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計劃,教師可以系統地組織課程內容,確保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小編為大家精選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從小沒有適應世俗的習性,生性本來熱愛田園和丘山。
違背本心誤入仕途羅網,一別故園屈指一十三年。
籠中的鳥兒眷戀著舊林,池中的魚兒思念著故淵。
如今在故鄉山野開荒種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園。
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簡陋的茅屋蓋上八九間。
榆柳成蔭遮蔽著后面屋檐,桃李爭妍羅列在廳堂面前。
遠處的村莊望中隱約可見,村子里家家升起裊裊炊煙。
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雞鳴在宅旁的桑樹之顛。
田家的門庭沒有塵俗雜事,簡樸的屋里多么安靜清閑。
象鳥兒長期被關左樊籠里,如今又展翅飛回到大自然。
【簡析】。
本篇寫詩人離開仕途,歸隱田園的簡樸生活,抒發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憎惡和歸田后的喜悅安適的心情。
這是一首優秀的抒情詩。詩人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藝術境界,使讀者通過想象覺得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意境美,從而受到感染。如詩中我們所感觸到的田畝草屋,成蔭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黃昏的遠村,依依的炊煙,深巷中的狗吠,桑顛上的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經過詩人的點化,都增添了無窮的情趣,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它們有近有遠,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的生機,有自然的趣味。將這畫面有機地組合起來,便又構成一幅清新自然,恬靜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圖景,并從這圖景中體會到詩人那歸隱的無窮樂趣和鄉居的安適心情,使讀者感受到一種藝術的意境美。
全詩語言平易樸實,多用偶句,對仗工整,瑯瑯成誦,富有音樂美。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保ā杜c蘇轍書》)又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保ā独潺S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復吟詠,爛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仡^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耙蝗ト辍?,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帖,絲毫不著痕跡了?!笆刈尽被貞吧贌o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這里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保ā短一ㄔ从洝罚┢鋵?,幻想的桃源也好,現實的鄉村也好,都是表現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陶淵明筆下的鄉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但作為詩的構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膶W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胺剑ㄍ芭浴保┱喈€,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前四句構成一個近景。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睍釙?,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四句近景轉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讀到這里,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么。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并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從寫景轉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眽m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弊匀?,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仍然是藝術,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晶。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傊?,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節教學的構想是基于高效課堂的模式,著眼于更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而精心設計了提問環節、展示環節、評價環節、拓展環節來完成的。其中提問環節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最關鍵的第一步,其余環節都是隨之而來的自然延伸。在優化提問環節方面我主要把握了提問的淺入深出、環環相扣、圍繞核心、適當引申四原則,同時做到了一個兼顧——即理解詩歌內容與藝術手法的兼顧,追求理解上的質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個大問題——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就很好體現了四原則一兼顧。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同學們了解時代背景及魏晉風流,了解陶淵明其人其事其詩,特別是其田園詩的特色及常用藝術手法,培養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按由知人論世到解題知意再到學習寫法的步驟去鑒賞一首詩歌,提高鑒賞能力。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同學們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獨立的人格境界,從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理解并背誦詩歌。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行為。
一節課。
學案批閱及反饋、教學輔助課件。
一、導語:同學們,“不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的故事說的是誰呢?對,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詩——《歸園田居(其一)》。(出示幻燈)。
二、看圖猜詩文,復習學過的陶的詩文,勾起回憶。(幻燈展示、學生齊答)。
三、文學常識填空,了解陶淵明的相關知識。
四、誦讀詩歌:
1、老師范讀。
2、師生合作讀。
3、學生齊讀。
五、【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答:“歸”字,因為歸是最核心的動詞,一切活動都圍繞歸而展開。
(二)、小組合作,品讀詩歌,體會感情。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盡量用原文作答)。
1、詩人從何而歸?對歸前的官場生活又是怎樣的情感態度?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答:從塵網、樊籠里歸;對歸前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厭惡和悔恨之情;從“誤”字和“塵網”、“樊籠”“羈鳥”“池魚”等比喻可以看出來。
2、為何而歸?歸的行為顯示了陶淵明怎樣的情操?
答:因為a、“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為;b、守拙歸園田,即追求拙樸自然、厭惡機心深重、爾虞我詐,追求心靈的寧靜和自由,所以一定要歸;顯示了陶淵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3、歸向何處?詩人在詩中是怎樣描寫他的歸所的,是哪幾句?這些平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為何那樣美?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最好能舉一兩例來鑒賞陶詩手法的高妙。
答:歸向田園;詩人在詩中用“方宅十余畝……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幾句來寫其歸所的;些許常景在詩人筆下之所以美,是因為:a、情人眼里出西施:詩人性愛丘山,卻久在樊籠,終于可以鳥入高空,魚回大海,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所以眼中之景也會遠近相宜、溫情有加,格外美好了。例如:寫榆柳和桃李,分別用了“蔭”和“羅”兩個動詞,把植物也寫成了有情有義的知心好友,又豈能不美?b、看似常景,實乃為精心選擇的意象,加上恰當的修飾,就共同創造了和諧優美的詩的意境,例如:方宅與草屋有點面結合之妙,榆柳、桃李與人村、墟煙有遠近搭配之效,雞鳴狗吠又有以聲寫靜之用,草屋以顯其環境的寬松自由;曖曖、依依寫出了淡遠隱約之美妙;表現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白描和以聲寫靜。
4、歸去如何?表現了怎樣的心情?
答:歸去返自然;表現了詩人返樸歸真以后的輕松自由、無比喜悅的心情。
具體步驟:
先小組交流3—5分鐘,然后1、2題口頭展示,大家隨機點評;3、4題提前黑板展示好,請同學點評,大家補充,老師校正。
六、自由拓展: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選擇?今天你想要怎樣的生活?
(方式:老師引導,雙方自由辯論。正方——陶淵明歸園田之舉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正確的;反方——陶淵明歸隱是消極的逃避行為)。
七、【小結】。
1、教師簡單知識小結:《歸園田居》其一通過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居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了歸隱后愉悅的心情,表現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自由、閑適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2、學科代表小結:總結本節主要內容,點評各人表現。
八、【作業布置】練筆:以“我看五柳先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300字。
教學過程和效果是對教學構想的最有力的評價,現在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當初的構想和設計,可以說基本滿意,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特別是提問環節的設計。我覺得本節課提問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好處:
1、由于淺入深出所以學生容易進入思考狀態;
2、由于環環相扣所以上課才會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連貫;
3、由于適當引申和質形兼顧,所以課堂也有一定的深度。另外,我還有一個深深地體會就是課堂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問題體系,一切的參考書上的問題設計都不是自己的問題設計,只能參考不能照搬,一定要變為自己的體系,這樣才能有自信、有新意、有章法、有效果。
淵明所寫的《歸園田居》(其一)是田園生活的抒情詩,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二、關于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主要采用點撥、誦讀法教學模式,這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二)解題。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在閱讀教學上,有專家提出了幾項看法:
(1),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教師只是指導。
(2),閱讀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閱讀。
(4),把帶著問題來讀轉變為讀出問題來。
(三)朗讀背誦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追問:為什么作者這么厭惡官場呢?
知人論世,簡介作者。
作者簡介。
2、為何歸來?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1、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2、徹底悔悟3、也許是一種托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5、探究、討論。
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么看法(討論)?
[點撥]。
說明。
(五)總結全文。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塵網、樊籠本性、守拙美麗園田無/有、久/復。
厭棄官場淡泊明志自然和諧自由、獨立。
蔑視權貴固守節操恬淡幽雅安逸、喜悅。
五、作業,背誦全詩。
教學構想:
節教學的構想是基于高效課堂的模式,著眼于更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而精心設計了提問環節、展示環節、評價環節、拓展環節來完成的。其中提問環節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最關鍵的第一步,其余環節都是隨之而來的自然延伸。在優化提問環節方面我主要把握了提問的淺入深出、環環相扣、圍繞核心、適當引申四原則,同時做到了一個兼顧——即理解詩歌內容與藝術手法的兼顧,追求理解上的質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個大問題——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就很好體現了四原則一兼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同學們了解時代背景及魏晉風流,了解陶淵明其人其事其詩,特別是其田園詩的特色及常用藝術手法,培養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按由知人論世到解題知意再到學習寫法的步驟去鑒賞一首詩歌,提高鑒賞能力。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同學們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獨立的人格境界,從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行為。
教學時間:一節課。
教學準備:學案批閱及反饋、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同學們,“不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的故事說的是誰呢?對,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一首詩——《歸園田居(其一)》。(出示幻燈)。
二、看圖猜詩文,復習學過的陶的詩文,勾起回憶。(幻燈展示、學生齊答)。
三、文學常識填空,了解陶淵明的相關知識。
四、誦讀詩歌:
1、老師范讀。
2、師生合作讀。
3、學生齊讀。
五、【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答:“歸”字,因為歸是最核心的動詞,一切活動都圍繞歸而展開。
(二)、小組合作,品讀詩歌,體會感情。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理解。(盡量用原文作答)。
1、詩人從何而歸?對歸前的官場生活又是怎樣的情感態度?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答:從塵網、樊籠里歸;對歸前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厭惡和悔恨之情;從“誤”字和“塵網”、“樊籠”“羈鳥”“池魚”等比喻可以看出來。
2、為何而歸?歸的行為顯示了陶淵明怎樣的情操?
答:因為a、“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為;b、守拙歸園田,即追求拙樸自然、厭惡機心深重、爾虞我詐,追求心靈的寧靜和自由,所以一定要歸;顯示了陶淵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3、歸向何處?詩人在詩中是怎樣描寫他的歸所的,是哪幾句?這些平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為何那樣美?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最好能舉一兩例來鑒賞陶詩手法的高妙。
答:歸向田園;詩人在詩中用“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幾句來寫其歸所的;些許常景在詩人筆下之所以美,是因為:a、情人眼里出西施:詩人性愛丘山,卻久在樊籠,終于可以鳥入高空,魚回大海,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所以眼中之景也會遠近相宜、溫情有加,格外美好了。例如:寫榆柳和桃李,分別用了“蔭”和“羅”兩個動詞,把植物也寫成了有情有義的知心好友,又豈能不美?b、看似常景,實乃為精心選擇的意象,加上恰當的修飾,就共同創造了和諧優美的詩的意境,例如:方宅與草屋有點面結合之妙,榆柳、桃李與人村、墟煙有遠近搭配之效,雞鳴狗吠又有以聲寫靜之用,八九、十余等約數以顯其環境的寬松自由;曖曖、依依寫出了淡遠隱約之美妙;表現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白描和以聲寫靜。
4、歸去如何?表現了怎樣的心情?
答:歸去返自然;表現了詩人返樸歸真以后的輕松自由、無比喜悅的心情。
具體步驟:
先小組交流3—5分鐘,然后1、2題口頭展示,大家隨機點評;3、4題提前黑板展示好,請同學點評,大家補充,老師校正。
六、自由拓展: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選擇?今天你想要怎樣的生活?
(方式:老師引導,雙方自由辯論。正方——陶淵明歸園田之舉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正確的;反方——陶淵明歸隱是消極的逃避行為)。
七、【小結】。
1、教師簡單知識小結:《歸園田居》其一通過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居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了歸隱后愉悅的心情,表現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自由、閑適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2、學科代表小結:總結本節主要內容,點評各人表現。
八、【作業布置】練筆:以“我看五柳先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300字。
教后反思:
教學過程和效果是對教學構想的最有力的評價,現在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當初的構想和設計,可以說基本滿意,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特別是提問環節的設計。我覺得本節課提問的設計有以下幾點好處:
1、由于淺入深出所以學生容易進入思考狀態;
2、由于環環相扣所以上課才會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連貫;
3、由于適當引申和質形兼顧,所以課堂也有一定的深度。另外,我還有一個深深地體會就是課堂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問題體系,一切的參考書上的問題設計都不是自己的問題設計,只能參考不能照搬,一定要變為自己的體系,這樣才能有自信、有新意、有章法、有效果。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通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賞析】。
第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彼^“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比松2坏靡?。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仡^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耙蝗ト辍?,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彪m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睍釙?,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眽m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弊匀?,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賞析】。
“種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后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笨蓱z的勞動成果并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p>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睂τ谠娙藖碚f,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愿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1、解讀田園風光構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了解陶詩的藝術風格。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堅定的人生追求。
1課時。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跟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跟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稓w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跟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跟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請大家將書翻到103頁。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跟“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說成“塵網”、“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么態度?
2、為何而歸?
(1)本性愛田園。
(2)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保▽W生自由發揮)。
(參考:屋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習習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庇小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閑適的生活狀態,跟那種輕松、平跟、喜悅之情。
比喻擬人夸張動靜結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課文有四句經典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希望同學們能夠背出來。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2學情分析。
學生對陶淵明比較熟悉,也能比較輕松地把握陶淵明詩歌的主題。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練習】《歸園田居》組詩學習鑒賞。
學習《歸園田居》組詩中的另外四首詩,深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詩人的藝術情趣。
(課前印發詩歌資料,發給學生閱讀學習)。
1、出示四首詩歌內容(多媒體)。
2、學生分組研讀四首詩歌,準備派代表發言交流學習體會。(研讀重點由學生自己確定,或內容情感、或藝術特色)。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課文。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活動2【活動】出示寫作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四十一歲時,他就辭官歸隱,過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一)初讀:讀字音(聽錄音)。
(二)讀:讀文意。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活動4【導入】讀:讀意境。
讀:讀意境詩意的躬耕。
本詩那些詩句比較有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想像“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四)讀:讀思想(討論)。
1、本詩的題眼為?俗話說,眉目傳情。同學們看題目,歸園田居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題眼:“歸”。既然“歸”是題眼,標題中也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顯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圍繞題眼,我們這節課將一起來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何而歸?官場為何而歸?潔身自好歸向何處?田園歸去如何?田園躬耕(種豆理荒穢)。
2、詩中最能體現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p>
3、“但使愿無違”“愿”具體指什么?
享受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這里的“愿”具體指陶淵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歸隱田園,與官場決裂,保全一個完整的自我。
4、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之情。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五)歸納主題。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畫面。并表現了他淡薄名利、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
活動5【活動】心靈碰撞。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p>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
陶淵明的一生表面上過得那么平淡,但卻是一個深刻的、豪壯的悲劇。陶淵明的悲劇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偉大的詩人和渺小的社會的矛盾,是美與丑的矛盾。
——張銓錫《陶淵明的悲劇及其詩的思想和風格》。
教師小結:這些專家的看法僅僅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淵明的歸田是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所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他選擇歸隱田園,遠離污濁官場,獨善其身,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無悔的選擇。因為當時的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陶淵明一定會堅持他少年時“大濟蒼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讀書出仕這條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族和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普濟蒼生的壯志。然而東晉社會,不可能實現他的抱負,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感到精神壓抑?!斑_則兼濟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命態度吧,這是中國文人的選擇,也是陶淵明的選擇。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
活動6【活動】檢查背誦。
(八)小結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區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圍繞一個“歸”字,抒寫了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最終詩人的心情也由歸前的無奈追悔變化到歸后的釋然愉悅,達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脫,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境界。
(九)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布置作業。
將其改寫成更散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后的次年寫下的。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贊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敘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來看一下本詩的大意。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喜歡而且沒有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本領。我向往那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和寧靜純樸的田園生活。但自己卻糊里糊涂不幸地“誤落”入污濁而又拘束的官場,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著太多的懊悔與感慨。我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重獲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間,在南野過著農耕生活,堅守著自己的節操剛直不阿。住宅周圍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安寧靜謐,嫻靜優美,清新喜人,這一切是那樣的自由與美好,誰又能體味我那擺脫“樊籠”、“塵網”之后如釋重負的輕松與歡欣呢!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我的門庭里沒有塵世間的瑣事,嫻靜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屬于自己的靜謐的時光。這次我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
再來看一下本詩的結構。這首詩可以分兩部分。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閑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這也就使他身上擁有出仕與歸隱的矛盾。魯迅先生也說過:“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在他做官的日子里,各種權力的爭奪,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而且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這一切都違背了他的做人準則。所以說,他選擇歸隱,著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詩詞中“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這就充分的表現了他已經厭倦了仕途生活,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逃脫官場這個大“樊籠”。詩的第二部分主要寫居室之樂,“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二句,由繪景轉入敘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閑自在,一旦沖決羅網、回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胺底匀弧奔戎笟w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這讓我們感到有一種烏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閑。也讓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天真純樸,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他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貧困,沒有斗爭與矛盾,清閑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境地?!胺底匀弧笔沁@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最后來看一下本詩的旨趣。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側重寫理趣,后半部分側重寫情趣。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詩人運用比喻等多種藝術手法,情中有景,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詩人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的刻畫方面,都是精心構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晶。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這首詩中,并呈現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由此便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爭斗的,自由的,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圖。這也是詩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境界,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詩人擺脫充滿束縛與羈絆的世俗官場生活,從牢籠中,從勾心斗角中,追名逐利中解放出來的快慰與欣喜。這首詩也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詩,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讓我們隨著詩人的筆觸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中去吧。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之一,《歸圓田居》。
﹙板書課題、作者﹚。
﹙請學生填空,師生交流﹚。
1、生師賽讀。
學生代表朗讀。教師朗讀。學生,強調字音:晨興、荷鋤。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
3、讀出節奏。
讀詩要讀慢些,字句凝練,給人以思考的空間。讀出節奏。
方法指導:五言詩句的節奏221或212,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朗讀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劃分節奏后,范讀首句。﹙學生練讀后,擊掌齊讀,讀出節奏。﹚。
4、讀出意境。
﹙1﹚結合注釋,散讀詩歌,疏通大意。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通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炙敝?,零落同草莽。
【譯文】。
鄉居少與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凈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譯文】。
離別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著子侄晚輩,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游蕩徘徊墳墓之間,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爐灶尚有遺跡,桑竹殘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皆已故去并無存余?!?/p>
“二十年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難免泯滅空無。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譯文】。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只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0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