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對所讀書籍的一種回響和發聲,它可以展示個人的思想和感受。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熱門圖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書籍的內涵和主題。
讀過此書,我被這種種高尚的愛感動著,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來自關于“愛”的本身,而是來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對孩子進行的愛的教育。
書中的安利柯是一個活潑、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兒,他的健康成長得益于父母、老師、舅舅等人的正確引導和教育,而作為安利柯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安利柯的成長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他們總是善于發現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問題,及時地從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經驗和自己的身體力行教授給孩子,讓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學影響著孩子,以生動、富有哲理的話語去引導、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潛移默化中汲取著愛的營養,不斷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時也讓作為讀者的我們時時、處處、事事都能感受到愛的存在。
我相信讀過《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家長,都會象我一樣,在被感動的同時也想成為安利柯父母那樣優秀的家長。所以,讓我們跟著這本書,向安利柯的父母學習一下如何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讀完全文,深深地被李斌對教育的一往情深所感動,更為他深邃的思想所震撼,他思想的敏銳,語言的犀利,讓我感受到了他思維的深度。他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最前端,提倡政校之間和諧發展,呼喚鄉村教育的覺醒,探尋高考制度的變革,期待大學教育的突圍。他放眼世界,通過“美國最佳教師”打造沒有恐懼,只有信任的教育,引導教育管理者要抓住社會發展的脈搏,力求與世界教育接軌;他扎根中國,通過“北京十一學校破解高三困局”,鮮明的指出,“教育改革需要英雄的引領”;他面對現實,通過撫松“鄉村教育的實驗”沖出一條新路,呼喚鄉村教育的覺醒;他用高考“上書”,為城鄉教育的差距而憂心,他探訪大學教育的模式,為“糾結的大學”而糾心。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教育的執著和癡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教育所面臨的困惑與挑戰。
那么,作為校長,把學校交給誰,我們的校園才能激情涌動,靈魂飛揚,成為生命生長最幸福的地方?就我們豪邁中學而言,學校是大家的學校,學生、教師、家長、社會構成了學校持續發展的鮮活群體,交給他們,就是還“權”于真正的主人。自建校以來,我們一直嘗試著下面的做法:
一是交給學生。因為學生是學校的主體。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禮拜六上午,一位牧師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辭,妻子出去購物,淘氣的兒子在旁邊攪得他心煩意亂。他實在不知該如何讓兒子安靜下來,忽然看見身旁的一本雜志,靈機一動,扯下了封面,這是一張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圖。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塊,然后交給淘氣的兒子,讓他到一邊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允諾如果拼好了就給他一美元。
父親以為這件事足夠兒子忙乎一陣子了,可是才不過十分鐘,就響起了敲門聲。兒子站在書房門口,手里拿著的正是他從碎片中拼起來的世界地圖!父親驚異于孩子的速度,問他是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兒子很是得意:“我先按人像來拼碎片;然后翻過來就是地圖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p>
父親心中一動,把一美元給了孩子,說:“兒子,感謝你的提醒,你使我想好了明天的布道辭:只要人好了,世界就好了。
故事雖短,不過讓我想起了學校和學生的管理。學生的成敗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管理的成功,第一是學生,第二是學生,第三還是學生,學生好了,一切也都就好了。
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實現了學生當家作主。
(1)活動課程,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每年我們都定期組織大型的活動,如春季和秋季運動會、元旦和慶五一文藝匯演。這些大型的活動均由學生作為主體承辦、組織,而老師退到幕后作為服務者。如我們的今年的十二生肖運動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模式的一個縮影。
(2)選修課、社團課,把時間還給學生。
以教師為主導開展選修課,目前我們開發的這類課程有籃球、排球、繪畫、趣味數學、生活化實驗等30多項。每周三的下午第三節,學生們各自找到自己的選修課老師開展活動,地點不一,上課的方式不一:文學愛好者在辦公室共品《水滸傳》、乒乓高手在球臺前共同切磋球藝、在美術教室妙手繪丹青的。以學生為主導開展的社團課,通過讓具有某一特長的學生擔任社長,利用學生的力量開發校本課程資源,由社長張貼海報招募人馬,每周六的上午是學生的社團活動日。如我校的成立的社團有火線輪滑、新葉文學社、蔓音音樂協會等20多個。在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我們師生的思維是活躍的、靈動的,在潛移默化中,教師和學生不斷成長起來。
(3)優化合作學習小組,把課堂還給學生。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校本課程資源整合開發的優勢已初見端倪。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激發了潛能;多彩的活動鍛煉了能力,發展了個性,豐富了精神生活??粗鴮W生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們可以欣喜地感知他們心靈是舒展的、呼吸是自由的。
一位風趣幽默的“麻辣老師”不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調皮搗蛋的“問題學生”,而且還在短時間內把他們調教成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用了什么絕招?美國最佳教師獲獎得者羅恩·克拉克把他“管”學生的55條教學心得通過這本書娓娓道來。就在當今社會老師們無奈感嘆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時,這本書可謂是“及時雨”,讓我們如獲至寶,幫助我們營造一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平臺,喚起學生們的學習激情,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優秀是教出來的》作者克拉克先生從細微處著手,通過對55個教育細節的處理,創造出教育奇跡。他的執著與睿智,照亮了我們的內心;他的嚴慈并濟,令我們肅然起敬;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并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讓讀者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跡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跡,成就了輝煌。他告訴我們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這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實例讓我感到:優秀是教出來的,教育的成敗最主要的就是是否重視細節。因為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在對孩子嚴格施教同時,又用愛心和熱情贏得他們的愛戴和尊敬。
翻開扉頁慢慢細讀,我的想法慢慢改變了。一個個細節,看似與教學關聯不大,但這都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基石,在這些細節中,將會培養出謙謙君子,他們是那么溫文爾雅、落落大方,又是那么便彬彬有禮、舉止端莊??死艘呀泴⒑玫慕逃邕^國界,將細節教育植根于我們的心中。細節決定成敗,正可謂“小細節成就大作為!”
《優秀是教出來的》第16條中“完成作業不拖拉”一節深深地吸引住我的眼球,因為這是一直困惑我們的難題。開學至今,總會有個別學生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拖拉作業。當前一天的作業還沒完成的時候,新的任務又來了,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就是惡性循環。讓絕大多數的老師感到頭疼的就是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而對于經常拖拉作業的同學,我們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聯系家長,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他們談話,并且找時間將作業補上。剛開始還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只能是一種惡性循環。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他的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他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長聯系,但都沒能聯系到。有一次總算聯系到了,他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說:“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边@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著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但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說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得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后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
其實,我更贊同克拉克的第一種方法,他在教室外貼一條巨大的橫幅,記錄者全班同學連續完成家庭作業的天數。上面寫著:全班所有同學連續完成全部家庭作業第----天。每當批完作業,他就會去修改天數,孩子們喜歡這種方法,這對他們是正面刺激。當前十天完成任務時沒有任何獎勵,后十天卻變著花樣地對學生進行獎勵,小甜餅、巧克力餅等,都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食品,他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美美地品嘗老師的“獎品”非常開心。這樣,讓學生保持連續62天完成作業的最長記錄。那些孩子由最初的30%完成作業到最后的100%完成,期末成績也是坐火箭般地上升,成績提高的原因,便是大家堅持認真完成家庭作業。事實上,克拉克并沒有斥責破壞記錄的孩子,記錄中斷的壓力足以使當事者承受不住,全班同學責備的眼神、大家及時提醒他當天的作業等,而老師則無需多言。真是佩服克拉克的獨具匠心,自己雖然從事教育事業30余年,但回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還是有欠缺的。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就需要挖掘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智慧。
克拉克創造的這55個細節,并不只是要讓孩子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他們為離開教室后的人生做好準備。知道如何待人接物,把握人生,如何處理可能狀況,快樂地生活。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會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從學會耐心、從贊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我想:優秀是真的可以教出來的,當然,更要突出強調的是優秀背后所付出的心力,只要你有一顆舍得付出的真心,那你就一定能創造出教育的奇跡。
克拉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認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他全身心的投入,他的愛心,他的責任心。他可能不是最聰明的人,但他是最聰明的教師,他把對學生的“愛”從技巧上升到了理念,從職業上升到了事業,從技術上升到了藝術,從細節上升到成敗。他用自己健全、高尚、充滿魅力的人格,塑造了學生未來的人生之路,他是教育領域里的藝術家,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覺受益匪淺,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緊緊地吸引著我,看得我內心激情澎湃,仿佛走進了實驗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這本書就是一個向導,帶著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從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詩意,如此浪漫。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
最欣賞的一句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觀點,其中有一個基本觀點說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并將此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獲?!?/p>
他說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著自己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閱讀當成一個習慣,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獲,在收獲中成長,再收獲中快樂。自己快樂了,孩子何嘗不快樂呢!
為師者,不斷提升自己,用“心”閱讀,用“心”教學,用“心”總結!讓我們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這個星期五,老師讓我們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內啃完這本《愛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這幾個人,他們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貝蒂。
卡隆是一個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歡卡隆。有一些愛欺負人的壞小孩不喜歡卡隆這樣愛保護人的人,因為卡隆一直在保護弱小的、可憐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個愛和同學一起分享圖畫卡片的班長,愛幫助同學,功課也很好,無論是算術、作文還是美術,總是第一。他還會劍術而且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貝蒂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他很善良、愛樂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馬路上,如果沒車還好,但是現實就是現實,現實就是有車,洛貝蒂以最快的速度沖過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腳卻被車子軋在車輪下。
《愛的教育》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讓我們成為更加優秀的好孩子。
《把學校交出來》是一位青年記者李斌筆下的中國教育,作者用睿智的眼光審視我國現代教育現狀,對現在教育的種種憂慮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我們濰坊市坊子區教育局簡政放權,由領導變為服務角色的轉變,設立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等大刀闊斧的.改革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欽佩不已。
在這里,發現教育改善的智慧與希望。一個大大的感嘆號造型似乎是在隱喻對中國教育觀察之后,發出來的一種由衷感慨。于是,懷著格外期待的心情,我讀完了這本書。
它的內容涉及中國教育的各個層面,從課堂改革到管理創新,從留守兒童到高考制度,從鄉村教育到大學生活,作者從一個教育觀察者的角度來詮釋了他眼中的中國教育。在整本書中,我都能夠明晰的感覺到作為一名教育媒體人身上的那種社會擔當——每一篇報道,都在為教育鼓與呼,都在向社會展現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和教育者們做出的努力。
書中的專題都指向目前中國教育的深水區,課堂改革涉及到中國教育發展前途,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基礎,高考制度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形散而神聚,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當今中國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同時也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尋著榜樣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動改良今天之教育。
特別認同李斌老師的一段話:只有當教育家是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時候,這個時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這個國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滿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線的,他們洞悉到教育的種種痛與苦,他們感受到學生的種種困與難,他們力求變革,堅守崗位而銳意進取。
報道中,李希貴校長講到:只有當一所學校的大批優秀教師,以教育家的情懷、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態和教育家的教育藝術,來推動學校發展、影響學生成長的時候,這所學校才實現了“教育家辦學”?;砣婚_朗——教育家辦學,不僅僅是校長是教育家,關鍵是擁有一批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家老師。
撫松教育的奇跡離不開陸世德局長和他的46名校長,這是一群有教育夢想的人。想起那首詩句: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在教育的天空里,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行動者去改良,也需要我們自身如星星般努力地閃耀。
坊子區教育局的改革措施讓我們認清了現代教育的弊端,而及時高效的開辟出一天新的道路,明智的放棄權利,轉而主要研究針對課程改革、科研區發現問題,引導、服務等的做法更是百利而無一害。他們成功做到發現好的教學法不再搞強制推廣,而是開論壇、開研討會,提供啟發,充分尊重老師們的自主選擇。當坊子區教育局從發通知、搞檢查,事無巨細的管理學校的狀態中擺脫后,它開始有經歷去做一些學校和校長們需要但難以辦成的事情。
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教學的地位似乎常常被各種名目的檢查所動搖所威脅,不得不承認疲于應付的工作讓教育這件本身很有意義的事情漸漸偏離了主題,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更是渴望能夠回歸教育這件非常光榮而又神圣的事情上來。
成功的教育改革經驗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的同時,更需要我們認準方向,進行適時適當的借鑒??v觀我校近一年的工作,作為領導層次的我,需要學習改進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要充分尊重老師教學的自主性,不刻意追求形式化的效果。同時要注意有效的分散權利,不能做大事小務事事抓,充分調動各基層干部的積極性,集集體智慧于一體,共同致力于學校的管理教學各個方面。
袁貴仁部長說:凡是學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們都不要干預。實踐證明:管得越少,發展越好。經濟領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學校應該屬于專業化的校長、追求進步的教師與千差萬別的學生。整本書,李斌老師都在努力為教育的發展宣傳正能量,并努力挖掘實踐中的教育智慧和經驗,為了教育可以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而撰文呼吁——這是每一個教育人最應該持有的擔當。
我堅信,在不斷的學習思索探究中,我們的管理體系會越來越成熟、合理、有序。跟著智者看教育,我們對中國教育就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憧憬、新的信心。
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真正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讀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一書后,深知“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書中對于小孩的生活教育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睡,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從游戲到學習等,種種問題都深入淺出的進行了講解,使我受益匪淺。
在家庭中如何培養教育孩子的問題,對于我們家長來說是一個非常嚴峻和復雜的問題。俗話說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壞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它和學校教育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所以說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孩子聰明,活潑,大方,好勝性強,自信心也非常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等。但是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往往顯得束手無策,也不聽別人的勸告。而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愛就會變成溺愛,這對孩子的成長沒什么好處?!靶『⒆訉嵲陔y養得非?!?,“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非?!?,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
書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孩子的觀察力和學習能力有時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經意間我們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這樣她就會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你問:“為什么爸爸可以這樣、媽媽可以那樣?,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觀會混淆,對你以后的話也會將信將疑、不會那么采納聽從的。所以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非常重要,但以身作則說來簡單,實施起來卻著實不易,我們自己應在從生活習慣、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習慣,更稱職地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現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里她愛吃的東西最好只給她一人留著別人是不能碰的,喜歡的玩具也不肯給別人玩,而且有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慣。所以書中提到教育兒童要教他們掃除自私自利心理,對于食物不要爭多嫌少,對于玩具不要強奪霸占,需善事曉喻,教兒童推己及人,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思想,養成大氣無私的習慣,認識到分享比獨占更快樂。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認識和尊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倡導“游戲式教育法”。作者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以游戲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應遵循這一規律,“游戲就是學習,學習就是游戲”。例如作者提出應該給孩子塑泥的機會,小孩子玩污泥,雖有時會污及身上的衣服,卻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對照今天非常多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大大縮減了玩耍和游戲的時間和機會,怎不令人感慨!
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作者并沒有把結局寫出來,而是給讀者留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現在,我們捫心自問一下,關于那個文中的無底洞,我們是否應該有所警覺。文中的那個工人并不是指那一個人,而是當時社會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種種表現亦是當事人們的心理,他們對大自然的警報毫無意識,還以為是上天的賜福,是他們幸運,可以讓環境被凈化,其實不然,那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而已。
現如今,環境的污染已經越來越嚴重,而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將要來臨。像2008年到現在發生的地震、冰災、風災和貴州等地的旱災,都是大自然懲罰的開始。蠢笨的人啊,趕快清醒過來吧,不要在執迷不悟了,大自然禁不起我們的折磨,地球也禁不起我們折磨,她更不愿看見她的子女走向滅亡??!
看完《“大語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點竊喜: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和“大語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雖然做得不徹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還是按著那樣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別以為我自吹自擂哦?。ńo我一點面子哦?。按笳Z文教育”走過的今天雖然和昨天一脈相承,但有了諸多了突破、發展和延伸,一如一個人照著自己的目標和設計的軌跡往前走,走過了一些彎路,在彎路的困難和挫折中獲得了新的有指導意義的啟迪,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運動軌跡和完善預設的目標,心情越來越好,目標越來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從“一體兩翼”的“兩翼”昨天理解為并列關系,而今天則理解修正為是包容關系--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應包含在語文環境之中,把“一體兩翼”的模式改為“三個課堂”:第一課堂是課本和小課堂里的語文學習,第二課堂是語文課外活動,第三課堂是社會生活和語言實踐(相當于“語文環境”)。
這正應證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笳Z文教育”既經得起應試教育的檢驗,有經得起素質教育的考驗,張孝純老先生所創立的“大語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這個語文思想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是眾多的語文教師通過實踐在不斷地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改的。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大語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學高年級以大量閱讀、大量積累為側重點實施得不錯,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語文活動方面,特別是與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結合方面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進行拓展。
我們要牢記“大語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話就是:“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p>
寒假里,借看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看到中篇的時候,被一個標題叫做“控制好你的情緒”所震撼到。
曾幾何時,我作為一個班主任一個學科老師,在控制班級或者教學環節中,常常因為學生的不良行為而失態,不控制自己的情緒。
羅伯.懷特說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p>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個拔釘子的寓意故事:有個孩子經常發脾氣,爸爸就告訴他,每次發完脾氣就往墻上釘一個釘子,后來當男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并開始慢慢的拔掉墻上的釘子時,爸爸指著墻上的釘告訴他:“你看,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別人的身體,然后拔出來,無論如何彌補,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
對于美術教師而言,技能與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書中既有縱向的中外美術教育發展的梳理,又有橫向中西方美術教育特色的比較,脈絡清晰。尤其是對美術教育內容的劃分,讓我有了新的認識。
在中國普通美術教育中,具象美術尚占據著統治的地位。但中國傳統美術的造型是把握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度量上。意向美術沒有良莠正誤的客觀標準,學生不會因為畫不像而苦惱,也不會因為過于抽象而盲從。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術在美術學習活動中安排合理?
在美國小學美術各年級學習階段要求中,從學科體系出發,注重學科要素,按線、面、體、色彩、明暗、肌理等劃分,每個學段都有各自的目標。同時規定了每個學段要了解的藝術家。例如1—2年級,保羅·克利、夏加爾、梵高等;3—4年級諾曼·羅克威爾等;5—6年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倫勃朗等。圍繞一個畫家,做主題單元性課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
中國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出發,美國從學科體系出發,各自的劃分和要求不盡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來劃分階段的。年齡的不同,學生在美術方面的.情意特征、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各不相同。
在兒童發展的涂鴉期,更多的是一種混沌的線條積累和重復;處于圖時期,則表現為一種省簡、夸張和孤立的“形”的排列;到了寫實期才表現出對客觀自然的意向,追求具象、自然化的安排。在兒童美術向成人的具象美術發展中,眾多的心理學家、美術教育家都對兒童美術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以及階段的劃分。如麥卡德、赫伯·里德、羅恩菲德等并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體上的趨勢是差不多相同的。即從簡單到復雜,從概括、到詳細客觀,從線到面到體,從主觀到客觀。
教學過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空洞說教,使理論知識融入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信服,覺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課會很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舉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來教學,或讓學生自己來舉例,談認識、體會。這樣學生就會覺得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術課的開放性增強,我們也不單單只是框在了各個學習領域中,講求綜合性學習。從上面提到的兒童美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三種美術教育也是一樣,存在于各個學段,但在各個學段各有偏重。抽象美術和意向美術相對于具象美術更適合低段的學生,如原始美術、民間美術、中國寫意繪畫、印象派、立體主義等。而需要客觀理性、講求復雜詳細的具象美術相對地更加適合高段的學生,如古典繪畫、現實主義美術、自然主義美術、超現實主義美術等。一些形式法則,如平衡、節奏、韻律、對比、調和以及多樣統一等都會在這三種類型的美術中有不同特點的反映。三種美術教育相輔相成,意向和抽象美術教育使學生在具象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創造性、生動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應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不給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
教育讀后感,濃縮了多年的教學經驗。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的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
2月17日,我參加了由國家局黨委組織的觀看革命電影《張思德》活動,重溫黨員前輩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主義精神一名普通的士兵。艱苦的日子,平凡的崗位。出頭露面時他那么笨拙,功名職位前他那樣淡泊。一顆高尚的靈魂。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裝在心中純凈而不膚淺,憨厚連著忠誠。木訥寡言的他一旦開口,讓人再難忘記:“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著前線就在腳底下?!薄坝膊怀梢粔K鐵,想當馬掌還當不上哩!”“走進革命隊伍是為了吃飽肚子,吃飽肚子長了覺悟,就該讓更多的人吃飽肚子……”別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盡善盡美1944年9月5日,為了多出炭,張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又與戰友小白一起開挖了一孔新窯。中午時分,由于土質松軟,加上雨水滲透,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危難時刻,張思德奮力把身邊的戰友小白推出窯外,自己卻被壓在窯內,不幸犧牲。張思德的犧牲,使毛主席非常難過,對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為人民服務》中所說:“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在隨后召開的追悼會上,毛主席即興作出了《為人民服務》這篇著名的講話,這篇講話是深知張思德的經歷有感而發的。歷時一個半小時的講話,對為人民服務的意義,闡述至詳,在場的同志無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一個少說多干的張思德,用樸實和純粹折服了周圍的人,也讓6x年后銀幕下的我們肅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被沖淡。
真正的善與美,只會因樸素的質地更生光輝。凝望這個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種永恒:偉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偉大。而將兩者緊緊相連、融為一體的,正是那五個字——為人民服務。張思德29歲的短暫人生,20xx年艱苦卓絕的延安歲月,正是對這五個字的生動詮釋張思德不過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隊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長長的名字。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從水深火熱到翻身做主人,從改革攻堅到加快發展,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延長著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華,我們的事業也由此一天天壯大。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到今天,社會、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無論形勢和任務有怎樣的不同,我們共產黨員都不會忘記這個本,丟了這個根。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曾經成就我們事業的偉大精神動力,還將輝映著我們漫長而輝煌的征程。偉大的事業,需要無數個“張思德”;偉大的人民,需要永遠的“為人民服務”張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傳遞著,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張思德的一生雖然短暫、平凡,但是,張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勵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工作在煙草行業改革和發展關鍵時期,怎樣更好地服從大局,立足長遠,與時俱進的落實煙草行業長遠發展目標,更好地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我的工作中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努力。
我決心從自己的崗位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安心工作,不斷探索改進工作方法,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目標,繼續保持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謙虛謹慎工作作風,爭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前幾天我就把《愛的教育》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我也從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這本書是作者記的。
日記。
在這很多篇日記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尚的行為這篇文章它主要講的是:幾位學習很不好的同學在捉弄一個紅頭發、一條胳膊殘疾、媽媽是賣菜的克羅西其中一位學生侮辱他的母親在一起嘲笑他克羅西用乞求的目光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希望能發他一馬他們越鬧越起勁一臉壞相的弗蘭蒂站到一把椅子上學著克羅西的母親來學校接兒子時手上拎著菜籃子的樣子惹的許多同學大笑起來。
克羅西氣極了,抓起一個墨水瓶朝弗蘭蒂丟去,他一閃,正好砸在剛進門的老師頭上,老師詢問著是誰干的,加羅內出于對克羅西的同情,站起來堅定地回答:是我!老師在他身上打量一番,說:不是你。這時老師又提高嗓門:是誰干的站起來,老師絕不懲罰!這時克羅西站起來哭著把事情講了一番。老師讓招惹克羅西的同學站起來,那四個同學站了起來,低著頭。老師說:侮辱一個沒招你們沒惹你們的同學,捉弄一個殘疾人,欺負一個沒有自衛能力的弱者,這是欺軟怕硬,是人世間最卑鄙、最可恥的行為!說完,老師走下講臺,來到低著頭的加羅內面前用手托著他的下巴,讓他抬起頭,注視著他說:你是一個高尚的孩子!
在這篇文章里,能看得出加羅內是多么富有同情心,我從心底里佩服他的正義與勇氣。我也要學習他的品質,幫助弱小的同學,關愛殘疾人,他們更需要別人的呵護!
當我看完這本書后,還有一個想法在我腦中油然而生,這個想法就是:我也要介紹班里的情況,以同學為寫作對象,自己編寫愛的教育系列文章,我相信,我編寫的愛的教育系列文章一定會成為我的美好回憶!
在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中,我有幸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一書,并且深深愛上了它。該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薄@是我讀后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致,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于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于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淀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迷?!敝械奈艺业搅朔较?,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于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對于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真可謂是思想的好向導,前進的指明燈。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勤于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盡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這句話時,是在某個學校的宣傳條幅上,當時不甚了解其意。后來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這本書才知道它的出處,原來是朱永新教授在談新教育的時候特別強調的觀點。這句話應該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應該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終追求?!斑^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認為應該解讀為“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來講一個故事:1536年瑞士的鐘表大師塔·布克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被捕入獄,入獄后就被安排做鐘表,在那樣一個沒有歡樂和自由的環境中,無論獄方采用什么高壓手段,他都無法做出日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可是入獄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樂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鐘表的日誤差低于1/100秒。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他后來越獄成功后總結為是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個鐘表師的創作尚且需要一個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環境,那我們祖國花朵的學習與成長呢?
他們整天處在一個“唯分數是圖”的環境下,整天除了中規中矩的接受式學習,刻板式訓練,分數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贊揚,分數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種氛圍,這樣的一種心境,孩子們的心情能夠放松?禁錮和壓抑已經使孩子們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沖動,甚至會使他們在心理上覺得上學是一種負擔。更有甚者,就連該讓孩子們動起來的體育課上,由于安全問題的禁錮,孩子們連最起碼的“隨意奔跑”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何其可悲!
嘆其可悲的同時,多羨慕《窗邊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學園,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學園是個充滿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為了闖禍而遭到批評,當然你得給自己闖的禍用自己的力量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在那樣的環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覺得在這里到處都能讓他學得開心快樂,讓他充滿斗志,讓他懷著感恩的心和嘗試的勇氣。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這么一畫,就能讓孩子們在小林宗作所創建的那樣的巴學園里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中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充滿激情與成就的學校生活。
有人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這樣的光環下,我們的教師生活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光輝燦爛,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成了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么,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后顧無憂去辭職不干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努力嘗試過一種幸??鞓返慕逃殬I生活??鞓返男木呈且磺袆撟鞯脑慈?,當我們懷著快樂的心情工作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復、繁雜的工作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趣味無窮,這時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鞓返男那榭梢宰尳處熅Τ渑?,思維縝密,想象豐富。
另外,我們的學校也要為我們的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駕護航,不要再用那種亙古不變的制度來壓抑教師的成長,應該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讓我們教師的工作是“累并快樂著”。用快樂的心境,專業化的心態,端正的態度點亮每一個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時的每一盞燈。
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這是專家、學者提出的一種構想,我們的教育領導機構、學校、教師能緊貼這樣的旋律,在頂層設計,在制度構建,在氛圍營造等諸方面形成一種環境,唱響音符。這樣,專家、學者所倡導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觸手可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會成為望梅止渴的一種奢望,搖籃里的教育永遠也體會不到馳騁在草原上駿馬的風采!
有一個學生,它曾被十三所學校開除,他只不過初二的知識水平,但卻走上電視,給上萬人將國學。著就是《圣賢教育》第一集演講人:胡斌。
他現在也僅僅二十二歲,但他走上演講者的舞臺,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從一個壞孩子變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時,他崇尚西方價值觀。與父母、老師講民主、講平等……,從小不叫“爸爸、媽媽”,直接叫名字。在學校,老師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覺。但他睡不著,左顧右盼。有時鼓動全班一半學生逃課,他吸煙,罵老師,打架……,母親不停的給他換學校,但不到一個月,半個月,又開除了。
母親知道這樣不行,就讓他讀“只養不教,父母之過,后悔已晚,全家之禍”。就讓他到北京學點技術,臨走時給了他費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錢揮霍了。
母親來接他,他才十分艱難的喊了一聲“媽——”。
他開始學習“弟子規”,學完后,他大徹大悟。母親讓他去敬老院做義工,可他卻不想這么做,但為了推翻母親的理論,他去了。
有人會問:這是為什么?原來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兒女常年在外,沒有精力照顧父母,所以來到敬老院。每當兒女來看他們,他們都會把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紹給自己的兒女,就這樣,工作自己找上門。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難兇災,惡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看著我們周邊的環境不斷在更換,從前是清新的綠色,被植被覆蓋,人人都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河水與天渾然一體,是純潔的藍色;而現在的環境卻是那么的昏黑,植被被無肆地破壞了,變成一撞撞的高樓,清新的空氣消失了,被無良的廠家排出的廢氣給覆蓋了,黑色的煙霧籠罩著天空,河水被那污濁惡臭的廢氣給吞噬了。
我懷著沉痛的心情看了這篇關于環保的文章——《喂—出來》,心感余愧。這篇科幻小說講的是臺風吹倒了一座古廟,廟底露出一個無底洞,于是凍成了藏污納垢之所,最后有一天,最先喊出的那一句“喂,出來”的聲音,從無底洞里傳了出來,還有那一塊毫不起眼的小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小說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批評了人類的自私與骯臟,警示世人正視城市環境污染的問題。
看到這篇文章我思緒萬千,人類貪戀、無知、愚昧地破壞大自然,只是在無限制地破壞自然的和諧,而不知道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人們所認為的“無底洞”無所不能,“填洞公司”大肆宣傳,招徠生意,以致人們將整個城市所有難以處理的垃圾廢物都填入洞中。
最后叫聲和小石頭都從哪個深不可測的黑洞里來,最后,原先往洞里丟進什么,什么都將從洞里出來,接下來原子能反應堆的廢料將要飛出來,動物尸體、污水、日記本等垃圾都會飛出來,飛到這座城市居民的頭頂上,嚷嚷們包場自己釀成的苦果。
回過頭來,現代的人類又豈不是這樣,人們想到的都是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后果,缺乏后患意識,沒有長遠的眼光。人們對大自然的破換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循環”。
人類無私的砍伐樹木,破壞森林,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人們無知的把天空當做“保護神”“無底洞”,把汽車排放的廢氣,工廠的廢氣排放到空氣中,種種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的大自然問題相繼出現,但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人類自己。
讓我們崛起到戶自然的愛心,維護打字人的和諧,保護我們美好的、共同的家園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