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好的計劃書應該包括對當前狀況的分析、對目標的明確定義、對實施過程的安排,以及對結果的評估和調整。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計劃書樣本,希望對大家編寫計劃書有所幫助。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什么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很大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又很難就業?主要的問題是我國大部分高校早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很大問題。
(一)培養方向模糊,課程設置欠佳。
電子商務專業雖然在中國開設已有十多年,但這個專業的培養方向依然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定位不明確,缺少崗位群細分,缺少具體崗位能力分析,培養的依舊是“萬金油式”學生。這從各學校的培養計劃及課程設置上就能看得出來,課程設置只是計算機課程和經管類課程簡單的堆砌,學生在校期間學的課程多而雜沒有系統性,造成學生什么課程都蜻蜓點水般得接觸下,但又都沒有學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不被企業所錄用。
實踐要求都很高。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電子商務試驗系統,但主要都是電子商務模擬實驗,通過這些模擬實驗雖然能使學生對電子商務有一個初步認識,但由于軟件本身脫離實際商業環境,再加之教師本身很少參與實際運作管理,課程的實習指導、創業指導都受到極大限制。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實際工作中電子商務的應用。
(三)師資嚴重缺乏。
師資是困擾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基本都是從計算機和市場營銷等專業轉行而來的,在教學中雖能應付部分專業課,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統的電子商務學習,再加之缺乏電子商務實戰經驗,所以在教學的時候難免會顯得力不從心。
(一)給電子商務專業一個明確的定位。
電子商務的特征決定了電子商務人才知識必須是復合型的,但復合型性決不意味著是一堆現有技術和商務知識的隨意組合。作為學院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時應給電子商務一個明確的定位,明白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競爭優勢來自于什么。這樣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業,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比如服裝電子商務、旅游電子商務、汽車電子商務、地產電子商務等,確定職業崗位,制定人才培養規格。這樣圍繞特定行業的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專門設計。
既避免了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模糊不清”及“廣泛適應性帶來的不適用”等不足,又能讓高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努力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專業知識積累、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向該行業看齊,繼而在就業時候沒有太大的難度。
(二)做活電子商務實訓。
1、增加校內實訓課程所占比重:電子商務專業本身是對實訓要求較高的專業,所以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可以合理安排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驗課,并采取多種實踐方式,加大實踐課程學時的比重,增強學生各知識層和多種技能的培訓。另外就是增加學生的商務類課程設計實訓環節;2、建立校內電子商務模擬公司,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院可以建立電子商務模擬公司并選拔優秀的學生參與到組織與管理中,并進行崗位競聘,輪崗,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技能,并豐富和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更能夠加強學生的組織協調及社交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實踐經驗;3、做好校企結合:作為學院應該同各類企業尤其是本經濟區域內有關企業加強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聯合辦學,例如:企業網絡營銷推廣方案的設計、企業電子商務的實施方案等等,使得學生完成實際項目的同時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與操作,并獲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
(三)加大力度培養師資隊伍。
在電子商務師資隊伍建設這,作為學院除了重視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外更應該重視雙師結構,應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來擴充提升自己的師資隊伍。比如:1、從相關行業聘請實戰經驗豐富的電子商務人才充實到學校的教師隊伍中;2、鼓勵專職教師參與企業實際營運,每學期選派教師到企業中掛職鍛煉;3、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選拔部分教師到更高的學府去深造,并鼓勵動員鼓勵教師進行一些創新型的教學改革。
總而言之,目前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仍有很多突出問題,致使很多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作為高校應該認真分析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時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解決對策,提高電子商務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為企業所需,為社會服務”的電子商務人才。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寬厚扎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從事金融業務工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勝任各類金融該機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等領域的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金融人才。
(二)培養要求。
1.思想政治素質。
具有強烈的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有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2.專業技能素質。
掌握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較好地運用數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分析方法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國情,熟悉國家有關經濟和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金融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了解金融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及國際金融活動的規則和慣例,了解中國金融發展與改革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3.文化與身心素質。
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綜合表達能力強,口語流利,具備閱讀金融領域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通過第二課堂拓展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具備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和文字編輯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善于溝通,協調能力較強。
1.學制。
標準學制:四年。實行彈性修業年限:三至七年。
2.學分。
最低畢業學分:160學分。
3.學位授予。
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1.主干學科:經濟學。
2.核心課程: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管理學、金融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學、公司金融、國際金融學(英)、金融風險管理、金融法、財務報告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互聯網金融、信用評估理論與實務等課程。
無論是什么教育都離不開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是一切專業類教育的基礎。學生先學習了通識教育對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后,接下來進行一些專業類的技術學習才不會覺得天馬行空。在測繪工程這個專業中也是如此,學生要經過通識教育的學習,有了良好的基礎之后再進行工學的學習。中職學校測繪工程教學將專業教育放在后面,有利于學生學習測繪課程,擴大學生關于測繪的知識面。
2.免百校一面,突出本校測繪專業特色。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測繪工程專業。如果每一個學校都按照教育標準進行測繪教學,那么會導致所有測繪人員都掌握相同的技能,就不存在競爭,測繪會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不會繼續發展,這對整個測繪行業是不利的。所以,學校應該在一些傳統的測繪工程基礎上創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突出本校測繪專業特色,提高學校在測繪專業教學中的綜合能力。
3.重視學生個體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工作在測繪現場一線,使用先進的測繪儀器,面對各種各樣的工程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工程實踐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
學校要不斷培養新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工程實踐中應用相關技能。測量學從模擬測圖到解析測圖,再到今天的數字化測圖技術,是社會需要和一代科學家不斷創新探索的結果。方興未艾的數字地球,其實質是以測繪高新科技3s集成為基礎的科學技術。只有不斷創新,測繪學科才能發展和進步。
1.更新實驗設備,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所有行業都在不斷發展。測繪行業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其發展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測繪行業的發展,測繪設備在不斷更新,同時產生了一些新的測繪方法。但是,一些學校對在測繪行業中已經隨處可見的一些測繪設備處于空白狀態,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新式的測繪設備,導致學生畢業后不會使用一些新式設備。為了保證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學校應引進新式設備,將其引入測繪教學中。
2.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面對著大量的知識需要學習,所以一些學校對課程的設置不相同,各有側重。一些學校出現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時間設置方面的問題,這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學校應該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內容,避免設置一些不必要的課程,減少課時的浪費。學校要引入一些現代化教學的放法,提高教學效果,解決課時分配不均的問題。
3.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行業發展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人才。如何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首先離不開基礎知識,人們有了牢固的基礎才可以有接下來的發展。其次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學生要能夠將所學知識真正描繪出來。再次需要學生有創新意識,要有廣博的知識面。
最后,教師應該不斷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注意課程設置在學科內、學科外的拓展。如果課程設計能力培養需要相關內容,學校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培養目標與措施,這能夠保障實踐實習的質量。在學生實踐實習中,學校要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最終目的,創新考核方法,增加課程考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4.加強新技術、新知識的教育。
測繪科學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夠保持行業活力。因此在中職測繪工程專業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借助新的教學技術,保障教學質量,應該積極開展測繪基礎教學,設置相關課程,如數字測圖、遙感地理測繪新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通過增加這些新課程,學生掌握先進的測繪技術,滿足國家對測繪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從兩個方面分析中職學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能力培養問題。測繪工程專業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為了滿足行業發展需求以及專業發展需求,學校以及教師必須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嚴格依據方案開展教學活動,保障教學活動的科學與嚴謹,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為國家測繪事業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1]史先領.工程測量專業實踐教學[j].中外企業家,20xx。
摘要:轉型發展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設與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對當前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專業產生的背景、應用型本質屬性的分析思考,總結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思路,進而提出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化方案。
當前,轉型發展是國家教育部所倡導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質教育、服務地方的又一項重大舉措。五邑大學20xx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之后,學校的重點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設合理、高效的應用型本科教育體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務就是,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自身的內在自然規律,制定科學且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1.我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學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辦學特色,也可以看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五邑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多年來在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嘗試,例如在很多的理論課中都設置了課內實驗,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賽等方法,但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課程體系和講授內容,在企業職業和崗位的需求和培養過程方面和學生的技術積累方面考慮不多??傊?,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不能較好契合當前所提出的建設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產生背景。信息專業主要是進行信息的獲取、信息的編碼處理、信息的傳送與接收等理論、實踐教學與研究。上世紀末,能夠體現國家的發展趨勢和綜合實力的信息時代腳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迅速加快,在實際應用中對從事信息產業的人員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論,又要掌握新型電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就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應用型本質屬性分析。應用型主要是培養學生實際工程項目能力,對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點培養了,要求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應用型培養對學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學好理論知識,還需具備對多項理論知識綜合的實踐能力。這也是高水平的應用型本科區別于高職高專的關鍵所在。
以我國工程教育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為契機,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以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工程認證為推動力,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起點和落腳點,確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總的培養目標為:掌握電子電路理論與技術、信息采集、傳輸、分析與應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區域支柱產業、面向工程,具有較強的工程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能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制造、應用開發、運營、市場與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結合培養目標,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優化。
1.樹立信息大工程觀的理念,全面落實信息大類培養目標。通過分析比較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和交通控制等幾大專業方向的共同特點,建立信息工程大類專業13門平臺課的課程體系。從學生在行業企業工作所需知識、能力、素質出發,設計信息大類專業共同課程平臺。從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應用的完整流向設計平臺課,克服了過去學生專業知識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實施“3+1”模式,豐富“3+1”內涵?!?”指學生就讀大學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學校進行設計、實訓,也可以在企業實習;可以部分時間在學校,部分時間在企業實習;采取的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第7—8學期的實踐環節包括:綜合系統設計、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實踐成果總結、專業實訓及企業實踐和畢業設計。這種設計思路的出發點就是通過將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從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3.依據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按多類別模塊開設課程。多類別模塊主要包括專業模塊、專業方向模塊、產業對接模塊、開設與區域重點發展產業相對應的模塊等,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課程設計充分考慮了行業企業需求,考慮了近年來科技發展的成果,突破了傳統課程的束縛,將課程融入新的內容,特別是工業生產核心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并大膽進行了課程重組。4.整體設計培養方案。在做好信息大類平臺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有機結合以外,還從學生培養需求出發,將通識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并對如何完成修讀提出具體要求,較好解決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脫節的問題,還將我國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與培養方案的制訂進行了有機結合。
5.按照課程群設計實踐教學項目。實施項目化教學,打破以往理論課附帶實驗和一門課程設計一個實踐項目的慣例,盡量使實踐教學項目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的特點,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在開設前明確該教學目標,并與工程項目有一定的聯系,盡量做到從企業應用角度設計綜合性實踐的訓練。6.實施多專業、多行業龍頭企業協同育人。首次試點將多個專業學生合成一個實驗班,聯合幾家企業共同對這個班級學生進行培養,通過輪崗等方式分別在各家企業的不同崗位上實習一段時間,利用各家企業所長使學生對企業模式和工程實踐有更加充分的認識。
本研究和改革針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實踐平臺建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我國高等院校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剛剛起步,隨著轉型發展的深入推進,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會越來越適應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才培養的質量會有很大的提高并能與國際接軌。
[1]劉純利,王晴晴,張玉山.優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xx,(3).
[2]童強,周大鵬.何光普.轉型發展期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xx,(8).
[4]周遠清.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j].中國大學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趨勢[j].臨汾大學學報,20xx,(1):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英語專業是我校重點扶持建設的特色專業之一。本專業秉持“錯位競爭,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結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加強學科建設、課程建設以及實踐教學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本專業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學、商學教育背景,發揮學校學科優勢,在充分強化英語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兼修法律和國際商務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成為既有英語語言優勢又有專業特長的適應社會經濟國際化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注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有一支團結敬業、具有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的優秀教學團隊,教學成績斐然。碩士研究生考試通過率穩定在20%以上;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一次性平均通過率85%,高出全國通過率29.7個百分點;專業八級考試曾以85.14%的一次通過率創得佳績,高出全國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學生在“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21世紀杯”、大學生英語演講大賽、山東省科技英語大賽等國家級、省級比賽中多次獲獎,并被授予“山東省外語優秀人才培養基地”的光榮稱號。
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因既掌握英語又兼修法學、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本專業旨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寬厚的人文素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并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法律、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素質英語人才。
4.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
5.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6.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7.身體素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具備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
8.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勝任從事本專業范圍內各項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語及計算機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
10.鼓勵學生獲得至少一種專業能力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
專業能力證書:英語專業四級證書、英語專業八級證書、全國英語翻譯證書、上海外語口譯證書、托福、雅思等。
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劍橋商務英語證書、導游資格證、法律英語證書、律師資格證等。
基本學制四年,按照學分制管理,修業年限3到6年。
總學時:2416學時。
總學分:165.5學分,其中,必修課128.5學分(通識必修課27.5學分,專業必修課52.5學分,實踐必修課48.5學分);選修課34學分(通識選修課8學分,專業選修課16學分,實踐實訓選修課10學分);素質拓展3學分。
五、授予學位。
按規定要求完成學業并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六、專業核心課程。
1.基礎英語20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必修、精修課程,它旨在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專業技能,為學生高年級階段進一步學習《高級英語》及相關后續專業課程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
2.高級英語8學分。
本課程是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主干課,它旨在通過閱讀和分析內容廣泛的材料,培養學生對英語語言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豐富學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整體素質。
3.英語泛讀4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基礎教學的一門必修課,它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語篇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積累語言知識,加深英語語言文化的積淀。
4.英語聽力16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本科專業一、二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必修課。它旨在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正規嚴格的聽力技能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對各類視聽語料的理解能力,為學生進入高年級學習打下基礎。
5.英語口語8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旨在是通過大量的口語練習和實踐,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
6.英語寫作2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欣賞能力、英語思維能力、篇章組織能力和表達藝術,有助于書面表達的準確性、條理性、生動性和說服力。
7.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3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通過對英國文學各個階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學生了解英國文學主要文學流派及其創作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學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增強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綜合人文素質和批判思維能力。
8.美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3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美國文學的主要文學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國文學的發展演變規律、異域文化特質和審美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研究、評價美國文學思潮流派、經典作家作品,提高綜合的文學批評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9.英語翻譯4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主要講授英漢互譯基本理論和實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譯實踐能力,致力于培養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勝任英漢互譯任務的專門人才。
10.英語語言學3學分。
本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專業必修課程,它旨在使學生系統地了解語言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把握語言與語境、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教學等各種關系,并提高對語言的重要性的認識。
通識選修課見山東政法學院通識選修課程設置情況一覽表,其他課程見附件: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為進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此項工作于20__年11月啟動,前后歷時十個多月,現已修訂完成并發布,將于20__-20__學年第一學期在20__級開始實施。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組織教學活動、實施教學管理和審核學生畢業資格的主要依據。在全面總結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體現如下特點:
二是明確專業核心課程。針對08方案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不足、專業核心課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訂要求各專業綜合考慮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社會需要、學科專業發展特點等因素,明確本專業培養人才的核心能力,進而確定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明確專業核心課程,加強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學生今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知識與能力基礎。
三是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本次的方案修訂中,明確要求各專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此外,還允許各專業根據本專業教育教學特點增設創新學分,鼓勵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等方式獲得該學分。
據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是學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學校高度重視此次方案修訂工作,校黨委書記顧家山、校長王倫多次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分管副校長李進華全程參與、直接指導,相關部門、各學院積極組織開展修訂工作,期間召開相關會議10余次,其中包括為期兩天的新版方案集體評審論證會。方案修訂遵循“系統設計、分類指導、強化實踐、突出能力”的總體要求,充分體現了我校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深化人文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實施,標志著我校人才培養將立足于一個新的平臺,為我校著力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護理技術:主要內容是護士素質與角色、護理學的基本概念、護理相關理論、護理程序、護理安全與防護、基本護理技術操作及生活支持護理技能、生命體征的觀察與維護技能、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能、診療技能。使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職業自豪感;獲得基礎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護理對象服務。
健康評估:內容包括常見癥狀、問診、體格檢查、x線檢查、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以及其他檢查等。使學生獲得診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為學習各臨床課程和開展社區醫療保健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礎。
內科護理:介紹內科常見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有關檢查、診斷要點、防治原則等知識;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病人進行整體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并進行評價;學習內科常見急救方法、臨床操作、心肺監護、機械通氣等臨床技能。通過講課、實習,使學生不但掌握內科常見病的基本知識與臨床操作技能,而且會將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貫穿到護理實踐中,為病人提供良好的整體護理。
外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外科學總論、手術的基本知識、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外科病人營養支持的護理、麻醉病人的護理、圍手術期病人的護理、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損傷病人的護理、外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及外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運用上述有關知識,以護理程序的方法對外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幫助病人康復。正確運用外科護理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
婦產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女性生殖系統解剖生理、正常妊娠期孕婦的護理、正常分娩期產婦的護理、正常產褥期產婦的護理、圍生期母兒的護理、異常妊娠孕婦的護理,以及婦科常見疾病的護理、計劃生育等以及婦產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根據婦女生理特點運用已學的婦產科知識和護理程序對孕產婦及婦產科病人、新生兒進行整體護理;并具備開展婦女保健、計劃生育的能力。
兒科護理:主要內容是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小兒營養與喂養、兒童保健和疾病預防、兒科常見疾病的護理、常用兒科護理技術操作以及兒科護理操作方法訓練。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護理技能,能對兒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幫助個體、家庭、社區小兒獲得最大程序的身心健康。
急救護理與重癥監護:主要內容是院外急救護理、急診設置與管理、重癥監護的工作范圍和任務、重癥監護的護理技術、危重病人的基礎護理、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理化因素急性損傷病人的救護,以及常用急救護理技術和重癥監護技術的基本知識。
二、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實踐環節包括實驗、實訓、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臨床實習等。
1.實驗實訓:第1~4學期,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實驗實訓,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
2.教學見習:第4學期,臨床醫院教學見習2周。
3.臨床實習:第5、6學期,綜合醫院進行為期40周的臨床實習。
就業面向。
就業面向:面向各級醫院及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護理管理等工作。
其他。
畢業后可參加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取得護士資格證書。
社會人才需求。
通過對國內護理專業職業技術領域人才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臨床一線對護理人才的學歷層次需求量排序分別是???、本科、碩士研究生、中專和博士研究生,結合臨床一線護理人才學歷結構情況,可見未來護理專業技術領域對護理人員??茖W歷需求最大,尤其是中部地區對??茖W歷需求最大,其次是本科和中專。調查結果還表明高職護理專業具有較高的就業率,護理專業就業率達90%以上,專業對口就業率達85%以上,主要分布在各級各類臨床護理崗位、少數在社會舉辦的衛生健康相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護理崗位上。
河南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醫療、預防、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老齡人口的增加、以及婦女兒童的特殊健康服務,需要大量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我省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高科技手段迅速運用于醫學領域,現代診療技術越來越現代化、綜合化、自動化、智能化,護理工作也由單純的護理技術操作發展到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直接為病人獨立解決健康問題,科技的發展對護理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1993年以來,我國護理教育一直以招收初中畢業生為主,低于世界護理教育的普遍水平。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護士均為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培養。全國120萬護士中有本科學歷的不足1%。我省??埔陨袭厴I生數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河南省20xx年對48家三級綜合醫院和11家??漆t院進行“十大指標”運行數據統計顯示,全省三甲醫院床位與臨床一線護士比低于0.6。這種狀況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極不適應、不協調、不同步,嚴重制約了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因此,增設護理專業,調整護理教育結構,提高培養層次,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十分必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發展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系統化整體護理。護士由單純協助醫生做治療、按醫囑發藥、打針等簡單、重復性的技術操作和生活護理,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服務。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的迅速發展已使護理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護理工作在醫療和恢復病人身心健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然而,以中專畢業生為主體的護理隊伍,在中專教育階段,由于受年齡、知識、學歷的限制,基本上沒有接受社會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等人文與行為科學知識,所以在素質上難以達到對病人進行整體化護理的要求。開設護理??平逃?,開展高等護理教育,滿足醫學模式轉變、整體化護理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迅速,隨著人民群眾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立志獻身護理事業成為眾多考生的迫切要求;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地市級以上醫院急需高層次的護理人才;廣大護理人員也渴望更新知識,接受繼續教育,具有提高自身素質的求知熱情。高等護理教育落后,與社會需求不適應成為制約我省護理事業發展的瓶頸。開展高等護理??平逃?,滿足醫療單位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給護理人員提供很好的發展空間。
開發海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使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省沿海地區的養殖業與企事業單位對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較大,培養有關海洋環境技術人才的學校數量偏少,結合當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需求,開展以海洋為特色的環境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為解決海洋環境中資源開發和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專業學生是浙江海洋學院適應市場經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陸地資源日漸枯,海洋資源己成為國際社會競相爭奪的焦點。十三五規劃描繪了“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藍圖。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給海洋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將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亟須相關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浙江省“兩區”建設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罢憬Q蠼洕l展示范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兩區”建設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海島開發,同時努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經濟發展中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油類污染以及有機物污染物等問題極其突出,已經成為我省海洋經濟增長中亟須解決的難題。
市場需求我國海洋環境領域人才嚴重匱乏。據估計,至20xx年,我國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將達8萬人以上。隨著國家及我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廣闊。
培養環境優勢:我校位于“千島之城”舟山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舟山是我國群島型地級市,地處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海洋資源、海洋產業等優勢明顯,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的天然實驗室。
戰略機遇優勢:隨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規劃的發布實施,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這成為浙江和舟山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
學科建設優勢:我校目前擁有海洋科學省重中之重學科、海洋科學省重點學科和環境科學校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平臺完備?!笆濉币詠?,學科圍繞我國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核心問題,創建和培養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學科優勢明顯。
(一)培養計劃設置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綜合培養”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為先、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2],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建構特色化、自主化、個性化、實踐性、研宄性的專業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高尚健全的人格、寬厚的學科知識、較強的海洋環境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
為構建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洋大學本科教育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海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海洋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計劃設置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遵循全員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原則。
培養方案的設置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教學與育人要有機結合。方案不僅要體現學科性、專業性,也要體現職業性、素養性[3];培養方案的設置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的要求,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銜接。
2.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重視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協調性,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3.遵循基礎性與個性化相協調的原則。
堅持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加強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養;科學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加強學分設置的彈性,提高課程修讀的選擇性,充分實現學生能通過選擇、組合不同課程,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4]。給人才以激勵,給“怪才”以平臺,給“歪才”以空間,滿足學生自主組合課程。
4.遵循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整體優化的原則培養計劃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處理好基礎與%業、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系統與局部、主干學科與相鄰學科、教與學等方面的關系。進一步凝練專業核心課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引進優質視頻課,拓展教學時空,推進網絡助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遵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相促進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分層次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整合基礎性實踐、提高性實踐和各類創業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內外相結合、多元化的實踐環境和實習基地,拓寬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渠道。
(四)課稈體系的設置。
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體系設置決定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注重開設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課程,以適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廣泛交叉和相互滲透。根據學校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引進海洋環境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環境科學(雙語)課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分析化學、化學海洋學、海域使用論、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課程,引進〇.5學分制的前沿課程如:海洋生物處理技術、海洋環境新材料、海域生態價值補償評估(雙語)、海水利用新技術、海洋溢油污染控制與修復、海藻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海洋環境微體生物指示(雙語)等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占總學分30%以上。有課程實驗、海洋環境科學綜合實驗(1)(2)(3)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科考船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和畢業論文,通過實踐教學、實踐基地、開放式教育的教學平臺,培養“零適應”能力的復合創新性人才。
(五)培養計劃的特色與創新。
培養計劃充分體現了環境科學和海洋科學兩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有利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互補,有利于培養復合創新性人才。
2.課程設置靈活多樣。
增加雙語教學、全外文教學課程,設置小學分課程,增加自主選課和自豐實踐的課程,創導創新性實驗的研宄。
從大一開始選派具有高級職稱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進行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4.多元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如學業學習(課堂、實驗、視頻、網絡、作業等)學習來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實踐、科研項目和專業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精神;通過交流性學習、探索性學習以及校園文化的熏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
培養計劃是高等學校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總體設計藍圖。將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行業為依托,以就業為導向,制訂以海洋環境保護和防治為特色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培養計劃,服務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出現新的特征,一是國際化,國內眾多高校紛紛投入到各類國際教育專業認證過程中;二是大眾化,特點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有了顯著提高;三是教育與產業的結合更加緊密,培養更多面向我國工業轉型期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通過合理設計培養方案,促進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效果。
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工科類本科院校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體現新的思路,改變過去“以知識傳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探索“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輸出為導向”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以工程教育認證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實施,落實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制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具有國際標準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必須遵守以《華盛頓協議》為基準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并以此為標準作為培養方案的設計依據。通過專業認證,將明確工程教育專業的標準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學條件,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專業化發展;促進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的建立。通過專業認證,可促進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交流,提升工程技術人員的國際競爭力。
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要求。
我院現有機械工程、工業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和汽車服務工程四個本科專業。為穩步提高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水平,適應工程師教育國際化趨勢,學院把機械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作為目標,以此帶動全院教育教學改革。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來規劃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機械類專業補充標準。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在培養方案設計中必須既考慮人才培養的國際標準,又考慮專業特色;既考慮學科知識體系,又考慮學生能力構成;既考慮專業培養目標,又考慮結果導向,堅持教學過程與學習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學習效果;既考慮理論教育,又重視實踐能力培養、行業企業參與教學過程等。
新版培養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根據自身定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設置課程體系。特別是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專業補充標準》對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專業類、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論文)六類課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類基礎上實現: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兩者合計至少占總學分30%,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10%,純集中實踐環節占總學分近30%。按照標準要求,對原培養方案中未設置,但認證標準規定需設置的課程進行了補充。20xx年版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圖所示。
1.擴大產學合作。
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為出發點,擴大產學合作。實現產學結合的關鍵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設。沒有長期穩定的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產學合作就是無源之水,更談不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院結合北京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現有的一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四個校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的基礎上,開發建立新的院級和校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并與smc(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地鐵等合作建立訂單班,實施訂單培養的方式培養實用型人才。不斷拓寬現有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在實踐教學、學生競賽、教學資源共建、合作研發、就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擴大產學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實踐環節全部在企業進行,校內課程實踐除部分課程實驗外,普遍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建立實踐課程項目庫,項目內容多由企業課題轉化而來。
2.課程資源建設。
我院圍繞北京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與smc(中國)有限公司等企業密切合作,除集中實踐環節大量采用企業案例外,還進一步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鼓勵專業核心課程由行業產業名師與專業教師共同完成。進行核心課程配套教材建設,編制產學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編寫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教材內容上體現應用性和實用性,有利于“項目與行為引導式”教學方法的實施,深入挖掘企業實際工程案例,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和課程設計的實踐項目庫。
obe是基于學習結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哲學;在實踐上,obe是一種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獲得什么能力和能夠做什么的培養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課程設計都是圍繞實現預期的學習結果來開展。obe以專業人才培養作為實施的著力點,按照泰勒的課程理論具體包括四個階段。一是選擇教育目標,重點明確專業定位和特色。要建立專業培養標準并盡可能地把專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細化,同時可以測評,要用學生的展現來表現知識和能力。二是設計教育經驗,重點設計專業培養方案。以達到專業培養標準所規定的學生學習結果為目標,保證專業培養標準所規定的學習效果得到明確的落實,即學習目標的可追溯性。三是組織教育經驗,重點探索與改革教、學、考各環節的具體實施手段。每個教學環節都有明確的知識、能力培養任務,教學改革和創新以實現培養任務為依據,為實現不同目標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四是評價教育計劃,重點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與持續改進。要把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創新考核形式,加大實踐內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讓學生明確目標,促進自我培養。本文就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圍繞北京市產業定位調整和生源結構變化,在構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實踐工作進行了總結。圍繞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培養具有國際實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方案總體設計,微觀課程,保障體系等各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對機械類專業從傳統的以制造過程為中心轉變為以創新創造為中心,從面向生產過程到面向生產性服務,以培養面向機電、汽車行業和高技術裝備服務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取得了顯著效果。
[1]張建成,趙林惠,唐井武.產學結合促進人才培養新模式[j].教育與職業,20xx(11).
[2]賈衛平.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應用型機械類人才工程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xx(01).
[3]王虹.構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務鐵路跨越式發展[j].教育與職業,20xx(36).
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是示范區順應信息化時代潮流,突破地域空間限制,帶動產業發展,促進創新創業,加快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也是示范區擴大品牌影響,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舉措。通過對區內電子商務企業深入調研,全面了解浙江義烏、遂昌等電子商務發達城市發展電子商務產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結合示范區實際,制定楊凌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方案。
一、園區建設的必要性。
示范區電子商務產業正歷經從起步到發展的過程,從電子商務發達地區的發展路徑看,政府主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是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目前,楊凌農科城金字招牌已經樹立,安全農產品檢驗檢測、質量認證、溯源體系等質量標準體系已基本完善,區內企業借助電子商務轉型發展的意識日趨強烈,各類人才依靠電子商務創業的熱烈氛圍已經形成。同時,中省一系列關于支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政策也為示范區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帶來重大利好,省政府從今年起已將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作為我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工作重心,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出臺政策支持各地利用資源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因此,建設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整合各類資源,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示范區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正當其時。
二、園區建設內容。
(一)建設思路及運營模式。
1、建設思路:政府引導、協會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
2、運營模式:由管委會整合區內現有資源,在園區建設、招商、運營階段給予一定資金和政策支持;以示范區電子商務協會為主導驅動,按照市場化運營模式,帶動示范區電子商務產業鏈形成和發展,促進示范區涉農產業,尤其是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電子商務化,逐步形成“電子商務協會+網商+傳統產業”相互作用,促進信息時代的區域經濟發展。
(1)產品整合:由專業公司整合資源,建設包括產品采購、包裝、設計、展示、代運營、檢測、培訓、技術服務、人才服務、招商服務為一體電子商務產業鏈,由生產企業直接參與同運營商合作,以楊凌產品為主體,樹立安全健康楊凌品牌形象。
(2)銷售推廣:以專業運營商為主體,搭載生產企業,逐步建立委托運營與企業自營相結合的電子商務銷售推廣模式。
(3)物流配送: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配送社會化、信息化水平,為電子商務提供高效物流支撐。
(4)電子支付:豐富電子支付方式,加強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促進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集成發展。
(5)實體店建設:支持在全省及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突出楊凌品牌的綜合超市、品牌直營店、社區店、專柜、地鐵提貨點等銷售平臺,逐步形成網上下單、線下自提,產品與服務相結合,線上線下共同促進的楊凌品牌推廣模式。
(二)建設目標。
建成“楊凌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產品定位為:以楊凌地產品以及在省內外推廣基地資源為主體,同時吸納全國符合楊凌標準體系的產品,進行統一品牌推廣。逐步形成包括電子商務產品包裝整合、銷售、服務、倉儲、物流等較完整電子商務產業鏈。到20xx年底,聚集專業電子商務銷售企業30家,服務企業10家,倉儲企業5家,物流企業10家,年度園區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5億元,培訓電子商務人才20xx人,帶動大學生創業500人。
(三)建設內容。
1、電商企業基地:與中農盛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引導電商企業入駐,建設規?;娚唐髽I總部、小型電商企業辦公區等。
2、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公共服務企業入住,逐步建立包括研發、組織、運營、美工、客服、倉儲、物流、人才培訓、品控等較為完備的電子商務產業鏈。
3、產品展示中心:通過資源整合,薈萃國內外優質農產品,實現展示直銷、看樣訂單、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多種功能。
4、大學生創業基地:通過園區與區內高校對接,建立大學生園區實訓基地,推動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就業。
三、園區選址。
楊凌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初步選址在陜西中農盛源物流園區,其中:綜合辦公區面積1600平方米(辦公區1000平方米、產品展示區200平方米、會議培訓區400平方米)。物流倉儲區7100噸(常規倉儲區5000噸、冷庫倉儲區1500噸、氣調庫倉儲區600噸)。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管委會分管領導任組長,楊陵區政府、示范區有關部門組成的示范區電子商務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推進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協調指導示范區電子商務發展工作,制定落實電子商務發展促進政策。
(二)強化政策支持。示范區經貿部門、楊陵區政府要切實擔負起主要牽頭責任,加快推進園區建設;財政部門要加強對園區建設資金支持,按照項目進度及時撥付相關資金;招商和投資服務部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電商及相關服務企業入駐園區;科技部門要加強園區政策宣傳,招引創業團隊入園發展;農業部門、農業園區公司要加強對區內外農產品資源整合,加快楊凌安全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工商部門、稅務部門要積極制定切實可行優惠政策,營造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良好環境;質監部門、食品藥監部門要加強對園區銷售產品質量監管,指導企業規范經營;旅游部門要大力做好涉農旅游項目與電子商務產業融合發展;工業園區公司、創新創業園公司要加快各類市場主體培育,促進涉農產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電子商務化。
(三)加大資金投入?,F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以管委會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一是20xx年園區建設資金由財政實報實銷;從20xx年起,在示范區商貿流通業發展促進資金中增加電子商務發展資金,專門用于扶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二是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推進園區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三是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園區。
(四)加強媒體宣傳。加強對建設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重要性的宣傳,提高社會參與意識;積極推介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各種優惠政策,引導專業電子商務企業入園發展,調動全社會關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本專業面向模具制造企業有關領域的一線崗位,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綜合職業能力,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順利地進入模具行業相應領域就業,能夠通過職業培訓、繼續教育、自學成才等繼續學習的渠道達到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模具設計與制造的高素質勞動者。通過系統的培養,使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行為規范;在具有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基礎上,熟悉國家模具制造產業的政策和法規,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
本專業定位于培養從事模具設計、數控加工、模具裝配、模具制造工藝編制等相關職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通過應用平臺實例教學,將專業知識和實用的崗位技能融會貫通,使學生熟悉模具的設計、、模具數控加工、模具的裝配等工作,能夠進行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操作,能夠使用流行cad/cam軟件設計中等復雜的注塑模具或沖壓模具,并對中等復雜零件進行數控程序編制和加工。
二、職業面向和證書
1.職業面向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模具制造企業單位從事模具設計、數控加工、模具裝配、模具制造工藝編制等工作,可從事的工作崗位有:
(1)模具設計師;
(2)nc數控編程師;
(3)模具裝配師;
(4)模具制造工藝員;
(5)數控機床操作工;
2.獲得證書
本教學計劃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專業目錄編制(專業代碼:580103),同時融入了模具設計師、模具制造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國家職業標準中的全部職業功能和技能要求,學生完成本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核心雙證課程成績均達85分以上的,即可達到模具設計師、模具制造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國家職業標準三級的要求;雙證課程成績均在60分以上但不到85分的,可達到模具設計師、模具制造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國家職業標準四級的要求。畢業前,學生應獲得四級模具設計師、模具制造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
三、職業標準解讀與工作過程分析
1.工作任務
通過社會調研得知,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面向的各職業崗位的專業工作任務如下表所
通過分析,將上述各個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進行系統化歸納后,確定本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
(1)模具3d分模 (2)繪3d模具結構圖 (3)設計加工電極
2.標準解讀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和對應的雙證課程如下表所示:
四、素質、知識、能力要求 1.基本素質要求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知識;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明確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勇于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具有面向基層、服務基層、扎根于群眾的思想觀點,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風,踏實肯干、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不斷追求知識、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具有從事本專業所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具備與本專業相關的多學科基本理論知識。
具有從事本專業所必需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能勝任本專業崗位的工作,能在工作中講求協作,對在競爭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艱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難,奮力進取,不斷激發創造熱情。
具有熱愛勞動的觀念,善于和勞動人民進行情感溝通,了解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本領,有從事艱苦工作的思想準備。
2.知識要求
(1)掌握從事本專業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包括:政治理論、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運動理論和技能。
(2)掌握工程制圖,機械原理,工程材料、公差與技術配合、機械加工工藝,普通機床的操作等專業基礎知識。
(3)掌握塑料模具的結構、塑料的成型原理、注塑成型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沖壓模具的結構、沖壓成型原理、模具制造工藝等專業理論知識。
(4)掌握各種常見的注塑模具結構的設計方法,并能運用二維和三維軟件完成注塑模具的結構設計;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夠獨立編程和操作數控機床加工模具零件,能夠對模具零件進行正確裝配;掌握常見沖壓模具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至少一種軟件設計相應的沖壓模具。
(5)掌握模具行業相關的英語詞匯,掌握模具項目管理,模具企業經營的基本理論知識。
3.能力要求
(1)具有識讀機械圖,并根據圖紙進行模具零件拆裝、調整和檢測的能力。 (2)具有對金屬材料進行鉗工制作,機械加工制作的基本能力。
(3)具有運用三維軟件設計常見注塑模具結構的能力,具有模具裝配和注塑機操作的能力,具有編制模具制造工藝卡的能力,具有運用至少一種軟件設計常見沖壓模具結構的能力,具有對模具零件(含機械零件)進行數控編程和操作數控機床進行數控加工的能力。
(4)具有從事模具項目管理、模具企業技術管理或經營管理的能力。 (5)具有閱讀英文專業資料的能力。
(6)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辦公自動化處理、生產技術或經營管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
五、專業課程體系框架
本專業培養方案的框架體系如圖1-1所示。
圖1-1 課程框架體系
其中“通識文化課程”、“輔助雙證課程”、“職業核心課程”、是不同類型的課程,
用不同的圖例標出。政治理論課程、學歷課程等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崗位實習可結合各校實際需要執行。
課程結構(體系)框架圖中的各單元課程的課程范型、課程能力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特點及基本教學方式見單元課程資源列表。
六、職業核心課程
1.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
學習目標:掌握沖壓模具的基本概念;沖壓成形基本原理;沖裁工藝與模具設計;彎曲工藝與模具設計;拉深工藝與模具設計;其他成形工藝與模具設計;掌握沖壓模具的基本結構。
學習內容:包括沖壓工藝的特點;沖壓設備;沖壓變形的基本概念;沖裁、彎曲、拉深、成形與經濟型沖壓模具等沖壓基本工序的沖壓工藝及其模具設計。本書以沖裁與拉深為重點內容,注意講清基本理論。此外還選編了各種典型模具結構、例舉了各種模具設計實例、必要的技術資料及有關數據,以便加強實用性。
2.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學習目標:掌握模塑成型基本理論,能應用塑料流變基礎理論,分析模塑料成型工藝條件,達到能編制出合理、可行的塑料成型工藝規程的能力;熟悉常用的塑料成型模具,能應用學過的設計知識通過查閱和使用有關設計手冊、參考資料和模具軟件,設計中等復雜程度的模具;掌握塑料成型設備與模具之間的關系,具有正確安裝模具、調試工藝和操作設備的能力,會分析和處理試模過程中產生的有關技術方面問題的能力;具有合理地控制塑件質量的能力。此外,還應了解塑料模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模具新材料。
學習內容:塑料原料與模塑成型概念、基本理論,塑料成型方式及工藝過程,分析塑件結構工藝性,塑件成型工藝參數的確定;注射成型設備的選擇,分型面的確定與澆注系統的設計,注射模具典型結構類型及模架的選用,注射模具成型零件、注射模具調溫系統、注射模推出機構、注射模側向分型抽芯機構的設計;模具工程圖繪制及模具材料選擇、注射模具裝配與試模;壓縮、壓注成型模具的設計、擠出機頭的結構設計;并對氣動成型和其他先進的塑料成型方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3.零件數控編程與加工
障與處理方法;掌握數控車床常用編程指令的含義及應用。
學習內容:數控機床的基本結構、加工特點與分類;數控機床維護、保養方法;數控銑床、數控車床常用工具、輔具、量具的使用與維護;數控銑刀、車刀的特點、結構、分類與選用原則;數控銑床、車床切削用量的設定;數控銑床、數控車床的基本操作;數控銑削加工、車削加工的編程基礎與坐標系;數控銑床常用編程指令(含簡單宏指令)、數控車床常用編程指令;2d輪廓零件與簡單三維零件的加工工藝制定;手工編程的方法與實踐 常用cad/cam自動編程軟件的編程與加工實踐;零件加工質量的檢測方法與評價;零件加工質量的分析與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數控銑床常見故障與處理方法;數控銑削加工生產管理。
4.模具制造技術
學習目標:了解通用零件的各種工藝制造方法;掌握零件的常見制造工藝方法;能夠對簡單模具零件進行加工工藝分析; 掌握工藝編制的一般原則,培養學生運用相關資料對中等復雜模具進行制造工藝編制的能力。
學習內容:本教材是將模具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模具專業基礎知識融為一體,內容包括:模具制造工藝、模具材料、模具加工設備三大部分。主要介紹了模具機械加工基礎、模具機械加工方法和特種加工方法、模具裝配工藝、模具常用材料及其熱處理方法和沖壓與塑料成型設備。
5.模具cad/cam技術應用
學習目標:熟練運用注塑模擬軟件對注塑件進行注塑流動分析;熟練各種常見的注塑模具的結構;熟練運用三維軟件輸出規范的模具零件圖和裝配圖;熟練掌握運用三維軟件的cam模塊對非規則零件進行數控自動編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基本結構及其基本操作方法;熟悉模具的加工工藝;掌握模具裝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模具試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學習內容:三維軟件設計注塑模具的方法的深入學習;注塑模具型腔的數控自動編程方法的深入學習;數控機床的操作方法的復習和鞏固;模具的裝配方法和技巧;模具制造的過程分析和工藝編制;普通注塑機的結構和操作方法;合模機的結構和操作方法;模流分析軟件的使用方法的復習和鞏固;模具零件圖和裝配圖的標注方法的復習和鞏固。
六、教學進程表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進程見表4-1
表4-1 高職高專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三年制)教學進程表
說明:
(一)專項實訓和綜合實訓按每周28學時計算,一個學分按18個學時計。 (二)本課表中的課程名稱和具體上課學期均留有余地,各??梢愿鶕唧w情況做調整,綜合實訓課(包括見習、軍訓、勞動未包括在內)。
(三)本課表中的職業延展課程根據各校實際情況自行安排。
1.【模具設計與制造】
《模具設計與制造》 580106
2.【教育類型及學歷層次】
高等職業教育、大專
3.【入學要求條件】
高中畢業或同等學力者
4.【學制】
三年
5.【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面向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面向制造行業,從事模具設計、模具加工工藝編制、沖壓和塑料成型加工、數控機床的操作以及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6.【職業面向及職業能力要求】
(1)職業面向
主要就業單位:模具設計與制造企業、沖壓與塑料成型機械制造企業、精密零件件加工企業。
主要就業部門:生產部、售后服務部、銷售部、工藝工程部、質檢部或技術開發部。
1
2
(2)能力結構及要求
(3)職業資格證書
必須取得下列職業資格證書之一:
3
7.【典型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
8.【培養方案體系】 (1)體系框架與課程路線
4
(2)課程方案
說明:職業能力拓展課8個學分,學生可在第4、5學期對學校開設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進行選修。
5
(3)學分與學時安排
6
(4)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安排
9.【考核總體要求】
(1)考核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要求采取筆試、實操、作品展示、成果匯報等多種方式進行。
(2)考核要以能力考核為核心,綜合考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法能力、職業素質、團隊合作等方面。
(3)各門課程應該根據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對采取不同方式、對各個方面的考核結果,通過一定的加權系數評定最終成績。
7
10.【教師隊伍基本要求】
一、專業名稱及專業代碼
(一)專名名稱:模具設計與制造
(二)專業代碼:580106
二、教育類型及學歷層次
(一)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
(二)學歷層次:大專
三、招生對象與學制
(一)招生對象:高中畢業生
(二)基本修業年限:三年
四、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精神,有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面向模具行業,根據該行業相關崗位需求而設置, 適應模具設計制造與維護等領域第一線需要,掌握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具備模具設計能力及模具制造工藝知識,能熟練運用cad/cam軟件及操作數控機床的高素質、高端技術型專門人才。
五、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企業生產一線,從事模具設計和制造工作。其主要業務范圍是:金屬材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藝規程編制;模具的設計和制造;沖壓與塑料成型機械的安裝、調試和維護;解決生產現場模具制造工藝及裝備的技術問題;生產一線的管理工作;模具生產中技術性操作工作等。應具有以下基本知識和能力:
(一) 知識結構
1)具備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學基礎知識。
2)掌握機械制圖、計算機輔助繪圖(autocad)的方法,具有制圖員技能等級證書。
3)掌握機械設計的一般性基礎知識和工程材料及其加工的應用技術基礎知識。
4)掌握電氣、電子、plc、液壓傳動和氣壓傳動技術在本專業的應用技術基礎知識。
5)掌握金屬材料、塑料等成型工藝的應用技術基礎知識。
6)掌握模具設計和制造的應用技術基礎知識。
7)掌握沖壓與塑料成型機械的應用技術基礎知識。
8)掌握生產管理、技術經營管理及產品營銷管理的一般性基礎知識。
共 9 頁
(二) 能力結構
1)具備金屬材料、塑料等中等復雜程度模具的設計能力。
2)具備編制和實施金屬材料、塑料等成型工藝的能力。
3)具備編制并實施模具制造工藝的能力。
4)具備數控加工、電加工的編程、操作、調試和維護的應用能力。
5)具備本專業相應1~2個工種中級技能操作等級證書。
6)具備金屬材料與塑料成型模具及裝備的安裝、調試、維護的能力。
7)具備國家一級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模具cad/cam應用的初步能力。
8)具備從事模具產品和模具生產的質量控制和生產現場管理的初步能力。
9)具備閱讀本專業一般外文資料的.初步能力,達到全國公共英語三級水平。
10)具備技術創新的初步能力。
六、主要課程和主要實踐環節
主要課程:機械制圖、電工基礎、機械工程材料、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autocad機械制圖基礎教程、ugnx7.5基礎教程、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數控銑床編程與加工、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液壓與氣壓傳動、模具制造工藝學、ugnx7.5模具設計、ugnx7.5數控編程。
主要實踐環節: 專業實驗、專業實訓、企業定崗實習
七、畢業合格標準
(一)符合德育培養目標要求。
(二)所修課程(包括實踐教學)的成績全部合格。
(三)參加全區計算機考試合格,取得等級證書
(四)參加全區英語等級考試合格,取得等級證書
(五)獲得工具鉗工、制圖員、普通車(銑)、數控車(銑)、電火花、線切割、等任一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中級及以上等級證書。
(六)參加定崗實習并成績合格。
(七)符合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八、人才需求分析
共 9 頁
越得以普及,傳統的制造設備、手段更多地被各類數字控制的現代設備所取代。由于模具制造采用現代數字控制設備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模具企業急需一大批能操作數控機床、編制加工程序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尤其在資金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及廣東大批的外資公司,人才需求尤為突出。
九、就業崗位分析
十、人才培養改革方案
校企共育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普通校企合作的更高層次。即在為社會教育和培訓合格勞動者這一目標下,學校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共同開展生產、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理論學習、實際操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并增強企業部門與畢業生之間的雙向選擇的可能性,最終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它的基本內涵是產學結合、雙向參與、定崗實踐。其目的是增強辦學活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十一、學院2015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普n教學進程計劃表(見附表)
十二、主要課程簡介(附后)
共 9 頁
廣西工程學院2015級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進程計劃表
2、有課程設計的課程名稱為 3、課程名稱打有*號的為核心課程。
共 9 頁
主要課程簡介 課程名稱:機械制圖
授課時數:90 開設學期:1、2
主要內容:制圖基本知識,技術制圖與機械制圖國家標準,點、直線、平面的投
影,基本幾何體的投影與圖形,組合體的視圖,機械零件常用的表達方法:如視圖、剖視圖、斷面圖。標準件和常用件的畫法,復雜零件圖,中等難度裝配圖。
使用教材:《機械制圖》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石品德主編 考核方式:筆試、平時作業
課程名稱:機械工程材料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1
主要內容:金屬的性能、純金屬與合金的晶體結構、純金屬與合金的結晶、金屬
的塑性變形與再結晶、鐵碳合金、鋼的熱處理、合金鋼、鑄鐵、有色金屬及硬質合金、金屬材料的表面處理簡介、高分子材料及其他非金屬材料等方面的知識。
使用教材:《機械工程材料基礎》 中南大學出版社 高為國主編
課程名稱: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 授課時數:34 開設學期:2
主要內容:本課程主要使學生掌握互換性及技術測量的基本原理和各種公差配合
的應用,理解各章的重要定義和基本公式,對于最新的國家標準一般的了解;要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確使用方法,理解誤差和公差之間的必然聯系,了解光學量儀的使用方法和檢測原理。側重技術測量的操作與工具的使用方法。
使用教材:《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趙蘭苓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autocad機械制圖基礎教程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2
主要內容:學習、掌握autocad功能,平面繪圖的幾何知識,基本平面圖形的繪制,基本編輯方法,圖層的管理,尺寸標注,圖案填充,autocad的輸出與打印,等軸測繪圖,三維繪圖等基礎知識,學習、編輯繪制三維圖,創建復雜的實體, autocad二次開發知識等。
考核方式:考試(機試,閉卷)
課程名稱:ugnx7.5基礎教程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2
主要內容:ug nx 7.5軟件界面介紹,基準特征、草繪截面、基礎特征、工程特
征、高級特征和特征編輯等基本操作,零件裝配,工程圖的創建。
使用教材:《ugnx7.5中文版基礎與實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蔣建強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數控編程與加工工藝 授課時數:80 開設學期:3
主要內容:主要講授各種類型數控設備的操作、加工原理以及簡單零件的手工編
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數控機床主運動和進給運動,掌握切削加工的切削三要素,掌握數控加工的方法和工藝指定規則,熟悉數控加工常用的刀具、定、夾元件;掌握數控手工編程。
使用教材: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3
主要內容:學習沖壓成形加工原理、沖壓設備、沖壓工藝、沖模設計及制造
相關知識,了解常見沖壓工序的變形規律,掌握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方法、沖壓模具制造工藝設計方法,能進行中等復雜沖壓零件的沖壓工藝編制、沖模設計與沖模制造工藝編制。
使用教材:《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章東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3
主要內容:高分子聚合物的物理性能、成型過程中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流動特性
和塑料的組成分類及其性能為基礎、塑料成型的工藝特性等必要的理論基礎、注塑成型工藝與注塑模具設計及壓縮模、壓注模、擠出模、氣動成型模具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使用教材:《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 中南大學出版社 張秀玲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液壓與氣壓傳動 授課時數:34 開設學期:3
主要內容:液壓與氣壓傳動的流體力學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元件的結構、
工作原理及應用,液壓與氣壓傳動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統的組成與分析等
使用教材:《液壓與氣壓傳動》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鐘平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模具制造工藝學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4
主要內容:模具制造工藝系統的基本知識、機床夾具及各種機械加工方法的工藝
特點和特殊型面的加工方法、常見表面的加工方案分析、零件的機械工藝過程、特種加工等
使用教材:《模具制造工藝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 甄瑞麟主編 考核方式:考試(筆試,閉卷)
課程名稱:ug nx 7.5塑料模具設計 授課時數:68 開設學期:4
主要內容:模具設計的必備知識,如塑膠產品設計注意事項、模具基本結構、分
使用教材:《ug nx 7.5注塑模具設計》 電子工業出版社 王樹勛 著 考核方式:考試(機試,閉卷)
生物工程產業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主導性產業,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工科為背景、以化工學科為優勢、以生物學科為基礎,制定了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并根據社會需求、生源質量和未來就業方向提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在學生個性化下功夫,培養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單位對不同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
生物工程;培養方案;分類人才培養模式。
生物工程專業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專業,包括生物化學工程、微生物制藥、發酵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并且首次將生物工程列為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學門類中的一種,與化學工程、輕工等并列,對生物技術領域產業化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1,2]。隨著時代發展生物工程已經逐漸發展成主導性產業,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將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極大的推動力。生物工程專業發展迅速,但近年大規模擴招和許多學?,F有辦學條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專業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資源緊張且師資薄弱,教學質量方面出現較多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辦學力不從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許多高校又增設了生物工程專業,導致畢業生就業出現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為一級學科,但卻沒有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從而導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現脫勾現象,對于生物工程領域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培養非常不利,為此應加快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建設,切實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加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各種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3-5]。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比如現行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規范要求,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而學生畢業后有的出國、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質的單位、有的到技術崗位、有的到本專業管理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與之配套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培養,這樣的畢業生是無法滿足上述這些不同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說現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為此,我們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工科為背景、以化工學科為優勢、以生物學科為基礎,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并根據社會需求、生源質量和未來就業方向提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在學生個性化下功夫,培養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單位對不同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我院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認真總結專業辦學經驗,深入開展本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和分析,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對于創新能力和自身素質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進行優化,突出專業特色。以增強人才創新性、實踐性、前瞻性和適應性作為根本原則,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并做到持續改進,以保證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適應企業、行業、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著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對口人才。
1.1準確定位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緊密追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按照企業和市場需要不斷調整和重組現有專業,使生物工程專業更好的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另外要不斷拓寬就業基礎,著重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填鴨式”的知識傳授,按照社會發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體系。遵循“橫向拓寬,縱向理順,加強基礎,調整結構,更新內容,精簡學時,突出實踐”的原則,并根據吉林化工學院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原則和意見,重新構建培養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養需要,其主要特點是:(1)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目標更加明確;特別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讀期間,必須修滿4個創新教育學分,否則不能畢業;(2)明確主干課程的同時重點建設實踐教學環節;(3)拓寬專業口徑,把注意力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學年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大四學年重點進行實踐環節教學。新培養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符合新時代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對于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由此,我們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扎實的理化知識、社科知識和人文素養;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學會學習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掌握生物工程與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從而成為在該領域從事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1.2明確生物工程專業分類人才(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培養要求。
以“注重素質、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開拓創新”為教學指導思想,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培養素質高、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和具有創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術人才,并對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均做了明確的要求。對于素質結構要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文化素質、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只有具備健全人格、人文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能力結構要求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在相關領域進行獨立研發和生產設計,才能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科研開發。對于知識結構要求具備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工具性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生物工程專業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只有掌握這些基本的理論和知識才能熟練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按照拓寬就業基礎和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思路重新設計教學計劃,綜合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協調發展,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各門課程相互獨立現象,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課程體系既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滲透也體現了上下游技術結合。設置的課程選擇性更強,專業任意選修課由原來的14門增加至20門,并且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各專業主干課程綜合大實驗的重要性,設置了《基因工程綜合實驗》、《細胞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分離工程綜合實驗》等綜合大實驗課程,并增加了《發酵工程課程設計》。增設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英語聽力課。同時修訂生物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并確定重點建設《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分離工程》等課程,每門課程均設課程負責人,由課程負責人制定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組織課堂教學。另外,加強教材建設,制訂“生物工程專業教材選用原則”,優先選用教育部獲獎教材、優秀教材、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引進國外優秀教材的中文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時學院編寫了生物類優秀教材推薦目錄,供任課教師在征訂教材時參考。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而生物工程專業是生命科學從實驗室研究通向工業生產的橋梁。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充分發揮科研的支撐作用,合理安排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建立一定的研發訓練體系;而全程導師制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質量,貫徹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證了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3.1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統籌安排實驗教學。
生物工程專業原來專業基礎實驗課大多為驗證性實驗,這樣不利于交叉學科、前沿學科內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為此,重新構建了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優化了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增加了綜合和設計性實驗。將所有實驗課分為專業基礎實驗和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兩大類,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組織教學,突出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按照新思路,我們將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內容按基本技術、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個層次重新組合,優化課程體系,打破課程界限,內容合理銜接,由易到難,避免重復;將實驗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三大類,使本專業的實驗教學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先進性。另外重視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并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導師的科研課題以及各種學術講座和semi-nar形式的學術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前沿,從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最終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2建立“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實行“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即三個實驗層次: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種實驗類型:基本驗證實驗、專業綜合實驗、研究設計實驗;三種教學途徑:必修實驗、開放實驗、創新實驗;三種考核方式:實驗習慣養成和基本儀器使用、實驗報告、實驗操作考核。通過“四個三”實踐教學實施使學生充分認識了各門課程的內在聯系,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了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3.3尊重教師科研背景,理論實驗同步建設。
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科研背景,使課程或部分教學內容與教師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將科研成果及時融入理論與實驗教學。由主講理論課程的教師總體負責對應實驗課程的建設,使之合理銜接,內容融匯貫通,從而促進了課程的整合和理論、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
3.4技術方法合理綜合,內容與科研、生產有機結合。
根據實驗內容的內在聯系,科學綜合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基本技術不計學時學分,實行實驗室開放性訓練,合格者方可進入實驗環節。結合“本科生創新教育基金項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會應用項目,為學生開出設計創新性實驗。另外導師將個人的科研成果進行重新設計轉化為學生能夠操作的綜合性大實驗,通過學生再現科研成果可使學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須能夠復現并且經得起推敲,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興趣。逐步實現了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的基礎實驗技能化、實驗平臺多元化、實驗思維科研化、培養過程個性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產品——人才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的焦點,為此,如何培養出一專多能、幾專多能的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課題。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F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因此生物工程專業建設應抓住機遇創新發展,不斷地探索改革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培養生物工程領域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2.專業代碼 xx-xxx-x
(二)招生對象與學制
1.招生對象
初中畢業生及同等學力(可對本專業生源提出具體學歷基礎和興趣特點要求)。
2.學制
實行學分制的,可以規定以修滿多少學分為準,可實行彈性學制。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主要描述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崗位(崗位群),應具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質的要求。
(四)人才培養規格或職業能力描述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描述人才培養規格、畢業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核心技能。
1.基本知識要求
1
2.基本素質要求
3.基本能力要求(含對應職業和工作崗位,核心技能要求,對應職業資格證書,未來發展方向,專業就業能力、行業拓展能力等)
(五)課程結構框架
用框圖的形式,描述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其他課程的結構體系。
建議:遵循規范、引領、實用的原則,全面進行本專業課程的系統性改革。用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理念和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系統設計課程。從崗位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注重與產業、企業和崗位對接,與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對接,整合課程,構建五年貫通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六)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
要求:分別列出本專業必須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其他課程的名稱及教學要求,注意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
年修訂)》要求開設,要注重提高活動課程和社會實踐比例,將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專業技能課程一般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畢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制作)等,建議課時數占總課時數的三分之二左右。課程設計以增進學生能力為主線,理論與實踐課程穿插進行,提倡理實一體化教學。頂崗實習可根據專業特點靈活安排,提倡工學結合、分段安排。第六學期可根據專業的不同安排一定時間的頂崗實習或技能專項訓練,為學生就業或專業的繼續學習提供條件。畢業頂崗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六個月時間。
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以及其他課程(如拓展課程等)由學校根據學校專業特色、用人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參照《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關于全面深化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的意見》(魯教職發20151號)自行設置。
(七)教學時間安排及授課計劃安排 1.教學時間安排
說明:上表僅供參考,視專業性質和特點,靈活安排。
2.授課計劃安排
3
4
設計。2.專業技能課程的學時包含課程內理實一體化的技能實訓或集中實訓的時間。
二、課程(項目)教學標準
××××課程(項目)標準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要求:闡述課程的類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與相關課程的關系,主要任務等。
5
(二)課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素質目標
建議:主要描述學生學習完本課程應具備知識、能力和素質。知識目標表述中以專業能力為主線,融合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能力目標表述要明確,并且能夠在培養目標和典型職業活動描述中找到相應能力的表述。素質目標重點表述職業素質、思想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
(三)參考學時 (四)課程學分
建議: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述。包括完成課程教學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方法、策略等,原則上要涵蓋專業對應崗位群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職業標準等部分內容。
(六)教學建議
6
1.教學方法
要求:描述完成課程內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 2.評價方法
要求:描述對本課程學生學習的考核評價方法。 3.教學條件
要求:描述完成課程教學內容所需要的環境教學條件。 4.教材編選
要求:描述本課程教材編選意見。不依據某種教材組織教學,鼓勵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設計。
三、師資配備標準
要求:根據專業特點,明確教師的職稱、學歷、技能、教學能力等要求。如教師達不到要求,提出解決辦法。
四、實驗(實訓)室及設備配備標準
要求:根據專業特點,明確本專業不同學段所需實驗(實訓)室和設備配備要求。如現有實驗(實訓)室和設備達不到要求,提出解決辦法。
2.實驗(實訓)教學場所是指實驗(實訓)室的名稱。
3.實驗(實訓)教學任務應該與課程教學目標相結合,做到完整、準確、可操作。
7
撰寫要求及說明 一、字體要求
(一)授課計劃安排中已經列出的公共基礎課為必修課,課時數也已經列出來,需嚴格執行該教學計劃。語數英三科根據教學大綱列出教學時數。
(二)課程(項目)教學標準兩份,一份涵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一份需要單獨提供,單獨提供的需要把各級標題的題好升一級。
(三)參與編寫的教師要認真審核,教學部分管主任要嚴格把關,審核無誤后,教學部主任簽字上報學校規范化學校創建辦公室。
截至時間:第一稿,參編教師編寫、審核; 第二稿,教學部主任審核; 第三稿,創建辦工作人員審核; 第四稿,學校審核,交付印刷廠印刷。 電子版發至:http://。
8
一、招生對象與學制
招生對象: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
學制:全日制三年。
二、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培養能夠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環境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掌握系統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及相關業務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養要求規格
1、可適應的職業崗位群
報關員、外銷員、單證員、跟單員、報檢員、貨運代理、企事業單位的文秘人員、電子商務業務員、政府外貿部門進出口業務管理人員等。
2、主要工作任務
培養客戶,開拓國內外市場,國際商務單證制作與審核,貨物生產過程跟蹤,國際貨物運輸,貨物的通關與清關,申請安排貨物的檢驗與檢疫等。
上述工作業務或崗位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疊,這是外貿活動復雜性決定的,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既要考慮工作分工的特殊性,又要考慮外貿工作廣泛的適應性。
2、課程模塊主要課程設置
有人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多變無常(volatility)、不確定(uncertainty)、復雜(complexity)、模糊(ambiguity)的vuca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顛覆式的創新也越來越多,企業發展的機會稍縱即逝,要找到風口并快速乘風而起,不可能讓企業能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慢慢的培養人才。這就對企業的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業扎實做好人才梯隊建設,特別是儲備更多的高潛力人才,隨時送到戰場上去,通過戰斗歷練來實現快速成長。結合這兩年我們的實踐經驗,我們來和大家談談快速培養高潛人才的話題:
對于高潛人才的定義,各個企業有各自的認識,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咨詢機構的觀點,我個人比較認同合益(haygroup)提出高潛人才的四個特質標準:高度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高度的跨領域思考能力、高度的社會洞察力和同理心、高度的韌勁和情感成熟度。也就是說,高潛人才是那些始終充滿好奇心,勤于學習和善于學習的人;同時,他們也能夠超越自己的工作局限、專業局限以及經歷局限,進行突破思維、跨界思維;他們又擁有對組織和個人的洞察力,并且能夠保持情緒穩定,甚至鍥而不舍、屢敗屢戰。當然要在上述四個領域做到面面俱到似乎并不容易,但企業在選拔高潛人才加以重點培養或任用的時候,確實需要事先對這些素質做到心中有數。否則,選錯人可能釀成戰略性的失敗。
高潛人才的識別,一般都會采用測評的方法來確定,我們在實踐中特別推薦問卷測評、關鍵行為觀察、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綜合考察。當然在綜合測評之前要對測評的維度和關鍵行為的觀察點進行設計,要對各個維度進行定義,關鍵行為觀察點進行行為分級。由于潛力相關的行為表現較多,所以要對被測評人進行360度測評,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被測對象的情況。在這里通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測評工作量巨大,組織測評工作部門依靠自己的力量一般很難完成,在此建議引入專業測評機構。一方面專業測評機構在測評維度和行為觀察點上可以給企業更多專業的意見,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減輕測評的工作量。
其次,為了減少被測評者的人際關系對測評結果的影響,還需要進行重點訪談的方式來收集關鍵行為事件,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關鍵行為事件可以采用案例采擷的方式進行,依據score法則作整理,再依據行為等級定義進行考察。此外,在重點訪談時直接上司是訪談的關鍵,上司是下屬行為的直接觀察者,能提供較為豐富的行為案例,同時為了避免上司憑感覺進行評價,影響評估的有效性,特別建議在訪談前一段時間提前給上司一個對高潛對象進行行為記錄的任務,以客觀地掌握信息。
對于高潛人才的培養除了常規的培養外,實踐中我們通常會建議對高潛人才進行“小灶”培養,主要的方式有:
全業務副位培養就是以未來需要為導向,結合公司業務的形態和組織管理特點,根據高潛人才的教育背景、職業經歷、個人職業規劃等因素,為高潛對象設置目標導向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并以副職的身份進入各培養部門頂崗鍛煉的方式。這個培養計劃要求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并確立每個階段的考核標準,階段結束考核通過才進入下一個階段。培養結束后回進入高潛人才儲備池,隨時候用,當然這里需要建立相對應的激勵機制。從實踐來看,這種培養方式由于目標明確、路徑清晰、考核標準確定,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
全業務副位培養的培養方式是讓高潛人才在企業內部快速成長,以完成基礎性的成長準備,而特殊項目歷練則是讓高潛人才進入突破性成長階段。在這個不確定時代,企業面臨的挑戰性會越來越多,有系統有計劃地加速高潛人才關鍵能力的培養在完成基礎性培養后特別重要。這種的培養可以考慮以新市場的拓展、新團隊建設、管理不熟悉的專業領域等為契機來歷練性高潛人才,讓其在新的挑戰中快速積累經驗。
對于高潛人才的培養,實踐中我們還推薦用導師計劃進行配合。導師必須由在行業內或者專業上有豐富經歷、經驗的人來擔任,也可以成立聯合導師組,讓高潛人才隨時都能得到指導,同時導師也可以其行為進行糾正和控制,避免風險行為造成損失。同樣的這里也少不了導師管理機制的配合。
當然,對于高潛人才的識別和培養還有很多內容和方式,我們也特別期望和大家進行深入地交流!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為設計和施工企業,因此,可以按照設計和施工企業的技術要求設置課程、實踐環節,增加設計課程,如框架結構設計、輕型鋼結構廠房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工程預決算、施工內業等課程,構建原來的課程體系之外的課程群供學生選修,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培養工程人才,強調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系統化、規范化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土木工程涉及的實踐性環節比較明確,一是設計環節,二是施工環節。多年來的制圖、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實驗體系比較完整,但系統化、規范化方面還有待改進。比如在以前的培養環節中制圖強調得多,識圖未得到重視,因此應增加識圖環節;設計環節與課程結合的多,與分部分項工程結合的少;課程實驗做得多,工程試驗學生不了解。這些都需改進。
培養體系是總體方案,教學內容是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目前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工程結合不夠是主要問題。教學內容不能與工程實際結合,工程人才培養的特色就不會突出。教學內容不能與工程實際結合的原因包括:教師實踐能力不強,不能把理論與實際工程結合起來講授;教材理論內容多,例子虛擬,與工程結合不夠。因此需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調整。
1.建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
為適應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應以建設理論水平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為改革目標。同時要引進企業的技術人員加入到教學團隊中來,兼職從事教育工作。目前,我校已經建立教師去企業實踐的管理機制,并有部分教師到企業實踐。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師應在學校的教師去企業實踐的管理機制下認真規劃、合理實施。比如,對企業必須有選擇,部分去設計單位、部分去施工單位、部分去監理單位、部分去檢測中心,經過一輪后交換,保證在最短時間內教師隊伍得到不同企業的全面訓練,在教學中的不同環節都有理論水平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引進企業的技術人員深度參與教學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只瞄準資深的技術人員,只要是一線的工程師職稱以上的人員都可以滿足學校培養工程人才的需要,要擴大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學生培養的人數。
2.調整教材的內容。
在工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嚴格按工程人才質量管理要求,從優化教材入手。目前的教材基本維持原來學術型教育的模式,即使是出版新一輪的應用型學校規劃教材,但內容變化不多,因此,如果按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執行,必須優化教材,出版或選擇有利于工程人才培養的教材。特別是每個專業方向要針對幾門體現專業工程能力要求、突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核心課程,首先組織有教學、工程經驗的教師編寫與工程應用對接的教材以及相關實踐指導的教材。
每一門課都是整個體系中的一個點,學生在學習教學內容的時候缺乏對該學習內容在工程中如何應用的認識,學習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學生動力不足,可以說目前的教學方法在工程應用的引導上存在問題。因此,需尋找一種可以讓學生知道學的內容是什么、怎么應用的教學方法并加以練習,同時堅持對應的應用考核即可達到效果。
1.以項目教學的方式使教學內容系統化。
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每一個階段的實踐環節都要結合實際工程,而不是按一些教材、參考書上一成不變的模式教授給學生,那樣達不到工程能力培養的目的。給學生一個實際項目,從二年級做起,一直到畢業設計完成項目。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很系統地認識項目。二年級時學生雖然對工程概念尚不清楚,但也可以用實際的工程項目對其進行諸如制圖識圖等方面的訓練。
2.以項目訓練加強能力培養。
工程人才培養的重點是要練。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必須給學生足夠多的訓練機會,從大作業、課程設計、實驗,一直到畢業設計都是在練。因此,必須要求教師結合工程對學生增加必要的訓練。
3.進行工程應用的考試方法改革。
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工程能力的檢驗不能僅靠記住基本知識和會做幾道與書中例子相似的題,還要考查在實際工程中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用傳統的考試方式是不能引導學生向工程人才培養方向努力的,需要增加與工程有關的考試內容,由完全的記憶變為學會使用書中知識解決問題。比如已經采用的“半開半閉”的考試方式,閉卷部分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開卷部分考查應用能力,是符合工程人才培養的一種考試方式。
目前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三方面:設計類實踐環節、實習類實踐環節、實驗類實踐環節。設計類實踐環節的根本問題是設計題目虛擬、設計內容理想化、設計標準與實際的工程設計結合不夠。實習類實踐環節的根本問題是學生參觀性的實習多,不能深入接觸工程施工。實驗類實踐環節的根本問題是實驗內容與課程聯系多、與實際工程試驗結合少。因此,需針對上述問題調整實踐環節的教學。
1.設計類實踐環節。
與設計單位聯合培養,以項目管理的方式從低年級開始接觸設計單位的項目,二年級學生可以工程設計題目為例學習、練習工程制圖,不同學習階段完成不同任務,在完成項目中學習課程知識,在完成項目后回味知識。
2.實習類實踐環節。
與施工單位聯合培養,讓學生在認識實習、測量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環節參與項目建設,認識構件、了解結構,將原來固定幾周時間的集中實習改為分散實習,利用周六、日的時間可以滿足不同季節、不同施工階段學生的實習,總計時間達到規定的周數即可。
3.實驗類實踐環節。
堅持在學生實驗中采用理論實驗+工程試驗的模式,保持實驗教學中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實驗部分,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材料性能的認識,又有工程試驗、檢測部分,訓練學生熟練進行工程試驗的能力。
按照目前國家的高等教育教學要求,理論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已經可以滿足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工程應用的需要,因此,強化工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讓學生深度接觸工程、按工程標準訓練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對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來說,對于本科院校來說怎么構建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成為了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而隨著我國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研究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從科學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對其如何建設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如今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學校結合自身對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點和辦學模式,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應該是以創新與實踐相結合,扎實基礎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為特征來進行的,這樣就能解決實際生產所需的問題。同時,才能進一步的提高專業的教學水平,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本科院校,對于如何培養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計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就針對此來進行分析探討。
目前,在高校教育與行業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謂的“一刀切”現象是指高校還是把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也就是說重視高分而忽視其實踐能力,只是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論型人才,這種人才對于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還差著很遠的距離,也因為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相當的弱。生物工程專業本身就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學工程,同時也涉及到生物技術等,也就是說其學習的內容跨度比較大,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就會很分散,難以掌握重點。很多高校為了使課程不顯得過重就會刪除掉許多的相關專業課時,也就是說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和其他專業的學生課程是一樣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專業的學生來說,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是沒有他們深入的,過多的理論課占據了主要的學習時間,使學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進行實踐課的學習,這就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給耽誤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專業劃分為正式的專業課程目錄后,雖然許多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專門的課程,這些課程都是與國際本行業的發展進行緊密相連的,也因此就把重點放在了“學術型”人才的培養上。無論是課程的設置還是培養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為了提升考研率,對于社會所需則考慮的過少,這就把高校培養人才的弊端給顯現出來,就是有些脫離實際。高校為了提升考研率就會讓學生犧牲專業課學習的時間專門只針對考研科目進行補習,對于整個專業的學習來說并沒有什么益處,很多學生學完以后對于本專業的學習內容還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識比較表面,在實踐動手能力更是沒有什么針對性的練習,這些不能繼續考研深造的學生一旦進入社會就無法適應社會的所需,就會出現大量高分低能的現象,所以說這種只在乎理論學習的培養方式是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
(一)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有關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高職教學中的技術培養和理論培養都有著一定的區別,其主要就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求來設計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而對他們進行培養。首先要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優化,從而合理的安排好每個教學的環節,同時要加強實踐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在進行項目教學的時候,還可以提高學校的合作教育。然后就是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建立起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塊。在對人才培養的時候,按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同時對課程進行有效的優化和調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相結合。在面對一些公共基礎課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選擇,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的培養,而在專業課程的選擇上,主要有一些基礎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物質分離工程等,在進行選修的專業課程中,不需要學生把所有的知識都進行系統和完整的學習,而是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當地的經濟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1],從而真正的培養出適合當地市場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要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奮戰的地方就是社會的各種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的生產和企業的管理當中,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為主要的工作崗位上,直接解決實際的問題,同時維持企業正常的運行。根據《普通高校修訂本科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以及《高等學校本科生物工程專業規范》等文件,結合各大工程學院實際情況,在制定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保證他們將來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時候,不僅要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同時還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可以真正的為社會服務。在對他們進行專業性培養的時候,主要是對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有效的培養,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相關的技術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后結合當地地經濟實際的發展情況,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對專業方向設置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加強實踐和實驗教學,從而真正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讓他們真正的成為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學實踐性。
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增加教學的實踐性,具體來說,可以增加實驗課程的學時數,像實驗課課程的學時可以增加到32學時,無機化學與分析化學實驗、基礎生物實驗等課程的課時增加到32課時;還有在學儀器分析理論時,對授課內容及課時進行有效的調整,根據專業的特點及需求修改教學大綱,增加相關內容的比重及實驗學時,相應的減少其他內容的比重及學時;微生物學、化工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學時也要增加。根據教學計劃中一些沒有開設實驗課的理論課也可以增加的實驗學時,像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總之通過加大實驗比重來促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訓力度。
生物工程專業教學實習是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主要目的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課程,并能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進入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實踐中可以運用課本中的專業知識,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發展與鞏固,還有學生也能在企業中熟悉與掌握一定的企業經營與管理知識的相關體系,幫助學生提前認識社會。
(五)構建合理的生物工程專業體系。
生物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學校構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專業體系,新型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課程體系的設想,構建出重視培養學生應用以及能力為重點的理論課程體系,實踐以及素質拓展的教學體系,結合精簡、重組、融合、增設等方面的途徑,來調整教學內容,開設選修課、實驗課,給學生提供培養創新能力的機會;還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2],訓練學生的行業能力,開發學生的綜合行業能力。由校企聯合來對課程進行研究,為學生制定出專業技術課程與技能的實訓模塊,突出專業課程的行業特點,以學生行業能力培養為課程的基礎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重視人文與科學最優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論基礎為專業理論服務,專業理論為技術的理論服務,使得學生具備綜合運用理論基礎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另外,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提高課堂的多樣性,增加教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與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工程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識的培養,對實驗、實習、見習等是實現生物工程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重要途徑,由此構建出完善的分類設計、分層施教、分步實施、獨立設置等課程,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圍繞生物工程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出實驗課程、認識實習、畢業設計等組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構建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的同時,要關注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梢詫嶒炚n程課程分為必修實驗、選做實驗、自選實驗等三種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來進行自主選擇,為實驗課程的發展提供更加廣泛的空間。另外,對于實驗課程來說,要適當減少驗證性的實驗比例,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比例,逐漸將實驗課程轉變成為驗證性、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組成體系。
生物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必須落到實處,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著實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1]李常健,黃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xx,12:31—33。
[2]桂林,巫錦雄,柯德森,胡位榮,郭培國,田長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整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08:322—325。
技術支撐據統計,我國由于有害生物(病、蟲、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產的損失約30%,植物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在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農業生產一定要根據環境與有害生物的相互關系,采用適合的植物保護措施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使農業生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植物保護工作的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緊緊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植物保護工作關系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更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植物保護工作在我國農業發展的各歷史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其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體表現在:一是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三是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四是初步形成了與農業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植保體制和機制;五是保障了生產和生態安全。
1.2植物保護技術措施的研究和應用。
我國自從第六個“五年計劃”開始以來,一直把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由農業部組織國內科研、教學單位等眾多的科學家參加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協作攻關研究。最初是以每個有害生物(病、蟲、草等)為防治對象,逐漸發展為以每種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蟲、草等)為防治對象,在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對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農業增產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鞍宋濉钡健熬盼濉边@期間又進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發展為以特定生態區的特定作物組建多種有害生物防治體系,通過示范大力推廣好的單項技術。從深度、廣度及規模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為從理論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災變規律。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展了糧棉主要病蟲害的災變規律和防控技術的基礎研究,從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規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態機制、有害生物與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如在棉鈴蟲、麥蚜、小麥條銹病、稻瘟病的成災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綜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種和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據初步統計,每年利用抗性品種和使用化學農藥防治平均減少農作物損失20%,許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麥銹病、小麥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由于生產上利用了抗性品種,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別是由于種植結構的調整,病蟲草害等問題日益突出,利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樹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學農藥得以控制的。更可觀的是除草劑的應用不但解決了雜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勞動力,不但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社會效益。
1.3在農業生產中如何加強植物保護工作。
首先,加強領導,健全機構,確保植保工作有序開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護工作網絡,每個省或直轄市都設有植檢植保站,各地區在農業總站里也設有植??疲ㄊ遥?,縣、鄉級也有植物保護工作人員。其次,加強培訓,普及植物保護知識,把植保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辦到農民的家里,使每個農民都懂得植保知識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術措施。再次,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預警體系,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傊?,植保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公益性防災減災事業,各級政府應該要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開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實驗設備、辦公場所和經費,充分發揮植保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綜合防治(ipm)是我國控制農作物有害生物的長期有效措施,即“運用各種綜合技術,防治對農作物有潛在危險的各種有害生物?!边@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減少環境污染起了積極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就其本質而言,其指導思想仍是以針對有害生物防治對象設計的。因此,新世紀要想擺脫人類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在植保模式上務必有個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態系統群體健康為主導的有害生物生態治理(epm)取代現行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epm強調維持系統的長期穩定性和提高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礎上維持生態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為主。epm概念有利于發展可持續的植物保護。對新時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樹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護工作作為農業和農村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護工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植物保護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檢疫和農藥管理等本身就是執法工作,屬于公共管理;農業生產上許多重要農作物病蟲都具有遷飛性、流行性和暴發性,其流行規律的監測和防控技術的應用需要政府統一組織甚至需要跨區域的統一監測和防治;如果病蟲害和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防控不到位,將會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必將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應納入公共衛生范圍,作為農業和農村公共服務事業來支持和發展。二是綠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其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衛生事業,要盡量采取生態學控制、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化學防控上要盡可能選用低毒高效農藥,應用先進施藥機械技術,減少殘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藥,生產出“綠色產品”;植保工作還要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和傳播,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現代農業正朝著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農業是現代生物技術應用最廣闊的領域,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從理論、方法、技術手段上加速更新了傳統的農業科學,現代農業科學在學科分化、分工與更新同時,將走向新的`綜合與聯合。植物保護學科的發展也必將跟上新的技術發展需要,要把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等迅速溶入植保領域,以實現植物保護的產業化和商品化。要達到這些目標,必然急需一批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素質的科研、開發、推廣、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從事植物檢疫、植物有害生物測報、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農資營銷的高效、開拓、創新的人才隊伍。我國是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較嚴重的國家之一,病蟲害常見的種類有1600多種,是影響我國種植業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蟲損失糧食3000萬t,棉花接近100萬t。因此,加大對農作物病蟲害控制,對我國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這不僅需要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成災機理和調控基礎研究、開展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和調解機制研究,加強植保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萍既藛T隊伍。
4.1學科建設規劃。
4.1.1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對學科建設進行認真的規劃制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和切實可行的近期發展目標,走內涵發展之路。對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并以相應的措施加以監督,以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4.1.2加強專業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將幾年來一直從事植保專業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員集中到植保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上來,同時,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繼續引進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選送中青年教師到知名院校作訪問學者,以增強中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鼓勵符合條件的中青年教師到地方市縣掛職鍛煉以增加社會經歷及實踐能力。有計劃引進教師,以改善師資隊伍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從而形成一支年齡、學歷、學緣、技術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4.1.3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強化專業主干課程,將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和實踐課進行合理布局,保證專業課程設置的方向性、連貫性、科學性和有序性。做到“課堂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相結合”,“基礎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綜合實踐與就業單位相結合”;“畢業論文與導師科研相結合”;“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與創業教育相結合”。4.1.4積極加強專業課教材建設和科研立項工作盡快提升本專業的學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選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較高理論水平和社會應用價值的科學研究成果。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聘請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不斷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專業的發展現狀,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努力追趕國內國際植保專業發展的前沿水平。
4.2.1確定思路植物保護學科作為農學門類中4個與種植業有關的一級學科之一,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色。它與農學門類中的作物學、園藝學和農業資源利用等一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它與生物領域中的大多數二級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工學中的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植物保護學科屬于生命科學范疇,它與其他學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它的發展既積極、合理利用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又不斷豐富和發展生命科學的內容。植物保護學科中植物病理和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2個二級學科分別在宏觀和微觀上研究病蟲等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探討病、蟲致害機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機理,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當前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保護學科中的新興領域,形成了以識別、信號傳遞和防衛基因表達3個環節為主的理論體系。而農藥學二級學科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傳統化工產品為基礎,在新產品研制和農藥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視吸收有害生物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新產品,對有害生物治理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將發揮更大的作用。4.2.2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植物保護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林業、海關及其它相關部門從事植物保護方面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在教育層次上分為科學研究型、技術推廣型、生產經營型。4.2.3培養要求畢業生應掌握植物保護工作所必需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生物科學和農業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鑒定、識別、監測和控制的方法與技能;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資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農業生產和植物保護學科的科學前沿與發展趨勢;熟悉與農業生產和植物保護相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獨立獲取知識及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4.2.4專業特色側重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綠色植?!睘橹骶€,突出生物安全保護,形成綜合性大學農學學科的辦學優勢。結合黑龍江省有害生物發生的特點和生產“千億斤糧食”、建設生態大省的契機,辦出學科和專業特色,在省內發揮重大作用,并逐漸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4.2.5培養模式本專業采用“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模式培養學生,側重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實施“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學術水平、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4.2.6教學要求(1)理論教學環節:通過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等專業課程的講授,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把最新理論、最新成果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2)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通識實驗課和專業實驗課等課程的設置,使學生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綜合能力。通過設計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和實習等環節,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對農業生產有基本的了解。(3)創業教育環節:通過設置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創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使學生獲得初步的創業知識及經驗。
5.1符合農業發展趨勢,明確發展目標。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一是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和改善品質;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災害、減少損失??茖W合理地控制糧食作物的生物災害是我國植物保護研究任務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時期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一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耕作制度變革,農作物有害生物發生危害規律更加復雜多變,這為植物保護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二是隨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融合,農業外來生物頻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斷發生,這對植物保護科技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挑戰。隨著國際市場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頻繁,外來生物入侵我國的風險日益加大,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大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力度,保護農林業生產安全。三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食品安全備受關注,這對農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術措施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護專業的發展要符合農業發展大趨勢。
5.2淡化專業界限,拓展發展空間。
植物保護專業本來是屬于植物生產類一個技術環節,植物保護專業將緊密地融合到植物生產的育種和栽培管理等具體的實踐環節中去,現在農業的發展將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植物生產原理及方法的專門人才。植物保護作為一項專門技術將更多的采用生物技術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如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以某種菌或植物病毒為載體,把目的基因插入載體,通過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體植物的dna上復制和高效表達,還有抗病、抗蟲、抗除草劑育種等都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得以實現的;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通過花粉粒作為外植體進行培養,獲得植株的單倍體,利用單倍體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新的、高純合材料,從而誘導、篩選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發酵生產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護上的廣泛使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井岡霉素和阿維菌素生產國,井岡霉素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當家農藥。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對有害生物進行診斷、檢測和鑒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來的血清學方法,由pcr衍生出來的核酸檢測??傊?,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為從根本上保護植物,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無限的希望。
5.3豐富植物保護內涵。
傳統的植物保護研究的對象是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內容是它們的生物學特性、發生發展規律、預測預報和綜合治理等措施。而實際隨著植??蒲泻图夹g的發展應該是從生態學、分子生物學角度揭示有害生物與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可持續調控技術,以“安全、環?!钡纳鷳B抗災、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蟲品種等技術為主體的“綠色植?!北貙⑻娲鷤鹘y的單一依靠農藥防治手段。為了改善植物保護環境條件,扭轉土地環境退化趨勢,必須依靠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生態農業。對于植物保護工作來說,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后達到一種病蟲害在可接受范圍,使作物在自然生長的情況必然要脫離農藥的使用,于是必然脫離了所謂的現代植保技術。
[3]車先禮.山東省植物保護科技人才需求變化與培養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xx.
[4]趙志鴻.農業工程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1998(11).
[5]樊東,趙奎軍,張偉,等.新世紀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xx,3.
根據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原有標準與企業用人需求不符,需要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定位,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方案中強調人才培養實施與保障、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標準。
近年來企業對信息化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調研,將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開設方向更改為erp方向,主要培養從事企業信息化建設,并承擔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系統開發、維護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方向面向武漢、北京、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服務erp軟件企業和生產企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適應erp實施及erp應用崗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有一定的計算機軟件專業軟件編碼與應用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熟悉企業信息化的業務流程,能編寫企業erp實施方案,對企業內部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項目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本專業以崗位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為基礎分析并設計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方法(圖1)。
本專業學生職業范圍主要涉及信息咨詢服務、現代企業的信息管理行業等。下面按從事erp實施的工作流程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務,同時根據就業崗位對職業能力總體要求進行設計及取得的資格證書進行規定,具體如下:
學生可以從事企業管理信息化咨詢顧問、管理軟件顧問、erp實施顧問、erp售前顧問、erp系統運維工程師及erp售后顧問等崗位的工作。
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典型工作任務主要涉及到產品推廣及演示、企業需求實施方案設計、項目實施方案的編制、軟件售后技術服務及客戶培訓及服務。
要求學生具備優秀的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基本社交禮儀和處理日常辦公事務能力;會計帳務處理基本能力;erp系統的現場實施工作和項目管理;編制項目實施文檔、對項目進行管理與協調;常用數據庫管理和維護能力;erp系統軟硬件安裝、部署及配置、調試能力;了解軟件開發流程。
在職業能力中,專業能力是信息管理專業(erp方向)畢業生勝任職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
學生要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決策能力、制訂、實施工作計劃的能力。方法能力是畢業生基本發展能力。
1)解決erp系統使用中客戶碰到的問題,維護客戶關系,提高客戶滿意度;。
2)工作態度嚴謹認真、善于溝通,能在壓力下工作;。
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本專業以崗位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推導出學生要求掌握的行動領域,通過行動領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領域,通過學習領域,轉換成學生要學習的相關專業課程。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如下所示:
在行動領域上,學生要能掌握erp原理的相關概念;具備文檔的編排能力,有企業管理模式及業務流程分析能力,能根據客戶需求,編制實施方案;基礎會計帳務處理能力、費用分配、成本計算的綜合應用能力;使用會計知識和財務管理軟件的綜合應用能力;能使用會計知識和erp管理軟件(供應鏈)的綜合應用能力;能理解物料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之間的物料流動過程。
通過行動領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領域,學習領域轉換成學生要學習的相關專業課程,主要有信息管理學、會計基礎、財務會計、企業管理erp沙盤、組織設計與流程優化、erp財務管理及實訓、erp原理與應用、企業經營管理實務、erp供應鏈管理及實訓、erp生產制造管理及實訓、辦公自動化實訓及erp項目實施等課程。
在行動領域上,學生要能結合數據庫和計算機編程知識,對erp管理系統進行軟件的日常維護、故障排除和性能優化的任務。
通過行動領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領域,學習領域轉換成學生要學習的相關專業課程,主要有java基礎、c#編程技術基礎、數據庫應用技術、數據庫高級編程及oracle數據庫管理等課程。
為了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需開展一序列的工作,主要以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為載體,圍繞專業認知、企業文化理念、職業技能訓練、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養成、職業習慣培養展開的,旨在通過系列專題活動的開展,配合專業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全面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校內建立會計手工做賬實訓室、erp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實驗室,校外根據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教學需要,也作為校內實訓基地的必要補充,建立了幾個形式多樣、功能明確的校外實訓基地,聘請了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及技術能手參與學生頂崗實習指導。通過置身于企業工作環境,體驗企業工作方式,感受企業文化氛圍,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和職業技能水平。專業教學團隊由專任教師,學院和企業兼職教師組成。專任教師全部具有雙師素質。
1999年湖南懷化學院建立了教育系,從20xx年招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20xx年教育系更名為教育科學學院,經過14年的探索,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省內外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學前教育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學前教育最新發展動態,找準切入點,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突出教師基本功和教師特長。
在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反映現代教育理念,體現學生個性發展、終身學習、主體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多次重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近年來先后多次討論、修訂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改進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F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能力課程模塊體系,由最初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大塊到“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大模塊改革為“大學公共能力課程、學前專業能力課程、兒童教育發展能力課程”的集知識、素養、能力為一體的課程模塊體系,在本課程體系中,力求優化智能結構,做到文、理、藝滲透,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和專業特色。強調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確立了適應社會要求的學前教師專業培養目標:即培養面向21世紀,能主動適應學前教育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有特長而又全面發展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專門人才。
在方案實踐中,我們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突出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擺脫了傳統教育的一味的系統化和教學模式的束縛。實施教育素質和文化素質并重;教育教學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個性發展并重;在課程結構上文、理、藝、英并重普修;實現個性特長與全面發展相結合。通過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育,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軍訓、社會調查等)、科技素質教育活動(如開設專門的手工藝制作課程)。
培養方案中,實踐(驗)活動課程總學時635課時,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約為6∶4。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即具有實現代幼兒教師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的綜合加特長的骨干教師,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職業特質。根據培養目標,設置了學前教育教學和學前教育研究兩個專業方向,突出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學前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涵蓋三個階段的教育實習(共計18周)、軍事訓練(1周)、社會實踐(8周)、勞動實踐(2周)、專業實踐等五個部分,總學時比例占總課程的11%。同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有計劃、有指導地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課程教學中以開展綜合性實驗項目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
1.學前教師職業基本功訓練:全面開展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在大學四年中,通過有層次、逐步實施的教師基本素質和技能的訓練與考核是我院實訓工作的特色。結果顯示到20xx年4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三筆字、簡筆畫合格率為100%,考核獲得二甲以上等級水平普通話的學生有77%,課件設計合格率達到90%,微課片段教學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園文化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并參與了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舞蹈團、合唱團、結誼社、野草文學社、網絡協會、航模協會、教心社、口語藝術社、致遠書畫協會等等;積極開展說課、課件制作、教育小論文、簡筆畫大賽、講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創編大賽等各種活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充實了學前專業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讓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在學前專業能力課程模塊中開設了一定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和研究性學習。我院向各教研室下發了《關于加強專業課程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內容”研討與教學工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學前游戲論》的教學走出課堂指導學生綜合實踐課題“關于兒童游戲類型的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工作管理》的教學,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幼兒園總務工作調研”的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學前教育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注重以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特點。
4.多層次的專業見習、實習,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實習是我們教科院教育實踐活動的亮點與特色,學前教育實習分為教育見習(1周)、模擬教育實習(4周)、教育實習(12周)3個環節,有計劃、有目標,有指導地分階段地進行,這種教育實習體制既讓學生真實而充分地體驗了未來職業的甘苦,牢固了專業思想和職業理想,更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學前教育素養。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過程中,我們充實學生的社會實踐,其中模擬實習4周、專業實習12周、學年論文1周、課程設計1周、畢業論文8周、軍事訓練(1周)、勞動實踐2周,共18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0.91%。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了三筆字、教師口語、手工藝制作、音樂、美術、舞蹈、學前課程教學與研究等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課程。制訂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素質訓練綱要》,督促學生進行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實施了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藝術節活動和每年一屆的畢業生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等大型實踐性活動。以賽促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性地在開展模擬教育實習的教育實踐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準備,利用微格教室的先進儀器設備,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課件,在幼兒園探索性地進行1~2個學時的語文或數學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學前教育教學各環節。在教育實習的組織管理中,實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從校內準備—基地見習—全面實習—總結交流等各環節,均安排教師全面指導,保證了實習效果。在廣泛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培養。
1.狠抓教風學風建設、建立較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文件管理規范。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新建、修改和修訂涉及教學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項,涉及學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項;上級管理文獻匯編、系部教學管理文件匯編、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進度、教學任務書、考務、學籍管理、教學檢查等教學基本文件齊備,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情況良好。
2.構建新型人才質量觀。培養未來教師的質量是建立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學前教師的基礎上的。我們構建的未來教師質量觀可以概括為: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學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信息應用能力;掌握說、寫、擇、察、調、問、評、做、彈、唱、跳、畫十二項現代教師基本功。
3.將學前教師教育專業教學、研究與教師素質、技能訓練“一體化”。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強化理論教學的實踐實訓功能;以大學課堂教學為主,同時把課堂放在學前一線,強化課堂教育的適應性功能;完善實踐教學環節,使其延展到每個學年,強化教育見、實習的崗位訓練功能;把教學活動與教學研究、師范素質訓練、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實踐教學的社會適應性功能。從而在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們在不斷改善省內外已經建立的6個教育實習基地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就近建立專業教學實踐點,充分發揮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點功能。加深與現有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協作,在滿足數量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指導和評估機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實踐基地為依托,構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與地方學校的教學教研互動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為引領地方小學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4.通過改革與建設,最終使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轉化為教師教學特長,具有實施現代基礎教育教學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教師職業特質。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電力企業實現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社會對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和企業效益的增加都需要優秀的人才作為支撐,電力能否安全穩定運行,取決于企業人員配置的質量[4]。因此對于電力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必須著眼于電力高技能人才培養。
高技能員工的發展既要注重個性化再培養方案也要注重激勵機制,只有在良好的激勵促進措施的指引下,給在一線工作的高技能員工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才能給電力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并快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1.1實施高技能人才再培養方案在實施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時,應該主要針對知識型、技術型和復合型三類人才,為了能有效組建一支專業的隊伍,要嚴格控制對人才的考核、選拔和培訓等環節,提升員工的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全面加強建設人才隊伍的工作力度,造就一支適合一線崗位工作且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儲備的人才隊伍。
1.2實施關鍵崗位人才儲備培養方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關鍵崗位人才的素質才能確保企業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而且需要建立各專業多層次的優秀人才儲備庫才能促進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5]。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加強有針對性的培養,全面提高后備人才的工作適應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要制定一個鞏固基礎、增強能力、口徑寬闊的培訓開發計劃,促使職務晉升和轉換渠道具有合理性。加快對年輕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進行培養,進而使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果得到優化。
1.3實施對一線在崗人才發展方案以“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原則為核心,建立長效的動態管理機制[6]。企業要通過優化機構管理設置和定期動態考核淘汰制度,一方面促進電力企業人員的流動,進而可以減少多余人員的進入,另一方面,可以對一些優秀員工進行獎勵,還可以去除一些不合格人員。把管理人員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穩步提升生產人員比例,實現人力資源結構的最優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1.4實施激勵型績效薪酬管理方案建立合理、公平的選拔機制,結合崗位自身特點及個人績效的差異,設計多種分配形式,將成果與貢獻度作為評價標準,推行員工工資與績效直接掛鉤的薪酬機制[7]。建立長、短期相結合的激勵制度,層層分解企業的戰略目標至部門和個人,打造“企業—部門—崗位、戰略—目標—指標”逐層分解和細化的崗位責任鏈條,通過實施績效考核和目標管理,敦促員工的自我管理。
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電力企業要不斷努力創造適合技術、技能人才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增加人才隊伍的吸引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對于人才的培養也要與時俱進,逐步探索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途徑。在實施人才培養過程中,電力企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優秀人才的快速發展:
2.1建立激勵和發展協同的長效機制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就是為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所以,企業只有把培養、使用、考核和待遇這四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人才為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獲得長期良性循環。
2.1.1完善并合理制定企業用人的依據企業在人才培養中,應建立完善的“人才蓄水池”,首先通過審核員工業績并了解個人培養計劃的完成情況,同時結合職業導師的評價,優先將一些優秀員工納入企業后備人才庫,進入“人才蓄水池”,然后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隨時從“人才蓄水池”中擇優選用。
2.1.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考核體系企業需建立嚴格的職業導師制度。把符合職業導師條件的人才在公司內公開公布,根據自身需求和專業要求,員工可以自由申請導師,導師可以擇優挑選出學生,從而確立“師生”關系。通過簽訂目標責任書來明確技術帶頭人、管理專家等核心人才工作的具體任務和責任。
2.2建立新型薪資結構機制通過運用薪酬分配杠桿,建立崗位供需自動調節機制,改變傳統的以崗定薪、供需失衡的薪酬分配方式,逐漸從原有的分配原則,轉變為新興的按需分配,建立以業績為導向的薪酬分配機制。改變現有薪資結構,可以通過對職工的責、權、利有效想結合,增加傾斜分配在薪資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從而拉開員工薪資檔次。使員工根據企業崗位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從富余崗位主動向緊缺崗位流動,化解有人無事可做和有事無人可做的矛盾,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局部冗員與結構性缺員矛盾、職工薪酬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為盤活人力資源,挖掘和利用現有人力資源的潛能達到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使企業能可持續的發展。
2.3改善公司競聘機制通過開展競聘上崗,拓寬選人用人機制,努力營造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促使中級技能或中等能力人才向高水平、強能力方向邁進。另外,還應加強對于過剩人員的轉崗培訓力度,提高轉崗人員的崗位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盤活現有人才存量,改善人才流動機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疏通崗位流動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企業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克服現存的局部人力資源匱乏問題。創建并完善企業內部競爭機制,給有能力有理想的員工創造機會。嚴格貫徹用人標準,在選拔任用、監督管理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建立充滿生命力的選人用人機制及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爭取實現“人適其位,位適其人,人盡其才”的效果,努力為各類人才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
2.4建立系統化教育管理機制在提高各類人才能力時,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進行有效分類。通過企業管理培訓,要對培訓人員進行已有知識鞏固,并努力提高企業高級管理人才的企業管理能力和對市場透析能力。通過定課題、壓擔子和選派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等途徑,著重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為了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重點培養優秀人才,企業可以采取企校聯合、內培外培等方式多途徑、多層次進行人才培養。
2.5建立具有制約性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企業應從業績表現,對員工做出評估之后,發掘出一些真正有潛能的優秀人才,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給予優秀員工獲得培訓的機會。通過培訓,讓培訓成績好員工可以在工作中獲得充分的表現機會,進而使員工不斷在實踐中進步。企業在評定職稱、崗位晉升、提拔任用時,應把培訓激勵機制與企業人事勞資制度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即把是否經歷過培訓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同時,還要針對某些特定崗位,進行不定期培訓,對于不參加培訓的員工,列入不得繼續留用和晉升名單。隨著制約性培訓機制的建立,要實現企業內部不斷培訓,不斷提高的良性循環。
2.6建立對核心人才完善的管理機制設計科學合理的招聘—培養—激勵機制,以實現吸引、留住核心人才的目的。首先,企業要確定核心人才的標準,在考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作為參考。然后,通過建立核心人才選拔機制,篩選出符合條件的核心人才。最后,著力對核心人才進行多元化培訓,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機制和薪酬機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20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