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學校管理者評估教學質量和監督教學進度的參考依據,對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工作計劃范文的分享,旨在幫助大家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和教學效果。
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更要激發學生興趣。話說三遍不好聽,要吸引學生,惟有增加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如學習李清照的《醉陰花》時,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詮釋;有時課前活動時有些女生膽小羞澀,在同學們的一再鼓勵下才會走上講臺,我就說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講到人的奉獻精神時,我又常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講到父母之愛時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喲。積累了這些詩句的同學便與老師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學就會問老師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機在課余讓他們抄錄這些詩。我發現當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學生后,他們也會對古詩詞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緊扣考綱內容來精當選材。
選題必須緊扣高考考點,有針對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學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鑒賞能力,從選題上看一般是相思、愛國、詠懷、立志、友情、狀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題。優秀的古代詩詞中所張揚的是:執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于民族的自豪,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讀了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远▓讨?;體味到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真……古詩詞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而同學們對詩字面意義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更不會把它們書寫的答卷上,得分率極低。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沒必要盲目拔高,給學生訓練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肉吃多了也會膩,訓練的量更要控制,同一類型的選兩首練練即可,忌題海戰術,同一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只會降低復習效果,得不償失。因而我們在備課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
三、反復吟誦詩文來增強學習興趣。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通過誦讀為本,來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古詩詞語言往往精練含蓄,意蘊豐富,且富有節奏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加強誦讀,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培養語感,同時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為了讓學生讀好,要時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奏,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奏的知識,例如從音節和意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取各種形式的“讀”。如朗讀、吟讀、品讀、說讀等,指導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徐緩疾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真正做到“聲情并茂”。當然,誦讀活動不應流于形式,它是為理解詩詞服務的。教師可先作示范,讓同學們自己讀讀,相互聽聽,對于一些抒情性較強,寫景優美的詩詞,可采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誦讀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習新課前,讓學生預習自讀;新課開始后教師要范讀,學生朗讀;新課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帶著自己的感覺去品讀、吟誦。只要學生用心動情去讀,均能有很深體會。
四、傳授鑒賞技巧提升學生興趣。
不論怎么復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鑒賞古詩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詩歌品析中想象與聯想的運用,古詩詞言簡而義豐,且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起自己的想象與聯想,否則也就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深邃而優美的意境了。
鑒賞詩詞的一般步驟是“一看題、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題干、五讀文”。題目告訴你詩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你詩的風格,注釋讓你明白詩的寫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題干讓明白答題求,詩文是意境的再現。這樣答題就不會盲目性,出現離題萬里的現象。得分也會高些。
五、動手來畫古詩,以畫帶詩展示才藝。
古典詩詞大多“詩中有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靜謐、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根據古詩詞的這一大特點,我在教學中也常讓學生畫畫,展示自己。讓他們根據理解,發揮想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圖景用他們的筆表現出來。此時,學生們都會非常的興奮,異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后,我讓學生用圖畫再現詩中景色,學生們便興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筆畫下了青山、惡水和層巒疊嶂的山峰;學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學生能描繪出一輪從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掛帆小舟孤獨地漂泊在江中,詩人坐在船頭,傾聽琵琶女訴說心中無限事的哀婉畫面,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誦速度,真是一舉兩得。
總之,只要具備足夠的信心,努力去積累,去感悟,詩歌鑒賞并不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鑒賞古典詩詞。
――鑒賞作品的形象。
學習目標:
學習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詩歌形象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
1.如何理解詩意。
2.如何鑒賞古詩形象。
3.如何作答鑒賞類主觀題。
課型:復習課。
教學設想:
思路: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呈現學習內容,理論實踐相結合。
方法:結合實例,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讀、討論、點撥、講解、評議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
重點:理清鑒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鑒賞評價: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形式:主觀題。
三.鑒賞方法: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本站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想來實現。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入黨志愿書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筆,借助聯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3.品味語言鑒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賦、比、興(創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心得體會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闭埦唧w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了守邊戰士戍邊懷鄉之情。
五.總結: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為主觀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全面的范文參考寫作網站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水平。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學習目標:
1、涵詠詩歌,探究詩歌緣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詩歌意境。
2、學習詩歌,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背誦《登岳陽樓》。
德育目標:了解作者愛國情懷,激發自己愛國之情。
學習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學習難點: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吟詠啟發誦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學生自己定學習任務,教師展示幻燈片,師生明確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悟,指導誦讀(展示原詩)。
1、自由朗讀,結合書下注解,讀懂詩句。
2、質疑問難,大聲朗讀。
3、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本詩的意思。
4、指名朗讀,劃分節奏,注意輕重、緩急、快慢。
三、指導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鑒賞本詩。
1、以思帶說:
詩中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自然景象,請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動形象的描繪。
2、煉字:
抓住關鍵字“坼”“浮”進行體會。
明確:“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3、誦讀,讀出杜甫詩風“大氣”之感,體會作者心胸開闊。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2、思考:是什么使詩人老淚縱橫?結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詩談談。
(師展示幻燈片):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情感及對國家情感的?那為什么要先表達自己的情感?
聯想一下我們學過的老杜的.詩(師展示幻燈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肚锱d八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心?!?/p>
《春望》。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薄兜菢恰?。
4、總結:鑒賞詩詞應從景和情入手,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覺得描述詩的意境應分幾步(師展示幻燈片):
繪景—摹形---溯情。
5、記誦: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聲讀背。
五、遷移擴展: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讀《旅夜書懷》。
結語(師展示幻燈片):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別林斯基)。
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朱光潛)。
讓我們熱愛詩吧!
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讀杜甫的其他作品。
教后札記:
一是選修課教材的處理。我覺得,選修課的學習一定與必修課的學習有區別,而且,這區別應該就在選修課更要重視方法的傳授與規律的把握。這一堂課是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但我一開始就是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一個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鑒賞詩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備課過程中,我也是努力這樣去做的,教案經過了幾次修改,最后定為“導入——譯讀——賞析指導(初知意象----置身詩境——背景介紹—-知人論世——緣景明情)——情讀背誦——遷移擴展---布置作業——結束語”,這樣,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詩境”,如何“緣景明情”,相對就更明晰了。雖然,這種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為選修課教學的探索,我覺得我的這一變革是值得同仁借鑒的。
二是教學中的以情感人。我覺得,一堂精彩的課,應該是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這藝術對于詩歌鑒賞尤以“情”為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嗎!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做到課堂教學中無廢話,而且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煽情契機。而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練就的,那就是盡量能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既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生,備學法,這樣,作為教師就得事先考慮好每一個環節如何過渡,每一個問題如何設計,哪詳哪略哪兒容易激發學生共鳴,這樣才能師生共收獲。
三、幻燈片的合理展示。這么久課件課的教學實踐,讓我知道詩歌教學尤以讀、品、悟為重。若以課件的形式上課,幻燈片的制作一定不能多,而且還要合理展示?;谶@一認識,我一共制作了11張幻燈片,其中有兩張是原詩文,只是便于聽課老師觀看,課后我也覺得幻燈片展示的真是恰到好處。其中:
幻燈片5:在分析人物環節中“是什么使詩人老淚縱橫?結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詩談談”思考題拋出后,才展示了相關背景,突破了一上課就作者簡介背景介紹的傳統形式。
文章是時代的產物,背景展示有時則十分必要,恰切的背景是課堂教學內容渾厚的必要要素。
幻燈片7:起到了方法小結作用,凝練到位。
幻燈片9:作為結束語,引用了兩位名人關于詩歌的名句,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喜愛詩歌的情愫,也使本詩的教學無論是知識情感,還是德育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束。
【登岳陽樓記讀后感】。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鑒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系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2.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鑒賞這篇膾炙人口的杰作藝術上的獨到之處。
教法運用:誦讀、討論、學法設計、問題探討。
學法指導:查找資料、分享感悟。
教學過程:
一、資料查找成果展示:
1.白居易詩歌中的名句。
2.他人對白居易詩歌創作的評價。
3.白居易的生平經歷及思想價值觀。
二、共同探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賞析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讀者之“意”?!爸尽笔亲髡呋蜃髌匪磉_的原意?!澳妗?,三層意思,迎受、接納;考證、探究;追溯、反求??傊?,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既沒有拋棄自己“現在的視域”,也沒有把理解對象“初始的視域”簡單的納入自己“現在的視域”,而是把這兩種不同的視域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視域,從而得出帶有自己個性的對作品的詮釋。不難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賞方法,既要尊重讀者的主體意識之“意”,又不能背離對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賞過程看成讀者之意與解讀對象之志,通過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構新意義的過程。
2.知人論世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三、共同探討《長恨歌》的學習方法。
1.由白居易的詩歌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推出結論:他是現實主義詩人。很多詩文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如《秦中吟》、《新樂府》、《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
2.那么,《長恨歌》反映什么樣的故事?故事的焦點是什么?思路是怎么展開的?
3.《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
4.《長恨歌》藝術上的主要技巧是什么?
5.此詩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四、實戰演習解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1:長恨歌反映的是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其焦點在“長恨”二字。
學生2:全詩思路四段。
段一,寫李楊會合的經過及李對楊的寵幸;
段二,寫叛亂爆發,貴妃殞命;
段三,寫李對楊的無盡思念;
段四,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
學生3:《長恨歌》的主題。
1.歌頌李楊忠貞不渝的`愛情。
2.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
3.批判:歌頌=4:6。
學生4:《長恨歌》的藝術技巧。
1.情、景、理的完美結合。
2.采用七言歌行體。
采用平仄相調的律句,間用對偶,數句一轉韻,音節隨情節而曲折,以感情而頓挫,多出運用頂針格。
3.刻畫人物細膩傳神。
詩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作者不僅生動的描寫了他們的行為舉止,而且將筆觸深入其內心,細膩的刻畫了他們的心理活動。
對楊玉環的描寫刻畫,主要抓住兩點:一是美貌;二是忠貞。
五、課堂小結。
1.《長恨歌》的啟示:
對歷代最高統治者:引以為戒、免蹈覆轍。
對普通人:為眾人活著千萬別只為一人活著。
2.探討生存的意義。
知識歸納。
——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第一單元。
1、《長恨歌》——白居易表現手法:以景襯情。
思想內容:詩歌既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
2、《湘夫人》——屈原表現手法:比興、鋪陳。
思想內容: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愿望。
3、《擬行路難》——鮑照表示手法:比興。
思想內容:表達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的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過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壯志末酬,來表現自己的痛苦心情。
5、《書憤》——陸游。
表現手法:對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6、《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現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寫憤世嫉俗、感慨郁悶的內心世界。
7、《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表現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發了時光流逝,有志難酬和世無知音的寂寞。
8、《越中覽古》——李白表現手法:用典、對比、虛實結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無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表現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別離》(其一)——黃遵憲。
表現手法:對比。
思想手法:以別離之苦寫新事物和技術的昌明。
第二單元。
1、《春江花月夜》——張苦虛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發了詩人對宇宙奧秘的遐想、探求和對人生的無限沉思和感嘆。
2、《夜歸鹿門歌》——孟浩然表現手法:對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3、《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表現手法:想象、夸張、比喻、對比、襯托。
思想手法:表現詩人對權貴的蔑視,對污濁社會的抗議,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
4、《登岳陽樓》——杜甫表現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對比、虛實結合。
思想手法:抒發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涼的孤寂以及不能為多難國家對力的感慨。
5、《菩薩蠻》(其二)——韋莊表現手法:白描、情景交融思想手法:歌頌江南水鄉的景色和人物的秀麗以及對家鄉的思念。
第十課時(二)。
[附錄]。
1、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十大置疑角度。
詩歌的鑒賞資1988年以來,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題。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對偶、煉字、背誦、用典、文學常識等,94年以后,則重在對詩歌進行鑒賞評價。而真正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的是從。自起,則由客觀題轉變為主觀形試題。題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試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20杭州統考題)。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笔鞘裁匆馑?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币痪涞囊饩?。(年通遼統考題)。
【分析】:(1)略。(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蔼毶细邩?,望盡天涯路?!睆莫M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赤峰統考)。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勺呓朔吹箍床怀鰜?。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于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注: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20通遼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問題:(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和。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年淄博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3)豪放而飄逸。
七、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語文課件下載。
?語文視頻下載。
?語文試題下載。
?語文備課中心。
宋朝前后延續了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山水畫發展到宋代,出現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達到了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頂峰水平。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從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都更加的多樣化,出現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畫家,他們以古人為師,以自然為師,以吾心為師,創作了具有豐富審美特色,面貌各異的山水畫杰作,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典范,在美術史上樹立了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畫壇在五代的基礎上人才輩出,風格技法多彩紛呈,成就突出,這一時期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佳作碩果累累。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發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畫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審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漸轉向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美學著述獨到、藝術思潮活躍、繪畫作品精湛,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發展源頭。下面就兩幅名畫作說明。
《情戀蕭寺圖》是流傳在國外一幅影響較大的傳為李成的作品。此圖作為高山峻嶺,深溝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邊平緩,一邊峭拔,產生一種體積感和重量感。巖石的輪廓線,用筆堅實有力,所組成的表面結構具有質感。中景山澗瀑布飛流直下前景深潭,與遠景處一懸瀑形成互相呼應之勢。途中造型曲盡變化的“蟹爪樹”,樹干枝杈筆法穩健有力,樹態展枝搖曳,顯得生動活潑。亭臺樓閣的飛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畫的特點??v觀全圖,筆法嫻熟老健,用墨層次分明,渾厚蒼勁。構圖呈自然開合狀,節奏明快,氣勢雄逸,使觀者猶如身臨其境。
《溪山春曉圖》作者惠崇。
此圖畫江南平遠山水景色。畫面前后始終以重山疊嶺為背景在這山溪河流中間,崗巒起伏,平渚相牽,其上林木蔥郁,花開爛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畫中布局取平遠之勢,但崇山疊嶺,云氣蒸騰,亦顯境界深幽,而縈繞于山間的河流、湖水與云氣融為一片,又使其境空靈渺遠。畫中筆法溫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隨形變化,濃淡相宜。其敷色簡淡,醒目異常,增強了畫面春日融融的明麗氣氛。在這些平凡的景物里,畫家感受到萬物復蘇的歡欣。蘇軾詠惠崇《春江曉景》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賞諸多山水畫名作時,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的經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為題材,而這種情景較集中地出現在北宋時期,在其他時期則比較少見。只有北宋時期穩定的文化氛圍才能使得一種繪畫題材穩定化、持久化。毫無疑問,北宋山水畫的藝術水平及成就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頂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邊”似乎是當時殘山剩水的真實寫照,作品的完整性無法與之比擬。元代由于漢族文人士大夫沒有進入仕途的機會,所以并沒有太多展示他們藝術才華的機會,他們的藝術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時期更是趨向于筆墨技巧自身而漸漸忽略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技法和藝術內涵本末倒置是無法使他們的作品達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時期,統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藝術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正因為如此,畫家們才有寬松的環境來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雪景寒林山水畫的空曠之美也正是北宋文化博大空間的體現。
中國山水畫不講究形似,而是講究意境,以簡潔飄逸的筆法給欣賞者帶去精神上的享受。中國山水畫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寬廣,氣魄非凡,有“方寸之間見萬里”“氣象萬千”的氣度。
“奇”;中國山水畫既強調多樣性又強調統一性,反對平鋪直敘,反對景物雷同。
“遠”;具體說就是散點透視?!澳坑兴鶚O,故所見不周”。中國山水畫不采用西方那種平視靜觀構圖“所見不周”的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視點活動的“三遠”表現法,打破了光陰和時間的限制。
重視立意構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藝術形象是為了表達內心與外界之間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裝飾化與夸張變形的手法,為對象傳神,為作者達意”;創造了獨特的“計白當黑”審美觀念,色彩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這種化繁為簡的創作方法更符合中國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種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d級(鑒賞評價)。
詩歌中的形象有三類:一是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內涵,分析、判斷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2.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領會其語言的風格特點。
3.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達到了什么效果等。
4.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詩歌內容主旨的評價,二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評價,三是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價。
借助多媒體講練結合。
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1課時。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騷》)、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文學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考試形式:主觀題。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想來實現。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筆,借助聯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賦、比、興(創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詩人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有爭論。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有所寄托;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闭埦唧w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了守邊戰士戍邊懷鄉之情。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為主觀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揮我們的水平。
年份詩歌。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磥?,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庇纱丝梢钥闯鏊泥l愁何等濃重。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边@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2.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晏幾道〔宋代〕。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3.贈別二首·其一。
杜牧〔唐代〕。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無論是詩還是詞、曲,題目都與內容有關,或者規定了內容,或者暗示了內容,因而詩歌鑒賞要關注題目。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如不關注題目,也許會誤認為是寫景詩,而實際上它是談讀書好處的哲理詩。
在高考卷中,為降低鑒賞難度,命題人會對影響鑒賞的疑難問題作注釋,或注明生僻字詞讀音,或解釋生僻字詞意義,或交代典故內容,或介紹寫作背景。被注釋處往往是鑒賞的攔路虎,不注釋將妨礙鑒賞;而注釋是鑒賞的一把鑰匙,關注注釋有助于準確鑒賞。故詩歌鑒賞要關注注釋,對注釋不可等閑視之。
意象是傾注作者情感、表達內容主旨的詩歌形象,鑒賞詩歌要通過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態度和內容主旨。因此,詩歌鑒賞要關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礎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全詩的內容主旨。應熟悉復習資料中列舉的各類意象的意義,熟悉詩歌意象與情感態度的四種關系:以樂寫樂、以樂寫哀、以哀寫哀、以哀寫樂。
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最難,因為它涉及面寬,不知從哪個角度切入。要了解表達技巧涉及的范圍,最好能在頭腦中“畫”表達技巧的“知識樹”,將“主干”“枝丫”“果葉”都畫出。表達技巧“這棵樹”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對比、夸張、襯托、反復、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現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其他手法等;結構手法,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鋪墊、前后對比、起承轉合等。各類“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與“果葉”“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詳談。復習資料有詳細介紹,要認真閱讀掌握。
詩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境都是形象。對于敘事詩而言,詩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對于寫景詩狀物詩而言,詩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對于抒情詩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詩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孔雀東南飛》:刻畫的同封建家長制作斗爭的劉蘭芝、焦仲卿等。
王昌齡的《出塞》塑造了戍邊戰士忠心報國,獻身邊塞的形象。
2.詩人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有下面幾種形象類型。
(1)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
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李白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塑造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如杜甫?!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陳子昂?!兜怯闹菖_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得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如陸游和辛棄疾。兩位詩人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丘山”、“羈鳥”、“舊林”、“池魚”、“故淵”,李清照《聲聲慢》中的“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還有其他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再是純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托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詩中,講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系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詩歌特有的名詞,“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首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熔鑄了詩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環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意味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孤憤、倔強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的依據。
5意境。
所謂“意”,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認識現實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蘊理的情”;所謂“境”是詩人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耙饩场?,就是作者的“真感情”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而創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美的集中體現,是詩歌突出的藝術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區別: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這建筑的一些磚石.
塑造形象的常見手法。
1.比興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甚?!痹娋湟陨?、斑鳩起興,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來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輕貌美到人老珠黃的變化。這些比興手法的運用,有助于詩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讀者走進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體味他們的真情實感。
2.細節刻畫。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著力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細節的描寫。如《邶風?靜女》中“愛而不見”這一生活細節表現了姑娘的天真、活潑和調皮,“貽我彤管”則表現了姑娘對愛情的真摯和執著?!犊兹笘|南飛》中描寫蘭芝“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的細節,刻畫了一個愛憎分明、不忍離去但又無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落葉紛紛來渲染一種清冷肅殺的悲秋氣氛,從而襯托詩人窮困潦倒、飄泊無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而進行了環境氣氛的烘托。
4.對比襯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與婚后變節也形成對比。通過對比,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剛強,反襯出男主人公的無情無義、“二三其德”。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8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