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為了提供給學習者參考和借鑒的優秀樣本,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摘錄,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寫作的規范與技巧。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應用,將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反思、總結。
小黑板。
男女職工人數比是5∶4根據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
2.如果是四個數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錯,要分的不是20厘米】。
《伴你成長》。
2.會初步應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使學生初步了解有理數的意義,并能將給出的有理數進行分類;。
4.培養學生逐步樹立分類討論的思想;。
5.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了解正數與負數是由實際需要產生的以及有理數包括哪些數。難點是學習負數的必要性及有理數的分類。關鍵是要能準確地舉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確有理數分類的標準。
正、負數的引入,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學生熟知的兩個實例:溫度與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攝氏度記作5℃,比0℃低5攝氏度,記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記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記作-155米。由這兩個實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數叫做正數,把加-號的數叫做負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一個中性數,表示度量的基準。這樣引入正、負數,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使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而且還將幫助學生理解有理數的大小性質。把負數理解為小于0的數。教材中,沒有出現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概念。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這個概念。目的是,從正、負數引入一開始就能較深刻的揭示正、負數和零的`性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正、負數的概念。
關于有理數的分類要明確的是: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分類結果應是不重不漏,即每一個數必須屬于某一類,又不能同時屬于不同的兩類。
二、知識結構。
1.正數、負數和零的概念。
正數。
負數。
零
象1、2.5、、48等大于零的數叫正數。
象-1、-2.5,,-48等小于零的數叫負數。
0叫做零,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有理數的分類。
三、教法建議。
這節課是在小學里學過的數的基礎上,從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引進負數的.從內容上講,負數比非負數要抽象、難理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的選擇上,盡可能注意中小學的銜接,既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概念時,讓學生清楚地認識有理數與算術數的根本區別,有理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符號部分和數字部分(即算術數).這樣,在理解算術數和負數的基礎上,對有理數的概念的理解就簡便多了.
為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明確有理數的分類時,可以有意識地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理解分類的標準、分類的結果,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通過正數、負數都統一于有理數,可以將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的逐步樹立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四、正數與負數概念的理解。
1﹒對于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帶+號的數是正數,帶-號的數是負數。例如:一定是負數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數,若表示正數時,是負數;當表示0時,就在0的前面加一個負號,仍是0,0不分正負;當表示負數時,就不是負數了,它是一個正數,這些下節將進一步研究。
3﹒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細分有五類:正整數、正分數、0、負整數、負分數,但研究問題時,通常把有理數分為三類:正數、0、負數,進行討論。
4﹒通常把正數和0統稱為非負數,負數和0統稱為非正數,正整數和0稱為非負整數;負整數和0統稱為非正整數。
五、有理數的分類。
整數和分數統稱為有理數。
1)正整數、零、負整數統稱為整數;正分數、負分數統稱為分數。這樣有理數按整數、分數的關系分類為:
2)整數也可以看作分母為1的分數,但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數是指不包括整數的分數。因此,有理數按正數、負數、0的關系還可分類為:
3)注意概念中所用統稱二字,它與說整數和分數是有理數的意思不大一樣。前者回避了分數是否包括整數的問題,即使把整數包括在分數范圍內,說統稱還是不錯,而用后一種說法就欠妥了。
4)分數和小數的區別:
分數(既約分數)都可表示成小數,但不是所有的小數都能表示成分數的。如圓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數。
5)到目前為止,所學過的數(除外)都是有理數。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用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么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里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么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么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后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么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動手折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1/2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ㄕn件出示:)。
生1:第一個對,因為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個錯,因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師:誰會寫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并涂一涂。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愿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里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回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úシ拧缎腋E氖指琛罚?。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1/2?1/4。
(學生作品展示)(學生作品展示)。
小學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的一門科學,它的特點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廣泛的應用性。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習慣、教學特點,雖然教無定法,但教有定規,這個“規”,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要符合數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去研究、探索、猜想、操作、發現和證明的過程。ppt課件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新的教學模式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發展的必然趨勢。ppt課件是通過圖片、文字交流、聲音和圖像來輔助課堂教學的,可以將比較抽象的教學知識直觀地表現出來,做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這種教學與傳統的教學不同,傳統教學是在教學中,教師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為更豐富的傳遞信息而采用的一些簡單的教具。諸如:書本、圖片、畫冊、黑板、模型、實物、小型展覽等。而這種有ppt課件參與教學可以準備更多的圖片,解決教材內容的局限性,也不必要在上課時帶太多的教具,既能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完成教學目標。
一、ppt課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中用ppt課件演示具體的情境,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中來,教師掌握課堂的導向。例如:在準備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性質和意義》中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時,可以從學生已經掌握的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入手為教學情境情境,如圖1:
利用自定義動畫中的添加效果讓字母和表示的內容依次出現在ppt課件上,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初步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學習要從興趣開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例如教師在上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根據教材中所列舉的公式,設計同學們拼湊花瓣的游戲情景來讓同學們慢慢的進入教學。首先出示的是引入部分第一張燈片的設計,首先找出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片,利用自定義動畫給每張圖加上動作效果如圖2:設計學生熟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去觀察、去思考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2、應用ppt課件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動手、動腦相結合。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受教學資源的限制,教案設計的難點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中無法更好演示出有關教學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弄懂。而教師如果應用ppt課件進行教學,并設計一定生動有趣的教學畫面,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問題解決中,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4],突破課堂教學所設計的教學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完成學習重點。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設計一步一步加花瓣的方式詢問同學們能不能拼成一朵花的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邊拼邊玩中逐漸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教學難點,如圖6:
其次利用自定義動畫先設計十二片花瓣退出隨機效果,然后設置事先做好的兩朵花和剩下的兩瓣花瓣的進入效果為隨機效果,設計列出的公式單擊出現,設計后面每出現一片花瓣就出現相應的公式,一直到出現十五片花瓣剛好能拼三朵花,如圖7、圖8:
游戲是小學生最為喜愛的學習娛樂形式之一,游戲場景的設置也因此更容易走進他們的思維[7]。教師這樣設計的ppt課件教學,學生不僅在活動動手操作,也出動腦筋解決問題,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探知興趣,培養學生自我動手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應用ppt課件教學中插入音頻和視頻讓數學課堂。
“活”起來。
ppt課件在教學活動不只應用于展示文本文字和課堂必要的教學圖片,還能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插入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音樂和視頻,例如教師在教授新課前可在ppt課件第一頁利用插入中的影片和聲音里面的文件中的文件中的聲音選擇能活躍課堂的音樂。如圖9:
ppt課件插入令人聽起來心情的愉快音樂有利于學生對所教授的內容有期待興,音樂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第二種語言,教師課前和同學們利用音樂做一些互動,特別是剛來到陌生的班級授課的時,音樂可以一下子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組織,更好完成授課內容。教師利用ppt課件進行教學時,可利用插入中的圖片里面的自選圖片選擇按鈕,設計超鏈接到準備好的視頻,如圖10:
4、ppt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帶來的便利。
學過程中對于使用ppt課件的一些錯誤的認識,ppt課件在教學中應用的位置陷入尷尬的境地。
1、ppt課件使用黑板化。
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應用黑板、粉筆和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講授的例題和重點知識都需要使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出來,利用ppt課件呈現要教授的內容,雖說能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更好提高教學效率,但是ppt課件此時作用像一個小黑板只是把要板書的內容事先準備好,等到用得時候在演示出來,而不是作為教學輔助突破教學重難點,或者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
2、ppt課件制作單一化。
教師在設計ppt課件是往往只注重演示教學內容文字化,有意識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和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去備教法,備教材。而忽視備學生的重要性,ppt課件很少注重圖片和文字的相結合,缺少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設計。
3、ppt課件虛而不實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使人們對數學本身及其數學教學方法的認識有了根本的轉變。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龐大而精確的信息儲存能力越來越顯示出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音頻、動畫、特效、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的數學教學變的更生動、更有趣、更迅速,突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數學,從聽、視、觸等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產生極大的作用,精心設計的課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制作課件的幾點體會:
一、根據學生思維特點設計課件。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中多媒體課件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活躍思維,拓展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小學數學課堂中,課件設計要考慮到學生思維的這一特點。一般來說,小學生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即使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階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與他們的感性經驗相聯系,借助于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根據這樣的認識,在設計課件時,就要加強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使小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二、多種形式結合設計課件。
在有關概念教學的課件設計中,宜采用多種形式,讓小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記憶、應用等一系列活動,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剝地灌輸給他們。教材中有些概念,往往以定義、公式等形式直接呈現在小學生面前,他們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沒有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設計者重新處理教材,針對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小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并從中受到恰當的思維訓練。
三、根據學生年齡,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巧妙設計課件。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持久,形象思維占優勢,可設計一些生動的故事情境或是小朋友喜愛的動物、卡通人物形象以動畫的形式貫穿其中,吸引他們注意;高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提高,則可通過豐富的畫面場景,逼真的表現效果,奇妙的自然景觀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情感,引發他們的思維。
例如,設計“分數的基本認識——幾分之一”這一內容的課件時,首先出現動畫片“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遇桃園”的故事情境,饞嘴的八戒想吃桃子,師傅想考考他,依次拿出4個、2個、1個桃子讓他和悟空平均分吃??學生根據畫面講述故事情節,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半個怎么寫?”,引出新課內容。在鞏固練習中,又設計出“中秋時節分吃月餅”,“套圈游戲”等動畫,引導學生列式。這樣設計把抽象枯燥的教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生動有趣,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活潑,學生樂此不疲。
四、利用課件營造教學情景。
對小學生來說,生活經驗并不豐富,觀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學中,往往遇到重難點不易解決,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在教學中如果采用兒童喜歡的活動方式,讓他們通過接觸、試驗,把聽覺、視覺、觸覺、嗅覺、運動覺等多種感覺協同起來,刺激感官,強化記憶,鞏固認識,就能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特征。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創造從形象到概念,從感性到理性的感知過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周長這一概念,教學開始,屏幕上出現一個綠草茵茵的環形操場,在操場環行跑道上插了一面小紅旗,屏幕出現一只小兔從紅旗處出發繞著操場跑一周。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動態的畫面上,觀察得特別仔細。緊接著老師問:“小兔繞著什么跑?”“怎樣跑才算是一周?”“繞操場一周就是操場的什么?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通過此過程,使學生對操場的周長有了初步感知。這樣,色彩明快、生動有趣的畫面強有力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寓抽象的數學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長”的表象,為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了橋梁,從而突破了教學上的難點,為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減少了原有的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隨著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發展,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體輔助設備,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地去研究、探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年級、教材特點,制作出高質量的課件,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達到優化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內容進行如下分析:
二、學情分析:
我跟班上來的,對我班學生也比較了解,我班有47名學生,人數比較多,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與其他學生差異較大,對數學學習缺乏信心,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待于培養。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關注更多的是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一、情境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量的除法比較關系。
1、談話導入。
今年楊老師35歲,黃文祈12歲,誰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們的年齡關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誰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齡關系?
(根據回答板書)。
2、舊知導入。
馬拉松選手跑40千米,大約需2時,騎車3時可以行45千米,誰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個攤位上的蘋果最便宜?
3、小結。
這些題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兩種數量它們的關系,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常常要對兩種數量進行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比較兩種數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義,讓學生探究、理解比的意義。
1、介紹比的表示方法。
剛才的例子中老師年齡是同學年齡的幾倍,用35÷12,現在我們就可以說成老師與同學年齡的比是35:12.其他兩個量的關系如何用比的形成來表示在小組內說一說。
2、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比,總結比的意義。
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師舉反例:小明有10元錢,花了2元錢,還剩幾元錢?這道題怎樣列式,10-2=8(元)可以寫成10:2嗎?(不能,因為兩個量是相減的關系,不是相除的關系。)。
你能不能說說什么是比,比的意義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
學生自學,總結,同學們想想怎樣求比值?進行求比值練習。
強調:7÷2可以說成什么?2÷7可以說成什么?它們一樣嗎?
四、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與區別。
討論:1、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聯系(填表格)。
2、比與除法、分數又有什么不同?
五、應用知識做練習。
(1)求比值。
105:35????????1.2:2。
(2)把下面的比改寫成分數形式。
17:8??4:1???102:113。
(3)選擇題。
買4支鋼筆用12元,鋼筆總價和總量的比是(???)。
a、4:12??b、12:4??c、
(4)判斷。
小明今年10歲,他的爸爸今年37歲,父親和兒子的年齡的比是10:37.(??)。
一項工程,甲獨做7天完成,乙獨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圓半徑是4厘米,小圓半徑是1厘米,大圓半徑和小圓半徑的比4.(???)。
七、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崩冒嗌系目側藬?、男女生人數,來說說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采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系,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由于在突破重點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比例的意義。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出示情境圖,(課件演示)。
(1)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2)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3)“你們知道下面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4)寫出它們的長和寬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發現?
出示教室里的國旗:(提問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么發現?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說明:我們看到這兩個的`長寬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
也可以這樣表示:出示比例的分數寫法。
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上面圖中的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學生說出能夠組成的比例。
3.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歸納發現的規律。
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出示表格來比較。)比是兩個數相除的式子;而比例是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是四個數。
教師。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做一做。
完成課文“做一做”。
第1題。
(1)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2)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說一說。
(4)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強調:本課主要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第2題。
(5)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6)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6.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用1、2、5、10四個數寫出所有的比例式。8個,并且找出寫的規律。)。
二、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三、作業。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遵循由易到難,步步深化的教學規律,按照復習舊知--創設情境--學生思考--學生計算--教師總結--學生自主探究(反饋)的模式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在老師的小結中感受并總結正比例關系的特征。
活動二:練一練。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
(3)寬不變,長方形的周長與長。
2.根據下表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相對應的數值,判斷當底是6厘米的時候,它們是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隨高的變化而變化,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的比值不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進行說明)。
3.買郵票的枚數與應付的錢數成正比例嗎?填寫表格。先填寫表格,再說明理由。
應付的錢數隨購買的枚數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應付的錢數與買郵票的枚數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說理由。
教學內容:
教科書56——58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方格紙兩張、彩筆、尺子。
教學過程:
1、觀察體驗。
出示多媒體課件。
師:老師這有一張非常有紀念意義的照片,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學生看不清楚。)。
教師逐步將照片放大兩次,使學生看清照片。
師:為什么剛才我們看不清照片,現在卻看清了呢?
2、聯系生活實際。
(1)觀看主題圖。
師:看來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物體放大,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把物體縮小。(多媒體課件)來看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你們知道他們反映的是哪種情況嗎?可以聯系人物的活動來談。
學生自由發言。
(2)學生舉例。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
師: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老師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談。
2、理解要求。(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要求?學生自由發言。
3、通過畫正方形了解畫法。
師:按2:1畫出放大后的圖形,其實就是要把原圖形的各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誰能以這個正方形為例來具體說一說怎樣畫出它按2:1放大后的圖形。學生試說。
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圖形,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畫的。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并介紹畫法。
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兩個圖形按1:3縮小之后的圖形,并在小組里互相檢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畫的過程。
師: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兩個圖形不同,它有一條斜的邊,誰能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畫的。
學生展示畫法。
5、質疑。
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
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生提出的質疑。
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學生試概括發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導發現。
學生比較放大后圖形和原來的圖形的大小和形狀,并總結概括。多媒體出示。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出示縮小的要求。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2、交流評議。
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后畫出的圖形。
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并嘗試總結。
3、總結發現。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后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
1、觀察判斷。
(1)選擇。
學生選擇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題使學生區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區別和聯系。
(2)目測。
多媒體出示目測題:右面的國旗圖片是把左面的圖片按什么比縮小的?
學生先目測,教師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驗證。
2、畫一畫,說一說。
(1)(2)問,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再出示(3)請你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述3個三角形之間的放大和縮小關系。
3、發展練習。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組合圖形,自己設定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后的圖形。畫完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畫法。
1、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數對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對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在方格紙用數對確定位置。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動物園示意圖的方格紙圖。
一、復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2、揭題,提出學習目標。
讓學生先說說,再出示學習目標:
(1)方格紙上什么線表示列,什么線表示行。
(2)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學習成果。
1、認識方格紙的列與行。豎線是列,橫線是行。
2、自主學習,小組內展示。
(1)獨立學習課本3頁例2,并完成問題1和問題2。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探討。(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重在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思維方法和錯例,特別是引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算理,并能正確計算。
2、能結合實際情景,解決簡單分數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特色設計。
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算理,并能正確計算。
解決簡單分數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一、導入。
筆算下面各題。
小紅用8米長的彩帶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帶,小紅能做多少朵花?
二、教學實施。
(一)出示例3。
1、老師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學生明確題意。
3、學生分析題目并解答。
4、提問:可以列綜合算式嗎?小組討論并匯報,如何列綜合算式。
板書綜合算式。
5、分析運算順序。
請同學們觀察,這道題目中有哪幾種運算?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學生試算,兩人板演。
7、全班交流訂正。
8、思考:在計算中,應該注意什么?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33頁“做一做”。
提問:6樓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層樓的高度?(多找幾個學生來說自己心里的'想法,尋找出最好的解題策略后再讓學生進行計算)。
2、教材第35頁第9,10題。
三、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有什么發現嗎?有什么想要告訴老師和同學的嗎?請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件簡單是或就是輔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工作的工具,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六年級數學數軸課件,內容僅供參考。
1教學內容:
六年級下冊第5~7例。
3、例。
4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目標。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128。
25.06。
+0.019。
-2/。
3+16/57。
22、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26%表示()。
3、某日傍晚,九仙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5攝氏度,這天傍晚九仙山的氣溫是()攝氏度。
4、提出學習目標。
二、交流探索,學生展示。
(一)教學例。
3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
1、2、3、4、5、6、7)。
2、出示例3:
(1)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畫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展示,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
總結。
: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7)練習:p7做一做。
第1、2題。
(二)教學例。
4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小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p7做一做。
第3題。
三、應用練習,拓展延伸。
1、練習一。
第4、5、6題。
2、按順序排列。
-232。
20-3.6。
3、-6和0相差多少?-6和+6相差多少?
四、歸納總結。
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數軸的意義,掌握數軸的三要素;
2、使學生學會由數軸上的已知點說出它所表示的數,能將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出來;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小學里曾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你能在射線上表示出1和2嗎?
2、用“射線”能不能表示有理數?為什么?
3、你認為把“射線”做怎樣的改動,才能用來表示有理數呢?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數軸。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觀察掛圖——放大的溫度計,同時教師給予語言指導:利用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在溫度計上有刻度,刻度上標有讀數,根據溫度計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從而得到所測的溫度、在0上10個刻度,表示10℃;在0下5個刻度,表示-5℃、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邊說邊畫):
提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在此基礎上,給出數軸的定義,即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三、小結。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后指出:數軸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它使數和直線上的點建立了對應關系,它揭示了數和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我們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節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數軸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數軸,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數軸上的點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數,至于數軸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這個問題以后再研究。
五、作業。
1、在下面數軸上:
(1)分別指出表示-2,3,-4,0,1各數的點。
(2)a,h,d,e,o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2、在下面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3、下列各小題先分別畫出數軸,然后在數軸上畫出表示大括號內的一組數的點:
(1){-5,2,-1,-3,0};(2){-4,2.5,-1.5,3.5};
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材分析:
我所執教的內容是第五單元中繼“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探索中觀察、感知“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體驗左右的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把左右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充分感知左右,從而體會左右的意義。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睂W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頭上、腳下”的空間經驗,對于前、后、上、下,學生一般不會搞錯。但是,人體是左右對稱的,如: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左耳、右耳;……在人體的這些外部器官中,左邊和右邊沒有什么區別,所以識別“左右”比較困難,即使成人有時也不能對“左”和“右”做出快速反應。備課前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沒有經過刻意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對左、右的反應比較遲緩,大部分學生區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會寫字,再判斷哪邊是右邊,然后想另外一邊是左邊。并且,據了解他們以前學做操時,體育老師為了方便教學,與學生面對面站,但所講解的左右位置與順序卻與學生是一致的,這給學生現在學習左右造成一種誤導,左右的相對性在他們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縣城附近一所普通農村小學的一年級班,學生共46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6人,有40名學生曾受過一年以上學前教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養之中。由于條件限制,執教時本節課在普通教室進行,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中4人一排作為一個學習小組。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上課前的休息時間里,教師用錄音機隨意地播放節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上課鈴響,錄音機關,師生問好。
師:剛才播放的兒歌,同學們喜歡聽嗎?
生:(愉快地)喜歡。
師:喜歡聽的同學請舉手。舉好,別放下,能不能說說你舉的是哪只手?
生1:我舉的是右手。
生2:我舉的是右手。
師: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生:左手。
師:每個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爭先恐后地說給同桌聽。)。
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根據學生回答,師用紅粉筆描出不一樣的地方。
(評析開講設計生動活潑,從學生課堂上經常發生的動作――舉手出發,直奔主題,有效組織課堂,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這節課開始就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氣氛。)。
(二)聯系自身,體驗左右。
1.摸一摸。
生1:腳。
師: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生1:這只是左腳,這只是右腳。(邊摸邊說。)。
生2:還有左耳和右耳。
生3:還有左眼和右眼。
生4:還有左肩和右肩。
……。
(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2.動作游戲。
師:下面我們來活動活動自己的雙手。老師喊口令,你們做動作。
(生十分高興。)。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評析教師在這里沒有花費唇舌去解釋“左”和“右”,而是從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體展開活動。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右,從而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同時也讓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人的身體上也有數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師:游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后,師用小黑板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師: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師:為什么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生:因為反了一下。
師:什么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生: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后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說一說。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對口令的游戲,哪個同學愿意和老師對口令?其他同學當裁判。
(學生紛紛舉手。)。
師:陳立,陳立,我問你,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
尺子的右邊是什么?
陳立:尺子的左邊是橡皮,
尺子的右邊是筆盒。
(這時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都想和老師對口令。)。
師:同學們都很想對口令是不是?那么學老師的樣子,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好不好?
生:(興奮地)好!
(同桌的同學互對口令。)。
(提問兩個同學,然后每個人說給自己的同桌聽。)。
4.找一找。
(出示教材第60頁“找一找”掛圖。)。
(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找一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
(四)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想一想。
師:剛才同學們幫東東解決了困難,現在愿不愿幫老師一個忙。
生:愿意。
師: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師舉右手。)。
生1:是右手。
生2:不對,老師舉的是左手。
師:有的同學說左手,有的同學說右手,老師舉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學生七嘴八舌,還是有的說左手,有的說右手。)。
師:同組的同學討論一下,交流一下意見。
(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結果。
生1:我們組認為老師舉的是右手,因為剛才老師用這只手寫粉筆字。
師:不錯,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確實是用這只手寫字。
生2:老師,你舉的是右手,因為你轉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
師:你真了不起!發現了這個大秘密。
(師轉身驗證。)。
體驗:同桌左邊的同學向右轉,右邊的同學向左轉,同時舉右手。
師小結:如果面對著面,你的左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左手。
(評析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親身經歷“猜測――驗證――數學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游戲。
師:老師和你面對面站著,老師舉右手,你也舉右手,老師舉左手,你也舉左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戲。)。
3.爬樓梯。
師: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生:右邊。
師: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生1:左邊。
生2:不對,應該靠右邊走。
師:請你們兩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生:(齊聲)右邊!
師:為什么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生: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師: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評析當觀察別人判斷左右時,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確定,錯誤率較高。教師在此及時地讓學生到室外實地進行活動,以學生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經歷了方向的變化,再次體驗“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體現。)。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轉彎判斷。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熌贸鐾婢呖蛙?。)。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生1:客車是往右轉。
生2:我認為客車是往左轉。
師:現在我們在哪里?
生1:……在教室里。
生2:不對,我們坐在客車上。
師: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小游戲:我是小司機。
師: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后交換角色。
(評析教師適時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表演、驗證,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最后的小游戲,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時這個小游戲的安排,使這節課自始至終都讓學生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下課鈴響)。
師:休息的時間到了,請左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再請右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揮揮你們的右手向來聽課的老師說聲“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誤的遺憾。具體分析如下。
1.整節課洋溢著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我在這一方面作了積極的嘗試。本節課的宗旨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上課前播放節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因許多陌生的聽課老師帶來的緊張情緒,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喜歡聽的請舉手!”“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兩句話很隨意地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進入教學情境,從而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提高教學效果做了很好的鋪墊。此后每個環節都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如:摸一摸、動作游戲、對口令等,各個教學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過度自然。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遇到困難或出錯,如果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一聽就懂,一過就忘。本節課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努力使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我舉起右手,讓學生說一說我舉的是哪只手,有的學生說左手,有的說右手,這時我并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袄蠋焺偛庞眠@只手寫粉筆字?!薄袄蠋熮D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痹谒伎寂c交流中,學生體驗到了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又如:判斷客車轉彎時到底是向哪邊轉,由于與客車面對面,有些同學會判斷錯,我也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提醒學生我們現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車上)再讓他們討論交流,在討論中他們都想說服對方。最終統一了意見:判斷客車往哪邊轉,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車的人。
3.為學生提供了在實踐中探索的機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碑攲W生對“下樓梯時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發生爭議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爬樓梯。在備課時,我只準備在教室中間的過道上模仿上下樓梯,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到學生對“左右相對性”的理解程度沒有到位,突然想到學生的教室在一樓,平時上下樓梯的機會不是很多,感覺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到真實的環境去體驗一下,并且進行這項活動并不是一件難事,所以臨時增加了這一個教學環節,結果表明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對的,起到了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又如,我讓學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學習用具“擺一擺”,然后我問“從左(右)數橡皮是第幾個?”(數一數),“尺子的左(右)邊是什么?”(說一說),這些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左右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左右的位置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百分率,理解這些百分率的含義,并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會正確地求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依據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自主建構知識,歸納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逐步形成“數學的思維”習慣。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百分率的用處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來源于生活,體驗百分率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究百分率的含義。
教學用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8分)。
1、出示口算題,1分鐘,并校正題目。
2、小結學生所提問題,并指名口頭列式。
3、將問題中的“幾分之幾”改為“百分之幾”,引學生分析、解答。
4、小結:算法相同,但計算結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說明:我們把做對題目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叫做正確率;那么做錯的題目占總題數的百分之幾叫做錯誤率。這些統稱為百分率。導入新課,揭示目標。
6、口算比賽:(1分鐘)(見課件)。
7、根據口算情況,提出數學問題。
(做對的題目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做錯的題目占總題數的幾分之幾?)。
8、嘗試解答修改后的問題。
10、舉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確目標,進入新課的學習:(1)知道達標率、發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義。(2)學習求百分率的方法,會解決求百分率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9分)。
1、說明達標率的含義。
2、板書達標率的計算公式,并說明除法為什么寫成分數的形式?
3、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討論。
4、巡回指導書寫格式。閱讀例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什么叫做達標率?
(2)怎樣計算達標率?
(3)思考:公式中為什么要“×100%”呢?
(4)嘗試計算例1的達標率。
三、質疑探究(5分)。
1、在展示臺上展示學生寫出的百分率計算公式。
2、要求學生認真計算,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還有哪些百分率?它們的含義是什么?怎樣求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發芽率。
四、鞏固練習(14分)。
1、指名口答,組織集體評議,再次引學生鞏固百分率的含義。
2、對每一道題都要讓學生分析、理解透徹,并找出錯誤原因。
3、出示問題,指導學生書寫格式,并強調。
4、解決問題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對應的量。
6、引學生觀察、發現: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強鞏固。
1、說說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顆星)。
(1)學校栽了200棵樹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學的近視率達14%。
(3)海水的出鹽率是20%。
2、判斷。(2顆星)。
(1)學校上學期種的105棵樹苗現在全部成活,這批樹苗的成活率為105%。()。
(2)六年級共有54名學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級學生的出勤率為54%。()。
(3)把25克鹽放入100克水中,鹽水的含鹽率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為85%,那么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5、工廠加工了105個零件,合格率達100%,則這批零件有100個合格。
3、解決問題(3顆星)。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4)王師傅加工的300個零件中有298個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課堂總結:
(1分)突出“關鍵點”。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運用“先約分再相乘”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個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問:12×5算式的意義是什么?被乘數和乘數各表示什么?
2、計算:
問: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計算?
3、小結:
(1)整數乘法的意義,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被乘數表示相同的加數,乘數表示相同的加數的個數。
(2)同分母分數加法計算法則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變。
二、新授。
教學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媽媽一起吃一塊蛋糕,每人吃塊,3人一共吃多少塊?
用加法算:(塊)。
用乘法算:(塊)。
問:這里為什么用乘法?乘數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
都是求幾個相同的和的簡便運算。學生齊讀一遍。
練習:說一說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題。)。
問:那么分數乘以整數方法應該是怎樣算?(通過觀察例1,得出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三、鞏固練習。
1.第2頁做一做。
2.練習一。
統計天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分數(或百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學生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
教學過程:
一、提問:
問:我們在學習可能性的知識時,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們能舉例說說嗎?
我們還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活動方案,對此,你有什么體會?
二、完成第25題。
讀題,理解題意。
可演示主持人兩次抽獎的過程,使學生明白:
第(1)題用4種不同顏色的彩紙表示4種不同顏色的座位票,演示從中抽出一種顏色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每個同學獲得開心獎的可能性。
第(2)題用10張紅色彩紙表示10張紅色座位票,按1~10編號后,演示從中抽出一個編號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拿紅色票的同學獲得幸運獎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題。
出示題目,讀題。
問:要使落下后紅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3,必須有幾個面涂上紅色?有幾種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數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必須有幾個面寫上2字?有幾種寫法?
在交流中使學生認識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寫數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題必須有2個面涂成紅色,第(2)題必須有5個面寫2。
本冊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圓規畫圓;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內容位置(一)新授課新授。
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一、導入。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___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F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連成圖形,同桌核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3、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
練習一第1、2、5、7、8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5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