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反思和總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所讀書籍中獲取到對生活和人性的更深刻理解。小編為大家精選了一些讀后感樣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靈感。
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決定性的。他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并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合作進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設性的一面,那么,我們就會在這個人的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中發現這一印記,發現他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法中建設性的一面。個體也會因此感到幸福和快樂,并在這種建設性和有益的活動中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
一個人最高的品質是具有勇氣。有勇氣才能正確認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才能自卑而超越。只有具備一定的勇氣,才能在事實面前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目標。例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客觀事實上確實缺少家庭的關懷,但是這個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小孩子因為缺乏面對事實的勇氣,無法滿足內心的安穩,他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且會把他遇到的所有困難歸結為家庭的`不美滿。其實事實別非如此,例他數學學不好,他會認為自己家庭不幸福,家長照顧不到位,而別的同學家長都在身邊照顧,所以別的同學數學學得好。他為自己遇到的困難找到自認為合理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跟自己本身完全沒關系。他的內心會因此感到輕松。還有現在某些同學會拿抑郁癥來表達自己。其實不管孩子還是大人都要目的論,不要因果論。就是說,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對自己人生軌跡有影響的是自己的目標和行動。
雄心過度就會給孩子帶來緊張心理。他們認為,跟同學接觸過多,他們的地位就越不安全。這種類型的兒童對自己的成功從來沒有信心。當他們感到自己處于不安全的環境中時,他們的方寸大亂,不知所措。別人對他們的期待和他們自己加于自己的期望,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大了,他們難堪重負。
很多情況下,面對問題的出現,保持心理平衡遠比認真著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也就是說要保持良好心態。人是矛盾綜合體,社會也是矛盾綜合體,會不斷的的出現問題,每次出現問題時,我們要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認知,讓自己迎接問題,保持積極發展的狀態。對目標的確立和成果的預估要純粹一些,順其自然。
對兒童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勇氣,讓學生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直面問題,并積極的做出改變!以冷靜客觀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挫折。自信勇敢的生活。
很難相信這是一本百年前的書,今天讀來,它仍舊散發著思想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阿德勒,這個生活在18世紀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兒童的人格發展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靜待成長之花盛開。
阿德勒說,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并把他的各種表現納入到這個整體中的人,比起那些只抓住孩子的某一個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來說,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靜下心來想想確實如此。已畢業的小苗,老師習慣于抓住他的不良行為——不完成作業、打架、衛生習慣差等等進行教育??墒橇硪环矫?,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追求優越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課堂內容,他又能夠積極踴躍地舉手答問,對于班級的一些活動也能積極參加,比如班上需要小毛巾、洗衣粉等,他會主動從家中帶來,午飯時也會把自己的酸奶、水果主動遞到老師的面前。阿德勒說,如果脫離整體人格去考察兒童,某一個單獨的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只有將該行為與這個人的整體人格聯系起來,才能理解這個行為。所以,片面將小苗定義為問題學生是錯誤的。
深挖孩子的生活背景,我們發現小苗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媽媽性格軟弱,對孩子過分溺愛。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小苗只好把自己的行為夸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乖戾不合群的性格。阿德勒說,教師應盡可能對那些家庭情況比較特殊的孩子溫和一些,這樣才能激勵他,而不是把他逼入絕境。教師基于同理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引導孩子與生活的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引導孩子追求有益的優越感。
阿德勒說,每一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
區分有益和無益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是什么呢?答案是追求的優越感是否符合社會利益?勇于追求優越感的孩子,擁有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例如課堂上能夠積極表現自己、大膽舉手發言的同學,努力追求優越感,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也要杜絕有些孩子為了追求優越感,從不考慮別人,與那些不愛表現自己的孩子相比,他們更缺乏的是社會情感。
追求優越感的孩子,不斷尋求家人和教師的贊揚,為了凸顯自己的位置,他們會加倍努力,不斷進取,以超越他人。有益的優越感促使孩子奮發向上,積極進??;無益的優越感使孩子陷入自我觀念的圈套,不斷重復最初的心理機制和行為,被自身精神視野所限制。不論是選擇偷懶,還是選擇裝病來逃避有益的活動,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緊張狀態而受到某些照顧,都是請求獲得特權的表現,從而體現自身的優越感。
強烈追求優越感的愿望是孩子想支配其他人,想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會使孩子走向某極端。同時我們還要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兒童有一種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部分的強烈傾向——要么全有,要么全無。這些孩子形成了私人哲學或與常識對立的私人智慧。我們老師能做的是,絕不是粗暴地對待兒童,必須不斷地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向他們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使他們不至于將幻想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
培養社會情感,為未來做好準備。
阿德勒說,社會情感是決定一個人正常發展的關鍵性和決定性因素,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正?;那缬瓯?。
社會情感比對優越感的追求更接近我們的天性,兩者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個體對至高無上的追求和社會情感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表達了對認可的內在渴望。
兒童身心的不成熟,使教育成為必然。教育的目的是依賴群體克服不成熟,教育必須具有社會性。在所有的教育規則和教育方法中,我們必須要有群體生活和社會適應的思想。
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行為規范,學校和教師往往會為班級制定很多的行為準則,在被看見被關注的范圍內,孩子們基本能夠做到遵守規則,但是在離開老師和同伴的監督的情況下,個別孩子卻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了要求。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們的良好行為樹立了道德規范?!抖Y記·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和謹慎的。當孩子的能力發展在社會生活的情景下,朝著社會情感的方向完成,積累了充分的安全感,那么他們就會不斷努力,不斷進取,超越其他所有人。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兒童人格應包含對科學的認真態度,是否易于與他人交朋友,是否能成為一個關心他人的人。教師在兒童人格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幫助的重要角色。通過鼓勵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緒,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教會他們用協調綜合的方法處理事情,使孩子在獲得成就感后,改善自己的行為,為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礎。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說“許多教師采取非常嚴厲的措施,或給較低的分數來對待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表現出足夠雄心的學生,希望以此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仍然還有某些勇氣的話,這種方法也可能短時間奏效。不過,這種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就已經跌近警戒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會因此而墮入明顯的愚笨狀態?!爆F實生活中,普通老師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方法。
阿德勒接著說“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他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著他們前行。在后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边@讓人非常驚愕,我覺得老師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學生,卻有這樣一條路改變學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別。
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說“鼓勵,關心,理解,寬容”。就像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視的“內在”,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想起我們家兩歲多一點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學會了用自己的小馬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給倒完的時候,后來我留心觀察,發現說涮完小馬桶的時候,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給擦干,但是,她爸爸沒有,所以,就因為這樣幾滴水殘留在小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絕再坐,于是,我告訴她爸爸,之后,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假設當初發生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說嚴厲地斥責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想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p>
正如阿德勒所說“學校處于家庭和社會之間,它可能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響?!倍鳛槔蠋煹奈覀儾粌H掌握著學生的命運,而且還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展。
總之,從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問題,就要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引導孩子說出來,了解全面了,謹慎選擇處理方法,會更穩妥。
《兒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論性書籍,慢慢讀來,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全書一共十三章,不單單是理論性的陳述,還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讓我們了解了自卑情結和追求優越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預防自卑情結,并通過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去闡述,在不同環境下,自卑情結的兒童表現形式以及如何預防矯正。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逼鋵嵲诿總€人心里都藏著自卑的種子,只是有些人能夠通過展示優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卻讓它生根發芽,高高舉著自卑的旗幟,埋頭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過成功地追求優越感,我們才能克服自卑感?!懊總€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老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p>
阿德勒在書反復地強調: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并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總是給自己找借口,“題目太難了”“要背的內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遲”……慢慢地堆積,堆積得越來越多,最后干脆放棄吧!于是,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生龍活虎,作業次次要補,考試屢屢失敗……不僅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他自己也會很沮喪。
身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出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們七年級上冊學習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樣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后再回頭看時,不禁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自豪?!蹦D·亨特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我們可以給孩子們制定一個小目標,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標。就像我們背誦一篇文言文,先背誦一段或者幾段,分次背誦,這樣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背誦完全篇。
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成功,把成功當作他們獲取更多知識的墊腳石。記得網課期間,早讀視頻會議檢查背誦,抽查時間比較短,不能及時檢查每一位同學,潘同學課下發了自己的背誦視頻給我,我接著在上課的時候表揚了她的做法,稱贊她學習積極主動,并且告訴大家可以隨時給我發背誦的視頻,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給我發消息。之后,不少同學給我發來了背誦的視頻,還有同學針對上課學習的內容頻頻發問,我們在網絡上的互動也多了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我們的學生需要的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地方種上莊稼。要清除我們心靈的雜草,就必須追求優越感,樹立自信,我們作為一名園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種子,讓他們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看了敘事者推薦的《兒童的人格教育》,我對這個書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真的有這么大的魔力值得一讀再讀嗎?讀完此書,我發現確實如此:好書不厭百回讀。強烈的讀書期待和好奇心是我讀這本書的主要動力,而動力的背后是出于對兒童心理的探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和孩子的沖突越來越多,我必須閱讀心理學著作來改變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阿德勒說,兒童的心理非常奇妙,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令人著迷。是的,讀完此書,越覺得著迷了。
對于孩子犯的錯誤,我給過無數次的指責,甚至大呼小叫,不停嘮叨,總是催促,固定思維認為孩子屢教不改。原來孩子的問題都是平時一個個小錯誤造成的,可我作為家長,只是采取了一些自以為正確的措施。兒童的所有行為都從整體上反映了她的生活和人格。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應該在理解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來理解這個孩子為什么犯錯。脫離了主旋律,是無法理解單獨的音符的。結果,我的發怒、指責,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貶低,孩子缺乏糾正自己錯誤認識的判斷力,而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憑借自己的權威,將一些嚴格的規則和規定強加給自己的家入,異常嚴厲地壓迫自己的孩子,威脅要剝奪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已經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似乎在孩子身上喚醒了一種反抗情緒。生活中我教訓孩子,孩子反駁我的場景歷歷在目??贪?、專橫的教育是徒勞無益的,它只能讓孩子疏遠教育者。嚴厲的背后是理解,是同情,我想趁著孩子還小,改變自己還不算晚。我要牢牢記住,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要不斷地鼓勵他,耐心的向他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
每天晨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站得不像樣子,而我也總會加上一句“站直了!”,然而確實如阿德勒所說,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過幾天這些孩子又恢復了原樣,原來孩子倚靠東西的實質是他需要獲得某種支持。教師應該用同情和理解來幫助孩子消除潛在的問題。說到底,要激發學生通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我恍然大悟,“東倒西歪”的背后,我以為是孩子屢教不改,其實是孩子需要我的同情和理解。
每次考試之后,總有一些學生考得一塌糊涂,今天在書中讀到:許多老師采取嚴厲的措施,或給他們打低分,想以此來激發他們潛在的雄心。如果這些學生身上還殘存一些勇氣的話,那么這個方法可能會奏效。但對于那些在學業上已接近警戒線、已陷人混亂狀態的學生來說,使用這種方法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愚蠢。哪個班級沒有幾個“學業接近警戒線”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對他們似乎更加嚴厲,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管不住自己,那就靠我們教師的責任心來嚴厲管教吧,殊不知,我們可能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是為社會教育學生。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好學生理想的兒童。這些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們不過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可能當不上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但有可能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有所建樹。我們要將它們作為破口,鼓勵孩子在其他領域取得進步。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那么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這就像把羊群從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帶到另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一樣。學會判斷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勞無益的,那么,對孩子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既然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個兒童從出生開始,就時刻處于努力追求優秀、完美、和優越的過程中,那么我們教師就有責任激發學生的潛力,但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個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教師塑造孩子的心靈,掌握人類的未來,我們不要把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說,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勇敢、堅韌、自信的人,要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氣餒,要把失敗當作一個新間題去解決,這才是孩子受益終生的。
合上《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整個人似乎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我始終相信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慢慢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思維,會慢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不經意間的改變,驚喜。
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影響具有前后的一致性。作為初中老師,我們陪伴他們的也許只有三年,但這三年卻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我閱讀了《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其中一些內容也使我深受啟發。
這本書總共包括了14章內容,頁數不算太多,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所以在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感覺就是云里霧里,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說些什么,不明白作者的內在邏輯到底是什么。無奈之下的選擇,我去了解了一下這本書的作者。這本書的作者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的心理學理論很多,如果尋找和這本書的契合點,簡單來說,在阿德勒看來,人們生而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每一個人其實在幼年時期便形成了強烈的自卑感,但也正是這種自卑感,產生了追求自身完美,克服補償自卑的動力,也就是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樣一種追求,實際上必須要通過和他人接觸,依靠社會意識、社會責任感來實現。
所以在理解阿德勒的這些理論的基礎之上,當我再次回到這本書中,我發現這本書其實它的內在邏輯是非常清晰的。除卻緒論,剩下13章的內容中,前三章述及了人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的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也就是追求優越感的過程;第四章到第六章,分析了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根源,即為了克服自卑感,以及如何克服自卑感;第七章論證的是兒童的發展依賴于從小在家庭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對于這種處境的無意識的解讀;而第八章到第十章則說明了兒童當他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所面臨的各項考驗;第十一章則重點突出了在這些考驗中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兒童面臨的青春期以及性教育的問題;最后兩章則分析了兒童教育目前存在的失誤,以及包括教育父母在內的補救措施。綜合來看,初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只是簡單的了解了這本書的框架結構,相比較更大的的收獲在于我尋到了適合自己的讀書之道。
但是讀書只讀到了這里,似乎又有點兒遺憾,所以我再次開啟了我痛苦的再讀過程。這一次的閱讀有了前期整本書框架的基礎,理解起來更簡單,也使得我能夠更深入的體會書中的內容。在閱讀到第58頁這段話的時候,我突然有種很強烈的感同身受。作者提到“那些未曾意識到但潛伏很久的雄心,與失去信心的現實之間的沖突會瞬間爆發,這表現為他們完全不知所措,精神焦慮,如果他們沒有及時的發現自身的這種失望并采取措施緩解,就會總在沒有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開始著手下一件,有始無終,而且當他們長大后也頻繁的更換工作,他們絕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始有終的完成任何事情,總是擔心會失敗?!边@讓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許多所作所為。很多時候、很多工作,我參加的并不積極,以前我總是自我安慰,我是一個慎重的人,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會輕易嘗試。但其實細細想來不會嘗試、不敢嘗試,從本質上來說,主要就是出于我對失敗的恐懼,對自己的不自信,從而形成的自我保護和屏蔽機制。事情做了不成功與沒做先打退堂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選擇二者中的哪一個是我此后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從這個層面來看,再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修己之道,它讓我看到了自身的問題以及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從而有了向好的可能性與機會。
但作為一名老師,如果在修己的同時,能夠渡人又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我又復讀了這本書,在復讀的過程中,書中的很多話終于不再是孤零零的字與只言片語,更多的也能從教育的角度去思考。
“教育最重要的責任,幾乎可以說是神圣職業,就是兒童沒人會失去勇氣?!辈粚⒊煽冏鳛楹饬亢⒆觽儽憩F的唯一標尺,不去否定每個孩子,以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作為契機,鼓勵強化他的這一優點,并以此為基礎保持積極探索的欲望和自我追求的動力。每一位孩子無論他對自己的定位如何,當他三年從初中畢業之后,都能帶著熱情、自信、昂揚的狀態積極的去做,這應該成為我們施加教育的重要目標。就如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開篇所言“學生是充滿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永葆活力。
而在這一過程和孩子共情就顯得格外重要。阿德勒在書里說,“人格的整體性及其獨特的生活目標和生活風格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上?!币谎员沃?,就是我眼中的世界,只是我認為的樣子。但實際上成年人對兒童所處環境的判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處境,甚至要依據他們并不正確的判斷來理解他們的行為。教育中的很多時候,當孩子犯錯誤之后,我們會去反復、多次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但時間不長發現好像并沒有太大的作用,錯誤依然會犯?;蛟S這就是我們并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許我們試著和他一起來梳理整件事,不去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而是順著他們的思考找到他們的錯誤,效果可能會更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彼此間的理解也許來的會更容易。
當然在教育中理解、表揚、鼓勵是一部分,但教育一定是恩威并施的過程。阿德勒指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過于嚴厲,會讓孩子喪失勇氣。而過于溫和,又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焙线m的,往往都不是軸線上的兩極。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態度應該是溫和而又堅定的,既要保證雙方的尊嚴,更要保證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本教育心理學著作讓我感受到了從教學起始到整個過程中的方法,以及最終的目標的全過程,真正的交給我了些教學方法,為師之道。
三讀此書,三獲其感,從讀書之道到修己之道,再到為師之道。也許到這里,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依舊不夠深入透徹,依然需要細細的去品味,細細的琢磨教育之道!
。
讀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感到愈加迷惘——對于兒童,我是如此無知。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作為五十五個孩子的老師,我曾自負地認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各種“標簽”貼于孩子身上,諸如“乖巧懂事”“懶散邋遢”“紀律性差”“積極進取”等,并且自鳴得意,以為那便是對某個兒童或是群體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認知。比如,一個男孩時常在課堂上發出怪異的聲音、上課時還離開座位走來走去,那自然是紀律性極差了;那個女孩見到陌生人就躲到墻角,自然是十分膽小羞怯;那個男孩總是把文具弄得亂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沒有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其實,那正是“脫離整個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意義”,仿佛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性。他認為,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因為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作為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或許這一點我尚可以感到欣慰。畢竟,與自己孩子的接觸十分親密,他們成長的點滴都看在眼、記在心。面對自家孩子,或許稍微能夠從整體與統一的視角來看待。而面對班里的幾十個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班里有一個孩子,時常丟三落四,不是把試卷落在家里,就是把文具盒遺忘在書桌前,或是把作業本忘在茶幾上。他的媽媽隔三差五就要來學校為他送東西。孩子媽媽為此很是苦惱,她問我,為什么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時候,越是給她“添亂”?而我也只能給出“幫助孩子養成收拾文具的好習慣”這樣的建議,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媽媽忙前忙后時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為什么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問題”?是不是孩子敏銳地感知到了大人對他的關注減少、關愛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煩”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作為家長,最該做的,或許不是一次次為孩子“滅火”,而是用溫暖的語言與充滿愛意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一直很愛你,一直在關注你。作為老師,也不能僅僅雙手掐腰,目光嚴厲,批評與恐嚇,而應試著走近孩子的心,聽聽那里的聲音,觸摸那里的律動,或許那樣,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文中提到,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于一個偏離正道的兒童做出惡毒的斷語。而這,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伴隨惡毒的斷語,往往還有“適當的懲罰”。如此一來,不僅沒能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解決面臨的困難與焦慮,反而將孩子推向了對立面,與“問題”為伍,共同為難孩子,讓困難與焦慮持續遞增。
面對孩子,我有著太多的不解與困惑。我能看到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思潮在奔向何處;我能聽到他們,卻不知曉他們的心聲在呼喚什么。我知道,我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更沒有讀懂孩子。
再一次讀《兒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頗深,但又不知從何寫起。謹以此文,記下閱讀感受。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這本《兒童人格教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教育問題,貫穿其中的幾個關鍵詞是“人格的統一性”、“優越感和社會情感”、“自卑感”、“外在環境”等,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助于我們讀懂其核心觀點。
其實,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在追求優越感和社會承認時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習慣,即所謂的生活風格。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生活風格就大體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
2、索取型,這種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的照顧;
3、回避型,這種人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
4、對社會有益型,這種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四種生活風格又與個體所受的教養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首先會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長環境,比如,在書中舉到了“二胎”問題的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現象,由于二寶的降臨,大寶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其實,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另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正如蘇格拉底說到的:“認識自己是多么地困難!”誠如大師所言,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充分、客觀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那么他的整個精神成長將會非常的積極正面,但是事實就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因為孩子一入學被設置的“障礙”太多了。其實,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們的教育給他們設置了很多的障礙。而,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種樹的情懷,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冷冰冰的數字。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p>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于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于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鞍嘀魅问菍W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弊鳛榘嘀魅?,要多讀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薄霸诮虒W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眱和鶇⑴c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盡量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后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松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八械膬和加幸环N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弊员案信c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圣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并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边@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曾志紅)。
。
讀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讓我對兒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個兒童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對美好的熱切期待――追求優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全兒童的期待,把他們對優越的追求,納入一個能保證他們今后人生幸福的軌道。
阿德勒為我們開出了如下良方,其一,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暖的環境,用關心、理解的態度對待兒童,“認真與他談話,給他新的勇氣,而不是削弱和打壓他所剩無幾的信心?!敝灰寖和軌蚋惺艿缴臏嘏?,他們就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終給兒童以鼓勵,在鼓勵中給他一些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使他能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兒童面前要極具耐心,無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藝術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技術。
我們體會到在教育兒童的時候,要更多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耐心,細微地體察兒童所處的環境,細心地思考矯正的方法。愛心加上教育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兒童會成長地更好。
“人越來越大,心越來越??;腦袋越來越大,夢幻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多,天真越來越少;天地越來越大,自我越來越小……”作家池莉好是說。是呀,我們的學校教育,有的時候真是無奈地走向了反面。使學生疏離了人格的單純,褪盡了心靈的綠色,在功利的擠壓下丟失了單純,丟失了童年,丟失了生命最初的那些日子,丟失了從心底對人生、對世界的最初的美麗期待。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薄霸谟變簣@學到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p>
我們應該保衛童年,守望學生“幼兒園的單純”。單純應該成為我們教育的時尚,校園的時尚,社會的時尚,單純應該成為學生心靈的流行色。童年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快樂、最幸福、最天真的時光,它是那樣的美好和純潔。
我們要引領學生回歸生命的原生狀態、本真狀態,去追尋超越物質的更高尚,更純美的東西,去珍藏一顆純善的心。用一句體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態勢,來表達我們對生活詞典中“家”、“愛”、“幸?!?、“希望”這些最偉大的詞匯的單純感悟。童心是玉,善良是鏡。
教師要想方設法發掘孩子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異想天開、自由表達、標新立異、樂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自由想象的空間有多大,就裝載著多少的單純。我們要引領孩子回到生命的原生狀態、本真狀態,保存永遠向上的活力、堅定不移的信任和持之以恒的追求,讓學生的潛能特質實現最大化。如此,我們的孩子心不會冷漠,熱情不會消減,人類原有的所有激情不會在他們血液中逐漸荒涼。
教師要作童心世界的守護人,從兒童的視角上去觀看世界?!拔覀冇仔r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闭湎?,保衛童年,是教育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兒童文化是基礎教育學校的主旋律,以赤子之心,赤子之眼來閱讀孩子、閱讀課堂,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保衛童年!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神圣使命,我們每位教師責無旁貸。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論的影響。
阿德勒的人生觀包括六個方面,虛構目的論、追求優越感、自卑感與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創造性自我。
虛構目的論即我們所有人在童年時期都無意識地發展了一種關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來,這種虛構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追求優越感、超越、完美。個體追求優越感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心理。個人處境的改善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區分有益和無益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就是是否符合社會利益。一個高尚、高貴的行為,應該是對自身和社會都有益處的。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養他這種社會情感。
阿德勒提出過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支配——統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對社會有益型。
自卑情結所激發的追求優越性會走錯方向,這些人會把追求優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湎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實世界的勇氣。而這些錯誤正是教育應該加以注意的地方。
阿德勒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分析病者的生活風格,幫助病者提高社會興趣,面對現實,做出新的生活選擇,這是個體心理學的獨特性。
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的三條途徑:看他的出生順序;對早期的回憶;對夢的解釋。
個體心理學集中研究整體人格,并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
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的所有陳述都精確地體現了這些行為間的互相關系,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社會感情的根本原則來發展相應的教育方法。
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意義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方法能夠認識他的整體人格。
我們可以表明,兒童的某些特征是環境力量的結果。兒童在某種環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兒童便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好的水平,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孩子這種向上的愿望越強烈,他就越會調高自己的目標,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超過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兒童少時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些便刺激兒童設想自己未來會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現,兒童自己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這通常會發生在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
因此訓練孩子野心勃勃并無益處。相反,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要把挫折當做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即個體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兒童)是一個統一體,這種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
學??傇噲D按照各個時代的社會理想來教育和塑造個體,今天的理想是人是獨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
有必要教育兒童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互不關聯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種貫穿所有相關關聯的線索。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自卑感阻礙了我們對優越的追求,或當它由于對器官缺陷的反應而加劇到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時,它才會是心理問題。這時我們就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過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尋找可以輕易獲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比如懶惰、口吃、等等。
個體追求優越感和渴望社會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是渴望獲得認可和肯定的根本表現,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個體追求優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設是,個體不必依賴于群體,而渴望社會感情的人性假設是個體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群體和社會的。
兒童的行為并不是客觀的反應,而是受制于他對自己早期經驗的無意識的理解。如果他對某一情況或應付某一情境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那么,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就會決定他的行為。只要這種原始的、童年時期形成的看法沒有被矯正過來,那么任何數量的邏輯或常識都不會改變他后來的成人行為。
僅僅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來對孩子進行評價和判斷是愚蠢的。我們倒是應該把學校成績報告視為孩子目前心理狀況的反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生經常會有摩擦產生,作為班主任對于處理這些小事是駕輕就熟的。比如,我們班的小凱同學總是喜歡與同學打打鬧鬧,對于學生向我報告說小凱又和誰誰打鬧了我是習以為常的。我的處理方法就是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該道歉道歉,并提醒他們以后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摩擦。但是,從我看了《兒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許我的做法是解決了事情本身,但是對于小凱來說,我有沒有幫助到他呢。書中說:“把一個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忽視人格的統一性,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后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蔽蚁胛以谔幚硇P這件事上就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欠妥當吧,作為教師,我們是要教育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僅僅是解決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根據表面現象去進行想當然的推理與推斷,卻不能探討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教育其實無濟于事。正如書中所說:“應該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兒童犯錯誤(或其他表現)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比烁袷蔷哂薪y一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边@些言語提醒我,要真正幫助到小凱,必須從根源處入手,在學校不斷觀察他,引導他的同時,也要與其父母溝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與其家長達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幫助他。
后來在與其父母溝通后,我從他們不斷掩飾孩子的錯誤,為孩子開脫的言語中就感受到他們對小凱的寵愛,我想這或許是導致小凱行為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凱在學校并不受同學喜愛,與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許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和老師的關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優越感的手段,進而選擇了一些雖對其自身無益,卻能吸引關注和體驗成功的錯誤路徑。當然這只是我目前的猜測,還有待證實,同時人的性格受各種因素影響,我還需對小凱不斷觀察,并與其父母不斷溝通,找出真正能幫助到小凱的方法。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引導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老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素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好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賞他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心理這一研究方向。
《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包括引論、十三章具體內容、附錄和關鍵詞匯表。全書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綜合全書來看,作者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為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要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養社會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確的優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關于社會情感。作者認為“兒童教育的實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或增強孩子的社會團結意識”。作者在“引論”中說“父母或監護人不能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否則,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后的生活?!薄叭绻改笡]有讓孩子做好與他人接觸的準備,那么孩子入學時就會感到形單影只,十分孤獨?!比耸侨壕觿游?,具有天生不能孤獨的社會屬性。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是結交朋友和與人交往,還包括友誼、同伴情誼、誠實、真誠等抽象素質。有關于這個問題,作者在引論、第一章“人格的統一性”、第六章“社會情感及其發展障礙”中做了詳細論述。
本書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圍繞追求優越感展開。分別論述了“追求優越感及其對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作者認為追求優越感是人格心理發展的源泉之一,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領域獲得同樣的成功,那么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書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闡述了兒童的自卑情結,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結。在作者看來,我們每個人身上,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是,要確保不要讓孩子在學校里失去勇氣,同時,要確保那些進校已經喪失勇氣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重拾信心。而對沒有信心,感到極度自卑的孩子,我們要用一種同情的態度與他們建立友好的關系,用友好的關系來鼓勵他們不斷取得進步,想方設法使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產生信心,從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兒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論性書籍,慢慢讀來,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全書一共十三章,不單單是理論性的陳述,還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讓我們了解了自卑情結和追求優越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預防自卑情結,并通過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去闡述,在不同環境下,自卑情結的兒童表現形式以及如何預防矯正。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逼鋵嵲诿總€人心里都藏著自卑的種子,只是有些人能夠通過展示優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卻讓它生根發芽,高高舉著自卑的旗幟,埋頭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過成功地追求優越感,我們才能克服自卑感?!懊總€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老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p>
阿德勒在書反復地強調: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并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總是給自己找借口,“題目太難了”“要背的內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遲”……慢慢地堆積,堆積得越來越多,最后干脆放棄吧!于是,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生龍活虎,作業次次要補,考試屢屢失敗……不僅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他自己也會很沮喪。
身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出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們七年級上冊學習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樣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后再回頭看時,不禁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自豪?!蹦D?亨特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我們可以給孩子們制定一個小目標,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標。就像我們背誦一篇文言文,先背誦一段或者幾段,分次背誦,這樣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背誦完全篇。
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成功,把成功當作他們獲取更多知識的墊腳石。記得網課期間,早讀視頻會議檢查背誦,抽查時間比較短,不能及時檢查每一位同學,潘同學課下發了自己的背誦視頻給我,我接著在上課的時候表揚了她的做法,稱贊她學習積極主動,并且告訴大家可以隨時給我發背誦的視頻,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給我發消息。之后,不少同學給我發來了背誦的視頻,還有同學針對上課學習的內容頻頻發問,我們在網絡上的互動也多了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我們的學生需要的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地方種上莊稼。要清除我們心靈的雜草,就必須追求優越感,樹立自信,我們作為一名園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種子,讓他們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1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