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將我們從寫作的誤區中解救出來,讓我們更加準確地定位自己的寫作方向和目標。范本中的優秀作品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和精心雕琢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提升文本的質量和表現力。
如前所述,分子診斷學實驗應該多結合臨床實際,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內容盡可能在開設分子生物學的學期內完成。為此,學校應該在教學的儀器設備上予以滿足,比如realtimepcr儀等應該作為教學常用設備,也可整合教學資源,保證實驗教學的應用。另外,分子診斷學實驗有其自身特點,比如pcr時候得等待一個多小時,一步一步離心的時候也需要等待,質粒提取實驗之前的搖菌需要過夜,很多一上午的實驗,學生真正動手操作的時間卻并不長。因此學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時間,同時實驗教師也應該根據情況開放實驗室供學生利用。特別是一次實驗沒有出現理想結果的情況下,學生應該重復實驗,實驗教師應該配合學生開放實驗室和相關儀器設別供學生使用。此外,在期末考試中加入實驗考核內容和實驗考核成績比例,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傊?,我們在分子診斷學課程教學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獲得了的寶貴的實踐經驗,但是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需要分子診斷學課程的教師們更加努力探索,為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在基礎課程學習中增加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在第一學期就開始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這時就必須要求學生遵守實驗室內的規章制度(不穿工作服嚴禁進入實驗室,嚴禁在實驗室喝飲料、吃零食等),提高學生的認識,使學生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并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在以后的實驗課中不斷得到強化。
(二)在專業課學習中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進入專業課學習后,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就逐漸接觸到血液、尿液、痰等標本,同時標本中的未知生物危險因子也威脅到學生的安全。因此,帶教教師要以身作則,反復強調進入實驗室時要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規章制度,加強生物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傳授學生標本采集處理的注意事項,使其正確掌握操作技能。同時,對于實驗室廢棄物(如注射器、血液等)的處理,要按照實驗室的規定進行處理,不能隨意丟棄。同時,要做好實驗室的清潔與消毒工作。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室安全防護知識和技能。
(三)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課程,進行系統教育。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課程,主要立足于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知識、規范化實驗操作技能和相關法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理念,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提高防護水平。針對醫學檢驗專業操作要求較強的特點,以及結合學生未來崗位的特點,尤其是要增強學生防范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的意識,加強個人生物安全防護。對學生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系統教育,使學生掌握實驗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隱患及處理相關問題時應采取的措施,增強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從而有效降低實驗室感染事件的發生。
(四)在見習、實習過程中強化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在見習、實習過程中,帶教教師要盡職盡責,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幫助學生熟悉操作技能,提高對銳器傷、標本污染、氣溶膠等職業感染因素的認識,掌握安全防護措施。同時,還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實驗室生物安全專題講座或培訓,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加深生物安全認識,培養、增強個人防護意識。
二、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在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的同時,還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措施加以保障。
(一)提高教師對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視。我國開設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時間比較短,可能會有一些困難,這就需要使教師認識到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取得共識,從而更好地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
(二)建設規范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醫學院校實驗室最低生物安全防護要求是一級、二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但現有的醫學檢驗教學用實驗室建成早,實驗室設計不規范,不符合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要求,因此,需建設規范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只有具備了規范的實驗室,才能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同時也是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基礎。
(三)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高職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差,其學習知識主要來源是教師,因此,要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要在校內教師中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使教師掌握全面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知識,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在專業課和其他基礎課程中融入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對學生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梢赃x擇有生物安全實驗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經驗的人員參與實驗室生物安全課程教學,并安排他們參加一些“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班”之類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三、結語。
總之,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因其未來崗位的需要,應對其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全面、系統的教育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規范化、標準化操作技能,并終身受益。同時,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實驗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隱患及處理相關問題時應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實驗室感染事件的發生頻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教材編排較為繁雜不夠精練。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的教材大多編寫得較為細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內容不做討論以外,過多過細而沒有重點的教材不僅給教學增加了難度,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很多時候學校為了教學的完整,所有專業使用的都是同樣的相關技術專業的教材,忽視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重點。這樣的教材也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2.教學有一定的滯后性。
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中沒有及時地對最新的醫學檢驗技術方法進行教學補充,使用一成不變的教材以及一些舊的試驗課程設備,這樣都導致學生進入社會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實踐中上手各種工作。教學實驗課程中很多的實驗設備以及環境的建設都存在滯后性,不能滿足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需求。
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社會背景情況。
1.國家行業需求。
近年來,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地方醫療體系建設的速度較快。這樣,地方不同層次的機構對于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斷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層的醫療單位、檢驗單位都需要補充大量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業也需要一定的檢驗技術人才。而與中職學校進行合作是獲取人才的有效途徑。雖然這樣的行業需求背景讓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生有發揮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也必須要進行解決。
2.人才規格的提高。
由于檢驗醫學的發展同樣迅速,新的技術、理論、方法不斷地出現,所以對人才的規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論對人才的技術能力還有人才的團隊合作能力、執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斷提高,這就給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提高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
三、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編寫的要求。
(1)簡而精。首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要順利進行,就必須針對教材進行改革創新,結合對實用型人才需求的情況合理地對教材進行精簡,教材的知識點都必須直指重點。教材的編寫應該像“壓縮餅干”一樣,增強實用性,避免內容的過繁、過深。
(2)重點突出。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區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對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的難度要求不一樣,對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樣,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種教材。教材的編寫也應該突出需求、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有所側重,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就必須要使用完善、內容深度夠的教材;對于實踐型人才培養就必須要更多地注重試驗課程、操作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與時俱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雖然也是一門通過不斷實踐而不斷完善的學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卻沒有及時地在教材中補充。我國中職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內容過老,缺少最新科學研究狀況的情況。雖然不能夠頻繁地對教材進行修訂,但是可以通過學校進行教學資料的補充,以一年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識內容,補充到實際的教學中去。
2.要增加教學過程中的彈性。
由于中職教育中依舊存在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基礎能力有差別的問題,不同學生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盡量采取小班教學的方式,教師要及時地關注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地統一組織到一起進行指導。
3.對實驗課進行改革。
(1)引入多媒體。必須要加強多媒體課程在實驗課程的滲透,更多地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實驗的具體操作,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開放課外實驗室。通過在課外開放實驗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課外能夠有老師負責管理實驗室,歡迎學生課外來進行操作,這對于中職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強化技能培養。在學生真正參與到臨床實習以前,必須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實驗操作的規范,要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學生的考試操作科目。老師要讓學生自行選擇實驗課的操作學習內容,尊重學生的興趣再加以指導。
摘要:
在對于醫學檢驗技術和專業臨床檢驗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引發了相關人士對于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和實踐。
這是通過對實驗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的改革,對醫學檢驗技術和專業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產生長遠的影響。
關鍵詞:
分析化學課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識內容較多,難度大,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分折化學和醫學檢驗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即在講解分析化學知識的同時注意穿插其在醫學中的應用實例。例如:在講配位滴定法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向學生介紹臨床檢驗血清鈣含量測定方法,即在堿性條件下以edta作滴定液,用鈣指示劑來指示終點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講毛細管電泳法這部分內容時,可與臨床血清蛋白質電泳分析相結合進行知識拓展,介紹臨床利用血清蛋白電泳區帶出現特征性改變從而診斷疾病,以及對腎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臨床價值,讓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創新、不畏困難的科學精神,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2、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分析化學在教學內容上本著“實用為主,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注重其科學性、專業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發展性。針對檢驗專業的特點以及檢驗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結合科學發展前沿,對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做部分的刪減、補充?;瘜W分析部分刪除了有關公式的推導過程,弱化四大滴定分析滴定過程的詳細討論,重點在于結果、計算及其應用。加強了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內容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明確,只有選擇合理的分析方法、認真正確地進行實驗,才能獲得可靠的分析數據和準確的分析結果。儀器分析部分將電化學分析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譜法、核磁共振波譜法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因這些知識在醫院檢驗科的應用比較普及,其它內容由學生自學。并且從學生實習情況和就業形勢看,經典化學分析為主,儀器分析為輔助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現今社會的需要,因此教學中要加大儀器分析的力度。
3、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學生一般對理論知識興趣不是很濃,如果教學中采取從一個理論到另一個理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化學相關知識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調節職業學校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分析化學包括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部分內容,其中儀器分析內容主要講解儀器的原理、結構和使用,且很多儀器價格比較昂貴。學生在沒有見過儀器的情況下學習,會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儀器的原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即在課堂上,教師將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教師通過拍攝、查找儀器圖片,收集實驗視頻及相關模擬操作軟件,使復雜的儀器、實驗過程變得簡單易懂,有助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和記憶,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與學的.質量。例如:在講解高效液相色譜儀時,儀器的結構包括真空泵、色譜柱、檢測器、色譜圖等主要部件,教師可在課前將這些主要部件拍攝下來,在課堂上分別展示高效液相色譜儀的主要部件,并分別講解各個部件,再照取整個儀器,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講解,有了儀器的整體性,再講解儀器的應用。因此采取給儀器實物照相和利用多媒體講解相結合的辦法,根據課本上儀器的內容模塊分別給儀器的不同部件照相,結合理論知識實圖講解。學生通過觀看儀器外觀來學習其結構和功能,積極性提高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和內容。
在傳統分析化學教學中,主要是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來評價總評成績,且考試內容上側重于理論知識,疏于綜合能力。為此,我?;瘜W教研室對分析化學的考核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在考核中提升職業學校學生平時課堂表現情況比例,加大實驗考核的比例,在期末考試內容中加入實驗操作的內容,轉變了過去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這樣就可以較全面地考核和評價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幾年的考核改革發現,考核中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能客觀衡量各類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和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情況,有利于教師分別側重加大對各類學生的學習指導與實驗操作輔導。
5、提升教師素質。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目前我校檢驗專業的分析化學教師多畢業于綜合性或師范大學的化學專業,缺乏系統的醫學知識,不能很好地將分析化學教學貫穿到醫學知識體系中去,這就影響了他們講授分析化學時聯系醫學和臨床檢驗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了教學效果,也不能體現專業特點,長此以往會減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改善目前狀況,我校要求化學專業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系統地聽取一些醫學檢驗專業課,如免疫學檢驗、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儀器、生物化學等,掌握一些與醫學檢驗相關的知識,以實現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同時,為了提高分析化學教師的自身醫學知識修養和教學水平,教師要多讀一些與分析化學有關的醫學基礎書籍,加強與醫學檢驗專業課教師的交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分析化學教學服務于醫學檢驗專業??傊?,分析化學對于醫學檢驗專業的職業學校學生而言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實踐探索,合理運用各類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更多技能型醫學檢驗人才做貢獻。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450例健康體檢者,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測頸動脈內膜粗糙、內中膜增厚及斑塊的發生率。
結果450例健康體檢者中,發生頸動脈內膜粗糙116例,占25.8%;發生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50例,占11.1%;發生頸動脈斑塊40例,占8.9%;40例斑塊中,硬斑塊5例(12.5%),混合斑塊9例(22.5%),軟斑26例(65.0%)。
斑塊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男性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頸動脈超聲可以動態觀察血管硬化程度,盡早發現動脈硬化及斑塊,提早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有效防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癥性病變,是很多老年病發生的導火線,也是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健康體檢中,動脈硬化早期表現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變化,而頸動脈超聲檢查是無創診斷和評估血管壁病變的一種有效方式,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到健康體檢中,它可有效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1],尤其是對45歲以上亞健康的人群意義更為顯著。
本文以4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測,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創辦于2007年,始終以“慎思明辨、嚴謹求真”的學風走過了六年的辦學歷程,目前,醫學檢驗專業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0xx年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通過了教育部的教學評估,經過三年的努力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堅持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二級學科的標準和內涵、專業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進步、適應社會衛生服務的需求;樹立科學發展觀,以創新求活力,以質量求發展;為基層、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建設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1、實事求是原則。在系部現有的基礎上制定發展規劃,各項目標既要切合實際,又要有擴展性。2、體現特色原則。加強理論和基礎教育的傳統風格,積極將醫學檢驗的前沿知識、技術引入到課程中,增強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形成有特色的辦學機制和教學模式。3、突出重點原則。專業發展應突出重點,帶動全局,以教學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與先進技術接軌,與未來教育技術接軌的專業發展方向,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進行。4、與臨床緊密結合原則,積極聯系實習基地和教學醫院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機會,盡可能的讓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臨床一線的實踐相結合。同時,也解決了學校醫療設備更新滯后的問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及時掌握較新的臨床檢驗技術和方法。
2.1專業目標的定位。
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工作目標是以21世紀臨床醫學和醫學檢驗發展與應用為依據,以面向縣級及以下醫院、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血站等對醫學檢驗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在傳統理論課程基礎上,專業課及時捕捉技術動態,引進先進技術,把前沿的醫學檢驗理論技術傳授給學生,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檢驗基礎理論及實驗方法學知識技能,在醫院檢驗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種檢驗檢疫機構,醫療試劑、藥品、儀器銷售研發機構等工作的醫學專門應用型人才。
2.2培養方案的調整。
根據國家對醫學檢驗人才培養要求、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崗位職責、任務,本著造就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理論聯系實際,具有正確的實驗診斷思維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具備一定的發展新的檢驗項目能力的應用型檢驗專業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對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大綱進行反復修訂。
2.3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
新的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增加了應用能力培養的內容,強化基本素質、重視實踐能力。加大了必修課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分比例,大大增加了實驗課的比重,特別注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展,加強了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個人動手能力的培養。新教學大綱特點是始終體現知識更新的要求,強調知識的應用能力,將較新的實驗方法學作為學生掌握的內容。
2.4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2.4.1改進教學方法將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學為主,教為導”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發現、自己創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講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問題討論式、啟發式、總結式上課形式,教與學互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課質量與效果。
2.4.2教學手段的改革,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深化教學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實訓設備,積極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根據課程特點,盡量使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醫學檢驗專業中形態學方面檢查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形態的教學直觀易懂,在減少理論課課時的同時,講授的內容反而有所增加。通過教學實踐,教師們深刻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在增加教學信息量的同時,也影響學生對教材與教學內容的感性掌握。為此,我們積極強調要做到傳統與現代結合,板書與電子課件結合,實現兩者優勢互補。
2.5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實驗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將各門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淘汰內容陳舊和重復的實驗,將整個實驗分為基礎技能性以及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有效減少了內容的重復和遺漏;實施實驗課試行指導教師制,開展病例教學,模擬臨床檢驗科檢驗工作流程,進一步讓學生能夠適應臨床工作角色,在培養學生動手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責任心、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實驗課的考核成績記入學生成績而且比例提高。
2.6師資隊伍的建設:明確師資建設任務,大力引進專業骨干教師,鼓勵無課教師或課少到醫院檢驗科進行見習。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建設兼職兼課教師隊伍。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具有涉及領域寬廣,綜合性強,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教學中也意識到在醫學檢驗某些領域與國內一流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國內、外甚至省內、外學術交流缺乏,在國家一流刊物上發表的成果不夠多,研究經費較少;專業師資隊伍結構還不夠合理,專業建設投入不足等,對此將把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建設投入、科研成果的提升的突破作為工作重點,周密謀劃,制訂保障、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科研方面堅持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等。
從護理教育開始發展以來就一直在變革,各個護理院校都努力建設自身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為醫院提供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啟動本科的護理教育改革項目,這樣一來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的教育培養模式,通過和護理院校工作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在進行護理教育改革時,盡管有很多院校認識到理論和實踐的連接強度不夠,但是因為學生數量多,實習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好這一問題。因此,必須建設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護理課程設置,合理利用臨床資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具體來看,各個護理院校要在落實《護士條例》的前提下,按照學校自身狀況,不斷提高臨床實踐的課程,使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參與臨床實踐,督促學生們主動學習,努力探究,積極承擔責任,提高護理技能。
對于護理學來說,這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學科,所以要利用臨床實踐應用護理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護士的專業水平。在護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以后,需要通過臨床實踐應用知識,深化對知識的學習。在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潛力,推動學生全面提高。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再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過程中,通過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激勵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除此之外,利用臨床實踐,學生可以實現和社會環境的接觸,更新思維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屬或者和其他護理人員溝通交流意識。對于各個護理院校來說,要合理安排學生臨床實習實踐,為護理學生創造優良條件,按照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邏輯順序,科學的安排臨床實習時間,不能把所有學生的臨床實踐都安排在護理學生生涯的最后一年,這樣會錯過為護理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最佳時機,不利于護理人員內化護理知識。
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強的學科,它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而對于護理教育機構來說,它培養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臨床實踐能力,只有具備這兩個方面才可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因此,各個護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過臨床實踐提高護理學生的個人技能,內化理論知識。在進行護理教育過程里,老師的積極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護理態度,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一背景下,各個護理院校必須建設教師參與引導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安排各個教師參與到臨床實踐教學工作里,改變傳統的為學生聯系實習崗位的角色。通過學校和臨床教師的共同作用,指導學生更好的參與實踐工作,進一步實現護理理論和護理實踐的有機結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時間使教師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連接現在的臨床護理工作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實踐水平,通過和學校的有機結合,努力培養高水平護理人才。
在現在的醫院發展狀態下,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十分短缺,在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護理人才資源會影響著護理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影響護理工作的效率。對于一些學者來說,他們逐漸從多個層次上開展研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怎樣激勵面對護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狀況,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是否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與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關,許多學者均對此從不同層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種建議。針對內地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的現況,要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安排臨床帶教工作。所以,相關部門要設置醫療機構最低人力配置標準,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醫院護理人員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社區服務里的護理人員配置重視力度,合理設置配置標準,增加護理人員。初次之外,護理院校要加強和臨床單位的溝通交流,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樹立良好的文化氛圍,即使是人才資源短缺,也要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教師的指導。通過把護理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努力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護理人才。
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必須通過護理院校努力提高護理學生的護理技能,這必然需要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文章通過分析實現護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的方法,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醫學檢驗中出現的倫理問題。
1、醫學檢驗后廢物的處理存在不適當的情況。
醫學檢驗后的廢棄物主要有標本、菌種、自動分析儀器的廢水等,如果不能夠對醫學檢驗后廢棄物進行妥當的處理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傷害,造成污染情況的發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醫院交叉感染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2、在檢驗過程中標本周轉的時間過長。
檢驗過程中標本周轉的時間又被稱為結果回報的時間,就是指從申請檢驗項目時候起到取回相關的檢驗報告時為止。筆者認為,在整個檢驗的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就是標本周轉所需要的時間,這一指標能夠反應出實驗室工作的效率情況。在實際工作中影響標本周轉時間的因素主要由實驗室的信息系統、實驗室分析系統、實驗室人員的基本素質、需要檢驗的標本數量。從標本數量這一方面的因素上來看,這一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2)部分醫院中標本量過少,而少量多批地對樣本進行檢驗需要的檢驗成本過高,因此會人為地延長標本周轉的時間,進而出現標本周轉的時間過長的情況。
3、在發放報告單的過程中會暴露患者的隱私。
此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小醫院,檢驗科的人員會將檢驗的報告單放在固定處,讓患者自行認領,但是患者在認領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隨意翻閱的情況,從側面泄露了患者的隱私。就算有些醫院使用工作人員發放這一方式,但是如果遇到重名、音同字不同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發放錯誤的情況,進而暴露患者的隱私。
二、醫學檢驗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倫理原則。
上文中論述了在目前醫學檢驗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筆者認為在檢驗過程中遵循下述的倫理原則就能夠有效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1、自主性的原則。
在標本采集前患者會出現過度擔心的問題,例如具有創傷性的標本采集而帶來的疼痛等,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會出現情緒上的變化,這種情緒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檢驗的結果,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采集標本的過程中需要做到自主,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梳理。另外還需要告誡患者標本采集需要注意的問題,主動履行告知的義務。
2、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醫學檢驗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最為重要的倫理原則,雖然屬于較為古老的范疇之內,但是生命力較強,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在保密性原則在實施的過程中總需要尊道以下兩個方面:
1)不有意探聽患者的隱私,如果患者檢驗的結果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打擊需要保密;
2)在檢驗報告單發放的過程中需要核實患者的信息情況,減少錯發情況發生的幾率。
3、效率性原則。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盡量減少檢驗過程中標本周轉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檢驗的過程中相關檢驗工作人員需要考慮患者的特殊情況,盡快檢驗出急診的結果,這樣能夠對患者實施及時的治療。
4、公正性的原則。
每個人所享受的衛生資源都是平等,也就是說在醫學檢驗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內容的公正,讓每一份標本都能得到同等的對待。
護理專業是應用性專業,要求培養的護士學生不但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需要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為服務對象提供安全的高質量護理服務。護士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臨床實習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才能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并具備臨床思維的能力。長期以來,護士學生的臨床教育問題以及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如何緊密結合是學校老師和臨床護理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2008年5月12日《護士條例》開始實施,對護士的執業注冊要求、護士的權利和義務、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責以及機構和護士的法律責任等均有了明確的界定。在護理教育中如何貫徹和執行《護士條例》的精神,將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使培養的護士學生逐步擁有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專業環境是我們面臨的課題。本文將從課程設置中臨床實習的比重、臨床實習的安排、學生臨床實習指導、護患比例差異的影響等方面比較內地和澳門護理教育的現況,并提出將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對策建議。
1.1課程設置中臨床實習的比重目前內地護理起始教育有3個層次,即中等專業教育、高等??平逃?高職高專)、學士學位教育,分別為3?5年的全日制學歷教育;在此基礎上,還有碩士和博士的研究生教育。根據《護士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的規定,所有護理學生均須“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若以每個月4周、每周實習40小時計算,則內地任何層次護理起始教育的學生在臨床實習的時數最少應為1280小時。
澳門目前的護理起始教育均為4年制的學士學位教育;另外還有學士學位后??谱o理教育,以及與外地合辦的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澳門護理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很強調臨床實習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臨床實習的學時安排較多,學士學位教育的臨床實習時數為1656?2440學時;而??谱o理教育也要求不少于24周的??婆R床實習,其中包括4周外地實習,以拓寬學生的??浦R領域和視野。
1.2臨床實習安排。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護士學生必須通過臨床實習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梢哉f,臨床實習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的惟一途徑,是塑造學生正確專業態度的最佳方式,也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社會化方式之一。目前內地各層次的護理院校在護理課程的教學安排中,基本上都是將學生的臨床實習安排在學習的最后階段,即先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并在實驗室進行必要的護理操作練習,直至學習的最后一年才進入臨床基地開始實習。這樣的實習安排不能讓學生有效地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及時地運用于實踐中,也很難將各護理??浦R融會貫通地應用于為病人提供的護理服務中。當然,也有個別的學校進行了一些改革教學模式的嘗試,如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鄭州大學護理學院等,將護士學生的臨床實習分階段安排,使得學生有機會在進入專業學習的初期即有機會到臨床實習,接觸護理實踐。
澳門兩所護理院校對臨床實習的安排均是從學生一年級學習了必要的護理理論知識后,即開始進入臨床實習,也就是在學習的全階段均有機會接觸臨床實踐,根據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安排不同的實習內容,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臨床實踐的時間逐漸增多。通過“理論學習一臨床實踐一理論學習一臨床實踐”的不斷反復,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面對陌生的臨床情境和問題,有充足的機會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護理實踐,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習、思考的學習機會,也讓學生有機會對護理專業的內涵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1.3學生臨床實習指導。
由于絕大多數內地護理院校學生的臨床實習分散在多個醫療機構進行,并基本采用聘請臨床護士擔任學生實習帶教老師的方法。而護理院校的老師在臨床教學中大多只起聯系作用,更多的任務僅為定期前往實習單位,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并進行一些協調工作;護理院校老師的課堂教學的時間遠遠多于臨床教學的時間,因而使得院校的老師長期脫離臨床實踐,間接地帶來了對臨床護理工作了解不深入的弊端。而學生臨床實習的帶教任務主要由臨床的護士承擔,他們對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情況缺乏充分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帶教的質量。另外,臨床護理老師由于自身還承擔一部分臨床工作,往往很難真正勝任學生臨床實習的教學任務。傳授護理理論知識的老師與臨床帶教老師之間銜接不上的問題,更加大了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
澳門護理院校在學生的臨床實習指導方面,采用“雙重臨床指導”的方式,由學校的全職老師和病區臨床老師共同指導學生的臨床實習。學校老師了解學生的特點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而臨床老師熟悉臨床環境和病人的情況,這樣就使學生可以得到及時和恰當的指導,也使得學校和臨床的溝通很及時。通過這種方式的臨床實習指導,建立了和諧有效的支持系統,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態度,增強對臨床工作壓力的適應,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感。另外,學校的老師也通過直接參與臨床帶教的工作而對臨床護理工作的現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地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較有效地避免了學校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脫節”的問題。
1.4護患比例差異的影響。
內地護理教育經過近30年的努力,在規模與質量上有了長足發展,注冊護士人數從2006年142.6萬人增加到2007年154.3萬人,僅一年就增長了11.7萬注冊護士,但相對于人民大眾迅速增長的健康需求仍顯不足。根據《2007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內地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由2006年1.10人增加到1.17人,但護士數量仍嚴重不足,這也是導致目前內地護理質量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工作壓力使臨床護士疲于應付日常工作,忽略了護理作為一門“專業”發展的許多重要因素,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臨床帶教的過程和質量。這與護理院校對學生所進行的理論教育的理念“重視理論推理的嚴謹性、重視操作的規范性”是相違背的,因此造成了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將要結束的最后一年到臨床實習時所常見的“落差感”。
澳門在政府和護理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護患比例不斷提高,2007年每千人口護士為2.50人。較為充足的護理人力資源是護理工作質量的保證,是推動護理工作真正突出其學科特點一一“人、環境、健康、護理”4個基本概念的前提,也是從根本上縮小學校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差異的重要步驟。
比較中國內地和澳門護理起始教育的`基本情況后,就如何將護理院校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更緊密結合提出以下建議。
2.1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護理教育的改革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各護理院校都在嘗試用更好的培養模式來保證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內地從1996年由教育部組織、啟動護理本科教育改革項目以來,已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院校聯合進行護理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階段,護理人才培養的模式也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狀態。在護理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雖然有一些院校注意到了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結合欠緊密的問題,但由于招生數量大、資源和實習基地不足,短期內也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合理地進行護理課程設置改革,有效地利用臨床資源,才能推動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
建議在保證執行《護士條例》的前提下,各院??梢愿鶕陨淼那闆r,適當增加臨床實習比重,為護士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臨床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從實踐中學會主動學習、積極思索、承擔責任以及學會如何成長為一名好護士和負責任的公民。
2.2合理安排臨床實習時間。
護理學是一門理論知識必須通過臨床實踐才能得到很好應用的學科,護士專業水平的高低也必須在臨床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學生學習了專業的理論知識后,如果不通過臨床實踐的運用,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以及融會貫通地應用知識?,F代教育提倡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教育,就是弘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重視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身心全面發展。通過“理論學習一臨床實踐一理論學習一臨床實踐”的不斷循環,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及時地運用于臨床實踐,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索新的知識點。另外,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環境,形成從“社會”的角度理解“人”和“疾病”的思維模式,有效地增強與病人、家屬以及其他醫務人員溝通的能力。
建議各護理院校參考澳門護理院?;騾f和護理學院等院校對學生臨床實習安排的模式,創造條件,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邏輯順序,合理安排臨床實習的時間和內容,盡可能地避免僅僅將學生的臨床實習安排在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年,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專業護理知識。
2.3建立護理院校老師參與臨床實踐的長效機制。
護理學對學生的實踐技能有特殊的要求,護理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必須具備熟練的臨床實踐能力,才能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所以,如何通過臨床實踐中的磨練,協助學生掌握護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一直是各護理院校以及臨床單位探討的問題。而在護理教育的過程中,老師的引導對學生正確的專業態度及專業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護理院校應該建立老師參與臨床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包括安排老師親臨臨床教學第一線參與帶教工作,而不只是發揮聯系實習的作用。學校老師和臨床老師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指導,將能讓學生通過臨床實習和對臨床問題的批判性思考,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每年應有一定的時間安排學校老師參與臨床護理工作,這樣老師能夠真正了解臨床護理工作的現況和發展,不斷更新老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使得老師的課堂教學也能夠更好地結合臨床實踐。而臨床老師也需要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相互配合,共同為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而努力。
2.4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
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是否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與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關,許多學者均對此從不同層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種建議。針對內地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的現況,如何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和臨床帶教工作就尤為重要。
建議有關部門制訂醫療機構最低人力配置標準,不但需要考慮醫院護理人員的配置要求,還應該重視社區服務中護理人員的配置,合理增加護理人員。同時,護理院校和臨床單位需有效溝通、相互體諒,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也必須保證實習的學生得到及時的指導。
如何將護理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更緊密結合不但是教育者關心的問題,也是臨床護理工作者關心的問題。要使護理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結合得更好,需要學校與臨床攜手努力,共同參與,才能培養出新一代的合格護士。
題目:淺談醫院檢驗科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所在系:
班級:08級醫學檢驗技術班學號:學生:dina。
二0一一年五月四日。
淺談醫院檢驗科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醫院文明用語規范》人手一冊加強醫務人員語言修養,用語文明,態度和藹,消滅影響醫患關系的服務忌語,做到“三個良好”,即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服務態度良好。重點防范以下具有糾紛傾向的患者,包括技術要求高、心理特殊、檢查費用高等患者。具有糾紛傾向的醫務人員,包括綜合素質欠佳、責任心不夠強、服務態度差者。具有糾紛傾向的時間段,包括工作人員少,獨立處理問題的時間段,如交接班,值班的時間,節假日時間。具有糾紛傾向的常用檢驗項目等。檢驗科的重點就是檢驗質量問題,比如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及時性,項目收費的合理性等,檢驗科必須有證據證明各項操作是規范的、結果的報告是及時的、收費是合理的。
2.宣傳教育為主,提高檢驗人員的法律意識,把相關法律規范落到實處。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事故的定義,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技術規范從事醫療活動,即使出現難以避免的人身損害,也不構成醫療事故。因此,檢驗人員必須認真學習《條例》和有關的法律、法規。例如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母嬰保健法、獻血法、傳染病防治法、職業病防治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血液制品管理條例、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及某些部門和地方規范等?!夺t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對醫院檢驗科的工作既是壓力又是促進規范化建設的機遇和動力。如何提高檢驗質量,密切與臨床關系,共同防范醫療事故的發生,強化檢驗科自我完善,自我約束,自我保護意識是檢驗科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檢驗科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和熟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
3.建立完整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
驗醫療糾紛非常重要的一環。規范的操作規程是檢驗科工作的根本,《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所稱的醫療事故的基本條件之一是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了操作規程,而規范的操作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無誤的根本。所以,我們不但要建立嚴格的sop(操作規程)文件(內容包括標本采集、運送、貯存的要求。實驗方法、原理、步驟、試劑和儀器、實驗工作條件、標準物、干擾物影響、分析物參考值、質控措施等等),而且還應當嚴格地去執行。這一全程的質量管理體系,操作規程的嚴格實施是舉證的重要依據。
4.做好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
者采集后放置時間過長;或者用錯采集管等等造成檢測結果的不準確而引起醫療糾紛。因此,在報告單上必須注明本結果僅對所測標本負責。接收標本時,對不合格的標本應退回。當檢測結果不符時,要與臨床進行必要的溝通聯系并建議復查。由于標本放置過長有些化學成分變化較大,對不能及時檢測的標本,要按要求正確保存。檢驗報告單要書寫清楚,對結果描述要科學嚴謹。報告單上檢驗者的簽名最好用手工簽寫,核對無誤后再發出報告為妥。
8.重視對可疑報告的復查。
臨床檢驗中,對于數值類的檢測報告,如血液常規、生化項目等的檢測,結果特別異常的,首先要與臨床醫生聯系,若結果與臨床診斷不相符合,必須重新檢測該標本;如再次測定的結果與前次無明顯的差異,則把這兩次的測定結果一起反饋給臨床醫生,并在復查的結果報告單上注明復查結果,以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必要時重新抽血進行復查。若結果與前次相差較大,表明自己工作中存在失誤或儀器有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后,才能發出檢驗報告。
9.加強工作責任心,加強與臨床科室的聯系溝通。
加強行業間關于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交流、溝通,建立相關的數據庫,及時總結過往及其他地方發生的檢驗相關醫療事故及糾紛的經驗及教訓,建立檢驗科常見醫療事故及糾紛常發原因境況數據庫,通過真實事例總結正錯處理方式,提出正確的處理建議。加強檢驗從業人員的相關學習訓練,從而避免發生類似的醫療事故及糾紛,不讓悲劇重演,從而切實保護患者及檢驗從業人員。
總之,正確防范檢驗工作中的醫療糾紛,需要檢驗人員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改進服務態度,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不斷增強質量意識,加強與臨床醫生的溝通,增強工作中的自我防護意識,努力做好這些,可以有效預防檢驗工作中醫療糾紛的發生。
醫學檢驗專業實習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是實習教學的首要任務。然而,長期以來,醫學檢驗專業臨床教學以被動教育為主,學生大多被程序化操作所禁錮,忽視對問題的發現和思考,因而在整體能力上存在不足。
1.1分析和處理異常檢驗結果能力不足。
對于日常工作中出現的非正常結果,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判斷其原因。例如,很多學生不知道溶血標本對血鉀和轉氨酶的影響,脂血標本對酶類測定和比濁項目結果的影響。因此面對這些結果時,大多數學生不知所措,不清楚處理程序和步驟。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發現相互矛盾的檢驗結果的能力明顯不足。比如,當微生物檢驗的藥敏報告中出現產esbls的細菌對所有頭孢類抗生素均敏感的結果時,學生都會熟視無睹。
1.2解讀臨床檢驗結果能力不足。
由于知識結構的原因,學生不知道如何聯系臨床來解讀檢驗結果,不知道異常檢驗結果哪些是由疾病引起的,哪些可能是由檢驗過程導致的。例如,多數學生不知道脾切除后血小板會升高,某些藥物使用后會影響凝血功能測定結果。由于解讀臨床檢驗結果能力欠缺,實習時學生在回答臨床提問和咨詢時往往無話可說,也無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1.3排除儀器故障能力不足。
現代醫學檢驗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動化儀器的使用。雖然儀器種類很多,但其工作原理無外乎幾種。然而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只知道儀器的日常操作,并不了解其工作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儀器來保障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當儀器出現故障時,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更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排除。
1.4與臨床醫護人員及患者溝通能力不足。
臨床檢驗工作服務對象是醫院臨床醫護人員和廣大患者。然而,學生在與其溝通時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交流內容匱乏,無話可說,另一方面溝通技巧欠缺。前者主要是知識結構不合理和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后者則表明平時醫患溝通教育存在缺位現象。無論何種原因,溝通能力不足都有可能對解決臨床問題帶來影響,有的甚至會引起醫療糾紛,因此必須加以重視。
2原因分析與思考。
醫學檢驗專業學生臨床實習存在的上述問題均可能為以后的工作埋下隱患,同時也與現代醫學檢驗專業培養要求相距甚遠。為此,我們在關注這些問題的同時,要思考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2.1學校課堂教學有待改革。
目前,學校課堂教學與臨床檢驗實際工作有一定脫節,主要表現在:
(1)教學計劃和內容中公共科目所占課時過多,臨床課程比重太小,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明顯不足。
(2)專業課程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夠。課堂教學仍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照本宣科,沒有把臨床實例很好地引入到教學中來。此外,現代醫學檢驗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動化儀器的使用,而當前課堂教學中這部分內容明顯偏少。
2.2臨床帶教教師觀念有待改變,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1)臨床帶教教師觀念有待改變。在醫學檢驗臨床教學中,帶教教師往往重視集中授課,而忽視平時的臨床帶教,認為平時臨床帶教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操作流程。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導致帶教教師教學主動性不夠,帶教手段單一,影響了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2)臨床帶教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大部分帶教教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日常工作,對教學研究較少,理論知識也有所欠缺,這使得其在臨床實習帶教中力不從心。
2.3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1)學生基本實驗技能仍需強化。學生基本操作技能雖然經過學校的培訓,但需要進一步強化。許多學生對于光學顯微鏡油鏡的使用與保護、常用培養基的制備、血涂片的制作、移液器及量筒的使用等仍然不夠熟練。
(2)學生人文素質和溝通技能有待提高。學生在學校接受的主要是專業知識教育,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和人際交流能力培養。這種缺位,使得學生在臨床檢驗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
3對策。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和多種臨床教學手段的運用加以改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在臨床檢驗工作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
(1)改革授課內容和形式。通過以臨床實例為基礎的分專業組的授課形式,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各專業組以月為單位針對本組學生安排“異常結果的判讀與處理“”如何解讀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儀器的維護及常見故障的判斷和處理”等內容講授,要求授課教師聯系臨床實例,科室隨機抽查授課內容。
(2)引入主動教育理念,激發學生主動思維,增強學生參與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各專業組每月至少組織一次本組學生討論會,以學生為主導,對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帶教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3)通過講座、沙龍等形式提高學生臨床溝通能力。在實習前教育中增加臨床溝通技巧講座,邀請心理專家對實習生臨床溝通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
(4)提升臨床帶教教師綜合素質。要求帶教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有關教學的網絡課程培訓,鼓勵年輕帶教教師參加教師資格培訓,加大對帶教教師理論培訓和考核力度,以提升臨床帶教教師綜合素質。
(5)改革考核模式。改革以往重評語、輕考核方式??剖以诟鲗I組的出科考試中增加40%左右的綜合能力考試內容,考核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并計入學生實習總成績,作為實習評定的依據之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隨著醫藥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臨床檢驗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檢驗工作在臨床上的地位日趨重要。生物化學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一門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緊密結合的學科,實踐性很強?,F有的課程體系與崗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脫節、實驗技能訓練與臨床差距較大、考核方式單一等,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因此,我們以崗位需求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核心,構建基于崗位任務的生物化學檢驗課程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檢驗人才[1].
新課程標準構建以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本位,體現職業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滿足職業崗位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在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實踐環節、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打破傳統的"三段式"培養模式,充分體現"教、學、做、拓"一體化,對學生基本技能、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進行培養,著力打造適應崗位需求的醫學檢驗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課程體系構建思路,構建"1243"課程體系,即1個課程標準、2本教材、課程實施"4個要素"一體化、教學評價三位一體。
2.1修訂課程標準。
高職高專醫學檢驗教育屬于能力本位、素質教育,以培養具有基礎知識、臨床知識、醫學檢驗等方面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級醫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門從事醫學檢驗、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3].
我們在充分調研崗位需求和查閱專業文獻的基礎上,以知識、能力、素質三維空間結構為主線,結合醫學檢驗類職業崗位需求,以崗位能力為核心,以臨床醫學檢驗技士/技師/主管技師資格考試大綱為依據,以加強技能訓練為突破口,對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
(1)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突出崗位需求。刪除了與其他課程重復或贅余內容,包括實驗用純水、化學試劑的配制、實驗方法的選擇與評價、室內質控基礎知識、室間質量評價、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等。增加了崗位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如檢驗報告、生化檢驗質量管理、室內質控、化學發光技術、腫瘤標志物檢驗和生化分析儀參數設置范例等。將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根據每個模塊對應的崗位任務和執考點制定課程內容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使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緊密對接。
(2)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側重技能培養。高職醫學檢驗專業人才重在技能培養,職業核心能力定位為勝任臨床檢驗工作,即熟練掌握各種常規生化檢驗技術的基本原理、方法,為臨床提供高質量的檢驗結果[4].我們進一步增加了實踐教學比重,理論和實驗學時比例達到1∶1.5,實驗課增加了醫院見習學時。除了理論性很強的內容在教室講授外,其余教學內容都在實驗室進行,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理論內容"先做后學",基本操作技能狠抓規范。綜合性實驗主要采取小組討論和技能比武方式進行,教師進行引導和總結,使實驗課教學實現課堂翻轉,明顯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
2.2編寫基于崗位任務的模塊化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依據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按照崗位任務模塊編寫"理實一體化"教材。將教材內容設計為五大模塊,其中包括24個子模塊,模塊內容從基本知識、常用技術、檢驗項目到臨床應用,每個子模塊包含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與臨床生化檢驗工作無縫對接,從而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見表1)。常見疾病的生化檢驗引入典型病例,將病例分析與生化檢驗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綜合操作能力。編寫與教材配套的實驗講義,加大綜合性實驗比例,實驗項目選擇臨床常用的檢驗方法,附錄中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項目試劑盒說明書,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每個實驗項目制定了詳細的評分標準,數字化實驗資源正在建設中,用于教學和學生自學,著力提高學生規范操作水平。
2.3課程實施"4個要素"一體化。
課程實施內容包括理論、實驗、見習、實訓、實習、課外拓展等,重在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充分利用我校"院校一體"辦學模式在師資隊伍和資源共享方面的優勢,將教學和臨床緊密結合。臨床一線教師和校內專任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與建設、教學、實習帶教和考核。采用pbl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和仿真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5].安排見習、綜合實訓、專題講座等,幫助學生能夠早臨床、多臨床。通過"教、學、做、拓"一體化的實施,立體化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2.4教學效果評價三位一體。
改革以期末試卷考核和實驗考核為主的靜態考核模式,重視教學過程的考核評價,將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和第三方評價有機結合,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三位一體"考核評價方法[6].
(1)理論考核。分為平時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考核內容與資格考試考點和崗位需求緊密結合,重點考核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己酥卦谄綍r,平時考核評價可以提問、小組比試、隨堂測試、單元測試、調查問卷、作業等多種方式進行,并不定期檢查學生筆記和考勤情況,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動態檢驗教學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題型、題量參照資格考試,主觀題以一個工作場景命題,如給出一個糖尿病檢驗報告單,包含血糖、葡萄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等檢測項目,讓學生填寫檢測方法名稱、基本原理、正常參考值以及在診斷中的作用,從而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2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
(2)實驗考核。實驗課學時占生物化學檢驗課程學時的一大半,重實驗、輕考核已成為阻礙實驗教學質量提高的突出問題。我們將實驗教學分成基本技能訓練、常規實驗、綜合性實驗3個模塊,實驗考核貫穿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分為平時考核、模塊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考核有逐人考核、小組考核、抽考等多種形式,模塊考核和期末考核由醫院檢驗科骨干人員對學生逐一進行考核。實驗成績占期末總評成績的40%.此外,我們在實習前進行為期兩周的綜合實訓,并將實訓成績單列,考核合格的學生才能進行實習。
(3)第三方評價。我們在實驗期末考核、實訓考核、實習中期考核中邀請醫院專業人員參與,在課程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向實習醫院、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發放調查問卷,通過第三方評價了解教學效果和質量,為進一步做好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自本方案在20xx屆普通??茩z驗班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成效。優化后的課程體系更加適合崗位需要,課程實施與工作崗位緊密結合,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專業素質和臨床工作能力得到實習單位的充分肯定。然而,課程體系改革和實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2]侯振江,牟兆新。高職醫學檢驗基于工作過程課程模式的開發[j].教師教育研究,20xx,22(3):3-5.
[3]楊裙,吳怡春,徐建國,等?;趰徫蝗蝿盏母呗毟邔Pl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5):80-81.
[4]侯振江,李紅巖,李吉勇。以就業為導向,構建醫學檢驗專業課程體系[j].檢驗醫學教育,20xx,15(2):4-7.
血液樣本檢驗質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患者的采集部位、采集時間、抗凝劑配比、檢驗時間等均會對結果造成影響。
根據檢驗時間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檢驗前質量控制、檢驗中質量控制、檢驗后質量控制,因此為了要讓檢驗結果更加的準確、可靠,需要做好各個階段的質量控制工作[2]。第一,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素質和能力,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考核后方可上崗;第二,對檢驗報告單進行管理,控制血液分析設備的質量,提升血液采集樣本的質量,對患者的檢驗單進行制作的時候[3],需要詳細標注患者的病史、科室、性別、姓名、年齡等疾病資料,可以有效的對兒童和成人的白細胞檢驗結果進行參考區分。根據本文上述的探討,我們知道血液細胞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會產生非常大的幫助,如果無法確保其準確性就會導致治療受到影響,引起糾紛,醫院的領導以及檢驗工作人員應該對該種嚴重結果有深刻的認識。血液檢驗細胞的質量控制是獲得高質量結果的基礎。首先應該要做好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工作,讓專業的檢驗人員來進行檢驗,必須是有過崗前訓練,通過考核的專業人員。并且對檢驗單、樣本、儀器等等相關設施進行檢查調控,讓其符合檢驗要求。其次進行分析中的質量控制工作,檢驗前,對試劑進行合理選擇,確定抗凝劑比例,對分析儀器的使用以及檢驗的溫度進行檢查。血液內的血細胞計數是比較難的,所以對血細胞進行稀釋是檢驗時候的一個步驟,需要控制好稀釋的比例,抗凝劑的選擇對于檢驗結果也會有影響,要根據檢驗儀器使用配套的試劑。最后要對分析后進行質量控制。完成檢驗后不代表檢驗工作就徹底完成了,需要根據接收檢驗患者的疾病病理還有細胞直方圖來進行進一步的判斷,看是否需要接受顯微鏡檢驗,對患者的檢驗數據進行分析。
此次研究中得知,患者的血液細胞檢驗結果受到了采集部位、抗凝劑配比、樣本放置時間、檢驗時間等細節的影響,我們要對這些檢驗細節進行管理和控制,對檢驗的各個階段都進行質量控制,讓患者獲得準確的檢驗結果,避免檢驗誤差和失誤,防止患者獲得錯誤的診斷結果,耽誤治療。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輸出基層技術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職院校醫學檢驗專業是為適應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一定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的醫學檢驗技師的基地。近一二十年來,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為我國各級醫院、血站、衛生防疫部門、生物醫學研發部門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技術人才,為我國基層醫療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課程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實現的必經途徑和手段。沒有一個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素質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高職教育只有通過不間斷的課程開發、建設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應對教育環境巨大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目前,各類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均開辦有醫學檢驗專業,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科學的專業課程設置標準,醫學檢驗課程設計目標定位不準確,導致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總體來看,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教育標準模板化、僵硬化現象嚴重,與基本的社會人才需求脫鉤。因此,如何改善現有課程設計,培養合格的服務于基層的“厚基礎、強實踐、寬口徑”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是我們每一位醫學檢驗專業教師所必須正確面對、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醫學檢驗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筆者擬在本文中,對醫學檢驗課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1.1增設課程導引教學,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學。
所謂課程導引教學,是指在學生在新入學時,將三年內要開設的全部課程從總體上對學生進行介紹,以及在每門課程開課時,將本門課程的開設意義、開設目的、學習目標等對學生進行介紹。課程導引教學,能在學生正式學習之前,使學生知道他們將要學習的是什么,為什么學,以及學了之后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有什么用,這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程總體上有了大概的了解,從思想上對所學的課程有一定的認同感,學生能認識到將要學習的課程對自己是有用的,從而愿意主動去學。
課程導引教學內容應簡短精煉,并且盡可能地以淺顯易懂的形式進行,以期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從而避免其對將要開始的課程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
1.2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知道怎么學。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知道怎么學,是課程設計改革的方向。這里的與學生互動,是指在課程的設置上,更加注重學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師從授業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進行轉變,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具體而言,應增加一些開放式的,能提供較多教師、學生之間溝通探討平臺的課程,如臨床檢驗課程,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自己嘗試選取檢驗指標、檢驗項目,分析指標意義,書寫檢驗報告,并將學生的處理過程和結果同臨床進行對比,和學生共同探討其中的得失,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水平。
1.3提高選修課比例,讓學生自己選擇學。
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醫學檢驗人才,在課程設計中,一些較為基本的醫學理論和檢驗專業課程是必須的,如無機化學、免疫與微生物學、臨床基礎檢驗、臨床生化檢驗等。但學生不是工廠生產線上統一尺寸和規格的產品,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因此,在課程設計中,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提高選修課的類別和比例,以滿足不同個性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自主地選擇最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課程進行學習。選修課的設置應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應嚴格將選修課納入學生日常課程管理體系,保證選修課開設質量和培養目標的實現。
2.1以培養學生再學習能力為標志。
目前的高職院校醫學檢驗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這樣一個不好的現狀,即課程設置大而全,過于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樣的課程設置,力求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甚至是滿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后終身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今社會,這種課程設置理念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烏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時期,面對醫學理論和實踐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革新,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要考慮的應是如何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能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不斷地轉變其觀念使其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課程設計改革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并把此作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標志。課程設計一是應輕知識灌輸,重能力培養,淡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降低課程知識覆蓋面,加強基本操作技能培養;二是增加方法類的課程和教學,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是同現有最新科技接軌,適當引入醫學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將其同原有的技術理論相對比,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發展的魔力,樹立其終身學習的理念。
2.2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
高職院校醫學檢驗專業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傾向于培養應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課程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求學生畢業工作后,能迅速適應崗位需要,盡快完成角色轉變。實踐能力由專業技能和操作技能組成,只有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并擁有熟練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檢驗工作中游刃有余。筆者建議,在課程設計中,應著力構建“m”型課程體系。所謂m型課程體系,即三點四線,三點為醫學檢驗專業技能,醫學檢驗操作技能,醫學檢驗基礎理論,其中的專業技能和操作技能對應“m”的兩個高點,意味著課程設計應強化專業技能和操作技能培養,且兩者同等重要;基礎理論對應的“m”的一個低點,意味著應適當削減基礎理論的開設范圍和深度;四線為“m”的兩條支撐線及高低點的連接線,支撐線以連接高點,且以“地”(臨床)為平臺或支撐,意味著實踐技能的培養以注重考慮臨床的實際需求;連接線聯通高點和低點,意味著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之間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當然,“m”型課程體系只是一個較為籠統的架構,具體的課程配置設計需要各個高職院校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靈活進行安排,但應注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其中的重點和核心。
2.3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對學生思維的禁錮,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上,整合若干課程成綜合類的知識,打破現有的以學科為類別的生硬課程劃分,使學生跳出學習該學科時才會應用該學科知識的怪圈,提高學生綜合且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次是強化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增加開放式課程的設計和配置,開放式課程應注重“開放”二字,此類課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學科聯系及固定的授課場所及內容。其課程內容是開放的,可以是學生、教師、醫療工作者共同參加的討論,也可以是組織學生到醫院、醫療器械生產廠家的參觀交流;其可以在課堂進行授課,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學;其課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報告會,也可以是一份內容詳實的調研報告。
3.1密切聯系臨床,擴大見習課程比例。
目前高職院校對于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實習都較為重視,一般都安排學生用一年的時間去醫院檢驗科進行實習,但實習的效果總體來看達不到學校的預期。一是實習時間一般都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內,此時間段的學生面臨著畢業找工作的壓力,很難真正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二是對于實習的教學一般都是由各實習點自行安排,學校參與得較少,而由于實習點的工作狀況,很難對學生的實習課程進行合理的、循序漸進的安排,實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筆者認為,在課程設計中,應當增加每學期的臨床見習設置,見習期不必太長,一般兩周即可,見習課程內容由學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檢驗科崗位的基本情況,體驗醫學檢驗操作的實際流程,熟悉檢驗科各項目的操作規范等。通過見習,既能使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及時地同實踐相驗證,也能使學生對于未學或將學的知識有個大概的認識,有助于其以后的學習。
3.2加強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建立課程評價和反饋體系。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能適應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努力達到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零距離的要求。因此,課程改革是否有效,課程設置是否科學,用人單位的意見尤為重要。應堅持對社會需求進行調研,定期邀請檢驗專業專家和用人單位代表座談畢業生工作情況,并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建立課程評價和反饋體系,聽取行業、用人單位對醫學檢驗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了解檢驗行業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趨勢,收集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適時調整課程內容體系,不斷優化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使課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
教學計劃打破傳統的單一按照臨床檢驗與血液學、臨床生物化學、臨床免疫學及臨床病原微生物學四個子學科進行組合教學的計劃安排,重新按照語言學習規律,以教授醫學詞匯、專業詞匯為前提;以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為基礎;以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為目標;著重從內容上注重新穎性、知識性和學生的接受性,注重醫學詞匯的講解;注重聽說能力訓練。將“立足實用、強化能力”的口語式教學方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從國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醫學資訊媒體選取,從網絡搜取國外大學的公開課程有聲課件、國際大會會議錄像。截取編輯一些醫務短劇的片斷,如美國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這些資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專業結合,如新的檢測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紹,床旁診斷的推廣,儀器原理及檢測流程,實驗室介紹等。充分挖掘身邊教材,寓教于樂。
2.完善考核機制,激發學習動力。
不定期進行隨機課堂小練習,進行同學間自評與互評,強化學習動力,每次測驗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納入總評。另外,針對實用需要,結合專業特色,將操作說明書、試劑說明書、項目檢測原理等與專業相關的應用文翻譯作為考查重點,突出實用性。鼓勵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多看原版教材,瀏覽英文網站,閱讀英文報摘,看原聲電影,培養學生用英語收集信息的能力,通過自我學習提高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從而達到專業英語教學更高層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醫院檢驗中心實驗室現場教學。
醫學檢驗專業是一門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所以作為檢驗專業的專業英語必須和檢驗專業的教學特色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安排開展實驗室現場教學,將課堂搬到醫院檢驗科,帶領學生到附屬醫院的檢驗醫學中心,由檢驗科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老師現場講解檢驗儀器,重點介紹常用檢驗儀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檢驗儀器中常見的生詞,如檢驗項目、參數設置、系統維護和質量控制等。課堂教學中注意師生互動,同時邀請國外留學生在必修實驗診斷學的實驗課時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口語交流??梢試@課堂內容,讓學生表達他們熟悉的專業知識,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在英語學習、口語表達中的自信。
綜上所述,我們本著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按照語言和專業相結合的宗旨,遵循語言習得的教學方式(按照聽、說、讀、寫),組織專業化教學內容(以本專業基礎知識為主,注重題材廣泛性和多樣化),使傳統單純重視閱讀能力的提高,向聽說和讀寫能力并重轉化,通過如上改革,使教師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成為學生實踐的鼓勵者和合作者,成為學生分析和解答問題的引導者。
作者:季敬璋李敏單位: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2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