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對于所讀內容的主觀感受和個人理解的總結。下面是小編精選的幾篇熱門讀后感,希望能夠給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p>
——題記。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后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墒呛髞磉@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后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臺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么真實,文字中帶著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著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著光茫,照進心房。龍應臺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著共鳴的激動。
不管你父母知不明白,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為“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睈畚覀?,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為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饼垜_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后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明白的,深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北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北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北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有關龍應臺的文章――《65歲龍應臺辭職照顧93歲失智母親: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寫的是65歲的作家龍應臺,因母親應美君患阿爾茲海默癥,搬到母親身邊親自照料,并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文章雖長,但圖文并茂,感染力極強,我一口氣讀完,且久久地沉浸在那份濃濃的母女深情中不能自拔。我毫不例外地把這篇深深打動我的文章轉發在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并加配了文中自己感觸很深的一段話: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天長地久,你必須把片刻當成天長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長地久。
龍應臺這位大名鼎鼎女作家,我不只一次地在各種雜志尤其是在《讀者》上讀到她的文章,喜歡她那種不疾不徐的行文風格,也每每被她那溫暖的文字所感動,但集中讀她的一本書,還從來沒有過??催^了這篇關于她的文章后,我迫不急待地找到了她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目送》是記錄龍應臺本人生活點滴和人生思考的一本散文集,全書共74篇文章,分為三輯。單從每一輯的標題,我已感受到了那份化不開的深情。第一輯“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第二輯“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第三輯“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并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無限深情:
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的那份耐心溫柔的守候。她把失憶、無助、害羞如小女孩一般的母親當作“女兒”一樣來呵護,就像當年母親對她的呵護一樣,她與母親同睡一張床,一遍一遍地回答她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提問,帶她去熙熙攘攘的街市購物。為她涂指甲油、搽口紅、打腮紅、畫眉毛,她知道母親“曾經是個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給她放四十年代周璇的老歌,那是母親年輕時最喜歡的歌。她用盡自己一切的心力,靜靜地陪母親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落寞與回憶,讓她開始叩問生死大義,讓她意識到,無論我們怎樣用心挽留,時間總會無言地帶走它該帶走的一切。
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當雨天為兒子遞上的雨傘時被兒子拒絕,當自己“大驚小怪”時被兒子稱“小孩”、與兒子同行時總是被兒子遠遠地“拋”在后面,被專門到三星米其林法國餐廳打工實習過的兒子教做南瓜湯、沙拉和澳洲牛排,她意識到了兒子的成長,也意識到了兒子終將走出她的視線。
在這本書中,作者在不同地章節重復地寫出了下面這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第一次寫這段文字是對“兒子”的“目送”,第二次同樣的文字是對“父親”的“目送”。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親情,讓人感受到的相同的不舍與無奈,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將她的目光越拉越長,而后者則是她的目光所至將無人可“送”。
《目送》主題是“生離死別”的人生大命題,在這個大命題面前,龍應臺的文字是傷感的,但這份傷感卻暈染著溫情的基調,給生命的大悲涼染上了一絲暖色。
在這本書中,除了父母、兒子,她還投入了細膩的情感去描寫她的采訪對象、她的朋友和她自己的心路歷程。
我特別喜歡她在《山路》這一篇中描寫她的朋友蔡琴的歌聲的那段話,她說,蔡琴的聲音,有大河的`深沉,有黃昏的惆悵,還有宿醉難醒的纏綿。我喜歡蔡琴的歌聲,看到的這段話,我才明白,我為什么會喜歡蔡琴的歌聲。
我還特別喜歡她在《代序:你來看此花時》這篇中所說的這兩段話。
第一段話:“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p>
第二段話:“這世間的風景與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么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是啊,人世的親情、友情、愛情何嘗不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道道風景,雖然我們可以無限期待“天長地久”,但每一個當時都是稍縱即逝的,沒有任何天長地久。所以,我們必須把片刻當成天長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長地久。
似乎龍應臺正在用一種軟綿綿的臺灣話訴說著那些情感,那些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的情懷,在那里,她不再是作為臺灣文化部長這一政客的身份。
即使如此,這也是一本能夠睡前午后淺嘗輒止的小品文,讀起來清雅舒心,做一次心靈小憩未嘗不可。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溫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本書的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低低淺淺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那幾乎能夠穿越時光的眼神指引著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送別,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茫茫的人海里!
我讀每一本書,并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赌克汀?,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里,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里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里的“愛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樣桀驁而犀利,用鋒茫畢露的文字,呼吁國人為保護環境而努力,為社會腐敗而憤怒。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她,是那樣慈愛而溫柔,用一個母親的赤誠愛意,溫暖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給安德烈和飛利浦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樣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時,用理性的頭腦,謹慎的文字傳達自己的關切,為他分擔成長的煩惱。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這樣優秀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象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銳氣,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赌赣H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溫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說起的寂寞。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能讓你在還可大大咧咧品嘗世事時有一種意識,去留意那些你們還未讀懂的過往。小編與你分享這份感悟。
重讀《目送》,總有一種靜默而細膩的溫暖。
似乎,一切關于生命的細碎與美好都被作者收藏于對這文字的目送之中。
我們在人生的驛站上,亦行亦別,又目送過多少溫暖與心酸。
落花繽紛,大雨滂沱,秋葉飛旋,冬雪輕拂,一場目送,幾許流轉。
或許,摯愛總是深沉和凝重的,因為有這些份量,所以親情不會走遠。
龍應臺的《目送》,會讓親情的微光再次閃耀于你心中。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p>
時間是殘忍的,又是仁慈的,我想,如果不是龍應臺的閱歷,她一定寫不出“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這樣的句子。
這是一本苦澀又溫暖的書,讀她的書,就像讀著人生。
女性的氣質,學者的深度,作家的情懷,三者的完美融合,使她的文字一直有著后土的力量:生命與思索,關懷與感恩。
無意間在室友的桌上看到這一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本書的名字——“目送”,那一剎那讓我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涌上心頭,帶著一種好奇心,我開始翻閱起這本書來。老實說,平時看書時,我很難有耐心讀完一本書,但很奇怪,我竟如饑似渴、如癡如醉般地看完了這本《目送》。
我很慶幸我看了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的作品,深邃,憂傷,美麗。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寫兄弟情,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都寫在了里面。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笨吹竭@段話,我的心顫動了一下,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的不舍得、不放心,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想起,剛上大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動,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總感覺每個回家的假期都過得飛快,快臨近開學,背起書包,拖著行李箱離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車站那一刻,總是很不舍很難過,父母目送著我,心里滿滿的牽掛,回頭看看他們,他們依然站在那里望著我,我回頭了,我害怕爸媽看到我眼睛里打轉的淚水,這樣會更不舍??傆X得很奇怪,自己已經是大人了,但每每離別就感覺自己還是小孩一樣,舍不得離開父母的懷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戀、牽掛、等待,心里總是很溫暖。
輪轉那一年,國慶放假回家待了幾天,感覺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樣的疼愛,年邁聽力變差的她聽著我大聲講著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邊石凳上,我提著東西說了聲,“奶奶,我走了,記得吃藥?!蹦棠虘寺?,有點哽咽,我只敢轉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誰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沒有機會去看奶奶蒼老慈祥的背影。其實,想念奶奶好久了……無論是爸媽還是奶奶,盡管是背對著離開,但我總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雙雙熱切的眼神。
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仔細想想,沒有給爸媽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讓我們的家人也因我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回應的失落,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現在的我,可能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會經歷,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那顆感動的心,感恩的筆。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轉身離開”?!疤鄣膫?,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边@些句子憂傷帶著優美,我喜歡讀書的時候把他們摘抄下來,之后,回來翻翻,又可以細細地品味一番。
時間消失的如此之快,我們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時光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頭發會發白,牙會掉,臉上會呈現皺紋,趁著父母還在陪伴我們,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后,不要那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蛘?,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赌克汀返钠呤⑽?,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臺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么真實,文字中帶著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著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著光茫,照進心房。龍應臺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著共鳴的激動。
不管你父母知不知道,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為“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睈畚覀?,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為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饼垜_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后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知道的,深愛。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赌克汀肥侨珪氖灼?,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比嗽谏穆吠局?,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無窮;它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驅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參天大樹,默默遮風擋雨……龍應臺的《目送》給予我太多太多真摯的感受,時常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边@句話看似平凡無奇,但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它卻能擊中你柔軟的內心。我深深記得那一幕:當作者目送華安上學時,看著華安筆直的背影,卻并沒有回頭,作者卻發現這無疑是自己年少時對待父母的模樣,心中不免涌現傷感。當我看到這里,不禁鼻頭一酸,正當十七八歲的我,是否也和華安一樣?每當與父母離別,總是忘卻背后那熱切的目光,我們不知道的是:或許你的一個回頭、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便可安撫他們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荊棘,有些難只能自己一個人闖,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個人體會,有些關只能自己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當你真正做到這些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慢慢成長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關心那些陪伴你成長的家人與朋友們。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他的緣分在目送著對方離去,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龍應臺寫在書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讀者最難以忘卻的一句話。我輕輕將書本放回書架上,想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時再次翻閱這本書,我相信我將會更加喜愛這本書,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簡單的'話語所包含的復雜情感。
由筆直的背影變為佝僂的背影,當他目送著不舍你離去時,他的背影將告訴你:“不必追”。
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边@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看這本書,突然那么地害怕死亡,雖然早已知道生可謂難,死并無可懼,但在此時卻心生恐懼。很早就和父母親談過生死的話題,可以感受得到已年老的他們內心處對生的戀、對死的懼,但我總是極力回避繼續這樣的談話,總覺得那對我來講是太遙遠的事,覺得他們會一直這樣、這樣地陪伴著我,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即使明知這只是我在欺騙自己,我也依然不能去坦然面對生死話題??僧旪垜_的文字侵入我的骨髓,我發現自己和她走到了一起,我開始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內心,也思考生死的距離。人生其實就是排著隊往前走,年老的在前頭,年輕的跟在后頭。一代代就這樣往前走,后代人目送著前代人的背影,也許走著時偶爾也曾經回頭,卻突然發現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前行、前行!
不知不覺自己就站在了人生的中點之上,也開始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曾經的過去中,自己曾有過那么多不應該,曾經年少一次次以為父母的守舊和無知,曾經狂妄到瞧不起辛苦田間勞作的他們,曾經妄想過自己會有比他們更加精彩的人生……而那么多的過去只能是曾經,曾經的少年輕狂,曾經的不曉人生。我目送往日曾經的一天天地離開,卻無力留住它的絲毫痕跡。而不管你經歷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會漸漸遺忘。因為,沒有什么能敵得過時光。最終,我只能安慰自己說:莫記過去,過好今天!
十年前的夏天爺爺過世的時候,我沒有逝去至親的碎心的痛,淚也幾乎不曾掉下來。那是因為我從小就和爺爺不在一起生活,長了二十多年的我記憶中并無太多關于他的事,似乎他對我來講不是至愛的親人,只是陌生的如所有該老去的人一樣的普通人,我只是帶著一種悲傷的情懷,而不是痛徹心骨的心情看著父親操辦喪事。記得那一天,父親看著我,他那么憔悴,頭發零亂,他說:“閨女,你的眼皮咋這么硬?你一點都不疼爺爺嗎?”那一刻,我看見父親的眼睛里是含著淚的,那眼神里帶著埋怨,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深深地自責,那個逝去的人不是別人,是我父親的父親啊,淚也就下來。我知道這不為別的,只為父親的這一句話。父親是帶著什么樣的心情辦完喪事的我無從知曉,在當時的我看來,已臥床幾年的爺爺走了是對終日辛勞的父親最好的解脫,父親應該是輕松的。然而我卻清楚地感覺到父親背影里的孤獨和哀傷,從那天開始,他再沒了可以天天需要他侍候吃喝拉撒的病人,也再沒了父親,哪怕只是那樣艱難地病痛折磨著的活著的父親。我不知道那些深夜里父親可曾失眠,然后想起自己苦澀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想起為他撐起那些時光的沒日沒夜勞動的爺爺呢?而他又是怎樣度過那些日子的呢?后來每年清明去給爺爺上墳的時候,父親總是陪著我,然后站在墳前對著地下的.爺爺說:“爸,你來拿錢吧,雖然你沒疼過你孫女一天,也沒抱過她一次,但她每年都會來看你,你記著??!”聽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里覺得很疼??粗@墳墓,看著腰早已彎了的父親,我忽然感到很害怕,怕終有一天,我也會說出這樣的話,只是說話的對象換了人。于是上完墳趕緊離開,甚至不敢回頭再看一眼,因為這陰陽兩隔的距離是我再難以跨過的鴻溝,再難以參透的人生謎題。
再后來,父母漸漸老去,孩子也正在長大,又忽然一下子想明白了許多,今天的孩子正如當年的我??!家里三十年前買的時鐘今天被兒子拿出來,上了發條居然還能用,而且走得依然很準,只是秒針走動時聲音很響。我說:“兒子,這鐘聲為什么這么響,你知道嗎?”九歲的兒子用一慣純真的眼光帶著疑問看著我,我說:“它是為了提醒我們,時間就這樣‘滴嗒滴嗒’一下一下地走了、消逝了,不再來了,要珍惜??!它會一直走,走到你長大,走到我老去,到那時媽媽也許會特別地老,甚至會老年癡呆,你還會要我嗎?”兒子聽了,眼睛里竟然起了淚花,說:“我要,我要,你不會老!”那一刻,我有種想哭的沖動,雖然知道那只是孩子的話,但相信這一刻他的心是真實的,根本原因是這也是我當年曾親口說過的話?,F在及以后,我是不是能做到無論父母年老,無論體弱,無論病疼,我都不離不棄地牽著他們的手一直走,直到生命的盡頭呢?就像他們在我小的時候那樣一直牽著我的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誰都不能預知明天,誰也不曉得幸與不幸哪個會先到來,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牽掛,有父母在,再大的兒女都是孩子。我一天天地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也更一天天無比深刻地理解了父母。自己也像他們當初一樣目送著孩子的一次次離開,直到孩子獨立,不再回到身邊來;也像他們一樣曾那樣地不舍和牽掛;那樣地盼孩子長大,又怕孩子長大……父母的目光里永遠存在的都是兒女的影子,而當兒女的眼里真正存得下父母身影的時候,他們都已經老去,不再年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傆X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向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盼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跟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跟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期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但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此刻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跟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目送的過程,目送朋友,目送同學,目送親人...最后也目送自己,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目送龍應臺讀后感: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
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
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
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干事,“沒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
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
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
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于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于計較,淡然就好。
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
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愿的向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
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罷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
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
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衛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
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
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
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
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
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
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
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
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
記著故鄉,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
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
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
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
曾經,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
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
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
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
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
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粉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
心中留下的,卻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一個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倫敦,她拿著傘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等待著紅色巴士上的兒子。
兒子拒絕了他的傘,任憑雨絲打濕頭發。
她驚奇于康河里飄著的.白襯衫一般的東西竟是一只天鵝時,兒子淡淡的說:“小孩”當她指著三一學院的蘋果樹時,兒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丟人。
當她驚奇于反對津巴布韋獨裁的牌子時,兒子說:“你不知道啊?!辈⒓右粤酥v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0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