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有利于教師的自我評價和提高,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教學工作計劃的案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閱讀本第28—30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氣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綠色化學的主要特點:。
(1)充分利用資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條下進行反應,以減少向環境排放廢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所消納,實現“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于、社區安全和的環境友好的產品;
注: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學原理從頭消除污染。
1.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現象。
2.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能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
3.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
4.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五彩紛呈的化學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有趣的實驗與老師的點撥中輕松掌握化學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1、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日常生活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式,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F象。
(2)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點: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方法:實驗探究。
手段:多媒體教學。
實驗準備:燒杯、量筒、水、品紅、濃氨水、酒精。
課時:二課時。
5分鐘后比一比誰能正確背誦上述知識點并解答相應的習題。
(二)檢查自學效果。
1、課本p32習題一、選擇題1-3二、填空題。
2、觀察下列實驗現象,從溶質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結論。
p27實驗9-2p28實驗9-3。
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2、結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通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
增強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4、在分析空氣組成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燃燒;知道燃燒和燃燒的條件;能利用燃燒條件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探究燃燒的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設計實驗,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增加對化學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燃燒條件。
【難點】利用燃燒條件解釋一些日?,F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演示魔術:燒不壞的手絹(將20ml的95%的酒精與10ml的水混合。把一塊棉布手絹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輕輕擰干,用坩堝鉗夾持,在酒精燈上點燃,并輕輕抖動手絹。手絹表面迅速燃燒起來,熄滅后,手絹并沒有燒壞)。
教師:學習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能揭開魔術的奧秘了。
環節二:講授新課。
請學生們回憶以前學過的燃燒的實例,說一說燃燒時觀察到的現象。
歸納:通常意義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過渡:什么情況下能燃燒?燃燒需要什么條件?接下來我們探討燃燒的條件。
進行三組對比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1)水與酒精的燃燒對比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燃燒需要可燃物的結論。
(2)對比實驗【7-1】,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水下白磷不燃燒。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燃燒需要與空氣或氧氣接觸,并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學生思考并討論讓水下白磷燃燒的方法,教師聽取意見后演示實驗【7-12】,熱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氣后燃燒。
總結: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是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揭秘魔術:水分蒸發吸收了酒精燃燒釋放的熱量,使手帕的溫度達不到其燃燒的最低溫度,手帕無法燃燒保持完整。
環節三:拓展提升。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燃燒和燃燒的條件,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是可燃物、氧氣或空氣、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
作業:思考怎么才能滅火。
四、板書設計。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通過探究讓學生討論燃燒的條件及推出滅火的原理。
教學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燈片、白磷、薄銅片、大燒杯、熱水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火是燃燒的一種現象。在日常生活和過去的學習中,我們曾見過或遇到過許多燃燒的事例,你見到過哪些燃燒的事例嗎?請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
[學生活動]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同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以鼓勵為主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從燃燒的現象(發光、發熱)和有新物質產生兩個方面討論燃燒的特征,并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匯報自己的觀點,最后形成燃燒的定義。
[小結]燃燒的定義:呵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師: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那么,大家想過沒有,什么樣的物質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燃燒?也就是說.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呢?下面我們一起進行實驗探究。
二、實驗探究。
1.燃燒的條件。
[實驗l]學生分組進行教材中“活動探究’’的實驗。,教師巡視各組,及時肯定學生的正確操作并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事實得出正確的結論。
[討論](投影)。
(l)由上述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2)由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
(4)綜合上述討論,可得出燃燒需要哪些條件?
師:通過同學們進行的實驗探究及問題的討論,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物質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可燃物(即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與空氣(或氧氣)接觸;。
(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
組織學生認識常見物質,例如木材、木炭、酒精、無煙煤等著火點。
2.滅火的原理及方法。
師:火給人類帶來了熟食和溫暖,但火一旦失控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同學們你知道生活和生產中通常采用的滅火方法嗎?請各小組將你們所知道的滅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最多。
2、能解決溶液稀釋過程中的有關計算。
3、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稱取物質質量、能準確的用量筒量取液體體積。
4、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重點: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步驟、稀釋問題的計算方法。
難點:稀釋過程中溶液變化的分析。
教師:(投影顯示)市售過氧乙酸[c2h4o2],其標簽上的部分文字說明如下:
名稱質量分數。
過氧乙酸40%。
水55%。
雙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義有哪些?
學生:過氧乙酸的質量分數為40%,表示每100份質量的過氧乙酸溶液含40份質量的過氧乙酸、55份質量的水和5份質量的雙氧水。
學生:(不少同學)見過。
教師:你們能簡單地說說這個過程嗎?
學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藥水,然后把種子放到藥水中,就把好種子先出來了。
教師:那么,你知不知道,他們配的是什么藥水???
學生:不知道!
學生:當然想了!
教師:那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兩種方法來配制16%的食鹽水。我們先一起來看桌子上的儀器和藥品(師生一起:燒杯、托盤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鹽、20%的食鹽溶液)。
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配制選種液。在此之前,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驟歸納一下。
學生:(看書,并通過討論,進行歸納)。
師生共同總結: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驟為:
1、計算;2、稱量;3、配制;4、裝瓶,貼簽。
教師:下面我們開始用第一種方案配制該選種液:請你用水和食鹽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師生一起:計算要配制50克16%的選取種液,需要水和食鹽各多少克?(學生思考、計算;師生交流,教師適時加以點撥)。
教師:(板書)。
解:已知溶液的質量是50克,溶液的質量分數是16%,
所需溶質的質量為50g×16%=8g。
所需溶液劑的質量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選種液,需要水42克,食鹽8克。
教師:我們已經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計算。下面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用天平稱取食鹽的質量,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學生嘗試操作,教師做巡回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以上操作)。
學生:應注明溶液的名稱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學生進行操作)。
學生:往濃溶液里加水??!
教師:不錯?,F在我們就一起來試試,用20%的食鹽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選種液,其步驟與第一種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計算;2、稱量;3、配制;4、裝瓶,貼簽。
教師:請你繼續談談你的具體計算方法。
學生:因為是加水稀釋,所以整個過程中,溶質的質量是不變的,不妨設所需20%的食鹽水的質量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質質量就為20%x,而100克16%的食鹽水中含有的溶質質量為100g×16%=16g。
教師:接下來同學們按照這個思路試著做一做。(投影顯示解題格式與要求)。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并進行展示和交流。
學生:用密度公式換算一下就行了。
教師:一般情況下,16%的鹽水的密度大約為1.03g/l。
學生:(進行計算)。
學生: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倒入一只干凈的燒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食鹽水的`體積,加入燒杯中并用玻璃棒攪拌后裝瓶,再貼上標簽。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教師:同學們的計算和實驗操作都做得很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獲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學生:(學生分組交流看法和觀點,達成共識)。
教師:(布置作業)。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
板書設計。
二、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
1、實驗步驟。
(1)計算m溶質=?m溶劑=?
(2)稱溶質質量加入燒杯、量溶劑體積加入燒杯。
(3)攪拌混合均勻。
2、溶液的稀釋。
稀釋前溶質的質量=稀釋后溶質的質量。
稀釋后溶液的質量=稀釋前溶液的質量+加入水的質量。
我們同學現在對空氣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們對空氣卻知之甚少。最初,人們對于物質為什么能夠燃燒著迷,激發了好多人的研究興趣,于是一些科學家對于“燃燒的本質”展開探究,經過若干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這一奧秘逐漸被揭開,空氣的成分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下面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足跡,步入空氣成分的探究中吧。
閱讀本第26頁的內容,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在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現了哪些現象?
2.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元素周期律》屬于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周期律屬于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采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周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為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為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為了增強啟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教學重點: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1、2兩點為本節課重點)。
本節教學難點: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請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思考以下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5)中國古代認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你是認為怎樣認為的?
2、講授新課:
[實驗3-2]品紅溶于水。
現象:品紅逐漸向水中擴散。但時間較長后才擴散均勻。
提問:為什么品紅能在水中擴散?
明確:學者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質(板書)。
板書: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問:我們能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看到分子嗎?那怎樣才能看到分子呢?
講解: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分子雖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結論1:分子質量很小,體積很小。
探究活動1:
操作:1、在試管中加入蒸鎦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仍為無色。
操作:2、在試管中加入濃氨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變為紅色。
操作:3、將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觀察12分鐘。
現象: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而燒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為無色。
結論2、分子在做不停的運動。處于永恒的運動中,溫度越高,運動的速度越快。
解釋:(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活動探究2、酒精與水混合。
現象:100毫升酒精與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毫升。
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結論3:分子之間有間隔。
解釋:(1)為什么物質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
(2)為什么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3)夏天自行車的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鐵路上的鐵軌之間為什么留些空隙?
總結:略。
作業:昌平練習冊,課后習題。
課后反思:
鐵、鎂等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化學方程式。
二、新課導入。
師:鋁和鐵相比較,具有哪些優良性能?為什么飲料罐通常都用鋁做而不用鐵?
生甲:黃銅與黃金的密度不同,測一下它們的密度即可區別。
生乙:黃銅與黃金的硬度不同,把它們互相刻畫,硬度大的為黃銅,小的為黃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一下,變黑的為黃銅,不變色的為黃金。
……。
師:甲、乙兩種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化學性質。
師: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屬,就需了解金屬的各種性質。上個課題我們學習和研究了金屬的物理性質,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
三、新課教學。
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課件展示黃金項鏈、銀戒指、學生用的小刀、鎂條等金屬物品。學生觀察其表面顏色。
師:是誰給純凈的金屬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氣!
師:確切地講,是空氣中的氧氣。
實驗探究1】。
步驟:1.分別把鎂條、鋁片、銅片用砂紙打磨后放在空氣中,過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現象。
2.用坩堝鉗夾住鎂條、鋁片、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并記錄現象。
現象:1.鎂條、鋁片表面變暗,銅無變化。
2.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鋁片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
結論:金屬可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請三位同學上黑板書寫: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師:鐵在純氧中點燃能反應嗎?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fe+2o2fe3o4。
師: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可得出金屬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生: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討論]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相同嗎?
生:鎂、鋁等在常溫下就能與氧氣反應;鐵、銅等在常溫下幾乎不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溫時能與氧氣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即使在高溫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講解]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性質除了可用于鑒別物質(如黃銅與黃金的鑒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就是由于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產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廣泛應用,除了因為改進了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鋁的抗腐蝕性能好。
生:鋁制品耐腐蝕是由于鋁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保護膜;若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制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師:我們平常所說的“電化鋁”實際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鋁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鋁保護層的鋁制品。
2.掌握鐵跟氧氣、酸及硫酸銅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現象和相應的化學方程式,使學生對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3.使學生對鐵及鐵制品銹蝕的原理和一般防銹方法有一個常識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對鐵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1.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2.建立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的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
【教學方法】講述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試管。
【教學過程】。
在前幾章中,我們學習了氧、氫、碳等非金屬的一些性質,在這一章中,將主要學習一種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用途廣泛的金屬--鐵,我們將介紹鐵的一些性質。以及一些常見金屬的知識。
“鋼鐵”這個名詞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鋼并不等于鐵,雖然鋼的主要成分是鐵,但在性能方面跟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鐵的性質。
一、鐵的物理性質。
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為7.86克/厘米3,熔點為1535℃,沸點為2750℃,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鐵制品一般都不是純鐵,討論金屬的物理性質主要從色、態、光澤、熔沸點、密度、導電、導熱性質和硬度等方面來研究。
二、鐵的化學性質。
1.鐵與氧氣的反應。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鐵可以氧氣中劇烈燃燒,鐵還可以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來制備氫氣,這些反應能說明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
演示:演示實驗6-1。
現象:第一支試管中的鐵釘生銹了,第二、第三支試管中的鐵釘沒有變化。
討論: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
答: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容易生銹,鐵生銹是鐵與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的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鐵銹的成分很復雜,主要是氧化鐵,鐵銹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鐵制品表面的鐵銹如不及時除去,會加快鐵制品的生銹速度。
討論:怎樣防止鐵生銹?
防止鐵生銹可采用將鐵與空氣隔絕,或保持空氣的干燥,當然第二種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與空氣隔絕,如在鐵制品的表面噴上一層漆,在一些鐵制品表面鍍上其他金屬或通過化學反應使鐵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鐵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層保護膜,以防生銹。
1、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現象。
2、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能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
3、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
4、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五彩紛呈的化學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有趣的實驗與老師的點撥中輕松掌握化學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重點:探究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難點:初步運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掌握新的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鎂條、鋁片、銅片、鐵片、酒精燈、坩堝鉗、火柴、砂紙、稀hcl、稀h2so4、試管(若干)。
一、知識回顧。
鐵、鎂等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化學方程式。
二、新課導入。
師:鋁和鐵相比較,具有哪些優良性能?為什么飲料罐通常都用鋁做而不用鐵?
生甲:黃銅與黃金的密度不同,測一下它們的密度即可區別。
生乙:黃銅與黃金的硬度不同,把它們互相刻畫,硬度大的為黃銅,小的為黃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一下,變黑的為黃銅,不變色的為黃金。
……。
師:甲、乙兩種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化學性質。
師: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屬,就需了解金屬的各種性質。上個課題我們學習和研究了金屬的物理性質,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
三、新課教學。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課件展示黃金項鏈、銀戒指、學生用的小刀、鎂條等金屬物品。學生觀察其表面顏色。
師:是誰給純凈的金屬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氣!
師:確切地講,是空氣中的氧氣。
【實驗探究1】。
步驟:1.分別把鎂條、鋁片、銅片用砂紙打磨后放在空氣中,過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現象。
2、用坩堝鉗夾住鎂條、鋁片、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并記錄現象。
現象:1.鎂條、鋁片表面變暗,銅無變化。
2、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鋁片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
結論:金屬可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請三位同學上黑板書寫: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師:鐵在純氧中點燃能反應嗎?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fe+2o2fe3o4。
師: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可得出金屬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生: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討論]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相同嗎?
生:鎂、鋁等在常溫下就能與氧氣反應;鐵、銅等在常溫下幾乎不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溫時能與氧氣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即使在高溫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講解]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性質除了可用于鑒別物質(如黃銅與黃金的鑒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就是由于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產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廣泛應用,除了因為改進了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鋁的抗腐蝕性能好。
生:鋁制品耐腐蝕是由于鋁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保護膜;若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制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師:我們平常所說的“電化鋁”實際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鋁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鋁保護層的鋁制品。
。
在上一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分子和原子構成宏觀物質的基礎知識?,F在,我們將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了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從微觀的視覺來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認識物質的結構與物質的性質之間的聯系。原子可以再分為更小的的粒子嗎?原子是怎樣構成分子和物質的?化學家用什么標準語言來描述微觀世界?這些問題將在本節課中逐一得到解決。我們還將通過有關原子結構的動畫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總結和歸納,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探究,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但是,科學研究表明,原子可以再分為更小的粒子。我們通常難以看到原子及其內部結構,因此,在本課題的學習中,利用動畫,發揮想象,在頭腦中簡歷一個形象的原子結構模型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本課題要求我們通過學習,達到如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并知道整個原子呈電中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是有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3)掌握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微觀的探究與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這一個內容,本來就是比較抽象,難懂,難掌握的。但同時,這也是初中階段尤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因為,這是讓學生步入微觀世界的基礎課程。掌握的好與壞,將會影響之后的學習。因此,我的備課中,我的要求比課程標準和考綱都要深入一點。尤其,在相對原子質量一個內容中,我想讓學生更加明白其內在的來龍去脈,所以,我設計了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這一公式的由來的這一節的內容。但是,同時,這個班的學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針對一些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低,需要好一長時間來慢慢消化和理解,除此,對之前的知識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礎不夠扎實。所以,要理解好這一節課的內容有點難度。這個班的特點是上課比較積極,比較熱情,喜歡上化學課,不懂會馬上問喜歡和老師交流。但由于,我深信他們會慢慢理解的,所以,我還是堅持了之前的課堂安排。這個班的學生還有一個特點:這堂課剛開始,對原子的構成的這一個內容,還是很容易的掌握,因為通過動畫的觀看,和一些圖表的對比,他們還是容易地接受了,在小結階段和練習階段還是能順利地完成。至于,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這個主要是電量相等,電性相反,互相抵消的原因,但是他們也不好接受,于是,我通過舉例、形象的比喻,還經過兩三次的講解,讓他們也明白過來了。但是到了,相對原子質量這一部分,由于這是一個除法的計算,是一個比值,不是真實的原子的質量。而且定義又比較復雜,他們開始就難以接受了,到了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這個公式講解,他們就更加不明白了。
原本,我以為是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會得出這個公式,因為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我主要是通過圖表的歸納、總結而得出來的,至于為什么會得出,我沒有好好地解釋的。于是,我就以為解釋了原因,他們會更好地掌握。于是,我就解釋了原因。怎么知道,一解釋,整個內容就更加難懂了,他們聽得就更加懵懂了。所以,這一個內容,課后,老師的指導就是情愿不說,因為,本來就不太掌握的再說難懂的知識點,他們會更加不明白。難度大的內容不要放在一起,應該分化它,要循序漸進,不要把難的問題都放在一起,一步到位只會弄成漿糊。
總的來說:
1、本節教學內容幾乎是全新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甚至是無法想象的抽象內容,從教學要求來看,只要求基礎學生掌握知識就可以了,明確了本節教學任務后,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從而分化難點。
2、在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在學生活動中,不斷用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表達、合作的機會。把教學定位在一種交往。對話關系之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
3、在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在學生活動中,不斷用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表達、合作的機會。把教學定位在一種交往。對話關系之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
5、習題的內容和形勢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注意層次性和開放型,還要加強題目的實踐性、合作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通過這一節課,讓我明白,上好一節課,真的要認真好好分析學生,包括他們的知識水平,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思維習慣,多舉例子,多形象去表達出來,這樣的話,學生會更加容易去掌握好一個知識點。假若,在這一節課中,這些知識點是比較難懂的,能簡單化的話應該盡量去簡單化。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這個公式講解應該放在作業的處理里來講解,以化解學生學習的難度。我覺得不應該:自以為學生會明白,多說一些,多挖深一些,他們會更加容易去接受,這些都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說的,不是全部的學生都適用,否則,這樣的話,會使原來理解的知識更糊涂。
這一節課的內容,我們做老師的,應該掌握好度的把握,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可以介紹不同的程度,假若學生的能力比較強,基礎比較扎實,可以多說一點,多解釋清楚事情、真理的來龍去脈。但相反,能力一般的,基礎比較薄弱的話,我們應該避免這些更難掌握的內容繼續說下去該簡單就簡單,可以分化難點,把一些難點放在作業的處理里。
至于其他方面的話,還是能比較好地把握得到。例如,一節課的導入,內容的順序安排,知識點之間的一環扣一環的銜接等等,都是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1、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現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分子的知識。
1、建立微觀運用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運動的不同。
目標教學法。
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課時。
前提診測: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組成嗎?
目標展示:
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目標導學:
問:化學是研究什么?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學科。
談話:通過緒言課和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質的性質分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節將進入對物質的組成、結構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質則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演示:碘的升華。
讓學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書中所列五個生活中的現象,教材在解釋這些現象時作了怎樣的假設?(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是運動的,粒子之間有一定間隙)通過這個假設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擴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農田,由于氨氣微粒跑到空氣中去,所以很遠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這些微粒在科學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糖分子遇到水就擴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氣可以擴散到空氣中去,可見分子是運動的。
2.分子是有間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因為構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間有空隙,當這兩種分子混合時,有的分子擠點了空隙,所以混合后體積小于200毫升。
結論: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分子是運動的,分子間是有空隙的。
我們能聞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氣味,卻看不見氨分子,可見分子是微觀粒子,它的體積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一樣,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徑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徑約為4×10-2米,地球直徑大約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這體積,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熱后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本質沒有變化,其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
硫分子和氧氣分子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學變化后,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只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并非所以物質的化學性質,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物質熱脹冷縮、“三態”的互變等。
四、純凈物和混合物。
演示:鐵粉與硫粉的混合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未混合,混合后,分離后鐵粉與硫粉的顏色。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所有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練習:下列物質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
(1)空氣(2)冰、水混合物。
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從分子看主要看該物質是同種分子,還是多種分子組成,依此可判斷空氣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卻是純凈物。
問:什么叫高純硅?
引導學生閱讀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說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在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都必須取用純凈物,因為一物質里如有雜質,就會影響這種物質固有的某些性質,而且要求物質的純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質量很小,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運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區別純凈物與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2.分子是有間隙的,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定間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純凈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或幾種不同分子組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如:空氣、天然水、渾濁的石灰水等。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或同一種分子構成)。
如:氧氣、水、二氧化碳、氧化鎂等。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系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實驗的探究。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說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討論:人們身邊的物質,激發學生的興趣。
3、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分解。
閱讀:學生分析推測。
實驗: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并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1、觀察與思考:鐵絲生銹。
現象:鐵絲生銹了,燒杯中紅色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初步分析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節,要學會觀察。
2、體會化學工業的作用。
觀察與思考:火柴的燃燒。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后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后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境問題。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發現,dna結構的發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練習與實踐:p912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
2.列舉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燃料的選用來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過討論,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燃料對環境影響的學習來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討論逐步養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實踐的科學精神。
數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
2.新能源、新燃料的開發和利用。
難點:1.對燃料燃燒產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開發和利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課(約5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問: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們呼吸的空氣呢?是什么使全球變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氣體污染了空氣;二氧化碳過多形成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
提問:那么這些有害氣體,以及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可能回答不出此問題,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課:(板書:課題三使用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進入課堂情境。
二、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約30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展示幻燈片,把問題給學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關的問題回顧學過的知識。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觀看幻燈片增加感性認識。
汽車尾氣的污染、相關的問題思考,回答知識的聯系。
提問:那么如何來減少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呢?分組討論,總結歸納防治措施:
知識的由于。
小結:總結展示產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關內容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知識的習慣。
三、使用和開發新的燃料及能源(約10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出氫氣也是一種環保燃料,讓學生寫出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寫出化學方程式。
情感交流。
這堂課里,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觸?
板書設計。
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化學變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目標展示: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目標導學:
問:化學是研究什么?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學科。
談話:通過緒言課和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質的性質分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節將進入對物質的組成、結構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質則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演示:碘的升華。
讓學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書中所列五個生活中的現象,教材在解釋這些現象時作了怎樣的假設?(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是運動的,粒子之間有一定間隙)通過這個假設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擴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農田,由于氨氣微粒跑到空氣中去,所以很遠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這些微粒在科學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糖分子遇到水就擴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氣可以擴散到空氣中去,可見分子是運動的。
2.分子是有間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因為構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間有空隙,當這兩種分子混合時,有的分子擠點了空隙,所以混合后體積小于200毫升。
結論: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分子是運動的,分子間是有空隙的。
我們能聞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氣味,卻看不見氨分子,可見分子是微觀粒子,它的體積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一樣,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徑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徑約為4×10-2米,地球直徑大約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這體積,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熱后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本質沒有變化,其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
硫分子和氧氣分子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學變化后,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只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并非所以物質的化學性質,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物質熱脹冷縮、“三態”的互變等。
四、純凈物和混合物。
演示:鐵粉與硫粉的混合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未混合,混合后,分離后鐵粉與硫粉的顏色。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所有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練習:下列物質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
(1)空氣(2)冰、水混合物。
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從分子看主要看該物質是同種分子,還是多種分子組成,依此可判斷空氣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卻是純凈物。
問:什么叫高純硅?
引導學生閱讀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說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在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都必須取用純凈物,因為一物質里如有雜質,就會影響這種物質固有的某些性質,而且要求物質的純度越高越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開采和節約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化學反應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煉制的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過程與方法。
自己動手做鹽酸與鎂條反應的實驗,體會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增強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燃料不充分燃燒對空氣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甲烷的燃燒及產物的檢驗。
2.石油分餾的產物及用途。
難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教學工具。
有關化石燃料的錄像資科,導氣管、燒杯、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播放一段flash錄像:(特寫)燒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溫度為20℃的溫度計。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鏟新煤,紅紅炭火變暗,溫度計示數隨之下降到16℃。過了一段時間,炭火又變得紅熱,溫度計示數又上升至20℃。
師:生活中的這個常見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不需要學生立即回答)。
二、推進新課。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師:我們都知道燃料燃燒時產生了熱量,是不是只有通過燃燒才能獲得能量的呢?下面我們來做教材上的實驗7-3。
師: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生石灰與水反應會放出熱量。
師:這種化學反應放熱現象在許多化學反應中都會發生,大家請思考:
(1)化學反應都是放出能量的嗎?請舉出生活中你見過的吸收能量的化學反應的例子。
師:演示硫粉在空氣中和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播放煤塊和煤粉在空氣中燃燒的錄像,讓學生比較反應現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師: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經長期復雜變化成煤。
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師:大多數的煉鋼廠、熱電廠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師:(1)煤是純凈物嗎?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還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無機礦物質(主要含硅、鉛、鈣、鐵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應所放出的熱量。
師:知道人們怎么綜合利用煤的嗎?煤加工后的主要產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絕空氣加熱。
煤氣的主要成分:
氫氣(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氣體。
師:我國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慶、大港、勝利、華北等。
師: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嗎?石油產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還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話,石油會燃燒不充分,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生成大量的黑煙和含s、含n等有害氣體。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師:煤氣泄露會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裝液化石油氣在安全上應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體和財產的安全;使用罐裝液化石油氣在安全上應注意不能加熱,不能猛烈撞擊等。
師:有人說天然氣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氣,對不對?
生:不對,因為雖然天煞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與純甲烷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師:說得對,下面我們來看看天然氣的成分。
1.構成:主要是碳和氫元素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
4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
(注意:點燃之前要驗純)。
ch4+2o2===co2+2h2o。
。
(1)盛放紅磷的集氣瓶內,除了水,還有什么?(空氣)。
總結【講述】兩百多年前,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做的實驗與我們今天的實驗異曲同工。打開課本課本26頁。
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生反應,各自保持著各自的性質。
課題2氧氣。
鐵絲銀白色固體在空氣中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下定義】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化合反應多變一。
鐵絲銀白色固體在空氣中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在實驗室里,我們通常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氯酸鉀或高錳酸鉀的方法來制取氧氣。
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討論】。
(1)在一定量的氯酸鉀中加入少量的高錳酸鉀,是否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因為高錳酸鉀受熱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錳,二氧化錳可以降低氯酸鉀分解的溫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鉀的分解速率。
(2)高錳酸鉀是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為什么?
答:高錳酸鉀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因為高錳酸鉀受熱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質,在反應前后,高錳酸鉀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發生改變,因此高錳酸鉀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但是高錳酸鉀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錳是加快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7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