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不僅是對作品的尊重和致敬,更是我們對自己思考和感受的表現和體現。下面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進行寫作時有所幫助。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這是一部能讓我的情緒跟著起伏的作品,很喜歡這部書。
這部書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開了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偉大旗幟。
萬惡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鳴鳳、李瑞玨、錢梅芬、蕙表姐、淑貞這些年輕女性如花的生命。對于一個個善良靈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這些年輕女性逼上了絕路,她們沒有社會地位,她們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沒有自由,這對于女性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處于這個時代的她們,處于封建制度的她們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長們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謂的“血光之災”,相信西醫不會治療內科,人已經病入膏肓了還不愿意請西醫就診,我徹底憤怒了。
當我看到蕙表姐已經病得不輕了,鄭家堅持不請西醫,就連蕙表姐的父親也不同意,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虛偽的面具下是一個個骯臟的靈魂,這群見死不救的混蛋,蕙表姐去世后連買塊地安葬,鄭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廟里,而鄭家卻是忙著續弦,多么可悲。
淑貞,這個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這十五歲的年紀,她像一朵未到開花時候就被打落的花苞。這個孤寂的孩子需要愛,然而沒有人可以給她適當的愛,她只能一個人走向毀滅的道路。
什么封建禮教,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敗,卻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沒有勇氣去推翻舊制度,不愿承認舊制度的錯誤,最終只能走向滅亡。這些封建家長們,這些封建衛道士們,他們是被自己害死的,沒有人可以拯救他們,他們的思想已經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結局嗎?不,他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那些豐滿的生命形象還在繼續他們的人生道路。
在寒假里,我讀了三本書,名叫《牧犬三部曲》。它的作者是牧鈴,他曾被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譽為講故事的高手。
這三本書主要講了:牧工的'兒子林達為了給牧犬黑云報仇,將黑云的兒子灰灰藏進了一個古老的陷阱里,希望按傳說中的馴獒法馴出一條可以獨戰群狼的超級猛犬。不料,灰灰卻墮落為比野狼還要兇殘的牧場公害。而正常馴養的灰灰的兄弟黑頭卻成為了一條優秀的牧犬,在保護牧群的戰斗中成了灰灰的克星,灰灰逃入山林,淪為野狗。黑頭因替同伴復仇,遭人追殺,被迫逃入城市,不料遭人誘捕,加入了馬戲班?;一覔魯〔蚬樊斏稀安蛲酢敝H,黑頭逃離馬戲班,隨著新朋友白娃去了它家。后來,灰灰在山中遭遇偷獵者,陷入了天羅地網之中。黑頭在白娃家里仍然想念牧場,帶著白娃回到了牧場,白娃被黑狗咬死,黑頭大受刺激,咬死了黑狗?;一以谏街谢貧w了本性,不再濫殺。林達帶領黑頭去尋找灰灰,遭遇狼群,生死關頭,灰灰趕來搭救,最終灰灰回歸了牧場,成為了一條優秀的牧犬。
從這個故事里,我得到一個啟發: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只要用一顆從容的心去認真面對困難,一切難題就只不過是一只紙老虎罷了。
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爾三次赴印度,寫下了有關印度的三本書,這就是:《印度:受傷的文明》《幽黯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印度:百萬叛變的今日》?!队《热壳吩谠u論界評價極高,與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齊名。
第一次探訪的國度,對我來說是一塊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時間足以洗凈我許多印度式的宗教態度。我不具備這樣的態度,對印度的悲苦幾乎就無法承受——過去如此,現在如此?!笔刮抑缘?,就是奈保爾的這種敘述語調,這種抒情自省不無迷惘的語調在《印度三部曲》中無處不在。
奈保爾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這是令人欣喜的。奈保爾回到家鄉面對族人那種欲親近又逃避的感覺如此真切而富趣味。個人的觀察與趣味要遠遠超越狹隘的道德。奈保爾敏銳的觀察力是一流的,敘述的技巧也是一流的。對印度沉郁悲愴的感情與分析中,永遠夾雜著冷靜的諷刺和準確的批評。思想的光芒不時在字句中閃爍。
游記《印度三部曲》也像短篇小說的集錦,如同那本著名的短篇集子《米格爾大街》你也可以當作描寫特里尼達的散文來讀一樣。人物、情節、對話是《印度三部曲》的重要部分,它們穿插在奈保爾的觀察與描述之中,既顯示現實的凹凸感,又顯示文學的經典性。
我發現當我第二次重讀《印度三部曲》時,我還是不能把它像一本平面的書那樣很容易地消化掉,這就是說,我又一次被奈保爾的文筆迷住,又一次被局部理解、整體不能把握之遺憾而困惑。這就是你跟一顆偉大而杰出的心靈的距離,永恒的距離。正是這種距離才使我們這么迷戀讀一本好書吧。
在這么多獲諾獎的作家中,奈保爾是使我最感親切最為敬佩的一個,或許是因為他的身份,他的無與倫比的現代感。對于家鄉與祖籍,他是一個過客;對于立足的文明世界,他又是一個“異鄉人”。他不斷在探索著外部世界,也即是在探索著自己的內心。他的內心永無寧日。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奈保爾筆下印度的困境,也即是我們的困境。大師與非大師的區別是,他寫了局部,卻又像寫了全體。
《牧犬三部曲》是由牧鈴著作的,分別是《兄弟情仇》、《獨戰蒼穹》、《浴火重生》三本書,講述的是主人公林達馴養兩只家犬的曲折故事。
先從黑云說起,黑云生了兩個狗仔,一個叫灰灰,一個叫黑頭。黑云為保護牲畜不幸被狼咬死了。林達以“九犬一獒,舍九取一”的標準馴練灰灰,讓它為母親黑云報仇,可它卻野性大發殺了牲畜被流放森林。黑頭被馬戲團抓走了,在馬戲團結識了好朋友白丑,而后帶上白丑逃出馬戲團,回到牧場。不幸再次來臨,白丑被黑狗殺害了。黑頭為給白丑報仇,與黑狗大戰卻違背了同類相殘的禁忌而受刺激?;一以谏搅只貧w了自然本性,林達十分想念灰灰,于是帶上黑頭進山尋找灰灰,卻被狼群包圍住,緊要關頭,灰灰前來助陣。最后,灰灰與黑頭重回牧場。
有時候犬在玩耍的時候會鍛煉讓自己變得強壯,我們不應該干擾它們,應該尊重它們的成長本色,這就是自然規律。
我覺得狗是一種重情重義的動物,黑頭為白丑、灰灰為林達。我們更應該愛護它們,讓它們得到自由。
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永恒的邊緣》斷斷續續地讀了近一年,到今天算是讀完了。從蔡玉的《邏輯思維》的在線課程里聽到了《巨人的隕落》的推薦,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肯福萊特的作品,更愛上了小說,所以在讀這套作品期間,為了換換口味,還讀了《白鹿原》等其它小說,各類作品交叉著讀一讀、讓自己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中穿梭一下,也挺有趣的。
在讀肯福萊特的作品之前,歷史在我眼里就是教科書里的章節,一頁一頁地記錄著曾經發生的或真實、或演繹的事件,而且在習慣了學歷史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思維方式之后,覺得歷史知識更多的是為了換取分數或者別人的贊許,而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卻第一次讓我體會到了穿梭時空、回到真實的歷史中與經歷那段漫長而又劇烈變化的時代中的各色人物一起體驗喜怒哀樂的暢快淋漓的感覺。
讀這套書也許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歷史應該是鮮活而真實的,事件固然重要,因為它們是大海中的方向標,但真實的觸感同樣重要,因為回顧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記住知識點,而更多的是為了感受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痛苦和喜悅、明白我們在特定的場景下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避免再次犯下那些讓我們后悔的錯誤。記住了歷史也許只能讓我們做個合格的考生或者有足夠的談資,但感受了歷史會讓我們成長。
回到交叉讀書的話題,過去這一年讀的這些經典小說:“世紀三部曲”、《白鹿原》、《基督山伯爵》等等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代入感特別強,也就是給予了讀者真實的觸感,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經歷一次次的跌宕起伏,這就是我在交叉著讀不同作品時體會出的共同點。
學以致用是大多數人的讀書理念,但為了讀書而讀書其實是更純粹的一種理念,讀這些好作品可以讓人忘卻周圍的世界,進入一個新的時空維度去體驗人生,這對于或煩惱于眼下的困境、或貪戀于目前的順境的我們是一種解脫,就和萬維鋼所說的學習本身就應該是目的的理念一樣,讀書本身也可以作為目的本身,而非“學以致用”,為了讀書而讀書又何嘗不可呢?樂在其中就好,何必管它讀完之后有什么用!
20xx年剩下最后一個季度,該是再讀一部小說的時候了。
在暑假里,我讀了《霧靈三部曲》這套外國名著。這套書一共有三部,分別是:《毀滅之城》、《重返遠南島》、《西蒙的記憶》。
這套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既有生動有趣懸疑迭起的冒險故事,又有精美可愛獨特的插畫。書中那些會說話的動物們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們都很善于思考,并且喜歡冒險,懂得“團結就是力量”。讀書的過程,就是跟隨著這些會說話、愛思考、懂協作的動物們一起在冒險。
這套書里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和小詩,其中我最喜歡下面這兩首小詩。
二、《怒溪之上》,溪水拍打著岸邊,我的小船在默默地守望。我要投入她的懷抱,和她揚帆起航,無需再等待。
雖然這是一套半漫畫性質的故事書,但我認為它又是一套嚴肅的書。它教我們要好好保護環境,不然會出現書中所說的“毀滅之城”。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過程中我覺得書的每一頁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視,不能隨意丟下一個字符??催@本書,我除了在書上做一些筆記,我還把其中與我產生共鳴的句子進行了摘記,我想通過讀與寫來牢記書中的經典之句。因為這些話太有意義了,解開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學困惑。我越讀越被蘇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論述所吸引,我越讀越能從中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
本書中,每句話都是經典,記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學著作,都是讀了一個章節或是讀完整本書再寫讀后感,可現在我就書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我就能寫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常常會有這種想法。當我的學生某些知識點不會時,我會想起自己讀書時不理解某些知識點的場景,這時我會想辦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擔憂,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給他講我自己的學習經歷。慢慢地我發現,這個方法很有效。而且還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逼鋵嵲傧胂肱c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師”有相似之處。我的感受就是我們老師平時要用心觀察身邊的每個孩子,多和孩子親近,與孩子成為朋友,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慢慢讓自己擁有一顆童心。一個具有“童心”的老師才能通過童心教育達到心與心的接觸,情與情的相融,從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溫暖的陽光無私的照耀大地,嬌艷的花朵燦爛了整個花季,自在的白云點綴了單調的藍天,而精采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童年。風靡全球、轟動文壇的科幻小說—《魔戒三部曲》,在我靈魂深處,那塊童真卻又乏味的內心,繪上了動人的色彩。
書中主角佛羅多,從小就被賦予艱困的使命,當他成為魔戒持有者,恐懼、彷惶、不安如陣陣浪潮,貪婪的啃噬著他,終究逃不過踏上血腥、暴力、邪惡交織的旅程,成為史無前例的“魔戒遠征隊”隊員,他和忠實仆人肩負著使命,成了黯夜中的一盞明燈。一路上,越接近萬惡的中心,魔戒的力量也漸漸失去了控制,佛羅多的靈魂被魔戒一點一滴的吞噬,他開始彼此猜忌,歷經千辛萬苦,拖著飽受寒霜的身軀到達了最終目的地—火山口。故事高潮迭起、精采萬分,不但魅力無窮,自其中我領悟到許多人生道理。
保持著內心的澄凈,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無論在任何環境壓力之下,心中的澄凈總能讓我們靜下來思考,臨危不亂,做出更有決策性的判斷;友誼,有如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劍。朋友的鼓勵,是最堅強的成功支柱;當我們自信的踏上征途,多大的阻礙都將化為烏有,成功定在不遠處;以毅力不斷邁進的精神,意志力將戰勝一切,勇往直前,無畏無懼,世界因我而改變,我將用勇氣創造出奇跡,留住生命中那份永恒的光潔。
看完了精彩絕倫的故事后,我竟能體悟身邊竟處處都是幸福的甜蜜:一句溫暖的話語是感動,一個肯定的微笑是感動,一首完美的詩是感動,一本書的洗禮是感動。尤其這套魔戒,讓我自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省思,反觀自己的生活,因此閱讀的時光不但是種深層的感動,更是幸福的滋味。
。
少年時未能拜讀金老的作品,確是錯過了一項人生樂趣。
那時很多人沉迷于武俠小說,以致學業荒廢。令我思之不禁惶惶,以為金書作惡多端,唯恐避之不及。今日想起,真是心胸狹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人說過,“武俠小說之于男人就如言情小說之于女人,男人向往書中的至信至義,女人向往書中的溫情款款。卻都不切實際?!比绱瞬幻饪吹土四腥?,但的確是極其生動的形容,生動得近乎直白。
讀完射雕三部曲,心中是溫暖的,為正義而感動,為俠義而拜服。最敬佩郭靖,雖然他的愚鈍比我尚有過之無不及,可為人處世卻是當世典范。在蒙古出生長大,卻能義無反顧回歸中原抵御外侮,和少年時的兄弟反目成仇,決絕不留情面;得知女兒砍斷楊過一條手臂,立即要斬女兒一臂相抵,冷酷近乎無情。與黃蓉數十年駐守襄陽,和襄陽城共存亡,“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該是最好的評價。郭大俠武功天下無敵,卻始終心系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番境界,絕非眾武功高手所能比擬了。
《倚天屠龍記》數周前仍在我腦中一片空白,現在卻分外清晰,甚至滿眼都是張無忌的影子。這個主人公不像郭靖堅實穩重,也不如楊過風流倜儻,更不具大俠風范,偏偏有些平常人的稚氣??晌覀兌枷矚g張無忌,喜歡他的真實。如郭靖黃蓉酒家邂逅一見鐘情的故事往往有些不切實際,楊過小龍女十六年相守至死不渝的浪漫愛情又太讓人嫉妒。與張無忌同舟共渡的四位女子對他的愛卻真實得多,雖然不免困難重重,可歷盡艱辛得到的才最幸福。
開學初,學校下發了本學期的必讀書本《育人三部曲》?!氨却u頭還厚,封面樣式平凡,估計又是一本枯燥的純理論書籍?!边@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對比我們現在的校園和課堂,學生學習的地方是那么的狹隘;學習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項任務;學生們期盼著下課鈴聲的響起;許多老師追隨著“立規矩,收骨頭”的陳舊教育理念,對學生嚴加管教,使學生們害怕,課余時間看到老師甚至會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蘇霍姆林斯基突破了這些傳統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堅信人的正確認識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因此他設計各種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經歷磨練,增長才干,得到體驗,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輸。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可貴的積極因素,通過發揚這些積極因素來克服消極因素。他也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并且善于培養這種積極因素。
他熱情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把這種自信看做克服困難、挫折,抵御不良誘惑的強大動力。
他對孩子充滿愛,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他也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育孩子的愛心。
他不僅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告訴他。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讓我受益匪淺。教育需要智慧,教師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將結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最初認識他的書是《給老師的100條建議》,給新老師多好的啟發建議,受益匪淺,教學過程中處處有用,使我在成為名師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部《育人三部曲》,該書由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我通過閱讀收獲到了很多未知的東西,有些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他不但給老師提供了教育的理論指導,也給家長指了一條教育的明路。我從中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部《育人三部曲》,我對“教書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謂“和諧教育”意味著:一是處理好認識世界(即理論學習)與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這兩者的關系,使之處于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二是處理好各個表現領域的和諧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一切領域中(而不只限于學習中),充分表現自己并且出類超群;三是使學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帶來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樣的成功??傊?,要找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確認自己是“大寫的我”,以此找到并打開全面發展的突破口,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個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成了每一個學校最響亮的口號,可在蘇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號,而是貫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體實踐。
全書語言生動,精湛的教育思想通過豐富的事例層層展開,使本書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點。讀著他的書,情不自禁地被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機智和教育靈性所打動。但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充盈于字里行間的、那濃濃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執著的愛,對孩子真摯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說:“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边@位偉大的教育家,當初也只不過是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作為一個普通的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們的確應該反思自身,從書中汲取營養,獲得更好的成長。
他對孩子對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的一顆純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對孩子沒有半點私心,他對教育沒有半點功利之心。從沒有想過要通過孩子來發財,從沒有想過要通過教育來謀取教育之外的東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對孩子的愛,不是一種教育藝術,更不是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純真的人,面對純真的孩子,從事著純真的事業,從沒有想過要借教育而名揚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業卻因此而不朽。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所謂“教育”,并不教師單方面地往學生空蕩蕩的大腦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盡量設法點燃兒童心靈深處“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認為兒童心中本身就蘊含有許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扶持,讓其茁壯成長。
在他那里,這種教育決不是教條口號式的灌輸,而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潤物細無聲”一般的潛移默化。我們應該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著“上面的精神”,而應該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對準具體的學生,對準學生的心靈。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始終如一的,堅持不懈的,面向全體的。更重要的是,他愛的純粹、愛得慷慨、愛得真誠、愛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嗇,不虛情假義,不摻雜功利。正如大家書中所言:“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教師,而這時,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為這樣,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贏得孩子們的心,才真正體會到一個教師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翻開舊社會的古籍,歷史的煙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華宛在,一曲曲悲歌在歲月的烈火中涅槃。
這,是一條路,一條浸淫著無數女性血和淚的路,一條滿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舊社會的摧殘下消逝,她們有些就像一朵花苞,還未盛開在最美的芳華中就已凋零。淑貞,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罵和制度的束縛下選擇用一口深不見底的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體里究竟藏著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剎,那到底有幾分憤怒,幾分幻滅在她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心,在瞬間轟然坍塌。古代的女子們讓三寸金蓮剝奪了自由的權利,讓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鎖,更是被制度摧殘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華。
一個個女子重蹈覆轍,一縷縷芳魂隨風而逝。
愿天堂,是你們的一方凈土。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隨著五四運動的發展,青年們睜開了自己蒙蔽的雙眼,盡一己之力推動歷史的車輪,迎接早春的來臨。書中梅的時代即將泯滅,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時代,是許倩如的時代。
驚鴻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屬,而淵博的才學在她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那一顆早已埋下的種子,在她心靈的沃土上逐漸萌芽:不顧周圍人的冷嘲熱諷,選擇和男學生們一起讀書;加入周報社,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暢所欲言;與周圍的人齊心協力,共同把即將面臨泯滅的淑英于水深火熱之中及時拉出,將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簾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她的未來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亂葬崗哭訴著自己命運的不公;燃燒的芳華長久地炙烤著華夏兒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燼還未徹底的毀滅,梅和蕙的經歷給世人敲響了警鐘,在新的時代,就讓我們用智慧的泉源去澆灌夢想的種子,用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育人三部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育人三部曲》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
而在這個三部曲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從中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恒的愛。他對孩子對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的一顆純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對孩子沒有半點私心,他對教育沒有半點功利之心。從沒有想過要通過孩子來發財,從沒有想過要通過教育來謀取教育之外的東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對孩子的愛,不是一種教育藝術,更不是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讀了本部分,兩點感受頗深:
1、他把“和諧教育”概念納入了“全面發展”理論之中。他的“和諧教育”意味著:一是處理好認識世界(即理論學習)與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這兩者的關系,使之處于相互促進的和諧之中;二是處理好各個表現領域的和諧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一切領域中,充分表現自己并且出類超群;三是使學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帶來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樣的成功??傊?,要找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金礦脈”、“閃光點”,使他產生一股情感動力,并發生情感轉移,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確認自己是“大寫的我”,以此找到并打開全面發展的突破口,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疇補充進了“全面發展”理論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著: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積極向上的需求和興趣,能夠在其積極活動中得以形成、滿足和發展,使他特有的天賦才能有機會充分顯露和發揮。他認為,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是其全面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標志。他指出,在學校里,不能只有聽課、作業、考試而沒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純體力勞動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這個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成了每一個學校最響亮的口號,可在蘇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號,而是貫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體實踐。追求真理,忠于心靈,堅守良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作為知識分子最寶貴的品質。
溫暖的陽光無私的照耀大地,嬌艷的花朵燦爛了整個花季,自在的白云點綴了單調的藍天,而精采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童年。風靡全球、轟動文壇的科幻小說《魔戒三部曲》,在我靈魂深處,那塊童真卻又乏味的內心,繪上了動人的色彩。
書中主角佛羅多,從小就被賦予艱困的使命,當他成為魔戒持有者,恐懼、彷惶、不安如陣陣浪潮,貪婪的啃噬著他,終究逃不過踏上血腥、暴力、邪惡交織的旅程,成為史無前例的魔戒遠征隊隊員,他和忠實仆人肩負著使命,成了黯夜中的一盞明燈。一路上,越接近萬惡的中心,魔戒的力量也漸漸失去了控制,佛羅多的靈魂被魔戒一點一滴的吞噬,他開始彼此猜忌,歷經千辛萬苦,拖著飽受寒霜的身軀到達了最終目的地火山口。故事高潮迭起、精采萬分,不但魅力無窮,自其中我領悟到許多人生道理。
保持著內心的澄凈,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無論在任何環境壓力之下,心中的澄凈總能讓我們靜下來思考,臨危不亂,做出更有決策性的判斷;友誼,有如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劍。朋友的鼓勵,是最堅強的.成功支柱;當我們自信的踏上征途,多大的阻礙都將化為烏有,成功定在不遠處;以毅力不斷邁進的精神,意志力將戰勝一切,勇往直前,無畏無懼,世界因我而改變,我將用勇氣創造出奇跡,留住生命中那份永恒的光潔。
看完了精彩絕倫的故事后,我竟能體悟身邊竟處處都是幸福的甜蜜:一句溫暖的話語是感動,一個肯定的微笑是感動,一首完美的詩是感動,一本書的洗禮是感動。尤其這套魔戒,讓我自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省思,反觀自己的生活,因此閱讀的時光不但是種深層的感動,更是幸福的滋味。
幸福在哪里?在那充滿芬芳的空氣里﹔幸福在哪里?在那湖畔徐徐輕送的微風里﹔幸福在哪里?在那萬里無云的晴空里﹔幸福在哪里?它就在你我的心里、在我手中捧著的書里,只要細心體會,時時品味,刻刻都能品嘗到幸福的滋味。
讀《家》、《春》、《秋》讓你的內心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時爾倍受折磨,時兒又滿懷信心,不過腐敗的事物總歸是要消失的??倳懈玫膩泶?。在困境中一定要堅信美好的事物會到來,一定要滿懷信心奮斗到底。
讀《家》真的讓人感到特氣憤,那么多年輕的生命受舊禮教的毒害就這樣離我們而去,然而沒有人加以阻止,反抗,只知道愚昧的順從,只信命,認為人的命是上天安排好的,真讓人氣憤,梅表姐、瑞玉等人相機死后,屬于新主義的覺慧終于氣憤的離家出走,開始追尋社會主義,這也是整篇小說光明的開始。
《家》中好多人已經意識到舊禮教的腐敗,開始明顯的反抗。和覺民一起的那些學生們可是反抗的主力軍,他們發表稿子,各類文章喚醒那些愚昧的人,總之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她們的幫助下,淑英逃離了那條黑暗的道路,沒有走舊禮教為他準備的路,三爸對她們也是毫無辦法,說明他們是正確的,這也為新主義一定能打敗舊禮教做了暗示。
在《秋》里面一味信奉“作揖主義”的覺新也在慢慢的改變,也有了走反抗意識的那條路,舊禮教中的大家庭是他非常失望,這些現象也是他不能改變的,那些人是非常自私的,他沒有能力扭轉這樣的局面,是??!制度該改變了。
這三本書的情節緊緊相扣,表達的思想也越來越高昂,從順從到反抗,也讓我們走了這么長的心理歷程,讓我們更加了解那時的生活現象,也告訴我們社會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一種制度越來越落后,那么一定會有新的更完善的制度來替代,不要愚昧的擁護已經跟不上時代的事物,要不斷改變自己是自己永遠都適應新的事物、觀念。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滿懷信心。相信正確的思想、觀念一定會被別人認同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5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