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提醒教師注意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和難點。每個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教案模板。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第二主題《路在腳下延伸》中的一個課。其內容展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知識目標: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能力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體會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1、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1.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有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與小組數目相同的較大的地圖、尺子。
教學時,通過創設情境、多元化的體驗、小組探究、視覺感受等方式讓學生發現身邊交通情況的點滴變化,對比古今到達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選擇的交通路線的巨大差別。從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的緊密聯系以及交通帶來的巨大便利,從而提升為祖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體驗。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在教《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孩子們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這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1)導入。
請學生朗讀和欣賞教科書第47~48頁的課文及圖片,然后提出問題:‘絲綢之路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同學可能以前通過廣播電視、書籍雜志對它大致有所了解,課前老師也請同學們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下面我們就分小組進行交流。
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要把搜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組內的其他同學,每個小組還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并推薦一名同學向全班做介紹。
(2)小組交流。
教師巡堂,了解小組搜集資料及發言的情況,并參與其中。
針對每個小組搜集的資料的情況,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歸納整理的集中在某個具體的內容上,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3)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事先掌握的小組討論的情況,將每個小組介紹的重點隨手寫在黑板上。
(4)小組探究。
教師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地圖,請學生在上面找一找絲綢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圖上任選一段絲綢之路作為測量對象,量一量這段絲綢之路在地圖上的長度是多少;依據比例尺,換算出這段絲綢之路的實際長度是多少。
根據事先了解到的當時車輛或駱駝行走的速度,測算出走完這段路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現在重走絲綢之路,可以運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時間又是多少。
(5)教師總結。
道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通過學習,同學們對絲綢之路已經有所了解,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業。
向周圍的人了解他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什么。
我認為這節課效果很好,其中。
教學。
亮點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第1。
個探究問題:絲綢之路的作用?第2個探究問題:絲綢之路加強了他們哪些的具體溝通?請結合具體例子說明?(根據記憶描述,基本思路)。
對于張騫出史西域,互通有無情況,學生根據教材信息提供情況,回答問題,在問題情境設置中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導學無處不見,課堂調控游刃有余。
設置一個小問題: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成功實現了出使目的了嗎?(成功了嗎?),師生互動,學生回答:沒有。直接引入,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得出結論:政治目的沒有實現,但是經濟和文化的目的達到了。承上啟下,引出第二個主題:絲綢之路。每個小問題的設置目標達成。
在整個教學的45分鐘之間,教師的“問題設置”伴隨課程各個環節之中,學生就像風箏一樣被教師用“問題導學”之線,隨機調控,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地圖的應用和恰當講解實在是畫龍點睛之筆,運用地圖講解“西域”的廣義和狹義范圍,十分生動!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學習歷史,利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歷史。例如:
為了突出漢武帝的地位,進一步提出疑問: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是從哪位皇帝開始的呢?突出大一統的漢朝地位。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設計主體的多元性,既有“教”的設計,即教師活動的設計,更突出了“學”的設計,即學生活動的設計。在整節課中,教師走進學生,走進課堂,體現時代步伐。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當然瑕不掩瑜,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教師有些著急,有些匆忙;在教學中師生互動自然、多樣,但是生生互動還是有些欠缺;問題的設置如果進一步考慮學生的接受狀況,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學生“冷場”或者“答偏”現象,如果在這些方面加強的話,就會使本節課更加錦上添花!
總之,這是一堂新穎的、有創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課。聽優質課,得到優質享受,領悟優質理念,感受優質教學模式,體驗成功,共同成長!
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器工藝十分精湛。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對各種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調配銅和錫的比例。鑄造鐘鼎,錫占六分之;造斧頭,錫占五分之;造戈戟,錫占四分之。
青銅器的種類繁多,有禮器、飲食器、兵器、工具等數十種。最常見的有煮、盛食物用的.鼎,飲酒用的爵等。青銅兵器有戈、矛、鉞、鏃等。青銅工具有刀、斧等,但數量不多,主要用于手工業生產。那時候,青銅是貴重金屬,很少用來鑄造農具。不少青銅器鑄有裝飾花紋,花紋以獸面紋為主,如虎紋、象紋、龜紋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莊嚴凝重的風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后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據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這三種金屬的比例是比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大舉侵略中國。大鼎出土的消息傳出后,日軍派人四處搜索,企圖將它掠走。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文物,當地群眾再次把它深埋起來??箲饎倮?,大鼎才被重新挖出。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立即引起轟動。司母戊鼎的復制品作為中國人民的珍貴禮物,現已被聯合國永久收藏。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公斤,是采用分段澆鑄法制成的。青銅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雙腳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高產量、高質量的青銅器折射出強盛國力的光輝,象征著那個時代燦爛輝煌的文明。
1、從全文看,青銅器的主要特點是。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中,加點的詞為什么不能去掉?
3、本文舉了司母戊鼎的例子,因為它是;舉了青銅立人像的例子,因為它是。(用文中語句回答)。
4、青銅器是我國古代許多書寫材料中的一種,請寫出其他四種古代的書寫材料。
(1)(2)(3)(4)。
5、侵華期間,日軍企圖掠走司母戊鼎,還犯下了許多滔天罪行。請你寫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兩個主要歷史事件名稱。
(1)(2)。
答案:1、工藝十分精湛。
2、目前表時間,說明今后可能會出土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如果刪去目前,則與原意不符,這個詞的使用體現了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
4、龜甲、獸骨、竹木簡、帛(絲帛)、紙、陶器、玉石器等。
5、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南京大屠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說教材分析:
我所說的教學內容出自首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燦爛的歷史文明》中的第四課。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屬于歷史常識,是從燦爛的歷史文明角度來看世界。具體到《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古老的絲綢之路,其二,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在兩部分中又都包含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容,我把本主題從新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進行教學,每部分中都介紹路線的開通、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我將有關陸上絲綢之路的內容(即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友好使者張騫、玄奘的故事)做為第一課時,也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
這樣做,能在第一課時中既讓學生清楚認識絲綢之路及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又能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第二課時的時候孩子們能應用第一課時中用到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是以一種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2、說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社會現象開始關注,開始有獨立見解,但仍有片面性;好奇心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學習的興趣更為廣泛。
他們已經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接觸了一些相關的信息,他們對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有印象,但是不太清楚絲綢之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對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張騫也是知其人但是不太知其事。因此本節課上,既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又要利用學生的這種淺顯的已有知識經驗,充實和豐富學生對絲綢之路及絲綢之路上友好使者的認識。
3、說教學方式與手段:。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認識,本課時采用“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目標確立的依據: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使學生“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薄爸牢覈怯袔浊隁v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p>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皠撛O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薄白寣W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p>
依據以上課程標準的要求,依據本課教學內容特點,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通過讀圖查找、聽、讀故事、小組交流、說感受等方式,使學生知道絲綢之路及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張騫、玄奘;培養學生讀圖及分析信息資料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絲綢之路開通的艱辛及開通的重要意義,認識、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體會平等、友好往來的重要。
在以上教學目標中,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有兩個:
二是體會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的艱辛和重要意義。
第二個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我通過以下五個環節完成。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我使用的是“看圖片說一說”的活動,我出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讓孩子們認識就說出名字,從學生生活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順序效果)。
出示圖片。
2、“你們知道嗎,它們在過去還有一個名字,一起看看!”(遮擋功能的使用),讓孩子們再讀一讀。這時孩子們會很自然的想到:他們為什么還叫這樣的名字???在孩子們表達出他們的這種感受后,我說“它們這樣的名字和它們的來歷有關系?!?/p>
3、(下拉圖6)指圖說明:“它們是我國古代的胡人生活的地區,在我國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為胡,來自那里的東西就被稱為胡瓜、胡豆了。古時候,還把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稱為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區?!边M而提出問題“那么在古時候,這些胡人的物品是怎么來到中原地區的?”
圖6。
引出本課的重點學習內容絲綢之路。板書:絲綢之路。
4、通過和學生的談話“關于絲綢之路,你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解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認知程度。
(用學生熟悉的物品圖片引入,激發興趣,開始新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認識絲綢之路,是通過看路線圖,查找、交流的活動完成的。
1、我充分利用了課本提供的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圖7),將圖提供給學生,并引導全班學生共同交流“看圖的時候,我們應該先看什么”(明確看圖要先看清圖的名字、圖上方向、圖例,然后再看圖的具體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你從圖中獲得哪些信息?組織2人一組的學習。
圖7。
2、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本環節教學是在學生2人一組的自主讀圖活動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使學生獲得絲綢之路的出發地、到達地,絲綢之路到達的范圍等知識。培養學生讀圖,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教師補充到“絲綢之路全長有7000多千米,聯系了中亞、西亞,最遠到達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是一條線路長,范圍廣,所到的地方多的道路,它是聯系東西方的重要通道?!睆亩鋵嵙吮菊n的第一個教學重點。)。
第三個環節,了解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是通過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這樣三個活動完成的。
1、聽故事前,先用課件出示圖8,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張騫這個人,進而利用白板的書寫功能:張騫手里拿的叫“節”,節是代表使者身份的信物,使臣持節就表示是國家派出去的,現在“使節”一詞還在使用。(通過此介紹,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明對現在的影響。)。
圖8。
2、“張騫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你知道為什么嗎?”引領后面的學習。
3、講故事,教師就結合圖9講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讓學生聽故事時帶著這樣一個任務:“邊聽故事邊想一想:從這個故事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圖9。
利用拖動復制功能,將故事中重要地方停頓,更明確張騫出使路線。
教師在故事講到“張騫從長安出發,向西行進,一路上他們必須走在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地方”時,出示圖10,故意停頓,讓學生此時此地設想一下:“張騫他們會遇到什么困難或危險”。幫助學生體會張騫出使西域途中遇到的艱辛。
圖10。
4、在聽完故事后繼續追問:張騫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他是不是白去了?說說你的理由。
(在本環節中,我用故事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回到了20xx多年前,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張騫這個人,了解他不怕困難、信念堅定的個人品質,設身處地的理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艱辛,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突破了“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的艱辛”這一難點。)。
5、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學生閱讀的是課本78頁上“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文字”,讀后,不僅讓學生說一說“知道了什么”,還進一步引導學生算一算“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多少年了?”出示圖11,學生從圖中標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年份公元119年、標出現在的年份xxxx年,然后在白板上進行計算第二次出使西域距離今年多少年。
圖11。
想一想“為什么稱張騫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通過“讀一讀”明確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通過“算一算”感受絲綢之路的古老,同時板書:古老;通過“想一想”理解張騫是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請幾位同學將物品分類,利用白板的拖動功能,將物品拖到相應的圈里。
7、思考交流:傳遞的這些物品給西域各國和中原地區帶來了什么好處?
在活動后,教師總結到:“在這條路上傳遞的眾多物品中,以絲綢的影響最大,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第一次把中國中原地區經過新疆到中亞的陸上通道翻譯成silkroad,絲綢之路由此得名?!?/p>
8、繼續補充介紹“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的商人們來到我國做買賣,這是人們之間的貿易交流;一些佛教僧人來我國傳播佛法,這是一種文化的交流。隨著交往的深入,佛教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
9、講故事,主要是讓學生說一說他們課前了解到的玄奘西游的經歷,從而認識絲綢之路上的另一位友好使者玄奘。
圖13。
在本環節的最后,我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為什么稱張騫、玄奘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提升學生對張騫、玄奘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的友好作用的認識。
(在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這幾個活動中,認識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使學生體會絲綢之路在中西各國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體會友好往來帶來的好處,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第四個環節,是通過看圖片、聽介紹,了解絲綢之路的興衰。
(絲綢之路開通后,西方和我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絲綢之路的路線也隨著發生變化,到最繁盛的時期甚至形成了道路網。后來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人為過度使用水等自然資源,再加上戰爭等原因,絲綢之路也一度衰落?,F代的絲綢之路,是我國重要的旅游資源,它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同時在原絲綢之路基礎上修建的亞歐大陸橋,更是歐亞大陸東西最便捷的通道。)。
圖14。
第五個環節,想一想,說一說。
想:“這節課,你是怎么樣學習的?”,說“通過什么,學習了什么?”從而師生共同總結出“本課是通過讀圖了解了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通過學習故事,知道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和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奔然貞浟吮菊n的學習過程,明確總結出本課的學習方法,總結了全課,又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好了準備。這也是體現本課的教學特色之處。
板書是現代教學的要求,它能夠更直觀的體現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利用板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回憶本次教學的思路,直觀的板書使得學生在視覺上回顧本次教學的內容。
本次教學的教學手段是交互式白板教學,通過一節課的努力,較好的達到預期效果。首先,白板教學操作比較它很靈活、簡單,不用每次老師在電腦和屏幕之間跑來跑去,就是一支筆就可以搞定一切,學生也更熟悉,教師也更自然,師生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教、學。當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想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張騫的路線,要是用普通的多媒體ppt做的話,要設置路線,一段一段的弄,弄不好就出現偏差,就得從頭再來。而利用白板教學,只要選中圖片,然后右鍵里邊選擇“拖動復制”就可以拖拽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圖片,然后按著路線走,那樣隨意性比較大,也適合本次的教學。其次,交互式白板的動態效果沒有演示文稿絢麗,但是它比較神奇,你可以講文字進行拖拽,還有可以用遮擋功能將文字蓋住,讓人們感覺沒有任何東西,其實你自己知道其中的奧秘,當給學生展示的時候,他們覺得很神奇、好奇,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還特別主動要表現,使他們主動地來學習,來展示自己。最后,普通的多媒體教學,只是讓學生看、聽,但是白板教學不一樣,利用它可以讓學生走到白板前,自己去畫線、自己去做題、去選擇、連線等,學生對于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就是老師與學生的交互,其實白板就是把普通多媒體的功能和黑板的作用放在里一起,集合于一身了,即可以當多媒體給學生出示圖片、視頻、試題,也可以像黑板一樣,效果更好。
《絲綢之路與大運河》是八年級第四單元第二課最后一部分內容,本課內容體現了世界文明的空間聯系,選取了漢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史實,凸顯這一時期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及中國南北交流的進一步加強。絲綢之路重點強調張騫通西域后,中國與西方各國之間日漸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大運河則突出它對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課文還以歷史性的眼光,描繪了當代新的絲綢之路和大運河,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們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使歷史與現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課標聯系:
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是:要求學習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等知識,體會絲綢之路對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傳播及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歷史上的事物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明確歷史與社會之間相互交融的關系。
3、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把握,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初中學生的心智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了解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理解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了解敦煌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亞歐大陸橋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區別,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開鑿大運河的原因,過程,大運河的三點四段及溝通的水系,流經的省區等,理解大運河對經濟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夠正確看待隋開鑿大運河的事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養閱讀、分析、對比能力,并進一步理解歷史上的事物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明確歷史與社會之間相互交融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評價歷史上的事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作用。難點是: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現象。
1、學生對多媒體教學具有較高的興趣,學習積極性較高。
2、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3、缺乏創造性思維,缺乏條理性和邏輯性,缺乏思想深度。
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及積極的情感體驗。
為了使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充分開發,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多媒體教學: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將歷史在課堂中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事件及人物。閱讀法,即讓學生聯系文字和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閱讀教材,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能。角色表演法:表演中,學生似乎親臨其境,知識當然水道渠成。
課堂教學是完成上述構想的最佳途徑。因此圍繞上述構想,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程序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古今對比、感悟新知;類比學習、知識建構;整合知識,延伸拓展。依據這一邏輯順序,層層遞進。
第一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用激情導入法,以視頻《張騫出使西域》,既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又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主題,使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
第二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1、自學教材、探究新知:
讓學生閱讀p99頁內容與圖,探究:
(2)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現在大致屬于哪些國家?又經過了哪些地形?
(3)絲綢之路上有哪些重要城市?
2、交流反饋,體驗成功:
反饋學生探索收獲,并對學生探索過程中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集中講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及相關圖片,了解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體驗古絲綢之路的艱辛,培養閱讀、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同時感受到新課程中歷史與地理知識的滲透。)。
3、循序漸進、突出重點:
(1)活動: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2)提問: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設計意圖:在熟悉路線的基礎上讓同學通過表演感受絲綢之路當時的盛況,再步步突出重點:當時交流的物品及絲綢之路的橋梁作用。這樣不僅讓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結論也是水到渠成。)。
第三步:古今對比、感悟新知。
(設計意圖:了解古絲綢之路與亞歐大陸橋的異同,使學生感受到,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著橋梁溝通作用,并領會歷史與現實的融合,同時鍛煉了學生分析對比能力。)。
第四步:類比學習、知識建構。
自主學習:有關大運河的基本知識(三點四段五大水系、開通的意義,今天的大運河等)。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的《絲綢之路》的部分,學生知道該掌握哪些知識,此時,將《大運河》部分交由學生學習,有利于激發其自身潛能,并鍛煉其學習的能力,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第五步: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展示皮日休詩《汴梁懷古》,討論分析:對隋朝大運河如何看待?并尋找相應論據。
(設計意圖:在小組合作中,分析開通大運河的利與弊,有利于培養小組合作探究精神,質疑精神,并從而培養學生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突破難點)。
第六步:整合知識,延伸拓展。
1、學生小結學習所得。
2、課后搜集有關資料,任選一題,小組合作,試試,能不能完成?
1、歷史小論文“絲綢之路經商記”或“古今絲綢之路”
2、歷史小論文“古今大運河”
3、介紹世界上的著名運河,列表比較京杭大運河與世界上的著名運河。
(設計意圖:學習、討論、發言之后,由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其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
(敦煌)。
二、大運河-----促進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今天的大運河------水路運輸。
本課中,我認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凸顯,但多媒體似乎束縛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如用多媒體展現絲綢之路的路線,不如讓學生用筆畫,更有深刻印象,再配以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動手、動腦,效果可能更好。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x號考生。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絲綢之路》的教學設想。
《絲綢之路》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組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進西部,領略祖國雪域高原、草原戈壁的風貌,吹響西部大開發的號角?!督z綢之路》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了兩千多年前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的安息國與我國使臣會面互贈禮品的故事,描繪了兩國來往的熱鬧、盛大場面,揭示了絲綢之路為我國和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提供橋梁,對中外雙方經濟、科技、文化繁榮起到重大作用的非凡意義。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首先是絲綢之路離今天時代久遠,不少學生可能對于絲綢之路不甚了解,需要事先查閱資料,建立基礎。其次是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好在學生已經具備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已經初步具備把握文章大意、體會文章情感的能力,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浩浩蕩蕩、崇山峻嶺”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感受文中盛大場面的描寫,領悟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激起了解西部的歷史的興趣。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作者描寫兩國使者見面時的盛大場景為我的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領會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一)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習也同樣如此,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我會用情境導入法,放置沙漠的圖片,引發學生對于沙漠的想象,繼而引出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的故事,最終引入本課課題。提起沙漠,大家腦海里都會浮現什么景象呢?(先以問題激發想象)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漠,走進絲綢之路。(再以故事引發好奇)旨在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本篇課文。
(二)初步感知。
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就是誦讀,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在解決了生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在學生朗讀之前,我會給學生設置以下問題:試給這篇文章劃分段落層次,之后請學生回答,明確文章的脈絡,即憶起駝鈴(1)——盛迎漢使(2-8)——互贈禮品(9-12)——揭示意義(13-14)。
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以同桌探討,填寫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找出描寫兩國使臣會面的情景的段落,并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
概括:公元前115年,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國將軍熱情迎接中國使者,雙方交換禮物。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思考以下問題:安息國的將軍和中國使者見面的時候,是怎樣的場面?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并說說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對于盛大場景的描寫,從而領悟兩國之間的深厚情誼,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四)鞏固提高。
為進一步體會本文語言特色、感受本文盛大場景的描寫,我將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體會絲綢之路對于中外雙方的重大意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回顧本課所揭示的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再者本文是閱讀文章,需要同學們對絲綢之路有更多了解。
基于此,我布置了搜集資料以加深理解的作業:搜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小故事,下節課進行交流。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程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重點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本課內容是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中的重點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長生了深遠影響,從世界范圍來說,它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與歐洲開辟新航路之舉齊名并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重點:本課重點是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難點:張騫出使西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創設情境,分析討論,合作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組織課堂教學,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優化教學的的目的。
本課講授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對事物缺乏理性的認識,但他們對許多新鮮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此在教學中就要克服簡單的說教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故事、視頻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討論變消極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究,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并提問質疑,導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導入,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學習,進入新課:
一、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首先出示戰國時期匈奴王冠圖片,讓學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第一目填寫《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表》,并思考決定和還是戰的關鍵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填寫表格,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能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材料:
通過閱讀史料讓學生了解兩種方法都沒有獲得長久的成功,所以漢武帝時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漢使者聯合西域夾擊匈奴從而過渡到第二目張騫出使西域。
二、張騫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找出陽關、玉門關、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義,然后結合課文思考張騫為什么要出使西域。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
2、播放視頻《張騫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情況。(增強教學直觀性,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3、看視頻后讓學生說出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路線,教師動態演示路線圖。
4、接著小組合作探究一下三個問題:
(1)張騫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2)假設你們生活在那個年代,面對這么多的困難你會像張騫那樣做嗎?
(3)張騫的此行目的達到了嗎?(通過探究問題學習張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時也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5、最后我通過展示三則圖文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樣的成果。
材料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許多西域地區的山川、地形、物產、人口、風俗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
——《秦漢,一個民族強盛的起點》。
成果一:加強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聯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漢朝疆域圖的對比圖。
通過觀察學生得出結論,西漢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為西域歸屬中央奠定基礎。
材料三:“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兩幅圖片。
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在觀察中得出。
成果三: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展示三則圖文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得出答案,改變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過渡語: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睆堯q用他的毅力、勇氣和非凡的膽識踏出了一條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從此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產生了,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導入下一目)。
首先給出絲綢之路示意圖,請學生說說這條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說出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隨后屏幕打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屏幕中的東西哪些是從東方傳入西方,哪些是從西方傳入東方?除過圖中的物品外,他們還知道其他哪些通過這條東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藝術?,通過這個環節加深學生對絲綢之路起到橋梁紐帶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絲綢之路上出土發現的絲織品和外國貨幣兩張幻燈片,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絲綢之路確實存在而且當年是那么的輝煌,最后通過一張設計好的幻燈片形象直觀并順理成章的得出絲綢之路是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這個觀點。
在講完這個目錄后教師加以引伸以“古老的絲綢之路今天是否還有開發的價值?如果有怎么開發”這個問題來達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設計進行小結: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區連成一體,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礎上經過西漢的努力形成了貫穿東西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它的開通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橋梁。
(四)、“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制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
(五)、板書設計。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第二主題《路在腳下延伸》中的一個課。其內容展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知識目標: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能力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體會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1、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1.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有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與小組數目相同的較大的地圖、尺子。
教學時,通過創設情境、多元化的體驗、小組探究、視覺感受等方式讓學生發現身邊交通情況的點滴變化,對比古今到達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選擇的交通路線的巨大差別。從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的緊密聯系以及交通帶來的巨大便利,從而提升為祖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體驗。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在教《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孩子們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這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1)導入。
請學生朗讀和欣賞教科書第47~48頁的課文及圖片,然后提出問題:‘絲綢之路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同學可能以前通過廣播電視、書籍雜志對它大致有所了解,課前老師也請同學們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下面我們就分小組進行交流。
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要把搜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組內的其他同學,每個小組還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并推薦一名同學向全班做介紹。
(2)小組交流。
教師巡堂,了解小組搜集資料及發言的情況,并參與其中。
針對每個小組搜集的資料的情況,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歸納整理的集中在某個具體的內容上,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3)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事先掌握的小組討論的情況,將每個小組介紹的重點隨手寫在黑板上。
(4)小組探究。
教師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地圖,請學生在上面找一找絲綢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圖上任選一段絲綢之路作為測量對象,量一量這段絲綢之路在地圖上的長度是多少;依據比例尺,換算出這段絲綢之路的實際長度是多少。
根據事先了解到的當時車輛或駱駝行走的速度,測算出走完這段路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現在重走絲綢之路,可以運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時間又是多少。
(5)教師總結。
道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通過學習,同學們對絲綢之路已經有所了解,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業。
向周圍的人了解他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什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教材第八冊第十單元路這一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歷史上記載的一個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讀者,而且能讓學生了解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1、《絲綢之路》文章介紹的內容時空跨度較大,涉及的歷史地理知識復雜,學生對此了解不多。我課前布置了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一下相關知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以介紹歷史為主的文章,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在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絲綢之路開辟艱難。
3、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讓生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知識和語文閱讀教學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項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認的1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本課的教學程序我設計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資料,質疑引入。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否能對課文有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為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質疑與交流中對課文產生興趣,從而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我設計了讀課題質疑環節。
學生可能提出: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等問題。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就已對課文進行了初步的閱讀了,也能讓他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著,讓學生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對此主要采取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各組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的方式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這是因為學生生活與絲綢之路的歷史相差太遠了,又由于學生的知識面不夠廣,對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讓生在交流資源、共享中互相補充,以豐富內涵,有助于學習課文。
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主要以學生自讀自評為主,教師查讀為輔。讓生在誦讀中實現與文體初次對話,掃清字詞障礙,感知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談自己的收獲。你知道了什么?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會有不同的收獲。所以他們的匯報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1、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并鼓勵學生細聽互評。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傾聽、評議能力。
第三步:精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文中語言文字,與文本進行對話,把握文章主旨的過程。我引導學生運用粗、精、品三讀的閱讀方法,結合課后思考題,進行具體學習,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難。
首先,粗讀第1、2自然段:這部分不是課文重點在文中是起烘托證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學生讀后能體會絲綢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學程序如下: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從哪里能看出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困難重重;從哪里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從哪些詞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從哪些詞句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在此部分教學過程中,我還穿插了過度段的教學。因為我認為學語文一定要學方法,認識過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在讀文中理解文義,在寫作中謀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學: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系緊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系的緊密。
(3)再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此時教師可聯系文本總結過渡段的作用和意義。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讀第8自然段:這段是對絲綢之路的作用影響的一個總結,內容較淺顯,學生自讀就讀懂,因此我在教學該段時以學生自學為主。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華:閱讀文章的最境界是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讓學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學生了解的相關知識不夠,不足以讓學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張騫的艱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關資料以補充課文,讓學生能更深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復述課文這一環節。因為作為四年級語文教學學生能復述課文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讓學生以導游的形式創設情境,讓學生組內練說再在全班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還隨時提醒學生抓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這也是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訓練。
本節課教法學法的采用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既貫徹了課標的精神,又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朝又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重要發展時期,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以及對外的交往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進行管轄,這個過程可事先通過學生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過學習,了解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同時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以及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意識;關于絲綢之路,要掌握絲綢之路的形成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為自學的知識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個重點是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它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歷史理論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難點是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體設備。
根據課標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聯系法。導入新課教學時對舊知識的回顧;對于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勢力控制范圍。用此法聯系前課,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2.跨學科綜合法。對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3.歸納法。對于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可讓學生看書歸納。
4.講解法。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時我把本節課設計成多媒體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課時)打破地域界限去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成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閱讀能力——訓練“會讀”這節課知識容量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細讀,掌握全部教材內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啟發學生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思例如張騫出使西域,什么內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經營西域,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例如絲綢之路的路線,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例如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但在簡化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學能力的到鍛煉,能夠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所以課前安排了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課堂中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關于張騫的故事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學習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關于西域都護設置,這是一個很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點,讓學生從歷史上明確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問題上,要有較深刻和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上的教育。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也花較多時間來探討。絲綢之路的路線,通過多媒體圖示講解,讓學生能有更具體的空間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這節課的難點。我的做法是三個步驟:先具體講解再用典型例子說明,最后進行歸納(多媒體文字展示),使理論知識得到簡化。
3.班超經營西域這部分內容是小字知識,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按照這節課的安排將它歸為學生自學內容。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張騫通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根據本課的課標和知識的重難點教學的突破將板書設計成以上三個部分,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設計板書時將它們分成兩個重要的標題,分別進行詳細的講解,而班超經營西域是小字內容,分離出來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這種設計同時也是根據歷史事件因果關系進行知識的教學安排,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開辟的前因,同時絲綢之路開通也為班超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了解歷史事件的承繼和因果關系,可以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有關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發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點:1、知識與能力;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中,要求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于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并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并分析、整合歷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進程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本課將在了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并為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二)有關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于國外,另一部分屬于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初一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本課難點。
(三)有關教學安排。
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并提問質疑,導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導入,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并布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找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并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精神的認識并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敖z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通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為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制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拓展升華”,最后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了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并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一)有關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采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關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松散和求知欲強等身心特征,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布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有關教學媒體。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為鑒,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
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作品與交流區可以是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臺。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首先在任務中安排的這四個任務就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本課重難點設計的。(展示課件任務)。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里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衰落、啟示五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或學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然后展示評比??梢詮浹a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中原和邊疆,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滲透。
絲綢之路到5世紀時逐漸衰落,你能尋找它衰落的原因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阻礙,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形勢,土耳其帝國當時對世界貿易的影響,環境的變遷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樓蘭古國,羅布泊等歷史遺跡。通過此問題的擴展,更有利于理解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如國力、內外形勢、環境自然條件等。
思考探究: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感想?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并交流討論。此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升華,以史為鑒,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結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這一系列的安排層層推進,分解進行,學生在自然當中就會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2.張騫通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三、班超經營西域。
根據本課的課標和知識的重難點教學的突破將板書設計成以上三個部分,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設計板書時將它們分成兩個重要的標題,分別進行詳細的講解,而班超經營西域是小字內容,分離出來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這種設計同時也是根據歷史事件因果關系進行知識的教學安排,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開辟的前因,同時絲綢之路開通也為班超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了解歷史事件的承繼和因果關系,可以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一、說教材。
《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第二主題《路在腳下延伸》中的一個課。其內容展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能力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體會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四、教學準備:
1.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有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與小組數目相同的較大的地圖、尺子。
【說教法】。
教學時,通過創設情境、多元化的體驗、小組探究、視覺感受等方式讓學生發現身邊交通情況的點滴變化,對比古今到達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選擇的交通路線的巨大差別。從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的緊密聯系以及交通帶來的巨大便利,從而提升為祖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體驗。
【說學法】。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在教《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孩子們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這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說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學生朗讀和欣賞教科書第47~48頁的課文及圖片,然后提出問題:‘絲綢之路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同學可能以前通過廣播電視、書籍雜志對它大致有所了解,課前老師也請同學們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下面我們就分小組進行交流。
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要把搜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組內的其他同學,每個小組還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并推薦一名同學向全班做介紹。
(2)小組交流。
教師巡堂,了解小組搜集資料及發言的情況,并參與其中。
針對每個小組搜集的資料的情況,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歸納整理的集中在某個具體的內容上,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3)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事先掌握的小組討論的情況,將每個小組介紹的重點隨手寫在黑板上。
(4)小組探究。
教師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地圖,請學生在上面找一找絲綢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圖上任選一段絲綢之路作為測量對象,量一量這段絲綢之路在地圖上的長度是多少;依據比例尺,換算出這段絲綢之路的實際長度是多少。
根據事先了解到的當時車輛或駱駝行走的速度,測算出走完這段路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現在重走絲綢之路,可以運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時間又是多少。
(5)教師總結。
道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通過學習,同學們對絲綢之路已經有所了解,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業。
向周圍的人了解他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什么。
五、說板書設計。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x號考生。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絲綢之路》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絲綢之路》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組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進西部,領略祖國雪域高原、草原戈壁的風貌,吹響西部大開發的號角?!督z綢之路》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了兩千多年前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的安息國與我國使臣會面互贈禮品的故事,描繪了兩國來往的熱鬧、盛大場面,揭示了絲綢之路為我國和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提供橋梁,對中外雙方經濟、科技、文化繁榮起到重大作用的非凡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首先是絲綢之路離今天時代久遠,不少學生可能對于絲綢之路不甚了解,需要事先查閱資料,建立基礎。其次是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好在學生已經具備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已經初步具備把握文章大意、體會文章情感的能力,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浩浩蕩蕩、崇山峻嶺”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感受文中盛大場面的描寫,領悟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激起了解西部的歷史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作者描寫兩國使者見面時的盛大場景為我的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領會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習也同樣如此,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我會用情境導入法,放置沙漠的圖片,引發學生對于沙漠的想象,繼而引出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的故事,最終引入本課課題。提起沙漠,大家腦海里都會浮現什么景象呢?(先以問題激發想象)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漠,走進絲綢之路。(再以故事引發好奇)旨在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本篇課文。
(二)初步感知。
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就是誦讀,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在解決了生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在學生朗讀之前,我會給學生設置以下問題:試給這篇文章劃分段落層次,之后請學生回答,明確文章的脈絡,即憶起駝鈴(1)——盛迎漢使(2-8)——互贈禮品(9-12)——揭示意義(13-14)。
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以同桌探討,填寫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找出描寫兩國使臣會面的情景的段落,并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
概括:公元前1,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國將軍熱情迎接中國使者,雙方交換禮物。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思考以下問題:安息國的將軍和中國使者見面的時候,是怎樣的場面?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并說說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對于盛大場景的描寫,從而領悟兩國之間的深厚情誼,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四)鞏固提高。
為進一步體會本文語言特色、感受本文盛大場景的描寫,我將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體會絲綢之路對于中外雙方的重大意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回顧本課所揭示的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再者本文是閱讀文章,需要同學們對絲綢之路有更多了解。
基于此,我布置了搜集資料以加深理解的作業:搜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小故事,下節課進行交流。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敦煌)。
亞歐大陸橋-------新絲綢之路。
二、大運河-----促進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今天的大運河------水路運輸。
七、教學反思:
本課中,我認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凸顯,但多媒體似乎束縛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如用多媒體展現絲綢之路的路線,不如讓學生用筆畫,更有深刻印象,再配以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動手、動腦,效果可能更好。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1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