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通過閱讀與作者展開對話,并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思考和感悟,是讀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
國人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環節——因其未經時間的沉淀,往往難下判斷;又因其復雜和敏感,一般人不敢觸碰,或墮入平庸之論。
史學家及研究者高華對中國近代史尤其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延安整風運動等問題的研究,為史學界提供了多元視角?!陡锩甏肥歉呷A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他從1988年-間的廣泛論題。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發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是破壞一切秩序,革命戰爭年代是一個極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對那個遠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與追索。
在20世紀的中國,革命意味著“以進步光明的新政權取代落后腐朽的舊政權”。隨著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革命被主流價值體系塑造為壯懷激烈的詩性往事,并以其除舊布新的邏輯一路高歌,終于高居正義、真理和尊嚴之上。漢娜·阿倫特說:革命與這樣一個現代觀念息息相關——這種觀念認為,“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為人所道的故事將要展開”。在這種邏輯里,革命意味著新生和純粹。它不證自明地獲得了清掃異己的合法性,以及向暴力轉換的無障礙通道。如何對革命話語進行追索,需要堅實的史料,更需要史學家的技藝、勇氣和膽識。
高華對紅色政治的研究歷來獨辟蹊徑,他對革命話語的建構過程與修辭動機有著犀利的觀察。這使他的書寫成為一個“去蔽”和“祛魅”的過程。在第三輯“革命詞語”和第四輯“時代湍流”中,他追溯的并不是歷史現場與歷史景觀,而是歷史被建構的過程。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左翼文化”;如何撇開現成的結論,從諸多史料中還原關于革命的敘述、探討革命詞語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那些在革命年代起落沉浮的人物,如朱瑞、沙飛、陳琮英、丁玲等人,在他的鋪展中緩緩綻露出帶著政治印痕的生命形態。高華往往能從單一個體的命運引申出一代人的命運,并條分縷析地指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意義。如在《能不說丁玲?》中,他分析了丁玲的創作、革命道路和厄運。他認為,丁玲的一生凸顯了20世紀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歷史的基本命題。那就是,革命與知識分子、革命與人性改造等。其命運的巨大變化正是“革命懲戒機制的內在邏輯”的顯性表現。他打開了個體生命的細枝末節,歷史的真相和革命話語的內在邏輯悄然顯露。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高華非常注重歷史學家的技藝。他在第五輯“觀察與史料”中提出“史料辨析”等若干問題。面對“重古輕今”的歷史研究偏向,他指出,古代和當代都是相對的時間概念。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纂學,無非是研究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在上下探究有所得之后的表達。比起那些預設政治立場的革命敘事,他更強調歷史進程中的“多重面相”和“偶然性”。并主張中立、客觀化的“灰色的歷史觀”和“新實證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這種態度無疑更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當代革命史。
“革命年代”是高華的研究對象,也是那一代人共同遭逢的時代。當大多數人都只在通過當下體驗生活時,真正的思考者卻能超脫自身的不幸與苦難,在知識積累和命運變遷中形成對歷史的看法,從而具備現實洞見力與穿透力。從這個意義而言,高華提供的是一種深刻的認知。同時,他無功利的回望姿態也凸顯出了當下日益稀缺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曹霞)。
我呼吸,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的空氣持續我的生命,吐納之間,心臟跳動。骯臟的三十年代,當空氣成為奢侈品,呼吸也成為一種威脅。
1862年美國頒布《宅地法》,1909年頒布《擴大宅地法》,伴隨著這項法律的是1872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葉卡捷琳娜的承諾,以及,如雪花般白紙紛飛的宣傳冊:“土地免費,人民自由”“人人都是地主”“農業的最后一片邊疆”“那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帝國”,開發商以謊言織成美好的明日畫卷,它們帶給或貧困或無機可歸的人以希望,也給西部以發展的機遇。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愿景涌入這片土地,決定試一試這個“在莊稼上碰碰運氣的游戲”。
于是,草原被翻轉,地表被撕裂。小麥、玉米、棉花這些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開始在美國西部生根發芽,而草皮被連根拔起。這片土地失去了它的附著物,失去了固定它的黏合劑,災難的洪流開始累積,等待著決堤的那一刻。不幸,經濟大蕭條和沙塵暴先后來襲。產品過剩、價格暴跌、土地干涸,加上胡佛總統的不作為,沙塵暴中的美國人奄奄一息。隨處可見的移動沙丘、身體里滿是塵土的牛羊、肆虐的棕色瘟疫塵肺病,帶上口罩、抹上凡士林也無事于補,他們被沙塵暴遮蔽。他們有的離開這片土地,有的絕不放棄,至死方休,可是這片土地并沒有得到回饋,十年又十年,草原恢復步履艱難。
“土壤是國家所擁有的堅不可摧、不可改變的資產”,但絕對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土壤是有生命的,當人們無休無止的耕種,貪婪的汲取,它的生命力終究要被消耗殆盡。那時候的它,或許會永久的休眠,靜止不動,只剩下死寂,又或許會乘著風飄過萬水千山,灑向另一片土地,那一片土地像被覆上一層薄紗一樣被塵土包裹,花瓣上、草葉上,還有人們的臉上。土地也需要被尊重,在揮灑汗水創造財富的時候也要考慮它的資源承載能力。我喜歡那些一個個沙漠變綠洲的故事,也喜歡螞蟻森林里我自己種下的一棵棵小樹苗,或許我們的退耕還林還草從謊言開始,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奇跡。
它是灰黃色的,籠罩我們、淹沒我們,我被咳嗽和鼻炎反復折磨,不能呼吸。不同的自然現象,同樣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活動的不良反應,同樣的教訓。關閉的工廠、漲價的加工品,大家有一聲聲的抱怨,但我今天,能看到更多的藍天白云,還有遠處“窗含西嶺千秋雪”。。
我尤記得我在西北上學的時候,那是一年的運動會,是我唯一一次見到漫天的黃沙。操場里,四百米的跑道,我看不到跑在我前面的選手,紅色的跑道,白色的線條把我指向前方。我一個人,在黃沙里,寂寞的奔跑,大口呼氣,卻好像汲取不到足夠多的的氧氣。晚上,我打結的頭發泡在洗臉盆里,水變成了黑色,手一搓,滿是泥沙。
我有一個夢境,運動會,我坐在終點看臺上,等著千米跑的冠軍出現。然后他出現了,在黃沙里脫穎而出,像是裹挾著沙像我們跑來,清水一潑,我的眼前突然清晰。
中國人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大多懷著獵奇的心態。畢竟殺人,而且在短短3年間有組織的屠殺了110萬人確實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對于生性包容的中國人來說,始終不能理解什么力量在驅使著納粹大規模的屠殺猶太人。真的存在魔鬼嗎?我們最多會把這個問題歸結為戰爭的一個附產品。這一切發生在過去的那個世紀,也許是歐洲人過于野蠻,也許是猶太人真的令人厭惡,再或許是納粹分子的魔鬼附身。但總之會引發我們的沉默。
當二戰結束時,德國仍然有800萬納粹黨人,而幾十萬猶太人基本上從德國的版圖上消失了。而整個歐洲有600多萬猶太人被種族滅絕。這對我們來說不過是個數字。但是看過《辛德勒名單》的人都會被黑白色膠片和冒煙的焚尸爐壓抑的透不過氣來。而現實要比電影恐怖的多。而最為恐怖的則是,當女人、兒童、老人走向毒氣室的時候,年輕的警衛臉上的麻木和鄙夷。什么力量在驅使著文明的獸性。我一直認為屠殺只是納粹的惡行,當我從書中看到法國、荷蘭、羅馬尼亞、挪威、波蘭、比利時這些國家的所有人都在扮演者劊子手的時候,我變得茫然起來。是的',所有人,就連瑞士和瑞典這樣的中立國家也沒有給猶太人一條生路,甚至是梵蒂岡,也在用沉默來默許針對猶太人的屠殺。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并沒有找到答案。我想會有人給我若干的答案。但是不是親歷者,一切都無法還原歷史的真相,所以不要裝作很懂的樣子來蒙騙誰,其實答案是無法真正的揭示。
我只想問,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是不是都需要剝奪其他民族生存的權利。種族主義背后凝結的僅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還是人性壓抑太久而不得釋放的貪婪在作祟。當殺人成為一種工作,當死亡被熟視無睹,人類彼此之間連種類都無法相互被認同的時候,此刻,我甚至無法從恐懼中自拔。人類比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聰明,同時我們也比任何的物種都殘忍。我們似乎懂得愛,但我們卻真的知道該如何償還仇恨。這便是人類永遠矛盾的自己。
也許這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在面對這樣紛亂復雜的問題時,我們愿意選擇放棄。人類歷史上的苦難就是在不斷的忘記中重新上演,而每一次遭到傷害的種類卻各不相同。我們喜歡人云亦云的呼喊世界和平??珊推降恼嬲x,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在我們每個人的意識形態中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和含義??膳碌氖?,今天大多數人寧愿在電視和廣播中接受一些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歷史觀和偏見,而不愿去閱讀和認知那些記載真實的文獻。在我的記憶中,還沒有一部記載我們自己苦難歷史的電影可以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觸動心靈。我們寧愿花時間去制造殺戮的美,而沒有人愿意思考死亡和戰爭的殘暴而對人類造成的最終傷害。而精神的創傷比肉體的傷害更為久遠,也許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于是,太多人選擇遺忘。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也許談不上遺忘,因為很多事我們并不清楚,也沒有記憶。我們寄希望別人的懺悔。而同時又用一切辦法來讓我們的下一代記住仇恨。我們把自己標榜的強大,同時又要用極端的無知在自我的內心深處埋下仇恨的種子。而終有一天,它會開花結果。也許我們足夠強大,就不會被別人傷害,但若只記得仇恨,我們又要去怎樣傷害別人。1870年才知道統一是個什么滋味的德國人又何嘗想到未來將會手握屠刀?不要忘記,1933年,那些被經濟危機折磨的人們,只要用一點火花便點燃了仇恨和償還。而仇恨的矛頭卻指向了80%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猶太人。不要把一切罪惡都指向納粹。真正點燃殺戮的是人類內心的脆弱和貪婪,無知和偏執才是塑造苦難的真正的惡魔。
猶太人所堅持的便是主宰自己,付出了幾乎滅種的代價。哪一個民族又何嘗希望被歷史抹去,而人類到底想要的是主宰別人,還是恐懼被別人主宰,我依然困惑。作為個體,我們又何嘗不是孤單的,作為整體,人類又何嘗不擔憂失去未來。
不要忘記別人的苦難,更要清楚地認識自己??辞遄晕?,才會擁有未來。
今年看的小說不多。朋友半個月前給我推薦了一本《狐惑年代》,我也只是這兩天才看完??赐瓴唤行┡陌附薪^,于是忍不住寫寫讀后感。
作者是甘露春,職業是心理醫生,而且是國內著名心理醫生。以醫生身份(尤其是心理醫生)寫小說,應該說具有天然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在洞察人物心理、把控心理走向方面。魯迅就是學醫出身。他僅是學過醫,根本就沒當過醫生,對中國人的心理刻畫就已經是入木三分了。畢淑敏也是醫生出身,所以畢淑敏的寫作具有醫生般的縝密和細膩。
《狐惑年代》的封面推薦詞是這樣寫的:這是一部中國崛起背后眾多男女的心靈史,他們幻想功成名就卻陷入精神虛無,病與禍由此而生。不合情理中的合理結局,高潮迭起,震撼心靈。
我覺得這個推薦詞是十分恰當的。
小說由兩個女病人先后找“我”咨詢心理癥狀而展開,為我們講述了珠三角某地兩個堂姐妹家族的悲歡離合。敘事宏大,從解放前一直講述到本世紀初,但重點是在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觸細膩,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寫,其中不乏一些專業的心理分析;情節曲折,充分闡釋了“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的人生哲學;地方特色濃郁,大量的語言、場景都來自珠三角和澳門。作者其實是云南人,大學畢業后來中山市工作,現任中山市某醫院副院長,卻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改革開放浪潮下的嶺南生活畫卷,其中還包括不少商戰、黑幫橋段,表現了作者非凡的觀察能力和素材積累能力。
在敘事方式上,作者選取了夾敘夾議的方式。這更有利于作者通過講故事來向普通公眾普及心理學常識。從這個角度講,這個故事其實也也是一部生動的心理學教材。通過這個故事,作者苦口婆心地勸導讀者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成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特別是家庭成員關系,又通過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試圖給讀者帶來關于福禍相生、命運輪回的啟示。
在故事結構上,作者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兩個主要人物的線索時而分頭并進,時而交織糾纏,讀來讓人興味十足、欲罷不能。結尾還留下了巨大懸念,讓人不得不猜測主人公的命運到底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幻。但無論哪種結局,仔細想來,其實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它的文筆可能還不夠老到,甚至有點過于樸實,但它的人物、它的結構、它的思想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都足以證明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都市題材心理分析小說。因此值得一讀。
當我不能擁有你的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記。
知名,你們想不想?想!
自在,你們要不要?要!
當知名與自在發作尖利的抵觸時,你會挑選哪個?
默默無聞的蟋蟀柴斯特原本很自在,但一不小心被帶到紐約年代廣場。在這兒,它遇見了愛它的主人瑪利歐、聰明的老鼠塔克和仁慈的貓享利。為了酬謝它們,柴斯特一向演奏音樂,并幸運地成了整個紐約聞名的音樂家。但它覺得,出了名今后原先的高興沒有了,由于沒有自在。終究,它在朋友們的協助下,乘地鐵離開了主人,回到了家園,從頭過起默默無聞但自在的日子。
知名和自在,讓現在的咱們挑選的話,我想大部分人挑選知名。為什么呢?由于知名得到更多的重視,取得更多的認可,賺到更多的錢,而自在只能得到一點往常的高興。但柴斯特卻挑選了自在,這是多么可貴的挑選?;蛟S,柴斯特是“失去了才懂得愛惜”,但它的閱歷給處于現代社會的咱們敲響了警鐘!
看一看蟋蟀柴斯特的故事,可以引發咱們以往的溫暖回想,也能提示咱們對自在的愛惜。
“一覺醒來是早晨”!小伙伴們,看到這句話,你千萬別驚訝。你不必懷疑我是在質疑一覺醒來是不是早晨?不是的。這是我看的沈石溪寫的成長寫真《那個年代的我》這本書中,奶奶對童年的石溪經常說的一句話。
先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沈石溪的童年時代吧!那一年一次數學摸底考試石溪同學考取了100分,但被老師和同學們誤認為是作弊才考取了優秀的成績。靦腆的石溪沒有做任何解釋,因此這件事使沈石溪蒙上了不白之冤,他覺得人生的道路一片漆黑,就像沉沉的深夜一樣,找不到一絲光亮。從此以后,他每天都憂心忡忡,晚上睡覺的時候會有一種獨自乘坐小船漂流而被風浪吞噬的感覺。那么到底是什么消除了他的人生恐懼?就是他年邁的奶奶的一句話驚醒了夢中人。故事中的情節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她慈祥地摸了摸我的頭,然后伏在我的耳邊,輕輕地說:“好好睡一覺,一覺醒來是早晨!”奶奶的語調平和沉穩,透出飽經風霜的練達與睿智;奶奶的滿頭銀發在黑夜里閃閃發亮,宛如一盞指路的明燈。就是這句話,讓沈石溪覺悟了,他重新振作,與命運抗衡。
奶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從小過著艱苦的日子,大半輩子被泡在苦水里,正因為奶奶有這種經歷,所以她更能讀懂石溪的`心思。每當石溪面臨一次又一次考驗時,覺得又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是奶奶用這句“一覺醒來是早晨”把他從絕望中拯救出來。
是呀!“一覺醒來是早晨”,當然不僅僅是指時間的輪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人生難免會有低潮和黑暗,難免會有愁苦與傷痛,不要悲觀,更不要沉淪,要相信命運會有轉機,黎明的曙光就在前面等候著。要放下憂傷,把折磨人的愁緒像脫衣服似的脫下來,輕輕松松舒舒坦坦地睡一覺,黑夜會無可奈何地退卻。當你再次睜開雙眼時,已經是陽光明媚的早晨了――生機勃勃,充滿新的希望。
“一覺醒來是早晨”,這句話我也會銘記在心,我堅信它會變成一位披荊斬棘的勇士,幫助我驅除成長道路上的“攔路虎”。
讀完這本書去看序時,兀得想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是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在消費主義浪潮風起云涌之下,菲茨杰拉德和伊迪絲·華頓都在追懷過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是借蓋茨比的悲劇宣泄了“美國夢”的幻滅,他夢想著終有一天會“被不斷向后推,被推入過去”;而伊迪絲·華頓卻想在追憶精雕細琢的老日子中告訴世人這是一代代循環往復的故事,它從未因時代的更迭而遠離。
《純真時代》的書名是來源于喬治亞·雷諾絲的一幅畫作。而究其內里,這是否形容了那個逝去的紐約貴族時代?是否反諷了被看似純潔無瑕、至高無上的道德封鎖著的敗絮其中?又是否體現了紐蘭·阿切爾僅因責任才穩定度過的家庭生活與充斥著激情但始終懼怕面對的復雜隱秘情感的對比?總之,設若讀罷此書,“純真年代”這個詞就有了遠多余字面上的思考,且會覺得以此為書名再好不過。
所以當艾倫要與風流丈夫離婚時,人們是多么驚愕與責怪;當紐蘭·阿切爾不可救藥地愛上艾倫時,又是多么懦弱與掙扎。但設若他不在那個年代,這份情感會存活嗎?恐怕也未必,因為自古以來,婚姻始終是維系社會穩定的紐帶,在人類發展中,它比愛情重要得多。無論哪個時代,婚姻的責任與羈絆,都讓很多想要萌發愛情的靈魂胎死腹中,亦使很多舍命追逐激情的人們不得安寧。因此,作者早就說這是一個“一代代重復的故事”。。
拋卻一切道德審判,我欣賞艾倫。伊迪絲·華頓說她“大約已經掌握了坦然面對一切的藝術”,說她“如此安靜、如此鎮定、如此自然,顯然已擺脫了所有常規”,說她是多么的“與眾不同”。這個外國女人的魅力勢不可擋,她更比阿切爾勇敢灑脫得多。她成熟地意識到她和阿切爾“只有遠隔天涯才能近在咫尺”,她在得知梅懷孕后就去了遠方,再也沒有回來。她走了,阿切爾錯失了他的“生命之花”,再無勇氣把她追回來。
《激動人心的年代》這部小書,是一部近代物理學史,它融會了對歷史的考察和對傳統哲學觀念的反思,以至于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一版再版。如果說,七十年代末的真理標準討論,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結論,是哲學界借助超學術的力量發起的對當時思想禁錮的巨大沖擊和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復歸,那么八十年代初李醒民教授對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歷史局限性的犀利剖析和指謬糾誤,則是平庸時代屈指可數的創新探索與激情之作,其社會影響固不如前者,但學術探索之深度,無疑超越于前者。
本書從科學內部史和外部史兩個角度,從宏觀概括和微觀分析兩個方面,全面考察、論述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對這場革命的背景、起因、經過和結局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運用翔實的史料做了生動、細致的描繪;從哲學的高度對這場革命進行了中肯、獨到的分析和總結;澄清了諸多源自列寧著作的誤解、曲解和訛傳,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傳統觀點的估價和看法。本書被評論者認為“對世紀之交物理學發展的黃金時代進行了全面的歷史考察和哲學探討,是國內專門涉及物理學革命的第一部專著”。
這部著作不僅在學術上多有創新,而且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啟示。
一.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在馬克思安葬時的墓前演說中講道:“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光輝論斷。
這里所說的科學指的是自然科學??茖W之所以能成為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就在于它同社會生產力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為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供新的.生產工具,開辟新的生產資料領域,并給勞動者以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武裝,而且它在變革生產關系中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經過物理學革命,不少物理學家認識到:“發展理論物理學的方法是辯證法,其立足點是唯物論”。特別是在日本,辯證唯物主義廣泛滲透到物理學家中間,這除了社會背景因素而外,也可以說,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為他們準備了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土壤。
二.科學革命的實質就是科學觀念的根本改造,與此同時,也伴隨著理論體系、自然觀、科學方法等的全面變革。
科學革命并不是完全拋棄舊的理論,而只是政變了理論的基本框架,使新理論不僅能容納舊理論所包含的全部知識,而且能容納舊理論所不能包括的“反?!敝R。而且,舊的科學觀念也并非統統被廢棄,其中一些只是喪失了自己以前獨有的統治地位,從以前的不正確的、與事實不符的殼體中解放出來,被賦予新的意義,它們原有的真理顆粒繼續被保留下來,并作為從屬成分有機地溶入新科學觀念中。
科學觀念的根本改造必然導致整個理論體系的重建,導致自然觀和科學方法的變革。例如,物理學革命的歷史表明,適應于科學幼年時代的以歸納為主的方法把很大的地盤讓給探索性的演繹法。在這里,盡管所觀察到的事實無疑還是最高的裁決者,但是公理同它們的可證實的結論被一條很寬的鴻溝分隔開來,在沒有通過極其辛勤而艱巨的思考把這兩者連接起來之前,它不能作出裁決。因此,科學家必須自由發揮他的想象甚至幻想,才能超越二者之間的邏輯上不能逾越的鴻溝,建立起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礎,從而演繹出可供實踐檢驗的具體結論。
三.哲學對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清楚地表明,把哲學認識論和對自然規律的實際探索及創立新科學理論結合起來,這是在科學上富有開拓精神的物理學家們共同遵循的原則。對這些物理學家來說,認識論能動地指導他們的科學實踐,使他們在科學上有所建樹;而科學成果又反過來加深了他們對認識論的理解。愛因斯坦、玻爾等人就是使科學與哲學珠聯壁合、相得益彰的杰出代表。
在科學處于革命變革之中時,哲學能夠起到那些作用呢?從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來看,哲學顯著地起著批判、探索、創新、解釋的作用。
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愿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物理學革命的歷史表明,唯心主義是一個泥潭;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又是一種“自發的、不自覺的、不定型的、哲學上無意識的信念”,它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只有唯物辯證法“才能為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發展過程,為自然界中的普遍聯系,為從一個研究領域到另一個研究領域的過渡提供類比,并從而提供說明方法”。因此,自然科學家應當做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只有這樣,才能抵擋壞的時髦哲學的侵襲,在科學探索中方向明確。
四.物理學的發展永無止境,物理學的前景永遠光明。
自然是無限多樣的,而人的認識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卻是有限的?!懊恳粋€人的思維所達到的認識的至上意義”“是根本談不上的,而且根據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經驗看來,這些認識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無例外地總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確的因素多得多”。
就整個人類而言,“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這個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因此,人類不可能“在某個時候達到只運用永恒真理,只運用具有至上意義和無條件真理權的思維成果的地步”,不可能在某個時候達到“知識世界的無限性就現實和可能而言都窮盡了”的地步。
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把人類的某種完美的理想狀態看作是盡善盡美的,盡善盡美的包羅萬象的物理學理論只能是在幻想中才存在的東西。黑格爾就科學的發展說過一段寓意深刻的話:“科學表現為一個自身旋繞的圓圈,中介把末尾繞回到圓圈的開頭;這個圓圈以此而是圓圈中的一個圓圈;因為每一個別的支節,作為方法賦予了靈魂的東西,都是自身反思,當它轉回到開端時,它同時又是一個新的支節的開端?!?/p>
物理學的發展永無止境,物理學的前景永遠光明。德布羅意深有體會地說:“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科學史證明了這一點),我們認識的每一個成果提出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在認識領域內,新發現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使我們推測到,還存在著我們尚未知曉的無邊無際的大陸?!?/p>
恩格斯則從更高的哲學視野上斷言:“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上升到較高階段,愈升愈高,但是永遠不能通過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點,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出神,就再也無事可做了?!?/p>
一個和我差不多大小的男孩,他異想天開,他古怪行為不斷,他可愛善良,他就是《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他夏天穿棉襖捂出了一身痱子,將碗柜改裝成鴿子的新家,用蚊帳當漁網捉魚……每每讀到桑桑這些臭事,我便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桑桑偷偷用爸爸媽媽床上的蚊帳捉魚的事,這個小故事我看了足足十遍。
一天桑桑發現漁民打魚的網,非常像爸爸媽媽床上的蚊帳,便三下二下把蚊帳摘下來,劃著小船到河中心撒網。中午桑桑媽媽發現蚊帳不見了,竹籃里的蝦,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晚上把桑桑床上的蚊帳摘了,結果桑桑咬得鼻青臉腫。讀著,讀著,我眼前出現了一個快樂的、嬉鬧的、勇敢的、堅強的桑桑。書中桑桑生活是那樣的.快樂、有趣。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苦悶。我站在老師家里,一手握著小提琴,一手拿著弓,手指不停地按著,弓不停地拉著,汗水不停地流。窗外飛過的小鳥真快樂,我真想像桑桑一樣在廣闊的天地之間自由奔跑、嬉鬧。我為了拉好小提琴,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花了很多心血,可有時還要挨罵。想到這,我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我現在的生活真有點郁悶,一天到晚作業,一吃完飯就做作業,即使出去也找不到玩伴,很孤獨,爸爸媽媽很關心我,關心得我有點受不了。我真羨慕桑桑那時代的生活,自由快樂,不用拉琴,不用背英語單詞,沒有興趣班,不用擔心找不到玩伴,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玩耍,還有沒有爸爸媽媽過多約束。
我希望回到桑桑那個年代,雖然沒有電視和游戲的樂趣,但這樣自由快樂的生活遠遠超過了現在生活的快樂!
毛面對奪取政權后黨內逐漸抬頭的官僚主義和特權主義傾向,在身邊無人可用、眾叛親離的處境下,毅然發動新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毛希望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也就是通過群眾的自下而上地全面奪權,踢開現有黨委鬧革命,進而成立新的“三結合”的政府和上下溝通暢達的國家政治結構。然而毛并不知道具體的操作步驟,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放出無政府主義這只魔鬼后,毛本人也騎虎難下了。
待各級革委會建立,新上臺的卻是比上一屆更狡猾更無恥更懂得迎合上意的野心家們,“三結合”永遠只存在于毛的幻想之中。而無奈的是毛并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野心家們也不會放棄已有的權力,破此死局的唯一方法只有毛的逝世。這就是歷史的荒誕吧。
毛一生意氣風發,前半生天下無敵,后半生為對抗黨內官僚,以整個國家為棋局,林彪江青也不過手中棋子,何等氣魄!然溫格十年經濟倒退生靈涂炭,制造百萬冤假錯案,毛作為首事者難辭其咎。其之生手握權柄,君師合一,千古無出其二;其之死不得入土,剜去五臟懸尸廣場,因果之報,斯為證矣。
這本書主要內容講得是一只名叫柴斯特的蟋蟀聞到了食物的香味進入了一個籃子,忽然被一個袋子把他壓住了,鬼使神差被從康涅狄格州的小村莊帶到了門庭若市、游人如織的大城市紐約。
它被看報攤的孩子瑪利歐發現,還結識了老鼠塔克和貓亨利,和他們成為了好朋友。盡管它無意中給小報攤惹了兩次不小的費事,犯了過錯,他沒聽回身逃走的主張,勇于供認取得了瑪利歐一家人的寬恕??汕杀灰魳方處熓符湹吕壬l現它聽過一遍音樂后就畢生不忘,立刻能演奏出來的天分,由此四天的時刻在紐約一鳴驚人。有一次開演唱會的時分居然有783個人由于聽得沉醉而上班遲到。
可是不久后它感覺自己并不高興,它想回家了。所以它在和塔克、亨利吃完最終一次飯,給瑪利歐開了一場歸于他的專場演唱會后,亨利把柴斯特送上開往家園康涅狄格州的火車。
為什么柴斯特在成為了紐約市的大明星后還要回家呢?由于厭惡了每天兩場演唱會的明星日子,神往家園無拘無束、高枕無憂的日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些詩句代表著古人的思鄉之情。這份鄉愁對柴斯特相同。
當今社會,三角戀愛的故事并不新鮮,而類似與本劇的都市愛情故事更是層出不窮。如何能讓該劇占有市場份額,關鍵是如何讓這個故事講得更合情合理,這固然要靠編劇、導演巧起爐灶,演員來用心烹調才會使這個故事更具有看點和賣點。眾口本來就難調,故事開頭就以兩位主人公相識的不悅、酒吧沖突、手機事件、打賭求愛等一連串矛盾沖突開始,為劇情后敘發展打下了伏筆,在貌似荒謬的形式中演繹出了一段段熾熱情感的發展過程。
藝術是需要美感的,生活原型中雖然也不乏美的體現,但往往不夠強烈,不夠集中,不夠完整,如果文藝創造只是簡單地復制生活,模擬生活,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物本身存在的必要。以林風將米小溪的漫畫批評得一文不值,米小溪氣憤地將漫畫撕碎,林風回到家后將米小溪撕毀的漫畫慢慢粘好一場戲為例,這本來是一場讓溫馨與愛充分體現的內容,如果表面化地處理,只能渲染出男主人公愛的細膩和女主人公對林風的在乎。這個劇本處理得就很巧妙,它不僅表現出了兩個人情感的細微之處,更重要的是它將漫畫這種本應該讓人感覺滑稽的事物做為道具,表現一段凄美的愛情。這種完全個性化的、唯美的細節顯然很難在生活中原封不動的照搬出來。也使這個劇本具備了本身的特色。那就是在故事情節中用美術作品做為點睛之筆,讓觀眾跨越對美術作品理解感知的陌生障礙,沉醉于人物豐富、絢麗的情感世界。
這個劇本中難得的是,在層層推進的表現林風與米小溪情感進程時,恰到好處的實現了人物性格發展的不確定性。比如,為了減輕米小溪的負擔,林風選擇了離開,他在米小溪睡著后,將戴在米小溪脖子上的項鏈拿走。人物本身的心里狀態是自相矛盾的,即充滿不舍之情又希望心愛的人會幸福。()。
該劇故事情節的完整性,給人物提供了創作和變化的依據和基礎,使觀眾對情節一目了然,摸清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脈絡,從而準確感受劇情。
愛是要求完美,需要休息,需要平靜的,在患得患失之間讓米小溪已經太累了,更重要的是她不愿讓殘缺的自己面對心愛的人,拖累他。這樣我們也不難理解米小溪為什么要遠去,此舉使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更充滿了神秘和不確定性,這樣就使人物性格愈見豐富和獨特?;ㄆ灾胤隇楣适庐嬌狭艘粋€完滿的句號,讓人在欣慰和無聲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感動。
文檔為doc格式。
。
沿九瑞路走了幾天到達了瑞昌花園鎮,休整二天。老師她召集會議,批評我們男生,指責我們男生天天搶飯吃,占了女同學的口糧。燒火做飯的都是我們男生為主,飯熟了當然是先下手為強?另外還要我們為宣傳欄寫稿子,行軍走路累死了,那個還愿意寫呢?我寫了28個字的順口溜應付差事,當場就給打回來重寫。晚上又開會,我們又遭到了批評。我們男生真是又餓又氣,不過看到老師行軍也很辛苦,我們也就隱忍了。
走平坦的路老師她還行,她身著舊軍裝、戴軍帽、挎黃軍包,英姿颯爽斗志昂揚,還真象一個女軍人。不過爬高山時還是有點露怯了,氣喘噓噓、嘴唇青紫,有男學生想幫她,可她斷然拒絕了。她以她堅韌的意志力很快適應高強度的行軍。
行軍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過元旦了,我們在德安聶橋鎮休整了二天。那天包了一頓餃子,男生洗菜、洗肉,燒火,燒水,女生砧餞包餃子。她們還是不如我們男生,崔永林北方人,搟皮、包餃子,大顯身手。很快,我們就吃到了香噴噴的餃子。
漸漸地大家都適應了行軍的堅苦,支左部隊又加快了我們的行軍節奏,經常一天要走80里,中午不休息不做飯,配給兩個“發餅”充饑。下午三、四點鐘就可宿營,宿營后就可自由活動,看看當地的風土人情,到處溜達,四處瞎逛。放眼望去那彎延的河面上,女生們在清洗衣裳,支左戰士飲著戰馬,青山蕩漾在河水上,晚霞吻著夕陽,在青山綠水之間回蕩著悠揚的歌聲。
當時的武寧山區風景幽美,層林森森,溪流潺潺,匯集到河里,河水清澈透底。我們行走在崇山峻嶺中,不時會有一種荒涼與孤獨的感覺,走很遠都難得見到一戶人家。一天我們行軍晚了,宿營在在一個小山寨,這個山寨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子的墻體是小樹棍編織的,里外都糊一層黃泥,屋頂是石板塊。屋內的煮飯的小火灶,燒的柴草,沒有煙囪,煮飯蓖出的米湯全是黑的,菜是清水煮蘿卜。草草的吃過晚飯,攤開稻草,打開背包倒頭就睡了。半夜總覺得似有鬼魅一樣,壓得人很難受。一夜似睡非睡的總做著惡夢,第二天清晨一起來,看到屋子后山都是久年的墳冢,心中只有暗暗吃驚。
這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原始村落,其它村鎮要好一些,但也都是窮鄉辟壤,當時農民極端貧困,沒有什么食品可供出售的,一路走來不知老師和女生們是怎么熬過來的。生活上極端不便,我們男生只攜帶一床被子,一個大碗、一把牙刷、一條毛巾,渴了喝冷水,有時晚上喝點熱米湯。早上或溪邊或井邊冷水洗臉,晚上沒有熱水基本不洗腳,偶爾就在溪水里洗一下。穿過永修虬津來到了星子縣溫泉鎮,鎮上有個溫泉療養院,一個多月了,才在那兒痛痛快快的洗了一個熱水澡。
從溫泉鎮到九江縣岷山鄉,瞻仰紅軍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年青的紅軍戰士。烈士陵園很荒蕪靜悄悄的,一派蕭瑟景象、看來很少有人到過。而岷山一九二七年也是秋收起義的一個策源地,后來成為一個紅區了,有很多革命先輩在這遍紅色地土上浴血奮戰過。而這里卻成為這樣的景象。
從岷山又走到了星子縣,在縣城附近有一個村莊,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一次就殺害了一百多個村民,為不忘報仇雪恥,村民在那兒立了一塊“一見心寒”紀念碑。一位長者向我們控訴了日本侵略者殘暴行徑。我們還在那兒進村入戶,學著搞什么“訪貧問苦”,其實就是蹭了一點熱茶喝,還嘗了農家的好香好香的咸生姜、咸蘿卜。
從星子縣城經觀音橋過白麓洞穿過海會鎮,再到鄱陽湖畔的廬山水泥廠,鄱陽湖煙波浩瀚、候鳥飛翔,風景名勝“蛤蟆石”孤零零的望著湖對岸的都昌,看上去沒有一點神彩。在水泥廠禮堂里作最后的宿營。第二天到威家鎮沿古驛道越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吳楚邊界”吳障嶺。翻過這個嶺就是蓮花鎮潘灣村、順嶺而下至譚畈村、馮家村一路歡歌回到九紡,到家啦!
我們的小“長征”的時間,應該是1970年冬。路線圖是:九棉一廠,九瑞路、瑞昌、花園鎮、德安縣聶橋、武寧巾口、箬溪、柘林庫區老武寧縣城、石門、羅溪、黃坳、折返回來。永修虬津、燕坊、星子溫泉療養院、隘口、星子縣城、白鹿鄉、廬山區海會鎮、水泥廠、威家鎮、蓮花鎮潘灣、譚畈、馮家村。參加人員不詳。走了一個多月,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發掘。請各位參加了這次野營拉練的同學仔細回憶。
靈魂深處革命年代的回憶(初中篇)之三。
冬去春來,微暖咋寒早春的風,帶著濕潤的芬芳氣息,輕輕地吹過樹梢,吹過田野,吹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校園里有一很大山坡,坡上的樹開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軟的樹枝在微風中搖曳。那殘冬的荒涼正在孕育著早春的生機。春天空氣是那樣清新,天空是那樣湛藍。太陽已經升高,她那萬道金光愉快地親吻著我的臉頰,那么溫柔,那么親切。這就是初中時------我們對新學期開學的美好印象。
冬天我們千里“長征”,春天我們學農種菜。學校山坡上有很多菜園,成了學農基地。我們工廠遠離市區,坐落在農村,耳濡目染、附近農民的種菜套路都熟悉了。我們把嚴肅的學農,當成一種玩鬧的活動,熱情高漲的去種菜。鏟草、翻地、松土、平整好菜地、種了很多蘿卜、油菜、茄子、還種了少量的辣椒、冬瓜、絲瓜、豇豆、花菜、萵筍。下午放學早,拔草,捉蟲,澆水,老農似地忙碌。到糞池里舀點糞,再摻點水抬來澆。那時是不怕糞的,因為,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經常有人做好人好事,搶著去掃廁所,唯恐糞便不是太臭,要在明顯之處表現自己的革命很氣概。我們粗粗糙糙的種菜,而學校夏尚志老師,農活做得很好,經他加工一下,地整齊了,菜也長得很鮮亮了。
初中生的熱情總是一時的,久了,厭煩了,不愿意再做那農活。學校及老師逼著我們繼續下去。經過千里長征的洗禮,班主任英語老師似乎入鄉隨俗了,每天也作嚴肅狀,天天訓訴著我們。種菜在繼續,隨著天氣的轉暖菜是愈來愈多了。沒有教師敢去分這個菜,菜多了怎么辦?那就養豬。我們又熱情高漲的去搭豬圈。不知是捉來幾頭小豬崽,反正那些菜,就成了豬的主食了,其時是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報載:養豬用“糖化飼料”,既節約也成本,又能使豬長膘。英語老師用她那革命的熱情鼓勵我們也來試驗,她自掏腰包,經常拿錢和糧票,讓我們學生去買酵母老面等去做“糖化飼料”的試驗。養豬對于學生還真是新鮮事物。豬在一天天長大,轉眼到到了深秋。一天早晨到教室,只見黑報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接生能手某某某”,問其由,母豬下崽了。我們興奮的跑到豬圈,果然有一窩小豬崽,接生的居然還是我班的仁貴二哥。一時傳為佳話,且經久不衰。
母豬下崽后要給小豬哺乳,食量大增、晚上還得喂幾遍飼料。誰來給豬喂食?當然只有學生輪流值班。那一夜輪到翁小平、鐘廬設和我。畢竟是第一次的值通宵班,既興奮又緊張。給豬喂幾遍飼料,豬安睡了,我們卻興奮得一點也不困。夜深人靜整個學校就我們三人,黑燈瞎火,感覺很駭人。相互鼓勵,說了一會兒話,感覺腹中饑餓得很。才記起從家中帶了面粉,翁小平還帶了一大勺豬油。當時經濟困難時期,面粉準備得不多,約莫有一斤吧,三人吃肯定不夠,按白天計劃、在深夜到菜地去搞幾棵大花菜??粗饷嬉黄岷?,又怯陣了、不敢去,肚子實在熬不住了,三人壯著膽子,一路相依同行,爬上小山坡到菜地,間隔的拔了三棵花菜,掩蓋了痕跡,順便扯了大蒜苗,一陣小跑回值班室。那時值班絕對是義務,我們搞菜性質是偷,讓人發現當時也是了不得的事啊?;ú?、蒜苗都是很好清洗的蔬菜,用水沖一下了事。翁小平和面,加鹽加水,將面攪拌成漿狀、鐘廬設切菜,我燒火,水沸了,下花菜、下蒜苗。復又沸,將面漿用筷子一坨坨的挑下鍋,我們九江稱為“羹巴”,也就是北方說的“面疙瘩”,不一會兒,面疙瘩一坨坨浮起,就是熟了。再加豬油,6起鍋、一人一大海碗“羹巴”加面湯,呼隆隆一下就吸到胃里。飽了,感覺很舒暢、很美。
如果說學農給我們廣大的嬉戲空間,工廠車間就開闊了我們眼界。那高大的廠房,隆隆的機器,初次看到很激動,很興奮。一眼望不到頭的廠房,前后相連,大概有一公里長。四季恒溫,還有固定的濕度,這是紡紗織布工藝的需要。在車間里人們無法說話,那種轟鳴如耳邊的瀑布??罩酗h蕩著飛絮,好多一樣的機器在整齊的舞動著,看久了人會有點恍惚。從棉花成為布匹,經清花、梳棉,粗紗、細紗、捻線,穿扣、織布,等工序,就成了可以做衣裳的布匹。真覺得工廠太神奇了。
文革時期以褒義的說法“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人們的精神是那么的亢奮。開會-學習、學習-開會,文藝演出、宣傳毛澤東思想也是開會的一種形式?;ハ嗬枋乔俺S幸粋€的熱烈歌場,一般都是喜歡出頭露面人物挑頭大喊:“一班來一個”,眾人和:“一班來一個”,然后齊呼“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怩怩不象樣”,反復數次再整齊劃一的鼓掌:呱呱呱……唧唧唧……每天都有新鮮事。文藝演出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印記。一首首革命歌曲穿透過我們的靈魂,震撼過我少年的心。
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九紡廠成立一支高水準的文藝宣傳隊,在我們學校選了六名靚妹帥哥去做演員。有一個歌頌“革命里程碑”的大合唱節目,是由我們的同學喻衛平、傅力群來朗頌。大幕拉開,一群與平時不一樣的同學在我們面前展現,平時怎么就沒注意到女同學的美麗俊秀、男同學偉岸挺拔呢?朗誦聲一出,臺下鴉鵲無聲:“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一段段朗誦我們聽得如癡如醉,一曲曲“英雄贊歌”唱得我們熱血沸騰。
在那個靈魂深處革命年代,贊美、羨慕,妒忌心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經常有同學裝腔作勢的學說:“啊,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半是贊美半是揄喻的玩笑讓喻衛平、傅力群同學顯得很惱火。那時男女同學之間界線森嚴、從不說話。同學們笑他們關系密切,或許還故意笑他們關系暖昧,傅力群是一臉嚴肅,喻衛平是拼命追打。這等玩笑很鬧了一陣子。
宣傳毛澤東思想是一項革命的任務,同時也是人們一種娛樂方式。廠部的工人都是那么熱衷于文藝演出,學校也不會甘于落后。在英語老師策劃與導演下,排演了兩場革命現代京劇片斷。一場是《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場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問苦》。
一、阿慶嫂對唱【西皮流水】適才聽得司令講,阿慶嫂真是不尋常。我佩服你沉著機靈有膽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若無有抗日救國的好思想,焉能夠舍己救人不慌張!阿慶嫂(接唱)參謀長休要謬夸獎,舍己救人不敢當……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司令常來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樹好乘涼。也是司令洪福廣,方能遇難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軍久在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阿慶嫂(接唱)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阿慶嫂潑去刁德一杯中殘茶,刁德一一驚。阿慶嫂(接唱)有什么周詳不周詳?。?。
領略了夢幻般的江南風情,來到了雄渾的東北,來到莽莽的林海雪原。皚皚的白雪,穿山的狂風,密集的槍彈。年青的戰士,披著白色的斗蓬、踏著雪撬疾行而至。由俞衛平扮演的楊子榮,他做了一個京劇程式化“亮相”動作,唱道:“緊跟蹤可疑人行跡不見,再訪問獵戶家解決疑難”,率眾戰士緩緩幾步就到獵戶家中。獵戶老常無妻與女兒相依為命。因為是再訪,楊子榮循循善誘、引導、激發老常,將自己的苦難說出來。朱仁貴同學尋常就是一付苦大仇深的扮象,他這時就是獵戶老常,作悲愴、激憤之態半天才說一句話:“八年了,別提它啦”。翁立曼扮演老常的女兒小常寶,她滿腔悲憤,噴射而出:“【反二黃導板】八年前風雪夜大禍從天降!【快三眼】座山雕殺我祖母擄走爹娘。夾皮溝大山叔將我收養,爹逃回我娘卻跳澗身亡。娘??!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從此我充啞人女扮男裝?!币磺T、掌聲四起,同學們在為翁立曼喝彩。在此劇中我和黃新樂同學都是眾戰士之一,還有那些同學出演就記不清了。
初中那個年代,我們頭腦一片空白;除了革命思想,沒有其它思想感情。因為有千里“長征”,有“養豬”,有排演文藝節目,才讓我們有這些美好記憶。應該感謝老師的教導,感謝年青的英語老師給我們的精神引領。
。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問題非兒》。
書里的菲兒是一個讀小學五年級的男孩,因為非兒愛惹事,不聽話,上課總是不聽課,所以他總是一個人。非兒是個孤獨的小朋友,因為沒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他的爸爸媽媽也認為他是一個“問題少年”,所以也不怎么關心他。他調皮,搗蛋,老師部是讓他爸爸來學校,回家以后他總是挨打挨罵。所以每天放學,他總是一個人回家。
非兒是倔強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做一個英雄,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喜歡的孩子,讓同學們崇拜的小英雄。在有一次回家的時候,電梯出了故障,電梯里困住了好幾個鄰居。當停在樓層中半中間的電梯沒有動的時候,是同樣害怕的非兒跳了下去,當他跳下去沒事的時候,他大聲的喊著沒事,里面的鄰居才跟著一起跳了下來。于是非兒那一次成了救人英雄,居委會還給非兒的學校寫了一張紅紙黑字的表揚大字報。非兒勇救鄰里的事一下子傳得學校全知道了,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開始對非兒有了新的'眼光。非兒陶醉在英雄里的感覺好多好,嘗到了被夸獎的滋味。電梯事件的發生,給非兒帶來了一些變化,非兒為了廷長帝種感覺,拼命的糾正著別人討厭他的一切毛病,盡管這是很難的,非兒還是在努力。
正當非兒要變成一個好學生的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他不再努力。在一天早晨,非兒的爸爸媽媽離婚了。非兒的媽媽離開了家,時間一天天過去,非兒再也沒有見到媽媽,過去沒有在意有媽媽是多么好的一件事,現在媽媽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非兒開始深深的想念他的媽媽。非兒把媽媽的照片藏在枕頭里,可是他的難過卻怎么也藏不住,因為沒有媽媽是痛苦的,有了痛苦的非兒再也顧不到自己的勇士形像,不在乎誰的表揚和批評,于是非兒又變成了非兒。
現實里,我們學生也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績好的、一般的、差的。每天放學媽媽總是不停的嘮叨,做作業不認真會怎樣怎樣,成績不好會不能跟誰誰一起玩;考試不好又會怎樣怎樣。
可是,為什么大人們都不知道。小孩也有自己的世界,在小孩自己的世界里是和成績沒有關系的,沒有第一名,沒有最后一名。只有一同成長,玩耍的小伙伴。
多希望非兒的家長和老師能多關心他,讓他不再孤獨。而不是每天都在想怎么懲罰他。也多希望我的家長能理解我,我不是不認真,不努力。我真的只是有那么一點點想玩一會兒,就一小會兒。
《做最好的自己》是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一本書,作者是李開復。本書使用了近100個真實案例來說明如何使用;成功的同心圓;規則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并解釋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獲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于是在網上下載了認真看,看了后,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并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于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系、家庭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于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么貨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發貨;官場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著良心的事情,乃至貪污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系,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饑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后來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著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著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胺稍试S范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墩撜Z》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鬃拥膶W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床”,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周濟??鬃臃Q贊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賄賂,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余,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鬃雍苤匾暼粘I钪械亩Y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F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臟”,開口就是粗話臟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臟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嘩、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并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匆娊诌呌袀€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于是以一種“周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后懷著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著,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后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里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后,終于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并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熬用粲谛卸G于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攻讀,總算是把資本論第一卷給看完了。本來文章標題想用“悲慘世界”來命名,又覺得如果只關注資本論中悲觀凄慘的社會現實的描述的話,那必然屬于管中窺豹,沒有高度了。
綜合來說,資本論第一卷包含了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的生產理論、制造業及工業的規模發展理論、資本的原始積累理論等內容。其核心從個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提出了價值是由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勞動價值理論,并延展出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二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也就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有的歷史進步都是基于勞動創造,但勞動能創造的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給勞動也就是與工資和勞動報酬對應的價值,還有一部分是無給勞動,就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的享有者是資本家。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來源于資本對勞動剩余價值的持續永無止境的剝削。其三提出了由于生產力的提高,會促使勞動價值及剩余價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業領域,會出現勞動的相對過剩,同時也會因為剩余價值對資本的貢獻日益增大,小資本逐步會轉化為大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小資本家也會由于競爭的關系導致被大資本家剝削而最終成為無產者,生產的規模效應會日益提高,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會逐步拉大,當無產階級窮苦到無法維持必要生計時,資產階級將面臨暴動、革命甚至戰爭等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現象,屆時無產階級將從被剝削者轉變為剝削者,而資本家必將消亡。
以上三個內容可以說是資本論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內容,在接近70萬字的著作中,馬克思可以說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紀及18世紀英格蘭的社會發展狀況,包括人口數量、就業人口數量、制造業規?;F象等。而且資本論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亞當斯密《國富論》、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等當時研究經濟的各類著作及學說,也包括大量登載于報紙上的與人口變化、經濟發展相關的文獻,可以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集各種經濟理論于一體,并引導出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主張的一本經典著作。
看完資本論,可以說對馬克思的認真負責的學術研究精神,學識廣博且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無比的尊敬和佩服。而且因為在看《資本論》前,先看了《國富論》,所以在理解上也更有心得,從資本論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本人對亞當斯密的許多經濟學觀點還是認同的,包括勞動價值理論,包括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理論,包括分工可以實現生產力提高等。除亞當斯密外,他對其余經濟學家,都表達了明顯的批評和不認可。
如果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資本論第一卷可以認真研讀并可以重復研讀,但也必須客觀指出,《資本論》在經濟學領域所犯的三個明顯錯誤。
其一是馬克思講社會發展及經濟增長集中于商品生產這一環節,并沒有關注非商品生產的服務業和其余產業,并且在第一卷中,故意弱化了國家及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單純的將生產關系歸納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關系,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馬克思沒有認真研究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人的需求演變,沒有思考需求的變化如何影響生產,而是單方面的從生產端研究經濟,這是不全面的。
其二是在生產研究領域,由于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存在理論缺陷,也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不可獲得和無法計量性,導致馬克思在延展剩余價值理論時,總讓人感覺有自圓其說之感,而且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伴隨生產力的提高,凝集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價值是會有差異和變化的,讀后感這就導致價值的不穩定性,影響了剩余價值的理論貢獻。同時更為嚴重的時,由于馬克思將價值貢獻只集中在人類勞動這一個單一因素上,對于資源貢獻、資本貢獻等,都用剩余價值來歸納和闡述,導致《資本論》在對社會進步及生產進步的表述上,與現實出現脫節和變化,這是資本論的第二個不足之處。
其三是治學態度上,《資本論》第一卷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無產者所面臨的苦痛、惡劣環境、高強度工作壓力、非人道的勞動環境、悲慘的生活條件。從這個角度看,資本論更像是一本社會學著作而非經濟學著作,而且馬克思在字里行間透露的對資本家的抵觸和排斥,也讓資本論在分析社會現實時,會有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感覺,對于研究經濟而言,帶有濃厚個人情感的學術論著是不可能完全客觀公正的,這是資本論的第三個不足之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發現問題總是容易的,但如何解決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的。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環境,結合我們所處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需要我們拿出馬克思的治學之精神,拿出類似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那種認真、負責、嚴謹、科學的寫作態度,對當前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及社會問題提出有解決路勁的方案和建議,這是最為迫切和重要的。
資本論還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希望再用兩個月時間,把第二卷和第三卷研讀完畢,屆時再認真總結梳理這一本經典的,涵蓋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的著作。
最后給一個提示,由于資本論里面有許多基礎的經濟學范疇的名詞和文字,建議在看完《國富論》、《經濟學原理》這兩本書后,再看《資本論》,會更容易領會《資本論》中的經濟理念。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一曲紅樓多少夢,情天情?;们樯?。
一百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百種明白!從不一樣的角度,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我不是文學家,思想家又或者歷史學家。我只是無數拜讀《紅樓夢》的平常人之一!我無法從他的文學價值和影響上去精研細琢,我只能傾心于我的感覺,那如漏漏細流一般傾入我心脈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難以自拔。
誠然,《紅樓夢》里遠不止這三個人物,然而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他們三人。的確,《紅樓夢》絕不僅僅僅僅是一部情愛史,但最讓我揪心的就是他們三兒的情感糾葛。在他們的愛背后,暗藏著封建婚姻觀念的牢靠枷鎖,但也十足體現了對封建思想的頑強抗爭。他們感情的結局象征著故事的結尾,凄凄慘慘戚戚,不禁讓人心酸感嘆。
林黛玉的命運無疑是個杯具,從她的誕生,到進入賈府,再到與寶玉相愛,她的淚從未斷流。雖自有一段風流態度,但卻逃不出不足之癥的牢籠。黛玉是個聰慧的女子,自小跟從賈雨村學習就凸顯其聰穎的一面。而進了賈府,與姐妹們作詩習文,她亦是樣樣了得。迎春貴妃省親時,唯寶玉被作詩難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見此景況,急忙又作一首賜予寶玉。史湘云入社后請諸位吃蟹賞菊時,大家紛紛題詩,黛玉先是從容不迫,最后時辰揮就一首,一舉奪下花魁。
同時,黛玉是個敏感的女子,畢竟是離家后入住賈府,寄人籬下,總感覺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最終養成了愛計較和忍氣吞聲的性格。懷疑周瑞家送來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對撞見寶玉來看寶釵吃了小醋等等。但無論怎樣,黛玉是純潔的,她也同樣想應對自我真實的感情,但她總是無法擺脫環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憐。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ㄇ鞍V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憂傷??v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但是那里沒有她能夠依靠的親人,沒有她能夠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于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
銜玉而生的賈寶玉聰穎靈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應是賈家寄予厚望的繼承人,然而他卻充滿著叛逆,雖去過學堂,念著四書五經,然而卻一心厭惡官場,厭惡官場的腐朽墮落。但他反倒是對女子有著格外的親近,從小就被女子包圍著,甘愿做那萬紅中的一綠。他自稱女生是水做的身子,男生是泥做的骨肉,極度欣羨女子的清潔純凈,憎惡自我的家庭,甚至后悔自我是個男兒身。因此,他對身邊的丫鬟總是呵護有加,平等對待,這即反應他對封建統治制度的控訴。他總是想擺脫封建枷鎖的桎梏,但又無奈自我封建等級的身份。而最能體現寶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感情,他對自我真正感情的向往超越了時代背景的限制,不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愛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時代宣戰,而令人遺憾的是最終他以失敗告終。
一個是絕色佳人,一個是翩翩少年;一個聰明絕頂,一個博學多才;一個無意于功名利祿,一個從不說仕途經濟的混帳話;她整天為他哭泣嘆息,他整天為她牽腸掛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這不正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嗎?然而在榮國府那樣的牢籠里,他們的感情始終被壓抑著。張生還可跳過粉墻去同鶯鶯幽會,杜麗娘還可在夢里同柳夢梅結成夫妻,寶玉和黛玉最終連這點幸運也沒有。
封建道德觀念在貴族之家就是天條,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賈家的敗落最終隔斷了他們的緣分。黛玉這個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風刀霜劍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寶玉的戀愛過程,始終伴隨著痛苦和煩冤,最終還是一場虛幻,命運把他們大大地捉弄了一場。這出和著血淚的戀愛杯具,不僅僅僅使作者為之淚盡,幾百年后的這天,仍是人們談論不盡的話題,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一樣,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我們一邊感慨著寶黛之間感情的忠貞不渝;一邊痛恨封建社會腐朽敗壞,憤憤不平這寶黛感情的真正兇手;一邊惋惜這純潔高貴、美麗堅貞但卻是殘缺遺憾的感情!
說到了這么許多,決不能不提寶釵。寶釵雖不是主角,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紅樓夢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中的金玉之說,似乎是主線,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終還是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雌频亩萑肟臻T。
眾人對薛寶釵的評價向來就褒貶不一。雖然表面上她還是個正面善良的形象,相貌出眾,博學多識,善解人意,懂得權衡利弊,只是有時也頗有心機。但實則她是一個被封建思想緊緊裹住的女生,因此身上自帶有那種讓人嫌棄的質感,她為了一己之私而言語中暗射毒箭而害死襲人,這在眾多人看來成為了無法原諒的錯誤。此外,之前她口口聲聲說不信那和尚的金玉良緣,卻總在寶玉面前再三提起。金釧死后為了不讓王太太過于悲哀,竟說出了那丫鬟死不足惜之類的話。這云云一系列的事,都看出了寶釵實在就是被壓在封建大山下的奴仆,她的生活游離在勾心斗角與阿諛奉承的邊緣。作者對這個人物其實是又憐愛,又可惜的。結合人物背景,我們其實也不能把所有的錯誤都怪在寶釵身上。畢竟,她在賈府仍是一個受得上上下下都喜愛的封建淑女,她與那心狠手辣,兩面三刀的鳳辣子是截然不一樣的。
《紅樓夢》這部興衰之史,實為一種說教,其耀眼之處在于勸人們持續心理的平衡。作者之因此著書為紅樓夢,是期望世人能夠從人生大夢中清醒,不好被功名、金錢等所誘惑,去明白人生的真正價值,人生的真締所在。紅樓為夢,人生何時何地不如夢境一樣呀?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回想一下過去,曾幾時,不是被夢境所縈繞,只是有些人能從夢中清醒,而有些人還繼續在夢中沉迷。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一夢,千言萬語化成一聲嘆息。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稿。
第一次認真研讀的論文。拋開思想性、軍事話題和歷史背景,單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學習這篇文章。學習作者論文的整體框架設計、論證流程和論證方法。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稿。
第一次認真研讀的論文。拋開思想性、軍事話題和歷史背景,單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學習這篇文章。學習作者論文的整體框架設計、論證流程和論證方法。
按照邏輯順序,先提出問題,敘述歷史背景和當前形勢,之后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得到問題的根據,也就是論據,最后得出觀點。因為時光關系,我只看了問題的根據和駁亡國論,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見大也。
在問題根據部分,作者一針見血指出戰爭本質,然后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主要分析影響戰爭的因素: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戰爭的性質(進步性、退步性和野蠻性)。分別分析了日本、中國在這幾大因素的比較。得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問題的根據建立在要討論的事物的特點上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說服力的根據。分析十分精辟。
結下來,開始駁亡國論。作者并沒有開門見山駁斥,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駁斥方法。列出亡國論的所謂的一般論據,之后說出自我的反對根據,然后繼續引用亡國論更有力的根據,之后舉出針對性的根據。論證中,思路是抓住論證的需要的關鍵根據-----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抓住亡國論的根據中的片面和主觀性(主要是分析中國現狀和印度、阿比西尼亞的不一樣,說明亡國論的根據站不住腳),同時帶給自我全面、客觀的論據(中國當前狀況存在勝利的條件)。論證十分精辟,有層次感和說服力。論證中,超多使用了矛盾論,緊緊抓住了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總之,本文是一般論文的典范,好好學習。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年封建社會形態的百科大全書。小說以講評領導社會形態中的四大親族為核心圖畫,真實、具有活力地描畫了十八百年上半葉中國末年封建社會形態的所有生存,是這段歷史生存的一面鏡子和縮略影像,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形態已經無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體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龍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氏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塊記。有以甄居士為線索著手即終了了整個兒的故事。
在很遠的大洋對岸又一個國家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一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方式詩劇。那時一私人的共同體,他那時期不滅的魂靈,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個兒、充實著自個兒。正如莎士比亞與詩劇的微妙關系同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人的共同體永不磨滅魂靈的一小批。與其說他是異步偉大的著作,還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權貴的生存,還不如說是當初當前局勢的真實寫照。從一點兒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吸引力表現出來出來,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語言刻畫了千千萬萬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措不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一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獨特的地方,可謂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斯漏洞。而從其中又能夠看出一私人的共同體進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人民的生計國計,無不與此有關聯。這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面前說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覺得正好相反。從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賈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杯具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于學習又加入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半中腰幾乎沒有啥子相連,是很令人不可思議的。并且在最終又丟下已經懷胎的寶釵出家為僧。并且據聞高鄂是由于一個前一任官吏的贊助,取續寫紅樓的,我覺得一個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純潔的人,況且也沒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沒有辦法寫好的。再說假想曹雪芹同樣的來塑造人物是十分難的,不是容易到達的。我看見還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仍然聽美妙的。
的寥落憂戚??v使大觀園里人來人往好不鬧熱,但是這處沒有她能夠有賴的親人,沒有她能夠訴說的密友,只有風流多情的稀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怎奈著天止境,何處有香丘,悲哀著3??香巢已壘成,梁間家燕套無情,因感觸而悲傷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撈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進入夢境來的寂寞冷落最終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軟弱無能是杯具的原因,不如把職責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形態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稀玉和黛玉之間的感情。假如紅樓夢實在是曹雪芹身歷的描述,那末我能夠感覺到一個錯過至愛的男子的苦痛。地獄的猛烈的火在身邊燃燒現象,十分之苦,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回身面臨不忍回憶的歷史怎能不散發滿紙荒唐言,一把酸辛淚的興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紅樓夢》敘說著那些癡人癡事,感嘆書中他們不老不死,不傷不滅,卻一遍一遍的上演著杯具?!都t樓夢》又名《石頭記》,道是只有那無情無欲的石頭才能如此真實的作為旁觀者敘述著這些點滴心淚。
作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場了,但是等待她的卻是遭遇自幼喪母。
于是故事就這么展開了,林黛玉便進入了賈府?!都t樓夢》總是用幾大段文字描述著主角們的風姿神韻,如王熙鳳,賈寶玉,從容貌的美到繁飾的衣裝。而對于林黛玉卻只是描述了她三分病態如西子的模樣。是否注定了她內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調自卑到衣物能夠樸素到忽略不計,生怕寫出來與鳳姐,寶玉比較起,讓別人笑話了。留筆三分給了人無盡的深思,或許結局在那里悄悄種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時喜歡上那不愛武槍愛顏色的少年?;蚴莿x那的初見:賈寶玉因為如天仙一樣的林妹妹沒有攜玉而要把他落草時含的寶玉扔碎,又或是賈寶玉總是寬容她的無理和冷笑。佛曰: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雖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間戀上了如玉少年郎,卻明白在無數的須臾中他們將這份完美無盡的展現。
每每讀到賈寶玉,林黛玉的言行時,我總是感嘆幸好他們命運算不錯,至少最初在賈氏家族中是少爺,小姐,不然讓他們這種性格生于現代,必是兩個嬌命之人。先是賈寶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孫中只有他一人,身邊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歡胭脂,還是女子臉上的。要是在現代,必以他騷擾婦女幾進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歡四書五經,雖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書,但怎樣也是經典,鑒古才能引今。他喜歡的總是那些艷書或是婉約感傷的詩詞。他身為男兒應當自立自強,雖不能百戰沙場,九死一生,也因頂天立地,有長劍走天涯的豪邁之志。都說字能反應人性格,而我卻認為沒有經過雕琢的詩才能體現人性格。
其三他對父親不孝,賈政雖然作為一家之主確實是嚴厲而規矩的。我認為卻是書中唯一能對賈寶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賈寶玉卻總是對賈政欺騙著他的學業,這廂賈政拉著不情不愿的賈寶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廂賈母鳳姐兒卻縱容賈寶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讀到這種時候,我只能望天長嘆:恨鐵不成鋼啊!其四賈寶玉身邊已經美人如云了,竟還是起過龍陽之好。我真不明白此人怎樣想的,明明心屬林妹妹,身有襲人,居然仍撞上了蔣公子。再說林黛玉,她身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卻不珍惜自我的身體。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淚很正常,但她卻把哭當飯吃,三天兩頭哭一回。眼淚可能引起別人同情,但次數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會再理會,傷的是自我和那些真正愛你,心疼你的人。
在當今社會,如果要不怕別人,不再自卑,第一點便是要笑對生活。其二林黛玉說話總是帶幾分諷刺意味,也許有時她是無心的,但大多數時候她都以嘲笑自我和別人的樣貌試圖掩飾她內心的自卑。卻不知她這樣既不能讓人尊重她,又使別人遠離她。這樣的她就像是帶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遠觀,不愿意為了了解她而走近傷害到自身。
也許她內心是嫉妒薛寶釵的,因寶釵的識大體,說話帶三分笑,受別人的喜歡,還與賈寶玉有金玉之合。但林妹妹內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認為寶玉視她為知己,而薛寶釵但是只是頭頂虛名而已,而且自我又博覽群書,才華輩出,只是恨不得身為男兒,一展自我的全部才華。在現代做人必須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寶釵。我最敬寶釵的一點就是她的大氣,不會因小事而鬧別扭。
我又時常想著,若不是在書中,在那個時代,他們不會是他們,也不會成長成那個樣貌。時代環境決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漢代深閨明白現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長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完美。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書中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在特定的時光,特定的人寫下的特定的他們,留給他們應有的結局。
寶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淚,而是心中澀澀的,只想嘆氣,畢竟我在很早以前便明白了他們的結局。時下流行寫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沒有明確結局和杯具的文章寫成了好結局,圓了書中人物一個夢,也是圓了自我一個夢。在我們小時候總是讀著童話,讀者從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齊也聽著父母說世界上有很多壞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于是,我們總相信故事和生活會有一個好結局。
不明白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樣,讀小說除了很經典的,好結局不記得講了什么,甚至連書名都記不住,而杯具卻總記得那么清楚,主角們的名字,他們怎樣相遇,經歷了些什么,說過最刻骨銘心的話。他們總是有夢一般的前言,卻最終明白那只是霧里看花。即使在書中掙扎,歷險,卻最終沒有迎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我想林妹妹和寶哥哥也是這樣的,一個紅顏薄命,一個皈依佛門。最后他們沒有執手走過一生,我認為這是他們最好的結局。畢竟在那個時代,那個歲月,留下以前完美的回憶已是不錯了。
記著林妹妹內心深處的憧憬,記著寶哥哥曾許下的誓言,寶黛憶藏與夢中;。
紅樓往事夢一場,黛玉后知滿憂傷。題記。
青紗素帳,黛玉你的房間如她一般素雅。
寶玉第一次見到她時,他說眼中的黛玉便是這樣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頗有美人之資,卻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為何黛玉她會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紅塵,還是對這世界有所不滿我已明了,凄是因為她身世凄涼,體弱多病,她的外延內涵和藝術卻是如此美,是一種柔弱美,是一種病態美。
有人說: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嘗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脫草胎而成人性,為報灌溉之恩而下世為人。她說;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水還他,但把我一生的淚全還給他。上天注定她要為那賈寶玉流盡一世的淚,她那一顆一顆晶瑩的淚編織了一場夢,交織回蕩著她那深切悲痛的感情心曲和疾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緒仍未停止,梧桐碧以瀟瀟,我能夠看見她從婆娑搖曳的樹影下緩慢地走了出來,眉間隱隱籠著絲絲輕愁,似皺而未皺,如有輕煙繚繞,目中依稀有縷縷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駐。挽著瑩白輕紗,便在水邊葬起花來,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滿是憂傷的情懷,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也只有她這般的女子會為落花尋歸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風,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幾人知曉她的那份堅強。林黛玉便是《紅樓夢》中最堅強的女子,誰說眼淚是懦弱的表現,林黛玉的淚不是軟弱,不是屈服,是對這黑暗的社會的無聲的抨擊。當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殺時,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來向社會表達自我強烈的不滿,她在抗議!
從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幗英雄呢?孝女花木蘭替父從了十年軍,忠孝兩全,十年歸來放下功名利祿,和家人共享田園之樂;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給天下百姓帶去期望。誰說女子不如男,這些不正是向我們證明巾幗也是不讓須眉的!
。
1939年5月,隨棗會戰開始,張自忠率部取得“鄂北大捷”。12月,又率右翼兵團殲敵4500余人,取得“襄東大捷”,中國老百姓美稱他為“活關公”。此后,張自忠的勇猛善戰也受到敵軍的尊敬,被日軍冠以“現代關公”和“活關公”的稱號。(關羽在中國被美化成武圣人,在日本則是戰神的象征。)。
他殺日軍無數被稱為“活關公”,犧牲后鬼子卻為他抬棺材敬軍禮1940年5月發生的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此次會戰,我軍傷亡慘重,但日軍損失也不輕,在局部甚至超過我軍。從5月1日至16日之戰果,計傷斃敵4.5萬人以上,繳獲大炮60多門,戰馬2000余匹,戰車70多輛,汽車400余輛。在這次戰役中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殉國。但日軍對讓他們付出巨大代價的張自忠將軍,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意味深長的尊重。
張自忠將軍陣亡殉國后,日軍軍曹堂野從他隨身攜帶的手提箱中,翻出了“第1號傷員證章”,藤岡也從將軍的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筆,上面刻著“張自忠”3個字。日軍大為震驚,不禁倒退幾步,“啪”地立正,恭恭敬敬向遺體行了軍禮。然后靠上前來,仔細端詳仰臥在面前的這個身穿將軍戎裝、佩戴中將領章的血跡斑斑的“大個子支那人”。隨即,前線日軍向上級二三一聯隊長橫山武彥大佐報告。橫山下令將張自忠的遺體用擔架抬到戰場以北10余公里的陳家集日軍第三十九師團部,請師團參謀長、與張自忠有過數面之交的專田盛壽核驗。至時天色已黑。專田盛壽手舉蠟燭,目不轉睛地久久注視著張自忠的面頰,突然悲戚地說道:“沒有錯,確實是張自忠!”
他殺日軍無數被稱為“活關公”,犧牲后鬼子卻為他抬棺材敬軍禮在場者一齊發出慶祝勝利的歡呼聲,接下來則是一陣鴉雀無聲的肅穆。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張自忠的遺體仔細擦洗干凈,用繃帶裹好,然后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并命人從附近的魏華山木匠鋪趕制一口棺材,將遺體莊重收殮入棺,葬于陳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墳頭立一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p>
武漢日軍廣播電臺隨后發布的報道也欽佩地說:張總司令以臨危不驚、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堂堂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并將遺骸莊重收斂入棺。
事隔16載,1956年,岡村寧次在日本東京與來訪的何應欽曾談到了張自忠之死,岡村寧次說:“我們成了冤家對頭,不過這種冤家對頭奇妙無比。您也許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認識了張自忠司令官,而在進攻漢口之后,不幸得很,我們在漢水(即襄河——編者注)東岸之戰兩相對峙下來。那個時候戰事爆發,張先生勇往直前,揮兵渡河,進入我方陣地,唯遇我方因戰略關系向前進擊,他竟沖至我軍后面戰死。他之死令我感慨無量?!?/p>
他殺日軍無數被稱為“活關公”,犧牲后鬼子卻為他抬棺材敬軍禮日軍在《一位將軍之死》中記述了這最后的一幕:“他(藤岡)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兩眼死死盯住藤岡,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這時,背后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頭部,他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p>
當日軍像護送自己將軍的尸體一樣護送張自忠的遺體離開戰場,從一個市鎮通過,百姓們得知那具蒙著白布的尸體就是張自忠時,不約而同地擁到街道上,跪倒失聲痛哭。對此,日軍沒有進行干預,只是肅穆前行。
“革命年代,意味著大震動、大改組、大破壞,也意味著風卷殘云、摧枯拉朽,期間有血淚、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薄@是作者寫于本書開頭的一句話。這句話很恰當的概述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和國人的抗爭。我本人是一名非史學類專業的大學生,不能像史學類專業的同學那樣有更好的機會和精力去探索,進而更深入的了解整個近現代史。我所認識的近現代史大多來源于中學和大學的課本。這些客觀條件造成我對歷史只有非常片面的、粗淺的認識,讀完高華先生的這本書后獲益匪淺。
1840年英國用大炮轟開清政府的國門后,社會就開始了被迫并且緩慢的轉型,這期間的經驗教訓書中都有很好的敘述。從那時起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奔走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有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這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試圖挽救國家的危亡。有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及戊戌變法等等。但這些都沒能挽救內憂外患的國家。199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這是當時亞洲的第一個效仿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共和國。這可以算作近代中國社會一次非常重要的轉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很大程度的進步,人們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由于確立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使得新興資產階級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但這些發展很快受到阻礙,這其中的原因有來自外部的,也有內部社會弊病造成的的。外部是列強并未放松對中國的欺壓,為了獲得更大利益阻止中國的發展壯大;內部各種原因復雜交錯,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土豪劣紳的剝奪,中心城市工人的大量失業,社會矛盾的激化等等。
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革命成果卻被袁世凱竊取,北伐戰爭后蔣介石又采取獨裁統治,完全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廣大民眾依然處在水深火熱中。1928年國民黨統治中國后,蔣介石試圖以三民主義幌子,掩蓋他的以軍隊為依托的獨裁統治。建立“特工總部”、“三民主義力行社”和“中華文化協會”等組織。一方面大肆宣揚蔣介石的個人權威,另一方面綁架、暗殺共產黨員和其他民主派人士。1928——1937這十年間中古哦現代化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國民黨統治的不穩定性又延緩了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本書作者動用了大量筆墨來論述“太子”孫科。作為孫中山先生唯一的子嗣,受父親影響很早就才能加了革命。他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政治立場多變。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也可能迫于當時的形勢。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孫中山先生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孫科當時也參加了一大,但對聯共的政策持反對態度,受到了其父孫中山的嚴厲批評。孫中山病逝后,“太子”孫科雖然不能再依賴其父親的聲望來擴大自己的勢力,但缺少了其父的限制,可以肆無忌憚的反對。當時孫科和國民黨的右派結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對行動,這些使得孫科在國民黨內的聲望大漲,并且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委。1927年孫科的政治態度突然發生重大變化,開始擁護國共合作,成了國民黨內左派重要的領導人物。隨著北伐的勝利,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加緊了投靠帝國主義,左右派開始分化。孫科從小受其父熏陶,思想中帶有反帝反封建的的特點,對工人運動一直持積極的態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科對蔣介石的獨裁越來越不滿,想要聯合一切力量跟蔣斗。蔣介石的軍事獨裁削弱了國民黨內文職官員的地位,孫科感到只有聯合所有力量才能同蔣介石抗衡。孫科當時政治立場的轉變不僅是政治斗爭的需要,也和當時的革命形勢有重要的關系。當時孫科各處演講,到處發表文章,猛烈抨擊蔣的軍事獨裁。
國人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環節——因其未經時間的沉淀,往往難下判斷;又因其復雜和敏感,一般人不敢觸碰,或墮入平庸之論。
史學家及研究者高華對中國近代史尤其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延安整風運動等問題的研究,為史學界提供了多元視角?!陡锩甏肥歉呷A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他從1988年-2008年間的廣泛論題。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發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是破壞一切秩序,革命戰爭年代是一個極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對那個遠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與追索。
在20世紀的中國,革命意味著“以進步光明的新政權取代落后腐朽的舊政權”。隨著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革命被主流價值體系塑造為壯懷激烈的詩性往事,并以其除舊布新的邏輯一路高歌,終于高居正義、真理和尊嚴之上。漢娜·阿倫特說:革命與這樣一個現代觀念息息相關——這種觀念認為,“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為人所道的故事將要展開”。在這種邏輯里,革命意味著新生和純粹。它不證自明地獲得了清掃異己的合法性,以及向暴力轉換的無障礙通道。如何對革命話語進行追索,需要堅實的史料,更需要史學家的技藝、勇氣和膽識。
高華對紅色政治的研究歷來獨辟蹊徑,他對革命話語的建構過程與修辭動機有著犀利的觀察。這使他的書寫成為一個“去蔽”和“祛魅”的過程。在第三輯“革命詞語”和第四輯“時代湍流”中,他追溯的并不是歷史現場與歷史景觀,而是歷史被建構的過程。由此出發,他提出了以下問題: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左翼文化”;如何撇開現成的結論,從諸多史料中還原關于革命的敘述、探討革命詞語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那些在革命年代起落沉浮的人物,如朱瑞、沙飛、陳琮英、丁玲等人,在他的鋪展中緩緩綻露出帶著政治印痕的生命形態。高華往往能從單一個體的命運引申出一代人的命運,并條分縷析地指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意義。如在《能不說丁玲?》中,他分析了丁玲的創作、革命道路和厄運。他認為,丁玲的一生凸顯了20世紀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歷史的基本命題。那就是,革命與知識分子、革命與人性改造等。其命運的巨大變化正是“革命懲戒機制的內在邏輯”的顯性表現。他打開了個體生命的細枝末節,歷史的真相和革命話語的內在邏輯悄然顯露。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高華非常注重歷史學家的技藝。他在第五輯“觀察與史料”中提出“史料辨析”等若干問題。面對“重古輕今”的歷史研究偏向,他指出,古代和當代都是相對的時間概念。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纂學,無非是研究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在上下探究有所得之后的表達。比起那些預設政治立場的革命敘事,他更強調歷史進程中的“多重面相”和“偶然性”。并主張中立、客觀化的“灰色的歷史觀”和“新實證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這種態度無疑更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當代革命史。
“革命年代”是高華的研究對象,也是那一代人共同遭逢的時代。當大多數人都只在通過當下體驗生活時,真正的思考者卻能超脫自身的不幸與苦難,在知識積累和命運變遷中形成對歷史的看法,從而具備現實洞見力與穿透力。從這個意義而言,高華提供的是一種深刻的認知。同時,他無功利的回望姿態也凸顯出了當下日益稀缺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曹霞)。
知人論世,在讀這本《極端的年代》之前,我首先查找了作者霍布斯的資料。驚喜的發現,霍布斯其人原來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這剛好與我要閱讀的章節相匹配。
這一章講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俄)的制度、人民的生活等,期間還大量夾雜著作者對于這些制度和這些領導人的評論看法。作者對于這些制度和領導人們雖各有褒貶,但整體來說,這個“現實中的社會主義”還是不稱作者的心意。正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其實聯系到作者的身份,這一切也就不難解釋?;舨妓故菫閿挡欢嗟膱远ㄐ叛龉伯a主義的英國人,他的心中所信奉的大概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產物難免與設想有所偏差,對其不滿也就合情合理。還有就是,蘇聯的制度和領導人確實有一些問題,要不然為什么人民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很好呢。
當我在看這本書時,我會想它為什么叫做《極端的年代》,在看完時,我突然覺得當今的年代也是一個“極端的年代”,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逆全球化的聲音不斷高漲、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思潮抬頭……李穎老師認為這是由于民主權利的濫用導致多數人的暴政,我很認同老師的觀點,但是我想從微觀的角度講一講,我覺得這是因為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大眾真的太過于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網絡發展了幾十年后,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收我們所看到的信息,而不習慣了我們從古至今最擅長的事情——思考。所以人們聽信政治家的言辭,看待問題浮于表面,一群這樣的大眾行使了他們的民主權利,投出了本該莊嚴的一票,那么出現如此荒謬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如今,我們撥給眼睛的時間太多,留給心靈的時間太少。我們總是打開窗戶,卻忘了掃一掃心房里那層塵埃。為什么陜西省圖書館門前沒有雕出一本厚厚的書,而是雕了一個思想者,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如今值得我們再次拿出來探討。。
可能有人會說,你一個十八歲的毛頭小伙子,有什么資格對于馬克思的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的歷史指手畫腳。但是請大家想一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發表《共產黨宣言》的時候,一個30歲,一個28歲,他們在十八歲的時候也一定批判過亞當·斯密、費爾巴哈等人,也一定研究過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批判了當時處于上升勢頭的資本主義制度,所以才有了如此偉大的研究成果。
我想說的是,我們一定要去獨立思考,也許我思考的結果是廢紙一張,但我思考的過程一定是最珍貴的寶藏。
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我讀完這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么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許多作者的小伙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后,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并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
這本書還教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時間來讀完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6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