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課文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和應試能力。下面是一些經典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借鑒學習,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由于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內容標準: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是聚落,并通過對比城鄉不同聚落的資料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主要差異。
(2)通過不同自然條件下的聚落形成與發展的相關資料,歸納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通過比較不同民居建筑外貌的差異,分析民居與環境的關系。
(3)以當地特色聚落的發展與保護的為例,展開討論,提高保護聚落的認識。
評價設計:
1.通過組內交流教學活動一的問題1、2、3。(組內評價目標1)。
2.全班交流并通過一名中等學生板演教學活動二的圖表(教師評價目標2),組內交流“能力提升”答案(組內評價目標2);每小組選一名代表交流“民居與環境的關系”表格要求(師生共同評價教學目標2)。
3.各組選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對傳統民居發展與保護的態度(師生共同評價教學目標3)。
教學活動:
情景導入:用ppt播放有背景音樂——《文登是我家》的城市與鄉村的視頻、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城市與鄉村的變化以及城鄉的差異。
學生交流:家鄉美,美在哪里?城市與鄉村的美各體現在哪里?
教學活動一:區分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結合導學案中的資料、課本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體驗自主完成這部分知識,每位同學完成后,小組內交流,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看看別的小組能不能幫忙解決。
[導入]大家知道,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那么工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什么呢?(礦產資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的礦產資源。
[板書]第四節礦產資源。
[活動]讀教材中四幅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分析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對不同礦產資源分別回答。
[教師小結]煤礦、石油、天然氣、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分布都具有既廣泛又相對集中的特點;其中,煤、石油、鐵礦北方居多,有色金屬南方居多。
[提問]這樣的分布特點,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運輸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集中分布,有利于礦產資源大規模集中開采,形成全國性礦產基地;但是不同地區需要進行礦產資源的流通交換,加重了對運輸的負擔。
[轉折]結合“做一做”第一題,我們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和石油基地。
[補充]礦產資源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煤、石油和天然氣都屬于能源礦產。我國雖然是一個能源大國,但是人均量比較少,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能源已經漸漸不能滿足需要了。
[提問]如何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呢?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加強能源勘探開發;加強能源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尋找新能源。
[承轉過渡]再來關注一下我們國家金屬礦產的情況。
[板書]三、金屬礦產。
[學生討論回答]略。
[活動]請學生結合“做一做”中的練習,讀“我國主要鐵礦分布圖”,找找我國主要的鐵礦。
[轉折]有色金屬礦產有什么作用呢?請大家讀教材中的“讀一讀”材料,結合你們在課下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色金屬礦產都有哪些用途。
[學生回答]略。
[活動]分組找一找主要的銅礦、錫礦、鎢礦、銻礦、稀土礦等等,并且以競賽的形式做連線題,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強調]有色金屬為我國的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我們決不能忽視。
[轉折]像其他資源一樣,我們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板書]四、問題和對策。
[活動]讀教材中的“問題和對策”這一框題的內容,討論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主要問題包括:亂采濫挖、嚴重浪費、破壞環境。
[提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節約、合理使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尋求替代品。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一、導入語: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難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一、設問導入,激發求知欲望。
古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句詩從地理的角度看,對嗎?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板書)一、地球上的水體。
上圖中地球上水體的存在形態有哪三種?
(提問,學生搶答,引入水資源的概念,從數據讓學生感受水資源的稀缺與寶貴。)。
二、閱讀圖表,明確相互關系。
(板書)二、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
(個別提問,學生補充)。
三、讀圖探究,建立知識聯系。
(學生在白紙上畫出水循環示意圖,隨機選擇2位同學上臺展示)。
(板書)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四、聯系實際,深入理解規律。
(閱讀課本,結合上圖,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板書)四、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五、拓展延伸,激發環境意識。
聚焦黃河水危機。
材料1伴隨著斷流性質的惡變,黃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現了急劇衰竭的過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黃河水量發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減,年均入海從70年代的310億m3頓減為140億m3,已大大低于200億m3的生態流量。,實際入海13億m3,僅為天然水量的2.2%;黃河已經沒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說黃河“干”了絲毫不為夸張,已經完全是貧水性質的“水源性斷流”。
材料2“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于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材料3一噸黃河水值多少錢?
“一噸(立方米)黃河水在黃河下游引黃渠道農業用水就是1分錢左右,這還是多方呼吁后12月1日調整的價格?!比珖舜蟠?、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接受采訪時說,“按目前一瓶礦泉水平均2元的價格,200噸黃河水才值一瓶礦泉水?!?/p>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黃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時,內蒙古、寧夏引黃灌區卻大水漫灌,一畝地平均用水量超過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產0.45公斤糧食。換算一下,一噸黃河水的產出僅有五角錢。
在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價格也在20做了調整,目前從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每立方米為3.9分(4-6月為4.6分)。但即使如此,水價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黃河沿線聚集著眾多讓人驕傲的工業企業,但付出的代價是,工業生產用水每萬元產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發達國家3至4倍。
3、如何緩解黃河的水危機,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分組合作,形成小組共識,各組代表發言、展示)。
結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蓮突?。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我們責無旁貸。
【課后作業】。
各組上網查閱“海綿城市”“城市內澇”等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圖文并茂。
【板書設計】。
§3.1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的三態:固液氣。
2、主體:海洋水(陸地:冰川水)。
二、水體的相互關系(簡圖)。
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循環的分類及主要環節(簡圖)。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用小華和小明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創境導入,讓大家思考世界上有這樣的地方嗎?為什么?如果怎樣他倆的愿望就有可能成為現實了?根據課前預習成果,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引入地球自轉運動知識的學習。
導入2:朝輝夕照,日月輪回。你知道為什么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的嗎?地球上的晝夜更替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課前預習成果,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引入地球自轉運動知識的學習。
導入3:用不同地方、時間差異的生活圖片創景導入,根據課前預習成果,小組成員討論現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轉運動知識的學習。
北京、開羅、紐約的時間為什么不同呢?
講授新課(實驗探究,歸納提升)。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
2.你知道地球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嗎?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演示、點撥提升,幫助學生認識地球自轉運動的特點,并強化對地球自轉方向的繪圖工作。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小組長組織大家,繼續剛才的實驗,用燈泡、手電筒或蠟燭等光源照射地球儀,并按照地球自轉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的產生,探究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晝夜更替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圈)的關系:
晨線、昏線的判斷(自轉法):
各地時間差異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地方時、區時、北京時間和日界線問題的解決如下。
老師在介紹地方時、區時、北京時間和日界線的相關知識時,應著重讓學生認識由于地球的自轉,地球上的時間是東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經度的地方時間相同,不同經度的地方時間不同;北京時間是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東八區中央經線120°e的地方時,是全國統一使用的時間;日界線理論上是180°經線,實際上與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點和舊的一天的結束,0點經線是另一條日界線,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線;至于地方時、區時、北京時間和日期的具體計算問題,因為學生的知識基礎還比較少一些、理論理解的難度也很大,建議初中階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階段再去系統學習。
承轉:用日影變化的生活圖片創景導入,根據課前預習成果,小組成員討論現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轉運動知識的學習。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用地球儀以及燈泡、手電筒或蠟燭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用手電筒作為光源,模擬太陽光的照射,觀察光亮點(直射點)與地球儀上三條標志性緯線(赤道、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的位置關系。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
2.太陽直射點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間移動的?
3.下面兩種情況中,太陽分別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觀察家鄉所在的'地區居民樓的主臥室和陽臺,通常朝哪個方向?為什么?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并聯系生活中的地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在地表的移動、正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太陽直射點在地表的移動示意圖:
正午太陽高低的變化:
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帶的劃分:
歸納比較,實戰演練。
課后作業。
上網查詢不同溫度帶的自然景觀差異以及家鄉自然景觀的季節變化知識,下節課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到講臺展示,小組之間互相點評和補充,獲得對地球運動知識的生活體驗和感悟。
教學反思。
本節課講解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運動現象和運動周期,引入了“天”和“年”兩個常用的計時單位。
首先,學生的特點是對本節課有所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現象,但是認識的不夠深入,因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分析蘊含在生活現象背后的地理知識,學有所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七年級的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很高,具有很強的表現欲,因此我在講課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參與的空間,更多展現學生的風采個性。
秉承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尊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使地理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通過演示、視頻、建立模型等解釋原理,在學生掌握地理規律的同時,通過事例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熟練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構建了以下教法和學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小學已學過的知識,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觀的演示和觀察、廣泛的交流與思考,使學生將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實驗演示、讀圖觀察、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等方法去發現事物的周期性變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演示、畫圖,實現圖文轉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思維和歸納思維能力。
一、基本情況。
1、課程名稱:地理。
2)教材使用情況:湘教版必修1——3。
3、任課班級:高三(4)。
4、本學期周課時:3或5。
5、計劃教學時數:90(包括假日活動)。
6、已完成教學情況:無。
二、教學計劃。
根據新課標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并按市教研室和學校的要求,本學期進行第一輪復習,為了更好的指導好高三地理高考復習,特制定復習計劃。具體內容如下:
(一)復習內容:必修1——必修3,地球和地圖。
(二)復習時間:從20__年9月1日至20__年1月,共21周。
(三)復習安排:
第1周必修一1.1——1.2。
第2——4周1.3。
第5周1.4,2.1——2.2。
第6-7周2.3。
第8周2.4,3.1——3.2。
第9周3.3。
第10周4.1——4.2。
第11周4.3——4.4。
第12周必修二1.1——1.3。
第13周1.4,2.1——2.2。
第14周2.3,3.1——3.2。
第15周3.2——3.4。
第16周4.1——4.4。
第17周1.1——1.4。
第18周2.1——2.3。
第19周2.4——2.6。
第20周3.1——3.4。
第21周復習考試。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規律,了解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淡水資源,其數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以及海陸大循環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水循環,能夠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學習水的若干運動轉化、更新規律,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指導個人行為。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陸地水體的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通過水循環的學習,認識自然界水的動態平衡,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難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古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句詩從地理的角度看,對嗎?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板書)一、地球上的水體。
上圖中地球上水體的存在形態有哪三種?
(提問,學生搶答,引入水資源的概念,從數據讓學生感受水資源的稀缺與寶貴。)。
(板書)二、陸地水體的相互聯系。
(個別提問,學生補充)。
(學生在白紙上畫出水循環示意圖,隨機選擇2位同學上臺展示)。
(板書)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閱讀課本,結合上圖,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板書)四、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聚焦黃河水危機。
材料1伴隨著斷流性質的惡變,黃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現了急劇衰竭的過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黃河水量發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減,年均入海從70年代的310億m3頓減為140億m3,已大大低于200億m3的生態流量。1997年,實際入海13億m3,僅為天然水量的2.2%;黃河已經沒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說黃河“干”了絲毫不為夸張,已經完全是貧水性質的“水源性斷流”。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于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材料3一噸黃河水值多少錢?
"一噸(立方米)黃河水在黃河下游引黃渠道農業用水就是1分錢左右,這還是多方呼吁后2000年12月1日調整的價格。"全國人大代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接受采訪時說,"按目前一瓶礦泉水平均2元的價格,200噸黃河水才值一瓶礦泉水。"。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黃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時,內蒙古、寧夏引黃灌區卻大水漫灌,一畝地平均用水量超過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產0.45公斤糧食。換算一下,一噸黃河水的產出僅有五角錢。
在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價格也在2000年做了調整,目前從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每立方米為3.9分(4-6月為4.6分)。但即使如此,水價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黃河沿線聚集著眾多讓人驕傲的工業企業,但付出的代價是,工業生產用水每萬元產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發達國家3至4倍。
3、如何緩解黃河的水危機,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分組合作,形成小組共識,各組代表發言、展示)。
結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蓮突?。保護我們的母親河,我們責無旁貸。
各組上網查閱“海綿城市”“城市內澇”等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圖文并茂。
§3.1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地球上的水體。
1、水的三態:固液氣。
2、主體:海洋水(陸地:冰川水)。
二、水體的相互關系(簡圖)。
三、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循環的分類及主要環節(簡圖)。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三地理三輪復習課件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高三地理三輪復習課件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歡迎大家的閱讀參考。
根據考試大綱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己艘笈c目標有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目標設計思路參考考試大綱要求,結合最近5年各地高考題中有關地形、氣候、河流的題目,課堂學習重點落在能力的培養上,基本知識如主要的地形、氣候、河流分布經緯度的識記,以輪廓圖為載體,通過讀圖填圖,同位互查,課堂檢查落實。
學會描述某大洲(區域)的地形特征
學會分析區域地形對氣候、河流的影響,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明確三者的關系
學會分析并描述某河流水文特征
本節課為認識大洲(第二課時)大洲的地形、氣候與河流及其關系,重點應落在關系上,結合高中知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區域地理進行智能整合,學習時采用案例+高考題的方式,案例以亞洲為例,其他大洲的地形氣候與河流,則在采用講義補充的方式,與學生的思考進行印證,并以規范的語言,牢固掌握。
對三者之間的關系探究則重點從地形對氣候、地形對河流、氣候對和河流三個方面展開。
對于進入高三的學生,很多內容都已經學習過,但如何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做到規范答題不丟分,還需要加強,所以在本講中運用亞洲案例幫助學生牢固建立地形、氣候和河流的關系,并選取歷年典型高考題目進行規范訓練。
導入新課
這是今年天津卷的高考題。我們一起來看高考都考了哪些?所以今天這節課《大洲的`地形、氣候與河流及其關系》我們要重點突破以下內容。
展示學習目標
學生展示課前基礎知識落實情況]
學生展示一亞洲的位置、范圍。
學生展示二亞洲的地形分布及特點。
學生展示三亞洲的氣候分布及特點。
學生展示四亞洲的河流分布及特點。
二、亞洲的地形、氣候河流及其關系
規律總結
思考如何描述區域的位置?
引導學生掌握規律] 根據亞洲位置描述,總結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指導學生規范答題] 做高考題閱讀甲國地圖簡述甲國的地理位置。
思考如何描述大洲(區域)地形特征?
引導學生掌握規律] 根據亞洲地形特征描述,總結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指導學生規范答題] 做高考題(四川高考)據圖簡述該國地形、地勢特點。(4分)
探究提升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我國夏季最低溫出現在哪里?為什么?
2.為什么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
3.青藏高原隆起對中亞、西亞的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F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__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
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F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x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1、了解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以及存在差異的原因。
2、通過南北兩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人地關系的教育.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教學重點、難點】: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為宜。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顯示:失意的餃子館
“好吃不如餃子”東北餃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島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就非?;鸨?,1998年落戶南昌時,經營場面和秦皇島一樣火爆,一時間,南昌市興起了一股“餃子熱”。但是,沒過多久好景不復存在,生意開始漸漸冷淡下來,漸漸發展到門可羅雀,餃子店不是轉換經營就是大門緊閉,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好吃不如餃子”店失意洪城,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板?(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多媒體顯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多媒體顯示: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蘊育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學習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異。(板書課題: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二、合作學習,掌握內容
1、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幅圖。多媒體顯示六幅具有南方與北方特點的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思考:你能夠區分上面的景觀最常出現在哪個地區嗎?
欣賞后,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頁圖5.12和圖5.13,閱讀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然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地區鄉村人文景觀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類型
農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傳統運動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3、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造成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4、我國歷時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下面請同學們欣賞錄像,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介紹南北方民居的錄像。
三、進行游戲,精括知識。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回憶今天所學內容。
2、進行填字游戲。
多媒體顯示:
耕地類型:南()北()
糧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氣候災害:南()北()
交通運輸:南()北()
飲食習慣:南()北()
工業結構: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術專長:南()北()
方言種類:南()北()
你還能說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學合作完成。
四、小結
五、作業布置
一、總體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本屆高三共有學生12個文科班,各班起點不同,基礎不同,教學難度較大。
2、教師情況:本屆高三共有地理教師只有5人。
3、任務情況分析:
本學期面臨高考,時間很緊,任務很重,要對必修地理一、必修地理二、必修地理三、選修地理、區域地理和補充的新課程知識進行系統、全面地二、三輪復習。為了高質量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力爭高考中地理考出較好成績,要求本備課組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集體備課,所以制定本計劃請各位老師參照執行。
二、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課本,切實抓牢基礎;注重講練結合,突出能力培養;精細培優扶弱,實現整體推進。
三、采取措施:
(1)加強教學三研究,即研究高考、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把準高考方向和要求。
(2)遵循備考規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中心組、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實高考要求,做到“精細備考,精心設計”,“注重基礎,深鉆教材”,“講練結合,提高能力”。
(3)關注新課程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考試命題的特點。對新考試說明要高度關注,把握考綱的。變化和要求。如《地理新課程標準》中的“考核目標與要求”提出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等;同時針對廣東地方特色,注意教材內容與我省政治、經濟、文化等實際情況的聯系。
(4)充分有效利用好各地地理信息卷。
四、復習總體安排。
20__年5月20日至20__年高考為第四輪復習時間。這一輪主要是針對各類信息及信息卷靈活查漏補缺,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
五、活動要求:
1、備課組各成員要按時參加科組、備課組各項活動。備課組活動的內容主要有集體備課,統一命題和閱卷,成績統計和試卷分析,相互間的聽課和評課活動。
2、備課組各成員在集體備課方面應當做到五個統一”,即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重點統一,教學進度統一,習題設計統一。每次備課活動要填寫好備課記錄。
3、集體備課采取中心備課人制度:即每次集體備課,都有一個中心備課人主備,其余成員補充形成二次備課后再到班授課,圍繞并落實“五個統一”。電子文檔要有備份。
4、中心備課人人必須注意的事項有:
首先要詳細的填寫我們的集體備課模板,明確新課的教學目的、教學主要內容、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習題等主要內容的設計。
其次要提出備課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供討論或總結備課過程中所收獲的新的體會。要重視對學情的分析,解決培優扶差的問題。
4、通過講述印度獨立前后的經濟概況,使學生認識到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了解印度工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區。記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建議。
關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亞面積和人口第一位的國家,所以其自然條件與南亞的差不多,為了避免重復,本節重點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古代印度的疆域與現在的印度疆域不同。為避免將地理課上成歷史課,重點從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產、宗教與語言等方面闡述。
在“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部分,主要側重農產品的分布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分析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人口過度增長對農業生產的壓力,辯證的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對于“發展中的民族工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印度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同時明確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也是密不可分的。進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農業歷史悠久,礦產資源豐富,有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但是只有在獨立后經濟才有較快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
關于“印度”的教法建議。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世界文明古國,首先應使同學了解文明古國的含義,了解印度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資料進行演講,或通過媒體資料介紹印度的文化、藝術、建筑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印度的近代歷史狀況,為后面經濟發展打基礎。
對于印度的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分析印度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2、讀圖分析印度農業生產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歸納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國,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得出人口增長過快對農業生產壓力大。
對于工業生產與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談話討論法,重點培養觀察、分析“礦產資源和工業分布圖”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業部門?
2、印度工業區主要分布何處?為什么?
3、主要的工業城市有哪些?
4、歸納表格。
關于“印度”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教學難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印度景觀圖片;印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農作物分布圖;人口增長曲線圖。
【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觀圖片(也可為相應的投影片),這是哪個國家的?
(板書)第二節印度。
(提問)談談你對印度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總結板書)。
一、世界文明古國。
悠久的歷史與文化。
民族與宗教。
(引申提問)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除了印度外,還有哪幾個?大家知道這四個國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課外知識—緊鄰大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注意總結)農業—生活—交通。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光熱(位于熱帶,光熱充足)、水(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土(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提問,出示印度農業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根據地圖及所學內容分析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等因素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板書)二、農業生產與人口壓力。
1、農業發展的條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人口增長太快,數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開放性問題)。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修水庫等等。
(板書)3、人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歸納板書)。
【板書設計】。
一、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農業發展的條件。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人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關于“印度”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印度的主要工業區及其中心城市。
【教學難點】印度的主要工業區發展的自然條件。
【教學用具】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礦產資源的分布與主要工業區,印度城市的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加之它的礦產資源豐富,印度具有發展經濟的有力條件,但由于長期遭受英國殖民統治,資源被大量掠奪,經濟落后。只有在印度獨立后,不僅農業得到了發展,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印度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工業化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板書)三、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提問)一個國家的工業建設對哪種自然條件要求較高?(礦產資源)。
(展示印度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圖)。
(提問)印度有哪些礦產?
這些礦產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教師注意總結: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經濟發展畸形,只有采礦業、紡織業比較發達。獨立后,印度重視培養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了民族工業。其中電力、鋼鐵、機械工業發展迅速,核能、電子、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目前,印度正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農業國轉變。
(提問)印度鋼鐵工業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為什么?
(展示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圖)。
(引導學生思考)印度的棉紡織工業和麻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歸納(農礦產品與工業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歸納板書)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孟買、加爾各答、新德里三個城市,確認這三個城市在圖中的準確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觀圖片,簡要介紹這三個城市的基本情況。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工業發展條件。
主要工業部門。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
關于“印度”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教學難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用具】相關的印度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在人類漫漫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外,另外三個是:埃及、古巴比倫、印度(也可提問學生)。這四大古國創造的絢麗多彩的文明是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
(學生聯系實際回答)。
(教師總結)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但是在18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從此遭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直到1947年宣布獨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傳統,比如它的飲食和服飾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課件)世界文明古國。
(?!《冉蹋┐蠹叶贾馈段饔斡洝分刑菩实轿魈烊〗?,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簡要介紹印度是一個宗教復雜、民族眾多的國家)。
(課件展示)印度地形圖、印度氣候類型圖。
(學生討論)。
教師進行總結。
(課件展示)(土地肥沃,廣闊的沖積平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于熱帶,光熱充足)。
(降水適宜較好,多就澇災少就旱災)、
(課件展示印度農業分布圖及降水量分布圖)。
印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它們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發展農業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承轉)印度是個農業大國,但是糧食出口較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原因?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太快,數量巨大,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對農業生產構成很大的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人口與糧食的矛盾?
(教師總結)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一、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農業發展的條件。
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
探究活動。
利用課下時間收集資料,在課上任選一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1、收集印度有關的資料,介紹印度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內容,辦一個知識競賽或表演。
2、討論:人口對印度經濟發展的有利與不利是什么?
3、上網收集印度與巴基斯坦有關克什米爾地區的爭議的原因,關注二者之間關系的發展對世界和中國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高二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的高中地理學習的經歷,積累了一定的高中地理知識。因本學期理科班的要會考,會引起部分學生的重視,會有一些學習動力,但缺乏學習方法,這方面的技能教師要多指導。
我教的文科班是平行班,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為顧及全班學生的學習,講課速度不能太快。在本學期初,我主要抓高二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重在地理分析思路的培養——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特征的描述和歸納上。規范學生上課紀律、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術語和地理事物地理名詞的基礎上。期末復習的時候對一些重難點盡量每一位學生在指定時間內過關,對出現的共同錯誤課堂講解,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要單獨輔導,晚自習的時間不夠,那就要占用師生的休息時間。在復習期間,應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而且對于本學校的學生應該實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于難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倧土曔^程中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并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及圖表等,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運用圖導法建立各章節之間的知識結構,運用圖解法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選擇題進行換向突破,化難為易;運用圖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我教的理科班一個快班,兩個平行班??彀嗟膶W生接受能力強,所以講完本課的知識點以后盡量做題落實,同時反饋存在的問題,盡量當堂課解決,少遺留問題。平行班的學生幾乎每節課都有一些要睡覺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我從沒有放棄過,或是鼓勵、或是激發、或是語重心長的教育,盡我的努力讓他們盡可能多的聽課,有各種方法干擾他們他們“做夢”。理科班要參加福建省的高中地理會考,所以教學上重在課本基礎知識的講述,知識點的難度系數較低,并且教學速度高于文科班,這樣可以提前一個月進入高一必修1和必修2的總復習,并在后期一周進行會考綱要的總復習,把握會考綱要,結合課本,進行復習,迎接會考。對學習好的學生給一些難度高的題,而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教師要抽時間單獨輔導補差,對那些基礎、比較簡單的習題要學會,建立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有信心學下去。
教學總結報告。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種植的;從埃及文物古跡歷史文化方面說明旅游業為什么十分發達。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舉行30分鐘的演講會:
演講主題“埃及-文明古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
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圍繞金字塔之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代重要經濟支柱。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分布特點。
4.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埃及資料,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埃及教學課件、掛圖、多媒體課件圖片。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人們認為“人死如生”,就是說,人死了他的靈魂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與生前一樣,也需要吃喝享受,只不過換了個地方而已。所以,古代的帝王往往從登基開始,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而且還要放入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中國皇帝往往把陵墓建在地下,埃及的國王喜歡把陵墓建在地上!埃及的“金字塔”實際就是法老的陵墓!
為什么叫“金字塔”?(先問學生,教師后說明)。
因為它的外形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從四面看,它們底部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埃及的地理位置學習:
教師展示“非洲(埃及)掛圖”,學生看圖或看課文p72“圖3-14”,觀察埃及地圖并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請找出“地中?!薄凹t?!薄疤K伊士運河”“西奈半島以及鄰國。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
(4)埃及的地理位置特點是什么?
讀圖思考,學生回答時到黑板前指掛圖,面向全體學生說明上述問題。
最后教師糾正錯誤并小結:
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地跨亞非兩大洲,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也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海上必經之地。
埃及也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最大的國家。有關人口、民族、宗教的內容,可讓學生自己看書答出。
“蘇伊士運河”(課件圖片展示):
教師展示收集的運河圖片,然后指導學生讀課文p72閱讀材料“蘇伊士運河”,了解運河開鑿的歷史等有關情況,回答下面的問題:
(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
(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最后教師再問是否查到運河其他資料,根據當時課堂情況,讓學生或老師適當補充,如“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所”的資料。
(小結):埃及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目前,運河可通過28萬噸滿載的船只,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不斷對運河加深和拓寬改造,當然,過往船只需要繳納一定數目的“過河費”,運河收入從而成為目前埃及的經濟支柱之一。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地貌、沙漠景觀、
(問):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這里是什么氣候?
學生看課文回答。
(教師承轉)茫茫沙漠,干旱少雨,可想而知,人們對水有多么渴望!請看:
(展示課件圖片)“尼羅河風光”“尼羅河流域圖”提問:
(1)尼羅河發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強調長河與大河概念的區別),起源于非洲東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進入埃及后流經沙漠地區,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轉承):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代埃及的文明與生產都與尼羅河有關。
(學生演講):尼羅河的'泛濫。
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收集整理有關“古代尼羅河泛濫”的資料,用5分鐘時間進行演講。
演講要點:泛濫的時間,定期泛濫的原因,尼羅河泛濫帶來的結果等幾方面。
(教師小結):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因為泛濫的河水退去時能留下大量淤泥,被淹的土地變得特別肥沃,讓古代埃及人發展了農業,同時,由于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所以,古埃及燦爛的文化,與尼羅河有密切的關系!
現在,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有哪些?
要求學生在書p73課文內容里找出答案。
(承轉)埃及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充分利用了尼羅河,而在近代,埃及人民還開鑿了著名的蘇伊士運河。
(學生演講):蘇伊士運河。
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收集整理有關“蘇伊士運河”的資料,用5分鐘時間進行演講。
關于演講:
為調動學生得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要求課前學生收集整理一些埃及的資料,作為埃及的課文補充。
組織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布置查找資料的任務,演講者自己舉手要求,教師隨機挑選,上講臺演講。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學生們不僅能挖掘豐富的信息資源,不但補充了課文,更重要的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這種積極性在“滿堂灌”教學方式下被壓抑,新課程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讓學生走上臺演講,是最令孩子們興奮的時刻,他們所表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種教師當“導演”,學生當“主演”的課堂教學方式,給他們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從實踐效果看,教師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讓幾乎所有的學生爆發出“我要學”的愿望,他們認為這是展示個人能力的好機會,所以準備積極而充分,演講的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由此可見,教師也應當是一個好導演。
埃及。
一、地跨亞非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開羅。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1、亞洲的地理位臵: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臵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1、地理位臵:海陸位臵(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臵(亞洲部)、緯度位臵(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
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渧汶。地理位臵:緯度位臵(10°s——25°n)主要位于熱帶;海陸位臵: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臵: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七下地理復習提綱(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臵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臵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臵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臵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占65.4%,產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尊敬的各位家長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惠安廣海中學全體師生對各位今天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今天的家長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彈指一揮間,您的孩子已在我校度過了三個多月的學生生活,在這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教育,緊緊圍繞惠安廣海中學的辦學宗旨和育人目標開展工作,現將我們的一些做法向您通報一下:
家長朋友們,我們惠安廣海中學是“一所校本特色的現代化學校,是一個安全、整潔、秩序、美觀的學習化校園”。學校秉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賞識和深厚的關愛,讓每個學生在這里獲得扎實的知識與生動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在開放、平等、和諧、溫馨的氛圍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關心、學會創新。把他們培養成“生命成熟、智慧發展的21世紀終生自主學習者和創造者”,讓“他們在多元、變化、競爭與合作的未來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
家長朋友們,初中階段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F就初一年級新學期的主要工作,我講幾點意見,請家長朋友支持。
一、規范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初一年級首先是抓好學生的立規入軌教育。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開學以來,我們狠抓了學生早操、早餐、午餐、午睡及集隊等車等方面的工作,目的是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風。狠抓了學生的上課常規,目的是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F在,學生的一日常規得到了強化,學生的精神貌有了更大的起色。今后,我們還將重點抓好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遵章守紀的習慣。
二、順利過度,不落一人。
每一個初一學生都面臨從小學向初中過度的難題。小學的課程門類少,難。
度??;進入中學后,課程門類增至十門,難度加大,速度加快。對此,我們將千方百計幫助孩子們度過難關,我們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三、建設良好的班風學風。
我校的班風是:遵守紀律,禮貌熱情,團結互助,勇于進取。
我校的學風是:勤奮、嚴謹、謙虛、創新。
每一個廣海學子,必須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刻苦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
四、形成家校合力。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必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學校將通過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發放反饋單及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保持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當然,我們更希望家長以主人翁的態度與學校密切聯系。
五、提幾點建議和希望。
1、“疼愛”但不“溺愛”。獨生子女教育是個難題,中國人有句古話叫“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闭驗槲覀兩類鬯麄?,所以精心培養他們良好的修養,博大的胸襟,高遠的志向,高雅的志趣,淵博的學識,才顯得特別重要。溺愛會害了孩子。
2、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建議家長朋友注意培養自己孩子的下面幾種習慣。
1.讀圖分析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征。
2.知道日本工業帶的分布,并分析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原因。
3.了解日本的文化。
1、位置。
(1)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陸位置: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北部,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3)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45°n之間,屬于北溫帶。
2、領土構成。
日本地形。
(1)境內多山,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3/4以上。平原面積狹小,多分布在各島的沿海地帶。東京灣附近的關東平原是面積最大的平原。
(2)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地震頻繁的國家。
日本是個“地震國”,歷史上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每年有感地震多達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地震對日本的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讀右圖,說明日本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受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的地震。
時間: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
地點:日本東北部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
震級:里氏9.0級震源深度:10公里。
傷亡:已造成7197人遇難逾萬人失蹤。
核電站事故: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個機組當中,1號至4號均發生氫氣爆炸。5、6號機組正在進行定期維修。
火山噴發: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噴發。
1、日本發展經濟的條件。
2、日本工業的分布。
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3、海外投資。
主要投資對象:歐洲、美國、東亞和東南亞等。
1、民族——大和民族(和服、和屋)語言——日語。
2、文化——東西方兼容,傳統與現代并存。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通過讀圖說明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認識俄羅斯是個地跨歐、亞。
兩大洲的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
2.認識俄羅斯地形、氣候、資源的地理特征集分布特征;
3.了解俄羅斯經濟、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點及分布;
[過程與方法目標]。
2.通過大量圖表的展示,培養學生能在地圖上指出俄羅斯的臨海和主要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更多地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建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最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重點]俄羅斯氣候及其成因;自然資源與重工業發展;俄羅斯的交通情況。
[難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工業發展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的位置、疆域、城市和交通》。
投影片:《俄羅斯礦產資源和工業區分布圖》《俄羅斯氣候圖》《俄羅斯。
農業分布圖》《俄羅斯填充圖》。
景觀圖片:《紅場和克里姆林宮》。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比較分析法。
[學習方法]。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
2、運用歸納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征。
3、運用綜合分析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征。
4、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同學們在小學的時候曾學過一篇課文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你們知道伏爾加河是在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
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也會多種多樣。
[講授新課]再次設疑:你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一、遼闊的國土,多樣的環境:
[知識講解]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俄羅斯國土的分布及相關數字”引。
師生共同總結:俄羅斯東西1萬多千米,南北4000多千米,幅員遼闊,地跨歐亞兩大洲的歐洲國家。
[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讀教材圖“俄羅斯的地形”完成課本p42活動“俄羅斯的位置、鄰國及地形”。讓同學們圍繞臨國旅游應該怎么走呢?讓他們先在地圖上標出臨邊的國家,以及找出各種地形。
[提問]。
(1)俄羅斯臨哪幾個大洋?
回答:臨三大洋。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面臨黑海與地中海、大西洋相通。
(2)找出周圍的12個臨國。
(3)俄羅斯有哪些地形?說出地形名稱并填表?;卮穑?/p>
[承轉]我們了解了俄羅斯的地形,在想想為什么俄羅斯歐洲部分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人口卻占了全國人口的3/4?引導學生讀圖“俄羅斯的地形”理解俄羅斯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點,充分地理解人口的分布于地形的關系。
[活動]我們如果去俄羅斯旅游的話,那我們該準備些什么呢?讓同學們回答我們如何組織好這次旅游。在引導學生觀察“俄羅斯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完成課本活動2“俄羅斯的氣候”。
[提問]。
(1)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于五帶中的哪幾個帶?
回答:北溫帶,一部分在北寒帶。
(2)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回答:溫帶大陸性氣候。
(3)氣溫和降水從西到東的變化趨勢?(引導學生在圖上分析,學會讀圖)。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人們常用“地大物博”來說明一個國家面積廣大、資源豐富,中國歷來以地大物博著稱于世,但事實上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遠遠超過中國,其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的國家。
[講授新課]:
[板書]一、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活動]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俄羅斯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找出。
俄羅斯的主要鐵礦、煤礦、油田(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及主要工業區。
(1)分析俄羅斯的礦產自然資源與工業區的關系?
(學生分析——小組討論、匯報——老師總結)。
(2)你從哪些方面說明俄羅斯的工業發達?
(引導學生分析教材表格“俄羅斯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3)俄羅斯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
(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材料和課本p40的活動題”了解俄羅斯的重工業的發展情況,分析為什么出現“關于俄羅斯工業的對話”?)。
[知識總結]:
俄羅斯有豐富的鐵礦、煤和石油等資源,為其發展重工業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再加上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之成為世界強國。但是俄羅斯的工業也存在問題,如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比較薄弱,并且主要工業區集中在歐洲部分,相比之下,亞洲部分比較薄弱,導致輕、重工業分布不平衡。俄羅斯工業具備這樣的特點,與其資源條件具有密切關系。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資源儲量豐富且分布廣泛,有利于重工業的發展。
[承轉]:
“要想富,先修路”工廠要將生產所需的原料運進來,把工業產品運出去,就需要有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
[板書]。
二、發達的交通。
(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管道)在書本上畫出。
(2)分析俄羅斯的鐵路分布特點?引導學生對應書本上的圖分析鐵路分布的特點,然后師生總結:俄羅斯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形成網絡,鐵路網明顯稠密。相對來說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單一,有非常重要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歐亞大陸橋。
(4)什么俄羅斯的管道運輸發達?結合課本p48活動題1對照“俄羅斯鐵路分布圖”
(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老師總結)。
[承轉]:
俄羅斯亞洲、歐洲部分在自然和經濟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處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其中,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等重要城市就位于歐洲部分。
3運用多媒體課件“俄羅斯重要城市的文化圖片”展示圖片,分組討論俄。
羅斯的城市、港口及文化、藝術。
[師生總結]:
俄羅斯地大物博,工業和交通發達,但東西存在很大的差異及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氣候地理概念: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系,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于氣候現象的記載。中國春秋時代用圭表測日影以確定季節,秦漢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于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地、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范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范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地理課件是七年級地理教師為了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分享了七下地理美國的課件給大家!
教學目標。
1、利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2、通過地圖確認美國地理位置、領土構成、地形氣候特點。
3.在圖上能說出美國農業專業化地區的名稱、位置,形成原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美國地理位置、領土構成、地形氣候。
難點:3.在圖上能說出美國農業專業化地區的名稱、位置,形成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節美國。
(一)、民族大熔爐。
1、位置范圍:
出示ppt,了解美國在世界地圖的位置。學生說出美國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
出示ppt,學生找出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1)范圍:
除了美國本土之外,還包括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
總共50個洲,(本土48個,和阿拉斯加洲和夏威夷洲兩個海外洲。
(2)海陸位置: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加拿大、南面墨西哥。(強調臨兩大洋)。
(3)、緯度位置:
美國本土:北緯25度-北緯50度之間,全部位于北溫帶。
阿拉斯加州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部分在北寒帶;夏威夷州主要位于熱帶。
出示我國地圖,美國本土和我國的對比。我國北回歸線橫穿,有熱帶。北面超過了北緯50度,我國南北長一些,而美國東西長一些。大部分位于北溫帶。有適宜農業發展的氣候條件。
2、移民國家。
學生看74頁第二段和76頁圖9.4,總結美國人口特點。
學生看p75頁閱讀材料,了解華人對美國的貢獻。
出示ppt,美國幾位名人的祖先、祖籍。
活動:
p76頁活動1、2。
出示ppt,美國人種的構成。
出示ppt,美國存在的人種岐視。
(二)、農業地區專業化:
出示ppt,做粗略的講解。這種農業專區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們認識一下美國的地形和氣候。
1、地形:
出示ppt,完成p78頁活動1.
總結美國的地形特點:
南北縱列分布,西部是高原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平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東部是較為低矮的山地,大西洋沿岸為平原。
和我國相比,美國平原多,我國山地多。
補充: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最大的山系,由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縱貫北、南美洲西部。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中國的長江。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各湖湖水有水道相通,并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其中,蘇必利爾湖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2、氣候:
出示ppt,學生總結美國的氣候類型:
亞熱帶濕潤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海洋氣候。
地中海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出示ppt:
美國的降水分布。
出示ppt,結合地形,說明降水分布。
1)在西部,高大的落基山脈阻擋了大量來自太平洋的水汽,使降水僅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帶;而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較低,對于來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擋作用較弱,使部分水汽深入內陸形成降水。
2)由于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作用,使山脈的迎風坡地帶降水多。
總結。
從東部向西部呈遞減趨勢,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
3、農業特點:
從p77頁找出美國農業特點:
機械化、專業化、規?;?。
形成農業帶。
出示ppt中動畫,了解幾個農業帶的特點:
學生看p78頁閱讀材料。
強調美國許多農產品生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農業強國。
活動:
p79頁活動3。
總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氣候:
熱量:美國本土位于熱帶和亞熱帶,熱量條件比較充足。
水資源:東西兩側瀕臨海洋,大部分地區降水較為豐富,水分條件良好;。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為農業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地形:以平原為主,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耕地廣大。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農業科技發達。
課后小結。
本節課主要講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湖、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學習了人口人種、農業等內容。
1.使學生了解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水文、動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亞豐富的資源條件;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規律;了解“坐在礦車上”和“騎在羊背上”的含義。
2.通過閱讀分析澳大利亞地形圖,農牧業分布圖,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技能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澳大利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認識到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的道理,加強對學生的人地觀教育。
教學重點。
1.從地形和氣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
2.澳大利亞的主要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從地形和氣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進而理解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主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等。
教學準備自制幻燈片、錄像片段等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板書設計。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世界第一“羊”業大國。
2.發達的農牧業生產。
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豐富的礦產資源。
2.迅速發展的服務業。
3.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錄像:袋鼠。
師: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動物?是哪個國家特有的嗎?
生: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袋鼠。
師:今天咱們就來學習澳大利亞.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生:(略)。
師: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是一個獨自占有一個大陸的'國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亞大陸分布著豐富的古老生物物種。(播放“澳大利亞動物園”視頻資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駝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等等??吹剿鼈?,仿佛進入到遙遠的地球演化年代。
師: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有兩種特有的動物,
你知道它們是哪兩種嗎?(出示澳大利亞國徽)。
生:袋鼠和鴯鹋。
師: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袋鼠拖著美麗的長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袋鼠”,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潔凈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它比鴕鳥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會飛翔,但善于飛跑,由“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稱號。
師:其實,澳大利亞還有許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樹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亞稱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下面請同學們來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澳大利亞長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對生物的進化會有什么影響?
(2)南極大陸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得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師:對問題進行總結。(分析1: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長期獨自占領著南半球的一塊大陸,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種類;2:南極大陸由于自然條件太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沒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師:請一名同學來讀一讀有關澳大利亞動植物資源種類的閱讀資料,同學們可以從中體會一下澳大利亞這個“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含義。(可以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生:談自己的具體體會和感受。
師:(過渡語)澳大利亞盡管古老的動植物多,但如果從數量的多少來說的話,澳大利亞在世界上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國家居然有將近2億頭羊,是世界上擁有羊最多的國家。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生:回答、舉例等。
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可謂是大發“羊”財。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
師:其實,澳大利亞不僅羊養得好,其他的農牧業部門也十分發達。下面,我們來看看澳大利亞人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的。
師:請同學們看圖8.37“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并從圖中找出澳大利亞的四大農牧業區:“粗放牧羊區”“粗放牧牛區”“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生:回答。
生:因為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質量比較好,含鐵量很高。
師: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礦石產量高,礦產品出口創匯額占總出口額的很大部分。(請一個同學閱讀教材p78頁的閱讀材料“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所以,人們就稱澳大利亞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生:(略)。
師:英國移民首先到達澳大利亞,建設城市,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請同學們思考:假如是你先發現澳大利亞,你準備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結合澳大利亞氣候圖。)。
生:學生暢所欲言。
師:澳大利亞東南沿海人口稠密,這一帶有較好的港口,對外聯系便利,大城市相繼出現,如首都堪培拉,全國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爾本都位于這里。因此,澳大利亞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出這些城市。
生:讀圖,查找城市。
師:(小結)。
南太平洋上有個國家,它的環境很美,那里的人“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被特有動物簇擁著,正揚著悉尼的白帆駛向世界。這就是咱們今天講的澳大利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6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