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要求細致入微,將知識點分配到不同的課時,并合理安排復習和鞏固的時間。對于制定教學計劃感到困惑的教師,不妨查看一下以下的范文。
認知目標:1、學習并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了解詩歌大意。
2、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分析詩的意蘊。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能力。
2、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1、體會詩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
:明確朗讀詩歌的方法,并根據自己對本詩的感悟來創造性誦讀這首詩。
:理解詩的意境。
(一)、簡單介紹作者常建,導入新課。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蛘f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官盱眙尉。后隱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也無知名之士。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而自然,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他的詩現存57首。數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詩的題材比較狹隘,雖也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詩派中曾有王、孟、儲、常之稱。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歐陽修特別欣賞其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賞析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意境。
1、學生散讀詩歌,圈點評注。
2、學生齊讀詩歌。
3、請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詩中哪兩句詩,并說說理由。(提示學生注意從詩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詞、詩句反映的意境、詩句體現的作者的情懷等角度來談喜歡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現了詩人在禪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脫俗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脫離塵世的心愿。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5、學生再次帶著自己的感悟朗讀|、背誦詩歌,總結學古詩、讀古詩的方法。
(1)激情吟讀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鞏固感知。
(三)、遷移擴展,學習王維的《過香積寺》。
1、學生散讀詩歌,借助所給資料了解詩的含義。
2、談談讀了詩歌后的體會。
(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霸品濉?、“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叭曆饰J?,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四)課后練習: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中考預測】。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自由、沒有人世煩惱的景象。
2.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詩人由于身處幽靜、脫俗、自由的禪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種種人世煩惱都除去、心胸寬闊、俗念頓消的純凈的感受生動地現出來。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美環境后,產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詩的后兩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這時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了什么?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么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么的?作者借寫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境的。云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扒貛X”指終南山,云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
[4][5]。
葉尖的露水落下,打濕了我的發梢。盡管是大清早,我不帶倦意的雙眼卻快活地將我帶進了古老的寺院。初生的太陽,將山上的樹林映成了金紅色。
竹林半掩著鋪滿石子的小路,通向幽深處。我的腳踩在石子上,應合著鳥鳴咯吱咯吱響。陽光透過了禪房前后那繁茂又繽紛的花木,被打散成點點白色和淡黃,暗紅的光斑,落到了我的肩膀上,仿佛一些高深的佛法文字。
山光明媚,使得飛禽歡悅的上下旋轉飛翔。潭水清澈的能看清水底的白色石子和半透明的魚卵,仿佛洗凈了我來自紅塵的神智、心靈,甚至氣息。
瞬時一切都安靜了,只能聽見敲鐘擊磬那悠長的回聲。
清晨時分,我漫步在古寺中的一條小道上。初升的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上升起,漸漸的出現在樹林上空。陽光點亮了淡紫色的天空,第一縷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照射在那滿地的落葉上,好似給大地披上了一件閃著金光的外套。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竹林間那條蜿蜒幽深的小路仿佛看不到盡頭,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著它消失在遠處那幽暗的地方。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僧侶們居住的禪房——被周圍的紅花綠柳掩映著,古老的氣氛彌漫開來,讓人覺得它是那般淡雅、寂靜。
山的無限風光與陽光相輝映,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這里的景色使人心曠神怡。鳥兒像是遙相呼應般的忘我的唱著動聽的歌。樹下的潭水倒映著景色,在微風的吹動下波光粼粼。我深深的沉浸在這如癡如醉的美景里,無法自拔。
我不禁地與這迷人的景色融為了一體,安靜的享受這大自然帶來的無憂無慮。霎那間,萬物都靜謐了下來,只剩下僧人敲擊的鐘馨聲獨自悠揚。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褪沁@個道理。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作者簡介,后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云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郁;《明云間》作于作者在云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后世也稱他為韓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后,其父、師先后死難。夏完淳復入吳易軍中,參謀軍事。軍敗后,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為抗清奔走。后為人告發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為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清晨,我來到霧靄迷蒙的山上,拜訪這綠樹掩映的羅漢古剎。初升朦朧的陽光照著靜謐山林,拜迎晨光的露珠端坐翠葉之中,蜿蜒曲折的石板小徑上青苔累累,凹凸不平的路上顯著春雨過痕。山路連綿直通峭壁險壑,飄渺之中似聞猿聲鳥鳴。崖上禪院壁上苔痕累累,數里之外能聞木魚篤篤。
院里芝蘭香氣迎面撲鼻,墻角綠竹跟前又添新筍。山映晨光曉嵐微拂花枝,飛鳥駐足林中啾啾而鳴。碧潭波光輝映滿山春色,岸柳如剪斷人世俗欲望。今日到此方覺來時恨晚,他年重游再現一派春光。此時山中已無飛鳥蹤跡,林間深處此時已絕聲響。松鼠怯人匿于枝頭樹梢,蝴蝶過澗歇在野花叢上。青山穩坐好似龍盤虎踞,浮云叆叇宛若鶴舞鷹翔,天地之間頃刻萬物沉寂,唯有僧人撞鐘鐘聲回蕩。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背誦此詩。
理解詩的意境。
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似粕剿碌挠难藕蛯庫o。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爸駨健?,竹林叢中小路?!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爸駨酵ㄓ奶帯?,我們可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蔽猜撌巧弦宦摰难a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叭f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熬恪?,都,全部?!凹拧?,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绊唷?,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背誦這首詩。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坝摹弊种赝怀隽舜司暗募澎o,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梢韵胂筮@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松剿碌挠难?。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扒鷱健?,竹林叢中的小路?!坝奶帯庇撵o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吧焦狻鄙街械木吧??!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蔽猜撌巧弦宦摰难a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叭f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岸肌?,都,全部?!凹拧?,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绊唷?,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清晨,我漫步在一條小道上,太陽已經升起來了,遠處,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隱若現。我很是驚訝,心想: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來散步時為何沒有發現?我快步向前,寺院漸漸出現在我的眼前。我敲了敲門,沒有人應答。我便推門走進這寺院中。朝陽射下來的點點光芒,映照著肅穆的高林,讓人感到十分的莊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處,我發現了一條小路。陽光透過竹葉在路上留下斑斑點點,一陣風吹來,竹子微微晃動,竹葉翩翩起舞,路上的斑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望著小路遠處,卻是一眼望不到頭,花木掩映著的經房更顯得分外幽靜。
我緩緩地走在小路上,觀賞者那被譽為四君子的――竹子。聽著風吹過竹葉發出的輕響,呼吸著竹林中的新鮮空氣,欣賞著古寺在陽光下的身姿。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鳥兒婉轉的啼叫起來,在青山綠葉的光彩中歡聲歌唱,歌聲時而快時而緩,時而好似涓涓溪流,時而好似滾滾波濤。我停下腳步,細聽這只鳥兒的歌聲,忘記了自己。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頓時一片空靈。
清晨,天空泛著魚肚白。春風吹在身上,讓人感到無比愜意。我趁著大好時光,準備去古寺游玩。
走在路上,兩邊的樹木,綠油油的,青翠欲滴。樹木直挺著,像堅挺不屈的將軍。太陽仿佛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帶著一臉紅暈。陽光溫柔地照在高高的古樹上,就像一位母親,正叫孩子們起床呢!葉子們也睡醒了,精神抖擻起來。
彎彎曲曲的小路,像條絲帶伸向遠方。我沿著幽靜的林蔭小路向前走著。小路邊長著許多小花小草?;ò晗褚粋€個小勺子,勺子里盛著露珠。晶瑩剔透的露珠,如一顆顆珍珠,正悠閑地睡在搖籃里。微風一來,它們喜歡到地上去玩,只見他們像坐滑滑梯一樣,從花瓣上一劃而過。
沿著小路繼續向前走,就看見一座古禪房,墻壁上的爬山虎,正努力地向上爬著,一步又一步,漸漸地爬滿了整面墻。古禪房周圍的小草正貪婪地吸著露水,努力地向上探著頭。
天漸漸亮了,太陽也從淡紅變成了金黃色,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亮得我睜不開眼。太陽也順便給云朵大地換上了金色的衣裳,遠處的青山更清晰了。突然嘰嘰喳喳的鳥叫,從遠處傳來打破了寧靜。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在天空中嬉戲,有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說著悄悄話,還有的在樹枝上賣弄著歌喉,多么自由自在??!
禪房的潭是幽靜的,潭水碧綠碧綠的,如一塊綠寶石。潭清澈見底,清澈得能看見水中那絲線般的水草,清澈得能看見水中光滑的小石頭,清澈得能看見水中穿梭的小魚。魚兒正歡快地游著,時而從水面躍起,劃出一條條弧線,又迅速落了下來,湖面立刻蕩起一圈圈小圓暈。有時一陣風吹來,水面蕩起層層波紋,波光粼粼的。這小潭雖然比不上奔流不息的河流,也比不上無邊無垠的大海,但此時這小潭仿佛洗盡了我心中的雜念和煩惱,讓我感到無比愉悅。
此時此刻,我陶醉在這美景中,整個世界都變得安靜了,恍惚之中,聽到一陣陣清脆的鐘聲,正“咚咚”的響著,讓人心靜空明。
2.結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3.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并學會靈活運用詩中名句。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學到現在,一定去過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過哪些寺院,
(學生回答)。
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描寫寺院的古詩,想想看學習了哪些在關寺院的古詩。
(學生回答)。
有哪些感受呢?(生答)。
今天再學習一首描寫寺院的古詩。
(二)、解題。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誦讀欣賞。
1.配樂范讀,(投影展現)。
注意劃分節奏和語速語調。
2.自由朗讀。
(1)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共同討論質疑解難。
3.配樂競讀。
學生評議,教師點結。
4.師生品讀。
(1).品讀意境:(投影)。
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討論明確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
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
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
碧潭映影凈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
只聽到院里的鐘磬聲音……。
(2)品讀情感。
這首詩抒發作者怎樣思想感情?
————詩旨在贊美后禪院景色之幽靜,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懷。
(3)品味語言(投影)。
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的理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鳥聲潭影,正寫其幽靜。鳥性之悅,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觀感受。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是靜中之動,愈見其靜。不過,聲靜還是表象,心靜才是意境,故萬籟俱寂之中又有萬念俱寂的意思在;聞鐘磬之聲亦仿佛聽佛法而有所警覺。。
5.配樂齊讀。
6.比較閱讀。
與本詩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近的古代詩還有哪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禪房周圍花木郁郁蔥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鐘磐聲在空中回蕩。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2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