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包括授課內容的選擇、教材的選用、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學方法的設計等方面。請您瀏覽下面這些教學計劃樣本,了解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
知識與能力: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本課的講授將與多媒體課件和歷史小品有機結合,通過情景擬想、閱讀概括、聯系對比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并通過小論文的形式初步學習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文景之治。
“民失作業,而大饑謹?!讼嗍?,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漢書·食貨志》。
(學生概括)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資治通鑒》。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補充介紹)漢高祖劉邦恢復經濟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漢高祖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閱讀歸納)漢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時的主要措施(找出關鍵詞)。
1、獎勵農桑輕徭薄賦。
2、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補充介紹)退還千里馬,下令:”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皩掖蜗略t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
3、以德化民約法省禁。
(補充介紹)改革刑法,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緹縈救父);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
(小結過渡)文景兩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結合書本介紹由于國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糧食/串錢的繩子),史稱”文景之治“.
而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思考)那么,漢武帝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呢?--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結合小字部分介紹:董仲舒/下馬陵、主父偃、衛青)。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評價)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歷史小品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完小品,我想請大家思考回答幾個問題)。
(思考)1、”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的學說?--儒家學說,即儒術。
3、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課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4、為什么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要實現政治上的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漢初,諸子百家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課件展示)”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說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本課小結(課件展示)大一統的的形成過程:原因、措施、意義。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大一統的漢朝》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的內容。本文不僅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同時強調了西漢武帝時期是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第一個鼎盛的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
過渡語:一堂好的歷史課,不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有主動學習的愿望,但是歷史思維能力還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問題重表象、輕實質的特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鍛煉和提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樹立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將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采用視頻導入法導入新課。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大漢天子》的視頻片段,并引導學生思考:1.漢朝的建立者是誰?2.歷史上的漢武帝劉徹究竟有哪些貢獻?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今天的學習《大一統的漢朝》。由此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在這一部分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期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表格的運用,不僅能讓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在直觀清晰的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
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會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并回答:“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預設學生能得出“年輕有為,知人善用”。
接下來給學生5分鐘時間,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概括出漢武帝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會進一步總結出: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于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會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老師在學生討論總結后給出答案,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點撥。
在講解推恩令時,我會展示它實施的示意圖,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已經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然后我會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學生輕松地理解學習。
第三部分:東漢的統治。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對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請學生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并自主發表對東漢滅亡的看法。通過觀點的分享,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樹立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一環節的設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并且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主要知識。
作業:漢朝在經濟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什么?兩漢的經濟發展如何?
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采取了列提綱的板書形式,既簡明扼要,又條理清晰。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1、實踐了新課程的某些重要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方面: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要求“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耙⒅赝貙挌v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迸囵B學生節儉觀通過學生舉例回答漢文帝的節儉,以及秦始皇與漢文帝的陵墓的比較,論從史出,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結論,學生聯系實際暢談自己如何節儉,為建設節約型的社會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學教學手段方面,歷史教學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睘榇俗隽?7張幻燈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2、突出了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漢武帝的大一統,由教師提問、學生閱讀教材、個別回答和集體、幻燈顯示等多種方式和方法,難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歷史小品、圖片展示等形式,并對書本主要內容編寫歷史歌謠,簡化記憶內容,學生僅僅用2分半鐘就掌握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堂練習測試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處。
1、順其自然、課堂生成性。
導入時以猜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種高昂的情緒持續到學習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學習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時,學生略顯疲勞,我還是按照教案設疑、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用筆勾知識要點,由于文字多、難度大外加學生疲勞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對這部分教學可以把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措施、意義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導學生閱讀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師自己歸納意義,(因為比較抽象)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再如,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學生介紹完畢后,過渡“如果你是漢武帝,面對如此囂張的諸侯王,你怎么辦?”由學生說“把他斃了”,生集體回答。如果由學生個別回答可能會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課堂氣氛會更活躍,當然由2張圖形也體現出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教學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氣氛略顯沉悶。
2、眾生平等,關注邊緣學生。
在閱讀漢武帝的大一統時,文字多外加學生疲勞以及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就偷偷休息,課堂效率不高,盡管我通過集體回答形式解決了設疑的問題,但確實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我忽視了邊緣學生。
3、歷史線索,銜接楷體文字。
由于東漢的統治是楷體部分,我在教學設計時僅僅一帶而過,光武中興通過設計學習目標任務,掌握的較好,但是東漢中后期的宦官和外戚專權對學生來說太抽象,幻燈片漫畫宦官和外戚專權沒有很好利用,展示“宦官和外戚專權”文字后,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記憶的時和空間,導致在課堂小結時學生不理解東漢的滅亡是宦官和外戚專權。也只理解漢朝的興,沒理解漢朝的衰。今后歷史的術語教學在備課時要引起重視,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讓學生感知歷史。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課堂的生成性。
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靈活機動的調整教學節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學生的主體性學目標目標。加強主導與主體作用結合。教師的主導體現在多個目標的實現過程的操作中,體現在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過渡中,而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同樣重要,多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將學生主體參與度與質量度做為重要的課堂衡量指標。
2、關注每一位學生。
今后簡單的提問機會留給邊緣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喜歡歷史課。加強對邊緣學生的課堂管理,讓每個學生都能融入歷史課堂。
3、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
歷史發展有一定線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歷史本來面目,有些時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把歷史基本問題講清楚并讓學生理解。
教學改革來自于對實踐的反思、對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對自身教學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個認識自己和學生的過程。我相信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苦。
(學生之間相互質疑釋疑,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困惑。)。
一、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國家極度貧困。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
《漢書食貨志》記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p>
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劉邦,面對現實,應采取什么辦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出示漢文帝、漢景帝圖片及簡介)。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休養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臺并順利實施。
教師出示相關的減輕租稅的圖片和資料。學生看書,分類歸納文帝、景帝的措施。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資治通卷》記載:“海內安寧,家給人足?!?/p>
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出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文帝霸。
問:比較秦始皇和漢文帝對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生討論并得出結論:成由儉敗由奢。
過度: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為后來西漢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出示漢武帝圖片及簡介。
問:漢武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小結:漢武帝雄才大略,重視人才,善于用人。
這個特點與前面學過的哪些人物相似?
(堯、舜、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孝公、秦王嬴政、漢高祖劉邦等。)。
問:什么是大一統?
小結: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
【合作探究】。
陵
生:1、雄才大略,重視選拔人才,善用人才;2、先建侯國,削弱他們的勢力,再削侯國。)。
師:解決了王國問題,卻招來諸王門下諸子百家的指責,對中央集權很不利。他又是如何在思想文化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生: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設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師:這樣,漢武帝時期,政治上一統于皇帝,思想上一統于儒家思想,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拓展延伸】。
漢武帝能夠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小結:客觀上:“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主觀上: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才。
三、東漢的統治。
學生自學。
本課小結。
“文景之治”
“推恩令”,削。
漢武帝的大一統弱王國勢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最后以一首韓磊的《最后的傾訴》(百度音樂)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對于本課的學習我采用了視頻導入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初一新生對于學習歷史的方法還沒有充分掌握,所以通過小組合作來互相幫助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積極的動腦思考老師加以點撥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還利用了圖片和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歷史課的樂趣。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和現象,培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培養學生辯證、綜合、分析史實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習本課,結合秦的歷史,進行對比,找出秦鞏固統治的措施與西漢的大一統之間的聯系,并由此得出西漢為何能出現較長時間的強盛局面;通過典故、圖片、知識樹等教學資料,了解漢武帝統治的史實,認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封建統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重點突破: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課文前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本目的重點是寫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課文中未作任何理論性的評析,這就為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教學難點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復習導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講授新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業,而大饑謹?!讼嗍?,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p>
——《漢書·食貨志》。
同學們,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
2、文景之治。
我們把西漢初年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針對經濟凋敝采取的這些措施叫做“休養生息”或“與民休息”。下面我們把這些措施用關鍵詞把它找出來。
我們從“漢文帝穿的衣服質地比較粗糙,他寵愛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長裙。幃帳上不許繡花?!边@些文字更能體會出當時統治者的樸素與節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這種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稱為“文景之治”。
出示材料:
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史記·平準書》。
漢初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請同學們把“漢武帝的大一統”這一子目的內容仔細地閱讀一次,找出漢武帝即位后面臨的社會問題,也即大一統的背景。
除同學們講的之外,漢初的社會問題還有匈奴仍然威脅北部邊境,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土地兼并問題也日益嚴重等等,這一切,都把加強中央集權提到日程上來。
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都是西漢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西漢王朝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那么,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是否具備?如具備,具備了哪些條件?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從課本上找出漢武帝在面臨兩大社會問題時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國。
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解決諸侯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教學目標方面: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要求“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耙⒅赝貙挌v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迸囵B學生節儉觀通過學生舉例回答漢文帝的節儉,以及秦始皇與漢文帝的陵墓的比較,論從史出,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結論,學生聯系實際暢談自己如何節儉,為建設節約型的社會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學教學手段方面,歷史教學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睘榇俗隽?7張幻燈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2、突出了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漢武帝的大一統,由教師提問、學生閱讀教材、個別回答和集體、幻燈顯示等多種方式和方法,難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歷史小品、圖片展示等形式,并對書本主要內容編寫歷史歌謠,簡化記憶內容,學生僅僅用2分半鐘就掌握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堂練習測試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處。
1、順其自然、課堂生成性。
導入時以猜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種高昂的情緒持續到學習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學習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時,學生略顯疲勞,我還是按照教案設疑、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用筆勾知識要點,由于文字多、難度大外加學生疲勞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這部分教學可以把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措施、意義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導學生閱讀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師自己歸納意義,(因為比較抽象)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再如,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學生介紹完畢后,過渡“如果你是漢武帝,面對如此囂張的諸侯王,你怎么辦?”由學生說“把他斃了”,生集體回答。如果由學生個別回答可能會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課堂氣氛會更活躍,當然由2張圖形也體現出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教學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氣氛略顯沉悶。
2、眾生平等,關注邊緣學生。
在閱讀漢武帝的大一統時,文字多外加學生疲勞以及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就偷偷休息,課堂效率不高,盡管我通過集體回答形式解決了設疑的問題,但確實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我忽視了邊緣學生。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3、評價漢武帝。
本節課學習的是漢朝初期的統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與表現,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及其影響。為了教學的連貫性,西漢的建立與東漢的統治兩個內容也補充到教學中。初一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對于歷史的學習方法,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對于本節課涉及到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在理解上有寫難度。
1、通過學習了解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
2、通過學習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3、通過分析材料,培養學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1、借助視頻,學會正確評價人物,
1、通過對比秦朝與漢朝的興衰,統治措施,做到以史為鑒;
2、引導學生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的鼎盛,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1、漢武帝“大一統”
2、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師: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借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師相信每位同學都有一雙慧眼,請你慧眼識英雄,猜猜他是誰?給提示,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猜人物——漢高祖劉邦。
師:劉邦經過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朝,楚漢戰爭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漢王朝。但是劉邦實現了大漢夢,卻面臨殘酷的現實。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思考,漢初面臨著怎樣的社會經濟狀況。
生:荒涼,蕭條。
師:秦朝的暴政加之連年的戰爭使得漢初的民窮國弱,社會經濟一片荒涼景。
象。
師:漢朝的建立者與繼任者們能允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嗎?
生:不能。
師:在這種情況下,富國成為他們的共同夢想。
(二)休養生息富國夢——文景之治。
師:我們大致歸納一下漢初的統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訓,2.輕徭薄賦,3.重視農業,4.提倡節儉,5.以德化民。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休養生息。師:漢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迎來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物質基礎。實現富國夢的統治者們并沒有停下腳步,在漢武帝的帶領下,繼續追求強國夢。
(三)文治武功強國夢——漢武一統。
師:在實現強國夢的過程中,漢武帝重點解決了2個憂患。
1、政治,諸侯國問題。
師:簡單介紹七國之亂,諸侯國的發展,提供材料給學生分析,漢武帝時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明確漢武帝采取的措施。
師:視頻加深學生對推恩令的理解;
活動:學生肢解手中的諸侯國,感受推恩令的作用。
師:推恩令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卻無法高枕無憂。
2、思想,思想不統一。
回顧:秦朝的焚書坑儒。
師:我們來看一下,漢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師:解釋政策,新儒學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師:漢武帝還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推廣儒學。
生:建立太學。
回顧一下這一篇章的內容:
師:經過漢武帝的努力,漢朝實現大一統,進入鼎盛。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實現了強國的夢想。
以史為鑒:
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歷史就應該以史為鑒。
生:小組討論。
師:這才是長治久安之所在,這才是繁榮興盛之所在,這才是和諧發展之所在。
師: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漢代實現國富民強,但這種繁華卻沒有長久的持。
續下去??
(四)一頁風云散,變換了時刻——東漢統治。
三張圖片介紹西漢滅亡東漢建立與滅亡。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小小評論家:
師:評價漢武帝,視頻,學生思考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予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就是千古一帝——漢武帝!他的成功是因為他在圓夢的道路上努力奮斗拼搏,勇于改變!所以我希望同學們不要改變我們的拼搏和奮斗。因為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首先,吳老師以楚漢之爭最后劉邦建立西漢的設問進行導入。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起到一個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歷了期中考試之后,可以讓學生從之前的復習狀態轉入學習新課的狀態中。
其次,吳老師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并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她給出《漢書》中西漢初年經濟形勢的材料,讓學生分析出西漢初年經濟荒涼、蕭條的狀況。進而再分析這些景象如何產生的原因。接著,要求學生在課本中找出西漢初年恢復經濟的措施,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由此引出文景之治。并強調文景之治是第一個盛世局面。
再次,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漢武帝的.大一統。先提問學生漢武帝可以實現大一統的條件?通過討論得出是文景之治提供了經濟基礎,以及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然后要求學生閱讀書本,找出漢武帝實行大一統的政治、思想、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的措施。在學生自行歸納的前提基礎上,教師再針對與每一項內容做具體的講解。其中,在講推恩令時,吳老師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用長方形切割的辦法,讓學生一目了然的知道,推恩令相比于之前分封制下的嫡長子繼承制度的不同,通過圖形也能很直觀的表現出推恩令所要達到的目的和它的作用。這是我認為本節課最精彩的一個地方。吳老師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她在講述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新課時,還幫助學生回憶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同樣是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概括,讓學生形成一個前后知識對比的思路。吳老師特別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拿出來進行比較,從目的、手段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兩者思想方面內容的認識。
最后,簡要介紹西漢滅亡和東漢建立的史實,并利用生動有趣的漫畫,形象的向學生展示東漢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兩大特點,這也是導致東漢最終滅亡的原因。
整節課總體而言,邏輯通順,提問層層深入,師生互動良好,是一堂非常值得我學習的示范課,我從中獲益很多。
3、評價漢武帝。
【內容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的是漢朝初期的統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與表現,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及其影響。為了教學的連貫性,西漢的建立與東漢的統治兩個內容也補充到教學中。初一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對于歷史的學習方法,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對于本節課涉及到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在理解上有寫難度。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了解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
2、通過學習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3、通過分析材料,培養學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借助視頻,學會正確評價人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比秦朝與漢朝的興衰,統治措施,做到以史為鑒;
2、引導學生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的鼎盛,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重點和難點】。
1、漢武帝“大一統”
2、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新課學習:
一、金戈鐵馬大漢夢——西漢建立。
師: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借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師相信每位同學都有一雙慧眼,請你慧眼識英雄,猜猜他是誰?給提示,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猜人物——漢高祖劉邦。
師:劉邦經過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朝,楚漢戰爭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建立大漢王朝。但是劉邦實現了大漢夢,卻面臨殘酷的現實。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思考,漢初面臨著怎樣的社會經濟狀況。
生:荒涼,蕭條。
師:秦朝的暴政加之連年的戰爭使得漢初的民窮國弱,社會經濟一片荒涼景。
象。
師:漢朝的建立者與繼任者們能允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嗎?
生:不能。
師:在這種情況下,富國成為他們的共同夢想。
(二)休養生息富國夢——文景之治。
師:我們大致歸納一下漢初的統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訓,2.輕徭薄賦,3.重視農業,4.提倡節儉,5.以德化民。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休養生息。師:漢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迎來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物質基礎。實現富國夢的統治者們并沒有停下腳步,在漢武帝的帶領下,繼續追求強國夢。
(三)文治武功強國夢——漢武一統。
師:在實現強國夢的過程中,漢武帝重點解決了2個憂患。
1、政治,諸侯國問題。
師:簡單介紹七國之亂,諸侯國的發展,提供材料給學生分析,漢武帝時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明確漢武帝采取的措施。
師:視頻加深學生對推恩令的理解;
活動:學生肢解手中的諸侯國,感受推恩令的作用。
師:推恩令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卻無法高枕無憂。
2、思想,思想不統一。
回顧:秦朝的焚書坑儒。
師:我們來看一下,漢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師:解釋政策,新儒學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師:漢武帝還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推廣儒學。
生:建立太學。
回顧一下這一篇章的內容:
師:經過漢武帝的努力,漢朝實現大一統,進入鼎盛。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實現了強國的夢想。
以史為鑒:
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歷史就應該以史為鑒。
生:小組討論。
師:這才是長治久安之所在,這才是繁榮興盛之所在,這才是和諧發展之所在。
師: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漢代實現國富民強,但這種繁華卻沒有長久的持。
續下去??
(四)一頁風云散,變換了時刻——東漢統治。
三張圖片介紹西漢滅亡東漢建立與滅亡。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小小評論家:
師:評價漢武帝,視頻,學生思考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予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就是千古一帝——漢武帝!他的成功是因為他在圓夢的道路上努力奮斗拼搏,勇于改變!所以我希望同學們不要改變我們的拼搏和奮斗。因為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鹽鐵專營,五銖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通過對“光武中興”的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過了解外戚宦官專權的原因和影響,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資料分析社會問題的技能。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漢武帝用人政策、興辦太學的做法等,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后世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
通過比較秦朝征收泰半之稅,即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而漢文帝薄賦勸農,田租僅為三十稅一,評價文景之治,使學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過學生回答光武中興的背景、措施、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學生閱讀理解黃巾軍預言,使學生認識到黃巾起義的有組織有準備的特點,培養分析歷史古文資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通過本課的教學以,使學生了解到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強盛的頂點,同時要認識到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說明國家在政治上的統一是實現強盛的重要原因。對待漢武帝要辯證地認識: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確是雄才大略,更可貴的是他有勇氣承認錯誤。光武中興的出現說明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清明的政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反映出人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產力。
外戚宦官專權、黃巾起義使我們看到我國封建社會不僅有輝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專制帶來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理解及評價。
三、教學思想: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與對比分析,從而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xx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師先解釋何為"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之后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這種統治措施,使統治者、勞動人們皆大歡喜,到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逐步恢復,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在講課之前,先解釋什么是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
然后教師結合課文,并提供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部分見"相關資料"和"媒體資料"),由學生分組討論歸納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教師逐條和學生分析討論。
例如關于重視人才的內容,學生可根據材料介紹一兩個下層人物,突出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關于"推恩令"的內容,在學生講述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再補充強調:諸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爵號外,可以推恩,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定封號。這樣,可以使一個大王國分割成許多小侯國,使王國封地越來越小,權力越來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國同中央對抗的實力。后來,漢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奪侯"等,逐步奪去王侯的爵位,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為進一步加深理解,教師可讓學生把"推恩令"與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作比較,進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處。
關于鹽鐵經營權由中央專賣和取消地方鑄幣權,教師可從國家稅收和商品交換的角度提問此項措施的必要性??苫仡櫱厥蓟式y一貨幣、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學生學會類比及前后知識的聯系。教師也可聯"歐元"的出現進行講述。
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可以在學生講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如何評價這一措施。鍛煉學生學習在歷史情境中思考問題。
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綜述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并逐條列出來,既作為板書,又可作為本目小結。
三、西漢的衰亡東漢的建立和結束。
本目內容雖為小字,但建議教師配合媒體資料的圖片簡單講解。
例如:介紹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推翻王莽政權。
1、光武中興。
(1)釋放奴婢。(2)三十稅一。(3)精兵簡政。(4)廢除苛法。(5)整頓吏治。
西漢后期至王莽時期殘破的社會局面,經過光武帝劉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轉變為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如人口由東漢初年的1000多萬,增加到2100萬。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使衰敗的漢朝重新振興,所以謚號“光武”。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光武中興”。
2、外戚宦官專權。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統治腐敗。禍不單行,東漢末年災荒連年,出現水災、旱災、蝗災。人民忍無可忍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
3、黃巾大起義。
河北巨鹿人張角是太平道的首領。張角利用“太平道”,通過傳教和治病進行宣傳和組織;經過十幾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起義前張角提出了預言,下面來看“黃巾軍預言”,你能理解它的含義嗎?(引導學生分析“蒼天”、“黃天”“天下大吉”分別代表什么?簡單介紹甲子的含義指184年。)從預言上反映出起義明確了斗爭目標——“黃天當立”,起義時間——“歲在甲子”,是有準備的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幾十萬人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為黃巾軍。他們攻占城市,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東漢統治者在起義軍的進攻之下驚恐萬狀,坐立不安,調集全國部隊鎮壓起義軍。在東漢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下黃巾軍主力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斗,最終失敗了。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
目標?1.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2.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1)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什么樣的經濟形勢?這種局面是怎樣造成的?(聯系前面所學內容思考)。
(2)面臨這種形勢,漢初幾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思考:(1)漢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諸侯國勢力的?達到怎樣的效果?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誰提出來的?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這一建議?你如何理解漢武帝的這一措施?(可在組內討論)。
3、老師精講的問題。
:漢武帝為促進和鞏固大一統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義如何?
(三)拓展創新。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在當時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與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較,有何異同?(組內討論)。
四)系統總結1、知識建構:
2、歸納:學習封建統治的鞏固,一般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客觀原因: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原因。
主觀原因:漢武帝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漢武帝大一統????????政治:削弱諸侯國實力,諸侯國越分越小。
措施。
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舉辦太學。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五)完成同步訓練。
(六)預習14課。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備課??。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上課???。
學?習?過?程?二次備課???。
一、課前準備。
小組檢查預習案的完成情況,記錄分數。
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導入新課:西漢建立的時間、誰建立的、都城?
1、漢朝又稱兩漢,指___和___.
3.漢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王國勢力。
4.漢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____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5、秦始皇采納??????????的建議實行??????????????。
6.漢武帝罷黜百家中的百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_________,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儒家_________的為主要教材。
8.公元___年,______建立東漢,定都____.劉秀就是_____.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______.
9.列舉兩漢時期兩個著名的清明政治時期.
10.漢武帝的哪些措施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局面?(本節課涉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措施,以后還有經濟上、軍事上)。
【教學方法】講解法、講述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和討論法。
【教具媒體】計算機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舊知識導入新課)。
師:前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我們主要是通過考古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的,在古代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相關的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我國廣為流傳的大量關于遠古時代的歷史傳說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遠古的農耕文化相印證。傳說雖然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了極有價值的內容。
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遠古傳說?
(出示課題)第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起源的傳說。
(選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系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跡,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通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課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后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為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并且思考回答:為什么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課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為華夏族的主干。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陜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多媒體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組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為。
二、禪讓的傳說。
(本目內容簡略,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為化難為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給禪讓下定義)。
(展示傳說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為什么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么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實質)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并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通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為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本目故事性強,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展示《史記?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
2.我們可以從大禹身上看出中華民族祖先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師:傳說大禹治水歷時,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3.你認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應該肯定。
4.大禹治水的傳說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師引導:遠古發生過大水;水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洪水進行艱苦的斗爭;那時人們通過民主選舉治水的人;通過多次失敗,人們總結出治水經驗,用疏導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對部落聯盟發展和禹個人有什么重要意義?
師: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為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建立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創造了條件。
【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發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獲。
本課教學采用以問題為主線,改變以往教學計劃預先設定課程的做法,側重生成性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多方引導學生,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中盡最大可能發散學生的思維,以達到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效果的生成。
如在預習這一環節,教師沒有設定任何預習提綱,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熟知課文,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知識框架,并通過交互心得和疑問不斷完善了對本課的所學。又如小組合作選擇秦朝為鞏固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其中的一個進行展開討論和點評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各種突顯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思維不斷生成,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
事實證明,生成性教學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需要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從而能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而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以及各種發散性思維的涌現,則充分說明教師采用生成性教學能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個性和創造性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舞臺。
文檔為doc格式。
。
繼秦大一統的局面之后,漢朝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特別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主要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由于時間跨度大(約四百年),涉及史實多,但限于課時,在教材中,“兩漢”側重講的是西漢,“興衰”側重講的是“興”。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結合學生當前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2、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了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由于時間跨度大,涉及的史實多那么我們就側重講“西漢”,“興衰”就側重講“興”。由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漢武帝的大一統”。為什么漢武帝在位時能夠形成我國第一個鼎盛時代?主要是因為漢初的統治者實施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漢武帝運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長處與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這個內容便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首先,應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
儒術”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抬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
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
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
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教學策略: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穿越劇的情景,引導學。
生學習并且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的本來面貌,初步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自主學習、思考、探究。
學法指導:1、通過模仿討論的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2、通過出示三段史料,指導學生如何從史料中獲取信息3、通過出示系統小結,教會學生如何整合知識。
設計意圖: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注重探究意識的培養,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及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初步具備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一板塊:導入新課(2分鐘)。
〖學生回答西漢建立的時間、都城、人物等。
【過渡】咱們一起把這個密碼大聲的念出來。飛船啟動,安全抵達漢朝。
學習目標展示(1分鐘)。
設計目的: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利用時下流行的“穿越劇”導入。情景式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的情緒高漲。
1、文景之治(10分鐘)。
先從西漢初年的景象入手,聯系舊知識分析原因,然后我設計的過渡語是:漢初真是太凄涼了,這樣的地方真是無法讓人待下去啊。我們搭上時間飛船繼續走吧!來到景帝時期。與六十年后富足的景象相比較指導學生去探求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歸納出漢初統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秦始皇陵和漢文帝作對比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結論。
設計意圖:這樣做打破了教材的原來的安排讓學生帶著好奇的心態去探求新知識,積極性較高,乘坐飛船因此順理成章。
設計目的:我采取“朝堂議事”的策略(為漢武帝出謀劃策),比將現成的措施答案告訴學生更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用這個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把握住這一教學重點。
關于難點的突破我采用的是由法家、道家、儒家這些學派模仿進諫的場景。通過各學派展示自己的觀點。繼而選出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儒家主張。
第三板塊:活動探究(本版塊5分鐘)。
我設計的是:評說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與過。讓學生展開討論。
第四版塊:回歸現在。
小結(2分鐘)。
以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為線索進行小結,還要呼應導入,將小結內容變成飛船密碼,回到教室。
設計目的:這樣既做到了與前面的穿越遙相呼應。又調動學生的興趣,并且使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化。
結語:讓我們在漢武大帝的主題曲中再次去感受他所創造的輝煌盛世吧!
第五版塊:
課堂達標(2分鐘)。
我采用的是學習檢測上的題目,盡量照顧大多數同學,因此采用的是選擇題的形式,既節約時間又鞏固了知識。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問題設置、歷史情景再現、自學概括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備初步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好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
(二)導入新課:
課件在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中開始。
師:為什么我們的華夏族會改稱“漢族”?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我們的語言被稱作“漢語”?中國文字又被稱為“漢字”。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一切都跟漢朝有密切關系,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威望高。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后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同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漢朝的強盛情況。
(三)講授新課:
展示史料: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报D―《漢書·王吉傳》。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問題一:
你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什么?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
學生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
這里所說的“大一統”不僅僅指領土的統一,它還包括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
展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視頻資料。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1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