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將個人讀書的感受和思考寫出來,與他人分享和交流的一種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fā)。
有些同學常叫作文難,對著作文題目感到無從下筆,想了半天,也寫不出幾行字。于是,心生一計,把“作文選”中看來的寫一篇給老師,或者自己瞎編一篇給老師。如有一次,學生寫一篇《我的同桌》。他提起筆很快寫好了。作文中說,他的同桌平時與他關系很好,但考時他考不出來,要求同桌幫忙,同桌怎么也不理睬他??己?,他恨同桌,同桌卻耐心地批評教育他。我說這同桌的故事是假的,他承認是作文選中看來的。我叫他寫出他真實的同桌,他說照實寫,寫不來。
這種照抄照搬、胡編亂造的“作文”,對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是絲毫沒有幫助的。相反,還會鬧出笑話來。如最近我讀到一本新出版的作文選。其中有一篇《冬天的早晨》,作者是平陽的小學生。該文說冬天“大榕樹,光禿禿的樹枝,立著一動不動。”,“上街買菜的老人,戴著大皮帽子,眉毛胡子也都變成白的了?!遍艠涫莵啛釒У拈L綠喬木,我們溫州地區(qū)河埠頭栽有很多大榕樹,大家都看到榕樹冬天是不落葉的,榕樹怎么會“光禿禿”呢?我們溫州很暖和,冬天很少下雪,有下雪也不大,下的時間也很短,哪有路上老人“眉毛胡子也都變成白的了”呢?“眉毛胡子變白”只有極寒冷的北方才能出現。這樣的作文,我們一看,就覺得不真實。不真實就不可能成為好作文。
這些同學為什么會寫不真實的作文呢?一是他們既怕作文又不重視作文,所以會來個隨便抄編來應付;二是他們平時沒有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腦袋里沒有“積蓄”很多作文的材料,因此到寫作文時,什么事也想不起來,就無法寫了。
正所謂“兵無常法,水無常勢”,從獨辟蹊徑的鄭淵潔到中國式強權的劉墉;從以柔克剛的梁曉聲到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從國學大師梁啟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們的育兒經有的是大相徑庭,有的卻是相去甚遠,卻是殊途同歸,讓我深受啟發(fā)。
要愛孩子:教育,是一門學問。你千萬不要把孩子當花花草草來養(yǎng),喜歡叫她怎樣就怎樣。尊重也是必須的,跟她說話時,請蹲下來,和她平視;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著她的眼睛說話,同樣要求她也看著我的眼睛;孩子表現好,或者受傷了,不要吝嗇你的擁抱。當老師要愛學生,作父母要愛子女。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常常給孩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愛,也增強了她的信任感。所以說愛心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愛人經常說我不會愛孩子,想想也就是,我的表達方式高興的時候對孩子說,來,叫爸爸打你的屁屁或者是嗎,來,咬你。女兒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見到我就說,“走邊兒”這也難怪,愛人經常抱著她、陪她唱歌、做游戲、串珠子、講故事、教她說話等等,有時愛人抱怨我,我就開玩笑說,現在親她他不知道,等到她懂事了、記事了,我再親她。我愛人經常說“外國人在教育上劃分得很清楚,爸爸是爸爸的責任,媽媽是媽媽的責任,而中國的爸爸把責任都推給了媽媽。”話雖然這樣說,我也確實有些慚愧。
要鼓勵孩子敢于迎接挑戰(zhàn)。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學習上我愛人嘗試著鼓勵女兒“你太棒了,真聰明,這么難的知識你都能答對,好佩服你啊!”她一聽就美滋滋的,總是主動思考問題,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當她遇到困難時,我不斷地給她打氣讓她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她,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于發(fā)現并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袕呐d趣出發(fā),才能讓孩子樂學。現在社會上有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要學很多門知識,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總以為是地以為學的內容越多,孩子就離成功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愿意去學,有沒有興趣,結果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精力,更浪費了孩子天真、快樂的童年時光。所以說孩子不喜歡的我絕不強求,而是在生活中發(fā)現她的興趣,加以引導,然后再給她的興趣去點溫加油,讓它們燃燒起來。這樣才會獲取最佳的效果。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手中寶,心頭肉,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那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上進的學習環(huán)境,如何當好這終生老師,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習慣,這是令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在這個假期陪孩子去逛書店的時候買了一本《怎樣教育孩子的》的書,帶著好奇的心情讀了幾頁,已被深深地吸引,讀完全書,感覺真的是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從智慧媽媽楊瀾到放任教育的潘長江,從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到言傳身教的徐子健,從以柔克剛的梁曉聲到狠心爸爸李嘉誠,他們的育兒經驗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媽媽的你去欣賞與感悟。
通過學習這本書,我覺得教育孩子應做到如下幾點:
1、鼓勵多一點,溺愛少一點。鼓勵是一種希望,是孩子成長中劈波斬浪的漿。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不小心摔倒了,此時的他需要鼓勵,而不是心疼。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類似的“摔倒事件”,父母的一句鼓勵,給予孩子的是信心,是一種對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會促使他滿懷斗志地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而過分的溺愛則會泯滅孩子解決困難,接受考驗的機會,削減他們獨立思考,處理事情的能力。
2、關愛多一點,埋怨少一點。孩子放學回家,家長總會習慣性地問今天表現好不好?有沒有被老師批評?作業(yè)做完了嗎?......這些貌似關心的一連串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反感。不如這樣問:今天過得開心嗎?然后坐下來,和孩子一起看看有益于他們的動畫片,一起討論問題,再慢慢地引導他們說說學校的情況,讓孩子快樂地講述自己一天的學習生活。
3、榜樣多一點,虛假少一點。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家長就是他們的榜樣,孩子衡量是非的標準常常來自父母的教育。所以身為父母,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改正不良習慣。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來不得半點虛假,因為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純潔的。
4、尊重多一點,命令少一點。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按照成年人的想法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內容,確定生活目標和行為,一味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只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反感。所以,作為父母,應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5、溝通多一點,漠視少一點。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心理的微妙變化,多和孩子聊聊天,說說話,多溝通,防止孩子思想偏激,沖動甚至極端。
6、寬容多一點,指責少一點。孩子從不懂事到長大,要經歷很多事情,犯個錯也是很正常的。要讓孩子心靈健康成長,要寬容對待孩子的錯誤,多引導使孩子逐步認識、改正錯誤,真正心服口服,這樣才是對孩子有效保護。
家長朋友們,建議大家一起來讀讀這本書。讓我們一起來培養(yǎng)好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作為社會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發(fā)展,要讓孩子對詩意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了解,可在學習完一首古詩后,對詩句進行改寫。
1、將古詩改為白話文,培養(yǎng)孩子習作能力。
教學完《游子吟》,很多孩子對詩中所寫的博大的母愛還缺乏足夠的認識,為此,我設計了一習作活動:改寫《游子吟》,最好能聯系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作業(yè)交上來后,我發(fā)現很多孩子一改過去“一對一”的“翻譯”代“改寫”,寫得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其中有位孩子寫了一段:母親理理兒子的衣衫,關切地說:“兒啊,你出門在外,要知道照顧自己,天冷了要知道給自己加衣服,當心身體啊!……”這分明是孩子的媽媽平時的千叮嚀,萬囑咐。
而且通過這次練筆后,我再去檢查他們對這首詩的掌握情況,不管是對字詞的理解,還是背誦,都有一個明顯的進步。
2、將古詩改編成課本劇,培養(yǎng)孩子口語交際能力。
學習古詩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古詩中主人公就是自己,那么孩子們的興趣就提高了,都想參與到角色中去,為此,我曾讓孩子將《贈汪倫》改成課本劇。那幾天,教室里都是“汪兄”、“李兄”的聲音。表演那天,汪倫、李白穿著長衫(風衣)上場,拱手道別,精彩的臺詞,博得臺下同學的陣陣叫好聲。
通過這次扮演角色,進行配音,孩子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且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因此,在古詩學習活動中,借助畫的形式,能夠培養(yǎng)孩子賞畫、繪畫的能力。在高年級時,亦可讓孩子給畫配詩。
如杜甫的《絕句》不僅是一首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在明確了景物的特點和圖畫的色彩美之后,讓孩子動筆畫一畫詩中所表達的內容,作者坐陣草堂,平視黃鸝綠柳,仰望鷺上青天,遠眺西嶺的千山積雪,近寫家門外的千帆待發(fā)的船。并且,選畫得較好的作品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大家共賞。這樣,將語文教學與美術教學有機融合,不僅使孩子明白詩意,而且通過繪畫賞畫訓練了他們獨特的審美視角,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
古詩節(jié)奏鮮明、情感豐富、語句簡煉、完全可以在活動課中開展詩歌賞析活動,體味詩歌之美。
1、指導找關鍵字,欣賞視覺美。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抓住“紅”“綠”兩字,生動地勾畫了一幅色彩鮮明的江南春水圖。旭日、紅花、綠水,讀完此詩,江南如畫的美景一下子凸現在了我們眼前。
2、引導想象,欣賞聽覺美。
如杜甫詩《絕句》吟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仿佛鳥兒就在耳際歡唱,白鷺成行,直沖云霄,歡叫之聲隱隱傳來,讓人在聽覺上增加了美的`享受。
當然,還可以引導孩子欣賞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等。
所謂“誦”,即朗誦、背誦。我們的古詩教學活動不應該僅僅在課堂上指導孩子朗誦,這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應延伸至課外,而活動課亦可借鑒。
1、配樂吟頌,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能力。
古詩文,高度精煉、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美。因此,我們在活動課中開展了一系列詩歌朗誦比賽,把音樂也引入其中,讓孩子在歡快優(yōu)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復吟頌,把孩子帶到意境中去體會,體味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在優(yōu)美的詩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指導一生朗誦《望廬山瀑布》,配以雄渾的音樂,帶給孩子一種氣勢磅礴的美;而一生朗誦的《江畔獨步尋花》,配上民族樂曲中輕快的小調,讓聽者感受到春光在視覺和聽覺上的無限美感。
2、背誦詩歌,增強沉淀。
語文課標要求1—6年級孩子背誦優(yōu)秀古詩文160篇,為此,我們開展了一月一次賽詩會,把自己積累的某方面題材,某個人物的詩歌有感情地背誦出來。一篇篇優(yōu)秀的詩文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fā)酵,使之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完美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盡管孩子們背誦的詩文不一定理解,但為孩子今后的“反芻”領悟提供了語言材料。
時至今日,國人學習古詩的熱情日益高漲,都在為古詩這一文學瑰寶的博大精深而嘆為觀止。魏書生有句話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我們深信,隨著孩子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覺靈活運用古詩的能力也會增強,我們提出的目標將更上一層樓。
我們身邊有哪些熟悉的人?也許你隨口就能說出很多,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學校的老師同學等,從中挑選一位作為你描繪的對象?可以通過哪些典型的事例能體現?通過事件來寫人,你筆下的人物會更真實,有說服力。
習作要求:
2、選擇典型事件,能反映人物特點,表現人物的品質,講述的事情要完整,能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注意是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不是寫兩件事,要注意審題呀!
3、在講述事件時,要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特點。
寫作提綱:
開頭:概括人物的特點。
經過:具體事例講述。
結果:概括總結,呼應開頭。
優(yōu)秀范文參考:
(1)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今年35歲,留著齊耳的短發(fā),彎彎的眉毛下有一雙慈愛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她雖然是個急性子,但卻非常細心,而且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
記得有一陣,爸爸到國外出差去了,家里的負擔都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從那以后,媽媽每天下班后,都要做一大堆的家務活,掃地、洗衣、做飯、洗碗……等到忙完了這些事情,還得輔導、檢查我的功課。
一次,我放學回到家,一進門就看見媽媽躺在床上,咦,今天媽媽怎么回家這么早呢?我納悶地想著,“媽媽,您怎么躺在床上啊?”媽媽說:“我昨天晚上沒睡好?!闭f完,媽媽就一骨碌地起床,到廚房做飯了。
此刻,我腦中油然地想起了巴金爺爺的一句名言:世間再沒有一件能夠比母親的愛更深的東西。
(2)我的奶奶。
我熟悉的人很多,其中我最熟悉的一個人就是我的奶奶,她今年已經63歲了,個子高高的,胖胖的,說起話來大聲大語,做起事來又快又粗糙。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是個很粗心的人,但有一件事卻讓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
想:“糟了,奶奶是個粗心大意的人,她不會記得來接我了,那我該怎么回家?”就在這時,我透過玻璃窗戶看到雨中一個身影正打著雨傘向我走來,再近看,原來是我的奶奶,她的半邊身子都讓雨淋濕了,看著奶奶濕透了的衣服我的眼睛濕潤了……。她走到我的面前大聲說:“昨天晚上天氣預報都說了今天有大雨,叫你別出來玩,你就是不聽……”說完,我就和奶奶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好奇地問奶奶:“您天天都看天氣預報嗎?是不是您的生活習慣?”奶奶不經意地說:“我才沒時間天天看天氣預報呢,只有我的孫子回來時我才堅持每天都看的,否則不知道天氣變化!”
原來奶奶是這么關心我,她真是個細心人!
。
一、談讀后感的寫作。
讀后感”。
二)讀什么。
益的?!?/p>
所以造詣能夠超過一般人。這里只是舉例說明讀好文章是寫好了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足條件。
到此,同學一定要追問,怎么算好呢?這又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辦法是:
(1)當然是自己能辨別最好。
課本),甚至出版社的廣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語文老師,以及老一輩的讀書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問他們。
選讀物,能夠分辨好壞之后,還有確定類別的問題,就是要讀或多讀哪類作品,少讀甚至不讀哪類作品。
下一些情況。
趣味,容易讀,可是就學習作文說,我還是勸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雜文方面。
國味,不是外國味。
文時時要用到的。還有,常讀這類作品,有所得,會產生更深厚的興趣,這是學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證。
難,使難化為易,學業(yè)(包括作文)才能夠大幅度提高。
蓄。但雜之中也容許專,比如讀某一家的某類作品,感到所得多,興趣濃,就可以多讀一些。
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亞里士多德而出現謹嚴,融合孟子和西塞羅而出現暢達,
書刊出版情況等。這用不著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1、是要重視“讀”
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后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
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
阿丹老師。
寫讀后感的一般格式:1、讀了文章后的總體感受。
2、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
3、抓住原文中的關鍵詞句寫下自己的感受。
4、聯想到的相關資料談感受。
5、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感受。
6、呼應開頭,點明主旨,呼應標題。
【提示】。
1.讀懂下面的短文,概括地寫出主要內容,清楚地寫出自己的感受。
2.能緊密聯系短文的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把感受寫具體。
3.自擬題目,再習作。
”漁王“與漁民。
漁民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漁民沉思了片刻,問:”他們長這么大,獨自下海捕過魚嗎?“。
”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陪著他們?!啊睗O王“回答。
漁民笑了笑,說:”老兄,你從不讓他們親自體驗成功或失敗,他們捕魚技術怎能提高?“。
題目:
例如:
1、親自體驗是成功的源泉--讀《”漁王“與漁民》有感。
2、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讀《”漁王“與漁民》有感。
3、實踐出真知--讀《”漁王“與漁民》有感。
4、體驗的.價值--讀《”漁王“與漁民》有感。
5、讓雄鷹飛翔-讀《”漁王“與漁民》有感。
主要內容:
”漁王“向漁民訴苦,自己的捕魚技術一流,可是三個兒子的捕魚技術很差,漁民告訴”漁王“,如果不讓他們獨自體驗成功或失敗,他們的捕魚技術不會提高。
抓住關鍵詞句聯想:
例1:故事里的”漁王“說過,”我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還不見長進!“讀到這里,我想:雖然”漁王“把捕魚技術毫無保留地告訴孩子們,但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平時我們都說”親自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他如果不讓兒子親自下海的話,兒子們是不會親自體驗成功或失敗的,技術就不可能提高。
例2:故事里的”漁王“說過,”我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還不見長進!“讀到這里,我想:”漁王“這幾十年來捕魚的經歷,他一下全部都告訴兒子們,他的兒子肯定吸收不了,得讓他們去嘗試,慢慢的,捕魚的生活就會告訴他們。陸游有一首詩中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說什么事,都要自己去體驗過才可以獲得成功。
聯系相關資料:
例如:我曾在《讀者》中看到一個故事:小雄鷹出生后,鷹媽媽要讓它們學會飛翔,就會先把小鷹帶到懸崖上,并把它們推下去。如果它們不飛翔的話,則會摔死,小鷹只好張開雙臂,最終學會飛翔。不久,母親又會斷了小鷹的糧,小鷹會餓得嗷嗷叫,只好自己去捕食。鷹媽媽就是這樣讓孩子們獨立生活的。
聯系親身經歷:
例如: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父母可不像漁王那樣。記得我在學習滑冰時,總想依靠他們站穩(wěn)腳步,而他們卻推開我,走上岸命令我。摔了幾次后,我發(fā)現已經增加了許多膽量,便不畏懼地又站了起來,在這時我想:我可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呀!現在雖然失敗了,可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于是我又開始一步一步地練習了。漸漸的,我滑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穩(wěn),我終于學會滑冰了。是呀,親自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只有自己在生活中去親自體驗成功或失敗,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我的父母總是讓我獨自體驗生活中成功與失敗的感受,我很慶幸我有這樣的父母。
(中國大學網)。
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是小學生作文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文體名稱上不難看出,這類作文重在“感”上?!案小?,就是感想,心得,體會。“讀后感”即是讀某本書或某篇文章的過程中或讀完以后的感想。
《寫寫自己的感想》這篇習作就是在學習了《王獻之練字》這篇課文后,請學生寫寫自己受到了什么啟示,有些什么感想,并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寫一篇讀后感。
寫讀后感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從寫作方法到寫作形式都有一定難度。怎樣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關鍵在于指導學生讀透材料,選準切入點,同時把握好“讀”與“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結合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怎樣讀透材料呢?一般說,像《王獻之練字》這樣的記敘文,就要指導學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來領會課文的深刻意義。如:王羲之指著園里的18口大水缸說:“你不是問秘訣嗎?秘訣就在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寫完就知道了?!痹谶@里王羲之沒有直接對兒子說,字要寫得好全靠勤學苦練,而是用具體的做法告訴兒子:秘訣只有兩個字:苦練。王羲之在用事實向兒子說明,書法絕沒有捷徑好走,只有腳踏實地,不懈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又如:“從此,獻之學著父親的樣兒,每天早早起來寫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后來,他也成了大書法家。”這是故事的結果,同時也是本文對我們的啟示: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勤學苦練,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門。
不管是《王獻之練字》這篇文章還是其他文章,學生們的感受可能都是多方面的,但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受點,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我們就要指導學生一定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受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成文。其他感受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對于初次學習寫讀后感的同學來說,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結構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讀后感范文(課件出示范文),引導學生自由讀文后,提出問題,如:這篇讀后感有幾個自然段?每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通過分析范文,使學生明確讀后感的體例:讀后感通??珊唵螝w納為四段。
第一自然段,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么書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樣的收獲,有什么感想。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只要概括地說出感受就可以了。如寫《王獻之練字》這課的'讀后感時就可以寫:我前幾天學了《王獻之練字》這篇文章,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寫好字的秘訣就是勤學苦練、堅持不懈。
第三自然段,聯系實際,要有感而發(fā)。在這一段的寫作中,老師可引導學生想:你從王獻之練字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fā)?比如:考慮如何解決自己在學習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學生緊緊圍繞感受點,通過生活的實例,找出與感受點相通之處,以及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但要注意忌說空話、大話、套話。
第四部分:用一兩句話評價文章,進一步表達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獲。與第一自然段形成呼應。
最后,我再給各位老師提幾點建議:可以盡量給學生多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諺語、成語或名人成功的經歷,這樣會使學生的文章內容更豐富,并且更有說服力。
附范文:
《登山》這篇文章寫的是革命導師列寧同志的一個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堅強,勇于戰(zhàn)勝困難、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這篇文章記述了俄國十月革命前的一天早晨,列寧同志為了看日出,和巴果茨基一道,有意選擇了一條崎嶇、陡峭、充滿危險的小路上山;在下山時,列寧又堅持從原路回來,目的是鍛煉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前進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坎坷和泥濘,只有意志堅強、勇于戰(zhàn)勝困難,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勝利。列寧同志能勝利走過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險小路的生動事例,就給我們揭示了這個真諦。
朋友,當你遇到困難時,就請用列寧同志的這句話來鼓勵自己吧:“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我們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p>
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yǎng)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yǎng)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養(yǎng)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寫讀后感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議選準一個“感點”展開論述即可。
1、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感”是文章的重點。對原文須簡要概括,引發(fā)“感點”的重點內容可稍具體,但千萬不可大段照抄,否則就本末倒置,沖淡了“感”。更不可寫成“讀后抄”。
2、引用原文重點語句需用上“”。
3、寫“感”時須密切聯系實際,可以是自身的實際,也可是周圍事物的情況,可列舉具體事例。
4、標題可以是《讀××××有感》或《××××讀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標題和副標題,如《“給永遠比拿愉快”——讀××××有感》。
5、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感受,而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去年,我為初三學生上了一堂讀后感寫作指導課——《〈精神手杖〉——讀后感寫作的范例》,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一上課,我與學生通過回答形式溫習了關于讀后感寫作的一些基礎知識。
師:什么是讀后感?
生: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人們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成文章,就是讀后感。
師:回答完全正確。請問,讀后感的寫作要求有哪幾個方面?
生:理解原文,抓住要點,談最深的感受。
生:盡量概括地簡要地敘述原文,重點要放在談感想上。
生:要聯系實際,要有感而發(fā)。
生:
要適當應用引證法、例證法、對比等方法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一步是引(多為一段),這部分要概述材料,引出觀點;
第二步是析(多為一段或兩、三段),這是重頭戲,這部分要分析、說理,論證觀點;
第三步是結(這部分是一段),這部分主要是得出結論,重申觀點,照應開頭。
隨即我布置了以下幾道題,要求同學們閱讀文章后加以分析討論。(投影)
2. 挫折為什么不可避免?
3. 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怎樣看待挫折?
4. 挫折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哪里?
5. 怎樣理解有挫折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
6. 這篇文章運用的事實論據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呢?
7. 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為什么詳寫呢?
8. 結尾一句中提到:精神手杖在文章中含義是什么?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9. 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這對論述中的論點有什么作用?
10. 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從中捂出了讀后感寫作的哪些技巧?
十分鐘后,我宣布:就上述十個思考題,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展開討論,這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運用讀后感寫作的知識來衡量和分析《精神手杖》。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篇文章立意深,構思新,這是一篇典型的讀后感寫作的范例。
《精神手杖》引用張居正的故事,指出這個故事給人們的重要啟示(引論)。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挫折,然后聯系實際生活,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人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挫折(聯系實際加以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戰(zhàn)勝挫折,變有害為有利,關鍵在于頑強的精神和大無畏的勇氣,也就是需要一支精神手杖。
我隨即提出: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讀后感到底應該怎樣寫?
生:從《精神手杖》這篇范文來看,我認為寫好讀后感,首先要精讀原文,在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生:寫讀后感,應僅僅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內容發(fā)表感想。
生:要聯系實際來寫,聯系實際要具體、恰當,要有針對性,要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生:寫讀后感重點是寫好感想部分,要用實際生活中的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生:我覺得反復學習和琢磨《精神手杖》一文,從中可以悟出:讀后感寫作的要領。有借鑒才有創(chuàng)造,借鑒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創(chuàng)造是借鑒的發(fā)展。
師:同學們剛才暢所欲言的談了學習《精神手杖》后,對寫作讀后感的體會,講得很好。
下面我們就借鑒這篇范文分別為以下幾則材料審題、立意、構思。(出示投影)
材料1.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原來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了維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的鹿,悠哉,悠哉,不再狂奔快跑,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不久,鹿又生機煥發(fā),充滿活力了。
師點撥:這則材料表面上談的是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為什么沒有狼,鹿要病死;有了狼,鹿就又充滿活力,有了發(fā)展??蓮倪@個角度命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材料2.禁煙會:作為全國各省市第一個地方政府禁煙規(guī)章,《上海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暫行規(guī)定》,從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實施。
師點撥:1.這是建設上海市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
2.聯系一八四0年的戰(zhàn)爭和當前的中國有吸煙者4億多人這一史實,側重談其危害.既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又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材料3.《愛國學生顧炎武》一書的主要內容:顧炎武的母親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顧炎武六歲時,他就親自教他《大學》,以后便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跡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清兵圍攻昆山時,他母親絕食自殺,臨死囑咐他,不要作異國臣子。
師點撥:顧炎武能成為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和偉大成就的學者,是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啟發(fā)學生真正的母愛是無私的。
材料4《海倫·凱勒》的真實故事:美國盲聾女作家、女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zhàn)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五種文字。二十四歲,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此后她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啞人謀利益的事業(yè)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這是寫好讀后感作文的方法之一。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好讀后感作文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應該聯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讀后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后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種讀后感。寫這種讀后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么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么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聯想到了什么,對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寫讀后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后感,有它一定的規(guī)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于這些規(guī)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chuàng)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后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范文。
看了《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層巨浪,感慨萬千。它描寫了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
每一只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這是一種為了種族的延續(xù)而甘愿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是一種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道路的精神!“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只老年斑羚從注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它們的心里很坦然,很踏實:為了下一代,我們有了堅定的勇氣,可以無悔地犧牲自己,完成這一幕悲壯的斑羚飛渡。
我敬佩這些勇敢的斑羚,特別是鐮刀頭羊,他沒有做人類的奴隸,沒有做人類的囚徒?!爸灰娝~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彼S護了自己的尊嚴,也維護了種族的尊嚴。而有的人,卻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擇之際,他們毅然選擇了在他人的膝下茍活,只為了一己私利。這是可恥的自私蒙蔽了人類的思想,沖昏了人類的頭腦,埋沒了人類的心靈。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們一樣的犧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來能逃生卻為了救別人而犧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譚千秋老師。這是一位英雄的教師,當救援人員發(fā)現他時,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下來,他卻永遠離去了。
還有一個小男孩手刨四個小時從廢墟下救出了同學,但他的雙手卻血肉模糊,他就是馬健。
他們的心靈是偉大高潔的。假如我們能搏擊藍天,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他們給了我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青春的光亮。他們和斑羚們一樣,都是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他人付出全部的英雄,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在贊美斑羚的同時,我也為那些狩獵的人感到心痛,他們是罪魁禍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諧的,雖然我們是最高級的動物,但其他的動物依然有它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們也有深愛的伙伴,也有感人至深的親情,但幾聲槍響,破壞了它們的安寧,讓它們失去了美好的家園。這對我們來說并不算什么,因為我們不是斑羚,但對它們來說呢?失去親人的痛苦又有誰能體會,人們?yōu)槭裁床荒芎退鼈兒椭C相處呢?畢竟它們也是生命,我們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將心比心吧,蒼天最終還是讓斑羚們繁衍了下來,這是它們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而我們人類,從來不需要用任何的代價來換取生存的機會,和它們相比,我們幸福多了。它們用無私感動了上蒼,它們的善良代代相傳,這一飛渡的壯舉譜寫了生命的樂章,也帶給我們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其實,生命需要奉獻與犧牲,這樣才有意義。當你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會燦爛一片;當你的生命為他人增添一份溫暖,你生命的芳香就會沁人心脾;當這一切在你的心田蕩漾著漣漪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溫情關愛的芳香。我想,那些為了救年輕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們一定也是這樣想的。
文檔為doc格式。
。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怎么讀呢?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實質,聯系自己生活的`實踐,加以對照、比較,同時要在原作上作上記號,如圈、點、劃,或在空白處寫上簡略的看法等,以便讀后好查找重點之處。
5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赐暌槐緯蛞黄恼?,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6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7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敘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結尾發(fā)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不符合要求了。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文檔為doc格式。
。
什么是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讀后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后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 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
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fā)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yǎng)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 最近學習了老舍《養(yǎng)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么原因呢 然后引出《養(yǎng)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讀后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后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jié)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fā).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jié),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鑒.關鍵在于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文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1.讀后感和評論都屬于議論文,都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2.對原文的內容或所議之事都要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并能做一定的聯想.
3.都有一個引出問題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點,簡要地敘述所議之事.
讀后感涉及的對象是:寫自已讀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體會,要以寫自己的認識為主,如《納諫與止謗》即如此.評論(包括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所涉及的對象是:思想評論以人們的思想現象為評論對象,如《烏飛魚躍的聯想》;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及文學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說》.
議論文本沒有人稱的說法,這里套用記敘文的提法.讀后感是寫"我"得到怎樣的啟示,獲得怎樣的收獲,并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評論文章總是某種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樣,不必把自己擺進去.
讀后感重點落在一個"感"字上,其任務主要是寫自己讀了什么文章后,有怎樣的感受及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啟發(fā),對文章所闡述的問題產生了什么新的'見解.評論文章的任務是:思想評論是針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肯定正確的,提出偏頗的,批評錯誤的,它是一種報刊文體,不失時機地進行宣傳教育.
文學評論是"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可以向讀者推薦和闡述作品,文學評論者作為作者的知音和讀者諍友,應該使讀者和作者,讀者與作品的思想緊密地聯系起來,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創(chuàng)作藝術"."它還肩負著引導讀者正確地認識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或洞察錯誤作品的有害實質,井給讀者以有益的指導".
讀后感一般是順著原意生發(fā)感想,評論則是針對原意表示態(tài)度,如果把讀后感比作順水推舟,那么寫評論就是指手畫腳了.過去有句話"見官大三級",評論文章正好處在這樣一個地位.根據這個意思還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從而看出二者與一般議論文的關系: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屬應用文的范疇,為方便同學們學習,我們把有關讀后感的知識,整理歸納如下:
讀后感的節(jié)后分為四部分:“引、議、聯、結”,此外讀后感的第一段要簡單介紹自己讀的書名是什么。
引:即是引用概括自己所讀文章的內容。因為原文所引內容是些讀后感的基礎,概括全文必須要正確、簡潔、完整。
議:就是自己的感受,要找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既俗稱的感點。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必須找到不同的感點,但無論如何感點必須要有意義,即:別人讀了你。以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為例,可以找到不同的感點。
《草船借劍》可以從諸的角度談,顧全大局識大體的文章要有收獲,做人要寬容大度,從周的角度談,拒絕妒忌。
《將相和》可以從藺談寬容,也可以從連破的角度談知錯就改,同時也可以從兩個人的角度談團結。
《景陽岡》塑造的是武松的勇敢打虎引申到學習上的攔路虎,要敢打攔路虎。
《猴王出世》則從猴子善于為他人著想……
聯:寫讀后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聯系自己的生活由所讀之書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從而有所收獲。同時,也是由生活中的實例來印證自己的感點是準確的。生活中的實例既可以寫自己的,也可以寫他人的。
結:收束全文,點題升華。這一部分可以恰當地引用名言來印證自己的感點。
1.題目:讀后感的題目有兩種方式:
一種可寫作讀xxx有感或讀xxx有感。
還有一種可以寫作正副標題的形式,根據全文提煉出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寫作文章的題目。
如:團結力量大
——讀《將相和》有感
2.感有兩部分:
感點可以邊分析原文邊議論,簡稱夾述夾議。另一種可以稱作對比假設式。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而在生活中一般人會怎么做。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舉生活的例來說明感點后也要談自己的感受,既要聯系原文,也要聯系實例。
3.在讀后感引于議之間要做好過渡,既可用過渡問,也可用過渡句。
總而言之,讀后感并不難寫,一是掌握方法,二是勤練多修改,自然水到渠成。
寒假期間,閑暇之余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fā)現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后感觸頗多,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
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tài)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態(tài)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桿、開“后門”。優(yōu)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從啟發(fā)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我們重點掌握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的寫法。
這是寫讀后感的關鍵??赐暌槐緯蛞黄?,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章才能越感人。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后感以“感”為主??梢赃m當地引用原,但是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原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讀后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后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種讀后感。寫這種讀后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么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么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聯想到了什么,對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寫讀后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后感,有它一定的規(guī)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于這些規(guī)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chuàng)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后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看了《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層巨浪,感慨萬千。它描寫了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
每一只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這是一種為了種族的延續(xù)而甘愿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是一種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道路的精神!“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只老年斑羚從注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它們的心里很坦然,很踏實:為了下一代,我們有了堅定的勇氣,可以無悔地犧牲自己,完成這一幕悲壯的斑羚飛渡。
我敬佩這些勇敢的斑羚,特別是鐮刀頭羊,他沒有做人類的`奴隸,沒有做人類的囚徒?!爸灰娝~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彼S護了自己的尊嚴,也維護了種族的尊嚴。而有的人,卻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擇之際,他們毅然選擇了在他人的膝下茍活,只為了一己私利。這是可恥的自私蒙蔽了人類的思想,沖昏了人類的頭腦,埋沒了人類的心靈。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們一樣的犧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來能逃生卻為了救別人而犧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譚千秋老師。這是一位英雄的教師,當救援人員發(fā)現他時,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下來,他卻永遠離去了。
還有一個小男孩手刨四個小時從廢墟下救出了同學,但他的雙手卻血肉模糊,他就是馬健。
他們的心靈是偉大高潔的。假如我們能搏擊藍天,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他們給了我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青春的光亮。他們和斑羚們一樣,都是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他人付出全部的英雄,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在贊美斑羚的同時,我也為那些狩獵的人感到心痛,他們是罪魁禍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諧的,雖然我們是最高級的動物,但其他的動物依然有它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們也有深愛的伙伴,也有感人至深的親情,但幾聲槍響,破壞了它們的安寧,讓它們失去了美好的家園。這對我們來說并不算什么,因為我們不是斑羚,但對它們來說呢?失去親人的痛苦又有誰能體會,人們?yōu)槭裁床荒芎退鼈兒椭C相處呢?畢竟它們也是生命,我們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將心比心吧,蒼天最終還是讓斑羚們繁衍了下來,這是它們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而我們人類,從來不需要用任何的代價來換取生存的機會,和它們相比,我們幸福多了。它們用無私感動了上蒼,它們的善良代代相傳,這一飛渡的壯舉譜寫了生命的樂章,也帶給我們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其實,生命需要奉獻與犧牲,這樣才有意義。當你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會燦爛一片;當你的生命為他人增添一份溫暖,你生命的芳香就會沁人心脾;當這一切在你的心田蕩漾著漣漪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溫情關愛的芳香。我想,那些為了救年輕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們一定也是這樣想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