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教學時,教案模板可以提供一個清晰的教學框架,有助于確保教學過程的有序進行。接下來是一些實用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備課有所幫助。
(一)課文分析:《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了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游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議論的部分,我的說課內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說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悟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了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游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我將結合作者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會作者所闡發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養能力。
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好!幾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一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教學預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虒W要激發、尋求、提升閱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二、說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坝∠笮詧蟮馈笔怯浾吒鶕约旱挠^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它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討論法、提問法、電化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運用多媒體聲像,板書,旨在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四、說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本課我引導學生主要采用預習法,分小組討論法,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有這么一個地方,它被人稱為“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在這里,黑暗充斥著每一個角落,死神日夜出沒,它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放幻燈片,圖片,文字解說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奧斯威辛的了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為多。因此,在教學的開始——導入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圖片直觀,很有震撼性,觸動心靈,易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奧斯維辛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學生與奧斯維辛之間的距離。
二)初步感知。
1、根據課文題目預設問題:
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又寫了呢?
帶著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p>
根據課文題目可預設問題很多,但選擇“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又寫了呢?”即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是作為講授本篇課文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直擊新聞主體部分。以主體為中心,輻射其他新聞元素。
2、緊接著,提問:。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來源,是什么觸動了他?即參觀者在奧斯維辛的見聞,感受。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成堆的頭發嬰兒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文中7-15自然段,實際上是參觀者參觀奧斯維辛時,在動作行為,神情語言上都有所變化。而作者正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利用這點,從細節上把握情感,“還原”殘酷、恐怖的歷史真相。
小結:
“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兒童追逐游戲”
這樣,過去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宛如兩重天,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當身處奧斯維辛歷史遺跡中,留給參觀者的是歷史的厚重帶來的靜穆,壓抑,但走出來,面對明媚的陽光,孩子的笑臉,他們釋然?!涀v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由另一學生作答,老師引導,作有效補充,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3)、“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睘槭裁??
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類似的話,作者為什么這樣說?是真的沒新聞了嗎?(分組討論)。
這篇新聞很特別,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屬于印象性報道。字里行間蘊藏著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其中的蘊味。而且高一的學生求知欲和表現欲很強,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的新聞異同,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特色。
五)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旅游中心。
毒氣室震驚。
焚尸爐憤恨記住歷史。
展覽感受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可怕。
紀念墻窒息。
絞刑室。
六、說教學預測。
問題的設計基本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層把握作者情感。
今天我就課文《ブ戰》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ブ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晉文公鄭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為了爭霸,不聽老臣蹇叔的意見,悍然出兵襲鄭。鄭愛國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勞秦師,暗示鄭國已有準備,一方面送信回鄭,致使秦軍無功而返,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生了晉人截擊秦軍的ブ戰。
一、說教材。
1、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重點文章六篇,《ブ戰》是其中的壓臺好戲。我們知道,《左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而《ブ戰》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文章有深度有廣度,對高中文言文學習起到總括、升華作用,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去研究,正適合研究性閱讀。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通過高中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毙碌母咧姓Z文教學大綱增加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我把《ブ戰》的學習定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研究性學習。我將打破傳統常規,第一課時疏理篇章結構,第二課時疏通疑難字詞句,第三課時講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
基礎知識目標: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把握戰爭的來龍去脈。這是我依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而確立的。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結合我教的這兩個班特點:邏輯思維較強,渴望高層次的發展和深層次的分析,但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思維深度欠深刻而確立。
德育目標:認識“以貪勤民”敖景燎岬小北匕艿牡覽恚對學生進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振興中華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見為線索,把紛繁復雜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得有條不紊。鑒于此,我把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就適當點到為止,不做過多分析。分析文章結構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將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因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脈絡,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進學生精讀課文。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并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于激烈的,緊張的、思考的動態性學習環境中,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邮浇Y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教師作為學長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采用互動式的教學結構關鍵是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研究性閱讀。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達、去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人格。其特征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問題的來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須立足于教材,有大綱教材為依據。英國有句諺語:doubtisthekeytoknowledge。(問題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得出結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于“老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模式。在這節課,我將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使用cai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由于cai課件具有投影片所沒有的動態變化,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又靈活自如,真正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cai課件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功能節省了時間,突出了教學重點,很好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信息反饋為主線,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
認知理論中的格斯塔學派認為,教師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而問題的難度還可加深。
新課上課了,我自稱是秦穆公,先簡介相關歷史、地理知識,以及杞子密報襲鄭的這一時代背景?!拔摇闭f:“朕要向蹇叔討教,不知老愛卿意下如何?”請同學們扮蹇叔,回答:“此行是勝是負?”并出示地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研究性學習埋下伏筆。
啟發引導的原則感知一石擊開千層浪,學生紛紛以蹇叔的身份,預測秦軍東征的發展趨勢,分析原因。班上不乏軍事愛好者,至少會推出以下情況――“志在必得”“戰線太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運用猜想后再驗證,讓學生打開課本,齊讀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教會學生運用推斷的方法培養思維想象能力體現了興趣性、互動性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設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論戰的。師展開課件(講明學習的方法,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代表發言)借助課件進行總結,了解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全文脈絡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分析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研究我出示八張圖畫,請大家瀏覽全文,根據課文推測人物的姓名、畫面內容。在關鍵處我加以點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盡力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加上小標題,給八個場面排序,最后一個場面我點撥:秦穆公此時會對蹇叔說什么?借以分析秦失敗的原因;師生共同補充細節,水到渠成總結出文章結構圖。糾正學生拿著譯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直觀性和抽象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高難度與螺旋式的認知方式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板塊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閱讀能力討論乘熱打鐵,提出問題:“這場戰爭中誰是正義的一方?”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同學們的鑒賞能力,我將把辯論會引入課堂。同學們進一步細讀課文充分利用注釋找出依據,輪流發言,互相爭辯,在爭辯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我充分肯定學生的研究所得,鼓勵學生修正他人觀點。我將引入物理學科“參照物”一詞的定義對同學們的發言僅做簡短的概述或轉述點評。整個課堂營造為自由和諧、活潑而又嚴謹的學術氛圍。
我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積極進行角色參與,設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將會怎樣去做?”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現代思維與古老文化相碰撞讓“古老”的語文教學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古老文化煥發出青春。通過學生自己動眼篩選,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圈劃去掌握知識實現知識內化,把蘊藏在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
體現了教學效果自我評價原則和差異性教學原則表達創造要求學生拓展思路,提出創新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作品的主旨,寫作特色,乃至一句話,一個詞的選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我將對學生討論中的問題作出點評,充分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戰果;對有些爭議較大或較難的問題,我提供背景資料而不做出結論,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的熱情。并推薦相關書目,便于學生課后查閱研究,嘗試撰寫小論文。
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布置作業:
1.自行歸納本課文言常用實詞。
2.根據課文創作劇本,排演話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下兩節課鋪路搭橋。
1、《促織》選自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下第六單元,它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于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第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此篇文言文時代較我們接近,淺顯易懂,有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文學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了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于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托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3、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鑒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學難點。
鑒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疏通法(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討論分析法(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情節線索整理上)。
總結歸納法(重點放在對具體段落的分析歸納上)。
1、提供與本課有關的資料。
2、借助電教多媒體教學。
由于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平行班的學生,所以整個過程注重以基礎知識為主,抓住全文的重點詞句,帶領學生熟悉故事大概內容。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入手,弄清全文線索,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人物悲歡情感故事。
1、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里窮得叮當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搜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疤稹本褪亲彀鸵?,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里的人傷心,他就跟著落淚;“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么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解題(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課后能閱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說家,出身于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后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郁自傷,窮愁潦倒。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余年,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傲凝S”是作者的書齋名?!爸井悺本褪怯浭龌ㄑ砑捌渌恍┗恼Q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贊美了青年男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崩仙犷}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焙喢鞫鷦拥氐莱隽恕读凝S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3、疏通文章重點詞句(是對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的體現。)。
假此科斂丁口假:借,利用成然之然之:以之為然,然:是靡計不施,迄無濟靡:沒有迄:最終,終究兩股間膿血流離離:通“漓”流淌的樣子。展玩不可曉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體會。循陵而走走:行走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而:通“爾”如披冰雪披:蓋上,披著思試之斗以覘之之:代蟋蟀之:角斗的本領。徑造廬訪成徑:徑直造:到蟲躍去尺有咫有:通“又”蟲盡靡靡:失敗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賜予天子一跬步跬:跨出一大步的距離,兩跬為一步,這指“一舉一動”的意思。信夫信:確實,的確。
4、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完成此課教學的重點,體現第一課時的高潮。)。
指導學生根據課內注釋通讀全文,編寫情節結構。
[明確]《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情節概括如下: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斗蟲—獻蟲。
其中,“征蟲—覓蟲”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斗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評述性的文字,這也是筆記體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類似于司馬遷的`《史記》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圍繞主線,情節經歷了幾次波折?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是什么?(此環節的設置有利于提高學生鑒賞名著的能力與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確]情節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歲征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富。
這樣的安排避免了一覽無余,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深化了主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情節的變化曲折,再現了生活的需要,因為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波瀾的。
6、閱讀重點段落“未幾,成歸”從文中選出成名的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語,填入括號內。(以此練習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賞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細膩,指導完成教學難點。)。
成名聽說他兒子誤斃促織則(怒),得兒子尸則轉為(悲)。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為(喜),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為(愁)。忽聞門外蟲鳴則既(驚)且(喜),然見促織短小則認為它(劣);視之,意似良,又轉而為(喜)。將獻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爺之意,心中又(恐)。
可見,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牽動著主人公的心,主宰著主人公的命運,這細致入微,曲折變化的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熔于一爐,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貪官污吏致使百姓的罪惡現實。
7、作業布置(鍛煉學生的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讓你來安排故事的結局,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為什么?
(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語文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主體性,師生互動性。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將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下面我來分析下教材)。
《赤壁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塊中的第一篇課文。本專題旨在讓學生于閱讀中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本文作于元豐五年,是蘇軾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后所作。本文運用主客問答的傳統手法,表現了作者力求派遣苦悶,順應自然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分析完教材,我再來分析下學情)。
1、高一的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只是直觀經驗的積累,還沒有轉移到“鑒賞的”的層面。
2、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學生已經粗知了文章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積累文言詞匯及句式,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如下兩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一是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問答中蘊含的哲理,學習古人樂觀曠達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教學時數:2課時(我將以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文的教學)。
(下面我將說說我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1、導入:
“人生不如意事時常八九,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賭者借賭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樂家借音符抒發胸中的憤懣,文學家則借悲憤成就千古鴻文。蘇軾的《赤壁賦》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憤大苦痛時寫就的“以文為賦”的不朽經典,它文質兼美,情理并茂。今天我們就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那一個在矛盾痛苦中升華的靈魂?!?/p>
接下來我將用ppt來介紹蘇軾的生平、本文的寫作背景及賦的基本知識。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將運用“一讀課文,落實詞句;二讀課文,疏通大意;三讀課文,整體把握”的三讀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三讀教學法的第一步是)。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自我解決。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在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后,我再進行適當點撥,集體解疑。最后請學生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3)三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在上述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下面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小組交流后得出結論。
(結合板書)。
第一段寫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寫了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段寫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寫了隨緣而安地態度,第五段寫了忘情塵世的灑脫。全文的情感基調是由逍遙游樂的歡樂轉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后變成樂觀與曠達的情懷。本文“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寫景時,以景動人;寫情時,以情感人;說理時,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結構渾然一體。
3、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而寫作是最好的研習,只有不斷地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對文本的精微之處有獨到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文本,達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1、月夜泛舟歡樂以景動人。
2、悲涼簫聲。
3、人生失意悲哀以情感人。
4、隨緣而安。
5、忘情塵世曠達以理警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虒W要激發、尋求、提升閱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在似乎平淡的事實之中,作者以獨特環境中的見聞和感受,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根據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奧斯維辛的歷史。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達作者主觀評價的語句。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印象性新聞報道?!坝∠笮詧蟮馈笔怯浾吒鶕约旱挠^察和人物訪問所獲得印象寫成的報道。把對事實和新聞人物的客觀報道與描述同作者的主觀印象結合起來寫,是印象性報道的主要特色。它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作者強烈的情感。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討論法、提問法、電化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運用多媒體聲像,板書,旨在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本課我引導學生主要采用預習法,分小組討論法,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新課導入:
有這么一個地方,它被人稱為“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在這里,黑暗充斥著每一個角落,死神日夜出沒,它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放幻燈片,圖片,文字解說奧斯維辛集中營。
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奧斯威辛的了解呈現兩級情況,一種是一無所知,一種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為多。因此,在教學的開始——導入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圖片直觀,很有震撼性,觸動心靈,易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奧斯維辛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學生與奧斯維辛之間的距離。
二)初步感知。
1、根據課文題目預設問題:
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又寫了呢?
帶著問題讀課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語句或依據文章中的語句來回答)。
“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p>
根據課文題目可預設問題很多,但選擇“作者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又寫了呢?”即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是作為講授本篇課文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直擊新聞主體部分。以主體為中心,輻射其他新聞元素。
2、緊接著,提問:。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來源,是什么觸動了他?即參觀者在奧斯維辛的見聞,感受。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思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成堆的頭發嬰兒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文中7-15自然段,實際上是參觀者參觀奧斯維辛時,在動作行為,神情語言上都有所變化。而作者正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利用這點,從細節上把握情感,“還原”殘酷、恐怖的歷史真相。
小結:
“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兒童追逐游戲”
這樣,過去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宛如兩重天,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當身處奧斯維辛歷史遺跡中,留給參觀者的是歷史的厚重帶來的靜穆,壓抑,但走出來,面對明媚的陽光,孩子的笑臉,他們釋然?!涀v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問題:在這些描寫參觀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沒有你不明白的語句?(學生自由提問,由另一學生作答,老師引導,作有效補充,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3)、“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睘槭裁??
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類似的話,作者為什么這樣說?是真的沒新聞了嗎?(分組討論)。
這篇新聞很特別,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屬于印象性報道。字里行間蘊藏著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其中的蘊味。而且高一的學生求知欲和表現欲很強,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作業:比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的新聞異同,思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特色。
五)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羅森塔爾。
殺人工廠旅游中心。
毒氣室震驚。
焚尸爐憤恨記住歷史。
展覽感受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可怕。
紀念墻窒息。
絞刑室。
問題的設計基本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抓住學生對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層把握作者情感。
《外國散文兩篇》選自高一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自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我覺得這兩篇外國散文情感豐富,文質精美,藝術性很強,適合引導學生精讀、如果僅僅拘泥于教材單元教學要點,從"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層面上去讓學生自讀,是不能充分發揮這兩篇美文的熏陶作用的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我把本課當作講讀課文來教學,安排2課時完成。
本著"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我在備課時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領悟"美"的內涵,體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學習散文寓情于景和運用對比增強表達效果的寫法。
3、初步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
其中,目標1屬情感目標,目標2,3屬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我認為,制定教學目標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本課,我力圖貫徹"四主三性"的教學思想,"四主"就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為主線,創新為主旨;"三性"就是教學思想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我力爭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讓學生誦讀全文,品味文中寫景精美,情感濃烈的語句;對于重點句段,我讓學生質疑,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鼓勵學生創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我又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機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學鑒賞的方法(如兩篇散文的比較鑒賞),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世間最美的墳墓》,《冬天之美》,都提到了"美"。教學本課,我就把探討什么是"美"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領悟"美"的內涵,然后,再通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既有教師的范讀,更有學生的誦讀,在誦讀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師生的共同質疑和討論,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鑒賞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兩篇散文讀完后,我還運用比較鑒賞的方法,引導學生將兩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加以比較,培養學生文學鑒賞的能力。最后,我又出示了兩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以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時,一般情況下,教師總是在學生讀課文前先介紹作者茨威格,接著再介紹托爾斯泰、我想,把對托爾斯泰的介紹放到讀了課文之后,學生對墳墓的"樸素"和"美"有了感知時再進行,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學本課時,我用powerpoint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我認為,多媒體課件能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限制,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在聲,色,像中受到課文情境的感染,還是十分有用的。
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三、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知識遷移法、、分組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課堂的模式)。
1、自學感知,敏銳感悟。
為了更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自行解決本課的生字詞,及簡單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結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采用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詩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本課中覺得難以理解的問題找出來,留待接下來的環節一起解決。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學生手中的教學資源。這個環節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習資源,達到班級資源共享。讓學生走進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這個環節學生分小組進行,這個環節中要討論的問題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學環節中留下的疑難問題。第二部分是本課重難點問題,針對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2、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
3、上下片有什么聯系?
4、共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通過分組,將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的問題和老師所給出來的問題,合作進行討論,得到自己的、小組的答案。
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學都積極的挖掘文本。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3精彩展示,破繭成蝶。
這一環節是每個小組通過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結晶。學生通過小組或者個人展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或問題的答案。教師相機進行適時評價、引導和糾正。通過這一環節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及表達能力。
4個性表達拓展思維。
5遷移延伸豐富視野通過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介紹更多的他們自己了解的毛澤東的詩詞,或句子。我在加以補充,讓學生選擇他所喜歡的篇目來背誦?;蛘咝〗M接龍來誦讀。
6課堂總結回歸文本。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從各個方面來總結他們在本課中所獲得的收獲和情感體驗。自主總結,自主回答。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之《沁園春》就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1、感受變革者的形象,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朦朧詩的能力。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對變革者的贊美之情和澎湃的激qing。
朗讀詩歌的能力;感受變革者的形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培養朦朧詩的鑒賞能力。
以朗讀為切入點,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以討論的形式來分析變革的形象;以師生互動的形式來鑒賞朦朧詩。
1課時。
欣賞《春天的故事》歌曲;顯示作者相關資料及朦朧詩的相關資料;展示變革者的形象及詩人的情感。
欣賞《春天的故事》歌曲,介紹80年代的相關歷史背景。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江河。
1、比較“讓我們一塊兒走吧”與“讓我們一起奔騰吧”在表達情感上的區別,由此可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作者簡介:江河,原名于友澤,生于1949年,北京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品有《紀念碑》、《星星變奏曲》等。
1、自由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歌,熟悉文本。
2、指名朗讀:提出要求,要讀出深情與贊美的味道,語調快慢有致。教師在此之后作適當的.點評和朗讀指導。
3、集體朗讀:要讀出情感。
五、感受變革者的形象,培養朦朧詩的鑒賞能力。
1、這是一首獻給變革者的贊歌,在詩人的筆下,變革者的形象非常飽滿,請從詩歌中找出變革者的具體的形象內涵。
2、展示朦朧詩的特點,特別是對隱喻性意象的解讀。老師應該示范解讀兩到三個隱喻意象,讓學生透過隱喻性意象來感受變革者的形象。
如:春天的指改革帶來的生機勃勃的大好形勢。
3、理解詩歌的的大意:
第一節,交待時代大背景;
第二節,熱情贊美變革者;
第三節,歌頌偉大的友誼;
第四節,呼吁人們投身改革大潮。
4、欣賞詩歌精彩的語言。
如:通感——為了不再孤獨,繁星似的迎春花到處閃爍/金色的聲音刺激著我們。
明喻——用大海翡翠的語言交談/用坦白得像沙灘一樣的語言。
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
詩人對意象的選擇(朦朧詩的意象密集,本詩就選用的眾多的意象來表達詩人對變革者的贊美之情)。
對色彩的選擇——潔白的玉蘭花藍天金色迎春花陽光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紫丁香(可以和《相信未來》作比較。從來感悟詩人的情感。)。
對聲音的選擇——尋找著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
語言的創新: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
為了歌唱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詩人筆下的花開)。
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詩人筆下的黎明時的光線形象)。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巖石縫中(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
…………。
《荷塘月色》一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學生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及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學會品味散文的語言、鑒賞散文的表現手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歷來為人所稱道。文章結構采用了內在和外在雙層結構,一層表現作者賞荷的路徑,一層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本文的語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疊詞、形象生動的動詞,再加上新穎別致的通感修辭,營造出淡雅出塵的藝術之境。讀完全文,一副清新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就會浮現在眼前。學習本文,除了體悟語言藝術之美,學會鑒賞抒情散文,更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的藝術思維。
1.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鑒賞語言藝術之美,尤其是通感修辭。
2.難點在于讓學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為什么頗不寧靜,他的情感變化過程,并分析寫江南采蓮舊俗的原因。
1.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他們有了一定散文知識的積累,但是如何利用審美技巧對藝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賞析,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2.我的學生多來自城鄉結合部,在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方面還很淺,對于散文的內涵理解不深,有待于深入學習。
根據教學大綱,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語句;背誦第4-6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鑒賞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審美趣味。
四、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采用“品讀賞析”和“問題探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安排2課時。
借助反復品讀,引導學生體味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新而不失自然”的特點;通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于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薄敖處煹狞c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币虼?,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mv,讓學生在美的畫面和歌聲里感知荷塘月色,沉浸到一種淡雅唯美的氛圍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導入之后,板書課題。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分鐘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占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么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蔽覀兪欠褚部梢赃@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3.學生自由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3)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讓學生聽一部分范讀。
(4)再次自讀,聽完范讀后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這次自讀有兩個任務:一是借助詞典和注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和意思;二是分清文章中主要寫景和抒情的段落各是哪些段。
在學生分清了寫景和抒情的段落以后,接下來是對整篇文章最精彩、最重點片段的品讀,并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巧妙安排整篇文章的結構,在情景交融中抒發思想感情的。
本文很巧妙之處在于它的環形雙層結構,因此通過理清文章思路來發現內在和外在雙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弄清文章內外結構,而且可以給學生以后的賞析散文以及寫作散文以啟發。因此,在深入品讀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整體結構。
(1).課文結構。
對學生的引導主要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問答的方式,我是這樣設計的:
(3)在荷塘賞荷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4)賞完荷花,作者不知不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這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5)根據這些問題,你能發現作者賞荷所走的整個路徑、他看到不同的景物而產生的不同的心情了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來畫出你們所得到的本文的線索(結構)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5分鐘左右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嘗試畫出結構圖。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我會進行總結評價,并和學生們一起得出最后的雙層環形結構圖。課文結構如下:(1)1-3段:夜里賞荷的緣起: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
結構:出門(不寧靜)---小徑(尋求寧靜)。
(2)4-6段:漫步荷塘:荷塘月色圖。
結構:荷塘(暫時平靜)。
(3)7-10段:回到現實。
結構:進門(走出寧靜)。
由此,我們得出了文章的雙層結構,一個是以作者的游玩順序為線索的外在結構,另一個是以作者的心境變化為線索的內在結構。而且,每層結構都構成了一個圓形。(板書:課文的雙層結構)完成此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的時間。
(2)本文的語言特色:
在學生的質疑之后,我會讓學生找出作者采用的修辭手法,他們會說出比喻、疊音詞,有的人也許還會發現動詞的.精妙使用。我會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比喻、疊音、動詞在本文描寫中的作用,然后出示兩個例句:
請同學們看一下,下面兩個句子有何特點?它給了你什么特別的感覺嗎?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來進行圖示分析:
清香(嗅)——相通——歌聲(聽)。
月色(視)——相通——名曲(聽)。
兩種感覺相通,這便是通感,更加增強了作者所描寫的景色的感染力。
然后,老師對通感這一新的修辭手法進行概念的定義和作用的說明。通感: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給人的感覺時,依據生活的邏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溝通起來,憑借各種感覺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補充,從而具體表達感受,以增強語言感染力的修辭手法。
品讀賞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試著對第五自然段從語言、情感、描寫角度這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特別對于這一段中幾個動詞的使用如學生在論述中未觸及,教師可結合課后習題二予以適當點撥。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并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1、熟讀課文,背誦四、五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的文章《師說》。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剃光頭發微》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雜文)所列的一篇自讀課文。本文語言幽默,諷刺意味濃,借“剃光頭”這一平凡的生活現象所闡發的深刻道理。同前面幾篇課文一樣,頗能體現雜文的特點。也是《我若為王》談權的一個延伸。
2)、教學目標:
根據現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把握文意,進而理解主旨。
2.體會本文因小見大的寫法,理解文章借“剃光頭”這一平凡的生活現象所闡發的深刻道理。
3.品味本文語言的幽默與諷刺意味,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整體把握文意是新課標對高中一年級學生所作出的要求,聯系雜文本身的特點,我認為教學目標1、2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而如何在前面幾篇雜文學習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品味本文語言的幽默與諷刺意味、提高鑒賞能力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4)、教材處理:
本課是自讀課文,在教材的處理上我是這樣來實施的:布置預習思考題:(1)作者怎樣從剃頭這件事一步步引到談掌權的?(2)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到本文的幽默意味?課上引導學生閱讀討論。
根據教材處理,結合課文本身的特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把引導法作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導入新課(從一首詩導入)
何滿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講解:何滿子,曲名。這是一首描寫宮女哀怨感嘆的詩。故鄉遠隔三千里,(別了兄弟父母);深宮幽閉二十年,(好比籠中鸚鵡)。聽一聲何滿子曲,(不禁想我身世);雙眼落淚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首句寫宮女離家遙遠;二句寫入宮多年;三句寫悲憤到達極點;四句寫君前落淚以示抗議。一般宮怨詩多寫宮女失寵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詩卻一反其俗,寫在君前揮淚怨恨,還一個被奪去幸福與自由的女性的本來面目。這是獨到之所在。全詩只用了“落”字一個動詞。其他全部以名詞組成,因而顯得特別簡括凝煉,強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數目字,把事件表達得清晰而明確。詩歌沒有正面批判葬送宮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從詩人對宮女的這種深刻同情中,人們不是會很自然地厭惡那深鎖的宮門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簡介
何滿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上海雜文學會顧問。
3)、檢查預習
積累字詞:
1.發髻:在頭頂或腦后盤成的各種形狀的頭發。
2.不羈:不受束縛。
3.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4.差池:差錯、錯誤。也作“差遲”。
5.切膚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6.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文中指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7.悻悻而去:憤怒地離開。
4)、弄清題意
發微,發,探究之意;微,奧妙。從細微的事物說開去。剃光頭發微,即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后的內在本質。
5)、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文章著重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剃光頭”和“掌權”兩方面。
2.說說本文從“剃光頭”談到“掌權”的行文脈絡。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一件細微的剃光頭事件引發作者的感慨:要警覺改革開放中“有權就?!钡默F象不能任其泛濫。文章起筆從古代一些關于頭發驚心動魄的故事寫起,聯想到與頭發關系最密切的理發工人,轉錄了《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封讀者來信,即“剃光頭”事件。并對其原因進行考證、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權”在作怪。文章結尾指出要對“權”進行監督。
3.研讀最后兩段
學生齊讀最后兩段。提問:本文所談的重大的社會問題是什么?
明確:指少數人玩弄權術、以權欺人,為所欲為,危害民眾利益,破壞黨的形象。
6)、合作研討
學生討論,各自闡述自己的'理由。
7)、體味語言
品讀課文,體味語言的幽默與諷刺的意味。結合文后練習二交流討論答案。
8)、總結特色
本文在立意選材上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小見大,從平凡的生活現象“剃頭”落筆,聯想的掌權這樣重大的社會問題。語言幽默,富于諷刺意味。
9)、重點語段(4—6節)閱讀訓練
“鄉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頭,以及什么模樣的人才配剃平頭……只能學到一半。
時至今日……為所欲為?
原因簡單之至……人亦剃其頭。
思考回答:
1、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頭”聯想到哪些事情?(提示:聯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許多國家的罪犯剃光頭。)
2、古代的“髡”刑實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3、“既不是”后呼應的常常是“也不是”,為什么作者不用,卻用了個“也肯定不會是”
(提示:因為下文是站在“鄉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辭,并不是在陳述事實,所以這么說。)
4、作者說理發師不給鄉下佬剃平頭,“倒是從美觀這面著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帶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表達了自己對理發師做法不以為然的態度。)
5、文中為什么說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為什么不把這“文章”揭示出來呢?
(提示:這種瞧不起實質上折射了階級的、城鄉的、職業的有著極其深刻的偏見。不寫,是因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6、理發師本來就沒有大權,作者為什么要說“幸虧他只有這么點兒小權”?
(提示:是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為了將矛頭指向社會上有權力的人。)
7、“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連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上“有權就?!钡娜说纳類和唇^和對糾正不正之風的迫切呼聲。)
10)、布置作業
補充閱讀以小見大類雜文。
板書應能體現授課思路,幫助學生把握課堂的教學重點,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本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豪戆l師——握刀——拒絕理頭
大:當權者——掌權——辦事沒門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秘。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一)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詩兩首》中的第一篇,本單元選編的是四首中國現當代詩歌,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說重點難點。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資源創設情境,并通過誦讀分析詩歌的意象,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讀是學習詩歌的關鍵,所以我把品讀詩歌的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多篇現當代詩歌,對詩歌的誦讀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的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這就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才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會正確分析鑒賞的方法。
《雨巷》是現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诖?,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品讀詩之韻律,品味詩之意象,領悟詩之意境,體悟詩之真情。
(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人論事,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一)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改明確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队晗铩肥且皇仔略?。因而在教學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尤其是詩歌的教學,做了感情上的鋪墊。
2.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既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分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3.拓展與遷移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說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1.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與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他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人知識經驗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采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鑒賞。鑒賞的主體是學生,鑒賞的方法是誦讀感知,因此在教學中我堅持“以讀促賞,以賞促讀”的原則,實施三個教學環節:初讀,賞讀,美讀。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采用情境導入法,以一段故事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導入語設計如下:1928年,一個悶熱的夏天。當時任《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收到了一位詩人的詩,詩名叫《雨巷》。葉圣陶一看,這首詩寫得那么溫婉哀愁,新詩里帶著古典美,就非常喜歡,當即發表了這首詩,還稱該詩的作者為“雨巷詩人”。這首新詩的作者,當年才22歲,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們就來學習“雨巷詩人”戴望舒的這首成名作《雨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是詩歌閱讀的第一步,也是整個鑒賞過程的基礎。一般來講,這一環節要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閱讀資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時能初步傳情達意,總體感知詩歌意境,等等,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自己去獨立地“發現、摘取”。讓學生自告奮勇地讀出自己內心的“雨巷”。
學生讀完后,我的點評顯得尤為重要,需句句切中學生的優缺點,在讀的實踐中使學生對詩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讀環節不僅僅是我在讀,我認為更深刻的含義是挑戰自我,因為教師有感情的示范朗讀對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激勵。整體感知環節就是要把握學生初讀詩歌的“原始感受”,并讓學生把這種感受和自己生活當中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人、事聯系起來,深刻體悟?;谶@樣的想法,我把初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
1、學生讀:
我提出三點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能初步地傳情達意。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朗誦情況,訂正讀音。
2、教師范讀:
要求學生談談初讀這首詩的感受,并舉出自己生活當中曾經有過的這種感受。
(三)細品賞讀,研討鑒賞。
詩歌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表達了作者的審美理想。我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審美情感,使學生從作者再現的秀麗的自然美和蘊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強烈的感染。
這一環節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從意象、手法、思想內涵、詩歌的語言幾個方面分小組充分展開交流討論,先小組后全班。學情不同,對同一首詩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學生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的過程。在交流討論中,我會適時點撥和板書,比方說我設計了“你認為哪一節寫得最精彩”這一問題,就是歷求突破傳統課堂按部就班的教學流程,尊重學生發現的權利,讓學生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緊緊抓住語言這一核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陶醉于詩歌的意境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意象。
1、學生默讀,布置思考問題:結合自己讀詩的感受,任意選擇一個角度鑒賞本詩。
2、分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內交換見解。
3、各小組派一代表發言。
此環節我會特別注重對重點的點撥,賞析任何一點,都要突出“讀”。點撥:
(1)意象的選擇。
a.油紙傘。(課件:用油紙傘的圖片來激發學生的感受)。
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暮春時節,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詩人塑造了一個“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b.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感受)。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c.丁香。(用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二字。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很容易引發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稱?!队晗铩分袑憽耙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李璟詞《攤破浣溪沙·丁香空結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厥拙G波三峽暮,接天流?!笨傊?,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
(2)象征的手法。
聯系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討論象征手法。
a.雨巷:黑暗壓抑的現實;xx失敗后,革命事業陷入低谷;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b.我: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苦悶的、人生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本詩可理解為愛情詩,“我”是一個失戀者的形象,表現失戀后仍苦苦追求的執著情感。
c.丁香般的姑娘:詩人在xx失敗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詩歌的主題。
(4)詩歌的音樂美。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
a.復沓的妙用?!跋裎乙粯印薄跋裎乙粯拥亍?,“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這些句式的運用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情感遞進的效果。首尾兩節運用復沓,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b.疊詞的運用。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進在詩節的他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詞的重疊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c.押韻。全詩一共七節,每一節都是六行,每一節押韻兩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詩行里又重復一次韻腳,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四)美讀回顧,外化拓展。
這是在初讀、賞讀的內化基礎上的'外化。學生能否在朗讀詩歌時傳情達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詩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內化率高,學生讀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傳情達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讀,也可以是寫。所以,在這個環節當中,我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散文?!霸娔莛B人”,我很欣賞這句話,它時時讓我感動。怎樣通過課堂讓學生汲取詩歌營養,這是語文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1、學生再次自讀課文,領悟詩中蘊含的情感。
2、讓學生歸納鑒賞本詩的收獲。
3、布置作業,以“邂逅雨巷”為題,把這首詩改寫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記敘文。
雨巷。
意象:雨巷、丁香、姑娘。
老師、同學大家好!
這又包括了四個內容,即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學會分析新聞中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暴行的強雷憤怒;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為:引導學生領會記者是如何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感受,表達自己鮮明情感,同時,還要品位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含義。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分析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講授法:講解基本知識點,傳授知識。
其中點分析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八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會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營造一種低沉的氛圍,然后通過對比,過渡到二戰期間歐洲的大屠殺。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感受法西斯的殘暴。以此導入,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環節2:檢查預習,瀏覽課文,鞏固字音。這有利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翻閱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
環節4:文本主體分析。
在這部分,我以多媒體展示兩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看到的現實的布熱金卡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蔀槭裁醋髡邊s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呢?(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比分析奧斯維辛集中的現實與歷史的對比,有利于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環節5:文本細節分析
毒氣室——恐怖、終身難忘。
1、在女牢房里,作者說“沒有什么值得看的”,難道真的沒有了嗎?
2、參觀實驗室,為什么會羞紅了臉?
3、“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可以禱告的地方?!比绾卫斫膺@個句子?
環節6:解題,明確中心。
(引導學生結合新聞的特點以及文本去分析。)
環節7:延伸拓展。讓學生結合歷史和時政熱點,談談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那么這就是我的板書了,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揀麥穗》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構成本單元的三篇基本閱讀散文中的前兩篇都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本文是唯一出自當代作家的作品?!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薄皩W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惫时締卧獙W習重點是把握作品的細節,體會其語言魅力。通過學習,使學生從中學會對細節的關注與把握,用心去生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強自己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并能聯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傾向細心領會,從話面出發讀出話里的意思,讀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二)教材內容:
張潔早期散文創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喚愛與美。在以童年生活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知、純樸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使其中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舊時農村姑娘揀麥穗時的“夢”以及出嫁時這些美麗夢想的破滅。后一部分則是文章的主體,寫“我”和賣灶糖老漢之間的純真情誼以及“我”對老漢的思念。文章暗示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廣大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嘆了美好事物的易逝——連自己都不自覺的就放棄了。同時表現了作者對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間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
(三)教學目標:
《揀麥穗》以細節描寫和優美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因此學習本課應抓住對細節描寫的分析和對語言的鑒賞。據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欣賞朗讀,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賞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寫,通過品味文章語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及深層意蘊,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
4、通過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四)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分析細節描寫,從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2、通過拓展閱讀,幫助理解本文回憶“往事”和“童年”的意義,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五)重點和難點:
對細節的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大特色,所以將對細節的分析作為重點。而對文章至真、至善、至美感情的體會以及對“往事”“童年”意義的理解則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難點所在。
(六)課時安排:
本課用二課時完成。
高一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多數具備了最基礎的感知語言、體驗情感等能力。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閱讀興趣,渴望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閱讀鑒賞方法。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對語言,形象,主題及隱寓層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鑒賞方法。
采用誦讀法、對比分析協作討論的方法。
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至關緊要的一步。整體感知文章時要朗讀;品位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從情感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
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這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
(一)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朗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對“我”和“賣灶糖老漢”進行描寫的語句。
(二)導入。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秘。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一)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文通過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但由于說明文中某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我上課時利用錄音機錄制了一部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親身品味、體驗。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將幾個需要討論和理解的問題顯示了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們去思考。
課時安排:1課時。
指導學習: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設計依據:課前預習是學習每一篇課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讀課文,自學是必須的;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辯論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先聽一段中國古典音樂《梁?!?,再聽幾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
20xx/8/1317:38:37。
明確:除了人類的音樂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樂。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這個世界的音樂”究竟指的是怎樣的一種音樂?
(思考——討論——發言)。
2、這種聲音是否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
(在原文中找答案)。
3、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思考——發言)。
(三)“課堂小小辯論賽”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這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學生先討論,再發表自方觀點)。
(四)、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明)。
(五)品味語言:生動幽默。
(兼文學性和趣味性)。
(六)介紹“人生健康小訣竅”
1、聽好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舒暢。
2、聆聽古典音樂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說板書設計。
白蟻顫動上顎表緊急意義。
蝙蝠借助聲納察知周圍事物。
動物的音樂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種交談尊重善待。
鳥類歌聲中有豐富的含義任何生命。
這個世界的音樂。
20xx/8/1317:38:37。
人類的音樂本能生命的表現形式。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队晗铩泛途哂腥捞卣鞯摹对賱e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一)說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0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