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從多種來源中精心挑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章,是我們學習寫作的重要資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ideas和思路。
12月25日,我參加了縣骨干教師研修班在桂芝小學的活動,當時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參加這次活動的,故而非常認真地聆聽了3位老師的《整理與復x》,現在就顧老師的課說說我的看法。
課前,顧老師首先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接著引導學生根據p107頁上的表格提示進行了交流。我認為,顧老師這一環節設計得很好。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跟上課老師之間比較陌生,上課的老師對學生的學情也不是很清楚,這樣一來,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師之間的陌生感,縮短了心理距離,上課的老師也大體上了解了一下學情,以便在接下來的課上有的.放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x,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苯虒W中,顧老師創設了小華一家逛商場的情境,將萬以內數的讀寫、大小比較,24時記時法以及克和千克三個零散的知識板塊銜接起來,避免了傳統數學復x課講、練、評的單調乏味,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復x課的效率。
1.在某些具體知識點的梳理上,我們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放一放手。我個人認為;復x課,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使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豎成串,橫成鏈,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沒有必要像老鳥喂食一樣,把每個知識點都嚼碎了喂給學生。其實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拋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然后稍加點撥即可。比如在復x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時,我在教學預案中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誰來舉例說明如何把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2)誰再來舉例說明如何把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么區別?完了之后,我準備了三組題進行反饋練x,第一組是將24時計時法改成普通計時法,第二組是把普通計法改成24時計時法,第三組“我是小包公”,判斷改錯。
2.在練x題的設計上是不是可以出現一個“坡”度,這樣孩子可以獲得一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
3.在復x萬以內的數時,顧老師出了這樣一組題:用0、9、3、6四個數組成一個四位數,其中最大的是xx,最小的是xx,讀零最大的是xx,讀零最小的是xx。當時顧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集體交流,說說是怎么想的。即使顧老師當時指名說了思考過程,但我發現本題中的后兩個答案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當時想,如果顧老師能把思考這道題的方法剖析給孩子們聽,即:讀零最大,首先考慮把零放在中間,即十位或百位,因為要最大,所以零只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后,這個數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后是百位最大放6,最后是個位上放3,這樣這個數最大就是9603。
不讀零最小是xx,因為零要不讀出來,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個位上,因為這個數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這樣不讀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顧老師這樣講一下,對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會更明白答案的來龍去脈了。
上周三中午,我聽了朱xx老師執教的《年、月、日》一堂課。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參與積極,通過師生互動,朱老師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后,有很大的收獲,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課堂常規,組織教學扎實有效。在朱老師的課堂上,我們能看到孩子舉手發言時候筆直的小手以及很好的傾聽習慣。因為有了很好的課堂常規,就使得課堂教學扎實有效。
二、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朱老師應用情景圖片和年歷卡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就有必要有意識地設計和生活相關的練習和活動,把數學應用于實際生活。朱老師的練習設計巧妙,針對性強,強化了學生對年月日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不僅練習形式新穎多樣,而且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而且設計闖關訓練,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體現了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值得商榷的地方有:
一、大月/小月的概念應在課堂對學生進行隨機滲透。
二、預設與生成的把握應準確到位。當老師布置學生記下自己的生日,并在年歷表上圈出時,老師有必要對學生介紹公歷年份和農歷年份的認識。
三、黑板上的板書對一年有十二個月的歸納和表述不夠完整,只寫出了七個有31天的月份。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今天去聽了王矛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合理安排》一課。運用統籌思想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懂得珍惜時間。在這次聽課的過程中有許多深刻的感受。在教學中,王老師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從學生課前發表格入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的活動都是把學生做為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設計,并且由于數學知識點的`教學并不象常規的數學課,只當自己是學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我認為在把握這一價值取向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好地把握如下兩個關系:
這節課通過4個活動:王老師的課前準備、燒水沏茶招待客人、殺魚洗魚淘米燒飯燒魚、感冒時找水拿藥吃藥,不斷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該如何通過統籌安排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活動味”與“數學味”是緊密相關聯的。數學教師應當創設更多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追求讓學生樂而忘返的學習情境。這過程也讓我深深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我的英語課堂經常就會忽略了聯系實際,孩子們只會離開現實,不會應用到現實中。
“點”指的是個別學生,“面”指的是整體學生。在整體課觀察下來,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實際上是非常喜歡這個話題的??梢?,“接地氣的”課堂永遠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目標。但是漸漸的課堂上有些孩子就注意力不集中了,原因就在于老師只照顧到個別學生,比如一節課上一個學生可以發言五次,而有二十幾個孩子一次發言機會也沒有。我們知道,課堂上會表現的通常就是“尖子生”,他們可能在課前就已經熟知這些內容,或者上課一會兒后就能完全掌握。但是這些班級中的小個別孩子并不能夠代表整個班級,特別是“后進生”。我從頭到尾都特別想聽聽“后進生”的意見和想法,但是很可惜沒有如愿。真心地希望以后多聽聽“后進生”的聲音。
我們真正地“以人為本”,真正地、全方位欣賞自己的學生,積極的鼓勵、評價學生,讓學生都想去體驗成功的快樂。英語課和數學課也是有共通的地方,我們都需要扎實地把內容教給學生,盡量做到每一個學生都吃透內容??傊航逃?,任重道遠。
李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中的“重復問題”,這一堂中呈現出許多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整堂課汪老師以進入數學樂園為引線,幫助遇到困難的小豬為為題解決的切入口,讓孩子們在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為樂的樂趣,享受到學好數學帶來的巨大成就感,讓學生能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老師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合作交流,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的經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可見,合作交流在數學教學中也相當重要,本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學會了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體現趣味性和層次性,先設計了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然后設計了幾道有趣的練習,使練習有坡度,難度適宜,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立美,為此,我提出兩個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學生的錯誤也是比較好的教學資源,老師還應善于傾聽學生的錯因,才能更有利于幫助問題的解決。
二、是要規范學生數學語言。
李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中的“重復問題”,這一堂中呈現出許多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整堂課汪老師以進入數學樂園為引線,幫助遇到困難的小豬為為題解決的切入口,讓孩子們在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為樂的樂趣,享受到學好數學帶來的.巨大成就感,讓學生能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老師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合作交流,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的經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可見,合作交流在數學教學中也相當重要,本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學會了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體現趣味性和層次性,先設計了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然后設計了幾道有趣的練習,使練習有坡度,難度適宜,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后,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于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發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么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里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后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歡什么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鉆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學數學教師。
今天聽了李老師的筆算乘法一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1、情境創設貼近生活,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學習。
買7套你會算嗎?再多一些呢?學生列式后,先交流列式的依據,在估算。為筆算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結合圖形理解先分后合的計算方法,給與學生的探究時間較充足,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對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較好,學生能在課前基本了解筆算的方法。
4、質疑點撥到位,乘法豎式中怎么會出現加法呢?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先分后合方法的深入理解。
需要商討的地方:個人認為前面的先分后合思想其實是讓學生將新知轉化為舊知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為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做一些鋪墊,更重要的.是為本節筆算的算理的理解降低難度。教師在那個環節的用時較多,雖然可以若能學生很好的體會這種方法,但由于本節內容重點是筆算方法,所以應將前面時間壓縮,不必讓學生親自去寫,去算,直接引導學生發現將套數拆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的簡便之處。然后告訴學生,列豎式的思路就是剛才思路的簡寫。教師一定要演示算的過程,書寫順序,對照圖形讓學生理解。
建議:筆算之前的估算板書出來,方便計算出結果后的比較。讓學生板書,大家看,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照片,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導入新課,通過生活體驗,引發學習興趣。
二、人民幣的初步認識。
(一)、小明也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儲蓄罐,想數一數自己攢了多少錢。
(放錄像:小明倒出儲蓄罐里的錢,拿出一元硬幣,說:咦!這是多少錢?)。
(二)、認識1元。
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看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字樣、顏色、圖案等辨別人民幣。
(三、初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四)、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1、師:這些人民幣就這樣放在桌上有點亂,怎么辦?我們把這些人民幣分類整理,好嗎?
2、小組活動。
3、匯報分類情況。
教師相機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三、人民幣的兌換、進率。
(一)情境設置:
(二)生分角色活動。
(三)師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設置,既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兌換的意義,又能使學生在分角色活動中對元、角、分的進率有了初步認識。師生表演更是把這一活動推進了高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率。
四、實踐活動。
評課記錄。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采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游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應用于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周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著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梢?,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于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今天,在昆侖中學聽了張艷勤老師的《定義與命題》一節課,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章《平行線的證明》第2節課《定義與命題》的第一課時,本節課在張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掌握了定義、命題,以及命題的條件,真假命題等概念??偹苤緛韺τ诟拍罱虒W課也是一個難點:學生探索或者活動的內容相對較少;內容枯燥無味,學生沒有新鮮感。但是聽了張老師的課,受益匪淺,張老師能很好的處理概念課的教學,并能吸引同學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當然這與張老師的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
現將本節課的感悟整理如下:
1、課堂教學設計合理,難度適中,適合學生的基本情況。
2、教學環節緊湊,設計合理:從復習,回顧與思考(解釋名詞,練一練,議一議,想一想)練習鞏固,今天的收獲等方面進行教學,達到了教學的預期目標。
3、學生參與熱情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討論。
4、應將以前所學的更多的定義,命題進行整理,讓學生分定義還是命題以及真假命題,這樣可能會更好一點。
5、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列舉一下生活實際中的定義和命題的相關例子,并讓學生分清條件以及結論,這樣同學的學習興趣可能會更濃厚一點。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感悟,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x老師教的《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的內容。通過與x老師的交流了解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2.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師這節課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重視培養學生用臉部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1、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節課中,x老師圍繞著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在立體中的團體操隊形問題、聯系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購買雞蛋和購買水果問題、照片問題以及作文本字數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的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學生變的更加主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筑起來一座暢通的橋梁,使學生切實的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2、 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例題學習中,x老師首先提了兩個一步計算的問題,運動會方陣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個方陣80人,3個方陣多少人。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很快能說出計算過程及答案。將這兩個問題合并成一個問題時很自然引出了兩步計算的題,學生這時再進行計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后面的練習中,x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文紙每頁有20行,每行可以寫16個字,___________?請學生添上一個條件和問題,使之成為兩步才能完成的應用題。在做這道題時學生很自然會在腦中過一遍解題思路再提問,更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
3、 多樣化的解決策略
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x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并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說服能力,讓學生說說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么,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這樣學生增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成人人參與,人人思考的無限空間。
4、 注重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過程,讓學生表述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無疑是教學難點之一,而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好驗證。因此引導學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數量關系,結合具體情境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x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說說每一步應用題的依據,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既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和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和評價的基礎。只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暫時,其他學生或老師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總之,x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x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教材中“數學廣角”充分體現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數學廣角”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教材以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場景為依托,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生活情境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把數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就在身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廣角”作為人教版數學課標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塊,其內容新穎、與生活聯系密切,活動性和操作性較強,教與學都有著較大的探究空間,學生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隨著實驗的深入,各種困惑也隨之而來,如教學目標定位失當、數學思考落實不足、數學活動流于形式、過度追求生活化與趣味性等等,甚至有些教師把“數學廣角”當成“實踐活動課”來上,這都有悖教材編寫的初衷。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這一內容,使學生能夠接受、理解和掌握這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體現出其數學價值呢?下面結合近幾年的實踐與探索,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系統而有步驟地向學生呈現了12個單元的數學廣角的內容,如在服裝搭配中滲透排列組合思想,在烙餅、燒水中滲透運籌思想等,還有通過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掌握其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如結合植樹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等。這些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于解決問題之中,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一些對提高人的素質有促進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這樣的編排改變了傳統教材僅通過基礎數學知識的教學來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思路。
“數學廣角”的編排,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理念,使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另一方面拓寬了數學課程內容的領域,使學生在初步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同時,逐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離開了教學目標將使課堂教學活動迷失方向,教學情況與學習情況將得不到有效反饋,教學的評價將無法落實。因此,進行“數學廣角”教學時,教師要正確、合理地定位教學目標。
《課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因此,使每一個學生感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廣角”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知識技能目標要體現層次性。數學思想方法畢竟是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教學中不能同等相待。如在三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是學習稍復雜的排列組合,教師在教例1時,有的學生一看就明白兩件上衣搭配三件下裝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但有的學生卻一臉茫然,這樣,教師就要分解知識技能目標,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擺一擺圖片,在擺中數出方法,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讓他們連一連,能力較強的學生啟發他們算一算,這樣,教師就可較好的處理面向全體與關注差異的關系,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其次,要恰當把握教學要求?!稑藴省分兄赋觯骸爸匾臄祵W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睌祵W思想方法屬于默會知識,需要長期的滲透和不斷的體驗來感悟,學生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全部掌握其知識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分段加以落實,不能過高的定位于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比如,一年級下冊和二年級下冊都是教學“找規律”,但兩者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好教學要求。
《課標》倡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要求“素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靈活選擇學生所熟悉的、有趣味性的生活素材,通過提供豐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使學生在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時,因為教材上例題和練習只有習題,教師可以補充更多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素材讓學生去體驗,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如: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貓的重量,4只小貓的重量又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幾只小兔的重量?又如:王老師出了兩道題,在第一小組的12人中,做對第一題的有8人,做對第二題的有10人,每人至少做對一題,兩題都做對的有幾人?這都是學生較熟悉的題材,學生易于融入,也易于思考,從而也體會到了集合的數學思想。
四、精心設計數學活動。
數學思想方法是一種基于數學知識又高于數學知識的隱性數學知識,而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讓學生抽象地想象、理解數學思想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進行觀察、操作、推理與交流,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從而訓練、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教師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這一內容時,設計了早餐搭配、衣服搭配、路線搭配、詞語搭配、游戲中的搭配等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數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具、多媒體軟件等教學輔助手段,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等量代換》這一節教學中,可用圓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塊代表砝碼,用三角形片代表蘋果,通過擺學具,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間的等量關系。而且直觀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可以減少記憶量,使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加清晰、有序。
五、注重培養應用意識。
人教版教材關于“數學廣角”單元的安排思路,主要是通過一些比較簡單的事例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者對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加以介紹,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接觸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活動的過程,逐步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即也可以說“數學廣角”的實質就是解決問題。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后,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比如優化思想、集合思想、運籌思想等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
“數學廣角”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占課時不足十五分之一,雖然其內容有限,但是可供挖掘的空間無限,對學生的后繼發展的作用也是無限的。所以,我們的教師應在有限的教材空間內,深刻的去解讀去領悟,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雖無法做到“最好”,但可以追求“更好”!
20xx年xx月xx日下午觀摩了xx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印象很深。本課是學生初次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筆算。進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有不同的算法。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在學生自己探索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乘法的筆算方法。結合計算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聽了茅老師的《兩位數乘一位數》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定,茅老師能通過創設“大象運木頭、小猴采桃、小猴請大象喝礦泉水”等生動活潑、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進行直觀思考,理解算理。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以舊引新,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在教學20×3時,讓學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學的表內乘法,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教師鼓勵算法的多樣化,通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去思考?!稊祵W新課程標準》把“鼓勵算法多樣化”作為第一學段的教學建議之一,但多樣化之后的重要環節是“重視算法的優化”。課堂上茅老師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發現最優的算法,并讓更多的學生去說,去講,從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及時的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茅老師能及時給出相關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掌握最優的方法。并在練習的設計上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說,交流想法,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當然在計算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老師讓小朋友說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再學生說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排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重在向學生滲透簡單的排列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反思這節課,有得有失,總結如下:
本節課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滲透進去,通過猜一猜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排列。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的情境中,成了學習的小主人。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積極引導,讓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及時引導學生先確定十位的方法,并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說一說它好在哪里?根據這種方法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嗎?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數學思想的領悟、認識;最后通過全班交流,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來思考問題的價值并初步掌握方法。本節課不成熟的地方有:
1、對排列本質解釋的不夠到位。當時已經有學生說對了,我應該讓其他學生也說一說,這樣學生會理解的更透徹。
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給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問題設計不嚴謹等等。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缺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加強學習,不斷鉆研教材和教法,努力順應學生的需要,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相信通過這次磨練,我的教學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
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互相學習和探討的平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希望能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合理安排時間的思想;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學生產生愛惜時間、節約時間的思想情感。突破教學重難點:探討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1、同時做多件事情可以節省時間。
2、充分利用資源也可以節省時間,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不要讓烙餅的鍋空著。
1、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林老師主要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如準備上學、為客人沏茶、媽媽烙餅獎勵小明為學習的主題。整個過程流暢自然,貼近學生生活,容易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是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中去。
2、林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3、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是本節課的亮點。在每一個教學的重點部分林老師給了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的機會。采用了小組合作、個人展示、全班評論等不同的方式學習新課。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
1、教學內容太多,學生對同時做多件事情可以節省時間。這種數學思想還沒有理解,就馬上學習充分利用資源也可以節省時間,能夠跟上教學進度的只有班級里的幾個尖子生,林老師在備課的時候也要將學生考慮進去。
2、在教學同時做多件事情可以節省時間??赡苡捎跁r間緊促的關系,學生沒有時間好好體會那些事情可以同時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同時做。事件安排要有一定的次序。
3、多一些活動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自己去學習和體會。比如烙三張餅的時候,在學生在黑板上演示之后,學生如果能自己在動手烙一烙,效果會更好些。
4、觀察發現并總結歸納。通過觀察發現烙餅張數和時間,學生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函數關系。這本可以作為本節課的亮點,使知識得到升華,讓學生學會發現規律并總結。
5、教師要適當的運用表揚和抑揚頓挫的語氣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去。
聽了施老師的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針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探究、自主學習。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如:讓學生自己編9的乘法口訣,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編的?使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那全身心投入學習、表達的盡興,令我們也激動不已。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真正以學生為主體。9的乘法口訣較多,學生記憶有困難,教師通過多種形式(指名背、小組背、同桌背、集體背、開火車背、師生合作對口決,小老師與同學對口決等)指導學生記憶口訣,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為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三、練習題形式多樣,富有梯度性。練習題有口算、找規律、對口訣、判斷等,題目類型豐富多彩,適合各個能力段的學生練習。
建議:
1、板書應完整,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施老師的板書上沒有寫明課題,而且9的乘法口訣沒寫完。
2、在判斷題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訣寫法的題。
3、課堂上集體回答很多,個別回答較少,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突出活動,讓學生中實踐中學習和感受數學知識。
雖然,課堂上我沒有明確告訴學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組合。但是學生對排列與組合卻有了比較具體的感受,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握手、衣服搭配是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在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讓學生小組觀察、比較、分析,說說你認為哪種擺法比較好,可以不重復、不遺漏,即使學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結論。而是接著用四個數字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讓學生再次體會哪種是最佳擺法。
在想辦法表示握手的過程,更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較多的方法中,讓學生說說你覺得怎樣表示比較好。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
2、是目標的把握還是有點拿不準,比如要不要引導學生計算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導學生掌握算法的話,那么首先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然后再考慮算法。如果這樣應該將排列與組合分成兩課時來上。但這樣難度提高了不少,估計一部分學生會有困難。而且后面的教材,不知道是怎么編排的,這樣是不是把后面的內容提到前面來了。我覺得也沒有必要提高要求吧。然而,在課堂上對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大多數學生沒有體會到。一節課下來,有好多同學分不清。所以,我覺得好矛盾呀!
3、是要努力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課堂上顯示出學生在這一方面還比較欠缺,在用3個數字擺不同的兩位數時,遺漏的有不少同學。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這方面的培養與訓練。
課本104頁至107頁。
1.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述。
2.讓學生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能力,滲透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初步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一課時
課件
1、我想考考同學們:請大家猜個腦筋急轉彎。
2、這節課看誰想別人沒想到的?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
1、出示課件、同學們,每天“陽光體育”時間你們都做了哪些運動?
2、老師調查其中一個小組的體育愛好情況:第三小組喜歡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學?(假設7人)喜歡跳繩的有哪些同學?(假設8人)有沒有兩樣都喜歡的?(假設3人)
3、老師在講臺的兩邊分別畫了兩個圈:左邊黃色的圈表示喜歡踢毽子的,右邊紅色的圈表示喜歡跳繩的。
5、問題出在哪兒呢?誰有好的建議以指導他們站到他們該站的.位置?
7、誰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適時肯定學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國有一位名叫韋恩的邏輯學家,用一個圖很方便地解決了我們今天遇到的這個問題。讓老師來展示給大家看。
9、剛才同學們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覺得哪種比較容易理解。把你比較容易理解的那種算法,說給你的同桌聽。
2、光榮榜,看看這些同學獲獎情況、回答問題。
1、今天我們遇到的數學問題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決的?
2、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這一數學知識我們在二年級已經接觸,但只是簡單的搭配問題,三年級難度又有所提高,在本節課中:一是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二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三是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四是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這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圍繞這一目標要求進行了實踐,感覺基本上達成了本課的學習要求,同時也在教學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下面結合本節課教學的情況進行反思。
1、激發學習興趣,創設生活實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在教材中,這一部分內容是這樣編排的:例1編排的是服裝搭配,屬于組合內容;在練習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題的鞏固性練習。在備課時,我對例題的素材進行反復的思考,并且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案例設計。經過多次更改,創設“游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游數字樂園(數字搭配)--游活動樂園(線路選擇)一系列的情境。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在實際生活的體驗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2、巧妙設計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選擇的四個教學素材并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教育教學價值。比如在服裝搭配這一環節,重點是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白怎樣找出一種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搭配方法。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借助學具,有用連線的方法、有用文字書寫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過渡到抽象。本環節的引申部分,重點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個性化、簡潔化的表示方法,使學生明白各種不同的搭配可以用盡可能簡單的數字、字母、符號表示出來,同時在素材的搭配種類上也有了拓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加強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
在尋找搭配方法時,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根據課程安排,假設在餐廳吃飯,每個人都必須從水果、飲料、點心中各選一種,看看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提升學生組合搭配的能力,進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愿望,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一驅力的作用下,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他們在探索活動中得出避免重復和遺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復、不遺漏,體驗搭配的有序性。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數學廣角里不僅學習了連線搭配和按順序排列的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收獲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梢娫谏钪袛祵W知識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勤觀察,多動手,多動腦,就能探索數學中更多的奧秘。不足之處是盡管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但部分學生在練習中還是出現了重復或遺漏現象。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本課所學內容,有些題型略加改變,學生便無從下手了。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
回顧林老師《噸的認識》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總結有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林老師從“曹沖稱象”的圖片,引起內在學習需求,再由舊引新感受"噸"存在的必要,概括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
2、"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通過數大米的袋數、1噸學生的人數和常見物品的個數等體驗、想象,學生進一步豐富、強化了對噸的感知和認識。
4、整節課學生們投入地活動,積極地思考,大膽地發言;看著他們體驗生活,獲得知識,提升思維;真切地享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林老師的這節課真的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今天觀看了三年級數學課《周長》教學實錄,談以下幾點看法:
1、體驗中引出周長。: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賦予《周》這一知識點以現實意義。這樣學生的學習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撐,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也很容易進入角色。此外,本節課把《周長》描述為“一圈邊線的總長度”,簡明易懂,充分體現了“周長”這一數學問題的現實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長。采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增強學習的“親切感”。通過“指”、“描”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長,而多媒體的效果使周長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測量計算中深化對周長的認識。通過練習獲得測量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一般方法,為探索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奠定基礎。
4、引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通過這一變式練習,使“周長”即“一周的總長度”得以鞏固,進一步強化了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5、合作解決問題。測量計算出銀杏樹葉的周長。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不局限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等規則平面圖形中,避免了學生生搬硬套,產生思維定勢。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并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每一個三年級數學教師都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有的三年級數學教師都必須知道如何寫三年級數學教案,你也來寫一篇和我們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教學內容:
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么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里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么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么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后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么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動手折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1/2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課件出示:)生1:第一個對,因為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個錯,因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師:誰會寫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并涂一涂。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愿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里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回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
教學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確實感到有點頭疼。因為我一直認為對于分數的含義學生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在課前認真鉆研教材,還費盡心思設計了教案,準備把要學的知識點都有講得非常透徹、到位。但結果,在上課時,許多學生都覺得很簡單,他們不停地插話,打亂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是錯誤百出。但是不讓他們插嘴,專心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致全無,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如何辦才好,一下課,甚至還埋怨這些學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呢?對!就是要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倡導自主學習。
案例描述:
一、游戲導入:(用掌聲表示數)。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幾個?
當第3小題口述后,學生沒有擊掌,有的學生竊竊私語,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2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站起來問:“邱老師,這半個蘋果該怎樣表示呀?”接著我就順水推舟對大家說:“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圓形紙折出半個來嗎?(學生興趣盎然,待學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體驗分數。
師(用期待的目光追問):怎么表示這半個蘋果呢?
生1:可以說“一個蘋果的一半”。
生2:可以畫出半個蘋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在學生認識了1/2這個分數之后)。
師:你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
(學生動手折紙表示后反饋)。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師:你還能用手中準備好的各種形狀的紙折出你想認識的其它分數嗎?
(學生信心十足地說:“能”,并且表現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
生1:我用正方形紙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紙折出了1/2。
生3:我用長方形紙折出了3/8。
生4:我用長方形紙折出了3/4。
生5:我用圓形紙折出了5/16。
……。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當時,我也對同學們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較好地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一、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
在前面教學時,由于總是對學生不太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愿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把學習數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從而形成獨特的見解。教師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深入鉆研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出教學活動,創設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3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蘋果、圓片、正方形紙、紙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蘋果。
1、把這4個蘋果分給小強和小芳,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比較公平,每人分幾個?
學生說出想法后,教師板書:平均分。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1。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一半。
提問:一半蘋果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引出并板書課題: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
1)、教師演示分蘋果。指出: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導學生讀寫。
3)、學生活動:用紙片折出它的,并寫上。
4)、實物投影出示判斷題。
下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是原圖的?哪些不是?說出理由。
(1)(2)(3)(4)。
1、認識1/4。
1)要得到一個蘋果的1/4應該怎樣分,這個1/4怎么表示出來?怎么寫?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涂、看、說等活動感知1/4。
(2)教師演示把一個蘋果分成四塊,每塊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結:像1/2、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三)認識其他分數。
1、你們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幾分之一)嗎?
(1)組織學生活動。拿出紙片通過折、涂、看、說等活動認識其他的分數。
(2)全班集中匯報。學生自愿將成果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說一說各自的分數。
2、完成教科書第93頁“做一做”第1題。
(四)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出示第一組圖1/2和1/4。
(1)猜想:哪個分數大一些?
(2)引導學生討論并交流討論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較重疊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
3、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上面兩組數的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師生共同小結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頁“做一做”等2題。
(五)作業。
完成第96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
4、對學生進行愛護花草樹木的教育。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除法的意義,感悟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會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準備:圓片、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計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師:我們學習過比較兩個量多少的知識,誰能根據這幅圖說一句話?(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學生感到迷惘時,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板書: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動手操作。(指名學生上臺擺。)。
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2個3根(教師只說2個3根,讓學生思考2個3應怎樣擺。)。
(2)教師揭示倍的含義,指著學生擺的兩行小棒小結:第一行擺了3根小棒為一份,第二行擺了2個3根是2份,我們就說,6里面有2個3,6是3的2倍。
讓同桌學生兩個互相說一說,然后指名說。再添上3根呢?
(4)擺一擺,說一說。8是4的幾倍?8是1的幾倍?
2.教學例2。
(1)教師擺。
第一行擺:2片楓葉。
第二行擺:4片葉子。
板書: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師提問:你能將空填完整嗎?第二行要怎樣擺,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師擺第三排葉子。
板書:第三行的個數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課小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么?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我們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4.課堂活動。
(1)學生自己畫示意圖,并完成填空。
(2)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5倍呢?
三、鞏固練習。
1.課堂活動2題。
擺一擺,說一說。
2.口答。
12里面有()個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個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個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個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個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個5,30是5的()倍。
教學目標: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幾何直觀。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課件,蘿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同學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看看大家能否經得起我的考驗,請看大屏幕。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題目要求。(誰能很快地說出每幅圖有幾個幾?)。
師:如果2只鳥看成一份,有2份,我們可以說是()個()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數一數。
小兔子們數蘿卜,怎么數也數不清,請你們來幫幫忙!
師:你是怎么數的?哦!原來這里有不同種類的蘿卜。你們認識它們嗎?(胡蘿卜、紅蘿卜、白蘿卜)。
胡蘿卜2根,紅蘿卜6根,白蘿卜10根(根據學生描述老師在黑板上粘貼蘿卜)。
如果把2根胡蘿卜看成一份,(邊說邊圈)你能把紅蘿卜的'根數用“幾個幾”來表述嗎?誰來圈一圈。
一起數一數:1個2,2個2,3個2。
找準關系:用“倍”進行語言表征。
紅蘿卜的根數有3個胡蘿卜那么多,也是3個2根。呈現更簡單的表述方法: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板書: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指名說,再集體說)。
師:還可以說成幾是幾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說一說、圈一圈白蘿卜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
胡蘿卜2根1份,白蘿卜有這樣的5個2根,所以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小結:倍的認識,是兩個量通過比較得來的,我們要分清誰是誰的幾倍,就要看誰和誰在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2、進一步理解“倍”。
要求:獨立圈一圈、畫一畫,在小組交流。
你發現了什么?白蘿卜有幾個2根,它的根數就是胡蘿卜的幾倍。
4、兔媽媽又找來了一根胡蘿卜,此時,胡蘿卜有幾根,現在紅蘿卜是白蘿卜的幾倍?(2倍)。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梢杂脭[一擺,圈一圈的方法哦!
請生演示。
師:同樣都是胡蘿卜,都在和紅蘿卜來比較,紅蘿卜的根數沒有變化,為什么倍數不一樣呢?同學們想一想。
生……。
師小結:因為胡蘿卜的根數發生了變化,也就是我們比的標準發生變化,剛才是2根胡蘿卜一份,現在是3根一份,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生了變化。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