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需要一個明確的計劃書來指導行動,使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在下面這個計劃書范文中,你們可以看到一些常見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希望能夠對你們的寫作有所幫助。
摘要:職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實現高端高質高效發展的基礎。結合當前基層職工培訓工作現狀,及面臨的現實問題與矛盾,堅持把職工培訓工作作為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職工培訓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找準定位,創新方法,建立完善職工培訓管理體系;保證投入,強化運行,建立完善職工培訓良性機制;注重開發,暢通渠道,為促進職工人才成長搭建舞臺等措施,不斷強化基層職工培訓工作,為實現企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提供高素質的職工隊伍保證。
關鍵詞:職工培訓;培訓機制;技能人才。
1當前職工培訓工作現狀。
職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實現高端高質高效發展的基礎。要實現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是關鍵。因此,必須把強化職工培訓工作作為企業一項重要任務,把職工培訓工作作為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職工培訓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把職工隊伍打造成為實現企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1職工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企業開展職工培訓工作,其落腳點在于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很多單位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根據崗位特點,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職工從自己的崗位技能入手,盡快掌握專業知識。同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技術人員到現場授課、課堂答疑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改變以往偏重理論的做法,提高了培訓的實踐性。
1.2通過各種競賽選拔技能人才。
勝東社區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技術比武等活動,制作完善的執行方案及獎勵機制,激勵職工練本領,強技能,充分發揮技能操作人員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和造就一支業務精湛、素質過硬的技能人才隊伍。
1.3職工培訓對企業發展影響深遠。
公司內部的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性任務,要根據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積極探索職工從新職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多階段成長過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職工培訓方法,分階段進行培養,才能“精雕細刻”出公司需要的人才隊伍,為公司的發展創造強有力的人才競爭優勢。
2基層職工培訓面臨的現實問題與矛盾。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職工隊伍素質現狀與參與市場競爭的需求有較大差距。
2.1部分職工思想觀念與時代脫節。
突出表現在仍有部分職工沒有正確認清形勢,缺乏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緊迫意識,導致其墨守陳規,不思進取,對學習新技術、新經驗的積極性、自覺性不高,認為培訓不培訓沒有什么區別。
2.2職工隊伍技能結構和文化程度不盡合理。
主要表現在基層職工隊伍中技師與高級技師所占比例仍然相對較低,有學歷的職工明顯不足,高學歷的職工更是鳳毛麟角,高級工占技能操作人員總數的比例也不容樂觀,從而造技能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不均衡,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3強化職工培訓工作的幾點對策。
3.1找準定位,創新方法,建立完善職工培訓管理體系。
明確培訓理念。要樹立“市場化、現代化、特色化”的職工培訓理念。加強關鍵崗位、重點人員的培訓,真正培養出一批素質過硬、技術精湛、業務水平高的職工人才,并通過他們發揮帶動輻射作用,推動企業職工培訓工作實現質的飛躍[1]。
突出培訓需求。要堅持以培訓需求為導向,多途徑、多方式開展職工培訓工作,才能增強職工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
注重學研結合。通過學研結合是強化培訓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探索建立集培訓、研究、試驗、推廣應用于一體的學研一體化培訓機制,加強科研攻關,促進培訓知識的實踐應用[2]。
3.2保證投入,強化運行,建立完善職工培訓良性機制。
要建立穩定的培訓投入機制。職工培訓離不開必要的投資作保證。還要不斷完善職工培訓設施建設,加強職工培訓系統的硬件建設,逐步形成層二級、三級、四級層次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的培訓平臺。
要健全良性的培訓運行機制。企業在建立完善《職工培訓考核制度》、《職工培訓管理辦法》的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重培訓、重使用的“雙重”運行機制。企業培訓中心按照培訓計劃具體實施培訓項目,培訓效果由企業培訓中心與勞資部門共同進行考核,從而形成職工技術技能培訓標準化運行機制,以確保職工培訓的內容、時間、效果“三落實”。
要形成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企業要以挖掘現有技能人才潛力為重點,在促進職工素質全面升級,建立職工成果轉化機制,把職工技術核心競爭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3注重開發,暢通渠道,為促進職工人才成長搭建舞臺。
梯次開發,多層次優化保成長要堅持外部著眼于深度高效培訓,內部著眼于技術、設備、經營和政工等業務培訓,實踐鍛煉要著眼于群眾性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和標準化操作培訓,強化落實,注重效果,提升隊伍整體素質。要通過培訓培養和實踐鍛煉,實施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三條線”開發管理,尤其是在操作技能層面上,要開辟技能操作人員“冒尖”通過,自上而下設立的首席技師、主管技師、責任技師等高技能崗位,為人才成長打通渠道。跟蹤培養,全過程關注促成長企業可以通過“項目跟進”的方式,讓職工技術骨干跟著科研項目走,在項目運作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輪崗交流,全方位鍛煉快成長企業要有意識地讓技術骨干、技能人才進行崗位有序流動,在不同的崗位工作中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其綜合素質。
“知識改變命運,技術成就未來”?;鶎优嘤柟ぷ饕陨罨瘍炔糠峙渲贫雀母餅槠鯔C,以職工素質建設為重點,以增強職工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積極營造“全員培訓、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不斷推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活動的深入開展[3]。使職工通過更加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企業各項工作中去,為促進企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貢獻聰明才智。
本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綜合性的創新思維方式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機構和科研單位從事包括汽車產品在內的工業產品創新設計及相關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傳播設計、人機交互設計、環境與展示設計等領域的開發、研究、策劃、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本專業突出厚基礎、寬口徑以及多學科交叉培養的教學模式,主要學習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知識,接受工業設計的原理、程序、方法以及設計表達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適當處理工業設計與環境、用戶、市場、功能、造型、色彩、結構、材料、工藝的相互關系,并將這些關系綜合地表現在包括汽車產品在內的產品及服務設計上的基本能力。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具有改革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具有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具備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個人行為規范,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意識。
3.具有從事工業設計所需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了解相關的技術和社會發展趨勢;
7.熟悉工業設計相關的知識產權法規、安全及環保的政策、規范和標準;
8.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和職業發展學習能力,了解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和理論前沿;
10.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學制:4年,實行3到6年的彈性學制。
學位:工學學士。
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史、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設計心理學、產品快速表現基礎、產品造型材料與工藝、機械設計基礎、產品形態設計、系統設計。
從傳統意義上講,書法教學無疑是中國畫專業的基礎課,雖然各高校美術專業均開設有書法課,但書法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在大部分高校美術專業仍處于選修課地位,基本上徘徊在可有可無的教學邊緣。尤其對于中國畫專業,書法教學面臨的一些問題有待深入分析。
近百年來,隨著素描被引入中國,中國美術界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從當初人們歡呼“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到“幾十年來中國畫教育是失敗的”,其爭論的焦點說到底就是書法與中國畫的相互關系問題。實際上,學術界探討的不是書法與中國畫的關系問題,本質是中國畫的未來走向問題。從張彥遠的“書畫同源”說、趙孟頫的“以書入畫”說、八大山人的“書法用筆”說,到黃賓虹的“畫法即書法”說,都是中國畫發展史上重要的美學命題。
從本質上而言,書法與中國畫在生態上有極大的同類性,二者都在筆墨的世界里探索藝術的本原;從形態上而言,二者雖然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差異,但二者核心的黑白觀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從藝術載體上看,二者均以宣紙或絹帛為創作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的相關度;從藝術表達上看,二者在詩性與詩意的表達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從文化屬性的分類上看,二者均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性與特質。因此,書法與中國畫從來都具有不可割裂的關系。然而,隨著西方繪畫語言進入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的平衡從此被打破。中國畫更注重造型的現實讓書法與中國畫的親緣關系被強力分解。
中國當代美術對造型能力的考核與提倡,導致書法在中國畫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尷尬地位。近年來,以中國美術學院為首的專業美術院校大力提倡中國傳統文化進課堂,這種提倡往往以書法進課堂為主要載體,強調所有專業的學生均把書法作為基礎必修課。從課程上講,書法教學的某種回歸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重估,另一方面是對書法審美地位的重新定義。對于中國畫專業,專業美院往往把書法作為核心基礎課,部分院校在每學期前兩周開設書法課,開展基本的筆墨訓練,但其目的實質上與書法教學無關,而是以書法為載體強化學生對筆墨的熟練程度,書法教學實際上是缺失的。另外,部分綜合性大學開設有中國畫專業,并在美術學專業名下開設中國畫方向,但各高校因為師資配備的差異,在中國畫的教學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與專業美院相比,綜合性大學的中國畫專業難以設置人物、花鳥和山水三個獨立的方向,而是將這三個方向糅合在一起,部分高校采取三個方向的課程并行發展的方式,部分高校則以人物為主攻方向,花鳥和山水則成為了補充。而這兩類高校在專業教學中,往往采取與專業美院不同的方式,一般在每學期前兩周開設中國畫專業素描課程,主要為人物畫教學提供基礎性訓練。
無論是專業美院還是綜合性大學,書法一般在基礎課中會有體現,學分有多有少,一般不超過四學分。在這種以素描作為核心基礎的考核環境下,書法教學存在較大的障礙,主要源于學生對書法課程的不重視態度和書法教師在書法課程教學方式上存在明顯的缺陷。
從專業美院的書法教學現狀來看,幾乎所有的專業美院均開設了書法學專業,應該說,專業美院基本上完全具備了書法教學的師資力量。但是,書法專業教師往往拒絕接受其他專業的書法課程教學,或者不愿上其他專業的書法基礎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則使用研究生或者外聘的方式解決書法基礎課的師資缺失問題。換言之,專業美院的書法師資力量幾乎沒有在中國畫專業中產生作用。而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院或美術學院部分配備了書法教師,大部分尚未配備書法師資,在這種背景下,往往有兩種選擇:其一是由中國畫專業的教師或者學校其他書法愛好者擔任書法課程的教學任務;其二是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刪除書法課程,以免除尋找書法師資的困擾。在這種背景下,書法基礎課程的教學往往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書法教學對于中國畫專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間的親緣關系有待教育者進一步梳理與認識。
[1]李江英。論中國畫的書法性用筆。裝飾,20xx(4)。
[2]居瑢。中國畫教學中書法課程的教學思考。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xx(2)。
[3]曹桂生,崔朝陽。中國畫中的書法介入問題探析。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xx(2)。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企業技術工種人才短缺、部分管理專業人才過剩即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質量及學科專業設置問題的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已占高校畢業生的半數以上,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聯系極為緊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用人單位需求,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重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評價較高。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不斷縮減,高職院校要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生存、發展,必須以高質量就業贏得社會認可。故樹立質量意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在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根本。何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應由誰來評價?評價的標準、方式是什么?評價結果有何作用?這些是需要高職院校深入研究的問題。
所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就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衡量與評價。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一個發展的、立體的、動態的范疇。
我國高等教育走過了一個從精英人才培養到大眾化人才培養的過程。精英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學術精英,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標準就是學術性,追求卓越、造就精英是所有大學的奮斗目標。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才培養質量觀開始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多元化質量觀逐漸成為指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指導思想。
根據多元化質量觀,不同類型院校人才培養的側重點應不同,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共性標準。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應該涵蓋學術性標準、職業性標準和品德標準三部分。學術性標準,是指通過專業學習,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學術研究能力,包括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學術性標準主要針對本科及以上層次學生。職業性標準是學生適應職業崗位需求,能夠完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具有職業發展潛能。職業性標準涵蓋學術性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但更強調知識應用與技能操作,職業性標準是高職教育重點關注的要素。品德標準是學生的人格、道德品質滿足社會基本道德規范要求的程度。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學生還要具備特定職業所要求的職業道德。品德標準是任何類型高等教育都要重視的要素。針對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對人才培養質量鑒定的標準應有所不同。高等職業院校應重點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性,即職業性標準的達成度。
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將社會評價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將學生評價作為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高職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對市場的適應性和對功利性目標的追求。高職教育同社會需要、市場需求的結合程度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生命力,其教育質量要接受社會的評價,特別是用人單位的評價。高職教育必須實行開放辦學,學校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其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等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在市場標準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鑒定不應由院校內部做出。當前,各高校公布的質量年度。
報告。
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賣方制作的產品廣告,其可信度和社會公信力不強,沒有一所院校會把影響自身利益的重大質量問題公布于眾,這是關系到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當前,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各高校撰寫人才培養質量年度。
報告。
本意是要求高校重視質量但這種讓高校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會使高校質量報告越來越流于形式不能真實反映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評價應由外部機構組織、外部機構發布。外部評價是指政府、社會評估機構和用人單位等對學校的評價行為。在外部評價主體中,政府做出的評價只應限定于院?;巨k學條件的評價,也就是目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評估,這種評估是基礎性評估,是判斷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設置要求的根據。人才培養質量評估與基本辦學條件評估是不同的范疇,兩者的目的、評價指標、意義都相差甚遠。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應由專業機構、專業隊伍、科學的評價指標、完善的評價方法構成。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對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所做的調查與分析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能夠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高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社會滿意度。高??梢越⒆陨淼娜瞬排囵B質量跟蹤和反饋制度,根據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的意見,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高校自身所作的培養質量調查,只能作為第三方調查的補充信息,不能作為權威信息發布。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應由形成性指標和終結性指標構成。形成性指標是指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達成的基礎性條件,如院?;巨k學硬件條件,包括校舍、圖書、實驗實訓場所與設施等,還包括院校辦學軟件條件,如師資力量、教育教學成果、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科研水平及社會服務等。形成性指標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性條件,但不是決定性條件。一所院校的軟硬件條件并不能代表其人才培養質量??谷諔馉帟r期的西南聯大,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見基礎條件不能代表人才培養質量。終結性指標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結果性指標,主要包括畢業生就業狀況、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這三個主要一級指標。在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可分為若干二級、三級指標。筆者主要探討終結性指標。畢業生就業率、就業對口率、薪酬水平受社會產業結構、行業發展狀況、整體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只能部分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特別是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的滿意度是衡量人才培養過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校學生參與課程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最有發言權;畢業生思想較為成熟,又經歷了職場的初步鍛煉,對所學課程的重要性、所學知識的適用性、學校對個人成長的作用最有體會。用人單位可以橫向、縱向比較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時期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是畢業生質量評價的權威部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下頁表1所示。
在上述指標體系中,既有定量的統計數據,如就業率、對口率、離職率、工資水平等,也有定性的主觀評價,如滿意度、認同度、勝任度等,關鍵是要把這些指標根據其反映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程度賦予一定的權重。這些指標的得分總和被視為人才培養質量的定量數據,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用客觀賦權法給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可以對不同高職院校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同一所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進行評價。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無論是對在校生、畢業生還是用人單位的調查,都可采用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提高調查統計的科學性、便捷性、高效性。學校要收集學生的有效郵箱地址,要確保參與調查學生樣本數量達到有效比例,要通過qq、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提醒沒有完成問卷作答的學生打開個人郵箱中的郵件,點擊郵件中的鏈接進行網絡問卷作答。學生作答時,系統自動記錄及歸類作答記錄。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學生答卷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學校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也可以采取電話調查、座談會等形式,可以利用人才招聘會的機會向用人單位發放問卷。目前,針對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質量調查還沒有引起各院校的重視,各院校對用人單位的意見收集是零散隨意的,沒有進行系統的縱向、橫向分析處理,而用人單位的意見與建議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第三方專業調查機構進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可以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評價高職院校的一個重要參考,也是學生及家長評價院校、選擇院校、選擇專業就讀以及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的一個重要依據。作為高職院校,可以自身開展針對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以專業為單位收集畢業生、在校生、用人單位信息,根據評價反饋信息,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以畢業生就業質量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比較客觀、公正、準確地反映人才培養工作成效,可以促進高職院校重視專業建設,重視就業質量,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目標。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證明,而是診斷和改進,即評價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到問題和差距,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校人才培養的動力,提高教學質量。
總結:
一個好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建立在廣泛的支持和參與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對教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評估。將教師、學生、學校管理人員、用人單位、畢業生等都融入到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中,并通過評價反饋及時改進不足,才能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達到建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趙鐵,林昆勇.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教論壇.2011.
[2]謝斌,姚利民.試析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3.
[3]劉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
?
深入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理解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的深刻內涵,研究實施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是教育管理和評價領域面臨的新任務。分析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并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三維四度五育”融合為邏輯框架,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體系框架的初步思路,以期為開展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實踐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林夢泉,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北京?100083;
陳燕,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毛亮,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處項目主管,北京?100083;
任超,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處副處長,北京?100083;
梁梓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處項目助理,北京?100083。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同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全國教育大會、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教育要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如何檢驗和評價人才培養成效等重大問題,闡述了教育今后發展的道路、方向及戰略,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核心,明確了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國高校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有關專家在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學科評估體系,特別是在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評價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學習領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等有關文件基礎上,本文從立德樹人任務內涵、支撐體系、成效評價等視角出發,系統地、立體地思考如何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體系,為建立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提供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是站在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高度,就教育發展藍圖進行的戰略性描繪,做出的系統性謀劃。一是明確了教育發展的戰略性方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二是明確了培養人的戰略性布陣,強調育人要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是明確了培養人的戰略支撐體系,要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支撐體系,包括以思政教育為統領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等四個體系,強調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四是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戰略性落實機制,提出了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建立正確評價導向,檢驗育人內涵、育人體系、育人目標的落實成效。以上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系統性謀劃部署,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戰略布局,為我國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落實機制是影響戰略目標實現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正確把握立德樹人深刻內涵,形成教育評價正確導向,構建能夠促進以上四個方面良性運行的評價體系,是當前教育評價領域的迫切任務和使命擔當。
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人才培養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眻猿贮h的領導,首先就是堅持黨的思想政治領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管理全過程,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立德樹人關系到黨的事業后繼有人、代代相傳,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習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始終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四個自信”轉化為發展社會主義大學的自信,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才能讓人才培養工作始終按照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前行。
2.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人才培養要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并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明確了培養人的方向和目標,也體現了“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具體要求。青年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著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是國家培養新型人才的長遠需要,也是順應人的發展規律,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養、塑造良好品行的現實需要。因此,學習領會全教會精神,研究分析德智體美勞具體內涵,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教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教育的“九個要”,既包含了人才培養要下的“六個功夫”,也包含了人才培養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青年提出的四點要求也包含了這個精神,都對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提出了要求。一是在信念和品德上,要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使其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二是在“智”方面,要教育引導學生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要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勇于開拓,頑強拼搏,知行合一;要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三是在“體”方面,要增強綜合素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是在“美”方面,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五是在“勞”方面,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等。
3.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要構建高水平培養體系支撐德智體美勞高質量人才培養。
分析立德樹人基本內涵和要求,是研究立德樹人成效評價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三項基礎工作要抓好,即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教會報告進一步深化了有關要求,提出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這些關于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思想描繪了新的教育體系戰略藍圖和布局:一是要圍繞立德樹人目標,進行學科、教學、教材、管理四大體系的統籌規劃和總體設計。二是要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過程,這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三是要加強教育體系建設,遵循教育發展本源規律,厘清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五大基本功能的關系,明確人才培養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定位。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和目標;學科體系促進科學研究,它是人才培養特別是研究生培養的科研支撐;教學和教材體系是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石,其中教師是實現教學目標最關鍵的條件;而管理體系是對人才培養全過程起著監督和保障作用。四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為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任務,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學的制度基礎。在完善培養體系過程中,要不斷優化治理體系,鑄就大學學科持續發展的靈魂。
4.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人才培養要努力建設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興國必先強師。構建高水平培養體系支撐德智體美勞高質量人才培養,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是基礎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笨倳浀闹匾v話突出了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教師是人才資源,同時又肩負著培養人才的職責使命。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擔教育教學主體任務的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是學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是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造就。因此,在構建立德樹人教育體系中,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關鍵。我們需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更加重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總體要求上,要落實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要求,以及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個要求,打造一支擁有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扎實深厚的教學功底、滋養靈性的以德施教的教師隊伍。在外部機制上,要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保障環境,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實踐路徑上,要牢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師德師風,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教師的評價上,要突出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克服教師評價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合理把握定量指標和定性事實評價的平衡,引導教師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一)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的戰略轉型與成效評價。
1.高等教育評價的戰略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教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以“五唯”為特征的,采用少量學術指標進行教育排名和評價的方式,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導向,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樹立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需要理念和行動的戰略轉型,特別是對高等教育水平類評價的戰略轉型迫在眉睫。一是評價導向轉變。評價導向應向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方向轉,聚焦人才培養成效。二是評價內涵轉變。評價內涵應向更加關注教育規律、教育成果和服務貢獻方向轉,應尊重地區特色,解決中國問題,不局限于少量國際易用指標。三是評價方式轉變。應從以定量為主的評價方式向定性定量科學結合的方向轉,合理應用同行評議方式和計量評價方法,融合主、客觀優勢,采用“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四是評價理念轉變,對基于少量定量指標的大學學科排行的認識要向理性方向轉,應全面分析其評價體系,是否存在“四唯”?是否體現立德樹人成效?是否體現思政教育情況?應理性研判其評估結果,“不迷信”,不盲用。研究以上轉型,共同探討建立中國特色、影響世界的評價體系,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提升,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發出中國聲音都具有重要意義。
2.成效評價的意義和作用。
當今,教育評價存在多種方法,各種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合格性評價主要檢驗辦學的基本條件和基本質量;教育認證主要診斷辦學過程質量保障的可持續能力;水平評價主要關注辦學取得的成果情況和質量的高低;成效評價與水平評價接近,包含了檢驗辦學貢獻度和目標達成度等功能,有關專家認為水平評價可作為成效評價的方式之一;績效評價是考察辦學資源投入形成的產出、效益的情況,建設成效是績效評價的基礎。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來監測、跟蹤辦學情況、建設效益和發展狀態,檢驗任務完成情況,研究辦學內在規律。
由此可見,成效評價是檢驗目標性明確的大學學科建設成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鼓勵第三方獨立開展建設過程及建設成效的監測評價”,這些都體現了教育成效評價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思考。
研究成效評價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扭轉教育評價不科學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的迫切任務。明確立德樹人內涵是研究和分析成效評價的前提,人才培養成效是大學學科立德樹人的成果、效果,以及治理體系促進持續發展的能力。人才培養成效評價,是對成效價值的研判。由于成效評價具有較強的對成效價值的認定和導向作用,因此成效評價也是大學學科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等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育根本任務新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主要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因此,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成效重要組成部分應包含“培養的人”的產出成效和形成持續培養質量保證的支撐體系成效。其中,產出成效的重點為人才的德智體美勞培養成效,支撐體系成效主要為支持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建設效果等成效,兩個方面構成了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體系框架。我國重點學科建設評價、學科評估、專業學位水平評估,積累了許多創新性成效評價經驗,如建立了人才培養“三維度”質量評價、師資結構質量評價、不唯論文學術評價、學科社會服務貢獻評價、強化職業發展質量和特色研判等評價模式;創新了處理規模和質量關系的代表性評價、認定跨學科成果的“歸屬度”方法、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等評價方法,這些都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成效評價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借鑒。下面分三部分,從培養人的產出成效和支撐體系效果兩個方面,就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體系框架和內涵進行初步探索。
1.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探索“三維四度五育”融合考察人才培養成效。
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引導高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程進頭腦,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著力培養信念堅定、勇于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等方面取得成效。
前面提到成效評價是反映立德樹人效果的重要方式,然而用什么視角來分析正確政治方向指引下的立德樹人成效,是教育評價面臨的新挑戰。作為筆者系統學習全教會等有關文件精神的體會,這里提出按“三維四度五育”融合的邏輯框架,進行成效分析?!叭S”是指人才培養的“教學培養過程、在學期間和畢業后職業發展”三個過程或階段,強調成效評價的全過程。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首次將“畢業生發展質量”納入評價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三個維度來考察人才培養的綜合質量,強調了人才培養成效要從人才培養過程和發展的全程進行考察?!八亩取笔侵溉瞬诺摹俺砷L度、貢獻度、支撐度和發展度”,體現成效評價的導向?!八亩取睆娬{了人才培養成效要從多個視角考察,“貢獻度”和“發展度”是教育成效評價的基本視角,而“成長度”和“支撐度”是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突出特征。其中,“成長度”是指人才成才的成長幅度,特別是指通過培養,受教育者在學期間的獲得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成長變化的情況,可通過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間的獲得感等來評價成長幅度。成長狀態和成長幅度綜合研判,才能全面真實評價大學學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受教育者的獲得感及成長幅度是人才培養評價的新課題,需要深入研究?!柏暙I度”是指人才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貢獻的程度,解決中國問題和人類共同發展問題的情況?!爸味取笔侵溉瞬排囵B體系具備的資源質量和支撐人才成長的效果?!鞍l展度”是指培養的人才畢業后職業發展能力和狀況,以及支撐體系確保高質量培養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拔逵笔侵浮暗轮求w美勞”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體現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具體內涵?!拔逵笔橇⒌聵淙藶楹诵牡娜瞬排囵B對“育人育才”的具體要求?!叭S四度”提出了應在人才培養三個過程中,從四個度來有效檢驗培養成效,而“五育”則是明確了四個度應檢驗的具體內容,這便是“三維四度五育”的融合關系。下面以第一部分分析的“五育”基本要求為依據,探索“五育”成效評價的具體內涵。
2.聚焦德智體美勞培養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聚焦“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關注學生“五育”的全面發展,聚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戰略目標。人才培養從“三維四度”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培養成效,對“五育”內涵的考量,要聚焦全教會精神的“九個要”“六個下功夫”的實施成效。以下是“五育”在人才培養成效評價中的一些思考。
一是在德育評價方面,應加強對培養人才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思想品德等方面總體狀況和成長變化情況的考察,增強“育人”效果評價??赏ㄟ^黨建、品德、思政教育的客觀主觀表現和成果信息,在校生和雇主問卷調查,以及全面的德育案例等,來考察培養人才的遠大理想、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情況,如培養的人才服務“三區、三州”等地區脫貧攻堅的貢獻情況。在培養過程、在學期間,德育評價可考察人才的現狀和成長情況;在畢業后,仍然需要考察德育的狀況,可通過雇主問卷調查等方式,檢驗畢業生在德育方面的社會貢獻度。
扶貧。
攻堅等方面做出的智力貢獻,統籌考察人才培養的貢獻度和發展度。
三是在體育評價方面,關注健康教育意識、體質增強、人格健全、意志堅毅的現狀和成長變化情況??赏ㄟ^培養過程檢測和具體實例呈現體育成效。體育成效可以在在學期間和畢業后體現。有些學科領域體育成效還可呈現為貢獻度。
四是在美育評價方面,關注美育素養、文化素質獲得情況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情況,關注美育教育的成長度和滿意度??赏ㄟ^培養過程監測和具體實例呈現美育成效。比較而言,美育成效重點在于在學期間的成長度。
五是在勞動教育評價方面,考察人才的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以及參與社會勞動實踐、創造性勞動等成果??赏ㄟ^在校生、畢業生、雇主問卷調查等方式,以及通過培養過程監測和具體實例呈現勞動教育成效。
以上分別分析“五育”成效的具體內涵,是從五個方面來呈現人才培養成效,但并不意味“五育”的各個方面成效是孤立無關的:一方面,人的五育的成長具有內在相互影響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五個方面也存在多組合關系,“樹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智體美勞是體現人才培養“樹人”的基本素養,德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幾個方面不是孤立的,立德決定和貫穿各個方面。
從“三維四度五育”融合探討人才培養成效及其評價,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和邏輯性意義?!叭S”強調了成效應考察人才培養全過程,更強調畢業生職業發展及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情況,改進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成效主要關注培養過程的思路,更加符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的教育方針;“四度”體現了成效評價的導向,如“成長度”和“支撐度”呈現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貢獻度”和“發展度”檢驗人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點和程度;“五育”則是檢驗人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具體內涵?!叭S四度五育”融合的理念,擬勾畫一個立體的、邏輯關系合理的成效評價邏輯框架,為踐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在落實機制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3.綜合考察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撐作用,檢驗立德樹人持續提升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都涌焱七M教育現代化實施。
方案。
(2018–2022年)》提出,要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于學科、教學、教材和管理體系當中,深入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這些系統的舉措是建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戰略性謀劃。建立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成效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學的制度基礎。因此,檢驗培養體系支撐立德樹人的效果,是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檢驗則是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重要課題。
一是在總體要求上,應強化對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等支撐條件投入和效果的考察,特別是辦學的政治方向、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設及其效果和收獲。二是在多元體系上,應考察體系協同機制轉化為育人育才的有效性。全面考察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特別是思政課程與教學體系等內涵和結構是否堅持立德樹人要求,以及轉化成人才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等的作用與效果等情況;考察培養。
方案。
是否關注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基礎設置、學生服務情況,實現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效果。三是在教師教學上,應關注師德師風傳承和師能傳遞成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和對思政教師的“六個要求”為根本遵循,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關注師德師風正反案例,綜合考量師德師風建設成效;借鑒學科評估等師資結構質量評價經驗,探索“破四唯,立多維”方法,重視教師教學品德影響和教學技法等師德師能的綜合考察;突出師德師風建設機制和傳承效果、師能的傳遞效果;把學生成長度和對教師滿意度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四是在支撐條件上,應強調硬條件支持成效。應科學研判平臺、基地條件、學術發表、科研項目等融合支撐人才培養的機制和效果;應重視對學生參與針對性科研、從科研活動中獲得能力提升、創新素養提升和受益程度等方面的考察;更加突出高水平科研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支撐作用。
上文對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進行了初步探討,給出了成效評價體系框架性內涵,針對不同組織主體、不同對象和不同階段,可以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方法來實施成效評價。以下是成效評價組織的“三結合”建議。
一是內部和外部評價結合。高校根據需要自主組織的成效評價屬于內部評價,除此之外屬于外部評價。內部評價具有明顯的特征和優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辦學單位自主開展的檢驗和評價,是檢驗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有效舉措。內部評價能夠較真實地檢驗和診斷立德樹人支持體系的建設情況和效果,并針對診斷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外部評價與評價主體和評價需求有關,外部成效評價更關注以上評價內容的成果性、成長度、貢獻度和發展度的評價;外部的教育認證雖然不是直接和主要關注成效,但教育認證可對人才培養支持體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續保障質量的趨勢和能力進行現場診斷、研判,提出改進舉措。
二是個體和群體評價結合。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成效可分為個體和群體成效。個體是群體的基礎,群體是個體的集聚和成效的總體表征。因此在檢驗成效時,要注意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成效考量結合,更加關注總體情況。
三是客觀和主觀評價結合。主觀和客觀評價結合是各類評價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把握主、客觀評價的關系,如何合理應用主客觀方式,是教育評價面臨的共性問題。在當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領下,堅持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等新要求,主觀評價將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學應用同行評議等主觀評價方法,提高主觀評價的誠信度、可靠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建議一是可采用基于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方式,克服單純的主觀、客觀評價的不足;二是可采用典型案例式的專家研判方法,呈現大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實際貢獻,呈現辦學特色;三是組織同行評議時,應遵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等評價規則,加強專家培訓,提高同行評議的正確導向性、科學性和可信度。
本文分析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對建立高水平人才培養支撐體系進行了結構性分析,認為人才培養成效評價是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從“三維四度五育”邏輯框架,探討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分析了“三維”全過程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重要性、“四度”人才培養成效評價的導向性、“五育”成效評價的具體要素,分析了“五育”的內在關系,并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三者在成效評價中邏輯關系。鑒于本文提出的“三維四度五育”融合的成效評價方法具有一般性意義,并非針對某一個評估項目,因此最后就如何應用“三維四度五育”成效評價設計框架,組織實施成效評價,促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給出了“三結合”的實施建議。本文是在學習有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成效評價進行的初步思考,以期對立德樹人的成效評價做出努力,供教育評價研究和實踐者參考。
公司“xx”期間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終身學習、全員培訓的思路,通過構建符合公司實際的現代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大規模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富有創新精神,能夠防范經營風險、應對復雜局面的經營人才隊伍;一支職業素養好、市場意識強、熟悉電網企業經營管理業務、堅持并實踐公司發展戰略、執行力強的管理人才隊伍;一支理論扎實、作風嚴謹、具有技術創新和科技攻關能力的技術人才隊伍;一支愛崗敬業、技能精湛、勇于實踐、一專多能、作風過硬的技能人才隊伍。
到20xx年底,公司系統員工隊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的比例達到25%,人才密度達到0.80。企業經營者、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到20xx公司人才培養方案、50%和55%以上全員培訓率達到95%以上,各類員工的思想道德素養、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崗位適應性明顯增強。
加大各類優秀人才培養力度,公司培養選拔100名優秀經營人才、500名優秀管理人才、500名優秀技術人才和1000名優技能人才。
在支撐電網建設與發展、提高電網運行控制水平和推進電網技術升級等重點技術領域,重點培養2-3名后備院士人才,培養300名創新型優秀拔尖人才,新增國家級專家150人,公司系統進入國家級人才庫的專家力爭達到300人以上,形成以院士和知名專家為核心的創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隊伍。
加大引進和培養公司緊缺專家人才的力度,5年內引進和培養500名金融、保險、法律和財務等高級專業人才,滿足公司業務拓展的需求。
根據特高壓電網工程建設的要求,加強特高壓科技人才的培養,5年內滾動培養20xx名能夠承擔特高壓電網技術研究、設計、建設、生產運行、維護和管理等專業人才。
6、西部電力企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每年從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選拔40名有培養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術人才,進行針對性的集中強化培訓,并對口派遣到東部發達電力企業實踐鍛煉。加大對西藏公司人才幫扶力度,每年選派10名優秀技術和技能人才進藏擔任培訓師,開展對口培訓,為西藏公司培養技術和技能人才。
以開展“愛心活動”、實施“平安工程”為載體,積極培育國家電網文化,建設學習型班組;加強基層班組建設,大力促進在崗學習和現場培訓,開展公司系統所有班組長的輪訓工作。
加大農電工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電工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開展對所有農電所長的輪訓工作。到20xx年底,農電工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為努力提升醫院的學科水平和綜合能力,讓我院一些??茖W術水平完成三、五年內,在市、省內形成優勢和特色,造就一批技術精湛、作風過硬的盛市醫學重點人才,經醫院重點???、重點人才評審領導小組審定,決定對省重點???、市重點學科,和院重點??平ㄔO和盛市、院級重點人才,加強扶持力度并制訂實施辦法如下:
1、盛市級重點學科、重點??平o予上級經費數額相等資金匹配。(并視學科發展情況可適當增加)。
3、重點??崎_展重大新業務所需設備及病人醫療費用醫院將給予支持。
4、基礎資金的支出用于科室的業務發展和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課題調研、資料費、提供出國考察經費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沒有可持續的業務培訓工作,就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近年來,農發行的各項業務發展較為迅速,基層員工作為各項政策、制度辦法的執行者,始終站在各項業務發展的最前沿。肩負著農發行信貸管理、風險控制、安全結算、創收爭效的神圣使命。農發行要生存、要發展、要壯大,加強基層員工培訓工作,提高基層員工的整體素質,以適應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積極做好基層員工培訓工作已成為農發行業務發展創新的第一要務。
基層員工中存在年齡結構偏高、高等教育與現崗位專業不對口、綜合能力強的員工少、自覺提高素質意識不強、職業危機感不強等特點?;鶎有性趩T工培訓過程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領導干部重視程度不夠,執行力不強。
基層領導干部對員工業務培訓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培訓效果。有的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沒有建立嚴格的培訓。
計劃。
和培訓目標,培訓工作抓得不嚴,做的不細。各項培訓工作制度落實不到位。有的領導干部認為員工培訓工作是上級行的職責、培訓教育工作依賴于上級行組織的培訓班和其它方式。還有的領導干部雖然意識到員工培訓工作的必要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培訓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現象。
(二)基層行員工培訓工作存在“三個單一”現象。即: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單一,培訓人員單一。
1.培訓方式單一:基層員工培訓方式多以講解為主,講解者通常是簡單地傳達文件內容,很少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形式傳統,內容空洞,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參訓者一時難以做到消化理解。
2.培訓內容單一:培訓內容局限在業務知識和理論學習上?;旧鲜亲錾秾W啥、干啥教啥。培訓所涉及的知識面很窄,與業務知識相關聯的法律法規、企業文化、禮儀規范等相關內容極少涉及。業務培訓存在被動性,個別時候是因為新業務已經發生了,才組織員工進行學習,跟不上業務發展的速度,培訓內容缺少前瞻性。
3.培訓人員單一:一是基層行員工培訓內容界線較清晰,以專業為主,即會計人員學習與會計有關的知識,信貸人員學習信貸方面的知識,通常領導干部在傳閱文件時就已經分清楚了。導致會計人員不掌握信貸政策和信貸流程;信貸人員不懂會計基本制度規定。削弱了彼此監督力度,培訓工作缺少系統性,受訓人員缺少全面性。二是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鶎有型ǔS檬遣还芩礁叩?一律“一刀切”,接受“一把尺子”教育,“跟不上”和“吃不飽”問題也隨之產生。
(三)師資力量不足,教育經費緊缺。
當前,農發總行為提高員工綜合素質,采用舉辦培訓班,網絡教學,電視電話等多種教學方式,向基層員工傳授普及相關知識,這一方法使基層員工愛益匪淺。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能夠參加上級行培訓班的人員少;二是網絡教學連接局域網,每個單位只有固定的一、二名業務骨干參加培訓,其它人員不能隨便登錄學習,三是電視電話教學時間固定,學習時間往往與一線員工對外營業時間發生沖突,只有少數非臨柜人員才能參加學習。因此,基層員工培訓目標的實現,主要是依靠基層行自身完成?;鶎有袥]有專門從事人力資源培訓工作的人員,員工的培訓工作由各部門主管兼職完成,一方面各位主管都有一份工作在身,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備課;另一方面受自身學識水平的約束,實施各種培訓時,很難達到專業師資水平?;鶎有薪逃涃M提取后向上級行繳存80%,以基層單位年工資總額75萬元來計算,年教育經費提取額為18750元,年上繳額15000元,留存使用的經費每年約3750元。剔除一些相關單位舉辦的強制性參加的培訓支出,實際用于基層行的經費人均不足100元。有限的經費縛了基層行手腳,師資力量不足問題一直沒有妥善解決。
(四)只培訓不檢驗,培訓效果難以實現。
各基層單位人員比較少,按專業進行培訓,人員就少之甚少。加之年齡差異,健康狀況差異,學識水平差異,培訓效果不盡相同。由于基層行人員少,任務重,員工沒有待崗情況。各行存在只培訓不檢驗學習效果情況,形成了學與不學一樣,學好學壞一樣,學習效果難以顯現。
(一)強化領導干部思想認識,將員工培訓質量與領導干部考核掛鉤。
農發行生存、發展,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身優勢,提高競爭能力。而競爭能力的提高取決于是否擁有各種優秀復合型、專業型人才,是否擁有優秀團隊。培訓正是我們培養人才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領導干部要提高思想認識,著力抓好員工的培訓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確定合理的培訓目標,實施有效的培訓措施,將培訓工作抓細抓實,員工業務培訓的質量不僅取決于自身的能力和態度,更決定于領導干部落實執行力的強弱上。將員工培訓質量與領導干部的考核掛鉤,增強執行力。
(二)從改變培訓方式著手,力爭培訓內容豐富多彩。
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由于員工的崗位不同,年齡不同,學識水平不同,培訓的形式也應該靈活多樣。培訓實施者應結合本單位的特點,在培訓方式多樣性上動一番腦筋,做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一方面要積極探索以崗代訓的員工培訓方式,采取師徒結對以老帶新,相教助長的方式學習;另一方面要在集中學習培訓時采取案例分析法,講授法、演示法等多種形式,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化,做到通俗易懂,便于消化。
在培訓內容上要做到豐富多彩,一是要根據業務發展設置培訓課程,要具有前瞻性,明確培訓的重點和目標,變被動為主動,保證培訓工作的循序漸進,井然有序。二是要根據員工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培訓工作越到位,培訓的積累就越高,常規培訓的需求就越少,而個性化的培訓要求越會凸顯出來。結合實際環境,滿足員工個性化需求,將培訓向深度拓展,向細節延伸。同時要與創建“服務文化、素質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相結合。
(三)強化師資力量,做到內外資源結合,確保培訓工作持續發展。
一是在內部重點加強基層行內部師資隊伍建設,定期培訓,動態管理,推行任課教師優勝劣汰、競爭上崗制度。二是在外部定期聘請專家進行講學,豐富員工知識結構,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三是優化經費資源配置,實行教育經費留存比例與教育培訓效果相掛鉤,獎優罰劣。使基層行培訓工作又好又快持續發展。
(四)建立培訓檔案,將培訓效果與員工績效工資掛鉤。
根據實際培訓情況,指定專人建立員工培訓檔案,詳細記載員工接受培訓的內容、時間和結果。定期對員工受訓效果進行考核??己藘热輵譃榛局R、基本技能、案例分析等方面。通過考核來判斷員工是否學到了知識,是否掌握了工作技能,是否能有效地將培訓內容運用到工作當中去,而不僅僅是頭腦中,杜絕高分低能現象發生。并將考核結果與員工的績效工資掛鉤,做到獎優罰劣,督促員工認真學習,實現員工綜合素質穩步提高的目的。
摘要: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對于提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競爭力、落實高教強省戰略、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構建評價體系的同時,提出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客觀的選擇評價主體、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取代“統一化”的評價標準、評價考核時應注意及時反饋結果。
關鍵詞: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一)從宏觀角度上看,是提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競爭力的需要。
創新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關注。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解決社會就業、加快技術創新及提高生產力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創業觀察項目(gem)中國報告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業活動活躍程度與gdp增長率之間有正相關關系。
我國創新活動對經濟增長與就業促進作用的凸顯,已經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確立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又要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型人才。高職院校作為為一線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其招生規模與其他類型高校已基本持平。因此,加強高職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提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競爭力以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從中觀角度上看,是落實高教強省戰略的需要。
200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按照黨和國家“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教強省的重大決策。通過高教強省,到2020年黑龍江省高等院校在一些重點領域將成為培養和造就國內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及優秀技能人才的搖籃,成為知識創新和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中心,成為推進文化大發展的陣地。同時,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高高等院校服務能力,提升人才創新能力,加大貢獻率,全面實施“五個服務計劃”,即新農村建設服務計劃、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服務計劃、校企共建工程研發中心服務計劃和高等學??萍汲晒D化服務計劃。通過實施“五個服務計劃”,充分發揮人才在推進發展中的作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引導高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
毫無疑問,在實施高教強省戰略過程中,高校責無旁貸,高職院校大有作為。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具有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但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出現了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外延發展與內涵建設、技能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等諸多矛盾。
現在,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發展戰略,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在穩定招生規模、穩步提高大眾化水平的同時,把提高辦學水平、教學質量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作為核心任務,加快實現從規模擴張、外延發展向質量提升、內涵建設的轉型,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步伐,著力培養創新人才,從而承擔起“高教強省”的責任和義務。
(三)從微觀角度上看,是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需要。
經過30年發展,高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作用。但是,從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驗收情況來看,雖然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如何深化內涵建設成為新的現實問題。
高職教育一直強調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無不圍繞動手能力來設計。由此展開,在內涵建設上高職院校特別注重工學結合模式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但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行業企業需求,僅僅培養技能人才是不夠的,用人單位開始更多地需要“四會四精”的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即所培養的人才要“會設計、精工藝,會安裝、精操作,會創造、精業務,會溝通、精管理”。這在客觀上為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此,構建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對于培養高技能創新人才至關重要。
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要由教師、學生、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生家長、成功人士等多個評價主體構成。評價項目包括:課程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方法、創新意識、創新活動、實踐能力等。評價方法分為兩種,一是劃分為百分制的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二是劃分為a、b、c、d四種等級。具體見圖1。
(一)評價主體的選擇要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評價主體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評價目的,也決定了不同的評價結果。評價主體容易受到暈輪效應、寬大效應和近因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評價結果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嚴重影響評價質量。因此,在選擇評價主體時要具有客觀性。
(二)要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取代“統一化”的評價標準。
能否準確形成和充分運用評價結論,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關鍵。對于高技能創新人才而言,每個人的智力、特長不同,不能用固定統一的標準來測試和評價。因此,在評價后取得“不合格”和“d級”成績的學生,說明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個體的培養。
(三)評價考核時應注意及時反饋信息。
許多學校在考核完畢后,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敢或不愿意向學生提供考核結果的反饋,結果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學生對考核結果及其這種考核評價體系產生猜疑和不滿,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生管理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軟件服務外包人才的特殊性,對該專業的學生管理模式也應有所不同。本文以南京林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服務外包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與其他專業在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別,提出了一些培養管理該專業學生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管理模式。
基金項目:南京林業大學20xx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題“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學生管理模式研究”(20xxzx06)。
作者簡介:韓自存(1974-),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南京林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教學改革。20xx年9月,南京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軟件名城”稱號,南京以“一谷兩園”(中國軟件谷、江蘇軟件園和南京軟件園)為核心,打造以“軟件產業集聚區”為特色的世界軟件名城。南京憑借著地域優勢,擁有眾多軟件領軍企業如中興通訊、華為、亞信聯創等知名軟件公司,集中了數10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科教優勢明顯。
20xx年,教育部、商務部聯合發文(《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5號),號召全國高校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20xx年,開始在江蘇省、浙江省開展服務外包人才試點工作(《教育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在江蘇、浙江兩省開展地方高校計算機學院培養服務外包人才試點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34號)。為推進江蘇省地方高校計算機學院轉型,深化地方高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服務外包人才,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江蘇省在部分地方高校開展計算機學院培養服務外包人才試點。20xx年,南京林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正式作為江蘇省首批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試點高校之一,并于20xx年9月正式開始首屆招生。
20xx年6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蘇省商務廳、江蘇省教育廳共同主辦的中國國際服務外包合作大會現代服務外包人才戰略研討會上,江蘇省教育廳就江蘇省高校進一步做好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是江蘇省南京市深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高起點、高標準謀劃與推進現代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舉措。它旨在通過政府組織,高校、企業和培訓機構共同參與,構建“四位一體”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制,拓展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思路及模式,努力實現服務外包人才的無縫對接,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的新一輪發展。對各服務外包試點高校提出的三點要求:(1)進一步重視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工作,提高高等學校服務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能力;(2)進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積極推進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3)專兼結合,進一步加強高水平的服務外包師資隊伍建設。
二、高校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服務外包在我國屬于新興的產業,在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高等教育在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高等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積壓許久。高等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陣地,但由于多種原因,比如市場發展速度遠遠高于高校知識結構調整速度。與企業運營相比,高校在專業結構調整、知識結構更新等方面要滯后于市場節奏,高校更多關注的是基礎理論鋪排和專業知識架構,加之高校對老師的考核機制傾向于科學研究,而科研管理者所謂的科研均習慣于論文數量、質量,科研項目等容易管理的量化指標,使得高校老師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關心教學,不可避免地就出現了“重論文輕工程”,“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如此,高校和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需要方面無疑就產生了縫隙。()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的高校擴招,也使高校的師資力量和有限的教學資源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經過近20年的累積,出現了今天的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1)校企脫節問題。高校與服務外包企業、服務外包培訓機構的接觸較少,不了解產業和行業的發展狀況,無法和外包企業零距離對接。(2)專業知識跨度大,難以駕馭。由于服務外包業務的知識涵蓋計算機、管理、金融、物流、外語等多個專業領域,專業跨度大、內容龐雜。(3)校企缺乏長久合作機制。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需要“校培合作”“校企合作”,但大多數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合作缺乏共同的利益點和長久的合作機制,導致合作關系很脆弱。而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提供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實習等方面,合作不夠深入。(4)服務外包師資缺乏。許多學校的教師、學習工作經歷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外包企業中工作的經歷,只能講授空洞的理論,缺乏實際操作能力。(5)外語障礙,跨文化交際能力差。除了學生自身業務素質較弱外,語言和交流障礙也不容忽視。作為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包方的國家一般是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日本等國,由于語言與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我國企業很難與發包方溝通,獲得大訂單的機會很少。
以上問題雖然沒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但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經驗、較高的學習能力和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而后面幾點都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主要從學生管理工作方面,介紹我們的幾點管理經驗。
三、我校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的研究。
傳統的本科生管理模式中,負責學生工作的主要由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班主任和副主任(可以由研究生或高年級的品學兼優學生擔任)組成,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評獎評優、違紀處理、勤工助學、社團管理、社會實踐、發展入黨、推薦就業等。而專業教師負責專業授課、專業指導、學科競賽、學術報告、本科生創新(創業)項目申請與指導等。由于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不同,工作過程中,雖然偶爾也有需要協調,但多是各行其道,缺乏溝通。在某些具體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短接,甚至“兩不管”的問題。本課題中倡導學工與教學密切配合,以教學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為首,以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學生干部為輔,實現針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目標的新的管理模式。
1.實現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聯合管理。在信息學院院黨委及分團委領導下,在學院職業發展協會中成立一個活動部,專門配合服務外包專業進行教學管理工作。形成由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的管理團隊,不定期地向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或分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匯報工作。如此,可達到學生工作部門與教學部門互相聯合,互通消息,取長補短、密切聯系。
2.加強學院與校企合作單位的聯系。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近年來注重加強和企業的合作,信息學院已先后與深圳怡化電腦有限公司、江蘇省高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加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單位簽訂了就業實訓、社會實踐基地協議。
專門針對服務外包專業學生,在加強與合作企業的聯系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邀請一些知名企業家、項目經理、資深工程師、項目培訓師等走進大學校園,把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安排到企業實訓,感知企業文化和企業運行流程,分年級分層次開展工作:
針對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主要通過入學專業介紹、導師指導及副班主任交流,增加對專業的認知,提高專業興趣;通過安排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實踐類團隊,讓大一新生提前感知企業文化和了解企業運作流程,為后期的自我專業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從20xx年起,我院正式建立軟件工程(嵌入式培養)本科專業,該專業與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niit)合作培養,采用niit的課程體系,培養軟件服務外包類人才。安排印度籍外教rupali來我校授課,開設編程邏輯與技術(plt)、sql數據庫、java、c#等四門課程及相應的實訓項目。
針對二、三年級的同學,通過舉辦計算機專業技術類講座,如“it沙龍”系列講座等,加深學生對專業前沿的認知和了解,培養學習能力;通過與專業教師的聯動,通過“以賽促學”的競爭機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內的各類專業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及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我院已和niit(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我校簽訂本科軟件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每年寒暑假安排二、三年級的學生去niit進行實訓,學生反映效果很好。
針對四年級同學,通過政治學習、主題班會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加強對應聘技巧、就業安全的教育,同時配合系組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為幫助學生順利畢業打下良好基礎。
3.通過“傳、幫、帶”進行專業引導。通過專業競賽團隊的組建,將研究生、專業競賽獲獎選手、專業技能過硬的學長介紹給低年級同學,通過“朋輩”的示范作用,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激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院里還通過“青春演播室”、優秀校友報告會、座談會、課程設計輔導及專業實習實訓輔導等形式,為他們溝通搭建平臺,實現“傳、幫、帶”。
4.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實現“獎”、“懲”一起抓。為了鞏固優良院風、學風,院里在進行評獎評優、推薦入黨、推薦社團主要干部、推免研究生時,除了考慮學生的學分績點排名外,還優先考慮那些在全國、省內專業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并在院里進行大力表彰。同時對那些成績差、經常曠課的同學,在推薦入黨及社團職務調整過程中,實行“一票否決制”,在院里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我校高度重視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自今年8月29日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啟動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以來,學校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講解并布置20__版人培方案制定工作。
在10月10日的全校教職工大會詳細解讀了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和各二級學院分別組織相關負責人到政府機關、同類院校、企業進行調研及召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座談會、研討會40多場次,下發各類學習文件30多份。
2、《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意義及總體要求?
本次人培方案制定是大改,不是在原來基礎上修修補補,要為轉設后新的廣州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各部門、各二級學院在制定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把“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與學校提出的培養“基礎知識較扎實,信息化素養較高,實踐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
3、《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和課程體系是如何設置的?
其中通識課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由教務處和通識教育學院研究后統一安排;。
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三部分;。
拓展課是由學生參加本專業或本學院或跨學科的教師工作室、學科專業競賽、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或選修全校開設的其他課程獲得學分。
4、《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及實施工作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在“對標”方面:要把20__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作為本次人培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據,但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和課程設置上要結合學校實際,切忌生搬硬套。
本次“指導意見”對思政課安排了一定實踐教學環節,學校將與通識學院一同落實好實踐環節的具體實施方案及考核方式。
在教學大綱制定及教材選用方面,要求各部門、各二級學院改變以往根據教材寫大綱的做法,嚴格按照“確定知識點—設置課程—編寫大綱—編寫講義(制作課件)—選用教材(指定教學參考書)”的步驟實施。
在課程考核方面,要結合課程實際,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
在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要明確設置各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校外實踐環節,并將各項實踐環節落到實處。
鼓勵各課程結合自身特點開展項目式分組教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團隊方式完成項目調研或工程(專業)實踐,撰寫調研報告或項目總結并制作ppt予以匯報,把項目的實施過程、總結匯報及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
5、對于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20__版人才培養方案》有哪些新的舉措?
新版人培方案在第六學期安排了4周專業實習時間,學生可以在企業連續實習二個半月左右;第七學期后半段安排了8周時間,用于各類考證培訓、實習、專業綜合訓練、創新創業活動及畢業論文開題等環節。兩個集中時間段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造了條件。
學校計劃從下學期開始,在第11周設置“三全育人”活動周,用于學生各類素質教育的開展,由教學與學術事務部、學生工作部負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正日益為社會所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涉及政府調控、社會經濟發展、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著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為此,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把握時代脈搏。透徹理解新世紀的人才標準。
(二)符合高校實際,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在人才目標定位上.高校應把握好人才培養的總體品質與規格,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類型,培養研究型、復合型、應用型等不同規格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各種人才的不同需要。開創出一條促進畢業生就業的路徑來。當前不少學校片面追求高層次。盲目地追求??圃盒I究?、本科院校爭上碩士點、博士點。在追求高層次辦學過程中,一些過去十分有專業特色或專業優勢的學校放棄了自己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的雷同。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綜合大學為例.地方綜合性大學由于辦學歷史、生源狀況及地域條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綜合性”兩個特點。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具體需要,結合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培養本地區所需的各種各樣的實用人才。
(三)轉變教育觀念,體現以人為本、人職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與精英階段人才培養的主要區別是擺脫了單一的精英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市場需求是多樣化,不同社會職業對畢業生素質要求不一樣。如果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以人為本、人職匹配的思想,根據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狀況,按照社會職業的需要.進行不同職業目標的培養,不僅大學生的德、智、體等諸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大學生個體的潛能和差異性也能夠得到發展,這樣的畢業生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社會職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職匹配、順利就業。"。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我國高校本科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學科本位”理念來構建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的專、深、尖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社會需要大量同類型、同層次人才的背景下.為社會輸送眾多高級專業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時期,伴隨產業結構由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轉變.社會對人才需求不再單一,而呈現出多規格、多類型、多層次的需求態勢。如果再沿襲單一以“學科知識”為理念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忽視學科專業發展的廣度與交叉融合性.必然會導致培養的人才知識面過窄,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因此.當前高校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和大學培養目標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平衡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教學計劃.而教學計劃的核心是課程。所以,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是否科學、合理對大學能否高質量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我國現行本科課程體系的弊端表現為:普遍側重于必修課程。忽略了選修課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論,輕實踐;各類專業劃分過細,相關課程交叉重疊,沒有整合;課程內容陳舊、滯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聯系不夠緊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課程改革,以就業為導向,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優化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畢業后進人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二)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
學分制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狀況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學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只能說是學年學分制或半學分制高校學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諸多因素制約: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教師工作不到位:計算機房、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輔助部門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眾階段,如何真正實現學分制,使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成為高校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1.制定彈性學制.放寬修業年限。
在規定標準學制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在取得規定的學分數后提前畢業或延長學習年限。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發展,適當放寬轉系、轉專業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輔修制、雙學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過程中,多開展校際合作,倡導跨校選課。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允許學生可實行工學交替、分段完成學業:一部分優秀學生在完成第一學年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后,可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導師制。
在學分制的實施過程中.由于選修課開設的數量與質量均取決于教師,因此,要推行學分制,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素質。積極提倡導師制。加強對學生選課、學習的輔導和指導。防止導致學生在選課、選專業或方向等方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證選課質量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構成。
3.加強課程開發.完善選課制。
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有充沛的課程可供選擇。因此。要積極進行課程開發。強調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發盡可能多的吸引學生的高質量課程。"。
(三)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和就業適應性從根本上說是由教育質量決定的。教育質量集中體現于教學質量。而教學工作又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因此。學校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重點.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創新教育教學思想。
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轉變觀念。為此要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從科技革命和現代化需要出發,注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教育觀。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注重傳授與啟發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課內與課外創新教育的結合。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為出發點。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把網絡教學、集中授課與分散討論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3.重視大學生個性化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入討論、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探究能力。讓大學生有自由的時間和余地,學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個性化學習。完善自己的素質結構。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學生就業最為重要的競爭能力.參加實踐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至為關鍵的環節。目前實踐經驗少、實踐能力弱已成為大學生就業最大的障礙。所以。學校要突出實踐教育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從思想觀念、措施上重視大學生實踐體系的建設。
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活動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確立實踐的地位和作用。設置獨立的實踐課程。并給予組織、管理、場地及資金的配套。使實踐體系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
2.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社團開展多種類型、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師范類的教學大比武,工科類的技能大賽,各類創新競賽等。
3.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實踐基地。
在城市、鄉村、機關、學校、部隊、企業之中廣泛建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志愿服務基地、專業實踐實習基地、科技創新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軍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對工作環境的認識,早日成為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適崗人才”。
4.加強創業教育。
把創業教育及創業人才的培養納入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積極開展各種創業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幫助畢業生順利創業。學校要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者學術講座。定期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與學生就創業之道進行交流與探討.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為學生提供借鑒。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創業體驗。如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和經營的科技服務公司、建立學生超市、學生書亭、學生家教部等實體。為大學生實踐、創業、成才的提供平臺。
本專業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知識,具有企業管理、人際溝通、市場營銷、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夠勝任中小企業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知識要求。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掌握從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新型業態管理工作的專業知識;。
3.熟悉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
4.熟悉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
(二)能力要求。
1.具備從事工商企業組織的常規管理能力;。
2.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協調、團隊建設的組織能力;。
3.具備初步的戰略運籌、預測決策的領導能力;。
4.具備基本的市場調研、風險控制和營銷能力;。
5.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良好的創業就業能力。
6.具備初步的文獻檢索能力和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素質要求。
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精神,較強的法制觀念和創新意識,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較好的身心素質。
(四)適宜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各類中小型工商企業和服務業從事經營和管理工作,以及在政府經濟管理、行業管理等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準學制2年,學習期限為2-3年。
畢業學分:51學分。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學位。
1.2成建制實員培訓。
1.3建立雷達數字虛擬機及相應網絡化訓考系統。
1.4訓任合一。
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裝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模式的好壞和培養體制的完善,對培養效果會有很大的影響.針對當前雷達技術和裝備不斷發展而裝備人才培養模式依舊停滯不前的問題,提出采用新的裝備人才培養模式,如成建制實員培訓、訓任合一、建立雷達數字虛擬機及相應網絡化訓考系統等,對探索新型雷達裝備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雷達裝備使用效能和戰斗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物技術產業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之一,為生物技術產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生物工程專業是近年來各高校大力發展的專業之一。在眾多的生物產業中,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理論并能夠在第一線崗位上熟練控制生產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生物工程;人才;改革。
從人才培養的行業要求方面看,作為生物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的儲備方面,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寬廣的人文社會知識,較強的實踐管理知識以及相關的其它知識;在實際能力培養方面,應該具備較強的社會生存適應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工程管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素質要求方面,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原培養方案的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人文社科及生命科學基礎知識,掌握本專業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本專業的基本訓練,能夠在生物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工作和設計、生產、管理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也為研究生培養輸送合格人才。新培養方案的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生物工程基本理論和知識能力,掌握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質工程及其產業化工程技術,能夠在生物、醫藥、食品等行業,從事與生物工程領域有關的設計、生產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相比較,新的培養目標更加具體,簡練,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從而為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對于學生培養的基本規格與素質要求,原培養方案比較寬泛的列舉了10條,而經過集體討論,精簡為3條,非常明確:(1)擁有寬厚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2)掌握生物學和工程技術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工為本,生物新理論為支撐,為專業素質培養打下深厚的理工基礎。(3)能比較系統的掌握發酵工程,酶工程和生物質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熟悉國家大政方針,具備在生物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基本能力。
建立符合人才培養規格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通過認真調研,廣泛征求教研室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建設核心課程為主線,以突出化學、生物、工程系列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為特點。生物工程專業本身就確定了其歸屬的主干學科必然是生物學和工程技術學2大學科,具體偏重要根據所在學校的層次,所在地區的特點。具體體現在專業核心課的設定上。原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工原理、酶工程、發酵工程、淀粉制品工藝學。經過討論,確定用細胞工程代替細胞生物學,用生化工程代替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地位,用工程識圖與制圖代替淀粉制品工藝學。這個變化增加了3個工程技術學的課程作為核心課程,改變了原版培養方案過度突出生物學學科的失誤。新的核心課程為:細胞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工原理、酶工程、發酵工程、生化工程、工程識圖與制圖。
以“注重素質、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開拓創新”為教學指導思想,遵循“橫向拓寬,縱向理順,加強基礎,調整結構,更新內容,精簡學時,突出實踐”的原則,充分討論,調整了課程框架和學分的分配。從學分分配中的變化看,主要體現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核心課的大幅度減少,這不是不重視基礎教育,而是糾正過度強調基礎教育,把結余下來的時間突出專業教育,為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服務。第二個特點是增加了實踐教學學分。第三個特點是總學分下降了21.5分,給學生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減輕學業負擔。精簡學時主要體現在刪除一些相關性不高的課程和進行了課程的有機整合。刪除的課程主要有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普通生物學、淀粉制品工藝學、天然產物化學、細胞與免疫學技術。課程的有機整合非常重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生物工程作為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學科,工藝生產及應用的教學是其獨特的內容之一,因此,應將生物學原理和技術相結合,并融人到工程學原理中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上游技術和下游加工過程等課程,并且要多增加實踐性強的課程門類。高等數學開設學時較多的高等數學b,物理化學也選擇了b級別,增加了工程識圖與制圖,并且開設了細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行業的五大工程課程,強化了工程學基礎。
學校必須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和自身辦學條件,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自身特色的生物工程本科人才教育模式,才能使高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生物工程產業的發展相一致[8]。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立足吉林省的地域特點,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以農產品生物轉化與生物發酵為特色。本專業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吉林省糧食大省的優勢,以生物物理學理學碩士點和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為依托,以吉林省主要農作物為研究材料,凝練出農產品生物轉化與生物發酵為特色的研究方向,為生物經濟和生物產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工程師。為突出這一特色,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精心安排。開設了微生物學、發酵工程、生物工程、微生物遺傳育種、發酵設備、生物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工程下游技術、釀造工藝學、酒精與啤酒工藝學、生物工程分析、氨基酸與有機酸發酵工藝學、生物試驗設計、發酵工廠設計等相關課程,從發酵學的基礎到具體的專業應用,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注重實踐教學,在原有實習學時的基礎上增加了4周的實踐教學,主要有金工實習、化工原理實習、發酵設備實習、生物工程綜合實習,尤其是生物工程綜合實習開設5周,系統的完成有關生物工程專業的一項技術工藝。
[3]趙輝,凌宏志,王葳,韓曉云,吳國峰.高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以黑龍江大學生物工程省級重點專業為例[j].黑河學刊,20xx(01):149-150.
[5]王陶,李文,陳宏偉,劉全德,高兆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j].安徽農業科學,20xx(03):1724-1725+1728.
[8]馬波,王羽,李廣靖,林楊.生物工程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xx(02):65-68.
經過建設,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專業建設定位。
(一)法學專業辦學指導思想。
根據法學專業人才規格要求和專業特點,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思路。一方面,重視部門法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是法律應用人才還是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人才,均要求有實踐環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結合專業特點,加強專業實習基地和教學法庭的建設,把實踐能力培養落實在教學環節中,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形成自己的培養模式和特色。
隨著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以及國家法治建設的需要,特別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重大改革,并結合我校實際等,我校法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為:以法律職業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培養運用法律的各種專業人才即應用型法律人才,將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
法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強的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學專業畢業生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
3.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
4.熟悉我國的法律、政策和國際社會主要法律;
5.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目前已采用:建立法律援助機構形式的校內專業技能培訓基地,設置作為訴訟法課程實踐環節的模擬審判活動課程,建立各寒暑假期不同單位專業見習制度等方式,全面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法學理論知識的能力。
針對現行法學教育存在培養出來的法學人才知識結構陳舊、實際動手能力弱,與人才市場對法學人才的要求嚴重脫節的問題,抓住“應用型人才”這個解決問題的關鍵進行研究和實踐,自20xx年法學專業成為學校綜合教改專業以來,即確立了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改革、教學環節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構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體系,充分體現了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20xx年獲學校特優強建設項目以來,繼續加大并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地表現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為此,我們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增設了實踐教學環節與專門的實驗課程,并督促落實;與蕪湖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多家司法實務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建設實習基地;新建教學法庭,為每位學生提供模擬司法場所;等等。
課題組堅持邊研究邊實踐的方式,在20xx級、20xx級法學本科專業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教學實踐,實踐結果初步表明學生基本能達到其培養目標,能獨立從事法律工作。
(一)行業背景與社會需求。
園林行業是近幾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城市生態環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會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壯大的新興朝陽產業。面對園林行業巨大的人才市場需求和同行競爭,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使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應園林行業的人才需求,就可以抓住這一機遇,使市場需求和競爭優勢變成辦好園林專業的活力。
園林專業社會需求不斷升溫的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綠色”意識在迅速增強。中國現代城鎮的快速建設雖已歷時二十年,在“量”上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就其“質”而言剛剛起步。今天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園林綠化不斷被大眾和各級政府所重視,有效推動了園林城市、生態城鎮、花園式工廠、社區和公司的建設,園林景觀設計則貫穿整個建設過程。因此,對城鎮環境建設的重視,促使眾多園林公司、綠化苗木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展望未來的趨勢——園林專業人才所提供的專業服務將為更多人所需求。
近年來,青海省政府加大對城市綠化、沙漠化治理等綠色過程的投入力度,亟需具有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園林技術人才,填補市場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缺口。但反觀青海省園林技術人才的培養現狀,開設園林專業的職業院校寥寥無幾,尤其缺乏對園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等院校培養的農林人才則對一線技術崗位缺乏興,導致出現人才斷層。園林公司、綠化苗木企業出現“招工難”的現象,只能雇傭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農民工,造成整個園林行業技術工人專業技能欠缺、素質偏低、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因此,亟需在中職院校開設園林專業,注重園林行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園林企事業單位輸送苗木花卉生產、植物景觀設計施工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緩解目前青海省相關人才短缺的嚴峻形勢。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城鄉園林綠化部門、城建部門、花卉生產企業、城市公園和森林公園,從事園林綠化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與管理、園林植物及花卉的培育與養護、花卉藝術加工、盆景制作及養護、園林植物病蟲害檢疫與防治的工作,也可以自主創業或在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技術工作。
涉及花卉園藝工、盆景工、園林植物保護工等12個崗位。
(一)知識結構與要求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
本專業學生畢業時應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并達到相應的技能水。
平。
三、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一)校企共同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按照園林技術專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根據教育部對相關課程的要求,結合學校園林專業實際,課程體系由文化基礎課程、必修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三部分組成?;A課程著眼于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必修專業課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支撐課程兩部分,其中專業核心課程以工學結合的課程為主;實踐課程主要是針對就業領域。
四、教學組織與運行。
1、采用多媒體教室,通過邊學邊實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綜合練習的學習步驟,達到學必用,學即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定期課堂測驗。通過實訓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以適應快速發展帶來的職業崗位變化,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適應不同專業及學生學習需求的多樣性,可通過對選學模塊教學內容的靈活選擇,體現課程內容的選擇性和教學要求的差異性。教學過程中,應融人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的培養。
3、堅持“做中學,做中教”,積極探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理論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過程的體驗等,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4、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充分發揮模擬仿真、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創建適應個性化學習需要.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的教學環境,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頂崗實習基本要求。
頂崗實習環節是教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學期,是學生步入職業的開始,制定適合本地實際與頂崗實習有關的各項管理制度。頂崗實習的企業有健全的規定制度及基于職業制度及基于職業標準的員工日常行為規范,有利于學生在實訓期間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能真正地領悟到團隊合作精神,同時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兼職老師的共同指導下,以實際工作項目為主要實習任務,學生通過在企業真實環境中的實踐,積累工作經驗,具備職業素質綜合能力,達到“準職業人”的標準,從而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過度。
七、資格證書。
1、獲得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
2、通過花卉工、綠化工、植保工等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獲得兩門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中級工技能證書。
八、學生畢業要求。
1、學生必須修滿一定的學分方可畢業。
2、思想品德合格。
3、至少獲得雙證(畢業證、專業崗位技能等級證及特種行業設備作業人員操作證)。
論文摘要:以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為例,闡述了我國工程類高等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構建具有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寬廣的專業理論知識,受到工程技術和工程實踐的訓練,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綜合素質高,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特征。在這個時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夠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本科應用型人才。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兩者之間正處于一個強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類本科院校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適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主動探索和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以保證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本文結合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應用型人才培養談幾點認識。
人才培養層次的正確定位直接關系到專業的生存與發展。準確定位人才培養層次,明確培養目標是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包括人才的層次和人才的規格定位兩方面內容。
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一般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學術型人才是指從事研究客觀規律、發現科學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客觀規律轉化為科學原理。應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學原理為社會創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知識應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領域。在我國,重點高校(985或211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
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基本規格可以用知識、能力、素質三要素來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規格:在知識方面,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以及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具備進一步發展所需的知識平臺;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能力,它集中體現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工程技術與工程實踐四個方面的運用能力,所以工程類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從這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在素質方面,應用型人才不僅有較高的專業素養,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學、職業身心等非專業方面的素養[2]。
沈陽工程學院作為工程類一般本科院校,準確評估自身的辦學實力,主動適應區域發展環境,將學校的人才培養、師資狀況、辦學規模、歷史傳統等要素合理配置。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為:以電力行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線;面向社會、面向電氣工程領域;明確服務于東北三省區域經濟;以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載體,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作依托。應用型人才必須突出工程應用能力,緊隨社會需求發展步伐,強調行業和產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知識重組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具有較強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
沈陽工程學院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進行課程重組與整合,以專業主要課程建設為核心,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實用性。注意課程銜接,加強課程間的統籌協調,避免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改變課程內容陳舊的狀況,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構建了“平臺+模塊”的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以理論課程、實踐實驗課程、綜合素質課程為三大平臺,課程設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通識教育課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五個課程模塊。調整后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強化兩頭,優化中間”的思想,即強化基礎理論課程、強化實踐環節、優化專業課程的思想。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中,每個課程模塊又設置了核心課程。突出核心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謂核心課程是指把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人的生存與發展密切聯系的知識與經驗體系,通過核心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基礎理論、更為寬闊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具備走向社會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
(1)公共基礎課課程模塊。設置21門公共基礎課,共計948學時、55學分。其核心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和大學外語。通過公共基礎課教學,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閱讀和翻譯本專業外文資料的初步能力。
(2)專業基礎課課程模塊。根據專業的知識結構特點設置11門專業基礎課程,共計476學時、29學分。其核心課程包括電路、電子技術、電機學及自動控制原理。課程內容遵循“合理選擇,梯度深化,有機結合”的原則,重點設置一批專業基礎課。
(3)專業課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是根據專業特點設置的課程。它以深廣適度的公共基礎和較寬厚的專業基礎課程群為基礎,為滿足電力行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設置“適用對口且高新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課體系。專業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1)專業必修課。優化專業課程,對課程門數重新整合,壓縮總學時,注重工程應用能力培養。設置6門專業必修課,共計322學時、20學分。專業必修核心課程包括電力系統分析、電氣設備、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高電壓技術。學生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掌握走向社會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2)專業選修課。為了突出專業特色,反映專業、學科發展前沿(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技術、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直流輸電與facts技術等),設置16門專業選修課,共計144學時、10學分。整個課程模塊注重新知識與新設備的掌握與應用,進一步拓寬了學生專業知識面。
(4)通識教育課課程模塊。為提升應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學、職業身心等非工科專業方面的綜合素養,充分體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科學理念,通識教育課課程模塊設置9門通識教育課,共計172學時、7.5學分。通識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院開設,要求學生必須在每類課程中選修一定的學分。
(5)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模塊。按照系統性、層次性與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構建由基本技能(計算機實訓、工程制圖與cad實訓、金工實習、電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專項能力(電機檢修實習、電纜施工工藝實習、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實習、電力系統自動裝置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綜合能力(變電站仿真實習、電廠仿真實習)和應用能力(變電站設備裝配實習、電氣運行實習、畢業設計)多階段、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集中實踐教學體系。設置22門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共計40周、40學分。其核心實踐環節包括變電站設備裝配調試實習、電氣運行實習、電廠仿真機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
學生在進入大三開始,加大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力度。通過實驗課、實訓教學環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把學生培養成能動腦、會實踐、懂設計、精操作、有系統概念的工程應用型人才。
現代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并迅速滲透到傳統的電工學科的各個領域,使電工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作為工程類本科院校應該準確把握人才培養定位,積極地探索適合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構建具有較強行業適用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時代對我國工程教育的挑戰。
學生組織是學校管理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組織活動是培養、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為規范本校區各級各類學生組織并指導其開展有益有效的活動,特制定本方案。
(1)學生會組織:學生會是在學校校委會領導下的學生組織,是學校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我校學生會主要職責是密切配合學校中心工作,組織學生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學習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維護校規校紀,倡導良好的校風、學風,促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團結和溝通,協助學校建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整潔優雅的學習、生活環境。
我校學生會是一個系統組織,esl年級、高一年級、高二年級、高三年級設立年級學生會,留學生設立留學生學生會,學校設立學生會聯合會。
(2)共青團組織:共青團組織是在學校黨支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學生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要求進步、鍛煉思想、磨練意志的學校。我校共青團組織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共青團工作的指導思想,執行上級團組織的決議,實現共青團組織的各項任務(引導教育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進行愛國愛校教育,發展進步青年加入共青團組織);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青年工作情況,為學校有關工作的方針、政策、決策提供依據。
學校成立共青團委員會,esl年級、高一年級、高二年級、高三年級各年級成立團總支,各班成立團支部。
(3)其他學生組織:學校提倡、支持和引導學生成立其他各類群團組織,以豐富廣大同學的學習生活和業余文化生活,如各類俱樂部、讀書會、論壇等。這些組織的上級管理部門是總領事處、教務處或學校指定的其他部門。
(1)各級各類組織必須制定本組織的章程(共青團組織執行(中國共青團章程)),章程擬定后須報校委會或其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活動。
(2)學生會、共青團組織為學校的法定組織,其他學生組織建立時,申辦者須向其上級管理部門提交組建申請、組織章程(草案)、組織計劃,經管理部門研究批準后公告成立。
(3)各級各類組織一經建立,要嚴格執行本組織章程,制定階段工作計劃、建立工作制度和規章等,定期向管理本組織的部門匯報工作。
(4)學生會、團組織嚴格按照各自的章程進行換屆選舉,學生會聯合會干部和學校團委干部換屆都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新一屆學生會聯合會干部和學校團委干部在9月份開學初宣誓就職,每屆干部的職責履行至學年末);各年級學生會干部換屆在每年的9月底完成。
其他學生組織如需換屆,按本組織的章程執行,如決定解散本組織,應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管理部門評估、審計后發文公告解散。
(5)學生會干部經批準后頒發聘書(學生會聯合會干部由學校頒發聘書、年級學生會干部由總領事處頒發聘書、班干部由各年級頒發聘書),學生干部任期滿后按程序頒發榮譽證書。
學校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選拔各級學生干部,學生干部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1)誠實守信,正氣大氣,有理想,有道德;
(2)熱愛學校,關心集體,有團隊合作意識;
(3)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能起模范帶頭作用;
(4)學習態度端正,學習刻苦勤奮,成績良好;
(5)尊師敬友,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
違紀學生在受處分期間不能擔任學生干部;學生干部任職期間違紀受到處分,將被撤銷干部資格。
(1)學生會聯合會干部競選產生,其基本程序是:學校公示崗位、自薦、中外教師以及上屆學生會干部推薦、確定候選人、公示競選人資料及工作成績、候選人競選演說、投票選舉、校委會研究、公示結果征求意見、發文公告、任命。
年級學生會干部換屆參照本程序執行。
(2)共青團組織干部按照團的章程,經團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經校黨支部通過,報上級團組織批準后,發文公告。
(3)其他學生組織干部,按照該組織章程執行,干部任免由總領事處、教務處或其主管部門發文公告。
(4)班委會干部由領事負責組織評選,由年級主任批準并發文公告。
(5)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干部進行考核,對其工作進行評估;學生干部任期內違紀受到處分,按照程序撤銷學生干部資格。
學生干部(含團組織干部)培訓在校委會的直接領導下,由總領事處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每學期開學初組織集中培訓一次,平時不定期組織崗位培訓和提高培訓。
集中培訓主要是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工作藝術等方面的培訓。每次集中培訓前總領事處要提前做好計劃,安排好具體時間,指定具體培訓地點。培訓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采取集中學習指導和分組討論的形式,通過聽報告、討論、辯論、寫論文、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培訓效果;培訓結束后,每人上交一份培訓小結。
崗位培訓和提高培訓主要是針對各干部崗位職責、職能和工作現狀,由學生組織的主管部門對其進行的相應培訓,可以通過學習、討論、交流、考核、評估等方式進行。
(1)所有學生組織材料(審批材料、章程、制度等)、計劃、活動記錄、會議記錄、總結、培訓記錄等在總領事處或教務處建立檔案。
(2)學生干部檔案材料(個人簡歷、競選材料、工作考核材料等),在總領事處建立檔案,并保持其連續性,學年末轉入學校檔案室的學生個人檔案(復印件)。
(1)學生干部工作經歷寫入個人成長記錄中學生的領袖學分。
(2)圓滿完成本職工作者,學校為其寫申報大學的推薦信。
(3)工作成績突出者,集團或學校給予報道、表彰,并向盛市推薦為優秀學生干部。
(4)其他表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1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