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是讀者對所讀書籍的感悟和理解的表達,它不僅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思考過程,還可以幫助他人更好地了解這本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書心得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和思考。
這本書內容不多,一口氣看完了,很感動,流了些眼淚??吹綍r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動著,看完之后稍有空虛,因為教授的世界離我太遠了,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讀并為止神傷,可是天亮了,傷痛都回來了,教授在天堂里。無論如何,看了還是有很大收獲……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著也同樣讓人悲哀,而許多人并不幸福。我們過多的追求物質需要,可他們并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系基礎,我們忽視了周圍世界。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感動的一本書。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后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跋鄲刍蛘咚劳觥笔悄锝淌诘亩\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于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于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里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于與人交談,活著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著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著去愛,學著去給予,學著去交流,學著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后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本站小編特意為大家提供了相約星期二讀后感,歡迎學習借鑒。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臺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癥,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周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個星期里,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人深省的警示。
名言。
也沒有什么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一堂關于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后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說:“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彼3种e極向上的態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著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后,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
人總是傾向于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并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后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過去的兩年里,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并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于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于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边@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倍鲙熣f:“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p>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F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p>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后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跋鄲刍蛘咚劳觥笔悄锝淌诘亩\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于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于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里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相愛或者死亡。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于與人交談,活著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著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著去愛,學著去給予,學著去交流,學著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
即將離世的歲月,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將是會產生多么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學和思考。另一位是曾經的優秀學子,如今的一位成功電視工作者,一個深陷社會各種紛擾的青年,他們兩個人在前者的最后時光重逢,既能讓老人的智慧有了個最好的方式來表達散發,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偉大的精神財富。
語文學的不好,不能很好的來表達和過度銜接各個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樣生硬而獨立但清晰地一一陳述出來把。
首先,由于讀的匆忙,并不能多么細心留意和體驗書中的哲學,這本書是屬于那種要至少再讀一遍的,由于只是讀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內容,只有不錯的幾個感觸,那些多少讓我還能至今記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說的,現在的人們太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么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情,這一點最先讓我有感觸,我們總是在壓力感情,情緒。不論是對人的喜愛,不喜歡,或是高興,憂郁,痛苦。我們都在成長中受到禮教,倫理的約束而壓抑感情。當我們的表情越來越麻木的時候,人們說我們開始成熟了。當我們裝的寵辱不驚的時候,也就登峰造極了。這個方面,讓我想起來初中時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試,班里的一位女生進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夸了她一番,那時還設有獎項,就讓她上前去領獎,照平時,按照我們手的教育就是寵辱不驚,隨時要謙遜,不管心里是多么開心,多么高興,多么驕傲也不能太表現出來,最好要努力裝出一副無奈,不情愿,愁眉苦臉的去領獎,不能太囂張,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領了獎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樂。結果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開心地走到前面,一點也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和開心,笑的很燦爛,很自然,滿心的歡喜,內心中的驕傲開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聲中。很不一般,領完獎下去,班主任也很開心,特意的說,看這位同學多好,大家就該這樣,高興就要表現出來嘛,不要有太多神馬顧慮,我很喜歡這樣。估計是我們老班受夠了我們這一幫小小年紀就裝深沉的孩子,今天難得有這么一位天真無邪的,所以就此又夸了半天。還有書中寫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后來就經常握手,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種敢于表達且喜歡表達感情的一個現象,這又讓我想起在高中時有一天在學校食堂,當時上高二,偶遇一位初中同學,他本來在南校區,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區,這次突然碰面,很激動,我們兩個一見面,就是不約而同的,握手!!頗有領導人會晤的風范,呵呵。這個不善于表達感情是個人現象,卻更是一個社會現象,禮數和對表達程度的把我也是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問題,因為這些情感類的舉止取決于心,以一顆純真無邪的心去擁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禮,氣場不同。。。
沒了吧,總結一下主要的三個感悟:我們要嘗試更自然更加無拘束的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時為了追求感情的認同和心情的愉悅而生活的;要學;會享受孤獨。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边@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倍鲙熣f:“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p>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F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p>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相約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話,這句話精簡但卻有內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癥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直到老莫里離開?!罢n堂上不需要書本,不打分數,也沒有成績,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的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敬佩不已。
如果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么?這是學生在教授臨終前幾天提的一個問題。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竟然是這樣的:“早晨起床,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說,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蹦镒詈蟮脑竿?,在我們看來是很容易實現的,我們每天過的不正這樣平凡的一天嗎?而對莫里來說就是這么平凡的一天卻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著的時候,每天都在做著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世界環游,或許是功成名就……就在我們每天在忙于追夢的時刻,時間已經悄然從身邊溜走而自己卻渾然不覺。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時刻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無常,歲月催人老,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來臨時,你可以感嘆青春一去不返,但卻無法拒絕衰老和病痛。莫里說:“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那么面對這個讓我們無法拒絕而又害怕的時刻,我們該怎么辦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與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他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傆X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懷抱里講和吧?!彼^續說到:“只是當你還健康的時候,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我屬于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杯h顧我們周遭,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過往……這一切都是在浪費有限的生命而已,我們真正該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著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了你,你都有權力去享受快樂和幸福,而不是誠惶誠恐地度過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歲月里,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簡直能把人逼瘋,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卻說:“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蹦锞褪沁@樣一邊樂滋滋地體驗死亡,一邊與米奇討論著人生。這本書讀第一次時因為好奇,讀第二次是因為敬佩和感動。即使讀了二次,我知道我還無法體會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從莫里那獲得了一個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將逝去的老人,在這人生美麗的余暉中與當年的學生——米奇相約每個周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授于他人生的課程。那樸實無華的語言,處處閃爍著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聲音,處處傳達著無私的愛意;那時而調侃的話語,處處體現著心靈的坦然。他的勇氣,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無不讓我看到這么一個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愛的老莫里,給我的心靈留下一片感動與寧靜。
因為病情惡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個身,不時的調整他坐著的姿勢,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為他做。他的手抬不過胸部,他的頭不能動彈,他全身的肌肉正一點一點地萎縮。在最后的那段時間,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過程,比直接死亡更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著?他把這視作為一種享受,他享受著像回到了嬰兒時期,重新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有人給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這樣的樂觀又這樣的帶給我心靈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這即將入秋的時節,我讀完了這本書,也讀懂了一個著實讓我敬佩的人。當楓葉開始變得火紅,隨風盤旋的時候,我會記得,有這么一個人,像火紅的楓葉一樣,燃盡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點燃了我虔誠的心。
如果一個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幾個月甚至更少時,他會如何度過這段時光?
我的答案:“起來,吃飯,治療,睡覺?!?/p>
相信有許多人會選擇這個答案。
一個叫莫里的教授,卻修改了這個選項。
他的答案是:“起來,吃飯,治療,上課,睡覺?!?/p>
當死神的利刃劃過你的胸膛,帶過一串血珠,你會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媽媽還等著我吃飯呢,最近的雜志我還沒買……”
相信有許多人也會選擇掙扎與逃跑。
一個莫里的教授,卻偏偏不信逃能解決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著劍貫穿胸膛的疼痛,品味著飄揚在空氣中的鮮血。
他是明智的。
當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時,他一顫,隨之又平靜下來。他覺得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時間回憶,甚至享受到再度成為嬰兒的愜意。
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開了一門課程,只有一個學期,14節課,學生只有一個。這門課只有一個規定:星期二上課。
14節課,從世界,到自我,從憐憫,到真愛。
最后隨著我們的教授一起結束。
跨入此門者,必須舍棄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教授違背了這個條例,他的口袋里攢滿希望。正如他所說的,當人年老時,可以擁有40、30、20歲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實。而當人死去時,他擁有的自我足以讓他成為超過微軟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這么想,他們想要回到過往。這沒有錯,但這樣便浪費了用一生積攢的最寶貴的希望。
我們的老教授最偉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靈魂,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已經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卻像開告別演唱會一樣,在船上向所有愛他的觀眾招手,告訴他們接受愛,接受自身的教育,別被世俗蒙蔽。
岸上,觀眾們用笑容拭去淚水。他們的人生依舊進行,但是已經隨著老教授的船偏離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航道。
選擇一條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樣。
在美國小女兒家忙里偷閑看了幾本閑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本《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是講人生的,或者說是一位老教授對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患了絕癥,受一家電視臺的《夜線》節目采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然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宣布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后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這樣的課程沒有那位學生會拒絕,于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床前去上課。
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禮。老師謝世后,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一下交付出版,書名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該書已譯成中文。
這門課的內容有:世界、遺憾、死亡、對衰老的恐懼、家庭、金錢、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對待病痛、衰老、年齡、死亡的心態及有關的論述對我們年長者可能更有現實意義,關注更多一些,他樂觀平和的心態和富有哲理性的論述,我感到很受啟迪。
莫里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爱斘覒撌莻€孩子時我樂意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睂W生問他你從來沒有害怕變老?莫里說:我樂于接受老,這很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敗,它是成熟。學生問:如果變老那么有價值的話,為什么人總說我愿意變得年輕?莫里說:你知道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滿足,生活得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想回到從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袄夏耆瞬豢赡懿涣w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并能自得其樂”?!抑滥贻p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著感到累———’。
他是怎樣看待死亡呢?莫里說: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偸怯X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敖咏劳霾⒉灰欢ㄊ菈氖?,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后,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的更好?!薄耙庾R到自己會死,并時刻做好準備,這樣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薄皩W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他還說:“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他還設想幾天后死亡火化時突然一句笑話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這簡直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結論。
我所以摘錄以上莫里老人的話,是讀后我感到頗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脫,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樂觀平和的心態,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劇。
日過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齡過五就進入下一個整數,再過幾天就是我七十五周歲生日了,過了生日就向八十邁進了。當我五六十歲時,還覺得七老八十離我還遠,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員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問怎么會這樣?倒不是我心態年輕,而是感到時光過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過去了。有人說要忘記年齡,其實不可能,每年家人為你過生日自然記起年齡,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時光的流逝。莫里老人還說:“人意識到會死,看問題的眼光也就不一樣了,更珍惜活著的生活”。我想人活到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講和,活的豁達些,少操閑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為子孫留下什么,最近看電視劇蝸居,李老太太為給孫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沒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著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樂,少找煩惱,一切順其自然,過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陽升起,高高興興的迎來新的一天,我就想這樣平平淡淡快快樂樂的度過余年。
星期二是一個平常而又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我們不但要完成一周中最繁重的工作任務,還要思索和總結一周以來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處。對我來說,相約星期二這個節目是我每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幫助我更好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此我有著深深的遺憾和心得體會。
在這個快節奏、高競爭的社會中,人們總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時間去思考和面對自己的內心。然而,相約星期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息和思考的時刻。每當我打開電視,聽到那熟悉的介紹聲音,我就會馬上靜下心來,投入到這個精神的交流平臺中。通過觀看節目,我看到了很多與自己有相同遺憾的人,也看到了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失誤和不足之處。這使我驚訝和震撼,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否也有一些遺憾沒有盡力去克服。
遺憾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是否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并不斷成長,這才是最關鍵的。相約星期二給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從他人的經驗中學到一些寶貴的教訓。例如,有一期節目講述了一位年輕人如何因為過于自我滿足而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工作機會。這讓我深思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否也在工作中過于自滿而忽略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雖然這個故事很遺憾,但它提醒我要保持謙遜和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永遠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的人。通過觀看相約星期二,我看到了許多成功的人士,他們并不將遺憾視為生活的終點,相反,他們將它作為一種動力和助力來不斷超越自己。他們樂觀面對遺憾,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追求進步。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遺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積極面對和解決它,將其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心得體會需要思考和總結才能得出,而相約星期二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有機會對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之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通過觀看節目中的案例和故事,我找到了很多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足之處,這讓我感到非常遺憾。然而,我并沒有被這些遺憾打垮,相反,我將其視為一種成長的機會。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積極主動地去改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相約星期二教會了我如何面對遺憾,并從中吸取教訓,這是我一生中寶貴的財富。
相約星期二是我心靈的驛站,它讓我有時間停下來,反思和總結,從中學到寶貴的教訓。通過觀看節目,我看到了很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遺憾,但它們并沒有讓我消沉,而是讓我更加堅定地去努力和改進自己。遺憾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逃避,只有面對并積極解決它,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相約星期二教會了我如何面對遺憾,這是我一生中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我會將其銘記在心,用它來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第一次聽到“要學著與生活和解”這句話是在研究生階段,由于心情煩悶,總是郁郁寡歡,好友超洋告訴我要與生活和解,與自己和解,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緒發泄。那時,感覺這句話真是靈丹妙藥,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厚重。自此,遇事嘗試不抱怨,不僅接受自己,接受別人,也接受生活中突如其來的事。
第二次見到這句話,是在閱讀這句話的出處――《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断嗉s星期二》是一本紀實作品,記錄了老教授莫里對學生米奇就人生、婚姻等諸多問題展開的探討。不過,與其說是探討,米奇更認為這是臨終前的老教授為學生上的最后一門課程――人生。翻閱這本書,找到這句話的出處,倍覺親切:“是的,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你不應該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尤其是處在我這個階段。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得更出色些,希望能多寫幾本書。我常常為此而自責?,F在我發現這毫無幫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圍的人與事和解。原諒自己,原諒別人……”
回想自己的日常,何曾不是在懊悔中度過:我要是再多下點功夫就好了,我要是用另外的方式處理就好了,我要是早上早起一會兒就好了……千萬遍“我要是……”捶打著自己的心,過電影般播放著遺憾的片段,到頭來除了流下自責的淚水,別無他用,反而挫傷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氣,倒不如爽快地原諒過去的自己,跟壞情緒和解,再迎頭趕上。
再一次品味這句話,閱讀這本書,是在回杭的火車上。四個小時足以讓我看完這本不足200頁的薄書,細細品味其中的佳句圣言。一路邊讀邊想,在頭腦中凝結成文字,警醒自己。
“……但超脫并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后你才走得出來。接受所有的感情――對女人的熱戀,對親人的悲傷,或像我所經歷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懼和痛苦。如果你逃避這些感情――不讓自己去感受、經歷――你就永遠超脫不了,因為你始終心存恐懼。你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必須承受的感情傷害??赡阋坏┩度脒M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只有到那時你才能說,‘好吧,我已經經歷了這份感情,我已經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需要超脫它?!?/p>
讀到這段話,我想到了蘇軾,這位常被冠以“灑脫、豪放”之名的文人。喜歡他,是因為他幾經貶謫,卻仍心懷天下,坦然面對,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豪邁之句。這不正是歷經風雨之后的超脫嗎?可見,“超脫”不是避而不談,不是浮于表面看生活,更不是遠離是非,自命清高,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看遍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假丑惡,經歷了喜怒哀樂之后仍有的樂觀和善良。涅重生,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生命的起點,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需要別人活著,對不對?在生命的終點,當你像我現在這樣時,你也需要別人活著,是嗎?可還有個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活著?!?/p>
總害怕麻煩別人,總是擔心自己給他人帶來負擔,殊不知我們也在讓別人麻煩,替他人承受些許負擔。既如此,都應該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有弱小的一面,別人對自己的愛意;接受他人對自己的依賴,相信自己有能力助人。這也是莫里教授提及的另一條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p>
對自己來說,最困難的事莫過于與自己講和,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好事一定值得欣喜若狂,壞事也僅是壞事,煩躁一時。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樂于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力。
星期二是平淡的一天,沒有星期一的疲憊,沒有星期三的期待,它在日歷上默默地存在著。然而,如果我們能以一個特殊的心態來對待星期二,那么它或許能為我們帶來出人意料的驚喜和體會?!断嗉s星期二》是一本揭示人性和人情的小說,它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遺憾的自省,而且引發了我關于生活的種種思考。
第一段:小說情節的凸顯,引發探討。
《相約星期二》的故事發生在一家醫院的飯堂,講述了幾個陌生人在星期二的午餐時間相遇并展開對話的故事。這幾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和遺憾,當他們聚在一起時,不經意間觸碰到了彼此的內心。每個人在尋找自己的遺憾和悔恨,同時也試圖用言語和行動撫慰他人的傷痛,這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有趣。通過小說中的情節展開,我深深產生了對人類情感的思考,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經常忽略了互相關心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有的是錯過了機會,有的是對親人的不履行承諾。遺憾是一面鏡子,它讓人反思過去的選擇、行為和決策。對于自己的遺憾,有些人選擇了逃避和回避,有些人則選擇了勇敢面對和努力彌補。通過小說中的描寫,我深深感受到了遺憾給人帶來的痛苦和掙扎。遺憾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勇敢面對它,并從中吸取教訓。
第三段:當下的重要性。
小說中的人物們在面對自己的遺憾時,也對現在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明白了當下的重要性,明白了珍惜眼前人和事的重要性。在作者筆下,他們用自己的悔恨和遺憾告誡我們要珍惜現在,不要將重要的人和事推遲到星期二,因為我們不知道下一次是否還有機會。
第四段:關于勇氣和坦然。
小說中的人物們雖然各自有著不同的遺憾和悔恨,但他們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面對過去?如何面對別人和自己的失去?作者在小說中并沒有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但他通過這些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傳達了一種勇敢面對的精神和坦然對待的態度。沒有誰能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待過去的態度。勇敢面對過去的錯誤和失敗,坦然接受遺憾的存在,才能真正地釋懷心中的包袱。
第五段:人性的溫暖和共鳴。
通過小說中的情節,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共鳴。雖然這些人并沒有相識過,但他們在遺憾和悔恨面前彼此敞開心扉,用真誠和關懷去安慰和支持對方。他們的故事讓我深深明白,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都有著共同的情感和人性。當我們能夠關注他人的遺憾并試圖幫助他們時,我們也能從他人的故事中尋找到對自己生活的啟示和方向。
在《相約星期二》中,小說的情節和人物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一個星期二,我們也可以像小說中的人物一樣,用關心和關愛去面對自己和他人的遺憾和失去。當我們能夠勇敢面對過去,坦然接受遺憾的存在,并用真誠和關懷去化解他人的痛苦時,我們的生活將充滿溫暖和希望。星期二不再平淡,它將成為我們思考、反省和成長的日子。
一位身患重病(漸凍癥)的社會學教授即將離世,與學生約定每周二再進行一次教學,教學內容是人生,畢業典禮即葬禮。一位即將離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哪怕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軀體,仍然希望自己有所價值,他希望自己是終身教師??赐耆珪袆又嘁灿幸恍┦斋@。
什么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學生問。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思索是什么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講和?!庇X得自己想的太膚淺,不知道是否該慶幸這份膚淺。的確和生活講和是最困難的事,如果能完成這個最困難的事,相信也沒有難以克服的事了。這是一門畢生的修煉課。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
我決定活下去——至少盡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樣活下去,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
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超脫并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后你才走得出來。
在這類小事情上我能遵紀守法。但在大問題上——如何思想,如何評判——你必須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社會——來替你作出決定。
我認為逃避并不是解決的方法。你應該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活著。
《相約星期二》內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断嗉s星期二》,是“一個來自美國的聲音”,一個充滿智慧的靈魂,是一個幽默的精神導師。
看著自己的身體漸漸衰敗,主人公莫里卻以特有的樂觀和達觀,痛苦而清醒地面對,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光作為教案,展現著一個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過程中的樂觀,幽默、痛苦、掙扎以及坦然。
回顧我們的現狀,生活在上海這個大都市,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做著美好而奢華的夢。每天鍥而不舍地追求,時間悄然逝去而我們卻渾然不覺。我們有太多的借口,為了父母,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活著……因為這些都是構成我們生命的元素,所以我們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于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采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癥(ais),一種不治之癥,莫名的沖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后,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么呢?正因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決定潛質。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潛質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應對它們,我們該怎樣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边@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后一堂課,他期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么問題盡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倍鲙熣f:“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能夠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能夠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后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齊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愛吃鴨子——剩下的時刻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p>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斗,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應對死亡能夠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p>
那樸實無華的語言,處處閃爍著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聲音,處處傳達著無私的愛意;那時而調侃的話語,處處體現著心靈的坦然。他的勇氣,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無不讓我看到這么一個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愛的老莫里,給我的心靈留下一片感動與寧靜。
因為病情惡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個身,不時的調整他坐著的姿勢,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為他做。他的手抬不過胸部,他的頭不能動彈,他全身的肌肉正一點一點地萎縮。在最后的那段時間,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這是一個等待死亡的過程,比直接死亡更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著?他把這視作為一種享受,他享受著像回到了嬰兒時期,重新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有人給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這樣的樂觀又這樣的帶給我心靈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這即將入秋的時節,我讀完了這本書,也讀懂了一個著實讓我敬佩的人。當楓葉開始變得火紅,隨風盤旋的時候,我會記得,有這么一個人,像火紅的楓葉一樣,燃盡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點燃了我虔誠的心。
看完這本書,我用了半個月時間,每看完一篇都讓人深思,讀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寫才好,沒有多少文采,只能發表看到某段話時當下的感想。
看完第79頁時,是我對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處,也是我唯一反對莫里之處。他說:“如果你能接受隨時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于抱負了,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焙仙蠒?,我想:“人類對物質的要求不是絕對的,看你處于什么樣的人生境遇,當你處于將死之時,物質便已然顯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愛會成為你的第一要求,在親人的陪伴,愛人的守護面前,金錢就如糞土。但是當你依然處于健康的狀態時,物質便不可或缺,你的滿足感不僅僅只來源于精神,也來源于事業上以及物質上帶來的成就感,為了這份成就感這份滿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時間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說的“你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就不那么重要”。當你處于一個旺盛生命力的階段為什么要過一個瀕死的生活狀態。把握一個度,不要完全杜絕物質,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個時刻,都不要放棄愛,愛別人也愛自己。
只想說《相約星期二》對我的生活、感情、事業都很適用,看完第97頁的時候,我笑了,因為發現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維方式,“你一旦投入進去,就能充分的體驗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傷,你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要超脫它?!闭f的真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當傷心難受的時候,任由自己這個情緒的抒發,最后告訴自己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沒有人一定要天天開心。超脫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緒、感覺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場游戲——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離開你。很灑脫,身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說的一樣,就是來體味這世界的百態,開心、傷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種情緒,經歷每一件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這是屬于我這輩子獨有的經歷。不要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著走。
讀了阿爾博姆的紀實作品《相約星期二》,我知道這是他的三部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正因其中展現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應對死亡時,對生活的種種體會。
或遲或早,人總是會死的?!耙坏┠銓W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人們總是在死亡到來時才去應對,其實,早點思考死亡,也許能夠讓我們更從容的應對它,也許能夠讓生活的過程更有好處。
書中,米奇·阿爾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討論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錢、婚姻、死亡、寬恕等多個話題,莫里教授深刻的認識,給人以深入內在的啟發。
書中多次提到媒體對暴力、訴訟、侵犯等事件的渲染,與莫里教授的世界構成鮮明的對照。其實,媒體中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物欲橫流以及大多數人浮躁心理的真實反映。
也許,我們能夠認真一下思考莫里教授的話語,也許,我們能夠過一種稍微不一樣的生活。
好書是和作者做心靈的溝通,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和生活,而不只是增加知識或茶余飯后的談資?!断嗉s星期二》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相信美好的東西——讀《相約星期二》有感莫里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厥走^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近來,《人民日報》公眾微信號夜讀也發布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么要相信美好的東西?》。兩者的出現相差20多年,但讀后卻有知音共鳴之感。
一個人能不能過得好,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相不相信自己能過好。因為相信是有力量的。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樣,很可能就會活成什么樣。所謂信心,就是一顆相信的心。它給人勇氣、力量和耐心。只要我們愿意去相信生活的精彩、相信他人的善良、相信努力的意義、相信未來不是夢,總有一天,我們會收獲屬于自己的美好!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老人,或者說一個老學者,臨終前的14堂人生課。
米奇是一個幸運兒,他在短短的14個星期里學到了這一生都適用的東西;莫里也是一個幸運兒,他在人生的最后14個星期里讓所有人成為了他的學生,聽到了他的思想;我們更是幸運兒,在遙遠的這兒聽到了莫里教授的諄諄教誨。(是呀!我們都因此成為幸運者?。?/p>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輪椅,那笑容,那臺錄音機,我聽見他在說:“我不像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么,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后離去。?”這本書里,莫里說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這是一種對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當然,莫里教授的話值得珍藏的還有很多。比如,“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我們也需要原諒自己?!薄安恍业幕钪餐瑯恿钊吮??!薄叭藗儼盐乙暈橐蛔鶚蛄?。我不像以前那么活著,但我又沒有死……我類似于……介于兩者之間?!薄爸绬??我死了以后,你說,我聽?!薄啊焙芏嗪芏?,這些話語,這些真誠的話語,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悲哀。這位終身的教師,在人生的最后14個星期2里,滿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滿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讀了這本書,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覺悟,莫里的話無疑在告訴我們:“這就是!”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沒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讓我們,向他肅然起敬!
你遇到過這樣一位好的老師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閱歷和思考,來給這個迷惘的世界教授關于人生的一點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漸凍癥的社會學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在他的床榻邊,給他的學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課。課堂不需要書本,但討論的題目很多,涉及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婚姻、原諒以及死亡。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當莫里謝世后,米奇將聽課筆記整理后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全美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在《相約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種平和睿智的口氣來講述生命這樣龐大的命題,他從不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卻叫我常常被書中字句觸動,不得不停下來,反思曾經那個愚蠢、自負又別扭的自己。
書中有一段講述原諒的話題。莫里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當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這件事后卻沒有來看望他,于是莫里傷心地中斷了這段友誼。而當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時,他因為自負拒絕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癥,而他為自己沒有去原諒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做了??墒?,他最終決定原諒自己“我們不僅要原諒別人,也應該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你不應該陷在遺憾的情緒里無法自拔”。年輕時,我們常常因為一時的意氣,輕率地做出決定,等時間過去,卻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漸行漸遠??墒?,如果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我們還會把這些不甘、自負和失落看的這樣重要嗎?當這些遺憾成為自己的心結,為什么不學會原諒?無論如何,我們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們曾經歷的歡樂也不是假的,為此,它也值得我們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運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當它成為你的負擔時,不妨學會與生活講和。
書中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關于完美的一天。米奇問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讓我想想……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共進午餐,然后去公園散步。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鴨子。剩下的時間用來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覺?!编?,就是這些嗎?不是和總統共進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異奢侈的生活,最普通平靜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們常常在追尋社會賦予我們的價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為此我們汲汲營營一生,心里想著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墒俏覀優槭裁匆畹倪@么匆忙呢?當你年老時,回過頭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發現既沒有好好陪伴親人,也沒有和朋友歡度一個假期,甚至沒有安靜下來聽過一場夜雨,難道不會遺憾嗎?去踏實過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去樂于享受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而不必急于追尋結果,也許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當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時,也許你才能明白自己應該怎么活。跳出社會強加給你的框架,也許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1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