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交流,寫下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記錄和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和借鑒。
今年寒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愛?!苯o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意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意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意大利的船只,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在他慶幸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意大利,于是那個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來,并高吼到:“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體會到這個青年寧可挨餓,也不讓別的國家的人們侮辱自己的國家,他這種愛國的精神。
愛國,在一些小事中也能體現出來。寒假里,我們在泉城廣場舉行了倡導低碳環保的活動,倡導人們少開車,少燃放煙花爆竹。到了泉城廣場,先看見的是紅花綠草,接著,就開始了我們的活動。一開始我有有點膽小,不知道怎樣開口,后來,我看見同學們是怎樣辦的后,我看見一位叔叔,我鼓起勇氣,走上前去發了一張傳單,心想:原來這么簡單啊。這樣,能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果出門,看見垃圾要隨手撿起,少一份垃圾,多一份綠益。
我們從小就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樂于助人。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斗,為祖國而犧牲。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為祖國爭光,添彩。
讀了《葉圣陶教育名篇》這本書,起初我以為葉先生的文章寫作時間離我們那么遠,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適合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了??墒?,當我潛心地一篇篇地讀下去后,我才發現,那些理念仍然適于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
緊緊捆住學生的身心。的習慣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奮發,可是實踐上受習慣的牽制,終于自由活動不來了。這一點我也有同感,無論是從自己的從學經歷還是這些年的教育教學工作,我都感受到學生那顆想活躍但卻被教室,被課本束縛的心??墒?,該怎樣解放學生的心呢?我想,也許并不是不讓學生做在教室里學習,而應該是從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師生關系上去做一些改進,不光讓學生聽教師的講說,讓他們多學習過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的肌體與精神心思一致地參加在里頭自由活動,主動而不被動。讓我們消除學習與生活的界限,使學習也成為生活,而不僅是生活的準備。
此刻,面前正擺放著這樣一本樸實無華的書籍。淡黃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現著一行莊重的黑色字體《葉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樹水墨畫若隱若現,仿佛大師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輩諄諄教誨著教育的真諦。
可以說,大師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著一個時期教育和教學的制高點?!案呱窖鲋?,景行行止”,在永恒的歷史長河中,大師永遠是我們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營養”的不竭甘泉。閱大師,追尋大師的足跡,用心聆聽那些穿越時空的聲音:“稱職的種植家栽培植物,雖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卻能漸漸改良那不良的遺傳性和環境。不稱職的種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遺傳性和環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學生,小學教師便是個種植家。栽培小學生有效沒有效,只有他負責任。
——選自《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
“教育與人生的關系:以教育認識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p>
——選自《教育與人生》。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為貴?!吧斫獭本褪恰盀槿藥煴怼?,就是一言一動都足以為受教者的模范。
——選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兒童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小學教師要從各方面給他們好的影響,是他們往后升學或者就業都得到好處,一輩子立身處世都得到好處,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p>
——選自《小學教師的工作》。
諸如此類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講里。就在這點點滴滴中,大師用淺顯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論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讓星星之火閃耀成橫跨時空的教育恒光,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我們。
大師原名葉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與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葉圣陶一生寫了很多關于教育的文章,進行了多場關于教育的演講。
閱大師,我不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當教師》的文章中,他說:“我決不‘外慕徙業’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質的環境使我安于其業?!睂崒嵲谠诘脑捳Z,彰顯出大師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師就是凡夫俗子,教師也要生活。不像現在的一些“名師”,把“愛”與“奉獻”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對他的親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獻給你,我的愛人?”
細細品味,每一篇都讓我有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如在第一輯,葉老主要講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來發人深省。葉老在《假如我當老師》有這么一段話“我如果是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于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钡莱隽私逃晒Φ淖钪匾囊粋€因素,那就是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有人說,一個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彌補,唯有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心中無“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讀完全書,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說實話,閱讀大師,仰望大師的背影,雖然大師已經遠去許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現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愿追尋著大師的足跡,在教育教學上盡我綿薄之力。
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師上好一堂課,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借鑒。這本書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為每一位潛心求學者提供了豐盛的教學營養大餐,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們的教師像大海那樣敞開胸懷容納百川,像太陽那樣,不斷地進行新的核聚變,積蓄新能量,做一支永遠燃燒不盡的蠟燭,去照亮人類,照亮未來。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并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保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教師必須要有開發課程和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還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樣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師應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教師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應為之,什么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此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師上好一堂課,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借鑒。這本書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為每一位潛心求學者提供了豐盛的教學營養大餐,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們的教師像大海那樣敞開胸懷容納百川,像太陽那樣,不斷地進行新的核聚變,積蓄新能量,做一支永遠燃燒不盡的蠟燭,去照亮人類,照亮未來。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并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保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教師必須要有開發課程和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還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樣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
作為教師,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過卻是第一次拜讀他老人家的文章,領會他的經典教育理論。
細細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仿佛在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講述他的教育?!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以及他實實在在的教育行為,使我不禁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的落后和愚昧無知而汗顏。
因此我由剛開始的好奇應付閱讀,到及時記錄閱讀中引發的真切感想,再到對難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兩遍地反復閱讀。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乏,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陶老先生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對教育現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理論的透徹研究,對今天的素質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
下面談一談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八梅N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不正是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嗎。
這一觀點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教學并非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我們仍采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不是所謂的培養能力了,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由籠養式的”喂養“”喂飽“,變為想盡千方百計的讓學生主動”覓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調動不起來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常說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體現出這個”導“字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該把解決問題的現成的方法直接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如同教師要給學生一根竹竿,使學生順桿而上自己動腦,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尋找最佳結果。為避免學生盲目性,教師應精心設計好教學流程,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觸類旁通。由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老師在教會學生不斷學習的同時,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關于”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的道理。教書如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才會不斷創新。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凹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币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敖處熥陨響撘粩嗟貙W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鉆研符合學生口味的教材內容,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認識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多學教育理論、業務知識,儲備知識,邊教邊學,多向前輩學習,積累經驗,多和學生相處,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落實到行動中。
最近,我再次品了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讓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又像一位長者,在告訴我一些經驗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這位老人,尤其是他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對我幫助最大。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簡潔明了的一句話卻又包含著多么深刻的涵義?!盁o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游戲。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而這“一輩子受用的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做一名引領者,來伴同孩子們成長。
讀著葉老的話,想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感覺好習慣的重要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反復,出現波動,但好習慣又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堅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講求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并牢記“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時到校,自己就絕不能遲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時對孩子說明情況。要求孩子愛護環境,教師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愛護環境的楷模,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見到地上有紙屑能主動彎腰撿起來。孩子見到老師這樣做,自然就會向老師學習,主動撿紙,愛護環境。
例如要求孩子認真完成作業。這一要求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容易達到的,但對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況,對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嚴格要求,決不妥協;對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幫助,并適當降低要求,讓孩子對學習不產生恐懼感。在此基礎上,慢慢讓孩子養成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及社會閱歷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過大或過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給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體,如要求孩子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孩子感覺要求較廣泛,需要注意的點很多,反而不知該從何做起。不妨將這一要求具體細化為:上學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對人有禮貌,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每天都要按時完成作業;愛護校園環境,見到紙屑、垃圾主動撿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課要安靜、守秩序;上下樓梯靠右行,輕聲慢步講文明……這樣孩子就能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把這些要求都做到時,好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對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走進孩子的心里,尊重他們充滿個性的想法,逐步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學校及社會生活當中。班級內六十多個孩子生活在一起,難免不發生矛盾和沖突。但老師在處理問題時,孩子往往都是找別人的錯誤,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極大的耐心,并能極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心中再生氣,與孩子談話時都要心平氣和,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就事論事,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動輒就大聲訓斥,采取高壓政策,甚至挖苦諷刺孩子,或是拉舊賬。這樣做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一個班級十多個學生,長期學習、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響、激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調動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積極因素,教育、引導、激勵孩子們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班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評比活動,在班上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促進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同時還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習慣故事等,加強孩子對好習慣重要性的認識,并有意識地向榜樣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每天與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長的認同。一定要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確提出希望家長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對部分不能理解學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對、偏袒、嬌慣、甚至放縱自己孩子的家長,要多與他們溝通,告知學校的理念,得到他們的理解,形成共識。對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長,要多與他們交流、探討,教給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導他們正確、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長,與他們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幫助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時有針對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對人的工作,只要我們能用心思考,努力實踐,幫助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會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對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讀來甚是艱澀,一直不愿意去讀,更何況書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經的尷尬,于是我再次捧起《葉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來,細細翻閱,不覺一顆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養。
被譽為“一代宗師”的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方面有著杰出的貢獻,他的教育理念——“教是為了不教”給中文教育引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繾綣洇開。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這個詞兒,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簡潔明了的一句話卻又包含著多么深刻的涵義?!盁o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游戲。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而這“一輩子受用的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做一名不忠誠于初中生這幫“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來伴同他們成長。
好的習慣不僅僅指學習習慣,還有生活中的各種文明行為的習慣。輕手關門窗,離開教室將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這些好的習慣的背后又蘊藏著更多的心思:不打擾別人,確保學習環境的整齊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習慣的培養,艱巨卻也同時很具成就感的一項工程,我將努力,同時也將繼續潛心研讀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積極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
最近,我再次品讀了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讀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讓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又像一位長者,在告訴我一些經驗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這位老人,尤其是他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對我幫助最大。他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簡潔明了的一句話卻又包含著多么深刻的涵義?!盁o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游戲。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而這“一輩子受用的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做一名引領者,來伴同孩子們成長。
讀著葉老的話,想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感覺好習慣的重要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反復,出現波動,但好習慣又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堅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講求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講到方法,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不斷地學習加強自身修養。
并牢記“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時到校,自己就絕不能遲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時對孩子說明情況。要求孩子愛護環境,教師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愛護環境的楷模,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見到地上有紙屑能主動彎腰撿起來。孩子見到老師這樣做,自然就會向老師學習,主動撿紙,愛護環境。
例如要求孩子認真完成作業。這一要求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容易達到的,但對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況,對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嚴格要求,決不妥協;對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幫助,并適當降低要求,讓孩子對學習不產生恐懼感。在此基礎上,慢慢讓孩子養成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及社會閱歷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過大或過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給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體,如要求孩子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孩子感覺要求較廣泛,需要注意的點很多,反而不知該從何做起。不妨將這一要求具體細化為:上學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對人有禮貌,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每天都要按時完成作業;愛護校園環境,見到紙屑、垃圾主動撿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課要安靜、守秩序;上下樓梯靠右行,輕聲慢步講文明……這樣孩子就能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把這些要求都做到時,好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對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走進孩子的心里,尊重他們充滿個性的想法,逐步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學校及社會生活當中。班級內六十多個孩子生活在一起,難免不發生矛盾和沖突。但老師在處理問題時,孩子往往都是找別人的錯誤,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極大的耐心,并能極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心中再生氣,與孩子談話時都要心平氣和,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就事論事,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動輒就大聲訓斥,采取高壓政策,甚至挖苦諷刺孩子,或是拉舊賬。這樣做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一個班級十多個學生,長期學習、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響、激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調動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積極因素,教育、引導、激勵孩子們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班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評比活動,在班上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促進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同時還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習慣故事等,加強孩子對好習慣重要性的認識,并有意識地向榜樣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每天與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長的認同。一定要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確提出希望家長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對部分不能理解學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對、偏袒、嬌慣、甚至放縱自己孩子的家長,要多與他們溝通,告知學校的理念,得到他們的理解,形成共識。對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長,要多與他們交流、探討,教給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導他們正確、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長,與他們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幫助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時有針對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對人的工作,只要我們能用心思考,努力實踐,幫助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會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學校,現在讓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是看到那一張張幸??蓯鄣男δ?,很遠就能聽到“老師,美術老師好,美術老師啥時候再給我們上課”。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偉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經典語錄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散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的呼吸?!?/p>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創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意美術,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說“雪融化后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著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說,小學美術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現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是最能激發小孩子創造力的一門藝術,是培養一個人氣質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于什么時代,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里的頑童。
陶行知先生的《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就像林麗敏老師那樣,她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林老師一組,她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么,還想著學了這么久了,考了這么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么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她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些天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蛘哝告傅纴?,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卻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短招兄逃募防镆蠼處煛把劬ο蛳隆?,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用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行知理論不斷發揚光大。
假期里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覺得獲益匪淺。,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的這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若沒有愛,就不能稱其為“教師”,更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則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可親的語言對待學生,使他們與自己的心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合二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應表現為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所有的學生都需要老師的愛,愛學生,要嚴格要求學生。熱愛與嚴格是一致的,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能教好學生,要做到“愛心啟迪,嚴慈相濟?!睈蹖W生不是放縱寬容,不是袒護溺愛,教師愛學生是嚴肅的愛、嚴格要求的愛、富有教育意義的愛。尤其是對那些優秀生的教育,更需要嚴格。優秀生有許多優點,他們自尊好強,充滿自信,富于進取,成績優秀,但對他們不能偏愛護短,對他們應該高標準嚴要求。當他們犯錯誤時,要一視同仁,不能縱容包庇,蒙混過關,應進行嚴肅處理,使他們及時受到教育,認識錯誤。當優秀生取得好成績時,還要適當地向他們提出新的奮斗目標,激勵他們不斷前進,要讓他們明白山外青山,樓外樓,不要坐井觀天,教育他們謙虛、謹慎,勇攀高峰,將來成為新世紀的人才。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精神倍受刺激的折磨,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先生生前最反對的就是“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币虼?,罰非愛,害也;動武,更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但是,“愛生”并不容易。有時,教師一個粗暴的動作,甚至一個責備的眼神,盡管不是十分刻意,卻能在師生之間隔起一道心靈的屏障。愛,不是用詞藻鋪成的,不是用語言造就的,更不是用金幣壘起的,它是心靈的感應與碰撞。
其次,陶行知先生認為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他們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教師”就應該是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的再現,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愛并不是放縱、溺愛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他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會馬上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也就很容易找到前進的路。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正因為如此,教育和培養好兒童,成了我們教育事業的千秋大計。當我年復一年地重復教育教學工作,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這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教師的愛是師德之魂,是將教育送到學生的心坎里。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寬容、尊重、鼓勵、疏導,猶如春風化雨,能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鼓起前進的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勝利的彼岸。愛學生,就要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公正,是學生信賴教師的基礎。尤其是后進生,他們是受傷的花朵,更需要老師的格外扶持與關愛,如果對他們冷淡、諷刺、訓斥、歧視,就會使他們破罐子破摔,永遠“差”下去。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边@句話道出了師愛的重要性。只有熱情關懷、耐心教育,才能喚醒后進生的良知和學習動力。讓每一位后進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作為教師,在時代的呼喚下,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不僅需要做一個專業知識淵博的教師,更需要做一個思想水平過硬的教師,以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作為一切的前提。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既教書又育人,讓所有學生在師愛的懷抱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真正做到----真情,真愛,真教育……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范生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后,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于年長者。對于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于“師范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范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里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范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墒菫槭裁词亲兂蓪O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泵恳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采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于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于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就像于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于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么,還想著學了這么久了,考了這么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么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皼]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碧招兄壬@一至理格言,正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陶行知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們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我們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思想能力的人,有發展潛力的人,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贊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發現他們有可愛之處。我們在對學生教育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冷靜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們一點,多關心他們一點,老師對他們給予深深的理解,就會發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學習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論,自己感覺受益匪淺,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0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