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范文范本對于提高寫作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多加學習和借鑒。小編為大家找到了一些獲獎范本,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笆澜绮⒉蝗鄙倜?,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p>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于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現美慧眼吧,因為只有你發現美,才會愛美,并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蘇東坡是一位“閑人”卻又不是?!伴e”在他被貶黃州后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閑的生活,不“閑”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閑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閑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于古代的獨特性質,“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卷入了“烏臺詩案”??烧窃谶@監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學的心是從不閑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后便是蘇東坡。不甘于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田。悠閑地生活洗凈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贊賞,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調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后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煉下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沖破了枷鎖,就像鳥兒沖破殼般,創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沖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閑,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閑“著的心的文人。
指導思想:
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以不同的讀的方式貫穿全課堂,加以少量檢測,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豁達的人生觀。
3、通過反復的讀,熟讀成誦。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讀,讀懂文章的內容;通過讀,讀出作者的情感;通過讀,當場背誦。
2、難點:通過讀,讀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讀出文章中復雜的情感變化及作者的人生觀。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朗讀課文。
1、老師示范讀課文,學生做好筆記,注意老師的停頓,重音,把握節奏。
2、學生對照自己的筆記,自由大聲的讀。
3、請學生示范讀。
4、請學生點評示范學生的'讀,主要是從字音,節奏,重音方面評價。
5、老師強調朗讀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停頓和重音。
例如: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懷民亦未寢。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
6、全班學生按照老師的提示再讀課文。
三、譯讀課文(翻譯課文)。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或者工具書及小組合作的方式翻譯課文。
2、老師巡視,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
3、學生提出疑問,老師請其他學生解答,或者師生合作解決。
4、重點字詞課件展示,學生做好筆記,并齊讀。
例如:欣然:高興地樣子念:想到遂:于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澡荇。
5、檢測(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串講課文即整篇翻譯文章)。
四、讀出情感。
1、老師帶領學生齊讀文章(看學生的表現來決定帶讀的次數),體會文章的情感。
2、學生按照老師的帶讀,自由的讀。
3、請學生讀自認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說出自己是用什么語氣或者情感來讀的。
例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歡快的語氣)懷民亦未寢(高興的語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深沉的語氣)。
4、全班讀書,按照老師、學生讀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情感,齊讀課文。
五、讀懂人格。
1、老師提出問題。
(1)通過我們的讀,我們已經體會出了作者的情感變化,由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的高興變為最后的深沉、遺憾,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的變化呢?(由此問題引出第二個問題)。
(2)我們重點賞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边@幾句話,體會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由此問題引出第三個問題)。
(3)分析“閑人”體會出作者的豁達樂觀的人格魅力。
2、明確答案。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边@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們兩人能欣賞到這樣的月夜美景,因為我們兩人是“閑人”,是清閑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能夠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閑以外,我們還有雅趣。
作者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蘇家三父子占了三個席位。古人學而優則仕,因此蘇軾不可能很閑,(由此巧妙引出作者當時的處境,也就是文章的寫作背景)但是當時的蘇軾確實很閑,因為蘇軾當時被貶黃州。
被貶黃州的蘇軾仍然能有如此雅興去欣賞月夜美景,說明了蘇軾有一顆樂觀豁達的心。
六、總結。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在人生失意的時候,還能保持著一顆樂觀,豁達的心。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能像蘇軾學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誦課文。
希望同學們把這篇文章背誦下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學生自由背誦)。
九、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翻譯全文。
十、板書。
蘇軾。
高興深沉。
閑人樂觀、豁達。
《記承天寺夜游》,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這一課的時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誦讀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聲地誦讀,讓孩子們首先讀準字音和讀出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
第二步自由讀,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在讀中培養語感。第三步低聲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復地讀,占了這一節課的相當大的比重。通過多讀,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上能熟讀成誦,同時孩子們也提高了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系擴充。。我們現在正在讀余秋雨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蘇東坡突圍》,還有我們學了魏學yi的核舟記,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對孩子們理解蘇軾被貶黃州這段經歷有了很大的幫助,也就會幫助孩子們對文章的理解。另外,這里有對月亮的描繪,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孩子們會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鄉書的封面……我讓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中有關月亮的名句。這樣,把這幾篇同一內容的文章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記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讓孩子們想象一下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于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記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譽為“寫月色的絕唱”,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低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于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边@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删驮凇敖庖隆敝畷r,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苯又銓懢埃?/p>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爸埂庇谑裁茨?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墒菂s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笆澜绮⒉蝗鄙倜?,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p>
在感悟文本,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于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只有80幾個字的短文,課前的目標是能夠當堂成誦,于是我在課后留下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鞏固背誦。盡管在最后的時刻,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順利背誦下來了,也達到了課前預設的目標。但是,縱觀整堂課,覺得朗讀還是少了些。古文的吟誦在古文教學中應該占了比較多的比例,對培養學生古文語感也起著重要作用,今后還應該再加強在課內古文的誦讀。另外一點就是,內容稍嫌單薄了些,對課文的分析也僅僅是停留在了課文內,而沒有向外擴散、引申,課堂缺乏“厚度”。課后許多老師也向我提到了這點,如果在最后能夠再與課文導入部分相照應,給學生補充些與這一時期蘇軾相關的文學作品,鞏固課堂所學,加強學生的理解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文章寫作特點:
1.信筆疏意,隨物賦形。
2.描寫月色,如詩如畫。
3.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叭霊簟倍?,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保鹤髡吲c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保鹤髡吲c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保骸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胺e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整天優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墒聦嵣?,蘇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閑適的彼岸?!澳サ恫徽`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薄安皇情e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游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1.給學生放范讀,根據范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于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搜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后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闭b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队洺刑焖乱褂巍肥翘K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節,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節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朗讀方法指導不到位,讓學生翻譯課文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應該在積累詞語和翻譯課文時,再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在走近蘇軾的環節中,學生對蘇軾的了解還很表面,課前應該布置學生盡可能地尋找關于蘇軾的資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蘇軾的心境。另外,本人來自方言區,普通話咬音不準,表達欠缺。本人所在學校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運用多媒體,對課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區的學生水平和本人所處地區的學生差異,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氣,造成課堂心理緊張,這也是個人心理素質、教學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1、認真學習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先進經驗。
2、教學中應精于備課,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積極發揮自己的內涵與睿智,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3、上課時大膽放手,靈活機動,善于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公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于臨場發揮,懂得調節現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風度,令教態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蘇軾詩文,在文壇上最大的貢獻是,一改唐五代盛行的纖巧柔媚、婉約綺麗之風,從題材、內容、寫作手法等各方面開曠達豪放之先河。因此,蘇軾詩文被人傳唱不絕的往往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灑脫奔放。
但是,細究其詩其文,我們卻很容易發現,和很多因宦海沉浮,而文風大改的文學大家一樣,蘇軾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諳世事,詩文風格有了明顯的分界。
如果說,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詩文前期是飄逸靈動、汪洋恣肆、精新奇巧,讓人讀來暢快淋漓的話,那么,被貶黃州之后,其詩文風格則轉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談疾風驟雨的閑淡寧靜,有了更多的禪意佛理?!队洺刑焖乱褂巍芳词且黄砹似浜笃谠娢娘L格的名篇。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統共85字,卻是一篇值得揣摩,甚至是值得“臨摹”的佳作。
一.逆境中的高深立意。
連作者都自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今夜有何特別?
心境不同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此兩人:蘇軾、張懷民,倆“閑人”,遭貶謫,被流放之人。
但是我們細品此文,既無悲秋傷月,更無滿腔憤懣。少許失意,間有不平,但都是那么地輕,那么地淡,更多的卻是對世事的洞察,對人生的頓悟:追名逐利之人,趨炎附勢,在宦海中起起伏伏難以自拔,哪有閑情逸致靜享這清虛冷月之仙境?自己盡管遭不平之待遇,但能有此佛境可參禪,能有此美景可品評,實在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那些糾纏不清的`官場世事,那些忠貞為民確遭貶謫的失意,都在這靜謐的佛院中,如水的月光下化開,變淡。
人生之事,失意常十有八九,有志同道合之友,有如此美景,這般寧靜的心境,足矣。
此為本文立意,不糾結于自己心中的憤懣,不強調自己超乎常人的苦處,而是苦中尋樂,逆境中尋出路,以一種恬靜淡泊的心境去對待世事變幻。人閑,心靜,淡泊,安閑自適。其立意之深之遠如此可見。
二.失意中的純美意境。
官場不得志,人生不盡歡,但是作者的筆下,給我們的卻盡是美。
不愧為詩文畫全才,信手拈來,就勾勒了一幅“月光竹影”圖:“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贝司凹兠溃涸鹿獬纬喝缢?,竹影斑駁如畫,“水”上浮著、漾著“藻、荇”,虛實、靜美、動感,就這么組合在了這18字之中?;蛟S把月光喻為水,把竹影看做荇,都只是作者一時之感,但妙就妙在,蘇軾這個大文豪不僅善于捕捉事物之美,更善于描繪腦中稍縱即逝的奇思妙想。
更妙的是,曾經遭受如許磨難的蘇東坡,在難以入眠之夜,在失意難以排解的狀況下,也只是寥寥幾筆,點到即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辈槐馗嗟陌@,也不必矯情地抒情,兩問一答,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敘、繪、議的完美結合。
此文堪稱表達方式完美結合的典范:由事貫穿,有景有情。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巧妙結合。先敘:交代時地人事,48字;自然順承:描寫,繪一幅竹影冷月圖,18字;最后抒情議論:19字,道出此時此地之事、之人、之景實乃人生大幸。
其次,此文表現手法細膩傳神?!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生動貼切的比喻,化靜景為靈動,實景虛寫,不多費一點筆墨,卻不欠缺一點美感。簡、美宛如詩歌。
作者此文,短短85字,讀來流暢自然如行云流水,細品之下,則是字字珠璣惜墨如金。此文很好地體現了蘇軾文章藝術境界上的理念:“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
四.獨具匠心的巧妙結構。
最巧妙的文章結構也一定是最自然的。品讀此文,我們甚至忘記了此文之結構,作者一氣呵成式的行文結構,天衣無縫。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事——景——情,如此結構恰如諸多名家名詩,借事喻理,借景抒懷,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結合緊密。作者寫作此文,其匠心蘊于自然之中,其作文功夫,與其詩詞并駕齊驅。
此外,蘇軾此文,從詳略處理上看,其獨到之處顯而易見:敘事部分,尋友夜游,張懷民,何許人?作者為何偏去尋他?作者不費一墨,因為我們可以從文末了解:“閑人如吾兩人?!焙伪刭樖?又如寫景部分,寺院中當有其它景致,作者何以只寫明月、竹影?文末又告訴我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取的就是天下人身邊都有,卻非人人都能共賞的景致呀!非“如吾閑人”,哪來心境?另外,此為的語言精辟凝練也是一絕,上文有所涉及,在此不作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恰如一株文學奇葩,無論從其立意選擇、文章意境,還是寫作手法、文章結構等等各方各面,均是一篇文質兼美之作。放在今天,就是我們學生學習寫作的典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脫衣睡覺,只見月光照入門內,(我不由產生夜游的雅興),高興地動身出門。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覽作樂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一、文學常識(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與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稱“三蘇”,三人同為________之列。我們學過他的文章(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寫(8分)。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記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點詞語解釋(13分)。
1、念無與為樂者。
念:
2、懷民未寢。
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閑人:
4、相與步中庭。
相與:
步: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
6、月色入戶。
戶:
7、欣然起行。
欣然:
行:
8、解衣欲睡。
解:
9、水中藻、荇交橫。
水:
藻、荇:
四、重點語句翻譯(8分)。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五、課文內容理解(28分)。
1、全文以________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________心境。(2分)。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6分)。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6分)。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2分)。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3分)。
6、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3分)。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3分)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队洺刑焖乱褂巍芳磳懹诖藭r。
9、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句的妙處。(3分)。
一、蘇軾。
子瞻東坡居士北宋蘇洵蘇轍“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
二、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4、《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币痪?,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點詞語解釋()。
1、念:考慮,想到。
2、寢:睡。
3、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4、相與: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戶:窗戶。
7、欣然:高興的樣子。
行:走。
8、解:脫、脫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四、1、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4、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五、課文內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閑。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描寫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后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
樂觀的襟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懷民亦未寢。
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理由:關系親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7、*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曠達。
8、“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18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4分)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戶()...3.遂至承天寺()。
4.但少閑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3分)。
四、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閑”(3分)。
五.感悟課文寫句子:試寫一句話:“從《記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個......的蘇軾?!?4分)。
一、略。
二、1.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五、略。
上課,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新課之前,讓我們先來看幾組資料。
資料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資料二: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小人誣陷,獲罪入獄,倍受折磨,險被殺頭,后被貶至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帶罪的虛職,相當于軟禁和流放。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在蘇軾中年時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轉折,從此人生一貶再貶。
資料三:
這是大學者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的一段話,說的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反而創作出四篇絕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記承天寺夜游》。
資料四:
二、有味道地朗讀。
1、首先請同學們齊讀。
2、剛才的朗讀大家沒讀出這篇絕世佳作的味道來,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讀。
讀出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讀出句子的節奏、重音。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好,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領悟,試著有味道地讀文。2)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因為是夜游,所以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那就需要我們語速慢一點,音調低一點,盡量舒緩地讀。
3)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夜游地興致。
文中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欣喜一點,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哪兩個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身賞月的興致)。懷民亦未寢(心有靈犀的喜悅)。4)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但這感慨是什么我們還說不清楚,那我們就試著讀出一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學一起來試著讀出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讀。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深入品讀,解讀文字背后絕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敘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請結合敘事要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漫步賞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敘事中的語句說說你聽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豐六年,說明作者被貶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農歷月份,相當于公歷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無景可賞,可還去賞景,說明作者很閑。)。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說明無別的事可做。閑因月光好就起來散步:很閑,有閑情雅趣。
通過剛才對敘事部分的解讀,我們解讀到的卻是復雜情感,總結一下都有哪些: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同好相知的喜悅被貶謫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達觀。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靈之美。
作者與張懷民賞到了什么樣的景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請結合下面一組句子加以體會。a、庭下月光如積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樣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那么空明只是在說景物嗎?從空明一詞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讀到了蘇軾眼中、心中有一個空明澄澈的世界,這是一種禪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頓悟和超脫。所以空明更是在寫蘇軾光明磊落的襟懷。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復雜的情感,作者用了哪個字來高度概括。對,就是閑。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作者的閑人情懷。
(三)、品一品情懷中的深沉曠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1、品讀一個句式何處無……何處無……但少。
何處無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意為到處有和但少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多的是美景,少的卻是賞景的閑人,這話有什么言外之意?惋惜無人賞月,慨嘆世人都為俗務所累。
2、品讀一個詞語。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閑人的含義?
清閑的人;有閑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閑,雖有才華卻抑郁不得志的人。雖不得志卻自我排遣仍曠達樂觀的人。
被貶杭州時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被貶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南荒絕境他仍笑著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就是蘇軾,笑看仕途兇險,任他一蓑煙雨的蘇軾??幢M繁華落幕,我自心有所安的蘇軾。通過他的文字,我們解讀到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可復制的人生。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下課。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熟悉課文。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課文。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幻燈展示相關資料(學生讀)。
1、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3、(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獄也不無道理。
(林語堂。
《蘇東坡傳》第16章)。
4、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師表明教學目的和任務。
有味地朗讀。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賞。
四、有味的朗讀(學生齊讀,教師指導,反復四遍)。
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生齊讀。
師:朗讀不夠舒緩,要表達一種閑適之情。我們再試試。
生齊讀。
師:語速過快,讀時仿佛娓娓道來。同學們再讀讀。
生齊讀。
師:有進步,但有點像現代文。文言文怎么讀?有幾個字要讀得較長:念、蓋、但。
同學們再試試。(生齊讀)。
師: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嗎?讀出一點快樂味。哪幾個字表現了作者的快樂?
生:欣然、相與、亦未寢。
師:好,我們最后來讀一遍。(生齊讀)。
五、有味的分析。
師: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無措)。
師:現在我要為難一下大家。別看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為兩段,也可以分為三段,也可分為四段。你們選一種分一分。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一分多鐘后)。
師:同學們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相與步中庭”這里寫作者邀請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寫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是抒發感情。
師:有道理,但你這個會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這里寫作者月夜難以入睡,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邀朋友賞月,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賞月的感受。
師:好的,你的看法與那位同學的看法有點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是敘事,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中庭”邀人賞月。第三段,“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是描寫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發夜游感慨。
師:我很喜歡你的發言。我提出一個假說,將你的四部分合成兩個部分,你想想再告訴我。
(請生3坐下。)。
師:你們學過《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兩段,一個是故事,一個是議論?!独恰饭玻祩€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議論,凡是遇到這樣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分為兩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兩段可以這樣分,第一段,從“元豐六年”到蓋竹柏影也,這是記敘事情經過,最后一句是發表議論。
師: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把這樣的詞眼讀一遍:
幻燈片展示:
敘事、抒情。
記敘、描寫、抒情。
起、承、轉、合。
六、有味的賞析。
〔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學生思索。師:好的,同學們之間還要繼續地交流一下。(片刻)。
師:請同學們發表“課文觀感”
生:我覺得“相與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
師:很好,謝謝你看得這么細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
師: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生:我認為“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筆鋒一轉,表達了一種失落之情。
師:這位同學發言的優點在于他運用了術語――筆鋒一轉。
生:――。
師:他看到了一個更深沉的問題,不僅看到了作者的處境,也看到了當時社會環境,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小結。
師:這一節課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讀背,分析,欣賞。
字號:大中小訂閱。
轉載自http:///。
無限風光在“神品”(1)。
此文全文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師在江陰英橋國際學校執教了《記承天寺夜游》一課。
余老師課堂教學中結構清晰富有層次的板塊設計,平實中起波瀾的課堂氛圍,形式多樣積累豐富的學生活動,再一次讓所有的聽課師生折服。老師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這是一堂純粹的語文課。
余老師在介紹背景時引用了梁衡對課文的評價:“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笨梢哉f,整堂課的教學是圍繞“《記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這樣的定位逐層逐步地展開的。這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神品的一次語文旅游。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評點和欣賞余老師的這節“神品”教學活動。
1.厚實的背景鋪墊。
我們先回顧一下課堂教學的序曲部分:
老師用四則資料介紹了有關的背景。在每一則資料后面做簡單而適當的解說。這四則資料的內容分別是:
資料1: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資料2: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資料3:
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獄也不無道理。
資料4:
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則資料后,老師解說到:這是作家、學者梁衡先生的評價?!皟奢S精品”都在我們這一冊書里。在學術界,人們認為,《記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個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顯示:神品)(老師板書: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讓我們好好地來品味這篇文章。
背景介紹這一環節,教師用“助讀資料”的方式一層層地、由淺而深逐漸深入地鋪墊介紹,自然圓潤地導入課文。
穿插作為一種手法,有多種形式和多項作用,所以選擇穿插什么,何時穿插就很有講究了。在開課的這一環節中,老師引用的助讀資料包括了蘇軾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課文的藝術成就。從浩如煙海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中精心遴選了這四則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創意設計,這是在為學生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做合適和必要的鋪墊與蓄勢。從所呈現的內容上看,背景資料是很厚實、精恰的。聯系全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從資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為整堂課的教學線索。相機板書的兩個醒目的大字“神品”更為學習課文創設了特別的氛圍。
2.精細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這節課的第一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余老師將這一板塊設計為“有味地朗讀”。至于如何“有味”,老師做了這樣四個角度和層次的設計:
有味地朗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讀”的四個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由讀通讀順文章到身心融入課文寧靜的氛圍,最終通過朗讀實現理解人物的復雜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兩個起步階段的朗讀環節,老師或以示范朗讀或通過直接點撥來進行指導。每一次朗讀都結合具體字詞做很到位的指導。
第三個環節的“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老師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指導策略進行了調整。
師: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你認為,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開始思考。我們討論后再讀。
這一次的朗讀指導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直接提示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個的朗讀指導變得立體起來,指導的節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潑的變化。這一次要“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興致”,這樣有深度的雅詞學生不太好把握,老師把難度降低,給學生以臺階——“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有了抓手。
雖是讓學生尋找“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實際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與解讀,這就巧妙地將朗讀指導與文本理解融為一體。因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讀出作者的心境;對文本的理解是為朗讀服務的,而朗讀又是理解文本的一個媒介、導體,如何處理好這一部分中朗讀與解讀的關系就顯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種程度需要老師事先對文本深入地鉆研,課堂上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和維度,因為從教學板塊看,這還是“有味地朗讀”環節。通過這一環節的朗讀指導,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教材的深度研讀。
第四個環節的朗讀,“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余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作者很感慨,但這種感慨的意味我們一時又說不清楚?!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熡懈星槔收b)是啊,這種復雜的情愫好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F在請同學們合念一遍,把這四次的朗讀的感受表達出來,注意“蓋”字,有點欣喜的味道,(示范)“蓋——竹柏影也?!薄暗弊忠晕⒌匮娱L一些。
(生再齊讀課文)。
師:真好!我們都已經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這也許是蘇軾也沒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這里就順理成章了。
在文章講析前,要學生讀出作者的“復雜的情愫”是很難的。于是在這一個小環節上,老師的朗讀指導又有了變化,對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講析。提示學生“蓋”要讀出驚喜,“但”要拖長一些。最后扣住“神品”這一教學線索,“我們都已經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痹僖淮谓o學生強化“神品”的魅力這一意識。
在“有味地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層次和角度,通過精細的訓練將朗讀的技術指導和藝術指導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會朗讀,朗讀文本與理解文本這兩項任務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實現立體地朗讀和立體地解讀。
無限風光在“神品”(2)。
此文全文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絕妙的結構分析。
在人教版中,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一個段落,84個字,但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一個段落內部的結構確實是那樣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賞這種美,余老師匠心獨運,設計了“變形”這一聽起來很新鮮的環節。結構分析這一課堂教學內容和環節的處理令所有聽者驚嘆不已,以為妙絕。
ppt呈現:
有味地分析。
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師:下面我們對文章進行“有味地分析”,請你將課文進行變形。課文只有一個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將課文進行變形,要講出道理來。什么是變形呢?(語音強調“變形”二字。)老師先不做解釋。進入課文,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苦苦思索,師巡視。)。
師:我試問一下,你們理解了這個“變形”的意義嗎?需要老師解釋嗎?(語調上揚)生:需要(學生齊聲地說)。
師:那我就太高興了。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一篇課文,別看它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四個部分。下面請你嘗試一下。
在這一環節,老師有意“賣關子”,“折磨”學生,讓學生產生困頓、迷惑,讓他們苦苦地思考,先進入沉思默想的狀態,讓他們先憑感覺去“變形”,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板塊實現了自然的過渡,由熱鬧的讀轉入平靜的思的階段。課堂教學節奏和氛圍呈現出動靜結合的特點。
學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時,會產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強烈期待。老師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動性地問“需要老師解釋嗎”,待學生情緒飽滿地回答“需要”后,老師再像偷偷傳授秘籍一樣地“悄悄地告訴大家”,這樣張弛起伏的語言對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學生們來說是很刺激的。老師穿插了一個很小的講析,使學生恍然大悟。這一個小環節中老師的語極富表現力。這是教師課堂語言魅力的自然表現。
結構欣賞前,學生的思維經過了這樣的一個起伏過程,尤其是體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與清晰的強烈對比,對“變形”自然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發言踴躍。
從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結構分析,用“變形”來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結構美,這樣的教學手法可謂靈動活潑。
我們來看下面兩小段老師的評點語和小結語。
師:嗯,很好。我們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蘇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為這位同學剛才所說的敘述、描寫、抒情三個部分。原來,這84個字是這樣的有味道。它的組合竟然是這樣有奧妙,可以是一個篇章,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也可以是三個部分、四個部分。這就是神品的力量,這就是它的魅力。
師:分四層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發展是承;筆鋒一轉,一個特寫鏡頭是轉;合,用抒情議論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敘述描寫,帶給我們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結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內部美妙的結構被老師解讀得如此透徹。惟有這樣的解讀才能夠設計出如此靈動的“變形”創意。變形——一種新穎的結構分析方法。
在結構分析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領略到了名師對文本的鉆研,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正如鋪路石、臺階,“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而這一切,均源于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預測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進行點撥,“授之以漁”。
4.豐美的妙點揣摩。
這篇短文的美點、妙點很多。余老師在第三板塊設計了“有味地欣賞”環節。何謂“有味”,如何“欣賞”,老師把“欣賞”具體化,使妙點揣摩呈現出豐滿之美:
“有味地欣賞: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學只要表達出自己感悟到的一點之美就可以了?!?/p>
對課文進行欣賞,這一活動會讓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于是老師稍作提示,學生帶著老師的建議“每人只要欣賞一點之美就行了”開始思考,然后與同座位進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這一交流中,共有12人發言。學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兩人交流,全班交流,學生活動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內容:
生:我覺得“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橫”一詞寫出了影子的繁密錯綜,很有韻味,又烘襯出了周圍的環境。
師:好!這個“水”字用得好,本來就可以直接說“藻荇交橫”,但“水中藻荇交橫”給我們一種澄澈的、透明的感覺,而且和前面的“積水空明”照應起來。
生:我要說的是“懷民亦未寢”的“亦”,因為這個“亦”字,顯出了蘇軾和張懷民是心靈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師:兩個都是被貶謫的人,兩個人的心情也許都是很復雜。他品的“亦”比我們起初讀課文時品的“亦”還要深刻些。
生:我要說的是“月色入戶”的“入”字,給人以動感,更加生動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
師:對,一個“入”字用得好。給一個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生:我覺得“蓋竹柏影”的“蓋”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韻味。
師:她的表達非常好,高雅。這個句子真的是寫得好,沒有直接說竹柏影子透過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樣的漂亮。而是先說庭下像水一樣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點一下,這是竹柏的影子??!一種比較輕微的驚嘆在里面,“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確實寫得好。
生:我覺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寫得美。這句中沒有一個字是寫月亮的,卻給我們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覺。
師:好。這個句子每一個地方都寫了月,都寫了月色,都寫了月色的美麗,但是,他沒有用一個“月”字。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處。
在“有味地欣賞”這一環節中,學生都能抓住重點字詞進行品味、欣賞,欣賞了字詞、結構、景色、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美,幾乎涵蓋了文章所有的美點。這一點,啟發我們,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學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學生的活動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經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后,老師把課文的美點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內容的豐滿。
美在結構的靈動。
美在月色的描寫。
美在情感的波瀾。
美在“閑人”的意味。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課中小結。老師的小結更顯出這件“神品”從形到神的豐美。六個美點是老師鉆研課文所得出的,老師的功力從這樣的美點提煉中亦自然彰顯。
簡短的84個字,品出那么多的美來,這“品”行為的本身就夠“神”的了,足見余老師對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現出余老師對課堂的調度運籌帷幄、張弛有度的風采。
余老師開課即給課文定位為“神品”,板書的兩個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學生們如何看待這篇課文,更見證著師生的“神品”活動。綜合一節課的教學看,課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師的教學更是在帶著學生“有味地”神品這件作品。課文作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來已被世人欣賞,余老師的這節神品教學卻是語文課堂教學這座公園里的一個富有魅力的新景觀。真可謂無限風光在“神品”!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6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