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完一本書后所產生的個人感受和體驗的總結。接下來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今日,我和爸爸一齊讀了《道德經》,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我明白了老子以往擔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時名聲很大的學者。由于老子對當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以往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西去,寫出了《道德經》。
書上說,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派的名字就是這樣貌由此而來的。
在今日,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里看到老子的塑像,可是在香煙繚繞之中,他已經成為了“太上老君”了。
人到中年,經歷漸長,有過一些沉浮后,偶爾會感覺迷茫――關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義的自我否定。物質財富與健康、家庭孰輕孰重?職業理想與職位高低是否掛鉤?社會關系與個人能力有必然聯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認可還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年危機?或許正是。但這些都是“思想問題”,現實中的阿q仍然該加班加班,該努力努力,該樂呵樂呵?;蛟S,中年危機絕大多數其實正是“思想”危機,“精神”危機;思想決定行為,思想問題不解決,行為遲早出問題。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華傳統文化,閑了讀點國學經典,包括《三字經》、《弟子規》之類被看作兒童啟蒙教材的傳統書籍。
這一看不打緊,就感覺自已特別沒文化,也感嘆咱們的教育的確存在太大的問題。之所以沒文化,因為阿q不懂規矩,不明事理,最起碼的《弟子規》里我們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極差?!笆仔?、次謹信、范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18字總綱,直接說明了咱們傳統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德為先”。咱們現代的教育別看門類林立,學科繁多,但幾乎都是在教人們“怎么做事”,對于學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實在欠缺太多,這毛病越高等的學校越嚴重。幼兒園和小學是最重視“德育”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升學壓力小,學習任務“相對輕”,所以有時間和精力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學生的課本增加了,老師的任務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損”在15歲了,“德育”當然只能退居二線了;到了高中,還用說嗎?文山題海,只有兩個字――沖??!“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責任心很強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體現了;大學?中國的大學聽說是“放養”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學生“自悟”了。所以當下社會,高學歷低素質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兒好,人做的倍兒差的也不少。
說的遠了。前些日子,阿q很認真的學習了《道德經》,受用良多,不但幫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問題,也讓阿q進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經》,雖不像《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但仍然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兜赖陆洝芬蕴斓乐v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學,所以有人稱其為“帝王管理手冊”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著學王道,但結合企業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經》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這段話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個層次,還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層次,員工只是知道有這個領導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為什么呢?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運行,企業的運轉已經完全由制度和規則來支撐,不需要領導英明神武,不需要樹典型立榜樣。記得任正非說過:“我對于華為可有可無,我不在,華為照樣正常運轉,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業不用依靠某一個人來運行”。類似的話,馬云也說過,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則馬云不會這么早退休。當然,絕大多數企業跟華為、阿里比不了,我們從上面的話里可以悟到的是:企業領導者應該盡量建立建全企業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撐企業的有效運轉。哈哈,制度管人嘛,這誰不知道??!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畏之”。這個層次就差一些了。員工怕你!領導是靠威嚴或霸道維持企業的運行,這樣的企業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團結或美好,其實是沒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壓力往往就會崩潰。咱們從員工的角度想想:你會長期跟一個你懼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嗎?其實這句話要告誡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嚴或霸道來管理。一個企業應該形成和諧的文化氛圍,對員工的關懷應該體現在管理細節中。企業的福利發放,對員工的人文關懷,都關系著這種文化的建立。這些事情是要實在去做的,而非說說而已。那些隨時說著“以情留人”的企業,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沒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員工都“侮辱”你了,這領導當的也夠差的。這樣的企業,完蛋只是時間問題,員工之所以還能“侮辱”你,而沒辭職,或許只是因為你工資還拖著沒給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說的是管理者應該有信譽,言出必踐,政出必行?!袄习逭f話不算數,所以員工才會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時候,是否應該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問題?該章短減數句,卻有一句專門提到“信”的問題,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業的信譽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謹言慎行,不輕諾,若諾必踐;緩發文,制定制度應多斟酌,成熟再發;“萬乘之主,不可以身輕于天下”,身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無戲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業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運行,建立了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狀態下企業自然欣欣向榮。這時,管理者無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閑的釣釣魚、寫寫字;即便企業談下了大業務,實現了大目標,員工們也會認為是他們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這句話是對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這個要求有點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領導不多,善于“大包大攬”的領導卻不少;其實這也是人性之“惡”的體現,自私、貪婪、占有欲,壓抑了利他、分享。這一點即便是王候將相也難以做到,因此歷史上才有不少開創盛世卻晚節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這樣的管理效果,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從中可以學習的是:“為而不爭”的哲學思想。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哲學里,管理沒有現代這么多“門類”,只有兩個字――“和諧”,這里面有很深的辯證思想。拿生產性企業做個例子,企業要做大做強,光靠市場拼殺不行,內部團隊需要強大,得能生產出好產品,得控制好生產成本,得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力量;而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撐外,還需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做紐帶和潤滑劑。當員工在企業工作的很開心時,恭喜你,你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說到讀《道德經》,可能很多人會說你消極避世啦、沒有上進心啦,其實說這些話的人多半沒看過《道德經》,對沒了解的東西卻能“直言不諱”的評價,只能說太過主觀和自我了。其實《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并非“無為”,而是順應自然,“無為而為”;書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來講為人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謂“無為”,只是作為“為”的方式而存在,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是“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主張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應該注重“內功”的修煉!年輕時不懂的道理、不想的問題,此時卻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識”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F代社會,各種人生哲學、價值體系琳瑯滿足,這些都可稱之為“道”,因此當下社會“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買幾本書讀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核心內容。因此老子也感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卻行事荒唐”的人。
文檔為doc格式。
。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的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地,地發天,天發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與孫子的戰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而勝為上上,而戰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的內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的偉大之所在!
。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兜赖陆洝纺軉⒌先松腔?,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兜赖陆洝分嘘U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幝傻母緫B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钡拇_如此,在我上過選修課之后,《道德經》給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認為《道德經》講的就是一個字——道。正如開篇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存在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誠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中光輝的思想火花,依然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
我們應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鑒意義??傊?,《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兜赖陆洝纺軉⒌先松腔?,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兜赖陆洝分嘘U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边@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钡拇_,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p>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此迫崛醯乃驗樗闹t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痹诮窈蟮膶W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能夠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明白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就應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就應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到達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能夠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叭淌яR”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就應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禮貌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一樣道。
三年前,大約20__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__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現我們的爭執,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道。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素問經》上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專著論述。在為人處世這方面,道家可謂擊中要害。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談論了諸子思想的造旨,并歷數了儒法墨等諸家長短,卻惟獨對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貶。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揭示了為人處事中極奧秘的觀點。一句“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競爭者取勝的訣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對萬事生長歷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讓人感到它們的任何注釋都是多余累。
或許你以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順,就可以以正壓邪,什么事都好辦,其實不然。在嚴酷的現實中,卻容易處處碰壁,事事不順。這時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們消極遁世,它貌似出世的書,談的卻盡是入世的道理。只不過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回達到目的,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些話說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個天下競爭之術化為藝術的智者。
有時,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與人爭強勝斗勝。結果呢?也許表面上你勝利,痛快淋漓地將對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頓,可事實上,這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埋下了更大隱患,無形中給自己留下更多障礙。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將大大超過那一時的風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行不通;而迂回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達到目的,戰勝強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隱患,何樂而不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音稀聲,大象無形都是深奧而又檢樸的道理。為人處事,或與人競爭中,只圖一時快意的以強壓強,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它能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比崛?,柔弱,天下萬事萬物,歸根結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剛。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大柔排柔,至剛無剛。
其實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對立的,入世出世,而且應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壯烈奮進的事業,又可保持寧靜謙退的心靜。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中國有古訓:得人心者得天下。試問,不以懷柔來安撫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進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結果歸之如流,終以田氏代齊。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蹦闷苼龅群脩鹫卟幻鞔死?,自恃武力強大,窮兵黷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島。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闭Z言是無法表達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無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語明白,就像明眼人無法向瞎子解釋什么是顏色(這句話個人不是很看好——轉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銳、解紛、同塵、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含斂光輝。
《道》三十四章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4章的內容實在是很熟悉不過了,因為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都談及過34章的觀點和內容。
但是,我們應該去相信惜字如金的老子是不會在《道德經》經文中重復著講廢話的,34章與7章&8章區別在于:7章&8章都是以自然現象論道,而34章則是直接論道。
如果我們還對32章的內容有印象,那么應該記得32章談的是“樸雖小”(樸素的樸),從道很微小的角度開始談到到其很大的本質:天下莫不稱臣。
34章則是從道很宏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角度談到如何實現“大”。
我們還是先意譯一下經文。經文意譯: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了功業,卻不占有名譽。
衣養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在萬物面前保持一種無欲的常態,這是謙恭的“小”;反過頭來說,萬物都因道而被滋潤、被孕育成長,這又是一種胸懷若谷的“大”。
正因為道的不自以為大顯著特性,所以才能成就偉大、詮釋其偉大。
正因為遵道而行的明道圣人們不自以為大,所以才不知覺間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34章的核心就在最后這句總結: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淺層理解:不裝。
養成不裝大、也不裝高大上的習慣,或許反而可以培育出一種相對高大的形象。
中層理解:不顯。
大與不大,都是既定的事實,它都在那里,不因顯或不顯而改變,把姿態放低,仿效水德,這便也是一種上善若水,最終也就形成了水德,最終也就成就了上善,高大上的上善。
較高的境界:不足。
那是一種高于虛懷若谷的不足境界,對此《周易》有著最唯美的詮釋。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附上的圖片美吧!
中歐,阿爾卑斯山脈下的一個小國:瑞士。
這個國家有多小呢?
其國土面積大約是杭州(含下面七縣市)的2.5倍,其人口比杭州人口還少60萬左右,820萬人左右。
以2013年度為例,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杭州的5倍,約合4.1萬億rmb。
談錢,不足以彰顯瑞士“大”的一面,其“大”的一面則表現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奢侈品——腕表,被全球人民所敬仰與向往。
世人所羨慕的勞力士、歐米茄、浪琴、雷達、天梭、卡文克萊……無一不是源自瑞士。
阿爾卑斯山脈前端的汝拉山谷已經被稱其為“鐘表谷(watchvalley)”,已經成為了全球鐘表圣地,豪華品牌的表芯一半產自這里。
表業的集約化已經形成,這是工業化的產物,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鐘表谷沒有走上規?;牟粴w路,而是選擇了藝術一般的純手工制作之路,從17世紀開始至今依然如此。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歷經滄桑巨變,有前有日本石英表的沖擊,后有工業規?;拇驌?,今有applewatch的分庭抗禮意圖瓜分市場,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小”至微不足道的純手工制作之路,依然選擇了“小”,依然風雨無阻地成就了其品牌的“高大上”。
經歷數百年歲月的洗禮,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積家、天珺……這些令全球街人、路人、世人仰為觀止的豪華腕表,卻在谷中村莊一個個毫不起眼年邁或年少的表匠手中流轉著,然后成型,然后成表,然后奢侈,奢侈地然后流向了全球顯貴們的手腕。
當江詩丹頓在世人手腕上引以為榮,引以為豪,璀璨奪目之前,他們都曾經只是在村民手中被裝上一顆顆螺釘,一個個齒輪,一個個零件,僅此而已。
當春天阿爾卑斯山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時,那一只江詩丹頓的每一個零件尚還冰雪未融,處于手工打磨階段,無論打磨方是一雙歷經滄桑形成了老繭的粗大十指,還是一雙煥發著青春氣息的活力雙手,那都是江詩丹頓的春。
當工匠們的窗外,冰雪徹底消融,蟬鳴陣陣的盛夏來臨之際,那一只江詩丹頓依然微不足道地只是工匠們手中的一個個卑微的零件而已。
當時間行走到至阿爾卑斯山脈上空蒼穹湛藍湛藍的季節,那些以后勢必趾高氣揚的江詩丹頓依然還是個雛形,依然還是微不足道地流轉于工匠們的指間,那些能打造出工業藝術品的手指指間或許還夾著一支燃燒的雪茄,或者還端著一支盛著一點點葡萄酒的高腳杯。
當壁爐燃起了溫暖的火焰,當阿爾卑斯山已經冰天雪地的時候,那一只只江詩丹頓的表芯方才成型,方才能精準地滴滴答答告知世人24時的分分秒秒,于是被包裝,被安裝,成為了成品,甚至堪稱藝術品,只是對于工匠們而言,那只是一個產品,只是一年的莊稼,與玉米、高粱、稻子、紅薯一模一樣的莊稼而已。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就這樣被腕表所詮釋著,就這樣被工業所詮釋著。
無意宣傳奢侈品,畢竟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的東西。
如果,念書的時候我們只是佩戴著一只大眾化的上海牌腕表,那只毫不起眼的、“小”至卑微的大眾腕表其時最大的作用只是為了考試,或者只是為了準時約會,這也沒有關系。
若干年以后,當我們從校園熬到了社會,從溫飽熬到了小資,從小資熬到了小康,從小康熬到了小富,如果那只表依然還在手腕上,那么“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依然會被彰顯。
萬一不小心,有那么一天祖墳冒出了縷縷青煙,不小心從小富熬到了大貴或達貴,如果最初的那只腕表還在手腕,那么,即便“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之道不在心中,不流淌于血脈中,至少也能在手腕上,那也是一種有積累,有沉淀,有為,有道的品行。
《易》云:“履霜,堅冰至”,能解此道,必能逢兇化吉。
此道即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道德經的熏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后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里素讀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長志愿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盁o為”不是讓我們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獲,如果像蜻蜓點水,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獲!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著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獲,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于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著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品味名著后,書中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磨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道德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且徊刻N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從古至今,人們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了許多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德經》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十分值得學習。
《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兜赖陆洝反砹俗髡邔θ松?、對自然規律以及對當時政治的態度?!独献印返奈捏w,不同于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文約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簡意精的哲理性語句組成的。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行文流暢?!独献印分械恼Z言沒有太多的修飾,辭藻并不華麗,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琢磨、體會。
通過學習,我認為《道德經》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道法自然”?!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種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間的聯系之后,所作出的論斷。人們根據“道法自然”的思想,從思想和行為上仿效自然,以確定處事原則。按照自然的要求處事,就要時刻保持清靜無為,謙卑自處的心態;辦事要順應民心,遵從自然法則,做到量力而行;始終不好勝爭強,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還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所有這些處事原則,既體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繼承和發揚的。二是“無為而治”?!盁o為而治”強調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是人們應該采取的行為方式。依據“道”的理念看世間萬事萬物,其生長、發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萬物如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也應該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無為”的本性,保持“清靜無為”狀態,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尺度,遵從事物發展的客規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橫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現“無為而無不為”的局面。顯然,這里所說的“無為”,不是說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處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積極引導其自然發展,最后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決不能理解為什么都不想、不做,結果什么事都會自然而然的辦好。
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傳統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黨員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職工作,為人民服務,我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處世,清靜自省,堅忍不拔。
說實話,讀完道德經,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讀下來著實不易!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收獲還是有的。
首先是對老子的思想精華。也無非四點:無為、自知、反戰以及大道。
先說無為吧!有目共睹,現今社會浮華不堪,私欲膨脹,追名逐利,這就是一種“有為”?!坝袨椤绷钊藗兤v不堪,令社會千瘡百孔,而“無為”就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是我們不必如老子說的那般被動——完全去順應自然,而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去滿足我們合理的欲求?;蛟S這樣,我們的社會會更好:商人之間正當競爭,且一心為消費者著想;明星為大家樹立起正確榜樣,而不是一味嘩眾取寵;官員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獻力;專家教授靜心于學術,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而我們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修養,而不是醉心于求田問舍。
再來說說自知。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實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鬃诱f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褪亲灾淖詈迷忈?。不自知的品行對個人損害是十分大的,因為不自知也就是自滿,而自滿者根本不會有追求上進的熱情,所以自滿就難出成績,難有進步,可見不自知害人不淺啊!
反戰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點。老子的話語中,表面上說的是擔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反戰的,但其實不然,老子的反戰思想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的,從他反戰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戰是怕人民在戰爭中受苦而起義,進而威脅到統治階級的穩定,而不是單純為人民著想。但不論怎樣,他的反戰思想在當時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在現代國際社會中,究其導向還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說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講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而是“大道廢,有仁義”中的大道。他看到社會上宣揚仁義,不覺欣慰,反而擔心,何者?因為他知道社會宣揚什么正是因為缺失什么這個本質。老子能看到這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實在不得不佩服他極強的洞察力。他確實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事實上,這種辯證看問題的方式正是我們應該借鑒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不斷宣傳仁義道德,誠實守信,這也說明我們的社會缺失了這些高尚的道德品質,是時候去找回這些品質了。
除了對老子思想的了解之外,我也認識到由于時代背景,人的思想確實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七章。四十七章中,老子認為,人可以在家中空談論道便可知天下百端,實在是一種單純而美好的設想。這種唯心論,也實在怪不得老子,而是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做出的謬論。從此我知道,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人類的認知是在不斷加深的,我們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且我們在接受新事物時,不能一味接受,要選擇性繼承,就比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吸取進步的、正面的文化精神品質接受,而某些落后的弊習是應該果斷摒棄的。
讀書總是有好處的,粗略的一讀道德經便有如此多的收獲,以后一定多讀書才是啊!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邢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椎轮?,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x—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并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爸悴蝗?,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后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案弧边@個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叭藶樨斔?,鳥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后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疤臁蹦阋奶嗔?,天都怒了,所以到后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纯次医疸y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自然規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現: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往復,構成了對立統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律。也是水在常態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境改變了,規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律”的規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違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兜赖陆洝废却_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現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427-347b.c.)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治國與治人老子的《道德經》,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兜赖陆洝返那鞍氩恐饕撌隽酥螄姆铰?,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治國思想“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盁o欲”也就是《道德經》主要的治國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凈無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闡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凈無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沒錯,若不崇尚賢能,就不會有人想去爭“賢”這個名號;若不使難得之物變得昂貴,尋常家庭也可以擁有,就不會發生偷盜之事了;若百姓見了珍寶而沒有占為己有的欲望,社會就能安定。這些在現在看來,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商品價格過高,人民生活就會的不到保障,社會安定也就沒有保障。不過現今社會,尚賢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無賢無德的人遲早會被社會浪潮無情淘汰。不過,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會能真正的長治久安,君主,或者說是統治階級,更需要做到“清凈無為”。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戰火紛飛,戰亂不斷的時代。對統治階級而言,實踐“清凈無為”最基本的就是不輕易挑起戰爭。戰爭的可惡與可怖是誰都知道的。戰火一起,百姓墾種的機會就會被剝奪,荊棘便會叢生于野,房子也會毀于戰火……最后無論誰勝誰負,流離失所、受災受害的,到底還是那些在底層的百姓而已,統治階級仍舊可以繼續他們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見,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萬不得已,千萬別用,而應該舍棄之,代以農耕之具。這樣,社會才會安定。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所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柔,能變化于無窮,并包容一切;水剛,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剛”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剛三者并重。善,并不僅僅只是善良之意,還要與人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個社會就將會呈現出一派祥和之氣。人人不生惡念,太平盛世將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氣和,與“善”所產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剛,則是要堅強,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與堅強的意志,鐵杵難道不能磨成針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剛”,就可以變得信、美、辯、智、博。雖不能成為圣人,也將不遠矣。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F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而在治國方面,要用“正、德”。這樣,國家平安無事,個個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輕而易舉了。
當然,正如老子所說,事物總存在兩方面。我們也要辨證地看待《道德經》,畢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陳述難免會與現代社會相悖。不過,《道德經》無論是在治國還是治人方面,都不愧為我們民族的瑰寶!
。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道德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焙枚嗟臅r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幝傻母緫B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前,大約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現我們的爭執,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蔽蚁脒@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馑季褪钦f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薄吧仙迫羲薄胺蛭▎菔侵^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p>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吧仙迫羲?,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道。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素問經》上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專著論述。在為人處世這方面,道家可謂擊中要害。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時,談論了諸子思想的造旨,并歷數了儒法墨等諸家長短,卻惟獨對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貶。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揭示了為人處事中極奧秘的觀點。一句“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競爭者取勝的訣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對萬事生長歷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讓人感到它們的任何注釋都是多余累。
或許你以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順,就可以以正壓邪,什么事都好辦,其實不然。在嚴酷的現實中,卻容易處處碰壁,事事不順。這時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們消極遁世,它貌似出世的書,談的卻盡是入世的道理。只不過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回達到目的,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些話說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個天下競爭之術化為藝術的智者。
有時,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與人爭強勝斗勝。結果呢?也許表面上你勝利,痛快淋漓地將對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頓,可事實上,這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埋下了更大隱患,無形中給自己留下更多障礙。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將大大超過那一時的風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行不通;而迂回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達到目的,戰勝強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隱患,何樂而不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音稀聲,大象無形都是深奧而又檢樸的道理。為人處事,或與人競爭中,只圖一時快意的以強壓強,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它能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比崛?,柔弱,天下萬事萬物,歸根結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剛。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大柔排柔,至剛無剛。
其實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對立的,入世出世,而且應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壯烈奮進的事業,又可保持寧靜謙退的心靜。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
中國有古訓:得人心者得天下。試問,不以懷柔來安撫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進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結果歸之如流,終以田氏代齊。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蹦闷苼龅群脩鹫卟幻鞔死?,自恃武力強大,窮兵黷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島。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闭Z言是無法表達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無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語明白,就像明眼人無法向瞎子解釋什么是顏色(這句話個人不是很看好——轉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銳、解紛、同塵、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含斂光輝。
吃飯如今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自打有孩子后,多數時候還是我爸幫我燒飯的,多多少少有不滿意之處,比如菜燒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個自己不愛吃的菜總是重復出現。偶爾我爸回老家的時候,就輪到我掌勺,開始幾天尚有新鮮感,覺得燒嘛嘛香;不到一周就開始發愁,到菜市場轉悠不知道買啥好,都是那幾種菜,只能上網查菜譜,或者自己回憶小時候吃的菜,或者回憶飯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盡量創新,要么換菜,要么就是把同樣的菜燒出新鮮感。
其實回憶小時候,貌似也就吃應季菜,一段時間之內也是某樣菜重復,燒法也無大創新,但吃起來比現在感覺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們自是全家得去奔喪,那是一個山清水秀的農村,連續幾天每頓只有兩樣菜:豆腐辣椒燒豬肉、蘿卜辣椒燒豬肉。即便最后有個正席,菜品也并不豐富,燒法也很家常傳統,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最初,我們吃飯是因為腹饑,慢慢地,就演變成“舌饞于腹”。饕客們下館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動物、保護動物;平常百姓燒菜也普遍以創新為目標了;為了迎合這種趣味,打開電視,各頻道、各時段都有美食節目,主持人總是面色紅潤、嘴泛油光地推薦:“哇,這個菜爽、滑、香,帶著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劑現象也是如此。一開始是為了解決食品流通過程中的保存問題;慢慢地,演變為改良口感和觀感;現在居然演變為用添加劑模擬或者用添加劑生造!所謂用添加劑模擬,比如奶茶,本來應該是紅茶加奶,而“一年賣出三億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劑直接模擬,一來可以節約成本,二來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口感吸引消費者。所謂添加劑生造,嚴重體現在兒童零食制造業中,五顏六色、各種形狀、各種口感、各種包裝的零食層出不窮地創造出來,這些食品中添加劑已經成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價值的營養成分,只有各種配比、各種品類的添加劑勾兌組合出來的“色香味”,就是為了誘使沒有辨識能力的小朋友成為其忠實主顧。處于長身體階段、最需要營養的小朋友成日受到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說是現代社會的悲哀。
添加劑泛濫成災,商家有主要責任,消費者也難辭其咎,如果我們不過分追求“視覺”、“味覺”的極大滿足,過最自然、簡單、淳樸的生活,就不會誤食不良商家的誘餌。正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兜赖陆洝纺軉⒌先松腔?,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兜赖陆洝分嘘U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边@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钡拇_,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p>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此迫崛醯乃驗樗闹t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痹诮窈蟮膶W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能夠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明白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就應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就應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到達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能夠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叭淌яR”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就應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禮貌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一樣道。
文檔為doc格式。
。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蛘叻催^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毙叛圆幻?,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道德經讀后感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鄙普卟晦q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敝卟徊?,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恕蔽镔|”,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導語:《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兜赖陆洝啡珪痉譃樯舷缕参迩Ф嘌?,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于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而癌癥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道德經2000字讀后感
道德經讀后感2000字
道德經讀后感論文
道德經讀后感500字
近幾日心中煩悶,搬出來一堆舊書,還不夠就從網上讀,一不小心讀到了一本書,一本讓我受益終生的書,一本讓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觀望世界的書,一本給了我一個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饋生命的書……他是《道德經》,他詮釋了人格的標桿和人生的尺度。
眾所周知,這本書包羅萬象,就像天地一樣無不覆蓋無不承載,加之我是初讀收獲肯定又少又淺。但是有一章讓我感觸頗深,記得書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這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記得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說的一句話:道不遠人!確實這其中的話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過啊。
這篇,老子在人與己之間進行相對,以更好的闡明無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是說他要告訴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這篇無非是告訴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處,然后讓人自由的去選擇,這就是簡樸,是圣人的偉大之處?!爸恕本褪悄芸疵靼鬃陨硪酝獾乃袞|西,除了別人啊環境啊,還應該包括脫離物象的東西,比如一些微妙的變化和發展的趨勢,才能稱得上是智慧。其實我們經常聽到“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這無非是后人對智與明的選擇和補充,很顯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們時刻要豎起一面鏡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實的反射給內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和對自己有一個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稱得上有所賢明。
一個人可以戰勝別人可以稱得上是力大無窮勇猛彪悍,這也無非是在說出了另一個事實,力量大并非是強者,一個能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堅毅、強大,因為人內心的疲軟和惰性往往最難戰勝,一個有了社會感官的人很難做到不去貪婪,東晉陶淵明就有過“既自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的感慨。
無論一個人多么的富有,與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貧瘠,所以只有一個人對自己的物質水準認可而不用過多的眼神去關注別人的財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適的活在富裕的狀態中,所以是知足者富。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致使競爭殘酷,為了成功,人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受到別人這樣那樣猜疑和爭議,更別說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像成功學大師陳安之說的一樣“一個人為成功開始努力時,別人都愛潑冷水,都可能被說成是神經病,但是神經病的開始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開始”,也就是說一個要成功的人往往要都掉別人的眼光,乘著自信帶著志向朝著理想遠航。
每個人都會毫不例外的對人類至極的問題極其關注,老子又高明的說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一個人的形體壽命十分有限,只有一個人的精神和事跡會薪火相傳成為永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2563.html