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評估。如果您正在尋找一份簡潔明了的教案模板,以下的范例或許可以滿足您的需求。
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身和投身實踐的能力。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
所以,語文多媒體制作中實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體實現機制如下。
精心制作聲像,讓學生感知美。
多媒體的一個優勢,就是能把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選或制作美的畫面。視覺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徑,美感強烈的圖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號傳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愉悅。所以在制作課件時,我們要注意圖片色彩的配置,圖文的和諧,用筆的精細;按鈕的色調、大小、字體也要與圖片風格相吻合,以保證畫面的整體美。如《景泰藍的制作》課件中,制作者在開始階段展示了幾幅景泰藍的成品圖: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藍制品閃著柔和華貴的光澤,緩緩隱現。這讓學生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髓,受到美的強烈震撼。
文字圖片的制作也要講究。文字圖片要能體現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對稱、整齊或錯落有致。同時應注意文字色彩、字體、大小的變化,避免單調呆板。
其次,應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適當處理輕重、緩急、停頓、語氣、韻律等技巧,具有音韻美和藝術穿透力,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變得鮮活起來。我們在《歸園田居》課件中,用平靜緩慢的語調、恬淡悠然的基調、沉穩清晰的節奏朗讀全詩,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重返田園的愉悅心情,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了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第三、努力創設情境?!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許多作品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坝^文者披文以入情”,讀者的學習是“在他所創設的世界中直觀自己”。那么怎樣在語文課件中架起一道橋梁,溝通作者的創作情感與學生的學習情感,使他們碰撞、交觸,從而引導學生感悟“美”的深蘊呢?創設情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林黛玉“時時在意,處處小心,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摈煊竦倪@種微妙心理,學生就很難理解,畢竟生活經歷相距太遠。那么制作該課課件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我們的做法是在課件中載入一段錄像:越劇《紅樓夢》。戲劇中那富有表現力的唱詞,很快誘導學生進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處境,進而理解人物的心境,與人物同命運、共呼吸,從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課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圖象、聲音、情境等,促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得到積極的刺激,從而提高諸如旋律感、節奏感,觀察事物的敏銳性、理解力和選擇性等整體感知能力。
運用比較手法,讓學生鑒賞美。
生活中的矛盾對立是一種普遍存在。比較,是人們在認識、鑒別事物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人們對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刻,不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質屬性,而且能夠揭示事物間的關系和異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睂τ谖膶W作品來說,運用比較映襯,最能顯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課件時,若能把握并突出這一點,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發現美并受到陶冶。
比較的內容非常廣泛,文章的立意、標題、結構、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到記敘的線索、說明的順序、抒情的色彩、議論的作用乃至文章風格、詞語運用、修辭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縱比。如魯迅的《祝?!?,文中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主要有三次,課件中以圖片展示出來,通過比較,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這些變化,體會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慘重打擊,進而理解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人的迫害,鑒賞人物形象體現出的悲劇美。
也可以橫比。如《群英會蔣干中計》課件中,可以設計一個表格,將周瑜與蔣干在群英會上的語言、動作、神情加以比較,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周瑜多謀善斷,豪邁自信;蔣干少勇寡謀、自大愚蠢。在美與丑、智與愚的對照中品鑒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讓學生創造美。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睈垡蛩固挂舱f:“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痹趯徝澜逃?,我們應該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課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夠的余地,讓學生根據已提供的有關信息,喚起和調動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歸納、組合,在大腦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領會其中蘊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如下幾種形式。
其一,利用優美的音樂,引發學生的想象。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想象的一門藝術。在課件制作中能恰到好處的利用優美的音樂,往往能找到開啟學生想象之門的觸發點,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東南飛》課件時,在學生初步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仔細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發揮充分的想象,通過音樂,在梁祝和焦劉之間構建起了對封建禮教進行斗爭的聯盟。
其二,借助圖文互換,激發美的創造。
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描寫形象生動,美感強烈。在制作這類課件時,在顯示畫面與顯示文字之間,要適當留有間隙,讓學生根據文字描述畫面或根據畫面進行文字表述。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反復思考,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中構筑或抓取美感較強、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權衡比較,得出最佳答案。這個過程就是創造美的過程?!讹L景談》、《雨中登泰山》類散文和《雨霖霖》類詩詞課件,采用這種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總之,在語文課件制作中實施美育,有利于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們的審美創造力,培養他們高尚的精神,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賞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于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俺颗d”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袄砘姆x”,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皫г隆本淇烧f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耙抡床蛔阆А边@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胺N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采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后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薄恫睾T娫挕氛f:“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比毡緦W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贊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1.賞析陶淵明在本詩中構建的“兩個世界”,提高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詩意化”的鑒賞方法,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第一步:導入。
(二)第二步:解題。
首先來看題目,題目是“歸園田居”。我們都大致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但是都無法從語法角度進行清楚的解釋。一般的讀法是“歸園/田居”,似乎“歸園”是一個意思,“田居”是另一層意思。其實不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經過考證,認為:“園田居”乃淵明之一處居舍(另有“下澤田舍”等),其少時所居,地近南山,即廬山。他二十五歲前后離開此處,至五十五歲方重歸“園田居”,大約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觀點,題目正確的讀法應該是“歸/園田居”,應該是一個動賓短語。文本中還有一處旁證就是詩句“守拙歸園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畝”,上句的“園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構成了銜接。本首詩正是圍繞“歸”和“園田居”展開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淵明構建的“田園世界”
教師朗讀,學生自讀,最好能夠熟讀成誦,并且對照注釋,對詩歌進行白話還原。時間大約為5分鐘。
初次把握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陶淵明在這首詩中構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塵俗世界”,一個是“田園世界”,再讀詩歌,填寫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詩中與之相關的詞語。
特點。
塵俗世界。
田園世界。
第一列的問題并不難,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塵網、樊籠/丘山、舊林、故淵、自然。不過可能有的學生會忽視詩歌最后一句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整體觀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問題,即兩個世界的特點分別是什么?這就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概括能力了。為了突出“田園世界”的特點,有必要先把握“塵俗世界”的特點。
學生答案預設一:骯臟。理由:作者說“誤落塵網中”,“塵網”中的“塵”不就是灰塵嗎?灰塵當然是臟的,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場的骯臟。
學生答案預設二:黑暗。理由:“塵網”其實只是比喻的說法,并非真的有塵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場,陶淵明因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憤而辭官,這也看出官場的黑暗。
學生答案預設三:拘束。不論是“網”,還是“樊籠”,都有約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場,一切都要按照官場規則辦事,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為此,陶淵明才辭官回家。
教師點評:這位同學能夠分析“網”和“樊籠”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義,并且能夠結合陶淵明的辭官經歷進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徹。
學生答案預設四:繁忙。雖然文中沒有直接點出這一點,但是作者說“虛室有余閑”,既然在田園里有悠閑的感覺,那么與之對應的官場肯定就是公務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閑,因此向往回歸田園。
教師點評:這位同學能夠從對立面的意思入手進行分析,很機智,很準確!
在把握了“塵俗世界”的特點之后,那么“田園世界”的特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學生答案預設一:自由、悠閑。在官場如同“塵網”,如同“樊籠”,沒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園,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閑的生活了。
教師點評:依然從對立面的意思入手進行分析,不錯。
學生答案預設二:美感?!皦m俗世界”充滿了社。
知識與能力朗誦詩歌,學會用詩眼來解讀詩歌內容;讓學生在詩意的想象中誦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領會田園風光的意境,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與聯想來描摹詩歌畫面。
2.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一、課堂導入。
師:有人說,他是“百世田園之主”,有人說,他是“千古隱逸之宗”,大家說他是誰?(陶淵明)。
初中,我們邂逅了從東晉時代款款而來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回顧他的作品,并背誦《飲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讓我們帶著一顆純凈的心走進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去領悟這其中的真意。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課文。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活動2【活動】出示寫作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四十一歲時,他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一)、初讀:讀字音(聽錄音)。
(二)、讀:讀文意。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活動4【導入】讀:讀意境。
讀:讀意境詩意的躬耕。
本詩那些詩句比較有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四)、讀:讀思想(討論)。
1、本詩的題眼為?俗話說,眉目傳情。同學們看題目,歸園田居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題眼:“歸”。既然“歸”是題眼,標題中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顯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圍繞題眼,我們這節課將一起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何而歸?官場為何而歸?潔身自好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田園躬耕。
(種豆理荒穢)。
2、詩中最能體現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p>
3、“但使愿無違”“愿”具體指什么?
享受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這里的“愿”具體指陶淵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歸隱田園,與官場決裂,保全一個完整的自我。
4、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之情。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五)、歸納主題。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畫面。并表現了他淡薄名利、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
活動5【活動】心靈碰撞。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教師小結:這些專家的看法僅僅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讀書出仕這條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族和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普濟蒼生的壯志。然而東晉社會,不可能實現他的抱負,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感到精神壓抑?!斑_則兼濟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態度吧,這是中國文人的選擇,也是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活動6【活動】檢查背誦。
(八)、小結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圍繞一個“歸”字,抒寫了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最終詩人的心情也由歸前的無奈追悔變化到歸后的釋然愉悅,達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脫,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境界。
(九)、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布置作業。
將其改寫成更散文。
文檔為doc格式。
。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要創造這個理想王國?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黑暗,政局動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稓w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沖澹。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羈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聽——狗吠、雞鳴。
前后的點——榆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明確: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情—厭惡悔恨。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皦m網”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夸大了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而歸?
明確: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于追名逐利,在這樣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糊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提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抓住幾組意象分析。
(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然后齊讀)。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朦朧。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歸去如何?
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余閑/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六、探究、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
“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__“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誤落塵網”13年之后,“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質性自然。這一儒道思想在現在看來并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1、了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1、通過反復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教具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
1課時。
導入。
他曾飲酒而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為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后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謚號“靖節先生”。被后世人稱為“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于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1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二、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聽名家范讀。
2、自由誦讀,根據注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明確:塵網、樊籠。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罢`”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耙蝗ト辍保▽崙獮椤笆辍庇每浯罅说臄底?,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__,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斑m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為衣兮??長余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方宅十余畝,草屋____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____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靈棲息之所。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樂的愉悅心情。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又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半u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3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出優美的田園風光,由近到遠,聲色相調,淡濃相宜,描摹了詩人心中的桃園——樸拙自然、寧靜中不失生機的鄉村圖景。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寧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比喻的修辭,以“樊籠”比喻官場生活,表現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因為厭惡官場所以更為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追問:陶淵明筆下的農村生活景象,實際上很普通,很常見,在作者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俯仰之間處處春了,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實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慕浮華利祿,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樂,恣意游弋,縱情揮灑。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淵明思想的溯源: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鼻f子持竿不顧。也沒有讓這兩位風塵仆仆的大夫太難堪。
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p>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p>
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2、賞析山水田園詩。
《山居秋瞑》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夜來去。
七、作業: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賞音樂: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
這首歌曲正是田園鄉謠風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靜靜流淌在我們心頭,正契合了我們回歸自然、尋找自我的想法。
陶淵明。
為何而歸厭惡官場(塵網、樊籠)——比喻從何而歸。
歸向何處喜愛田園(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歸去如何(村莊、炊煙)白描手法。
(狗吠、雞鳴、桑樹顛)。
自己(羈鳥、池魚)——比喻。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教學重點。
一、導入。
他曾飲酒而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為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后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謚號“靖節先生”。被后世人稱為“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于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1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二、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聽名家范讀。
2、自由誦讀,根據注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明確:塵網、樊籠。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罢`”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耙蝗ト辍?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糊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__,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斑m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為衣兮??長余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系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方宅十余畝,草屋____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____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靈棲息之所。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樂的愉悅心情。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又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半u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3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出優美的田園風光,由近到遠,聲色相調,淡濃相宜,描摹了詩人心中的桃園——樸拙自然、寧靜中不失生機的鄉村圖景。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寧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比喻的修辭,以“樊籠”比喻官場生活,表現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因為厭惡官場所以更為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追問:陶淵明筆下的農村生活景象,實際上很普通,很常見,在作者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俯仰之間處處春了,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實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慕浮華利祿,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樂,恣意游弋,縱情揮灑。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淵明思想的溯源: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鼻f子持竿不顧。也沒有讓這兩位風塵仆仆的大夫太難堪。
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p>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p>
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2、賞析山水田園詩。
《山居秋瞑》王維。
4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夜來去。
七、作業: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賞音樂: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
這首歌曲正是田園鄉謠風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靜靜流淌在我們心頭,正契合了我們回歸自然、尋找自我的想法。
陶淵明。
為何而歸厭惡官場(塵網、樊籠)——比喻從何而歸。
歸向何處喜愛田園(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歸去如何(村莊、炊煙)白描手法。
(狗吠、雞鳴、桑樹顛)。
自己(羈鳥、池魚)——比喻。
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1、【激發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作品。請大家談談對陶淵明的認識。
2、【拓展補充】提到陶淵明,我首先想到的是蘇東坡。法國《世界報》評選全球范圍內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諸多領域,選出十二位,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這和陶淵明有什么關系呢?陶淵明是蘇東坡最崇拜的人。蘇東坡晚年被貶海南島,隨身攜帶的只有陶淵明的詩集。陶淵明的109首詩,蘇東坡一一唱和并匯編成《和陶集》。平心而論,陶淵明為我們留下的文學遺產并不多——薄薄的一本詩集、一百多首詩和幾篇散文。陶淵明是一個生前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文學家,在他去世數百年之后,蘇軾等人為首發現了這座默默無聲的文化高峰和它的真正價值??梢哉f,中國文學史上可以沒有陶淵明的作品,但不能陶淵明式的人物,不能缺少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生活。
二、初步感知。
(一)反復誦讀。
1、自由誦讀,解決字音。
2、點名朗讀,糾正字音。
3、全班齊讀,讀準讀齊。
(二)背景介紹。
我們剛才提到了蘇軾,相對于蘇軾而言,陶淵明的生平真是太簡單,簡單得有些單調,耕田似乎是他唯一的事業。而在這種簡單中又蘊含著豐富。史書上記載,為了生計,陶淵明“投耒去學仕”。從二十九歲到四十一歲,十三年的時間里,他曾四次奔走“學仕”。
(1)第一次:二十九歲,“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去”(《晉書》)。
(2)第二次:三十五六歲,做官一年多,母親去世,歸家居喪。
(3)第三次:四十歲,居喪結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辭職。
(4)第四次:四十一歲,因“公田之利,足以為酒”再次做官,八十多天后不辭而別了。
【小結】人到中年,幾番“學仕”失敗,他才看透了。不單看透了官場,也看透了他自己。在精神上經過一番交戰之后,他得出結論:做官的痛苦,比挨俄的痛苦還厲害。既然自己沒有力量移風易俗,起碼不要同流合污。
(三)再次齊讀。
三、深入探究。
(一)閱讀注釋。
1、圈點勾畫。
2、補充強調。
(1)塵網(補充):塵世的羅網。
(2)三十年(強調):有人認為當作“十三年”,因從陶淵明初仕為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令歸田,前后恰好為十三年。
(3)守拙(補充):安于愚拙,不學巧偽,不爭名利?!独献印な苏隆贰爸腔鄢?,有大偽?!?智巧出現,將有大的欺詐)。
(4)羅(補充):排列。
(5)依依(補充):輕柔貌。一說,隱約可辨貌。
(6)虛室(個人觀點):內心。語本《莊子·人世間》:“虛室生白?!笔?,比喻心;白,指日光所照。虛室生白,形容一種澄澈明朗的境界。
3、明確字形。
(二)品評交流。
1、請你就詩的題目“歸園田居”設計一個問題。
【示例】(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2、陶淵明是如何寫官場的?
【明確】寫官場,用的是“塵網”、“羈”、“池”、“塵雜”、“樊籠”等否定性的詞,且用“誤落”、“久在”這些厭惡性的詞描寫自己斷斷續續十三年的官場生活。
參考:對“網”這一意象的品評。詩人北島有一首題為《生活》的詩,通篇只有一個字:“網?!敝挥靡粋€字就寫出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內心無處不在的壓抑、苦悶、彷徨、困惑、苦痛、無助和掙扎以及掙扎無果后的無奈與失落。
【激疑】《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中“誤落”為“誤入”,你覺得哪一個好?
參考:“誤落”強調糊里糊涂地墜入其中,自己做官是出于無奈;“誤入”強調本是有所期待而為之,幾經奮斗之后發現了人生的荒謬。
3、陶淵明是如何寫田園的?
【明確】寫田園,用的是“舊林”、“故淵”、“自然”這類充滿懷舊依戀意味的詞,更有“愛”、“戀”、“思”、“返”這樣表達強烈依戀情感的詞。
4、試題演練。
(1)蘇東坡評價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請結合“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兩句詩加以賞析。
【明確】桃紅李白,榆青柳碧,不著一色彩語而滿眼春色!
(2)蘇東坡評價陶淵明的詩“癯而實腴”,請結合“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四句詩加以賞析。
【明確】村莊、炊煙,狗吠、雞鳴。在純乎白描的寫景中給我們以安詳寧靜的感覺,他寫的是景,卻讓我們想到生活,悠然令人神往。有人說,詩人能從生活中發現常人在天堂里也難以發現的美感。
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歸園田居(其三)。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歸園田居(其三)》。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批著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違:違背。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本詩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鑒賞。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边@兩句寫詩人歸田園后在南山的`山腳下種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實自如,如敘家常,就像一個老農在和你說他種的那塊豆子的情況,讓人覺得淳樸自然,而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睘榱瞬皇苟固锘氖?,到秋后有所收成,詩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雖說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這是詩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樂趣。正如詩人在《歸田園居》(一)中所說的那樣:“少無適俗韻,本性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痹娙藚捑肓俗龉?,“守拙歸田園”才是最愛。從“帶月荷鋤歸”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他非但沒有抱怨種田之,反而樂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p>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睂τ谠娙藖碚f,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歸園田居(其三)》。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2學情分析。
學生讀古詩,大都能準確地有節奏地誦讀,但往往缺乏深入細致的品味,尤其是走進詩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讀;要通過多樣的讀品味詩的情和詩人的美好內心世界。
3重點難點。
通過讀體味詩人的情感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荀子在《勸學》中有這么一句話,“登高而超,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遠。這句話給我們讀詩、讀文一個啟示,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們深入全面地把握詩文的思想內容。高度從哪里來,標題、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這節課,我們不涉及多了,就從標題開始。
活動2(活動)初讀。
素讀:咬準字音。
活動3(活動)梳理內容。
讓學生梳理內容(歸何處、為何歸、歸如何)。
活動4(導入)局部品讀。
女生讀:“歸何處”即“開荒南野際……雞鳴桑樹顛”
思考與交流。
1、這一節,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可否描述一下?
2、選了一些什么樣的寫景角度,用了什么寫景方法?
3、詩人為何對平凡簡樸的田園景象如此津津樂道?
活動5(活動)局部品讀。
男生讀:“為何歸”即“少無適俗韻……池魚思故”
先弄清“從何歸”:
1、從何而歸?
2、詩人把官場比做什么?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詩人把自己喻為什么?要表達什么?
再弄清“為何歸”
1、“適俗”的“俗”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活動6(講授)走進詩人。
既然詩人“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淵明家世與經歷: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遠四?!焙汀啊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
經歷: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痹谀欠N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后又先后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法施展濟世抱負,而且于“志意多所恥”。最后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然后可歸結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壯志。
但為官艱難,難伸志向,還做背良心的事。一個“誤”字表現了陶淵明的后悔和厭惡。
活動7(活動)局部研讀。
齊讀:“歸何處”即“戶庭無塵雜……復得返自然”
“復”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活動8(活動)美讀。
1、怎么讀“歸何處”這一部分呢?
一要讀出景物的美(純樸、寧靜、和諧),二要讀出情的深(如釋重負,輕松自然)。
女生復讀。
2、怎么讀“為何歸”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誤”(后悔與憎惡)、“鳥、魚”(興奮與自在)。
先抽兩位學生讀“誤落尖網中,一去三十年?!弊詈蠼處煼蹲x。
男生齊聲復讀。
3、如何讀“歸如何”?
把握好“無”與“有”(清靜、閑適)、“久”“復”(苦悶與欣喜,讀得緩慢而放松)。
全班復讀。
活動9(活動)擴讀。
詩外讀詩人。
3、七律贊陶潛。
君子固窮歸園田,賦詩飲酒五柳前。
不為五斗折腰米,只圖南山賞菊閑。
煙銷云飛人已去,流傳后世有佳篇。
滄海桑田逾千年,夢里猶尋桃花源。
詩內讀詩人。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無”的是適應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熱愛自然的本性。
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無”的是世俗的虛偽機巧,“有”的是真誠拙愚。
3、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無客套與應酬;“有”的是“余閑”,有充分的時間勞作、讀書、寫詩。
4、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無“樊籠”的禁銦與網羅,“有”返自然的自由與快樂。
活動10(測試)背誦全詩。
試背全文。
活動11(作業)課外練習。
1、寫一篇隨筆,兩個題目任選:
(1)歸之樂。
(2)詩意地生活。
2、背誦全詩。
3、將田園風光部分改寫為散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里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著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濕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濕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為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后試著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違:違背。
2、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陽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生:我會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放松身心,享受清凈。
生:如果我是那個千萬富翁,我要到郊外買個農莊,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再也不想回到爾虞我詐的商場了。
生:我想去一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把煩惱統統拋到腦后。
全體:陶淵明。
師:陶淵明,我們并不陌生,之前已經學過他的《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他的詩《歸田園居》其三,更進一步認識這位詩人,并從中獲取一些關于怎樣讀詩和怎樣做人的啟示。
二、初讀詩歌。
師:《歸田園居》組詩寫于詩人辭官后的第二年,共5首,課本選了其三。因為其一對其三是很好的注釋,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兩首詩,當然其三是重點當中的重點,要求當堂能背誦和默寫。余下三首請同學們課后再去閱讀和賞析。
生:___。
師:好!我們請___來朗讀,其余同學拿起筆,洗耳恭聽!
學生范讀。
師:非常不錯!朗讀水準讓老師為你折服,看來同學們的選擇是錯不了的,現在我請其他同學來讀一讀詩中描寫田園生活的句子,別輸給___哦!請說出你找到的相關詩句。
生: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生: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師:還有補充嗎?
生:“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边@幾句寫的是田園的物質生活和環境。
師:說的很好,別的句子還有嗎?
生:“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边@句也寫到了田園生活的環境。
生:還有“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師: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句子,讀出詩的味道,體會一下陶淵明筆下田園生活的特點吧!
學生齊聲朗讀。
生:遠處的村莊很昏暗看不清,有一縷煙從村莊中升起。
師:那“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炊煙很輕柔、舒緩的樣子。
生:是不是作者并不覺得累,反而很輕松盡興,有些玩而忘歸呢?
師:有道理!所以我們就應該通過“帶”讀出作者內心的這種感受,下面我們再讀一遍詩歌,讀出它的情味來!
學生齊聲朗讀。
師:好極了!讀得非常棒,那么同學們感覺到陶淵明筆下田園生活的特點了嗎?
生:作者說:“晨光里荒穢,帶月荷鋤歸”田園生活是需要勞動的、辛苦的、不過也是充實和悠閑自在的。
生:田園生活應該是很好的,因為他有“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生:田園生活還是很美的,自然風光非常幽美,有榆樹、柳樹、桃樹、梨樹,在房前房后。
師:很優美?請問是幽美,還是優美?
生:我認為應該是幽美,因為那里不僅美,而且幽靜。作者提到“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間”,沒有官場的嘈雜,感覺非常悠閑,非常清凈。
師:的確!正如《陋室銘》中所言:無絲竹之亂耳——。
生:無案牘之勞形。
生:老師,我覺得不見得很幽靜,不是還有狗吠和雞叫嗎?
師:這位同學提出了不同意見,大家同意嗎?
生:村莊里不可能沒有狗和雞。狗吠和雞叫應該是一件很正常得事情。
生:我想作者可能是想用“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來襯托環境得安靜。
師:說得很有道理,正所謂“以動襯靜,靜更靜”。如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如此這般。
生:我還有補充,這句詩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很相似,給人感覺非常和諧。
生:詩人的內心也是平靜的,否則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
生:詩人是喜歡這種生活的,他的內心是高興的、愉快的。
師:何以見得?
生:因為詩中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可見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而且“久在樊籠里”這一句,我覺得從中還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輕松的、悠閑的,離開官場后,陶淵明如釋重負。
生:我認為詩人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他說:“衣濕不足惜,但是愿無違”,衣服弄濕了也不值得可惜,詩人的愿望沒有違背,換成一般的農夫,肯定會不高興的。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但是我從這句話看出來的:“少無適俗,性本愛丘山”作者本來就喜歡丘山,所以在田園生活、勞動,他是愉快的。
生:我還要補充一點,我覺得作者的內心是自由的。因為他做官的時候,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現在他可以種種豆子,除除草,業余寫詩歌,做自己想做的事,很自由自在。
師:可以這樣說,我們從作者的描繪中看出了寧靜、自由、充實、愉快和歡喜。那么,現實的歸隱生活亦如此嗎?讓我們再來讀一讀《五柳先生傳》,這是陶淵明的自傳,它真實記錄了陶淵明的歸隱生活。
三、深讀詩歌:
學生齊讀《五柳先生傳》。
師:現實生活和詩歌中的生活有著相似之處,也有鮮明的反差。請同學們來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
生:《王柳先生傳》中的陶淵明生活很貧困,常常吃不飽,家徒四壁,根本沒有什么方宅草屋。
生:陶淵明溫飽都難以保證。
生:他們的心情都很好,《王柳先生傳》中的他寫詩消遣,《歸田園居》就是讓他用來消遣的。
師:自我消遣,打發時光?
生:他是文人,當然喜歡寫詩歌,還可以打發時間。
生:《王柳先生傳》說寫詩是透露自己的志趣。
生:我想他們的心境是相同的,剛才老師說詩中陶淵明的內心是平靜的,《王柳先生傳》中又說自己是坦然的,所以我認為兩者的心境是相同的。
師:想知道原因的同學,讓我們從陶淵明的仕途經歷和詩歌中去尋找答案。一起讀一讀他的仕途經歷和《歸田園居》一、三。
學生齊聲誦讀。
師:現在你們看出所以然來了嗎?
生:是不是這一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作者認為做官就像在牢籠中,他一點不喜歡做官,自然就不會去留戀了。
生:還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說自己做官是誤落塵網,這就說明他本來不戀官,從資料上看,陶淵明做官是不快樂的,所以他才會辭官,因此他也就不會留戀官場了。
生:被羈絆的鳥留戀原來的林子,池中的魚思念原來的池水。
生:在自然中。
生:在丘山中。
生:但使愿無違。
師:對!“愿”指的是愛丘山,返自然?!斑`”就是那一段令人失望,令人不快,令人身心俱疲的歲月。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道出了詩人的心聲。理解了以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詩歌。
學生齊讀。
生:我猜這是表達詩人的一種向往吧!
生:我從《五柳先生傳中》感到陶淵明雖然貧窮但他是很灑脫的,所以他不在乎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內心,他的理想,所以他把田園生活寫的那么好!
師:詩言志,古人寫詩抒發自己的志向,陶淵明隱去現實的困頓、潦倒,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體現。
課件展示小結:
生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他生來不會逢迎世俗,進入令人失望的官場違背了他的本意,是誤入塵網,是被困樊籠?;貧w田園才是順應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頓不堪,詩人也心滿意得、無比欣慰。而他的詩歌正展示了其寧靜豐足的內心世界,抒發了他超凡脫俗的高遠志向,更是詩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體現。
生七嘴八舌:歸是回歸、歸隱,回到本來的出發點。居是居住、生活、定居的決心。
師:由此,我們知道陶淵明的歸隱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出于內心的意愿,田園生活讓他疲憊、煩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靜,正如學者葉嘉瑩所言。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個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復習桃花源記:
根據圖片說出桃花源記中的相應句子。
3、陶淵明簡介:
“田園詩人”
“隱逸詩人”
“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
1、學生自由朗誦。
2、單個學生誦讀。(糾正字音)
3、聽詩文范讀。
4、配樂朗誦。
1、疏通詩意;
2、問題思考;
歸園田居: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變化。
請找出詩中寫景和寫情的詩句,并說說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表現了田園勞作之樂,從中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明確:這里的“愿”具體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體現出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現實中失去自我。
語言特點:《歸園田居》用語平淡自然,樸素隨口而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
小結: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辛勤勞作而心情閑適的農村生活畫面,抒發了他辭官歸隱,遠離污濁的愿望?!稓w園田居》:抒發了詩人不愿再混跡污濁的官場,而歸園田居以求返璞歸真的情感。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p>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彼^“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文檔為doc格式。
。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后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余天,傳來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于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退隱之后,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
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的思想較為復雜,但主要的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濟世之志,幾次出仕,正是儒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的思想的體現。退隱后,儒家的安貧樂道、君子固窮的思想又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繼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現實、否定現實的一面,但其中老莊的消極避世、清靜無為、順適自然的思想,又給予他以消極的影響。
二.學生誦讀。
三.詩句疏通。
四.內容分析。
1.用8個字從正反兩方面概括本詩表達的作者的性情.志趣。
厭惡官場(非世俗)崇尚(熱愛)自然。
2.詩中哪幾句中哪幾個詞從形狀和程度上表達了以上性情.志趣。
厭惡官場(非世俗):
誤.一.久--誤、本照應,良知發現,爾虞我詐;一.久照應,追悔莫及。
崇尚(熱愛)自然:
少.本.復--少,正常下班,原本;本,性情中,根本;復,失誤中,務本,求放心。
3.陶淵明棄官厭仕可能出于什么方面的原因?
時代社會性情性格。
4.他的理想社會.生活美好.合理吧?在現實社會中是否找到?
5.我們的時代還可不可以有他的這些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6.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在手結構.表意上有何特點和作用?
過渡比興.象征。
五、探究。
1.適俗韻:適應世俗的氣質,品性。性:稟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此兩句意謂從小沒有迎合世俗的興趣,天性本來只愛山川自然。
2、塵網:世俗的羅網,塵世,比喻仕途,官場。三十年:疑當為“十三年”。陶淵明從29歲出仕江州祭酒,至詞彭澤令歸田,前后恰好十三年。此兩句意謂偶爾失足誤落仕途俗網,光陰虛度一去便是十三年。
3.羈鳥:被束縛在籠中的鳥兒。池魚:養在池塘中的魚。以羈鳥、池魚比喻自己過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舊林、故淵比喻田園。此兩句意謂籠中的鳥兒思戀昔日的叢林,池里的魚兒向往舊時的清泉。
4守拙:保持拙樸、愚直的本性。是說自己不肯投機逢迎,不善與做官。此兩句意味在南郊野外墾辟出一塊荒地,自守愚拙重回故鄉田園。
5.方宅:住宅方圓四周。此兩句意謂在方圓十多畝的宅地上,蓋起草屋陋居八、九間。
6.蔭:覆蓋、遮蓋。羅:排列。此兩句意謂濃綠的榆柳覆蓋著后檐,香艷的桃李羅列在堂前。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樹木與地域的不適宜還有許多說法,例如過去許多地方農村都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門前千萬別鬼拍手”的說法,這些說法主要來自樹木名稱的諧音。(門)前不載桑(諧音喪),(房)后不栽柳(挽杖用的),門前千萬別鬼拍手(大葉楊樹,風一吹,葉子嘩嘩響,似鬼拍手)。
中國漢字是形音的有機結合,讀音的作用不容忽視,故而諧音之說也是有些道理的。有趣的是,就在上述俗語流傳很廣的河南濟原市,有一座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奉仙觀,卻使用了世界建筑史上榜上無名的荊(諧音驚)、棗(諧音遭),柿(諧音死)、桑(諧音喪)等四種木料:左柱棗木,梁為荊木;右柱桑木,梁為柿木。據說是有以毒攻毒、以正氣壓邪氣的意思。這些梁柱,1300多年來雖歷經劫難,履遭天災兵禍,但仍巍然屹立,令人嘆為觀止。
7.噯噯:昏暗不明的樣子。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小村落。此兩句意謂暮色中的遠村隱隱約約,裊裊的炊煙依稀可辨。
8.巔:頂端。此兩句化用漢樂府《雞鳴行》“雞鳴桑樹巔,狗吠深宮中”而來,意謂深巷中傳來幾聲狗叫,雄雞啼鳴相喚在桑樹枝間。
9.虛室:虛空閑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純凈而無名利之念。此兩句意謂整潔的庭院一塵不染,空靜的房室十分安閑。
10.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此兩句意謂我已被牢籠困的太久,如今終于重回自然。這首詩寫詩人歸隱田園后的生活情趣。詩中表現出對淳樸的田園勞動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反映出對世俗仕宦生活的鄙棄。
六.仿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樸幽靜祥和的田園之歌;一首蘊含人生取舍深義的智慧之歌;一首沖決塵網張揚個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靈之歌;一首蔑視塵俗實現自我的生命之歌。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2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課文。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活動2【活動】出示寫作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四十一歲時,他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一)、初讀:讀字音(聽錄音)。
(二)、讀:讀文意。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活動4【導入】讀:讀意境。
讀:讀意境詩意的躬耕。
本詩那些詩句比較有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四)、讀:讀思想(討論)。
1、本詩的題眼為?俗話說,眉目傳情。同學們看題目,歸園田居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題眼:“歸”。既然“歸”是題眼,標題中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顯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圍繞題眼,我們這節課將一起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何而歸?官場為何而歸?潔身自好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田園躬耕。
(種豆理荒穢)。
2、詩中最能體現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p>
3、“但使愿無違”“愿”具體指什么?
享受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這里的“愿”具體指陶淵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歸隱田園,與官場決裂,保全一個完整的自我。
4、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之情。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五)、歸納主題。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畫面。并表現了他淡薄名利、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
活動5【活動】心靈碰撞。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教師小結:這些專家的看法僅僅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讀書出仕這條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族和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普濟蒼生的壯志。然而東晉社會,不可能實現他的抱負,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感到精神壓抑?!斑_則兼濟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態度吧,這是中國文人的選擇,也是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活動6【活動】檢查背誦。
(八)、小結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圍繞一個“歸”字,抒寫了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最終詩人的心情也由歸前的無奈追悔變化到歸后的釋然愉悅,達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脫,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境界。
(九)、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布置作業。
將其改寫成更散文。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2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