、洗選加工過程中,既可以選擇采取傳統生產方式,也可以選擇采取綠色開采、清潔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傳統生產就構成了煤炭企業生產方式的互替關系,而且二者對企業生產成本影響較大。
[4]如表1所示,甲和乙分別代表兩家不同的煤炭企業,其中甲企業采用循環經濟模式,進行清潔生產,增加了一些環保工藝,其總成本除了煤炭生產成本c之外,還有綠色工藝成本e;而乙企業采用傳統生產模式,工業廢棄物直接向周邊環境排放,企業總成本只包含生產成本c,卻增加了環境外部成本w。
當礦井水、粉煤灰等工業廢物直接排放之后,會進一步產生間接的環境污染,從而增大了環境治理的難度,ew,即企業乙的資源環境累計成本大于甲。
因此,就煤炭企業而言,在企業內部處理和回收利用工業廢物,將有助于減少環境外部成本,提高環境效益。
在工業廢棄物回收與利用階段,資源環境價格安排的基本原則是通過外部成本內部化和內部成本外部化,使循環經濟煤炭企業的成本低于傳統煤炭企業的成本,此時的煤炭價格才能真正體現其開采成本。
這可稱之為原則ii。
政府機構可以采取下列價格策略來調整循環型煤炭企業與非循環型煤炭企業之間的相對比價:(1)對企業乙的環境破壞行為適當征收環境稅費(te),其征收標準為:ec+etc乙,從而實現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2)政府每年對煤炭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制定相應的標準,并將其分配給企業甲和企業乙,使企業甲、乙雙方進行排污權交易,通過制定排污權價格pw,迫使乙企業要么開展循環經濟進行清潔生產,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么以pw的價格水平向甲企業購買污染物排放配額差額,自愿選擇罰款,從而實現資源環境的優化配置,間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煤炭行業的普及。
(一)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礦業權市場競爭機制。
首先,針對當前礦產資源開發壟斷和市場分割的局面,資源價格改革要建立健全煤炭資源有償開采和礦業權市場競爭機制。
在煤炭行業內部推行“煤炭資源基準價格”制度,煤炭基準價格先是由專業評估機構對煤炭資源的探明儲量和煤質優劣測算出基準價格,再通過拍賣或其他類似形式形成礦業開采權的市場交易價格,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采礦權市場競爭機制。
其次,還要逐步完善與煤炭資源相關的財稅制度,真正實現外部環境補償價值的內在化。
[5]在當前煤炭定價機制下,煤炭價格并未反映環境外部成本,煤炭企業生態修復、土地復墾、災害防治等無法得以實現,開展循環經濟積極性也不高。
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該建立類似于“循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和“綠色礦山建設基金”等獎勵性環?;痦椖?,用于資助那些實施環境保護的煤炭企業,緩解其環保投入的資金壓力。
(二)加大價格與稅收政策調節力度,促進企業循環經濟發展。
首先,政府應該通過價格干預手段,合理調節因生產方式不同而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比價關系,具體到煤炭企業而言,要使開展循環經濟實施綠色開采的企業通過價格調整,能夠彌補資源再生過程中的高成本投入,還要使它們能夠獲得與市場其他生產企業大體相同的利潤。
[5]對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煤炭企業,要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而且要把優惠的范圍擴大到環保設備的制造,環保工藝流程的設計、施工、安裝以及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并對煤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試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來環保技術等給予更大優惠。
而對于傳統型煤炭企業的環境破壞行為,政府要盡快出臺相關環境稅法,對其征收一定的環境稅。
(三)推行清潔生產價格政策,促使煤炭企業加速轉型。
煤炭企業在煤炭深加工與處理環節采用清潔生產方式,需要購置環保設備、加大生態治理修復技術的研發投入、招聘相應的環保人員,這些環保投入一方面可以減少社會環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卻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科學合理的價格政策就要通過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和內部成本外部化,使開展循環經濟的成本不高于傳統生產成本。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實現:
二是推行煤炭企業綠色產品認證,政府對于煤炭企業通過廢物利用生產的產品予以稅收或其他方式的優惠,促使企業更多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四)逐步降低政府定價的影響力。
實踐證明,建立完善的礦產資源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并非易事。
20世紀末,我國政府在資源市場化配置方面作出了大膽探索,逐步放開統配煤礦的煤炭價格,但一直以來以政府為導向形成的合同價格和供需關系形成的市場價格構成的“價格雙軌制”仍沿用至今。
當前我國正在不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為促進循環經濟在煤炭行業的普及和推廣,就要逐步減少政府對煤炭價格的干預,突顯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
首先,為了不斷擴展煤炭資源價值構成要素,完善煤炭資源價值構成體系,應將煤炭資源損耗成本、環境破壞成本、生態補償成本在內的多種成本要素考慮在內,并按照科學的成本攤銷方法進行攤銷,使之在煤炭價格中得以體現。
其次,在避免過快放開市場價格帶來各種社會問題的前提下,適度增加煤炭的價格,充分利用煤炭市場中已形成的“倒逼機制”迫使煤炭企業加強環保意識,實施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一循環經濟及其對我國現代管理學發展提出的要求。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再生的過程當中實現經濟的增長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本質。
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要求人類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活動,必須要融合進自然界物質能量的閉路循環的過程當中去。
遵循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再生的規律,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前提。
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質單向流動的路徑的。
循環經濟主要是由自然界當中的資源轉化成為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產品,同時將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轉化成下一個生產經營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質資料。
這便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過程。
(二)循環經濟對我國管理學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環經濟要求我國的管理學界提供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轉型具有幫助意義的理論工具。
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企業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單純依賴要素的大量追加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為了發展循環經濟,并保持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這就成為了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
在轉型的過程當中,企業經濟發展的效率要保證,而且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調整,而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系,便對企業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環經濟發展的內涵需要現代管理學家將自然環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對象當中去。
循環經濟要實現物質資料的閉路循環,需要將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轉換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的技術環節和運營過程。
這要求現代管理理論突破以往以經濟效益或人的行為為研究范疇的傳統模式。
最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推廣和普及速度應當有所差別,這是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平衡的現狀所決定的。
從宏觀角度如何協調不同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轉移,是發展循環經濟所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
二循環經濟視角下管理學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學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缺位問題,首先表現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較為成熟的理論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
我國管理學研究目前存在著諸多內在缺陷,從而決定了管理學研究難以適應循環經濟對管理學理論發展的要求,從而形成管理學研究相對于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缺位的問題。
首先,我國的一些管理學研究成果往往難以在長時間的實踐當中得到檢驗。
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需要研究人員提供能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理論成果禁不住實踐的考驗而失效,這是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這種現象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在管理學培訓課程當中,普遍感到難以得到切實可行的理論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時間內能夠對企業管理人員起到啟示作用,但是這種基于經驗總結性的研究成果,難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論體系,從而在長期的實踐當中難以發揮作用。
循環經濟的發展并不能依賴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調整就能實現,而是需要對整個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涉及到企業的財務管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等多個模塊。
如果某一理論不能夠深入整個企業管理的全局和全過程,并最終通過企業利潤的增加得到認可,那么就難以最終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工具。
其次,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國管理學研究激勵機制的缺陷。
目前我國的管理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體現于管理學期刊論文等形式上。
由于我國目前的學術研究評價體系以發表的文章數量為考核指標,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實踐效能的關注程度較為低下,大量研究人員專注于發表應用大量數學工具的管理學論文,在形式上追求新穎而并未過多考慮理論本身對實踐是否具有指導意義。
由于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論成果難以得到學術評審機構的青睞,從而形成了眾多管理學者為了短期利益而脫離實際進行研究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滿足學術圈內的一種自我欣賞的需要,而不能達到對實踐產生指導意義的目標。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往往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的學術刊物可能會對相關的理論成果的登載并不抱以較大的熱情,這也會形成對相關研究的一種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國管理學的研究過程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數學工具濫用的狀況。
濫用數學工具的結果使得管理學者普遍缺乏對某一問題的本質屬性進行深入探討的積極性,而僅僅是簡單的使用數學工具,從而形成一種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論上的內涵的問題。
甚至部分研究結果因果倒置,出現邏輯上的根本錯誤。
而事實上,管理過程當中的眾多現象難以通過實證檢驗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這種分析工具濫用的趨勢,將根本性地削弱我國管理學的應用價值和對現實經營管理工作的解釋能力和指導意義。
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必須兼顧的環境效益,在短時間內難以通過經濟指標來加以計量,因此,我國管理學研究在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幫助作用,在這種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問題。
最后,這種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過對我國學術研究評價體系的改革和學術研究風尚的引導來加以解決。
轉變以往單純依靠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進行學術研究評價的體制,注重管理學理論對實踐產生的指導意義,這應當是這一改革過程的核心目標。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本身可能產生對以往的生產管理模式的巨大沖擊,甚至對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一種內生性的替代作用,這很可能觸動以往的利益群體,如何協調這一關系,也應當成為管理學研究的一大課題。
目前的循環經濟發展所需的理論支撐已呈現出一種囊括企業運營機制、社會組織行為和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等多方面內容的態勢。
在此方面,我國傳統的管理學研究路徑范式已經呈現出缺位狀態。
研究過程當中往往出發點相對單一,理論范式相互割裂,難以對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系統而全面的理論指導。
首先,部分管理學者將研究的出發點定立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方面,從而形成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
自哈佛學派提出產業組織理論以來,研究企業之間乃至于產業鏈條內部的競爭和合作關系的研究模式,已經得到了眾多西方管理學者的認同和采納。
這種研究范式,事實上以西方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較靜態分析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當中,以數學模型為基礎,以規范分析為方法,形成了比較嚴謹的管理學和經濟學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這種研究的結果往往隱藏著西方經濟學企業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基本假設。
人本身的主觀因素被過度簡化,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乃至于企業生產經營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沒有得到有效的分析。
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互融合。
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作為分析模式,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經濟效益所擠占。
并且,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在產業組織理論當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經濟學當中,往往被作為一種外生變量而存在。
這就不可避免的將忽略自然環境的內在價值的潛在觀念留存于研究成果當中,從自然界的物質資源到產品和廢棄物、污染物的生產模式,在這種分析過程當中,不僅沒有被提出,反而被作為一種既定的理論前提保留下來。
由此可見這種分析范式不能夠最終幫助企業構建起循環經濟模式。
其次,沿用行為科學的分析范式,以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方式作為管理學研究的主要依據的研究范式,在我國的管理理論研究當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這種分析范式當中,人的主觀需要和動機是影響人行為的主導因素,利用人的主觀需要和動機能夠幫助管理者找到激勵或者約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
這種研究范式并沒有體現循環經濟需要達到的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目標。
因為在這種邏輯當中,人本身的主觀需要乃至于由個體組成的團體的目標是形成管理基礎的前提。
自然界本身的物質和能量的運行規律,不能夠被相關的學者真正地重視起來,而人的主觀觀念的復雜性決定了人不會經過簡單的教育,就能夠形成一種關注自然的觀念。
因此,這種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過人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管理人的模式,難于真正成為對循環經濟發展具有幫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學家基于我國目前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事實,提出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復興古典管理理論的主張。
這種主張的出發點是我國目前依靠各種要素的不斷追加以實現粗放式的經濟發展的現狀。
古典管理理論本身在我國的適用性就體現在我國由于產業升級沒有完成,大量傳統產業依舊廣泛存在而難以短時間內實現產業轉移和產業替代,從而產生一種古典管理理論復興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論所依賴的那種早期社會化大生產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我國依舊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卻同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
我國長期以來以生產和出口勞動要素密集度較大的產品,以進行對外貿易活動,眾多中小企業廣泛存在,勞動要素大量追加是這種經營模式的特點。
這種經營模式本身決定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在我國眾多行業當中廣泛存在的`客觀事實。
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帶來的企業對市場價格沒有控制力的問題,造成了企業之間只能通過不斷降低成本的方式進行競爭的這一企業管理模式。
因此,古典管理理論強調的通過對勞動的定額和時間的規范化控制,以壓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眾多企業的青睞。
而循環經濟發展所依賴的那種高技術、低能耗的運作模式同傳統的競爭模式之間存在著本質性的巨大差異,因此,在長期而言,過度依賴古典管理論將會對循環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
四我國管理學研究缺乏原創性造成的缺位。
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管理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延伸。
企業本身并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調節自身的產量和價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規模。
因此,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活動,尤其是適應中國國情管理學理論相對匱乏。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大量引進西方的經濟管理理論,已經成為了經濟管理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
這種趨勢本身體現出我國國民經濟更加融入世界分工體系的歷史趨勢,但是也存在著外來理論水土不服的客觀問題。
由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管理理論產生于完備而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是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概括性反應,因而和我國的企業經營管理實際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脫節,從而難以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廣大企業管理人員也對相關的研究成果表現出一種嚴重的不信服的態度。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背景之下,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多樣化的問題就更加突出。
部分地區的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源要素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具有直接發展具有高技術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的內在基礎,而部分地區由于沒有相應的技術儲備,資本要素相對匱乏,甚至迫切需要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
這種現象決定了我國的國民經濟管理、企業投資管理理論要有新的突破,兼顧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選擇有階段的、多批次的推廣循環經濟技術的發展模式,應當成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處理好不同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差異,協調好不同地區的利益,實現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和落后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這是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當中管理學理論應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其生產力水平在不同地區間的差別并不如同我國一樣懸殊。
因而,其循環經濟建設主要以對傳統產業進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進行,其提出的相關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的發展狀況。
與此同時,管理學理論是根植于特定地區和特定文化氛圍之下產生的一種社會行為模式。
我國的社會轉型正在進行過程當中,傳統習慣和文化心理對我國的企業管理依舊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論是難以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的。
五結語。
經過以上分析,我國管理學研究相對于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缺位,主要存在著現有成果不能適應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管理學研究范式不能適應循環經濟本身的內在特征,以及我國的管理學研究在突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方面較為欠缺等多個方面。
這是我國長期以來的學術評價機制的負面效應,以及我國管理學發展所遵循的理論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
我國管理學研究應當更多地考慮到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以達到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理論支撐的目標,從而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進步與我國循環經濟發展。
盡管國外循環經濟理論發展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現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系統研究。
國外相關研究大都是從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主要側重于循環經濟投融資體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論主要包括環境金融理論、赤道原則理論和綠色金融理論等。
(一)環境金融理論。
環境金融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傳統的公共物品理論,針對環境產業融資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構建一系列稅收激勵和融資機制及法律法規,鼓勵本國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循環經濟的項目。
erg分析了利用循環經濟的環境稅賦轉移手段來加速經濟發展的相關手段。
josesalazar()認為環境金融就是作為環境產業和金融業的中間人,通過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具體化差異,來達到在實現保護環境、保護生物種族多樣性方面的金融創新作用。
ericcowan()認為環境經濟學與金融學的交叉學科就是環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內容是發展環境經濟所需的貨幣性資金。
der提出了適合于穩態經濟系統、穩定的生態資金鏈的有利于資源循環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提出環境金融的概念。
他們認為環境金融為了不斷的提高環境質量,為了轉移環境風險而設計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金融產品及其創新,其主要研究開發成功的環境金融產品,并形成比較合理的產品結構,以獲得不斷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資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制度性安排。
截止目前,國外比較常見的環境金融產品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生態基金等基金類環境金融產品、綠色抵押性質的銀行類環境金融產品、巨災債券和排放減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二)赤道原則理論。
10月,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國際性會議—國際知名銀行。
在會議上提出了企業貸款標準。
這個原則被稱為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要求,金融機構應綜合評價由于項目投資環境和社會方面的影響。
但也要結合金融財務杠桿的有效作用,充分發揮該項目在環境保護和周圍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用。
在此背景下,adilnajam(2002)提出了可以影響可持續發展投融資理念的機會。
例如在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聯合國發展融資峰會等會議上,提出作為投資機構本身在進行投資時,不僅要關注財務會計的核算問題,還要時刻關注產業的可持續健康化發展。
通過赤道原則,將項目融資中比較模糊的環境和社會化的因素具體化和標準化,通過這樣的操作行為,統一了整個銀行業的環境和社會化標準,有力的促進了整體銀行業的良性循環發展,進而也不斷的提升了銀行業的道德標準化程度。
(三)綠色金融理論。
綠色金融理論最早興起于國外,具體是指作為稀缺性資源的金融資源,在充分考慮所投資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化影響因素,不斷提高貸款資金的使用效率,進一步實現優化和健全金融的調劑能力、實現資產的合理規避風險、實現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實現合理的消費引導。
從具體的實踐經驗來看,該理論是在關注產業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以此來謀求循環經濟的發展。
具體表現為,金融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桿性作用進而實現生態循環發展。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制度和制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貸款融資,實現抑制投資沖動,防止盲目性投資和低水平的重復性建設。
另外,也可以通過金融的.相關手段來促進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資金支持作用,為優先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相應的融資性服務,引導和規范企業的合理的循環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
總的來看,國外對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相關的研究相對比較多,對于資源的利用,資源開發的金融支持手段等也比較多,包括各方面的政策法規及激勵機制等。
重點在于制度建設的研究,而且逐漸地不斷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延伸。
截至目前,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金融支持機制。
對于受外部影響因素較強的,采取政府部分提供直接或間接性的財政支持,而對于那些產業中的微觀經濟主體,主要是利用資本市場來融資,而且金融創新的實際運作也比較強。
但是,國外關于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并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的研究體系,只是立足于各國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行為。
目前,我國學者和相應的學術機構從不同的角度主要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問題,對于其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其有關研究主要體現在金融創新于循環經濟理論、金融支持循環經濟體系理論和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資機制方面。
我國在研究環境金融理論和綠色金融等理論時,結合循環經濟與金融創新理論分析其聯系。
在此基礎上,來研究一切有可能轉移環境風險、不斷提高環境質量、發展循環經濟、基于市場層面的金融創新理論。
于永達、郭沛源()在分析了國內外理論研究和實踐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金融行業應該逐漸的向“環境友好型”過渡,規避由于環境因素引起企業的負面問題,在此基礎上識別相應的投資機遇。
張偉()在中國較早的梳理了環境金融理論的發展和該學科的特點,立足于環境產業研究環境金融,并提出從財政稅收、金融市場和其他的手段的創新來研究中國的環境治理問題。
王卉彤等()站在國外環境金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的銀行業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責任,努力實現環境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
與此同時,還要從根本性的制度上建設和完善發展環境金融的激勵措施和機制,為實現循環經濟和金融創新的雙贏局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葛兆強()在參考了歐美發達國家環境金融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必須從制度上、市場中、組織層面和機制層面各個方面加快金融創新。
陳柳欽(),孫恒有(2006),丁玲華(2007)等認為,產業化特色決定了循環經濟的增長模式必然要求金融支持。
但是就我國目前來說,循環經濟的增長模式存在諸如觀念、政策、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這勢必會影響到金融支持的力度和作用的有效發揮。
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體系,建立和完善較高水平的金融服務體系,才能規范和合理引導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的金融需求。
張揚(2005)提出應該從金融業、基金尤其是風險投資基金和健全高效的現代資本市場來加強金融對循環經濟的支持。
韓寧(2006)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要有相應的金融支持體系,特別是要建立諸如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行業競爭機制、技術創新機制、資本市場機制等在內的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機制。
李虹(2006)提出通過在貨幣政策和信貸管理體制方面進行金融創新,進而建立和比較完善的魚與循環經濟相適應的的金融組織框架和資源供給機制。
龐任平(2006)提出推進循環經濟,企業要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需要國家法律制度對企業的生產行為進行強迫性引導,通過與企業的經營效益相結合,合理利用資源配置手段。
陳柳欽()認為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必須要有金融資金的大力支持,并從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角度,詳細分析構建良性、全面、有效地金融支持體系的內容,為實現循環經濟健康發展和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
劉紅林、徐永利、姚偉(2010)提出構建政策性金融體系和商業性金融體系框架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深產業化發展,不斷提高金融效率,加強宏觀調控。
李虹、艾熙()提出改革我國目前循環經濟的投融資體系,必須要組建循環經濟產業投資基金,不斷拓寬項目融資渠道,推進與之相關的金融資源創新。
(三)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資機制。
王金南、葛察忠、楊金田(2003)提出依靠政府、企業自身、社會的大量投入和吸引外資,要求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籌融資渠道、綠色化的金融信貸政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和支持度來發展環境融資戰略。
齊建國(2006)提出政府要不斷的通過加快循環經濟的相應立法,建立類似于國家循環經濟的基金,加快循環經濟的研發水平。
同時,也可以采取稅收優惠的措施,積極和國內外企業跨國性合作,不斷引入外資等措施來提供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
閆敏(2006)提出應該積極調動包括政府、企業、社會投資,努力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和融資方式的多樣性,通過企業化的經營運作,形成以政府為中心,企業和社會想結合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的循環經濟。
黃文青(2010)利用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廣東省科技創新對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指出目前廣東省的循環經濟發展在金融信貸支持方面力度有限。
提出廣東省的循環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市場經濟,利用直接和間接融資方式來加強金融支持模式,要形成政府主導,銀行貸款為主,風險投資為支撐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途徑。
唐英凱、李鵬、杜江(2011)提出利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發展循環經濟,要建立我國的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新三版和債券市場的多層次債券市場,完善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的風險資本市場。
李莉等()在分析以汨羅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開發性金融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支持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以地方政府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還要堅定不移的建立一套專門的信貸支持模式發展循環經濟。
另外,曹紅輝(2000)、熊博荔,何衛東(1999)、董寶奇(2003)、王雄剛(2000)分別提出了建立環保產業投資基金、bot項目融資方式、風險資本投資、民間資本融資的投融資方式,對循環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王恩富(2005)認為金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并以此為基礎研究了金昌市礦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和具體任務。
陳軍祿、張丁山、張永濤(2009)認為金昌市主要利用自身資源來構建相應的發展循環經濟平臺,利用自身產業結構優勢發展產業格局,并不斷的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來發展循環經濟。
王素軍(2010)提出金昌市的循環經濟發展還在初期,必須通過合理的產業定位和構建相應的動力機制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國家發改委(2011)定位金昌市的循環經濟是,通過構造基于產業發展的資源循環體系,由單一化向多產業化發展轉型的資源性循環經濟。
張強、郝占軍(2012)利用復雜系統理論對金昌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提出了金昌市循環經濟產業的系統性特征和相應的運行機制。
白宗軍(2012)在目前金昌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分析金昌市資源型城市的特點,通過循環再利用過程,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使用率,完善金昌市循環經濟產業鏈,提出從第一、二產業和社會共同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
王永恒、羅雷、李廣炎(2011)研究了金昌市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效應和融資需求,并具體研究了制約其循環經濟發展的融資因素,并具體給出了相關性政策性合理性建議。
田秀蘭(2012)指出金昌市在發展循環經濟時,在銀行信貸管理體制、信貸審批方式等方面存在與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的整體性、同步化矛盾,在推動企業融資方面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合理化政策性建議。
縱觀國內外有關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的研究成果,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一國或者地區的必由之路。
甘肅省金昌市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要從金融支持的角度發展循環經濟。
要構建立足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良性發展的投融資環境和相應的金融支持配套體系。
隨著金昌市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循環經濟的支持也必然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宗德王俊史安玲工作單位: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隴橋學院。
第一條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暢通參與渠道,促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依法有序發展,根據《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行政許可或者行政處罰、監督違法行為、開展宣傳教育等環境保護公共事務的活動。
第三條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應當遵循依法、有序、自愿、便利的原則。
第四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征求意見、問卷調查,組織召開座談會、專家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環境保護相關事項或者活動的意見和建議。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電話、信函、傳真、網絡等方式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五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征求意見時,應當公布以下信息:
(一)相關事項或者活動的背景資料;。
(二)征求意見的起止時間;。
(三)公眾提交意見和建議的方式;。
(四)聯系部門和聯系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在征求意見的時限內提交書面意見和建議。
第六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擬組織問卷調查征求意見的,應當對相關事項的基本情況進行說明。調查問卷所設問題應當簡單明確、通俗易懂。調查的'人數及其范圍應當綜合考慮相關事項或者活動的環境影響范圍和程度、社會關注程度、組織公眾參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等因素。
第七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擬組織召開座談會、專家論證會征求意見的,應當提前將會議的時間、地點、議題、議程等事項通知參會人員,必要時可以通過政府的網站、主要媒體等途徑予以公告。
參加專家論證會的參會人員應當以相關專業領域專家、環保社會組織中的專業人士為主,同時應當邀請可能受相關事項或者活動直接影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代表參加。
第八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聽證的事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并舉行聽證。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聽證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則,充分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并保證其陳述意見、質證和申辯的權利。
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第九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類整理、分析研究,在作出環境決策時予以充分考慮,并以適當的方式反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第十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支持和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環境保護公共事務進行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
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可以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12369”環保舉報熱線、政府的網站等途徑,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
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
第十三條接受舉報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調查核實舉報的事項,并將調查情況和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
第十四條接受舉報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十五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獎勵。
國家鼓勵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推動有關部門設立環境保護有獎舉報專項資金。
第十六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提供法律咨詢、提交書面意見、協助調查取證等方式,支持符合法定條件的環保社會組織依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第十七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形成低碳節約、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第十八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通過項目資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第十九條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部制定的其他部門規章對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本辦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
(一)煤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治理難度較高,并且受到煤炭資源的限定。
伴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煤炭的需求量也不斷提高,所以,作為煤炭企業來講,就需要提高自身產量,從而與市場的需求相吻合。面對這種急劇提高煤炭產量的局面,煤炭資源的生產及損耗必然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從而影響我國后續工作及可持續發展的落實。例如:在我國東部一些區域,對煤炭的需求數量較多,然而該區域的煤炭開采量也已經到達飽和,僅可以由山東、山西等地域開采煤炭資源,而煤炭的挖掘又形成了很多礦坑,進而影響了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
(二)煤炭企業自身的結構亟待優化。
針對當前我國煤炭企業的發展形勢看來,很多煤炭企業依舊沿用以往的發展結構,依靠增加煤炭產量及價格來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資金收益。煤炭企業需要對自身的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創建特定的煤炭產業結構,并以此為基礎,發展循環形勢的煤炭經濟,創建穩定的煤炭結構,從而應對市場的各種突發情況,提高煤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三)我國對改變煤炭企業的生產發展形勢缺少政策性的鼓勵與扶持。
在改變煤炭企業生產及發展經濟形勢方面,我國至今仍沒有創建對應的法規標準及鼓勵扶持政策,從而導致煤炭企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缺少明確的引導與支持。雖然一些煤炭企業盡管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來研發多元化的煤炭商品,但沒有變成主導性的產業。再加上我國一些優惠政策無法落實,就為煤炭經濟法發展制造了困難。甚至一些地區,規模較大的煤炭企業直接變成了管理該區域煤炭發展的機構。
(一)對中小規模的煤炭企業進行整合,大力發展集團形式的煤炭企業。
將中小規模的煤炭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可以將部分不符合生產要求的私營、個體煤炭企業淘汰,并且借助大規模煤炭企業的收購、兼并等活動,讓大規模煤炭企業帶動其規范化發展。對于大規模的煤炭企業來講,因為其生產結構較為穩定、科學,能夠確保為民眾及社會提供煤炭商品,進而保證煤炭市場的平穩運行。另外,還需要對煤炭領域的相關標準、政策予以規范,煤炭企業需要創建從自身發展相吻合的規定,同時嚴格遵照我國相關標準、政策進行生產、運營。將中小規模的煤炭企業淘汰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將一些生產及管理方法落后的企業淘汰,能夠借助優化、整合的方法使煤炭企業的發展同市場經濟相協調,促進我國經濟更好增長。
(二)以我國創建的相關標準法規作為煤炭企業發展轉變的戰略指導。
想要改變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形勢,就需要由我國煤炭有關標準、法規入手,才可以讓此種改變有據可依、有法可查、有章可循,從而提高轉變的質量及效果。最近幾年,我國以部分煤炭大省作為試驗點,通過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形式發展煤炭企業,已經獲取了較為明顯的成果。因此,我國需要加大有關政策、法規的引導力度,進而幫助煤炭企業變更經濟發展的形式,推動煤炭企業更好發展。借助我國法規標準,煤炭企業能夠改造自身落后的機制,從而使生產活動更加安全、環保,推動社會更好發展。
(三)應用現代化的方法轉變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形式。
伴隨著現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對于煤炭企業來講,想要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形式,就需要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對內部生產及運行制度進行革新。自我國改革開發以來,煤炭企業中的科技創新已經得到了顯著發展,將科學的方法應用到煤炭生產過程中,能夠使煤炭生產更加高效、安全、科學,進而促進企業更好發展。另外,借助現代化的技術對煤炭企業內部結構實施優化與革新,可以讓煤炭企業的生產更加清潔、環保,實現工業試驗到工業生產的轉變,進而推動社會經濟更好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四)煤炭企業需要始終堅持自主創新。
對于我國的煤炭企業來講,其經常受到國家經濟規劃的作用,從而導致部分煤炭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能力,煤炭機械水平較為落后,是我國整體煤炭企業都呈現落后的形式。同一些其他領域相比,我國的煤炭企業缺少核心的競爭力,所以,想要改變此種局面,更新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形式,增強企業的資金收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當前最為關鍵的就是需要對我國煤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行為,對產業進行升級,更新以往粗獷形式的發展路徑,實施集約形式的發展,增強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企業應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提升員工們的技術能力,深入挖掘員工的創新潛能。另外,煤炭企業本身也需要創建獎懲制度,鼓勵員工進行技術創新,并且不斷引入新的生產技術及設備,增加企業的資金收益。
三、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率的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性越來越嚴重,煤炭企業想要在競爭中獲取生存并不斷發展,就需要更新自身的經濟發展形式。對于煤炭企業來講,其同我國整體經濟之間都存在密切的關聯,影響著民眾的生產、生活質量及水平,傳統的煤炭經濟發展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勇于對技術進行革新,從而提高煤炭企業的經濟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發展。
當前,我國處于可持續發展階段,為了深刻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我們提倡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所謂的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循環經濟在某一產業的具體應用,可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提高農民收入,并同時符合建設新農村與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
因此,本文就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探討,并著重分析了如何發展我國的循環農業經濟的措施和方法。
循環指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由科學技術、人和自然資源等要素構成。
循環經濟觀需要人類在生產和消費時要將自身置身于這個大系統內,將自身作為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探討經濟原則,并使之符合客觀規律,例如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并將生態系統的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維持這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二)循環經濟是新經濟觀的體現。
傳統的經濟模式中自然資源沒有得到循環,而僅有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循環,這是生產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運用生態學的規律,除了讓資源、環境為人類服務,還要充分地考慮到環境的承載能力,克服“人定勝天”的思想,要尊重經濟以及生態規律。
“循環經濟”的基本特點是主導產業鏈條前后拉伸,實現閉合循環發展,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個原則。
它是是建立在對物質不斷進行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趨勢,是人們對難以為繼的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的創新。
它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流程,基本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即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具體就是通過廢棄物或廢舊物資的循環再生利用來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即實現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經濟發展。
它為資源型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下,煤炭企業將逐步擯棄傳統的以生產、銷售煤炭等基本產品為主的運營模式,將注意力轉移至不斷改進提高煤炭開采技術,加大回采率,以此來擴大產業范圍、拉長煤炭產業鏈條,進而尋求新的、更具支撐力的收入增長點。
作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問題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新時期經濟的重點和關注的熱點。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中,煤炭企業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緊迫性。
二、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特殊意義。
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可取得經濟和社會兩重效益。
2.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污染物的產生,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3.煤炭是不可再生性能源。
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煤炭市場經濟各種體系不規范,政府監管力度不夠,企業競爭激烈,生產方式落后,資源回收率低,全國煤礦企業資源回收率平均水平只有30%-35%的水平,有的小煤礦只有10%-15%的水平。
通過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煤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在實踐中的實際效果并沒有達到希望的高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不到位、循環經濟理念不夠深入一些煤炭企業對循環經濟認識不夠,只從狹義上理解和認識循環經濟,沒有真正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和作用不甚了解,同時對這種能同時取得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的發展模式認識不足。
沒有認識到當前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2.技術、人才、投入、知識等符合煤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要素缺乏各個煤炭企業缺乏專業循環經濟的人才,人員專業知識結構不能滿足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技術人員缺乏創新能力,企業沒有自主的先進核心技術,技術引進和推廣、科技開發的資金投入不足;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
3.企業之間循環發展各自為陣,小、中、大三循環沒有實現有效銜接。
4.缺乏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法規、機制和政策各級政府、煤炭企業缺乏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的整體規劃,更沒有能指導循環經濟的比如:投入機制、生態環境機制、價格形成、補償機制、企業資源再生利用機制和節約使用資源等高效能激勵機制來指導循環經濟的有序、良性發展。
四、發展煤炭循環煤炭企業的應對措施。
要實現煤炭發展循環經濟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政府和企業應相互理解、配合采取以下相應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實現煤炭的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要求煤炭企業構建綠色煤炭體系,實現可持續;煤炭企業要速度與效益并重,這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
1.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
(1)首先政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力度,為煤炭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支持。
同時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優惠及扶助等支持,為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引導煤炭企業自愿、主動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2)加強政府的監管職責作用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規構造一個有利于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激勵他們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管作用來規范煤炭企業的行為。
政府應該嚴格制定煤炭企業在生產、廢棄物排放、回收利用等環節的科學標準,同時運用財政補貼、行政處罰或是提高準入門檻等手段來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和廢棄物循環再使用率,降低對社會資源和環境資源的消耗。
2.煤炭企業的主體攻堅作用。
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要按照“四新”原則即新思路、新機制、新體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循環經濟的流程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走深度開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1)企業要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營造一個使企業員工能牢固樹立循環經濟、使得循環經濟工作能順利開展的環境基礎。
(2)企業通過大力引進、培養高技能人才,通過對清潔生產技術、綠色開采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積極構建以資源節約和環境無害化為核心的煤炭技術支撐體系。
(3)企業間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通過更新煤炭開采技術和生產設備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對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廢棄物進行無害處理,實現煤炭資源的綠色開采;通過改進煤炭生產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實現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4)煤炭企業要在當前煤炭市場不好的情況下要提高經濟效益,應該在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方面上下功夫。
要充分利用煤炭企業的資源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大力發展廢棄物的回收與循環再利用,充分利用現有的或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提高經濟效益。
(5)企業要認真開展環境整治,建設美好生態家園。
企業要做好廢棄礦井的無污染處理要從源頭上減少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土地復墾、塌陷區回填等措施。
對恢復的土地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因地制宜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美好家園。
作者:陳軍工作單位:同煤集團企劃部。
在曹妃甸開發建設之初,國家就把曹妃甸工業區列為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在此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結合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港口及臨港產業發展需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經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反復研究、多次論證、充實完善,《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于2008年1月誕生。
依照總體規劃,曹妃甸將成為以循環經濟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逐步建設成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面向世界的國家級臨港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
在總體規劃指引下,曹妃甸在開發建設和產業聚集過程中,通過建立高標準的綠色產業準入制度,對不遵循循環經濟理念、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項目,即使投資再大、利潤再高,也不允許落地。據統計,曹妃甸開發建設幾年來,婉拒的項目投資達100多億元。
新首鋼是循環經濟的典范之一,一系列國際先進技術保障了新首鋼的循環經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共采用220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其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技術占到三分之二。(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僅煉鐵高爐就集成了當今國際煉鐵領域的10大類、68項先進技術,并首次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爐上使用了自主研發的煤氣全干法除塵技術,這是世界煉鐵技術的一個突破。
“新技術保證了我們實現循環經濟。目前,我們能夠做到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余氣、廢水、含鐵物質和廢棄物,實現廢水、廢棄物的零排放,鐵元素資源幾乎100%回收利用?!笔卒摼┨乒局圃觳扛辈块L劉建華說。
實際上,在新首鋼這個不到曹妃甸工業園區面積1%的地方,實現零排放、零污染,只是曹妃甸循環經濟的一小步。曹妃甸循環經濟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工業區內企業自身的循環;二是鋼鐵、電力、石化三大產業之間通過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產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作為另一個產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產業集群的資源有效利用;三是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企業與行業有機結合。
在曹妃甸工業區發展規劃展示中心,一張循環經濟示意圖能讓參觀者對曹妃甸的循環經濟有一個直觀的、總體的印象。示意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鋼鐵工業高爐釋放的低熱值廢氣在實施壓差發電綜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廠用于焦炭生產,由此置換出高熱值煤氣送至鋼鐵廠用于原料燒結和軋鋼。鋼鐵廠的工業余熱經回收用于煤化工和城市生活,以節省能源和減少污染。鋼鐵廠的工業廢渣制成超細粉用于生產建筑材料。工業廢水經生化處理后重復使用,濃縮廢水用于拌和原料,經燃燒消除最終污染。發電廠的冷卻余熱用于發展海水養殖,海水淡化的濃縮鹵水經加工用于氯堿工業以降低淡水生產成本。
xxx公司自成立以來,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作為發展第一要務。在成功實現了全廠生活、生產用水封閉式循環利用后,又進一步通過技術改造,加大焦爐煙塵治理力度,實現了含塵廢氣通過脈沖式布袋除塵器凈化,處理效率達98%以上,積極實驗和推進配型煤練焦、焦粉焦油回配,開發焦爐煤氣組分潛力,延伸產業鏈,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產品的生產工藝,使企業步入了可持續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
公司自投產以來,加大生化處理投資規模,采用目前國內較成熟的a2o工藝技術,使生化處理從原設計處理能力70m3/h改造提升成210m3/h。處理后水質可達到生產用水要求。利用高溫循環水,通過集分器和熱換機組向全廠和廠外區域集中循環供暖,并采用剩余蒸汽為循環水換熱后溫度補償和為澡堂用水加熱。僅此一項為公司節約用水3000噸/月左右,標準煤5700噸/月左右。充分利用通順礦業公司礦井疏干水用于公司生產用水,總投資1598.51萬元建設礦井水處理工程。該項目采用凈化處理工藝,日處理礦井水1.5萬噸,出水能滿足我公司用水需求,每年可減少cod排放量336噸,可節約500萬元的水費。
在焦爐生產工藝中,集氣管煤氣壓力的控制效果給焦爐的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集氣管煤氣壓力過高或過低,將導致焦爐冒煙嚴重,引起冒煙、冒火等,不僅污染環境,浪費能源,也給現場工人的工作和健康造成危害;同時也會使炭化室出現負壓,造成炭化室含氧量增加。針對這一難題,該公司組織技術部門對現場設備進行技術改革。利用dcs集散控制系統,通過對各個焦爐集氣管加裝自動調節蝶閥,調節煤氣鼓風機轉速,控制集氣管煤氣壓力和機前吸力,確保各閥門協調動作,避免各壓力相互耦合振蕩。通過dcs控制自動調節蝶閥和煤氣鼓風機轉速的變化平衡穩定焦爐集氣管壓力。通過這一改革,起到了即消除了空氣污染,又降低了煉焦配煤成本,提高了焦炭質量的三重作用。在此基礎上,公司還投入8000多萬元進行各類環保設施的建設。其中投資800萬元購買了兩臺堆取料機及建設了與之相配套的煤轉運皮帶線路,實現了皮帶通廊和轉運站密閉運輸,含塵廢氣通過脈沖式布袋除塵器凈化,處理效率達98%以上。公司在焦爐東側和南側總投資730多萬建成二合一式地面除塵站和在南側增加木折流木格捕塵器,吸收處理推焦時焦爐產生的廢氣煙塵,有效處理煙塵達到95%以上,粉塵含量達到了環保要求標準。
再次基礎上,該公司一鼓作氣,在延伸產業鏈上研發新項目,在開發新技術上下功夫,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實驗和推進配型煤練焦、焦粉焦油回配提高焦炭質量的措施。借鑒提取粗苯比例增大的經驗,攻克負壓蒸氨、脫硫廢液提酸、提鹽等技術,積極開發焦爐煤氣組分潛力,延伸產業鏈,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工藝。該公司還利用甲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遲放氣進入燃氣鍋爐燃燒,產生過熱蒸汽供廠區發電。每年供電量約為3946萬千瓦,可節約標準煤13700萬多噸,減排二氧化碳34250噸,累計年發電量為2454萬度,年節約金額1717.8萬元。
該公司真正樹立起了“以環境質量求生存、謀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地處理好了環保與發展,環保與效益的關系,有效促進了全廠結構調整優化、增長方式的轉變、質量和效益提高。
摘要: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是基礎性的產業,我國的農業發展中,三農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制約因素,實現農業的循環經濟發展能夠使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化的經濟發展形式,能夠將清潔生產與廢棄物有機結合,對于工業、農業發展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從上世紀90年代就在世界各國推行,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中,農業循環經濟是重要的一部分,使農業生產實現了由傳統生產向集約化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
長久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都是粗放型的,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要促進農業發展建設,需要使用科學技術手段,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選擇。
循環經濟就是實現資源的高效、再循環利用,減少污染與浪費。
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經濟的來源中農業占到很大的比重。
當前城市工業化發展迅速,農業生產生活也逐漸發生變化。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村經濟逐漸被城市化所代替,農業生產逐漸朝向規?;内厔莅l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逐漸加快。
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城市用地以及人口數量逐漸增大,科學的農業資源配置與使用是農業發展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人們不斷增加資源的投入力度,積極尋求合適的農業發展方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良性循環的集約經濟發展[1]。
農業循環經濟要以國家的實際情況為前提,使用科學的技術手段以及現有的農業生產資源,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對農業經濟科學的規劃與設計,促進農業生產順利推進,實現農業經濟的穩步提升。
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技術體系,能夠對農業生產模式進行有效地協調處理,實現人與資源的科學利用,促進國家經濟效益的實現,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與希望。
要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應努力提高認識,積極轉變發展理念,使用多樣化的方式宣傳循環經濟,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作為載體,通過專訪、文藝演出、專題片等形式向農村村民進行環境保護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技能培訓,對節水、節電、節藥等科普知識進行重點教育[2]。
逐步強化政府、社會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根據農村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對耕地進行有效保護,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實現占補平衡,避免城市污染轉移到農村中。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可以建立試點,將循環經濟實踐中有效方法提高到制度和管理上。
選擇試點時可以挑選一些鄉鎮和村社作為試點,建立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
還可以從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與禽畜糞便資源化以及無害化處理、農產業清潔生產整合等方面選擇示范工程,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有效應用與發展。
要階段性地對試點工作進行監督和檢查,做好階段性的評估,對試點情況進行總結,完善循環經濟試點的驗收方法。
2.3做好技術創新工作。
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技術是十分重要的要素,能夠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
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開發力度,如產品的無公害技術、再生利用技術、農業用水回收技術等。
建立完善的農業標準體系,加強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體系的建設。
在農業生產中需要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生產體系,使農業生產的效益得到提升。
在農業科學技術上,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與幫助是遠遠不足的,國家應努力使農業實現市場化的發展,讓更多人參與到農業生產中。
此外,還需要加強農業人才的建設,培養高素質水平的人才隊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專業性的教育,培養出更多的農業循環經濟人才,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2.4明確重點領域,探究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需要對資源進行科學的審視,了解資源循環中的開采、使用、產生廢棄物,資源再生等。
對于資源的開采需要綜合開發,實現回收利用,將水、土地以及生物資源的利用作為重點,積極探索生物以及微生物資源的循環利用。
在資源消耗時,需要高效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化利用。
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要進行清潔生產,將上一環節的廢棄物轉化為下一環節的資源,使農業產業化的空間得以擴寬,對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進行重點關注[3],對農業產業循環鏈進行有效整合,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領域得以擴寬,實現資源的有效回收與利用。
3結束語。
在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策略與措施。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是以粗放式為主,使得農業以及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的、循環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當前農業發展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建立試點、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新的循環經濟模式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2]馮志成,劉國斌.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幾點看法[j].經營管理者,2010(04):230.
解釋1:
模仿大自然的整體、協同、循環和自適應功能去規劃、組織和管理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費、流通、還原和調控活動的簡稱,是一類融自生、共生和競爭經濟為一體、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的網絡型、進化型復合生態經濟。
解釋2:
將生產所需的資源通過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獲得使用價值,實現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經濟生產模式。
例子:津召開的2012中日韓(環渤海)中小企業綠色產業峰會上了解到,本市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在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資源的利用、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等具有綠色經濟特點的新興產業,初步形成五種循環經濟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天津特點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據介紹,“十一五”期間天津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5萬噸、鋼鐵產能590萬噸、印染產能2500萬米、平板玻璃產能150萬重箱、酒精產能1.8萬噸,累計完成30萬千瓦的小火電關停任務,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目前本市已有6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76個市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其中,作為中國北方最大循環經濟園區,靜海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串起“再生資源鏈條、精深加工鏈條”,成為全國靜脈產業體系的代表,被列入第三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截至去年底,該園區入駐企業已達160家,年回收加工處理各類工業固廢100萬噸,可生產銅40萬噸、鋁15萬噸、鋼鐵20萬噸、橡塑材料20萬噸,其他材料5萬噸,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3.9億元。
當前,我國處于可持續發展階段,為了深刻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我們提倡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所謂的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循環經濟在某一產業的具體應用,可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提高農民收入,并同時符合建設新農村與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
因此,本文就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探討,并著重分析了如何發展我國的循環農業經濟的措施和方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宜興市昌興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江蘇省宜興市芳莊鎮,公司創建于一九九八年,是一家集三元雜交瘦肉型商品豬、優質種豬、特種水產養殖、豬糞綜合利用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企業。公司總投資2100萬元,占地面積250畝。
目前,公司巳形成年出欄三元雜交瘦肉型商品豬2萬頭和優質種豬20xx頭的流水線生產規模,實現年銷售收入1300萬元,年利潤250萬元。公司的發展,始終堅持以“科技興園,生態發展”為宗旨,依托南京農大、江西農大、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并成為兩大學正式簽約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公司擁有一支專業從事畜牧、水產、農藝研究的科研技術隊伍,現有的32名員工中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的人員占三分之一。技術力量雄厚,生產工藝先進。
二0xx年五月,作為國家農業部環境能源項目,總投資150萬元的綜合利用豬糞制取沼氣發電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運行,日處理生產生活污水180噸,日產沼氣300立方可用于生活燃料,垃圾焚燒及沼氣發電,現配備25kw沼氣發電機一臺日發電量600kw時,其發動機尾氣通過熱循環吸收可提供4噸開水供生產生活使用。本系統充分回收利用二次再生能源年節約能源價值近20萬元。同時對生產污水凈化分解處理效率達80%以上,其中沼渣可作為優質有機肥提供周邊種植戶使用,年減少化肥使用量近千噸,可部分減少因化學肥料引起的污染。提高了企業及周邊農戶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提升了企業的品位。20xx年公司正籌建二分廠,其中配備一條年產商品豬5萬頭生產線,年產兩萬噸飼料廠一座,污水處理工程擬建3000立方厭氧塔一座日產沼氣1000立方全部用于發電可上500kw小型發電站一座(上網供電)。尾氣余熱充分回收可提供全廠生產生活用熱能。作為宜興、無錫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連續多年承擔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多次被評為“科技進步先進企業”。
公司董事長陸怡同志xx年被評為“無錫市勞動模范”,20xx年被評為“宜興市十佳青年創業之星”,20xx年被評為“江蘇省十住杰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公司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立足長遠,規劃未來,強調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從而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態平衡、示范帶動、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本循環體系,通過沼氣池的發酵,能有效處理豬場25000噸糞水,達到無害化,零污染排放,優化了農村環境,改善了生態質量,保護了太湖上游的生態環境和水體質量,有效達到國家對太湖流域環境治理的要求,也解決了困擾公司生態發展的排污問題,生態效益明顯。沼氣池發酵的糟渣作為200畝公司農田和蔬菜種植的肥料和食用菌生產的培養基,大大節約生產成本。有機肥的還田,還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質量。沼氣的使用,可大大減少豬舍保溫加熱、生活用及食用菌消毒、加熱用燃料,減少公司燃料支出。
沼氣工程技術的應用,真正達到了變廢為寶的目的,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體現生態農業的優勢和發展潛力。沼氣工程技術的應用,使公司達到繼續按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目的,為公司擴大生產規模,繼續再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宜興、乃至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畜牧生產發展和生態農業發展的示范,可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使畜牧業生產步入良性循環,適應進入wto后的農業生產形勢。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8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