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進行合理調整和優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我首先由導入篇杜甫的《憶昔》導入新課,渲染了文學環境。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進了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了解和熱愛,更激起了學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謂“一箭三雕”。接著又為解決本課難點問題,由曲轅犁的模型和構造圖,讓學生了解犁的構造。再讓他與西漢的二牛抬杠進行比較,思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創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這一點發揮他們的潛能。如:指導他們制作教具,不僅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本課學生從網上搜集到不少曲轅犁圖片資料,當時我沒注意。如果我能指導他們做出簡單的曲轅犁模型,并讓該同學上臺講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曲轅犁的構造,另一方面也會使同學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讀史以明理”這是歷史教學的最高目的。在上“開元盛世”這課時,我注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通過啟發學生思考“玄宗與太宗”有那幾點相同的地方,對現實有和借鑒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國家要繁榮,政治局面必須穩定,人才必須得到重視。官員必須廉潔自律,要廣開言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唐朝農業繁榮,啟示我們:要想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之路。要注重興修水利,要普及科學技術。由唐朝長安城整齊的布局,聯想到現代城市也要注重整體的規劃和布局。
同時,本課有待改進之處,在上本課時,我的主導作用待以發揮,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沒有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女學生,今后要注意改進提問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努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小組活動時,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可再加強些。同學們在參與辯論時,要進一步學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并及時反駁對手觀點。在點評時,抓住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點評,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總之,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從學生及其學習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生需要學習什么,能夠學習什么和怎樣去學習。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后思想感情的變化,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開元盛世出現的時間、原因、表現,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特別是盛世經濟的繁榮的主要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開元盛世出現的時間、原因、表現,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自學課文,培養學生觀察和自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白居易《長恨歌》詩配畫幻燈片,設問:
你知道這首詩嗎?詩中說的是哪位皇帝?這首詩說的是他統治的哪一時期?
a、統治中期b、統治晚期c、統治早期。
二、學習新課。
展示《唐玄宗走馬任姚崇》圖片,設問:
1、你知道這個故事嗎?
2、請你給大家說一說。
3、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幾點相同的地方?
4、這個時期指的是什么時候?
展示資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痹O問:
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2、你認為他后來堅持這樣做了嗎?
展示杜甫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p>
設問:這一盛世景象出現在何時?
盛世經濟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播放《盛世經濟的繁榮》幻燈片,學生在觀看的基礎上在自學p11——13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動腦筋:
三、總結。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貞觀之治”的內容,講到了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緊接著我們又了解到了女皇武則天的統治。我們對于她的統治給予的評價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也就是說她的統治在唐朝所占的地位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柏懹^之治”我們學習過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開元盛世”的取得和表現。
二、北京人。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
2.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3.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點。
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教學重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一、河姆渡遺址。
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觀察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第8頁《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
填表: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溫暖濕潤。
雨量充沛原始農業: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水牛等。
湖泊沼澤密布采集業: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撈業:捕撈魚蚌。
居?。航ǜ蓹谑椒课?。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遺址。
提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條件對半坡原始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熱少雨原始農業: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業:豬狗牛羊雞等。
采集業:植物種子果實。
加工業: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紡織麻布,加工彩淘。
居?。航ò氲匮ㄊ椒课?。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采集、紡織;男子:耕作、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看小孩。
三、大汶口遺址。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課題名稱《秦王掃六合》科目高中歷史年級一年級教學時間1課時(45分鐘)學習者分析學生通過影視及小說已經對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進入歷史情景。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聯系、比較能力較差,對秦朝制度、政策的變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秦的統一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2.體驗探究樂趣,交流探究結論,形成國家統一對于國家富強的重要作用的價值觀。
3.形成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為國家發展勇于獻身的人生態度。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考察、研究、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質疑和解疑獲取歷史信息。
1.秦的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
教學活動1(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古詩《古風》。
1.師生齊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p>
3.學生:秦王滅六國最終統一中國。
教學活動2。
(二)探究合作。
1.實現統一。
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秦兼并六國的時間及過程,再現兼并戰爭場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發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局饕憩F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么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于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p>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么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后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么,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F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表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制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于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于泡制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嘗同學們泡制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嘗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了解到的關于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偟脕碚f,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么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后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發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苯酉聛硎切【帪榇蠹艺淼某踔?。
【教材分析】。
《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
傳說。
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
教學。
方法。
】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設計的基本理念。
【前準備】。
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3組。
說說。
有關炎黃戰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選出演員,排練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3分)。
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地記者組。
學生。
首先請從涿鹿大戰的戰場上歸來的戰地記者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有關『炎黃戰蚩尤』的戰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首先請炎黃部落聯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4-6小組內補充、及1-3、7-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教師。
看《黃帝介紹》的視頻,更深化學生理解黃帝的貢獻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及后人對其的敬仰。
2、教師點撥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二個因素——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重大貢獻。
(三)會議報道組。
學生。
從部落聯盟會議上歸來的部落會議組,以本劇的形式展他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表演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采取組內同學、全班同學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的表現、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進行評價。
一、根據新課標要求,突出教學目標設計的多層次要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預定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在僅僅局限在以往的認知性目標,更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對每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作認真分析和解讀,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等,力求確立有深度、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學目標。如《華夏之祖》一課,按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應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及相關遠古傳說,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系統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并通過課文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為達到上述不同層次的目標,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
渠道。
搜集、獲取遠古文明的知識,在課堂上將所搜集信息加以匯總,并與課本內容相互補充,在上述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使學生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初步認識。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黃帝像、嫘祖紡織等插圖,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想象黃帝對中華民族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各種貢獻,從而達到培養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生產技術和。
文化。
方面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選擇活動與探究的第一題,即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全面、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材是為了有效反映和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新課程理念強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而非唯一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僅是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通過一個多學期以來的探索,我覺得在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下面幾點:
1、重視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華夏之祖》一課,黃帝——“人文之祖”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如何讓學生對這一點產生深刻認同呢?第一,通過介紹炎、黃戰勝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使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黃帝發明了衣裳、舟車、宮室、挖井等,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后人認為他對中華早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締造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稱之為華夏的“人文初祖”。第三,還可以利用人們祭拜、憑吊黃帝嶺的圖片資料,說明黃帝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如學習《華夏之祖》一課,不僅要使學生認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適當提升高度,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培養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這一點,我是選擇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黃帝和遠古文明的故事、資料,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對黃帝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產生直觀、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同學們分別敘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資料之后,再反過來思考、想象如果沒有上述發明,人們的生活會是怎么一幅狀況?這樣通過正反強烈對比進一步突出中華民族遠古祖先對人類文明發展所做的偉大貢獻。
3、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結構體系。教材體系的構建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使教學設計最大程度的適應最多的學生。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所面對的是初一年級,學生多數還帶著孩童心理,喜歡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所以,我決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課題“華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問題:誰是華夏之祖?(學生由于預習過,故能順利答出黃帝是華夏之祖)緊接著提問: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學生用所搜集的或課本中的史實來說明)學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小故事,有的是根據課本中“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進行回答。這樣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實際上是將第二子目錄“黃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錄“炎黃戰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處是:一、配合了學生的。
課前預習。
在課堂一開始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二、把炎黃戰勝蚩尤放在后面講通過分析說明黃帝此舉促進了氏族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將其作為黃帝為中華民族進步作出貢獻的一個例證便水到渠成成了不會出現學生不易理解的情況。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引導者,任務是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應該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在三個方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課前預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應該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去,第一環節當然是預習工作。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預習任務,往往能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便引發出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為隨后的課堂教學、課后研討作出很好的鋪墊。如《華夏之祖》一課,涉及的重點知識有兩個,“黃帝——人文之祖”以及“禪讓制”。圍繞這兩個重點,我設計的預習任務也是兩個:搜集有關黃帝的各種傳說和查找有關禪讓制的有關知識。這兩個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實踐的結果,第一個任務選擇的人比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這充分反映了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個預習任務,雖然選擇的學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只是在課堂上由預習這個問題的同學解釋“禪讓制”時,出現其余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我認為這并不能說明解釋的同學預習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個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對這種理解、接受的差異,就需要教師進行平衡。因此,通過預習,我們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很快的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訓練。
2、課堂參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材搬進教案,把教案搬進課堂、黑板;同時讓學生搬進筆記,搬進作業,作為標準搬進答案、搬進考卷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話、同共探究、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聽教師滿堂灌。如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我通過投影儀展示《黃帝》圖、《炎黃戰蚩尤示意圖》,然后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來,根據圖示為其他同學解釋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訓練。
過程。
重點。
黃帝——人文初祖。
難點。
堯舜禹。
“禪讓”的含義。
教學方法。
1.利用地圖冊,使學生了解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域,使他們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2.對于“涿鹿之戰”,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征戰的部落雙方、過程、結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礎上,得出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認識。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都出現了。)。
引導過渡:與大汶口考古發現可以互相印證的傳說很多,本課將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內容。
資料: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這在古書里是有解釋的?!痘茨献印芬粫f:“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繩(法)而制四方”。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黃帝為什么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一、炎黃戰蚩尤。
黃帝是原始社會末期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區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領呢?大家把地圖冊打開翻到《涿鹿之戰》和《炎黃戰蚩尤》,在地圖上找到黃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動區域,他們共同生活在我國的黃河流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12頁上面小字部分,在當時,氏族部落為了爭奪食物和地盤,經常發生戰爭,大家參照課文講述一下當時發生的一場戰爭“涿鹿之戰”(講述的內容征戰雙方、征戰過程、征戰結果等方面進行啟發)。黃帝戰勝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后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統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古書記載,黃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堯、舜、禹,和后來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后代。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習,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3)歸納線索,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炎黃子孫”的源頭和由來,加深民族認同和自豪感。
(2)通過比較思考傳說與史實的區別,提高分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一是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禪讓制,要注意引導學生禪讓制與世襲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標志性結果以及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2、教學方式。
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學生在教師講述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加深認識,教師及時指導,提綱挈領并適時歸納升華。
三、教學過程。
1、引入。
自學導入框,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黃戰蚩尤。
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在長期的發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堯舜禹的“禪讓”
文章。
1.
2.
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實錄(3)。
。
合作探究探究歷史背景(學生結合多媒體的材料閱讀教材):
思考:問題一,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問題二,為什么諸侯不在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問題三,諸侯進行戰爭的目的何在?
問題四,當時有哪些霸主?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春秋爭霸出現的原因。
材料一: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平王東遷后,“政令征戰自諸侯出”霸主實際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
材料二:“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p>
學生:分組討論,找出答案。
過渡:那誰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呢?
多媒體出示圖片和材料:
材料:齊襄公死后,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哥哥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管仲是糾的大臣,為阻止小白即位,曾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公子糾過了六天才回國,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繼位,成為齊桓公。管仲被囚禁?;腹獨⒐苤?,鮑叔牙勸說:“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失去他?!被腹爮乃慕ㄗh,任用管仲為相。
教師:通過教材和以上材料的分析了解,思考一下問題:
(1)你認為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條件有哪些?
(2)他稱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方式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答案。
教師:自然條件有優越;根本原因是管仲改革;方式是會盟。
教師過渡:齊桓公以后,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多媒體:展示有關晉楚爭霸的故事-----退避三舍。同時提出設問: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即晉文公稱霸的手段)。
3、晉文公取得戰爭的勝利,有哪些原因呢(即稱霸的條件)?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教師:晉楚爭霸,持續了百余年。后來,楚莊王打敗了晉國成為新的霸主,同時也是春秋爭霸的第三位霸主。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學生講。
【教學后記】。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環節一:觀察文物。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解讀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展示閱讀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谷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學生活動:閱讀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員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并簡單了解考古推論與考古證據的關系,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特征,聯想生活中的生產工具鏟子、鐵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狀態及其使用方法。
教師活動: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說明這是根據考古文物復原的骨耜。
展示閱讀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揭開了謎底,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軟的濕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
學生活動:對比前后兩張圖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確與否。閱讀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通過生產工具再次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并簡單了解考古證據的不同種類,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環節二:歷史想象。
教師活動: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學生活動:發揮歷史想象力,設想與描述原始人類由采集逐步過渡到原始農業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原始人類艱難的生產活動,了解他們逐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生產能力的過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環節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圖》《河姆渡梁頭榫》,請學生觀察干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筑這樣的房屋?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說說這里面體現了河姆渡人怎樣的智慧?(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凹陷的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干欄式房屋和榫頭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體會榫卯結構的建筑科學智慧,知道這種建筑方式是中國建筑的特色之一。
環節二:閱讀與描繪。
教師活動:展示以下圖片,安排學生結合圖片閱讀教材第6-7頁關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寫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場面的文字,或者畫一幅展現河姆渡生活場景的圖畫。
生產工具:石斧骨簇骨鐮骨魚鏢鶴嘴鋤角斧柄扁圓陶紡輪。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針葦席。
牲畜:浮雕羊塑豬紋長圓形缽。
果實:南酸棗。
交通工具:木槳。
娛樂樂器:骨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展示和教材上的圖片,閱讀有關河姆渡文化的介紹,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圖片與文字的閱讀,培養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語言或繪畫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與表達歷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關于半坡文化的介紹,找出半坡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馴化的動物、居住條件、生活用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半坡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決定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搜集整理網絡資源,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并思考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關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紹,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現象。然后,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形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搜集和整理網絡資料,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大汶口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嘗試解釋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始社會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匯報。
在學生探究活動完成之后各學習小組發表研究結果,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過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秦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結合現實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秦始皇所創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學習了解,學會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秦滅六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焚書坑儒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容易主觀臆斷。
教學方法:
1、分組學習法:將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探討歸納“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2、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這個人物?
教具:多媒體課件,戰國形勢圖、秦朝疆域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說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嗎?我們課文導入框中的內容講的就是這個故事。誰能更好的給我們講一下這個故事呢?好了故事講完了,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荊軻應不應該刺殺秦王呢?有人認為荊軻很偉大,為挽救燕國獻出了自己生命,但也有人認為荊軻不應該刺殺秦王,這又是為什么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同學們隨我一起走進秦朝,先認識一下我們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講授新課。
一、秦統一六國。
(教師):我們前面學習了春秋戰國的歷史,相信大家對著名的“戰國七雄”一定還記憶猶新,那么“戰國七雄”是指哪七國呢?能不能按地理方位說出這七個國家?(出示戰國形勢圖)。
(學生):齊楚燕韓趙魏秦,(教師學生)東齊、南楚、西秦、北燕、中間從北向南分別是趙、魏、韓三個國家(三家分晉)。
(教師):秦滅六國用了多長時間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西邊的秦國就滅掉了其它六國,統一全國?,F在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內容,完成下列小題:
秦滅六國:公元前____年至公元前____年秦朝的建立,公元前____年,定都____,建立者__________。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思考一下:秦為什么能夠滅六國而實現統一?
(學生):看書、思考、回答。
(講解):綜合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將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歸納成三點:首先,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爭,實現國家統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其次,秦具備了滅六國的實力。公元前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實力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3)善于用人。嬴政秦王嬴政任用了李斯、蒙恬、尉繚、王翦等有才干的人。(教參)。
(學生)……。
(教師)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認錯誤。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師)現在同學們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用5分鐘的時間看課文,找出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軍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然后派出代表說出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學生)。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學生)把古代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連在一起,稱“皇帝”,又希望秦朝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代,而自己是第一個皇帝,就自稱“始皇帝”。
學生討論發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總結)綜合前面講的內容,同學們能用一個簡圖來概括出這套封建制度嗎?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特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最后中央的權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兩者相結合,就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權,這樣就極大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極有利于國家的統治和統一,所以一直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這方面,秦始皇可謂是萬世開基。
(過渡)剛才同學的表現非常好,現在哪組同學再來說出其他方面的措施呢?
(學生)秦滅六國后,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秦朝還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后來,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2、經濟文化上: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
(講解)秦統一六國后,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這叫統一度量衡,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銅錢作為統一的貨幣,把小篆作為全國使用的規范文字,通行全國。(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67圖片,加深印象))。
(教師)通過觀察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有什么意義?
(學生)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過渡)秦始皇在思想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學生)焚書坑儒。
3、思想上:焚書坑儒。
(講解)秦始皇為什么要實行焚書坑儒?(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這又是誰給他出的主意呢?,(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發布了焚書令)同學們知道這個焚書令要燒的是什么書嗎?(除了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外,其它的都要燒掉。)焚書之后,秦始皇還不滿意,第二年他又借口一批儒生批評他,謠言惑眾,將他們抓起來全部活埋了,這兩個歷史事件,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焚書坑儒了。
(學生)1、加強了思想統治,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學生)2、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中華文化。
(過渡)同學們說的很好,但不管怎么說,秦始皇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上控制了全國。但是,這還沒有讓他感到高枕無憂,因為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于是,他又將目光盯在了邊境上,要消除邊境上的隱患。我們來看一下他是怎樣鞏固邊防的。
知識與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史實;掌握秦始皇加強統一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歷史校本教材和創設歷史情景提高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統一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
【學習重點】。
秦朝加強統一的措施及意義。
【學習難點】。
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學習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閱讀材料:嬴政登基始末!(材料附后)。
在學習中,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這樣的方法把有關秦皇的重要知識標出來。
(學生依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
(約10分鐘后)師:好,現在大家已自學完了秦皇的偉業,下面請同學們來列舉一下秦皇的豐功偉績。
師:出示幻燈片: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師:為什么?
生回答。
師:是的,正是由于秦皇親眼目睹了分封制帶來的戰亂紛爭,他不想噩夢重演,他創立了一套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制度。(老師展示幻燈片)(提問)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回答。
師展示幻燈片:奏折:各地官員反映治理困難重重,各地民眾看不懂下發的詔書,收上的賦稅錢幣各色各樣、糧食多寡不等。
閱讀材料:(材料內容附后)。
生:大聲閱讀,并同桌交流材料后面的習題。
師(提問):秦皇該怎么解決呢?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的官吏,這種做法對你有什么好處?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
師:總結:可見這種措施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變。
師:解決了這個難題之后,我們來繼續拆閱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燈片學生讀:現在國內很多儒生到處散布謠言,抨擊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來反抗,嚴重影響國家穩定)。
師(提問):秦皇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生回答。
師:你贊同他的做法嗎?為什么?
生回答。
師總結:我們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秦皇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為加強思想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極端殘暴的手段嚴重牽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對此事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出示幻燈片)??梢?,秦皇這種統一全國思想的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們一定要吸取這種教訓。下面我們來繼續拆閱下一封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現在北方匈奴不斷進犯,殺我人民,掠我土地。
師(提問)面對這種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生活北方邊境不斷遭受匈奴侵擾的百姓,你贊同這種做法嗎?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被征發修長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種態度?
師總結:是的,萬里長城雖然對安定邊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墻底下卻掩埋著層層白骨,這不得不發人深省?,F在我們是不可能再看到雄偉的秦長城了,但長城卻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心中。在國歌中我們會唱(生: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四個字(生:“眾志成城”)??梢?,長城經過幾千年的風雨,它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們來查閱大臣的最后一個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秦軍運輸補給供應不上,秦軍在嶺南地區已苦戰三年仍無建樹。
師:(提問)面對這種情況,秦皇做了什么決定?
生回答。
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靈渠一通,南北交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
生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是的,沒有這種經濟、文化上的統一,沒有幾千年統一文明的延續和積淀,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團結統一的大家庭。它可能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也可能會像阿拉伯國家那樣的不斷爭斗。所以,秦皇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被譽為偉大帝王也是名之所歸?,F在請同學們為這樣一位帝王寫上合適的頒獎詞。
用最簡短的語言來概括秦皇為中華民族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學生寫,展示。老師點評。
師:老師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權,壯年一統大業。廢舊制,創新章。奠萬世之基業,定中華之根骨”。當然人無完人,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一分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稱道的地方,他的殘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這些我們將在下節課中繼續學習。但瑕不掩瑜,這些都無法掩蓋秦皇對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偉業。請同學們來為秦皇的貢獻進行簡單的知識建構。教師出示幻燈片:知識結構。(附:板書設計)。
師:學完了本課后,我們來對秦皇的偉業進行一下知識檢測,看看同學們從這個偉大帝王身上學到了什么。
生做題,展示,老師點評。
生回答。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1課時。
新授課。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復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于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布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說明了什么問題?并聯系現實說明有什么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鑒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么問題,感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于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系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后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后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總之,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課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教學準備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2頁共5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設疑激趣,導入。
新課。
第6課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現了什么不同?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部分地區。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三史料閱讀,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3頁共5頁。
普曰:“&b&b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方面措施內容。
補充材料: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個別回答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后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答
閱讀材料。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提。
第4頁共5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纬{。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薄纬V語。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勁兵&b&b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志),虜騎(少數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連線題鞏固。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答
學生先小組。
交流,后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p>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吸取教訓加強皇權重文輕武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前行。
思考并個別。
發??
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5頁共5頁。
板書設計第6課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一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知識方面: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
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
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學資。
源準備。
課件。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初一在整個初中階段很重要,有扎實的基礎,會使學習更加輕松。下面就為您推薦內容秦王掃六合同步練習。希望您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一、填空題。
1.從年到年,秦王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
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
秦朝統一后,派將軍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東到的長城。
3.秦始皇派人開鑿了,溝通了水系和水系。
二、選擇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崩畎椎脑姼桧灹饲厥蓟誓姆矫娴墓?)。
a統一文字b統一中國c修筑長城d設置郡縣。
3.針對秦建立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秦始皇下令實行的政策是()。
a統一文字b統一度量衡c統一貨幣d焚書坑儒。
4.秦始皇確立中央機構中,負責監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朝實行了()。
a分封制b縣制c郡縣制d頒布“推恩令”
6.秦始皇統一文字后,全國流行的標準文字是()。
a.大篆b.隸書c.小篆d.古文。
7.下列有關秦朝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贏政。
b從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贏政陸續滅掉六國。
c秦朝定都咸陽d秦的統一對歷史起了促進作用。
8.下列有關秦朝歷史的評述,哪一項不正確的。
a秦朝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c秦朝開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成為歷代鑄幣制造樣式。
d開鑿的靈渠第一次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流域。
9.“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一事件發生在。
a公元前841年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
a秦始皇b漢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a實行分封制b推行郡縣制c實行科舉制d推行行省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8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