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深入思考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這些初中教案是根據新教材和新課標進行設計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靜止的物體不會無緣無故的運動起來。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一定受到了力。;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運動不變即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運動的物體不會無緣無故的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不會由某一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變為另一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也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是怎樣具有某一速度的呢?力是改變速度的原因。
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同時也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
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我們不能說物體沒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我們不能說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不存在;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我們不能說物體沒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我們不能說物體保持靜止的性質不存在。
靜止的物體(受力)運動起來后(外力消失)時,保持運動的狀態不變;運動的物體靜止后,保持靜止狀態不變。
所以我們說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這里的慣性指的是,物體不受力,不曾受力時的情形。物體受過外力,外力又消失后,物體具有保持外力消失后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這也是慣性。
通常我們把物體受到外力,外力消失時的情形,按物體不受力,不曾受力時的情形處理了。例如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外力消失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我們說為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呢?因為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在這里指的是外力消失時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雖然我們能給出正確的結果,但對物體的慣性很費解,對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有些費解。
自由落體系就是很好的慣性系---理解。
自由落體系是我們所找的慣性系的同時,本身是一個非慣性系。一個處在引力場中的非慣性系。
一定條件下,引力場中的非慣性系與慣性系(絕對)等效。
一個受引力作用的慣性系與一個不受引力作用的加速系等效;一定條件下,引力場中的非慣性系與慣性系(絕對)等效。
另一種理解間《慣性與慣性狀態》一文。
物體同時都是施力物體,同時都是受力物體。物體同時施力,同時受力。施力的過程就是受力的過程,受力的過程就是施力的過程。
一般我們說物體受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不說物體產生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物體產生力時,產生的力與自身的質量成正比,與運動狀態改變的大小成正比。(慣性新理解)。
物體產生的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受力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物質波與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光波有多普勒效應振源的頻率的改變與物體的宏觀運動使頻率發生變化(觀察者看來)一樣,物體的宏觀運動,運動狀態的改變與物體的微觀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等效的。
物質波是否具有多普勒效應呢?如果把具有一定速度的粒子看作是與微觀中具有一定振動頻率的振源等同,那么根據多普勒效應公式與根據物質波的波長與動量關系公式得出的波一樣。
例如,格局物質波公式,具有一定速度的粒子速度增加一倍時,波長縮小一倍(相向運動時);根據多普勒效應公式,波源的速度由靜止增加為與波速相同時,波長縮小一倍.兩者相等。
eu-eth=mav^2maweia粒子質量。
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手腦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點評。
1、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并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據。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復習課后的知識梳理學生聽講。
]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復習本章內容,以為是復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計算路程、時間的題目中常見的問題:
1.不寫出所依據的公式,對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時間不用帶不同腳標的符合表示.
2.沒有統一單位.
3.在計算過程中沒注明單位.
4.不使用作圖的方法幫助分析復雜的問題.
5.做題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錯.
解題的一般思路
1.分析題意,想象物體的運動情況,看清題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題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過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變形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總結出路程和時間的計算公式.
二.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本題要注意的問題是:
(2)列出物理量時應當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腳標,見副板書上的表示.
探究活動
實踐探究: 體驗運動的感覺
體驗運動的感覺
學生活動小組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發現新問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電壓》。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在工作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這樣的問題。雷鋒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因此,面對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們應該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認自己的恐懼毫不可恥,可恥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對于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對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們一定要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辦法。雷鋒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電壓”一節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壓和電壓表。電壓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電學概念和電學規律的重要的基礎知識。電壓表是電學實驗中的重要儀表之一,學生通過用電壓表測電路中的電壓,不僅鍛煉了使用電學儀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對運用實驗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的認識。
(過渡句: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電流和電路”這一章內容,已經具有了學習電壓這一節的前提基礎。而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壓”一詞聽起來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其潛能,老師僅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學生們可以自主探索電壓的作用及測量方法,幫助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學會如何使用測量工具。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電壓的作用,電壓的單位及換算,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會用電壓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養成自學的能力,通過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與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切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嘗試探究活動的樂趣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電壓在電路中的作用,知道電壓表正確的使用方法。
【難點】
能夠用電壓表測量電路中電壓大小。
(過渡句: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
在初中物理的電學知識體系中,電壓的概念是深入學習電學基本規律的必備知識。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復習回顧電流表的使用,通過實驗現象對比電流表、電壓表使用的異同點加深掌握電壓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演示實驗創設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實驗探究學習。
(過渡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關于各種用電器電源銘牌的圖片,播放城市夜景,閃電圖片。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電壓”這個詞。用電器要在一定的電壓下才能正常工作,一節干電池的電壓大約是1.5伏;電視機供電的電壓是220伏;輸電用的高壓電線的電壓可達幾萬伏甚至更高;它們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課題電壓。
環節二:新課講授
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通過討論和師生共同總結可以得出,電壓是電源提供的,電源有正負兩個極,兩極間有一定的電壓。把用電器的兩端分別于電源的正負極鏈接,電路中就有電流通過,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
教師講解電壓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
常用單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講解完電壓的相關概念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常見的電壓(教材中小資料中常見的電壓表格)
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電壓的作用、提供裝置、單位及單位換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桌同學面前都有一個電壓表,讓同學們拿起來并觀察,
教師講解電壓的高低可以用電壓表測量,并說明學生面前的是學生用的電壓表。
讓學生獨立閱讀電壓表使用說明,閱讀完以后提問學生一下問題。
1、電壓表應該跟被測用電器串聯還是并聯?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改正并總結。
教師講解電壓表的使用步驟:
1、調:調節調零旋鈕,使指針指在零刻度線處
2、認:認清量程和分度值。
3、連:連接電壓表
4、讀:讀數
實驗結果表明,電壓表兩次的示數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緊接著讓學生回憶電流表的讀書方法,說出電壓表讀數和電流表讀數的異同點。
學生通過實驗室電壓表測量電路電壓,體會應用物理知識帶來的快感,學以致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后,給出一道隨堂練習題,讓學生應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解題,以進一步加強對電壓及電壓表相關知識的掌握。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時,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在作業布置環節,完成課后第三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p>
(過渡句: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1、通過閱讀教材,小組合作實驗認識磁體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和指向性。
2、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歸納總結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3、通過動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認識磁化現象。
條形磁體、蹄形磁體,訂書針,鐵粉,銅線,鋁線,塑料,小磁針,細線,鐵架臺等。
3.1第一學時
活動1【導入】觀看影片
活動2【活動】學習活動一
學習活動一:
學生小組合作用磁體靠近訂書針,銅線,鋁線,塑料以及身邊的其他物品,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 觀察什么現象?
(2)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活動3【活動】學習活動二
(問題:磁體上各部分吸引鐵的能力一樣嗎?)
學生小組合作把一些鐵粉撒放在一張白紙上,然后分別將條形磁體、蹄形磁體平放在鐵粉上,然后用手輕輕將磁體拿起并輕輕抖動后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3)什么叫磁極?
(4)磁極位于磁體的什么位置?
學生板書:磁體上各部分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它位于磁體的兩端,磁體有兩個磁極。
活動4【練習】當堂訓練
甲乙是兩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鋼棒,按如圖所示的位置放置,發現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間,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沒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沒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沒有磁性。
活動5【活動】學習活動三
(問題:磁體有兩個磁極,如何表示這兩個磁極?)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轉動,靜止后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什么叫南極?
(3)什么叫北極?
學生板書:磁體有兩個磁極,一個叫南極(s極),一個叫北極(n極)。磁體自由轉動后,靜止時指南的一端叫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n極)
活動6【活動】學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別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動7【活動】學習活動四
(問題:磁體兩端的磁性最強,如果把兩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用另外一根條形磁鐵的n極先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n極,然后再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s極。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板書: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活動8【練習】當堂訓練
1、用條形磁鐵的n極去靠近某物體的a端,發現
能把a端吸引過來,則物體的a端( )
a、一定的s極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是n極
2、某物體的一端靠近靜止的一根小磁針,當靠近
小磁針的n極和s極時都能吸引,則這物體的這端( )
a、可能是無磁性的 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 d、一定有磁性
我們已經研究了磁體的磁現象,磁體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我們剛才使用的是人造磁體,它們的磁性能夠長期保持,成為永磁體。它們是如何制作的呢?請同學們繼續完成實驗。
活動9【活動】學習活動五
學生小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訂書針,觀察現象,然后用磁體慢慢從上部接觸起子,又觀察現象,最后拿走磁體,最后又觀察現象,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什么叫磁化現象?
(3)哪些物質可以被磁化?
學生板書:使沒有磁性的物體活動磁性叫磁化。鐵、鋼都能被磁化。
活動10【講授】課堂小結:
1、學到了什么?
2、評價一下你們小組的學習情況并為你們小組提點建議或希望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平面鏡成像特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于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四、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設計此課時,從老百姓極為關心的天氣預報入手,引入新課;緊接著讓學生聯系著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縱觀本節課的設計,不難發現每個環節都由提出問題入手開展教學的,這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組成一個步步攀升的臺階,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的殿堂。
3.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課還要加強復習。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2.通過學習控制噪聲的辦法,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網站,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2.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
教學要從環境保護出發,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聯系實際,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一、引入新課
聲音多種多樣。優美的樂音令人心情舒暢,而雜亂的聲音――噪聲刺耳難聽,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噪聲問題伴隨著現代化大工業的發展而逐漸突出。近年來,噪聲已列為國際公害,它嚴重地污染著環境,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噪聲污染已與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一起,成為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
二、進行新課
(一)噪聲的來源
請你們閱讀書上關于噪聲的來源的描寫,分組討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用什么實驗可以驗證你的說法?
2.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
3.城市噪聲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4.觀察我們的周圍噪聲的來源,總結一下。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分組討論。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際。
總結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下面我們用示波器離開觀察以下噪聲的波形。
活動一:用示波器觀察噪聲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觀察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并與音叉聲音的波形做比較。讓學生仔細觀察兩種波形分析波形規則。
實驗結果: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沒有規則,音叉聲音的波形有規則。觀察噪聲的波形可以看出,噪聲是由眾多的頻率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動的復合聲音。音波波形不規則,聽起來感到刺耳。
總結 2: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例如:優美動聽的音樂有時也會變為噪聲。
總結 3:城市噪聲的來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運輸噪聲:各種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汽笛聲、剎車聲、排氣聲、機械運轉聲等。
(2)工業噪聲:紡織廠、印刷廠、機械車間的噪聲。
(3)施工噪聲:筑路、蓋樓、打樁等。
(4)社會生活噪聲:家庭噪聲、娛樂場所、商店、集貿市場里的喧嘩聲。
總結 4:
(1)自習課上,教室里很安靜,不小心學習用具掉到地上發出的聲音。
(2)來自建筑工地上攪拌機的隆隆聲。
(3)生活區里汽車、摩托車發動機發出的聲音。
(4)家里電冰箱起動時的聲音。
(5)小商販的叫賣聲。
(6)在家里穿著高跟鞋走動時發出的聲音。
(7)生活區里人們的吵、鬧、哭、笑聲。
(8)鄰居電視機過大的聲音。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聲音有強有弱,聲音的強弱通常以分貝(decibel,符號是db)為單位來表示。
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強度的噪聲能夠損壞建筑物。
噴氣式飛機產生的噪聲能夠將附近建筑物的窗戶玻璃震碎,噪聲導致工作設備“疲勞”以至斷裂等。
(三)控制噪聲的危害,學會自我保護
噪聲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聲十分重要。首先我們看下面的問題:
學生閱讀并展開激烈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
總結:
1.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有這樣三個階段:
(1)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
(2)空氣等介質的傳播。
(3)鼓膜的振動。
2.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
(1)防止噪聲產生(在聲源處減弱)。
(2)阻斷它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防止它進入人耳(在人耳處減弱)。
教師播放錄像“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
生活中,當我們不可避免的處于噪聲環境中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噪聲的來源及其波形的特點。
2.從物理學和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分別指什么。
3.噪聲的危害。
4.減弱噪聲的有效途徑。
四、布置作業
調查一下校園里或者你家周圍有什么樣的噪聲,應該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動課上和班里的同學進行交流,看看誰的調查更細,采取的措施更好。
了解、收集、分析、總結廚房里的熱學知識。
1、讓學生了解廚房里所涉及到的熱知識,通過廚房炊具及餐桌上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提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先讓學生回家時認真觀察廚房所有的炊具、做飯、燒菜的全部過程,回憶自家廚房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及看到的有關現象,思考哪些與的熱學知識有關,怎樣解釋其現象,做好筆記。
1、小組討論、交流(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
2、班級討論、交流(小組推選代表)
3、教師歸納小結
(1)爐灶的變遷,從大土磚灶到紅磚砌的“節能灶”,從土煤爐到蜂窩煤爐,從沼氣灶到液化氣灶,每一次改進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主要是每次改進都能使燃料燃燒更充分,既節省了燃料,又減少了廢氣(煙)污染,當然還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爐灶燒火或炒菜做飯時,要把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著火頭,這樣可以使鍋的溫度升高得快。
(3)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都用木頭或塑料,是因為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4)爐灶上面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的對流,使廚房里的油污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間。
(5)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處有一層水蒸氣,它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的散失。
(6)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后,蓋緊瓶塞時,常常會看到瓶塞馬上往上跳一下(有時會脫離瓶口掉在地上)。這是因為隨著開水的倒出,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很快膨脹,壓強增大,推開瓶塞。
(7)在冬天或氣溫很低的情況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時,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滾燙的雞蛋和在沸水中燙一下的西紅柿,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容易剝殼和剝皮。因為滾燙的蛋殼與蛋白、西紅柿皮與肉遇冷后都會收縮,但它們的收縮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9)冬季喝剛出鍋的湯時,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燙口,因為湯面上一層油阻止了湯內熱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熱傳導的方式,煨湯、煮飯、燒水等都是用對流方式傳熱。
(11)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很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勻,故易破裂。
(12)液化氣是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氣體液化裝在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液態變成氣態進入灶中燃燒的。
(1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熱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經它們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熱量(液化放熱)。
(14)手沾點涼水拿剛出籠的熟饅頭時不覺得怎么燙手。這是因為熱饅頭接觸手上的涼水時,涼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層水蒸氣在手與饅頭之間,水蒸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手不覺得怎么燙了。
(15)夏天用我國南方一種陶土做的涼水壺裝開水,會很快冷卻,且比氣溫低,這是因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滲透出來,到了容器壁外的水會很快地蒸發,蒸發時要從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熱,因而使水溫很快降低。當水溫降到和氣溫一樣時,水還會繼續滲透、蒸發,還要從水中吸熱,水溫繼續降低,但因為水溫低于氣溫后,水又會從周圍空氣中吸熱,故水溫不會降得過低。
(1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須明確,自來水管“出汗”現象,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由于自來水大都是來自地下,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到水管壁,就會放出熱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濕度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到“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的地方溫度較高,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氣”。
(18)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白氣”,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現象。
(19)在熱鍋里和燒得溫度很高的鍋里滴有同樣的一滴水,熱鍋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溫度很高的鍋中,接觸處的水急劇汽化形成一層水蒸氣,這層水蒸氣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減緩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時引起了水滴的跳動,跳動過程中,由于水蒸氣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將又與熱鍋接觸,再次形成一層水蒸氣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復,水滴不斷跳動,并且逐漸減小直至消失,汽化時間當然長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熱鍋中直接汽化,很快蒸發干。
(20)磨刀時要往菜刀上灑水,因為刀與磨石摩擦生熱,刀的溫度過高時鋼鐵硬度會減小,刀口就不鋒利了,灑水后吸收了熱量,刀的溫度就不會升得過高了。
(21)當湯煮滿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都可制止沸騰。原因都是吸收鍋里湯的熱量,使其溫度降到沸點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溫度低于沸騰湯的溫度,混合時,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溫度比湯低,湯放出了一部分熱量,溫度略有降低,倒入鍋內時,它又要從沸湯中吸收一部分熱量。
(22)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破裂而導致響聲。
(23)煮食品時,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時的溫度是不變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而結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鍋內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費了燃料。正確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燒開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鍋內的水一直沸騰就行了。
(24)用壓力鍋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鍋內的壓強,提高了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25)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在鍋內還能繼續煮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 °c,而鍋內的食物溫度為100 °c,離開火爐后,鍋內食物還可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砂鍋的溫度降為100 °c止。
(26)用錫焊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就會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標準氣壓下是100 °c,錫的熔點是232 °c,裝水燒時,只要水未燒干,壺的溫度總不會超過100 °c,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所以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放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壞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分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8)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是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層,仍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
通過活動,學生解答物理現象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敘述簡練準確。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寫有關日常生活、生產中熱現象及應用的小論文110余篇。特別是寫出了“爐灶上的變遷”“餐桌上的變化”等一類歌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好文章,學生同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通過運用慣性知識解釋現象,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情感目標:
通過慣性應用與防止的教學,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材分析。
1、要重視實驗教學,突出現象教學。
慣性現象很多,由于實驗的特點是比較簡單,可操作性強,所以有些實驗可采用并進式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可活躍氣氛,提高興趣,同時還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驗的能力。如讓學生用自己的鑰匙和一張紙條在課桌邊上動手做慣性實驗。有些演示實驗,可讓學生登臺表演。
2、通過教學訓練物理語言和表達能力。
可以慣性小車演示實驗為例,讓學生解釋木塊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訓練如何運用知識解釋問題。慣性現象的分析可參考以下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對象是哪一個物體或同一個物體的哪兩個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體原來處于什么狀態?(運動還是靜止)。
(3)什么原因是物體或同一物體的某一部分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由于慣性,研究對象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出現了什么現象?
(還可參考典型例題示例中的部分內容)。
3、易出現的錯誤想法如下,要注意糾正。
(1)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慣性也越大。
(2)慣性是力,即慣性力。
(3)不受力有慣性,受力無慣性。
(4)靜止有慣性,運動無慣性。
4、可補充的慣性實驗(可當堂演示,也可制作成錄像片)。
(1)如圖9—2—1所示,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雞蛋豎直落入杯中,并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表明原來處于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此實驗比較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宜作為引入課的實驗。
(2)小車上的圓柱體。
(3)煙圈實驗演示氣體的慣性。
(4)車上投籃實驗演示運動物體的慣性。
教學重點:
1、解釋慣性現象。
2、任何物體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教學難點:
慣性大小與運動快慢無關。
教具:
裝有水的杯子、硬紙板、雞蛋、紙條、木尺、棋子、錄像、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新課。
方法1:用新奇實驗引起學生興趣。
[演示實驗]。
1、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雞蛋豎直落入杯中,并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
結論:原來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
2、勻速運動的電動車上面小球落下,恰好進入下面的球籃。()。
結論:原來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勻速運動狀態的性質。
方法2:用學生可操作實驗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實驗]指導學生自己完成撤紙條的實驗,打棋子實驗(此實驗可由學生參與演示)。
結論: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慣性。
方法1: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討論分析理解慣性的概念和慣性定律的內涵。在用方法2中的問題檢驗其理解情況。
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可引導:用“惰性”比喻“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的表現就是不愿意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顯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只不過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會改變。即:慣性與是否受力無關。
方法2:由于慣性是個比較抽象,難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過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慣性保持的是原來的運動狀態(速度)。
例:下列各問中的物體的慣性如何體現?
1)靜止在桌面上的書?(體現在保持靜止)。
2)正在以10m/s速度運動的汽車?(體現在保持10m/s速度勻速運動)。
3)一個正在加速的汽車,某時刻的速度是5m/s。(雖然車做加速運動,此時的慣性體現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過后來沒保持住。)。
2、慣性現象。
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小實驗或錄像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觀察慣性現象,實驗選擇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錄像]煙圈實驗。
簡介灑水槍,水離開槍后還能繼續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慣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變了運動狀態)。
由上面實驗分析得出:
“固、液、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靜止、運動”———任何情況都有慣性。
結論: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
3、慣性現象的分析。
方法1: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演示]慣性小車實驗。
引導學生分析木塊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做車時慣性的表現,安全帶的作用?
通過上面的分析引導學生簡單總結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步驟:
確定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對象原來的運動狀態——受力情況——研究對象由于受力運動狀態改變情況——慣性的具體表現。
方法2:學生舉出慣性現象并進行解釋。
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請學生自己選擇上面做過的慣性實驗或列舉的其它慣性現象進行描述,互相補充,總結出分析慣性現象的一般步驟,并用此步驟再分析其它問題。
4、慣性現象的應用與防止。
請學生舉出實例。
三、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律,這一規律說明了正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后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四、作業:閱讀教材。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通過實驗探究或體驗慣性現象,理解物體的慣性。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1、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速度增加(汽車啟動)、速度減?。▌x車)、轉彎等時刻的感覺。
2、準備錘頭和錘把,通過實踐分析:
(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
(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并加以解釋。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可以沒有結果。
2、發現新問題。
近幾年,我校開展了以“身邊的物理”為課題的研究,并已確立為省教研室主項課題,旨在使物理教學走進學生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身邊的'物品實驗,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啟迪創新思維。在物理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知識目標:知道常見的液化現象;知道氣體液化的方法;知道氣體液化要放熱。
能力目標: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探究自然奧妙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時刻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通過介紹長征三號火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氣體液化的辦法。
難點:“白氣”是水不是水蒸氣。
演示用:鐵支架、酒精燈、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cai課件、多媒體一套。
學生用:熱水、冰凍的瓶裝水、塑料杯(自備2個)、小平面鏡(自備)、打火機(自備)、小鐵片(自備)、茶杯(自備)。
(按授課進度,學習《液化》正值冬季,我們充分利用天時這個有利條件,作如下設計)。
一、情境導入。
表演戴著眼鏡“吃火鍋”
一個大玻璃杯中,裝有一半水,放有幾個有殼的鵪鶉蛋,幾塊胡蘿卜等(增強視覺效果),燈光加熱至沸騰,放入鐵支架上,用酒精燈加熱。教師戴著眼鏡,有意靠近“熱氣”,邊擦鏡片,邊用筷子夾鵪鶉蛋,終于撈出一個,剝殼,吃掉。
教師:哪位同學想體驗一下在物理課上“吃火鍋”的感受,。
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一下被激發起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手。請一位戴眼鏡的同學來模仿老師“吃火鍋”。
質疑:你還能看到你的同學嗎?(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鏡面上附有水蒸氣)取下眼鏡,用手觸摸鏡片,有何感覺?(有水)是怎樣產生的?(水蒸氣變成水)。
像這樣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1) 布置同學們課前復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是固態、液態、氣態,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生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于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物態變化之后,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與氣態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并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通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并通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象和問題。然后,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1、 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 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 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
4、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F象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 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1、 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 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3、 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 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變化并了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 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變化情況。
3、 觀察生活中的物態變化,了解那些發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 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并做適當的記錄整理。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 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 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屬于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5、 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液態、氣態。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和沸騰 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 發生地點不同; 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復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 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么是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1、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1)食物保鮮(2)舞臺制造白霧(3)利用衛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對日?,F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服務的欲)
升華和凝華
一 、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象
3、結論
二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三 、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四 、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會計算功率。
一、引入新課
2.引入新課: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課并啟發學生區分“工”與“功”,進一步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二、新課學習
(一)功
1.力學中的功
a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f)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s)
b.舉例幾個不做功的例子:
(1)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也就是沒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沒受力。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路程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推力對物體沒有做功。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沒有對桶做力。
2.功的計算
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1)功的計算式:
w
=fs
(2)功的單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義:在1牛頓力的作用下,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
(3)功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視頻:用動滑輪省功嗎?
播放視頻:功的原理
事實表明,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人們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個結論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動畫:功率
從比較人和挖土機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蛘邉撛O情境,甲同學把一桶水提到3樓用了30秒,而乙同學把同樣的一桶水提到3樓卻用了40秒,問誰做功快?如果甲物體1分鐘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體40秒鐘做了240j的功,問誰做功快?從而提出物體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來引入新課。
在動畫中選擇相應內容的按鈕進行學習。
1.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4.功率的單位:瓦特(符號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義:1瓦表示物體在一秒鐘內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紹功率另一個單位:1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機械常見的功率。(學生閱讀)
8.紹額定功率(銘牌上的功率) 。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功和功率,也學會了計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是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功和功率
功
力學中的功
功的計算:
w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功率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之一,其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是無關的.()。
2.慣性是一種力,剎車時乘客受到力,所以向前倒.()。
3.跳遠時,人要助跑一段路再起跳,這是為了跳起后能繼續保持向前的運動狀態.()。
4.慣性和慣性定律,事實上是一件事.()。
5.只有保持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6.物體保持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叫做慣性定律.()。
7.物體改變運動狀態,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二、填充題。
1.原來作曲線運動的物體,突然去掉所有外力,物體作________運動.。
2.下面幾種情況中利用慣性的'是______(選填字母).。
a.用手拍身上衣服,可以去掉灰塵;
b.跳遠運動員要助跑;
c.汽車剎車時還要沖出一段路;
d.錘頭松了,把錘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擊幾下就緊了.。
三、選擇題。
1.人站在行駛的公共汽車內,汽車突然剎車,人向前傾倒的原因是[]。
a.汽車有慣性,所以人向前倒;
b.汽車剎車時,使人受到一個向前的力,所以人就向前倒;
c.人有慣性,汽車剎車,人的腳停止運動,上身保持原有向前運動狀態,所以人向前倒.。
a.正后方;b.正下方;c.正前方.。
四、說理題。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力的測量原理。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4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